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2024-10-04

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精选8篇)

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篇1

碧城小学教育科研三年发展规划

(2015学-2018学)

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推动科研工作,整体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托全体教师,立足教科研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普及性研究为主,加强有推广性的问题研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锻炼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师生成长服务,为学校教改与发展服务。

二、现状分析

(一)目前工作上的优势

我校现有高级教师2名,占教师比例的10.5%,一级教师9名,占教师比例的47.4%,小学一级教师8名,占教师比例的42.1%,50岁以上教职工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6.3%,40岁以下青年教工7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6.8%。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10人具有本科学历,5人具有大专学历,获得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比例的78.9%(其中本科率为52.6%)。目前,学校利用经典诵读主题式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展开师生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研究意识的综合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教师的学习研究习惯已基本形成,培训需求趋向于校本化科研培训,并与学校师训工作紧密结合,扎实开展着各项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典型问题的排解研究。

(二)目前工作上的问题

目前科研工作上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获取优秀成果的比例偏低,优秀的文章太少;

2、校内还没有形成一批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大部分没有自己主持的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太少;

3、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有目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还不够强烈,还没有意识集合组内群体的智慧去有计划地深入排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的课型单一;

4、科研活动、奖励经费偏低,工作展开困难。

另外,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成果的整理与提炼等这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设想在推广原有好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研究前立项工作和研究过程管理的指导,积极引导教师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数据积累、整理及提炼,强化教师的身边问题研究意识,鼓励一些有思想、敢创新、讲奉献的优秀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队伍,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工作总目标

着眼于成就孩子的未来,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以教育科研引领校本研修,让每位教师在学校经典诵读课题的引领下,通过优化培训教师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教研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更新育人观念,积极倡导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特色,营造健康快乐的教科研氛围,使大部分教师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知名度,学校在区里的科研综合实力有所上升。

四、预期效果

总体上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能较好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问题展开个性化的实践研究,大部分教师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且课例撰写和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的质量有所提高。每年都有优秀文章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学校“经典诵读”课题研究能取得好成果,提升学校科研知名度,学校在区里的科研综合实力有所上升。

五、阶段目标及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

(一)目标

1、狠抓教研组及教师的课题立项工作,继续强化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意识,规范教研组课题立项工作,实行立项课题中期汇报制。

2、在“经典诵读”课题的引领下,优化教研组培训与指导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师课题引领下的“教学研究札记”,初步形成科研日常研究管理模式。

3、协商、制定学校骨干教师课题研究培训办法,规范骨干教师的课题立项和研究过程中数据整理与提炼,形成学校骨干教师经验集。

4、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在课题引领下创新课例研究活动模式,积累成功经验。

5、在完善和推广“经典诵读”课题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提炼并形成由其引发的学法指导及管理策略。

6、申报市级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有新立项市级课题,《烟台教育》杂志上有文章被选登。

(二)达成标志

1、能开展各项日常研究活动,执行 “教学研究札记”,初步形成科研日常研究管理模式。

2、协商并制定学校骨干教师课题研究培训办法及操作流程。

3、积累“经典诵读”行动研究案例,形成优秀案例集。

4、建立“经典诵读”行动研究的学法指导及管理策略,推行经典诵读课题的研究工作。

5、有新的课题被市立项,有老师被评为科研先进个人。

(三)具体措施

1、抓课题常规管理,确保教科研例会质量,强化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积累,实行立项课题中期汇报制。尝试实行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上建了课题记录电子袋管理。档案袋中上传的是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开题报告,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研究分工,研究计划,研究总结,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汇报课材料,音像资料,研究成果等等,2、组织教研组长科研技能培训,继续执行教研组主题式校本教研日志和教师课题研究札记工作,积极推动教研组课题引领下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营造健康快乐的教科研氛围。

3、积极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创新课题引领下的“经典诵读”课例研究活动模式,尝试开展“同课异上”课堂教学研究模式,组织相关培训,凝聚教师集体智慧,实事求是、探索创新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们在教学探讨中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自我改进。

4、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在经典诵读课题的引领下,发掘校内外优质资源,培训教师教育科研方法与技能,让每位教师清楚地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积极尝试研究自己身边的教学问题,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5、重点抓好学校市级重点课题的实施工作,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继续完善准备阶段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推广并实施成功经验。(2)依托《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形成师生经典诵读具体的操作办法。

