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成本

2024-10-04

政府成本(精选12篇)

政府成本 篇1

2006年,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提出的“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 还要建立廉价的政府, 政府的成本太高, 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1]。但由于种种原因, 对政府的研究很少关注到政府的成本问题;政府成本的软约束、政府产品的非排他性等, 又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忽略了对政府成本的研究。

一、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理论内涵

(一) 政府成本的内涵

“政府成本”是政府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 科学地界定政府成本的概念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政府成本发生环节的不同, 有人认为政府成本仅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 指政府行政中的各项支出, 即行政管理费;也有人认为政府成本还应包括政府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防, 以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等方面的支出;还有些学者在用货币的实物形态来体现政府成本的同时, 强调政府成本还应涵盖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成本, 而这一部分则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渗透性支出。[2]这样, 政府成本所包涵的内容就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理论研究和与实际相结合两方面, 对政府成本的概念做出新的诠释:所谓政府成本, 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运行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 以及由于政府失策失范行为所带来的额外支出。这一定义旨在对政府成本概念的界定做到适度简练和精确, 并且使其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条理性, 便于研究与提出对策。

(二) 廉价政府的内涵

在变化迅速、讲求效益、效率、知识信息充斥整个社会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我国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自身消耗庞大、四平八稳的政府机构已经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的阻碍。因此, 希望政府更多地从经济角度考虑自身的行为, 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 降低政府成本, 整合社会资源, 展现公共利益, 以期建立一个民主、高效、廉价的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服务为民的施政目标。

当然, 在降低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的是, 所谓廉价政府, 所谓控制政府成本不是让政府不花钱、不办事, 而是希望政府能够将民众的钱用在“刀刃上”, 尽可能花费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提高政府的效能。

二、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现状分析

(一) 政府机构与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1982年, 国务院工作部门 (包括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 从100个减到61个;1988年改革, 从72个减到68个, 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少到44个;1993年改革, 机构数量从70个减到59个, 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到26个;而到了1998年的改革, 数量又再不断减少, 从59个减到53个。但从纵向来观察, 不难发现这样的行政机构改革, 不过是权力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上下左右移动, 其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没有根本的变革。因此, 几十年来, 政府机构的数量仍然在“曲折”中增长着, “机构庞大, 人浮于事, 官僚主义, 拖拖拉拉, 不守信用, 你放权, 我收权”的政府运作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越演越烈, 为此政府也支付了双重成本———即精简机构的支付成本和增加机构的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 据有的学者估算, 1995年底.在我国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有3576万人, 企业党政工团等有国家干部身份的管理人员约1136万人, 两项合计达4712万人, 占全国职工人数的近32%, 官民比例为1:30左右[2]。2005年, 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我们的民官比已达到26:1。[3]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实在是多。我国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众多, 国家、人民为此将支付高额的成本。

(二) 浪费与奢侈行为司空见惯

浪费现象比比皆是。2002年,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我国政府机构能耗情况的统计显示:“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 接近全国8亿农民生活水平用电”。[4]2005年, 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 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 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 一名公务员1天的最高耗电量, 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5]

奢侈行为司空见惯。一方面, 国务院三令五申, 各级政府要严格控制公车的数量与档次, 但收效甚微, 公车仍然是换得越来越频繁、换得越来越贵, 讲排场、比阔气之风更是使政府在公车上支付了更多的成本;一方面, 政府在公务接待上的支出就像一个“黑洞”, 不断吞食着人民的财产。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出于各种目的, 热衷于迎来送往, 对公务接待标准越来越讲究, 出行、住宿和宴请级别越来越高, 浪费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会议不是在旅游胜地召开, 就是政府各部门组团出国访问、参观。这种变质了的学习考察究竟每年耗费了多少政府成本, 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以上这些政府支出的项目都是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

(三) 腐败行为层出不穷

就政府自身而言, 腐败助长了政府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浪费、攀比之风, 使得挥霍、侵蚀公款成为一种不良风气;也正是由于腐败的存在, 政府部门之间拖拉办事、相互推诿, 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运作效率;腐败同样还使一些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官员得不到重用, 对国家、政府来说, 是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就政府外部系统而言, 腐败行为鲸吞国家的巨额财产,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官商勾结的寻租过程中, 权力使用者更是以权谋私, 获取不法收入, 使人民的钱流进了自己的口袋,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成本;一些腐败者为了自身利益, 故意阻碍甚至是扭曲政府决策, 导致公共决策效率低下, 耗费巨大;政府为了查处、打击腐败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需要不断支付政府成本;腐败不仅给政府带来有形的资源耗费, 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 破环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严重败坏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声誉, 危及到政府的合法性, 从而动摇了政府治理国家、社会的根基,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与构建和谐社会、廉价政府极为不符。

二、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对策分析

(一) 明确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

政府履行什么样的职能, 就应该充当相应的角色,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能越多、机构就越多、配置的人员也就越多, 政府成本的上升就是必然了。因此, 明确政府职能、找到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是降低政府成本的前提条件。当前, 我们要逐步实现全能型政府向有效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的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器、服务员、责任人的角色。只有建立有限的政府, 把管不了、管不好, 也不该管的职能与事情交给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来做, 将政府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上, 将政府成本花在“刀刃上”,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数量

合理的机构设置, 是实现政府精干、运转协调和有效控制政府成本的内在要求, 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合理减少政府职能与内设部门, 把职能相近或是几个部门分别审批事项的机构, 合并为一个部门, 精简机构, 并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沟通性, 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加强对各种临时性机构的管理, 对需要设立的新部门进行成本核算等, 使政府更加快速决策、减少机构之间条块分割带来的相互推诿现象。

精简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政府管理层次, 撤并政府机构, 压缩政府规模, 将一些原属于政府的部门推向市场等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 要在科学定位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合理定编定员, 以法律的手段控制党政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随意增加, 提升财政部门在人员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实现政府办公现代化

电子政务就是要将政府内部的资源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进行优化组合,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职能, 从而使整个政府运作效率达到最优, 使政府成本降到最低, 这无疑将给我国目前居高不下的政府成本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 由于建设电子政务是由财政统一出钱, 因而可以从财政支出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计划性规划, 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 并建立全国范围的电子政务管理结构, 负责规划协调;另一方面, 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 以适应因特网、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其次有必要在合同法、证据法、统计法等重要经济类法规的修订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动, 建立有关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法规;第三还必须建立与法律相配套的网络执法机制, 主要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将虚拟的网络损失实物化, 为法律裁决找到有力的法律证据。

(四) 预防与严惩腐败, 实现廉价政府

从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来看, 在任何一个社会, 要想使腐败的成本降为零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政府领导人必须有清除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要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 严厉打击贪赃枉法者, 以减少一个国家腐败的现象和减轻腐败的程度。

理论建设上, 对一些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 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开展专题调研, 提出治本对策建议;加强预防腐败的政策研究, 不断创新和完善预防腐败的各项制度, 着力推动制度的落实, 逐步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6]

制度建设上, 发挥制度的预防规范功能, 建立规范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建立民主评议制度、群众听证制度, 充分发挥群众作用, 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实现阳光行政, 避免暗箱操作带来腐败温床;完善党纪监督制度、行政监察制度、举报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等, 推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协调;推动公共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技术监督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等, 从而在制度上对腐败的产生起到预防的作用。

纵观社会的发展的路径以及社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 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存在一个政府规模不断膨胀、政府成本不断增多的趋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 国家的财政来源于老百姓。政府成本的不断攀升, 不仅是消费掉了纳税人的钱, 更是消费掉了老百姓对政府、对党的信任, 因此, 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势在必行。

摘要:面对全球化、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经济社会各方面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 我国政府存在的成本消耗不断攀升、铺张浪费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大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政府成本耗费, 构建廉价政府过程中存在着浪费与奢侈行为普遍、腐败现象出现、机构人员繁多的情况,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从机构设置、办公行为及方式、遏制腐败等方面不断努力, 以实现建立一个用最少的钱、办更多事的政府。

关键词:政府成本,廉价政府,腐败

参考文献

[1]杨育谋.廉价政府离我们还有多远[J].社会观察, 2006 (9) .

[2]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深层起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250-251.

[3]唐钧.“官比民”的真相[J].南风窗, 2005 (18) .

[4]包兴荣.关于降低行政成本与建设我国节约型政府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 2006 (6) .

[5]王文韬, 俞丽虹.建设节约型社会:透视政府机关资源浪费现象[J].理论参考, 2005 (8) .

[6]游海滨.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揭牌仪式今日举行[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257340.html.

