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2024-10-04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共12篇)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1

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 小学信息技术课并不尽如人意。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 照本宣科, 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 这样的课堂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体现现在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构建人文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非常有必要。下面我将从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四个维度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实践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 就要注意调整好师生间的关系。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要改变师生不平等关系, 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 教师应和颜悦色地问:“这个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 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 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笔者认为, 如果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 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 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 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 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 使它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信息技术方面的史料, 比如, 我国古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 如算盘的发明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者介绍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的奋斗拼搏史, 以这些优秀人才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 遇困难而不失信心, 遭挫折而不减勇气, 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增加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无处不在, 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 往往需要教师唤醒、点化, 方能使学生感悟和领略。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 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向学生展现信息技术与美的结合, 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习情绪得到调适, 审美修养得到提高, 思维品质得到改善, 创造能力得到诱发。

三、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而言, 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新课改的理念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所折射出的理念是,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需要摒弃的是“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 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现。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 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 不是去重复别人的操作步骤, 而是去建构自已的信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 然后帮助他们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 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的描述, 应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 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另外, 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 应让学生积极地开展自评和互评, 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 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其次,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时时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把各种人文因素进行优化组合, 滋润渗透, 使我们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洋溢着情趣, 充满着智慧, 使学生徜徉在充满人文氛围的信息技术课堂生活中。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2

——对上海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尤其是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进取,不断开展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一、认真总结研究上海市的工作经验,努力探索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规律

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影响和心理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为广泛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打好基础。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上海市十分注重发挥各级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学会等社会团体和党政各委、办、局的作用,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在全市各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网络。在学校,构建了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中小学心理学会协调指导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探索建立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在街道社区,以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开辟专门场所,设立心理服务站点,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器材,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实行站点与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工作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企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如上海宝钢集团开展员工心理辅导培训,为员工寻找“心灵鸡汤”;上海电信公司开通心理热线、网上心理咨询,对接员工需求,线上与线下联动,推进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等。

2.加强专业工作队伍建设,为有效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上海市十分重视心理疏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采取专人与招募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支以心理咨询专家为指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全市62所高校按照师生比1:3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不足的学校,按照3名兼职教师折算1名专职教师的比例配备。各区县积极组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教师、公安干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等参加心理专业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据统计,全市每年约有1500人参加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目前共有2.5万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同时,通过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社会心理学会、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中小学心理学会、心理健康研究会等130余个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社会团体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

平。

3.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为顺利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卫生、文化、司法、民政、信访、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服务运行模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在经费保障方面,采取“政府拨一点、单位出一点、社会筹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投入机制。市教委连续5年设立专项经费,着力建设区域示范中心和达标中心;区县或乡镇财政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心理咨询场所建设和设施配备;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活动经费。如虹口区凉城街道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万元,并通过街道心理协会会员单位、承接有关部门的公益服务项目等方式筹集资金,维持心理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行,走出了一条经费保障的新路子。

4.创立品牌、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上海市从市、区到基层单位,注重贴近群众需求,集成服务功能,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品牌。如市公安局的“上海公安心理健康驿站”,团市委的“今天我们怎样成长”和“12355热线”,市妇联的“白玉兰开心家园”、杨浦区妇联的“非因病辍学初小学生心理关爱项目”和“军嫂心理关护项目”,虹口区开展的“百名心理咨询师下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徐汇区的“放飞心灵、快乐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等。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知名度的心理服务品牌工作室,如市民政局的“离婚劝和工作室”、普陀区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的“启航工作室”,以及“心灵坊”、“心灵彩虹”、“榕树湾”等。这些品牌,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上海市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做法,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上海市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尊重心理科学规律、把握心理疏导工作特点,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四是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运行体制机制。

二、从上海市的工作实践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从上海的实践及其工作效果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迫切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

仅强调经济的发展,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对干部群众的综合要求也就更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思想影响更为深广,精神压力也就更大、心理状态更为复杂。有鉴于此,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通过富有成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缓解,奋发进取成为社会的主流心态。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劲力量;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更需要思想文化的教育引导、人文关怀的滋养、心理疏导的排解。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社会群体构成更为复杂,利益诉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碰撞更为激烈,社会管理难度更大。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注重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贯穿于改革调整、运用于城市管理、渗透于城市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联建共创,推动心理疏导工作进社区、进家庭、进心灵,营造了快乐、健康、有序的和谐社会氛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自觉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合法的手段处理矛盾,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感、紧张感加重;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交往减少、隔阂感加深;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开,人们的失衡感、失落感加剧;有些人身上表现出焦虑、浮躁、冷漠、怀疑、怨恨、偏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经过长期的累积发酵,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不仅伤及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也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作为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比较大,给普通市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对接民生需求,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化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

题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人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有效调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社会心态,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4.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的生成特点、表现形式、传播规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舒缓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积极探索实现工作科学化的路径,遵循心理科学规律,把握心理疏导工作特点,规范心理服务标准,明确工作流程,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作运行和保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人文精神和科学要素,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当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精神心理需求,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进,还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答。加强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保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本质上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在地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之中。要善于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人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善于注入高尚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精神品格;要善于渗透良好的道德追求,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积极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都强调要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

现。解决群众困难、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要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听民声,深入实际察民情,深入群众访民忧,切实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脉搏、精神需求和心理期待,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中肯綮”,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增进群众感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人民群众从中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端正心态。

3.注重在中心城市开展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时期,城市的综合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城市社会结构变化加快、社会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城市化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要积极把握城市居民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归属感降低,企业改制、城市拆迁、贫富差距拉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情况,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结合城市的特点,发挥好社区(街道)、学校、企业、媒体等单位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心理服务融入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要探索建立城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机制,优化整合典型群体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和区域文化资源,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志愿服务、心理医疗等各个方面。

4.深化理论研究,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支撑,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需要丰富的方式方法来实施。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化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探索规律、把握特点,开展科学创新。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改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点课题,组织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研究工作,加强社会舆情的汇集和分析,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研究,加强对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价值理想追求和心理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要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方法、途径载体的研究,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传播手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丰富完善调查走访、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方式方法,编辑出版一批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读性强的心理疏导读物,如心理疏导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心理疏导典型案例等。要适时组织理论研讨活动,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增强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3