(3)诊断和积累各年级各层典型学生的经典诵读的个案,形成其相应的个案集。

6、围绕新课程改革,参考校级获奖论文,创造机会,确保学校每年至少有1项课题被立为市级课题。

7、搭建并创设科研交流平台,积极评价和推荐科研优秀成果,同时积极鼓励5%的科研新人发表其研究成果,申报市级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5年2月

(一)目标

1、在实施 “教学研究札记”的基础上,提炼学校科研日常管理工作的特色经验。

2、继续推进课题引领下的“经典诵读”和“同课异上”两种课例研究活动模式,宣传成功经验,形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个案集,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

2、继续狠抓教研组及骨干教师的课题立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化立项课题的研究过程管理意识,形成学校骨干教师经验集。

3、确保学校市级重点课题正常开展研究活动,整理及提炼《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数据,撰写经典诵读课题中期研究成果,确保研究质量。

4、继续寻找学校课题的研究点,组织教师申报多项市级课题。

5、《坍台教育》杂志上有文章被选登,积极准备申报市“十二五”教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资料。

(二)达成标志

1、初步形成“同课异构”研究活动模式,积累成功研究案例。

2、形成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整理骨干教师经验集。

3、撰写学校经典诵读课题中期报告,形成《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数据。

4、提炼学校科研日常管理工作的特色,形成相关管理工作经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研究意识和方法的培训,让每位教师在案例和论文的整理、提炼上有明显提高。

2、继续抓课题常规管理,确保教科研例会质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通过抓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定期经验交流,提升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

3、积极发挥教研组的科研职能作用,继续执行教研组主题式校本教研日志和教师课题研究札记工作,积极调动教研组成员的群体力量,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4、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科研活动,在课题引领下继续开展“同课异上”课例研究活动,同时规范“同课异上”课例研究活动,宣传成功经验,形成不同层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个案集。

5、创设各种交流互动平台,分析并尝试解决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所形成的心理困惑,积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所形成的学生教育教学个案。整理并分析在运行“分层跟进式”学习的平台过程中所采用的学法指导办法,分析分层跟进训练和学生学习心理跟进疏导的“双跟进”管理策略。

6、重点抓好学校经典诵读课题中期研究成果的整理及提炼工作,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成果,确保研究质量。

7、以教育科研引领校本研究,围绕新课程改革,带动学校科研骨干,发掘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筹划并撰写多项市级课题申报意向。确保学校每年至少有1项课题被立为市级课题。

8、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积极评价和推广科研优秀成果。同时积极鼓励5%的科研新人发表其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年3月-2016年2月

(一)目标

1、在完善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并积累学校运行调控的有效机制,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课题研究成果。

2、在继续狠抓教研组及骨干教师课题立项工作的基础上,每学期重点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具体问题。

3、反思与完善教科研管理制,总结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现象,提出改进办法,从而有力的保障学校教科研运行工作环境。

4、分析教育教学现状,筹划新的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初步展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5、《烟台教育》杂志上有文章被选登,积极申报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和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成果。

(二)达成标志

1、运行《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调控策略,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课题研究成果。

2、改进教研组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具体问题。

3、完成新的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4、经典诵读课题研究被评为区二等奖以上成果奖。

5、形成成熟的学校科研日常管理工作特色,初步形成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色方案。

(三)具体措施

1、在继续认真实施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申报工作。做要落实完成以下工作:

(1)调研实施后研究数据的变化,分析课题研究效果。

(2)在《小学生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指导过程中,研制并整理各阶段关于推进、管理和保障的实施方案。

(3)分析和总结学校在管理层面上运行和形成的有效调控机制,整理并形成有效经验文章。

(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申报研究成果。

2、抓课题常规管理,在继续狠抓教研组及骨干教师的课题立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争取每学期重点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具体问题。

3、继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的科研职能作用,丰富教研组活动形式,积极调动教研组成员的群体力量,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4、回顾三年教科研工作,反思与完善教科研管理制,总结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现象,提出改进办法,并展开积极尝试。

5、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发掘学校品牌文化,筹划新的学校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初步展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6、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方向,利用一年一度的市级课题申报机会,确保学校有课题被立为市级一般课题。

