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过程

2024-08-17

科研过程(共11篇)

科研过程 篇1

数学建模是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复杂问题简洁化的一种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模型的创建过程,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让他们体会数学的价值,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的生命活力。

一、融入生活,提炼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善于捕捉和选择学生周边的实际问题,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 学生如果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那么他们就有了开放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设计开放性的、生活化的、真实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之后,笔者把习题中“说一说放学回家的路线”扩展为“绘制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一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商品是如何摆放的。笔者将商场的商品制作了课件,为新课时创设了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如何摆放的?”因为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水乳交融,所以他们就能联系实际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认识分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进思辨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完成,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形成结论,建立“应用问题”数学模型。如笔者在教学“计数单位”这一概念时,笔者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告诉他们10个一就是1个十,帮助他们理解计数单位的含义。

三、解决问题,拓展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改造自然、社会。在建立数学模型中收获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能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埋下良好的伏笔。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才能赋予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以生命力。新的模型通过验证、解释,就能自然而然地化成学生自己的解题经验,而这是学生认知的一种飞跃。把建立的数学模型置身于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去检验,从数学的角度将生活中较复杂的问题解决,使它们得以简化,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体验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人的认识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这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的数学直观或可感的数学现实,使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如“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是通过“鸡”、“兔”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初步建立起来的。笔者以为,由于建立模型的过程难以将所有的同类事物列举穷尽,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将考察的范围继续扩展,从而验证当情境数据变化时所得模型的稳定性。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分析:9张桌子共26人,正在进行乒乓球单打、双打比赛,单打、双打各几张桌子?”“甲、乙两个车间共126人,如果从甲车间每8人中选一名代表,从乙车间每6人中选一名代表,正好选出17名代表。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像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总之,数学建模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的科研过程”,它是对数学本质的再次俯视。在建模思想的引领下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孩子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和数学的素养都能得以培养,关键在于还促进了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所以无论从哪个视野,数学建模产生的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研过程 篇2

为加强我镇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课题切实开展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实效,依据《东莞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试行办法》, 结合我镇教育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学校承担的立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即市科研办、镇教办、课题组所在学校分级管理。

第二条 课题要制定实施方案,开好开题会。课题负责人在接到立项批准通知书后,一月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以一定形式召开开题会,以确认开题。

第三条 课题要有计划、有总结、有阶段报告。课题组每学期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计划要具体,操作性要强。学期末要写出研究总结,总结要客观、实际、全面。学年末要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四条 课题要开展前测、中测、后测工作。做好问卷设计,开展调查研究。前测是为开展研究做准备,中测是检查研究进展和成效,后测是检查整个研究的开展和成效。对测验要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问题制定解决的策略,要有详细的分析报告。

第五条 课题要定期召开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要举行一次校(镇)级的针对子课题研究的研讨展示活动。力争研究期限内举行一次市级以上教科研部门指导参与的市级研讨活动。

第六条 课题要定期检查评估。镇教办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检查,检查主要审核各课题组是否完成阶段性预期目标。检查的重点在于了解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围绕研究目标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以及是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检查采用在“市科研课题管理平台”查阅研究资料和现场考察等方式,教办将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反馈到课题组。

第七条

课题档案要完整、规范。档案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中的重要必备内容。学校要设立专(兼)职的资料员,以确保研究档案的完整,有序。课题研究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立项申请表、课题实施方案、立项批准通知书;

2、研究工作中的各种记录、照片、声像材料、研究效果测试记录、阶段成果报告等;

3、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等;

4、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获奖证书等。课题研究的资料要及时上传到“市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第八条

课题要及时结题。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整理好课题研究资料,存档备查。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石碣镇教育办公室

高校教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探讨 篇3

[关键字]教学研究 科学研究 研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33-02

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活动之一,已经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名高校工作者参与科学研究多表现在申报相关的教研、科研项目,通过不同的项目提升自我素质和推动教学改革。在保持教科研积极性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开展项目内容,有序地完成研究过程和高效地应用基本方法也是教师需要探讨的内容。

一、基本过程

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

研究准备主要包括项目选题及前期准备。选题应把握好项目的逻辑起点,在遵循需要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研究走向。同时,项目参与人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调研、构思论证等准备工作。

(二)获取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主体行为获得的经验事实。全面把握和正确认识事实的性质,对于形成项目研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获取科学事实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有观察和实验法。

(三)思维加工

思维加工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对已获取的项目事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样做一能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二能找出项目中规律性、创造性的特性。

(四)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即对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确定性工作,以观察和实验为主,并对结果进行逻辑思考。

(五)建立理论体系

当前期各项工作完成后,会形成大量研究数据,因此需要统一各种认识,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

二、应用实例

现以笔者参与的校级课题《边缘学科类课程多专业组合实验的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为例,阐述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选题开始阶段,通过调研及考察,把握较丰富的情报资料和现实情况。项目的研究是基于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而开展的。这一特征提高了社会对高校培养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质量要求。高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其教学中增加边缘学科类的课程,加大综合性课程的实验力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能有效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传统的实验多是由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个教研室、一个系部独自完成,每个专业的学生只了解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点不了解,既达不到课程学习要求,更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效益。接着,以此方向构思项目的研究目标、手段、方法、技术路线及预算研究经费、计划研究进度。最后形成文档,申报评审。

(二)获取科学事实

经过项目管理部门审核,确定立项后进入项目研究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科学事实,根据已选择的项目问题,搜集和整理材料,主要应用观察和实验两个方法。

观察:通过访问部分学校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我国已有高校采用了跨专业、多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如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跨专业实验——电子艺术工程(创作)实验。同时组织项目组成员收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授课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专业授课课程的实验指导书,教务处、工业中心实验室分布情况表,开设实验表,统计各专业的授课计划中边缘学科类课程名称、开课周期、实验课时等信息。

实验:选择专业和课程进行试点。根据学院、系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两个专业的部分课程开展多专业组合实验。如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可组合实验。

(三)思维加工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边缘学科类课程多专业组合实验的教学模式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认识进行加工。包括比较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教学效果、质量的差异;移植其他院校同类实验教学中的方法;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对此实验模式的接受程度等;最后综合相关思维结果。通过这一阶段,确定该实验模式中的关键问题有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教学组织过程冲突的问题,实验内容设计的问题等。由此制订新实验模式的实施方案、编写实验大纲,设计实验项目,设置实验过程和制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践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根据制订的实施方案开展新模式的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会同教务处、工业中心和各教学系部共同探讨、集体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验实施方案。同时,在不同阶段思考后形成文字资料统一收存、有序保管。

(五)理论体系建立阶段

在项目后期,收集各专业学生实验作品及期末考核成绩,再依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完善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课程、改进实验方式。整个项目的理论资料有:各专业边缘学科类课程统计分析表、试点专业和课程分析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表、实验教学资料及作品、项目总结说明书等。本项目最终的理论成果为研究报告和论文,可用于科研及教学。

以上各阶段环节是相互连接的,而整个项目中应用的科学方法也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在教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应有机串联不同环节和不同的方法。

教科研项目是高校提升教学水平的催化剂,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推动力。掌握科学的项目研究方法和过程,则是保证教科研项目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探讨科学研究的知识是必须且必要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运庆.新晋本科院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大学教育,2012,(7):119.

