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精选12篇)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篇1
财务管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明确一个财务目标, 牢固树立四个财务管理理念, 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财务关系, 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一、明确一个财务目标,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反映企业追求市场的发展能力、追求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企业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价值, 将企业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商品, 通过一定的途径 (如产权市场、股票市场) , 利用一定方式用货币量的大小来加以衡量;二是社会价值, 即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 满足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中, 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核心, 要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着眼于企业发展的远景和持续, 摆脱狭隘的短期和局部利益, 重视资源合理、节约利用, 承担社会责任和风险, 把出资人 (股东) 、员工、消费者、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置于整体考虑。
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兼顾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通过依法经营、科学管理、科学决策,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 使企业的经济价值达到最大。同时, 通过诚信经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加强领导、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排放、最小的污染,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可以参与抗震救灾、扶贫扶教、建设希望学校等活动, 减轻政府负担, 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提高企业社会价值。
二、牢固树立四个财务管理理念, 即成本效益、以人为本、货币时间价值与风险控制、诚信经营
第一, 牢固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即讲求经济效益, 讲投入产出, 讲经济核算, 是节约发展的要求。成本效益理念要求我们企业经营规模与资产占用规模相适应, 企业部门职责与资产利用多少相适应, 企业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与企业经营需要相适应。具体来说, 应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合理的负债水平, 促进企业以合理的投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优, 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才能更好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第二,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管理, 这里的资本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 同时也包括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本, 这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因此, 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理财观念, 通过有效的激励和必要的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和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理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员工的智慧和潜力。
第三, 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中, 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必须力求高效率、快节奏。企业财务管理必然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理念, 要求在组织企业资本营运全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占有和使用资本的时间, 提高资本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值和盈利能力,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提高其单位时间的效益, 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的条件下, 企业理财活动总会面临着许多不可预见因素, 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各种风险, 如我们烟叶生产受气候变化、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的制约。风险给企业虽然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 企业应不断提高预测未来理财活动中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能力, 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
第四, 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企业失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 但决不可能长久。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市场形象。树立良好的理财信用, 要求企业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理财活动中, 在与投资者、债权人、往来客户、政府等业务交往中, 始终诚实守信, 不失信于人, 自觉树立和维护企业自身良好的财务形象。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即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外部财务关系和短期与长期、局部和整体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 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与职工的利益关系。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分配、绩效考评、有效激励等方式, 激发员工创造、实践发展的热情, 实现员工个人的提高和发展, 从而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其次, 正确处理好企业外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这是诚信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烟草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 (出资人、购销客户、烟农、卷烟零售户、出资人、国家) 利益关系处理得好不好, 实质上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是否科学, 是否和谐, 是否可持续。我们常说, 消费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就是要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只有坚持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原则, 加强与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 既兼顾企业利益, 也兼顾外部利益主体的利益, 加强沟通了解, 努力营造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再次, 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即统筹兼顾的具体体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必然产生近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差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 在遇到类似差异或矛盾时, 自觉以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 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把发展工作做实做强, 为烟草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四、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即财务管理环节精细化、预算管理过程化、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 精细化管理取得突破。我们企业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费用高、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二是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管理不够精细、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三是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存在, 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其中, 费用高、成本高、效率低、管理不够精细、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不够精细造成的。为此, 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扎扎实实的下功夫, 要按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进行优化, 并实施细节控制、细节管理, 切实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 系统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取得突破。一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模式、新方法, 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的需要, 确保预算刚性控制、柔性管理取得实效。二要建立集成化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预算管理流程化和规范化, 提高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要加强预算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 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预算控制, 做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结果、每一个指标都有具体责任人承担, 使预算执行和考核不留空白, 不留死角, 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全面考核。四要加强成本费用特别是可控费用的控制, 维护预算严肃性、权威性, 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控制力。
第三, 集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取得突破。我们现在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与省公司集中管理要求仍不相适应。必须积极做好全省统一会计核算软件实施准备工作, 努力实现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基础信息的统一, 为加强业务流程环节和成本费用项目核算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篇2
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姓 名:
学 院:
班 级:
日 期:
善于思考争做优秀学生
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善于思考争做优秀学生
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如果进一步对这个科学发展观进行文化思考,审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履行综合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审计机关及审计行为应以审计职责为基点,主动对接、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理解 贯彻 实践 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
一、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吸取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 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但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一再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内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历程。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目前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奋斗。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不少,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就很少了,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少。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严峻的是,我国在贫富差距、社会稳定、道德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审计基本职责和目标有三,即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科学精神的实质即求真。毫无疑问,真实性审计与科学发展直接贯通,血脉相融。法律法规代表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法制的发展方向。因此,合法性审计同样寓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扩大成果。效益性审计就是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率、效果,即经济活动的资源节约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及经济活动的成果。效益审计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科学发展。而与之相对应,转变重点,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抑制损失和浪费现象,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循科学发展观,审计机关就可更加自觉地重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在加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效益审计。
