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2024-05-24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精选8篇)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1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 学术界对之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觉、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 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和背景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后,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文献中, 明确深入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 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 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1]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有学者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崛起道路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贯彻落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把宏观的指定性理论变成一个实际中可操作的指针。党中央提出这个问题,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是关系到2l世纪中国发展大局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从实践上提出, 是因为一系列重大事情引起党中央的思考, 如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的发生, 还有这两年群众上访事件的急剧增加等。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实践中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3]。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地思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们党在妥善地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4]。

以上分析表明,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决不是偶然的, 也不仅是一种良好愿望、主管要求, 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客观的依据。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极为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 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 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又是重大的实际问题。温家宝总理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其基本内涵围绕着七部分内容展开, 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5]。

有学者认为, 一个完整的发展观, 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第一个内容主要回答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个内容主要回答发展的宗旨和目的;第三个内容主要回答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党所提出的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论断, 侧重阐述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又集中地阐述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第一, 这个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发展, 而且强调要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二, 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强调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 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第三, 中国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强调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

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其基本内容, 认为科学发展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发展的概念而言, 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变扩张及其质变提升相统一的发展;二是从发展的本质而言, 是坚持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三是从发展的社会角度而言, 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发展;四是从发展的主要对象而言, 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五是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 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六是从发展动力而言, 是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七是从发展的效果而言, 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八是从发展的趋势而言, 是上述各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7]。

还有学者从发展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全面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协调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统筹兼顾, 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中给科学发展观很好的定位: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8]。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有六大原则, 即以人为本原则、求真务实原则、全面协调原则、宏观调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9]。

还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五个实践特征:第一, 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对立统一,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实践特征;第二,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第三,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对立统一;第四, 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第五, 发展政绩与政策调控的对立统一[10]。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统一。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是正确的、合理的发展观, 它在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善, 在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美, 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美以真为前提, 又超越了真, 美也以善为前提, 但又超越了善, 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11]。

有学者认为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要促进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第二,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第三, 把生态效益与生态公平相统一。科学发展观, 是在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上,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史的一大贡献[12]。

笔者很赞成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真、善、美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审美观的角度解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真”, 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涵的“善”, 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美”, 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时候, 在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前景,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及全面吸收和综合人类社会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新的发展观, 丰富了发展内涵, 创新了发展观念, 开拓了发展思路, 破解了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成功之源、胜利之源。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转变发展的观念, 创新发展的模式, 提高发展的质量,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特征,内涵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3-01.

[2]胡锦涛.十七大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3]李君如.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

[4]李佳.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29) .

[5]范伟.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N].学习时报, 2003-12-05.

[6]李兴山.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正确把握辩证关系[J].理论动态, 2004, (3) .

[7]郭代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体系[G]//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参考.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5:124-125.

[8]张强, 鲁甜.从发展理论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运城学院学报, 2009, (5) .

[9]林其屏.科学发展观体现六大原则[J].经济问题, 2004, (6) .

[10]顾保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特征[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 (1) .

[11]何燕红.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12]杨明明.科学发展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J].法制与社会, 2008, (1) .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2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综述

一面鲜红的党旗,引领发展的方向;一种坚定的信念,迸发无穷的力量。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党组紧扣建设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实践,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

走进中国华电,援疆援疆,工程建设,在建设一流最前沿的是党的基层组织;抗灾保电,世博保电,在急难险重第一线的是党员突击队。

夯基:基层组织更坚强

加强组织,制度先行,责任为要。

在2006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就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分支机构党组(党委)、企业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形成了由二级机构党组(党委)、企业党委、基层党支部(总支)和党员组成的四级责任目标管理体系。随后,中国华电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了‚强核心、固堡垒,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水平‛活动,健全了独具华电特色的基层党建运行体系。2009年,中国华电党组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完善《基层党委工作条例》、《党支部工作条例》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基层党组织 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落实执行制度,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总经理云公民同志带头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专题讲座;党组书记李庆奎同志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公司做强做优提供坚强保证‛专题党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各基层单位党组织书记定期讲党课,其他党员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做形势报告,积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带头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抓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后,中国华电又着重把‚加强基层组织达到新水平‛作为目标之一。在活动第二阶段又把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举办培训班、网络课堂等方式,每年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当好‚主心骨‛和‚领头雁‛的能力。落实《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结合《公司‚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公司系统全年举办各类技术练兵419场次,参赛党员达16000多人次,党员队伍的专业素质的有效提升。