9、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积极评价和推广科研优秀成果。同时积极鼓励5%的科研新人发表其研究成果。

五、保障机制

1、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每学年的科研工作依据学校发展规划,以服务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2、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原则。引领并倡导校本教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的问题为主题,大力开展以课题引领下的主题式校本研究和学习培训活动。

3、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教育教学典型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培训教研组长,让他们能确立组内课题研究内容,指导课题研究一定是当前教研组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

4、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题研究,结合教师成长的规律,个性化地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培训与实践研究,加快推进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工程。

5、调整教师科研奖励措施,明确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课题的实研究义务,并增加教师研究过程管理与考核的制度保障。

碧城小学 2015.02

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篇2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 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 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 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 使得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依然是影响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下来,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主要如下:

(一) 办学条件不均衡

在农村地区,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 有些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比较简陋, 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村民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比较分散, 致使学生上学得走很长时间的山路。同时, 学校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有些农村地区的学校除了基本的功能教室, 连个运动的场地也没有, 和条件好点的城镇学校相比, 农村地区的学校何止是“简陋”二字可以形容的。

(二) 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均衡

在农村地区, 没有校车, 学生大部分是处于走读的状态。对于一些较远的学生而言, 每天花费在走路的时间上就比较多, 而且回家还得帮助父母干农活, 这就直接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有的农村地区, 学生接受的其他教育较少,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对一些拓展和延伸的知识知之甚少, 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相比较城镇的学生而言, 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视野、文化综合素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距。

(三) 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

在农村地区, 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在收入的分配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从而使得优势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学校,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在配比上和城镇就具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在农村地区, 优势的教育资源都不愿意留下, 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也格外欠缺。虽然近年来国家实行特岗教师制度, 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的学生到农村地区任教, 但是这些人到农村任教之后, 也会在特岗服务期满便会跳槽前往城镇, 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关于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以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各种现象,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当前,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条件等的差异化发展, 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均等化发展, 也不利于农村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针对这样的教育现状, 在社会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应当加大力度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以确保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让学生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一) 加大对农村地区办学经费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 并组织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两免一补”政策, 有力地促进着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窃以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 各级地方和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重点抓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办学条件上应当积极改善当前乡村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给农村地区的教育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气息, 确保农村地区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 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

师资力量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为对于学校的教育而言, 师资力量是直接决定教育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一个学校, 无论教育条件多好, 教学设施设备如何完善, 如果缺乏得力、高水平的教师, 教学质量依然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 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建设, 确保农村地区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 是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础。对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而言, 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制度, 吸引一些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如在工资待遇水平上或者一些其他的政策措施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靠拢, 确保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化发展;另一方面, 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争取留住现有的优秀教师, 如对优秀教师实行相应的奖励, 让优秀教师觉得在学校受到重视, 从而愿意留下来。

(三) 改变农村音、体、美等“副科”的教学现状

农村地区的学生并不笨, 相反, 一些学生具有很高的悟性。但是, 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使得很多学生的天赋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化发展, 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也拥有各方面的才能, 就应当改变农村地区的应试教育现状。具体而言, 就是改善音、体、美等所谓“副科”的教学现状, 确保农村地区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而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

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篇3

“全科试卷”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最先引发人们关注的是部分省市高考命题时的“文科综合试卷”和“理科综合试卷”。前几年一些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一张试卷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考察了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考察了学生知识的融合能力。对准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高中生而言,备考复习时所要面对的就是“全科试卷”。

在每年的招生季,一些重点高中单独组织的招录考试中,“文科卷”、“理科卷”这种部分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试卷较为常见,初三学生对“综合试卷”也不陌生。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五年级的试卷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该试卷并不是某校的招录考试试卷,而是非毕业班的一次普通学校考试;二是该试卷不仅融合了所有学科,甚至还加入了社会调查问卷,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全科试卷”在引发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在启发人们对小学教育模式的深度思考。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筋、愿意钻研的好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基于此,小学不应有主科、副科之分,所有学科都同样重要。同时,各校应针对本校办学条件、师资及学生实际,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目前过细的学科划分进行整合,开展全科教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很多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都采用“全科教育”。 在美国,初等教育实施不分科教学,准备从事初等教育者要学习涵盖初等教育学科的所有科目;在英国,小学教育是不分科的,规定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应全面理解中小学国家课程,将所有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目标、范围、结构;在法国,将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综合性职业,老师应有能力教授各个学科,并承担由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工作。

