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源(通用10篇)
科研资源 篇1
在高校的众多档案中, 科研档案属于最为重要的一种, 它记录着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发挥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价值, 以科研档案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需要对科研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档案包括两大部分:其一, 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研活动中所形成的直接反映科研 (教研) 过程及其成果的科技资料。其中主要包括在进行科研教研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的资料以及研究结束后的一些成果资料。按照形式的不同, 还可将其分成论文、图表、著作、方案等一系列的科研资源。其二, 在进行科研与教研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相关仪表等, 都属于档案材料。尤其是科研设备, 其在科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属于一种生产手段。
二、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 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无全面的认识。
在针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可能会存在部分人员难以了解科研档案重要性的情况, 对于其作用和地位不能明确的认知, 导致难以有效开发与利用科研档案, 使得科研档案的潜在价值难以彻底地呈现出来。而且, 当前多数高校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都比较落后, 无专业的编研人员, 即使少数单位存在此类人员, 也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深层次的开发工作上, 而大多只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 科研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程度较低。
受知识产权和传统的重管理轻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大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多数高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 都将重心放在了整理、收集或者是保管等方面, 未给予借阅等服务足够的重视, 多处于被动开展的情况, 只对有利用的给予管理, 对于一些长期未被借阅的资料便不过问, 长期沉寂在档案柜中, 信息的有效价值未得到重视与体现。在功利主义取向的考核体系诱导下, 科研档案编研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 忽视内容质量, 造成了编研工作与现实相脱节, 人为地割裂了开发与利用之间的有机联系, 导致编研成果利用率低下。
(三)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与真正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相比, 不但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综合素质方面也相对较低, 难以适应高校科研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利用高校科研档案的主要策略
(一) 转变观念, 提高对科研档案资源价值的认识。
新时代的到来,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观念, 改变从前的看门守摊的片面思维, 将“利用”与“保管”并重,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控制好档案管理工作, 培养主动服务的理念, 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将服务逐渐变为主动, 以便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使得其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二) 健全制度, 保证科研档案信息的管理质量。
高校档案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 按照国家规定的同时结合工作自身要求, 努力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的多种规章制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科研档案收集制度, 保证各个单位的所有档案文件可以完整地交到档案部门;完善保管制度, 保证高质量的库房管理, 档案在流动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防护和技术处理;建立健全的整理工作制度, 保证档案的组合、分类、排列的标准化, 建立高校的档案利用基础。
(三) 开拓创新, 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对于高校而言, 科研档案是其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为了能够尽快将科研成果合理地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上积极寻求创新, 通过对资料大量的搜集、整理及挖掘, 将档案中所存在的科研信息加以提炼, 使其更加准确。进而实现别具特色的网络服务, 开展文献传递、帮助复制和检查信息等有偿服务, 为档案管理积累日常维护资金, 从而使档案信息摆脱以往的滞后状态, 甚至可以成为超前服务;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可以更好地对科研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 从而发掘出蕴含在其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成果;与此同时, 可以凭借媒体出版物以及新闻报道等, 来加强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档案信息的宣传, 使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的作用, 在适当的时机进入市场, 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 提高技能, 积极构建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相对完善的校园管理网路系统的建设, 并开始实施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在传统的文件处理方面, 新的管理系统可以将整理、检索、编目、归档等一系列的繁琐工作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操作, 使之不再成为“工作负担”。同样, 新的管理系统还能够将传统档案通过自身的处理, 成为电子档案。在使用过程中, 通过计算机的检索, 能够方便、快捷地从数以万计的档案中搜寻到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档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 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 使借阅、信息的发布等均实现智能化, 从而使信息的共享性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实现信息的异地借阅、查询和编研服务, 使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 技术转让, 提高科研技术成果的社会效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研档案信息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因其对于商品价值的推动作用, 人们逐渐意识到并开始承认科研档案信息可以作为商品的事实了。科研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基本对等的, 将其价值与一些普通的物品价值进行对比, 即将其物化, 会发现其价值非常大。因此在高校中, 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 将其做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存储基地, 在适当的时机流入市场, 以发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科研成果转让的过程中, 需要很多部门的服务支持, 其中最先涉及到的就是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由于科研成果的著作权是归属于研究部门或个人的, 所以他们对科研成果是具有自主权的。档案室作为科研档案的存储部门, 其不仅了解档案中科研成果的内容及使用情况, 还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的进行整理和再加工, 从而使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由此不难看出, 档案室虽然是科研档案的辅助部门, 但其在科研成果的管理中则是不可或缺的, 其工作的效率及工作水平的高低, 都会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让, 所以档案部门在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 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更好的形成知识产业化结构, 高校的档案部门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有效改革, 建立一套能够为知识产业化提供优质服务的档案信息中心, 以便将知识与经济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六) 强化培训, 努力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养。
在高校中, 无论是对于普通档案的管理, 还是科研档案的管理, 都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 能够高效、保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其工作能力挂钩。所以在现代高校中, 应该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素质管理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使其能够快速地扩展自身的知识面, 以具备信息化管理的相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9
[2] .崔玲.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为科研工作服务[J].兰台内外, 2010.6
科研资源 篇2
1.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受过去事业单位用人管理机制的观念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地侧重于资金投入,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发展的精髓应该是对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创新意识进行深层次挖掘。提升科研单位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创新精神还没有纳入发展重点,并未形成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模式。
2.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分配机制存在漏洞。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分配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资金分配,另一方面是权限分配。分配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大部分科研单位的分配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大都是依照资历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机制并没有突出绩效的重要性,很多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没有科研自主权,不利于提升科研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创造力,对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动力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该作为科研单位的一个深层次研究课题,但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对此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大多数科研单位并没有制订明确的科学发展规划。虽然科研单位注重对人才的吸引,但没有投入精力和财力在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科研人员精神懈怠,最终弱化了人才资源优势带给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完善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的措施
1.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社会对科研单位的发展方向也有着更高要求。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实施的方向标。首先,科研单位应该确立一个科研人才的主体概念,重视科研人才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由过去老旧的人事管理理念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转变的关键。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都相对较高的群体,对其的管理应该摒弃过去的刚性管理方式,不断向柔性管理模式转变,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让科研单位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从容应对。
2.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是有效提升科研单位创造活力的关键。科研单位应破除过去论资排辈的用人管理方式,实行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与此同时,科研单位应奖罚分明,公平地进行学术成果的划分,这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科研优秀人才的尊重。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的增长机制,合理的分配可以有效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增强科研单位的竞争实力。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岗位,规范岗位职能,流动性的用人制度不仅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有效提升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能力,促使科研单位形成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科研单位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科学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职工的培养和培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科研人员的深造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有效的帮助支持,更大程度地为科研人员的发展提供上升空间,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给科研单位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三、结语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落实的过程。我国的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这需要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努力,让我国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知识型人力资本运营模式设计[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6).
