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2024-06-15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共9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篇1

科学发展观的体会-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目前,我们按照东阳市委、局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示精神,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路桥集团的管理者,我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如何加快企业发展,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方向更明了,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科学发展观的体会通过对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联系企业实际,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体会下面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企业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企业历史及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全是困难且是死路一条。从利越路桥建设集团近几年情况看,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通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先进理念统领全集团员工的思想,发展思路清晰,经管管理指导思想明确,承揽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在建项目管理得到了加强,经济管理成效明显,人心向上,企业出现前所未有蒸蒸日上景象。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企业才能前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新的形势、在成绩面前

如何更进一步,把企业建设得更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建设,准确地把握形势,倍加珍惜来之不易和艰辛开创的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勇敢应对各种挑战风险,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企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构筑企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保障体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培养、吸引和使用管理环节,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尊重员工的劳动权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搞好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坚持因人而异,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为各类人才成就事业搭建平台,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全方位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每一名共产党员,要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知识型、专家型、技能型一专多能职工的排头兵,积极为发展立功,为群众做出表率,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我们招聘了不少不少储备人才充实到各个部门中间,构建公司完备的人才的梯度体系。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我们集团公司情况看,近几年企业取得巨大成绩,每年都在进步,但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刻反思我们的过去,我们深感还存在不足和差距。如我们思想观念与市场要求、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的规模扩大与资源矛盾凸显,执行力、落实力差、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等等都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全面协调企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搞好内外关系,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保持企业有序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在建工程,确保在建项目不出事。集团公司三令五申,各种制度措施我们必须落实到位。树立一面旗帜不易,毁坏信誉常常在于瞬间,责任重于泰山,我们马虎不得;二是克服短期行为。目前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子公司部分领导经管思想不牢,存在短期行为。加上一些人的功利思想严重,急于求成,只顾眼前,很少考虑企业长远,管理粗放,项目在资源使用上重用轻管,事故不断,损耗严重等等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责任意识,克服短期行为,把企业建设好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官一任,不但要把在位的任务完成好,还要着眼企业长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各子公司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应引起各级领导尤其是上级的高度重视;三是解决执行力和落实力问题。再好的制度、方案不去落实

没用,我们工作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落实不好。我们倡导领导干部和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讲报酬首先要讲付出,讲贡献。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对上级布置的任务,面对基层提出的问题要不节不扣去落实、去解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大家心往一处想,企业才能大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篇2

一、关于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 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此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科学发展观便是这一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追求发展道路, 主要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以及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他提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 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957年,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 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但直至今日, 上述思想始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科学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 突出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 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健康这两个字很重要。”并强调:“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 是强调:“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 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为基本问题, 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 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 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些关于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一脉相承。

二、关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毛泽东培育起来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根本宗旨在发展理念上的贯彻和体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百废待兴, 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需要人民尽可能地克制自身的消费, 即便在这种条件下, 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十分关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他说:“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 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 一定行不通, 一定要失败。”他还强调:“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 有油吃……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在一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 保证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更高度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时刻,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 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 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方针, 到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清晰地勾画出从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的论述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脉络,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点。在毛泽东等探索的时期, 尽管没有概括提出这些思想, 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重要论断。

党的八大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纠正“大跃进”的失误, 毛泽东强调:“在整个经济中, 平衡是个根本问题, 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他就经济建设同保护自然的关系中, 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 或者认识不清楚, 就会碰钉子, 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 会抵抗。”他在发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压力时, 提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 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 要有计划地生育。”“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对于发展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 邓小平早有预见, 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并强调:“讲发展, 第一, 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 第二, 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既要大胆, 坚持现行的方针和政策, 又要步伐稳妥。要求过急, 往往是犯大错误的根源。”

科学发展观所要着重解决的, 主要是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同时也对以往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吸取了毛泽东等探索中提出的综合平衡等重要论断, 也吸取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重要发展思路。