一、育人内容人文化

用什么样的内容去育人是实现育人内容人文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围绕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去精选教育内容:一是责任和习惯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三个责任感,养成三个行为习惯,即学习习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是养成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习惯?就是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和自然而然的完成各种动作的方式,一种稳定的习惯,就是一种品质的表现。”这就是说在由“行为”到“品质”的转化中,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的培养成为育人的主体内容之一。三是铸造教育。铸魂立志,使学生志向高远,人格健全;铸德育能,使学生德才兼备,特长明显。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勇敢刚毅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怕磨难战胜挫折的自信和意志等。五是现代品质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观念不断更新、意识日益新潮的时代,合作竞争、民主竞争、民主法制、自然环保、著作版权、网络道德等现代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在未来社会更好地生存发展。

二、育人途径情感化

德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最懂感情又最需要感情的动物。中国教育最缺的就是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感化。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时时处处都在关怀他们,件件事情都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个宗旨来进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都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三、育人形式活动化

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的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许多教育专家都曾提出“德性在活动中养成”的观点。因此,在人文关怀德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或贴政治标签,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创造性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接受教育、感悟道德、升华人格。育人活动的设计有:开展爱心助学、主题班会、时事报告会、法制讲座、每周一星评选、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对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科学与迷信等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起他们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情感。

四、育人管理人性化

育人管理人性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通过“一箱一制二日”工作新办法来体现人性化管理的人文关怀过程。“一箱”即学校心理信箱,师生通过心理信箱或反映心理困惑,每周一开箱,每周一查阅,每周一解决,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心理焦虑,转化心理挫折,解决师生棘手的热点问题,从而优化心理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一制”即师生联系制。教师坚持联系学生、联系家庭、联系社会,让师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互学和思想行动上的互动成为学校师生关系的新风尚;“二日”即交流日和静思日。交流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节日”,学校教师要不时地深入课堂和学生谈心或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静思日,师生共同回顾小结,共同反思失误,共同修正思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人性管理使整个工作环环相扣,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死角,方向上不走弯路。

五、育人手段现代化

现代教育教学已经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传输手段普遍应用,给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重大要求,现代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使人文关怀的德育工作锦上添花,别开生面,以其广泛性、多样性、交互性、多媒体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的同步传输,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迫切要求育人手段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载体,开辟新的途径和拓展新的时空,实现人文关怀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艺术化、现代化,给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六、育人场所氛围化

学生的思想品德单靠说理教育是不能形成的,还要借助于环境的熏陶或潜移默化的感染,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具有在群体中产生相互影响和同化的力量,一个人置身其中,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容易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并产生“交叉感染”式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学校营造浓厚德育氛围要重视以下四点:一是建设健康向上且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学校;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创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三是建设有强大德育功能的人文景观,如校训、伟人雕像、经典教育标语;四是充分发挥板报、校刊、校史、电视等宣传工具的教化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七、评价手段人性化

科学、客观、公正、民主的评价管理是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人文关怀的德育模式在评价手段上更注重人性化的评价因素,学校在扬弃传统评价手段利弊的基础上,坚持“激励、创新、有为”的方针,推出“学科,教师、学生”三项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学科评价上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评价上,实行定量评价和激励评价;在学生评价上,实行等级评价和特长评价相结合。学校要进一步淡化单一的评价标准,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要求对任何一项工作的评判既要看工作的计划和部署,又要看其工作的督促和检查,还要看其工作的小结和表彰。学校这种“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及时弥补了单一评价制度的不足,从而使评价工作既严谨科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重视人文关怀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文关怀德育模式的新“平台”,拓宽育人渠道,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理念,并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这一命题还有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仍须我们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努力探索更有效的人文关怀德育模式。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4

一、教育技术应用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 就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不断博弈的过程。技术总是趋向于追求精确、量化, 而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往往更注重人本尺度而非工具尺度。这样一来, 二者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价值取向上的龃龉, 处理不好就会失之偏颇。从当前的实践来看, 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正在不断流失, 这已经引起了学界同仁和有关群体的关注。

1. 重过程轻结果的价值取向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由教育目的转移到教育过程上。在原初的教育形态中, 教师即为中介、为手段、为教育技术的化身, 即原初教育技术的唯一代表。后来的影视音像传媒手段、网络技术的运用则是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技术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它已初具系统形态。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这些新兴的教育技术不断体现出其即时性、方便性、可再生性等优势, 引起了教育者前所未有的重视, 并不断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推广。这本无可厚非, 也的确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然而问题在于教育者本身因其认知能力的有限, 也逐渐受到了这些教育技术中隐含的技术理性的影响, 开始关注如何利用更方便、更实用的技术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受教育者, 教育本身的要求反而被放在第二位考虑。这种价值取向发展得久了, 就会导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尤其是教育技术选择上付出的努力甚至多于对教育结果的了解和反思, 形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2. 对工具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从本质上说, 教育技术属于教育的内在要素之一, 无论是传统教育中作为教育技术化身的教师, 还是现代教育中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 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教育技术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无法真正沟通, 知识和经验的传递也就成为空谈。然而问题是, 教师作为教育技术化身时, 其作为教育工具和教育者的身份是重合的, 即人本身就是工具, 而这种工具的使用目的就是塑造和培养更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工具性往往掩盖在其目的性之后, 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作为工具的教育技术逐渐从教育者身上分离出来, 因其自身特点全面影响着教育, 而教育者开展教育又必须依赖于这种异在于自身的工具, 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需要经过这种工具的转换才能传递给受教育者, 长此以往这种工具的存在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既存现实,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都会越来越依赖于这种看起来“准确、方便”的工具。

3. 教学双方的沟通媒介趋于模式化

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呈现多媒体化, 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取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直观地注意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 有时会忽视应该注意的教学信息本身。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但是教学信息若只是一味呈现, 内容形象、直白到不需要学生思考, 则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定势, 抑制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 教育技术确实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 全面占据学生的感官世界, 但是大量的信息往往使得学生应接不暇, 导致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 甚至于失去思考的兴致,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各级各类教育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来自于机器的“多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教学双方沟通媒介的代名词, 传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媒介的应用正在不断减少, 有些学校甚至片面地视多媒体为法宝, 人为地规定开展标准化、模式化的教学, 使得师生双方的创造性都受到压制。