[2]王音,田喆.浅谈从科研人员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调试[A].第2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
科研资源 篇3
[摘 要]科研和教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两项核心功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讨论的热点。可以以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工污染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将优质科研平台与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和实验相结合,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这既促进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关键词]优质科研平台;优质科研成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13-02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类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呈大幅上升趋势,利用科研平台和成果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将优质科研平台和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本科人才培养。
一、优质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较弱。通过科研平台的实验教学,可以培养本科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对实验仪器,特别是大型实验仪器的认识局限于书本化。科研平台配备了与学科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本科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对先进实验仪器的认识,提升对相关课程的兴趣。
本科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本专业知识的更新具有滞后性。通过参与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能够让本科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如1990年上海机械学院的教师将科研成果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兴趣。近年来,各学科领域对科研成果引入理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1]
科研平台是优秀科研人员与优质大型实验仪器的整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截至2011年底,全国高校各类科研平台约有5010个,将科研平台所拥有的丰富资源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引导作用。[2] [3]
因此,科研反哺教学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如何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是高等学校治学治校的重要课题。
二、优质科研平台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
将优质科研平台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并且通过不同于传统教学实验的研究性实验,提高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实验动手的能力,使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科研平台为本科教学提供优质硬件资源与人力资源
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工污染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配备有多台先进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PALS电位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仪、拉曼光谱仪等,这些仪器在服务于科研平台科研人员的同时,也服务于本科生教学。本科生对大型仪器的直观认识能够促进对相关课程,如分析化学等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他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吸收与运用。
科研平台拥有多名教师,其所研究的方向紧密相关又各有不同。其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面向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气处理技术,面向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环境功能材料等方向展开基础、应用基础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可以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科研平台还有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在选定课题后可以与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生结成一对一指导小组,研究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
(二)结合科研平台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
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和检验本科生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与科研平台相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硬件资源与人力资源,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将科研平台的师资力量、研究方向、硬件资源等向本科生宣传,让本专业的全体本科生对本科研平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组织对科研平台感兴趣的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并向他们进一步介绍研究内容。其次,从科研平台所进行的研究项目中提炼出适合本科生的课题,供其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时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研究领域的综述,在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学习Origin、CAD等数据处理和绘图方法,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开展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就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把握实验的整体动态。最后,在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下撰写专利或者论文。
通过科研平台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利用科研平台优质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能够使本科生的实验贴近科研前沿,保证实验方案的切实可行与实验数据的准确。另外,本科生刚进入科学研究阶段,提出的一些新颖的想法可以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二者的结合能够相得益彰。
充分发挥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工污染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将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技能培养、实践体验”相结合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
本科生教材具有概括性和滞后性,而科研成果代表着本专业方向最前沿的知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更新和充实本科教学的专业知识。
教学素材包括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课本、教师上课所制作的幻灯片以及课堂印发的学习辅助资料等。教学素材内容的准确与及时更新是本科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源头。以“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为例,任课教师长期从事固体废物的处置及资源化研究工作,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并结合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更新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和习题。对于阶段性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的形式向本科生展示,或打印成资料发给本科生,方便其课余时间学习。将科研成果带入本科生教材与课堂时,应准确挑选与所学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部分,并且采用本科生能够接受、易懂的方式。[4]
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工污染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精细化工和特种化工行业废水的特点,开发了高效率的化工废水强化预处理新技术、强针对性的化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基于膜材料和膜过程的化工废水多级膜滤耦合回用技术以及工业水质控制技术,并从化工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的需求出发,开发了基于化工废水资源化的新型分离膜可控制备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展了高效去除有毒污染物的纳米材料设计和作用机制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学科前沿讲座及专业课的教学中被传授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其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科研平台是科研资源的集中体现,科研成果代表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这两者是反哺教学的重要阵地。完善相应的反哺机制,健全反哺制度,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对理论知识的更新以及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是践行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阎红灿,张淑芬.大学教育本质的回归——科研转化教学[J].大学教育,2015(9):16-17.
[2] 周永义,凌辉,张黎伟.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科研平台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139-143.
[3] 金立波,黄海,尹海燕,等.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承载作用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12-116.
[4] 孙秀云,李健生,黄中华,文竣平,严玉波.“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4(5): 75-77.
新时期科研档案资源开发研究 篇4
一、科研档案资源的特性分析
开发科研档案资源首先必须考虑到其特殊之处,将其区别于其他档案和文献类型,并把这种特性作为实现科学管理和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 科研档案的专业性。
科研档案一般都形成于特定的专业研究领域,是相应的专业研究活动的记录和产物,因而某一专业领域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集中地反映了该专业的内容及相关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特点决定了科研档案资源开发需要围绕某一特定领域深入开展,同时也给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科研档案的多样性,即种类的多样性。
由于科研活动本身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导致了它的伴生物科研档案在种类上的多样性。不同的科研活动会产生立项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阶段、成果申报奖励和推广应用等各个阶段的档案材料。尤其在新技术环境下,一个研究课题会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形成的档案材料多样性表现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档案资源开发需要在相关或相近研究项目(课题)中建立关联,保证不同领域档案资源间的联系性。
3. 科研档案的成套性。
由于任何科研活动都是以一个独立的项目或某一特有的现象为对象进行的,因此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都是围绕该项目或研究对象的相关内容。科研材料形成后,档案人员按照科研过程和材料的相关性重新整理,完全尊重了科研业务活动的规律,这种整理方式有利于保证科研档案材料的成套性和系统性,为后续档案管理工作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
