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蚕的技术

2024-09-23

科学养蚕的技术(共6篇)

科学养蚕的技术 篇1

学生在学习某个科学概念之前, 大多对这些概念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或了解, 特别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或者事情。这种已有的认识或了解即为科学前概念。有专家认为:“教师和课程材料没有考虑学生的前概念的情况下, 教学是无效的。”“儿童的前概念是相当重要的, 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它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可见, 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的前概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却是研究者和教师们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思维导图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崛起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关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能够表达他们对某一概念或某一事物的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思维可视化, 与传统的挖掘学生前概念的访谈法、问卷法、图示法进行对比, 思维导图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比访谈法更具广泛性, 比问卷法更具开放性, 比图示法更具简便性。本文将阐述应用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关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这一教学内容的前概念情况。

一、调查过程

(一) 调查的对象和形式

1. 调查对象

选用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小学四年级四个班 (A、B、C、D班) 共174人为研究对象, 各班人数情况如表1。

四个班的学生接触思维导图的时间接近一学年, 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有一定的基础。

2. 调查形式——开放性调查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得知, 他们在幼儿园时就曾参与过养蚕的实践活动, 说明学生的前概念应该较为丰富。因此, 本研究选择了完全放开的思维导图绘制方式, 只为学生提供一张A4 纸和“蚕”这个中心主题, 任由学生在纸上绘制, 给学生尽可能发挥的空间, 时间为一节课 (40 分钟)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调查结果汇总

在此次调查中参与的学生一共有165 人, 最终一共收集到158 份思维导图, 且均有效。

2. 调查结果分析

(1) 整体分析。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的教学目标有:①描述蚕生长的大致过程;②知道蚕的食物;③知道蚕的外形, 同时能与它的生活习性联系起来;④知道蚕适应的生活环境;⑤知道养蚕的方法, 如居住环境等;⑥知道蚕的价值及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⑦珍爱蚕的小生命, 愿意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对这158 份思维导图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中的要求有很多相符, 而且每条分支非常清晰, 如图1, 而有些思维导图的内容很少, 而且分支凌乱, 如图2。

笔者通过对这158 份思维导图的统计分析, 将所有思维导图分成三种层次, 了解到各班学生前概念的丰富程度及前概念的正确性的情况, 如表2。

表2 显示, 四年级学生对蚕的前概念丰富程度好的约占21.5%, 中等的约占41.7%, 而差的约占36.8%。全年段好的与中等达到63.2%, 说明学生对蚕的前概念是较为丰富的。通过对比各班学生前概念的丰富程度可知, A、D班学生前概念的丰富程度多为中等, 即这两个班的学生对蚕的前概念还不错, 都有一定的认识。A班学生前概念的好与中等比例是本年段最多的。

(2) 具体分析。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前概念跃然纸上, 进一步整理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 很好地了解到了学生对蚕的前概念中的集中地带、错误或模糊地带和薄弱地带, 具体如下:①前概念的集中地带。整理分析得知学生对蚕的前概念比较集中在食物、价值、蜕皮、形态变化方面 (如图3) , 其中88% 的学生的前概念中出现蚕的食物为桑叶, 78% 的学生的前概念中出现了蚕的价值 (得到蚕丝) , 58% 的学生的前概念中出现了蚕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蜕皮, 91% 学生的前概念中出现了蚕的形态变化 (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整地绘制出蚕一生中的五个变化阶段, 但基本能绘制出蚕由卵孵出、变成蚕、经过几次蜕皮后结茧变成蚕蛾的这几个过程) 。②错误或模糊前概念。虽然学生对蚕有比较丰富的前概念, 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前概念的来源, 可能来源于以往养蚕或者观察其他小动物的经验, 可能来源于课外读物, 也可能来源于父母、同伴的口头相传。因此在前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者模糊。以下图片分别显示了学生对蚕知识的不同的错误或模糊前概念。图4 显示的错误前概念为蚕的食物, 图5 显示的错误前概念为蚕卵会由小变大, 图6显示的思维导图中, 学生都画了蚕的长度, 但都是模糊不清的, 说明在学生的前概念中对蚕在每个阶段的生长长度较模糊。③前概念薄弱地带。通过对思维导图的整理分析, 还能了解到学生对蚕这种动物了解较少的知识, 即前概念的薄弱地带。本研究中发现, 四个班学生的思维导图中极少出现蚕外形 (身体结构) 名称, 即使出现了也大多是不正确的叫法, 如图7。由此可知, 有关蚕外形的名称是这四个班级学生有关蚕的前概念的薄弱地带。

二、教学指导建议

根据前概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蚕宝宝充满兴趣, 但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依据。

亲历养蚕过程, 提升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是本单元的技能与情感态度目标, 也正是学生前概念暴露出的比较薄弱的地方, 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实施中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1. 尊重差异, 分层引导, 引领全程参与

(1) “扶放”结合。新课改重视以学生为本, 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 能够知道班里哪些学生的前概念比较丰富, 哪些学生的前概念比较缺乏, 对前概念丰富的学生可采用“放”的教学形式, 对缺乏的学生应采用“扶”的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前概念情况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 相互交流, 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对不同班级进行分析, 发现四个班学生的前概念情况是不一样的, 那么对这四个班的教学计划就不能完全相同, 应该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如学生对蚕的食物比较模糊或者有些出现错误,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关注度是极高的, 所以, 要引导学生设计养蚕方案, 寻求正确答案。让学生先制订出探究计划, 比如设计一部分蚕喂食桑叶, 一部分蚕喂食莴苣叶、地瓜叶等进行对比。制订好计划后, 进行探究, 给出证据以得到探究结果。这样一个过程进行下来, 相信学生关于蚕的食物这个概念会更加了解。