政府成本 篇2

李峻

领军第一阶段培训发了好多书,其中一本是王永红局长的《政府机构成本管理》,全书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没有特别学术的语言和官话,而是用日常的语言,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在论述的主线上,把世界各国的实践探索作为主体,适当的穿插了一点点的理论背景,非常清晰的介绍了政府机构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

一、书里写了什么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政府机构成本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主要思路;

第二章-第十章:分别介绍了机构设置、人力、公务消费、资产管理、服务保障、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机构经费的各项成本管理的现状、问题、各国解决的思路和对策等;

第十一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打好基础、注入机制、迎接未来的设想。打好基础要从确立成本投入目标、确认成本管理的主体、开展成本核算和归集管理、提高绩效目标工作的公信度等方面做起;注入机制要完善公开机制、分权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作者最后也提到,成本管理具体内容上涉及人力资源、公务消费、机构资产、服务保障等经济分类项目、也涉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功能分类项目,需要注重协同、塑造文化、抓住时机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二、直观感受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平和,让人手不释卷,花了两个中午一口气读完了,一方面十分佩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能够将如此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的加以剖析,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和国内、政策与实施等不同的纬度予以阐述,让我们迅速的了解了政府机构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心情又十分的沉重,加强成本的管理谈何容易!作者在书中最后谈到:“成本管理看起来很简单,好像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往前走一步,都是一场小的变革,而变革带来的全是利益上的调整,权力上的再分配!长期以来,依赖审批和控制的政府机构,说起来是因为担心放松管制后,造成人、财、物等支出上的膨胀,以及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无序,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害怕因成本管理的深入推进,有可能使他们丢掉手中的权力、失去寻租的空间。”

个人以为成本管理主要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在于文化氛围、理念思想的层面,十年前读北大MPA时,黄恒学教授就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国内的改革主要关注两个方面: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成本的管理旨在追求效率和效果,追求投入和产出,对纳税人来说,购买政府的服务要物有所值。可是对政府部门自身来说,无异于自我革命,如果没有强力的推手,这样的改革阻力将会很大。如果在企业,员工的理念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可以辞退,可以减薪,有各种各样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但在政府部门,只能采取怀柔的政策,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如果要革新思想观念,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开展人员交流;二是建立创新特区;三是打造新文化草原;这样一套动作下来,政府机构成本能不高么?

三、怎么办?

如何心往一处想、劲网一处使,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政府成本管理的难点所在,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以“平台思维”推动人力资源、公务消费、机构资产、服务保障等经济分类项目的成本管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这些项目管理的难点,目前通过总量控制、标准控制、计划控制、指标控制、综合定额控制等方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管理僵化,平行部门对抗加剧,往往存在既成事实,下不为例,罚酒三杯、不了了之的情况,如何解决,建议引入“平台思维”,信息共享,资源公用,执行共同监督,在一定区域内部,建设共享公用的资源平台,在一定共识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分配资源,过程可跟踪,结果可监督,明明白白花钱!只要这个平台是个大家认可的防火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破坏规矩走捷径,设置障碍搞寻租的问题。

(二)以“互动思维”、“迭代思维”推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功能分类项目的成本管理,对于涉及此类项目,主要关心的是绩效的问题,能不能物有所值,谁来评判?“互动思维”的`核心在于交流,互动的意义在于政府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行为。在改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迭代”,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工具,为政府的决策和服务提升效能。举一个例子,以前讲“公共文化服务”,政府的思维放在了搞基建,搞项目、要经费、要编制、甚至要行政审批权上面,费时费力,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如果换个方式,多到基层走走,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现在有没有新的技术来提供这样的服务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思路呢?

(三)以法治的精神,推动政府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出台的政策,不论是八项规定、还是三公经费的管理、还是所谓1+20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种办法,均处于技术的层面,缺乏法律的支持,距离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个例子,书中也提到所谓机构设置的成本,机构人员成本,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组织机构法的支持,导致机构人员的肆意扩张。

政府成本 篇3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创立了公共产品理论。它根据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1]学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学前教育在幼儿的早期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私有性;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还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这一方面看学前教育又具有较强的公有性。因此,学前教育是一种集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种属性的准公共产品,所以学前教育的成本理应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

(二)成本分担理论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提出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的价值基础是: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能满足多个主体的需要,其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学校。[2]根据受益人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分担。美国通过对幼儿园的研究指出:在考虑通胀因素的情况下,对贫困幼儿1美元的学前教育投入在他们40岁时可获得17.07美元的回报,其中幼儿及其家庭获得的收益是4.17美元,社会获得的收益是12.9美元。[3]社会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幼儿及其家庭获得的收益,因此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学前教育成本。

二、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所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比重过高

从1996年~2004学前教育收费和居民收入的关系显示:在1999年,我国学前教育平均学费水平超过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2002年达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0%。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5%(见图1)。[4]高昂的学费不仅加重了幼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从长远来看,也抑制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上严重不足

政府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采用国家财政投入支持免费的幼儿教育,另一些国家则采用国家支付和家庭补偿的方法,但是父母支付的费用一般不多于幼儿教育成本的30%。[5]为了明确各方的支出比例,有些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保障,如挪威政府规定公办幼儿园成本分担的比例为:州政府补助36.2%,地方政府补助27.9%,父母付费和其他资金来源占35.9%;规定私立托幼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为:州政府补助39.3%,地方政府补助8.2%,父母付费和其他资金来源占52.5%。[6]此外,发达国家还加大学前教育在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发布的《全球幼儿教育和保育报告》显示大多数欧洲国家幼儿保育和教育经费占其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超过10%。[7]反观我国,近些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一直在1%左右,在如此少的教育经费下,要想实现普及学前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导致学前儿童入园率偏低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的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偏低,2007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只有44.6%,根本无法与小学阶段99.27%的净入学率和初中阶段97%的毛入学率相比。高昂的学费可能会使一些家庭无力承担,支付不起学费的家庭只能让自己的孩子赋闲在家。同时由于幼儿园收费高,小学又免费了,许多家长开始让孩子提前上小学,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的经济学理论根据和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部分。[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于2000年在分析高瞻佩里中心、芝加哥亲子中心幼儿园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入做了专门、深入的论述,[9-10]提出如下观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幼儿时期,对幼儿投入1美元所产生的效益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1美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大得多,而且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越大,教育投入的收益率与幼儿的年龄成反比。(如图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前教育的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进而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

四、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建议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我国目前有1.3亿6岁以下儿童,占世界同龄儿童的1/5,我国幼儿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据统计:2003年OECD国家幼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1%~0.9%不等,而我国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GDP的0.06%(见表格);我国幼儿人均支出少得可怜,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OECD国家幼儿教育支出人均1000~6000美元不等,而我国同年的幼儿教育支出仅有238元。[11]同OECD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支出中家庭占的比重远高于绝大多数OECD国家,反观OECD国家,政府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经费。有鉴于此,我们要加大政府在幼儿教育经费中的投入比重。

(二)建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拨款体制

我国地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建立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拨款体制。实际上,这种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在美国早已出现,2001年美国各级政府对0-5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投入共为200-275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大约承担了60%,州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了40%。[12]虽然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情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拨款机制。如中央首先要对全国的学前教育投入有一个总体的预算,确定学前教育的最低投入标准,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地方政府在满足中央确定的最低投入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本地区的投入比例。

nlc202309040328

(三)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能得到可靠的落实,必须为学前教育的经费立法。我国在学前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出台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但是这些文件主要是围绕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幼儿园指导方面的,而对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经费投入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美国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如80年代的《提前开始法》、《家庭援助法》,90年代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全美儿童保护法》等,这些法律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有明确的规定。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学前教育事业中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特别是学前教育经费立法。

(四)注重消除地区差距,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施财政性补偿投入

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的公平和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性补偿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为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比2006年增加了2.96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3.81个百分点。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27284个乡镇中,半数左右没有乡镇中心幼儿园。[1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必须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加大必要的财政性补偿,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善恶性,也基本上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学前教育的投入应以政府分担为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投入会产生明显的效益。因此,我国应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以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并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教育产业的几个问题.高教探索,2000(4)

[2] Johnstone,D.B.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23(4):403

[3]SCHWEINHARTL.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 through age 40:Summary conclusions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B/OL].(2006-03-22)[2009-05-05].http://www.plan 4 preschool. org/documents/perry 40.pdf.

[4]闵维方,王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冯晓霞,蔡迎旗,严冷.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7,(5)

[6]蔡迎旗,冯晓霞.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7]毛建国.终止幼儿园乱收费须有制度设计.经济参考报,2008-08-29

[8]冯晓霞,蔡迎旗,严冷.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7,(5)

[9]蔡迎旗,冯晓霞.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10]朱宗顺.教育公平应从重视学前教育开始.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

[11]蔡迎旗. 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36

[12]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Preschool for All:Investing in a Productive and Just Society,A Statement by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EB/OL].(2002-03-05)[2009-05-05].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e/ericdos2sp1/content-storage-01/0000019b/80/19/d4/13.pdf.

