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途径(精选12篇)
具体途径 篇1
笔者认为, 追求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应重点做好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四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一.有效观察
写作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的方法, 是称不上有效的。真正的有效观察要领着学生从家庭、学校到自然、社会, 从特定的小天地到社会大天地,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种现象, 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储存在记忆中。观察时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观察, 用心去感受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观察主导者的教师, 要尊重学生观察主体的地位。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 多看、多听、多问, 关注现实生活中闪光动人的部分。细心观察, 勤于笔录, 坚持写观察日记。记日记时不作篇幅上的要求, 只求真实和积累。观察多了, 记录多了, 自然就拓展了眼界, 丰富了写作素材。写作的材料是源于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对生活的积累。模仿、抄袭他人的文章、断章取义或胡编乱造, 断然是提高不了写作水平的。因此, 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养成观察的习惯, 并在观察中记录积累其所得, 这就让观察环节切实有效, 也为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有效思考
在写作教学中, 仅仅进行了有效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自我认识。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 也是多侧面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生活的认识应加以思考, 从中挑拣出与时俱进的有积极意义的本质素材, 形成理性认识。这就是写作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面对一堆由观察而得的写作素材, 教师须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有效的思考, 让学生清楚选材的原则:一要明了写作的题旨, 确定写作的重心, 据此选出相应的材料。二要根据写作内容精选出最能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材料。三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合理取舍材料, 选出来便于行文有彩。对不同的材料, 经过思考筛选, 贴近题旨的选出来有益于文章内容的充实;缺失的材料, 可经过思考, 在积累中搜寻然后补进文中。四要对选取的写作材料依写作题旨的需求进行深思形成创意。即:写作的题旨要突出什么, 写哪个方面, 行文中要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与情感。
三.有效表现
当学生经过了有效的思考这一环节后, 教者要引导学生思考而选取适当的表现方法, 有条有理地行文成章。有效的表现这一写作环节中, 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词语、句段、体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而选择表现形式, 自主运用语言, 并确定写作顺序, 一气成文。
在有效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中, 要科学有序地训练表现方法, 表现技巧, 使写作主体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须依据课标精神、教材要求和学情, 从专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循序渐进地实现“根据表达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语文课标中所定出的写作目标。在此环节中, 应让写作主体的思维自由行进, 主导者切莫限制写作主体的联想和想象。只要是在一定的写作范围内的联想和想象, 有的放矢地表现了由思考而选取的写作材料, 那么,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是会有真情实感的表现出来的。
四.有效评价
要让写作教学有效, 当然要做好“有效评价”这一工作。而做好这一教学环节, 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重视对写作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二是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和使用的评价;三是重视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评价;四是重视对文章修改的评价;五是重视对文章优缺点的评价等。评价是否有效决定着写作的成效。要知道,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写作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写作状况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写作课程的设计,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由此看来, 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间相互的评价, 甚至家长的评价, 均有助于写作教学的有效, 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
总而言之, 语文教育中的写作教学, 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 有效进行写作教学, 务必抓好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当然, 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写作知识的运用, 重视阅读的积累, 重视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具体途径 篇2
——论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
关键字:诚信、社会道德建设、为人民服务;
以上案例深刻的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其主要原因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拜金,炫富的不归路,归根到底就是我们长期以来过分的投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新一代接班人的思想道德培养。
正如以上材料中所提到的郭美美及红十字里面几十个甚至更多个郭美美事件,一次又一次欺骗善良的人们,从而满足自己短暂的虚荣心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自己走上犯罪道路,败坏社会风气的同时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历久以来的传统美德--56个民族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传统美德,也使得无数的正能量传播者及爱心大使助人为乐的信仰降温。中国红十字会都能以爱心的名义去侵占苦难中人们的救命钱,那还有什么是可以信赖的?还有多少人会慷慨为远在千里外的同胞们解囊援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民深思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措施:
(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具体途径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翻转课堂;实施途径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它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做了定位,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有深远影响,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作用不仅是用来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阅读能力,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高中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高考,高中阶段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为主。
一、翻转课堂及其意义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在中国近期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学校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最大意义在于解放了传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又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课堂不再是一言堂的单向传授,“翻转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曾经的我们盲目认为国外一切都是好的,都比国内要强,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翻转课堂”固然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但是也同样存在着问题:(1)“翻转课堂”以小视频课件为课件,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同,视频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2)学生自制能力较差,需要时间适应“翻转课堂”,学习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解,对“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需要适应;(3)无法量化学习成绩(分数),家長与学校考核需要协调。成绩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最直接体现,尤其是面对高考,分数决定了学生的选择。
三、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具体实现途径
1.课前精心设计,视频引导学生兴趣
“翻转课堂”以视频课件教学为主,因此准备好精良的教学课件,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前设计也要精心准备,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教师制作《再别康桥》的朗诵课件。正式开讲前,先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学生对追星、歌曲很感興趣,用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歌曲结束,播放诗歌朗诵课件,徐志摩的这首诗歌浪漫气息浓厚,朗诵出来更可以感受到那份浪漫,结尾的歌曲,更可以加深印象,诗歌,本来就是唱出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曲谱丢失了,但是词却保留下来,成为诗经、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朝时期又重新有了曲调称之为元曲,是戏曲的前身。有声乐的教学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学习印象
“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是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教师作为协助指导的角色加以引导。高二下学期三、四单元学习的是戏剧,教师可以打通两个单元的内容,找到教材上选段的影像资料,做好课件。课上播放,结束之后,课堂交给学生。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上映过多个版本,还有同名的电影,教师可以将不同演出版本的同一情节与电影对比,让学生直接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经典的剧目,话剧与电影,都上映过多个版本,国内与国外的版本演绎各有风采。对中外戏剧的比较,中国古代与现代戏剧的比较等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外戏剧发展路线不同?是什么影响了它的发展?中外戏剧在继承与发展上有什么异同等等。语文的学习除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3.课后自主学习,在线指导深入学习
课后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足,比较自由,学生如果没有自制力很容易白白浪费时间,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天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同时,现在QQ群、微信群等都有视频功能,可以随时联系,有的学校也采用了云班课等,利用手机、PC、平板等终端设备,实现了在线实时教学的目的。对于需要抽查背诵的,可以利用QQ群的群视频直播功能,让学生闭眼背诵课文;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需要的是写作思路,深入来讲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发展,碎片化阅读、浅度思考都影响了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要加大培养训练力度,群内可以自由讨论,深入思考,最后总结想法并写下来。
“翻转课堂”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创新与优势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所在,及时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各方面的能力,“翻转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我们广大教师要继续思考发展“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篇4
1 一些主要的高校校园建设问题
其实在早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会议上就通过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干问题的决议,会议上要求高校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位,要求高校开展一系列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高校校园建设着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
1.1 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很重视,并没有把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没有把该项目列入校园党政工作的第一位,不管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的投入都非常不足 ;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和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整个建设看起来凌乱不堪没有条理性 ;此外,高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的发展而轻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学校的育人功能显得弱不禁风。
1.2 缺乏大众化是校园文化的又一问题
