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朋辈互助(共4篇)
高校开展朋辈互助 篇1
一、引言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期间, 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学习压力, 还要面对人际、情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 因此遇到挫折的概率较大。而如今的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 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较脆弱, 出现心理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抑郁、迷茫、自卑、烦躁等情绪是每个大学生都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遇到挫折后, 而产生的心理状况, 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和消除, 任其发展, 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疾病, 导致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但同时, 许多同学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抱有陌生感和抗拒感, 或者说, 他们不愿意对陌生的老师或医生敞开心扉。这个时候, 朋友———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 就会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调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于是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外, 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咨询的延伸, 朋辈心理互助的产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需了, 它可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起到辅助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 是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 (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educator) 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 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 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
就高校而言, 朋辈心理互助的开展是从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 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 以参与式教学为基础, 知行并重, 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 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 增强求助意识, 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二、国内外的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一) 国外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一些学者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 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发表首篇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论文。随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国外的朋辈互助由于开展时间早, 形式多种多样, 以美国为例, 主要有:
1. 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在美国学校开展的朋辈心理咨询, 包括热线电话和门诊咨询两种形式。寻求咨询的学生由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志愿者接待。志愿者主要通过主动倾听和支持性疗法, 帮助他们宣泄情感、解决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如哈佛大学学生心理咨询组织就有六、七个:“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
2. 朋辈调解 (peer mediation)
朋辈调解是指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 (peermediator) 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 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 有效地解决问题。美国25岁以下青少年的暴力冲突有上升的趋势, 其中有许多青少年犯罪是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 而大多数冲突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升级而成的。为此, 美国许多学校希望求助于朋辈调解有效地控制校园内的暴力冲突。朋辈调解的目标是使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和心理指导老师共同担负起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责任;通过朋辈调解的培训和实施, 使同学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提高冲突沟通的技巧,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3. 朋辈健康教育 (peer health education)
朋辈心理互助被美国学校广泛地运用于包括饮食紊乱、酗酒、吸烟、吸毒、性心理卫生、艾滋病的防治等方面的学生健康教育。具体而言, 朋辈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健康使者, 为其他同学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作为朋友, 关心帮助那些不健康的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或让有不健康行为的学生参与到朋辈互助中, 以身示范。关于朋辈心理互助对青少年健康教育成效的研究结果, 部分证明了朋辈教育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4. 朋辈伴读 (peer tutoring or mentoring)
朋辈伴读是指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 (peer tutor or mentor) , 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 为低年级学习弱能或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美国学校中开展的朋辈伴读有许多有特色的形式, 例如宿舍学习社团朋辈伴读 (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y peer mentoring) 、新生朋辈伴读、留学生朋辈伴读。
(二) 我国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较晚。在我国, 浙江、广东地区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近年来, 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转变和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 纷纷引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国外高校相比, 我国高校在学生的管理上承担的责任要更多一些。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老师必须主动去发现问题, 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学生来寻求帮助。因此, 虽然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实施时间较短, 但朋辈心理互助已有一定的发展、影响和成果。
在我国, 朋辈心理互助一般都是心理委员参与为主、高校教师督导为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解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1. 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三级工作网络
建立“学校 (学院) —班级—宿舍”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即学校 (学院) 一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或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 在每个班级增设心理委员, 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产生, 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 并给予必要的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 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 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 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浓厚兴趣与热情, 责任心强;具有相对稳定健全的人格, 为人真诚, 亲和力较高, 善解人意, 关心他人;思维清晰, 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活动的经验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培训, 特别注意增强情景性体验, 也可以进行见习和实习等,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 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提高心理咨询的技巧, 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同时, 经常性召开例会交流咨询技巧, 进行案例分析, 观摩心理电影, 开展专家讲座、沙龙讨论、读书报告等, 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员的相关技能、技巧。另外, 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还要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 并建立和完善效果评估与激励机制, 注重对他们的考评与奖励。
3. 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 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 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 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 解决求救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对大学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同学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 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 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 创设宽松的氛围, 也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 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 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 找出原因, 缓解压力, 化解矛盾冲突, 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避免将心理问题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辅导者在助人的同时也升华了友谊, 改善了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4. 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心理特色活动
依托朋辈互助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 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载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 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 (周) , 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活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传授心理调适技能, 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5. 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 他们立足于本班, 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 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 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 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 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出现心理明显异常时, 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或劝导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同时也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 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 每隔两周或是一个月, 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 其内容包括:同学们关心的学校适应、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班级管理、恋爱等问题;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等级评定, 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干预方式。通过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辛勤工作, 不仅使得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反馈, 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 而且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小结
综上所述, 我国的朋辈心理互助尽管开展时间不长, 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是十分成熟, 开展形式也和国外存在差异, 但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都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信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7, 3, (2) :1.
