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开展

2024-06-15

科研开展(通用12篇)

科研开展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师大都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活动之中, 很少有教师能够将自己从这样的工作模式中跳出来, 集中空余时间投身到教育科研方面。现代教育模式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思考, 做一定的教学研究, 这样就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相对应的理论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育科研,方法探讨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全国的所有中学。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向, 尤其是后来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各个学校课程建设的兴起,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校在不断摸索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之余投身教育科研,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学教师做教育科研的背景及意义

中学教育是我国现存的义务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过渡,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青春期, 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心理与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中学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凭着丰富的经验就能讲好每节课。有的教师可能习惯性的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没有给自己留出点空间去总结平时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 也没有做一些相应的教学科研, 因此很难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指导教师做教育科研相当有必要。

二、中学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现实矛盾

大学教师做几个科研项目或者担任一些重大项目、课题的负责人, 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 当我们谈到如何指导中学教师去做教育科研时, 许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甚至简直不可能实现, 他们的观点能够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首先, 大学教师的授课压力相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小很多, 而且他们不必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烦恼, 完全有自己的空白时间去做科研、做课题;其次, 大学教师的知识层面比中学教师要高很多, 这种知识层面包括具体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以及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中学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有时工作质量还没有大学教师的高;最后, 中学教师做科研的经费有限, 即使他们有做教学科研的愿望或想法, 但是现阶段国家对中学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 他们不可能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资金支持。加之中学教师本身工资水平不是太高, 需要承担生活上、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压力。所以, 中学教师要想做好教育科研在现阶段来说存在着许多矛盾, 这些矛盾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三、中学教师做好教育科研的具体方式

中学教师长期从事课堂实践教育, 已经远离理论教育很多年, 很可能存在不适应理论研究的实际现状, 他们在做教育科研的初期会倍感艰难与迷茫。为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以促进中学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科研。首先, 中学教师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 提高自信心, 还可以参加一些继续教育机构, 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的头脑添加一些新的知识, 同时锻炼自己接受理论知识这么一个过程, 让自己提前进入到科研的氛围, 为接下来教育科研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为了确保教育科研项目可以成功, 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学教师可以与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建立一个帮扶的机制, 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逐渐熟练整个科研过程, 最终达到独立完成教育科研项目的目的。最后, 中学教师应该从心理上转变教学与科研是两种教学层次的理念, 在教学工作中做科研, 同时在科研中做好教学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 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更加健康、均衡地发展, 为祖国明天的跨越输送更多的人才。中学教育仍然是我国目前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 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来为这些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学生做出更好的引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娜娜.赋予教育科研以灵动的生命——初探中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J].青年与社会 (中外教育研究) , 2012 (6) .

[2]胡小望.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昌市属中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11) .

[3]冯永贵.中学教师的科研心路[J].新课程, 2014 (8) .

科研开展 篇2

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

学校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比较严密的方法,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是一种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一、了解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1、区、市级课题立项申报、中期管理、结题鉴定工作

(1)区、市级课题申报:

公布课题指南(3~4月份);区级课题申报(4~5月份);市级课题申报(5~6月份);区级课题批准立项(6月份);市级课题批准立项(11~12月份)。

(2)区、市级课题开题论证:立项后1~2个月内完成。

(3)区、市级课题中期检查:立项后一年左右。

(4)区、市级课题结题鉴定:

区级课题结题鉴定(11~12月份);市级课题结题鉴定(由学校按照市级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5)市青年教师课题申报(教研室负责,9~10月份)

(6)心理协会课题申报(德研室负责,?月份)

2、学校科研管理水平评估(即科研合格校、先进校、示范校评估,每年进行)评估申报(3~4月份);检查评估(5月份);公布结果(6月份)。

3、区、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三年一届)

参评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近三年通过结题鉴定的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成果。

4、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三年一届,第八届2006~2008年)

5、市、区科研“主题”征文(每年都有)

如:长三角“黄浦杯”教师专业成长征文、市现代学校发展创意设计、区优质教师服务区域均衡发展案例等等。

二、了解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制度、规定、表格等

如:《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年教育局文件)、《奉贤区教育科研“合格校、先进校、示范校”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奉贤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实施方案》、《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奉贤区07-09年学校教育科研课题指南》、课题申请书、开题论证表、结题登记表、结题鉴定表等。

三、了解和分析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

1、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水平评估等级、有关荣誉

2、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科研室人员

3、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表格等

如:《科研室职能及成员职责》、《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等。

4、校长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期望

5、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参与情况

6、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现状(数量、研究现状)

7、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现状(数量与质量,如课题获奖、论文发表情况等)

8、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现状(是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

四、提高校本科研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1、校本科研管理能力

(1)会制订学校教育科研规划和工作计划。

(2)会制订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3)会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学校课题指南,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检查、反馈、总结、鉴定和成果推广等过程管理工作。

(4)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科研交流活动。

(5)会做好教科研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档案管理工作。

2、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1)发现问题能力。能够从繁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挖掘有价值问题的本领。

(2)选择课题能力。能够分析课题是否实用、有价值,同时,通过努力自己是

否能够完成研究。

(3)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及时搜集、了解并掌握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关或相同

问题的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

(4)实验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发现教育教学内在规律。

(5)整理成果能力。能够合理加工整理材料,分析研究结果,作出课题结论,以论文、实验报告、展示课等形式进行总结。

五、明确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责

1、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网络,依托科研骨干组建科研管理工作小组。

2、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制订3~5年的教科研规划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加强教育科研规范化管理,完善和实施《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等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制度;做好学期总结工作,提高科研管

理水平。

3、加强科研知识和科研管理的学习,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科研意识宣传,以形成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

4、搭建平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组织校本科研培训;参加科研培训班;参与课题研究;参与区域科研征文活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科研要求等等。

5、负责教育科研全程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负责研究前期的策划和立项、实施过程中的阶段评价和阶段检查、研究后期的成果鉴定评价、奖励等;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学校课题指南;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检查、反馈、总结、鉴定和成果推广等过程管理工作;在遴选的基础上,申报区、市级课题,并积极配合区科研室落实区、市级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

6、承担学校重大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工作,重点研究与学校特色建设有关的情报资料,负责重大改革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为学校决策提高参考。

7、加强与区、市科研部门及兄弟学校科研室的联系与交流,共享科研资源。

8、畅通科研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将最新的教育动向和科研成果通报给老师。汇总教育科研成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编辑出版校刊及教育教学研讨专辑等;负责策划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科研交流、评奖活动,通过科研论坛、成果鉴定现场会、推荐发表等形式推广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9、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资源库建设。落实常规管理电子化工作,认真做好教育科研资料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等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教育科研资源。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网站维护、管理工作。

10、做好当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上科研经费的决算工作,合理安排和使用科研经费。

六、规划和实施学校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理念:服务、指导、管理

1、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制定学校科研三年规划

(1)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分析;(2)实施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的基本条件;(3)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思想;(4)教育科研工作目标;(5)教育科研工作原则;(6)教育科研工作主要任务;(7)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举措。

2、制订每学期的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根据区科研工作安排和学校科研三年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学期科研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明确、制度措施到位、检查评价落实。

