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2024-08-22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通用10篇)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1

浅论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陈勇何腊梅

(1.安徽省响洪甸水库管理处;2.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安徽 六安 237000)1

2【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在源头上抑制腐败产生的直接手段,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性措施,对于遏制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从根本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反腐倡廉青少年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渐入人心,各级党团组织正积极融入创先争优活动热潮之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助推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抓手,各级党委政府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出台了一整套廉政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防腐措施,廉政建设格局逐步形成,全国上下反腐倡廉工作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廉政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

一、反腐倡廉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必要性

反腐倡廉是一项全局性举措,它需要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密切配合,相互监督。把任何单一的手段作为治标治本之策都将导致反腐败斗争陷入误区。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令人堪忧。一项针对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相信“有钱就能拥有一切”的青年占调查者中的3.38%,而1999年的相应数据为2.06%;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占7.74%,比1999年上升了3.14%。另据《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的调查数据显示,38.4%的青年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青年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些直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如何教育和引导在金钱观上具有错误倾向的青少年,仍然是值得思考的课题,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则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中科院心理所张建新研究员评价官员腐败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时说:“当这些中学生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时,现在所形成的印象和观念必然会留有难以磨灭的阴影。”官员腐败事件,能引起青少年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甚或使他们在年少时埋下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心理,致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心理趋向失之常规。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青少年对社会公正的信念,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余毒,是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途径之一。

二、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对策分析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如何在制度上克制腐败的产生,如何用监督手段来抑制腐败,很多学者已从理论高度和学术前沿进行了阐述,本文仅以青少年为对象,浅析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学校教育,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主渠道。把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廉政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是改进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复杂、艰巨、长期、连续性系统工程的一条重要途径。

1、在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教育要讲究“对症下药”。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兴趣点、接受力和认知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廉政教育,效果更好。因此,层次可以依次是讲故事—学法规—做实践。对1陈勇,1982—,男,安徽金寨人,安徽省响洪甸水库管理处助理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何腊梅,198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宣传干事,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1-

刚启蒙的小学生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讲述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员、我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以及党和国家优秀干部的事迹。对正在认知社会的初中生,可以初步学习一些与廉政相关的廉政文化,讲述一些正面案例。对思想逐渐成熟的高中生,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一些正、反面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在校大中专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我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外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成功经验等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性课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廉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探索在大中专学生中开展参观、参与、互动等形式的廉政实践教育,从多方面融入廉洁教育内容。

2、在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教育要打造“精品食粮”。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对青少年加强廉政教育,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廉政书籍必不可少。要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廉洁教育的要求,收集整理国内外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教育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廉政典型和反面案例,编印成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廉政书籍,作为开展廉政教育的阅读资料。阅读廉政书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民主与法律意识,使青少年做到明辨是非,对的争学争做,错的不学不做,真正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各方面的廉洁人才。

(二)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青少年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团组织要切实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广泛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民族精神代代传”、“红色夏令营”等体验教育活动,开展“与父母同读一本廉政书、同出一份廉政报”活动,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中小学生“四个一”社会实践、“弘扬雷锋精神、提倡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活动,把廉政文化的招牌挂进校园、企业、社区,尽量使活动更贴近青少年生活,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让教育活动更生动活泼,让青少年更乐于参与。

(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手段创新。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加强青少年反腐倡廉教育,单靠学校和共青团的力量远远不够,更多的要通过其他方式交给社会承担,把青少年廉政教育渗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积极开辟新渠道,挖掘社会资源,联合社会各界,寻找工作支持。

首先,加强对企业青年反腐倡廉教育不放松。青年职工始终是企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激情的一支力量,也是企业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很多青年职工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刚刚走上岗位,大多工作在基层一线,反腐倡廉教育是领导的事,与我无关。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青年刚走出校园,阅览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一旦放松对青年的教育,他们很容易被外界诱惑,甚至违法违规,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企业在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在构建自身企业文化过程中,都应把青年职工的廉政教育纳入其中,使青年职工形成思廉明廉、尊廉崇廉、倡廉督廉的良好风尚,为他们将来走上重要工作岗位筑牢思想防线。