4. 因材施教原则难以体现

可再生性和准确性是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特性, 即只要具备相应的器材和设备, 教学内容就能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无限地再生出来, 并且这种再生的内容严格保持着与以往任何一次再生的一致, 不会出现丝毫差错和变动。这种特性固然有利于教育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忠实地再现教学内容, 也有利于扩大受教育者群体, 使每次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但是也会造成对不同学生教育的千篇一律, 无论学生的资质如何,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完全相同的, 这就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学力不足的学生觉得比较吃力。同时, 这种“原汁原味”地再现的教学信息, 往往忽视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 运用统一的模式去教育不同的群体, 其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重拾教育技术应用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令人欣慰的是, 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种种“副作用”, 从而转向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从其根源上看, 教育技术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因为教育者对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够清晰。狭隘的教育技术观试图用程序化的技术来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是徒劳的, 也是无益于教育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 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必须的, 也是应该引起任何一位教育者足够重视的。

1. 手段与目的相统一

教育一经开展, 必然有其预期目的, 或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或是帮助受教育者积累经验,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乃至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人文气息的熏陶而别无他求。无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必然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具体实施, 否则这种“教育”就是停留在教育者精神中的“空中楼阁”, 丝毫起不到培养受教育者的作用。教育目的实现得如何, 与教育手段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二者配合得法则事倍功半。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教育者应当认识到,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但它并不是教育手段的全部, 教育手段的选择应与教育目的相适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当抵制“教育技术一用就灵”、忽略其它教育手段的倾向, 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的积淀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 科学把握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频率

作为从教育者身上分离出来的一种教育工具, 教育技术的使用频率应该有一个科学的限度。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一切为了培养人才的根本教育目的, 冷静地对待技术, 在使用作为工具的技术时, 始终不能忽略人文思想的作用, 必须有对技术人为的控制和把握。无论我们使用何种技术, 也无论技术发挥到何种程度,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 教师的人本地位都是机器无法完全复制与替代的, 人的价值、人的精神永远都不应被忽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片面追求媒体的使用频率往往会导致教育过程中人文熏陶的缺失。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现代工具来展现, 哪些内容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来展现, 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事实上,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平衡点, 帮助受教育者奠定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进而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完成人文素养的积淀, 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方面。

3. 传统媒介的合理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 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是一缕春风, 教育者终于可以通过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教育内容更为感性、更为直观地呈献给受教育者, 也终于可以从繁重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然而, 模式化的媒介形式应用久了, 却会造成教学双方的思维定势, 如今许多教师离开多媒体就不知道如何教学, 学生离开多媒体就不知道如何学习, 最终造成教育形式极大丰富表象下教育内容的苍白。当我们终于从昨日教育媒介单一的困境中走出、张开臂膀热情拥抱现代多媒体技术时, 对于传统媒介, 我们似乎应当怀有更理性的态度, 而不是抛弃。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就是“跟不上时代”的象征, 传统媒介就是“过时”的代名词。面对这样的趋势, 我们有必要呼唤传统媒介形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复归, 呼吁广大教育者重视文字、语言、表情、动作乃至眼神等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合理运用这些生发于人自身的、机器无法替代的媒介形式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 可以使受教育者切实顺畅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并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通过机器无法获得的教育效果。毋庸质疑, 传统媒介的适时运用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 体验到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和心灵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差异公平观下的教育技术应用

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批量生产与传递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优势。然而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 有时候这种“批量优势”反而会成为教育教学的桎梏。事实上, 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潜质是有所差异的, 这不仅与先天禀赋等因素相关, 也受到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帮助, 教育者还是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到的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开展有差别的教育, 使学有余力的受教育者和学力不足的受教育者能够各得其所,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差异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较高境界, 只有实现了这种层次上的公平, 教育才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教育, 而非某一个人的教育。这种意识应该深深植根于教育者心中, 并不断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差异公平原则的作用, 促进受教育者不断发展进步。

综上所述, 教育者必须加强人文主义修养, 培养一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必须冷静而理性地对待教育技术, 在它该使用的场合使用, 在它该使用的时间使用,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非盲目地崇拜技术、依赖技术, 夸大教育技术的效能。在使用教育技术时, 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不管使用何种技术, 不管技术的作用发挥到何种程度, 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都不能被忽略, 作为教育者其自身的作用更不能被忽略。教育技术必须做到崇尚技术和注重人文的平衡, 实现技术和人文的有机融合, 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洪.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李建耀, 陈莉.教育技术哲学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4) :9-13.

[3]李世改, 李红梅.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3) :22-25.

[4]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的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9) :26-35.

[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手术室的人文关怀 篇5

何碧莹张宝丽罗娟妮

【摘要】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了解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及人性化护理模式指导下的相应护理措施,指出目前实施人性化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结果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融入人文关怀,能够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是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手术室护理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既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文服务已成为医院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中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艺术成为竞争的焦点,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文关怀既符合医疗护理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形势,也代表了护理学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趋势。手术室护理人员运用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理念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品质的护理,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刺激病人的心理,调动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并扩大其服务内涵。现将近年来我院有关手术室应用人文关怀的现状总结如下。

1.手术前的人文护理

1.1充足的物质保障手术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手术室护士长安排好手术时间、手术间、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洗手护士根据手术要求准备手术需要的器械、敷料、一次性物品、药品,巡回护士根据手术要求准备调试手术需用的仪器、设备,确保性能良好,尊重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并准备特殊的器械及物品。

1.2术前温馨访视的开展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携带“手术温馨访视卡”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人需求,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使手术期护理更趋个性化。术前访视患者时,仪表、仪态要端正,语言态度要温和。首先介绍自己,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要恳切回答,可以适当配合一些合适的肢体语言和视觉图片。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设施、术前准备内容及麻醉时的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麻醉的知识,需要患者配合的具体方法,麻醉对患者的影响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更好地配合手术。

2.手术中的人文关怀

2.1营造人性化环境,满足患者需要手术间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湿度

为40%~60%,色彩舒适,采光符合手术要求,各种抢救设施物品齐全,让患者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2.2 热情迎接手术患者由术前一日进行访视的护士根据手术安排到病房去接手术患者,并认真做好查对工作,接患者时语言交谈要体现情感需要,从而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手术室门口增设家属等候区、送病理标本前经家属查看、术中通报等一系列对手术病人家属的人文关怀,可减轻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为护患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3 体贴周到的术中护理术日微笑迎接患者入手术室,并与之亲切交谈,以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麻醉进行时守护在手术床旁,并轻轻握着病人的手,使病人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注,增加其信任感和安全感。护士应以真诚、热情、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根据手术需要尽量减少身体暴露,维持患者自尊心。注意遮盖、保暖,同时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合理使用约束带、软枕,并做解释工作,让患者感到舒适。如需要导尿者,待麻醉起效后再进行操作,以减轻患者痛苦。人性化服务更需要手术室护士技术操作动作熟练。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声,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变化,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安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采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术毕,对麻醉清醒者告知手术顺利结束,送返病房后交代注意事项。