某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缺乏大众化,一些高校安排的项目和内容只考虑到优等生,而把大多数的中等生及相对劣势的差生忽视了,要知道中等生和差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阵容,所以说学校举办的活动只考虑有特长的同学参与是相当不科学的。相反的,学校应该举办一些丰富的、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大众化一些的活动,这样就使得参加人数增多,从而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3 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突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历程、建校时间和文化底蕴,甚至是有不一样的培养人才的方案,所以说,不同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来看,很多的高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校特有的个性,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问题来探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更别说是文化建设的深广度的问题,高校的育人功能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 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营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就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政工作,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同时也要注重全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师生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执政工作,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全面性的积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中重要作用。
2.2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就可以实现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项艰巨、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建设实行整体规划,使高校各方面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有极大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另一方面,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加以正确的管理,同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2.3 校园文化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既彰显个性又能突出重点,把各自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建校时间及背景都着重突出强调,同时也要把各自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示出来。只有把各自高校的特点搬出来,才能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突出大众化,争取让学校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在安排校园活动的时候让活动更加贴切、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4 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所在,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个躯壳,相同的,一所学校没有灵魂也就成了空壳,所以说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它在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能教育学校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更好的教书育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校风和学风,更能促进师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具体途径 篇5
第二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主编:郭建宁 撰写:魏波
2014年05月06日13: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传播和变化与该时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立足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生动局面。
(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唯GDP”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抽象地说,发展为一种“工具理性”支配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导致“为发展而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反而弄不清“发展是为了什么”等价值导向问题。在反思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念逐渐被接受,这是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发展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如此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发展不只是发展经济实现富强,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圭臬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的决策对于整个发展起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主要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考量和平衡各种利益,坚持何种价值导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站在追求政绩的立场上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谋长远发展;是投资者的利益至上还是民众的利益优先?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政府决策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这要求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调动起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行为横行,社会诚信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诚信和法治之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竭泽而渔、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可持续,诚实、信任、友善、合作则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道德基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应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而要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一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又不伤害社会利益的模式。从现实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引发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以其强大意志左右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决策,损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资本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常常会伤害民众利益,这时,政府就要主动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以此来消解资本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如今,一些企业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攸关,因而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在建设“法治中国”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政府的决策还是企业的行为,它们背后都为某种利益和观念所驱动,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那么,如何约束和引导权力与资本,避免权力被滥用、也避免资本伤害公众利益?显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教育是不行的,推行法治和民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权力和资本都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扩张的本能,必须依靠更强大的制度约束把它们“放到笼子里”,才能使之不伤害社会。这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存在互补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法治中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都是法治的精神、理念与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赋予强大保障,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其中的关键是,掌握权力的执法者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各种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的运行严格按照法治的规则进行,从制度上避免权力的滥用,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特别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们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内心深处服从法律的统治,培育对法治的信仰。当法治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信仰时,人们会想方设法规避法律或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拿法律做交易、视法律为儿戏,尤其是以权代法。所以,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所在。
(四)在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结果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必须推动治理创新,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等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试验,其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扩展治理的主体,让社会组织、公民、媒体等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围绕公共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在互动与妥协中达成共识;推行开放式决策,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促成利益共享。面对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公众觉醒了的维权意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完善制度中形成激发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力。治理创新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推动制度创新,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还要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现实中存在“好人没有好报”“有德者无福”的现象,“老实人吃亏”的现实也让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张“不能让孩子太老实了”。破解这一道德悖论,除了继续进行道德宣传之外,还应建立各种合理的奖惩机制,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行好事、做好人、有好报的预期和信念。比如,中国的富人阶层已十分庞大,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快速拉大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矛盾加剧的重要根源。一个事实是,富人阶层的形成既有勤劳致富的成分,也有通过钻体制性漏洞、进行权钱交易等攫取财富的普遍现象,其中充满了各种“原罪”。今天,不能用“打土豪”的方式“均贫富”,但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面对严重的社会对立,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新考量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在保护个人财产的同时,创新慈善制度,鼓励富人从事慈善事业,避免财富大量流失海外。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抵制为富不仁、拜金主义,引导人们尤其是富人积德行善,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的和谐。
(五)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起来便是完美的,总会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试验创新中完善和发展的。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才能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是否支持改革,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坚持真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非个人利益至上,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琳:纪检体制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
——谈纪检体制改革(上)
2014年07月16日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纪检体制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
观察近年来与反腐败相关的制度反思,解决方案多聚焦在“加强监督”这四个字上。就中国的反腐体系来说,其实并不缺乏监督的制度设计,举凡组织监督、纪检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媒体监督等等,不一而足。但腐败依旧,问题在哪儿?
