开展途径(精选12篇)
开展途径 篇1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校逐渐形成了以“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的“循环提高式”研究机制,探索出“个人探究、备课组互动、教研室探究”的校本教研形式。
以教师个体为主体的“自主研究”
这一层面主要强调教师个人的分析教材、预设教案、自学理论、悟课以及反思等。
1. 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在认真阅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难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留有空白的意图以及教学中注意什么等。只有对教材理解到位,才能够引导学生领会到位。因此可以说,吃透教材是运用好教材的基础,整体把握教材是运用好教材的前提。
2.精心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处处为学生的学着想,采取“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对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所学知识。
4.编写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教案预设犹如大楼施工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案预设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若照抄教案集的教案,也就无所谓预设了。
5.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到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悟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教师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6.学习理论。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学理论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以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就无法使实践活动得到升华。
1.从书本上学习。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教育类。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知识更新。当前,为了更新和提升教育知识,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新课程图书和相关的教育文章以及教育经典名著,清楚、深入地把握教育文本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要旨,体会教育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
第二类:专业类。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本体知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圈子,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第三类:文化类。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真正的教育必须以文化为根基。教师要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2.向优秀教师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学习,在他们中间确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成长的最理想环境,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文化。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讨论、相互提出建议和批评,实现彼此互动和共同成长,这是教师学习的最经常、最富有成效的途径。
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例研究”
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它强调合作互动,这一层面主要是要求备课组教师加强教材分析,了解编者意图,帮助教师理解掌握教材、用好教材。同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师进行“会课”。先由备课组中的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然后其他教师进行议课。再指派一位教师进行上课,课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议交流课的得失,也可采取“一备———二上———三议”等方式进行研究。
1.上课。执教者要本着“预设+生成=教学效果”的理念,上课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灵活地调整预设,“顺学而导”,将设计预案在动态生成中变为课堂实践。
2. 听课。听课者要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听看的切入点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领———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在接通、拨正、拓展思路上,哪儿引领得好,哪儿引领得不好。
(2)预案施教———在课堂教学时是否体现了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策略是否切实有效;遇到什么意外性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对,需要做哪些改正。
(3)整体效应———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哪些是意外收获。
3. 评课。评课是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评课要致力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使评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专业活动。
主要形式有:
(1)同课多轮。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再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2)多人同课。备课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这样,教师能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
这一层面主要是教研室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它是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研究过程一般要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
1.提出问题。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取出来,并转化为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2.设计方案。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要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形成研究方案。
3. 行动研究。即进行教学探讨,将设计好的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从中体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原设计方案不能生硬地照搬,而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调整。
4. 总结经验。根据研究过程所搜集材料与经验进行分析对比,将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总结出来。如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则应查找原因,修正方案,再进行探讨。
开展途径 篇2
一、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
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1.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
2.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引导农民创业创收。要逐步建立农民收入和家庭财产长效增长机制。制定政策,创造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郊县转化科技成果,带动科技创业。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允许新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五、发展社会保障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探索符合郊县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按照“个人自愿、集体补助、财政支出三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扩大参保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的长效增长机制,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有条件地区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将失地劳动力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服务范围,享受就业援助待遇,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和惠民医疗网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六、推进民主管理
1.扎实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镇街党(工)委建设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层民主制度。一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二要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继续加强农村党员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争先创优活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要正确处理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以民为本,尊重民意,采取说服教育、寓情于理、因势利导的办法,通过民主决策的程序,努力将党的决策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意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让农民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中。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职能技术培训,崇尚科学,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有益、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入推进道德法制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认真实施公民道德法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开展新途径,创造多元化 篇3