二、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研档案作为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开发程度由于受到档案信息整体开发程度的影响而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档案部门普遍关注科研档案信息的控制、监控问题而忽略开发利用。
科研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不同于图书、情报等其他信息,其中存在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一些涉密内容,因此保管部门更注重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档案人员普遍把科研文件材料归档作为最终归宿,只要按规定进行整理,按手续进行归档,便完成了任务,没有考虑到使它成为一种信息资源,进行更广泛的内部利用或公开交流。同时科研档案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不便于公众阅读和交流。所以严重限制了科研档案信息的开放、影响了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程度。
2. 科研档案资源开发滞后于网络建设。
20世纪末以来,各地档案馆网络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信息传输渠道日益畅通,但在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档案资源尤其是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却成效不大,明显滞后于网络建设。目前,基本是按照传统手工方式提供给用户利用,即使有网络利用方式,也只提供少量目录信息,信息资源深入挖掘明显欠缺。
3. 缺乏总体信息资源规划。
随着网络技术环境的发展,信息内容日益丰富,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既需要档案信息内容,又需要图书、情报等相关信息内容,但各单位明显偏重硬件设施和网络建设的规划,而对于实际发挥作用的信息资源规划考虑较少。在信息资源规划方面,一些单位也明显偏重图书、文献等信息资源建设,认为这些更方便用户利用。这种状况往往造成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游离于其他信息资源之外而“自成体系”,科研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被人为隔离,档案信息孤岛不断出现。
4. 缺乏科研档案资源开发的标准。
科研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类型,其种类和保存格式多样,有图片、图谱、科学数据、感光胶片、磁盘、磁带等不同种类和保存格式,对于希望及时、全面、方便、准确地获取和利用科研档案信息的用户而言,档案保管单位很难满足他们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国家的元数据标准多针对文书档案,尚缺乏科研档案的元数据标准,在这种状况下开发档案资源无疑会造成冗余数据的不断堆积。
三、科研档案资源开发的趋势分析
1. 科研档案资源开发的合作化趋势。
由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档案部门要与其他文献资源保管部门联合,共同制定标准,共享信息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科研文件和档案管理研究者介入到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科技信息理事会科技信息政策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中,与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共同制定全球的科学与文化数字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和合作性服务规划,就是合作化趋势的重要体现。
2. 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档案资源开发趋势。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科研活动是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国家)合作开展的,一方面决定了科研档案材料形成的新特点,要求档案部门制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采纳的、一致的文件管理规划,来保证多种来源科研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同时也要求档案部门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档案资源间建立关联,保证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性,保证用户利用科研档案信息的全面性。
3. 科研项目驱动的档案资源开发趋势。
以科研项目作为驱动档案资源开发的动力,强调服务于具体科研业务活动及其管理过程的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即在具体科研活动中,档案部门不仅要全程参与和收集档案信息,同时也要根据馆(室)藏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和领域向科研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或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为科学研究提供及时、全面、有力的档案信息保障。如澳大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科学遗产如何提供利用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便成立了澳大利亚科学档案项目组,建立起形成者、保管者和利用者间的合作框架,确保澳大利亚科学档案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医疗和技术档案的保护和利用。
4. 科研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数字工程建设的发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和网络社会化服务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外档案馆的到馆用户已大大低于网上用户,并且网上用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保证网络科研档案资源的丰富和有序,逐渐完成传统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及原生数字档案的保存,有效整合数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为网络化服务提供内容基础。
四、科研档案资源开发的主要举措
1. 要打破科研档案与图书、情报的界线,整合所有科技信息资源。
在我国,虽然档案、图书、情报分属不同的信息资源范畴,但在资源意义上,对于用户而言三者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如果以用户为本的理念来对待这个问题,应该把它们的差异消化在管理内部,对外要尽量减少区别,只要满足用户利用就达到了目的。
2. 要开展基于用户需求的深层次科研档案编研工作。
目前,国内档案部门的编研状况是编多研少,编研成果基本是汇编、选编之类的初级产品,多为原始档案的翻版和集合,一次性编研成果比较普遍,深层次编研成果少。因此就目前而言,编研工作要重视三次文献编研,即按照一定的专题,对有关的文献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和研究后编写的综述性材料。这种编研成果专业性非常强,对编研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仅仅依靠档案人员很难完成,可以考虑由科研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研讨小组,深入科研专业领域、编纂出高品质的编研成果。同时编研工作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依据,深入探讨用户需要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和形式。如美国国防部技术工作项目与管理系统,对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做摘要文献,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目标、方法、范围和期限等,为利用者了解国防部正在进行的工作项目、提高国防部各合同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服务。
3. 要优化馆藏科研档案资源,建立高级集成知识库。
要把外界看似复杂的科研档案资源分体系、分门类、分专业领域,为特殊的利用团体提供系统的资源信息,包括建立各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同时要对这些资源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建立链接和关联,让利用者在利用一种档案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取其他的相关信息内容,让利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取同一主题下的所有科研档案信息内容。其次是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高级集成知识库。通过与其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化开发,建立统一的信息中心与信息交换平台;对于已建的独立信息系统要注重其间的互联互通性。可适当考虑通过建立档案资源系统的开放接口,支持第三方授权系统、用户对其进行开放调用及融汇应用,与其他相关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有效集成、关联,成为数字知识资源集成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档案信息的利用途径。
新的信息环境给科研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了机遇。如果说20世纪是计算机发明、普及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海量堆积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整合无序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时代,档案部门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充分整合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为科研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旨在总结科研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如何应对科技手段和工具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 为科研工作服务。
关键词:科研档案,资源开发,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董军莉.浅谈科研档案保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3) .
[2]安小米.国外科研文件和档案管理研究[J].北京档案, 2007 (5) .
[3]赵新力.北美科技信息发展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 2004 (1) .
科研资源 篇5
高中生和院士一起泡实验室搞科研
杨浦区遴选优秀学生推出“院士班”,首届26名学子结业
在上海的高中生中,杨浦区一批学生可谓享受到了特殊 “待遇”进入院士团队,跟随教授、博士、硕士一起泡实验室搞科研。日前,该区首届高中生“院士班”在上海院士风采馆举行结业典礼,26名学生获颁 “结业证书”。
“知识杨浦”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众多高校,以及复旦附中、控江中学等优质高中。一批优秀高中生学有余力,具有浓厚的拓展兴趣,而高校则拥有院士教授、高端实验室等科普资源。两者一拍即合,去年上海院士风采馆与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共同推出了这届高中生“院士班”。首届“院士班”选定陶瑞宝院士团队、庄松林院士团队以及同济大学青少年物理实践工作站等10个基地,不少基地的科研专家、实验设备和科研项目,均代表着当前国内甚至国际的前沿水平。“院士班”面向全区遴选有科研兴趣的优秀高中生,由专家团队现场面试,28名最终入围的学生按兴趣与基地的科研方向进行“匹配”,分10组参加探究学习。
算不算教育资源“高消费”?
院士带教高中生,算不算教育资源的“高消费”?
杨浦高中的单经波同学说:“高中学习按部就班,大学学习全凭自主。很多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算解放了,成绩由此一落千丈。这次实地体验大学生活,我觉得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多了。”
他说,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都是课堂式、习题式的,这是与大学学习生活的根本区别。在同济大学青少年物理实验站,他做一个物理与计算机交叉的实验。“老师会点拨你,但不会替你做。自己必须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买实验器材……”在这个过程中,小单一边遇到问题、一边自学新知识,明显感觉高中物理知识不够用了,这反而激起了他对更高层次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渴望。
“现在很多高中生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缺乏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庄松林院士团队带教教师、上理工光电学院副教授朱亦鸣认为,提前让有兴趣的学生进入高校一流实验室进行现场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专业方向,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提前“奠基”。
高中生跟院士能学到什么?
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高中生知识水平毕竟有限,跟院士能学什么?院士、博士出面带教,会不会“大材小用”?