所有腐败本质上都是权力的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遏制腐败唯有让绝对权力变成相对权力、规范的权力和受限的权力。在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上,方向并没有错。问题出在监督的效能上。民间如是调侃,“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险,司法监督太晚”。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道尽了各种监督的尴尬。
而在反腐败体制和机制上,问题首先出在机构职能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查办案件外来干涉太多,腐败频发但责任追究不到位。作为对当下反腐形势的回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针对“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决定”拿出了“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药方。毫无疑问,“线索处置”是纪委查办反腐案件的关键环节,在以往的习惯性程序中,地方纪委若发现本地的重大腐败案件线索,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首肯后才能进行初查。这无疑给地方主要领导干涉办案提供了机会和便利。压案不查、瞒案不报、举报人信息泄露多是在线索处置环节就频繁发生。
不难看出,“决定”在明确各地纪委应将案件的线索处置和查办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此具体的改革措施直接写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显示出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执政风格。
2013年11月,三中全会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就专程赶赴位于湖北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王岐山在这次调研中强调,纪检监察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一定要唯实,不能做表面文章!”这是王岐山对纪检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而没有务实的纪检体制改革,哪来反腐败的真实成效?
坚持标本兼治,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与此相适应,中纪委明显加大了办案力量。各类改革举措也围绕着强化办案而展开。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已将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125个清理至14个;在机构、编制和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整合了6个内设机构,增设4个纪检监察室,使负责具体查办案件的纪检监察室由8个增至10个。
而业已启动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纪检改革举措,非“巡视”莫属。当然,巡视早已有之,但从十八大以来的“巡视”成果看,中央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有价值线索,就比过去明显增加。
今年3月,中纪委又提出,要实施组织制度创新,机动灵活开展专项巡视,首次专项巡视对象为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涵盖科技、教育、农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这“决定”提出,要“实现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以及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7月7日,5个中央巡视组通报了在河南、辽宁、甘肃、复旦大学、中粮集团发现的问题。“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触目惊心的词汇,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河南甚至还被指出,“买官卖官问题突出,跑官要官、拉票贿选问题一度也比较严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时有发生”。
短期的巡视每一轮都能有所斩获,这一现象本身也令人深思。一是每一轮巡视均有固定期限,时间并不长;二是每一轮巡视均以谈话为主,使用的都是常规方式,既没有“窃听风云”式的“高大上”侦查方式,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手段。但就在这样的短期内,以这样常规的方式,却查出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严重腐败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查处腐败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警示着地方各级纪检机关在发现和查处身边的腐败现象上还存在诸多漏洞。虽然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但从巡视组发现的省部级领导腐败行为中,总有一批低层级领导干部和商人卷入其中,有的腐败行径在当地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地方纪检对这些腐败行为无动于衷?如果曾发现但忌讳这些“小老虎”的保护伞太大,为何不上报寻求更高层级纪检组织的支持?