[13]苏婷,高伟山.明确思路与机制,把发展学前教育重点放在农村.中国教育报,2009-02-29

政府统计成本分析 篇4

一、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国内外学者一直也没有停止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关于多维成本控制这种新模式, 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学者查尔斯·T·霍恩格伦将成本管理的范畴扩展到企业职能价值链。Johnson和Busbin认为十年前企业可以通过如价格、质量一个产品或市场变量就可获得竞争优势, 当今竞争优势则需要满足多个维度的特征变量, 并且已经开展到诸如时间等无形资产上。莫文、汉森认为质量就是顾客满意, 而顾客满意可以用质量维度来描述, 质量好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在几个维度上至少一个要优于竞争对手, 而在其它维度上的业绩相当。实践层面, 美国国防部提出生命周期成本, 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范畴延伸到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酝酿、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 奠定了时间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 国内文献

陈良华指出成本计量模式应是三层结构、突破账户约束、开放型、多维成本计量、突破会计账户框架的开放系统。杨立勋认为政府统计成本核算硬约束取决于两条途径, 一是建立以及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二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将企业化管理的政府统计成本核算置于四大监督主体之下, 实施有效监督。王爱华认为企业为控制物流成本, 应树立“三维成本观”, 即支付维度的资源投入观、运作维度的资源耗费观、功能维度的时间消耗观。陈虎等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三维成本管理系统, 分别从成本的管理层级维、空间维和时间维三个角度构建了成本管理体系。不仅阐述了各个维度、管理的重点, 而且分析了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单石奇认为企业的综合性, 成本管理方法单一性亟待引进目标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的三维成本管理网络。张曾莲认为预算控制是一个封闭式环型循环系统, 其控制过程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组织;下达控制指标;提供预算控制信息;衡量工作、评价业绩;针对存在问题, 采取纠偏措施;改进控制模型七环节。隋淑兰、张莉认为三维成本核算模式, 是以制造成本为基础, 合理借鉴变动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控制的原理建立三维一体的成本核算体系。王立明认为中小企业必须切实强化成本观念, 大力推行三层次成本控制, 即覆盖生产、设计与决策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综合以上理论界学者们的研究, 可以看到:在成本控制方面, 多维成本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系统;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仍然比较少, 特别是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三维 (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项目维度) 分析与控制的直接研究更是非常薄弱。在现实中的实务界, 也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往往注重于从统计工作的业务面、而忽略从多个维度以及多个维度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去思考问题。毫无疑问, 本文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进行三维 (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项目维度) 分析的研究,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具有创新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实务界进行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提供新思路, 有利于全方位、深入、有效地降低政府统计工作成本。

二、政府统计成本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 三维成本控制理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研究并没有脱离成本控制这一不断发展、日渐弥新的永恒课题, 仍需从成本控制的新发展——三维成本控制理论中汲取理论依据。传统的成本控制理论仅局限于产品生产到出售过程的管理, 使得成本控制只注重生产成本。而三维成本控制理论, 时间上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整个时间链条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空间上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 管理决策上将视野拓展到战略的高度。三维成本控制理论在理论方面, 结合会计时空观、价值链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更系统全面;在控制方法方面, 综合运用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来控制成本。陈虎和杨诚等国内学者撰文构建三维成本管理模式, 指出企业成本控制可从三个维度入手:时间维度根据成本控制活动与成本发生的前后, 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控制成本;空间维度基于价值链的角度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交货、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整体控制成本;管理维度从战略层、技术层及项目层控制成本。王爱华和李芳等则针对政府统计部门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三维成本控制理论, 指出政府统计部门成本控制可从一下三个维度入手:时间维度上, 基于统计工作时间链, 贯穿于整个统计过程进行横向时间成本控制;空间维度上, 基于统计工作空间链, 贯穿于政府统计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统计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进行纵向组织成本控制。作业维度上基于统计工作作业链, 对政府统计部门具体统计工作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在三维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中, 学者们对三个维度种类的选择有所差异。但考虑到政府统计机构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在相似之处的同时又有所差异, 为了动态、系统和前瞻的从时空范围和项目维度的视角去考虑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控制, 本文对上述学者的理论观点都有所借鉴。

(二) 目标成本控制理论

1959年, 丰田公司提出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阶段, 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达成目标成本。推出的“成本企画”理论是目标成本控制理论的起源。目标成本控制理论最初应用于新产品设计开发和老产品设计改型过程上, 现在已经拓展到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目标成本控制是一种以目标成本为对象,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阶段在内的系统性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方法。即用目标成本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 藉以达到降低成本耗费, 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的目的。目标成本控制要经历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和目标成本实现的流程, 如 (图1) 所示。显然, 政府统计工作中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成本分析与控制, 都可以进行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与控制。

(三) 定额成本控制理论

定额成本控制理论, 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前苏联引入。定额成本控制理论是事前通过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或定额成本做为目标成本, 事中核算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 事后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 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 并寻找原因, 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控制, 以达到成本控制目的的一种成本控制理论。其前提是定额成本的制定, 定额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 是根据各成本项目耗费定额、当期费用预算和其他有关资料计算的。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虽然均依据消耗定额和计划价格确定, 然而, 首先, 消耗定额的确定不同。前者的消耗定额是现行定额, 不同于后者将计划期内均值做为消耗定额的做法;其次, 用途不同上, 前者用于企业自我控制和考核, 不同于后者用于上级考核企业。定额成本控制理论不仅注重产品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 为成本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 而且注重产品成本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但定额成本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时的工作量较大, 且仅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 消耗定额准确稳定的企业, 局限性较大。笔者认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项目维度中统计项目的通讯费、印刷费、会议费等可以选择定额成本做为目标, 借鉴定额成本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与控制。

(四) 标准成本控制理论

标准成本控制理论, 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是管理会计应用于成本预算控制并结合泰罗制的产物。标准成本控制理论是事前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做为目标成本, 事中比对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 做为成本控制情况的信息, 事后以差异为线索, 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对成本有效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理论。其前提是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 而是有效经营条件 (正常或高效率) 下生产产品应该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企业制定标准成本时有三种原则可供选择:一是以现有条件下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为标准成本;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为标准成本;三是以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为标准成本。虽然, 标准成本控制理论和定额成本控制理论都以制定目标成本为前提, 都将实际耗用水平与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比对, 但两者理论在制定目标成本的依据、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成本差异的设置程度及分配方法等方面不同。标准成本控制理论的提出, 使成本控制从事后提前到了事前, 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 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然而, 通常制定的标准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但是当企业组织机构、市场、产品等因素变化较大时, 不利于对差异的分析。笔者认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项目维度中统计项目的事后调查费, 可以选择标准成本做为目标, 借鉴标准成本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与控制。总之, 三维成本的每个维度, 都可以对其成本进行或目标、或定额、或标准的设定, 从而对每个维度进行或目标成本、或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的分解、分析与控制。

三、政府统计成本的构成分析

(一) 政府统计时间成本

目前理论界有关时间成本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企业时间成本的探讨。贝克尔认为时间的价值就是时间的“机会成本”, 浪费时间即时间价值损失构成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即时间成本。有效的时间成本控制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或浪费获得最佳的期望结果。Stalk&H out探讨了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认为在大多数组织内部, 时间越少则花费的成本也越少。杨颖等认为时间成本属于企业的一项费用支出, 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非必要时间浪费而引起的价值损失。胡蓓、陈建安认为时间成本是一种由于非必要时间浪费而引起的机会成本或损失。崔松等鉴于上述研究缺乏整体系统视角和时间成本的界定不全面的问题, 提出时间成本是与企业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合理支出, 是为满足客户或市场时间要求而增加的费用, 以及未能满足其时间要求所发生的损失。并将时间成本划分为时间控制成本和时间控制失效成本两大类。但直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对政府统计时间成本的研究仍较少。D alenius、O nate等认为统计数据的取得应当考虑经济性, 即统计数据的成本问题。自此, 国内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研究也逐步出现, 吴志强提出统计工作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而隐性成本就包括由于时间因素而引起的统计信息资料过期失效造成的损失等难以计量的成本。笔者认为, 对政府统计时间成本的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统计设计或数据分析等某个具体环节, 而应着眼于统计工作全流程的所有内部和外部时间费用加以处理, 并进行分析、控制, 将时间成本减小到一定限度以实现政府统计部门效益最优。此外, 应借鉴广义成本观, 不仅包括机会成本, 还包括实际发生的成本;不仅包括成本的支出, 还应包括成本的节约。据此, 政府统计时间成本可定义为:它是所有与政府统计部门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和合理支出, 是为实现用户时间要求而额外增加的费用, 及未能满足时间要求而发生的损失。具体来说, 包括事前时间成本、事中时间成本和事后时间成本。其中:事前时间成本, 是政府统计部门在生产“统计数据”或提供“统计服务”之前工作没有做好所导致的时间成本, 主要包括统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不强导致的时间浪费;事中时间成本, 是政府统计部门在实施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时间压缩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时间浪费;事后时间成本, 由内部损失时间成本和外部损失时间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 前者是指由于统计数据产品或服务未能及时交付用户而发生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的损失, 主要包括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产品及服务不能交付的调查费用及数据不合格返工, 重新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引发的成本。后者是由指于统计数据产品或服务交付后而发生与政府统计部门外部相关时间的损失, 主要包括向用户提供数据后, 由于数据不合格、用户不满意或是数据批露不规范等造成的用来处理用户投诉、退货、数据信息产品召回等外部损失时间成本。