第三、从细小处促进和谐,讲究效益的科学性。我们究竟是以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还是单纯的以GDP的增长为目的,这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之一。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比如我们铜仁地区工商局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细小处促进和谐。由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改革,使政府和企业由过去长期只重生产不重效益的计划经济思维转向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思维,应当说是一大进步,但如果只追求效益而不考虑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的增长与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呢?就是要通过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是讲究效益的科学性,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提高宏观经济综合效益,全面促进社会的和谐。第四、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办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对经济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遍观各种破坏环境、非法开采资源、重复建设的项目,往往都或明或暗的表现出一些政府行为。以往,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考核指标,导致各级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效益,重项目轻环保,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教训极为深刻。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让各级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经济社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万万不行的。说到底,政府是由各单位、各部门组成的,落实到单位特别是政府职能机构,就是要对工作的成效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办法。
三、实践是真理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 要。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四、学习总结,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维护校园和谐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尽的职责。作为科学发展的学习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 为的行动者,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和谐校园发展各个方面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因此,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为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财富。
荐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总结 荐荐科科学
学发
发展
展观
心观
得
总体
结
会
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种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的新理念。它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
首先,科学发展观渊源于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维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传统。虽然它们都产生于人类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在思维方式上各具特色,存在着差别。特别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统一,强调天和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力求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发展,这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哲学注重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外在创造开拓,力求以人的主体性主宰和征服自然,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主客二分”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西方“主客二分” 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在一个多世纪中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今天,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之后,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它既是对我国传统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西方“主客二分”这种注重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的反思和醒悟。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来正确认识、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刻展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按照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不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然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也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在纯粹自然界中,自然规律是通过各种事物包括动物的无意识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在社会中,社会规律是由人参与的,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正确认识和自觉尊重客观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主观臆断,盲目办事,不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造成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就在于要自觉尊重、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自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动事物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第三,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生动应用和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处处都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运动可以有上升的运动,也可以有下降的运动;可以是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后退的运动;可以是可持续式的运动,也可以是间歇式的运动。而发展是特指事物前进的,而不是倒退的运动;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运动;是由小到大的,由旧到新的,由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均衡的,有不平衡的;有协调的,有不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一句话,发展有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也有不正常的、不健康的、不协调的、不全面的、不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各个方面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向前发展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谓联系,是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整个世界就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原有状况或性质发生改变,进而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分析、把握和处理客观事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其它事物以及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谈不上发展。同样,社会也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处于有序的有机联系之中。在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经济发展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政治、文化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是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向前发展。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整合工程,它需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和协调好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动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和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它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构成更高一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因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使事物的发展成为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不能是单一突进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发展就是事物内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社会也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人民内部一系列矛盾,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根本法则,发现矛盾,重视矛盾,认识矛盾,提出正确的办法,正确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
第四,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主要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代表、体现、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动我们事业向前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60-268.
[2]谢龙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1996.125-130.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路径探讨 篇4
1 实践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实践的复杂性
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 其对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 甚至是一个单位来说, 都是件不简单、不容易的事。理论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实践, 至少取决于三点:一是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二是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本地方、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上述两点已经非常不容易, 因为学习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掌握实际情况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还有第三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理论多是条条纲纲, 实践更是纷繁复杂的, 把条条纲纲的理论与错综复杂的实践结合起来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报告落实报告的现象, 其原因就在于要真正把会议的精神、文件的精神或报告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世界上最难、最艰苦的莫过于创造, 避难就易又是人的本能, 于是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报告落实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 且又屡禁不止。
实践科学发展观, 还需要加上第四点:勇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必然要做到“四个尊重”, 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四个尊重”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需要具体体现在制定的各项制度中, 尤其要体现在利益分配制度、奖惩制度中。这就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们要有勇气。勇气来自哪里?往大处说, 来自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和追求, 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和信仰, 来自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往小处讲, 勇气就来自对我们所从事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不坚持以人为本, 不真正做到“四个尊重”, 就是不讲公平、不讲正义, 我们的事业也会因缺乏活力和动力而停滞不前。