[2]胡远超, 赵山.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10) :8-9.
[3]祝香香, 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34.
[4]孙炳海, 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9) :65-68.
[5]陈国海, 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28.
[6]张金健, 朱正中.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实践探析[J].中国校医, 2008, (4) :460-461.
[7]宋宁.心理教育的“朋辈督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1) :21-23.
[8]文秋林.校园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6) :14-16.
[9]秦赟, 黄新海, 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5 (5) :89-91.
[10]胡伟, 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0) :12-13.
[11]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心理健康, 2001, (21) :100-104.
[12]刘时勇.关于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2 (2) :93-95.
高校开展朋辈互助 篇2
在上学期,我们心理站所办活动不多,收到的成效也甚微,可这并不能让我们为之泄气,这反而更加激励了我们要把心理站做好的决心。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对2011年上半学期做出了以下这几点计划及展望,希望能将我们心理站做的更好。
一、红五月心理剧的筹备工作。
经我站调查了解到我系历年来在红五月心理剧活动上表现并不突出,我们想这肯定和准备时间的早晚有关系的。于是我站决定在开心初便着重于心理剧的选材与排练上。剧本,我们是在寒假就让各位干事收集各种心理剧本,相信一定会挑到合适的。而人员安排主要由我们心理站的人员来扮演角色,若不够会和文艺部的负责人联系,帮忙参演。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相信本次红五月心理剧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的。
二、心理邮箱的建设。
不难想象有些同学想面对面的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将给老师听,可是又怕丢面子不敢向老师吐露心声,从而导致部分同学的心理问题不断严重,却又没能及时制止,最终把事情往极端发展,于是我们策划建立这样一个沟通邮箱让同学们匿名与老师交流,而邮箱的创建十分的方便,密码由我系心理老师和我们心理站进行管理,然后心理邮箱这一件事则由宣传部负责宣传,将这一邮箱地址公开,形成一个土木系电子心理站,更好的做足我系的心理工作。
三、开办心理小课堂。
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老师正常的引导,心理小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办心理小课堂就像是一剂预防针早早的解除同学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小课堂的开办更是能让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环境,计划由魏老师担任讲师。
当然以往的惯例是不可废除的,我们心理站除了增加以上改变外,以前的工作和任务任然会认真的完成以及执行。当然,我们心理站也增派了联系人,主要负责我站日常活动资料收集,相信将来能更好的配合系里面的工作,以上便是我们朋辈互助站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土木系朋辈互助站
高校开展朋辈互助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互助
G711
“朋辈互助”(或称“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近背景或经历的青年大学生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朋辈教育旨在充分发挥高年级学长的示范作用,利用学长的身份尽自己所能给学弟学妹们精神上的鼓励、学习上的帮助和技能上的传授,使互助者充分体验到朋辈之间关爱,从而持续促进大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积极面对生活。大学生朋辈互助既是一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交往方式,又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形式。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在校时间短”,而在就业时却要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全体教育者与时间赛跑,高效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做好行为养成教育。因此,在高职院校创设朋辈互助平台是构筑大学生有效社会支持的首要途径。现就已经推行的或正在探索的主要实践表述如下。
一、以学生干部为抓手,进行“九个一”培训
以学生干部为抓手,组建学生干部培训班。对学生干部采取“九个一”培训计划,内容涵盖心理学、管理学、职场礼仪知识和实务。具体内容包括:
1.诠释一种理念,培养思维深度。
2.学习一次制度,树立规则意识。
3.评价一次自己,建立反思精神。
4.分享一篇文章,模拟思想动态。
5.聆听一场讲座,学会真诚沟通。
6.撰写一篇策划,训练严谨思维。
7.提出一个建议,理性表达诉求。
8.参加一次团训,体验团队力量。
9.交流一份心得,践行交流分享。
二、设置学生辅导员,进行“九个教育”培训
学生干部有序开展工作的同时,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将培训效果迅速在全体学生中推广。我们很快认识到:影响在校期间行为的关键期就是入学的前两个月。于是我们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至两名“学生辅导员”,都是从高年级中选出的品学兼优热心助人的学生,这些“学生辅导员”很快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榜样。由“学生辅导员”参与组织新生入学的系列教育,意在培育学生整体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称作“九个教育”培训计划:
1.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以当前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等为主题的讲座,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团建、党建活动使学生看到身边的榜样,进而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
