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展

2024-10-17

科研发展(精选12篇)

科研发展 篇1

科研评估作为科技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现代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受到各国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众多医院的广泛重视。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对医院各学科的科研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不但可以为医院全面了解各学科科研现状提供依据,还可以更好地为制定学科的科研策略和制度提供参考,最终实现促进学科科研发展、提高医院学科整体均衡发展的目标。

1 科研评估现状

2010年,为全面了解医院科研工作现状,我院开展针对2000年-2010年3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的医生和技师的科研评估工作,实现对医院科研工作的动态管理。2000年以来,在医院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进程中,医院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50余项,发表论文5900余篇。为进一步对医院各科室的科研工作进行评价,以促进院内科研工作的良性竞争与发展,本研究拟建立针对科室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分年度对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科研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及PUBMED、EMBASE、OVID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与“医院科研评估”、“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等有关的文献及报告。在此基础上,着重参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评分标准》科研部分和《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分表》[1],咨询其他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标准,结合医院科研评价现状和各科室科研情况,形成医院科研评价体系的初步指标库。

2.2 专家咨询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和现行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选取尽量全面的指标,形成初步的指标库,并形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1名专家(包括医院高层管理者、科室主任、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及医院管理研究学者)进行两轮匿名问卷咨询,从指标库中确定关键指标。在形成关键指标后,再邀请专家对各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并对同一维度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本研究用此方法形成了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层次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参加德尔菲法第一轮问卷调查的专家共21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工龄为18.57年,一半以上的专家职称都在副高及以上,52.38%的专家是正高。在教学方面,有5位专家是硕士生导师,占23.81%;6位是博士生导师,占28.57%。17位专家的学历都是硕士及以上,并且绝大部分是博士(11位,52.38%)。专家的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及科研管理。

3.2 咨询专家权威程度

3.2.1 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专家积极程度用专家积极系数来衡量,专家积极系数即咨询表的回收率,其大小说明专家对该项目的关心程度。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1份,收回问卷21份,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第二轮发出问卷21份,收回问卷21份,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表明专家的积极程度很高。专家还对部分指标的表述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医院的需求,对某些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提出增删、修改意见。

3.2.2 咨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预测精度随着专家权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两个因素决定。专家的权威程度是判断系数与熟悉程度系数的平均值。

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是专家在对所调查问题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维度,即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和直觉,每个维度又根据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判断系数总和等于1,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大,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8,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为中等,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6,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小。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可用Liker五级标度法分为非常熟悉、比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分别赋值为0.9、0.7、0.5、0.3、0.1。

本研究根据上述方法对咨询专家权威度进行调查后,按照公式“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专家判断依据系数+专家熟悉程度系数)/2”进行计算,求得咨询专家对二级指标的权威系数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时信度较好。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咨询专家总体的权威系数为0.79,表明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信。

4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经文献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科研工作情况,并经专家会议讨论、修改后,形成第一轮正式专家咨询问卷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主要目的是确定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拟订的指标体系分三级,其中一级指标2项,分别为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65个。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要求专家根据评分等级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

4.1.1 一级指标的确定。

对于一级指标的设置,其中“科研投入”、“科研产出”这两个指标,所有专家都认为比较合理,应该保留,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工作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也应讲求效益。对于科研工作也是这样,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这样才更有利于科研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有效,促进医院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占有的科研资源是不同的,如果沿用目前科研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科室、学科之间的比较只看课题数、论文发表数等产出情况是不公平的,应该在考虑科研工作特点和过程的基础上,将科研投入计算在内,从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的比例入手去评价科研工作情况,有利于保证医院科研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4.1.2 二级指标的确定。

对于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设置,本研究认为,广义的“科研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使用,因此,将“人力资源”、“项目经费”、“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三个指标作为科研投入的二级指标能较好地反应科研投入情况。有的专家认为,“项目经费”指标应为“可支配的项目经费”方能表现科研投入的情况。对于“科研产出”指标,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科研情况和已有的科研评估体系评分标准,设置了“论文”、“著作”、“发明专利”、“技术转让”、“获奖”、“学术组织、期刊兼职”、“团队人才”7个二级指标。对于“论文”一项,有专家认为,应当有时间限定,对于“发明专利”应统称为“专利”,对于“学术组织、期刊兼职”应分开为“学术组织兼职”、“学术期刊兼职”。

4.1.3 三级指标的确定。

根据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指标库的选择设置65个三级指标,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如下。应增加“横向项目经费数”、“人均科研经费数”、“平均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数”、“科技创新团队、个人”;将“软件专利授权数”改为“外观专利授权数”等意见,最终形成了医院科研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共69个三级指标。

4.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判断评价对象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使每项指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赋予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权重。确定权重是构建科研评价体系过程中常用的数学手段,在评价工作中,它能较客观地反映各项指标在达到目标中所起到作用的大小。所以,在确定了医院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后,本研究进行了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利用层次分析法[2]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第二轮发出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100%。

4.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按照指标重要性程度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相应的评分矩阵。首先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各位专家对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这2个指标的判断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矩阵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将所有专家对指标的打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权重,然后计算各专家评分权重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将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2个一级指标的指标权重。

4.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按照指标重要性程度对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相应的矩阵,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矩阵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将所有专家对指标的打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权重,然后计算各专家评分权重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将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4.2.3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家对三级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分值从1分~10分,其中分值越高,代表重要性程度越强,如1分代表一点也不重要,10分代表极其重要。计算各位专家评分的算术平均值,并在同一维度下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最终权重(见表3、表4)。

4 讨论

4.1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对综合医院实行科研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综合医院对科研实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科的科研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是各家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的重点。构建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科进行科研评估,旨在用规范、科学的方法完善评估指标,以实现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进行科研评估,能够动态地了解各学科的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确定目标,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完善和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提高各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竞争形势,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整体不断发展。构建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进行科研评估工作,可以为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客观而强有力的依据。

4.2应定期修改完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管理医院科研工作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3],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评估指标库进行完善和修订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讨论,删除典型性不强的指标,增加可以体现科研实力的指标,实现科研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采用更多比率性指标,减少数量性指标的应用,更加能够体现医院科研情况的长期发展变化。此外,研发科研评估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简化评估流程,提高科研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医院科研评估的持续动态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4.3 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构建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评价标准和方法,可以分年度对综合医院各科室、各层面甚至具体到某个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客观分析和研究,为医院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依据。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评估体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决策水平,有利于转变医院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方法和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同时也可做到对科室科研人员的考核,实现对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进一步建立学科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摘要:目的:从科室层面构建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为医院开展科研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科研评估指标库与指标权重系数,进而建立医院科研评估体系。结果:通过对咨询专家权威度进行调查后,得出咨询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79,权威系数较高,咨询结果可信;经过两轮专家调查,最终形成一套三级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同时赋予各自权重系数。结论:以科研投入和产出模式构建出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可为同类医院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医院,科研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凌,肖晖,苏洁,等.建立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院,2009,(13)5:66-68.

[2]叶茂.层次分析法在医院临床科室综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和评价[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梁公文,王丹蕾,王兵,等.医院学科科研绩效的多角度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43-45.