四、关于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作为一项基本方针,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立足点, 是中国拥有占世界总数1/4的人口, 人口总量达到六亿五千万这一基本国情。毛泽东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 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 都要从中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 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 灾荒问题, 就业问题, 教育问题, 知识分子问题, 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 少数民族问题, 以及其他各项问题, 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 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 同各方面的人协商, 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 嫌人落后, 嫌事情麻烦难办, 推出门外了事。”统筹兼顾, 也包括分配问题。他说:“在分配问题上, 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 必须处理适当, 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当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随后进一步提出了若干个“并举”, 又叫作“两条腿走路”。可见, 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方针, 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今天,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历史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些两难问题, 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在指导和推动发展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 就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能力。

科学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 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摘要:科学发展观, 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有其科学发展的历程, 它既是客观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 也是党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需要。文章就科学发展观思想形成与实践, 着重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教育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01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为此,就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战线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践行者,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5)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追求发展价值的多元化及异质价值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1)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的首要要求。

(2) 可持續发展战略要求教育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固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关心的具体问题,但为了化解这种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视野亦投向经济、环境背后的精神文明,它是对人类文明进行物质、精神、生态的全面反思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表层。因此它要求教育有益于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的可持续发展。

(3) 它要求教育促进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否定片面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提倡社会协调的、综合的整体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而且在政治民主、法制建设、伦理道德等方面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达到社会整体发展相契合的目的。

(4) 它要求教育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人类自身资源的合理开发上。

4 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我们讨论教育的科学发展时, 应对“教育的发展”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完整的“教育的发展”概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教育在量方面的增长, 教育在质方面的提高。拿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来说, 现阶段采取规模要有较大的发展, 结构要更加合理, 质量要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效益要有明显的提高,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整体协调发展的方针, 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针。要想实现整个国家教育的科学发展,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国家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

(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3)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

(4)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5)是落实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 参考文献:

欧艳梅,林翠英.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观念的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4(6).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篇4

摘要:文章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并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光纤通信,波分复用,光接入网,全光网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and then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WDM Optical Access Network,All-Optical Network

前言:1966年7月,出生于上海的英籍华人高锟(C.K.KA)博士提出:“只要设法降低玻璃纤维中的杂质,就能够获得能用于通信的传输损耗较低的光导纤维。”2009年这一成就获诺贝尔奖。

光纤通信技术是指把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波,以光纤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将信息进行点对点发送的现代通信方式。

1.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在光纤技术中,光纤可以容纳50000GHz 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容许频带(带宽)是由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决定的。例如: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是使用密集波分复用等一些复杂的技术,以便解决通信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的问题,保证光纤宽带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率已经得到了2.5Gbps到10Gbps。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英,其绝缘性好,抗腐蚀能力强。因此,光纤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且不受雷电、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电磁影响,也不会被人为释放的电磁所干扰,这就是石英这种通信材料的最大优势。除以上有点之外,光纤体积小、质量轻,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便于安装;光纤的制作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光纤的温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的优点很多,使其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宽。从以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光纤通信技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850纳米波段的多模光波,到1310纳米多模光纤,1310纳米单模光纤,到再到1550纳米单模光纤,最后是长距离进行传输的光纤通信技术。还有可以有效节约有色金属;此外,还有光缆尺寸小,便于安装和运输等优点。

2光纤通信技术

随着通信发展的需要,各种光纤通信技术也相继出现。

复用技术。

光传输系统中,要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必须依靠多信道系统。常用的复用方式有: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频分复用(FDM)、空分复用(SDM)和码分复用(CDM)。它能几十倍上百倍地提高传输容量。

宽带放大器技术。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是WDM技术实用化的关键,它具有对偏振不敏感、无串扰、噪声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带宽较窄,约有35nm(1530~1565nm),这就限制了能容纳的波长信道数。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1)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EDFFA),它可实现75nm的放大带宽;(2)碲化物光纤放大器,它可实现76nm的放大带宽;(3)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DFA组合起来,可放大带宽约80nm;(4)拉曼光纤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长处提供增益,将拉曼放大器与EDFA结合起来,可放大带宽大于100nm。

色散补偿技术。对高速信道来说,在1550nm波段约18ps(mmokm)的色散将导致脉冲展宽而引起误码,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色散限制仅仅为50km。因此,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④孤子WDM传输技术。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因而可以显着增加无中继传