(2) “一对一”模式。持之以恒地全程经历蚕宝宝的一生, 并观察记录收集蚕宝宝的变化是本单元教学难点。因此, 可以根据调查结果, 充分发挥前概念丰富且观察记录能力强的学生的作用, 让其当小老师带一个观察记录能力弱、缺乏持之以恒的同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他的养蚕兴趣, 增强他的责任感。另一方面, 较弱的学生因为有同伴的监督、帮助、带领, 可以逐步体验到养蚕的乐趣,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提高观察记录能力。

2. 导图结合, 评价激励, 到达最近发展区

(1) 导图结合, 建构概念。学生出现错误前概念是无可避免的, 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或者模糊的前概念对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因为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建构科学概念。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或者模糊前概念后, 不能听之任之, 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教学, 纠正学生的概念。那在教学中该如何做呢?“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概念的纠正, 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可能仍然错误, 模糊的前概念依旧模糊。探究过程需要孩子亲身经历, 但一些概念性知识如蚕宝宝的身体结构特征的认知等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建构。思维导图是一个帮助学生梳理记忆的工具, 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补充自己对蚕的认识, 当然学生的补充可能会缺乏结构性, 比较零散, 老师可以引导其从食物、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加以梳理总结。

(2) 跟踪评价, 活跃思维。《养蚕》这一单元中, 课时安排是分散的, 随着蚕的长大程度安排, 这就需要学生坚持观察, 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好观察记录单。坚持长期观察成为这个单元比较难完成的目标, 教师可以设定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奖励, 比如完成一篇观察日记奖励一只蚕, 这样的奖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才能坚持观察并形成观察报告。分享两篇学生的观察日记:

蚕宝宝用嘴在卵上咬了一个洞, 但好像在咬一个石子糖, 硬硬的。它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头探出来。接着, 身体在卵壳里扭来扭去的。突然, “砰”的一下, 两只小脚弹了出来, 接着用两只小脚顶住卵, 想把身子拔出来, 可只拔出来半个身体。它想用脚把剩下的部分拔出来。可出来的部分太“长”够不着, 就这样扭来扭去, 卵在那里滚来滚去, 我真替它着急。但聪明的蚕宝宝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把出来部分弯着够到卵。从远看, 活脱脱一只海马嘛!但蚕宝宝使出吃桑叶的劲终于出来了!

——四年级2 班 胡欣怡

有一次我去看蚕宝宝的时候, 发现一只蚕用它的尾足钩住桑叶, 慢慢地一拱一拱扭动身体, 我看到它头部有一层黄色的皮在往后拉, 原来蚕宝宝是在脱皮呀!我一直拍手喊加油, 希望它能快点出来。我看到它脱完皮的地方变得又白又亮。它仿佛听到了加油声, 脱皮的速度变快了。可是又过了一会儿, 它慢悠悠地躺了下来, 我想它可能是因为刚刚速度太快, 用力太大需要休息。真的被我猜中了, 它休息了之后又有精神了, 把它脱到尾角的皮脱完, 黄黄的皮从它的身上掉下来, 这一刻我兴奋不已。我看着蚕宝宝白白的皮肤, 在太阳的照耀下, 显得闪闪发光。

——四年级3 班 曾雯娜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定期组织分享汇报, 教师让学生报名参加汇报, 并给汇报的学生鼓励,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自己养蚕,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或者组织学生将自己养的蚕带来给同学参观, 评比出“养蚕宝宝能手”“观察记录能手”等。

总之,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找准学生的前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 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 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宇飞.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信息, 2012, (1) .

[2] (英)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卜煜婷, 陆时文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省力养蚕技术及其应用 篇2

摘要: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今天,加快省力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推动我国养蚕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从省力养蚕技术的特点入手,介绍了省力养蚕技术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省力养蚕;技术要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S88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55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战略的调整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养蚕产业,在劳动力的制约下越来越难以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桑蚕生产效率成为桑蚕产业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省力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恰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答案。笔者结合本地区省力养蚕技术的实际推广和应用情况,对省力养蚕技术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1省力养蚕技术的特点

省力养蚕技术涉及到小蚕温湿度控制、蚕房建造、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多项技术。从省力养蚕技术的实践情况来看,省力养蚕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桑蚕生产的规模化。在省力养蚕技术的支持下,养蚕户每个人可以养5~9张种,相比过去提高了数倍,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在科学的控温条件下,桑叶的萎凋速度变慢,使桑蚕能够随时吃到新鲜的桑叶,提高了桑叶利用率,降低了桑蚕喂养成本。从桑蚕的质量来看,小蚕在省力养蚕技术中得到了更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普遍蚕体强健,发育速度快。大蚕的发病率也较低,创伤小,垂茧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外,省力养蚕技术为蚕房的设计和建造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在改善桑蚕生长环境、降低桑蚕发病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蚕房建造的成本,提高了养蚕工效。总而言之,省力养蚕技术的成本低、见效快、蚕病少、蚕茧产量高等特点都为桑农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值得借鉴和推广。

2省力养蚕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2.1小蚕温湿度控制

育好小蚕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小蚕共育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桑蚕的养殖效率,省工省时。小蚕共育时,温湿度的控制是关键。蚕农可选择使用温湿度自动控制器对蚕匾加温,并在蚕匾四周缠裹一些蚊帐,达到更好的控制温湿度的作用。在1~2龄眠期时,要揭开塑料薄膜蚊帐进行加温和通风换气,保证蚕匾的干燥。随着喂养量的增大,桑叶会逐渐增加蚕座的湿度,蚕农要及时调整控制器的温湿差,揭去塑料薄膜蚊帐进行加温补湿,使小蚕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另外,在每次给桑前1小时都要揭开防干纸为小蚕通风换气。