科研发展 篇2

教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

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一点我深

有体会。

记得初到小学任教时,沉重的教学负担使我总也摆脱不了“为了上课

而上课”的折磨,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及时作出分

析与解决,每天都沉浸在机械、枯燥的上课之中,沉浸在没完没了的作业

批改之中。日复一日的上课、批改作业沦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既谈不

上有什么成就感,也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成长、进步的快乐。我有时也反

思,长此以往,我不就成了“教书匠”了吗?好在有一次我参加了一项课

题研究。从此“踏进”了教育科研之门,教育科研占去我不少时间,但是

随着对教育科研的进一步了解和实践,论文不断发表,教育理论水平逐步

提高,我对自己的工作逐渐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全新的认识。

2000年开始,我们英语教研组都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我们经常在

上课之后或利用每周的校教研活动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有意识作一下反思和

总结:“我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好就好在让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 这里,假使这般提问,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会更有效”;“学生这么回答问

题,对我启发很大”;如此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常常给我一种成

就感,也促使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同时由于学习的要求和个人兴趣,我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留意同行们课堂教学上的创新之处,加以分析和体会,并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感到自己从教育科研中受益

颇多,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找到了一条

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在教育科研中分享教育经验

在教研组内,我们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不仅仅是念念文

章,做做笔记,更重要的是每人谈一点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再组织大家进

行民主讨论,讨论中教师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受这种集体氛围的感

染,最后形成统一的、比较成熟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要选取好学习、探

讨教学理论的最佳时机。一般认为时机的选取应以各种课型的公开课之前

和之后为最佳。在一个教研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教研

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互相融合,互相配合,正

象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说:“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

师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体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

们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 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以青

年教师为主力军,以中年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在上

课、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多方面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共同参与,分

享研究收获与喜悦。以一节课研究为例,有三种做法:

1.一个人上,大家评课、探讨。

2.大家都上同样的一节课,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比较。

3.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只上一个教学片段,经大家互相评议,集众

家之长,组成一节完整的课。

这样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使所上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

容更加详实,教学要求更加浅显,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更加突出。

二、在教育科研中更新教育观念

在通过教育科研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

发现了教育观念更新与教学策略探索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起初,“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是我们一种朦胧的教育信念,促进学生“全体发

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致方向,随着

探索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对众多教例分析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我的

教育信念逐渐清晰,课堂改革方向变得越来越坚定。例如,作为教师一般

明白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过去我们一直觉得班级学生人数众

多,发展水平不一,课堂中的集体教学顶多能做到面向多数学生,难以真

正面向全体学生,那些课堂上没有充分照顾到的学生,只好在课外给予额

外的帮助和辅导。通过对教例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

学习,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策略其实相当多。如:尽可能开展人

人都能参与的课堂活动;通过压缩集体授课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来加

强课内个别辅导;以多样化的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需要等。通过研究,我们意识到,在当前的课堂实践中,面对全体学生的

关键在于关怀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如降低教

学重心,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直观展示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

生借助外部动作和有声言语掌握、运用抽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把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学生可以胜任的更小的学习步骤。我

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就会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使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实际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三、在教育科研中感受教育工作的快乐

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快乐,还在于它使教师与研究者合二为一,成

为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有时会遭到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

毫无节制的批评,仿佛是一种人人都会做,人人都有同等资格评论的简单

劳动。我时常在想,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能像医疗工作那样,容不得外行

在一旁指手画脚呢?其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专

业”,如果教师像医师一边提供医疗服务一边从事病例研究那样,一面提

供教学服务一面从事教例及课题研究,如果教学工作像所有专业工作那样 建立在研究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会逐渐赢得专业的声誉和地位。当

我们真正兼有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时,当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教书匠”了,学生将因此受到专

业的对待,教师也将因此获得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教师在工作中享有

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同时将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要面向21世纪,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营造浓厚的

教育科研氛围,在教育科研中真正走一条创新之路,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延展性作用

在中国现代教育的领域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所呈现的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品位的提升。科研

过程的学习性特征及其成果的创新性特质,体现了时代大视界的发展精

神。很显然,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

和促进作用。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教育科研对教

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们就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的延展性作用作一探讨。

这里所提出的延展性作用,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的直接性作

用而言的,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显形性作用而言的。众多理论著

作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都有较明确的表述。教育科研是针对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为改革教育制度

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建立正常而科学的教育教学秩序寻找有效的途

径,为调控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提供策略上的支持,为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调节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把握正确的方向。从小的角度讲,开展教育

科研(特别是教学方面的教育研究)是革除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

端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大面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教研成果的应用,其作

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人们最容易感知和认知的,但教研过程本身,具

体运作中所呈现的作用与意义很难让人引起重视。教育教育研究具体运作

过程中所呈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教育研

究的延展性作用。

教育研究的延展性作用,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际关系中的融合性作用

歌德在逝世前一个月的一次演讲中,发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他

说伟大人物的成就不应简单的归功于他个人所谓的天才,而应归功于当时

社会状况和他接触到的前辈和同辈的教益。歌德实质上告诉我们的,就是

一个人不管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他都应该是集体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所依附的集体性越来越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不断 膨胀,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其负面效应明显暴露。

各国政府在寻求应和21世纪的教育对策中,力图强化本国公民的集体观念

和个人独立精神,将二者能有机融合统一起来。当显形的利益驱动主宰人 的价值选择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必然成为教育对策中 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各国共识为受教育者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一项重要能

力指标。学会共处、学会合作,甚至于学会生存、学会求知,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将个人价值 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和谐的统一起来。

人的实践活动避开物的因素,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教育教育研

究最明显的人际关系特征就是其合作性,而合作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又影

响着教育研究的绩效。影响合作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人际关系就是很重

要的一个因素。人的活动,人的价值体现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人际

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人的活动绩效,影响着入的价值功能的发挥。可

见,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着其直接的现实实

践意义。

在教育领域,在教育者这个层面,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谋求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期最大限度的形成

教育合力,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必须通过物化活动方式来实现,教育教

育研究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马斯洛的层次学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需要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的

实现。但是人的个性又是多样的,从人际关系的倾向这个角度可以把人分

为指导型、社会活动型、亲善型和智觉型等四类(源自《新领导力全 书》)。如何发挥这四种类型的人的长处,回避其短处,使他们都能实现自

我价值,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优化,并兼具其他类型

人的合理个性因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来实现。

教育研究在开题之前要周密论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寻求支撑

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实验过程之中要协调管理,利用各种

途径获取信息,采用科学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在揭题

之前须要逻辑推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数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

验收之后,还得积极加以推广应用。在整个教育研究过程中,人员的选择

和工作的分配问题,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如何配置问题,人尽其才,成为人

员选择和工作分配中所遵循的必然原则。

教育研究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有科学的步骤计划,有相应的方式方

法,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际关系的互动相应就具有

强烈的意识性。让指导型的人员去做管理工作,让活动型的人员去做调查

工作,让亲善型的人员去做协调工作,让智觉型的人员去做理论工作,这

样每个人都能各施其长,各得其所。但教育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

性,不可能让每项工作有明确的界限,教育研究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也不可

能是单一的,不管是哪一项工作对研究者的要求也是融合的。在整个研究

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要扮演多重角色,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专

家,也可能是一个顾问或是一个助手;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导师,也可能是一个谋略师或是一个设计师;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领导

者,也可能是一个协调者或是一个服务者。多种角色的置换回应不同的人

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中,为完成工作而不断调整自己,以追求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研究人员的首选目标。通过自我有意识、潜意识地努

力,人的个性品格就会发生显著或不显著的变化。也许一个社会型的人就

会变成一个社会型的亲善者或是社会型的智觉者,一个指导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指导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指导型的亲善者,一个智觉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智觉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智觉型的亲善者,等等。

实质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有人际关系的融合性作用,只不过作为教

育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在研

究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有更强的目的指向,融合性的效果自然就更加

明显。

二、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服务于教育行为的,其研究成果(理论价和实践价

值)直接指导教育行为。就教育过程而言,人的意识具有双重作用:一是

意识对教育研究本身具有能动性作用;二是意识对教育研究以外的教育行

为的能动性作用,这种意识源于对教育研究的感悟和认知。哲学解释,意

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意识的起源说明意识是实践的经验的,而

不是概念的逻辑的。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育研究的前提

就是要有可靠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严谨 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必然有较多的合乎规律的因子。因