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华电大力加强海外项目党建工作,华电工程公司、华电运营公司、华电香港公司等单位已在15个海外项目成立了党支部(或总支)。华电四川公司制定实施《发展党员票决制实施意见》,在确定发展对象时就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员发展关口进一步前移。经过几年来持续不断地努力,中国华电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公司参与中组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并被评为‚2010组织工作全国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二等奖‛。中组部中管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调研组到广安发电公司调研,认为公司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做法‚有特色、可借鉴‛。加强基层党建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组织建设上,更鲜明体现在关键时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动上。玉树地震中,青海大通公司全体党员干部日夜坚守在生产现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在抗击特大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四川、甘肃区域华电各企业党组织全力支援救灾,用涓涓爱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戚墅堰公司在援疆建设中成立应急电源项目工程部临时党支部,会同北京热电公司等单位协力攻坚,仅用64天建成投产和田、喀什应急电站,为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国电南自在国家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西格线)项目‛、‚京沪高铁项目‛、‚玉树机场工程‛组建青年突击队,圆满地完成任务。

创新:提升党建科学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

中国华电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自觉遵循国有企业党的基本规律,积极创新思路,保证着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有序、扎实有力的良好势头。2010年11月,在集 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党组书记李庆奎强调指出,‚要按照‘全覆盖、抓结合、添活力、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地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保安代表党组提出了‚全覆盖、促互动、提素质、上水平‛的工作思路。这些思路,进一步为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两大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思路创新是前提,方式创新和载体创新则是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实效的保证。

有效地载体设计是工作创新的关键。中国华电党组以‚工程化‛助推‚科学化‛,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把推进行动学习工程、创先争优工程、能力提升工程、反腐倡廉工程、阳光文化工程、和谐稳定工程作为重要任务,运用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公司党组把上级要求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开展以‚一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一次岗位实践创新活动、一次主题征文活动、一次演讲比赛活动、一次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公司总部组织开展‚学先进、践承诺、促提升‛活动,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强组织、增活力的过程。这一做法,受到了央企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公司‚以流程控制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从60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授予优秀案例。

加强基层组织,总部作出了示范。中国华电总部推行‚学习先进理论、提升执企能力;学习先进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学习先进标杆、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坚强、高效、和谐‛的集团总部。‚三学习三提升‛的做法在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

加强基层组织,典型不断涌现。中国华电选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等先进典型,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点带面促进了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指导部分单位在打造党建信息化平台、网络远程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提高了党建绩效,增强了教育效果。

基层党组织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华电国际公司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推行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了由手册模板、程序控制文件和管理标准组成的标准体系,执行PDCA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党建工作保持螺旋式上升态势,包括该公司党委在内的11家基层党委已被中电联(北京)认证中心予以认证。新疆公司开展党建工作对标管理,确定了党群对标指标74个,并将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实现了全方位、多侧面对各单位党建工作的科学评价。扬州公司上线‚先锋‛党建数字化管理系统,组织‚智勇大闯关‛、‚网上考场‛等党建竞赛活动,增加了党员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哈密热电公司开展建设小阵地、丰富小课堂、创新小载体、坚固小支点的‚四小‛活动,积极推进支部示范点建设,一支部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些富有成效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融入:引领发展正当时

党建工作的关键作用,突出表现为融入中心,凝聚推动科学发展 的合力。中国华电党组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融入体制机制、融入中心任务、融入价值创造,引领企业科学发展不断创出新水平。

多年来,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和《公司法》要求,中国华电党组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体制,把党建工作融入体制机制,构建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格局,有效保证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落实完善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修订完善了《中国华电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定》,明确了10个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做到未经企业党委讨论和集团公司核准的重大事项不上董事会。

多年来,中国华电党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建工作融入管理链条,使党建工作始终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推进。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把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大力培育和倡导创新精神,广泛开展‚管理创新、党员争先‛活动,推动形成了‚精益化、专业化、制度化、国际化、人本化‛的管理体系。

