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研

2024-08-16

运动科研(精选4篇)

运动科研 篇1

网球运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越来越热门的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我国以李娜为首的优秀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地取得辉煌成绩,网球运动也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CNKI检索到的2005—2014年9月的3391篇网球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10年我国体育领域关于网球的论文的数量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近10年我国网球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为网球科研的储备提供数据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2005—2014年9月期间CNKI中检索到的网球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 . 1 近 1 0 年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关于网球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在近几年的网球比赛中出现了优秀运动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网球运动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每当发表的论文出现高峰的时候,就会出现平缓上升或缓慢下降的趋势。例如:在2005—2007年,有关网球运动的研究数量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在2008—2010年,关于网球运动的研究和前3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0—2013年关于网球运动的研究增长幅度较小。

2 . 2 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3391篇有关网球的科研论文主要围绕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这三大领域展开研究。其中竞技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最多,占总数一半以上,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社会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最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以李娜为首的优秀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网球运动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与追捧,深受社会大众的青睐,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竞技体育领域的网球运动,所以对竞技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密度比较大。但是网球运动在我国社会中的推广还不够,群众基础薄弱,普及程度低,所以社会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比较空洞。

2.2.1 社会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近10年,社会体育领域关于网球发展现状的研究有234篇,占总数量的33.1%,比重较大。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中,尽管网球群众基础较其他项目比较薄弱,但群众对于网球运动大众化的需求和期望还是较为强烈。

网球场地器械是人们进行运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相对于我国网球人口数量,网球场馆资源远远不足,社会体育领域的网球运动产业管理、消费市场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对网球运动场地器械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说明我国当前的网球运动在社会中的开展还并不完善,配套软件还亟待健全,管理者的培养,消费市场的建设,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球运动中有关科技媒体的研究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是近几年该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2011年之后,网球运动有关科技媒体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近几年,我国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一次次辉煌的成绩。尤其是从2011—2014年,李娜在澳网、法网、WTA年终总决赛等世界比赛中取得了一次次举世瞩目的佳绩,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报道,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有价值的科研依据。

2.2.2 学校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

学校体育是推广和普及网球最关键的环节,网球运动已经走进高校成为教学内容。不管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动技能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学校体育领域有关网球教学的研究中,多数是以研究各种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从学校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数量看,关于网球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校教学的研究超过了该领域总研究的一半以上。由表4可知,校园网球发展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多,有261篇占研究总数的31.2%,中学、高校的网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研究都有所涉及。学校体育网球文化的研究有62篇,相对较少,可以看出校园网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2.2.3 竞技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以及部分优秀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网球竞技体育逐渐成为了人们集中关注的研究方向,广受大众的关注与追捧。有关网球竞技体育的研究共有1846篇,占10年来总研究量的54%,超过总数的一半。

关于网球竞技领域的论文,多数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以及在比赛中技战术的研究。随着研究不断地科学化,运动员选材、运动营养以及运动生理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在众多文献中,研究运动训练方法、内容等的论文比重较大,共836篇,占总数量的45%。而关于运动员选材、运动员营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运动竞赛、运动心理及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整体呈逐年稳步增加的态势,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专业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

从各方面研究的比重我们可以看到,近10年,我国当前的网球运动科研重点一直偏重于运动训练的发展,近年来运动心理、运动损伤等方面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也与我国网球运动员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年轻运动员居多,女性运动员成绩较男性运动员好等特点,随着运动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等问题将会普遍浮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网球运动在近10年的研究数量逐年上升,体现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不断地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2)近10年,有关网球运动的研究领域不均衡,比较偏重于竞技体育领域,该领域关于网球的研究超过总数一半以上,学校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普及面较窄,社会体育领域关于网球的研究相对薄弱。

3.2 建议

(1)虽然我国以李娜为首的网球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培养竞技体育网球后备人才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网球长盛不衰,应加大对我国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研究,为提高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竞技体育网球的可持续发展。

