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2024-08-22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共8篇)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1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1.乐曲《高山流水》。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读通读顺课文,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

1.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书课题:25.伯牙绝弦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检测“先学”,读通课文

过渡: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拿出导学案,一起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1.【课件出示课文】指名试读,师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字音。)2.【课件出示课文停顿】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下面语句,必要时教师范读、带读。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②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小组练读,比赛读。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预习题2第①小题】指名交流加点字词的意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预设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说说意思: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②“善”字怎么解释?(善于,擅长)

③“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④小结:“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说 “好啊”“妙啊”“棒啊”“行啊”,都表示赞叹。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①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②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补充。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峨峨”“洋洋”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后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韵味,读出伯牙的善鼓琴和钟子期的善听,为下文“初解绝弦”做好铺垫。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学生自己试讲。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三)初解绝弦

1.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教师引导: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3.伯牙绝弦说明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是什么关系?(知音)

四、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学生完成“精练反馈题1”。2.小组代表汇报答案,师生点评。3.背诵课文。

五、小结并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伯牙高超的琴技,伯牙仅仅是在向钟子期展示自己的琴技吗?伯牙绝弦仅仅是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高超的琴技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课文。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理解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复习导入,积累铺垫 1.指名背诵课文。

2.交流导学案中的“自我检测”第2题。3.齐读“ABCC”式词语。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二、自主合作,研读探究

(一)感受知音相遇之美

1.【课件出示】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2.指名读出相关句子。

3.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并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①交流“精练反馈题”,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②想象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以排比句的形式大声朗读。

5.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相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二)感受失去知音之痛

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出示】钟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你体会到什么?

①各小组讨论交流。②汇报交流。

③师小结点拔:子期死了,伯牙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2.引读。

3.拓展阅读:伯牙难掩内心的悲痛,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的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课件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齐读。)

4.小结: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列子》《吕氏春秋》及唐代诗文明朝小说等,都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齐读课文。)

三、当堂检测,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导学案“积累拓展”。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课件出示部分诗句,齐读。【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志在高山

必得之

知音 志在流水

【教学反思】

25.《伯牙绝弦》导学案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读通读顺课文,根据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一、自主预习1.读

①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②把课文认真读两遍,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③试着给课文划分节奏线,反复诵读,做到声音响亮,语速适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注

①借助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谓: .

必得之:

乃破琴绝弦。乃:

.②我能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二、研读探究

1.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在书上作批注,再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练反馈

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理解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复习检测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2.写出ABCC式的词语,如:杨柳依依。

清风 明月 芳草 云雾 炊烟 流水 春雨 白雪

二、研读探究

1.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书上划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写上批注。

2.钟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练反馈 仿写句子

伯牙既然“善鼓琴”,那么想一想,除了能弹高山、流水,还能弹出什么?试着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四、积累拓展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请写出几句关于古今交友的名句名诗吗?要写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2

要想充分了解数学文化, 就必须知道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关于数学的文化的定义有很多, 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它的价值体现在: (1)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事物的本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发现的精神,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数学文化在理智的基础上本着人文精神, 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弱化。数学对于社会各个领域影响至关重要, 它的文化功能对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 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力和决策能力有重要影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讲述了《九章算术》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我国古代的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九章算术》在人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 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九章算术》的内容, 例如, “可半者半之, 不可半者……”这句话在教材中被表达为约分术, 教材上详细地介绍了约分的解答方法与步骤。“正算赤, 负算黑。”这句话在数学教材中表达为, 红色算作正数, 黑色算作负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经典著作还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到了《周髀算经》等经典的著作, 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人, 在学术方面记载了“圆周率、勾股定理、算术圭田术等, 这样记述使得数学教材形象生动, 充满乐趣,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文化灵活地作用于教学。

综上所述, 本文阐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分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3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4

观察物体:《搭一搭》教案

土城小学

杨文凤

一、教材简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和由3,4个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由5个小立方块的组合,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的,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由3、4个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78页 《搭一搭》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六、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前准备:(学生每四人一组)。

七、教学过程

一、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猜积木游戏。

教师拼积木,让学生观察2个面,猜一猜图形是有几个积木搭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忆旧知识。

2、创设“比赛”情景一

(观察无遮挡的立体图形)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设计意图】:观察无遮挡的立体图形,直观的看到,不同的角度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并能画出图案。

3、创设“比赛”情景二

(观察有遮挡的立体图形)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被遮挡住了)。(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 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设计意图】:观察被遮挡的立体图形,从直观到抽象性的过程,不同的角度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并能画出图案。

二、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1)屏幕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上面)(正面)

(2)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 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形)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设计意图】:设计过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达到知识的提升。

三、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正面)(左面)(2)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4)师: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 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 什么搭的不一样吗?