(二) 政府统计空间成本

目前, 有关空间成本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成本和组织间成本的探讨。组织成本方面, 科斯曾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了组织成本的概念, 认为企业是为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 而组织成本是相对市场外部交易费用而言的, 是企业组织对市场替代而形成的内部化市场交易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组织成本指的是集团内部组织上的失真失控造成的损失的货币化。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组织成本的内容做了有益的拓展, 李元旭提出企业组织的管理成本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内部组织成本、委托代理成本、外部交易成本、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组织间成本管理方面, Cooper、Slagm ulder认为组织间成本管理是基于不同组织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成本管理活动, 其突破原有的组织边界, 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各类中间组织。G old Bach在通过组织结构安排降低组织间成本方面, 指出供应链上游成员是代理人, 下游成员是委托人, 而距离最终客户最近的企业做为市场目标价格决定者通常是供应链中最优质的伙伴。N ewm an、M c K ellar认为信息传递障碍是组织间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信息共享是减少这一成本的重要途径。此外, 成本结构分解、建立成本数据库、分享成本数据可有效的控制组织间成本。国内学者中阎达五、于富生和张敏、程宏伟等认为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作业层次、通过组织内和组织间作业链改进、消除不增值作业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但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政府统计空间成本的直接研究仍很少。《统计行政管理公务成本》课题组提出可按照重新划分的机构和工作流程分解机关费用数据以加强统计行政成本管理, 这里涉及到了政府统计空间成本控制的措施。李芳、王爱华首次从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 指出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作业成本三者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统计工作的整体成本。其中空间维度统计工作成本是指统计部门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等原因, 在统计数据形成及管理中形成的统计成本总和。但其对政府统计空间成本定义还不够全面, 对问题及措施的研究还不够详尽。笔者认为, 政府统计空间成本可定义为:它是政府统计部门因空间方面组织不协调、空间委托代理关系未理顺、空间信息交易平台缺乏及统计人员队伍空间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成本。统计空间成本包括因统计部门内及上下级间的不协调使得统计信息处理低效而发生的内部组织成本;因统计部门空间上客观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未理顺而发生的委托代理成本;因政府统计空间上缺乏为各类用户服务的平台而发生的空间信息交易成本和因统计人员队伍空间配置不合理引发的人员空间配置成本。

(三) 政府统计项目成本

目前有关项目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探讨。Spooner将成本项目分为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两个分项目。黄戬认为项目成本可分为直接工程费 (人工、材料、机械使用费、技术措施费) 、管理费、临设费用等。张建忠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分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进行核算。而专门针对对政府统计项目成本的研究相对较少。陈博东认为统计部门的统计项目成本可划分为人员成本、资源占用成本及消耗性材料成本三大类。笔者借鉴上述观点认为, 政府统计项目成本

是一定时期内, 政府统计主体为实现特定目的, 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所牺牲或放弃的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在内的全部资源代价, 也可称其为政府统计调查项目成本。政府统计项目成本既包括消耗在统计项目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又包括期间费用。其中:直接材料, 包括执行统计项目直接消耗的办公用品、印刷费、房屋修缮费、项目调查运输费等;直接人工, 包括执行统计项目人员的工资、福利、补贴等;制造费用, 包括通讯费、执行统计项目人员办公用房地产折旧和执行统计项目用设备折旧三部分。期间费用, 是为组织和管理调查项目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公共固定资产支出、组织和管理调查项目而共同发生的耗费, 其中公共固定资产支出包括管理用房地产折旧和管理用设备折旧两部分, 管理用房地产折旧包括综合办公用房、车库、普查资料库房、资料室、会议室、计算机房等公共服务用房的折旧, 管理用设备折旧包括管理人员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所提折旧。综上所述可见,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框架体系, 可构建如 (图2) 所示。

(四) 三维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析

笔者认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个维度并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 时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 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三个方面。 (1) 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 具体如 (表1) 所示。 (2) 时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同一统计项目的不同环节中, 在成本发生的不同时点对成本的控制也不相同, 具体如 (表2) 所示。 (3) 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建立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体系的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对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相互影响, 实现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空间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时间成本的高低, 如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增加空间成本的同时, 必然会使得统计时间延长进而增加了时间成本。导致时间成本增加的因素也会增加空间成本。时间成本与空间成本的增加都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相反若统计项目成本增加只要引起时间成本或空间成本中任意一者增加, 也会影响另一者。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体系中三维之间的关系, 如 (图3) 所示。

四、启示

政府成本 篇5

“城中村改造项目”是潍坊地区2007 年开始试行的一种城 市改造方案,经沟通县规划局得知,昌乐地区目前仅有3 个项目 在方案刚刚实行时获得审批通过。其后由于该试行方案比较粗 放,拆迁补偿优惠力度较大,一度扰乱了城市的整体拆迁工作,因此在实行了一段之间后暂停执行。

此次我司开发的项目大部分土地为集体建设用地,首先需确 定规划方案(可同时申报县政府核准该项目为“城中村改造项 目”,此项工作已开展,经联系城关镇政府,4 月20 日行文上报

县政府),经审定后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然后委托定界测绘并报 请省政府核准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土地才能挂牌出让,期间 需经昌乐县国土、昌乐县政府、潍坊市国土、潍坊市政府、山东 省国土、山东省政府层层核准,昌乐县土地交易中心高主任答复 由于涉及部门较多,批转的时间会比较长,预计需3 个月时间才 能挂牌。

本次搜集整理的昌乐地区房地产开发办理流程,部分环节为 各局经办人员口述记录,且昌乐县对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办理 流程仍不成熟,不完善部分将在随后的时间中予以补充。

昌乐地区房地产开发办理流程

项目申请(法人)

项目核准文件(立项批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土地登记发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消防设计审核 防雷工程审核 商品房预售 施工许可证 规划竣工验收

环保、防雷、消防验收 竣工备案验收 产权登记 防空设计审查

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 散装水泥基金 工程报建 质量监督 费用征收 施工图审查 工程招投标

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单价(元总价(万元)备注

一、土地费用

1、出让金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

2、管理费按土地出让合同*1.75%。

3、登记费0.08元/㎡。

4、测绘费0.484元/㎡。

5、评估费按土地出让合同*4‰。

6、契税按土地出让合同*3%。

二、规划费用(经营性收费)

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1、规划技术服务费1.5元/㎡(按用地面积收取)。1.2、拔地定桩费

4371.1元/件,县级每宗挂牌不得超过100亩,考虑到实际情况,本项目 实际应为4件(每件为四个桩,每超过一个加收1092.78元)。(财建【 2009】17号)上述收费按1/4收取。1.3、测绘费

一般地区25711.1元/幅,困难地区41236.65元/幅,县级每宗挂牌不得超 过100亩,考虑到实际情况,本项目实际应为4幅。(财建【2009】17 号)上述收费按1/4收取。

1.4、规划设计费规划面积在3公顷以内的按件计算,12750元/件。

2、建设工程规划服务费

2.1、规划技术服务费住宅按1.7元/㎡,商业及其他按2.6元/㎡计收。2.2、放线费

2594.32元/件,考虑到本项目实际应为4件(每件为4个桩,每超过1个加 收819.71元)(财建【2009】17号)上述收费按1/4收取。2.3、测绘费

一般地区25711.1元/幅,困难地区41236.65元/幅,县级每宗挂牌不得超 过100亩,考虑到实际情况,本项目实际应为4幅。(财建【2009】17 号)上述收费按1/4收取。

2.4、规划设计费规划面积在3公顷以内的按件计算,12750元/件。

3、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费560元/件。

昌乐县房地产开发各项规费收费标准

三、环保费用

1、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经营性 收费)

根据投资额按比例计算,约为万分之1.2。

2、噪音超标排污费(事业性收 费)

2元/㎡。

3、竣工验收费(事业性收费)1元/㎡。

四、人防办

人防建设费6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2000元/㎡,6B防空地下室1300元/㎡。

五、地震局(经营性收费)

地震安全评价报告根据投资额按比例计算,约为万分之1.2。

六、气象局(经营性收费)

1、防雷装置设计审查0.2元/㎡。

2、防雷装置竣工验收1元/㎡。

七、建设局(施工许可证)

1、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120元/㎡,《山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乐政发【2007】25 号),该项费用可申请免收。

2、新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10元/㎡(由建设单位缴纳,待工程竣工验收结束后按一定比例返还,如 不使用粘土砖,可在工程竣工后退还50%)《鲁财综【2008】53号》。

3、墙体节能竣工验收检测费(经营性收费)1元/㎡。

4、房地产综合开发管理费(事 业性收费)

工程造价*3‰(鲁建发1998.44号第三款)

5、建筑企业养老保证金

按土建造价*2.6%(鲁财综【2003】25号,鲁政办发【1995】77号,鲁政 发【1995】101号),由建设单位缴纳,待工程竣工验收结束后按一定比 例返还到施工企业。

6、劳务工资保证金(押金)按土建造价*2%,工程竣工后可退还。

7、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基金)2元/㎡。

8、安全文明施工费此项费用可与总包单位协商包含在施工合同中由施工单位缴纳。

八、消防局(经营性收费)

工程验收 多层1.2元/㎡,高层1.8元/㎡,商业2元/㎡。

九、房管局

1、初始登记费(经营性收费)

1.1、预测绘费住宅0.34元/㎡,商业0.51元/㎡。1.2、实测绘费住宅0.34元/㎡,商业0.51元/㎡。

2、登记费(事业性收费)住宅80元/户,商业550元/户。

3、产权转让手续费(事业性收费住宅3元/㎡,商业10元/㎡。

十、招标代理费(经营性收费)1.55元/㎡。

十一、城市小配套(经营性收费)

1、热力30元/㎡。

2、自来水10元/㎡。

3、燃气1900元/户。另:根据昌乐县人民政府2007年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意见(讨论稿)》中规定,办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免收县级有关行