[2] 刘化重,李静.关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思考[J].大学教育,2012,(6):19.

注重过程管理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篇4

1 建院半个多世纪,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一附院),建院五十多年来经过几代创业者艰苦努力,现已形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作为新疆医疗前沿的领头羊,新医大一附院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管理工作中。尤其是近十年来,医院强化科研在医院整体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建立了科研绩效管理系统,将个人的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论文发表、获得专利等科研业绩与年终奖励、职称评聘等挂钩,陆续制定了《医院科研奖励办法暂行规定》、《医院关于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和青年专项基金的通知》、《医院关于科研奖励的若干规定》、《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规定》、《医院关于论文报销期刊目录的通知》、《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与科研奖励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医院关于对重大科研立项人员、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及SCI论文收录者表彰的规定》和《医院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迸行了规范,并将相关激励机制写入有关规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管理规章。

2 强化科研过程管理

2.1 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

新医大一附院科研管理部门对医院各部门申报的各类课题进行初审。初审主要是形式审查,审查内容主要有课题负责人的申请资格、申请项目数是否超项、申请书的填写是否规范,署名是否存在争议。对存在问题的课题标书让课题申请人进行修改或直接淘汰。对特殊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尽可能扶持高水平、创新性强的项目。

2.2 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

在科研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实施过程监督、结题管理及经费管理[3]。

2.2.1 实施过程监督:

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上级主管单位定期进行科研项目实施中期检查(一般为一年一次),如上级主管部门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开展中期检查时,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自行组织中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改正并备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确实无法解决的,提出申请修改计划,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同意后报上级单位修改。如项目实施期内负责人调离本单位则由科研管理部门协调项目负责人签署转让协议,明确本课题的责、权、利,尽量使课题能按原计划进行,使原课题负责人与新的课题负责人都能享受到合理的权利与义务,而且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失。

2.2.2 结题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后根据不同项目管理部门要求,组织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科研管理人员定期查看科研项目库,对即将到期的项目提前半年提醒项目负责人,督促其按时完整的提交结题材料,对科研指标完成出色的项目帮助项目负责人争取优秀结题。如确实无法按期完成科研项目,则提醒项目负责人提前提交延期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递交上级主管部门,尽量不影响项目负责人及单位由于项目的延期而影响以后对项目的申请。

2.2.3 经费管理:

对项目经费的管理,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在项目经费下拨到院财务后,财务管理人员立即通知科研管理部门,由科研管理部门为项目负责人制

作专门的课题经费管理本,由课题负责人掌管,发生与课题相关的费用后,持有效单据到科研管理部门作登记并逐级审批后到院财务部门进行报销。如发现支出与项目合同书所作预算不符或明确不属科研支出的范畴,审核坚决不予通过。

3 扶持青年科技人才,保持医院科研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五年来,新医大一附院设置了青年科技基金并建立青年科技储备人才库。针对3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职工,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基金,虽然资助金额不大,但有较大的覆盖面,可使有科研意识的青年科技人才尽早启动科研项目,熟悉科研项目的过程与方法,为以后申请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同时,把35岁以下获得省部级项目的科技工作者整理备案,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人才库,重点督导,及时把各类科研信息向他们做重点通报,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让他们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对确有突出业绩者,每两年评选一次青年科技之星和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由医院资助其参加一次国内或国外的学术会议。此举对稳定医院青年科技工作者队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注重成果管理 促进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专利和技术成果[4]。新医大一附院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管理,注重保护本单位的知识产权,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1 把好论文投稿关

新医大一附院引进OA(office anywhere)办公系统,论文投稿介绍信全部采用电子审核方式,由填报人登陆OA办公系统填写后发至其主任或导师处审核,明确无一稿多投、无署名争议、资料真实可靠,然后经研究生科、科研科审核。对已毕业研究生采用医院资料发表文章者,原则上要求其署名单位为新医大一附院。

4.2 实施积极的奖励政策

新医大一附院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的高低为水准,每三年一次制定出我院的重点期刊目录,引导大家在影响影子高的期刊上分发表文章。对发表在中华医学会收录期刊上的论著类文章和SCI收录期刊中的文章,年终给予奖励(SCI按影响因子高低给予奖励数额不等)。对于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和科研立项的项目负责人,根据获奖级别和获资助级别不同给予不同数额的配套奖励或配套资金资助。

4.3 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是生产力,但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5]。新医大一附院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定期梳理院内立项、发表论文、获得成果奖励的情况,对表现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及时通知其整理资料,协助负责人申报成果,对确有临床价值的成果,由医院安排在院内甚至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当今医疗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医院科研管理也要紧跟医疗改革的步伐,过去简单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管理的需求,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积极的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制定出符合本医院的务实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6]。综合性教学医院更是要依据医院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出适合的科研管理方案,保证医院在稳定经济收入、促进临床、教学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医院的发展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摘要:科研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近十年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管理模式的变化,总结了该院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管理过程的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对医院科研管理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过程管理,科研管理,医院

参考文献

[1]赵娟,龙润生.医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认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4):215-216.

[2]张静,朱琳,张茜,等.过程管理模式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地方病通报,2008,23(5):54-55.

[3]黄登笑,冯东福,孙姬,等.深化医院科研管理改革重要性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22(3):155-156.

[4]门阳,南静,安娜,等.浅谈如何做好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J].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11,25(2-3):14-18.

[5]吴琼,徐伟利.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4):386-387.

科研过程 篇5

【关键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全过程管理;稳定支持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央财政在2008年设立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予以中央高校稳定支持和自主支配。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是高校科技投入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国家从拨款制度上对高校科研职能的肯定。从2008年实施至今,基本科研业务费总盘以及资助高校数量均有所增加,专项经费的实施,对于推进高校科技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改革高校科研体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根据财政部及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

目前基本科研业务费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自主科研经费,是我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细化管理,出台了《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9月修订)》(浙大发科[2011]8号),《浙江大学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浙大发科[2012]4号)等文件,旨在规范科研行为。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在充分遵循“稳定支持、突出重点、自主安排、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了项目设置和资金安排,为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学术活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为提高国际学术声誉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推动了我校科研和教育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现将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然科学领域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与国内高校同行进行探讨研究。

1.管理模式

基本科研业务费在我校亦称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科研院、社科院、计财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监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部负责人组成的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的年度实施方案和经费安排。2013年底,因人事变动,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在原有架构基础上增加了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成员,并设置了秘书。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科研院为该专项资金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实施的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科学领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项目全过程管理,各学部、学院(系)协助配合进行项目立项工作及执行进度的监管工作。

我校采取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双轨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对新引进科研人员采取适度的稳定性支持;对重大项目的培育分类采取顶层设计、主动申请和公开招标等多重方式的竞争性支持,择优遴选。

2.立项管理

2.1项目资助类别

为了统筹兼顾,突出优势和特色,考虑学校学科发展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我校自然科学领域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设置了青年科研创新专项、科研发展专项、校长专项三个类别。通过三类项目的实施,着重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 着重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团队带动大项目的组织承担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面向学科前沿、学校发展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等,并针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集成创新加快我校承接重大科技任务的步伐。