4.校情校史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了解,用“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城建精神鼓舞学生。充分挖掘系内资源,邀请各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开展富有特色的系史教育,增进学生集体荣誉感。
5.校规校纪教育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院《学生手册》、系《奖助学金评比办法》等相关制度,通过辅导员讲解和高年级学生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6.安全教育
以参观体验、讲座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重点是防火安全、交通安全、汛期安全、财物安全、饮食安全等,帮助新生树立安全意识,使学生危机中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7.系部文化教育
围绕“真诚共同交流”、“强健身心、规范言行”、“寻访文明之星、自强之星、创新之星、公益之星”开展系部文化建设活动。
8.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开展专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就业情况,明确本专业的设置情况和发展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务实致用”的就业理念。
9.创业指导教育
在新生中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利用校内外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前沿意识创业团队。
三、通过“十六个活动”扩大平台影响力
在学生干部和学生辅导员有序开展工作的同时,我们尝试将朋辈互助扩大到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
1.开展“爱祖国 爱家乡”联谊活动
通过入学后第一学期的联谊活动把学生干部和学生辅导员分配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朋辈的力量扩大平台的影响面。
2.开展“漂流瓶”心理互助活动
通过“漂流瓶”心理互助活动使“学生辅导员”明确日常关注的六类人群。教育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助人”。
3.开展“职业妆容礼仪大赛”活动
利用专业社团,开展“职业妆容礼仪大赛”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妆容打扮能力,形成“端庄合体、整齐划一”,展示出我系良好素质和形象。
4.开展团训活动
组织各班分别开展团训活动,增强学生们互帮互助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5.开展“规范化班级寝室评比”活动
通过评比的形式促进学生们对教室、寝室的热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6.开展“校规校纪知识问答”活动
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对校规校纪理解更加深刻。
7.开展定向越野活动
以“系风系史系文化”为主题开展定向越野活动,让学生快速有趣的认识系风系史。
8.開展海报大赛活动
通过海报大赛的评比和宣传展示,为我系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宣传。
9.开展“党员分享日”活动
通过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分享,加强学生意识形态的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10.开展售楼讲解大赛
通过模拟销售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锻炼口才和礼仪的训练平台,将“务实致用”的就业理念有效融入活动全过程。
11.开展“寻访自强之星、文明之星、公益之星、创新之星”活动
通过图片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也是对学生活动的一个展现。
12.开展“学生年度表彰大会”活动
每个学年度进行一次表彰,表彰一些表现突出的集体和有代表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先进性。
13.开展“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活动
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适应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个明确定位。
14.开展“文明离校”活动
在顶岗实习学生离校之际,组织“文明离校”活动,把承载校园记忆的《成长手册》和寄托理想愿望的《时间胶囊》放在一起,准备经受时间的考验。
15.开展“梦想交流会”活动
在学生毕业前夕召开座谈会,将实习学生请回学校进行“梦想交流”。
16.开展“亦师亦友”活动
高校开展朋辈互助 篇4
随着各国留学生到我国求学深造的人数逐年递增, 以扬州大学为例, 至2013年9月, 共有在华留学生357名, 其中文科138名, 理科27名, 工科50名, 农科27名, 医科115名。海外留学生教育事业大规模扩增。当前高校留学生问题复杂多样、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紧缺、教育管理缺乏实效性等诸多问题接踵而来, 中外学生交往受到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交往不畅的问题比比皆是, 不少留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边缘化”状态。因此, 在华留学生在朋辈交际方面现状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探讨。笔者基于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朋辈交际现状做了一项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面向留学生的朋辈互助机制的构建。
1 朋辈群体交际现状调查研究
朋辈群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人际关系的敏感度。笔者面向我校在华留学生朋辈交往的两大来源, 即班级和宿舍的人际关系展开调查, 对留学生的相关认知情况进行汇总归纳。
1.1 在华留学生对班级、宿舍人际交往的认知
相比大陆学生习以为常的大班教学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留学生的校园生活则显得有些“另类”。班级是管理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 同学之间的相处融洽程度和班级凝聚力会直接应影响到留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分别以“现有学科分类”“培养层次”“性别”为研究变量, 从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对同班同学的熟悉程度认知调查入手, 了解其班级朋辈开发状况。