2 实践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2.1 实践科学发观是领导干部的责任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8年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受益者, 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当然, 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有不同的担当和责任。对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 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来说, 实践科学发展观, 做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 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到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的高度, 并强调要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一重大方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四个尊重”, 并把它写进了党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包含了以人为手段或动力的基本内涵。只有真正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 具体体现在制定的各项制度中, 才能把“人”作为发展根本动力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 从而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 必须善谋其政, 实现领导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党的事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人才。作为领导干部, 不管其职位大小, 有一份权利就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一份责任, 其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很丰富, 目标也比较远大。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尽可能使自己的领导团队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实现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互为补充、全面发展的团队, 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领导干部合理分工, 长期精心培养、打造的结果。
第三, 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为科学的领导方法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胡锦涛同志在去年 (2008年) 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 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 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 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 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其实, 胡总书记的这番话鲜明地强调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不仅应该成为我们谋划发展的世界观, 它还应该成为推动发展的方法论。以人为本作为方法论,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领导方法,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以人为本切实转变为科学的领导方法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有甘当小学生的工作作风, 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引领者,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引领者和核心力量, 应当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这一段话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讲的, 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2 实践科学发展观,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本质需求
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是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日常生活的本质需求。
第一, 立足本职岗位, 真正做到“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即便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岗位上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无限天地。一个人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本着“以人为本”为宗旨, 树立平等意识, 博爱意识和责任意识。然后, 以平等意识为经, 以责任意识为纬, 编织成博爱的网, 破除封建迷信, 消除等级观念, 关注弱势群体, 扎根于人民大众之间, 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第二、努力提高多方面素质和能力, 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国民素质总体偏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项工作要真正做好、做实, 做得更出色, 都需要接受来自多方面的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多方面素质和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发展的动力, 如果我们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那么这个动力作用的发挥是有限的。
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实践 篇5
颜悦南
2012-4-11 8:28:20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第9期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该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以及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内在一致性,明确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哲学,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目标,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1.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文明”的界定来看,广义上是指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态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方式之后,通过科技形成的物质和社会状态,包括用理智和实用知识控制自然的技术手段。
生态文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
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学者认为工业文明因面临多重全球问题,必将发生转型,走向新文明,他们大力倡导生态学世界观,但当时并未直接提出生态文明概念。
前苏联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中,文章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将生态文明看做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
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观点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生态文明。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多方面的含义,生态文明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类应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文明价值观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与生态系统之间平等相处、相互依存、协调共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控制发展的模式、规模及速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至上,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减少对自然不合理的需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生态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来看,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人类文明系统的结构性来看,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但具有基础地位,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生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
生态文明以生产方式生态化为核心,将制约和影响未来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它将促使现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向着生态化方向转变。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就不可能享受高效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四大文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拓宽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
3.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内在一致性
生态哲学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根据和文化前提,科学发展观所依据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人本主义取向,则是生态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有着内在一致性。
A.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B.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都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提倡的全面和协调,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和社会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协调发展。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坚决反对人类中心论,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与共同进化。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都强调共同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可持续发展也坚持“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等公平原则,同样体现了共同进步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生态文明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应该做到:
A.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注重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到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并以此来实现人的行为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B.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该持续开展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按照“面向未来”的要求,通过对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树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和谐进化的生态发展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消费观和审美观,调动全社会成员的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的最佳途径。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改变,就必须要实现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D.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追求过度消费物质资料的批判和否定。绿色生活方式完全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它以提高生命价值为宗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资源。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改变人们不良的食物需求与消费习惯,简化食物生产、分配、消费环节,避免食物生产与消费功能的异化。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既有利于人自身的健康,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要求人们能以一种健康合理、科学文明的姿态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抛弃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的畸形消费观,从追求繁华、浪费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改变人们对资源的强烈占有心态,将环境保护融入日常的消费行为中。
E.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加强生态环保的制度建设
加强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机能,即政府要加强生态执政、生态立法和生态行政,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体的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
政策方面:应该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建立绿色GDP;利用绿色税收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以鼓励他们投资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使人们尽可能合理利用资源。
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强环境法律建设,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加强法律约束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F.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
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篇6