青年科研创新专项,面向有自主创新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由探索、科研创新活动。着重对当年度新引进校人员进行资助,在其获得国家竞争性经费之前给予先期培育。

科研发展专项,面向70多个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青年科技人才从事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科研活动。

校长专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课题研究,由学校对接国家和地方规划,总体布局,顶层设计,遴选新的增长极进行重点资助。校长专项又细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西部对口支援专项、科研管理研究专项、优秀青年人才计划、“2011中心”培育专项以及单独设计重大课题。

三类项目经费基本按1:1:1比例分配。

2.2项目申请及审批程序

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到校后,科研院根据实施细则和学校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自然科学领域经费分配方案交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由科研院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召开,会议回顾当年度的实施成效并讨论下年度的经费分配方案。科研院根据会议精神制定自然科学领域实施方案并对全校下发立项工作通知。各相关部门根据通知精神分别组织立项工作。

青年科研创新专项的额度配置权直接下放到院系,由院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自身青年人才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实际,自主确定资助对象和研究内容。同时要求各院(系)在坚持权、责、利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制定配套措施,依法监管。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是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年度新引进人员(归国青年教师可放宽至45周岁),非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入选学校“1311计划”的要求是青年学者优先。

科研发展专项采取申报制,各校内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发展需求,提出拟资助人员。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归国青年教师可放宽至45周岁);项目负责人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院根据各团队上年度绩效评估结果和申报情况,将资助额度直接下达各团队。

校长专项各模块分别由不同部门组织立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由科研院海外科技合作办公室负责;西部对口支援专项由科研院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部负责对接西部对口支援高校设置项目;科研管理研究专项面向全校公开招标;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用于支持当年获批的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申请杰青进行前期培育;“2011中心”培育专项由科研院2011计划与重大专项部负责组织。顶层设计重大课题由科研院推荐和各学院(系)自荐候选项目,科研院对此类项目从立项、实施及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项目负责人直接向校长及领导小组成员汇报执行情况及科研成果。

项目负责人遴选完成后,由科研院对项目负责人提交的计划任务书在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经费预算、与其他课题的雷同性等各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公示、立项,签订任务合同书。

3.经费管理

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中央财政专项国库经费,参照纵向管理,经费执行期为一年,为提高经费的使用进度,课题经费采取一次立项、分年度拨款的形式进行。项目经费执行实行预算制,按照学校主管部门审定的预算书使用专项经费,由计财处录入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科目支出,统一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为了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我校项目按照7大模块设置经费预算,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会议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业费、劳务费。设备费、会议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按照一定比例就高控制,其余经费模块可打通使用。另根据国发[2014]11号文精神,会议差旅费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这两个模块可打通使用但不能超过预算总额。科研院、计财处管理人员同时能够经由财务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经费的执行进度,便于提高经费预算的执行率。科研院定期联合财务处对各项目经费执行率进行跟踪,对使用进度慢的采用短信,电话、邮件及时提醒。到期未使用完毕的经费进行冻结核减,核减金额进行再分配。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经费的二级监管,我校制定了《浙江大学加强学院(系)等二级单位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若干规定》(浙大发计[2013]14号),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管理中心下移,组成研究所、院系、学校三级经费监管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也参照该文件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认真梳理了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审批流程及相关事项,将设备采购、会议费、劳务费等一系列经费审批进驻办事大厅办理,同时将基本科研业务费中针对项目组成员或研究生利用国际交流经费因公出国、出境的审批和外国专家来访的差旅费及在杭费用的审核环节下放至院系,进一步提高了方便师生的服务效率。

4.结题管理

为及时督促和了解各类项目的执行进展,学校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的管理规定,每年会对结题项目和在研项目进行年度检查。项目负责人按时填报年度项目进展情况,包括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情况、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简表、经费执行情况或决算表等。2012年度起我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审查方式,在研项目的进展报告采取只提交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适度减少填报的非必要信息,给予在研项目更加充足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结题类项目则由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有效的结题验收工作,对照计划任务书逐条检验,给出验收结论并报科研院,对于执行情况良好的课题给予适度的滚动支持,对于执行情况欠佳的项目则取消下年度拨款。科研院汇总各院系执行情况以简报形式通报全校。

经过了几年的实施,基本科研业务费对我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重大课题培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科技改革大幕的拉开,高校在国家大科研体系中的只能和定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基本科研业务费这类稳定性支持的经费对高校进行科研培育工作会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各高校应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加强沟通和探讨,使专项经费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本文结合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实践,从包括管理模式、立项管理、经费管理、结题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与高校同行进行交流商榷,使基本科研业务费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董维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实践探讨[J].技术创新与管理,2012(6):616-619

科研过程 篇6

1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 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 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 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 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 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 重视理论研究, 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 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 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 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 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 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 这样能够有效的, 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 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 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 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 但经营型人才缺乏, 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 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 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 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 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 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 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 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 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 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 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 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 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 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 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 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 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 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 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优质的科研环境, 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 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 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 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 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 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 在遇到科研难题时, 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 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 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 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 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 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 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 其中, 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 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 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 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 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 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 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 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 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 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 科研证书完全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完全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 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 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 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 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 多模式, 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 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 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 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 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 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 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 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 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 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 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J], 当代经济, 2013 (3) :92-93.

[2]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10:28.

[3]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46-50.

[4]林东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14.

[5]安沛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34-36.

科研过程 篇7

以下具体谈谈本人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一、科研经费的严格管理与贪腐案件频发的矛盾

2008年某高校教授因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 违反国家法律获刑四年, 课题研究工作被迫中止, 对国家和个人都造成巨大损失;2011年财政部驻江苏省专员办对江苏省重点高校进行专项检查, 检查结果发现许多问题, 有科研经费体外循环问题, 助研费虚报冒领问题, 购物卡送礼问题, 套取资金问题, 报销过程中手续不完备等。省专员办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并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进行行政或经济处罚。那是否就此判定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严格?

其实最近几年, 教育部一直在加大对科研经费监督检查的力度,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将2013年作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年, 把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列入2013年教育部工作重点, 并启动对16所高校的巡视检查和59所高校的专项检查, 主要从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检查五个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全面检查。一道道紧箍咒发下来, 对防止贪腐案件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 可依然解决不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本质问题, 反而形成制度管得越紧, 报销越难, 造假越多的恶性循环状况。

二、科研经费事前分配的宽松管理与事后监督检查严格的矛盾

科研经费事前分配投入体制不完善。2010年科学家施一公、饶毅联合在《科学》上发表社论揭露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学术优劣与获得经费的相关性相对而言较小, 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 各部委中下层管理人员有过度的权力。研究人员浪费过多的精力拉关系, 却没有时间作研究、讨论学术问题, 造成学术资源浪费、腐蚀精神、阻碍创新等危害。”科研经费的分配体制是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 而我国恰恰在科研经费分配环节管理宽松。比如化学家会被邀请参加等离子物理和植物发育的课题申请评审, 评审中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关系往往代替专业标准等等。造成科研经费事前分配管理不严和事后监督检查严格的矛盾。