(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 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 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重在“观察”。本节课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观察物体”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我让学生起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人教版语文六上基础知识的梳理 篇5

◆ 基础知识的的梳理以及落实

本学期要求掌握120个生字,会写会用。理解积累七个单元的新词,会读会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184个词语,会读“读读记记”中123个词语,部分要求会写。

1.易错字:巷

驻 2.易混淆的字:

陡峭

身躯

辩解

青翠

竣工

要挟

抱怨

抱歉 俊俏

先驱

辨认

清脆

严峻

威胁

报复 焦躁

急躁

锻炼

炼就

吉祥

滔滔不绝 干燥

燥热

练习

安详

波涛汹涌 张皇(惶)

世外桃源(园)

一泻千里(泄)

畜生(牲)

牲畜(生)

纷至沓来(踏)

昔我往矣(已)震耳欲聋(振)

行色匆匆(形)

以往(已)

3.易读错的字

4.多音字(见附件)5.查字典(见附件)

音序查字法:考察学生音序、音节

部首查字法:考察学生确定字的部首、笔画、字义的能力

部首较难确定的字:粼

鹿

炙 6.词语类型

ABB

软绵绵

湿淋淋

冷清清

直勾勾

AABB

马马虎虎

结结巴巴

缝缝补补

匆匆忙忙 ABCC

微波粼粼

行色匆匆

AABC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闪闪发光

牙牙学语

津津乐道

横遭不幸

焦躁不安

哭笑不得

百折不回

相依相随

大摇大摆

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无影无踪 暑去寒来

左冲右撞 三番五次

五光十色

7.句子复习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照应、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渲染环境、先抑后扬„„

(2)关联词的理解运用 难点:(选择关系)不是„„而是„„

不是„„就是„„

宁可„„也不„„(13课,《课堂作业本》)

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不是害怕困难,被困难吓倒,()。小章的双休日生活挺丰富的,()到图书馆看书,()参加科技小组活动。

(假设关系)即使(就算、哪怕、纵然、就是)„„也(还、仍然、总)„„

无论„„都„„(实际运用中错误率最高)可以练习给几句话加关联词或给一段话加关联词。8.分号、顿号、问号的正确使用;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作用的识别。

(1)分号用于并列分句之间,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的是同一方面的内容。(2)问号:

常规用法:用于问句,跟在“吗、呢、为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语后面。特殊情况:“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我能做你的朋友吗,每天早晨?” .....因为一句问话没有说完,“小伙子”“每天早晨”本该放在句子前面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将这两个词语置后,但属于问句的一部分,所以问号在最后,前面用逗号。(《课堂作业本》)

(3)省略号的作用:(4)破折号的作用:(5)引号的作用:

落实方法:

字词:建议摈弃枯燥练习的方法,不要一味地做练习卷,先指导——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方法,辨别字形。

后练习(口答和笔答相融)——易错字:找错别字、听写

易混淆的字:选字填空

多音字——多读,连词读,连句读,选择判断练习。标点符号——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进行专项复习。

句子、标点:填空练习加朗读

◆ 语用意识的增强(教师),“语用” 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

第三学段语用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些目标已经放到了我们的平时教学中,但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如人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梳理进行回顾和提升。在梳理回顾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自然准确表达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复习理念。因为我始终相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原本薄弱的、不太熟练的、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会随之而清晰,语文能力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在复习阶段,我们更要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理解作者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各种表达方法

一、联想和想象 目标:

1.能正确找到表现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表现力,体会蕴含的情感。(理解)2.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八组

复习举措:

1.赏析,体会作者的感受的独特之处。例如:

《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变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自己写成一棵树,充分表现出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表现出了老桥的古老,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月光曲》第9自然段:兄妹俩的联想,表现出月光曲优美和谐的曲调,清新梦幻的境界,赞美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2.练习:可以借助小练笔的形式,在归纳比较中提升。《作业本》P5: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

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所以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好好运用,发挥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人物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写好一个“人”和一件“事” 目标:1.能正确找出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的句子,或进行判断。(辨识)

2.能领悟这些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理解)3.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描写人物和事件。(运用)

已经学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

复习举措:

1.分类赏析,并对这些描写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心理活动描写: 《穷人》第九自然段桑娜矛盾的心理描写,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天真可爱、淳朴健康的农村孩子。《一面》中的六次关于鲁迅的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瘦”,以及坚强的个性,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老人与海鸥》中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勤俭节约,衬托出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例如“环境描写”:

《草虫的村落》描写甲虫音乐家一段: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几十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用环境的美烘托出甲虫们对生活的热爱。)

《穷人》第一段:

屋外与屋内的环境描写。(通过强烈的对比,烘托出桑娜一家家庭的温馨,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一天,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恶劣的天气描写,烘托出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苦难。)

2.练习:选择判断,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小练笔和写作:学习表达。尤其是外貌描写,抓住一个人特有的,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来写的能力,是一定需要形成的。

小练笔设计1:《怀念母亲》“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呢?请结合作者的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描写。

设计2:写一写班上的小伙伴的外貌,请同学们猜一猜你写的是谁。

三、关键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目标:

1.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指向:内容)例如:《唯一的听众》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以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抓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如: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句子中的“善待”一词能否换成“对待”,用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

(不能,用“善待”更合适,善待就是好好对对待,文中西雅图希望美国白人好好对待河水,表现出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最后一头战象》

课文许多地方队嘎羧进行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说明性文章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加点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加点词说明由于人类无止尽地开采和破坏,使原本可以再生的资源面临枯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资源。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复习举措:建议以课文中的句子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增强理解力,再进行课外拓展。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好一些关键的词语,加强表达效果。

⊙其他:

抓文体特点复习提升:

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人物、细节、场景、感受 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方法的迁移运用 关于“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目标: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第五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背景、联系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展开丰富想象、链接选文相关资料、联系写作目的理解。其中,抓关键词理解是基础——含有比喻义的关键词,表现句子核心意思的关键词。

复习策略:

1.教给孩子一些理解的方法,进行分类复习。可以课内要求理解的句子为抓手,首先这些句子孩子未必都能理解,其次,这些句子所涉及的文章学生较熟悉,不用花太多时间阅读,可以把时间花在比较分析理解上。如此这般,按照方法,以培养孩子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并达到熟能生巧。

2.进行迁移练习,分类别进行专项性的补充练习。

相关内容:第四组、第五组

抓关键词,联系作者生活实际理解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2.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抓关键词,联系社会背景理解 3.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抓关键词理解,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 5.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共同”告诉我们什么?“一个家园”又告诉我们什么?

6.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什么事情降临到谁的身上,为什么会降临,结果会怎样?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7.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为什么不属于人类?人类为什么属于大地?

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什么?

9.仅仅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日积月累

第一组:关于大自然的诗句 第二组:热爱祖国的名人名言 第三组: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第四组:有关环境保护的口号标语 第五组:鲁迅名言

第七组: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 第八组:与“艺术”密切相关的成语

要求“不仅会背,更要学会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要给予一定的语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本学期要背诵的课文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伯牙绝弦》全文。

习作能力

各组习作要求:

会写好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组

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组:演讲稿或读后感 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第三组:体现“真情”、“关爱”、“感动”的事情

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漫画作文(环境保护)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五组:一个小伙伴,扩写 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 综合运用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自由习作

综合分类:写人、写事、漫画、想象作文、应用文(演讲稿、建议书——注意格式)

复习策略:(机动)在归纳概括中复习提升

在运用课文语言转述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复习提升 在随文练笔中复习提升:感情型、补白型、仿写型

抓文体特点复习提升: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人物、细节、场景、感受

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写“迷、尚”等14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文共14个生字,有学生会认的词语,例如“嫦娥”“揭开”“干燥”。教学时,注意“燥”字的偏旁部首,可借助形声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进行识记,可通过肢体表达来理解“揭开”这一动词。在本篇科普文中,一些生词是科学名词,例如“倾角”“磁场”“陨石”,要注意“磁”字的读音,将“磁”和“滋”两个形近字进行区分识记。并通过引入相关科学知识和图像介绍,使学生理解这些科学名词,也能更好地为深入文本服务。另外,要注意“抵御”一词中“御”的写法。将形、音、义相结合指导识字词教学。

2.阅读理解

本篇文章围绕“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来进一步思考要了解这一问题,需要着重关注文本中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高年级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梳理、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对于这类科普性的文章,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能向他人表述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思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中你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谜、嫦、娥、尚”等13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文章阅读提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在进入今天的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宇宙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圆圈,把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填入相应的圆圈内,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图,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2.找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自己的答案。

3.宇宙是浩瀚无边,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生齐读课题。

5.我们要探索宇宙生命中的什么谜题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吗?