2.2使用层叠式蚕匾

层叠式蚕匾是最适合小蚕共育的饲喂方式。蚕农可以直接购置成套的蚕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制作。目前普遍使用的木制层叠式蚕匾的规格多为长15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匾角高12厘米。在摆放蚕匾时,要考虑到蚕座上下左右的空间,避免过分拥挤而影响到蚕匾的透气性。如果育蚕数量较多,蚕框叠放的密度较大,会对蚕座的通风透气造成影响。这时要将蚕匾错位搁置,扩大蚕座周围的空间,提高蚕匾的透气性,促进桑蚕的健康生长。

2.3大蚕蚕房建造

蚕房的选址要选在通风好、地势高、排水性好、远离污染源且周围有遮阳物的地方。蚕房的规模以长23~25米、宽11~13米、高2.5~3.0米为宜,于东侧或西侧开门,于南北两侧开窗。建成后,要先使用漂白粉和熏烟进行消毒,然后撒上一层新鲜石灰粉提高消毒效果。在小蚕生长到4龄的第二天左右时便可以移至蚕房喂养。蚕房内要使用可以上下活动的移动蚕架,方便给桑和除沙。蚕架最下层要距离地面0.4米以上,每层之间的间距保持在23~25厘米。

2.4斜面立体条桑育

在桑蚕生长到5龄后便可以使用剪伐收获的条桑直接饲喂。条桑饲喂每日只需要给桑1~2次,大大减少了饲喂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行条桑育的桑叶要做到桑叶成熟、新梢粗长。如果是春蚕,可以结合伐条,边吃边伐;若是在晚秋,要结合剪梢,边吃边减梢,但在剪梢时要留下顶端带有叶片的有效条,为桑树的过冬和来年生长提供养分。在饲喂时,要先将带有老梗的条桑放到蚕座上。等到桑蚕都爬到桑叶上后,再将条桑轻轻拿起斜放到带叶新梢的斜面上。刚开始时,桑条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0°~35°即可,随着给桑量的不断增加,条桑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也要逐渐增加到45°左右。条桑育使桑蚕在斜面上呈立体分布,大大降低了桑蚕相互抓伤的几率,而且桑蚕排出的粪便也都直接流落到地面,减少了病原的交叉感染,降低了桑蚕的发病率,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要注意的是,斜面之间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便于桑农的操作和桑蚕的成长。而且蚕室四周不能搭斜面育蚕,避免桑蚕上蔟时爬到墙上。

2.5室外预挂

利用方格簇室外预挂、室内营茧可以有效降低上蔟时的劳动强度,提高蚕茧质量。一是在上蔟前一天,要以东西方向搭建高60厘米、宽80厘米的“二”字型挂簇架,簇架的架长要根据饲喂量确定。在出现5%以上熟蚕后,要每张挂簇给15公斤左右的桑叶,并辅以蜕皮激素、氟哌酸胶囊、灭蚕蝇等药物;二是在次日早上要用塑料大蚕网覆盖在蚕座上,等到熟蚕都爬到网上时进行收集,按照每片方格簇155~165头的密度放置在簇片上进行室外预挂;三是在室外预挂时要在挂簇架周围设置挡风物和遮阳设备,避免强风直吹和强光直射影响蚕茧质量。

2.6室内营茧

当挂簇后90%以上的熟蚕都入孔定位后,要及时取出同孔蚕和游山蚕,并将方格簇移到室内。在放置时,最底层簇片要高于地面35厘米以上,簇片左右间距控制在13厘米左右,上下间距20厘米左右。在桑蚕营茧的过程中,桑农要加强对温湿度的控制,使室内温度维持在23℃~24℃之间,低于22℃时要及时补温,使熟蚕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吐丝营茧。最后,在营茧结束后,要及时开窗,进行通风换气和除湿。

参考文献

[1]欧敏胆.浅谈桑蚕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高效种桑养蚕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07).

[2]王莲芳,茆迎春,魏仙,刘爱玲.浅谈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J].广西蚕业,2014,(04).

科学养蚕的技术 篇3

近年来, 公司与多家相关企业联合推出三大系列18个品种的蚕药, 蚕业装备、畅销全国10余个蚕区, 深受用户喜爱。

1 蚕种智能催青保种测控系统

该系统能对蚕种催青保种时期的温度、湿度、感光、温差、空气等环境变量进行自动巡回检测, 并按照蚕卵发育过程所需的最佳催青保种工艺曲线而自动实施有效地控制, 同时修正历史最佳工艺曲线, 达到蚕种胚子发育理想的环境条件。系统控制精度高, 催青保种一日孵化率提高2%~3%以上, 劳动力节省1/3以上, 能耗、物耗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 桑树气动伐条机

桑树气动伐条机 (气动桑枝剪) , 应用于桑树剪枝、下条, 可以显著提高剪枝效率, 降低蚕农劳动强度, 减少人工开支。最大剪切直径为28mm, 使用气体压力为90-100PSI或6~7kg/cm2, 重量为800g, 体积为:270mm (L) ×130mm (H) 。空气压缩机可以在当地市场购买。

3 蚕用电热升温、补湿自控装置

CYS-40A型蚕用电热升温、补湿自控装置是专门为养蚕、催青进行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而设计的一种专用设备, 由温湿度控制器、电热升温架、移动式补湿器组成。具有测量精度高, 补湿均匀、寿命长等特点。

4 蚕用环境控制器

蚕用环境控制器适用于联户小蚕共育和单户大蚕饲养进行的升温补湿。由加热补湿装置、温湿度探头、温湿度控制仪、塑料围帐四部分组成, 可控制 (长×宽×高) 2.4m×2.2m×2m=10.56m3环境, 饲育12~15张蚕种到3龄。可节省投资80%。因采用了先进的设计, 能最大限度地缩短饲养周期, 节约用桑, 提高单张产量和质量。