其次,加强对社区青少年反腐倡廉教育不懈怠。社区中青少年有流动性大、成份复杂的特点,这就需要开展适合社区特点、便于青年参与的反腐倡廉教育。可以通过征集廉政广告、标语、对联等互动的方式,比如向社会征集 “本色,就是挤出所有的贪欲”,“宁做清官甘苦一生,莫当贪官遗臭万年”这样语言隽永、入情入理的廉政文化标语,然后张贴在社区周围,以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可以借助社区里的宣传栏、网站等前沿阵地,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学习廉政人物,弘扬廉政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生活娱乐的同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崇尚廉洁的意识和反腐倡廉的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瑜辉:《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2] 陈友进:《为反腐倡廉“从娃娃抓起”叫好》,《中国监察》,2006年14期

[3]陆玮玮:《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管理观察》,2011年第1期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2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这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生活在“灯红酒绿”、“太平盛世”的年代,前辈们抗击列强的英勇历史也逐渐被遗忘,当代一些青年失去了必要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而这种意识和精神一旦丧失,就会给国家安全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隐患。国防意识作为一种观念的形式,在和平建设时期往往是垮下来容易,树起来难。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观念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2. 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全民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作为国防教育重要内容的国防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这些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命运的国防历史,最能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据一份对部分高校学生的CVS(华人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调查的随机抽样分析表明,爱国仍是当代青年的主要信念之一。大学生们视国家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可以从此获得生存依赖、情感归宿和事业进步。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会促进他们更加忠于祖国和增强社会责任心、义务感。在高校深入开展国防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奉献意识和自强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利用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史实,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情等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和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等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能拓宽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

二、高校深入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

1. 确立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严格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分别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其次要规范教学管理,把军事理论课纳入教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考试,成绩记录学生学籍档案并参与综合测评,科学规划,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建设和深入开展。第三要健全考评机制,按公共课程制定严格考评机制,使国防教育教学在评建中创新,在评建中发展。

2. 发掘国防教育资源,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及其方式。

国防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掘资源,对高校国防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国防教育的新思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形成军民共建、社会资源共建、共筑国防教育基地的良好氛围。如,国防夏令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都是我们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

丰富国防教育方式是高校国防教育取得持续、深入开展的关键。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实施教学的方式来看,国防教育基本形式还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国防教育落到实处。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如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期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国防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方式,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军队的训练表演,到部队体验一日生活制度,举办国防教育影视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国防法规咨询、军事日等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国防教育资源和条件,灵活机动地开展样式丰富的国防教育活动,扩大国防教育的覆盖面,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3. 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国防教育空间。

网络作为一个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在改变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它是强化国防意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阵地。网络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时间的全程性问题,而且使大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教育意义非凡,它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兴衰,甚至是生死存亡。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心国防、了解国防、参与国防,是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0, (6) .

[2].杨建军.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吉林教育2009, (6) :109~110.

[3].应书清, 唐世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初步调查和几点思考.理论教学.研究, 1996, (50) .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意义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殊群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形势日渐复杂,各国文化思潮、政治制度变革频繁,如何把握好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思想动态日趋重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学校安排的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参加工作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处于空白状态;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711万人,这一庞大的年轻群体,在参加工作后思想状态对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向,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持大学毕业生思想导向的基础,是进行安全生产、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由于其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与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基本不会发生交集,故其无法继续接受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指导及其刚刚参加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艰巨性,其思想状态也会随之波动,从而对现有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及社会稳定。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继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但要适应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时间、精力、距离等各方面资源会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故继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困难。

1、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缺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场所,由于毕业后参加工作,为融入社会生活、学习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一般在企业没有设置参加理论学习的场所;由于社会企业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师,多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理论、新思想等无法潜移默化的迁移到毕业生思想中。

2、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相对比较分散,由于参加工作后工作地点分散在全国各地,同时,忙于适应和掌控与自己工作岗位和目标相关的工作和事务,再次召集在一起集体学习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基本无法按照在校期间的班级编制进行集中学习相关理论等。

3、接受毕业生企业不重视参加工作后的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企业是以市场收益杠杆来指导生产管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整体节奏较快,短时间内任务重、压力大,一般只进行单纯的生产管理等培训,基本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多只对其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培训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即围绕工作、生活展开自身活动范围,并且由于其分散、不固定、不容易大规模集合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和方法不定期发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料和提示,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都已开通了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微信群等,毕业生母校可以通过气班主任老师、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等发送相关资料信息,传达党中央及相关文件精神,协助毕业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并结合其所在工作、生活环境进行相关教育,协助企业和毕业生本人解疑答惑,进一步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建立基层党团组织,并通过其来凝聚毕业生就业后的靠拢方向。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后有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别,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思潮围绕在大学毕业生身边,高校毕业生抵御外来思潮的能力相对较低,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党团组织,致使毕业生就业后即使想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也难以找到其相关的基层党组织,所以可以通过与高校党组织或者当地基层党组织组合作设立党小组,不定期召开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党团教育,保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纯洁性和方向性。