预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6.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这个谜题吧!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大小进行区分,让学生对宇宙的浩渺有清晰地认识,导入本课的课题之后,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篇科普文是要探究什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按提示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预习:(1)指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

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

(2)重点理解:

读音:抵御(yù)。

词义:“起源”意为“开始发生;事物发生的根源”。

字形:“干燥”与“急躁”的区别。

【设计意图】

这篇科普文中有不少科学术语,例如“倾角”“陨石”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的正确读音,其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读上,还需要会理解。对于科学术语,可由教师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们对天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课件出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1: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生2:从理论上来说,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生3:还写了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4:还有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

师:是的,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从而完整地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在梳理完之后,还要深入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到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并进行整合,梳理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的结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2.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授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结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吗?

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是六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要多训练,多巩固。

二、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找出解答这一问题的相应段落。

第2~9自然段在回答“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一问题。

2.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怎么做呢?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仔细读,着重阅读第2~9自然段,其他对这个问题帮助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设计意图】

文本是一个载体,不能为了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读课文,而是学会解决问题时的阅读方法。高年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内容,更要通过文本教方法。

3.朗读课文,找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4.科学家是怎么分析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通过与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符合条件的,就是可能有生命存在;不符合条件的,就是没有生命存在。

课件出示:(用动画一一排除以下行星)

课件出示: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缺氧、缺水、表面温度极高。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

5.了解火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作者用了“唯一”一词,说明太阳系中除了火星之外,没有别的星球还可能存在生命了。如果去掉“唯一”,意思就大不相同。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

【设计意图】

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从文段的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三、引导质疑,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1.质疑释疑。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课件出示: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第5自然段)。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①自转时间相似。

②有昼夜、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作比较)

(3)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是火星表面植物在变色。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6~8自然段)。

(1)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不成立。

①拍摄的火星照片证实火星上没有运河。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表面颜色的四季变化不是植物在变色。

(2)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作比较、列数字)

(3)飞船着陆火星,两个重要结果:

①火星的土壤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②火星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生命物质也许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师小结:同学们能通过仔细阅读,提取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论证,有理有据,整合有效的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学习科普文恰当的阅读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人们能否移居火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件出示: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小结:你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道理,通过第2~9自然段的仔细分析,作者得出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的结论。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四、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行文思路,你们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吗?

课件出示:

文章写作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得出目前的结论

2.学习完这篇科普文,你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1:要学会针对相关问题,寻找有效的信息,把细读与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生2:科普文是在向我们传授科学知识,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的科学严谨,也值得我们学习。

生3:我们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的信息也可能不准确,要查阅相关资料再加以判断。

3.师小结: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科普类文章往往结构明了清晰,我们可以从标题、文段的开头、结尾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学习的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另外,还要培养自己乐于思考、勤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

学习完本文,梳理清这篇科普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在探究问题时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态度,实现文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升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较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篇7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的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些规律往往是伴随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被发现的,与其他必修课程以及相关的学科相比,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能力要求高

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相比,数学教学并不是掌握方法就“手到擒来”的;换句话来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等于就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并且学生对于某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有了把握并不能够对该类题型进行完全的解答。一道题目的考察往往是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一道将函数与空间几何图形结合起来的题目仅仅靠解答函数或者几何图形的方法是完全解答不出来的,除了这两方面对知识以外可能还需要联想、对比、假设等方法的应用。有时候学生需要根据已经提供的信息进行逆向思维,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

2. 学生思考量大

在各种考试或者测试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科目的考试中有些内容是可以在材料或者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经过照抄、照搬就可以达到解答的目的,但是数学教学并不是这样,对于公式、定理等知识的牢记并不能够完全达到解题的目的,需要将这些内容与具体的材料、数字进行结合,对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要求高,每道题目背后都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虽然能够把这些公式牢牢的记住,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地套用到题目中进行准确的解答。

3. 准确度要求高

差以豪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完全符合数学解题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对数字的精确度和符号的正确度都是格外注意的,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者符合错误都会导致最终答案的错误,这也与我国数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例如航天、工程等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学生思考和解答的准确度和逻辑的严密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相比,高中数学起着承接的作用;而与高等教育中的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又起着铺垫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方法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教会学生,使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能够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学生不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地是对数字、图像背后深层次内容的领悟,例如通过一个空间图形能够对其点、线、面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理解,能够判断其相对的位置、大小关系。庞杂的知识和大量的数字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良好的、体系化的数学方法作为支撑,快速、准确地解答一道数学题目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方法的教学要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