下一步是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对同班同学的熟悉程度认知, 如表1所示。从上表中不难发现, 工科生和农科生的班级朋辈交往情况高于文、理、医专业学生约3~7个百分点。考虑到培养层次, 硕士生的交际情况最好, 其次是本科生, 博士生对班级同学的熟悉了解程度最低。而从性别角度考量, 男生在班级交际过程中较为主动, 远远好于女生, 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从总体情况来看, 从不熟悉到熟悉, 各种状况几乎平分秋色, 可见在华留学生对班级同学的交际了解方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 宿舍是在华留学生得以休息放松、更多释放自我本性的温馨港湾, 下一步是在华留学生和宿舍朋辈相处情况的调查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整体反应出在华留学生对自己的宿舍关系基本持满意态度, 文科生和医科生宿舍关系相对最为和谐。在培养层次方面, 博士生的宿舍关系明显好于硕士生和本科生。在性别对比中男生略好于女生。从总体来看, 在华留学生宿舍关系从“非常融洽”到“时有矛盾”呈依次递减状态。那么对宿舍交际关系的满意和随之可能带来的情感依赖是否会对在华留学生的朋辈交际渠道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 请看下列调查数据。
1.2 对在华留学生主要朋辈来源的调查
笔者针对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交往朋辈主要来源, 以“留学生生源地”为变量进行了调查, 下一步是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交往朋辈主要来源, 如图1所示。
各国 (地区) 在华留学生对自己的同胞和同乡最为依赖, 其次为舍友和同班同学, 极少数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交际。其中港澳台和欧美留学生明显比亚非拉美留学生呈现出外向趋势, 更愿意通过其他途径开拓朋辈交往路径。
1.3 研究结论
从上述系列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扬州大学在华留学生校园朋辈关系主要依靠故国同胞。他们在专业学习之余能够适当和班级朋辈交往, 对宿舍关系较为依赖, 日常交际生活较为简单, 对外交流较少, 极少积极主动拓展交际圈。作为研究变量, 学科类别、培养层次、生源地等因素也在影响着我校在华留学生朋辈交际状况。虽然欧美、港澳台学生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发展朋辈关系, 但相对保守的亚非拉美籍留学生依然占据我校在华留学生人数的最大比例, 因此如何帮助在华留学生克服各种困难, 真正融入到校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急需目前高校海外管理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2 朋辈互助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对校园“朋辈互助 (Peer Helping) ”做出不同的论述。Sussman (1973) 对“朋辈互助”的定义强调的是朋辈互助过程中的非专业性, 并认为“朋辈互助”是指受过非专业培训的学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对需要帮助的其他同学提供诸如语言、情感等方面的辅导与帮助, 但并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与方案。Mamarchev (1981) 首次强调“朋辈互助”的心理咨询功能。虽然互助过程中的朋辈可以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 但必须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 并为受助者提供心理咨询和人际帮助。Varenhorst (1984) 则偏重于“朋辈互助”对象的年龄范围以及“朋辈互助”的服务性质。他认为“朋辈互助”只是对于年龄相仿或相近的服务对象进行的义务性质的服务。Gray&Tindall (1989) 则认为“朋辈互助”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支持者采取人际监督和辅助行为。”并论述其职能也仅限于处理人际关系。
结合以上论述和我国高校在华留学生朋辈交际现状, 笔者认为面向在华留学生的“朋辈互助”机制需要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严格选拔、培训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在专业管理人员的协助监督下, 旨在从道德言行、法制伦理以及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方面对需要帮助的留学生提供无偿自愿的帮助和支持的活动。面向在华留学生的“朋辈互助”机制, 其伦理意义可发轫于美国心理学家Harris (1995) 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亦能追溯到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Harris认为朋辈群体是造成个体差别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基因及家庭, 他认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会逐渐取代幼年时家庭对其的影响, 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理论对高校面向在华留学生开展朋辈活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诸如促进良好群体的形成, 有利于朋辈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可以通过在群体中发挥榜样作用, 有利于互相模仿、共同进步, 从而形成优秀的群体跨文化交际氛围。Rogers (1969) 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则对“朋辈互助”中“朋辈互助”员的角色提出了要求, 并强调“朋辈互助”员通过对受助者的辅导和帮助实现自我提高与成长。“朋辈互助”, 由此可见, 将成为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 由此而来面向在华留学生的“朋辈互助”机制构建, 实现方式方法, 渠道和途径需要进一步细致深入思考。
3 留学生“朋辈互助”机制构建探微
3.1“朋辈互助”服务小组的成立