3、经常反思和总结

每月梳理工作计划。

每学期撰写工作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得失,提出建议和思考。

每年将学校科研工作进展情况与三年规划制订的目标进行对比,抓达成度。每年的课题立项、研究、结题情况要进行梳理和汇总。

每年要对学校、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和汇总。如取得的荣誉;市、区科研成果评奖情况;市、区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总结情况等。

七、主动思考科研如何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作贡献

基于如下两个思考:(1)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地位才能更好地有作为。(2)积极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自己不能作决策,要善于影响作决策的人。

1、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第一层面的作为:通过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层面的作为:通过科研培育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

2、为教师发展出谋划策

第一层面的作为:提供科研服务为教师评职称、评优创造条件。

第二层面的作为:提供科研服务为教师培育和形成教学风格、教学特色。

3、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教学、师训、科研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八、积极参与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1、《奉贤区教育科研“合格校、先进校、示范校”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正在作修改和完善。在初稿的基础上,科研中心组进行了一次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讨论稿可能会发给大家,还会作一次解读,到时候请大家多提建议。

2、正在起草《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责》、《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随访制度》等,希望大家一起来进行修改和完善。

3、准备筹建科研资源库、科研网站和课题管理平台,希望大家毛遂自荐,共同承担重任。

讲座提纲:

如何有效开展学校科研工作

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

学校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比较严密的方法,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是一种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一、了解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1、区、市级课题立项申报、中期管理、结题鉴定工作

2、学校科研管理水平评估

3、区、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

4、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

5、市、区科研“主题”征文等

二、了解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制度、规定、表格等

三、了解和分析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

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及管理能力

五、明确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责

六、规划和实施学校科研工作

1、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制定学校科研三年规划

2、制订每学期的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3、经常反思和总结

七、主动思考科研如何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作贡献

1、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2、为教师发展出谋划策

3、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教学、师训、科研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

进。

如何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师 教育科研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12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全国的所有中学。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向,尤其是后来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各个学校课程建设的兴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校在不断摸索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之余投身教育科研,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学教师做教育科研的背景及意义

中学教育是我国现存的义务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过渡,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青春期,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心理与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中学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凭着丰富的经验就能讲好每节课。有的教师可能习惯性的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给自己留出点空间去总结平时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也没有做一些相应的教学科研,因此很难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指导教师做教育科研相当有必要。

二、中学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现实矛盾

大学教师做几个科研项目或者担任一些重大项目、课题的负责人,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当我们谈到如何指导中学教师去做教育科研时,许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简直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观点能够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首先,大学教师的授课压力相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小很多,而且他们不必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烦恼,完全有自己的空白时间去做科研、做课题;其次,大学教师的知识层面比中学教师要高很多,这种知识层面包括具体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以及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中学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有时工作质量还没有大学教师的高;最后,中学教师做科研的经费有限,即使他们有做教学科研的愿望或想法,但是现阶段国家对中学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他们不可能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资金支持。加之中学教师本身工资水平不是太高,需要承担生活上、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压力。所以,中学教师要想做好教育科研在现阶段来说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三、中学教师做好教育科研的具体方式

中学教师长期从事课堂实践教育,已经远离理论教育很多年,很可能存在不适应理论研究的实际现状,他们在做教育科研的初期会倍感艰难与迷茫。为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促进中学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科研。首先,中学教师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自信心,还可以参加一些继续教育机构,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的头脑添加一些新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接受理论知识这么一个过程,让自己提前进入到科研的氛围,为接下来教育科研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了确保教育科研项目可以成功,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学教师可以与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建立一个帮扶的机制,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逐渐熟练整个科研过程,最终达到独立完成教育科研项目的目的。最后,中学教师应该从心理上转变教学与科研是两种教学层次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做科研,同时在科研中做好教学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更加健康、均衡地发展,为祖国明天的跨越输送更多的人才。中学教育仍然是我国目前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来为这些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学生做出更好的引导与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刘娜娜.赋予教育科研以灵动的生命——初探中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

[2]胡小望.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昌市属中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3]冯永贵.中学教师的科研心路[J].新课程,2014(8).

科研开展 篇4

北京消防针对辖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实际情况, 结合其火灾特点, 强化对相关场所的调研演练, 全面熟悉单位建筑消防安全环境, 掌握危险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 提高力量调派等级和初战指挥层次, 切实做好灭火救援战斗准备。

联合教育、科研系统主管单位, 组织对辖区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具备实验室操作性质的场所单位开展摸排, 进一步掌握此类单位数量、实验危险介质种类等基本情况, 以及单位对具有火灾危险的实验室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联合公安内保、文保等部门进一步督促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确定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 实名制确定每个科研楼实验室的消防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 组织、抽调专业力量对单位内部实验室开展消防安全自查, 建立健全单位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大对辖区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防安全检查力度, 对实验室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区域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未保持畅通, 未按规定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 在科研楼实验室内违规吸烟、使用明火等动态消防隐患或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处理, 并函告、通知其上级主管部门落实责任, 督促、指导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篇5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科研认识:搞科研太虚,听评课太滥,写论文太假(工作太痛苦)

(1)科研的价值:能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只有真正做了你才能知道啊。(2)科研的结果:科研是不是就是写论文?

——开花不结果是狂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科研的条件:

A、缺乏氛围与机制:领导不够重视,评价体制改革不到位等。

——当一切条件都成熟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搞科研了。科研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

B、缺少时间与精力:负担太重,杂事太多,家务更多。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挤就会有的。工作中首先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最高境界是把应该做的事儿当作喜欢做的事儿。

C、缺少合作机会:同事兴趣、态度不一致,相互推诿责任等。

——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只要是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是当作职业)来做的人会相互合作的。

D、缺乏相关资料:缺少科研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理论资料和信息。

——有限的资料充分利用,自己出资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E、缺乏专家的指导:专家指导太少,研究不能够深入等。

——在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的勾通,在阅读科研书籍报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

(4)科研的形式:形式主义严重,虚假现象太多,研究的实效性太差。

——科研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在科研的过程中体现科研的价值,让形式主义为我所用。

2、科研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适合搞科研

(1)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理论知识不系统,不会运用到课堂教学或课题研究中去——学会读书与积累,勇于尝试与实验。

(2)科研操作水平不高:不知道科研的步骤,不会研究,无从入手——科学论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及时调整。

(3)科研表述能力不强:不善于总结与提炼,不会表述成果,不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会撰写论文——树立以写带读的意识,形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格式,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3、科研方法:热情很高,缺少方法,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1)不知道如何选题与论证——用好课题指南,学会论证方法。(2)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查与测验(问卷设计不科学)——借助理论指导,细化问题选项。

(3)不知道如何收集与整理资料——定好主题,列好提纲,分类收集,归纳整合。

(4)不知道如何收集与处理分析各种数据——用好现成的数据,调查有用的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强化数据意识。

(5)不知道如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不知道如何制定研究的步骤与措施)——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寻找问题的原因,结合课改理论制定改进措施,课堂实践对比研究,及时调整措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

(6)不知道如何准备结题材料——分类整理课题资料,分工撰写三个报告,提出结题申请,等待鉴定验收。

(7)不知道如何总结与提炼,形成科研成果或论文——梳理研究过程,归纳写作主题,列出撰写提纲,填入研究方法内容与过程,结合大量数据和新的观念进行分析论述。

(8)科研成果或论文不知道如何去发表——分析论文特点,分析杂志特点,大胆投搞尝试,适当利用关系。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价值

1、目标: “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善自我。”

2、意义: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关注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3、价值: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的教学实际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时,教学实际与学校的要求有差距时,当教学实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差距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思考,进行探讨,不断改进和尝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只是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能主动地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三、中小学教师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教育科研

(一)树立研究意识——研究就是分类

1、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研究?