3、设立高校教师党员巡视小组,不定期对毕业生进行沟通了解等,通过教师党员小组的巡视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思想政治状态,及时传达党的新政策和新规定,时刻和党中央的步伐保持一致,在工作生活进一步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状态,保持其思想政治的先进性和敏锐性,

4、以校企合作为媒介,把思想政治教育触角深入到企业内部;当前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或订单培养已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从企业和学校各抽调一部分党员老师和工作人员在企业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通过该途径可以把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迁移到企业员工中来,辐射整个社会企业具有积极向上的氛围,使毕业生参加就业后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工作生活中。

四、继续对就业后高校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继续对就业后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其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是其人生历程中几次重大转变中尤为重要的一次,这次转变完成顺利与否,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毕业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有责任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工作、对生活等方面进一步深刻的、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再认识,使他们对将来既要充满乐观和自信,又要有经历挫折、磨难甚至失败的思想准备;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

2、继续对就业后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对毕业生人生发展负责的具体表现,毕业生就业后学校继续对其跟踪教育可以使毕业生有更强的归属感,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同时可以建立其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就业后的毕业生继续跟踪教育,与就业单位保持一定联系,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为后来学弟学妹的实习就业提供多种渠道等。

3、继续对就业后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必然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毕业生作为个体身上承载着多种使命,继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爱国、就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等。

总之,继续对就业后的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毕业生加强联系的一个纽带,,但又不同于其他在校学生,中心特征是已经解决了就业问题却要面对更多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必然会显得更为复杂且多变,兴奋、失望伤感、徘徊观望及不知所措等等。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就容易举止失度,做出违反社会法律等令人不快的事情来,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另外,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状态是高年级学生,是学生中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毕业生就业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间接的关系校园文化、风气传承,同时,他们以怎样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展示给社会,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石琛琛,李艳彦,杨希.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2]王晓敏.论新形势下的大學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探索,2007年04期.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4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走坊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特征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提升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领导者有力支持”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双面发展对策,以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得以更好地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中的突起,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育的延伸。体育社团以其固有的特点,多重的功效,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高等教育必将掀起新一轮“素质教育”热潮,在高校中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将成为必然趋势。

1高校体育社团特征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有的也称之为“协会”或“俱乐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学生自发、教师兼职领导和教师专职领导等3种形式。体育社团的形成一般都是由某一体育项目有特长的学生发起,由相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和指导下)而成立的,初期一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社团领导,聘请业余指导教师,形成一定规模和组织后,在校团委注册开展活动。社团干部有具体的分工,由他们负责开展各项工作,社团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基本上能定期、定时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经费主要是校团委从本部门经费中拨给或来自于企业的赞助,主要用于购置办公用品、体育器材、奖品等,社团干部及成员开展工作都是义务服务,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体育社团是一个公益性的群众性组织。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为了健身的,有为了提高技术、技能的,有为了锻炼身体的。有些社团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友谊赛、对抗赛、校内联赛及校际间的比赛等,还有些经常开展体育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社团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气氛浓厚,自己组织自己办,参加者甚为踊跃,有较强的凝聚力,并以其自身优势在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

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

2.1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有调查显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和中老年舞蹈等。而学校体育课中开设的主要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以及各种球类,居民参与率普遍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的缺乏,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运动的第一动因,即兴趣和习惯,也是造成参与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与早年参加这项运动的经历、对该项目的认识以及自身具有的该项目运动基础都有很大的关系,而通过体育社团活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体育社团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愿和主动,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极大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的,它完全屏弃一些体育课中出现的学生被动现象。随着在社团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运动技术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之所在,并对这一运动项目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形成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2.2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高校体育社团中,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和组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作为顾问或指导,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需要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组织比赛,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将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在行动与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挫折中,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社团活动是一个广泛的、多边的交往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交往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很多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及各种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人变得开朗起来了,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等。同时,体育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许多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自信走向社会。