三、如何正确体现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但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 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各个高校根据情况自己制订科研管理办法。关于科学研究的报酬方面,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 科研经费是国家资金, 拨付给科研工作者用于科学研究, 个人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不能用于科学研究之外的方面;站在科研工作者的角度, 很多人认为科研经费是个人争取来的, 是个人付出科学研究的劳动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专家学者们一小时的讲座费就高达5万、10万元, 明星一场演出报酬是几十万、上百万元。相比较之下, 专家教授们的课题虽然大的有成百、上千万元, 大部分的研究课题却只有几万、几十万元, 甚至是只有几千元的小课题, 通常耗费几个月、几年时间, 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有的还需进行后续保障维护工作, 承担了较大的科研压力, 经过辛勤劳动取得成果。如何正确体现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国家应该制订明确的劳务标准, 减少违规操作的机率, 提高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效率性, 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声誉。

四、科研经费报账过程中的困惑

(一) 对科研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立项和经费使用区别的困惑

高校的科研经费按来源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是指政府财政拨款项目的科研经费, 实行预算管理, 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横向课题是指通过承接企业及社会科技项目、科研协作、科技咨询所取得的科研经费, 实行经费合同制管理, 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开支标准执行国家或学校的相关管理办法。在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认定上, 界限不是很明确, 许多企业或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 最终的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 只是国家拨给企事业单位, 单位再委托进行科技开发。但两类课题经费在管理使用上却有较大区别, 相比较纵向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要宽松很多。因此有某高校教师科研经费到账时, 为了经费报销方便, 把课题列为横向课题, 等后来发现学校纵向课题奖励幅度更大, 又要求杷课题改为纵向课题;因此国家对纵向与横向课题的界定标准比较模糊, 不太明确。

(二) 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作用

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

◎文/李想

摘要:近年来, 作业成本法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管理层所认可, 而它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也日益明显, 它不仅是一个成本核算的工具, 还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拓宽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 对我国大中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资源;成本控制;价值链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 全球性竞争的日益激烈, 带来了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巨大变革, 相应地, 传统的企业成本计量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革, 企业管理层更多地将目光由原来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 逐渐意识到在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报告外, 还应当集中精力不断为企业自身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而作业成本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首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更加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 而且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

科研经费到账后, 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但事实上财务人员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作出准确有效的判断, 只能判断票据本身是否是合法有效票据。如差旅费、招待费等是用于课题研究, 还是用于个人或其他方面;委外加工、合作研究、材料设备购买是为了完成科学研究, 还是套取国家资金, 财务人员无法准确认定, 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上的监督作用。并且在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 财务人员的盘查、怀疑造成课题工作者的不满, 似乎对所有科学研究者道德品质的怀疑。因此许多学者、教授在科学研究同时, 苦恼于课题经费的报销问题。

(三) 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的问题

作为高校财务工作人员, 在科研经费审核报销过程中, 接触到很多老师抱怨科研经费报销难的问题, 认为财务管得太死, 卡得太严。有从研究生阶段就替导师报销的博士生反映, 科研经费报销手续繁杂, 因不符合要求经常被打回, 每次报销经费都要来回折腾好几次。社会人文类课题及软件开发类课题报销难的问题更突出, 这类课题不需要购买设备、材料, 只有少许调研旅费、办公费、会议费、版面资料费等, 是依靠研究者的智力劳动;可经费必须通过票据报销取得, 势必导致科研工作者用一些未实际发生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票据来套取资金, 增加了科研工作者的违规风险。遇到类似情况财务人员也很为难, 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也想减轻教师们的负担, 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 发现作业乃至价值链的浪费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实现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竞争战略上处于成本领先优势, 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首先对作业成本的核算原理进行了概述, 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势体现以及目前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并总结了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应用以及推广的重要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 (Activity Based Costing) , 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 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 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 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耗用资源的总和。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它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 拓宽了成本的核算范围, 使得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确认作业中心, 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心。成本的归集就是把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集在一起, 比如物流企业的运输环节, 工人要把货物搬上卡车。在这个过程中,

相比较, 美国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有严格规定, 但美国的教授们会有一些相对灵活的收入来源;如科研项目明细账中列明的工资, 学校或学院安排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 因实验设备开放收取的费用等。这些经费支配权属于教授本人, 有些即使购买个人消费品也无妨。

总结以上问题, 本人认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必要的, 尤其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名牌大学, 科研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学研究, 用于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多少, 必须严格监督管理, 关键在于制定出普遍适用的管理制度。邓小平曾指出:“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如果我们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上制定一个宽松有效的制度, 使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经费有较大的自由支配权;同时对科研经费拨款总量上进行控制, 防止任意夸大科学研究的经费需求, 在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娅妮.山东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经费仅四成直接用于课题[OL].新华网, 2007.7.29.

[2]饶毅, 施一公.科研经费分配怪状[J].科学, 2010 (09) .

[3]Jichen.高校科研经费需要怎样的审计监督[OL].科技漫谈.有果新闻, 2013.3.8.

科研过程 篇8

1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的内涵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是科研项目在成功获批立项之后, 项目组在执行、组织、实施项目开始到最后的科研成果结题验收过程的时间阶段。科研项目管理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两方面, 是项目成功的最核心和关键环节, 除了项目的执行, 还包括以保证项目顺利实现目标的各种评价、反馈、调整、比较等活动, 可以将这些活动称为控制活动[6]。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要依据立项计划书进行比较和检查, 核实项目的现实进展情况, 比较和计划目标的差距, 提出改善思路和手段, 同时要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必要时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项目的目标、实施手段等内容。对于项目质量的控制是高水平完成科研项目、达成项目目标的重要保障, 尤其是对于经费额度大、实施周期长、技术难题高、不确定因素多的科研项目, 质量控制更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就是指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水平相关要素进行监督、评价, 根据项目本身的实施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水平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控制, 以使项目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不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而发生偏离目标的结果。而在科研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中, 对科研项目实施的评价尤其重要, 只有客观真实地认识到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 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调整和改善措施。项目的评价是把握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以及适应性的前提。科研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其作为管理对象时存在的特殊性。其不同于普通工程类的项目管理, 工程类项目管理有计划刚性的特点, 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执行和控制的。科研项目管理强调动态性和适应性, 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是建立在柔性管理的理念上, 在项目执行期内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也是一个协调性的工作。

2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自身为代表的内部因素和包括研究基础条件、外部环境适应性、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水平等在内的外部因素。探寻影响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的关键要素, 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2.1 项目自身属性

科研项目自身属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最终目标, 项目属性应在科研立项时给予重点审核。如选题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预期成果是否适应了科技和社会方面的需求, 项目可取得的效益等。在科研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科研项目的自身因素是影响其质量的内因。

2.2 研究基础条件

科研项目是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技术、研究时间、信息资料等要素支撑下实施的, 这些研究基础性条件是科研项目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能否满足项目需要, 其科研态度是否端正, 是否具备责任感;项目组的结构是否科学, 成员搭配是否合理;研究经费是否充足, 使用是否合理;研究时间是否得到充分保障;研究设备及技术方法是否先进;信息资料的收集渠道是否通畅。上述科研基础性条件, 都会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质量有重要影响。