“全科教育”的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全科教师”。目前,我国小学师资学历已基本实现本科化,研究生所占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由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采用的是细化到具体专业的专科教育模式,专科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小学教师对国家小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人们似乎更加怀念“老中师”的“全科教育”培养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原来是一所具有90多年历史的中等师范学校,2006年,国家撤并中师,转制为高职校。我在中等师范学校工作了16年,那时的中师录取的学生是中考成绩最优秀的,采用的是“文理兼修、艺体兼顾”的全科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基本能胜任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奠定了老中师毕业生扎实的知识根基、优秀的综合素质,所以老中师毕业生被誉为当今小学教育的脊梁。而今,他们都已人到中年,再过十几年,随着他们的陆续退休,小学全科教师的缺位将会成为制约小学“全科教育”的瓶颈。

目前,部分师范院校正在策划“全科教师”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学历不一定要多么高,但综合素质一定要过硬。能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全科教师”队伍,是“全科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

“全科教育”能让受教育者构建网状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小学教育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础阶段,“全科教育”是小学生需要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热议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五年级的“全科试卷”之际,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更要深度思考小学教育模式问题。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发展规划 篇4

五年发展规划

(2005-----2010)

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是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自2005年以来,已经投资4万元,远教项目覆盖全镇各街道及农村。但是仍然存在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软件资源匮乏,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为了进一步加快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步伐,根据市、区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班级18个,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校每学期拿出近万元用于远程教育教室电费及常规维护费,拿出近5千元用于学校添置硬件设施、软件更新、教师培训宽带接入等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有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总体目标

我校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五年(2005-----2010)的建设。基本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应用日常化,计划2008年初步建成以“班班通”、“天地合一”(互联网、IP数据资源)为信息传输渠道的网络化学校。每位教师学会应用技术,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来优化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观念、学校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实现根本转变。

三、具体目标:

(一)硬件建设1、2005年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室,更换音响微机室形成建立局域网。

2、2006年 接通互联网。

3、2007年学校完成第二个远程教育教室建设。

4、2008年建立电子备课室。实现“班班通”,并与远教资源网相连。

5.2009年每个教室和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且与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相连。

6、2010年建立电子阅览室,电子档案事和图书室电脑管理系统。计算机教室更新或升级。

(二)软件建设

1、软件资源要符合现行课标要求和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学科配套成系列,满足在网络中运行的基本要求。

2、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3、学校各部门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电子化。

4、电子学习教材达学生数60%,教师教学软件达教师数90%,教学软件资源每班至少一套。

(三)师资培训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和参加远程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每个教师能熟练操作电脑和多媒体投影系统,能够根据课堂需要利用各种独立制作课件,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2、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及实施措施。

3、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校本教材。

三、组织形式

小学教育职场规划 篇5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有余的青年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为我提供了审视自我及教师职业的诸多视角。但是由于平时忙于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所以,工作起来还达不到所向披靡。

二、专业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累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探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我们知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实践。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敢于在教学中大胆的实践,才能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我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实现自己由实践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努力每学必有收获;

认真观摩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写作习惯,在反思中扬长、奋进、创新;

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包括经典名著,古典文学,时尚美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读物等,坚持写读书笔记,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认真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和水平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

争取每学期认真撰写1篇教学论文,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进一步提高自己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力争每课都有自己亲自制作的高效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积极投身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中,力争每学期都能有学生有高质量的习作上校刊;

努力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优化教法,勇于创新、从而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个人专业化职业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事业乃至人生目标追求的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规划 篇6

2017-2018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部署,结合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开发区中心学 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二:工作目标

1、加大硬件建设。完善电子备课室,向上级主管部门电脑设备;改进校园互连网,为教育信息化工程做好物质准备。

2、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更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完善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电教记录,如教师使用多媒体系统记录、录音机、VCD等。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课堂教学。

4、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成立电教小组,由分管教导、专职电教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以点带面,保证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半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以及教案等资料上传,并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5、进一步抓好电教常规培训,本学期以PPT幻灯片制作和Word数据文字为主要内容,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电教运用开发技术,使网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助学模块。