输距离。孤子还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抑制极化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⑤光纤接入技术。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不仅需要语音业务,而且高速数据、已得到用户青睐。这些业务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人部分更是关键。传统的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只有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人才能将瓶颈打开,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容量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ON技术早就出现了,它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例如ATM、正在探索中的现代光纤通信技术还有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光网络的智能化、全光网络、光器件的集成化等等。

3.光纤通信的应用

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广播电视领域,光纤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载体,以光纤网络为基础的网络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光纤传输系统具有传输频带宽,容量大,损耗低,串扰小,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传输过程中不会有中继引起的噪声,而影响信号质量,更不会因为接收时信号延时较大,而轻易受干扰。光纤传输系统具有这么多优势,已经成为城市最可靠的数字电视和数据传输的链路,也是实现直播或两地传送最经常的电视传送方式。

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随着光纤在通信网络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很多地区的电力专用通信网也基本完成了从主干线到接入网向光纤过渡的过程。目前,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已经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为完善的专用通信网,其数据、语音、宽带等电信业务及电力生产通信保障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生产生活己离不开光纤通信网。现在,由于电力特殊光缆制造及工程设计技术已经成熟,特别是OPGW和ADSS技术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应用在国内电力特殊光缆通信中,特别是在大的输电工程长距离主干OPGW光缆线路中应用的作用更明显。

电信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各大专业通信网急速扩展,对信号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通信因其自身优势而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通信业务要求,而成为首选通信方式。目前,我国己建成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面各个方向辐射的长途干线光纤网,“八纵八横”全国光纤通信网已建成。八横八纵”1988年在原邮电部是“的主导下开始的建设的大容量光纤通信干线传输网工程项目,这个传输网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22条光缆干线,有总长达33000公里。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基础的传输网络还会建设的更多。

4、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光纤到户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追求的梦想。现在移动通信发展速度惊人,因其带宽有限,终端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们依然追求陆能相对占优的固定终端,希望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的魅力

在于它有极大的带宽,它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现象的最佳方案。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光纤到户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与DSL和HFC网相当,这使FITH的实用化成为可能。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全光网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超大容量、极高的处理速度、较低的误码率,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而不必安装信号的交换和处理设备。当然全光网络的发展并不可能独立于众多通信技术,它必须要与因特网、ATM网、移动通信网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WDM技术与光 以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光纤通信技术现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之一,在现在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应用,在全球通信领域及相关行业在全球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时,光纤通信技术仍得到了一些发展。依照我国现行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模式,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必会代替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送方式,而成为未来通信领域发展的主流技术,带领人类进入全光时代。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近十多年通信业的大发展,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形成了涵盖PCVD、MCVD、VAD、OVD等多种生产工艺的企业群体。1988年以后,全球海底线缆都以光纤铺设。全球光缆系统总长度已逾10亿千米。2000年我国干线光缆已达38万千米含770万芯千米,超过1998年美国的拥有量。另外,专用网亦在各自建设纵横交叉的骨干网。截至2008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677万千米(合计:

1.5亿芯千米),平均每根光缆约22芯。今后光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单模光纤继续针对干线应用,优化其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传输性能;针对接入网,除了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塑料光纤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结束语:光纤通信技术现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之一,在现在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应用,在全球通信领域及相关行业在全球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时,光纤通信技术仍得到了一些发展。依照我国现行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模式,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必会代替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送方式,而成为未来通信领域发展的主流技术,带领人类进入全光时代。

参考文献: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 篇5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科学技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 者:唐海君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6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分类号:G0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 重要力量

火灾形势与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6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家用电器的飞速发展,错误的用电习惯以及浅薄的防火知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同时还有森林火灾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等安全隐患。本文全面分析了火灾的形势现状以及现今我国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关键词:火灾形势;现状;消防技术;发展方向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过程中的操纵不当,公共场所例如商场等地方由于检查不够,不按年时更换电线等众多方面构成了火灾发生的隐患。在火灾形势严峻并且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需要合理的,与现实发展相适应的消防技术,并且需要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加强教育同时也需要建立专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消防科学技术。