摘 要 随着我军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保障任务也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军队后勤保障,尤其军需保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军的军需保障工作,是我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军需工作 科学发展观
随着我军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保障任务也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军队后勤保障,尤其军需保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军的军需保障工作,是我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落实到军需工作上来,就是要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官兵服务的宗旨,切实搞好服务保障。
1.要把服务的基点放在军事斗争准备上
军事斗争准备是部队近期主要的工作方向,军需工作也要把军事斗争准备放在首要位置,不仅在预算安排、经费投入上要给予倾斜,通过自筹等方式主动保障,真正使经费使用出战斗力、出保障力,而且军需本身也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多研究、多实践战时军需保障任务、方向和方法。基层单位任务繁重,基础较为薄弱,要牢固树立真打实备意识,坚持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摆在龙头位置,要把心思和精力向谋打赢、抓打赢、保打赢上聚焦,确保一旦有事,能够保障到位; 要结合训练和演习,完善和充实军需保障方案,把应急方案做细做实。
2.要把部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
军需工作涉及后勤大半个专业勤务领域,直接影响部队后勤建设,要把基层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军需工作发展的标准,始终把官兵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想问题、办事情、出政策,时时想着基层、处处心系官兵,努力为基层、为官兵办实事、解难题。要想方设法提高部队饮食质量,改善官兵穿着水平,保障部队用油需要,尽心尽力地为部队和基层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凡按标准分配下达部队的军需经费,必须足额到位。
3.要加强工作作风
军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为基层、为部队服务。要加强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工作目标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凝聚力上。把工作重心放在打基础、管长远上。把主要功夫下在抓落实、求实效上。
二、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工作
世界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军队也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推进军需工作的发展。
1.推进军需工作,必须大胆创新
一是首先要严格控制,防止入不敷出。如果控制不好,单位军需保障工作不到位,不但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益,影响部队当前建设,还可能使部队背上沉重的包袱,影响部队以后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保障任务多样化的情形下,要想推进军需工作,军需部门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筹划,量入为出,把单位的军需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严禁防止面子工程,透支经费。二是要加强保障主体的建设。军需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军需业务人员。因此,一定要确立“三分供七分管”的思想,抓好专业队伍的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推进军需工作。
2.推进军需工作,必须严格要求
一是,根据单位现状,制定预算计划。军需部门要把预算编制、经费分配的主题放在“议事”上,根据部队建设的需要,按照“立足标准,有所作为”的思路,区分急缓轻重,对单位军需建设中的焦点、难点、重点进行优先保障,从而使经费使用合理、效益突出。一个好的计划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军需部门要根据单位实际以及发展规划来制定计划,同时预算计划还要不断发展创新,敢于超越,有所突破,已达到创造性地开展军需工作。二是,在日常工作训练之中,要严格落实预算计划。军需部门要把军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月在办公会上听取一次经费开支情况汇报,每季度听取一次预算完成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每半年组织大项经费开支情况检查,年终组织对预算管理、经费支出进行综合考评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军需工作形势,防止和纠正经费开支上的偏差。
3.推进军需工作,必须区别对待
随着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任务的多样化,在现有经费下,如果依然按照原来那种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各项任务分开管理,必然造成经费不够用的现象。因此,把军需部门的预算经费、预算外经费、历年经费结余、家底经费等各项资金以及各项财产物资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决策,统一进行安排使用,分清急缓轻重,有层次、有重点的对部队进行保障,有利于缓解经费供需矛盾,有利于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军需工作的全面建设。
三、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科学管理
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搞好多方协调,提高军需保障力,这就要求军需工作要落实三个原则。
1.要精于控制,量入为出,不花过头钱
管控不好,军需工作会很难开展,背上沉重的负债包袱,影响部队的建设,影响部队的发展。在标准经费情况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提高军需保障有力,有所作为,军需工作就要突出“科学筹划,精于控制”,不能发生“寅吃卯粮”的现象,严把预算编制关。
2.要精于算计,科学论证不花冤枉钱
对需要采购装备,军需部门除上报党委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外,还要指派专人负责,聘请专业人员搞好论证,跑市场、摸行情,多方调研,防止花过头钱、冤枉钱;装备采购要有大局观,超前意识,防止短期行为,重复采购。
3.精于挖潜,精打细算不浪费钱
军需人员要转变观念,精于挖潜,真正把用钱和用物结合起来,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实物资产作用,做好资产再利用。要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在控制经费开支上想办法、动实招。
四,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监督
失去了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了改变目前在军需工作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克服“关系网”、“人情网”的影响,实现依法管理,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监督。对有法不依的,要坚决纠正和处置,要依法进行惩办,决不姑息迁就;要严格约束各级军需人员,不断纠正其微观行为与宏观调控之间存在的偏差,对执法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另外,划分落实权责制度。提高军需保障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管好权,然后才能用好钱。管好权,就是由各业务部门组织实施的事项,由部门领导组织落实,按权限审批日常开支等出现问题的,要追究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责任;用好钱,就是先投向基层,先把经费花在部队的焦点、重点、难点,卡主自己。
参考文献:
[1]匡应新.军事经济学院.军事经济学院学报.浅议军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7.
中药资源的科学发展思考 篇7
1. 中药资源的发展与利用
我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一直至今几千年来, 中药资源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生机。
1.1 中药资源的传统利用。
中药资源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部分, 至今仍作为传统药材加以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中药房生产的仍然是没有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近年来, 虽然参照西医药剂学的方法, 对部分中医验方进行了标准化, 研制了一批中成药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是无序的, 对资源的利用极低, 造成了资源浪费。
1.2 中药提取物的利用。
近年来, 随着化学的发展及西药理论的引进, 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提取和明确, 为中药在医药行业的深入应用及日化健康方面开拓了新途径。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丰富的原料基地, 随着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兴趣大增,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提取物出口国。这种需求的剧增造成了我国部分特产资源的迅速枯竭,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如陕西的贯叶连翘, 青海的冬虫夏草, 东北的人参等资源。
2. 中药资源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供需矛盾。
长期以来, 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认识不足, 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对中药资源掠夺式过渡采收或捕猎。近年来, 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加上有些药材本身产量就极小, 如天然牛黄、麝香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 人们对天然药物, 食品, 保健的认识的提高, 现代医药业及美容, 保健等行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剧增, 而中药资源由于产量的限制, 致使中药资源供需之间的严重矛盾。
2.2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简单加工成中药饮片利用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源浪费大, 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破坏。不利于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及长远发展。特别是对野生药物资源的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2.3 中药质量不稳定。
由于传统的中药药材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规则。有些地区并不适合进行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 但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造成药材质量不过关。虽然近年来全国推行了GAP基地及地道药材的认证, 但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药材基地来说仍然是极少数。并且这些GAP认证基地还仅限于药用植物的种植规范, 还没有对药用动物资源的相关认证。今后这些企业将面临重大生存问题, 很多将退出药材市场。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 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与解决。
3. 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道路探讨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种源广泛, 现有药材达12807种, 其中植物药11146种, 占其总数的87%。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要讲究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 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协调统一和和谐的发展, 这是一条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以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我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无公害化药物保护技术体系。
中药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 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 饲养药用动物所采用的单一种植养殖模式, 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高产与品质。
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药材GAP基地, 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3.2 寻找新药源, 保护物种多样性。
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 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因此, 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 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 仅取其单一部位, 单一成分, 对其副产物没有加以利用。而药材不同组织含有不同的多种功能性成分, 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多年来, 中药化学, 生物技术等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成果表明很多药材可以采用多种化学手段, 将其用于医药的功能性成分或单体进行分离提取, 并按西药的研制方法进行科学检验, 实施药品的标准化, 从而大大提高疗效。而经提取功能性成分之后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
4.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及环境的恶化, 人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战略。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药物资源是支撑中医药产业的基础。而资源的需求矛盾逐渐加大, 而造成这种原因除了资源受环境的压力大之外, 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等问题, 故药物资源的发展应走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在考虑其科学发展道路时, 需要特殊的思路与方法, 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 为其产业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研究, 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药资源,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明, 顾龚平.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5) 5-8.