2.3 项目管理水平

除了具备的研究条件本身外, 对这些要素的管理也很重要。如科研人员的管理、研究成本的管理、信息资料的管理及设备物资的管理等因素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质量会有实质性影响。科研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对项目过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不够重视, 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 管理方式不科学, 研究计划落实不到位, 组织实施不力, 检查及结题验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会影响科研项目的实施质量。

2.4 外部环境因素

科研项目不确定性大, 不可预见因素多, 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战略, 科技政策的引导, 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 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 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 人才的频繁流动, 社会及公民心理接受程度等。这点在研究周期长、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上更加明显。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应调整科研项目目标以适应这种变化。

3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要掌握项目实施实际情况和由此产生的发展和变化, 其根本目的是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和达成项目预期目标, 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从科研项目的实施和计划完成情况及后续研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内容出发, 要能准确的反映出科研项目实施的真实情况和水平。科研项目实施的管理体系既是对实施过程的反映, 也是保证项目后续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体系要综合评价实施情况和计划的符合性、管理水平以及项目的实施保障。在评价体系设计中应从实施过程的要素入手, 综合地评价项目的人员、经费、资源、进展、成果等要素, 从而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价结构。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 由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的要素组成。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1 目的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综合掌握科研项目实施情况, 改进提高科研项目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 能有效地反映出科研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 对项目继续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客观的描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的基本情况、属性特点、本质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对评价体系起到支撑作用, 为评价结果判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3.1.2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紧密围绕评价目的而设计, 综合地、全面地反映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属性。在保证全面性、不遗漏的同时, 各指标应具有相互独立性, 指标体系内部的层次和结构应合理, 各指标之间应协调统一。

3.1.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合理。指标要概念准确、涵义清晰、范围明确, 考虑到使用者对指标的接受程度和判断能力, 尽量采用相对成熟和被广泛公认的指标。指标间相关性要小, 包含的信息和指标内涵不重叠, 指标体系要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的实际水平和基本特征。

3.1.4 适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现实可行性, 即适用于评价方法、评价信息资料收集, 能够满足评价活动对时间、成本及资源的限制。应选择能够被评价人员、咨询专家、科研管理者、项目组成员等评价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所理解和接纳的评价指标, 指标信息易于被采集和评价, 评价结果要适用于比较和应用。

3.1.5 简洁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原始信息提炼和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不应过于复杂繁琐, 指标数量也不应过多, 应在满足评价目的的基础上尽量简洁有效。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和庞大会增加评价的时间及成本, 并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失去对评价本质的把握, 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建立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首先进行科研项目评价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和项目实施的相关资料调研, 并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管理水平、实施保障3个一级指标, 构思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接下来对科研管理领域专家、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进行咨询, 主要咨询指标体系从哪些方面入手、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是关键环节等, 专家普遍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实施情况、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及为实现预期目标的保障情况和外部环境3个方面确定为一级指标表示出共识, 在综合了专家的思路基础上, 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各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对各要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最后, 再次咨询专家意见, 对初步确定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筛选, 如因为重复性剔除了“计划进度安排情况”指标, 因不好度量删除了“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指标, 为表述准确将“实施内容完成情况”指标修正为“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为表述精炼将“经费执行与使用情况”指标修正为“经费执行情况”等。

最终确定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 一级指标包括实施情况、管理水平和实施保障。实施情况分为阶段性成果、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人员使用情况4个二级指标以及12个三级指标;管理水平包括资源管理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2个二级指标以及8个三级指标, 实施保障包括支撑条件和环境适应性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在设计权重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评价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通过实地调研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咨询和发放调查问卷。邀请了此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 哈工大、哈工程等高等院校科技处负责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 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委、省科技厅等负责项目审批及项目验收的工作人员, 一些典型的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来填写问卷, 从而初步确定了每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收集了专家意见, 共发放104份, 回收87份, 最终得到协商后的有效问卷68份。在得到一致性较强的回答问卷后将意见综合, 得出最终重要度取值, 利用AHP方法确定出指标权重, 如表1所示。

4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估模型要能够在充分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的基础上, 以定量化分析做到客观、公正, 要求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要求算法尽量简洁, 因此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采用能够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计算简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7]。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1.1 确定相关模糊集。

定义指标集合 (因素集) :确定评价主因素集X= (X1, X2, …Xn) , 对应权重集为A= (a1, a2, …, an) , , 当主因素级为一级指标时X= (X1, X2, X3) ;子因素集Xi= (Xi1, Xi2, …Xim) , 对应权重集为Ai= (ai1, ai2, …, aim) , 。

定义评语级:5个档次的评语集表示为, U= (U1, U2, …, U5) , 其中Up= (p=1, 2, …, 5) 分别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项目评价由科研管理领域专家、科研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各成员根据自身经验、专业知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判断给出, 5个评语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 要求评价公正、客观。

4.1.2 确定评判矩阵。从Xi到U的综合评判矩阵为:

其中rijp表示子因素集指标Xij对于第p级评语Up的隶属度。rijp的取值根据对专家评分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后确定的, 具体方法如下:设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进行评价共有N位评审委员, 对指标Xij共有Nijp个人在p等级上打“√”, 则。根据评审委员会对该项指标在各等级的频率统计可以写成向量:

4.1.3 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

对子因素集指标 (最末层指标) Xij的评价矩阵Ri做模糊矩阵运算, 得到主因素层指标对于评语集U的隶属向量Bi。

通过对子因素层各指标的运算得到的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 可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根据评价矩阵R再次进行模糊矩阵运算, 求出目标层指标X对于评语集U的隶属向量B。

当指标体系为两层指标时, 经过第2次模糊矩阵运算的结果B即为科研项目所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最后还需再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第3次模糊矩阵运算, 得出最终结果。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 在总的综合评价结果中, 主观概率bp数值最大者bpmax所对应的评语等级Up*即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达到的标准等级。当Up*处于第1级 (优秀) 和第2级 (良好) 时, 说明科研项目实施状况很好, 可以继续实施;处于第3级 (中等) 和第4级 (合格) 时, 应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分析, 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做出相应调整, 以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当评价结果处于第5级 (不合格) 时, 说明项目失败, 为减小损失、规避风险或为人为原因进行相应惩罚应中止项目, 或者对项目进行重大调整, 严格进行重新判断后再开始实施。

4.2 评价结果的管理决策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为项目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应对策略, 做出维持、调整及终止的决策, 提出改进措施。对科研项目和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不断改进科研项目的实施, 使稀缺的科研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 保证科研目标的实现。

4.2.1 当评价结果为第1档优秀时。

说明该项目是成功类项目, 项目运行情况卓越, 取得突出成绩, 项目可以按原计划继续实施, 取得期望的科研成果。对该类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追加投资, 对项目组在未来科研工作中应优先扶持。

4.2.2 当评价结果为第2档良好时。

说明该项目是维持类项目, 项目实施情况良好, 但依然存在不足, 有提升空间。应对该类项目的客观对象、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对项目研究人员、进度安排、项目经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当调整, 以使项目取得更大的成果, 对该类项目要给予持续的关注, 预防项目出现其他问题。