有位学者提出,研究就是分类。这个提法非常好。当我们面临困惑时,我就应该把我们的问题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细化,然后去寻找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然后分析哪些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容易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哪些是目前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们改进了我们的教学方案之后,我们还要反馈我们的方案效果如何,需要总结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调整哪些不合适的做法。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研究就会有成果了。

专家就是对一点点东西知道很多,而普通人就是对很多的东西知道一点点。

还有学者提出,研究就是收集、整理和解释资料和数据。这种说法也很具体,很实用。当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时,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收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然后进行加工和整理,统计与分析,最后用资料和数据来解释你对教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得出你的结论。这就是研究。

2、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三个切入点

一是从移植教育教学经验上寻找切入点:优选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确定研究措施→选择研究对象→实施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二是从总结自身经验上寻找切入点: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材料→提炼经验主题→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寻找切入点: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资料分析→拟定报告。

(二)掌握研究技巧——研究就是反思 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发现外部世界的方法主要是学习和探索,而发现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反思。为此,反思教学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要有反思意识: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1)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反思可以是在教学行动之后,也可以贯穿于教学行动的过程之中,还以是在新的教学行动之前。教学前反思:提高预测和分析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自觉行为;教学中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高效的行为;教学后反思:提高总结与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理性的行为。

(2)教学反思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 ●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所做的? ●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我应该怎么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3)反思教学常用的几种方式: ●同事间的勾通与交流引起反思; ●教学活动中边组织教学边进行反思;

●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日记;(华东师大著名教育家叶澜说,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日记,保你成为名师,但你写3年教案,也只是一般的教师)

(附: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在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之间进行反思。(附:反思中小学传统教学,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魏书生是这样描述教学与学习的: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学室,打开学具,开始学习;遇到困难,查找资料;解决不了,同桌讨论;再有困难,求助班长;班长不会,再往前看;猛然发现,学师在前;学师点拔,学习完成。反思我们的教学: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教室,拿出教材,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讲完,学习结束。通过 4 比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是低效与高效的差距。)

2、调查意识:知其然→其所以然。

调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克服日常教学随意性、主观性的有效手段,是不断理解教学、理解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反应,对自身的教学效果相当然时,是无法进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必须通过深入调查把教学活动的实际现状、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等都真正搞清楚时,我们的研究就开始了,我们的研究就在逐步深入了,我们的研究就会不断取得收效了。

3、合作意识:独自困惑→共同明白。有位哲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就可以产生两个以上的思想。”反思通常是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但自我思索经常受到自身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陷于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不能自拔。所以为了促进反思,提高反思的效果,提高我们的课题水平,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通过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勾通,通过同事之间的观摩活动,通过向专家咨询,与专家对话等方式,从面临的问题到解决方案,从困惑到收获,从肤浅到深刻,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4、总结意识:想得明白→写得出来。

善于总结:以写带读。有些青年教师向全位特级教师请教:你为什么在那么忙的情况下能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但书教是得好,而又发表那么多论文,获得了那么多的科研成果?这位特级教师说:“我受益于多读、多思、多做、多写。读是积累,思是加工,做是实践,写是总结。是读、思、做、写相得益彰助了我一臂之力。”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很好的体会和收获,但我们往往是想一想、兴奋兴奋,甚至交流交流就完了,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和整理,形成书面文字。于是很多十分有价值的成果都白白地溜走了,于是我们尽管有很多感受但是对于改进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时间一长,我们慢慢就麻木不仁了,熟视无暏了,于是我们研究就开展不下去了,我们也就无法进步了。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就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的经验成果。

(三)打好研究基础——研究就是积累

积累是研究的基础,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开始。读书学习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1、多读期刊文章,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信息。

在业余时间或者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经常阅读与我们中小学教师关系比较密切的教育报刊,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文摘周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教材教法》等。一方面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帮助解决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新的研究灵感,从而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当然,读报刊杂志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专题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对于较好的文章或段落要么复印,要么摘抄,要么写心得,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积累。往往是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写得非常好,也很有用,然而只是看看、想想而已,没有动手加工、整理,所以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

2、会读理论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较为系统地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对于中小学教师理解教育,理解教学,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的,有教育方法方面的(和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景教育、主体教育),有学习方法方面的(元认识学习策略,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生学习方法等),有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各方面的书都能够有选择性地读几本,我们就会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读教育理论书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整体阅读法:先读目录,再读子目录,最后读具体内容。

回顾反思法:读完每一章节时都要回顾总结,概括精华,写在章节的首页上。

专题阅读法:只读对你目前研究有用的章节,并进行加工整理。[北京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王宏甲编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给我们的启发: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永远不要对学生失望、培养自信还要培养学生对善良的充分自信等观点,重点阐述的 是开展综合课程训练是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理念与切入口。书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一位模范特级教师王永贵在地理教学中成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王永贵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部琢磨出什么,不管多么调皮的学生,心都是向上的。”书中还介绍了浙江省是如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新课改的国家实验区中内蒙古自乌海市勃湾区、深圳市以及山西省曲沃县的综合实践课的成功经验。书中还介绍了美国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精英教育向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的实用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日本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能力的“生存能力”。以及英国、韩国的综合实践活动改革情况。书中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百家争鸣”,清朝后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废科举,兴新学”。作家看教育,角度很新颖,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3、多收集教育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科研论文素材。

收集方式:复印、剪贴、笔记、心得等(分类整理)——剪刀加浆糊。

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总之,工作、研究、反思、积累、写论文的关系是:工作实践→研究反思→理论学习→积累资料→撰写论文→工作实践。

附1:魏书生教育思想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还兼任实验中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他在工作中要面对“五多”:一是兼职多。38个,每个职只做一天的工作,要用去一个多月;二是会议多,一年中要外出开会4个多月;三是来访客人多,每年在校期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接待客人;四是信件多,每年要收到1200多封来信,只是看信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五是稿债多,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了10多本书,但是还有很多杂志社和出版社向他约稿,但他没有写出来。也就是说他用于语文教学的时间仅占教学时间的十分之一,但是他所教的语文课成绩非常突出,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支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思想核心:育人――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

2、两条原则:民主和科学,遇事多与学生商量,充分尊重学生

3、培养自学能力:

提高认识――激发兴趣(1分钟注意力训练,1分钟记忆力训练等)――教给方法――培养习惯(首次慢动,逐渐加速,控制时空,形成习惯)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认识(学习享受观),自我体验,自我设计(20年后的我),自我鞭策(座右铭:自己最崇拜的人名字,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医治自己弱点的格言)