[2]丁海, 黄泰康, 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J].中草药, 2005, 36 (1) 147-149.
简析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思想 篇8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着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 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 而是向前、向上、推陈出新、发生质变、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 即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旧矛盾解决了, 新矛盾又产生了;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发展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 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势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不可以否认, 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发展不够全面, 也不够协调, 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近两年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 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现阶段难以避免的, 有些则是由发展观的偏差导致或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 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 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 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由此表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着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是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而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和永恒的现象。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 事物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 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 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 正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 是为了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既是必须牢牢坚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也是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人道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 人民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 满足人的民主权利、价值实现、精神文化、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等社会需要, 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离开这点, 发展也就毫无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两点论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面性, 把事物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重点论就是在全面的基础上要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 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地发展。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联系与协调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整体才能和谐和进步。
五、科学发展观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告诉我们,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是随心所欲的,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和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了解、掌握和尊重的程度。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 必须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以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 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规律的扩大和无限制、无节度的掠夺性利用, 环境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安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也基本上是重蹈西方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极其沉重!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实践, 深刻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不仅是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 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 才能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3-1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篇9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党执政就是为民、兴国。为民、兴国, 关键是在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条件。在高校统战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高校统战工作可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立足科技创新, 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转化先进的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高校统战工作要搞好大团结、大联合, 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来, 在整合力量上动脑筋, 在发挥能力上做文章, 在探索途径上下功夫, 在服务发展中求实效。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同时要发挥高校统战工作化解、协调矛盾、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为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高校统战工作要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 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二、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切实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素质。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其根本责任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高校统战工作始终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对人民群众浓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让他们越来越充分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幸福越来越强。高等学校人才智力密集, 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 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是我国科技创新, 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校统战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人才强国战略, 不断提高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能力。高校统战工作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首先要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 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 高校统战工作要发挥联系、团结、凝聚各类人才的优势, 联系引进一大批各学科领军人才和专家、教授。充分调动这些领军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作用, 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坚持全面发展, 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
“全面”,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 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全面发展的观点, 是和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全面发展, 高校统战工作要提高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一是要团结一切力量兴校, 充分调动各方面党外人士的积极性, 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文化铸校、和谐融校的办学理念, 全面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统战工作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上勇于创新,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造就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团结广大党外人士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解决技术难题。同时, 统战工作要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 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早日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 能力
“协调”是对科学发展观形态的认识。协调就是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 协调经济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还包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高校统战工作要提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和优势, 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没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改革发展就寸步难行。高校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 高校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高校统战工作要以民主的精神, 谦诚的态度, 善于求同存异, 商量办事,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及时发现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为确保高校安全稳定, 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阻力、增添助力、形成合力。高校统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聚集、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优势,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建言献策, 参政议政, 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际上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高校统战部门和广大统战干部要自觉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伟大使命,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而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致力于推进各民族之间, 师生之间, 各阶层各群体之间, 以及师生与留学生之间的和谐, 协助学校党委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思想、理顺情绪的工作, 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统战要发挥争取人心、凝聚人力、集中人智的优势, 整合社会各种力量资源, 凝聚人心, 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正能量。高校统战工作同时要服务于培养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10, (05) .
[2]王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J].包钢科技, 2007, (8) .
[3]杨洪玲.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科学发展观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04) .
[4]吴敬民, 赵峥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统战工作[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1, (12) .
[5]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6]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统战工作.
[7]王长春.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J].河北社会主义学报, 2005, (2) .