复旦附中的李宗伟、顾超逸、郭嘉玮对此体会最深。他们在贺林院士团队基地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学习,明白了什么叫做严谨的科学精神。“DNA提取量很小,一些药品有剧毒,因此提取时必须小心翼翼”,李文锦博士讲的一个故事让他们印象深刻,“一位科学家误将两种溶液混合,这个小小的失误,导致3年的实验成果化为乌有”。
“院士团队的科研精神和方法,包括对于失败的宽容和体验,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很多“院士班”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失败体验:线圈没整理好,导致无法发电;化学药品搭配错误,一周心血白费……但是带教的专家和博士们并没有求全责备,而是鼓励有加,让孩子们深受触动。
““孵化”人是“院士班”的`最大目的,也是有别于很多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负责人胡建民认为,很多科技创新着眼于让孩子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但“院士班”坚决做到不以结果论“英雄”。比如,有些孩子的课题只做了一半,有些孩子提出的课题更适合博士研究,但这些也足够了。“亲密接触大师的体验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样的科研启蒙会让人受益终身。”
打通高校高中经验或可借鉴
事实上,首届“院士班”一共有28名学生,一名中途出国留学,另一名由于父母担心影响学业而退出。高中“院士班”,由此也引发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更多思考。当前,高考仍是绝大多数高中生难以回避的“关口”,如何处理好繁重的学业负担与科技创新兴趣之间的矛盾?“院士班”学生的经历收获,如何纳入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或评价体系?这种科普启蒙模式能否为更多学生共享?有专家表示,美国高校与高中对接完好,不少高校开设出很多课程供学有余力的高中生选修,选修合格者的成绩纳入高校升学考评。这种方式,或可借鉴。
半年多的“摸打滚爬”,26名学生相继完成了各自的探究项目,顺利结业。据悉,第二批高中生“院士班”遴选工作即将开始。(记者 李爱铭)
浅谈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篇6
关键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数据化,网络化,商品化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它蕴藏了大量价值含量高的科研信息,比如某个项目的研发思路、核心技术、结论报告等等,对科研、企业生产等具有其它信息无可替代的作用,是科技档案中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档案种类之一。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谁掌握了科研档案信息,谁就掌握了宝贵的知识资源,在竞争中就能占有主动权,因此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显得格外重要。
一、科研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特征分析
科研档案信息的用户主要是高校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型企业等,属于专业型的用户。他们所需求的档案专业性、全面性较强,因而他们在查询利用档案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
(一)方便性。
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两份内容相近价值有别的材料,人们普遍有愿意取用方便的其质量稍差的材料而不愿想办法取用不方便有较大价值的那份材料的趋向。可见,在查找科研档案信息时,用户最希望的是以最方便的方式获得。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摆脱时空的束缚,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地查找利用信息,与到实体档案部门查询资料相比,用户更青睐于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查询信息。
(二)高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效、快节奏的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时间观念也是与日俱增,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企业产品的研发,都面领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有时候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就是时间,因此科研档案信息用户在查找信息时更希望能够高效、快速地得到所需的信息。
(三)新颖性。
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仅仅需要掌握过去的大量的科研资料,他们也希望更加迅速及时的查询到最新的科研信息,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某一专业或领域的最新理论或研究方法。
二、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信息不公开,无处可找。
虽然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是当我们在网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或者搜索引擎(360、百度等)查询资料时,得到的大多是一些重复的、信息含金量较低的文献,信息用户对于科研档案信息强烈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外,许多科技档案部门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全文数据库网上检索查询,即使有也大多仅限于局域网,这些现实存在的价值高的专业性资料,根本就没有对大众公开,有的甚至不愿意向他人提供本部门的科研档案信息。也许是因为科研档案信息具有“私密”特性等原因,它们大多只是服务本部门,外界的科研人员虽然可以利用互联网但却进不了专业网,因此许多现实存在的科研档案信息,用户想用却找不到,也不知道在哪里找,怎样找。总的来说,信息不公开是制约信息利用的一大重要阻碍。
(二)开发深度不够,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目前,我国科研档案信息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只是对纸质档案进行编研开发,内容简单,大多是事件、数据等地简单罗列,而且开发的速度较缓慢,不能满足信息用户对于科研档案信息高效性、新颖性的需求,此外,缺乏对用户的需求调研,所以编研产品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对科研档案信息的深层次挖掘严重不足。
(三)领导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的配置。
领导一般认为科研档案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显得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科研档案保管好就可以了,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就少之又少。其次,开发信息的软硬件设备较为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需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开发档案信息,此外,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意识不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开发能力较弱。所以大多的科研档案信息无法满足信息用户网上检索的需求,而且开发出的信息产品质量较低。
因此,本文立足于信息用户的需求特征针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一种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帮助信息用户解决查找科研档案信息的困境。
三、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方式
本文所指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是指:基于商品化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云存储、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科研档案中的知识、信息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一)数据化开发。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带入了庞大、复杂的信息时代。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与资源,能够为国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模式和投资机会等。
“大数剧”发展的障碍,在于数据的可获取性,而科技档案部门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拥有大量的科研信息。我们可以建立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数据化开发模式。所谓的数据化,通常是将均匀、连续的数字信息结构化和颗粒化,形成标准化的、开放的、非线性的、通用的数据对象,并基于不同形态与类别的数据对象,实现相关的应用和开展相关的活动的过程。数据化是对数字化的的拓展与推进。我们可以应用计算机将科研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的加工处理,在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发现隐藏在数据下的规律,进而指导科研、生产活动,充分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还应注意,数据的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我们不能被只看到冰山的一角的假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比如,将已经被数据化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再利用、数据集整合、数据重组等等。
(二)网络化开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可见,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与日俱增。现在,网络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解决工作、学习、科研、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所以,信息用户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高效、快速地检索所需的科研信息。所以,为了满足信息用户对于科研档案信息的需求,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也应顺应网络的趋势,加强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是指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以网站为基地,收集和管理网络中的电子文件并对传统档案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加工,然后通过网站提供信息服务。在这里的数据化的开发与网络化开发在内容上会有部分交叉,因为网络化的开发是需要以科研档案信息的数据化为基础,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
1. 以多种形式开发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
将科研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进而利用计算机对科技档案的信息进行开发,以电子图册、音频、视屏、文本、图示、数据化的分析结果等形式通过网站提供给网络信息用户。
2. 提供个性化科研档案信息服务。
利用网页动态生成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数据推送技术等先进技术,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经常性涉猎信息的领域、浏览习惯、心理倾向以及某一时期的需求热点等,为信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分类定制服务(档案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设定信息的资源类型、表现形式、系统服务功能等)、信息集成服务(通过同一网络系统服务平台或者手机APP,提供多样和多元化的个性化服务)、信息推送服务(主要有频道式推送和邮件式推送推送),从而有效地吸引档案信息用户,满足科研档案信息用户全面的、高效的、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三)商业化开发。
《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各有关部门应面向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面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我国产品、技术的出口;积极参与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这项规定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方面,科研档案信息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原生态的信息,能够为科研、生产、管理、决策甚至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因而科研档案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信息逐渐成为高校、企业在科研活动、产品研发等中重要的信息资源,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而档案是生产实践等活动的原始记录,因其客观性、原始性、价值性等特点,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青睐。因此,科研档案信息存在广泛的市场需求,具备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条件。所以科研档案信息满足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要求,能够成为商品。此外,商品化的开发带来的效益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领导者的重视,也能吸引有兴趣的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从而使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商品化开发的方式有:
1. 中介商的方式。
2005年国家档案局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的要求,出台了《中央档案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对已公布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和开发,努力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采用中介商参与的方式进行商品化的开发,将其作为公益性开发的补充。中介商是指位于科技档案部门与信息利用者二者之间的中介,比如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企业。科技档案部门提供经过数据化整理开发的科研档案信息,由中介商向信息用户宣传与发布,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专用的数据库面向科研档案信息用户进行销售,中介商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中介商在销售领域具有自己专业的优势,它们在客户群体、宣传、销售渠道等方面得天独厚,科技档案部门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弥补自身在宣传营销方面的不足,提高科研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还有助于解决信息用户查找科研档案信息时无处可查,查而不得的难题。从而实现科技档案部门、信息用户、中介商三者共赢的局面。
2. 科技档案部门直销的方式。
科技档案部门直销,就是指科技档案部门对于本部门开发的科研档案信息直接向信息用户销售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的商品化模式。如果科技档案部门在人员、物力、财力等方面资源充足,可以自产自营,独自进行科研档案信息的开发与销售活动,这样的一种模式更有助于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该部门的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结论
本文立足于信息用户的需求特征,分析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以数据化为基础,商业化的模式为开发方向,利用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希望能够为科技档案部门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上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促进科研档案的信息价值的充分实现,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帮助信息用户解决在信息查询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岳素芳.论科研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档案人语,2011(11).