(2)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已经不再是消费不起的贵族体育运动,而是越来越平民化的运动。但是社会体育领域中网球运动的发展却比较薄弱,为提高社会体育网球运动的普及,学术界应深入对加强网球场馆设施的建设、健全社会网球消费市场和管理制度的研究,为社会体育网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文献分类法对2005—2014年9月我国有关网球体育运动项目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有关网球运动的科研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竞技体育领域有关网球的研究占总研究的一半以上,比重较大,学校体育次之,社会体育领域关于网球的研究发展较为薄弱。

关键词:网球,科研,现状,分析

运动科研 篇2

中国散打运动从1979年开始实验至今已30年,被我国列为竞技体育正式比赛项目也有20年。30年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人体徒手对抗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和武术套路并驾齐驱的具有良好国际、国内影响的体育比赛项目,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散打领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于散打的传播与发展,以及散打的训练和技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作者通过系统地查阅了1979-2009年国内公开发行的13种体育核心期刊和CN类的中国期刊网。将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散打方面的论文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

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论文加以分类,并进行统计处理。

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散打科研成果现状分析

3.1.1 武术论文的发表量

笔者通过CNKI网进行搜索,结果表明1979—2009年有关散打方面的论文有899篇,平均年发表量29篇。详见图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30年间,散打的论文发表量成上升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9年为起步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53篇,年平均发表量2.65篇;2000年—200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279篇,年平均发表55.8篇;2005年—200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564篇,年平均发表论文112.8篇;另外第一阶段发表的论文量较少且分布也不均匀,其中非核心论文39篇,核心类论文14篇;第二阶段论文的发表量趋于平稳上升状态各类论文都有所上升,非核心论文203篇,核心论文76篇;第三阶段是散打论文的高峰期,非核心论文448篇,核心论文116篇;这一阶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受我国申办奥运会和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的大环境影响,宣传力度大,研究者重视,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增加。

3.1.2 散打核心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30年间散打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散打基础理论、技战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占论文发表总数的73.1%,其中处于第1位的是散打理论类的文章,共有53篇,占研究总量的25.3%;第2位是运动训练类的文章,有51篇,占研究总量的24.4%;第3位是技战术类的文章,有49篇,占研究总量的23.4%;第4位是心理类的文章,有14篇,占研究总量的7.1%;第5位是裁判规则类的文章,有11篇,占研究总量的5.2%;第6位是教学类的文章,有10篇,占研究总量的4.7%;第7位是运动损伤类的文章,有9篇,占研究总量的4.3%;第8位是运动选材和散打市场发展类的文章,均有6篇,各占研究总量的2.9%。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对散打教学、裁判规则方面、运动损伤、心理、运动员选材和散打市场发展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比例偏小,共占论文发表总数的26.9%。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散打运动员损伤、运动员选材方面和市场发展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研究者们过多的关注。散打理论研究体系尚处在构建阶段,与散打运动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的研究还较少。

3.1.3各核心期刊散打科研论文分布状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13种核心期刊散打科研论文的分布情况,其中,居第1位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共34篇,占总数的16.3%;仅以2篇之差屈居第2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共32篇,占总数的15.3%;位于第3位的是《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共25篇,占总数的11.9%;并列第4位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广东体育学院学报》,均为22篇,各占10.5%。在这5种期刊上发表的散打科研论文占散打科研论文总发表量的64.5%。值得注意的是,散打科研力量分布不均,研究者大多集中在高等体育院校,而来自散打运动训练与竞赛第一线的研究者较少,这种状况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散打训练与竞赛的科学化研究。

3.2 重要研究成果

3.2.1 基础理论研究

散打基础理论共有53篇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面较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散打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功能和特征研究,散打美学的研究,散打与其他项目的对比研究,散打运动的开展与现状方面研究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于散打美学、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们才开始关注与研究的内容,这说明近几年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深入,无疑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2 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散打科学研究的又一重点,包括散打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训练原则、训练手段与方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心智训练。这30年间有关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科研论文共有51篇,主要集中在运动员体能训练和运动员技战术的各种训练的研究。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两个倾向;一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二是从实践中丰富理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散打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研究、训练手段方法、心理和心智训练上的研究比较缺乏。