4.2.3 当评价结果为第3档中等和第4档合格时。

说明该项目是调整类或者说是暂缓类项目, 项目已和原计划项目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对该类项目存在的问题应深入分析, 及时纠正, 分析环境因素变动或主客观要求, 对已经发生的情况总结原因, 项目研究人员、进度安排可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较大调整, 必要时要调整研究计划和研究手段, 并在该类项目评估后的实施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 跟踪控制, 促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4.2.4 当评价结果为第5档不合格时。

说明该项目是失败类项目, 项目实施效果很差或项目本身已没有发展前景,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对该类项目应及时中止, 停止项目资助, 并根据原因采取应对措施, 如是主观原因要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问责。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简介

“高速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大系统方法研究”为依托XX985大学实施的校企联合横向基金大型项目。项目是为了提供在复用网络上有效实现多种类别业务混合传输的方案, 以满足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项目的研究方案是运用大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 研究如何对大规模网络进行层次分割, 在分布管理的环境下, 采用分解协调的方法对网络带宽动态分配和流量控制等进行计算, 实现对大型网络资源的优化分配。项目实施期限为2012–2014年共3年时间, 为跟踪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项目资助方于2013年1月对项目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笔者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因工作关系参与了该项目的监督检查。

5.2 评价过程

评价小组由项目资助方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专家等10人组成, 在听取项目组汇报, 查看相关资料, 实地调研和考察基础之上,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打分评价。

根据对评价小组评分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后确定的评判矩阵为:

对判断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运算, 得到隶属向量, 组成评判矩阵为:

进行第2次模糊综合运算, 得到隶属向量, 组成评判矩阵为:

进行第3次模糊综合运算, 得到项目最终评价结果的隶属向量为: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该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情况为第2档良好, 属于运行情况良好, 可以继续维持的项目。

5.3 评价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项目将大系统控制理论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控制, 综合分析和研究在高速网络中多种业务并存时的行为具有创新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考核实施阶段, 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篇, 申请3项专利, 并在领域内比较权威的国际会议做了一次主题发言, 其中一项专利提出了根据大系统理论对高速计算机网络分解协调的分布式控制的方法, 以及单目标和多目标决策的算法对网络资源进行动态分配, 是研究方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符合研究目标的要求。项目进展基本符合任务委托书, 实施进度和项目计划进度基本一致。项目组很重视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并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资源管理。项目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政策, 成果符合市场需求。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高速网络中多种业务并存时对网络性能要求的定量调节控制这一关键问题没有按进度计划及时完成, 尚在科技攻关中, 预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和资源的控制不够严格, 过于宽松, 至使经费没有按计划合理使用, 可以预见项目将超出预算。

针对评价结果资助方决定为关键问题的解决, 同意项目组引入一位在多媒体信源特性方面的领域专家, 对技术路线进行适当调整, 将业务流特性动态变化预测的方法和高效率调度策略作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追加对项目的投资, 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严格经费控制, 采取申报审批制, 以合理控制预算。多渠道配合项目组加快研究进度, 要求项目组加强成果的多元性, 包括软件、理论方法、设备仪器等方面应用成果的转化, 以创造经济效益。

6 结论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项目进展进行评价, 能够起到有效监督和控制项目进度、质量和水平的作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提供了项目管理的决策依据, 据此对科研项目做出继续按计划实施、调整或中止研究的科学决策, 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有效调控, 保障项目实现计划目标, 取得预期成果。本文主要讨论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指标权重, 构建了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基础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模型, 讨论了评价结果的管理决策。最后以“高速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大系统方法研究”项目案例为研究例证, 验证了评价过程和方法。

摘要:主要讨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讨论评价结果的管理决策。以“高速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大系统方法研究”项目案例为例证, 验证评价过程和方法。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入手, 对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和决策进行研究, 对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保证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研项目,质量控制,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科研管理

参考文献

[1]冯越强, 齐玮.科技原创力发展规律探析[J].中国科学基金, 2007 (1) :14-16

[2]顾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英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 2012, 33 (1) :120-126

[3]郑金明, 耿燕, 杨德猛, 等.科研项目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 2011, 29 (5) :35-39

[4]彭尔瑞, 郝一沁, 吕霞, 等.科研项目实施中期质量管理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3-16

[5]黄喜, 李建平.基于成熟度的科研项目管理评测及改进研究[J].科研管理, 2010, 31 (4) :139-145

[6]张志生, 张冰.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与运行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 2011, 29 (6) :32-35

科研过程 篇9

关键词:科研费用报销,问题,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大规模提高科技投入。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聚集地,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在大力发展科研的同时也暴露出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问题。科研经费甚至成为高校贪腐的“高危地带”。笔者作为高校一线财务工作人员,对高校科研费用报销环节中暴露的问题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

一、科研费用报销环节中的具体问题

(一)报销科研用办公用品时不提供明细清单

仅仅以笼统的“办公用品”几个字代替。使财务人员无法确认所报销的物品是否是科研所需办公用品。现在一些商家为求销售不管购买什么物品,哪怕是个人消费的服装、食品等只要顾客要求都开成办公用品,造成无法识别的个人生活消费成本计入科研成本。

(二)报销图书资料不注明具体图书资料名称

科研活动开支资料费本无可厚非,但仅凭图书二字,财务人员无法识别是否是科研相关资料。造成非相关科研甚至娱乐类图书资料计入科研成本。

(三)科研差费报销具有随意性

科研活动离不开大量的调研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工作等,因此科研费用包括大量的差旅费开支。但是由于财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等,只能对差旅发生的时间、开支的具体交通费,住宿票据的真假及金额等会计要素进行审核,而无法判断差旅本身发生的合理性,造成虚假差旅费的报销情况。将个人旅游,甚至他人旅行开支,比如私家车油费,旅游交通住宿费等计入科研成本。

(四)通过劳务费套现

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开支劳务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是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及信息的不对等,其工作量无法具体统计。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劳务费开支比例,造成科研人员可通过虚报劳务费的形式套取科研经费。财务人员仅能对劳务费开支的领款条等凭证进行基本的会计要素审核,如有无领导批准,有无领款人签字等,对劳务费开支的合理性,真实性无法核实,造成虚假的科研劳务费支出。比如虚列学生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通过发学生劳务费形式,将费用打入学生卡中,再将钱取出;向并未参加科研的专家发劳务费以此来贿赂专家,拉关系。

(五)科研设备的购买缺乏统筹及监督

由于高校对科研活动的鼓励态度,以及设备购置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相对劳务费,通讯费等人员补助性支出似乎更为合理,至少有实物可查,各高校对此往往管得较松。财务人员在审核时往往也只会在意其采购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公开招标,是否政府采购等),取得的票据是否真实,采购后是否入学校固定资产等具体采购报销程序的执行,对采购行为本身的合理性无法做出判断,就可能造成科研设备重复采购,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而对一些通用设备如电脑,空调的更有可能造成漏洞,将本是个人消费的物品作为科研设备保险,虚增科研成本。

(六)科研费用报销时点不均衡,期末为完成经费使用突击报销,存在虚假发票,找人凑发票的情况

对于虚假发票财务人员尚可辨别,以不符合财经法规为由拒绝报销,但往往又引起报销人员的不满,对方往往以不是财会专业人员,无法辨别发票真伪为由与财务人员发生争执。而对于找来的发票,只要在开支范围内,财务人员根本无法予以拒绝,造成大量虚假的科研成本入账。