2.4注意语言的效应加强术中交流实行一对一的术中护理,通过亲切的眼神、体贴的语言与其交流,并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关爱信息,随时满足病人需求。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短、交流少,第一印象显得非常重要。在人性化服务中要塑造一个举止高雅、着装整齐、面带微笑的天使形象。给予患者更多同情、关心、理解。术中注意细节服务,如礼貌用语、握病人的手、抚摸病人的脸等可缓解病人紧张的心理状态。

3.手术后的人文护理

3.1注意交接过程的人性化服务,术毕及时为患者擦净术中所留消毒液、血迹、污渍,为患者穿好衣裤,并妥善固定引流袋,盖好被子,搬运病人时注意保护伤口,将病人安全、整洁送回病室。

3.2适当止痛减轻病人的不适,及时为患者安置术后镇痛器,并向家属讲解术后镇痛器的用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3温馨术后随访术后1~2日前往病房随访,观察体位固定处有无引起神经、循环障碍,无菌切口感染情况,征询患者对手术室的意见和感受,了解患者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让患者感到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关心,术后随访应避开就餐及休息时间以体现对病人的关爱。

4.体会

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理念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和开展几个活动就能够形成的,需要广大医务人员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充分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纳入医院管理,加强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成为医院发展的内生资源。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最重要的场所,也是需要人文关怀和很值得给予人文关怀的地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当从本职工作出发,不断丰富和促进手术室护理文化的发展,工作中主动体现人文精神,努力创新,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服务。

作者单位:712000陕西省咸阳市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手术室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6

数码打印产品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性能和质量差异会越来越小,小到普通用户难以分辨和觉察。设计细节上的差异才能使不同品牌树立其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从而维持品牌优势,形成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外观的时尚感是用户采购的推动因素之一。三星在打印机外观和轻薄上致力创新,通过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到产品设计理念中,增加了产品的亲和力,排解用户在办公环境中的心理压抑感。

除了外观之外,三星也很注重用户的个性需求。例如,用户对产品的典型需求之一是简单、易用,三星打印机的安装界面简洁,只需点击4 次鼠标,并且无需重启电脑就可以完成安装。此外,三星打印机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兼容尺寸在3英寸×5英寸~8.5 英寸× 14 英寸之间,纸张重量从16 磅(1 磅= 0.45kg)到24磅,充分满足用户多样的应用需求。

为用户节约时间和成本也是三星打印机的产品设计目标之一。USB 2.0 接口与QPID(快速墨辊加热)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打印速度,为用户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星打印机的单触键省墨技术,令用户可以通过面板上的一个按键,方便地进行省墨打印,这种基于硬件的节省技术最高可节省40%的墨粉,而且打印的清晰度和灰度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对于有大量文档需要处理的办公用户来说,可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省电、省纸模式等,使产品更具有经济性。

三星多功能一体机除了在外观、成本上的考量以外,还针对多种功能集成的特点,将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方便性也作为设计的重点之一。例如三星尽量令纸盒容量达到最大,以降低用户为打印机添加纸张的频率。当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机器便会自动打印出诊断报告,其中包含一些基本信息以及错误页的图像。在SCX-5315F 等中高端的多功能一体机上,还提供了远程诊断功能,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将多功能一体机的小故障远程报告给三星工程师,并对其进行诊断和排除。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其实越来越多的数字产品设计中已经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三星在环保方面比较注重墨盒以及机器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改进,并致力于降低打印机工作状态和待机状态的噪音干扰,为用户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7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 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在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压力日益加大, 干部职工思想和情绪也随之出现了波动起伏, 给他们精神上、身体上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竞争激烈, 干部职工的压力感、紧张感、隔阂感加重;二是由于科技进步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难度增加, 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研究速度、研究质量提出了挑战, 一些人员可能出现消极、焦虑等情绪;三是由于各项水利建设任务繁重, 科研、规划、设计任务大幅增长, 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休息, 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四是由于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干部职工的失衡感、失落感加剧, 有时会表现出浮躁、偏执等不良情绪;五是因物价上涨等因素, 青年人的生活压力较大, 面临居住、买房等现实困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 经过长期的累积发酵, 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 不仅伤及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 也会造成单位或者社会问题。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 围绕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 建立关爱人的机制

1.把倾听干部职工诉求, 作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层面干部职工, 其思想起伏因素各异, 只有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才能使思想工作和人文关怀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中心党委坚持领导班子调研工作制度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制度, 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各自工作实际, 定期开展专题调研, 并通过专题办公会、中心常务会集体交流调研成果。各党支部、各科室针对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座谈、慰问等形式开展职工思想动态调查, 通过深入干部职工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掌握第一手情况, 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 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措施。对于在职职工, 通过依托工青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离退休老同志, 中心通过定期召开老同志座谈会、通报会、节假日走访慰问等方式, 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 倾听他们的诉求。

2.把尊重职工权益, 作为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一点是尊重干部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他们的人格、利益诉求和民主诉求。中心党委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在关系单位发展战略、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 都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 让干部职工说得上话、做得了主。如, 奖励绩效工资分配, 中心党委首先按照向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原则起草了《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 然后经过主任办公会、中心常务会、党委会反复酝酿修改, 最后提交职代会通过。

3.把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人文关怀, 最关键的是了解干部职工的实际需求, 在解决干部职工思想问题的同时, 着手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中心在认真倾听职工诉求和心声的基础上, 从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 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 力争每年都为职工办几件实事。除每年都为女职工进行了一次健康体检外, 近年来, 多方筹措资金累计近百万元, 相继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 更换了部分电脑、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 为每个办公室安装了空调, 改造了取暖锅炉, 装修改造了职工食堂并对干部职工就餐给予适当补贴等, 使干部职工的办公环境和就餐质量都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二) 围绕干部职工的精神需求, 建立教育人的机制

1.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一个单位的和谐稳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心党委在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同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专业特长、有奉献精神的“五有”职工为载体, 深入进行了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水利行业精神等教育。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到西柏坡、前南峪等爱国教育基地参观,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而增强了对党的热爱。还结合国庆、建党90周年等活动, 进行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还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使职工思想素养、道德修养都有了较大提高。