政事业性收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免收市政配套费,按标准建设防空地下室的免收防空地下室异地建设费,新建住宅小区管线与非经营性市政主管

网连接免收接口费,据城关镇政府口头答复,城中村项目昌乐县行政、事业收费可免,经营、中介性收费可按1/4收取。

规划方案审批

申报材料:

1、规划方案实施报告(该报告由城关镇政府编制,含人口档 案摸底成果,拆迁补偿方案等)

2、规划方案

3、效果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

申请材料: 初审:

1、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

2、土地、规划证明材料 受理:

1、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

2、报告书(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写)

3、昌乐县发展与改革局批准文件

4、土地、规划证明材料 承诺时间:30 日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及地震安全评价

申请材料:

1、工程选址位置图和建筑工程图

2、工程类别、高度、建筑面积、用途等

3、工程场地类别 承诺时间:5 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

鲁价发【1999】174 号文件

多层砖混结构2.5 元/㎡,单层空旷房屋3 元/㎡,框架结构4 元 /㎡

昌乐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审批事项

申报材料:

1、昌乐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件

2、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3、建设工程申请单

4、建设项目图纸 承诺时限:5 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6 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2000 元/㎡,6B 防空

地下室1300 元/㎡。

土地招拍挂

申报材料:

1、规划设计条件

2、定界勘测成果

3、经审批的土地评估报告

4、与县政府签订的开发合作协议

5、竞拍报名书

6、保证金缴纳凭证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核准

申报材料:

1、项目申请报告(包括四图一书:总平面图、定位图、竖向 设计图、管线综合图、说明书)

2、项目申请报告应由具备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由 市、县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由具备可行性研 究报告丙级或以上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

3、规划意见

4、土地证(或土地招拍挂确认书)

5、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文件

6、地震安全评价

7、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书屋登记证副 本复印件

8、银行出具的项目资本金证明(不低于总投资的 30%)

9、招投标方案核准表(提供招投标代理单位资质证书和营业 执照复印件)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申报材料:

1、建设用地规划申请

2、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3、委托标志的建设用地位置界限图

4、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成果

5、土地权属证明

承诺时限:公示完毕无异议后5 个工作日内核发

详细规划转报审批

申请材料:

1、详细规划转报审批申请

2、规划设计方案(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建筑设计方 案、景观设计方案各2-3 个,电子文件各一套。承诺时限:

公示无异议后5 个工作日内核发 重要项目需上县委常委会议讨论

建筑工程规划许可

申报材料:

1、建筑工程规划申请

2、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 观设计)

3、建筑工程批准文件

4、土地权属证明

5、委托编制的建设工程位置界限图和建设工程平面规划图(带坐标)

6、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彩图及施工图

承诺时限:公示完毕无异议后5 个工作日内核发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防火审核办理程序

申报材料:

1、《建筑消防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或《建筑消防设计防火审核

简易申请表》。

2、申请人得身份证明(身份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审核)。

3、代理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

4、规划部门批准文件及设计单位资质证明。

5、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图纸。(包括总平,标准层平面、立面、剖

面、大样图、结构图)。

6、消防专篇。

7、工程流程图、仓储物品种类。

承诺时限:5 个工作日(如设计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在7 个工作日 内审结,专家论证时间不计算在承诺时限内)

防雷装置设计核准

申报材料:

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

2、防雷装置设计单位和人员资质、资格证书

3、电气设计说明及施工图纸

4、《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书》

5、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应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承诺时限:3 个工作日

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审批

申报材料:

1、《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

2、《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

3、防雷装置施工单位和人员资质、资格证书

4、《防雷装置检测(验收)报告》

5、防雷产品检测报告、合格证书、安装记录及备案证书,跨省 作业的提交《跨省作业备案书》 承诺时限:3 个工作日

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

申报材料:

1、开发企业营业执照

2、开发企业资质等级证书

3、取得开发项目的证明文件

(1)县政府批准签订的地块开发合同(2)发改部门批文(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总平面规划图

4、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

5、土地成交确认书

6、房地产项目开发合同书

7、开发项目价款缴纳凭证 承诺时限:即时办理

招、投标

以下工程需进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

1、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天然气、道路、桥梁、地下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公共 停车场等城市设施项目。

2、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功用事业项目如:供水、供气、供热、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社会 福利、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及其他公共事业等。

3、适用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

4、国家融资的项目。

5、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

6、在以上范围内面积超过 300平方米或造价超过30 万元的 项目,对实施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自行法宝的项目,必须 经昌乐县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批准(以批准文件为准)。招标结束后由建设单位持《中标通知书》及《建筑工程施工 合同》到窗口办理备案手续。

工程质量监督

申报材料: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施工单位中标、交易通知书

3、施工合同原件、监理合同原件及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4、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质量责任制度报告表

5、通过审查的设计图纸

6、施工图设计审查报告、勘察成果审查报告(原件)

7、报建证

承诺时限:3 个工作日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申报材料:

1、工程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2、工程项目报建证

3、土地证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施工企业中标、交易通知书

7、经审查备案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合同

8、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书

9、已办理的质量监督手续和安全监督手续

10、《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书》

11、银行出具的建设资金落实证明

12、建筑劳务工资保证金缴纳证明

13、建工处出具的无拖欠工程款证明

14、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证

15、税务登记证(地、国税)

16、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

17、相关缴费凭证 承诺时限:5 个工作日

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申报材料

1、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附竣工验收报告表

2、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3、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图纸审查批准书

4、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表

5、房屋建筑工程有关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避雷检测

报告、室内环境检测报告和导线绝缘电阻测试报告、室内环 境检测报告和导线绝缘电阻测试报告

6、规划、消防、环保、建筑节能、城建档案等部门出具的认 可文件

7、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8、商品住宅的“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9、勘察、设计单位出具的勘察设计方面的质量检查报告表 10.监督部门提供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11.工程档案合格证书

12.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单位起草)13.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建设单位起草)14.工程竣工报告(施工单位起草)承诺时限:5 个工作日

商品房预售登记

1、商品房预售登记申报表;

2、土地使用权证或用地证明文件;

3、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7、营业执照复印件;

8、房屋施工合同;

9、工程评估证明(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达到工程建设总投 资的25%以上的证明);

10、房屋使用管理维修公约;

11、商品房预售说明书;1

1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13、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14、境外销售的批准文件;

15、规划设计图纸和房屋平面图、立面图。承诺时限:5 个工作日

评估费:按房地产价格总额(万元)的100 以下—10000 的 5-0.1‰收取。住房登记80 元/套、住房以外的登记费:100平方米以下的80 元/宗、100-500平方米的120 元/宗、500-1500平

方米的200 元/ 宗、1500-3000平方米的300 元// 宗、3000-10000平方米的500 元/宗、10000平方米以上的800 元/ 宗。

政府成本 篇6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公司财产,经营者向所有者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高管直接制定与实施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Hambrick和Mason(1984)认为,公司高管的职业经历、年龄、专业方向及教育程度等特征影响着公司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我国,一些民营上司公司聘用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人员出任公司高管,这些高管的政府背景形成了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普遍认为公司政治关联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政治关联能为公司带来融资便利、税收优惠、以及进入政府管制行业等。但应明确的是,政治关联有别于腐败,其在法律层面上是合法的,是公司通过政治关联高管影响政府部门获取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Faccio,2006)。在高管政府背景形成的公司政治关联给公司带来某种利益的同时,是否由于公司聘用曾在政府工作过的人员是否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具有高管政府背景在给公司带来价值的同时,是否也包含着隐含成本。本文以成本为视角,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具有政府背景高管所带来的隐含成本进行分析,旨在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中高管政府背景是否具有成本效应,进而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聘用和选拔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公司高管政府背景的概念及其影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管的政府背景这一较隐蔽且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何对公司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刘晓薇,2008)。在现有文献中,主要是从公司政治关联的普遍性、对公司价值和经营及绩效等方面,来说明政治关联对公司的影响。

(1)政治关联的普遍性。政治关联具有普遍性,不仅在泰国、巴基斯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存在政治关联,而且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也存在政治关联。Faccio(2006)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了政治关联问题,发现政治关联在各个国家都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贪污腐败严重的国家。张建君和张志学(2005)根据在温州和苏南的实地调查以及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材料,指出企业家采取不同战略建立与政府的联系,通过建立企业的政治关联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影响。多数学者发现,公司政治关联能够给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姜跃龙(2008)发现,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之后,公司价值显著高于不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的公司价值,也显著高于一般未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司价值。吴文峰、吴冲锋和刘晓薇(2008)却认为,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整体上没有影响公司价值,但区分不同政府背景后,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对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要显著大于中央政府背景,而且在政府干预较厉害的地区,高管的地方政府任职背景能增加公司价值。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政治关联与融资、税收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其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胡旭阳(2006)指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降低了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的壁垒,给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性。余明桂和潘洪波(2008)研究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政治关联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吴文锋、吴冲锋和芮萌(2009)实证分析了高管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在所得税和实际所得税率上都要显著低于高管没有政府背景的公司。