(七)以会议费名义开支餐费

科研工作离不开研讨,研讨就包括了会议费开支,会议费除去必要的会务组织,交通的开支,还包括餐费的开支。目前各高校对科研项目的餐费开支没有明确的开支比例,而餐饮发票是最好取得的票据之一,对财务人员来说无法判断餐费开支的合理性,只要有领导签字,基本都予以报销。

二、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以上都是高校科研经费实际报销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多

比如:

(1)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的脱节。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多由学校科研部门负责,而科研经费的管理由学校计财处负责。两个部门的信息流通不畅,存在滞后现象。

(2)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不严格

(3)科研人员预算意识不强,财经知识缺乏,财经法律意识淡薄。

(4)财务人员对科研工作不熟悉,信息不对等。

三、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在:

(一)加强高校科研成本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对科研经费开支的范围、开支比例进行近一步规范。使科研费用的报销有法可依,有例可循,减少一线财物人员与科研费用报销人员的分歧、冲突。

(二)高校内部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部和经费管理部两个部门

科研经费由经费管理部管理,设置专门的科研经费核算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建立项目部,经费部,及科研课题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三)增强科研人员的预算意识,加强科研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及考核

不能让科研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科研经费执行的可行性。可由课题负责人、项目部、经费部三方共同参与,增强科研预算的可执行性。

(四)利用网络对科研活动及科研经费实施全程透明化管理

在项目立项阶段,实施公开招标,由相关专家进行匿名投票评审;项目实施阶段,将项目的进展状况,经费的开支内容,定期公示;项目结题阶段,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进行公示。

(五)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学习

对科研人员进行基本的财经知识普及,加强财经纪律的宣传。在高校内部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容进行多宣传。同时财务人员可精细分工,各人负责不同的具体项目,对自己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多作了解,多学习,多与课题负责人沟通,做到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柴苗苗.美国政府资助高校科研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科研过程 篇10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科研管理

作者简介:赵颖娣(1975-),女,陕西宝鸡人,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军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潘立(1979-),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项目“高校微观层面上的科研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60813)的研究成果。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在高校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达到最优化,同时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项目管理技术与具体科研项目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强调需要项目管理的技术,同时项目管理技术必须与具体的科研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效益。同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是建立在一般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而进行的,按科研项目实施阶段不同可分为立项阶段、实施过程阶段、项目验收阶段,这与一般项目管理的过程即项目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和项目收尾过程相对应,只是高校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对应着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监控过程。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图1)

1.项目论证阶段的管理

在创意产生阶段,根据国家科学规划纲要与发展战略,在科学研究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条件和能力,从前沿科学或交叉科学中,从科研实践中,形成前人或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做过的,具有创新性的、前瞻性的想法。这是科研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阶段,只有选题正确,才有可能获得原创性的成果。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就要仔细研究、反复酝酿。创意阶段形成的选题还是比较模糊的、宽泛的,可能只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有待于在立项阶段进一步完善。

2.项目立项阶段的管理

立项阶段一般包括查阅和搜集资料及文献、确定研究内容、设计项目研究方案、技术路线,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是否立项或申报。文献资料包括国内最新研究动态、研究论文、相关专利等。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之后,还要审查技术方案是否合理? 路线是否完善? 在论证选题时,还要考察软件和硬件条件、经济条件是否具备? 学术梯队是否合理? 人才水平是否与项目适应? 仪器、设备、场地是否够用? 经费申请额度与项目能够资助的额度是否接近等,以便决定项目是否立项。

3.项目实施(设计与研制)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得到审批后,可以正式启动项目。首先要编制科研计划,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任务,却常常被人们忽略。计划编制过程涉及研制任务的分解、资源的分配、进度的估计、项目预算等。计划是科研项目进行控制的依据。依照计划组织安排项目的实施是使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尤其对于大型项目而言,没有计划的项目是不可想象的,即使计划可能会有较大的调整,我们也应尽可能依照计划来推进项目的进展。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就是充分利用资源,包括人员、工具、知识、技术等,按照科研任务具体分解的活动,达到研制任务目的的过程。期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工作,例如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的落实、设计信息的传递、计划的控制和调整、上下左右的沟通等,这个阶段是最容易见到成果的阶段,但是由于存在众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阶段。

4.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主要是总结评审,包括整理实验记录、分析、综合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及现象,写出科学研究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撰写论文,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提交鉴定或验收文件,由客户或专家进行评审,验收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上四个阶段的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中各高校对项目立项阶段管理非常重视,对结题和成果转化阶段的管理也较重视,却对实施过程阶段重视不够。因此,要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控制。

二、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

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计划管理、项目跟踪管理、项目中期评估管理这三个方面。

1.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

科研项目计划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与科研项目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目标,对科研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周密的安排。科研项目计划围绕项目目标,系统地确定项目的任务、安排任务进度、编制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科研期限内,用较低的成本高质量地完成。

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计划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弹性和可调性。即能够根据预测到的变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及时作出调整。

(2) 创造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统筹网络,满足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

(3) 分析性。要探索研究科研项目中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确定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分析不确定的原因。

(4) 响应性。能及时地确定存在的问题,提供修正计划的多种可操作性方案。

科研项目计划编制至少要有两个书面成果,即科研项目计划书和辅助计划。其中项目计划书是科研项目计划的核心部分,而辅助计划是为核心计划服务的,因此,高校科研项目任务计划书的制订一定要结合科研项目实际,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从项目组成员到项目负责人再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以及上级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项目任务计划。项目实施者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项目管理者要以计划为依据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不符合项目实际的一律重新制定计划,确实做到有计划就要按计划进行。科研项目计划编制完成后的结果必须要经过项目组评审,达成一致的共识,然后报请上级主管审批之后并形成科研项目的基准计划。只有让科研项目团队能够认可并做出承诺的项目计划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科研项目基准计划的完成,并非是项目计划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还应该把科研项目的基准计划置于变更控制之下。在科研项目的执行期间,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整,以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在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科研项目计划是一个循环重复的过程。

2. 科研项目跟踪管理

项目跟踪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定期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调整项目目标以适应外界技术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控制管理通常都要求项目提供定期的总结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议,提出书面报告,定期检查的时间因具体的项目而异。从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项目跟踪管理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例如对于项目的创新没有专门要求。事实上,项目的查新工作不仅在项目立项时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验收中同样不可缺少。项目跟踪管理不仅要按合同或任务委托书检查项目的进展,确定项目的实际进展和既定目标的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目标进行跟踪查新,即考察外部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环境变化对于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特别是经济、技术环境变化的影响,确定是否修改项目目标,或是中止项目实施。只有时刻把握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才能保证项目相关方的利益。实践中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使项目研究失去意义的案例并不少见。在目前普遍重视立项率不重视过程与结果的情况下,对项目的管理也仅限于对科研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书面中期检查,书面的检查交上去,学校管理部门和上级项目管理部门是否过目都是让人怀疑的事情,更不用说这样的书面检查能起到什么样的督促作用。笔者认为,检查是必要的,但检查的方式和期限是多样的和不定时的,比如,可结合发达的网络,随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同时提出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既可加强联系沟通,又方便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帮助。项目管理部门可到相关项目研究现场进行现场观摩,同时听取研究人员的现场讲解。检查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但检查的频率也不宜过于频繁,对高校来说,一个学期一次是比较合理的,但这也要根据相关项目的研究期限决定。如果缺少检查不利于研究按计划进行,有可能造成前松后紧,甚至不了了之。如果过于频繁的检查则不利于研究人员专心进行研究,疲于应付检查,同样会导致项目结果不理想。因此,检查是必要的,检查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商讨。