2.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结合单位实际, 组织党员、团员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慰问, 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博爱一日捐”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几年来共计捐款15000余元。二是以创建文明单位、优胜科室、争做优秀个人为载体, 大力开展了创建“先进职工之家”“三八红旗手”“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近两年, 单位除表彰奖励5个优胜科室, 25名先进个人, 给予12名同志记三等功, 授予2名同志为突出贡献奖外, 还有1名同志被水利厅表彰命名为“第三届全省水利系统优秀青年人才”, 1人被厅妇委会命名为厅直“三八红旗手”, 两个家庭被厅妇委会命名为“五好文明家庭”。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党委重视工青妇组织建设, 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特有的优势, 调动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的积极性,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在投资5000余元, 建成标准乒乓球、羽毛球场地各一个的基础上, 把每周三下午定为集中体育活动时间。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使职工既有张有弛, 又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中, 增进感情, 为做好本职工作聚集力量。同时, 积极组织参加上级组织的庆祝建党90周年“唱红歌”和“健步走”等活动, 并在2012年元旦和春节, 成功举办了“迎新年运动会”和“迎新春联欢晚会”。

(三) 围绕干部职工的政治需求, 建立凝聚人的机制

发展民主政治, 能够促进党群、干群之间等方面关系和谐。一是严格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凡属方针政策性大事、干部的推荐、聘用和奖惩等对单位影响较大的事宜, 都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二是严格坚持党务和政务公开制度。公务活动凡要求公示的和能公示的都进行了公示, 如岗位聘用、职称评定、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评选优胜科室、优秀个人以及绩效工资发放等, 增强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为他们成才铺路搭桥。中心党委十分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支持职工参加各类短期业务知识培训和第二学历学习教育, 尤其是鼓励各类专业人员报考各类资格考试和上岗培训。近几年, 有20人次参加了第二学历的学习, 有100多人次参加各类短期业务培训, 有9人参加国家工程咨询师考试, 5人参加国家土木工程师考试;有30人次获高级、中级等相应职称资格, 有10名技术工人晋升为技师。同时, 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尤其对青年科技骨干、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包括岗位培训、执业资格培训和考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教育培训, 并在经费、时间上给与支持, 在全中心大力营造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

(四) 围绕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 建立疏导人的机制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8

关键词: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思想溯源与分析

一、基本理论概述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在十七大上提出人文关怀, 说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重于引导人, 教育人, 开始从教育者的内心作思想工作, 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在承认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和人作为主体的社会地位前提条件下, 引导正确的对自己和社会, 人文关怀更好培养与人民的情感, 保持亲密的关系。我们提出的人文不同于西方的人文;到近代以来我国人文思想严重不足, 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很小, 尤其是封建思想影响深厚, 我们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提出了人文关怀,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 对于社会进步, 人的全面进步,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仅是政治工作的进步、思想工作的进步, 更重要的注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自由空间不断地扩大。

2、军事题材中的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们党提出了人文关怀思想, 军事思想工作也开始做出积极的调整, 尊重人的内心, 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文关怀和内心的感触, 加强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军事题材的美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 作品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艺术本身逐渐的从艺术层面上追求, 符合艺术的本性, 不仅仅从服务于政治的视角创作作品, 作品的人文艺术和政治思想融合在一起, 用最真挚的人文情感来表现人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 军事题材美术作品, 主要是以人物画创作为主, 始终方向明确, 体现时代特色、展示人文关怀精神, 同时也注重挖掘生活源泉, 融入人本精神感触;军事题材中呈现出形式丰富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成为近几年来军事题材中艺术作品的发展趋向。不断探寻生活的, 从生活的本源去创作作品, 从军队生活中选取素材,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表现力度的军事题材的作品。

二、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溯源

1、人文关怀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出现, 有其发展的历程。起初在军事领域不存在人文关怀思想, 当然不能否定存在人文关怀的个别行为。军事题材的美术作为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与社会生活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尽相同, 尤其特定的历史使命, 主要体现与军事相关的艺术,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反应的主题, 总的来讲全面地服务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与政治发展相适应, 成为社会发展的宣传工具, 或者是反对战争, 以艺术的形式渲染战争的残酷, 艺术的视角未能普及到普通的士兵, 不以个人为中心, 不体现人的价值;或展示渴望平安和谐的世界;以上诸多内容成为长期的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 社会文艺思潮, 人文思想逐渐产生, 慢慢地影响到军事领域, 军事艺术发展也开始注重人文精神。

2、人文关怀精神最初发源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由人文主义的传统发展变化而来,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 人文主义传统主张认可人性否定神性, 主张人的价值, 否定神学权威, 把人的个性从神学中解脱出来, 追求人的自由和价值, 尊重人的权利, 不断从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在生活中, 人文关怀以不同个体自身特点和发挥个体优势角度去开着各项工作, 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尊重, 对于不同的主体要求以多种形式去满足, 进而发挥个体在生活中的内在潜力, 激发成为积极的社会要素, 同时让每个人在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人更加地自由, 更加地体现自我存在, 人文关怀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艺术领域有充分的体现, 军事题材的艺术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艺术中开始起来, 对军事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军事思想工作的转变提供了人文要素, 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

3、我国军事题材的美术中人文关怀的经历和世界的发展历程相一致, 只是我国近现代文明发展较晚以近代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因为战争和社会的需要文人精神在军事领域的传播较晚;西方世界的如:鲁本斯创作的《费顿的沦陷》, 还有伦勃朗的作品《夜巡》, 我国的则有《昭陵六骏》、《平定准噶尔图》等等, 表达对战争的理解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诉求, 残酷的军事斗争极具毁灭性, 用抽象的描述手法展示的淋漓尽致。齐白石的《和平鸽》表达出对和平的期盼。到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张和平发展, 社会发展迅速, 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 军事美术中具有鲜明“人文关怀”,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和创作倾向日渐明显。党的思想工作中明确提出人文关怀后, 在军事领域里开始广泛传播;军事美术题材中具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具有思想深度和影响广度。

三、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现状与分析

1、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 在现在的军事美术中散发出浓烈的人文主义, 表现出人文艺术的巨大魅力。在这一精神的感染下创作出大量的包含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 提升了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感染了人的内心, 促进军事艺术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接受人文主义传统较晚, 发展历程段, 到了党的十七后人文关怀才开始在军事题材中体现, 所以人文精神的发展内容理解和创新不足,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比较刻板, 与西方人文艺术的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距离。

2、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作品近年来不断涌现, 深刻体现军事艺术的变革, 适应军事宣传的主题, 成果累累, 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是人文作品的总量在整个创作中比例不大, 在这些作品中的精品较少, 能够有效突出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在表现人文精神时还保留者明显军事政治的印记, 人文倾向不明显。