6、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公开课要尽量上多媒体课,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促使大部分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去,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7、筹建学校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开发、共享。

三:具体工作

在做好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校本培训的工作。每学期要求每位老师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公开课。继续发挥学校电教优势,对老师使用电脑水平进行培训,提高老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做到学校90%的教师、100%的学科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时覆盖率达50%。在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小学合唱教育的发展历程 篇7

一、学堂乐歌时期的合唱教育

合唱音乐是从欧洲传到我国,在我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对于我国早期合唱音乐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欧洲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我国“乐歌运动”的开展,“学堂乐歌”在内容及音乐上适应了我国的需要,所以它能够在20世纪初形成并风行全国。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兴起以后,很多有志的知识分子们都到异国求学新知,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这时候的合唱艺术发展,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及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学堂乐歌”期间是学习欧洲文明和富国强兵、改良国家、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上符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人民群众革命要求。早期“学堂乐歌”教学主要是采用日本乐歌和欧洲歌调。特别是日本,清政府曾派遣了提学史黄绍箕到日本了解音乐教育情况,“学堂乐歌”在音乐方面直接而深刻受到了日本学校歌曲的影响。另外一些歌曲是以我国传统音乐配词,例如《采茶女》、《茉莉花》等。

“学堂乐歌”当时大部分采用齐唱的手法,形式简单, 但是却奠定了多声部合唱的基础。李叔同和沈心工就是当时出现的比较杰出的乐歌创造人物,沈心工的典型作品《鹑鸽鸽》是以两个二声部所组成的合唱曲,《光福之柏》是以二声部的伴唱与一个高声部的主旋律相结合的作品,《巢中鸟儿啼》是以二声部合唱或重唱并运用复调模仿手法写成的。沈心工还自己整理一部专集《心工唱歌集》,同时还有用于教学的唱歌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等,沈心工的作品对于乐歌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叔同当时的作品以青少年的学校生活为主,《春游》、《西湖》、《采莲》等都是三部合唱曲,《归燕》、《莺》、《送别》都是四部合唱,这些歌曲都比较注重文辞的生动秀丽、曲调流畅优美,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的完美结合。

“学堂乐歌”在于音乐教育事业方面对我国音乐艺术的贡献突出,在群众中流传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另外,“学堂乐歌”为以后创作许多的革命歌曲提供了音乐方面的素材,在其内容和政治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军歌与工农革命歌曲的演唱创作都与之有较大的关联。同时,“学堂乐歌”推动了合唱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使得欧洲音乐的模式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得以跨越,以爱国为目的的群众歌咏活动在生活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近现代的小学合唱教育

对于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活动是五四运动的开展,这个时期让我国合唱事业彻底在中国大地生根,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文化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得以提倡。我国一些音乐组织和社团正在这个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相继涌现,这些组织和团体为中国合唱音乐打开了窗户,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合唱,虽然当时只是一些业余的组织,却带动了一些专业的教育出现在校园。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一些音乐科目,指导和培育专门音乐人才。

一大批适合教学和课堂的歌曲被创作出来,也解决了当时教材缺乏的问题,合唱在校园发展开始有声有色。五四运动为课堂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抗日时期合唱教育发展带来了思想基础。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教育

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称之为最动荡不安的时代, 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抗日救亡运动歌曲在思想和行动上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音乐工作者联盟”等相继出现,聂耳、任光、萧声等音乐家创作大量爱国歌曲,这些歌曲给群众很大的鼓舞。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黄自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写的,体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过热情。一些爱过音乐者纷纷从国外回来,积极活跃于中国的乐坛。而以李抱忱最为热心教育,十多所大、中学合唱团的联合大合唱演出活动都是他曾促成的。在持续八年的艰苦抗战中,推动了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的是高涨的全民族抗日斗争情绪,加之合唱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曲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范。这个时期的歌曲合唱,标志着我国合唱艺术走向成熟。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民主自由向往之地,当时的音乐合唱作品体现了青年不为艰难,勇于牺牲,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新中国解放时期的合唱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社会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百花齐放,合唱音乐在这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中小学教育开始进行音乐教育。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以歌颂祖国,表达千百万群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为背景,作品以群众歌咏为主,主题和创作技巧上更多地采用了多声部音乐的表现手段等。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王萃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刘炽的《我的祖国》、《祖国颂》,朱践耳的《接过雷锋的枪》等。