一、当前火灾形势的分析

近年来,火灾形势日益严峻,具有频发、损失大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1至2004年火灾的发生数与火灾损失增长分别为4.6倍和2.2倍。但是特大火灾却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带给的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并没有因此下降。

1、随经济发展,火灾损失呈逐步上升趋势

出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城市化水平的限制,火灾发生的几率以及损失的程度很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年平均火灾损失在逐年上升,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由火灾造成的损失也大量增加,达到平均每年10.6亿元,此后进入21世纪,火灾次数和损失增长越来越快,为20世纪80年代的4.8倍。

2、火灾形式的主要来源

火灾形式主要有三种:生活火灾、公共火灾和森林火灾。

(1)生活火灾:家用电器在新技术的冲击下的不断创新发展,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其中居民生活中火灾事件频频发生,但是由于通道方便以及集中易处理等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造成的损失较小。其中对于居民的防火知识的教育以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2)公共火灾:出于公共场所中的人们大多处于盈利阶层,为了尽量的缩小生产成本而对电器的电缆电线的更换出现问题,同时工作人员的对用电器熟悉程度,检查程度,操作过程是否合理都导致了火灾的发生。公共场所人员集中,疏散人员的过程比较复杂,极易造成伤亡。这需要有关负责人员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提醒。

(3)森林火灾:由于受到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极易引起大片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具有复杂、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救火难度性大等特点。由于森林远离市区,多处于偏远地带,一旦着火,救火人员存在生命的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生物资源的损失,近些年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比较平稳,如果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一定会减少损失。

二、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火灾的发生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火灾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无到有、从填补国内缺口到赶追时代标准的过程,基本刷新了记录,改变了我国现状,从依赖进口到自我研究发展,体现了专业化和科技化的新潮流。其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例如火灾预防、救援、火灾标准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1、救火工具与人员的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火灾的形式多变,不同性质的火灾必有不同性质的救火工具,我国已经根据火灾的各个特点来分配指定机构进行性科学研究,分别在四川、沈阳、上海、天津等地建立研究所,他们分别针对各个方面例如防火材料、灭火理论、灭火技术、消防装备等进行创新发展,我国哦也引进高配置的消防车,对于喷水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提升。同时大幅度的培训消防人员,消防人员是灭火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人物,技术的先进也需要心理素质极强的操作人员,唯有临危不乱的人才才会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技术人员需要有熟练的将操作技能,对应急事件的反应程度以及办事能力是一个消防员的必备条件。

2、消防技术的更新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坚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消防技术也不仅仅依靠引进新型技术,反而更加注重对创新的理解,追求的高目标是在核心技术上去的新的突破同时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等。

3、消防装备的更新

把握消防装备和器械的开发方向,其方向应该是新型高效的、人性化的、环保多功能能的,其可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例如地铁隧道特殊地带、研究空中扑火的配套装置等。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地方加以研究创新,对于其失败的地方注重寻找自身的弱势,加以修正,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里。

4、绿色消防的开展

城市消防规划近年来我国已经就火灾的分类,将城市的消防规划的内,得出了扑救城市居民区、商业区等一次火灾的消防流水量等大量信息量。中国的消防技术已经在基础、使用设施、科技创新、信息储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中国的基地建设距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绿色消防是世界环保组织向消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消防事业也应该加快脚步,让绿色消防开展下去。

5、加强消防意识的宣传

提高消防意识灾难时可以避免的,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宣传教育提高防火安全消防常识,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展防火教育工作以广告宣传、海报、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居民深切的体会到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校已经进行过防火演示练习,以及逃生方式的教育,检查力度的增加等多种方式提高对于火灾的认识程度

6、火灾数据库的完善

发展完善火灾数据库,由于火灾的不确定性为了制定出更大程度减少损失的方针策略,由于考虑到火灾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等多方面,这些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及时制定出方针政策来疏散工作人员以及做好消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

结语

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7

(一) 科技的概念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二) 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二.科技对企业的影响