多年来,中国华电党组把党建工作融入价值创造,以创先争优精神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2008年以来,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企业发展一般规律、行业发展规律、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四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倡行‚价值思维‛理念,着力推动战略转型。在2012年工作会议上,公司贯彻中央和国资委部署,吹响了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 号角,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实力雄厚、管理优秀、价值卓越的国际知名能源集团。

基层党组织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大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的突破。福建公司党组着眼于海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确定了‚海西发展,华电争先‛的活动主题,全力推进核电、风电、分布式能源等清洁能源项目协调发展。江苏分公司党组围绕实施‚成本领先、差异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华电在江苏区域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公司各级党组织紧密围绕降本增效、扭亏增盈这一重点,利用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节约挖潜,岗位创效,与华润等先进企业对标,与电力行业先进水平对标,促进了管理创新和效益提升。去年完成发电量4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国华电党建工作‚三融入‛经验作了交流,受到了广泛关注。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3

党的十六大以来,燕山石化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有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通过学习和研讨.公司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十一五”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一个重要标志是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首都发展规划和中国石化的战略布局,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燕山石化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反复思考研讨,公司领导班子提出了燕山石化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理念和发展战略,决心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燕山石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企业,建设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在首都展示实力和形象的窗口,建设成为燕山石化人的美好家园。

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文化作支撑。这些科学发展理念和战略发展思路,不仅成为燕山石化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成为统一全体员工思想、激励全体员工斗志的巨大精神动力。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开局起步,公司从强化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开始更主动、更自觉地加强燕山石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用共同的价值理念来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力量、规范职工行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动燕山石化一体化进程,促进企业管理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

公司于2006年初制定下发了《燕山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十一五"纲要》,并专门成立了企业文化课题调研组,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燕山石化各时期、各单位、各专业所形成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全面整合和完善。通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总结、整合、提炼,在观念形态方面,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的企业使命,勾画了"把燕山石化公司建成'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的共同愿景,明确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产品特色突出、技术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规范、员工素质优良、文化独特鲜明、发展持续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强化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油化一体、效益最大"的发展理念,重新阐释了以"团结、求实、严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等,并将安全理念提炼为"以人为本、依法治企、安全第一、健康发展",将企业环保理念提炼为“建设清洁工厂、创造绿色文明",同时还对管理理念、工作理念、人才理念等一系列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逐一推敲和认真提炼;在行为规范方面,建立了燕山石化“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现场管理形象"、"企业员工形象"和"企业管理者形象"等五大形象标准;在视觉形象方面,重新阐释了燕山石化标识、标准色,规范了厂旗、厂歌、文化口号等等。一系列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合既是对燕山石化自身历史的总结与凝炼,也是对石化行业优良传统与作风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找准自身职能定位,明确自身责任的深刻认同和理解。

企业文化理念的全面贯彻与落实,使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了燕山石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思路,感受到了燕山石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为燕山石化进一步用共同的价值理念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凝聚力量提供了重要前提,发挥了重要作用。

燕山石化有着近40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燕山石化的发展成就值得每一名干部职工自豪。公司在全面整合企业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只有让职工看到了我们的巨大成就,才能产生自豪感,进而产生归属感,有了归属感,职工才能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公司在《燕山石化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和《燕山石化公司企业文化案例》中都各有侧重地加入了燕山石化历史沿革、燕山石化企业文化发展脉络、燕山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综述、燕山石化的全国之最、燕山石化大事记等等,并将《手册》和《案例》作为统一价值理念、凝聚职工力量的最直接的教材,下发到每一名职工手中。此外,司充分借助厂庆35周年的契机,举办了燕山石化大型成就展,编辑出版了《燕化英模风采录》、《古今燕山》,2007年公司又出版了《燕山情》企业文化系列丛书,拍摄制作了《今日燕山石化》专题片。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4

1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桂林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现有8个党支部,党员79名(其中:中层以上干部党员51名,占党员人数64.56%,35岁以下党员8名,占党员人数10.13%)。学历情况:研究生3人,本科14人,以上2项占党员人数21.52%;大专党员25人,占党员人数31.65%;中专高中党员34人,占党员人数43.03%,初中3人,占党员人数3.9%。学习实践活动之初,公司党委认真分析企业当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2009年8月27日,公司按要求组织20名各层次代表对企业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100%。