[2]数字化和数据化-技术启迪智慧-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06cf1a60101g3nx.html.
科研资源 篇7
网络信息有无限、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等特点, 给人们有目的查找和利用信息造成不便, 准确、及时、有效地查找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对于所有网络用户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相应的网络搜索引擎功能越来越强大。可是, 要想从巨大的资源网中, 获取深层次的所需专题分类信息, 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 很多专业机构开始通过网络搜集、提供相关专题的信息资源, 建立专题分类信息导航, 用户只要借助网络上任何一个终端, 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方便地在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不但节省时间, 还提高了检索效率。本文拟对畜牧兽医相关的网站进行整理, 推荐给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和科技人员。为他们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节省他们查找相关资料的检索时间。
畜牧兽医科学综合类网址
1 国内部分
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 农业部主办, 提供了畜牧兽医、饲料工业等农业相关信息网的链接。
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http://www.cav.net.cn) , 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主办, 提供畜牧业生产情况、市场动态、动物疾病防治方法等信息;权威、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国内外畜牧兽医行业信息。
中国畜牧兽医网 (http://www.chinaahvm.com/) , 由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主办, 介绍畜牧兽医教育、科研成果进展、学术论坛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牧业网 (http://www.china-ah.com) , 作为中国畜牧行业最大的商务信息网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网站运营、产品开发、技术支持等经验, 在建立传统畜牧业基础上的现代网站平台, 以传统企业为后盾, 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完善结合。对客户的服务能够准确把握用户需求。
畜牧兽医在线 (http://www.cnaho.com/) , 由辽宁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主办, 有关国内外畜牧、饲料、兽医、兽药、草业等方面信息。
中国动物保健网 (http://www.centreherbs.com) , 由中国动物保健协会主办。
中国家禽业信息网 (http://www.poultryinfo.com.cn) , 由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主办。
中国种猪信息网 (http://www.chinaswine.org.cn) , 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网站, 是在中国互联网中心正式注册登记, 通过国家工商局认证的, 颁发证书的全国养猪行业最具权威性的互联网站, 已成为养猪企业及相关企业信息交流的窗口, 成为政府联系企业、专家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兽医信息网禽流感专题 (http://www.cn-vet.net/special/flu.htm) 中有关具体的免疫程序网页, (http://www.cnvet.net/immu/) 有关商品蛋鸡、肉鸡、乌骨鸡、种鸡及肉用种鸡、商品蛋鸡结合免疫程序10种及猪免疫程序一种, 进口、国产疫苗;及养鸡密集区, 呼吸道病易发鸡场, 种鸡场, 蛋鸡、种鸡养殖结合区等。
中国家禽业信息网禽流感专题 (http://www.poultrginfo.org/xw/xw-gd/qlgwd.htm) , 介绍有关禽流感的流行病学、预防、对人类的威胁情况。
2 国外部分
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 (http://www.cabi.org/cabi) , CABI收录的期刊中类多、覆盖地区广、具有英文文摘, 更具权威性, 被广泛利用。
兽医网络 (http://netvet.wustl.edu) 介绍兽医通讯, 出版物、会议和许多不同动物的档案。
兽医流行病学万维网站 (http://epiweb.massey.ac.nz/) , 使用资源指南信息是查询专业分类信息的有效方法。
兽医微生物和传染病学虚拟图书馆 (http://www.lib.uiowa.edu/hardin/md/micro.html)
兽医寄生虫学虚拟图书馆 (http://www mis-souri.edu/vmicrorc/vp556.html) 。
兽医微生物学和病毒学虚拟图书馆 (http//www.microbiol.org/vl-micro/) 。
动物健康世界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http://www.oie.int/eng/en-index.htm) 。
3 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物网址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http://www can..edu.cn/dongke/) 。
中国畜牧杂志 (http://zgxmzz..periodical com.cn) 。
中国兽医杂志 (http://zgsyxx.periodical.com.cn) 。
中国农业信息网-电子杂志 (http://www agri.gov.cn/html/magazine/) 。
兽医公报 (http://www.agir.gov.cn/xumugb/index.htm) 。
以上列选出最佳的畜牧兽医信息资源网址, 可以通过上述介绍友情链接或直接通过网络实名获取,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央视新闻网站http://www.cctv.com/news/index.shtml.