此,这种意识对事物反作用的积极一面应该大于消极的一面。

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从理论上说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并且具有鲜明的

教育目的,有规范的教育程序。但事实上,很多的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带有较多的盲目性,没有一个完整思维体系,对教育过程的把握缺失目的 性的控制。教育研究对研究者有着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寻求利用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人的活动都是自觉的有意识 的活动,但不能就此否认人的活动没有盲目性。当这种自觉与意识,不是

建立在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入的活动难免会走向盲目性的

误区。

教育研究对教育行为的意识性作用,有着矫正应证教育行为是否遵循

教育规律的功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作为不断进行反

思,对研究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已的认知结构,并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启示实施到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再消化。

教育研究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将研究中认知的规

律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体现在研究者将研究中所形成自

觉性、意识性品质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每个人在特定的

工作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都是经验性

形成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或是被验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合乎

逻辑较为科学的。迁移应用的范围和内容都是极其广泛的,研究者可能会

把研究的方法(如调查观察、分析综合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如概

念、判断或推理等),零碎的研究体会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可能会把其他的内容迁移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去。

迁移应用内涵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成分。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

行为的自觉性,教育者会自觉地将研究成果投入到教育实践,在教育行为

中自觉地遵循利用教育规律。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意志

性,教育者会在教育行为中自觉地通过意志力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激发

动机,规范程序,增强目的,注重效益。这种理性思考及其带来的教育者

在教育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意志性,很大程度上,应归属于教育研究过程转

移而来的能动的意识性作用。

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皈依性作用

现代企业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那就是人气指数。所谓人

气,不仅仅是指人数依附的多少,更多的是指人心的归向、人际的融合、人力结构功能。一个单位人气指数的高与低,取决于这个单位的人文环境

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支柱,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一个单位没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精神,是不可能求

得发展的;一个民族没有了民族精神,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精神的凝聚程度,作用的大小依赖于人文环境的建设。人们在提出向管理

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同时,依据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不断挖掘潜在的

人的动力资源,丰富管理内涵。明智的管理者无不将人文环境建设放在重

要的议事日程上。教育直接体现人与人关系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最

关键的东西,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环境建设不是虚的,在管理上,它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导向性机制

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动力性机制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制约性

机制建设中。这些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被管理上,它体现在对人个性的尊重,体现在对人需要的满

足。人文环境的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看人文环境建设是否符合时代特

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一

样,个人需要的层次也不相一致,每个人对同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期望

值也不尽相同,社会需要往往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在人文环境

建设中,主导观念(因素)借助媒介诱导其他观念(因素)皈依。这里的

媒介,就是让其他因素皈依主导因素的途径和渠道,途径有直接的也有间

接的。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教育研究就是一个倡导科学教育价值观念 的重要途径。

教育研究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融合了现代的进取拼搏精神、开拓创新

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钻研精神、敬业协作精神,并在研究实践中得

到具体体现,这些精神的散发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成为校园

人文环境建设的主导因素,成为人们价值观念的衡量标尺。我国早已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学校管理者必然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

向现代化的高度,走科研兴校的之路。在管理上必然向教育科研倾斜,目

标导向重视教育科研,诱导非研究者意识上皈依;考核评价激励教育科

研,诱导非研究者需要上的皈依;教育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诱导非研究者

行为上的皈依;教育研究人际关系的互动,诱导非研究者情感上的皈依。

上面的具体表述,仅涉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层面,人文环境建

设是全方位的,内容也是极其宽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对人文环境的认

知也是多元的。这里仅就教育研究过程所呈现的,对人文环境建设所产生 的积极影响力而作的浅述。

总之,教育科研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这种创造性的研究,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科研的活动组织实施要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具体的运

作过程中,却要体现人性化,在讲究策略和方法同时,让教育教学研究的

延展性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聚焦纺织科研发展 篇3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是我国纺织学术界一年一度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学术盛宴,是纺织领域科研人员探讨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大会为国内外纺织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者、政府政策管理者和纺织行业技术产业化实施者进行更广泛、更直接、更加个性化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了互动空间,是中国与国际纺织权威人士进行有效合作对话、准确分析和传播纺织科研最新发展态势的理想载体,也是展示不同国家、纺织各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及优秀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的最佳平台。

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刊采访了几位在去年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受表彰的纺织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请他们谈谈当前纺织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勇:

纺织科技创新要从材料上突破

日前,浓眉大眼、一口浙江乡音、一身学者气质的陈建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手端茶杯侃侃而谈,从工作重点到学科资讯,从行业现状到背后隐忧,陈建勇都有一番自己的见地。

陈建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纤维研究方面,而目前他的工作重心是研究蚕丝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蚕丝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延续这个宝贵的“传承者”,陈建勇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最近陈建勇正研究如何将蚕丝纤维用作止血材料,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已经起步。对于这个项目的前景,陈建勇颇为看好。“从理论上讲,这个项目可行性高,目前已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没有到临床阶段。项目一旦成功,将会是纺织产业对医疗事业的巨大贡献。”

多年从事纤维研究工作的他认为,当前纺织科技的创新还是要从材料上找突破口。他以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三个领域为例,指出:“服装方面,现在越来越追求舒适性,而所有的天然纤维都有它的局限,因此服装材料就要在很多方面超过天然纤维,才能进一步获得大众认可。产业用纺织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端设计项目中所需的纺织材料,如钛纤维等,都是目前市场技术达不到的,因此亟须加强。而应用最广泛的家用纺织品领域,更应该在材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科学规划。”

对于本届年会的主题,陈建勇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纺织业模式是偏向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启了差别化、定制化的小量生产模式,然而受到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这种生产模式在国内发育得并不顺利,”陈建勇直言,很多产品现在看起来做得很热闹,但实际上赚不到钱,因此企业也很矛盾,继续做下去很可能会亏,但如果放弃,那就会发生企业员工流失的情况,这样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本次年会将要讨论的智能纺织,就是要集思广益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以智能化取代人工,将人员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陈建勇认为,现在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将是纺织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对此,浙江理工大学设立了“虚拟纺织”教学实验室,把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和生产终端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生产效益,又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投身于教学管理的陈建勇还对“产学研一体化”十分重视,他直言“纺织学科是典型的‘大产业,小学科’,学科地位在国内学术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熔融纺室主任研究员黄庆:

跨界融合将提升行业潜力

黄庆有着学者的显著特点,刚与本刊记者见面,便聊起了他对当前纺织科技方面的见解。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用温文谦和来形容黄庆再合适不过。

黄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二是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实现了导电纤维、导电功能面料和服装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该产品为相关企业实现产值近40 亿元,新增利税8 亿元,创汇7000 万美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增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

相比复合型导电纤维研发,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更是倾注了他更大的心血。PPS是目前熔纺温度最高的合成纤维,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长期使用温度为190℃,并且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在200℃下不溶于任何化学溶剂。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阻燃、绝缘、耐辐射等优异性能。该项目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PPS纤维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解决了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了除尘成本,有力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引领我国高温特种纤维实现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效益良好。

这些成绩在黄庆眼中已是过去,他只是一言带过,反而是推广成果的过程使他对当前科技发展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现在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要求科学家或教授们研究的新发现可以直接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这实际上是要求科学家和教授们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领域的全部工作,这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范畴,三者之间有区别又联系紧密。”

黄庆表示,我们的社会应该清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内涵,更加重视产、学、研的结合,采取措施帮助纺织企业建立起技术、工程开发体系。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跨界融合 智能纺织”,黄庆认为此次会议这两个主题是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当前纺织行业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这一定是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科研发展 篇4