2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计划,严密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公司高度重视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着眼“三早三细三实”,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活动开好头、起好步。①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早。2009年3月24日上午,公司主要领导参加了桂林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后,立即召开了公司党委扩大会议,对学习实践活动作出总体部署,研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6名党委委员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确定活动实施方案。②方案细,要求细,工作细。制订工作流程,细化实施方案;联系实际,细化活动要求;分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③步骤实,内容实,人员实。在活动步骤上,保证总体进度符合上级要求,落实规定动作不走样,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进度,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学习内容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各党员领导干部、党员落实学习内容;在人员落实上,按照“满员参加、一个不漏”的要求,抓好公司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党员的动员教育和学习培训,保证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2.2 全员响应,狠抓学习,确保打牢学习实践活动思想理论基础

公司召开动员会后,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立即行动,各分管领导亲自赴各支部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活动,使学习实践活动拓展到了每个支部和每位党员,在公司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

为保障学习效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公司文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材料、活动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发布在公司内部网上,利用公司分析数据的ERP系统,让大家在内部网上进行交流;各党支部将本支部活动及先进典型个人与案例等内容上传到内部网上进行宣传,让大家学习先进,交流好的经验,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公司购买了学习书籍,下发给全体党员,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各党支部还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并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和座谈研讨等形式,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同时,采取领导带头作辅导报告的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辅导,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2.3 强化学习形式多样,积极参与,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在浓厚氛围中扎实推进

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公司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性,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开辟网页、编写《简报》与《桂百大采风》,以及在商场悬挂横幅、广播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全方位、广辐射地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不但积极参与,而且深深地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至2009年8月底,各党支部组织会议共116次,撰写学习心得近300篇、学习笔记1 800篇,公司科发办编撰《桂林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共37期近10万字,展示了公司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交流了各党支部成功的经验,实现了互帮互学,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2.4 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效果

公司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完成2009年各项任务相结合,确保销售总额不降反升、利润总额不降反升、上交税利不降反升、员工收入不降反升。为这“四确保”的真正落实,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总经理曾莲瑛同志在力倡“八大观念”、争做“六个第一”的主题活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步骤。

(1)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入贯彻“挖、堵、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经营观、管理观,强化市场观念,树立狼性意识,克服靠天吃饭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的思想统一。

(2)强化理念、制度、技术创新,树立勇于开拓精神,克服惯性思维模式。

(3)强化干部的求实思想,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克服“等、靠、要”行为方式。

(4)强化结果导向,树立追求卓越思想。

(5)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不断前进。

(6)树立“八大观念”,争做“六个第一”,塑造“桂百”品牌。

(7)精细经营,实现扩销增效;精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9年1—8月,公司实现销售总额(不含肯德基和王城商厦四、五、六楼电脑城销售额)合计20 348.98万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了2 187.04万元,同比增长12.0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7.1%,上交税金总额同比增长15.09%,成绩斐然,形势喜人。