关键词: 小学美术 高效课堂 教学途径
一、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在日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如今学生的发展。游戏作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活动,不但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大脑深处最有创意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利用游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取名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游戏的内容,起个既能吸引学生还要富有美术特色的名字,如“美术粉刷匠”“画一画”“绘画小能手”等。如在《绘画游戏》一课中,老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圆,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有的说足球,有的说是大饼,还有的说是太阳。这样一个小小的“猜物”的游戏马上就让学生们的积极性提上来了,在游戏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丰富了想象力。游戏教学能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同学们在学中玩,促进学生们不断地学好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二、创新式教学
“制造”与“创造”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为了使中国的现状从制造改为创造,需要许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不断付出与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就是任由学生的想象力飞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孩子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以已经固定了的僵化的常规思维去束缚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一次练笔课堂上,有一个学生画出来一只红色的香蕉,很多学生嘲笑他,说世界上哪有红色的香蕉,但是我给他评了一个优秀,并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你没看到过的不代表世界上真的不存在,即使真的不存在,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红色的香蕉”,这就是创造的伟大之处。除此之外,在学习水墨画时,让每个学生到前面画出自己想画的一笔,然后我进行简单的勾勒,形成一幅大家共同创作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作品,从而让学生理解随意的一笔构造出多么意象不到的结局,对创新有着更深的向往和理解。
三、高效课堂的动力是进行有效的多层评价
正确且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美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自信,关系到学生自己人格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老师进行评价时,需要多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巧妙利用表格式的评价、小手工(如剪纸红花)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讲构思及画的意思,并以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是老师进行评价(教师选择富有不同风格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先评价对方的小作品,将自己的审美与认知表述出来,教师在旁边总结指导),还要进行不同的分层评价。这样的评价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的总结与深化,是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升华,更是提高创造思维与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授“中国龙”这课时,我首先利用集邮册展示学生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学生作品的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而采用则是多元化的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龙票讲一讲自己设计的初衷和想法,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省的方式促进自身发展。之后是师生共评,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设计作品,将个人的审美和认知表述出来,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不同的评价,并选出优秀的龙票设计贴在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上。这样评价不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作品的改进意见,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重视新课的导入,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优秀的课堂导入就像是一把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一般来说,较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启发式导课、讲故事导课及悬念式导课,这几种导入方式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在设计导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紧扣本课知识点进行导入。如在学习“巧巧手”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新课。猜谜语是小学生们都喜欢参与的活动,良好的导入方法既可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进行呈现谜语:“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以此调动学生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当大家都投入其中时,老师再将课前准备好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的进行实操的积极性。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单纯依赖课本上的图片教学远远不够,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好的情境,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对美术课程而言,如果将教材中蕴藏的意境美、画面美及艺术涵养美等展现出来,既可刺激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又能激发他们的各种积极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极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美术。学生借助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比如说通过电视、电脑等方式接触最新的美术。当所有的元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后,必定会形成一个引发学生共鸣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教师能将教学热情最大化、学生能将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师生在这样一个良好氛围中必定会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做很多工作,更需要教师自己具有一定的创新观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与创作能力,多让学生参与动手与实践,努力实现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勇勤.如何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27).
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途径 篇4
第一部分树立网络教研观念
一、网络教研的界定
狭义的网络教研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解决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为凭借,丰富和改善教研的途径、方式与结构,实现教研的扁平化以及与传统教研的互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广义的网络教研是指利用网络开展的各类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的教研行为,包括利用市、区、校三级教研平台开展、管理教研活动,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研组工作,个人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制作个人教学资源网站,撰写个人博客等。
二、网络教研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教研体现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市、区教研员在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后,充分认识到网络教研的优势。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在解决教师综合教学研究及个性展示方面,网络教研有明显优势。网络平台上“主题研讨”“专家门诊”等栏目,使众多教师摆脱了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由“独学无友”进入了自主开放、名师指导点拨的高效率学习状态。网络教研不仅强化了教师的教研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新型教研文化。