1.营造科研氛围, 树立科研意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更强了。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培训, 进行科研百题测试。多次聘请省市专家来校做科研专题报告, 与专家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又让教师从名师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科研是成就名师的必由之路, 激发起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研究”的教育科研局面。

搭建读书平台, 为师生营造充满文化魅力的学习乐园。我们为全体教师推荐读书目录, 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汇报活动, 每个月组织全体教师汇报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 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 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把读书与科研结合起来, 并以此影响和感召学生, 形成师生同读、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2.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体系

在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思想的指导下, 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工作体系和科研工作制度, 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机构, 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 各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指挥、协调全校科研工作的规划和落实。并研究制定了《实验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实验小学科研奖励制度》《实验小学校级科研骨干教师评比细则》, 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保证。

深化课题管理, 在实践中求提高

在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的载体。只有“向教育科研要效益, 靠教育科研上水平”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1.围绕办学目标选好课题

要想借助科研求发展,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就要慎重。我们在选择课题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坚持教育科研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 同时能推进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快速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题。比如, 在“十一五”科研课题的选题上学校领导经过反复论证, 确定了两个龙头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关于素材开发的研究”和“休息位写字法的研究与实践”。这两项课题被列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全校围绕这两个总课题鼓励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选择子课题时实验老师可以从不同角度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这样所有的教师都在课题研究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研究的领域, 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 得到了提高。

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许多教师还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或经验, 自创了一些研究项目, 使教研主题上升为课题, 主动进行研究。对此学校给予各种支持与鼓励。具体做法是:学期初, 教师向学校科研处提出课题申请, 提交研究计划, 经科研领导小组研究论证后, 全校统一协调, 经批准后即可纳入学校科研与教研计划, 统一管理, 实施研究。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我校比较典型的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研究”“乐器进课堂研究”“小学生识记英语单词方法的研究”“书法研究”等课题。其中书法实验推动了我校写字教学的全面开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每到学期末, 学校都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所有研究课题进行测试评估, 对取得成果的除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外, 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

2.勇于实践, 强化过程管理

学校每年都要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课题, 以此带动全校的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六个落实”和“四个结合”, 抓实“四个步骤”以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精心筹划积累材料, 健全课题档案, 加强课题的结题管理, 保证在试验周期内如期结题。

“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制度落实、培训落实、研究与实践落实、奖励机制落实、培训经费落实。这样, 既规范了学校科研管理工作, 又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好了保障。

“四个结合”即: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德育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四个过程”即:开题、研究、总结、结题推广。

选好课题后, 为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从校情出发, 聘请有关专家并组织全校教师召开课题开题会。会上聆听专家对课题的理论论述和课题操作指导, 宣读课题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处的指导协调作用, 定期检查指导, 发现问题、困惑及时与上级的领导专家沟通, 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利用月例会时间反馈给实验教师, 并及时总结。我们特别注重研讨活动, 通常每个教研组为一个科研小组, 研究同一课题, 由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结合课题切实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行研讨, 真正做到管理与研讨并重, 根据学校科研管理中的月例会制度, 每月初第一周的周三为教研组课题研讨专用时间, 由教研组长组织协调, 学校领导参与指导。定出每次研讨的中心发言教师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例会中, 课题负责人要通报课题进展情况及阶段实验中的成绩、问题, 探讨下一阶段的困惑及解决方法、策略。形成了实践——反思——提升的循环机制, 使科研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使校本科研更有实效。其次抓好科研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适时开设教育科研的汇报实验课, 结合课题召开专门实验汇报课。例如:在全校分别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课、汇报课的研讨会。我们坚持每学期落实一个龙头科研课题, 解决一个科研问题, 以达到提高一个教学个体——实验教师, 激活整个参与群体——科研组的目的。每次科研活动后, 都要组织教师说课研讨, 这样不仅使科研活动成为执教者个体的专题汇报过程, 更成为全体参与教师之间教育思想交流、教学风格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手段融合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素材的积累, 学校为教师制定了《科研管理手册》, 里面细化为基本情况、课题预期研究成果、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实验过程跟踪记录、课题研究过程记录卡 (课题组研讨记录) 、课题组织积分考核表。要求实验教师每月记录两次实验过程跟踪记录, 一次课题研究记录, 科研处每月检查一次, 并与教师过程管理挂钩, 学期末要根据科研手册的填写情况给予一定的等级评价, 作为科研骨干评选的一部分。真正将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 为课题的顺利结题奠定了基础。

每个实验周期结束, 我们都将组织实验教师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申请专家和上级有关科研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然后将其研究成果, 无论是过程性的, 阶段性的, 还是终结性的, 无论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 都认真总结、应用、推广, 由此逐渐辐射开去, 影响到其他教师、学科以至于其他学校, 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示范性。

完善评价机制, 强化实施效果

评价对课题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 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注重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 使课题的实施健康、科学、有序地进行。共分三个方面:

1.学生评价

一个课题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要看他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要看教育主题的对象——学生有何发展。因此我们把学生评价放在首位, 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采取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法和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方式, 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使得这种多元评价更客观更全面。重过程性评价, 实行档案袋评价, 为学生预设各种空白“文件包”, 包括资料卡片, 访谈表、活动记录, 学习日记, 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作品, 你最得意的一次作业, 或者是你参与课程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自我管理, 意志、品质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重发展性评价,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第一次作品到中期作品再到最后作品, 看学生的发展, 看学生的进步, 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就感。

2.教师评价

科研课题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和创造的空间, 要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才, 各展其能, 对教师的评价就要全面、科学。为此, 我们采取观察、调查、问卷、听课、案例评价和看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学生成果等方面, 把这些与教师的月工作、年度考核挂钩, 并以此纳入教师考评与聘任中。对于在科研课题的实施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及时给予表彰、鼓励。每学年评选一次科研骨干教师, 把科研和培养名师工程结合在一起, 培养一批既能教学又能搞学术研究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对科研课题实施方案及经验论文的评价

读书促进成长 科研带动发展 篇5

———学校办学特色材料

高疃中心小学

高疃中心小学是福山区最西端的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1人,教职工2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12人,专科学历7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1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临指导下,抓住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契机,全面改造校舍。目前,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并按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建有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体育室等7间功能室。增添了各室场的设施设备,配备28台计算机,笔记本电脑18台,7台教学平台,办学条件逐渐完善。

学校一直坚持“读书成长,科研兴校”的管理策略,以 “读书促进成长,科研带动发展”为办学理念,确立使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培养目标,构建了“自我发展”的阅读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定位了科研带动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教育科研打造研究型教师和特色品牌学校。

一、读书促进成长,打造书香校园。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传承着文明,书籍蕴藏着力量。几年来,“打造书香校园,用阅读引领师生成长”是我校不断超越的基石和梦想。

(一)开发阅读课程资源,让校园到处洋溢醉人的书香 书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感召,但书香首先表现为一种环境。环境造就人,书香熏陶人,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师生亲近书籍,在阅读中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实现精神的成长让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

在学校图书室不断扩容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我们认为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课外阅读最方便、快捷的图书源。我们为全校五个班配备图书柜,学校图书室每学期按照班级人数为每个班级配备300%的图书;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可以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齐心共力建立起班级读书角,资源共享。同学们每天走进教室,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图书柜里的那一排排整齐的图书。教室里 “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读书伴我成长”等班级读书口号让同学们在感奋的同时,积极投身书海。在校园宣传栏里,我们也悬挂张贴着同学们自创的读书名言,以及他们精心制作的读书手抄报。好书推荐也好,读书思絮也罢,这静态的读书文化由同学们创造,并以强大的力量改造着同学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质量。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我们倡导建立学生自己的家庭藏书架,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作为老师,我们定期向学生推荐藏书目录,了解他们的藏书情况和使用情况,对家庭藏书量大的学生进行宣传。

