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2024-06-04

科研(精选12篇)

科研 篇1

近年来, 针对我国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 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加强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 包括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研究制订科研行为规范、开展科学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等。但要从根本上防治科研不端行为, 除了提供制度和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还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以巩固其坚持科学道德和学术自律的基础。

1 科研能力不足可能诱发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国内外对科研诚信 (research integrity) 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 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在CAI的定义中, 隐含着“逆境”可能会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而在各个国家, 也确实都有许多科研人员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降低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自律的底线。

目前, 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及科研人员在就业、晋升乃至在本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都给科研人员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 无疑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以至于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以避免竞争失败或利益损失。另一方面, 因科研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出现过多的学术失范、非故意的错误或疏漏等 (以下称之为“不当行为”) 。这些问题虽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却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国外的经验研究显示, “似乎不那么恶劣的在研究设计、数据解释和出版过程中的有问题的研究行为, 包括损害研究记录的可靠性、浪费公共资金, 有时甚至损害和危及公众健康与福利等, 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2]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由于科研人员缺乏科研能力所导致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1) 伪造和篡改数据

有些科研人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严格遵守科研行为规范, 进行诚实的研究;但有时为了弥补在研究设计、调查或实验环节中出现的漏洞, “不得不”伪造或篡改数据。例如, 有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准备发表论文时, 被审稿人指出实验方法或实验数据存在问题。这时他们必须选择是重新进行实验、推迟发表结果, 还是通过编造、修改实验报告或数据, 争取按计划结题或发表论文。如果由于经费、时间或实验不可重复等原因而不允许进行重新实验, 或由于资助方或相关制度不能宽容失败时, 他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进行一定的造假。

(2) 抄袭和剽窃

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 (以下统称“科研人员”) 来说, 要评定、晋升职称和完成学业, 一般都需要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有些科研人员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科研能力, 缺乏学科知识的必要积累, 或没有经过有关科研工作的系统训练, 很可能难以达到这方面的要求, 包括没有能力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选题、难以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 或未能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等。面对发表文章或完成学位论文的硬性要求, 他们往往从互联网上摘取文献拼凑论文, 或在他人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增补或改动, 从而不免产生抄袭、剽窃问题。

(3) 低水平的研究

对于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人员来说, 也可能因为科研能力不足, 使发表的文章或撰写的学位论文缺乏新意或没有实用价值。目前, 我国学者撰写的许多论文难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其原因固然十分复杂, 但研究水平不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媒体报道, 美籍华人、信号处理专家钱世锷曾向国内有关部门反映, 其所在领域2004年评出的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来曾投给一家国际著名期刊, 但被多位审稿人评价为“作者的工作不但缺乏理论价值, 而且没有实用意义。”[3]《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副主编肖群曾对在工作中收到的来稿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 盲目追踪热点, 缺乏深度;2) 论文选题不当, 落入肤浅;3) 急于发表论文, 东拼西凑;4) 整体水平欠佳, 影响质量, 等等[4]。这些问题大多也与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有关。

(4) 草率地将论文提交发表

有些科研人员知道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足, 但以碰运气的心态, 将自己不成熟的、甚至有错误的成果拿去发表, 或将论文同时或连续投给多家期刊以提高“命中率”。台湾学者曾志朗在《科学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说, “国际出版委员会的委员忧心指出, 亚洲地区忽然涌进太多低质量的论文, 使期刊编辑们忙得人仰马翻, 浪费太多时间去审阅一些根本不应该被送入审查的文章, 而且一不小心还会被一些不实夸大的数据所唬弄, ……”[5]该文中还提到韩国“黄禹锡事件”的恶劣影响, 以及在我国大陆学者的论文中出现的一例显而易见的错误。

(5) 承担力所不及的工作

有些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 又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 因此会参加自己所不熟悉领域的评审工作, 或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出现浮夸。如果专家对所评审的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显然会造成项目立项或验收工作中的失误。“科研项目水平的解释权在于评审专家, 而专家的解释主要依据自身的学术水平、评审标准及道德素养。”[6]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等人在“汉芯”项目中严重造假, 却能够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便突出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而如果科研人员承担了超出其能力所及的工作, 便有可能在研究实施或成果报告时造假。此外, 部分专家或审稿人的知识陈旧或能力有限, 也造成一些水平不高甚至存在明显抄袭、剽窃问题的论文得以通过答辩或公开发表。

2 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因科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 并造成科研管理决策失误、科研经费浪费和科研成果存在水分等严重后果。因此, 应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作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与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作主体 (个体、团队、组织) 可以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技活动的能力。[7]在科研人员各方面的科研能力中, 与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成果报告等相关的能力与科研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分重要, 否则不免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甚至进行不同形式的抄袭或剽窃。实际上, 在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很不容易, 因为只有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的重点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才能敏锐地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空白点、薄弱点和可能的突破口, 从而选准研究方向。

2) 进行科研设计的能力

研究的设计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研究的价值与成败。如果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存在缺陷, 如研究路径不正确或研究手段不恰当, 则其研究成果很可能无法达到发表的水平, 使自己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甚至诱发科研不端行为;或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存在问题, 从而对其他科学家产生误导作用。

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科研人员是否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如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也从不同方面影响其行为和研究工作的质量。例如, 如果科研人员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便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如果他们的外语水平欠佳, 在以外文发表论文时, 有时不免借用他人文献中的某些表述方式, 导致出现剽窃问题。

4) 熟悉科学研究规范

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规范, 是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实践活动中逐步确定的;遵守规范在客观上有利于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如果科研人员不熟悉这些规范, 如不能正确地保存实验或研究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的意义、将一篇论文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投给多家期刊发表等, 将造成学术失范, 使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等受到质疑。

5) 对“创新”概念的深刻理解

科研人员是否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对其科研行为也有很大影响。有的科研人员虽然长期从事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 但由于并不了解对创新的要求, 其研究大多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或满足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些小的补充和改进, 其“创新”只是概念或形式上的翻新变换,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研究虽然能够满足个人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需要, 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学术垃圾”。

(2) 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够, 容易导致抄袭、剽窃、履历造假和窃取他人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疏漏, 有些也与科研不端行为交织在一起。例如, 如果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而自己又无法提供原始数据, 这既有可能是由于出错或出现了意外, 也有可能是研究人员为了掩盖其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而有意所为。[8]通过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将可减少明显的科研不端行为, 并通过减少研究中的失误或不规范之处, 使有意作假者更难推脱责任, 来遏制隐性的科研不端行为。

2) 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

科研能力不足的科研人员, 在竞争面前会更容易感到内心的紧张和客观的压力, 从而更容易做出有违科学道德的行为。由于我国目前有些科研行为规范尚不明确, 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容忍, 如将一项研究的核心内容稍作修改在多处发表, 在自己贡献很小的论文上署名等。但随着科研行为规范的健全和对科研成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科研人员势必面临更大的压力。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他们更自如地应对竞争的压力。