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 篇10
一、水利经济概述
对于经济来说, 其泛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 例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电力经济和水利经济等, 其中水利经济主要指的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 水利经济主要以数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基础产业发展两方面组成, 涉及到了水利设计、水利勘测、水利资源等各方面。
发展水利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主要表现有:首先, 党的十八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 这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快速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可见发展水利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主要举措;其次,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 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不断提高国内水利行业各方面投入,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而发展水利经济则有效的为水利工程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建立了重要途径;第三, 水利工程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问题, 基于此发展水利经济, 充分的发挥出水利工程自身优势, 不断壮大水利工程实力, 进而促进水利行业能力的提升。
二、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及重点分析
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随着近些年水资源消耗严重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水资源严重紧缺,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基于此, 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3]。
(一)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 强化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
(二) 不断探索出水利经济科学中的宏观问题, 为研究水的迁移和演变规律寻求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建立起水利河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 探索出该系统受人类活动或自然力等作用下的演替, 进而分析出水利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三) 针对于水利经济科学相关的各学科, 强化各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以及交叉, 并提出新学科的建设, 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水利经济科学的特征。
(四) 重视水利资源与社会、自然、生态以及经济间的关系, 针对水利科技存在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 通过创新水利科技技术并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等给予相应的解决。
(五) 根据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 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进而使得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更加健康、持续、稳定。
基于此, 我国加强了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 现已在南水北调、三峡等重点工程建设与规划中实现应用,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未来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方面, 应逐步扩展至全国水电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项目中, 通过不断提高能力创新, 以便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国内水利经济科学发展问题分析
较国外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国内相关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 在重大科技和关键技术方面, 如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河流泥沙等, 存在着一些需要立即得到解决的问题。尽管, 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为国内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效益, 但受各方面影响, 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有[4]:
(一) 由于国内当前多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开发过程中, 以依托形式为主, 忽略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水利企业数量多且规模普遍较小, 同时受重复交叉施工等影响, 使得水利工程主营业务中出现了各企业间竞争市场混乱, 且导致水利经济结构不完善。
(三) 当前水利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多以原有事业单位为重要基础, 这使得水利企业法人在治理结构方面不够完善, 同时造成水利企业产权模糊以及企业出资人无法到位等问题。
(四) 长期以来, 水利企业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 水利经管部门在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着入不敷出等问题, 这对于水利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严重不利影响。
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内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具体有[5]:
(一) 在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方法以及继承与发展间的关系。充分结合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特点, 并根据我国水利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确保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研究方向正确。
(二) 由于水利经济反映了市场经济和资源经济发展, 解放水利经济发展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 加强国际和各级相关部分对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视度, 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 水利经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 建设水利经济势在必行。
(三)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必须采取统筹兼顾和合理政策。其中, 不断完善水利管理各项机制, 以实现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 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 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 这样一方面, 依靠水利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 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 从而促进了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 实施相应的政策, 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 以确保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 同时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然后确定不同的经济扶持政策。
(四) 不断强化水利经济前沿科学及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研究, 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等, 并且对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 培养出来一支具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队伍,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性地引进一部分管理人才, 对其进行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总而言之, 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国内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加快水利科技的开发, 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以促进水利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权, 黄丽燕, 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10 (总第253期) :115-116.
[2]杨正富, 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大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15) .
[3]李浒, 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 2012, 49 (总第712期) :100-101.
[4]耿颖, 关于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向导, 2014, 21:26.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制度 思考
Implements the realiz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to our country the system ponder
Mao Huaizhi Deng ZhongmingXiao Qian
Abstrac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s the directive which our country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But looked from the nation,since party’s 16 session of Third Session propose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each place has implemented the realiz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the situation an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request still has the big disparity.This article had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current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prominent performance,analyzed its reason,put forward implementation realiz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some proposals from the system stratification plane.
Keywords: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SystemPonder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26-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前不久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借此东风,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执行相关制度体系上狠下功夫,努力提升我国科学发展的水平。
1.我国当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表现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发展方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但有些领导干部学习敷衍不求甚解,工作守常得过且过。如在学习上碌碌无为“不爱学”,装点门面“不真学”,急功近利“不深学”,借口忙碌“不愿学”,有的根本就不学;工作方面服务意识淡漠,满足于发展现状甘当“太平官”,或者默守陈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萧规曹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愿撞,或者创新不足,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对发展研究不够,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照猫画虎走发达地区的老路。