2.5 遵循“深、广、诚、细、严、实”六字方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层层推进

第二阶段公司以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理清思路和开展评议为主要任务,重点在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形成公司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3个环节上做文章,按照“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树立八大观念,争做六个第一”这个主题,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坚持联系当前金融危机形势和企业经营实际,深化学习,提高认识;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在思想认识上求“深”,在征求意见上求“广”,在相互谈心上求“诚”,在会前准备上求“细”,在剖析材料上求“严”,在突出成效上求“实”。为切实找准制约公司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要害,公司党委先后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交流活动,以及各支部组织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找出了存在问题,研究了整改措施,明确了前进方向,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各项工作任务,为第三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 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主要依据,围绕活动主题抓好整改落实。着力解决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经营工作有欠缺的问题;着力解决实践的践行度不够,工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着力解决领导者的引领度不够,管与理的相互性不强的问题;着力解决工作思路、措施创新不够及沟通有待加强的问题;着力解决推动发展力度不够,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同时,要切实改善企业民生,着力为职工办一批当前最急、最盼、最需的好事、实事。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在党性、党风方面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要善听民声,善知民意,善向民智,善用民计,密切关注党员干部党性、党风方面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抓好整改,着力在改进党员干部作风上下工夫、见成效、求突破,以作风创新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动公司经营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 在解放思想中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部署,开展了解放思想再教育与再讨论活动,推动全公司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开展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了领导班子和干部科学管理、民主领导、依法经营意识和以党的先进性保障科学发展的理念;开展了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强化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责任理念;开展了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四新”要求为核心,以破解发展难题为根本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创新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战略思维。通过不断地推进思想解放,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让“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3.2 在认清公司情况中理顺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公司发展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适度调整、稳中求进、整体提高”的经营方针,实施公司的营销战略,突出营销特色。继续坚持品牌的末尾淘汰制,不断调整完善商场的经营环境、经营布局、经营管理、商品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诚信经营打造企业经营特色,实现扩销增效。以绩效考核、效能监察为管理工作重点,以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技能培训为主线,狠抓班组建设、职能建设、制度建设,履行服务承诺,以人为本,科学治企,坚持“内强管理,外树形象”,优质的服务及特色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法治企,以德兴企。围绕公司发展的主题,党政工团,同心协力,继续抓好廉政建设、企务公开,大力发展具有企业特色的先进文化,坚持“四种精神”,全面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相适应,与企业文化相承续的文化企业,以增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使公司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战略和主攻方向,带领全公司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3.3 在迎接挑战中积极作为,全力推动公司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公司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清醒看到企业发展的差距和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仍阴霾未散,给消费市场带来不小压力,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情况下,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公司领导班子积极作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较好地实现了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同时,在加快发展中推进企业项目建设,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稳步推进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想方设法拓展其经营空间,扩大经营规模。

3.4 开展开源节流活动,抓好安全工作,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能源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经营。节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的内在需要,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日益发展但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零售业而言,节能降耗更是大势所趋,且大有所为。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只有1%左右,而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故节能降耗是零售业未来竞争的大“蓝海”。节约1度电省下0.9元,相当于要实现100元的销售额才能得到,因此中国连锁协会认为,“节约1度电=实现100元销售”,节约的费用等于增加利润。因此,公司后勤保障部给各部门安上电表,根据各时节的需求适时地控制能耗。

安全工作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严格执法,规范管理,营造良好安全的购物环境,保持企业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公司以予高度重视,把安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利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圆饼图和工作时间圆饼图,将安全工作层层分解、责任到个人。定期对消防设备及各部门用电设备进行认真、全面检查和保管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公司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责任人,层层签订《综合治理安全责任书》,并将此与绩效考核和年终的评先及奖金发放挂钩。同时,还切实有效地落实公司制定的《关于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安全规范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规范防火、防盗、防暴工作,实现安排工作有章可循,责任落实,任务明确,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警惕性,防患于未然。

3.5 在改革创新中推进党的建设,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公司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抓基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中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转变了作风。在抗击冰冻、洪涝灾害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保证,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

4 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打造一流强企

4.1 坚决贯彻落实区党委、市党委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公司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良好势头中,敢于负起责任。做到见事早,行动快,组织到位;各级领导重视,指导到位;贯彻精神不折不扣;强化领导和指导。

4.2 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注重突出实践特色。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努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水平、议形势、看趋势、抓学习、查问题、找原因、谋对策);坚持把握4个规律(科学发展规律;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增强5种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廉洁意识),提高5种能力(化解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管理,打造竞争新优势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公司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初见成效,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支部班子建设得到加强,企业科学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今后,公司决心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同心同力,扎实工作。

摘要:文章阐述了桂林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公司今后科学发展找到了明确方向,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并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5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关系到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进一步说, 它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研究计划。现对各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被十分尖锐地提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基础上, 实行了对外开放, 高等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含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 使高等教育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 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 提升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 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些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有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开展“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又是整个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 它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牵头负责研究。该研究课题首先将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使命;还将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等行为主体的特点出发, 分析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该研究课题中, 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研究将主要从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维护执政党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角度,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分析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环境, 以此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指标分析和测算高等教育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研究课题还将选择部分大国崛起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发挥的作用为案例,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 论证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成果提及甚少的内容。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 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意义重大而特殊。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述来看, 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 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 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 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应该说, 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然而, 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 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 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 丰富研究内容。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在研究项目中预设为两大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承担。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该研究课题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这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主要以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为线索, 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和规律。在史学研究领域提出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说”, 将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说, 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 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也将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实证方面的研究将围绕七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凝练,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为保证七个国家的切入点相对一致, 并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课题将从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关系、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人类发展指数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几个纬度进行分析, 用可比较的、有一定公认度的统计数据说话, 目的是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进行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研究。