3) 有利于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

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在科研规范中有所体现, 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或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可以在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同时, 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目前, 在我国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实验为例, “由于学生们经常知道他们所应该得出的实验结果, 所以他们为了得到那些实验结果也可能被‘诱惑’在实验中进行欺骗、伪造或篡改数据。”[9]在科研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很多科研人员的研究结论和实验结果往往会出现在研究结束之前。真正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 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他们的科学道德水平。

3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若干措施

通过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 都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在现有条件下, 可根据科研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 在操作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

(1) 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方法的教育与培训

我国的许多教学科研人员, 包括研究生导师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因此,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 包括对相关教师和培训者的培训, 使科研人员普遍掌握关于版权、实验数据处理与保存、人类受试者和实验动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避免由于缺乏相关意识而出现违规行为。同时, 政府部门、科学组织和学术团体也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制定不同学科的研究行为规范, 组织对科研方法的深入研究, 编辑出版各学科的优秀论文集, 分析研究失败的案例等,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2) 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督

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部门应要求评审专家在进行立项评审和成果鉴定时, 对研究设计、科研力量、原始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审核与监督, 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 并引起科研人员对研究工作质量和科研行为规范的重视。

高等学校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实验和论文等进行严格把关, 如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查作业的原创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要求研究生提供其论文的每次修改稿等, 并应严肃处理出现抄袭、作弊等问题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 可以在遏制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同时, 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3) 在研究成果发表环节严格把关

为了促进科研人员自觉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等应研究制定有利于保障学术成果质量的规范, 如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和格式规范;学术出版单位和审稿人应对提交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严格把关, 并利用反剽窃、检测图像修改痕迹等软件对文字、图片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比对, 使剽窃的论文、经过不当加工的图像无法蒙混过关。编辑部对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的稿件, 应发表声明公布事实或直接撤稿。同时, 科技期刊的主管部门也应对期刊的质量进行一定形式的评估, 对那些大量发表低水平文章的期刊给与警告或制裁。

(4) 引导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目前我国的学术批评状况仍不容乐观, 例如学术批评在许多领域都并不普遍;很多学者害怕否定性的学术评价;有时正常的学术批评演变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的相互攻击, 甚至有的被批评者向批评者提出法律诉讼, 认为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因此, 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由同行指出彼此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将有助于推动研究规范的普及, 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摘要: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关联, 探讨了科研能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和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科研诚信,科研能力,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 篇2

科研人员能专心搞科研了(关注)本报记者 蒋建科

2014年02月10日08:18来源:人民日报让科研人员从到处跑课题,到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

走进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没有了:主楼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车不见了,来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岁末年初,本该是科研人员最忙碌的时候,以往,来自京内外30多家研究所的课题主持人几乎都要来一趟,进行各种课题的验收、申报、答辩等等。今年的农科院大院何以清净了?

记者来到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楼,只见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脚步匆匆,手拿试管,进出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里,离心机在飞速运转,仪器上各种颜色的显示灯不停闪烁,电脑屏幕上不停变化出各种曲线。

“中国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跑课题,而是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因为大部分课题组有了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这样一来,谁不愿意争分夺秒搞研究、出成果呢?别说一线的科研人员,就是科研管理、科研支撑等科研辅助人员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述民说,过去很多人不愿意做科研辅助工作,因为科研人员可以发文章、出品种,科研辅助人员却没有渠道体现价值。如今,通过组建创新团队,科研辅助人员也进入创新工程了,得到了认可,动力就足了,干劲更高了,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作为首批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的团队首席科学家,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奎研究员用“四心”表达了自己对创新工程的深切感受:一是科研工作更加“用心”;二是从事长周期农业科研工作更加“安心”: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缓解了农业科研工作长周期性特点与科技项目短期资助为主之间的矛盾。让科研人员可以安心地开展工作,解决了项目中聘用人员工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费用不足等经费问题;三是投入科技创新工作更加“全心”。创新工程使科研人员可以全心从事本领域的专注方向,减少在项目申请、中期检查、总结及各类会议上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去思考如何做出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四是科研课题管理更加“省心”。创新工程经费预算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活动实际情况进行申报,使经费的支出更符合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表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去年正式启动实施,这也是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后,被财政部作为“国家三大创新工程”之一予以重点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实践。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体制、管理新机制,回答产业对农业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明确方向,稳定支持,为出大成果创造良好环境

“大科研,小作坊”,曾是中国科技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农业科技也不例外。拥有32个直属研究所的中国农科院,看似门类齐全,但梳理下来发现:研究方向上重复立项、学科群间分布不均衡。以2012年为例,作物、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经费的70%。而就经费的来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渠道平均多达21个。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于“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直接导致各课题组各自为政,缺乏集体作战。

李家洋表示,“‘十连增’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从‘顶天’‘立地’两个层面,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为此,农科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一是面向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学科体系。全院共设立了八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解决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混乱、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农科院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动随竞争性、短期性项目摇摆的被动局面。

二是在科学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统筹部署、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发展好的多支持、发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22个研究所193个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工程试点,重构研究团队,形成了崭新的研究力量。

三是探索建立开放竞争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定岗定酬、绩效激励”的分配机制、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总是困难的。”创新工程工作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举例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个课题组凝炼成13个科研团队,资源区划所由原先的45个课题组整合成12个团队,但“就地卧倒,是为了重新起立”。

“稳定支持是为了营造让科研人员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环境,而竞争性课题外加创新工程的绩效激励、末位淘汰机制,可避免在团队内部形成新的‘大锅饭’。”唐华俊告诉记者,按照60%的经费比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其余40%经费则通过竞争性项目获取,可以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

实行新型的学科体系,让科研活力迸发

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年,“顶天立地”的目标已经初步显现。

在“顶天”方面,全院全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1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的科技成果6项,首次实现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是历年来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年份。

“立地”方面,获得审定农作物品种75个、植物新品种权5件;获专利783项,获新兽药、农药、肥料登记证10项。全年共推广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190个、新技术228项、新产品93个,推广作物总面积5.28亿亩、畜禽1.8亿头(只)。

新型的学科体系,让基层研究所初步尝到了“甜头”。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生存发展,以前一直是院里的“头疼事”。

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介绍说,实施创新工程后,所里组建了粮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个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了“服务产业、科研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范式。告别了以往“给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肉品加工团队”一年申请的专利数达80多项,数量是过去10年的总和。

棉花抗逆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李付广表示,科技创新工程广阔的科研新视界,打开了一片新的科研世界,带来了新灵感,让我们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上找到了平衡点。