2.4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对体育社团的组织者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调查显示,一个好的体育社团,从创建到发展,雷同于一个职业俱乐部从建立到运作过程,要经过精心策划,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和大力宣传,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因此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体育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2.5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东西最为敏感,渗透到大学校园各种时尚的东西大多数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不乏消极的、不健康的。怎样把大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不仅能积极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社团组织通过白己的表现,吸引一大批学生积极参加,牢牢占领着大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对策

3.1领导者有力支持

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并将体育社团列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并通过校刊、校园网、宣传栏以及广播等积极宣传社团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社团氛围。同时要整合资源,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和帮助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赞助,鼓励社团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活动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2大学生积极参与

大学生们要认识到体育社团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提高服务意识,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拓展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活动做到有创新、有价值、有吸引力,把体育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同时,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以保证体育社团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4结语

体育社团以其自身的优势,在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开展好体育社团活动,对高校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强化;对大学生来说,是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运作好体育社团这把“双刃剑”,必将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杨跃青.对普通高等学校课余体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3):138~139.

[4]宛丽,罗林.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155~,157.

[5]马新东,高前进,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227~233.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5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国防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如何在国防教育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党校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运用典型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知、感、心、行四个方面增强对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论文关键词]党校 国防教育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国防教育为基础,通过国防教育强化国民国防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防教育历来是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国防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党员领导干部国防教育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党校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运用典型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知、感、心、行四个方面增强对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一、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

参加党校培训的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数在工作中小有成绩,颇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代表着一定的公权力,加之社会上对公权力的崇拜和追随,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容易受外界诱惑,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党校开展国防教育通过进行军事理论知识教学和国防教育基地认知,从不同方面向党员干部灌输国防知识,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伟大历史人物的重大事件,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通过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的灌输,可以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巩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水平

国防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了解国内外敌对势力入侵我国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切身感受“保卫和平、保卫祖国”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防教育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重大成就,使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感情油然而生。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应该明白,社会要不断进步,国家要繁荣昌盛,中国要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应该通过国防教育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和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随时适应保家卫国的需要。这些教育理念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使命感,从而极大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有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

民主管理、依法行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因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他们所经受的政治考验相对较少,一些干部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观点幼稚,对参与国防建设缺乏应有的热情。他们中不少人国防知识欠缺、没有尚武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党校按照《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提出的“应当针对公民不同情况,分类施教,保证国防教育效果”的要求,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防教育,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警示我们,现在社会安全与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一些敏感地区、敏感时段,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的意义更加重大。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在基层,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基层干部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设一支能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一般而言,基层政府的党员干部是社会维稳的中坚力量,党校通过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国防教育之后,可以使他们在了解掌握国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员的心理得到锻炼,形成准确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当社会的安全稳定受到威胁时,他们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党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

党校一般都将培训目标定位于突出党性教育,提升管理能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干部人才,将党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专题教学上。认为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党校只是对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的一个短期培训,简单地开设一个国防常识普及课就行,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甚至大多数党校不开设国防教育,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因此,不少党校没有设立国防教育教研室,缺乏与党员领导干部相适应的国防教育内容,缺乏专门从事国防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对已经开展的国防教育工作也缺乏有效的检查督促。同时,由于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思想和军事知识,所以很多党校只是简单地请地方政法领导或军训教官做专题讲座,对学员在党校培训期间的国防教育缺少规划和安排。

(二)教学缺乏针对性

目前,党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着眼于应对党委政府开展国防教育的普及职能,对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普及型”教育对那些在不同单位部门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学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着眼于普及的党校国防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没有体现这种工作性质的差异,导致党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致使这些学员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防素养,不能很好地满足党员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成效不大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公民”的原则,但绝大多数党校开展国防教育都将培训对象局限在地方武装干事和从事维稳工作的领导干部身上,将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排除在国防教育之外,从而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国防素养偏低。不少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国防知识技能和理论修养,干部队伍中缺乏比较浓厚的国防教育文化氛围,既影响了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成效,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防事业建设。

三、加强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认识

在现阶段“普及型”国防教育的工作模式下,党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配合政法部门开展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党校人手少、创新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党校对国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有关。要开展好国防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首先需要转变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党校干部教育开展“普及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同时,引导和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的‘提高型”的国防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工作,把参加党校国防教育培训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目标中去,一方面使他们更加坚定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掌握更多的国防理论和技能,更好地促进建设强大国防。