四、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纲”,决定着研究方向,决定着研究水平,决定着研究的成败。

1、选题意义(课题提出的依据与意义——调查与分析)

2、创新程度(研究现状述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3、研究内容(主要思路、主要观点,研究假设,方法途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校实际和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集体研讨)

4、研究价值(应用价值、理论价值)

(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目”,决定着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1、目的意义——问题提出,目的意义,理论依据,研究假设(见课题论证)

2、对象方法

对象:年级、班级、学生情况;学科或教育现象;研究的具体问题等。

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行动法、测验法、观察法等。

3、研究设计:

例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前期测量-实验操作-后期测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步骤安排(阶段划分、阶段任务、人员分工,具体要求等)

5、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教材等)

6、保证措施(时间保证、资料保证、活动保证、经费保证等)

(三)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核心。它是把实现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的途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最终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途径。

1、行动研究是主要方式 —— 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也就是课题研究一定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学习积累是主要途径 —— 查阅资料,学习理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也找到了,办法也尝试了,效果也呈现了,但是总是达不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于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论学习,缺乏研究的积累。因为学习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楚,能够我们的实践探索指明方向,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经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

3、定量定性是主要方法 —— 数据分析,理性思考 A、定量研究: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1)调查法。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我们在制作问卷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问题太大太少,所选择的余地很小,没有进行细致的分类,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量。

例1:有的同学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你是怎么的呢?

1、不预习;

2、难得预习;

3、老师布臵预习就预习;

4、经常预习;

5、其他。

例2:数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18个问题)。

(2)测验法。就是通常说的考试,实际上不包括各种心理特征的测试。如注意力测试,自主学习能力测试,创新能力测试等。

使用测验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行前后对比或实验与非实验之间的对比;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即选择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试量表或试卷;

三要对的测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比如计算标准差,进行差异检验和样本与总体之间的推断分析等。有关内容可参考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3)观察法。观察法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但是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观察只是很简单的观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科学的设计,详细的记录,深入的分析。“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因此,课题研究中的要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关键的一点是要根据研究的制定出详细的记录表格。例,记一次20分钟的语文字词抄写作业。

(4)实验法(略)。

(5)个案法(案例研究法)——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案例研究法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是一节课的研究,一次活动的研究,一件事的研究或者是一个学生的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一定要突出主题,要具有普遍性,要结合先进理念进行分析。

B、定性研究:收集资料,对比分析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如课题有关的资料:论证、方案、计划、研讨记录等,还有是研究内容方面的资料,如调查、观察、测试的资料、作业、谈话记录等反应学生变化的资料,还有研究手段方面的资料,如收集的有关理论资料,整理的心得资料,经验总结资料等。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我们手中的科研资料,不断形成定性的研究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定要紧密结合。没有定量,定性分析说服力不强,没有定性分析,定量就失去了分析的价值。两者的结合才能够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4、集体研讨是成功保障 ——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层的课题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攻关。因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乎是难以完成我们的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成立各有分工的课题组。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不断组织研讨,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示,相互合作,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5、反馈调整是必要环节 —— 阶段总结,调整改进 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我们的认识会不断提高,问题会越来越清楚,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时会发现我们起初的论证与方案或有偏差,或不够细致,或不够科学,或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当课题研究结束后,要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以准备鉴定结题。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的角度来写的,研究报告则主要是反应研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分析。

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提出的依据,课题立项的时间及编号,课题研究完成的状态等。

(2)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3)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组的组建,学习与研讨活动的组织,研究过程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等。

(4)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如下:(1)前言――课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目的(2)研究对象与方法

(3)概念的界定与原则等(实验变量的定义与指标)(4)研究的过程与内容

(5)研究结果的分析(分项分析,结合数据进行分析)(6)结论与讨论

(7)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的附件

(五)课题结题鉴定。

1、准备好三个报告:论证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整理好相关资料:立项证书、研究方案、活动记录、教师教案、学习笔记、学生作业、测试调查的试卷等。分类归档。

3、准备好教学展示活动。如果课题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示。

4、提出结题申请。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时间、课题编号、如何开展等内容。现也完成预期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准备结题,请规划办予以组织验收和结题。

(六)发挥成果作用

1、勇于发表。

2、积极参与评奖。

3、组织交流与推广。

河南省教育学院毕天璋教授曾讲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在1989年—1994年间主持开展了“教师基本功技能”的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撰写的论文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后被省师训处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使全省很多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明确了教师的技能要求及锻炼要领等,受益匪浅。1995年时,省社科联组织评选实用科技优秀成果奖。他考虑到自己已经晋升了教授职称,参加评选作用不大,就没打算参评。后在别人的劝说下,申报参加评审并获奖,结果当年课题组中有13人在评职称时起了作用。1996年,又申报参加国家级科研成果评选,被评为部委级三等奖,正好当年单位分房子,这一奖励被加了5分,于是积分第一,分到了三层楼。

小结

1、结合课题论证进行现状调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问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等等)

2、结合教育理论进行理性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地方?与新理念的要求有什么差距等)

3、结合教育实践采取相应措施(从教学组织到课外活动,从教师改变到学生变化,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从学校内部到学校外部等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结合实际效果进行总结提升(采取措施的效果如何?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淘汰?哪些需要寻找理论支持?等进行总结)

五、中小学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常用技巧

1、小题大做,从细处入手

初写文章的人,要求做到从小处入手。小,是指角度要小,视点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要通过小事情反映某个主题。“有人来了”的“有”字是什么意思啊?—— 某人的意思。

2、总结经验,从实践入手

我们基层的论文一般的特点是:有经验,少理论,无数据。我们需要的论文是:多经验,多理论,多数据。你们的方法是:多总结经验,多寻找理论,多收集数据,就会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3、结合理论,从高处入手 要善于对我们已感受到的经验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述,可以结合教育理论,可以结合学科理论,可以结合学习理论,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4、利用数据,从科学入手 数据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我们有了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习惯,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深入,我们的论文价值就大了,我们的论文就容易发表了。

5、注重格式,从规范入手 一要掌握抄文章的技巧:抄内容不要抄框架,抄框架不要抄内容。二要从投稿的角度来看,要学会“骄傲”,不可过于谦虚,也就是少用“浅论、小议、浅议、几点浅见”等一类的话语作为文章的标题。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价值的再思考 篇6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者、落实者,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与任务。长期以来,中小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离教育方针的倾向,热衷研究升学考试的种种方法,致使学校教育偏向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突出不完全的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科研,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是着重研究如何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创新教育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研究体系,诸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研究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在教学任务上,研究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质量的评定上,研究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研究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方向转变的问题;在教学安排上,研究从单纯依靠课堂向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要求上,研究从死记硬背的唯一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统一的发展型转变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从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向重视学生的学法,将主张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的问题;在教學途径上,研究从单纯的传授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大家知道,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时间”已经不是可挖掘的因素了,能够挖掘的是“优化的方法”。“优化的方法”哪里来?从研究中来!研究能发现规律,研究能提高效率,研究能提高质量。