3、在提倡人文背景下, 军事美术题材美术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夸大了人文精神的现象, 过多地追求艺术本身, 与军事联系渐行渐远, 服务军事的基本职能是不会变的, 但是为追求艺术而不和军事相结合就变成了纯艺术作品, 丧失军事题材美术的本性, 由此可见要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尺度, 把握好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中运用。

四、提高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对策

1、为提高人文精神在军事题材美术中应用, 结合工作中的实际, 大胆吸收西方人文精神在美术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不断地创新发展, 促进我国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的提高, 更好的为军事思想工作服务。

2、鼓励作品创作向人文关怀方向发展, 创新人文作品的表现形式, 突出人文精神, 借鉴西方军事美术题材, 实现艺术和军事的完美融合, 提升艺术的水准, 提高艺术的赏析性, 创作出更多的可观、可感、可悟的人文美术作品。

3、加强党的理论学习, 深刻领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文性, 把握提高军事题材美术的作品的基本规律, 做到军事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人文关怀和军事思想工作相结合。

五、总结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随着社会发展, 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表现形式, 推进了美术艺术的发展, 提升了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涂辛.从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看军事美术创作[J].中国文化报, 2007, 8.

[2]殷双喜.2 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战争图像[J].美术, 2011, 1.

[3]许向群.迷彩情节和图像体验[J].军事美术的“个案”诠释, 2010, 8.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 篇9

具体地说,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挖掘。

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

《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是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的, 这部分诗歌在揭露统治者野蛮和残酷的剥削行为的同时, 也反映了对被奴役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如《小雅·大东》中第二章这样写到:“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东方远近诸小国, 织布机上空荡荡的, 因为织的布全被周征敛一空, 小民穿着破草鞋在寒霜上走来走去, 而统治者们却满载着大车, 在路上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 这种情况叫我如何不伤心。这是从人民的衣食冷暖角度着手写处于饥寒交迫的人民在瑟瑟发抖中还在为统治者织布, 而织的布却被征敛一空, 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这种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爱也相当深刻。

又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写的是晋国政治黑暗, 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乐业, 赡养父母妻子, 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 表达对人民与亲人无法团聚的痛苦和焦灼之情。“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这三句一方面关注的是家人的衣食问题,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动乱中的人民被迫骨肉分离, 连尽孝道都成为奢侈的愿望的同情和关怀。读之, 充满了世间的人情味儿。

二、对个性张扬的歌颂

传统观点认为:《诗经》时代是一个重群体轻个体的时代, 因为那时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人们只有相互依靠组成群体, 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强大自然力的冲击, 所以认为《诗经》中表现个性张扬的作品不明显, 并且认为这种作为“单个人”的意识的觉醒一直到汉魏时代才有发展。其实不然, 《诗经》中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作品是相当多的, 也是相当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爱情诗当中, 有些人物形象还颇有鲁迅笔下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风采。

以《鄘风·柏舟》为例:“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女子反抗父母之命, 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诗。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看到河里漂浮不定的柏木舟, 联想到对自己理想对象的怀念, 转而对母亲的无理干涉满怀忧愁悲愤, 最后诉诸于苍天, 怨天恨母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和感情的波澜起伏,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情专一, 真挚坦率, 开始觉醒, 反对包办婚姻的光辉妇女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二句表明了女子要为爱情奋斗到底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表现了女子为了坚守爱情而不惜反抗母命的勇敢行为。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深入人的心灵世界, 关注人在情感上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看到了人们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应予以关注的另一方面, 并且大胆予以表现和歌颂, 充满了人性人情。

又如《召南·行露》中这样写道:“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 亦不女从!”这是一首女子抗婚诗。这首诗写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隐瞒真情, 又欲强娶一位女子成婚。当这位女子明白真相之后, 表示严辞拒绝, 这个强暴男子便以诉讼相威胁。女子毫不畏惧, 坚决抗争, 维护了人格和爱情的尊严。从诗歌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大胆独立、勇敢坚强的形象。“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正面表态, 斩钉截铁, 气概凛然。

这些诗所表现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个性成长的关注和歌颂, 是对人从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类有思想、有个性的社会中人的过程的深切关怀, 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精神成长史的伟大画卷。

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注

既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人, 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 人对于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忧虑和关怀, 既是对处于这一集体中个人命运的关怀, 也是对处于这一群体中所有成员的人文关怀。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治诗和讽刺诗中。如《魏风·伐檀》, 这些诗的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 是对人的关怀的最深切体现。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怀, 同时也是对由个体的人所构成的团体——国家和社会的深沉的忧思!

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其实之殽。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这是一位贤士忧时伤己的诗。朱熹《诗集传》云:“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 故作诗。”诗两章的开头以园中之桃、枣尚可为人所食起兴, 反衬自己虽有才德却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每章前半部分均直抒胸怀, 反复吟唱他未遇知音的愁苦之情和耿耿于坏的无法排遣的忧愤!最后两句则属被逼无奈而作的激愤语, 强言“勿思”, 恰恰说明其内心并不能“勿思”, 反而更见其忧思之深对国家的关怀之切。

四、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关怀

在农事诗和周人史诗中表现比较明显, 如《豳风·七月》, 全诗以季节、时令, 有层次地叙写了农奴们从春耕到秋收, 养蚕、纺织、染缯、打猎、修房、酿酒、凿冰、祭祀等一年间的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农奴们的这一系列活动, 无疑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吃饭和穿衣。可见, 在当时, 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农奴们一年四季流血流汗艰苦劳动的果实却一无所获, 过着吃野菜、住破草房、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我们在这字里行间看到阶级对立的同时, 也应看到诗中所表现的对农奴们的初级的人文关怀。

五、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中表现明显, 如《周南·关雎》就是一位青年炽烈地追求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 竟至彻夜不眠, “辗转反侧”并在热切想象中把她娶过来, 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召南·摽有梅》这样写道:“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墍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写一位妙龄姑娘恐怕青春易逝, 迫不及待地直率地向男子倾吐求爱的心情。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把一位热恋中的小伙子等待得焦急惶惑、抓头挠耳的情态凸现在读者面前。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一对夫妻在凌晨时的一次精彩对话, 将这对夫妻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和谐融洽的生活以及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恩爱表现得惟妙惟肖, 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操, 十分感人。

我们可以从《诗经》所写的各个方面体味出人文关怀: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有对人的个性张扬的赞颂;也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怀;有对最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关怀, 有对高层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表现和抒写。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摘要:《诗经》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了人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方面, 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汉代灯具的人文关怀 篇10