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保证既得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对待“改革”阳奉阴违并不鲜见。诸如以文件贯彻文件,以材料汇报替代实质改革举措的官场陋习,至今仍绵延不绝。纪检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不但要指向“上级监督太远”,同时也要指向“同级监督太软”,还要防范上级派驻下级的纪检人员与被监督对象勾连,成为腐败利益共同体。
加强对纪检监察系统干部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也是这一轮纪检体制改革的亮色之一。长期以来,纪检人员备受“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问。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纪检监察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中纪委也新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用纪委内部的“纪委”来对准自己。一个严格监督的改革思路是,让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引入外部监督、异地监督等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监督纪检人员。
杨小军:四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2014年08月21日16:35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四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苏荣也好,***也罢,这些所谓“老虎”,就是破坏了这个至上原则,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意志、集体意志、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之上,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没有遵循,没有原则,为所欲为。这不仅背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破坏了法治的权威。继而言之,法治不仅要有权威,也要有纠偏功能。对于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或者是执政一行的“宰辅大臣”,在其执政过程中的种种政策、行为、做派等,都要有及时纠偏的功能,也就是行为纠偏功能。一旦有人出现僭越、滥用权力等偏差,法治应当发挥其强有力的纠正偏差功能,以免养虎为患。
第二,底线规则。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从近期打出的形形色色的“老虎”和“苍蝇”来看,很多都是击穿了这个底线,胆大妄为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对这样的“老虎”和“苍蝇”当然不能姑息纵容。从历朝历代来看,吏治不仅必须整顿,而且需要经常整顿。为官清廉是政治清明、文明的重要内容。这才能真正维护执政党的长期利益、根本利益、整体利益。讳疾忌医、轻描淡写,只会放纵歹人歹行,最终失信于民。所以,党中央当前采取的反腐措施,可以说是于民有利、于党有益、于国有益。
第三,践行法治。无论是至上规则还是底线规则,都仅仅是规则,而不是事实。法大于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实践中、行为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法律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只做不说,不是法治;只说不做,同样不是法治。只有既说又做才是真法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法治。
具体途径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教学思路;途径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逐渐的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中,音乐课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音乐课堂的重视也是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断的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具体思路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思路
所谓的教学思路就是在进行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机构和教学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计划。主要就是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相关的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对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筛选和配置、教学的知识点的学习顺序、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以及时间的分配等,一个有计划的教学思路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科学地、有逻辑地去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不断的完善教师的内容,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加富有于艺术性与创造性。首先就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教学整体布局。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教材的重要性,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依据来指导具体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循教材的具体内容,在课堂结构上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等。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课堂宏观视角,调整课堂结构、进行合理布局,有效的增强课堂的整体结构,提高课堂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思维的逻辑连贯性,积极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思路可以有效的突出教学的目标、重点以及难点等,可以直观的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教学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最终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教学水平。其次就是巧妙的构思教学细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细节状况,要在细节的处理上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我们在进行的相关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进开展教学,要在细节上引导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利用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来进行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学习,这样有针对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首先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因为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我们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就要在根本上提高他们对于音樂的兴趣爱好。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热爱,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来调动课堂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在传统的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向学生们传授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与其他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音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方法在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热情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们缺乏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内容的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过媒体教学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要把多媒体教学中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与音乐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理解、感受音乐知识,直观的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所在。在进行相关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渐强渐弱的频率来表现音乐的进程和张力,也可以利用适合的动画效果来表现音乐的内在含义。这种教学方法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总可以让学生清楚明了的掌握知识的重点要点。最后就是相关的学习技术练习。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把歌曲的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一些音乐技巧的掌握。第一点就是要进行一些发声练习。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前要有针对对小学生进行一些技巧性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这是一种让小学生运用自己嗓音进行发声的基本途径。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发放来进行练习,要要求学生们轻唱。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编写简单的旋律短句让他们练习,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呼吸、发声以及咬吐字等技巧,对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以及音乐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第二点是听音练习。听音练习可以让学生们懂得听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直接的提高学生们的听音能力。第三点就是节奏练习。节奏在音乐中有着关键性的地位,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形象化以及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节奏训练。例如可以采用一些衬词来提高训练,让节奏培养变得更加形象化、生活化。教师要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们把音乐节奏联系生活,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提高学生们的节奏能力。 第四点就是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游戏、图谱以及倒置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要计划好音乐课的具体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来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理解音乐内涵,不断的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爱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楠.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创新[J]才智,2007(5):8.9.