第二,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研分离的状态。网络教研使教研活动从难以跟进的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持续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活动。网络教研使以往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只能看教研、听教研转变为如今全员参与教研、人人得益于教研。网络教研改变了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真正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第三,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成长环境。网络为骨干和榜样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机会。谁勤奋、谁努力、谁的教研能力强、谁的教研成果大,都在平台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目前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已活跃着一大批教师,他们的名字和所做的工作、所进行的探索,不胫而走。网络教研搭建了关注和提升教研质量、宣传和展示榜样的好平台。
三、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研现状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基本情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信息项目部于2010年下半年在“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网络互动平台”上,开展了全市网络教研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各区县小学、初中教师和教研员,部分高中教师和教研员也主动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37983份。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网络教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也为大多数教师所认同,其相关政策、制度等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教研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网络教研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各级网络教研平台尚需完善。网络教研中的许多问题、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态度等都和平台建设是否完善、使用是否方便等有关。如何满足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网络教研的需要,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各级网络教研平台需要整合。市、区、校各级平台如何更清晰地定位,资源如何共享,如何提高教师使用的便捷性,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市、区、校各级平台使用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网络教研,给教师以更大的自由度,需从组织、培训等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
第三,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尚待提高。不同区县、不同学校、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网络教研中的积极性还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缩小差距,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需要从组织、制度、平台、资源等多方面入手。
2.网络教研需注意的深层次问题
相对于传统教研来说,网络教研还只是一个新生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上述问卷报告提及的问题之外,还需直面许多深层次问题。
首先,重“形”轻“神”的问题。目前市级层面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网络教研已在市教研员的精心策划和区教研员的积极配合下开展起来,各学科确立每次网络教研的主题与组织形式,组建专家团队,发布教研公告,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网络教研有计划、有专题、有组织地运行起来,总体情况较为理想,但是,网络教研不等于“网络+教研”,也不是传统教研与网络资源的简单叠加。换言之,网络教研不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装饰起来的传统意义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较之传统教研,更应注重热点的深入探讨、难点的切磋求解、参与的主动自觉、智慧的碰撞共享、回应的及时深入。
其次,重“浮”轻“潜”的问题。对一部分教师而言,网络教研已成为其自觉行为,但对另一部分教师来说,网络教研还未真正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有些教师往往只是因为有任务驱动才走马观花,上一下网,发一个帖子,聊表已“到此一游”,因此,帖子或水分太多,或缺少理性,而真正的网络教研一定是需要“下马观花”的。
网络教研只有考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近期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而展开,才有可能激发起更多的教师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愿望,从而如潜水一般,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发布高质量的帖子。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教研才有可能体现其“去固定化”的特点,显示出它的效率、弹性和生成性。
第三,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对网络教研工作成效的考量,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浏览次数的多少、发帖回帖的数量等硬性指标,这些只是推进该项工作的手段,而非目的。
网络教研要关注的不能只是结果,而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并重。正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对网络教研这一新生事物,同样要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研究网络教研,培训网络教研人才,提高网络教研能力。
我们应有自觉的意识去思考和实践:网络教研有哪些类型和值得推广的模式?学科的网络教研该如何策划与组织?怎样通过网络教研做好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如何实施?网络教研该构建怎样的新型教研文化?如何提升教师面对网络教研的幸福感和持久力?只有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体现网络教研“去单一化”的特性,最终提升教研的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部分践行网络教研之路
一、市级层面的实施对策
1.以形成共识为前提
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教研工作,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开展网络教研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网络教研有自身的诸多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研,而是要成为整个教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传统教研优势互补,互为促进。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有关活动中对本市今后的网络教研工作提出要求,希望更多的教研员和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提高网络教研的比例,在互动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强调网络教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让更多的人参与教研活动,花更少的时间达到既定的教研工作目的,使优秀的教研经验在最短时间内辐射到更多教师。
二是改变现有的教研和教学的工作方式,把工作方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
三是网络教研体现了实证研究的价值,要进一步发挥网络教研记录真实的教研过程的作用,为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以工作机制为牵引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牵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电教馆共同合作推进。各区县网络教研工作由各区县教育局领导,各区县教研室和区县教育信息中心共同合作推进。
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层面来看,有专人分管网络教研工作,制订每学期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要求各学科做到“三结合”“双保证”。“三结合”是指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结合、教研主题与教研整体工作相结合、动态实施与静态资源相结合。“双保证”是指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又要保证对问题的研究性。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员担负起相应学科领域的网络教研策划、组织、管理工作,如确立网络教研主题与组织形式,组建专家团队,发布教研公告等,以保证有计划、有专题、有系统地开展网络教研。
3.以规范管理为抓手
学期初,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布置要求;学期末,召开网络教研经验分享会,行政班子领导全体出席,高度关注。各部门各学科在整个学期中按照工作方案分步实施。同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项工作负责人与市电教馆专项工作负责人之间及时沟通,保证用户需求与技术保障的及时互动。这些举措都促使网络教研有力、有序、有效运行。
二、区级层面的经验分享
近年来,各区县建设了各种网络平台,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网络教研。下文简要呈现获首届网络教研先进集体奖的部分经验。
1.设计与规划方面:定位清晰、全面设计、重点突出
闵行区教研室建设“魔灯”平台,对于区域网络教研“研”什么,定位于四个方面:研课程,研课堂,研评价,研自身的教研工作。
浦东新区“开展网上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首先对区域实际情况、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研究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对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公共通讯交互工具和专业教学研究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和网络教学研究等关键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网络教研对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角色定位等前瞻性问题中有理性的思考。