(一) 科技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1.科技进步对企业的影响

(1) 科技进步可以改善恶劣环境下工人的劳动条件,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2) 科学技术进步也扩大和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利用广度和深度, 不断创造新的原材料和能源。

(3) 科学技术进步, 可以造就一些新的行业、新的市场,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科学技术进步, 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而影响企业。

2、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

(1) 科技创新的概念。所谓科技创新就是指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即提出包括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假设及新方法等新观点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同时它也是应用新技术, 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 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提高, 提供新的服务的一个过程。大体的可以将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三种类型。

(2)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技术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与技术的创新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了技术的提高、技术上的出新, 就无法体现高科技企业的优势, 也就必将失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法宝, 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必要性。

3.科技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 现代科技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 新的理论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 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起到监控、协调和指挥作用。

(2) 现代科技缩短了科学与技术的时滞, 加速了企业生产与科学一体化的进程, 即使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 只要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中介, 很快就能运用于生产实践,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 现代科技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

(二) 科技发展给企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传递过于快速, 使得一些企业秘密被泄露出去, 出现一些仿冒品, 会给企业的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2、科技的不断进步于发展, 会使很多企业的员工产生不好的影响, 从而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

(1) 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 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而出现心理问题。

(2) 一些水平较低的人们由于能力差, 不会使用包括网络技术在的新的模式, 造成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进知识, 出现了信息和知识流向的两个极端。

三.利用科技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抑制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 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法律来约束企业的盗版行为。

(二) 我国的监管部门要充分行使他们的权利, 对于仿冒其他企业的产品, 以及侵犯其产权者给予处罚。

(三) 充分利用我们的大众传媒, 对一些企业的不好行为进行曝光, 起到相应的有利作用。

(四) 多进行一下普及教育, 提高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的能力, 降低他们发生事故的几率, 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篇8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仰。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它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坚定不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哪些重要原则?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述,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强大动力、根本要求和奋斗目标。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思想,从而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这“三个建设”发展为“四个建设”,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建设,将“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具体阐述了“四个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针,强调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认真抓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最早是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系统概括。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最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命题,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概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七、小结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9

乔红娇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29班)

摘要: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很密切,两者之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显示了很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四次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要正确地把他运用于造福人类的社会之中。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双刃剑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social development

Qiao Hong-jiao Machinery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nstitute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is very close, both between mutual penetration, supplement each othe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hows a very important role:Ancient four great inventions and four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their good side and bad side, we must correctly treat scientific technology this double-edged sword.To properly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his society of human beings.: Science;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Double-edged sword

学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我的感触很深。当初我刚上这门课的时候只是抱着一种很休闲很放松的态度来上这门课的!偶尔不想听的时候我也会在底下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说看看别的书或用手机发发短信、上上网之类的事。于是很快一节课就过去啦。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已经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充分享受愉悦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种种困惑和怀疑,从而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如期地得到解决。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些科学家们不断地提出科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的历史,只要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形成科学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在孕育之中,又在引导着科学家们去不断地探索,人类的知识又在不断地走向深入,这部历史也就会不断地写下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

而近代以来,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技术哲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孕育与发展,人们对技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技术的本质、结构、特征、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地讨论。而技术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可见技术问题具有其自身的位置、特征,处在科学问题不同的层次上。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得到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意义。但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就不能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从科学技术结构体系结构看,科学技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结构日益完整、立体发展的复杂体系。从逻辑结构上看,科学主要执行认识世界的职能,技术主要起着改造世界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技术形成了一个以人类需求或目的为核心的立体辐射网络结构。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相互转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又相互区别。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有着全面的渗透和影响,围绕技术活动的展开形成了具体的技术系统,成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技术对科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科学技术的探讨中,我们在这里要重点谈论一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①。

一、我们首先谈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已经陆续地传到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也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造纸技术的发明也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之前用甲骨、竹简和绢帛来书写、记载的材料的历史,对中国历史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发明。在古代社会,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但却只有有钱人才有机会读书写字,而且一般女性除外。他们发明了火药,却只会用来造烟花、鞭炮,留过年过节庆祝活动用的。以至于,枪炮,军舰等也不得不从西方国家进口。更有甚者,西方列强竟然拿着洋枪、火炮来打开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发明了指南针,却只会用来辨别方向。当西方列强,利用指南针环游世界,积极开发殖民地的时候,中国人却从明朝开始海禁,对外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对西方的兴起一无所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还是慢慢地在进步的。由于中国人没有好好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发明,而西方人好好地利用了。因此中国的进步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快。但科学技术到底还是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再次谈谈四次科技革命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手工业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使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