[2]衍超.小学音乐课觉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3]州瑞玲.浅析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J]林区教学,2011(07):1.2
具体途径 篇7
1 村级债务的现状。
呼兰区辖13个乡镇4个街道, 168个行政村, 截止2007年末全区村级资产29659.6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6247.1万元, 流动资产23107.9万元, 分别占资产总额的21%和78%。上半年化解债务755.6万元, 化解4.4%, 主要采取拍卖林木、五荒资源、固定资产, 发包机动地等方式化解债务。债权21268.7万元, 其中:银行信用社存款3172.5万元, 占14.9%。农户欠款9759.6万元, 占45.9。单位欠款5226.2万元, 占24.6%。外部个人欠款1889万元, 占8.9%。其他欠款1221.4万元, 占5.7%。债务17139.1万元, 资产负债率为58%。村均负债102万元。资产大于负债的村有107个, 资不抵债的村有61个。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级债务总额大。负债17139.1万元, 资产负债率为58%。二是资金来源匮乏。村集体积累少, 近几年用积累化解的已经化解了, 村级化解债务来源越来越少。三是村级债权呆死帐多。村级债权21268.7万元, 其中无效债权18079万元, 已无法收回, 占债权总额的85%。四是欠款人还款意识差。欠款人认为欠款时间较长, 主要是往来欠款不用还了, 没有还款意识。
3 化解村级债务的措施。
3.1清收债权化解村级债务。采取积极有力措施, 回收债权, 回收的欠款专项管理, 确保化解不良债务。3.2农户欠款采取抹帐形式, 化解债务。积极引导欠款户找存款户双方协商同意后相互抹帐, 签定“划转”合同, 同时村与存欠款户办理债权、债务转移手续。3.3欠款户与银行、信用社进行划转, 化解债务。对农户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的债务, 采用村集体在银行或信用社的贷款与农户欠款进行划转, 村与银行或信用社办理还贷手续, 欠款农户与银行或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 村与欠款户办理收款手续。3.4变卖村集体闲置的固定资产, 化解债务。对闲置的固定资产可一次性拍卖, 经村民代表会确定底价, 报乡镇政府审批, 公示一周后, 公开竞价, 以变卖的资金偿还债务。3.5转移林木所有权, 化解债务。依据每条树带已经核实的树龄、数量及长势情况, 按每株树的平均胸径计算,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竟价拍卖, 村委会方可以林木抵顶债务, 林木转让后村林地所有权仍属村集体不变, 村与债权人签订“林木转让协议书”, 办理还款手续, 并进行鉴证。3.6精减人员, 压缩支出。对并村、并校精减人员没有精减到位的乡镇, 这次要精减到位, 压缩开支, 减轻村集体的负担, 保证经费支出, 防止发生新债。3.7坚决杜绝新债的发生。区委、区政府明确规定, 今后村集体不准抬款, 不准为个人贷款担保, 否则谁批准, 谁负责偿还, 对于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避免增加新债。责任编辑:徐启彦
摘要:乡村债务是乡村两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沉重包袱, 成因复杂, 在核实村级债权、债务底数的基础上, 对村级债务化解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具体途径 篇8
1《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原则
1.1 政治性原则
《纲要》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严格意义上说该课程不是历史课, 而是政治课。因此不能把《纲要》课上成了单纯的历史课。我国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保障, 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任何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想法都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所以《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脱离该课程政治课的属性。
1.2 历史性原则
《纲要》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但是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纲要》课又有着很强的历史性, 该课程是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如今的一个历史性轮廓, 如何对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以凸显该课程之目的——即使大学生明了近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 又必须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呈现, 所谓的以史代论。否则, 《纲要》课就成了和其他课程有着较大重复的纯理论说教课程。其课堂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 《纲要》课在强化政治性原则的同时也不能照顾了政治性而缺乏人文性和历史性。
1.3 趣味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像过去那样进行单纯的说教式教学, 必须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已是普遍的共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课堂有效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趣味的干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可以想象的。学生一般都喜欢老师能讲点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在讲某位名人时不妨提下此人的人生趣事, 活跃下课堂气氛。有些教师讲起课来板着面孔, 小心翼翼, 生怕“政治上”不过硬, 失去了“战斗性”。其实, 硬灌的结果只能是理虽对, 却解不了渴;话虽多, 但动不了心。讲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正是调动学员内在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具体途径
2.1 开展集体备课, 打通课程壁垒,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打通《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壁垒的限制, 避免两门课程课堂教学上内容的重复出现。根据在教研活动中相互研讨的结果, 设置新的《纲要》课教学专题,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2 开展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的专题教学, 增强教学内容的历史性和趣味性
积极寻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路径, 形成成熟的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教学专题, 突破过去按教材套路进行的本本主义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呈现和趣味性, 帮助学生清楚掌握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了《纲要》课的课程目的——即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增强教学内容的视听艺术效果
在综合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和音乐, 注重讲授过程中的视听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从而做到以情动人, 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2.4 培养学生课外历史阅读兴趣, 拓展教学内容和效果
一是以“讲”引“学”。即以教师的专题式教学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任课教师适时和有针对性的开列课外阅读书目或文章,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是以“读”启“思”。根据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并适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
3《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目标
3.1 改革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人听”
完成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的若干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专题, 凸显近现代历史的过程和教学的趣味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可听性。并通过增强历史叙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纲要》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 进而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