(3)政治关联对公司经营及绩效的影响。在公司政治关联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政治关联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和绩效,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会产生相反作用。巫景飞、何大军等(2008)以2004年~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对企业业务和地域多元化经营均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卫武认为政治关联为企业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在经营上获得政治竞争优势。邓建平、曾勇(2009)实证分析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不考虑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内生性问题,政治关联与企业的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在控制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经营绩效越差,实际控制者是政治关联时,企业的经营绩效也较差。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各种研究关注的是政治关联存在的普遍性,以及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和绩效的影响等,但没有涉及到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的成本效应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中的民营上市公司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来研究公司政治关联的成本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政治关联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民营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其生存和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得其所需的资源。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所需资源,组织愈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其受市场的干扰和限制就愈小,因此组织必须和外部环境互动、交换和获取资源,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我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虽然市场开始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角,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上也由前台开始退到幕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充实这一管理体系的各级各类人员并没有完全退出,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力度仍然较大,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依然有其发挥的舞台。这一时期也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权力机构,中央政府的权力部分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权力重新分配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直接或间接介入地方的经济活动,使地方政府部门或人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利益驱动和设租寻租的机会去干涉民营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如向民营企业随意罚款、终止其生产活动等,政府部门或人员的这种行为是作为“掠夺之手”存在。

在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中,出于某种需要,会聘用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本文所指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府背景不是潜在的、不为人所知的关系,而是公开的、在上市公司年报等公开信息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民营上市公司虽然能够从高管的政府背景获得一定的资源和利益,但公司政治关联就可能使公司忽略或者降低对高管经营与管理能力的要求,而聘用具有政府背景而缺乏管理能力的人员来担任高管。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人员更加突出的是其政治才能,而在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上往往缺乏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在管理效率上,具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可能要低于没有政府背景的高管。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大多都经历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其创始人和高管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传统,而对于民营上市公司聘用具有政府工作背景的高管来讲,可能由于其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优越条件,使其在工作中要求良好的办公条件和优厚待遇,这会增加公司的管理费用。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主要负责公司战略决策,处理公司对外事務或协调对外关系;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拟定并实施公司具体的经营计划和管理制度,因此,董事长和总经理更需要有公司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否则容易造成经营管理上的混乱,导致效率的低下。

由于政治关联成本有很强的隐秘性,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来衡量,国外主要用闲置现金流、内部股权比例、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业收入)和资产利用率(主营业收入/总资产)四个指标来衡量公司高管代理成本。由于闲置现金流和内部股权比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难以反映高管的成本问题,所以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的成本主要用管理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来表示,一是公司高管的各种在职消费的“避风港”,因此管理费用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对包括在职消费在内的管理费用的控制效率;二是资产利用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高管对公司管理效率。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跨越的依托,一直以来被各国所重视。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中,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然而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建立在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之上,因此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是决定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的数据包括2006年~2008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发行A股的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排除了信息披露不详故无法判断是否具有政治关联的公司,以及财务信息无法获得和存在异常的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和各公司财务报表。

(二)描述性统计本文利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对数据的描述统计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比较了有政府背景与无政府背景的公司,在管理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方面的差异,本文采用平均数、中位数来衡量其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单变量检测结果显示:两类公司在管理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方面的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无政府背景的公司其管理费用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低于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无政府背景公司的其资产周转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表中数据初步表明: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率要高于没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要低于没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以我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2006年~2008

年数据分析和相关理论分析来看,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率要高于没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要低于没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可见,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聘用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高管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具有高管政府背景在给公司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包含着隐含成本。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改进公司高管的选拔任命机制,聘用和选拔“职业经理人”而非盲目任用具有政府背景的人员能降低公司成本。

(二)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聘用具有政府背景的人员出任公司高管这一现象,以及产生的成本效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阶段,民营上市公司聘用具有政府背景的人员来出任公司高管,固然能够为公司带来一些利益,但公司更要重视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因为公司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内部管理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高管政府背景所带给公司的一些优势也将逐渐减弱,所以一些公司注重外在因素而忽视内部管理的做法是不利于公司发展的。

第二,对有政府背景的人员到民营公司出任高管这一现象,政府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必须民营公司的政治关联越过法律底线,出现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腐败等问题。如浙江等地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经商,并颁布《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辞职对象、辞职程序、辞职后从业行业限制和辞职后行为的监督进行规范。规范这种行为不仅能够维护政府形象,而且能够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民营公司聘用曾在政府工作过的人员来出任高管,说明了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匮乏。职业经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而又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状况,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职业经理人,以适应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薇:《高管的政府背景对融资便利性及公司价值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3]Fisman R.,2001,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

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4]吴文峰、吴冲锋、刘晓薇:《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5]胡旭阳: 《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

——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6]余明桂、潘洪波:《政府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政府成本 篇7

一、政府会计制度现状

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 明确我国政府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 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随着政府功能的日益复杂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重大变化, 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暂收”与“暂付”使用较为混乱,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二是部分按照权责发生制需要确认的收支被忽略, 导致政府财政财务信息不完整;三是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够合理, 比如分期付款、折旧、待摊费用等会计处理与权责实质不匹配;四是与政府的受托责任不符, 无法从会计信息的角度准确反映政府的责任;五是与国际会计趋势脱节, 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主要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 进行借鉴与比较研究, 如宋衍蘅、陈晓 (2002) 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导致这些国家政府会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一类是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如王彦、王建英、赵西卜 (2009) 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构建二元结构政府会计报表要素的观点, 即在政府会计中同时构建收付实现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和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要素。

目前在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中, 鲜有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的处理进行研究, 尚属学界研究的空白。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处理的最突出矛盾———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的财务数据处理进行研究, 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归集面临的冲突

(一) “隐形成本”无法体现, 成本数据信息失真

“隐形成本”是指已在当期发生, 未在当期列支的有关成本。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 这部分成本确认在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但由于审计期限的限制, 有可能造成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超出审计期限, 使得成本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归集这部分成本, 造成成本信息审定数失真。

(二) “分期成本”集中列支, 造成成本波动增大

“分期成本”是指某成本项目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分两期或多期实施,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分期确认成本, 但收付实现制下只在支付当期一次性列支。这种做法造成了列支期成本的不正常增长, 扩大了成本的波动幅度, 容易误导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分析, 造成审计成本的浪费。

(三) “预付成本”提前支付, 形成成本虚增

“预付成本”是指成本项目未实施, 而提前预付的有关成本。由于预算制的财务体制, “预付成本”往往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发生较多。这种提前支付, 会计财务列支在当期但是成本项目发生在下一会计年度, 造成审计期限内成本的虚增, 不利于绩效审计分析。

(四) “折旧费用”遭到忽视, 成本数据不合理

“折旧费用”是指政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资产价值下降金额。在现有预算制的情况下, 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有的不计提折旧, 或者仅仅根据最简单的折旧方法形式上进行折旧核算。这种方法使得基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等模型的绩效审计分析, 在设置相应条件时无法获取到固定资产的相关合理数据, 比如寿命、资产净值、预计残值等, 降低了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

(五) “跨期成本”简单处理, 成本列支与实质不匹配

“跨期成本”是指成本项目实施跨越前后两个连续的会计年度,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应根据一定分配原则, 核算该成本在前后会计年度应确认的成本, 但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就造成了成本列支的情况与成本发生实质不匹配, 干扰了绩效审计分析。

(六) “错期成本”递延列支, 权责信息无法反映

“错期成本”是指人为或者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延误支付, 使得应在本期列支的成本费用拖延至往后某一年度列支。这在实际中时有发生, 一是由于政府预算的紧张,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为原因造成的拖欠, 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拖延几年。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种会计列支与成本权责发生不一致的情况, 给审计成本数据归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障碍。

四﹑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对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有关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中, 对成本数据的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保证了绩效审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成本数据经过处理后, 成本数据与实际成本行为更加匹配, 成本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审计期限内成本发生的真实变化。二是提高了绩效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绩效审计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而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的建立都是以真实成本数据为前提, 因此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保证了有关分析模型的可信度。三是更加有利于对成本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绩效分析。

因此, 笔者认为, 绩效审计成本分析更加依赖于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数据。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预算管理的考虑, 但是在绩效审计成本分析过程中, 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利于甚至阻滞了成本分析。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由于其更加重视成本行为的实质, 因此更加符合绩效审计成本分析的初衷, 有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主要解决对策

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解决好成本处理的难题, 笔者认为仅仅在成本处理阶段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够的, 应将解决措施同时前移和后置, 贯彻到整个成本归集阶段, 主要包括成本数据采集、成本数据处理和成本数据披露三个阶段。

(一) 成本数据采集阶段

1. 成本数据采集多元化, 全面反映成本行为情况

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进行涉及成本费用管理类绩效审计时, 仅仅根据会计信息采集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管理行为存在很大出入,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包含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 而成本行为发生信息是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依据;二是会计信息散乱, 同一成本行为分次列支的会计信息往往彼此之间没有联系, 不便于审计人员进行甄别。因此, 成本数据的采集必须多元化, 除了会计财务信息外, 成本管理中涉及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均应该被采集, 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成本管理台账、成本费用列支台账、成本采购合同等, 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成本行为发生的情况。