1.2 以人为本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人适其位,人尽其才。但一些地方对“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理解不深,缺乏爱护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致使有些人才勉强留下,“食不饱,力不足”,或者“才美不外现”,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部分人才远走他乡,“墙内开花墙外香”。对待弱势群体,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履行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衣、食、住以及教育医疗等问题的义务,没有依法保障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没有保障他们的劳动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1.3 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既包括自然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目前,一些地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吃“子孙饭”,部分自然资源已近枯竭;一些地方自然资源利用粗放,浪费惊人。一些地方环境破坏严重,城镇被工业粉尘和废气笼罩,大量水源被严重污染,乡镇也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部分地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恶化,衣、食、住等生存问题难以解决。一些人精神空虚,除了对钱的渴望以外别无所求,为了钱不惜以身试法,少数人甚至悲观厌世、走向轻生。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降低,正如作家钱海燕所说,“现在的人敞开心胸,大概只在手术台上。”
1.4 在统筹兼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追求又好又快,互利多赢的发展。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领导艺术,不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至于“按下葫芦浮起瓢”。在一些项目建设上,结局往往表现为“零和游戏”,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了整体利益牺牲局部利益,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或者反之。少数领导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弄虚作假,搞一些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个别领导干部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官商勾结中饱私囊。
2.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产生上述一系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学习缺乏驱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更加凸显了干部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当前干部学习动力不足。从客观上看,一是执行制度的原因,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学习、教育培训没有完全结合起来;二是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方式陈旧,学用脱节;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重使用轻培养,严重忽视对干部学习的组织领导,没有形成鼓励学习的良好氛围。从主观上看,一是一些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靠经验办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感觉不到本领欠缺的恐慌和压力;二是缺乏推动工作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三是学用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将学习的成效体现到工作绩效中去;四是缺乏顽强的学习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缺乏长期积累。由于学习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理论知之不多。如人大代表审议的财政预算账本,一直被形容为“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1]
2.2 选人缺乏公信力。现在,我国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德才标准、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并经过严格的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味跑调,与原则相悖。少数人掌握着干部的选任权力,在少数人中选人,选任的透明度和广泛参与的程度还不高,官员是如何当选的,理由是什么,一般人不知道,造成干部上来以后也只会对少数人负责。这种干部选任实际操作模式的长期运行,客观上导致一种负面效应:默认官员无大作为,只要不犯错没争议便可安全地向上熬,但对想作为想创新者来说,往往又比较苛求。如重庆市城口县坪坝镇原党委书记魏胜多2003年就因“自作主张”尝试直选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被免职并“双规”。[2]受这种现实的用人规则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宁愿少干事,甚至不干事,保证不出事,四平八稳,按年龄大小、皱纹多少、胡子长短排队等提拔。
2.3 权力缺乏制约力。实践证明,对公共权力最有效的制约来自外部。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共权力的运作置于阳光之下。美国有行政机关会议公开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政议政权力的实现。[3]在阳光法案发源地瑞典,政府每笔公务招待都上网公布,细致到每顿吃几道菜、每道菜的菜名、就餐地点。在北欧国家丹麦,连皇室主要成员的预算明细账也公布在网上。[4]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政府治理模式已由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单一主体转向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合作共同解决公共问题,以动员资源,改善公共服务。而在我国,公共权力往往封闭运作,公众一方面对此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受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认为公共权力的运作是当官者的事,参政的意愿很低。就是国家公务人员,由于“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赋予了上级几乎是绝对的威权,有时违法也难以被追究问责,因此即便是领导班子成员,也习惯遵循“官大表准”的潜规则。
3.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议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必须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深刻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一以贯之地大胆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认真落实。否则,我们不可能如此充满活力,创造出惊人的发展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必须在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执行上下功夫,进一步培养人们的制度意识,唤起人们对制度的敬畏,维护制度的权威。
3.1 制定严密的学习制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要通过学习,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及本质,深入了解发展的科学度量、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实践领域的应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改造我们的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周密地制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计划。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干部学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学习方案,系统地组织学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紧密联系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讨论,不断深化认识,力求全面准确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查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将学习考评成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范围,作为综合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3.2 制定正确的选人制度。古人云:“为政之道,举人为要。”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速度加快;同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趋势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唯有将党和人民真正信得过、靠得住、想干事、能做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才能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要在改革用人制度、创新选人机制、完善考察方法上下功夫、出实招。既要听上级意见,也要听基层意见;既要听正面意见,也要听反面意见;既要重视多数人意见,也要重视少数人意见;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也要考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防止考察失真,用人失察。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尊重民意,注重实绩,扩大选人用人范围。
3.3 制定科学的决策制度。科学决策是保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开放而民主。开放而民主的社会运作规则,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兼容多元化的思想和行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当前我国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已经崛起。中产阶级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丰富的经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产阶级的崛起,意味着市民时代正在到来。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经验,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完成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从传统的统治型转向现代化的公共治理,真正做到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市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媒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讨论、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提供专业意见的正常渠道,使地方治理决策更具公共色彩,能够增进绝大多数人的福利,维护少数人的利益,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需求,达到公共决策的帕累托最优。
3.4 制定严格的执行制度。
科学决策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要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着力提升决策的执行力,使全体领导干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明确职能和职责。借助大部制改革,明晰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和各岗位的职责。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公开领导干部选拔标准、程序;公开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和各岗位的职责、办事程序、办理承诺、经办人员、分管领导和违规处置办法。履行民意回应义务。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根据服务的对象、自身的职能建立可衡量的、定量化的评估体系。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评。改变现在通行的由内部人考评的做法,聘请人大、司法、公众、媒体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奖惩和职务安排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根据领导干部的做法和言行对当地利益和形象的损害程度,分别要求他们道歉、引咎辞职,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之,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广大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专家炮轰财政预算不透明 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百灵网,网址:www.beelink.com 2008-03-07 17:43:00
[2] 《中国新闻周刊:深圳改革条例试破“魏胜多困局”》,中国网,网址:http://www.china.com.cn/| 时间:2005 年12 月15 日
[3] 齐爱民,陈琛.《论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法上之会议公开制度》,《法治论丛》,2005年01期
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篇12