3.2 彰显历史过程细节, 触发学生思考——“有所思”
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过程细节触发学生思考, 同时运用多媒体视听技术强化历史细节的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以情动人, 并引导学生思考, 以实现《纲要》课要学生达致的思想目标。
3.3 以教学促科研, 以科研反哺教学——“有深度”
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研究, 再以有深度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要将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 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术严谨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
结语
《纲要》课开展专题式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立足于教材和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和时政热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 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对这些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式教学, 有效克服了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方式的弊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立足于教材和教学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而《纲要》课有着最好的专题式教学资料可供利用。在《纲要》课的专题式教学研究中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专题式教学的原则、具体途径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具体途径 篇9
1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一般途径
1.1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
作为一个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中国家, 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政府以农业经济基础为依据, 开展自上而下的新技术推广。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是中坚力量, 负责推广的所有工作, 包括现场示范、培训指导、物资补助等。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给推广带来了一定便利性, 但同时也附带一些问题, 如推广经费不足、推广定位不准确、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等。另外, 政府推广给农民带来了很强的依赖性和惰性, 不能快速融入市场, 不利于分担风险。
1.2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
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有极大的优势, 对市场信息资源有充分了解, 可以准确把握市场风向, 有利于带动农民走进市场。龙头企业具有资金和技术的双重优势, 能够有效规避滞销、产需分离等多种市场风险。不过, 虽然龙头企业的开发前景看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企业的目的终究是利润最大化, 很难与“三农”意愿站在同一个方向上。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就意味着农民的选择权变少, 其实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损害。企业的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这样一来, 政策变成了企业的尚方宝剑, 财政补贴成为企业的经济支柱, 农民享受的待遇十分微薄。
1.3 以农民技术协会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
农民技术协会属于民间自发的组织, 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成果共享的双重作用, 能够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农业技术协会的主要参与成员是农民, 由农民自我管理, 进而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推广过程中, 农业技术协会能够将农民、政府、企业和市场连接在一起, 使它们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 进而在兼顾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技术推广。当然, 它也是有缺点的, 核心技术力量是其不断进步的根本, 但大多数农业技术协会力量薄弱。再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协会才能发挥作用, 而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 很难形成较大的规模。所以从目前来看依然缺乏竞争力。
2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具体途径
2.1 地膜种植技术的推广
地膜种植技术主要是在较干旱地区应用, 是为了保持土壤水分, 确保玉米基本产量。还可以用于促进玉米光能利用和水肥吸收, 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进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自2008年推广实施以来, 出于气候、土壤、资金等方面的原因, 技术推广受到一定限制。该技术以政府为主导, 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并加以解决, 进而为推广做好准备。地膜种植技术成本较高, 所以主要从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扶持, 少了薄膜、软管和机械的额外投入, 农民的积极性较高。在政府的引导下仍然以示范田为主, 通过新技术种植产生的收益向农民证明, 进而达到宣传新技术理念的目的。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推广过程中, 政府依然是主要角色, 研究详实的推广方案, 并结合市 (县) 域情况, 分步骤完成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推广工作。首先选取样本镇为示范区, 利用现场会等形式对耕作方式、耕作效果以及耕作收益进行宣传, 对比新旧耕作技术的差别, 改变农民对传统耕作方式的看法, 进而主动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其次政府在持续强化技术力量保障的同时, 还要将技术带入千家万户, 并给予技术指导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
2.3 深松整地技术的推广
深松整地技术是近年来倍受推崇的一种技术, 据有关资料显示, 可使667m2产量增加11%。该项技术推广主要分四个阶段:技术宣传、典型示范、能人带动和广泛推广。由政府组织专题会议, 自上而下了解掌握新技术, 形成全新的种植理念。在代表乡镇进行典型示范, 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各乡由能人带动, 逐渐从农户自身体现新技术的收益。在对新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后, 加大推广力量, 同时由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从而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梅申, 王慧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4 (02) :28-32.
具体途径 篇10
1电力通信光缆网
1.1电力通信光缆网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 我国的电力光缆网虽然较以往的通信网络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必须予以改进和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1现有电力通信光缆网结构受制于电网结构