二、教师从唯教走向开拓创新的需要

教师唯教,即只会教书,不会研究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必须不断教研相长,开拓创新之路。“教研相长”的方式有3种:一是教师“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即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改进教学。二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研”后知不足,深入基层学校,亲自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完善。三是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携手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合作性研究。

第一种方式无疑最方便有效,也最具有可行性。在国外,“行动研究”已引人注目,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英、美、澳等国蔚然形成一种“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已涌现出了研究“情境教学”的李吉林、研究语文“六步教学法”的魏书生等许多“教研相长”的成功者。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动,使教师以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点,认真研究问题,才能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会对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在教学活动中,“教研相长”有助于教师在输出、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以及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既便于因材施教,又便于及时校正、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学生只有在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教师指导下,才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与研究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有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并蓄,教研互融,才能使教师拓宽教学视野,挖掘创造潜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培养合格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需要

教育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要大幅度进行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改革,就必须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社会和时代要求我们各类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具有下列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堂内外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素质服务的观念;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协调发展的观念;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乐学的观念;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等。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固然十分重要,但真正能支撑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还要靠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影响教师职业成就的因素至少有三方面:教育能力,专业(学科)所长和教育理论素养。最缺乏的,同时也是最能促使中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的因素则是教育理论水平。尤为重要的是能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来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丰富的知识应用于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而这就促使每个教师结合教学、结合学科选学教育理论,摘写读书卡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说,教育改革的生命在于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丰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给教师以精神与气质的熏陶,思维与智慧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升华。教育改革和实验必须依靠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没有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教育改革就会盲目进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多办得好的学校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育科研引航入口,闯出教育改革新路子的。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教科研则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今的教育走向,越来越向人们昭示: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生命。一个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教师将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一所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学校将会逐渐失去存的理由,一个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地区将会逐渐走向衰落。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篇7

(一)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部文件教思政[2014]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 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 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公信力, 逐步强化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 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 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 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 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 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 具备一定工作经验, 培养较强研究能力, 积累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 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的要求。

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 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影响力的成果, 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高级辅导员需至少符合一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党建专家、学生事务管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校园公共危机管理专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

(二) 关于科研工作过程的认识

1. 从科研的问题导向看, 对科研工作过程有三步说: (1) 发现问题; (2) 分析问题; (3) 解决问题。

2. 从科研的操作化角度看, 对科研工作过程有三步说: (1) 选题; (2) 解题; (3) 结题。

3. 从科研的主要程序看, 对科研工作过程有五步说:

(1) 学会文献检索, 了解研究现状; (2) 把握前沿动态, 确定研究项目; (3) 选用科学方法, 开展深入研究; (4) 明确写作规范, 写作科研论文; (5) 寻求多种途径, 展示科研成果。

引领、指导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工作实践中总结规律, 为学生工作常做常新提供学理支撑, 让学生工作从有意义上升到有意思, 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科研中的主要困难与一般解法

(一) 高校辅导员科研中的主要困难

1. 确定选题难。选题数量、层次很多, 难在适合自己、自己能做的少。

2. 获得项目难。项目不少, 难在竞争激烈, 大项目难拿。

3. 集中时间难。学生工作事务繁忙, 难得有充足的时间静心研究。

4. 论文写作难。写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不容易。

5. 论文发表难。发表C刊、重要刊物、权威刊物很难。

6. 方法创新难。如社会学的实证方法的运用本身有一定难度。

(二) 一般解法

1. 强化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迎合时代要求。

2. 坚持不断尝试、借鉴他人经验、寻求合作支持。

3. 养成随笔习惯、利用零散时段、争取特殊机会。

4. 掌握写作规范、学习经典范例、坚持勤写勤改。

5. 了解发表要求, 加强多向联系、积累可用资源。

6. 锻炼创新思维、加强方法学用、注重叙事实证。

三、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体会

(一) 关于高校辅导员科研选题的体会

1. 着力微观: (1) 关注可选; (2) 做好已选; (3) 准备待选。

2. 着眼宏观:

(1) 立足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难点; (2) 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如“互联网+”; (3) 服务立德树人:科研与育人的互促互推。

3. 学会分专题搜集科研资料: (1) 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收集; (2) 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 (3) 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资料; (4) 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 (5) 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二) 关于高校辅导员科研论文写作的体会

1. 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收集。

2. 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

3. 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资料。

4. 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

5. 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三) 关于高校辅导员科研方法选用的体会

1. 科研的总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 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有哪些主要文献; (2) 历史考察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料、史实; (3) 比较研究法:专题比较、综合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4) 会议访谈法。

(2) 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2) 实验观察法。

2. 需要大力开展实证研究: (1) 问卷的设计; (2) 问卷调查的实施; (3) 数据的SPS统计; (4) 统计数据的运用。

体会:好文章是想出来的, 想即思考, 思考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好文章是逼出来的, 有写作压力才有动力, 才会按时写出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多次修改, 自己修改、请人修改。好文章是比出来的, 论文好不好, 比一比就知道。好在与众不同, 有特点, 有新意。

科研之路是辅导员对于日常工作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分析。辅导员做科研, 是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要求, 是辅导员工作有效开展的需要。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更有条件真正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吸收到理论研究工作中, 提升到理性自觉的层面。

参考文献

[1]陈金华.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1 (11) .

[2]张俊苓.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探索, 2010 (11) .

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及方法研究 篇8

谢萍①深入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高职科研的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开展高职科研的必要性进行了重点讨论。

黄平②等提出四个对接, 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来解决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向。

唐锡海③对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董陶陶④探索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途径;赵彬⑤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 讨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方法;吕一枚、⑥王晓华、⑦刘彦臻⑧等研究了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方法和科研选题的策略。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针对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如何顺应国家的发展, 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进行科研的研究较少。基于此, 本文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 讨论并提出在高职院校进行理工类科学研究的方法。

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前人有许多学者提出如何开展科研、如何选定课题等, 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开展科研也逐渐成为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许多老教师, 在高职教师岗位上教育多年, 对教学和指导生产了如指掌, 但是一说到科研却无从下手, 这种情形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显而易见。为解决这一难题, 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开始从根本问题着手, 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是开展高职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自身的学习阅历以及科研经验是决定该教师能否正常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没有参与和学习过科学研究的教师开展科研又何从谈起。因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外引”是引进高层次人才, 如博士、副教授等, 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的积极性。“外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在岗教师的个人学历, 本科学历教师鼓励进修硕士学历, 硕士学历教师鼓励进修博士学历。这样随着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 高职科研水平也逐渐提升。特别是理工类高职更是如此。

不同于其它学科, 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教师没有实际科学研究经验, 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是纸上谈兵, 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更谈不上指导生产。因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高职院校, 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

2 科研工作开展

理工类高职院校历来是以教学为主, 教师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而“一人撑不起天”, 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完成一项科学研究, 不仅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面, 还应有具备调查、试验、分析、推广等能力的人员加入来共同完成。因此, 科研团队的建立成为了进行科研、发展科研的首要环节。