适宜的背景和条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达到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共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研究。该研究课题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人力资源状况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强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财政能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与高等教育强国。通过考察人力资源现状, 构建多维度、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 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和基本判断;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 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其差距进行分析;分析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旨在建立一个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的差距, 找出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最后, 还将以高等教育强国 (比如美国) 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 (比如印度和俄罗斯) 为案例, 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 并期望提出对我国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有关政策的建议。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既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一一对应地选择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也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 选择和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 共预设了九大研究课题开展“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一: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 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 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 无不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 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教育学院刘献君教授共同负责承担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课题, 将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若干发达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探讨, 尝试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 将既考察历史, 又立足现状, 既面向国际, 又立足国内,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通过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探讨这一过程中国家出台的主要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归纳各个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并探讨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在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将关注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探讨一流大学成功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 着重探讨我国教育理念的现状, 分析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探索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方向,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系。

(二)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二: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高等教育既面临内部压力, 需要从数量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更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入世以来,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强劲势头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人才竞争的全面挑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压力, 也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为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研究课题, 从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该研究课题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城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谢安邦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背景之下, 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之间的关系, 将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建设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对于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何种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间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该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部分。

除理论研究外, 本课题还将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 总结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 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归国服务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办学的现状, 重点选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为研究个案, 分析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评估其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所做出的贡献;还将对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数据和文本分析, 揭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模式。

(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指导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 实施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又如, 日本9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导入了大学评价制度, 实行了大学教师任期制, 实施了“国立大学法人化”, 对日本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以制度与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重要内容。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 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因此, 我国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最为核心的条件之一。鉴于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体制与机制”这一研究课题, 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 将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性, 并以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微观层面上, 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相关性, 并以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财务体制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等问题。

该研究课题作为一项应用性基础研究, 案例分析与比较是重要的工具。在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为案例, 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详细情况, 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参照系。在微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层面上,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为案例, 深入地分析这些一流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将在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选取部分代表性院校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 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这一辉煌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 如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问题, 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问题, 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周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预设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研究课题, 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牵头负责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将着重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必需的“结构优化”问题, 以“质量、水平提升”为核心, 探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之道。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个案研究;社会系统发展预测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则与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与优化政策。该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研究视角方面,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各项以高等教育为根本对象的研究工作, 都应该具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该研究课题将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 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方面, 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成果, 或者系统性较强, 但年代久远, 缺乏对当前情况的适切分析, 或者针对当前问题集中于短期研究, 缺少纵向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该研究课题将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机制。

(五)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五: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要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还需要紧紧抓住“质量与水平”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 相比世界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因此,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 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将对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线, 通过系统分析过去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立足高等学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 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和全面提升的办学关系;研究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大学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等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 回答人们关心的“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什么”等重大问题, 从而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战略以及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从整体上来看, 该研究课题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采用解释型研究以分析原因, 采用规范型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力求得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六: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20年,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我国提出的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的战略选择, 其中快速拥有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覆盖科学技术前沿、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有效的政策选择。“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预设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 就是力图探讨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体发展。该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禹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高水平大学主要规定性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资体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提出2020年以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建设方案,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支持。

由于该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研究课题, 因此, 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政策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运用政策分析法时, 将在了解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全面认识该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和类型, 以此作为正确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对现行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 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多少成效, 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 在哪些领域失灵等, 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 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 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需要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 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 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如何去做, 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牵头承担的该研究课题, 将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案例, 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研究课题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出发, 通过案例研究, 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系统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分析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经验, 找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启示, 梳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 展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 通过区域案例研究, 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该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新体系, 在实践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等相关问题, 为面向地方的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八: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新的历史任务, 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战略思考, 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 探索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课题, 召集了近2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将共同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该研究课题将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 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维度、社会区域维度、时代精神维度和文化担当维度, 从而不断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该研究课题将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立足本土, 既聚焦现实, 又面向未来。研究课题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过程设计既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分析, 又注意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阶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逻辑性和实现性相结合的战略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为平台, 结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转变和历史使命, 揭示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策略, 努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开放的视野和新思路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该研究课题将充分利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 收集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 还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平台, 收集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把握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动态和主要研究内容, 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