陈萌山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培强一批优势学科,培优一批传统与特色学科,培植一批新兴学科,实现“学科最全、国际一流”和“顶天立地、跨越发展”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目标。

科研 篇3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西城区提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内涵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这赋予了教育科研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发展学校特色。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其重点是认识教育对象,改进教育行为。因此,研究的选题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 、难点问题,研究在学校中展开,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校本”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离开了“校本”,学校的教育科研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的“校本”,既体现在研究的目的、内容、过程,也体现在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上。实事求是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科研 篇4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 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 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 “爱悠悠恨悠悠”, 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 向笔者抱怨, 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 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 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 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 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 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 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 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 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 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 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 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 而有的人却不会, 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 当作“奢侈品”。

其三, 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 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 影响教学成绩, 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 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 不少教师为“生计”忙, 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面对现实的压力, 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 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 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 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 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 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 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 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 最后整理一下, 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 直接复制加粘贴, 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 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 甚至厌烦她, 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 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 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 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 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 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 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 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 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 “不搞科研, 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会选择内容。”可见, 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 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 还有一点就是, 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 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 比较清晰, 容易量化, 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 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 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 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 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 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 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 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冶教师的性情, 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 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 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 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 多一些理性。

2. 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 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 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 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 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 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 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 科研既是“身体力行”, 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 立足“旁观者清”;像专家一样实践, 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 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 科研之美, 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 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 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 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 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 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 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 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 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四心合一:用心学习, 留心观察, 潜心研究, 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 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 适当“串串门”。

(4) 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5) 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 沉淀一下, 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 科研之美, 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 体会到自己“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 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 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 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 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 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 栽培自己, 教海无涯, 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 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语文科研课题科研活动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让一线教师能深层次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立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阅读条件下,拓展阅读的宽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将着重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阅读资源的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多践行,深思考。

二、具体安排:

1、制订研究方案,扎实研究工作

紧扣课题组研究的规划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确定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

本课题重点研究项目及方向为“在教学中拓展学生阅读能资源”,本课题组成员计划分年级进行,每一个年级由语文老师负责。七年级主要研究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八年级重点

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阅读资源,提高品析词句、领悟感情的能力;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品质和能力。

(1)每个年级都要广泛搜集资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灵活的方案,吸引学生参与阅读活动(2)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结合课文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3)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以历史的长河为范本,多读优秀史籍;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以各个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以每个年段的典型课例为突破,进行研究、反思、再研究、反思、总结。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本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每学期至少要有一篇阅读教学设计,每学段有一节阅读教学课,每年有一篇与课题紧密相连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三、时间安排: 2010年9月: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3、制定课题组成员本学期研究的方向及具体内容。

4、八年级开展学生阅读兴趣及课外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和资料进行情况分析和总结。

5、请教教学科研专家,吸收专家对课题的意见及经验。2010年10-11月

1、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2、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检验、反思、修正、补充、完善方案。

3、开展“我最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读书活动,征集优秀的读书笔记。

4、搜集学生的有关资料,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2010年12月

1、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和案例。

2、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科研 篇6

关键词:科研生态系统 校企科研合作 模式

0 引言

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逐步在校企双方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求发展的产学研模式,推动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发展,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架构。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拥有众多高层次的人才和完备的实验设施,而且了解最新的国际科技动态,是培育“专利技术”的肥沃土壤。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这不得不引人深思。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由于受资金和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急需高新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却举步维艰。

高校和企业,一个有专利但无处推广,一个期盼着高新技术却无从获取,如何解决专利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国外企业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建立诸如专利服务机构这样的技术经纪人去构架专利与市场的桥梁,从而提升知识产权的转化率。搭建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利于高校研发,该如何实现这一有效链接呢?夹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平台,又该如何运作呢?

1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校企科研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利益趋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

1.1 高校科研的现状 正如文献[1]报道,尽管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已开始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移,但高校科研“三多三少”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三多三少”指的是:“假花多、真花少”,指在高校科研中造假、抄袭、剽窃、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是指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虽不是“假花”,却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没实际意义,没有“结果”。这里的“果”不是指一般的科研成果,而是特指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有效成果”;“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则是指在高校有效的科研成果中,真正领先世界的成果很少。

1.2 高校科研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校在科研上存在许多现实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难以转化,使得这些成果未能及时地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高校科研与成果产业化脱节严重,使得在前期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的成果,但因没有必要和充足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不得不中途夭折;一些科技成果在进行中试以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接产方,发展十分困难;对于有些高校因科研起步比较晚或其它原因,在设备、人才梯队、资金等各方面因素都比较短缺或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发展只能步履蹒跚,难于做出较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关于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最重要一个就是科研人员在‘象牙塔’里做作业,没有真正走入生产中;而企业在情境比较好的时候,开足马力,不太关心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性研究。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主要的挑战不是怎样完成课题,而是考虑如何把技术成果顺利地盘活,把技术资本与企业资本相融合。作为科研主体,要溯源而上,立项时就考虑到生产,才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可否认高校在科技进步过程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校是科技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不少高校教师学生团队积极投入到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技术改造,也有不少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参与到企业高新产品的开发与应[2]。高校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文献[3]指出,高校科研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缺乏甲方角色、缺乏科技成果载体、将成果用于教学不够、校企沟通渠道不够和陷入事务性工作。

1.3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一直都是把它融合在产学研中共同来研究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提出了转化过程的制度环境建设等问题。把校企合作创新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相对理论观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献[4]指出校企科研合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积蓄研究基础阶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阶段,在这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的模式;文献[5]指出校企科研合作有着广泛的形式,不同的形式适应不同的需要,形式是为合作目标服务的,面对广泛的合作需要,就必须不断进行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模式可分为四种:虚拟人才合作模式、项目合资模式、研究中心合作模式、创新网络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合作形式,高校可以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可以发挥需求和服务优势。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必须根据校企双方的资源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较具代表性的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模式主要有技术协作、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实体、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基金合作等,其中,技术协作、合作开发是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最基本的合作方式。企业与高校基于各自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特征,对研发合作模式的态度并不相同。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方式和风险的承担比例,只有在双方做出一致的模式选择的情况下,研发合作才能找到结合点,因此合作模式选择是决定合作成功的关键[6]。

2 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科研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即原材料生产单位、科研创新机构/成果、成果转化单位、产品消费者。其中科研机构即目前的高校和研究所,主要承担对原材料进行创新性改进或结构、功能改造,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附加到原材料中去,形成创新性成果,这些创新性成果正是消费者需要的,因此很容易在成果转化单位(一般是企业)得到转化,使创新性成果转化为消费品。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则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使得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克服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科研与产业化脱节严重、资源短缺、重复投入等等弊端。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一样,要经过不断的选择,各主体之间要不断协调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这是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难点所在。从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角度来探讨科研生态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利益分配、责任分担方式以及相互间的反馈手段、利益分配方法和责任分担机制等,逐步建立起人才合作,资源、利益共享、权责明确的良好发展模式,提出适合科研生态系统建立、发展的一般规则和标准,有效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科研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产权分配、权责关系、资源配置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方法进行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四个环节的关系如图1所示:

科研生态链条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如以科研机构为出发点来探讨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框架及框架下的诸多如信息、数据、资源、权责处理问题。组建一个系统,关键是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可靠,否则会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合作的效果,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在这种科研生态系统建立的过程中要由发起单位在前期组建一个对各环节开放的平台,来共同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平台中的成员结构随着合作的需要和成熟要不断完善,进而能够处理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评估各单位在产品开发阶段、生产阶段的贡献或投入,将建立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在开发阶段,根据某一成果的研究成本进行量化,其中的成本以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资源、物料等形式体现,按着投入比例、贡献大小在科研成果中享有相应的产权。生产阶段这种资源、物料、劳动的贡献形式会发生比例和结构上的变化,各主体单位组成的小组(平台)要根据利益对称模型重新协定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

3 结语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加速产业化进程,而且能提高科研机构的社会声誉,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通过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的应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曾宪.“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价值评析.社会科学论坛.2008(3):46-58.

[2]刘淑珍.论科技进步在商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J].2007(6):64.

[3]罗宇.高校科研问题及校企合作的思路.科技咨询导报[J].2007(16):216.

[4]胡延华.论高职院校校企科研合作的模式.职业教育[J].2005(22):39-41.

[5]周峥,叶岗.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提高高校R&D活动产出.中国科技产业[J].2004(11):39-40.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篇7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许多科研院所并未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很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预算, 轻决算”的情况, 上至单位领导, 下至科研部门员工, 都认为只要申请到科研项目, 获得经费, 经费支出的问题就不需要管了。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只负责做项目, 发生的各项经费由科研人员所在部门统一报销, 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列入该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是真实的, 不能有效监控。项目完成时, 需要由财务部门提供项目支出的情况。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 而财务人员又无法控制项目支出的真实性, 造成许多不合理支出的列支。

(二)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院所在申请科研项目时, 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 再报经科技管理部门, 由科技管理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经费。整个过程没有财务人员参加, 既没有参考现有的各项财务信息编制经费预算, 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不掌握财务数据, 也不能有效地对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核及调整。另一方面, 科研人员对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 主要凭经验估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项目内容与财务部门执行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 导致财务部门按会计核算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信息与科研经费预算批复的内容可比性差。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 项目预算往往偏大, 还随意增加自筹配套资金, 等到预算实际执行时, 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

(三) 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

目前, 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科研经费是由项目小组的科研人员争取的, 经费的所有权便归项目组所有, 其他部门和人员无权过问。而在项目实际运行中, 因为项目负责人通常是学术型人才, 在经费管理上往往缺乏经验, 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现象。目前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的现象, 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 从而无法确认这些开支是否真正用于该研究项目。这种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财务部门无法对科研经费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和监督, 而日常支出中劳务费、差旅费及会议费的支出数额庞大, 设备费、材料费等类费用比重很少, 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的批复执行, 导致财务核算中各项科研支出比例严重失衡。

(四) 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许多科研单位内部或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是疏于管理, 有制度、不监督, 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全程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 科研规划、计划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循环;有些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 对项目承担单位缺乏约束力;一些项目长期挂账不结题, 管理部门无人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掩盖科技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 存在“预算不真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 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 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科研经费的管理, 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预算编制中必须要有财务人员全程介入。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研经费科目的含义以及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点, 并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对基本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 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制度核定费用比例, 经反复讨论, 调研测算, 调整数据, 最后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依据。财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应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以增强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

(三) 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 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 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 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 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财务制度, 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 严格执行科研项目预算,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项目预算监控管理。科研项目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财务部门定期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由于科研活动的难以预测性,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确实需对部分科目的经费做合理调整时, 需向项目批准部门做书面报告。严格按预算计划用款, 实行事前、事中控制,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五) 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 完善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监督到位的强有力措施。审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如何, 既是资金提供者关注的重点, 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将是今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管理最有效的措施。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以客观、真实、准确的财务保障为基础, 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不断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同时, 可以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 考察项目执行后对单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何积极作用, 对单位经济效益有多大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考评, 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X

参考文献

[1].蒋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江学院学报, 2011, (8) .

[2].喻涛.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 2011, (6) .

科研诚信与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研究 篇8

一、科研诚信问题

科学研究诚信问题事关国家科研工作和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大局。科研诚信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学术环境,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在科研活动中,科研诚信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重要基础;在科技促进生产活动中,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科研诚信是重要的基础要素问题。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代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要完善科研诚信规范,建设科研诚信文化,强化科研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引导,将科学道德和诚信教育纳入科学研究事业体系,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社会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科研学术环境,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现象,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行为有立足之地。

二、以科研诚信档案监督科研行为

科学研究必须受到一些基本伦理原则的制约,并在实践层面呼唤科技人员的社会良知和专业责任,切实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修养。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针对科研诚信问题调查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针对科研诚信、学术不端等行为都有相应的条款。相关单位和部门也都成立了科研诚信监督专门机构,学术不端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科技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信用管理体系,发挥档案的监督、警示、查考、凭证等作用,为申请、执行、评估评审项目的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发挥诚信档案的监督作用,成为有效遏制科研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针对科研诚信问题,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等,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已进入科研诚信研究领域。

1.2011年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受访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协将重点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推动我国科研诚信立法,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独立调查机制。中科协还将设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

2.2011年6月1日,修改后施行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当为承担和参与科学技术项目的人员建立诚信档案,作为对科学技术人员聘用专业技术职务、审批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依据。科学技术人员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记入诚信档案,并自该行为被记入诚信档案之日起五年内取消直接责任人员申报科学技术项目或者科学技术奖励奖项的资格。

3.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科技诚信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条例》规定:管理机构应当对承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作为其项目申报、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事项的依据。

4.2011年9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科技进步条例》(修订草案)。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的相关事宜已经写入新版《上海市科技进步条例》,有望于“十二五”期间探索实施。

三、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

针对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企业、公司倡导建立单位诚信档案、个人信用档案,高校倡导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等,表明诚信档案在诚信追踪、诚信保障中的作用。因此科技工作倡导科研诚信,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是必要的、有效的方法。根据《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和科研诚信档案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笔者作如下探讨。

1. 科研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

为防止学术不端,倡导科研诚信,每位科研人员都应建立一份科研诚信档案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供相关科研主管部门检索。科研诚信档案立档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科研诚信记录具体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科研诚信档案具体内容应主要记录个人学术不端行为,以起到警示作用。教育部在2009年3月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上述七种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基本的科研诚信档案内容必须记录在案。