一、汉代灯具的形态发展

据原始资料记载, 早期的灯具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 金属主要为青铜质材料, 形态美观, 功能与结构已经比较完善。汉代陶瓷灯具的特征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陶瓷豆形灯的形态从低矮的形态逐渐演化到细高的形态, 发展到东汉早期, 灯具增加了鋈;器物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 不仅满足了照明的基本功能, 还产生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多枝灯的产生即是由多个单一形态的灯组合成复杂形态的灯, 汉代的多枝灯是以豆形灯为基础而发展演化而来的, 考古工作者最早在西汉末期墓葬之中发现, 是将许多灯盘集合在一起, 形成一件灯具, 一般为一个灯座之上支撑着高低错落几个至十多个灯盏。灯具整体一个大托盘, 可以承接由各个小灯盘溢出的蜡油或者灯油, 同时灯体附加了蜜, 使人更容易把持。汉代的吊灯、多枝灯的出现, 既方便使用, 又增强了照明的亮度, 更是精美的工艺品。汉代文化发达区, 如陕西、湖南、河南等地相对而言, 灯具的种类更加齐全, 如陕西等地, 豆形灯从西汉晚期开始在灯具的口沿、灯柱或灯座上增加比较繁复的纹饰, 并施釉, 非常精致美观。

二、汉代灯具的象征意义

古代“制器尚象”, 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形的模仿, 将器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 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 对“道”探求的渴望。“器”则成为解读和传承宇宙间万物之“道”的载体[4]2。汉代人民也通过灯具造型设计, 体现了他们对“道”的追求, 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汉代灯具复杂的产品形态, 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汉代, 灯具已不仅仅是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照明需求的普通产品, 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含义。而这种精神含义, 同时被赋予祖先、神道、人道身上。仿生是运用于灯具设计中的普遍手法, 汉代灯具造型, 有的被塑造成人物的形象, 有的是对器物形态的模拟, 有的采用动物形象为原型。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 汉代灯具的造型更具有艺术性, 不同的形态造型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 体现了人们追求羽化升仙, 长生不老, 光明吉祥的美好期望。如多枝灯上的天鸡或雀形装饰、灯座上山恋、树木、乐舞人物、蟾蜍等装饰, 被当时人们赋予了更加多重、复杂的象征意义。陶百花灯, 为多枝灯的一种, 表现了汉代人民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一般被分为上下三层:下层为灯座, 刻画了人物、飞禽、走兽的形象, 展现的是人间生活;中间一层表现升仙场景, 塑造了乘龙羽人的形象;上层表现的是天界, 最上方的灯盘做成一只雄鸡形状, 象征着天鸡, 它代表了汉代陶灯制作的杰出水平[5]124。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在塑造灯具形态时所融入的美好愿望。

三、汉代灯具的低碳环保理念

汉代灯具由于主要使用动物脂肪燃烧做为燃料, 会在居室空间内产生大量的烟气与灰烬, 污染环境, 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通过灯具设计得到了解决。长信宫灯从设计到制作工艺堪称为灯具设计的顶峰制作,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 灯的外形作宫女跪坐持灯状, 通体蜜金。全器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头梳髻, 发上覆箇。上身平直, 双膝着地, 跣足, 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右臂高举宽大袖口, 形成灯之顶部, 整个右臂起烟道的作用;左臂伸向右方, 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 合拢成圆形。灯盘直壁平底, 壁间可插屏板, 盘心有一烛钎可插烛[6]39。长信宫灯的设计者将宫女的右臂与身体做成中空, 其右臂的袖口宽大, 正好作为灯罩, 燃烧后的烟雾通过宫女右臂中空的管道进入长信宫灯内部, 长信宫灯内部设有水盘, 水盘里的水能够很好地将固体与气体分离, 烟尘中各种杂质的异味通过水的过滤, 变成了比较干净的烟雾, 释放于空气中, 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 精巧的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室内污染的问题,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汉代错银铜牛灯, 出土于邗江东汉刘荆墓, 灯座采用健壮的牛的形态, 铜灯置于牛背之上, 弧形的烟道由牛头上伸出并与灯的上盖相连, 铜牛灯通过设计出的烟道和中空牛腹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牛腹中放置清水, 当灯盘中的燃料点燃后, 热空气上升带动烟尘经过灯罩上方的灯盖从导烟管进入牛腹, 水就可以将有害烟雾进行充分吸收。错银铜牛灯表面设计了精细的错银花纹, 手工艺人将银片敲打进器物表面的花纹图案中, 再用错石错平磨光, 做出飘逸灵动的流云纹, 龙、凤、虎、鹿等造型图案相互辉映, 使铜牛灯更加美观、精致、典雅, 产品的实用性与美观性体现了汉代灯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

四、汉代灯具对产品使用性的考虑

汉代灯具不仅非常低碳环保, 还考虑了使用者的便捷性与实用性, 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 在灯具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设计上, 充分考虑了灯具照明的效果。灯具的基本结构由灯座、灯柱、灯盘三个部分组成, 并结合灯芯与燃料等诸多元素。灯盘的大小、灯芯的选材、燃料的素材、灯具的高度等的相互结合影响了灯具的使用效果。如灯盘的容量大小决定了灯具添加燃料后的使用时间, 而选取何种燃料决定了灯具照明的时间以及对室内空气的影响程度, 灯芯选择适当, 则可以控制燃料的使用以及灯具的亮度等。灯具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 可产生持久而明亮的照明光线。

第二是对人体尺度的考虑, 从总体上看, 不同种类灯具的高度差异存在明显不同, 多枝灯的高度最高, 豆形灯、耳杯形灯、釭灯、动物形灯、耳杯形灯、卮形灯等次之, 而浅盘形灯最矮。这主要与这些灯具的使用方式有关。因为浅盘形灯中的大部分是由人们端持着的时候使用的, 由于人体本身的高度及端持方便的考虑, 浅盘形灯相对较矮;耳杯形灯、釭灯、动物形灯、耳杯形灯、卮形灯及部分豆形灯等是摆放在低矮的家具上使用的, 高度相对较低;多枝灯是立于地面使用的, 因此, 通常都要保证高度在一米或以上, 这样才能保证产生一定的亮度。汉代放于桌面上的灯如汉错银牛灯46厘米, 长信宫灯的高度为48厘米, 雁鱼灯52厘米,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仍然保持席地而坐的习惯, 人们坐下后其体位高度大概为90厘米左右, 比较低矮, 与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日常生活器物, 如几、案、塌, 灯具等都与此相适应, 汉代书桌的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书桌高度加上灯具高度在80厘米左右, 而灯罩的高度大概在60厘米左右, 正好与汉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手举书本的高度一致, 符合人体尺度特征, 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照明效果, 灯具合理的尺寸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良好体现。