(二)科学设置课程,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认知

国防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

国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的国防理论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教育;以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为主的国防知识教育等。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和理解国防教育的这个丰富内涵,必须把国防教育融入党校教学工作中,作为党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从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实践等多个角度,增强党员干部对国防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在培训内容上,要通过马列经典导读、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教育、改革开放实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等,从多个方面将国防教育的内容讲深、讲透。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紧贴社会实际、围绕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理论阐述和价值判断;紧贴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内容、工作生活状态、工作生活方式,密切关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强化典型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切身感受

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国防教育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怀,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和平环境下国防教育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可信、可亲、可学。党校在强化国防教育时,通过运用体现国防意识的各种典型教育、案例教育,在党员干部开展国防教育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引导党员干部把国防知识内化

为国防意识,使国防意识深入人心,真正运用国防知识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增强对国防教育的切身感受。

(四)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自觉性

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典型示范教育,国防教育关键在于增强人们培养国防意识的自觉性。国防知识是需要内化的,也只有内化了,它的作用和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将国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价值信念、价值追求,并进一步内化为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党校在党员干部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全方位激发党员干部培养国防意识的自觉度。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石。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包括平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爱祖国各族人民、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还包括国家观与国防观以及国际战略形势与国家安全环境教育,这对激发党员干部自觉国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强烈的爱国情感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也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从爱国主义情感发展变化的规律看,在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最容易产生“无敌国外患”的思想,造成爱国主义情感的弱化。因此,和平时期党员干部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必须有赖于持久有力的国防教育。其二,爱国主义精神是随着国防意识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真正的国家意识,因而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国防观念,也就很难在理性的高度和整体意义上确立科学的国家观念,很难使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向科学和理性的层面升华。因而党性修养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之国家观与国防观教育是相一致的。其三,从一定的历史经验来看,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与提升,同国防形势、国家安全系数有着最直接、最密切、最本质的联系。加强党性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发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催化剂,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干部进行国防教育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五)积极调查研究,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思考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6

蔡沟小学 卢朝军

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正确引导法

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和心境,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举办“理想·现实·责任”主题班会、讲演会、“说失败”讨论会、学名人、学英雄、故事会、报告会。开展野外登山、义务劳动、公益劳动、植树劳动等活动。通过从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上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人不是在挫折和困难中,笑着面对人生,用坚强的意志、百倍的勇气克服障碍,取得成功,使他们懂得挫折能教育人、磨练人,挫折孕育着成功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待人处事的原则.2、合理宣泄法

中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后,往往会焦虑、困惑、苦闷和烦恼,只有让他们将这种心理压抑情结合理宣泄和有效排解,才能使其心理平衡,从而恢复理智状态。有效排除学生心中的郁闷,可找学生促膝谈心、家访、和他们交朋友,开展“一帮一”活动,了解苦情,沟通思 想。也可采用写书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其将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尽情倾诉和吐露。组织学生郊游、观看大海、欣赏美丽的风景,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裁剪、电脑、科技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求得轻松、解除紧张,缓解心理冲突。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采取面对面咨询和电话咨询相结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中学生正确调节和疏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

3、审查目标法

目标审查法就是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审查自己原订的学习、生活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者超越实际,就应当重新修订目标。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共同分析目标,期望值不能太高。一般来说,确立适当的成就目标,有四项参考尺度。

4、榜样示范法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7

(1) 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竞赛能够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鼓励,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学生在活动中要经常对一些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各种的思维方法。所以, 通过竞争的渠道可以开启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少学生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 但是从中锻炼出来的能力却会使人受益终生。

(2) 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关经验表明:竞争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更锻炼了学生成就事业的冷静头脑和坚强不摧的意志。竞赛就是顽强不认输;竞赛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自信, 但是绝不盲目自信, 促使学生健康高质量地成长。

(3)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步。竞赛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强调创新的作用, 要求老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们的大大潜力爆破出来, 提高学生的能力。最近这几年,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动下, 在各个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化学竞赛活动, 是一个教学方法的试点,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对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的扩充。关于化学的一些活动中包括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则包括在竞赛之前进行的相关培训和进行竞赛的整个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十分深入和广泛地进行着, 这样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了光彩,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 其使同学们在增长了大量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兴趣, 增长了才干,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与竞赛教育实现的途径