3.2.3 基本技术研究

30年间有关散打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达到49篇,并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研究了散打运动的基本技术,探求其发展规律。从研究内容看,对运动员在实战中技战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且较深入。其次,是对散打各种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腿法、摔法、组合技术、战术运用方面。尽管散打运动开展时间较晚(1989年才确立为竞赛项目),但对它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可值得一提的是在拳法技术和运用上的研究是个空白;另外,在对散打运动中涉及步法的研究截至为止仅有两篇,第一篇是高亮、朱瑞琪合撰的《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抢攻与防反步法技术运用规律研究》,第二篇是赵国庆的《从现代散打步法存在的问题看竞技散打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对已有的散打步法研究大多数只是对目前散打的基本步法进行一些介绍,而且多雷同于截拳道、拳击等项目。

3.2.4 散打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训练竞赛的训练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30年间有关心理方面的研究共有14篇主要内容表现在: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构成因素,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心理因素对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影响等。但是在对运动员心理发展和训练方法上的研究相对缺乏。散打运动对运动员心理品质要求甚高,所以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2.5 散打运动中损伤方面的研究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科研手段先进而多样,受此影响,有关散打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日益丰富。运动损伤研究包括运动损伤理论探讨、运动员的损伤状况、创伤产生与预防及急救、损伤部位与特点等问题。30年间有关运动损伤的文章有9篇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理论探讨、运动员的损伤状况上。但是在运动损伤产生与预防及急救和损伤部位与特点方面尚比较缺乏。

3.2.6 散打竞赛规则和教学的研究

1979年,中国武术界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国武术,开始进行散打比赛实验。随着散打比赛的开展,散打竞赛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以说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散打竞赛规则是密不可分的。而裁判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关系到散打比赛的质量和散打运动技术的发展。这30年间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1篇,主要集中在:散打规则的研究,例如历史、内容构建等,竞赛规则对散打比赛和技术的影响,散打规则与其他项目规则的对比,裁判员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不够深入特别是规则和裁判员方面的研究还只有较少的研究,这势必会影响散打运动整体的发展。1998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目录中,将武术(散打)扩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它的修订突出了宽口径、厚基础以及学科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想。围绕新的专业目录,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学改革问题是近几年散打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中心。30年间关于散打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科研论文共有10篇,主要内容为对散打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散打教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滞后于散打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其专业研究的面还较窄,研究的深度欠缺,内容较单一。这势必会影响散打运动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

3.2.7 运动员选材研究

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但是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选材成功的训练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这30年间关于散打运动员选材的论文仅有6篇,有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散打运动员的初级选材、青少年选材的标准与步骤等方面。当今我国散打运动员的选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科学选材是当前散打运动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3.2.8 散打运动市场化

散打运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随着散打技术的不断创新、规则的不断完善和宣传方法的改进,推广力度的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散打运动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已商业化,散打作为一项身体对抗极强的竞技项目,必将成为应该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热点。这30年间关于散打市场化方面研究的论文也仅有6篇,因而,如何使散打运动市场化、商业化会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4 结论与建议

(1)30年间散打的论文发表量呈阶梯式上升状态,1999年以前发展水平相当滞后,从2000年以后论文的发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论文总体研究欠缺深度,缺乏具有较大规模的、长期的、探索性的、整体改革性的实验研究。

(2)散打科学论文内容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基础理论、运动训练和技战术研究,笔者认为在科技发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散打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多多关注,为我国的散打事业多做贡献。

(3)从论文的研究者来看,多数集中在高等体育院校,而来自散打运动训练与竞赛第一线的研究者较少,这种状况容易形成理论研究的片面化、不实际和相对不科学化,从而不利于散打训练与竞赛的科学性。

(4)散打运动是一个要求运动员综合实力很强的项目,研究中关于腿法和摔法技术、组合战术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关于拳法和步法的研究十分匮乏,这两方面势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成功的举办,散打也作为一个表演项目参与其中,并且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这将是我国散打运动推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如何将此运动推出,以及让散打运动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颂歧,罗跃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郑旭旭,林建华.从竞技规则的共同特征论散打规则的演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66-6.

[4]韩雪,赵宗跃.1995-2000年我国武术科研论文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陈志良.散打运动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J].体育科技,1999(1).