学科的合理交叉是成立一个有效科研团队的重点。往往一个专业内部的科研课题不如跨学科研究课题引人注意, 交叉学科课题具有他人没有的创新性, 容易立项。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平台低, 科研人员获得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小, 如: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因此,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应该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协调发展, 横向课题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当基础较差时应与企业紧密联系, 寻找校企合作, 发展横向课题;当有了研究基础, 研究人员职称也有所提升后, 申报纵向课题。这样, 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也就会逐渐得到进步。

3 科研阶段及方法

科研工作阶段共包括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和发表六个阶段。在此, 仅主要介绍选题、开题和研究三个重要的阶段及内容。

3.1 选题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是科研成功的前提。我国现阶段正在着力发展知识型社会、创新型社会, 最终要实现产业转型, 在许多领域如:网络、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均孕育着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于高职类科研来说, 科研课题或是科研方向的选定必须是热点问题以及未成熟的课题, 比如: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 与个人知识或兴趣相关课题, 或与学科发展相关的课题。未成熟的课题才会成为学者专家讨论的热点, 需要研究的内容才丰富, 才能够更容易做出科研成果。

在选题过程中, 可以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 了解研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等;也可以阅读综述性的论文, 通过研读本专业有名学者和专家的综述性论文来获取该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样, 如果有机会可以同名师进行深入交流, 发现错误研究方向, 拟定正确的研究课题。

3.2 开题

当拟定研究题目以后, 就进入开题阶段。在此阶段, 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的知识、明确的研究目标、可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理工类学科的学科特色性以及课题的研究方向, 有很多课题必须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 高职院校试验设备的缺乏阻碍了理工科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前进的脚步。如何在现有的科研设备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课题成为了高职院校理工类科研工作者的难题。就全国的科研现状来说, 可通过在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寻找开放性课题, 利用开放性实验室搞科研的途径解决研究中的硬件问题。

3.3 研究

研究阶段是整个科研阶段的核心。根据研究的类型可以分为发现型研究、假设检验研究、数据挖掘型研究等等。必须首先确定研究的类型再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观察、调查、试验、推导、分析、讨论六个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就如同解决问题, 当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拟定的科研课题也就随之完成。因此, 科学研究首先应当把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 检验问题的客观存在性以及研究的意义。接着, 理工类科研大部分要进行室内试验、野外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过实验或测试, 探索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 选择有用数据建立相关研究模型, 推导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行深入讨论, 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 如何解决该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

4 科研考核

建立合理的科研考核方式是促进科研开展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李建江⑨提出高职科研的考核应该“正本清源”, 不能凑板面、跨行发、迂回发, 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课题, 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针对理工科的特殊性, 合理科研考核方式的建立更为重要。理工类学科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不能纸上谈兵, 所有的科研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科研成果必须能指导实际工程的开展, 理工类高职科研的实际应用特性就更为突出, 这一特殊性从而也提高了理工类学科科研的重要性和难度。

不能规定一年的论文数量, 这样会降低科研成果 (即论文) 的质量;不能用年终打分的形式来判定一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内容。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 高质量地完成一个科研课题, 必须保证从选题、开题、研究、论文发表等各个方面都严格把关。如若在成果发表方面减低标准, 那么就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例如:有部分高职院校年终评优的条款中对科研的分数是这样分配的, “发表一篇IE加1分, 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加0.5分, 发表一篇论文加0.25分, 这样的分配是完全不合理的。”

理工类高职的科研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并且符合该高职院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

4.1 重过程

科研不能忽视研究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只有保证了科研过程的高质量完成,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够形成。年终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考核时, 不仅要对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汇报, 还要汇报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和大家讨论该课题的可行性和意义, 也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科研过程, 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科研泡沫的出现。

对研究过程中的内容进行相应评价, 给予肯定, 加分制度中给予加分也是鼓励教师积极科研的重要前提。

4.2 重成果

评价一个科研成果的好坏无疑要从该科研的成果如何, 是否对实际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高职的科研成果的好坏首先应该看论文级别的高低。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 其中所含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应该鼓励教师发表高级别的论文, 如果是采用打分制度来加分的话, 那么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的分数应该是呈指数增长;其次, 是否能指导实际工程也非常重要。高职科研比本科院校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操作意义, 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科研。

4.3 轻时间

对科研的考核不能规定时间。例如:不能规定一年1篇高质量论文或是一项高水平课题。真正做研究的教师都明白, 一篇好论文或一项高质量课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 从课题的准备阶段开始, 到课题的开展, 再到出课题研究成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如果把时间规定太短, 就会导致低等科研成果的产生。

5 结论

通过对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几点结论: (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 (2) 发现问题、拟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是科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阶段。只有完善这五个阶段的研究, 才能够正确开展科研工作。 (3) 科研考核应该注重过程的评价, 提出“重过程、重成果、轻时间”的考核方式, 要大幅度区分优质科研成果与一般成果, 从而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4) 理工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 必须积极组成科研团队, 发展“产学研”合作, 走向社会, 走向企业。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 推动高职院校的逐步提升, 并最终向应用型本科发展。

注释

11 谢萍.高职科研近十年研究动态梳理[J].成人教育, 3013 (7) .

22 黄平, 合春燕.“四个对接引领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33 唐锡海.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44 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7) .

55 赵彬.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研究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30) .

66 吕一枚, 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工作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77 王晓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中科研的构建与提升[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7) .

88 刘彦臻.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5) .

科研开展 篇9

规范管理科研工作, 绘制科研规划蓝图, 做到有计划地安排, 从各个方面落实科研任务, 对科研课题要进行论证, 克服课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顺利地完成课题的各个环节。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提高科研质量, 使之顺利地为职业院校服务。成立科研小组, 充分调到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做到责任到人, 责任明确。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如果课题组成员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那么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 也就难以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可以建立科研档案, 对于科研的各个程序及科研成果等分类存档, 妥善保管, 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 便于以后查阅。对于一些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校应按成果获奖等级给予奖励, 根据校情和科研负责人取得的绩效, 给予适当的奖励, 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积极性。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 还要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进行推广, 开创科研与学校发展相互推动的新格局。