2.管理与制度方面:制度化与精细化
虹口区教研室建立了网络教研负责制,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起管理与协调作用,形成工作专报制度。各学校的备课组有一名青年教师担任联络员,负责督促教师完成网络教研工作任务,并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他们还将网络教研列入评价机制,在中小学开展“网络教研示范校”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积极推进网络教研的同时,他们在区、校两级围绕网络教研开展系列课题研究。
3.教研模式方面:形成可操作的网络教研模式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以原有的“资源共建库”为基础,尝试在学科资源共建平台上同时进行学科“两段结合式”网络教研模式和“互动磨课式”网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共建、网络教研于一体,并以主题资源协作共建促进教学交流、研讨的网络教研模式。
青浦区“师之蕴”语文工作室用“专题网站”“教育叙事”“论坛”等多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布、交流平台,内化学科教学研究“说知”的讲台,将个人的体验、感悟提炼为可以交流共享的体会、经验;用相互启迪、思辨、碰撞提升思维品质;用网络“存贮”留下了经历、心历演进的轨迹,为青年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发展工具。
4.教研策略方面:共建共享
杨浦区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区域扎染课程的共建共享中开展网络教研的策略。他们在利用网络教研丰富校际课程建设,优化跨校研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方面,做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探索。
闵行区教育学院的经验在于,只有技术部门和教研部门互动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只有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在环节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它的应用成效;只有科学定位市、区、校三级网络教研的功能,才能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并收到应有效果;只有促成薄弱学校以教研组为实体和区域内相关群体开展伙伴合作,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的均衡、优质发展;只有网络教研和现场教研的有效互补,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产生整体效益;网络平台只有在顺应教师的教学和教研需求的过程中,提升其教学教研的科技水平,才能使教师认识到“这个工具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能”。
5.平台开发方面:技术与教研结合
徐汇区数字化研修项目组,积极探索数字化研修平台应用于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模式,应对传统教研的不足。项目组以易用性、通用性、结构性和可扩展性为原则,建立了以备课、观课、评课、优质课例积累和教研管理为主要模块的教研平台,为开展区域网络教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数据库技术优势,实现对各类相关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使所有教师真正成为教研平台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三、学校层面的有效做法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宝山区大华中学规定每名教师每学年要开设一堂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并拍摄录像上传到播客平台。教师可随时在线观看,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BBS“反思交流区”进行说课、反思,其他教师通过播客、BBS及时发表评论,进行交流。除了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并要求学习后在网上进行交流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讨,取其精华。
该校每学期都开设骨干教师教学示范课,并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录制,放在校园网播客上,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网上进行观摩,进行学习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强化制度与管理
闵行区江川路小学在制订三年规划时,把网络信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在学校工作计划中予以具体体现,同时由分管领导对学校的MOODLE实验工作进行方案设计,每学期都结合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学校数字化建设,制订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工作方案。
徐汇区汇师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学校,他们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整合,通过建设数学学科资源网站和教研专题论坛,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弥补常规教研的不足,优化校本研修的过程,从而使教师有更多主动参与研修的时空,在互动共享中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实际效能。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宝山区高境第二小学的网络教研工作起步较早,创建了“蓝精灵e线探究园”“高效英语学习”等网络教研、教学和资源平台。学科教学资源覆盖二至五年级,对课程的支持率达到100%。在自主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了开放的课程体系。
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尝试网络电子备课,探索了网络校本备课模式,开展了校本网络教学研究和网上课例剖析研究;借助网络专题研究,构建了反思性教研;实行网络博客互动,推动了教师自主性发展。
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在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的活动特点、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和有效的尝试。
闵行区华漕小学自行开发网络教研平台,积极开展视频点播、博客论坛、网上研训等教研活动,营造了开放式研修环境。
崇明县建设小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创立了“多元联动主题”研修活动,使用科研的方法来引领日常的主题系列研究,提升过程的质量,注重经验的提炼与积累。
嘉定区普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的网络平台体现了平等性、协作性、大众性,使教研组焕发出“创—教—研一思—行”的勃勃生机。
静安区民立中学物理教研组开展了24个话题的网络传递研修,话题涉及学习材料共享、公开课评议、教学课例研讨、教学策略共谋等方方面面,充分彰显了网络时空拓展的优势。
关于网络教研的定位、功能及发展前景,更多的人认同网络教研的价值,认同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结合的方式。在今日网络教研的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以往传统教研中的失语症已得到消除。他们在平台上畅所欲言,痛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地积淀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所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也较为及时地得到了专家和同伴的解答。广大教师从传统教研活动中的“零话语”,逐步走向了今日和专家、同伴之间交流的“零距离”。可以说,扁平化的网络教研切切实实地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途径 篇5
余小云陆宁
驻高原地区部队官兵,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挑战自身生存极限,还要完成戍边卫国的神圣使命;不仅要完成上级部署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任务,还必须从驻地特点出发进行生产自助。在这样的条件下,基层官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比如,由于高原缺氧官兵容易出现头痛、嗜睡、精力不集中等高原反应,身体也极易疲劳,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沉闷,精神压抑;有的则兴奋,精神亢进。同时,由于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往往会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提前出现或加重高原适应不全症的症状。因此,做好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心理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也就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以《心理科学知识读本》、《士兵心理指南》、《军人心理学》和《军人心理健康常识》为基本教材,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官兵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自我控制法、目标转移法、他人疏导法等心理调节的方法,使官兵时时处处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努力克服复杂环境对官兵心理的影响。想方设法改善驻地的自然环境,按照上级要求配置相关的生活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活跃官兵生活,努力消除恶劣环境给官兵身心带来的负性影响。结合官兵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饮食习惯、工作分工和岗位变换、紧张生活、组织纪律等强制性制度规范的适应性训练,避免出现因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扰。在训练中既要结合管理教育,强化认知功能,又要科学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将不良环境对训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三、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活动。根据驻高原部队的实际情况,可开展诸如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初次进入高原的青年官兵,可以利用低压仓进行情境性模拟训练,让其体会缺氧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识别认知偏差,进而学会正确应付处理的方法。