2. 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成本来源

由于绩效审计成本的限制,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不可能对所有数据来源包含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 这在审计实务中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的成本来源。比如对于能耗类成本, 由于其成本大小主要取决于能耗用量和单价, 又由于单价相对刚性, 能耗用量基本决定了能耗成本。能耗用量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 (缴费发票) 或者是成本费用列支台账, 由于能耗用量是定期采集数据, 而缴费发票有时存在不定期收缴的问题, 因此从成本费用列支台账中采集更加准确。再如对于服务采购类成本, 其成本数据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或者是成本采购合同, 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发现, 会计财务信息过于散乱, 而且实务中采购付款往往是多笔支付, 因此根据服务采购合同约定的成本进行采集更加准确和简便。

3. 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甄别特殊成本

对于某些特殊成本或者由于被审计对象成本信息的数据不够全面和完整, 仅仅从单一来源进行数据采集部分情况下是不够的, 因此, 可以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对特殊成本进行甄别。主要的比照方法包括: (1) 金额对照法, 即根据金额判断不同成本数据来源下的数据信息是否为同一信息; (2) 加总对照法, 即对分期支付的费用, 通过会计财务信息或者费用台账数据的加总与合同金额相比并判断是否相等的方法进行对照; (3) 其他要素对账法, 在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可能存在成本金额无法准确匹配的情况,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数据的各项描述要素进行匹配判断, 比如列支内容、列支对象、列支时间等, 并查找不匹配的原因。

(二)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

1. 以权责发生实质为思路, 指导成本数据处理

成本处理的主要思路, 就是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进行权责分析, 明确成本行为发生的实际时间、成本支出情况, 根据会计调整的原则, 成本数据作出权责发生制化的处理。如果部分特殊成本数据, 由于缺少权责分析的依据, 比如缺少成本分配的依据等, 无法进行准确的处理,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经验, 判断其成本的重要性, 对于非重要成本, 可以忽略处理, 对于重要成本可应用相对简单的方法, 如根据时间或成本行为的重要程度等进行成本分配, 而且需要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2. 采取合理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进行成本数据处理

对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处理, 应采取合理且简单的方法, 复杂的处理由于要求提供的处理依据较多, 在现有条件下往往没有数据基础, 需要设定更多的假设条件, 而过多的假设设定, 反而使这种处理的准确性下降。具体来说, 对于“隐形成本”, 可调整至成本发生的会计期间;对于“分期成本”和“跨期成本”, 可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 比如工程量进度法、工程成本进度法等, 对分期成本进行测算, 将原一次性列支的成本按照测算结果分期计入各会计期间;对于“错期成本”, 可根据成本行为发生的时间, 将该成本调整至相应的会计年度。

3. 合理运用成本数据估算手段, 提高绩效审计分析模型可信程度

成本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成本数据的估算调整, 主要是针对政府会计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问题。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 经常会对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改造决策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发挥审计咨询作用。这类分析评价通常借助一定的分析模型, 比如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目标收益率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中对于固定资源的变现价值、折旧期限、折旧方式和金额等都需要准确的数字。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现有几乎形同虚设的政府会计折旧进行估算调整, 根据固定资产的形态特点, 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 并估算净残值, 计算折旧金额等, 提高以此为基础数据的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程度。

(三) 成本数据披露阶段

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应在审计报告或其他补充材料中做出详细的调整说明, 这种调整说明非常必要, 主要是由于:一是调整披露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通过披露的手段将成本调整的有关事项说明清楚是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二是使被审计对象能够了解审计对成本数据的调整情况, 对审核后的成本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使得绩效审计分析更加被信服;三是调整说明以正式文本的形式体现, 使得审计数据更加容易被保存和备查。披露阶段调整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被调整的成本对象、成本数据来源、成本数据采集情况、成本数据处理情况、采集数据与审核数据等。

六、结语

在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 开展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时对成本数据的处理非常重要, 这有利于绩效审计分析的基础更加准确, 绩效分析模型的运用更加可信, 绩效审计实务工作更加顺畅。笔者以上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 但是在其他类型的政府绩效审计中, 比如投资类、资产负债表类等也需要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财务数据进行处理, 这有待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归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彦, 王建英, 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4) .

政府成本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篇8

(一) 理论基础构建——新公共管理理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的实质, 就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 通过政府再造来摆脱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是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组织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 多层次, 多角度, 用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对官僚和官僚体制、政府财政扩张以及政府行为的垄断性质等问题都进行了创造性地开掘, 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和途径, 主要有:建立一个精简、效能、统一、法制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 从源头、机制、制度上控制政府成本;规范财政税收制度, 建立科学健康的财政管理机制, 引入成本收益分析, 加强预算管理;打破政府垄断, 建立竞争机制, 如准产业化、内部市场外包、服务购买契约、招标投标、特许经营、税收、规制激励、委托和民营化等, 精简机构, 缩小规模, 缓解财政紧张状况, 从而降低政府成本。

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成本比较的角度研究制度的选择和设计, 认为“在公共部门, 如果采用签约的形式来降低行政经费, 造成某种竞争, 将有可能使某些交易付出较低的成本”。国外学者们在控制政府成本的制度途径方面的成就主要包括:提出改革传统官僚制, 引入竞争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合同制等私人领域的管理方法, 改革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 改进财政管理体制, 从而建立效能政府、企业家政府、责任制政府, 达到有效控制政府成本的目的。新制度学派则从“交易成本”概念出发, 把“制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解释人们在不同制度约束下的行为。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 其思想很快在行政领域得到应用, 它的核心观点是交易成本因市场缺陷而存在, 而政府要履行克服市场缺陷的职能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行政成本成为交易成本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三是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20世纪末, 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进程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改变了私营部门的组织管理模式。私营部门为了适应环境, 很快进行了管理变革, 新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模式层出不穷。西方学者比较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效率后得出结论:企业效率远远高于政府效率。公共部门在私营部门获得成功的影响下, 开始引进在私营部门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

(二) 新公共管理与政府成本管理实践

20世纪80年代, 西方各国政府掀起了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行政改革浪潮。1993年, 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明确的提出了政府再造的四个方面, 特别提出“由注重规定和程序转向注重成果和绩效”, 并主张减少政府成本, 即“缩小政府规模, 建立一个花费少、成效好的政府”。从减少政府内各项财政开支角度出发, 为美国政府改革开出的十个“药方”对政府绩效、成本等研究很有价值。在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合著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中, 作者将政府的角色和特征结合私人部门管理重新进行了定义, 将企业理论中关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分析中, 提出了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公营部门和塑造新政府的十条原则。此外, 西方政府中还推行“独立政府核算 (IGCE) ”的方法, 将政府成本与普通政府开支区别开来;Diomand通过进行政府支出与私人支出的集体和个人效应分析得到政府行政成本的均衡模型。

运行成本控制机制代表着国库的现金基础支出控制体制的进一步革新, 运行成本控制也是政府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成果。美国财政部期望通过运行成本控制把管理文化的精髓注入到中央政府, 形成一个框架用以提高管理效率, 精简市政公务员和鼓励政府重新定位。这些改变给部门的首席财务官员带来了压力, 为获得投标资格, 他们需要去平衡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许多国家也通过减少机构和人员来减少行政支出。

(三) 政府预算与财务管理

Christopher (2003) 检验了三种常见路径对州预算结果的决策影响, 结论表明关系预算结果的决策不应该只有一个模型予以决定。特定的理性预算能在总体上减少开支, 理性式预算在减少总开支方面较为成功, 但在减少职能开支方面则并不不成功。OECD调查研究认为:改进政府运营效率的政策行动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在预算计划和开支管理应更多强调产出导向, 这有利于成本效率的估计, 同时使预算资源的再分配更具灵活性, 有助于成本效率和加强在政府运营中的计划和评估气氛。Vito and Tej (2000) 的研究报告认为:把效率和公共开支联系起来的习惯, 如以往所做的那样, 当公共部门使用公共资产 (土地和建筑等) , 而如往常一样没有考虑成本时, 可能导致错误的后果。因为缺乏激励, 政府在使用公共资产时经常较为浪费, 一个能被用于多种目的 (包括增加公共部门效率) 的公共资产的系统应该被建立起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2年10月名为《政府成本与公共财产的滥用》的工作报告研究了公共部门的效率, 将非生产性的“公共财产”的使用效率与国民收入中其他部分的使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 并通过对世界各国政府开支、消费的研究得出政府的高成本将导致公共财产的流失与滥用。Sebastian Morris (1990) 认为在公共部门投资中的时间延误和成本超支降低了投资效率。公共部门系统和政府的内部因素充分解释了时间延误和成本超支现象:差的项目设计和实施、短缺的项目资金、官僚的优柔寡断和企业间协调的缺失。因为国有企业经常发生相互之间的交易, 一个时间延误的恶性循环被建立, 政治的权宜之计是占有大量的项目, 而资金短缺, 除了那些有最高特权的企业之外, 是时间延误的最主要因素。

(四) 政府成本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许多国家把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法、手段引入政府部门来对政府部门进行客观、公正地绩效考核, 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如英国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 把审计中央政府资金的职责和权限授予了主计审计长, 并规定成立国家审计署以确保主计审计长履行绩效审计的职责。美国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规定财政预算要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2002年日本制定了《政府政策评价法》, 根据这项法案, 内阁和政府的各个部都被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实行政府评价。西方发达国家还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力求使绩效评估体系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西方国家在绩效评估中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制度, 以发现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及时加以改进。