(九)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九: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在我国正在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在建设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这样的战略问题,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内容。这也是“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课题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力争在以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 在厘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与权限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 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建设区域性大学群的战略思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 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角度, 谋划和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

第四, 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19日, 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 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 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谋划未来,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对我们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 也使我们备感责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各研究课题负责人抓紧工作, 精心组织研究, 尽早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并能够及时拓展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在相关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有关文章和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6

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79 人, 其中教授35人, 副教授30 人。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82.3%, 有国外留学经历的4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 国家杰青1人, 国务院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 人, 中原学者3 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 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 人, 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1 个,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 个, 省级创新团队4 个。

兽医学学科在引领行业科技进步、行业急需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坚持“河南急需、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学科逐步形成了动物疫病免疫防控、人兽共患病防控、兽医生物技术、细菌耐药机制和新型兽药研发、畜禽健康养殖等5 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张改平院士现任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系国务院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他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基于纳米胶体金技术的疫病病原、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研发各类快速检测试纸条及技术标准21套;设计了线性/ 空间结构化抗原、病毒样颗粒抗原及新型免疫佐剂, 为精确、微量、高效“新概念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该学科现有国家级动物科学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现代畜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人兽共患病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7 个;拥有大型仪器63 台, 仪器总价值5500 万元。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 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 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坚持“引进、培养、引进+培养”工作方针。近3年, 学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引进高层次人才10 人, 其中OIE猪蓝耳病参考实验室首席科学家1 名, 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院校博士8 人;引进人才拥有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3 项。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 人, 培养了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 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4 人。学科准备在“十三五”期间, 遵循“坚持一流标准、结合重大需求、加强动态监测、强化绩效激励”的基本原则, 通过“领军人物团队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团队提升工程”的实施, 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 力争5 年内再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长江学者1 人、国家杰青1 人、优青1 人, 8 ~ 10 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科围绕河南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需求、保障食品安全战略发展思路, 结合自身优势, 5 年来,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国家“948”重点项目,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35 项, 总经费达1.3 亿元。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 单项经费达1500 万元, 是全国兽医学科第二个重大项目, 彰显河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在全国的实力。5 年来, 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项、国家发明专利37 项。该学科准备在“十三五”期间, 围绕高通量快速诊断试剂研发、新概念疫苗和病毒免疫机制, 通过“重大动物疫病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工程”, 阐明或部分阐明猪蓝耳病病毒病原的致病分子机制, 深入阐明2 ~ 3 种疫病的宿主-病患相互作用的机制。发表SCI论文200 ~ 300 篇, 完成10 ~ 12 种新兽药的申报工作, 获得批文5 ~ 6 种, 转化直接经济效益5000 万~ 8000 万元。

人才培养英才辈出。2014 年, 学科博士生王荣军毕业学位论文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近5 年, 学科有15 位硕士和2 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获奖数量居学校首位。学科通过“3+1”教学模式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 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学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1 次、特等奖2 次, 在全国同类专业评比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和“创青春”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 为学校进入全国百强“创新性大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国家首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目前, 河南省仅有3 个学校获得该殊荣。学科培养了王艳玲、张改平、秦英林、张许科等优秀毕业生。2015 年, 河南首富秦英林获得2015 年度中原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称号。学科“十三五”期间, 将通过“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国际化培养工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每年为社会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100 名, 本科生500 名。

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篇7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总会计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三晋大地企事业单位的会员、理事及相关单位的代表近300人齐聚一堂, 共话山西省总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大计。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中国税务协会会长杨崇春、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赵建平、原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省财政厅厅长、山西省财政学会会长原崇信、山西省财政厅助理巡视员祝晋英、山西省总工会生产部部长张亚琳、忻州市财政局局长张高栋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与中国税务协会会长杨崇春分别就总会计师的职能、职责发表了精彩演讲, 并对山西省总协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赵建平、山西省财政厅助理巡视员祝晋英分别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和省财政厅在会上发言, 对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对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和山西省总会计师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期望, 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会议期间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首先, 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公布了山西省第三届十佳总会计师和首届十佳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评选结果, 并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接着, 山西省总工会生产部部长张亚琳代表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宣读了对十佳总会计师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和对首届十佳财务部门负责人给予荣记一等功的决定。