运动科研 篇3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999年—2006年期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所刊登的网球科技论文60 篇为研究对象。因有些期刊中查找关键词或主题无显示,本次仅以显示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000年确定的《体育文史》也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但查找没有与网球相关文章,因此不做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获取1999—2006年期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共22位专家教授就有关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时间区间、研究内容、属性的分类等多种指标的选取问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基本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成果概况

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是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个方面情况。1999—2006年8年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共60篇。平均每年7.5 篇。从表1中可知,论文数量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高低起伏不断前进的曲线变化。这也充分说明了:事物发展总是不断曲折前进的这一哲学原理。两个高峰期出现在2000年和2005年,分别发表核心网球文章9篇和19篇。之所以产生这两个高峰期,前者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网球场)等物质资源优化,使得2000年左右我国普通院校相继开设网球课,对此高等学校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实践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产生第一个高峰期。后者主要在于《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后来李婷和孙甜甜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历史性的夺金,使得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集中在竞技方面特别是女子双打方面的研究。从表2中可知,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很不平衡。发表最多前四位是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四所体院共占科研论文总量的68.33%。而总体来说,相比较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2001年—2005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15239篇而网球只有35篇),网球所发表文章可以说微不足道。

2.2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总体内容情况

2000—2006年8年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主要研究集中在:网球比赛、技术分析、运动心理、网球教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社会学及其它共9个方面。(见表3)

2.3 科技成果分析与讨论

2.3.1 竞技方面分析研究

从表3和表4 可以看出,在网球比赛方面的核心论文研究占比例最大,而1999—2006年8年间发表网球核心论文集中表现在2005年和2006年,占51.67 %。在分析中还发现,双打研究占8篇而女子双打研究有6篇。其中5篇来自刘青主持的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提高我国网球女子竞技水平的研究与应用”,从他们发表科研论文中不难发现,我国女子双打应重点解决:发球不单追求力量,更注重旋转、落点;接发球主动意识加强;技术向全面发展;“双上网”打法为主;进攻意识明确。男子双打方面有2篇,它们来自唐小林主持的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国家网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综合攻关研究”,从内容中得出:我国男子网球双打选手与国外男子网球优秀选手在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发球双上网及破网能力、前四拍主动进攻能力等的差距。男子单打方面有1篇,陶志翔等人写的关于从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看世界男子网坛发展趋势,预示了低线型打法和技术向精细、全面的方向发展是未来男子单打网坛打法的主流和发展方向。这些都为2004年李婷和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夺得奥运女子双打金牌;2006年郑洁和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首次在“四大公开赛”的两大公开赛中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以及为中国网球科研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没。同样实践也证明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奥运攻关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即以“女双为突破口,在以女双促女单,女单促男双,男双促男单”。

2.3.2 技术方面分析研究

网球单个技术主要包括: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正反手击球技术、高压球技术、截击球技术、放小球技术等。从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总体内容情况看,涉及发球技术文章(3篇)、正手击球技术(2篇)、接发球技术(1篇)、双手反手击球技术(1篇)。科研论文成果说明与网球各项技术学习中,发球技术最难学、正反手技术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相吻合。可以说这些文章是正反手击球技术,发球及接发球技术最新颖、最前沿的网球理论知识。如李庆有,对网球接发球研究,非常详细对接发球握拍、接发球站位、接发球技术、接发球战术、接发球的训练进行阐述;陶志翔,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讨中,不仅仅从网球单个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而更重要的是把网球发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了网球的发球体系由:技术层、战术层、心理层、体能层四个方面组成。再就是严波涛的对网球发球动作和技术模式研究和王凯军的对双手反拍3种抽球的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找出适合我国不同的网球选手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技术方式。但在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发现一篇关于高压球技术、放小球技术、截击球技术等技术研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技术研究难度过大,而普通业余爱好者又很少用到这些技术;其次,就是技术的研究只是集中在单个技术的研究,很少把网球运动技术系统六个方面(单个技术、组合技术、身体技术、心理技术、社会技术和场地器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究。