(1) 扎实理论, 提高素质。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 适应新的教学思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 发展个性。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下的教师, 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2) 了解政策, 用好教材。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文件, 领悟精神, 明确化学教学的具体规定, 处理好新旧知识的承接关系, 传播新知识, 尊重学生的特点, 删繁就简, 注重实践。教师要通过学习化学教学大纲, 使之难易适度, 为学生着想, 创造好的化学理论学习环境。

(3) 更新方法, 狠抓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进行改革, 一线教师不仅要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 还要结合其他渠道的经验, 双管齐下,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加大科研的投入, 走出一条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路,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创新, 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4) 注重实践, 开展活动。进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认真对待, 同时争取条件在试验中传授知识, 提高质量。开展化学实验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锻炼学生的其他能力。

(5) 做好学生视野的开拓工作。基础知识除了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外, 还包括生活中个人的认识与感悟, 其是否扎实, 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顺利开展, 因此学生视野的开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实验的同时, 我们对一些基础知识反复强调, 夯实了基础, 开阔了学生视野,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效果。

(6) 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做铁生锈的实验时, 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夯实基础, 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生.开展竞赛培养能力优化素质[J].化学教育, 2000 (1) .

浅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的现实意义 篇8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今的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个人专业能力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却忽视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要想使大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且真正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大学生体育活动尤其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可忽视。鉴于此,笔者对目前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 阳光体育 大学生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筑无疑正在成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核心。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阳光体育对于高校体育来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实施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安全、更阳光的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并且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阳光体育的开展有利于在广大大学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有利于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培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人格。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是对学校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余文化生活指明了方向,对阳光体育的贯彻实施和校园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专业、渊博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想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广泛开展,积极地营造了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广大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自主性、坚持性和长期性,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集体主义观念与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强化和开拓大学生的开拓精神。高校在阳光体育的开展过程中,在各类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大学生广交朋友,交流思想,融洽感情,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拓宽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格标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阳光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人对体育价值观念的升华,倡导师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逐渐形成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荣的自觉锻炼习惯。其娱乐—健身—育人的内涵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阳光体育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它的健身功能表现出的体育精神是推动着师生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夺取胜利,成为师生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阳光体育融合了体育目标、理想、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学校及教师可通过它向学生传授体育思想、体育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重在参与的体育观念,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多渠道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三、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开展的社会意义

阳光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一个增值的人。它将体育运动的功能提高到不仅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将其视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并将这些力量应用到广阔的世界领域中即以心态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高校学生毕业后走向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参与健身这样有利的条件下,这些大学生可以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体育知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传授给周围的同事以及工作人员,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良好态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切实贯彻落实以及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逐渐完善,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无论是在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健康指导思想、加强青年体育建设、增强青少年体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要全面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启迪智慧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当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关怀青少年体质健康,把这项工作当成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来重视并予以落实,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0年下降的趋势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于蕴,虞荣娟.从休闲生活方式谈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5(1):11—14.

[2] 宋尽贤.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健康成长[N].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8(4).

[3] 李小伟.阳光体育融洽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9:6-24(1).

[4] 谢军.部分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2(2):22—25.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9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民生价值;公平正义;脱贫攻坚;收入差距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压轴”出场,体现了其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独特地位。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对于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所包含的深厚民生价值

(一)共享发展理念包含深厚的民生伦理意蕴

共享发展理念指出了发展的民生导向,具有深厚的民生伦理意蕴,是对民生伦理的新贡献和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阶段性、差异性的特征,这不仅取决于民生伦理本身的发展和演化,更取决于民生赖以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理念的变化。中国经验表明,民生伦理的发展通常与发展理念的演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发展理念的变迁直接推动了民生伦理的演化和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中的科学发展观、益贫式增长、包容性发展等发展理念直接作用于民生伦理,并丰富了民生伦理内容,形成了集普惠性、包容性、益贫性、共生性、公平正义性、均等化于一体的民生伦理体系。