5 一龄合纤蚕网

本网为白色合纤蚕网, 采用经编工艺生产, 具有柔和、与蚕座贴合紧密, 经久耐用等特点。

6 五龄塑编蚕网

本网为黄色塑编蚕网, 采用经编工艺生产, 具有加网方便、不沾挂蚕沙和桑叶渣、与蚕座贴合紧密, 经久耐用、用途广泛等特点。蚕用超声波补湿器

7 蚕用超声波补湿器

科学养蚕的技术 篇4

关键词:桑蚕业;现状;发展前景;技术;提升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52-2

桑蚕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加大桑蚕业研究意义深远。

1广西桑蚕产业现状

1.1桑蚕业地区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整体战略的大好机遇

强力推进桑蚕产业发展,实现了桑蚕业的快速增长。首先,桑蚕业快速崛起。桑蠶业发展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桑蚕业作为优势产业,使蚕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2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62.7万亩、蚕茧产量31.57万吨、蚕种饲养量665万张,从2005年蚕茧产量夺取全国第一,到2012年连续8年稳居全国榜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桑蚕原料茧生产基地。其次,桑蚕综合资源利用率提高。加大桑枝、蚕沙、蚕蛹、桑果等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初步形成了新的桑蚕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再者,桑蚕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显著提高。统计表明,2012年蚕农售茧收入113.21亿元,养蚕农户85.34万户,户均收入1.33万元,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3167元,是其他种养行业人均收入的1.5倍,成为推动本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2桑蚕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科研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少,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水平有待提升,管理部门对桑蚕种苗生产、经营及蚕茧购销监管有待加强。

2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前景

2.1资源得天独厚

广西位于低纬度带,气候属亚热带,全年光照充足、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适合桑树生长。桑叶具有成熟早、周期长特点,一年内可以养蚕8~12批,自然条件优越;广西许多县(区)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发展蚕桑业不仅增加当地居民收益,还能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桑蚕经验丰富。在长期实践中,蚕农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培育出具有高抗、高产、优质的桂桑优12、特优2号等种桑,还有良种两广二号、桂蚕一号等蚕种,优质的桑蚕品种为蚕桑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2区域发展氛围良好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部分县区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将桑蚕业作为带动该(区)发展的主产业来抓,相继制定出台了《桑种生产管理暂行规定》、《蚕桑种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等系政策法规,为蚕桑业发展迈入规范化奠定政策基础。

2.3独具特色,市场广阔

蚕丝具有质轻而细长、透气、透湿性能好特点,全区大部分地区蚕丝质量达4A级以上,在手工业、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尤其是蚕丝中所含的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对人体有较好保健作用。市场供需求逐年增大,同时桑枝、蚕沙、蚕蛹、桑果等综合效益利用,能提高行业经济效益,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

3高效种桑养蚕具体技术

3.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桑蚕业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生产活动,如蚕种良种繁育,通过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检验检疫,桑蚕中期管理、后期收获、走向市场等,都需要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3.2科学规范管理

桑蚕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和技术。一方面在桑苗的选种及栽培、桑园的管理都要严格按标准进行;另一方面在饲养过程中也要求严格管理,应用科学技术。

3.2.1精心选苗 桑叶的质量是养好蚕的第一保证,以优质为中心,突出种苗的高产、优质、高抗的特点,以叶肉厚、营养物质多、产量高、质量好为性状指标,进行新品种选育研发工作,目前我区主推优良桑树品种有桂桑优12、桂桑优62、特优2号、农桑12等。

3.2.2桑园管理 做好桑园规划,桑苗的种植时期、规格、方法,桑园的肥水管理、桑枝剪伐、清园和消毒、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桑叶的采收等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

3.2.3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是新兴的一种养蚕新技术,它具有易于护理、防病、高产的优点。

一是要建好共育室,具备保温、保湿、空气流通、光线适宜、便于消毒等条件,面积及数量根据实际而定。二是要做好消毒工作,在养殖前一周进行消毒,首先清理蚕室及周边环境卫生,然后进行“两消一洗”。三是要做好催青和收蚁,催青时控制好温湿度,收蚁时间选在早晨为宜,将蚕种摊开在无菌的蚕匾中,开灯感光3~4小时即可收蚁。四是掌握好小蚕技术,小蚕共育要求做到“温湿宜、叶质优、蚕座匀、防病严、眠起齐”15字养蚕法,即小蚕1~2龄温度控制在23~25℃左右,干湿差为±2℃,3龄时温度26℃~27℃,干湿差±2.5℃;初期的桑叶要选择鲜嫩、不带露水、在充足阳光下的优质桑叶;小蚕发育快,要及时扩座均座,保证一定的蚕座面积;眠前除沙,饱食就眠,控制日眠、防止夜眠;及时要抓好消毒工作,起蚕饷食先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然后再加网给桑,确保幼蚕健康成长。

3.2.4大蚕饲养 4~5龄的蚕称大蚕期,养好大蚕也应遵循“通风好,良桑饱,蚕座稀,消毒勤,分批清”15字技术要求,注意温湿度调节,防止高温、多湿。室内要保持通风,温度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70%~75%,搞好蚕座卫生,防止蚕病发生和传染,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每天除沙(室内地面育不用除沙),阴雨天时要撒石灰粉控制湿度,保持干爽,随着蚕的不断生长,要及时扩展蚕座,确保每张蚕种(10克蚁量)的蚕座面积到5龄期在30平方米左右,为蚕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桑叶尽量选叶质新鲜质地好,选采顶芽下的8~15片叶最佳。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忌采带露水叶),4龄期要良桑饱食,需桑叶量65~70千克/张,5龄期要合理给桑,提高桑叶利用率,这时期用桑量占全龄用桑量的85%左右(约400千克/张),每次给桑量以到下次给桑时刚好吃光为宜。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以“预防为主”为方针,在饲养期间采取综合防治,增强蚕的体质。