另外,还可进行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和心理意象训练,使官兵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体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保持愉快心境的目的,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这些方法对高原缺氧造成的心理功能下降和对高原环境所造成的心理问题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注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部队为官兵提供了群体交往的客观条件,在群体活动中,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及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军人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必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端正军营风气,坚决清除和纠正人际关系中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落实事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满足官兵对部队建设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对于官兵个体而言,要处理好与周围同志的关系,一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愤怒、自卑、自负导致的交往障碍;二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因自身认知错误造成的交往障碍;三是要注意和纠正因自身人格不健全或性格差异导致的交往障碍。如果能有效消除这三个方面的障碍,就能使自己经常处于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之中,就能充分调动个体积极向上的潜能。
五、营造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军营文化是一种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文化、娱乐健身、人文环境等在内的复合文化。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对于官兵健康心理的形成大有裨益。一方面,要完善军营文化基础设施并搞好各种配套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军营环境的陶)台、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在营区张贴英模画像、励志标语、战斗口号,建好荣誉室、军史室,适时举行升旗授衔仪式,组织入党入团宣誓,开展重大节日庆典等,在潜移默化中把四项重大教育渗透到政治环境建设之中,坚定理想信念,培树战斗精神,陶;台官兵情操,激发工作热情,使官兵在愉悦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于轻松活泼的形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途径 篇6
文本对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79-01
文本对话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既是词汇、语法的载体,又是小学生习得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对话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导入对话,感知文本
教材中有许多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水果、颜色、课程、爱好、季节等,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应该找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近的契合点,使用各种方法导入对话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整体感知对话。例如,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导入:1.交流法。导入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像聊天一样说出谈话的主题。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中More Exercise一课之前,教师事先以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聊体育运动的话题:Who is good at PE in your class?Who swim faster?Who runs faster? 由此水到渠成引入本课对话。2.情境法。即在课堂上设置逼真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对话内容。如有学生上课迟到,教师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正确、流畅地使用文中的对话,如S:“Sorry,I’m late.”T:“That’s all right.Don’t be late again.”3.温故法。即选择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中的Unit 7 It’s Late一课时,教师可先温习以往学过的与数字有关的加减、整点时间等,再引出新知识“非整点时间”。4.置疑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知识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寻找答案。如教学钟点内容时,教师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圈,肯定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Guess,what is it?”学生就会猜测:“It’s playground.”“Perhaps it’s a sun.”“Maybe a plate?”这时,教师再顺手添上数字3、6、9、12和长短针,使学生顿时反应过来:“It’s Clock!”这样的导入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二、分解段落,解读对话
高年级的对话内容有了一定的长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对话时,宜采用分段解读的方法进行。如6A Unit 7 At Christ-mas的对话文本可这样分段:首先,看图连线,让学生看了对话动画图后根据整体感知连线人物和所得礼物。接着,让学生看动画背景选择回答问题,然后Look and choose,自己阅读对话的第一段,完成选择。最后,让学生看对话第二段Look and judge,用判断是非的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然后让学生把对话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在这个对话教学中,把对话肢解成三段,用看、选、判断的方法检测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三、在实践运用中提高对话能力
很多英语教师简单地认为对话就是表演。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喜欢把对话表演看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招牌菜”,以为少了它就不能成为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是对对话的歪解。英语教材中的对话仅是个载体,是呈现工具,对话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对话教学:1.讨论话题。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围绕课文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语言。如让学生talk about hobbies/weekend/home等。2.概括对话。让学生对具有一定长度的对话进行概括能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话的能力。如学习了《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之后,可以把四季概述成一段话,让学生根据对话内容用关键的信息完成填空。这样的填空练习既突出重点,又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3.续编对话。续编对话也能训练巩固对话的操练。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6 Whose Gloves?这一内容时,由于该话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文中发生的故事,如How do Liu Tao and Mike talk about their clothes?等话题去想象,续编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复习巩固了对话中的句型,并能正确运用。
精心设计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理解运用需要掌握的单词、短语和语法,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因此我们一定要让英语对话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对话。
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篇7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性。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同步富足,于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自私和没有同情心。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一、结合道德知识的灌输,加强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
案例:课堂上老师非常生动地向幼儿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将三只大小不一的梨呈现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体会孔融是如何舍大取小的。故事结束后,老师问:“小朋友们,如果家里有三个苹果,最大的该给谁吃?”有的说给妈妈,有的说给爸爸,有的说给奶奶,就是没有人说给自己,但事后据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后却为爸爸妈妈多吃了他的几口零食而发脾气。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堂课应该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或者说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内化为孩子内心的行为准则,我想对部分孩子来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是我们把道德的内化等同于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的学习简单等同于道德行为的习得。