此外, 汉代灯具在产品使用性上还有更加细致的考虑, 汉代灯具中大部分产品设有灯罩, 这些灯罩可以通过自由控制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和照射强度, 灯罩还具有挡风、增加美观性等功能。如长信宫灯, 中间有两片弧型挡板, 挡板可以根据使用者需要开合, 进而调整灯光照射的方向与照射的亮度。雁鱼灯的灯罩, 也可以旋转和开合, 用来调整挡风和光照, 错银铜牛灯, 通过两片弧形屏板构成的灯罩来实现调节亮度的功能。另外, 灯具由于长期使用, 烟熏火烤, 其烟道非常污浊, 烟道清洗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汉代灯具的可拆卸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长信宫灯的铸造方法采用分铸组装的形式, 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座、灯盘分别铸造, 在与灯罩一起共六个部分组装而成, 这种结构设计便于使用者拆卸与清洗。汉错银牛灯由器座、灯座、灯盏、灯罩、烟管等五部分组装而成, 这五部分均可以拆卸。汉代人民对产品可用性的考虑反映了汉代人的聪明才智, 对现代灯具设计具有良好的启示。

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为现代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汉代灯具以其精美的造型, 完善功能以及人性化的考虑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现代灯具设计与产品设计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设计师应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学习古代器物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并把这些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 以产生更加优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镭.汉代灯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 2011 (9) .

[2]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尔雅注疏·释器[M].中华书局, 1998.

[3]史游.急救篇[M].岳麓书社, 1989.

[4]麻赛萍.汉代灯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 2012.

“合唱经典”的人文关怀 篇11

众所周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声乐复调最为兴盛的黄金时期。然而,在我们当下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常常驻目于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名作,并奉之为经典[classical]。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形,有其历史的原因,抑或由于资料匮乏等,导致我们无论在教学还是演出之中,巴洛克时期之前音乐曲目稀少。实际上,在笔者的经验之中,适当地加强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的聆赏,既可以直观地展示音乐历史发展的音响思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西方音乐观念的理解。毕竟说的没有唱的好听!

如此说来,著名音乐教育家戴定澄博士新近编注出版的《合唱经典: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合唱曲选》一书(以下简称“戴著”),非以音响介质呈现,而是纸质文本,堪与说或唱相比?然而,一候你认真地读完此书,定然会对音乐是有声的思想得出一番确证。

音乐在历经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至“新艺术”以来,音乐家渐臻成熟,从马肖到蒙特威尔弟,从法国到英国,他们从先辈的音乐风格之中蜕化出来,一代胜过一代,开拓出了更加丰富的复调音乐。以前的定旋律运用到了中间声部,音乐的音域得以向低声部扩展;同时,定旋律从一个声部移到另一个声部,导致乐思相应地扩展;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具有透视感和心理特征一样,杜费、班叔瓦等作曲家则创作出了音乐的透视感。读谱让笔者体悟并认同了这些为一般史书所见的评说。基于乐谱文本的推介,“戴著”以其翔实的、最经典的作品汇集,完全可以作为西方音乐史学的文献而用于课堂教学。曲选以其“活”的意味,让基于其上的演释,得出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性、世俗性合唱从内容、风格、体裁、结构、节奏、织体、创作观念和手法上的理解。如同P.H.朗所语,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说到底,是用新的方式去听和闻,犹如绘画所达到的新的观看方式。作曲家如今主要要听到同时响起的和弦……要对付的是所有声部的综合体,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单个声部。”的确,体会音乐思想与意味,即使在没有音响的情况下,对乐谱解读、演释亦不失为一条方便之路。再者,“戴著”曲选主体,还显示出作者所作的版本比较、整理、编纂之精心,为解读、演释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音乐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篇12

要做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 是一个动态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 或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而规范, 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规范是文化的主要内容。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高校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一定要以德服人,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我校开设了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 学生需修满6个学分才可以毕业。我们今天的社会, 也是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 需要知识, 需要技术, 需要艺术, 尤其需要人文。因此, 在大力推进“三育人”教育时, 我们可以与建设“节约型、学习型、和谐型”校园结合起来, 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具体来说, 以人为本, 深入发挥管理育人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人文关怀, 真心爱护学生

要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就要关心人, 理解人, 宽容人, 引导人。管理育人, 管理为手段, 育人为核心, 管理育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围绕“三育人”工作建设,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 切实关心爱护学生,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急人之所急, 想人之所想”。管理者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从而在日常管理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制度、文化等人文关怀

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具体化、行动化、人性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高校是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有效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 在高校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必须在管理过程中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自觉地把师生需要当作第一任务, 把师生是否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指导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 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只有用环境熏陶人、管理人、培育人, 才能真正让管理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会制度化管理, 更需要灵活多变的管理技能, 围绕广大师生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让制度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不是制约。社会的法律也是如此, 好的法律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稳定, 而不是限制和惩罚。如果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那社会将会是温暖的, 校园也一样,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高素质人才, 高校就是一个净化深造人才的工厂。

三、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以个性为工作切入点, 使其共性合格, 个性张扬, 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在管理学生时坚持普遍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既遵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 又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在充分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不变的宗旨, 我校开展了书法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英语比赛、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篮球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涌现了大批的精英人才。这种校园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促进了同学们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四、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等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及时排忧解难

就就业问题而言, 高校要为广大毕业生着想, 办出特色。在就业问题上, 我校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签署了大批合作实习基地, 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 了解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今年我校还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即学生完成学业后可直接进入单位, 并且单位负担订单培养学生的全部学费。这个制度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了学习和就业的难题。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就业指导,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要坚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思想, 并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如今高校的扩招, 就业形势的严峻, 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让同学们先从基层做起, 鼓励同学们自己创业。如今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金, 自己创业的毕业生提交创业计划, 一旦采用即可获得创业基金。同时真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增强其面对挫折的承受力, 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做到热心接待, 耐心解答, 细心办理, 并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各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总之,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三育人”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强化人文关怀, 将管理育人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只有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管理育人的教育格局, 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现代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摘要: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 在人才培养中, 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切实体现大学生在“三育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正确理解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与意义,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政府成本下一篇:螺栓预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