一、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为民、发展靠民,构筑“以人为本”的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人就不能发展,以人为本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在社会发展中,凭借虚幻的理想和空洞的热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不能画饼充饥,不能在幻想中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以人为本。因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承认人有追逐各种利益的本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通常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成就需求,随着低层次需求的满足,需求会向上一层次递进。由此可见,物质生活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正如马克思告诫他的信奉者的那样,人首先得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动力。所以,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的物质需求。同时,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对所处环境、权威的认同程度。因此,对于任何政权、任何组织来说,关爱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都是十分重要的职责。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判断,关爱人性,尤为重要。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即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政绩的认同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倘若失去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则党的执政地位就会面临丧失的危险。而我们党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先锋队性质,不折不扣地践行自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党获得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不二法门。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发展、做决策时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组织利益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合理需求。
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所谓人权是指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联合国把人权的基本内容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不受酷刑权、不受奴役权、人格尊严权、自由权、参政权等等。第二类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指工作权、合理的劳动报酬权、适当生活水准权、教育权等一系列权利。同时,《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一个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政见、社会财产、宗教等,都享有人权。我国宪法和法律对这两大类权利予以了充分认同与保障。此外,由于在我们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主人,居权力主体地位,因此,享有的人权更具广泛性。但在实际生活和管理工作中,我国保护人权的法律往往由于一些掌权者缺乏人权观念或者本身素质的问题,滥用权力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因此,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加深对人的生命与基本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增强人权意识和平等观念,明晰自己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身份,自觉地规范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排除各种损害人权的不良行为,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更加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创造人们利益共享、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文环境
(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物轻人、重大我轻小我的片面思想与做法。而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就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与协调起来,把人的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核心内容,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建设的目标。
(二)要正确处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都将大大提升,对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同时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用先进文化塑造人,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有用的人。我们看到,在现代企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他们一方面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更是高瞻远瞩地将“造物之前先造人”奉为公司的座右铭,为公司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企业始终在保持辉煌中延绵其生命的周期;另一方面,持续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据资料介绍,在过去的50多年里,西方组织和企业的培训费用一直在稳定增加。美国企业每年的培训费用多达约300亿美元,约占雇员平均工资收入的5%。而且美国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在内,都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则建有自己的大学,每年在培训上的投资高达1.2亿美元,GE公司每年投入培训、教育的经费高达9亿美元;再有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的成长和理想、价值的实现提供帮助和平台,使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三)要正确处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人民身心健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社会、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现实是,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间、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激增,导致人们的生存压力异常强烈,给社会、企业及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害。比如,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目前有数亿人深受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而此次金融危机将让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变得贫困、失业,势必激化本已存在的各种心理隐患。如果没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一旦金融危机真的影响到这些潜在的问题人群,一些极端现象的出现将不可避免,比如人际关系的迅速恶化、重大生产事故显著增加、自杀等等。我国的情况也相当严峻,据《中国员工职业心理健康数据库》调查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在压力、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以及抑郁倾向4项指标都在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具有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从2007年的2.9%,提高到2008年的4.9%,提高幅度在70%~80%;有23%的职业人士处于职业枯竭状态,男性人群更是高达25%。35岁~44岁的员工压力感受达到66%;压力负面影响达到57%;作为管理者,职位越高、压力越大,职业经理人压力平均高达76%。从当前铁路行业看问题更为突出和棘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半军事化的行业属为其他行业无可比拟。高速度,快节奏,责任大,机、车、工、电、辆、供、调、客、货等各个部门工作流程环环紧扣,组成庞大的联动机24小时运转,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铁路员工的这种常态的工作方式,造成神经高度紧张和精神疲劳,再加上分局撤销,站段合并,导致很多职工长期两地分居,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使得许多员工心理负担过大且得不到及时的调整或释放,产生心理疾病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沈阳地区已有近8,000名铁路员工作了心理测试,存在心理问题的占七成之多,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员工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员工身体健康,带来员工健康方面的风险,而且会大大增加员工的道德风险和事故风险以及员工流失风险。所以,铁路企业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帮助员工缓解和释放压力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保障
著名经济学家樊刚教授曾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其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制度都必然是有效率的制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曾对有效率制度和无效率制度进行过研究,他提出有效率的制度有两个特征:第一,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工作的激励。也就是说,有效率的制度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都得到了保护;第二,有效率的制度能够给每个社会成员以发挥自主才干的最充分自由,使整个社会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有效率的制度就是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制度。由此我们也可以揭示国有企业低效以及近二十年来虽然我们的管理者也言必称“以人为本”,但背离“以人为本”的现象时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保障。完善“以人为本”制度就是要清理无效率制度,建立有效率制度,这样才能使“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并得到科学的评价与回报,“以人为本”才不至于成为停在口头的花样文章。因此,落实“以人为本”必须注重制度安排,实现权力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为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合理需求的满足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五、领导干部应加强五项自我修炼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及发展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过去经济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忽视、蔑视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将“以人为本”由理念化为现实,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炼。从实际出发,当前迫切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加强五项修炼:一是学会给予。对职工给予情感投资,要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二是学会尊重。尊重职工的合理需求、信任职工的创造力,倾听和采纳职工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理解的桥梁,所以,领导者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化干戈为玉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四是学会欣赏。领导的赞赏不仅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会使他们因为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而施展才华;五是学会分享。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获得自身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摘要: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为民、发展靠民,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发展、做决策时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组织利益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合理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05-10
科学发展观的财务思考08-20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10-06
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实践09-10
科学哲学的兴起、发展与价值探讨08-12
小乡村科学发展观思考06-18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10-15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07-29
坚持科学发展强化检察队伍建设思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