首先, 学院应充分明确从朋辈角度服务在华留学生的工作理念, 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完善的问责管理机制。由学院相关领导担任“朋辈互助”服务小组组长, 安排专门教师和主要学生干部担任组员, 分别落实留学生“朋辈互助”员的招募、选拔、考核等各项流程, 并依次为学院每一位在华留学生设立私密档案, 落实辅导员和班主任人选, 负责定期谈话和不定期课堂表现抽查, 并设立“心理分析员”1-2名负责分析谈话资料, 负责落实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跟踪回访, 同时设立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层次, 不同生源地的“朋辈互助”员, 深入贯彻落实岗前培训制度。
3.2“朋辈互助”员的招募与选拔
“朋辈互助”员的招募首要保证心理健康、思想上进, 愿意奉献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招募, 其中可充分依托优秀学生干部资源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力量, 从思想上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在宣传手段方面, 广泛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介, 进行动员和选拔。在选拔过程中可挑选不同年级、专业的“朋辈互助”员, 以实现互助员队伍的多样性。
3.3“朋辈互助”员的培训与管理
对“朋辈互助”员的培训要坚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并且将长期努力、长线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之中。结合高校服务育人的实际经验,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强化“朋辈互助”员的“3W”理念, 即“What”“Why”“Whom”, 即自己的服务内容是什么、怎么做, 自己的服务目的和动机如何以及自己为哪一类人群服务, 借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 应注重培训的形式多样化, 以讲座、宿舍拓展等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培训载体, 增加“朋辈互助”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内容可涉及协作能力、解决冲突、稳定情绪、领导指挥、监督管理以及对不同国籍种族文化的了解、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共情能力等等。
3.4“朋辈互助”模式的初步建立
根据服务对象所在的不同学习层次, 抓住关键期进行“朋辈互助”服务, 例如在留学生大一入学时间进行结对帮扶, 这时是留学生朋辈互助接收能力最强的时候。可以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见面督导, 并将相应服务内容登记在案, 每次2~3小时, 可以采取一对一, 一对多的形式, 为确保互助效果。一对多至多不超过3位受助对象。与此同时须确保活动的多样性, 如讲座、演讲、趣味竞赛、集体答疑等等。对于一时较难解决的问题, 可设立顾问团, 事后及时磋商解决。
3.5“朋辈互助”服务小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首先, 考核要面向“朋辈互助”员, 通过制定一套有效的测评问卷, 采用受助者评价和互助员自评的方法, 内容可包含活动实施、活动反思等等, 不仅有利于总结讨论, 也可以作为对“朋辈互助”员奖励评定的依据。其次, 考核要面向受助者, 即广大在华留学生, 主要测评他们在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交际等方面有无进一步提升。此项考核可以通过前后对比的形式, 以便于查验效果。再次, 对“朋辈互助”教育机制的考核。从项目启动、开展到总结等相关方面进行连环考察, 对活动的效果、执行率、社会反响、学生收获、经费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张秋红.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5) :71-74.
[2]Sussman M.B.1973.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Dissert Abst Int, (34) :626.
[3]Mamarchev.H.L.1981.Peer Counseling.Search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net Areas.No.52+.Ann Arbor, 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
[4]Varenhorst B.B.1984.Peer Counseling:Past Promis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Lent RW, Eds.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5]Tindall, J.A.&Gray, H.D, 1989.PeerCounseling:An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Muncie, Indiana: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6]Judith Rich Harris.Where is the Child’s Envri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Middletown Newjersy: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3) :485-489.
[7]Rogers.C.R.1969.Freedom to Learn.Columbus, Ohio:Merril, 104.
[8]楚永全, 陈文婷, 黄昊.研究生校园朋辈关系探微——基于班级、宿舍关系及交友圈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2) :37-41.
[9]邓文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互助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0]王海燕.高校朋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2.
【高校开展朋辈互助】推荐阅读:
高校开展09-22
高校如何开展校友工作07-13
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05-26
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07-25
开展高校基建监管调研报告09-29
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08-27
高校开展学生助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论文07-25
高校朋辈辅导模式研究10-25
对高校教师开展计算机维护培训的研究07-10
上海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和对策研究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