如何改变这种灌输式德育的弊端?首先要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一种价值之知,即人们对它的认同必须有情感的渗入,一个内化的道德规范必然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合金。为此,不少专家提倡体验的道德教育,促进“知”向“行”的转化。例如,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让”上,而要从中挖掘“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并通过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如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做点事,准备一些爸爸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从中观察和体会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回到幼儿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就能促进幼儿去体会,去感受,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弱化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尊重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
案例:绘画课上,小华因为没有将红色的蜡笔借给小强,和小强发生了争执。老师走过来说:“小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呀。”小华委屈地将蜡笔借给了小强。事后了解到,其实小华不是不愿意将蜡笔借给小强,而是小强经常借他的东西不还,因此他不想再借给他。
小华不借给小强蜡笔,只是他外在行为的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原因却不为老师所知。在德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简单地从幼儿的外在行为或言语来判断和评价儿童的道德状况。
从品德心理的角度看,人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完整的品德结构最基本的应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统一。例如,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然在观念上认识助人的意义,在情感上接纳和认同助人,同时在实践上积极践行助人。所以,面对品德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对儿童的品德评价就不应该简单地从某个角度来做出判断,而应该综合考察,不仅听其说,观其行,更要入其心。上例中,教师如果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三、注重家园联手,共育品德之花
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唱《一分钱》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唱着。老师问:“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办呀?”“还给别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的路上,小玲看到地上有一角钱,正当她要捡钱的时候,妈妈却对他说:“不要捡,脏!”小玲只好作罢。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一辈子的良师。父母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不可分割,必须坚持教育同步性和一致性。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更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指明方向。不应过分溺爱幼儿,满足幼儿过分的要求。而且父母要对幼儿在生活中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幼儿园要加强家园联系,让教师通过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地给家长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指导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幼儿园也可给幼儿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如开展“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社区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最后还要协调好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关系,家园合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家园联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民生档案的内涵和开展途径 篇8
笔者认为,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所谓民生档案, 指的是那些与公众生产、生活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民生档案主要应涉及以下领域及内容:民主政治档案, 包括公民在参与民主选举、保障权益、涉及个人利益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社会保障档案, 包括公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生产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国企转制档案, 包括国企转制后企业资产评估、流向、转让、拍卖、重组以及职工安置、分流、政策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教育卫生档案, 包括学校教育收费、学生招录、公平施教以及群众看病、就诊、医保、医患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安居乐业档案, 包括土地承包、拆迁征用、房屋权属、山林延包、移民安置、人口婚姻、转业复退、知青安置、环境居住、食品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公共服务档案, 包括公民在出行、旅游、休闲、娱乐、办事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做好民生档案工作, 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 各级档案部门责无旁贷。我们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 充分认识做好民生领域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增强建立民生档案的自觉性。
1. 努力营造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按照统一分工、分级管理的原则, 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 积极宣传民生档案工作在改善民生、和谐民生、促进民生中的作用, 努力营造关乎民生、善解民忧的良好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摸情况、订规划、搞试点、出政策、抓重点, 实现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要围绕民情、民需、民意, 积极开展档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四进”活动, 组织和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踊跃参加。民生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国土资源、环保、房管等作为民生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 认真履行本部门民生档案的管理职能, 积极配合本级档案部门做好各自工作, 要健全工作网络、寻找服务载体、拓宽工作渠道, 努力实现各系统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
2. 要建立完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档案馆 (室) 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加大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 重新认识所有与普通百姓、民生有关的各种专业档案的价值, 把所有涉及人的档案收集齐全, 认真管好, 让档案资源体系能够覆盖民生的各个领域, 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 (室) 藏体系, 把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及数据纳入接收范围, 优先编制社会保险、医疗改革、土地房屋权属、消费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 优先建设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公证档案等民生档案数据库。
3. 要加强对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指导。
重点抓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城市拆迁档案、环境监测档案、食品安全档案、学籍档案和企业职工档案等民生档案, 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体系。
4. 要加强对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要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土地承包档案、山林延包档案、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民建房档案、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档案、失地农民档案、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列入管理重点, 推进村务公开, 为维护农民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依据;同时, 要把反映社区低保及困难家庭、再就业职工、居民健康保健、特殊群体、社会救助以及相关政策等情况的档案收集全、管理好, 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5. 要加强民生档案业务建设, 建立服务民生、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途径 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前,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便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讨论资料,并进行适度的指导,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式、效果和表现等,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便于感知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保证学生不断实践所学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应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动画、讲故事、猜谜、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把课题改为“走进村社”,将全班学生按村社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各村社的环境、交通、风俗及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专题发言——“我村的能人×××”。