(二)搭建“阅读展示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们尝试在校内启动书香校园活动课程,让学生广阅博览。每天午后30分钟为铁打不变的阅读时间,不走动,不言语,不作业,全校沐浴书香。低年级我们要求“放声读”(我们通过家长会指导家长学习“亲子阅读”,向家长介绍放声读的心理基础与效果反思),中高年级则强调阅读手动眼到心到手到,强调读书做笔记。高年级要求写读书笔记。近年来,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者是读书心得先后在市区各级获奖。

阅读是要潜下心来的,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开学生阅读的收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培养,阅读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突出的作用意义。

1、开展“清晨与好书为伴,用经典滋润童年”活动。即班级选取适合诵读的书籍作为晨读教材,通过“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晨读晨背,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2、评选阅读之星、“小书虫”。班级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小书虫”,鼓励那些爱读书、坚持读书的学生。

3、每年春天举行一次大型的“读书节”活动。我们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1)班级环境布置,体现书香气息;(2)征集班级读书口号,学校进行最有创意的班级读书口号评比;(3)三至五年级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评比。(4)在读书节期间,还要重点开展低年级的读书故事会、中年级的读书欣赏会、高年级的读书演讲会。现场直播,这连续三个下午的比赛就把读书节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立足课堂,抓好教师的阅读成长

两年前,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成长”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学校的品牌建设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一个教师走上课堂,如果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大多是因为读书太少。一个精神富裕、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能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听他们上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这种水平和能力的形成,唯有读书。我们教师每学年、每学期都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读书真的成为了教师的自我需要,成了教师的日常生活。每学期一次的读书交流会我们看到了教师因为腹有诗书表现出的高雅气质,读书征文也欣赏到了一篇篇生花妙笔、锦绣文章,教师的读书随笔,心得体会相继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我们提出青年教师开头读教育类图书从随笔开始,读透读烂一两本书打底,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文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思维。我们要求教师读书要有思考,思考要体现于实践,实践了要有总结,而总结是为了提高。如此坚持三年,必有所成,而且将由此彻底改变人生。我校李玲、于少娜、王传茹等老师在这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绩。

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主要有四方面工作:一是学生有没有书读,解决一个书源的问题;二是学生有没有兴致读,其实就是读书氛围的建设问题;三是学生有没有方法读,读书指导是否进位有效;四是有没有时间读,阅读会不会淹没于题海。我们自感,这四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即使有再大的阻力困难,我们也将坚定地走下去。

二、科研带动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的主体,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就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师的理论与研究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效果。这是我们领导班子的共识。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保障线,教学科研是学校的水平线”的“三线”意识。大家一致认为: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要把高疃学校办成有先进教育理念,有创新教育思想,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现代化教育场所,就必须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力度。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科研成为载体,领导以身作则

我校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正轨,把教育科研工作同教学工作与学校特色工作相结合。学校把教育科研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先导地位,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科研为载体,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年,姜义强校长就承担了区校两级的综合实践学科的《乡村特色实践主题的挖掘》课题研究。

例如,前任潘立强校长主持的,安娜副校长操作的区级课题《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和谐操作》受到福山教体局的奖励,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今年于复仙主任和安娜副校长积极参与区级和校级语文和科学课题的研究。

(二)健全科研建设,重视科研投入

近年来,我们学校重视教育科研投入。教育科研经费充足、落实,科研硬件先进,图书资料丰富,订有《山东教育》、《人民教育》、《烟台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教育理论刊物10多种。

教科研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水平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长点。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指导全校的教科研活动,指定李玲主任专门分管教育科研,学校有教育科研的中、长期规划和学年(期)的工作计划,教务处积极开展开阔科研思路的活动,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以“人人要有科研课题,人人要有科研成果”为倡导,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有教育科研的管理、评比、奖励制度。

(三)科研方向正确,研究氛围浓厚

全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在姜义强校长以身作则参加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大部分教师承担或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年来,有1项科研成果获区级奖励,多项校级课题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此外,小学语文差异弥散教育研究正在进行阶段中,联谊片进行的课内阅读教学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各学科的校级课题研究也在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进行着。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以科研带动教师和学校两发展”的氛围,积极而浓厚。

(四)形成骨干队伍,凸现学校特色

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成果在县级以上推广。

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形成了特色。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平时,学校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强调课题研究不要赶时髦,不要摆花架子,而要实实在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实实慧慧,真正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真正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这一载体上,我们还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要做到研究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与过程,而且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开一次课题研究公开课。为了不断积累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至少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并定期交流体会。要求他们经常上网去查找相关材料,给自己“充电”,以凸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工作即研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科研为载体,科研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大概是我们的教育科研的一大收获与独一无二的高小特色吧!

(五)科研成果累累,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近年来,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我校的教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9年,我们学校的区级课题获得福山区级奖励。获奖率100%。课题组成员中,于少娜、孙冬梅、王传茹等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论文,它们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奖;有的课题组成员写了较高质量的教案或案例,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于千惠、张丽丽、王树花、姜冬梅等在区级教学先进个人评比、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和谐高效”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等角逐中技压群芳,脱颖而出。其中,于千惠、姜冬梅等老师冲出福山,在烟台市的各类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真正实现了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科研发展 篇6

关键词:提升 管理品位 管理制度 促进 发展

学校科研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和教研工作必不可少的资料。“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随着教育科研在学校的蓬勃发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科研档案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环节在学校教育科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管理是否系统、规范、科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作用

教育科研档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科研档案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研究都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档案,都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化,学校教育科研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可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在吸取前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基础上提高研究质量。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動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前一阶段科研人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教育科研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实施研究到成果的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整个研究过程都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成果。

2.教育科研档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不断总结、积累、借鉴、发展经验的过程,这就必须依赖于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育科研信息的有计划储备;依赖于直接记录反映人们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教育科研档案。实践表明,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和走弯路,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科研效益。

3.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依据和参考。无论是科研规划的制定还是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教育科研档案都能为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课题的立项、进度、结题、专著,先进评选、教师职务评定、晋级……,教育科研档案都可为之提供详尽完备的事实依据,发挥其考查和凭证作用。

4.教育科研档案可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教育科研档案记载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经验、教训与成果,利用教育科研档案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宣传,能够让教师看到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教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坚定科研兴教的信心,自觉地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教科研档案的建立使得教师科研工作的好坏以及水平的高低有据可查,有利于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教育科研档案在学校教科研中发挥着众多的重要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学校教科研档案在管理上却存在种种问题。

二、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论文发表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学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3.教育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4.教育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教育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硬件设施诸方面着手提高教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品位的几点措施

1.提高全员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认识。教育科研档案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增强档案意识,尽可能成立教育科研档案领导小组,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校领导、教育科研负责人、教师和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做好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把它列入自己的职责中去。加强对教育科研档案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的效益,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规划、组织,落实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2.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依赖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学校要根据档案主管机关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特点和教育科研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要保证教育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必须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制定《学校教育科研文件归档规定》《教育科研档案分类编号试行方案》,明确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加强对教育科研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的检查、协助和指导,并且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排列,保持教育科研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总之,为了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有效利用,要逐步制定有关制度,采取有效方式,才能为学校教科研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最终目的。

3.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所以,(1)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其爱岗敬业,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依法归档;(2)要注重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外出学习;在抓档案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积累,特别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像多媒体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等,要经常创造机会让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其档案管理先进经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4.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使档案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更是将信息共享推向极致,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报道、交流等都在网上进行,如BBS的运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论文、课题立项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再由教育科研处室的人员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将结果直接在网上反馈给教师。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直接点击教育科研处室的资料库就可将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定期归档,如下图:

综上所述,推广与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的目的,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要着眼于利用,使“死”的档案用“活”,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科研服务,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2.冯文静.浅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教育发展科研先行 篇7

与兄弟城区相比,我区学校在硬件配备上相对完善,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软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一现状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区域教育软件建设方面多下功夫,直面问题,想方法破解难题。

我认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人”。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学校优质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科研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能够推动普通教师更快地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教育科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能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发展的内趋力和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科研兴教”作为整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期望通过教育科研,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研兴教战略,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我担任课题负责人,全程参与市级重点课题《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2012A082)》的研究过程。

通过研究,课题组建构我区教育科研“IAGEF”服务模式,即“调查—分析—指导—评价—反馈”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的最大突破口是反馈环节。学校在接受教育科研服务后的变化与反馈能引发学校的办学反思,形成新一轮的需求反馈。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较为忽视。大多数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定位也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于是,我们在机构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上进行了强化。

首先,完善学校教科研机构,提高课题研究的参与度。

所有学校建立了“校长———教科室———课题组”三级教科研管理,有专职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教科室有独立的办公室。机构的设立大大提高学校课题研究的参与度。我区学校申报立项的省、市、区各级规划课题共计20项。结合121项市、区级教师个人课题,做到了校校有课题,处处皆研究。

其次,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与培训支出。在课题研究经费实行1:1:1拨付的基础上,我区另设每年600万内涵发展经费,用于学校申报的内涵发展项目建设。

其三,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常规管理、过程落实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

其四,在全区推行例行研讨制度,并通过全区教育科研联合下校视导对学校课题过程化管理实行监控。

在这里,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我区的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内涵发展项目的产生源于教育科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通过什么方式激活他们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使它们突破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呢?

2013年6月,我们开始了3个多月的深入学校调研、座谈,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了《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和《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经费使用规范》等相关管理文本,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

同年10月,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审定,确立了19个项目。结合全区教育科研联合视导,对各校内涵发展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及时反馈,为学校答疑解惑。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实施情况把脉问诊,予以具体指导。内涵发展项目实施三年共投入1850万元。

项目实施之初,也有一些阻力。某些校长要么不明白怎样实施,站在原来的思想框框里不肯走出来;要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欠缺深入的思考。

通过三年的扎实推进,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堂建设或课程建设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成果喜人。

神龙小学、三角湖小学、开发区一初中、开发区一中等学校通过项目研究,正在完成学校的后品牌建设,而普通学校也在向自己的品牌建设之路前行。

就拿我区最为薄弱的军山小学来说吧。2013年,军山小学45名教职员工的平均年龄46.5岁,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校结合校情,确立了以课程开发为内涵发展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制了军山小学第一部校本教材《情系军山》,并在全校开设此课程。近两年,学校又开发出《怡阅》等系列校本教材。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多元化,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内涵发展项目的研究,让军山小学的教师在科研中提升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心态上的积极变化给学校注力了新的活力,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军山小学被评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情系军山》校本教材已经成为传承军山地域文化的载体,当地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

一个学校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变化。军山小学的变化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激活教师的研究热情,愿意迈出科研的一小步,就会成就学生成长的一大步。

回顾“十二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生产力的作用,使教育科研能在教育教学上落地生根,从而使教师、学生和学校都得到了发展,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大大提升了区域教育发展软实力。

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正在进行两区融合,城乡二元结构再次凸显。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加强科研服务,实现自身发展 篇8

十八大开创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部署语言文字工作的先河, 体现了中央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高度重视, 也表明语言文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职工作角度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首先是一定要深入理解、切实落实“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 同时, 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对语言文字事业在新形势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站在国家语委唯一直属事业单位的角度进一步学习, 我认为, 报告中提出的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继续简政放权, 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等, 都深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行政要分、要减、要放的, 事业单位就应考虑要加强、要介入、要承担, 语用所贯彻十八大精神, 要研究、筹划在行政指导下充分发挥优势、体现职能, 而不是躺在政府身上, 一方面为行政决策与管理提供学术支撑, 一方面配合政府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党的十八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制定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 直面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目标, 提出了整个语言文字工作战线、包括全社会未来八年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语用所作为面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中心工作, 面向现代语言文字生活需要, 面向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单位,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要体现在落实《纲要》提出的任务、要求上, 要在发挥国家语委李卫红主任提出的服务、咨询、监测、科研、交流、信息六项职能方面显成效。结合本所处于科研带头人地位的专家退得较多较快, 新一代正在成长中, 资政性工作和学术研究都在做、都不突出且结合得不够好, 科研和培训测试需进一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等情况, 下一阶段, 在保证现有研究项目顺利推进、保持日常工作平稳开展的同时, 语用所计划在以下方面有所拓展和加强:

一、夯实科研基础, 加强政策研究, 发挥支撑作用

科研是语用所的立所之基。要围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以及社会语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 要深入研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和施行的规律, 及时跟踪、研究语言文字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 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成果, 为国家语委制定法规、政策和规范标准提供咨询和协助。

二、加强监测和调研, 报告和发布社会语言使用动态

按照《纲要》要求, 参与国家语委组织或委托的对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和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教材、图书 (特别是辞书) 、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监督检查, 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 并根据国家语委的部署, 参与语言国情调查, 报告和发布社会语言使用动态和语言国情状况。

发挥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测查认证中心的作用, 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督查平台和测查认证系统, 对传媒、出版物 (重点是教材、工具书) 、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汉字输入系统中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 进行规范标准符合性的测查认证和监督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

按照《纲要》推进和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的要求, 积极参与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资源建设, 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工作, 组织修订《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编写系列普通话学习教材, 研制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修订和完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大纲》, 完善测试系统, 加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推进力度。

进一步发挥我所在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全面提升“引领、规划、服务、监督”能力, 重点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拓展服务内涵外延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科研工作、队伍建设、自身建设上下功夫, 提高在国家语委的领导下统筹谋划测试全局、发动组织战线、推动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能力。

四、建设咨询、培训平台, 提升语言服务能力

发挥语用所的学术优势,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配合语用司、语信司的服务性政府建设, 积极参与培训制度的创建, 加强语言学习资源建设, 研发系列培训、学习教材、读物和课件, 通过争取承办“中央普通话进修班”, 实施中青年骨干海外研修计划、语言文字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和专题研修、测试员提高培训等项目, 对语言文字专兼职管理队伍开展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 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测试员队伍, 建立国家级培训基地。

建设语言文字应用服务平台, 注重对社会关注的语言文字热点问题的引导, 编写有关语言国情、语言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等系列普及丛书,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评估、测试等服务, 利用网络、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提供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和语言文字使用等的咨询服务。

整合语言信息资源, 创造条件、筹备建立语言文字信息中心。

五、建立并完善协商、协作机制, 促进语言学术和文化交流

服务港澳同胞普通话学习和培训测试, 根据港澳同胞学习普通话的需求, 对港澳同胞普通话水平测试、港澳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内地和港澳地区学生暑期普通话交流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科学研究。

推进“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建设, 推动两岸语言文字知识库、在台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等项目的实施, 举办两岸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及语言文化交流论坛。

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的海外推广力度, 深化与境外机构在普通话培训测试等方面的合作, 进一步拓展在境外的培训测试范围。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与国际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有限的条件和力量, 繁重的发展任务, 语用所要在树立信心、加强体制和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打造平台和品牌上下功夫。为此, 拟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 注重培养、扶持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支持其开展学术、业务研究与创新。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 鼓励协同创新。

——整合所内力量, 联合所外力量, 积极申报重点或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集中优势, 协同攻关, 建立保障和监管制度, 确保课题高质量完成。