(二)共享发展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现实诉求

提出共享发展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共享发展,不仅是遵循发展规律的顺势而为,更是当前在破解民生难题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首先,共享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主动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其次,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三)共享发展创新了民生改善机制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开创了民生改善的市场机制,拓宽了民生问题解决及民生事业发展的机制渠道,有效补充了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具体来说,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运行机制客观上促使发展成果按照“中心—外围”的路径惯性反作用于市场中的参与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外溢效应、益贫效应和涓滴效应减缓了政府保障民生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市场产品的丰富性刺激了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生发展的层次和格局。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实现民生价值的途径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要想实现共享发展,脱贫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与前提。在“十三五”时期,我国还需要重点建设扶贫工作,通过扶贫工作的合理性、准确性开展,对我国剩余贫困人口问题逐步的解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就需要首先解决我国人民最为现实、最为关心、最为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对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共建能力提升的同时加大民族、边疆、贫困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通过脱贫攻坚工程的开展实现扶贫工作、脱贫工作的精准性开展,以分类的方式对贫困家庭进行扶持,对贫困人口不断探索新的扶持制度,做好老年人关爱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

(二)实现教育公平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教育覆盖范围以及教育普及程度获得了明显的提升,我国民众受到教育的机会以及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世界已经处于前列。而在获得上述成果的同时,区域、群体、城乡以及校际等方面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公平,在五中全会中,也提出了要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对义务教育的发展均衡性进行积极的推动,在对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普及的同时逐步推进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以及贫困学生高中免除学杂费等举措,以此从教育角度实现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全面资助。这部分教育措施的应用,不仅是我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们获取教育的重要喜讯,也是我国全国人民的福音。

(三)缩小收入差距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 GDP 相较以往增速出现了放缓情况,但我国居民收入却依然保持了持续提升态势。从 2011 年至 2014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了 10.1%以及 7.9%,代表着百姓收入的切实提升。而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更是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工作重点,缩小两者的收入差距,并对居民收入在我国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比重逐步提升,以此对经济增长同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步性以及劳动生产率同劳动报酬的同步性作出保障。

(四)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多的保障网络,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实施了全面覆盖,我国全民医保覆盖面更是超过了 95%。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更是提出了在未来五年中,我国要建立起具有可持续、公平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全民参保计划,在对职工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的同时划转部分国有资本,以此对我国的社保基金进行充实,对我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这部分计划的制定,更是为我国以往存在的居民大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人民真正获取到了实惠。

(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提升了1岁,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对我国“十二五”中所制定的目标提前实现。而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也将继续推动人民健康的建设与保障,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覆盖、医疗服务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提升群众就医的满意度,对以往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解决的同时保障人人都能够具有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硬件、服务以及质量的改善与普及对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进一步的缩小。

四、结语

综上,共享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民生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进共享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王思斌.试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的社会政策托底[J]. 东岳论丛. 2015(03).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篇10

第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活动可以大大的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幼儿的了解,进而促进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舞蹈教学有了更好的领悟,才能够在具体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与指导。例如,对于幼儿学生进行早期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得幼儿对于许多不良习惯的改善,增强幼儿体质,对于幼儿提高免疫力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舞蹈本身具有的特质,使得学习舞蹈的幼儿相对于其他幼儿在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学生。

第二,加强学前教育学生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前专业学生在未来的从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于幼儿情绪、情感方面的培养。众所周知,对于幼儿进行早期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情绪、情感形成方面具有着导向作用。通过对于具体的舞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观察表明,对幼儿早期进行舞蹈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学生性格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着优势。幼儿通过对于舞蹈的学习可以达到快速提升幼儿自信心与形成开朗的性格,等等。同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所限以及舞蹈学习的困难性可以使得幼儿在舞蹈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逐渐树立起努力奋斗与知难而上的优良品性。

第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前专业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舞蹈对于幼儿的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幼儿舞蹈教学在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舞蹈本身特点来看,其创设的舞台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舞蹈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以与舞蹈对于肢体的表现力的扩展性,直接要求学习舞蹈的学生要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长此以往,无疑会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与激发具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舞蹈的特定表现力不同的学生具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未来将要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舞姿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具体的舞蹈情景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想象力、观察力、感情力的培养。

第四,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对于舞蹈理论的基本知识要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同时,更加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优秀的舞蹈教育教学方法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未来学前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某特定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实习过程之中,我主要采用兴趣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所谓兴趣法就是依靠学生对于所传授的知识的经验积累进行相关的兴趣刺激,进而促进学生舞蹈教学的实效性。我首先将所要传授舞蹈的内容通读并理解,并采用角度扮演的方法使学生扮演成各种角色,进而更好的促進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进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许多学前专业的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汤旭梅.试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径与目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4).

[2]董晓春. 现代技术与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Z1).

[3]戴利.论在舞蹈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4]孙姗姗.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11).

上一篇:优美段落精选下一篇: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