2. 教学方法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来确定交通路线方案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是基本的,但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案例讲解来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开展实际的测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中数学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主要以知识和方法为主,教师往往通过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的方法来对教材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借助课堂的教学和练习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最后再借助题型或者题目的拓展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学方法。并且,题目中的数字是可以随便调整的,但是题目背后所蕴藏的方法却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我们数学课程中经常提到的“万变不离其宗”。

三、数学教学方法的课堂应用

1. 换位思考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聆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可以以“教师”的身份来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方法加以讲解,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因为其在讲授之前肯定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演绎和假设,并不断完善。这个过程要比解答一道题或者牢记一个公式要有价值得多,学生通过备课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提升和发散,甚至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方法,调动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2. 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活动开展所赖以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动态化的演绎,提升学生的空间动态想象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学者课程的学习来启发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思考,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

3. 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的事实告诉我们搞题海战术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数学成绩的,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对于一道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能够对整个相关类型的题目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提到正弦定理时,学生是否会马上想到余弦定理、反三角函数定理等等,提到圆的函数方程后,是否能够对椭圆的函数方程有个准确的把握。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的。除了知识点以外,教学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所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将预习、教学、拓展、复习、巩固、提升等多个环节的内容合理排序,进行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同时除了知识和方法讲授以外,更多地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举例对比,强化学生对于数学方法的理解。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合理,对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全面,导致出现一些错误,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主体要对方法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能够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深入思考具体数字或者图形背后所蕴藏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同时能够对多种方法的尝试来形成一种自己的解题风格,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摘要:对于大多数高中同学来说,数学是一门既有难度又不得不面对的课程,必修课程的设置又突出显示了其在高中教学乃至学生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同学们往往因为解题难度大、准确性要求高、方法性强等原因而遭受打击,教师则经常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而感到困难重重。事实上,数学的教与学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的传授来实现效率和效果提升的双重效果的。当然,方法的获得是建立在长期的研究与解题实践过程之上的,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不因追求效果而搞题海战术,不因效率的渴望而盲目的钻研方法,要明确方法与题目的关系,做好搭配,举一反三,在提升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人教版,解题

参考文献

例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知识系统;美感;教学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概括概念,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会涉及很多的概念,很多学生会将概念像语文知识一样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类的记忆。这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一些概念的时候,要尽量教会学生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记忆才可以将概念记得更牢。有一些学生,即使是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在用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带领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一些例子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用法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把数学学“活”。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我们有涉及对“除法”的学习。首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一些实物,例如一些棍子或者是粉笔,摆成类似于除法的形状,接着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加法、减法、乘法一起做一个对比,进而在对比中慢慢和学生一起讨论。还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和哥哥、姐姐一块分,大家拿到的苹果数目要一样,请问每一个人可以拿到多少个苹果?”通过这种简单的问题的设置,便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完概念之后,对于除法的用法也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高度了解,再对概念有所应用,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课后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系统有更深的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教材中,我们把第六册的第二单元作为一个主要的例子向大家讲解一下怎样才可以调动学生,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中的内容设置主要就是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算法,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教师讲解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例如,有粉笔,有棍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摆棍子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算平均分的时候,往往都是要用到除法,这样用模型摆出来,就很轻松地将一些复杂的数目瞬间就可以转化成低年级所学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了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处,这样便可以大大增加数学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无疑,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放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美感

小学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不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一些知识点,同时,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模块,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就要好好地利用这样一些板块,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讲解到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首先回顾一下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规律,再在两位数相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三位数的相乘规律,这时,相信有不少同学应该可以推算出一些规律。但是,教室中可能还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已经推算出来的同学给一些没有推算出来的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可以让不懂的同学明白,又可以让明白的同学更加明白,过后,教师再一起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多的钻研和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四、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作业

随着升学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将压力给了学校和教师,同时,一步步压下来,最后的学习压力担子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无疑,很多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都会采用一种题海战术的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学。这种题海战术毋庸置疑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不仅花的时间要长,有可能效果还不明显,这样的话,渐渐地学生就会在这一种题海战术中慢慢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

作业。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相信,通过广大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2010(39).

[2]王晴霞.巧用主题图打开数学之窗[J],2008(4).

[3]韩庆.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2010(24).

上一篇: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下一篇: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忘记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