电力通信光缆网自20世纪90年发展以来, 从以ADSS光缆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OPGW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光缆为主的电力通信光缆网络。OPGW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优越的机械性能、成本也较低等显著特点, 正全面在110k V以上新架设线路上使用。ADSS光缆作为早期电力通信光缆的主要光缆, 仍在现有电力通信光缆网中运行使用。相对于其他光缆, ADSS及OPGW光缆作为跟随电力架空线路架设的光缆有着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经济性强等特点。
与此同时, 电力通信光缆网也受制于需要跟随电力架空线路这一特点。在通信光缆网络的设计、拓展时, 必须同时考虑电网结构、电网运行检修安排等因素。这一特点导致电力通信光缆网在设计迂回链路、光缆扩容、业务设计上都存在困难和瓶颈。
1.1.2 OPGW光缆拓展困难导致电力通信光缆网存在传输瓶颈
OPGW光缆作为电力通信光缆网现有的主用电力通信光缆类型,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优越的机械性能、架设成本也较低等特点。OPGW光缆已全面替代ADSS光缆成为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主要应用光缆类型。然而, 因OPGW光缆同时作为电力输电线的架空地线, 替换、拓展施工必须结合线路停电, 这使得OPGW光缆的替换、维修、拓展变得相对困难。
早期建设的OPGW光缆多数为在500k V、220k V输电线路上的24芯光缆, 这些光缆架设在重要站点间的重要输电线路上, 线路停电将会导致较高的电网风险及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 这类连接重要500k V、220k V站点的纤芯数量较少OPGW光缆就成为现有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传输瓶颈, 备用空余纤芯数量长期不足, 导致电力通信运行方式的拓展困难, 严重制约电力通信网上层部分的设计与运行。
与此同时, 早期建设的OPGW光缆只架设在一回线路上建设一条光缆, 并承载地区、网省的重要业务。在这些单回线路上的OPGW光缆一旦出现故障, 检修人员将无法在故障光缆两侧站点进行快速路由迂回排除故障, 导致光缆承载的业务恢复时间较长, 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1.3部分新站点割接光缆设计导致新站点光缆存在缺陷不足
新变电站建设时, 电力架空线路多采取割接形式实现新站点的输电线路接入, 电力通信光缆也使用这种割接形式并接入到新站点中。这种割接方式会导致光缆原有的光路需在新通信站点进行跳接, 同时割接后的两条光缆需要接入新通信站点的业务, 这会导致割接后投运的两条新光缆空余纤芯不足导致后续拓展能力减弱。
1.1.4局端站点管道光缆安全性不足
以OPGW为主的主干电力通信光缆网络稳定性强、可靠性高、较少遭遇外力破坏。然而大部分地区的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均设置在市区, 需使用管道光缆进行连接。穿越市区的管道光缆, 容易遭到市政工程施工的外力破坏, 安全防护性能堪忧。地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肩负着地区电网的全面电力调度工作, 若连接中心通信站点的光缆遭到外力破坏, 将严重威胁电网安全。
由此可见, 虽然电力通信光缆网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效、安全、稳健的特点的, 但是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网络结构的问题, 需要电力通信运行单位不断的予以改进和克服, 以更好的推动和促进电力通信光缆网的发展。
1.2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的光缆通信形式, 电力通信光缆网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跟随电力架空线路运行, 有较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样也就可以更好的传输电网业务信息, 从而为电力网络提供安全稳健的通信支持。但是, 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影响电力通信光缆网的运行能力实现的问题, 会严重的制约其使用的质量和效果, 也会导致其安全性的下降。所以, 要想在现有的电力通信光缆网的应用特点下, 实现更稳健、稳定、冗余大、拓展强的电力通信光缆网建设, 就必须要针对电力通信光缆网的缺点进行重视并予以解决优化。这样不仅要求电力通信运行单位重视电力通信光缆网的建设, 还要电网线路规划建设等相关单位予以重视, 所以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加强对电力通信光缆网的管理和建设, 实现更好的更高质量的网络通信, 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的途径及方法
要想实现对电力通信光缆网的有效优化, 就必须要加强对电力通信的优化方式的准确的选择, 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对现有的网络的优化,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对现阶段的几种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
2.1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的原则
电力通信光缆网主要发挥承载电力通信网络业务信息的功能作用, 在冗余性、拓展性、健壮性有较高要求, 且强调具备较强强的安全可靠性。要想保证信息传输具有较高的安全灵活性, 就需要网络结构以多冗余、多回路、多迂回、多链路为原则进行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优化建设。
这要求在新光缆架设敷设设计上需充分考虑冗余、迂回、链路等因素。除此之外, 还要求现有的光缆业务光路进行资源系统性优化, 减少纤芯资源的浪费, 提高现有电力通信光缆网的利用效率。在选择电力通信光缆网资源时, 要在当前业务信息传输满足的前提下, 注重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时的余量问题, 为今后的业务领域拓展保留足够空间。
2.2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途径及方法
2.2.1电力通信光缆网传输瓶颈的优化途径及方法
对于电力通信光缆网传输瓶颈的优化, 主要需要通过承载光路业务调整方面来执行。需要对现有的承载光路业务进行优化调整, 减少不必要的或重要性较低的光路业务, 例如110k V等级的业务或部分非实时业务。同时, 对优化后承载的业务进行N-1分析, 安排迂回光路、电路保障业务运行, 并制定应急预案以迅速调整迂回路由, 以降低瓶颈光缆故障停运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2.2.2新站点割接光缆设计优化途径及方法
对于新站点割接光缆设计的优化, 主要需要从线路设计开始考虑电力通信光缆网的运行需要。这需要在工程线路设计阶段就计划设计拓展原有的光缆纤芯数量, 增加光缆冗余, 从源头上避免新站点割接投入而导致的光缆冗余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 因实际情况无法替换更多纤芯的架空光缆的割接光缆, 在业务割接上需要进行优化, 在不影响光传输、数字传输等网络稳定性的前提下, 减少在割接光缆上承载的光路数量, 以提高光缆冗余不足的问题。
2.2.3局端站点管道光缆安全性的优化途径及方法
对于局端站点管道光缆安全性的问题, 需要分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管道光缆的保护, 加强与市政部分的沟通以增加相应保护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需要建设迂回路由, 增加局端站点从不同路由接入的光缆数量并优化承载的光路业务可靠性, 加强因外力破坏导致的部分光缆中断时的业务可靠性。第三方面需要建立局端站点光缆中断的应急预案管理, 在出现局端站点光缆光缆中断情况时能迅速处理, 降低光缆中断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2.3电力通信光缆网网络优化的应用
电力通信光缆网优化过程中, 如果在设计阶段对电力通信光缆网的特点予以重视, 增加多回路、多冗余的设计, 在瓶颈光缆进行业务优化管理, 在新割接站点光缆增加冗余设计, 加强局端管道光缆的保护与增加局端管道光缆的迂回路由能有效提高电力通信光缆网的安全稳定性, 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整体安全运行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 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优化不仅由于其是电力通信网络的基础载体, 还因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优化和升级, 需要予以及时的改进。因此, 电力通信光缆网的优化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中的必然, 需要得到电力通信单位及其他电力设计、运行单位的充分重视及必要支持。电力通信光缆网通过优化后, 能更高效地为电力通信提供安全可靠的通道, 能更好地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电力通信光缆网作为一种现代电力通信传输的基础载体, 具有稳健和安全的优势和特点, 也更加符合现代电力通信的需要, 但是在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
关键词:电力通信,电力光缆,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静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优化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1 (8) :214.