3.3加大专业技术培训

桑蚕业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与管理配套,才能更好提高生产效率。

3.3.1加强技术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对种桑养蚕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桑蚕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3.3.2加大服务意识 由市、县级桑蚕管理部门组织多种形式的养殖技术辅导工作,如开设桑蚕技术服务热线、建立蚕桑技术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对管理中的经验及技术编印成册,免费下发至各养殖点,真正为他们解决养殖过程的疑难问题。

3.4建立企业带动,政府扶持的发展模式

当地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等意识,真正体现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理念。依靠桑蚕龙头企业,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带动桑蚕产业化发展;政府大力扶持,给予种苗、独立大蚕房、小蚕共育户等相关补贴,加大桑蚕产业发展的动力;设立代理收购点,由工商及相关部门监管,统一收购价,维护蚕茧市场秩序,保护蚕农利益。

3.5加大综合效益利用

当前单一的桑蚕业发展已远远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快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如桑枝用于桑枝食用菌、加工纸材,蚕沙用于有机肥料,蚕蛹用于药用,桑果用于饮食及保健等,最大化发挥蚕桑业综合效益。

4结语

广西地区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加大种桑养蚕方面研发力度,在桑蚕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桑蚕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科研力度,突出创新型桑蚕业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乐山.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蚕业,2006,(4).

[2]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广西蚕业,2005,42(1).

[3]林健荣.依靠科技加速蚕桑产业化的发展[A]."东桑西移"暨广西蚕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

养蚕防病关键技术 篇5

1 选择适合本地的蚕品种, 挑选头潮蚁

从正规的蚕种站、所或蚕业育种生产户引进无毒、无病源、卵面平滑、密度均匀、卵粒较大、颜色一致的蚕种。不同的气候环境选择不同的蚕品种。春季气温较低时, 应选择桂蚕一号或桂蚕二号饲养;在夏、秋气温较高时, 应选择抗高温能力较强的两广二号饲养。

只养头潮蚁, 不收尾蚁蚕。在第1天孵化的蚁蚕比较整齐一致, 小蚕体质壮、个体大小均匀、生长发育良好、抗病力强, 很少出现有伏蚕, 不容易感病。而在第2天以后孵化的蚁蚕往往是弱蚕, 因孵出时间不统一, 个体大小差异大, 变伏蚕较多, 且易感病, 导致其他健康的蚕成病, 造成重大的损失。1张蚕如果有1/2以上的蚕没孵化, 要继续包种感光, 第2天收蚁后分开饲养, 不要混养[1,2]。收蚁时间:春季气温较低, 收蚁时间应在8:00—9:00, 夏、秋气温较高, 应在6:00—7:00进行。

2 严格消毒防病措施

俗话说“养蚕容易, 蚕病难治”。因此, 养蚕前应把蚕室、蚕具、贮桑室等彻底清扫, 水洗干净后用药剂彻底消毒, 杜绝蚕病的发生。

2.1 加强养蚕前的消毒

对蚕室采取“扫、洗、刮、刷、消”5步进行处理。消毒药剂可使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对蚕室内墙壁四周、天板、地面喷洒, 保持湿润30 min。蚕架、蚕匾、蚕网、塑料薄膜、编织布等物, 经洗净晒干后, 使用消毒净或1%有效氯漂白粉液在消毒池内浸渍15 min以上, 池内要不断分批加药剂、分批浸渍蚕具, 提高消毒效果。消毒后的蚕具晾干后收入蚕室内, 并使用优氯净、毒消散等熏烟剂熏烟, 密闭24 h后打开门窗晾干。小件的蚕筷、鹅毛、切桑刀等用具要放在水中煮沸30 min消毒后晒干备用[3,4]。

2.2 注重蚕期中消毒

2.2.1 蚕体蚕座消毒。

小蚕期加强眠前和起蚕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眠前用新鲜石灰粉, 眠起时用小蚕防病一号, 大蚕用大蚕防病一号或石灰粉。在各龄眠起或盛食期均要用漂白粉与新鲜石灰粉混合制成防僵粉消毒防病1次。

2.2.2 提青分批, 淘汰弱小蚕。

在小蚕饲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发育不良现象, 一些弱小蚕一般是有病蚕, 其排泄物、血液往往存在大量病源, 为蚕座传播病菌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各蚕期要提青分批, 将大小蚕分开饲养, 并及时淘汰迟眠蚕、病弱蚕, 防止蚕病传播蔓延。

2.2.3 添食药物防病。

从2~3龄起蚕喂第2口叶时, 使用抗菌增茧素、蚕安王、蚕病清等药剂各添食1次。4~5龄蚕第2口叶后隔天或每天傍晚各添食1次, 可有效地控制各种病蚕的发生。

2.2.4 建立卫生防病制度。

认真做好蚕室地面和蚕室周围环境卫生, 做到蚕室、贮桑室、蚕座、蚕具以及蚕用水的清洁卫生。贮桑室要每天清扫残叶, 定期消毒, 并要多注意观察, 防止桑叶堆放过久、过厚、过热, 造成叶面熏蔫变质和滋生病菌。未经消毒的蚕具不准进入蚕室, 采运桑叶用具要严格分开, 除沙时用塑料薄膜垫在地上倒蚕沙, 除沙后地面和塑料薄膜、蚕网、蚕匾、蚕筷都要水洗干净后用药剂消毒。蚕门口及室内地面要经常撒新鲜石灰粉, 进入蚕室、贮桑室要换鞋, 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蚕室、贮桑地面及盛桑用具要保持清洁, 每天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1次。及时淘汰病蚕并隔离处理, 蚕沙放入坑内沤制, 防止病源扩散。