因为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也特别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独立思考,进行合作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独立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抛弃学生的独立性,这一点教师应当明确,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也要养成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带着思考成果和困惑去参与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只有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共性的结论才会趋于正确和深刻。毋庸置疑,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但学生独立思考时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知识。
三、组织辩论活动,拓展合作深度
小学开展“特色阳光体育”的途径 篇10
一、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并且,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 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体育精神。 并且,游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在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人一组, 进行两人三足比赛。 将两个学生挨着的脚绑到一起,前进的过程中必须全队人配合步伐一致,并由所有学生一起喊口号前进,鼓舞士气。 每个组之间又形成了竞争,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得到锻炼,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建立。
二、完善体育教学建设,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促进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发展,就要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完善体育教学设施。 同时,更要注重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开展模块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可以将体育教学分成篮球、足球、 乒乓球、健美操等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 模块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避免了“ 大帮哄”时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特点的忽略。 并且模块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纪特点和性别,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开展途径 篇11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阅读活动;指导方法;评价机制
自古以来,书与人类密不可分。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就如一个没有绿洲的沙漠一样,贫瘠得使万物无法滋生,无法开花结果。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在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善于读书,善于自学,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阅读活动有自主性强、方式灵活等特点。教师指导与否,指导得当与否,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经过思考和实践,我校阅读活动的开展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齐抓共管,抓紧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语文教师主要是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从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角度发努、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很多,如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口头指导与局面指导相结合,系统上阅读指导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辅导和学生互导相结合。
二、激趣促求,搞活课外阅读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上下工夫,因为它是求知的向导,而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产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呢?
(一)以讲激趣,以用促求
由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在自觉、工作、生活、竞争等方面的意义,讲有关作品的内容、要点,讲有关作品的文学价值或实用价值等,以促使学生阅读有关作品,调动阅读兴趣。“用”,就是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有关知识、技能,由知到行、由行促知,促进学生阅读有关作品的自觉性。
(二)以读激趣,以写促求
指导中,可把“读”“讲”“写”有机结合起来。如指导教师可对课外读物精彩片段或短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启发,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或者在学生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之前,推荐有关读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兴趣高、目的明、效果好;或者通过课外阅读笔记展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三)以赛激趣,以评促求
在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能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祖国在我心中读书知识竞赛”“文史知识读书知识竞赛”等,如果再与“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结合起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不断深化。但各种知识竞赛适可而止,防止过多、过滥。要有正确的评估标准和必要的奖励措施来加强阅读的质量,把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三、推荐读物,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学海无涯”,书看不完,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阅读浪费”,防止“阅读污染”,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推荐有益读物是首要的工作。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实际来确定。其阅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文学作品类、报刊类。
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应健康、多样,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 推荐方式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2. 注意恰当处理阅读量与质的辩证关系;3. 推荐读物还须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按需量力。除此以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定向读书,学有专攻,处理好广和深、广和精的关系。
四、教给方法,深化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在阅读基础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决定于阅读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懂得读书的基本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方法概括地说:有使用图书馆的目录、索引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选择、阅读课外书刊的知识、方法,会分析、概括、记忆、积累、鉴赏、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具体的读书方法就更多了,古今中外学者治学的方法皆为范例。“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的方式方法因读物、因人而异,指导教师可提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但不可强求一律。
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相机进行阅读示范。如学习《麦琪的礼物》后,让学生自读《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滕叶》等作品,从而全面把握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艺术特色。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处理精读与略读、厚读与薄读、读与写的关系。如重点读物要精读细研,力求透彻了解,一般资料可粗略浏览、不求详解;读书即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保持适当的广度;短文要能读厚,长篇要会读薄;既要以读带写,又要以写促读,读写密切结合,促使阅读能力迅速提高。
五、组织读书活动,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 品评欣赏式。选择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评价,后让学生共同阅读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自己准备、自由发言。可从不同角度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分析写作思路,可以揣摩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亦可以对文章的得失作出恰当的评价。然后向学生推荐或指导学生收集、选择同类或相关的文章朗诵、品评。