2. 科研诚信档案与科研档案一致性管理。

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反映科研人员科研信用的原始记录。因此组建科研诚信档案应与科研档案工作保持一致。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应和科研管理工作统一,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随同科研管理的中期检查、督导同时进行,符合档案形成的规律。为规范科研行为,有条件的部门应在科研档案归档之初,就开始重视诚信档案的收集、审查与整理,把诚信档案融入科研档案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诚信档案包括科研档案的全部,代表全面诚信、真实、可靠的科研档案。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档案真实的全程记录,从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包括科研项目的批文、课题任务下达书、课题委托书、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课题论证和项目合同书、协议书等文件;到科研工作实施进展过程中的各项重要数据记录、中期报告、阶段性成果等;到科研工作完成时的结题、鉴定、评审、验收阶段中的最终研究成果,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科研论文、著作、专利、产品等;成果报奖材料中的人员、成果、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反响、应用推广前景等,上述各类科研档案材料归档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规范、真实、有效,并要求负责人做到信用承诺,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做真实诚信。

3. 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指导性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

目前,诚信档案建设已在各行业纷纷开展,并制定出台了有关的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对诚信档案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如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各学会、协会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等。但在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与管理方面,从科技部、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高校,科研诚信虽然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倡导建设科研诚信档案,但科研诚信档案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出台,还停留在探索争鸣阶段。因此笔者提议,有关部门应尽快论证、起草、制定并出台《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对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操作规范。

在实体经济打假之外,科研学术打假也颇值得关注。教育部发布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把科研诚信纳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中,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诚信档案的查考、警示作用,建立健全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预警机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固然是好的方向,但更需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科研诚信建设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科研诚信工作协调机制。通过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全面营造有利于科研诚信的制度环境,维护科研诚信、弘扬科学道德,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体系。

摘要:本文从科研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 科研诚信档案与科研档案一致性管理, 出台《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三方面对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研诚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泳.科研诚信从档案管理入手[J].兰台世界, 2004 (12) .

[2]程铷.构建高校科研诚信档案防止学术道德失范[J].老区建设, 2010 (12) .

[3]潘泳.科研诚信与科技档案[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 (8) .

[4]胡泽保, 杜润.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与科研诚信问题[J].科研管理, 2008.

[5]科技部等.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2010.

科研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教学

“十一五”时期,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高校迅速发展、相互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加快发展, 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中心问题。虽也有学者呼吁中国大学应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但对于以教学型大学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 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依然是其关注的焦点。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 衡量一个大学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大学拥有一支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则该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会急剧上升, 否则学校就会前景渺茫。由此可见, 科研是增强地方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 没有科研的支撑, 不仅无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其他各方面工作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教学求发展, 已经成为各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如何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高校的教学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 必须改变一些学校和院系领导对科研工作的态度, 使之重视和引导本部门的教师加强科研工作, 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许多地方高校的领导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 热衷于高校的校园和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改善, 而没有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固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但在地方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 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点, 必须引起一些地方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 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在实际上也认为教师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 因而对待促进学校或院系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 对教师的科研缺乏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正是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院系等部门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和关心不够, 造成了这些学校或院系科研气氛淡薄, 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 因而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致使许多院校的科研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 整体科研实力不强,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学校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要想将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各院部的领导也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对本单位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把本部门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才能推动全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将科研真正摆到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要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使其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包含着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近些年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情况来看, 尽管科研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多, 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科研成果的分布很不均匀。许多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 无论是专著、论文、科研项目还是科研获奖, 从质量到数量, 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名师、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身上, 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科研成果平平。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 进行科研也只是为了评职称, 评上职称后便又怠于搞科研了。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 特别是一些由专科学校升格合并的本科院校, 其高级职称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教授、副教授的科研成果或档次低, 或数量少, 有的甚至评上高级职称后没有发表过优质论文, 也没有专利授权和好的专著、作品及重要奖项。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些院校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重视科研或者进行低档次的科研活动。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广大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的教育必须有科研作支撑, 没有科研含量的教学只能是低水平的教学。教师为教学的需要, 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 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 不仅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 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 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科发展[1]。科研工作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 也决定了学校的命运。

三、加强科研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重视科研的风气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大科研政策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 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组建并重点扶持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带动高校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目前, 许多地方院校都建立了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 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是教师进行科研的中心, 也是培养青年教师及科研骨干的重要基地, 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加工厂。但许多院校的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些基地长期没有起到科研基地的作用, 更谈不上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因此需要对一些基地进行内部调整, 使其正常运转。在加强对科研基地的制度化管理的同时, 学校应该保证科研基地的科研经费落实到位, 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 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 避免政出多门, 相互抵触, 使研究人员无所适从, 否则既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又严重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因此要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需要加强研究基地建设, 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在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构建以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创新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形成以研究基地为平台, 以科研资金作保障, 以科研制度加强管理, 使学校的科研基地正常运转, 真正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与此同时, 实行定岗定编, 落实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加强岗位责任制的制度建设。在职称评定上, 严格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严格高级职称晋升后的岗位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与利益机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形成高校教师重视科研的风气。

四、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需要运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并将其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由于高校教师追求自身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教师将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 取决于一所高校对于本校教师投入教学和科研的激励系数[2]。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高等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奖项匹配奖励、高水平论文奖励等政策, 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激励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 在国家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提升高层次项目的申报中标率,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自然科学项目。目前一些院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在职称上虽有差别, 但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还并不明显。除工资上有所不同, 一部分院校在奖金和教分上还是差别不大。例如, 现在还有一些高校教授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与助教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基本相同,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方面挫伤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 使高级职称贬值,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年轻教师的上进心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应及早施行以职称为主的岗位责任制, 使奖励机制与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各级岗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知识更新, 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授给学生,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努力方向, 也是地方高校追求的目标。地方高校要想克服各方面的先天不足, 上档次, 上水平, 就更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支持和引导教师重视科研, 以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必须使高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其科研能力,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松.浅议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7) .