2.3 做好回山消毒

采茧结束后, 对蚕沙、烂茧、旧簇具等废弃物烧毁或堆沤处理, 有用的蚕具要清洗消毒, 确保清洁无病源。对蚕室、簇室等要彻底清洗消毒[5]。

3 调节蚕室小气候

俗话说“小蚕靠温, 大蚕靠风”, 温湿度适宜, 蚕才能生长发育良好, 温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甚至容易感病。一是根据蚕龄进行调节。一般小蚕温湿度偏高, 1龄温度27~28℃, 相对湿度90%;2龄温度26~27℃, 相对湿度85%;3龄25~26℃, 相对湿度80%;4龄温度24~25℃, 相对湿度75%;5龄蚕温度23~24℃, 相对湿度70%。二是根据气候环境进行调节。早春和秋后末期的低温潮湿天气对蚕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蚕室内应加强升温排湿, 勤除沙, 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夏蚕遇高温多湿、闷热天气, 蚕室屋顶要加放隔热材料, 前后搭凉棚, 早、晚勤开门窗, 加强通风换气;秋蚕以防高温干燥为主, 在蚕室内挂湿布、喷凉水, 做到补湿降温, 避免30℃以上高温对蚕的影响。

4 及时扩座与匀座

为使蚕分布均匀、吃足桑叶、活动舒畅、发育整齐, 以提高茧质、茧重, 增加产量, 必须及时扩座, 适当增加蚕座面积。扩座疏密以“小蚕打转不相碰, 大蚕弯腰不相撞”为宜。各龄蚕座面积要求:1龄蚕0.7~1.4 m2;2龄蚕1.8~2.7 m2;3龄蚕3.6~7.8 m2;4龄蚕12.6~16.8 m2;5龄蚕25~33 m2。扩座动作要轻, 操作要细致, 小蚕可用蚕筷轻轻将蚕座上的残叶及小蚕拨动到空处或加网分匾扩座, 禁止翻动底层的蚕沙。大蚕可加网扩座, 或给叶时用手把叶连带蚕搬动到空间较大的地方。

5 确定各龄蚕选叶标准

小蚕生长发育快, 体重增加迅速, 这时要选水分较多、含蛋白质丰富和碳水化合物适量的适熟叶, 才能满足小蚕生长发育的需要。收蚁摘顶芽下2~3位展开嫩叶, 黄中带绿;1龄摘顶芽下3~4叶位有光泽的偏嫩叶, 将转嫩绿色;2龄摘顶芽下4~5叶位, 刚呈浓绿色叶;3龄采摘顶芽下5~6叶位, 浓绿色叶;4龄蚕是蚕体成长过度到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 这时要求良桑饱食, 桑叶要新鲜, 叶质要好, 可采顶芽下第7~15片浓绿成熟叶饲喂;5龄是蚕长身体和长丝腺并进的时期, 这时期要做到合理用桑, 并掌握5龄的1~2 d和6~7 d严格控制给桑量, 中间3~5 d给桑量要足, 让蚕充分饱食, 一般采摘顶芽下第8叶以下除不良叶外的片叶或三眠眼叶, 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鲜叶, 不给过老过嫩叶、偏施氮肥叶、蒸热发酵叶、农药汚染叶、日照不足叶和虫口叶。

6 看蚕给桑

6.1 根据蚕发育时期给桑

小蚕少喂, 大蚕期多喂。蚕每个龄期食桑分为少食期、中食期、盛时期、减时期, 小蚕期以1龄为例, 收蚁及第1天疏毛期, 蚕吃桑很少, 桑叶要切细、少喂, 第2天蚕已逐渐长大, 食桑量也增多, 要多给桑, 第3天蚕即将就眠, 食桑量有所减少, 应减少给桑或切桑稍小些;大蚕以4龄为例, 起蚕第1天为少食期, 第2天为中食期, 第3天为盛食期, 第4天为减食期。应根据蚕儿发育情况, 给桑量由少到多再减少, 切桑由小到大再到小, 使蚕能吃足桑叶, 又不浪费桑叶。

6.2 根据蚕密度及桑叶质量给桑

蚕头密的多给桑, 蚕头稀的少给桑。根据蚕座上蚕头稀密情况确定给桑量, 如给多了蚕吃不完, 造成桑叶浪费;给少了蚕吃不饱, 导致群体发育不齐, 影响茧质和降低产量。桑叶质量好, 适熟叶多, 按正常给桑量。桑叶老更或虫口叶等劣质叶较多, 喂叶应适当增加或增加给桑回数, 防止蚕受饥饿。

6.3 根据温度与湿度给桑

高温干燥天气, 桑叶容易凋萎, 应适当薄喂和增加给桑回数, 并在中午前后添喂1次湿叶。低温多湿天气, 适当减少给桑量, 切忌饲喂湿叶, 同时注意升温排湿, 提高蚕食欲, 减少桑叶浪费。

6.4 大蚕巧喂条桑

使用条桑饲养大蚕, 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轻劳动强度, 减少蚕病发生, 提高桑叶利用率。春蚕5龄时, 把条桑从基部剪下直接喂蚕。但喂蚕前需在3龄时将条桑新梢上端的叶芯摘掉, 可多增产桑叶, 又使蚕吃上适熟叶。夏蚕不能采生长梢中上部的叶, 只采其下部叶和疏伐弱梢喂蚕。长势旺的在中秋蚕、长势差的在晚秋蚕5龄时, 剪条桑饲喂。剪条以桑树留条长1.1 m左右的上部桑条剪下, 下部保留3~4片叶养护树体。桑枝喂蚕要平行并梢与基部交替排列, 粗细桑条互相搭配, 使蚕座平整和桑叶分布均匀。