[2]王晓雄, 李萍.浅易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2.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与方向 篇8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
1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现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50%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发,生产用水严重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黄河河道和河口湿地萎缩,水生环境破坏,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威胁着黄河供水安全和河流健康[1]。
40年来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重点围绕多泥沙河流水质监测技术、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
1.1多沙河流水质监测技术
为加强水环境监测相关规范对黄河泥沙的适用性,重点以与泥沙关系密切的重金属、砷、高锰酸盐指数和氮等项目,开展了黄河水样保存技术与前处理方法分析,研究了化学需氧量、汞、硒、氨氮、有毒有机物等因子监测技术,开展了多泥沙水体苯系物、氯苯类、 挥发性卤代烃监测的吹扫捕集方法研究,利用半被动采样膜技术SPMD探索了黄河水体中多环芳烃、壬基酚等微量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方法[2],制定了《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样品采集及预处理技术规程》,编制了统一规范《黄河水环境监测实施细则》。 引进国际先进的自动监测站技术和设备,研发多种适用于多泥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关键设备,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泥沙前处理等技术难点,在黄河花园口、潼关等断面建成我国多泥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出台《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技术导则》。引进与改良Win LIMS软件,建立了黄河规范标准、科学先进、优化简捷的实验室控制管理体系。
1.2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水环境模拟技术
黄河水体中细颗粒泥沙对水质的影响是黄河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区别于其他清水河流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清、浑水及不同含沙量下黄河水体COD、氨氮、重金属测定值的影响实验研究,揭示了黄河水体中重金属、COD等主要污染物与泥沙粒径、含沙量及水温等环境要素的关系[3]。通过历次开展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基本掌握了黄河入河排污口分布及主要污染物入河状况,并在流域水污染各类危害的价值量化、 量化模式参数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针对有毒有机物,在黄河兰州和花园口河段开展了多环芳烃、壬基酚等污染物在水相、泥沙、沉积物中的分布状态、分配特征与转化机理研究[2],系统开展了小浪底水库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初步构建了小浪底水库立面二维模型[4]。此外,系统分析了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特征, 开展了黄河干流孟津———花园口段有机污染物的自净能力研究,在黄河中下游以柴油、硝基苯等特征污染物为对象开展了室内自净降解试验、原型黄河纵向扩散系数试验研究[5],对黄河中下游重点河段的水沙动力学、计算边界条件、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建模概化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黄河龙门以下河段不确定性水质模型、基于水动力学的一维水质模型,初步研发完成黄河龙门以下河段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河流污染水团的动态演进、浓度演变和污染过程的预报,可用于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日常水量调度状况下河流大尺度污染物的预警和预报。
1.3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污染控制
早期以黄河中下游河段为重点,开展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调查与评价,探索了黄河流域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工业、蟒河入黄等对黄河水质影响[6]。2002年后,开展了黄河重点河段水功能区划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7],研究了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功能区划,提出了黄河纳污能力核定和入河污染物控制原则、 方法等。探索了黄河重点水功能区水环境承载水平及协控能力[8],多环芳烃、壬基酚等有毒有机物在黄河兰州段的承纳水平,及黄河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估算及对水质的影响[2]。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研究提出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干流龙门以下河段入河污染物总量限排预案、2003—2004年引黄济津期黄河水污染控制预案。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等,系统提出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分方案、纳污能力核定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成果,并开展黄河入河排污口布局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黄河入河排污口布设区域的划分方法和方案。
1.4生态环境水量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九五”后逐步开展了黄河生态环境水量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依托“九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等项目,清晰地界定了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内涵,识别确定了黄河水生态系统主要保护目标,探索性地建立了黄河重点河段代表物种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利用生态水文学等方法对黄河自净水量、河流生态水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黄河及主要支流重要水文断面的环境流量。在中荷双边合作的黄河口环境需水研究项目中, 深入研究了基于生态水文学的河口湿地生态维护、修复的需水机理和过程,选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黄河河口关键物种栖息地的生境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等。近几年,陆续开展了黄河调水调沙的河口生态效应、黄河河湖健康评价等研究,系统地调查评价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多年生态环境、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与黄河水沙之间的关系。 此外,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胁迫的加大,重点对湟水、伊洛河、洮河、沁河等主要支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西北地区典型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思路和方法体系,建立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1.5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随着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从过去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的转变”,近10年在探索黄河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与探索。系统地进行了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9]建立的理论、法律和政策分析,初步建立起制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黄河流域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的设计。开展了黄河流域省界缓冲区、重要水功能区监管考核指标体系[10,11]研究, 设计监管考核总体方案,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制订监管考核的流程,最后提出了监管考核方法和程序。
2面临的形势及科研需求分析
未来,随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黄河上游梯级开发将逐步深入,水沙调控体系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将不断完善,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开发,黄河人工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人工调控化将进一步加剧,流域水资源与泥沙时空分布将进一步发生改变,水污染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流域水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的问题将难以短期解决, 黄河治理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近期,随着国家“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总体要求的提出,黄河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大的严峻挑战。
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谋求黄河长治久安、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远目标,协调黄河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黄河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黄河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复杂,今后黄河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将围绕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实现、水生态功能恢复的总体目标,针对水质、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就水资源与水生态演变规律、减少和控制流域污染物入河量、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及环境流量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种措施手段开展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减缓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对黄河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恢复黄河生态系统功能。
3水资源保护科研发展方向及重点
3.1黄河生态与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
黄河生态与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是黄河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在黄河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将重点开展水源地有毒有机物监测技术、典型污染物源解析、有毒有机物在黄河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环境归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体系建立、水源地优先控制污染物研究。多泥沙河流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黄河典型河段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指标筛选,水生态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生物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试点应用。
此外,流域地下水调查评价,主要污染物源解析, 典型区域主要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以及试点应用也 是地下水保护工作的重点。
发挥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在遥感信息的获取、图像预处理及解译,遥感数据与主要污染物定量关系,遥感技术在入河排污口、水库富营养化、突发性水污染等监测中的试点应用。
3.2黄河生态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与水资源作用机理
为探究黄河生态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与水资源作用的复杂关系,将开展黄河河道、河口生态系统格局结构、黄河重要生态目标功能与生态价值评估,近30年黄河水生态及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黄河水利水电工程、人类活动等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变化成因分析。同时需建立黄河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重要河湖水生态动态变化评估,分析重要生态保护目标所需的水力学条件和水文过程及生物、信息流连续性需求,研究水生生境、河道生物种群与水资源作用机理,构建黄河河道、河口等重要保护区域水生态栖息地模型,提出与黄河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生态布局、 规模及适宜性保护对策。
3.3黄河生态环境水量配置与调控管理
科学配置黄河水量,并加强调控管理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黄河生态环境水量配置方面将开展黄河重点河段生物繁衍与河川径流及其季节变化响应规律研究,黄河生态系统需水和需水规律研究,基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黄河水资源生态配置方案,与黄河水资源及流域社会经济用水的协调性分析。
另外,黄河生态环境水量调控管理将开展基于水库优化调度的黄河生态需水调控情景模型及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对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构建生态水量调控方案的效果监测体系。建立生态调度效应评估技术及反馈机制,基于水库优化调度的黄河生态需水调控及监测管理技术方案。提出关键生态目标或生态单元的水资源配置综合对策措施,兼顾生态保护的水库联合调度示范。
3.4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黄河供水安全,给流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针对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将开展黄河重点危险污染源识别及风险评价,建立危险源数据库,研究兰州、宁蒙、龙三、 花园口河段不同类别污染物在黄河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机理,污染物自净降解机制及纵向、横向扩散规律等,构建主要水库水质模型库和参数库,对河段水动力及水文学模块开展参数选取和率定,建立黄河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另外,还将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效应,具体为: 水库、水库群和多种水源工程调度作用范围、作用程度分析。
3.5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
黄河水资源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作为载体,接纳所产生的废污水,其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研究将开展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关系分析,具体包括区域水资源———经济发展———水环境承载能力关系,尤其重点研究节水减污可控水平,分析分区域水安全要求与能源战略布局协调、流域能源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区域水权转换生态风险评估、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复合承载力和协调控制机制建立。
此外,为研究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还需确立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的流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持续利用调控模式,水安全、生态安全保护与修复对策措施,产业发展格局生态调控策略建议。建立黄河流域典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保护试点,探索黄河流域工业园区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制度。
3.6黄河重要生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针对黄河重要生态水域开展保护与修复是今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内容之一,为今后更加有序、有效地进行水资源保护工作,将开展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生境影响研究,提出黄河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分区分类适应性措施,构建黄河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总结黄河水生态水环境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方法, 建立黄河河口等重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
其中,黄河河口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开展的研究包括: 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演变规律、天然淡水湿地需水过程和需水规律分析,提出不同规模湿地生态需水指标及黄河口湿地生态恢复水量,分析水沙调控体系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开展河口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最终提出河口三角洲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及示范。
4结语
通过持续研究,揭示黄河生态环境系统演变规律, 探讨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作用机理,建立黄河河道内、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标体系,提出生态环境水量配置方案与调控模式,搭建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决策支持与应急会商平台,预测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流域能源化工基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提出黄河重要生态保护单元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研究成果将为新形势下可持续水利事业的发展、维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及河流健康生命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
[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黄河兰州段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特性及承纳水平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科技成果与论文选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4]肖翔群,夏润亮,毛予捷,等.小浪底库区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及出库水质预测[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5]曾永,张建军,肖翔群,等.黄河下游水污染应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R].郑州: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2014.