科研 篇10

1 科研评估现状

2010年,为全面了解医院科研工作现状,我院开展针对2000年-2010年3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的医生和技师的科研评估工作,实现对医院科研工作的动态管理。2000年以来,在医院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进程中,医院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50余项,发表论文5900余篇。为进一步对医院各科室的科研工作进行评价,以促进院内科研工作的良性竞争与发展,本研究拟建立针对科室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分年度对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科研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及PUBMED、EMBASE、OVID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与“医院科研评估”、“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等有关的文献及报告。在此基础上,着重参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评分标准》科研部分和《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分表》[1],咨询其他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标准,结合医院科研评价现状和各科室科研情况,形成医院科研评价体系的初步指标库。

2.2 专家咨询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和现行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选取尽量全面的指标,形成初步的指标库,并形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1名专家(包括医院高层管理者、科室主任、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及医院管理研究学者)进行两轮匿名问卷咨询,从指标库中确定关键指标。在形成关键指标后,再邀请专家对各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并对同一维度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本研究用此方法形成了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层次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参加德尔菲法第一轮问卷调查的专家共21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工龄为18.57年,一半以上的专家职称都在副高及以上,52.38%的专家是正高。在教学方面,有5位专家是硕士生导师,占23.81%;6位是博士生导师,占28.57%。17位专家的学历都是硕士及以上,并且绝大部分是博士(11位,52.38%)。专家的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及科研管理。

3.2 咨询专家权威程度

3.2.1 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专家积极程度用专家积极系数来衡量,专家积极系数即咨询表的回收率,其大小说明专家对该项目的关心程度。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1份,收回问卷21份,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第二轮发出问卷21份,收回问卷21份,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表明专家的积极程度很高。专家还对部分指标的表述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医院的需求,对某些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提出增删、修改意见。

3.2.2 咨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预测精度随着专家权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两个因素决定。专家的权威程度是判断系数与熟悉程度系数的平均值。

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是专家在对所调查问题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维度,即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和直觉,每个维度又根据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判断系数总和等于1,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大,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8,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为中等,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6,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小。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可用Liker五级标度法分为非常熟悉、比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分别赋值为0.9、0.7、0.5、0.3、0.1。

本研究根据上述方法对咨询专家权威度进行调查后,按照公式“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专家判断依据系数+专家熟悉程度系数)/2”进行计算,求得咨询专家对二级指标的权威系数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时信度较好。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咨询专家总体的权威系数为0.79,表明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信。

4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经文献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科研工作情况,并经专家会议讨论、修改后,形成第一轮正式专家咨询问卷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主要目的是确定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拟订的指标体系分三级,其中一级指标2项,分别为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65个。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要求专家根据评分等级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

4.1.1 一级指标的确定。

对于一级指标的设置,其中“科研投入”、“科研产出”这两个指标,所有专家都认为比较合理,应该保留,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工作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也应讲求效益。对于科研工作也是这样,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这样才更有利于科研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有效,促进医院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占有的科研资源是不同的,如果沿用目前科研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科室、学科之间的比较只看课题数、论文发表数等产出情况是不公平的,应该在考虑科研工作特点和过程的基础上,将科研投入计算在内,从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的比例入手去评价科研工作情况,有利于保证医院科研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4.1.2 二级指标的确定。

对于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设置,本研究认为,广义的“科研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使用,因此,将“人力资源”、“项目经费”、“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三个指标作为科研投入的二级指标能较好地反应科研投入情况。有的专家认为,“项目经费”指标应为“可支配的项目经费”方能表现科研投入的情况。对于“科研产出”指标,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科研情况和已有的科研评估体系评分标准,设置了“论文”、“著作”、“发明专利”、“技术转让”、“获奖”、“学术组织、期刊兼职”、“团队人才”7个二级指标。对于“论文”一项,有专家认为,应当有时间限定,对于“发明专利”应统称为“专利”,对于“学术组织、期刊兼职”应分开为“学术组织兼职”、“学术期刊兼职”。

4.1.3 三级指标的确定。

根据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指标库的选择设置65个三级指标,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如下。应增加“横向项目经费数”、“人均科研经费数”、“平均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数”、“科技创新团队、个人”;将“软件专利授权数”改为“外观专利授权数”等意见,最终形成了医院科研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共69个三级指标。

4.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判断评价对象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使每项指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赋予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权重。确定权重是构建科研评价体系过程中常用的数学手段,在评价工作中,它能较客观地反映各项指标在达到目标中所起到作用的大小。所以,在确定了医院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后,本研究进行了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利用层次分析法[2]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第二轮发出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

4.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按照指标重要性程度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相应的评分矩阵。首先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各位专家对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这2个指标的判断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矩阵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将所有专家对指标的打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权重,然后计算各专家评分权重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将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2个一级指标的指标权重。

4.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按照指标重要性程度对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相应的矩阵,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矩阵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将所有专家对指标的打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权重,然后计算各专家评分权重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将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4.2.3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对三级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分值从1分~10分,其中分值越高,代表重要性程度越强,如1分代表一点也不重要,10分代表极其重要。计算各位专家评分的算术平均值,并在同一维度下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最终权重(见表3、表4)。

4 讨论

4.1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对综合医院实行科研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综合医院对科研实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科的科研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是各家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的重点。构建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科进行科研评估,旨在用规范、科学的方法完善评估指标,以实现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进行科研评估,能够动态地了解各学科的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确定目标,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完善和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提高各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竞争形势,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整体不断发展。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进行科研评估工作,可以为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客观而强有力的依据。

4.2应定期修改完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管理医院科研工作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3],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评估指标库进行完善和修订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讨论,删除典型性不强的指标,增加可以体现科研实力的指标,实现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采用更多比率性指标,减少数量性指标的应用,更加能够体现医院科研情况的长期发展变化。此外,研发科研评估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简化评估流程,提高科研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医院科研评估的持续动态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4.3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构建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评价标准和方法,可以分年度对综合医院各科室、各层面甚至具体到某个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客观分析和研究,为医院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依据。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评估体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决策水平,有利于转变医院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方法和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同时也可做到对科室科研人员的考核,实现对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进一步建立学科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摘要:目的:从科室层面构建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为医院开展科研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科研评估指标库与指标权重系数,进而建立医院科研评估体系。结果:通过对咨询专家权威度进行调查后,得出咨询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79,权威系数较高,咨询结果可信;经过两轮专家调查,最终形成一套三级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同时赋予各自权重系数。结论:以科研投入和产出模式构建出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可为同类医院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凌,肖晖,苏洁,等.建立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院,2009,(13)5:66-68.

[2]叶茂.层次分析法在医院临床科室综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和评价[D].上海:复旦大学,2004.