7 注意查看蚕生长发育情况

7.1 查看蚕的发育情况

健康的蚕孵化齐一, 个体大小整齐一致, 虚弱的蚕或病蚕孵化不齐、眠起不齐、大小不匀、龄期延长等, 应早检查, 及时对症防治。在养蚕中, 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应注意避免:一是有部分小蚕常伏在残桑底下, 这些蚕个体小、行动呆慢, 吃桑量少, 眠起较迟, 原因是蚕座小、蚕头过密、蚕吃桑不足或喂桑叶过厚, 造成小蚕被压在桑叶下面, 吃不到新鲜桑叶, 导致发育不齐。二是蚕室温度过低, 达不到蚕生长发育的要求, 蚕生长缓慢, 容易发生伏蚕停留在残叶啃食残叶;或温度过高, 桑叶凋萎快, 造成蚕食桑不足, 蚕体瘦小;或湿度过大, 蚕座中的病菌容易蔓延, 蚕发病多。三是没有施足桑肥, 桑叶易老化, 没有按各龄期采用标准桑叶喂蚕, 达不到良桑饱食, 使蚕发育不齐。

7.2 查看蚕的体色

健康蚕每个龄期的体色变化通常是从黑色或锈色到青色, 再到青白而有光泽, 最后到糙米色就眠;如果蚕儿体色发黄无光泽, 体色污浊灰暗, 全身或部分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 皮肤松弛, 褶皱或紧张发亮, 节间膜失去伸缩性则多为病弱蚕。患脓病或绿僵病的蚕体色都是乳白发亮;煤气中毒的起蚕体色呈深褐色、铁锈色, 出现空头, 皮易破;患猝倒病的蚕, 胸部和尾部两头空, 尾部略带黄褐色。

7.3 查看蚕的体态

一般蚕体匀整、尾角翘起为健康蚕。如环节间膜肿胀, 血液呈乳白混浊, 通常为脓病;胸部异常膨大或紧缩, 头尾两头翘起, 腹脚后倾, 有尸僵现象, 多为败血病;头胸后仰或内弯, 身体极度缩短或弯曲, 并大量吐液, 多为农药中毒。

7.4 查看蚕的行动情况

健康的蚕行动活泼, 反应灵敏, 附着力强, 用口轻吹蚕体, 个个头胸抬起, 眠起蚕头胸昂起;不健康的蚕反应迟钝, 行动缓慢或伏在蚕座中, 食欲减少, 并向蚕座四周乱爬,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血液型脓病的蚕爬行狂躁, 体色乳白, 体躯肿胀, 体壁发亮易破, 往往沿蚕座周围爬行, 甚至跌落地上流出乳白脓汁而死。中肠型脓病、病毒软化病、浓核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蚕也有向四周爬行, 但爬行缓慢, 有吐液现象。二是突然发病, 蚕病多集中成片, 在蚕座不安定, 食桑不旺, 头胸抖动, 抽筋, 多为烈性农药中毒。

7.5 查看蚕吃桑情况

一般健康蚕吃桑速度快, 剩桑的很少, 大蚕吃桑能听到沙沙的声音, 如果蚕吃桑很慢或无声, 可能是蚕已发病。健康的蚕背脉管搏动较快, 尾角背白而挺直, 不健康的蚕脉搏比较慢。中毒蚕或猝倒病蚕起初比健康蚕快, 之后比健康蚕缓慢, 间歇不匀, 直到完全停止。

7.6 查看蚕粪形状

健康的蚕排粪便大小均匀, 呈六角短圆柱状, 暗黑色, 粪便坚硬。排出软粪或稀粪的蚕 (除熟蚕外) 一般患有血液型脓病、白僵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中毒猝倒病的蚕多排出念珠状软粪或乳白色、黄褐色稀粪;排出不成形的软粪、稀粪或念珠状粪便的蚕可能患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肠道病、烟草中毒症;肛门伴有便秘或脱肛、结粪现象, 一般为曲霉病和有机磷农药中毒。

8 建立小蚕共育

为了避免小蚕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 山路崎岖不平、颠簸、震动大, 使蚕受到饥饿或互相撞伤, 导致蚕容易感病而减产。因此, 要结合本地实际, 就地设立小蚕共育点, 为方便农户及时供养大蚕, 增加养蚕批次和数量, 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保证蚕桑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林.养蚕关键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6-102.

[2]钟国洪, 李明汉.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修订本)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115-124.

[3]白景彰.节本高效种桑养蚕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7-62.

[4]汪键.养蚕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209.

养蚕实用技术要点 篇6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确保蚕头数量

1) 严格执行“三消”工作, 为蚕儿创造一个无病的生活环境

(1) 蚕前彻底消。养蚕前一周利用早晚气温低时, 用漂白粉 (或灭蚕病、20%鲜石灰水) 澄清液对蚕房六面和蚕房四周进行彻底喷雾或泼洒, 对已浸泡、清洗、曝晒干燥的蚕杆、蚕架、蚕箔或蚕台等蚕具在消毒澄清液中浸泡5min以上, 拿入已消毒的蚕房内堆放并关闭门窗, 用硫磺柏桠熏烟, 24h后拿出曝晒以备养蚕。采桑、切桑、 调桑用具同时进行消毒。

(2) 蚕中继续消。养蚕期间坚持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或防僵粉 (大蚕用1两漂白粉兑6~8两新鲜石灰粉充分拌匀) , 对蚕体蚕座进行彻底消毒, 10min后再给桑。

(3) 蚕后立即消。养蚕结束后, 立即用消毒澄清液, 对蚕房、 上簇室、蚕杆、蚕架、蚕箔或蚕台等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这时各种病原新鲜未扩散, 消毒效果最好。