2. 追溯扩展式。佳作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因此,可由读一篇文章引起学生追溯其作者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有关材料,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及其代表作,而后向全班(或活动小组)同学汇报,达到相互交流、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目的。
3. 专题汇报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准备、自己主持,召开不同专题的读书汇报活动。可按内容确定专题,也可按文章体裁确定专题。
4. 资料汇集式。可以由阅读某篇文章引出,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词语、佳句、片断、完篇,课上朗读、品味、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把大家搜集来的资料按方法分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5. 训练式。指导学生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再通过具体的测试确认其效果。如此反复训练,逐步加快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学习、工作乃至社会发展的需要。
6. 读写结合式。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动笔激情和欲望,使其有情即抒、有感即发。可在书边写批,可写对某一片断的评论,可写读后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7. 表演式。可在阅读之后让学生自编自演广播剧、小品、课本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总之,阅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在实践活动中因时因地、因人因文而异。
六、明确活动主体,建立评价机制
指导前、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有突出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而且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明显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课外活动中,教师重在启发、咨询、建议、讨论和答疑,活动过程中的巡视和个别指导,活动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包办代替,要始终让学生居于阅读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外阅读情况、推荐读物、组建阅读小组、变换阅读形式、总结阅读成绩、发挥控制和反馈的功能。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应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每年举办读书节。在读书节上,学生们汇报一年读书活动的成果,学校表扬若干名读书效果好的学生,选读书活动的先进班集体(或活动小组)和读书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总之,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其效果比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要显著得多。它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求乐、求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且完善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读书润泽生命。
【参考文献】
[1] 张志善. 中学语文教学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 张鸿苓. 语文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初中英语开展生活教学的途径探讨 篇12
1、将英语运用于生活中, 实现生活英语化
传统的课堂中, 学生们只能学到一些单词以及干枯的英语语法知识, 而不能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如果学生们想让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很好的提高, 需要在生活中处处使用英语。比如在课后交流时, 学生可以使用英语进行简单问候:“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简单的问句可以让学生们复习课堂中学到的内容, 并且, 学生之间通过纠正对方的发音指出发音错误等可以很好地锻炼英语口语。
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学生们听说读写样样精通,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养成读英文报纸、杂志等习惯, 在读报纸杂志的过程中积累单词, 以及名人名言等, 这样会非常有助于英语的提高, 并且在课外书籍或者广告中, 看到英文不应该视而不见或者仅仅跳过, 要试着理解这些英文单词的意思, 这样就会很好地提高英语水平, 另外, 在课下, 学生们可以尝试写英语日记, 记录今天的天气, 发生的趣事等, 学生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自己运用单词语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们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时候可以全部使用英文,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单词拼写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同伴的阅读能力。最后, 学生在自己的寝室或者书桌上可以贴一些英文的名人名言或者单词等, 同过名人名言、单词, 学生为自己创造学习英语的生活情境, 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桌中贴上“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书桌上这样一句话可以不断激励学生鼓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实现英语生活化, 学生们可以在课间多多听英语版的新闻, 比如BBC等, 现在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学生们可以在放学后打开BBC或者一些英语软件听英语新闻, 或者英语歌曲, 这样既能够得到全身放松, 又可以很好地锻炼听力。
2、英语课堂再现生活情境, 实现英语生活化
英语课堂中, 再现生活情境, 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英语课堂再现生活场景, 除了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之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把语篇文本变成自己的剧本, 或者根据语篇的话题引申到学生们的生活之中,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实现英语生活化。比如, 在讲Shopping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春节期间, 人们购买年货的情景视频, 让学生们回归生活, 得到更好的感受, 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们“What do you like best when you are shopping?”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回忆自己在购物时最想挑选什么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时, 由于这个单元主要教授学生们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以及庆祝方式, 因此可引导学生们讨论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们搜集一些关于中秋节、新年以及圣诞节、万圣节等国内外节日的资料, 在课堂中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并且小组之间展示一个节日时如何来庆祝的, 这样学生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使英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更富有交际性。同学们使用英语进行对话, 真实地演练英语交际中需要的语言技能,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给同学父母过生日”这一话题, 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自己设计一系列情景, 比如询问同学的生日, 了解学生或者父母的喜好和他们想要的生日礼物等, 制作生日卡片, 购买生日礼物, 举办生日聚会等等一系列的情节, 然后再结成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 把课堂转变成一幕熟悉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示自我, 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解单词Beijing Opera时, 由于现在学生对于京剧接触的比较少,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讲各种京剧人物脸谱或者经典的京剧人物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间接地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或者班上有会唱京剧的同学, 教师可以邀请他为同学们展示一下, 或者教师使用多媒体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展示一段京剧。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展示京剧,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 从而全面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欲望。比如在学习“Choose the food you like”时, 我在课堂中让学生们组成小组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 然后利用所学内容进行对话, 做到活学活用, 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途径】推荐阅读:
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论文09-04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08-22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提高途径10-14
经典途径10-14
渠道途径10-15
降低途径10-15
生态途径10-17
加工途径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