为了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生理上的特殊要求,也为了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些作曲家创作了齐唱、领唱与合唱的曲目, 以李群的《我们的田野》、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马思聪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贴近小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合唱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鼓舞下,音乐加强了与国际交流,走出了“文革”的阴影,中国合唱艺术创作出现了繁荣时期,优秀合唱音乐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小学音乐合唱教育在这个时期有更多适合他们的德育美育教育作品,童声音乐大量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出现,鲍元凯创作的《景颇童谣》、何振京创作的《猫头鹰》、陆在易于1986年创作的《朝霞》和1990年创作的《回来吧 ! 可爱的云朵》等都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随着合唱艺术发展,为了更加体现合唱艺术的价值,出现了表演形式,大量音乐乐器和多媒体场景运用,各种口哨、打哆嗦、拍手跺脚等表演的表情动作加入,使得合唱更丰富多彩起来。

总之,随着经济和交流的不断发展,合唱音乐教育在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中不断得以发展,国际比赛和交流会更加促进其发展,也会拓宽教育的空间。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育是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合唱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比较,显得非常短暂,中国的合唱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曲折行进道路。在这段历史中,合唱教育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步伐。

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校本教育科研;小学;英语;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15-03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质的教育需要有优秀的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小学英语教育事业发展主要力量的教师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改进,但在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上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西部地区。作为西部的一个省区,广西的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缓慢,用于办学的经费有限,无法拨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能力都获得可持续发展。各地小学应从本地实际和教师发展需求出发,以校本教育科学研究为驱动器,探究破解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瓶颈问题。

一、校本教育科研含义

教育科研指的是人们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通过实验和研究,探明教育事务各个要素间的变化与规律,辨析教育本质与外部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的认识过程。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根本,与英文的school-based(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相对应。校本教育科研,顾名思义“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1]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基于解决学校存在问题和促进学校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学校及其教师在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过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挑战,研究的核心力量是学校教师。教师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将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教育科研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为了学校(for school)、在学校中(in school)和基于学校(on the basis of school)。“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所碰到的问题,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中”意指研究主要力量是学校的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解决问题的共同体,一起对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和解决。“基于学校”指研究要从学校本身实际出发,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研究都不能脱离学校实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挖掘学校的潜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管理等;研究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研究的基本类型有学习型教研、教学型教研及研究型教研。

二、广西小学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一)数量严重不足。据广西教育主管部门做的调查,全区约有1.5万所小学,其中开设英语课的只有4000多所,占总数的27%左右。据不完全统计(除来宾市外),全区目前共有小学英语教师5669人,其中专职教师2724人,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其余的均为兼职。全区小学缺乏英语教师达1.5-2万人。由于教师缺乏,不少学校都存在“课时少,间隔时间长,学生遗忘率高,教学成效低”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历偏低。广西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整体不高,尤其缺乏学历高,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熟练掌握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教师。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014年做的统计,在全区小学英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占0.017%),本科学历的71人(占1.25%),大专学历的1292人(占22.8%),中专学历的1516人(占26.74%)。[2]

(三)教学能力不高。许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都很短,大多数在岗教师的教学经历只有1-5年,普遍缺乏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不少学校不得不开设英语课程,让非英语专业教师兼职英语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做的统计显示,在全区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中,“非英语专业‘客串英语教师的有2694人,占了47.52%”。[2]这些教师从未受这正规的英语专业教育,不懂得什么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小学英语教学法,上课的形式单调,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能感较低。

(四)教育科研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小学英语教师由于任教时间短,教学实践经历有限,教学任务过重,几乎没有时间思考科研的问题。他们缺乏教育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限,没有意识到科研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教师自身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根据笔者对广西教育学院承担的“2015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小学英语班培训”的30位来自柳州、梧州、贺州、来宾、贵港及防城港等5个城市的乡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主持过国家级课题项目的0人,参与过的有3人,占总人数10%;主持过省部级课题的0人,参与过的3人,占总人数10%;主持过市厅级课题的0人,参与过的5人,占总人数约17%;主持过校级课题的0人,参与的6人,占总人数40%。统计数字显示,无论是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还是校级的课题,所有的学员均未主持过,参与过各级课题研究的总人数约占40%;公开发表过论文的8人,占总人数约27%,未发表过论文的22人,占总人数约73%。