[6]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7]尚晓成,等.黄河重点河段水功能区划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研究[R].郑州: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
[8]连煜,黄锦辉,彭勃,等.黄河重点水功能区水环境承载水平及协控能力研究[R].郑州: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8.
[9]司毅铭,张学峰,高俊杰,等.黄河流域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理论研究与应用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10]司毅铭,张曙光,等.黄河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科研资源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 或者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调控以及开发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 是以科学方法使组织的人与事作适当配合, 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 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具有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五项基本功能。或者说, 具有求才、用才、育才、激才和留才的功能。
(1) 获取。包括招聘、考试、选拔与委派。
(2) 整合。使被招收的员工了解本单位的宗旨与价值观, 接受和遵从其指导, 认同本单位精神与组织文化,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 加强员工对单位的责任感。
(3) 保持激励。提供员工所需奖酬, 关心员工生活与工作质量, 增加其满意度, 使其能更加安心和积极地工作。
(4) 控制调整。评估员工的素质, 考核员工的绩效, 作出相应的奖惩、升迁、解聘等决定。
(5) 开发。对员工实施培训, 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并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指导, 使其能正确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目标, 就水产科研单位而言, 是适应当今和未来水产科技发展的需要, 满足渔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对科技的需求,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组织竞争力的增加, 保证中国水产事业健康发展。就员工而言, 是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工作满意感的增加。
二、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中国水产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 多数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 侧重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明显不足, 这种管理模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 其不适应性和值得改进之处逐渐凸现。
2. 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水产科研单位采用的是党政机关适用的年度考核办法, 这种“德、能、勤、绩”的年度考核办法在年底考核时, 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主要问题是考核目标不具体, 激励手段单一, 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 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大量存在。
3. 注重科研技术人员的开发, 忽视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管理成了水产科研单位的一个通病,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水产科研单位应以市场为导向, 把经营管理放在重要地位。招聘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成为水产科研单位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
源”的理念
目前, 大多数水产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尚处于“传统型”的人事管理发展阶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尚未真正建立。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从当前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继而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转变。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才, 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使用人才, 管理人才。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开发,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采取一系列措施, 把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关心人, 尊重人,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
2.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
人才需要组织对其工作有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 只有建立了这种机制, 才能实现对人才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绩效评价体系, 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坚持业绩为主、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健全考评工作的监督机制, 做到考评工作有章可循、考评结论客观公正。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 不仅要考核其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理论水平, 还要考核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 把这些考核指标以分项计分的办法进行综合评价, 以确定其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岗位聘任制, 科研人员必须有课题、有经费, 才有岗位。把课题、经费与聘期相结合, 聘任期间的工作实绩及其他表现将成为是否继续聘用的依据, 同时可以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或有职不聘。
对于管理和工勤人员, 对其考核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和工作目标, 由领导和一线科研人员共同对其履行岗位责任制的情况、后勤服务能力、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执行政策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依据考核结果, 在竞争上岗的基础上, 与其签订聘用合同。
通过严格的绩效评价机制, 将绩效评价与职工的年终考核结合起来, 做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主动争取重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优秀人才。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强大的动力, 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去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 就产生了自动力, 其行为就越积极。既要运用物质激励又要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是好的工作条件、有竞争力的薪酬等;精神激励是指融洽的人际关系、对职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需求、赋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职责与权力, 使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以及民主自由的空气、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场所、信任的弹性工作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 并不是报酬越高越好, 何况每个单位能开出的报酬清单总是有限的。所以管理者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 激发职工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这种精神激励, 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的精神激励, 而是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精神激励, 即赋予组织创新的主体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单位的真正主人, 愿意并自觉、主动地为单位的发展作贡献,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新型的精神激励。
4. 进一步完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政策, 提高整体素质
人的能力分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两种。已发挥出来的, 称之为显性能力, 未被发挥出来的, 称之为隐性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就在于提高人的显性能力, 挖掘人的隐性能力。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 在通常情况下, 人的能力只发挥了20%~30%, 往往只能完成一些初级工作, 而不能实现独立性、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促使人的能力的提升。
而开展教育培训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有效的方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 不同岗位和素质的人员参加不同性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可以有学历教育、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在职工的教育培训上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 要对教育培训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安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参加人员、经费和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第二, 要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工作应与职工的考核、提升、晋级等紧密结合起来, 以提高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另外, 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讲授国际国内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专业或研究课题的科技人员举办“科研论坛”、“专家讲座”等, 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以开拓思路, 丰富视野。
通过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挖掘了管理人员以及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的潜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单位对个人的重视, 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不但可以稳住现有人才, 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投身到水产科研单位中来, 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入手, 分析了水产科研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注重科研技术人员的开发, 忽视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的现状, 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政策这些加强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参考文献
[1]牛丽华, 吴限忠.知识管理给科研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4, (8)
[2]周秋萍, 吴文娟, 张丽.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3) .