2) 加强蝇蛆病、僵病、农药中毒的预防工作

夏秋季易发生蝇蛆病, 为了有效预防蝇蛆病的发生, 应从4龄第2d开始用灭蚕蝇对蚕儿进行添食 (1片灭蚕蝇兑半斤冷开水拌5斤桑叶) 或喷体 (3片灭蚕蝇兑1斤水) , 隔天进行一次 (最好在中午两点左右) 直到见熟为止, 对报信蚕可用灭蚕蝇水 (3片灭蚕蝇兑1斤水) 凉拌或淘洗可防止蝇蛆茧的产生。养蚕期间在保证用火安全的前提下, 每天晚上用鲜柏桠对蚕房熏烟10~15min, 可预防僵病、细菌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僵病, 可用福尔马林草木灰 (1两福尔马林拌3斤草木灰) 在早上或晚上覆盖蚕体蚕座, 每天一次, 连续2~3d可控制僵病的发生与蔓延。坚持用弱小蚕对所采桑叶进行试喂, 一旦发生农药中毒, 应立即将蚕端到通风处撒草木粉或米糠等加网给无毒鲜桑除沙, 中毒昏迷的蚕儿可用淘米水或温盐水淘洗, 再添食解呤啶或阿托品 (1片兑半斤冷开水拌5斤桑叶) , 每天一次, 连续2~3d即可解毒。

3) 饲养稀密适当, 严格淘汰病死蚕, 分批饲养弱小蚕

饲养大蚕最适密度为蚕与蚕之间有一头蚕的间隔, 用普通蚕箔养蚕, 每箔饲养500~600头为宜, 即饲养一张蚕至少需要蚕箔40个。过密:蚕儿食桑不匀, 发育不整齐, 易发生蚕病, 同时蚕儿互相爬抓造成创伤, 为病原侵入创造途径;过稀:浪费桑叶, 蚕座冷湿, 吃桑不旺, 不利于蚕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饲养中应随时观察蚕儿的生长情况, 发现小蚕 (多为病弱蚕) , 随见随捡出单独饲养或淘汰 (火烧或深埋) , 切忌随处乱扔;对弱小蚕应精心饲养管理, 每天增给桑叶1~2次, 并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防止蚕病的发生与蔓延。

2、良桑饱食是关键

桑叶是蚕儿营养的源泉, 养蚕要高产, 良桑饱食是关键。一是合理采、运、贮好桑叶, 坚持早晚采叶, 严禁采摘露水、雨水叶和中午高温采叶, 不采过老、过嫩、病虫、泥沙、煤灰及农药污染叶, 做到松装快运, 正确贮藏, 防止桑叶萎凋, 发烧霉变;二是做好给桑工作, 每天给桑不少于4次, 做到看蚕给桑, 看桑给桑, 厚薄适当, 确保蚕儿吃饱吃好。

3、做好眠起处理是养蚕丰产的保证

一是做到饱食就眠。蚕儿进入减食期用叶要求适熟新鲜, 切叶宜小, 少量多餐, 均匀周到; 二是贯彻“早止桑、迟饷食”技术。蚕儿绝大部分进入将眠, 有极少部分青蚕时就停止给桑, 发现有起蚕时就撒垫焦糠, 菜籽壳、干草节等干燥材料 (盖严蚕座为宜) , 强行止桑, 确保蚕座平整、干燥, 蚕儿就眠舒适, 防止先起眠的蚕儿啃食干残余叶损伤口器;迟饷食就是蚕儿全部起眠后再推迟3、 4h消毒给桑;三是加强眠中保护。 蚕儿眠定后蚕房温度应比龄中低于0.5~1.0℃, 湿度注意前干后湿, 以利蚕儿顺利蜕皮, 眠中防震动防强风, 强光袭击。

4、勤除蚕沙, 保持蚕座清洁干燥

蚕沙中含有大量病原物, 尤其大蚕期食桑量大, 排泄物和残渣多, 蚕沙太厚易发生蒸热, 蚕座温湿度升高易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 造成蚕体虚弱易感病, 养蚕期间起除, 眠除外三龄中除一次, 4龄隔天除一次沙, 五龄每天除一次沙, 除沙应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严禁中午高温和夜间除沙, 除沙后应将蚕儿置于撒垫干燥材料的蚕座上消毒后给桑饲养, 除沙时应直接将蚕沙倒入蚕沙袋并及时运离蚕房堆积腐熟作肥料, 除沙后还应对蚕室地面及周围环境用漂白粉液进行一次消毒。

5、加强温湿度调节, 为蚕儿创造一个空气新鲜、舒适的生活环境

“小蚕靠火养, 大蚕靠风养” 饲养大蚕通风透气十分重要, 蚕房必须开设对流窗, 养蚕期间坚持开放门窗饲养, 确保空气流通新鲜, 大蚕饲养适宜温度25~23℃, 干湿差2.5~3℃, 遇高温干燥, 可在门窗晾挂湿布降温补湿, 高温多湿开放门窗, 用电扇降温排湿, 低温干燥, 火上放水或地面泼洒开水等升温补湿, 低温多湿, 则用火或电升温, 蚕座多撒干燥材料吸湿。

6、合理上簇, 售茧、提高蚕茧质量

上簇、簇中管理及售茧是决定蚕茧质量的关键, 一是选用优良簇具—纸板方格自动旋转簇;二是适熟上蔟, 稀密适当;三是加强簇中管理, 上簇第二天及时捡除游山蚕, 另行上簇, 并将上簇室温度控制在24~25℃, 湿度 (干湿差) 3℃左右, 光线暗淡而均匀, 有微风流动, 蚕茧营白后 (第3d后) 应开放门窗通风排湿;四是分批选茧出售, 不售混合茧, 不售毛足茧。

上一篇:离析问题的形成下一篇:熵权T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