——完成所学术委员会换届并完善工作制度, 成立由所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指导委员会, 以加强对本所工作和所承担研究课题的指导, 为所长办公会的决策提供学术支撑。

——积极发展与相关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 拓宽视野, 实现互补和双赢。

——设立奖励基金, 制定奖励办法, 鼓励在承担所的各项工作和研究任务中做出贡献的人员。

——鼓励发挥所的智力优势为社会服务, 鼓励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 对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着力打造具有良好声誉和影响力的学术论坛, 在全国语用研究和培训测试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所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沟通与切磋。

——积极创造条件, 扩大《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的承载平台, 开设、办好有关社会语言生活热点问题和国家语委中心工作的专栏, 进一步活跃学术空气。

以科技创新推动科研发展 篇9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指出,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他表示,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今年4月李家洋在对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调研时对我所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近10年来, 哈兽研发展很快, 是全国研究所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当然, 这也得益于哈兽研所处的行业优势。希望哈兽研再接再厉, 把事业进一步发展好。”这是李院长对哈兽研的肯定和希望, 让我们每一名兽研人都产生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现“顶天立地”, 是我们的目标。

1 以基础研究为基础,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要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哈兽研建所以来, 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获得众多科技成果奖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有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是近几年, 哈兽研在“非典”攻关、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我国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制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60多年来,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关怀、支持和指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配合下, 经过全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还形成了体现哈兽研特色的“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这些荣誉无疑证明了兽研人在各种重大项目及技术性难题面前, 以实事求是科学创新的精神, 突破了各种难关。虽然取得了这些令人欣慰的成绩, 我们兽研人仍应当不骄不躁, 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不仅达到“国内一流”, 还要成为一支“世界领先”的科研强队。

2 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其成果进行转化, 以技术或者产品的形式服务于农业生产。1992年,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直属的国有企业———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简称维科生物) 正式成立, 专门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与服务。维科生物主要针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需求, 开发高效、实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标准的动物用生物制品, 为动物用产品产业化开发提供配套技术措施, 解决GMP生产关键技术问题, 重点是对哈兽研科技成果进行孵化、转化及孵化后的推广转让。因此, 哈兽研很好的实现了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与衔接, 让科研不是纸上谈兵, 避免了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仅如此, 据张晓鹏主任报道, 我所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坚持科技服务“三农”。一方面, 立足维科公司实现了成果的直接转化。在提供40余种兽用生物制品服务养殖用户, 用于构建防控重大畜禽疫病爆发的铜墙铁壁的同时, 不断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设立区域和企业联合诊断实验室等方式, 延伸技术传递和转移链条, 用于对重大畜禽疫病严密监控。还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与大型养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扩大规模示范效益, 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另一方面, 我所不断加强与国内多家企业的合作开发工作, 通过产研结合的方式, 在自身科研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时, 帮助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3年来, 我所的科技成果转让到全国40余个厂家, 转让合同标的额超过亿元, 极大地推动了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

3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 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 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 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为响应该精神, 据张晓鹏主任报道, 今年我所和维科公司组织了近200人 (次) 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分赴全国近30余个省 (区、市) 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讲座, 将最新的动物疫病防制技术集成应用于当地, 让最新的科技成果惠及农户和养殖企业。据悉, 类似这样的科技推广活动, 我所和维科公司已坚持了数年。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思考 篇10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义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高校中, 若干科研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形成的科研团体;狭义指在高校中, 若干具有科研协作性和技能互补性的专业人员以科研项目或某个学科为依托, 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创新和科研群体组织。

团队的整体运行需要团队带头人具有很强的管理、执行与协调能力, 为团队的运行制定良好的运行制度。但在团队的实际建设过程中, 仍存在团队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团队运行机制不健全、团队发展缺乏良性的动力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团队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同样, 从科研创新团队的狭义定义可以看出, 团队的运行是否顺畅建立在成员的协作、互补和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但在团队的现实运行过程中, 团队成员的个体因素, 包括个人性格差异、研究背景差异、知识组成差异和认知结构差异等, 直接导致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出现态度、观念、做事方法和原则的冲突或矛盾, 虽然适度的差异对团队的稳定和持续创新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一旦团队架构不完善、团队管理出现混乱, 这些差异产生的冲突就会给团队发展带来破坏, 进而降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甚至导致团队解散。

二、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存在问题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问题基本可以归为由团队整体运行和团队成员的个体因素造成的, 通过对团队成员、团队构成、团队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环境因素。

科研创新团队依附于高校, 高校是团队建设资金的主要投入方, 承担着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和资源的分配者角色, 甚至还会直接引导团队的内部制度建设和参与运行规则的制定。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高校对团队的实际建设更多的是经费投入, 自身定位模糊, 而缺乏良性引导, 但高校母体的存在感要求又很强烈, 期望得到的是超越实际情况的科研绩效。主要原因为高校母体缺乏充分调研和顶层设计, 同时大的社会环境对团队建设的导向也出现偏差, 致使团队建设者或高校母体对团队的投入产出产生预期偏差, 导致团队建设急功近利, 不利于团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2. 团队因素。

根据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定义,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有其特定的人员构成, 通常是由教授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等高层次学术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作为牵头人, 团队成员则是根据团队的需求, 吸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 具有不同学术目标的人员参与, 目的是希望达到一个共同的科研目标。但实际运行过程中, 因为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差异、团队资源的使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程序、团队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的问题, 致使团队领导不能完全实现团队不同角色的全部目标, 导致团队工作因为自身利益、资源和个人目标等因素不能良好运行, 阻碍团队成员的合作, 最终降低团队整体科研绩效。

3. 个体因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虽然是一个团队, 但其组成仍是若干个个体, 个体因素在团队的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性格、研究背景、知识组成、认知结构以及个人价值观等。这些个体因素互异或相似时, 会使团队成员在分工协作过程中出现兴趣相投、互相协作, 互相排斥、互不理解、互相干扰等不同合作效果。同时由于团队成员均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 每个人在这些环境中都形成了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评断事务的标准, 这些标准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或理解偏差也会引发团队成员不同的应对行为。而这一切个体因素产生的影响又都直接对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绩效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结合对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情况的调研,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第一, 政府要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明确自身作为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和资源的调配者角色, 引导社会和市场参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制定科研团队管理的宏观政策, 而不是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同时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 适时控制高校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热情, 引导高校同一研究领域团队的良性建设, 确保不出现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情况。

第二, 高校要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做好引导。高校作为科研创新团队的母体, 同时也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要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做好引导工作。在校内确定科研团队核心人员的主导地位, 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来引导团队建设, 通过设立有意义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同时在团队建设过程中, 做好团队建设方向的把握、目标合理性的调研和团队运行的监督等宏观方面的工作, 以使团队进入科学的建设通道。

第三, 团队领导人 (带头人) 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灵魂人物, 领导人 (带头人) 要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卓越的领导能力、精湛的业务水平, 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实现团队最终目标。而领导人 (带头人) 的培养和选拔需要形成完善的体制, 鼓励学校现有科研优秀骨干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重大项目, 并在其过程中发挥自身, 展示自己, 锻炼自己。与其同时, 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团队领导人 (带头人) 的遴选机制和评价体系, 坚持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同时考察, 确保选拔出来的团队领导人 (带头人) 能为团队的建设带来最优绩效。

第四, 科研创新团队的团队成员的协同融合, 是团队绩效最大化的关键。团队建设期间, 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特点, 为不同成员公开设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 使其能够在团队协作融合中既能为团队带来绩效, 也能实现个人价值;营造良好的信息共享氛围, 确保团队成员之间能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 保证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表达得到满足, 激发工作热情;保证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整体以及对领导人 (带头人) 倡导的研究方法有全面理解, 明确自身在团队内的职责和权力, 激发成员的参与激情。这些举措能将团队成员之间的内耗降到最低, 从而实现团队绩效最大化。

四、结语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发生相应调整,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 只要抓住团队发展的核心因素, 因势而发,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一定会取得成功。

摘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因构成形式多样, 组织通道灵活, 科研绩效显著等特点, 正处在蓬勃发展期。但同时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仍处在追求量的阶段, 其发展仍值得探讨。从团队整体运行和团队成员的个体因素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为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宇, 李战国, 冯爱明.激励相容在转型期高校科研团队中的运用和实现[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3) .