在山西省总协的力邀之下,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原校长、经济学博士王忠民, 中联控股集团董事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证监会重组并购委员会咨询专家、经济学博士王子林, 首都财经大学副校长、硕士生导师杨世忠教授, 天健正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首席合伙人陈箭深应邀到会并分别就当前生产要素市场和趋势分析、企业财务战略与对策研究、企业国际资本运作与风险控制、现代企业治理下的首席财务官等重大课题做专题讲座, 为广大与会代表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在历时三天的时间里, 山西省总协2010年年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会议对山西省总协第二届理事会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 并对山西省总协下年度的工作思路与任务进行了安排, 确立了山西省总协第二届理事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把握大局, 坚持改革, 立足服务, 扎实工作, 全方位、可持续性地推动协会工作发展, 努力开创协会工作和全省总会计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链接]

十佳总会计师: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刁金、山西省电力建设二公司总会计师王团维、山西省汾酒集团山西杏花村国际贸易公司财务总监毕亚平、山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总会计师张权、山西汾西矿业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李镇汾、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兼财务部部长杜美林、山西省太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姜忠波、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栗兴仁、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秦永虎、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贾凤鸣。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研究综述 篇8

一、关于科学执政的含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执政这一概念,并对科学执政的含义作出了明确阐述,但理论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科学执政的理解。主要观点有: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科学执政的必要前提;第二,科学执政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同时离不开一系列科学制度的规范和方式、方法的制约。前者是科学执政的“软件”,后者是科学执政的“硬件”。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要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三,要形成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但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形成链条,上一个层面分别对下一个层面产生指导作用,并且是下一个层面形成的基础。

二、关于实行科学执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者们对实行科学执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进行了研究,从世情、国情、党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关于实行科学执政的必要性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是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执政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科学执政是我们党客观判断国内外形势,提高治党治国骨干队伍的素质,以应对新挑战新考验的必然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能否做到科学执政,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要科学执政,这是壮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1)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要求实现科学执政;2)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实现科学执政;3)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党自身建设的现状要求实现科学执政;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实现科学执政。

(二)关于实行科学执政的重要性

有学者认为:科学执政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科学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前提。科学执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业绩,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的科学理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客观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坚持科学执政,是提升党的执政权威的迫切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

还有的学者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执政的重要性。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只有科学执政才能坚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只有科学执政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科学世界观;只有科学执政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只有科学执政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科学方法论。

三、关于实行科学执政的路径选择

做到科学执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探索科学执政的有效途径,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有的学者认为,程序化建设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从程序化建设角度分析了科学执政的必然选择。建立多样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逐步完善公共决策体制。决策和执行过程不需遵循科学的程序。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对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监督,使决策和执行过程逐步公开化,并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有的学者认为,提高科学执政的有效途径有四点:1)合理配置国家权力,切实保障人权。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宪政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2)完善执政法制环境,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科学执政的基本实现途径和重要内容。3)构筑社会公平体系,合理调节利益。构筑社会公平体系,切实保障人权是党实现科学执政的核心和关键。4)注重调查研究、科学决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科学执政。

四、关于实行科学执政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行科学执政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科学执政的界定来看,在体现我们党科学执政内涵中的中国特色方面,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1)在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对我们党来说,关键就在于要“结合中国实际”。2)我们党科学执政的主要活动和执政目标,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科学执政的思想、理念、制度、方法,都要围绕这个大方向,服务于这个大目标。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科学执政必须把握三个问题:1)必须在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坚持科学执政。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执政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才能切实做到科学执政。2)必须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执政。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把党的执政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的基础上。3)必须在按照“三个科学”要求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科学执政的含义、科学执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执政的实现途径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等方面, 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黄文虎.关于科学执政研究的两个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 (5) .

[2]冯永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及其关系[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复方奥美拉唑胶囊下一篇:小额信贷公司盈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