科研 篇11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对科研活动项目进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项目和计划圆满完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之服务社会、产生经济效益,提高科技竞争力。目前,我国关于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来自不同部委规章和规定,例如科技部 、财政部、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2001年12月20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12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令第2号公布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科研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在科研项目管理或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规定相当详尽,但由于是不同的部委颁布,在实施中受到一定的范围限制。非该部委所属的科研项目不一定就能适用该规定;而且这些部委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都没有规定科研造假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应该受到何种性质的处罚。因此,科技造假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规制约束。

二、科研造假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一)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我国现行的科学体制中,对科研成果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科研奖励机制长期以来也以论文量化作为考评标准。在这种“轻科研质量重论文数量”的评价奖励机制下,发表论文数量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现实目标,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对科研内容和过程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论文,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信誉,甚至部分科研人员重科研项目的申报,轻科研过程和科研结题。

(二)把科研造假定性为科研不端行为淡化了科研造假的性质

我国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两个《办法(试行)》的实施,对规范科研活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杜绝科研造假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如下。

科研活动在我国是指承担科学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或行为。科学研究的学科包括对社会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空间技术及生命科学的研究。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供、能源的节约和环保的考虑,在自然科学领域,目前更多的是生物工程、生命科学、宇宙空间的研究投入。

我国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这一行为的本质就是科研造假。严格来说,把科研造假定性为科研不端行为或模糊了科研造假与科研不端行为的概念,淡化了科研造假的行为性质,使造假者误认为其造假行为既不承担民事责任,也不构成刑事犯罪,而仅仅是一种不端行为,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三)为获取科研经费实施科研造假

项目科研主体为了开展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科研经费。多年以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是依据科研项目的级别进行拨发,至于经费的实际需要是多少没有一个公开的标准,没有一个公开的审查制度。加之外界对于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不是很了解,有些科研单位为了承担课题项目的研究,特别是级别较高的课题,他们虚报高级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科研力量,为获取科研经费先申报科研项目,至于科研结果那是以后再说。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国家拨发经费的科研项目上,上海交通大学的芯片开发科研造假就是属于这一类。

(四)借助科研搞政治资本运作,摄取社会效益

科研造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出名,也就是为了政治资本或社会效益。这一点是科研单位和科研造假人员的一个共同原因,从首尔大学人体干细胞科研造假,到江西某某科研所的科研人员造假,都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前者获得了最高科学家称号,后者获得了高级职称。

三、杜绝科研造假的有效途径

(一)制订一部全国统一的科研管理条例

由于目前我国有关科研管理办法、规定由科技部 、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委各自制定发布,且内容分散、效价又低,参照管理或科研机构执行起来比较凌乱。因此,出台一部全国性的科研管理条例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避免各个部委之间科研管理办法、规定的矛盾;另一方面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科研管理标准和内容作为依据可以执行,使科研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完整的科研管理审批制度

针对科研造假这一现象和根源,选择科研项目的主体尤为重要。首先要对科研单位的人員结构、科研力量、科研方向及科研历史等进行全面了解,对同时具备科研条件的科研单位要实行招投标制度。

其次,在科研周期上应科学地确定期限,要长短适中,如果时间太紧就会出现科研过程造假;如果时间太长,又会出现科研结果滞后。

再次,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在申请项目时应当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

最后,对科研单位报批的科研经费要逐项分析、核算、查对,既保证了科研经费的支出需要,又防止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所以,科研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

(三)完善科研项目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例如美国的研究诚信办公室、丹麦的反科学欺诈委员会,它们的任务都是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我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专门机构,例如科研真实性稽查机构,还可将这一机构与教育部门的监察机构合并,扩大其职责和职权范围,使其能很好地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nlc202309020526

其次,要走多渠道监督之路。对于有些科研单位承担课题项目的研究,可以将其项目申报、科研实施的情况向国家相关权威机构进行登记,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科研项目可以通过网络公示科研单位、参研人员、经费来源,让学术和科技界人士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对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起到监督作用。

同时,还可通过专业的学术活动和媒体曝光单位和个人的科研造假行为,让全社会都来谴责科研造假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声讨、打击科研造假行为的氛围。

(四)形成严格、科学的学术评价和追责制度

国家应当针对不同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审查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对项目的科技含量、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彻底改变以论文的量化来评级科研项目,建立科研人员档案登记制度,对科研人员实行终身追责。一旦发现科研造假,除追回荣誉外,还要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科研审查、审批制度

针对科研造假这一现象和根源,科研课题的研究或承担主体的确定尤为重要,首先要在制度上予以完善。因此,对科研单位的人员结构、科研力量、科研方向及科研历史等必须全面了解,对同时具备科研条件的科研单位要实行招投标制度。明确课题责任人与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题责任人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依托单位必须提供课题任务书或课题合同中确立的支持条件。属于自然人的课题责任人与课题依托单位之间可以根据课题实施的需要,打破单位、所有制界限进行优化组合。课题责任人与依托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合同的形式确定

其次,在科研周期上应科学地确定期限,要长短适中,如果时间太紧就会出现科研过程造假;如果时间太长,又会出现科研结果滞后。

再其次,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在申请项目时应当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

最后,对科研单位报批的科研经费要逐项分析、核算、查对,既能保证科研经费的支出需要,又能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所以,科研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机制。

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科研造假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现有办法规定不足以震慑科研造假行为的发生

不难看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只提出了科研不端行为,而没有提到科研造假行为。因此,国家科技部的处理办法处罚措施第十条、第十一条也只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警告、通报批评、记过、责令其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定期审查、禁止其一定期限内参与项目承担单位承担或组织的科研活动、降职、解职、解聘、辞退或开除等;同时,国家科技部的处理办法第十三条也规定科学技术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1.警告;2.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3.中止项目,并责令限期改正;4.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5.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显然,国家科技部的处理办法把科研造假归属于科研不端行为,并只规定了对不端行为的处罚。虽然该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但是,我国刑法没有关于科研造假的刑事處罚规定,司法机关依据什么来进行处罚科研造假单位和个人的造假行为呢?

(二)应当在刑法中增设科研造假罪

第一,无可否认,学术造假对个人、社会、国家将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害,但同时科研造假本质上又是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在学术上的一种反映。由于我国刑法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至于对出具虚假科研成果行为的刑事处罚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只规定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科研造假骗取科研经费是否属于合同诈骗,我国刑法也未予明确定性或规定。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骗取科研经费案件时缺乏法律依据。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规定,玩忽职守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那么,科研经费被骗,科研项目的主持单位、申报单位、拨款单位是否构玩忽职守罪呢?