第二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的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此时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使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后期、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集成技术等学科的高度综合,而形成了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与方法的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等,将带来的是纳米生物机器人技术、生物炼制细胞工厂与太阳能仿生技术的产业化。

四次科技革命确实给人来带来很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四次科技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危害:汽车的发明,每天给自然界带来多少的CO2,由于车祸,每天死于机动车的人也很多;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的应用,每天排放的氟利昂也使得臭氧层出现空洞,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核能的应用,如果用于发电还好,但是一旦出现核泄漏或原子弹爆发什么的都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伤害;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虽然它方面了我们的学习,但是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利的方面,它会使人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如何看待科技这把双刃剑

从上面举得例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相信上帝,天圆地方”到现在能够对我们地球之外的月球乃至太阳系有逐渐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人类早期的刀耕火种到我们今天的高度物质文明,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资源丰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毫无疑问,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让我们的视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世界,使人类不但能够进入太空,而且还让人类能够看到细胞、分子、原子等,进而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广泛,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它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创造更多的成果,并且使人类能够有可能远离艰苦和危险的行业,把冒险的工作给了科技的成果——机器人,还可以使人类的距离变近,我们的交流在互联网之中变得是如此的便捷和顺畅。人类运用科学技术认识并改造着客观自然,并凭借现代化技术,运用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和测量等手段,增加了人们的感官,突破了人们直观的局限,为人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认识客观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进入机器化的时代,尤其是自动化,让我们远离了手工等落后的操作方式。还有现代一些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后,水稻产量一增再增;终于解决了世界的温饱问题。还有许多转基因技术也使得产品的产量和食物的品质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巨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人类的生活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具有好的一面,也具有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会运用于军事上,从尖利的石斧石剑,到威武的金戈铁马,再到火枪大炮,以至于今天的核武器。这些人类才智的光辉成果却用来作为烧杀抢掠的工具!使无辜的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他们失去亲人、失去美好的生活家园,使他们生活在窘迫与仇恨之中。造成了很多的人间悲剧!而且我们的地球在这些武器的力量之前,会显得很渺小,会显得不堪一击,这些武器足可以摧毁我们的地球好多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增长,现代化的工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极地冰雪融化还平面上升,人类逐渐暴露在光灼水淹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地增加。在科学技术发展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厂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汽车奔跑于路面上,而工厂排出的废气、烟雾和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急剧地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增多,甚至超过了自然界本身能够吸收和承载的能力。以至于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计其数的物种灭绝,还有许多是正处于灭绝的边缘挣扎。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该轮到人类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了呢?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福音和磨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定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存在弊端而认为科学技术是个噩梦。历史证明,由科学技术引起的问题,科学技术也能提供出解决的办法。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应该以给世界带来和平,让世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促进人类的发展,维护生态的平衡为目的,用责任和道德来监督,进而使科学技术能尽可能的为人类谋福造利,减小甚至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是事物的辩证统一。我们不要只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而不看它的不利的一面,要知道,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破坏力同样都是很惊人的。我们应该运用科学技术,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而避免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或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相一致的。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②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价值渗透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内在关系中,也存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科学技术与价值不可分割。因此,科学技术的价值就在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所以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价值理解的不同观点。

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1)科技乐观主义;(2)科技悲观主义;(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二、对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评价与行为取向:(1)科学及时决定论的误区;(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总之,科学技术确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面性,又并非全在于其本身,人类对其运用的初衷及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偏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因而变得更加复杂。所以要求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竭力走绿色科技之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协调。

尾注:①.参考课本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P102最下面一段和P103上面的部分内容。

②.参考徐运祥:《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摘要部分,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如实宣传寒假工企业下一篇: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