三、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树立校本教育科研的意识。科研意识指的是人们从事科研的心态,是人们发现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求知欲,是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自身角色意识、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和反思意识。新时期小学英语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教师就要树立起校本教育科研意识,保持对新理论、新经验、新做法的敏感性,在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现状中发现问题,善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觉自愿承担科研的任务。

(二)提高自身的校本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3]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校本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课题预测设计能力、课题信息筛选能力、课题实施操作能力及课题书面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指教师在对教育现象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疑和困惑,从这些质疑和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课题预测设计能力指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预测未来的变化,设计课题的思路和目标。课题信息筛选能力指的是教师对获取的相关性信息进行识别、分类、编码、评估、运用。课题实施操作能力指教师落实、调整课题各个环节的能力。课题书面表达能力就是把研究得出的结论形成文字,通过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表述出来。

(三)掌握校本教育科研知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除了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本学科知识、相邻学科知识、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具备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教育科研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每位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的基本功。首先是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基点,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就会陷入盲目性。教育科研的理论包括: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科研的专门理论,如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教育科研的相关知识,如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

(四)掌握正确的校本教育科研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基本规律的方法越来越多,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成了小学英语教师开展校本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课题研究、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从中探索英语教育的规律。

1.校本课题研究。研究总是绕着特定的问题展开,从本质上讲,研究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校本教育科学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英语教师要从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出发,认真研读教育核心期刊和权威出版社的名家著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或进行跨学科、跨部门交流,在阅读交流和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从中筛选和提出研究的课题,经过论证、申报和立项,实施课题的研究,探寻问题的解决策略和途径。

2.校本教育观察研究法。该研究法指的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4]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确定问题——选择对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记录观察——整理观察记录——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小学英语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认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从中选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的课题,得出研究的成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3.校本教育调查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指“研究者在自然进程中,通过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研究当前教育现象和认识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5]基本步骤是:明确目标——制订计划——设计工具——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观察卡片——测验量表——实施调查——个别访谈——全面调查——书面问卷——专家咨询——整理资料——统计——列表——图示——撰写研究报告。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新课改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做出科学的分析,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对特定的教育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

4.校本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揭示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活动过程或研究方法”。[4]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目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组织管理——组织实施——效果分析——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该研究法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和运用此法针对小学英语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对已有的小学英语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他人的教育实验进行验证性研究,为探索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验。

5.教育叙事研究。叙事就是叙述故事,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简单地说,叙事研究就是对所叙述故事的研究。叙事与叙事研究的不同在于:叙事只是描述事件本身,并不对事件进行分析。叙事研究的特点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及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育对象。叙事研究的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小学英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从存在的各种问题中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6.校本行动研究。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校本研究指的是所开展的研究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校本行动研究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一种研究形式,研究的内容是发生在学校教师身边的问题,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中遇到的亟待解决问题。研究基本步骤:问题梳理(学校层面、学科教学层面、教师个人层面)——问题分析(发现典型的、有代表意义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课题——制订行动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策略——撰写行动报告。小学英语教师不要自我定位为教书匠,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基于学校或自身问题行动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7.个案研究法。该研究法指的是“把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特点,并据此设计和实施相应措施,促进其发展变化,然后把对这些条件和措施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和结论推广到一般上去”。[5]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其特点是重点研究具体实例的现象,深入研究每一个问题,研究自然情景中的现象,研究参与者的行为要素和观点。基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和目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总结与讨论——揭示个案形成的变化特点、规律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小学英语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有研究价值、通过实践对个案教育取得一定成果的对象,然后展开相应的研究。

四、结束语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新一轮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不断往深入发展,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会越来越多。广西小学英语教育起步晚,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办学经费有限,用于教师继续教育,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不多,教师更应立足本校实际,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自我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中筛选典型的、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效能感,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嘉.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意义、类型与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2] http://www.gxnews.com.cn / staticpages / 20041223 / newgx41c

9b3d4-295134.shtml.

[3] 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4] 蒋泓洁.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描写读书的好处英语作文60字下一篇:一份特殊礼物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