科研活动的目的是服务人类和社会,一旦科研造假,就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危机,连科研都造假,还有什么事是真的呢?显然,科研造假是最大的不诚信行为,既损害了科研的至高尊严,也侵害了学术的权威,严重影响了科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动力作用。

结 语

正是由于科研造假现象的出现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要明确法律在科研造假中的处罚作用。目前我国对科研造假现象和行为的处置仅仅依靠规定、办法进行处理,而这些部门规章对科研造假的处罚是远远不够的,且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对科研造假行为人入刑,完善科研造假刑事处罚立法迫在眉睫。

(肖进莲,民革重庆市永川区委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教学部,从事医学教学和管理的研究。陈永标,民革重庆市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民商法、经济法。)

科研 篇12

一、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制约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因素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思想决定行为,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和认识高度, 完全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意识。科研参与和管理人员共同申报的项目质量越高、预算越科学, 所获取的科研资金就越充裕, 就能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物质基础和利用空间。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科研项目的参与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的每一位都密切相关, 他们的思想意识对科研资金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 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缺乏配合

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项目的各管理部门缺乏整体观念和大局观念, 在进行项目研究和经费使用时, 仅从自身的需求出发, 而忽视了整个科研组的目标,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资金管理宗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题研究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申报, 重项目申请轻项目执行, 在支出科研经费时仅仅考虑自身的需求, 而没有将整个项目组的资金使用预算和使用规划考虑在内;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也只是负责自己责权范围内的一些工作, 仅仅对项目的一些材料、程序性的问题关心, 只负责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财务管理部门只是负责整个科研资金的规划和使用, 在进行预算制定时往往都是不了解项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进展和工作规划, 盲目的按照项目的发展进程进行预算, 这样导致预算不合理, 无法充分满足整个科研单位的需求, 造成资金浪费, 科研进展受损, 不利于整个科研单位的发展和规划。科研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整个科研项目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工作宗旨和资金预算规划, 这是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收获甚微的主要原因。

2. 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严重不符

一是预算编制不合理。在项目立项申报的过程中, 项目课题组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说意愿编制经费预算, 财务部门缺乏对经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判断, 致使经费预算形同虚设, 不能正确的反应项目所需资金数目, 致使预算金额与实际支出金额产生较大的差异。二是预算支出过程缺乏必要的控制。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 经费到位后科研单位扣去留成部分, 余下的经费都由课题组自己去支配, 财务部门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 只能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 由于不了解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类支出比例, 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日常核算未能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 使得科研支出结构严重不合理。三是资金预算无法确实得到保证。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整个科研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展制定出一定的预算支出时, 在实际资金使用过程中往往无法按照所规划的预算比重进行财务支出。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通过真发票假事件套取资金, 此外, 由于预算本身就存在的变数较大, 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部分的资金预算严重余额, 而一部分的资金使用不足, 导致整个资金预算出现混乱, 与实际资金需求严重不符。

3. 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普遍存在

在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 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普遍存在, 多数科研单位在完成科研成果之后, 对财务资金的结余问题往往缺乏最后的资金总结, 不仅不利于整个科研项目组的实际规划, 而且还导致一定的资金浪费, 一些管理人员私自利用结余资金扩大使用范围, 这些都不是对财务管理资金的高效利用。据调查, 这一问题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普遍存在, 根据国家有关研究部门的研究, 我国多数的重点高校和重点学院在科学研究结束之后都没有对科研资金的结余数量进行详细统计, 这些没有被统计的资金有些被用于单位后续尾款, 有些则被个别人员用于非直接经费, 与我国的科研资金规划和使用范围严重不符。

二、我国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改革策略研究

(一) 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1. 要规范经费的预算编制。

众所周知, 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多为财政资金。因此, 要想科学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 实现更多的学术进展和学术突破, 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规划。科研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时, 要明晰项目的重要程度, 将项目所涉及到的选题思路和实践调查研究等问题细致全面的展现出来, 尽可能的争取到合理科学的科研经费。科技、财务管理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多沟通, 深入了解所进行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特点, 与课题组共同制定出符合科学研究实践进展的、给予具备一定实践性的预算方案。财务管理部门要严格对照国家财务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 仔细检查是否有违反规定额度的资金预算, 尤其是对项目支出类别和支出金额, 要认真核算, 如果相关的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对所指定的预算项目和金额无法全面检查, 也可以向专业的资金核算部门求助, 进行科学全面的专业审查, 确保资金预算既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 又符合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

2. 规范经费预算调整。

预算本身就具有预见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实践中的易变性, 对于科研创新, 预算的变数会更大一些。所以在具体的预算实施过程中, 根据实际的财务支出状况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是符合正常现象的。这种调整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不可避免的程序和过程, 一个适当精确的财务预算调整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财务资金的作用, 为项目的发展和实施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基础。因此, 在进行预算调整时, 也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进行修改。对于在财务支出中不可调整的预算, 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要认真审查财务账目支出, 明确超额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范围, 坚决避免财务运用不合理的现象再发生。此外, 对于预算资金的使用, 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到账目透明, 并定期向科研人员通报预算进度情况, 保证科研资金使用规范。

(二) 严格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

科研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 为了使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执行, 就要加强科项目经费的核算管理和控制, 主要包括支出内容控制和金额控制。

1.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的控制。

由于当前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 情况复杂, 各类经费使用差异大, 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 根据国家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结合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并不断完善加强。通过制度规定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范围、申请办法和审批程序, 明确的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额度, 使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为有效地执行有关的财经规章制度提供保障。规范化的制度有利于单位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沟通和理解, 避免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在报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依据产生争执和矛盾。

2. 科研项目支出额度的控制。

针对科研资金中普遍存在的预算超支现象,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支出状况设立项目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对科研经费的资金输出和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只有当预算的具体方案经由相关部门审查通过之后, 方可以进行具体的落实与实践。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支出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已经制定好的预算进行管理, 并且对一些款项较大的资金要进行相应的审核权限设置。其次, 还应该对支出资金设立一定的强制限制和提醒限制, 保证财务预算资金分配合理, 满足所有部门的基本需要。当科研部门的预算支出在该限额之内时, 就可以直接由财务管理部门拨款, 若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制, 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就无权拨款, 必须要经过上层部门审查拨款。这种限制支出金额的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管理资金乱用、多用的现象, 还可以避免财务超支所带来的科学研究受阻的尴尬情况, 大大提高了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 加强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

在科研单位中, 往往存在着经费结余情况, 为了明确经费的结余金额, 避免出现科研款项被用于非科研消费, 因此科研单位有必要制定出一套详细而完善的经费结余管理制度, 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结束后剩余款项的具体金额和使用方向。财务部门要定时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和计算, 适时调整项目预算的资金分配, 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资金结余的现象。如若在项目结束后出现了资金的剩余款项, 财务管理部门则要认真分析整个预算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 查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出现。但是, 在科研单位进行实地科学研究时, 其研究的项目和实践探索具有很大的变数, 因此, 在解决实际的经费结余问题时, 可以发挥出科研单位的主动性, 利用结余经费进行新的项目申报, 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结语

科研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我国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需要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加强科研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在完善科研经费政策的基础上, 加强对科研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及核算、结余资金等机制的管理, 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促进学术研究不断健康发展。

摘要: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管理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会对整个研究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水平的科研资金管理会促进科研创新力, 相反低水平的资金管理不仅会导致科研资金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还会对科学研究带来负面影响。当前, 我国科学研究资金管理总体良好, 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从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王冬梅, 刘书聪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5 (03) .

[2]王笑肖.关于上海市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亮点分析[J].中国经贸, 2015 (02) .

[3]要荣慈.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思考[J].管理观察, 2012 (10) .

上一篇:代建制发展下一篇:公共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