浅谈科研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 篇10
1 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
对印刷型文献资源的使用无需借助任何设备, 最直观, 最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利于思考, 时效性强, 方便携带并能长久保存, 所以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收藏和流通依然是科研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印刷型文献资源仍居于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科研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1.1 馆藏图书的特色化
藏书老化, 新书的比例小, 与时代脱节, 馆藏图书质量不高, 本学科新兴领域的藏书欠缺, 不能满足科研与学习所需是很多科研图书馆的现存问题。学术论著往往篇幅较长, 理论系统完整, 结构严谨, 纸质载体更利于科研使用, 尤其核心专业的学术论著更是学科文献的中坚, 是科研图书馆的馆藏重点, 要保持其馆藏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特色性。在保证核心专业和科研项目用书的前提下兼顾其他, 构建并逐步完善有重点又点面结合的馆藏图书体系。
1.2 科学合理地收藏与管理期刊
1.2.1 重点收藏核心期刊
相较于同一学科或专业的其他期刊, 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价值较高, 能迅速反映本学科或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状况、前沿水平和发展趋势,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科研图书馆可根据载文量、摘录率、引用率、借阅率、情报密度及信息量等指标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精选出对本单位科研建设最具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核心期刊并连续收藏, 使之系统完整[1]。且同一期刊, 在二者兼有的情况下, 印刷型较电子型出版的更及时, 时效性更强, 因此, 核心期刊的收藏可以印刷型为主, 对于其他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期刊, 可通过购买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途径获取, 其信息海量且具搜索功能, 可充分满足科研人员对期刊的需求。
1.2.2 规范管理馆藏过刊
科研图书馆为保证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一般情况下一经订购不会轻易中断, 所以馆藏累积了种类繁多的与本单位研究领域相关的连续性过刊, 经规范整理、开发后, 馆藏过刊能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发展状况, 对其研究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清晰明了, 有利于科研人员全方位、多角度、纵向、深入地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 对于开展科研课题的定题情报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和科研成果鉴定等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讲, 期刊出版后5年左右以内是其具最佳功效的时期, 因此过刊所携信息依然保持着学术活力, 要及时对其进行装订、分类、编目、排架和保存等一系列统一规范的管理, 使其形成系统、完整、有序的专业信息载体, 继续为科研服务[2]。
1.2.3 善用增刊
科研图书馆的馆藏增刊大多来源于同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和各学术团体机构等为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其期刊的影响力或表示友好而主动赠送, 增刊品种繁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其中不乏高品质的学术著作和反映科研方方面面的相关记录, 有其独特的价值, 但因到刊率不定, 大多不连续、不完整, 不易管理, 如果懈怠、忽视, 增刊的利用率就会远低于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 导致这部分期刊资源的流失。增刊不仅是科研图书馆期刊馆藏的重要补充, 也扩大了图书馆对期刊的选择范围。根据增刊的内容, 对具收藏价值的可考虑订购, 对连续赠送的期刊, 如符合本馆的馆藏目标和定位, 可连续收藏, 并做好对其的管理和开发, 缓解科研图书馆经费紧张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制约。
1.3 适当加大外文原版文献的收藏力度
外文文献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涵盖广泛、时效性强、参考价值高, 是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在同一研究领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最新的科研成果、水平、技术、方法和动向的窗口, 是科研人员开阔学术视野, 进行比较研究, 启发创新思路的重要情报源。外文文献的价格相对较高, 科研图书馆应针对与重点专业与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的外文原版文献科学合理地进行采购, 使这些专业和项目充分发挥先锋作用, 带动和促进本单位整体科研建设的快速发展[1]。
1.4 重视收集、整理、开发零散、易被忽视的各类信息资源
科研图书馆都存有大量零散、孤立的学科文献, 由于这些材料的原始状态不系统, 不利于检索、发现和使用, 如果管理不善极易流失, 处于被边缘化、无人问津的状态。应对这些零星的资料进行实体文献管理, 与订购的书刊进行相同的加工过程, 令其在科研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
1.4.1 挖掘交换资料的作用
科研图书馆收到的交换资料一般有以下几种来源:各研究机构公开发行的科技出版物、各馆之间的交流资料、内部图书资料、非卖品或非正式出版物等等不一而足, 建立交换关系的各馆之间互通有无, 互补所缺, 相互补充了馆藏文献资源。
1.4.2 广泛收集灰色文献信息资源
灰色文献是一种对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非正式出版的信息源, 它内容复杂、详尽, 形式多样, 出版迅速, 包括会议记录、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科研成果汇编、政策导向等, 从不同角度主要反映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研究进展、成果和发展趋势,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1]。对灰色文献可通过会议追踪、现场收集等方式获得, 也可通过与其他科研院所、学术机构、高校和单位内外的各专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互换网络来收集。
2 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大力发展, 不同类型载体文献的出现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 使图书馆逐步转型为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3种信息资源并存、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科研图书馆要加强对电子文献和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开发, 丰富馆藏资源, 满足科研人员多样性的信息需求。
2.1 有重点的加大电子文献的引进
与印刷型文献资源相比, 电子文献以信息存储量大、来源广、易检索、不受时空局限和传输速度快等优势, 成为当前科研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联机数据库按照学科和专业分类、组织和排序, 针对性和检索功能强, 为目前科研必不可缺的重要信息源。经充分调研分析, 筛选出与本单位重点专业和项目相关、其内容又基本覆盖本单位学科各专业的数据库, 包括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题录数据库、数值型数据库、参考型数据库等, 可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和编辑, 提高了检全率和检准率。
2.2 开发馆藏信息资源
2.2.1 搞好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馆要进行采、编、流、典、阅的计算机管理, 必须具备本馆的书目数据库;要实现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必须具备联合书目数据库。因此, 馆藏书目的数字化是基础, 应优先建设, 做好回溯建库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著录标准著录并加强维护, 为书目网络资源共享奠定标准和规范的基础。
2.2.2 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
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是开发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首先, 图书馆可利用扫描仪等数字化硬件设备和成熟的软件系统, 将具专业特色、系统、完整的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数字化, 建立起馆藏特色资源数据库, 以保证科研重点的需求。其次, 图书馆可围绕本单位科研建设和项目, 结合馆藏信息资源, 收集数据按专业门类自建一些实用的特色数据库, 如专题数据库、重点专业题录、论著论文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等, 实现本单位局域网内全文检索。
2.2.3 对科研作用较大的零散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科研图书馆应重视馆藏中那些对科研作用较大但形式零散、易被忽视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如针对灰色文献, 可将本单位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会议记录等相关资料提供给图书馆进行系统地整理, 将隐藏其中的有效学科信息挖掘出来,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存档, 使之能够被检索查阅, 提供规范的灰色文献数字化服务, 提高其利用率。
2.3 加大力度组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因特网最大的特点是信息资源的海量和检索的迅捷, 最大的缺陷是迅速增长的信息资源呈无序化状态。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要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 专业新闻网和科研机构网站等, 有不少是免费资源, 科研图书馆可根据馆藏目标和本单位科研所需, 利用各种搜索工具, 有针对性的动态跟踪与重点、系统地采集本学科的内、外部知识和隐含知识源, 捕捉并下载后按照本单位专业或专题集中、分类组织、整合, 建立各种文档或专题数据库, 成为本馆的数字化馆藏。这些数据库是动态的, 可补充的, 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也可参与信息提供并实现资源共享。也可将与本单位重点专业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网站和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分别链接到本馆主页中, 并将自己的数据库提供上网服务。
综上所述, 科研图书馆应围绕本单位的科研建设合理配置印刷型与数字型信息资源, 坚持传统纸质文献的积累, 扩大电子文献的采集, 抓好“虚拟馆藏”的引入, 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和重视对零散、易被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金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既抓重点, 建设特色化馆藏, 又充分开发利用已有馆藏和多途径地充实馆藏, 搞好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为科研创新服务。
摘要:分别从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3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来阐述科研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
关键词:科研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琍芳.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 2007 (4) :61-64.
【科研资源】推荐阅读: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探讨07-18
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09-12
科研助理个人总结-个人科研总结06-27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09-06
科研项目个人总结-科研人员个人总结06-06
科研发展10-17
科研改革10-18
科研06-04
科研制度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