2.3.3 教学方面分析研究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因此搞好网球教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网球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合格的体育教师,为我国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从科研成果的分析研究来看,从2001年开始,网球教学方面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人对健身、娱乐及其他许多方面的需求和网球运动本身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研究内容涉及到网球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等。这些研究对网球教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陈勇、李皿的,对非体育专业高校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它们分别是增加网球场地的数量;开展课余网球活动;加强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科研;改进网球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网球教材上分析研究。张洁的,对高校网球课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探讨,从课程任务上、课程内容上、课程考核上分析研究。毕红星的,对评价高校网球课教学质量从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三项指标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上分析研究。

2.3.4 其它方面分析研究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主要集中在竞技方面、技术分析、网球教学。这三方面研究占网球核心科研论文的56.67%,而另43.33%科研论文表现在:运动心理、网球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研究,在这些科研论文的研究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网球训练、社会学、运动心理方面研究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明显处于领先地位,而在网球运动的生理生化、场地器材方面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总体来说:广大从事网球工作者运用新的体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体育模式,主张在更高层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来认识体育的功能和潜能。从而使网球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网球竞赛水平与教学训练也得以提升。未来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将成为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

3 结论

1.1999—2006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相比较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可以说微不足道,且在发表的地域、时间、研究方向上有很大差别。

2.竞技方面的研究中重复和类似现象较多,集中表现在分析说明技术上平均每盘的失误。就科研成果来源,绝大部分出自以刘青、陈正、陶志翔、唐小林等少数人身上。

3.技术研究中忽视高压球、截击球、放小球等不常使用技术的研究。而其它技术研究也集中表现在单一技术研究,没有把网球技术作为一个单个技术、组合技术、身体技术、心理技术、社会技术和场地器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究。

4.在研究分析中还发现论文作者年龄大都在30岁至50岁之间,职称大都在副高、讲师。这些说明中青年学者精力充沛,富有知识性,探索性,易出成果。这也符合科研队伍职称和学位的特点。

摘要:分析了自1992年第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13种到2006年期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有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从中发现:自1992年到1999年,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自1999年后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1999年开始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1999—2006年间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处理,并针对数据的分布以及其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研究的发展现状及一些规律特征。

关键词: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科研论文,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红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近5年的基本特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75-78.

[2]卢石,刘文娟,白洁.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研制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19-23.

[3]赖炳森.1993-2000年我国网球科研状况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1):80-82.

运动科研 篇4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胡建国主任;中国体育报社副总编、中国健美协会委员张乐年;中国健美协会秘书长王瑞霞;康比特公司董事长、中国健美协会产业委员会主任白厚增博士;北京市健美协会秘书长郭庆红;中国健美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孙纪云等领导;以及英派斯、浩沙、青鸟、宝力豪、中体、一兆韦德等健身俱乐部领导和国内二十余家知名媒体共同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康比特公司董事长白厚增博士表示,今后康比特公司将一如既往且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健身健美事业。他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具体展望:第一,继续服务好中国健美队。从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至今,康比特已经连续9个年头为中国健美队提供体能监控和营养恢复服务,为中国健美运动员夺取优秀成绩做出了贡献。今后还将一如既往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服务,促进我国健美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第二,全力打造科学健身解决方案平台,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科学健身解决方案信息化平台,预计运动营养健康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于2010年下半年全面上线。并且继续以每年几百场的频率陆续开展科学健身普及宣讲活动。第三,继续推动我国健身科技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做更好更优质的运动营养产品、注重健身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推动运动健康产业联盟建设。

康比特公司在北京昌平科技园区拥有年产值1 0亿,占地15000平方米,投资上亿元的“运动营养产业基地”。在这个运动营养产业基地中,设有近3000平方米的康比特运动营养研究所,并投入巨资引进最先进的生理生化分析仪器和质量检测设备。研究所有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的资深专家,知名院校的博士、硕士等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并相继承担过多项国家、部委课题的攻关任务。

在2002~2008年亚运会、亚锦赛、世锦赛等各项健身健美赛事备战集训期间,康比特公司的科研人员就为国家健美队参赛运动员进行了全程的营养生化、体能检测和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上一篇:人生之美下一篇:BSS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