在科研课题这个问题上, 一定要了解学校情况、社会发展方向等问题, 可以本着可行性原则, 分析课题在实际应用中的切实可行性, 是否有对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我们的知识水平。创新型原则, 可以从不同的科学认知角度、不同的途径去发现和研究。科学性原则, 应考虑课题的研究方向, 充分认识客观条件,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研课题的科学价值、推广价值、实用价值。还要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 调查研究, 总结提炼出课题内容。提出一个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更困难。因为选到一个有价值、有创造性的课题, 既要懂得课题的来源, 又要有相当的科学素养, 还要理解选题的价值意义, 更要富有想象力, 对选题要有浓厚兴趣, 有相当的知识储备, 等等。技工院校一般理论研究型课题项目居多, 技术应用型课题项目偏少, 这对于技工院校的发展不利, 成果转化慢, 可以增加一些技术型课题的研究, 理论型和技术应用型课题并存, 完善课题结构。科研成果的成本核算至今还没有一个具体合理的计算办法。可以根据课题进行的步骤逐步发放。科研计费的投入也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充分认识到了科研设备的投入是学校教育建设的基本内容, 把科研设备的投入提上学校的工作日程。科研设备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科研实力和研究层次的主要标志。当前技工院校增加科研设备投入是必要的。在今后的科研经费预算中应适当增加科研设备费的比例, 科研设备投入以后, 不仅可以提高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 而且可以为技工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条件, 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技工院校主要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有很多技能专业分类, 可以根据技工院校本身的特点、社会的发展需求提炼一些技术型的课题, 而技术型课题尤其需要一些科研设备, 加快科研成果的形成。技工院校加大科研设备投入力度, 有利于推动技工院校的教学和发展,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交流中获知交流单位最近在做什么, 了解最新的动向, 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做的工作。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 可以提高认识, 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让思维更加活跃, 在交流与合作中, 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跨专业在学校内部组织和交流学习, 活跃学术气氛, 并组织和选派有能力的人才去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 促进技工院校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培训内容有很多。而对于技工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学术水平没有得到扎实有效提高, 就不能很好地为技工院校的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科研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技工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配置人员, 人员组成的学术水平, 都将影响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当前很多技工院校的科研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结构不够合理, 机制不够健全, 甚至有的技工院校对科研的认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动性不够。要充分认识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 在技工院校的科研队伍里, 我们不要只注重科研工作者的数量, 还要看科研工作者的质量, 结构是否合理, 技工院校的科研队伍中不能只有理论知识水平高的工作者, 也要有技能型人才, 取长补短, 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 集中这个团队的集体智慧, 这样的科研队伍更有利于科研的健康发展, 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形成提供基础, 也为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科研开展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教学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国高校内不断启动和推广, 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重在过程”的原则[1],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2]。“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主要是从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 加强学生在本科阶段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方面的训练, 同时从人才培养方式的角度出发,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相对独立的实践研究

以我们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为例, 理论课配有无机及分析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及相关的课程实验, 培养方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设计比较系统完善,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化学分析和药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理论知识更多是从授课老师那里被动接受, 实验技能是在实验员老师准备好各种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训练。一旦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或开展独立实验时变得茫然, 因此还需要一些独立而深入的实践研究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这对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尤其重要。其中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因此作为专业任课老师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和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团队成员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撰写研究计划, 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 让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实践, 同时从这个过程吸取更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的能力, 更好地激发其创新能力。

2 授课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高校教师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课题研究经历, 或正进行着某些课题研究, 而且一般都密切关注自己熟悉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而这些研究往往是该领域比较前沿, 极具探索性的东西, 而且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如能够把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到授课过程,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而且对于丰富授课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与课题研究的结合还能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巩固专业知识。任课老师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 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他们参与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做些前期的铺垫和鼓励;另一方面, 任课老师邀请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自己当前的课题研究中去, 也能为大学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就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和希望, 作为任课老师, 平时除了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更应该注意把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及时传递到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吸收, 令学生知识、思维和意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与时俱进”。

3 注重教师+本科生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

目前, 普通高校中主要的科研团队有以下三种:项目团队、学科团队和师生团队[3]。其中, 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主要是以教师或科研人员为主体, 多数是跨院系, 跨单位科研人员的组合, 师生团队主要是导师和研究生的团队组合模式, 目前这三种团队的组合和运行模式在国内外均已经比较成熟, 而成熟的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团队组合模式不多, 国内外最常见的是本科生基于毕业论文的需要, 结合到导师+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中以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组合模式本科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角色, 他们不能成为科研团队的真正成员, 当然这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要求和培养模式有根本差异相关。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的本科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较好的实践知识, 因此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其中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如何让这一项目计划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运行下去,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 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创新项目的实施, 其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在兴趣的带动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组建以本科生为主体, 指导老师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是一个很好的团队运行模式。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就适度参与到创新团队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研究设想在选题方向、方案原理设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适度的指导, 并对不够完善的项目选题提出修改意见, 使创新项目从选题开始就趋于最优, 从而为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 实现创新项目计划的最终目标奠定基础。项目申请完成后, 指导老师在实验方案、方法以及论文撰写, 成果总结和结题报告上给予充分指导, 最后顺利完成课题。另外, 指导老师也要注意创新团队组成员的持续性, 特别对资助时间较长的项目, 要让团队学生有一定的年级高低搭配, 保证项目的持续运行。以本实验室的创新团队为例, 一个项目至少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搭配。另外, 注重指导团队争取各级新的创新项目, 补充新的成员, 让团队持续运作, 指导老师要指导团队中低年级的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以及申请新的项目, 同时鼓励团队外的学生加入到团队。团队成员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团队中创新项目的实践训练, 不但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而且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4 注重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这部分经费只能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用于购买相关试剂和药品来开展实验, 而实验平台的建设则需要学校、学院和相关老师结合学科发展、科研项目开展的需要进行统筹构建, 比如学校或学院调配部分实验室建设经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和设备, 同时教师也结合研究课题需要, 从自身项目经费中调用部分经费购置设备, 通过这样各方努力逐渐把创新实验平台构建起来。平台是创新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我们学校为例, 过去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以校级的项目为主, 少数为省级, 近年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师生的实验热情不断提高, 今年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共50项, 表明我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国家各级教育系统推出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举措, 作为高校老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思考, 更新观念, 做到知识和思维与时俱进, 以负责任的态度, 把这些有利于学生的举措贯彻到科研和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Z].教高司函[2008]82号, 附件15, 2008:57-58.

[2]陈洋, 闫达远, 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93-95.

科研开展 篇11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目标主要靠教师创造性的教育劳动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素质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质量高的教育。

为了践行《纲要》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我曾努力进行过多次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通过课题研究,不断丰富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质量。在《生态式教育下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中,我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园的生态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促进了幼儿素质发展和教育提升。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究,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教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而进行的研究课题活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实践。我认为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在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在当前幼儿园发展生态教育模式下存在着一些细微的问题。例如,由于教师需要耐心地进行幼儿教育,才能有效地应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反复变换和逐步提升。因此,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我制定了更加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同时在遵守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同时促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形成了最优化的教学系统。随着研究活动中不断深入,我的教育管理应用能力也不断提升,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相应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主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学习先进的教育观点和理论,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克服经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真正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科研开展 篇12

根据培训班学员情况, 遵循典型性原则, 我们选取了其中的5位教师进行访谈。这5位教师分别来自小学、普通初中、重点高中和职业学校, 教授不同的学科, 处于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 和科研结缘的时间长短不同, 参与培训的目的也各异。可以说, 这些“典型”的访谈对象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材料。

为了最大程度贴近教师开展研究的真实状态, 我们选择了深度访谈。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框架, 但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我们平时的工作方式对我们解决“进入”问题提供了至为重要的基础。由于个别化的辅导是我们平日工作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一直力图创设“民主”的培训氛围, 我们和访谈对象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这使得我们的访谈对象易于向我们敞开心扉。

为了让访谈对象更加进入“状态”, 我们将访谈地点设在了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二楼咖啡吧。在每个访谈之前, 我们也会用一定的时间和访谈对象闲话家常, 创设轻松的访谈环境。事实证明, 良好的环境氛围确实使得访谈对象更能够吐露自己心底的话语, 我们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访谈资料。