3.项目进展评估管理

项目进展评估是项目实施管理的重要内容。项目进展评估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项目进度、质量和水平,从而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由于科研项目通常具有研究周期长、投资强度高、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项目目标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选择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机,评估项目既定目标的有效性,考核项目进度、质量水平,对于确保项目完成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进展评估主要是根据项目当初的研究计划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比较、监测、评议,并考虑新的环境因素变动或主客观要求,对已经发生的情况作阶段性总结并对项目今后的工作与实施提出意见或建议。对科研项目开展进展评估,重要的是应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阶段进行分阶段的评估,制定不同阶段的参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来说,考核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技术方面: 科学技术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成败。

这方面包括科研组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及其结构。较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能使组织在较高的层次上开展研究,培养并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而高水平的人才又促进高水平的研究,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比如高校内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人才济济、资金充足、环境优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2) 经济方面: 这是开展科研项目的依托。主要考虑项目的资金情况。尽管科研项目立项时都有充裕的资金,但是如果实施过程中不进行通盘考虑、大手大脚,很可能使得应该正常完成的项目难以为继。尤其是在仪器设备的采购时,必然考虑资金状况。

(3) 人员方面: 科研人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科研的基础。在高校,科研队伍一般是由教授和研究生组成,研究生的流动性很大、时间性较强,只有教师是比较稳定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搭配是否合理、有序,人员工作是否尽心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项目的失败。由于人员问题导致项目延期、中止、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4) 风险方面: 科研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试验风险、仪器设备采购风险等。技术难度越大,技术越不成熟,技术复杂性越高,收益也越大。有的时候,项目在试验中可能会有危险,或者出现多次失败,或者采购的设备不合格,都会造成损失。

利用项目进展评估对科研项目实施有效管理,保证项目按照计划进行,最终取得预期成果,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评估,确定项目是继续按计划实施或是调整或是中止研究,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有效调控,促使其达到预期成果和目标。

科研项目初始选择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多个候选方案进行决策,在项目实施之前,客观对象、环境因素未受到决策的干扰与影响. 而对于进展评估,由于项目已非初始状态,已按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由于客观实际可能会与原计划有出入,可根据评估结果要求项目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追加投资; 但对于实施效果和评估结果差的项目,则应中止。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检查监督和协调工作,可采取自查和他查、阶段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协调各方的关系,以确保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

三、结论

本文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提出重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项目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从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跟踪管理和项目评估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同时,项目全过程的管理还需要加强项目风险的管理和项目的沟通管理。通过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控制和评估管理,及时中止没有发展前景或实施效果差的项目,减小项目的风险性。

参考文献:

[1]LeeJ,KimS et al..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interdependent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sel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2):111-118.

[2]周文泳.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校内监理的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5,27(2):61-62.

[3]杨春峰.长春市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6:67-78.

[4]罗轶,刘涛,陈省平.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过程管理模式探讨[J].科研进步与对策,2006,(3):16-17.

[5]胡红亮,周萍,龚春红.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研管理研究,2006,(8):1-5.

科研过程 篇11

关键词:产品科研,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现状与思考

钟晓锋

前言

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是产品制造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结合企业科研和生产实际, 将质量管理放在首位。从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来看, 质量管理可以认为是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经过对企业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了解后发现, 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质量管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质量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应认真分析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1 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结合企业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发现, 在当前企业中虽然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某些企业在制定质量管理过程文件时, 没有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详细了解, 而是单方面的采取了引用和借鉴, 导致了所编制的文件不能适用企业自身需求, 出现编制的文件与企业实际两层皮的现象, 不利于文件管理的推行。因此, 这种情况下编制的质量管理文件不利于企业发展。

从企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来看, 为了保证科研和生产能够有序进行, 需要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系统,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但是从目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运行来看, 文件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制约了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

1.2 企业的生产记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 需要在产品生产中填写比较完善的生产记录, 记录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和生产过程。但是从目前企业生产记录的建立和填写来看,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但无法实现产品可追溯, 还制约了产品生产。所以, 出于提高产品生产过程完整性的目的, 在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 需要建立完整的生产批次记录制度, 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批生产记录不完整的问题比较突出, 影响了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

1.3 产品生产工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对于产品生产而言, 产品工艺是保证产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只有建立完整的产品工艺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进而达到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工艺来看, 一些企业对生产工艺不重视, 无法制定准确的生产工艺, 导致了生产工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应重点完善产品生产工艺, 将产品工艺作为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 采取积极措施, 提高产品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促进产品生产发展。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生产工艺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产品生产工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工艺不符合实际需要, 工艺较滞后。另外产品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4 无法准确有效的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偏差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受到设备原因和工人操作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产品生产出现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对偏差进行控制, 有效消除偏差, 将会导致产品生产过程失控, 进而影响到整个产品生产。从目前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对生产中出现的偏差没有合理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偏差的重要性, 导致了产品生产过程混乱。由此可见,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认真分析, 并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保证生产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但是从目前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 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没有得到明确。

2 提高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从产品科研生产的实际过程来看, 质量管理是提升产品科研和生产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质量管理特点, 并结合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 从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 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满足产品科研生产需要, 从根本上提供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 我们应从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管理制度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文件管理制度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来看, 文件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是突出问题。为此, 我们应对产品科研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从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出发, 制定健全的文件管理制度, 并保证文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提高文件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从根本上满足产品科研和生产需要,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达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2 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满足产品可追溯性需要

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相对复杂, 制约因素较多,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满足实际需要, 保证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就要从批次生产记录入手, 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建立产品生产可追溯机制, 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在建立批次生产记录过程中, 要融入质量管理理念, 应重视批次生产记录的重要性, 应保证批次生产记录能够符合产品生产需要。因此, 我们应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为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2.3 优化产品生产工艺, 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

考虑到生产工艺对产品制造的重要性, 我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应积极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 应对生产工艺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应结合产品生产实际, 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积极优化, 为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手段保证, 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整体质量。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生产工艺是决定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们应立足产品生产实际, 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合理优化, 保证产品生产工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4 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 对生产过程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对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 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偏差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 质量管理部门采取回避态度是不对的, 不利于质量偏差问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来看,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我们必须明确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 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对质量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 我们应正确分析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和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入手, 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汇川, 冯国涛.基于QFD的装备成本控制方法[J].兵工自动化, 2006年06期

[2]李奔波, 何利娟, 周海平, 陆位忠.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04年05期

[3]王霜, 殷国富, 何忠秀.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指标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 2006年04期

[4]李林, 郑长安, 陈赟.公路工程合理质量管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年06期

[5]张佳, 樊超然, 段志善.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家电科技, 2005年03期

上一篇:优化护理路径下一篇:运用是学好英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