校长通过科研引领学校发展 篇11

一、选定重点课题

选定层次比较高的、全局性的、覆盖面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作用大的课题研究。

2011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和本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选定了以《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研究》为重点的四个课题申报并被批准为省市规划课题进行研究,其他三项课题分别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问题的研究方面进行。其中《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为重点。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决定着教学质量,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成长,也影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从全国当时情况看,有效教学自提出后,无论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尚不成熟。另外此课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深度和难度的。

二、重视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水平。为此我们把理论研究放在首位,并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并对实践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力争取得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成果。

三、增加研究人员

扩大研究队伍,使科研教改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扩大改革的辐射作用与效果。

面对30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100人的教师群体,什么力量能使这个庞大的机体运转起来,而且按照科学的轨道运转?科研,只有教育科研能把那些骨干教师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个优秀团队自动化前行,带动这个庞大的机体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进。那么这个团队的组成尤其重要。我们先后将语数英科四个学科30余名骨干教师凝聚在四个课题组,每组教师不交叉、不重复,既保证了各个课题组人员的数量、精力,又保证可通过课题有效提高更多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连课题主持人也不兼任,五名领导和一名省级骨干教师做了主持人、课题组组长,学校、领导、教师达到多赢。

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为科研全程保驾护航,我们选聘符合科研与教改要求的专家,进行固定的、长期的、全程深入的、具体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特别是理论指导。河北师大教科所原所长贾韫武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教育专家,从97年开始他就与我们结缘,每学期都要来校一次,每次一周。一是指导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二是指导教育科研,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指导在科研的引导下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科研过程中像贾教授这样的专家作用很大,不可替代。

五、注重成果推广

为将科研成果的作用最大化,发挥科研的指导作用,我们注重科研成果的引导、推广,除了有效课题,其他的三项课题全部是确定实验教师示范先行,同组教师同时学习跟进扩大实验面,注重课题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的有声有色,成为我校办学一大亮点;《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研究》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小学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问题的研究》力争缩小两极分化现象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和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四项课题于2013年先后完成并通过验收,得到专家组的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成果水平均有很大提高。课题研究深化了我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快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连年获得有效教学岗位练兵活动先进集体;科研成果在全区、全市进行推广,学校被评为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但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工作才刚刚起步。风正一帆悬,在科研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结伴快乐前行!

日本梨产业科研发展的借鉴 篇12

日本在开展梨新品种选育的同时, 十分重视与梨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主导品种仍然是以幸水、丰水、二十世纪、新高等品种为主, 由于幸水、丰水、新高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采用棚架栽培, 标准化水平较高, 农艺技术与机械化相配套,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备。与日本相比, 我国在与良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良种特性难以发挥。梨农从观念上重视新品种的作用, 而对标准化栽培技术缺乏系统研究, 制约了我国梨果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日本十分重视梨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二十世纪梨”果形正, 但对黑斑病抗性差、果面有锈斑, 日本鸟取县发明了2次套袋技术, 使“二十世纪梨”这个古老品种青春不老, 成为鸟取县引以为荣的产业。日本鸟取梨产业100年的连续发展, 靠的就是几代科研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

2 针对梨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研究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对果树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 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幸水梨8~9月份上市, 但现在几乎在8月份就销售结束, 果实成熟提前, 集中在一起上市, 导致价格下滑。在日本南部的福冈等新高梨产区, 由于冬季低温量不够, 影响第2年的萌芽与开花。在日本北部的茨城县, 幸水梨也开始表现出冬季休眠不足。气候变暖导致早春开花过早而易出现霜害, 而冬季低温出现过晚, 骤然下降温度还出现冻害问题。为此, 日本加强了果树休眠、晚霜防止、抗高温品种、砧木选育等研究,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 围绕省力化及环境保护, 开展梨产业新技术的研发

在梨育种技术方面, 除常规育种外, 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在DNA分子标记等分子育种技术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有望在今后杂种后代的快速选择方面得到应用, 提高育种效率。在梨栽培方面, 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开展了新型省力化树形、梨树液体授粉等新技术的研究。随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 省力化栽培研究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在日本, 研究者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例如, 梨树根部的白纹羽病常常导致树体枯死, 是一种难以防治的病害, 有效的方法是用药剂灌根, 但这样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 日本果树研究所通过病菌分离, 发现这种病菌在35℃以上则出现菌丝死亡, 于是开发出一种微灌装置, 利用50℃温水处理根部3~5个小时, 即可治愈该病, 而且对环境没有污染。

4 采后处理与产地直销, 提高梨果附加值

在日本, 梨果实通过电脑选果、光扫描测糖等技术, 实现果实大小、糖度的分级, 通过农协的物流系统进入市场。通过采后处理环节, 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带动了优质果生产的发展。千叶县是日本梨面积最大梨主产区, 主要生产幸水、丰水、新高等褐皮梨品种。由于地处首都圈, 梨销路好, 价格也较高, 采用直销或观光采摘的方式销售, 农户采收的梨果不直接向选果场运输, 而是通过自家小型选果设备进行选果, 然后进行产地直销。各梨产区都贴有大量采梨信息方面的广告宣传画, 消费者要想品尝到当天采收的优质梨果, 只需一个电话, “宅急便”就能把优质新鲜的梨果送到家里。每箱梨果都有计算机条码, 这样既方便销售, 也便于进行质量跟踪。农户销售梨果都十分讲信用, 一般都是分次分批, 达标采收, 梨果的糖度达到12.5%~13%。

5 开展果品的营养功能研究, 引导梨果消费

除坚持进行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产业技术研究外, 日本还十分重视开展果品的机能性 (营养价值) 研究, 强调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引导消费。在日本筑波, 建成了“食と農の科学館”, 加强了食品保健机能的宣传。尽管现在梨保健方面报导不多, 但据了解, 在柑桔上发现温州蜜柑中含有类胡萝卜素的前体物质隐黄质的含量比橙类高出10倍, 而隐黄质是目前公认对高血压、糖尿病及癌症抵制有效的物质。通过果实营养功能的研究, 拉动国民对水果的消费。

6 注重梨栽培与文化传承, 开展梨品牌宣传

在日本鸟取, 建成了以梨为主题的博物馆———“鸟取二十世纪梨纪念馆”, 详细介绍大量关于鸟取梨的历史、栽培技术, 通过多媒体演示, 让人耳目一新。日本鸟取县在对“二十世纪梨”的百年母树原址进行了精心保护的同时, 还以梨为原料, 开发出一系列点心、果酒、果醋等新产品, 围绕鸟取梨开展品牌宣传, 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

摘要:日本的梨产业科研发展一直受到我国梨科研与推广技术工作者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的许多梨新品种引入我国, 栽培新技术也为我国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近年来, 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经费资助下, 与日本梨研究机构开展了良好合作, 并多次邀请日本鸟取大学田村文男教授、千叶县田中茂等专家来湖北, 就省力化树形研究、果树休眠机理等研究内容进行学术交流。

上一篇:市场对比下一篇: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