[2]瑞华, 苑丰, 郭保卫.平顶山电力光传输网络的优化方案[J].邮电设计技术, 2010.
具体途径 篇11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1.1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包括在高考科目中,并且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也没有将其作为基本考试科目,课堂教学根本实现不了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未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器材配备不足,更有部分地方的高中学校中没有电脑。即使是各项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也始终以高考至上为教学理念,这从地方教学评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中学高考过线人数、考上重点院校人数等,这些才是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成果评估的核心。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中仍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要想真正转变这种思想还需要一段时间。
1.2教学效率不高
在高中所有课程中,信息技术课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由于不涵盖在高考范围内,多数学生上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借机上网,或者是玩网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翘课。这种现象在学校中经常发生,校领导与教师也没有加强管理。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加快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由于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培养信息素养高的人才队伍才能达标,而培养的关键阶段就是高中时期,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思维十分有利。
2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2.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是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觉地筛选、设计以及探索学习目标,自己确立学习方法及途径,是学生学习中能够自我管理的一种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实际要求,将所有软件的部分核心功能介绍给学生,剩下的交由学生自己实践。
比如:在教电脑绘画知识过程中,分析教材后能明显看到画圆角矩形、矩形及圆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只需要向学生介绍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关于矩形与圆的方法初略讲解即可。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学会其他两种图形的具体画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获悉所有软件中具有的功能。该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掌握新软件的能力。
2.2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能力与个性不同的学生而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由年轻教师负责,所教授的对象也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当前,电脑已经普及到了家庭中,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并不是一概不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力争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比如:教师可针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部分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巧的学生,应积极鼓励他们全面发挥自己在编程方面的优势,也可到其他小组中对同伴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若遇到了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解决。这样,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2.3培养学生综合信息技术素养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本身掌握多少信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积极构建一套高效完善的、能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要教学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及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开发学生智力,以增强他们的分析与操作能力。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料库,让他们在资料库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且通过资料库中的诸多表格与图片进行一番加工处理,制作出通讯录、值日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而且还全面调动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结论
具体途径 篇12
一、新媒体实质及影响
(一)新媒体的实质研究。新兴沟通、交流、传播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QQ、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已融入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作为新技术改变了以往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传统媒体区别而出的“新媒体”,甚至有人对“中国传媒大学”有了是否为“中国传统媒体大学”的意思?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是因为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广阔性、不确定性,所以造就了“多元—开放”两大特点,“大数据”“大信息”相互交融,带动很多产业发展。
(二)产生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加大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增加学习、工作、生活的更多资源;促进交流的优势以及较高效率;通过媒介获取典型案例、先进理论与工作方法;将新媒体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线上”解决思想问题。“网上”的丰富,大学生出现虚拟生活的丰富、现实生活的惨淡,相互之间的差距影响心理健康;大量信息同时涌入,质量参差、内容良莠,既包含正能量十足的消息,也带有虚假、谣传等不良信息,致使误入歧途;改变学习、思考的一贯思维,出现理论“断层”,没有系统、思考的空间。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修养意识的具体途径
(一)高校网络修养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网络修养的首要,是摸清教育的本质。网络道德教育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育,如文明、安全、诚信、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在网络中都不能忽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礼仪,既要正面引导学生保护自己、学会处理安全类问题,又要提出约束自己、预防犯罪或不故意犯罪,培养学生的正能量与肩负社会的责任感等。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修养意识的途径。一是提高网络媒体工作的素养。辅导员在新媒体纵横的时代,需要学会加强自身熟悉、掌握、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以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为突破口,营造思想共鸣,搭建“新媒体—工作”之间的对接渠道,善于运用网络关注,解决、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工作的关注度与吸引力。二是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升修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网络虽然属于虚拟生活,“线上”的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流,但仍要正视道德观,长此以往,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形成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生活、工作;树立观念,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价值取向,净化网络道德的行为、提高网络道德修养的意识;反复在日常网络行为中加强网络行为的监管,通过训练增加经验,养成自觉传播正能量的内动力。三是家庭与学校联动。学生受教育的平台分家庭、学校与社会,这就要求家长同样要重视学生的网络修养。家庭中家长同样要学会改变教育思路与观念,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生活,学会引导传统美德的同时引入网络道德观念,营造和睦家庭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通过环境影响孩子的道德标准,特别是网络道德观;学校可以引入网络道德观的相关课程,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设立丰富的正向资源,同时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新媒体的推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不仅为学工队伍的队伍建设提出方向,同时更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拓宽。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者,更要在网络修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壮大,其传播速度快、传递途径多,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多影响。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更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今大学生在网络修养暴露的新问题,是目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邵晓芝.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J].技术与市场,2013(01):130-131.
[2]陈国强,蒋秀萍.Web2.0时代网络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44-45.
[3]龚时喜.新媒体的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时代农机,2015(05):108-109.
[4]杨茂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5(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