一、“必要”的背后———参与科研的动机分析

面对教师有没有必要参加科研的问题, 所有访谈对象都几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必要”两个字, 那么在这两个字背后的理由是否也千篇一律呢?让我们来看看每位老师陈述“必要”的推理过程。

———基于职称的需要 (王乐敏老师)

我报这个班是因为我当时要考一级教师, 学校对科研有要求。我自身对科研不是很了解。 (现在我觉得科研) 对于基层工作很实际, 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基层教学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职称生涯初期即参加培训, 王乐敏老师的回答是诸位老师中相当简练又是相当典型的。本来只是“旁观”, 为了解决职称才参加培训, 至于真正“参与”是怎么回事毫无概念。但是当她参与到培训之中之后, 她对科研却非常斩钉截铁地说了“必要”二字。当我们追问并要求她举例的时候, 她举的例子正是她在本培训中择定的关于个别化教学研究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 正是我们要求教师将科研和教学相联系, 才使得像王乐敏老师这样首次接触教育科研的职业初教师产生了对科研的信任。

———基于写作的需要 (邱敏老师)

……

一方面,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 开始有了一点想法, 自己也有一个目标, 总要写点东西了, 有个总结。现在无论是“二期课改”的大环境、还是学校或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这样的要求。如职称, 还有教学当中的很多问题。毕竟想要有个反思, 学校也有写论文的要求的。

教龄十六年的邱敏老师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教师时期, 从“上好课就行”的那个时期进入了现在这个很多东西都和“科研”挂钩的时期。不做科研不行, 邱敏老师在这些压力面前选择了“顺应”。尽管这个选择的理由看上去不够“主动”, 但对她这样教龄的老教师来说, 这仍然是一个值得钦佩的选择。当邱敏老师说“必要”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既有“无奈”, 也同样有“热情”, 那是一种仍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抱有希望的“热情”。

———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 (王华德老师)

作为我一个已经教书十几年的老师, 其实在教学这方面, 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发展的空间好像比较小了。……再往上就不可能是以这个速度增长了。这个时候呢, 就是要找一个新的增长点, 所以当时想到的就是学点科研的方法, 就是把科研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王华德老师是一个在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在参与科研培训之前并未真正做过科研也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一位教师。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 王华德老师找到了科研作为他“新的增长点”, 因为他从自己的老校长那里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 即科研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在王华德老师说出“必要”两个字的时候, 他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是“个人发展”。

——基于分享交流的需要 (阮瑾怡老师)

如果要提升自己专业水平, 一定要反思前面有什么问题, 然后才会有提高。如果我仅仅是出于这个目的的话, 也许不需要做研究。因为我很清醒自己的缺陷在哪里, 只要有意识地去改正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从普适性方面来说的话, 我一个人得出来的结论就可以适用于别的人身上, 那么就可以对别人有一些帮助, 有些人就可以少走弯路。

阮瑾怡老师是一位相当有见解且有自信的老师, 她很清楚单纯地促进课堂教学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为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方式, 但是当经验以科研成果形式呈现的时候, 它就具有了可供分享交流的特性, 能够更好地使他人分享自己的反思所得。同时, 她也把科研当作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她相信通过这个挑战她能够获得更快的成长和发展。因此, 当阮瑾怡老师说“必要”二字的时候, 她脑海中浮现的是“交流”和“成长”。

——基于理性反思的需要 (邓卫红老师)

从我自己个人经历来说, 尽管21年教龄, 但是真正开始会思考问题, 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大概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 也就是做科研室主任开始。……做了以后, 慢慢从里面学到了东西, 那时我们学校请了科研专家, 和他们在一起, 我就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一点一点地转变了。以前, 教语文的肯定是感性思维为主的, 什么东西都是很感性的, 我自己的第一判断是什么就是什么了。从事科研以后, 你不可能都是凭你的感性的, 肯定很多东西都是理性的了。尝到理性思维的甜头以后, 我觉得教育科研还是有它一定的魅力的。你看到你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 找出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 能够比以前取得更多更好效果的时候那肯定是有一种成就感的。

对于邓卫红老师这样有较为丰富科研经验的老师来说, 科研已经改变了她的思维习惯, 帮助她找到了能取得“更好效果”的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科研本身的魅力已经在她面前展露无遗。因此, 在说“必要”这两个字的时候, 邓老师头脑中出现的正是科研本身。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 “必要”的背后隐藏的是形形色色的动机。信任也好, 无奈也罢;出自个人发展的需要也好, 被科研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也罢;当这些老师在我们科研培训的报名表上自愿写下自己姓名的时候, 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跟随我们走上“科研”这条需要摸索的道路, 这本身已经包含了相当的勇气。因此我们的培训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参与的“动机”是否纯正, 而是在肯定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尽力帮助每位教师认识“科研”, 学会研究。

二、从“旁观”到“参与”———对教育科研态度的变化

回顾每位访谈对象在科研的旅途中对其的态度, 有利有助于我们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影响教师对科研的态度。

类别一:培训前有科研经历的老师

没做科研室主任的时候, 我觉得科研这个东西是很神秘的, 高深莫测的, 不是我们这样一般的普通教师所能够涉足的。具体做了以后呢, 其实我发现教育科研你要把它分解的话, 不管是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是一般的找一些实践规律, 都是要建立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平台上面的。教学实践其实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在从事的工作。其实我们以前把教育科研看得很神秘的时候, 没有意识到我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很朴素的教育研究了。 (邓卫红老师)

很清晰, 邓老师对科研态度的变化发生在具体做了和自己教学相连的课题之后。经由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指导之后, 邓老师对科研的态度从“仰视”变为了“平视”。因此, “经历科研”、遇到能“促进与教学相关”的课题和有“专家指导”都是影响邓老师态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我当时的课题叫“高三数学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策略研究”。当时我真的是一点研究方法都不知道。我就看别人, 看别人说什么实验研究。我就想研究总归要做实验的对吧, 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是很模糊。那么最后做呢, 实际上就是把我提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然后我就和没有做实验的那个班去做一个对比。 (阮瑾怡老师)

阮老师选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和自己的教学密切相连的, 听说有种方法叫“行动研究”, 就尝试摸索了第一个课题。阮老师从“旁观”到“参与”的过程中, 同样有“经历科研”, 遇到能“促进与教学相关”的课题和有“专家指导”这三个因素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 邓卫红老师和阮瑾怡老师从事科研的具体历程虽然很不相同, 但影响她们对科研态度变化的因素却很是类似。

类别二:培训前没有科研经历的老师

其实给我充分的时间, 这个课题我可以做得更有滋味。而且跟我的教学结合得挺紧密, 是在解决我教学当中的问题。 (王华德老师)

培训对于基层工作很实际, 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基层教学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比如说, 我在这次的培训中想研究的就是针对我们学校实行的小班化教育。针对小班化教学, 我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从学生受教育均等的角度看, 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 (王乐敏老师)

通过访谈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本培训前期的接触后, 这类之前没有科研经验的教师都对科研充满了信心。相较于前面一类教师从“旁观”走向“参与”的曲折历程, 这类教师的态度转变来得更为直接而迅速。

上一篇:基本动作特点下一篇:美学教育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