(五) 政府组织文化

Yew and Hina (2007) 研究了组织文化的不同维度对一个公共部门新管理会计实践的成功和采纳程度的相互影响, 研究结论提示了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实施改革必须要考虑组织文化的不同维度。Chia (2007) 研究了政府组织文化和采用财务管理新技术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个人层面的组织内创新心里氛围和组织层面的管理层价值导向创新, 这两种不同维度的文化都会促使政府采用新的财务管理技术, 并有助于成功地实施这些变革, 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会在这两种维度文化发生交互作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 政府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技术方法

Ken and David (1998) 的研究提供了联邦储备应对1980年的货币控制行动在效率提高和成本转移的证据, 表明联邦储备通过改进定价服务的效率来迎合货币控制法案的一系列鼓励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竞争对于政府效率和会计系统设计和运用的重要性。Geiger and Ittner (1996) 发现面临竞争和法律要求的政府代理者为了通过收入弥补成本趋向于应用尖端复杂的成本会计系统。研究结果也表明, 效率和成本分配和竞争环境相关性。这些研究结论暗示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服务收费改革改进政府绩效时应考虑其管理动机, 以及它们对成本会计数据有效性和使用的影响。Helden (1997) 认为成本分配和产出成本计算在地方政府组织中的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 更高级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地方政府组织中变得更为重要。Kemp and Simon (2003) 研究了操纵成本信息对政府部门服务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费用开支在政府服务中分配的偏好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成本的感知, 但被感知的服务的价值却极少被考虑其成本。Peter and Jens (2004) 通过三个丹麦政府机构年度报告的检验, 发现单位成本的计算并没有和决策变量相联系, 因此不适合决策的制定。考虑了所有的缺陷后, 作者认为试图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践结合的努力将会失败。Bjornenak (2000) 运用回归分析、作业成本分析、结构成本分析和产品特征分析四种方法, 研究了新公共管理改革背景下政府的成本动因, 与传统的成本估计方法相比, 政府部门中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更具有广泛的解释力, 政府部门中这个框架涉及的成本动因主要包括提供产品的特征、制度因素和政府的政策。Kee Robert C (2004) 介绍了美国公共部门成本管理信息。功能成本分析方法把顾客的视角引入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分析中, 管理人员能理解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以及顾客赋予每种功能的价值。功能成本分析方法内部和外部的关注提供了一种能精确地决定在何种位置可以减少成本的方法, 还能同时帮助激发成本减少的动机。

二、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特征

(一) 政府成本是政府提供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成本

虽然极少有界定政府成本的研究, 但大多数政府成本管理的研究都默认了政府的成本实际上是政府提供服务和公共产品所发生的成本, 并不包括那些由政府行为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关于社会成本的探讨一般都集中体现在具体某项政府政策或法律的成本和效益的研究中。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贯穿于政府成本管理研究中。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将企业部门的商业管理方法引入政府部门, 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倡导下, 大量的研究探讨将广泛应用于企业部门的商业管理方法和模式引入政府部门以提高政府成本管理的绩效, 但这些研究忽视了管理技术方法背后的制度背景, 即在企业制度背景下形成的管理技术方法照搬到政府现有制度背景下并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 制度理论广泛关注

主要体现在:制度理论能解释组织在与技术和制度环境互动关系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它能提供一个有用的逻辑框架研究组织怎样因受外部的压力而发生变革;政府组织的高级管理者对待制度变革的态度, 以及政府组织文化这些非正式制度因素都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新公共管理中其他各项制度改革也制约了政府成本管理的绩效。

(四) 政府成本管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既包括分析性研究、描述性和反映性研究的规范研究, 又包括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而后者的比例占据大多数。

三、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一) 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与我国的差异性

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技术方法的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层次性和研究内容的具体性等方面对我国政府成本管理的研究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借鉴过程中, 应首先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制度背景存在的差异, 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 应理性地结合自身特殊的国情进行取舍, 再予以选择性借鉴。

(二) 国外政府成本管理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在研究内容方面, 重点是结合我国公共管理改革深入剖析我国政府成本管理所处的制度环境现状, 大力开展基础性的讨论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应保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从而推动理论不断的创新发展。一方面, 规范分析方法在发挥理性演绎逻辑推理功能,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去总结实践, 形成一般性结论, 从而更好的为政府成本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 实证研究方法以定量化和精确化的数据分析, 详实地反映了政府成本管理实践, 并为规范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为政府成本管理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架起了桥梁。因此, 政府成本管理研究必须坚持两类方法并用, 互为补充, 才能形成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凯特尔:《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周镇宏、何翔舟:《政府成本论》,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对我国政府成本问题的思考 篇9

一、政府成本的范畴

当今社会,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政府成本及控制政府成本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那么何谓政府成本呢?一些学者将政府成本和财政支出等同起来, 认为政府成本就是政府行政过程中以财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发生的支出。这种界定指出了财政支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 但却忽视了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的间接关系。

所谓政府成本是指“政府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 及其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何翔舟教授提出政府成本理论时给出的概念界定, 弥补了对政府成本认识的不足。其合理性在于明确了政府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可见, 政府成本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管理社会过程中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收益的比率。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 而间接成本往往具有隐性且难以量化, 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按照不同的标准, 可对政府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以政府在管理社会过程中的投入与收益为标准, 可以将政府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类型。

直接成本又称为会计成本, 指通过财政预算的政府各项支出的总和, 即相当于我们通常的财政支出。它包括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在这些项目中, 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加强对直接成本的研究, 不仅利于政府自身的经营与管理, 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而且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和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间接成本又称社会成本, 是指由于政府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损失和代价。这种成本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往往难以计量, 而且有时它的影响周期很长。例如政府同意在某河流上游建一座化工厂, 那么下游的居民就要饱受河水污染之苦, 其周围的居民甚至还要经受空气污染的折磨。还有一些决策的影响周期非常之长, 如: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 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间接成本中付出的沉重道德成本, 其影响波及面之广, 时间之长, 亦是难以估算的。

二、我国政府成本过高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我国开展了节约型政府建设, 政府管理和运行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 仍然存在直接成本过高和间接成本较大的状况。具体表现在:

1. 直接成本过高

2007年3月12日, 冯培恩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加大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的发言中指出: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的快速增长令人担忧, 从1986年到2005年, 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增到498元, 增长23倍, 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 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据报道:“我国目前约400万辆公车, 年消耗超过2 000亿元, 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粗略统计公款吃喝每年不少于2 000亿元, 相当于一年吞掉一个三峡工程。此外, 出国考察、政府会议、能源消耗、‘政绩工程’和办公楼浪费也日趋严重。”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有关, 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就在两三千亿元以上。这些超级公耗成本令人触目惊心。此外, 决策失误、浪费严重、高价采购也使直接成本过高。

2. 间接成本较大

这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确实发展了, 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得很严重, 由此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代价。乱砍滥伐带来的水土大量流失, 农田沙漠化, 清澈的河流干涸;一些地方政府, 只看到“蝇头小利”, 不计社会成本, 盲目地引进一些排污严重超标的小企业上马。而一家作坊式的镁矿冶炼厂, 一家小小的造纸厂, 把几条江河弄成了又黑又臭的“死水”、“毒水”;一家简陋的小化工厂, 使附近的大片土地成了不毛之地, 使周边的村庄成了“癌症村”、“怪病村”;一些地方的饭店酒家, 以“野味”为赚钱高招, 于是“捕野”风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 严重破坏了生物链, 结果鼠害、虫害、病灾不断。近几年流行的SARS和甲型H1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部分原因也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相关。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 而且是最重要的很难恢复的资源。政府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所造成的资源成本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其代价可能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问题, 如此大的间接成本浪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还有一个高昂的间接成本就是整个社会道德素质迅速衰败的代价。浪费之风盛行, 高成本背后的腐败, 都会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 就像近来公然有人把“腐败式休闲”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招牌广告, 类似“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的事一旦蔓延普遍, 深入人心, 代代相传, 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将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且很难恢复和重建。道德的沦丧将使我们的社会无法想象。

直接成本过高, 致使社会资源浪费;间接成本太大, 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恶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政府成本意识淡漠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现在我国一些政府官员还未真正认识到政府浪费的危害性, 甚至根本没有成本观念。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 国家财力的增强, 一些行政领导在安排政府支出时, 追求大手笔、高标准、高档次, 追求“政绩工程”、大搞“形象工程”。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形成正确的政府成本和节约意识, 认为“公家的花了不心疼”。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迎来送往”, 标榜这是沟通关系、人之常情。这是导致铺张浪费、追求奢靡的思想根源。这些观念导致政府管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居高不下, 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

2.政府体制设置不合理

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府体制, 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权力的统一和效率;弱点表现在对权力缺少制约和监督。要避免行政机关的权力和政府成本过高的状况, 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决定权、审议权和监督权。现实情况是, 我国虽然强调降低政府成本的政策要求, 但是尚未制定控制政府成本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各级人大对政府成本预算的审议也流于形式, 对政府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的人大领导和委员还参与政府决策或行政过程, 对政府成本的控制就更加困难了。在责任追究上, 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 大事化小, 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 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因此, 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按纪严加惩处。这是政府成本居高不下的体制原因。

3. 人民群众无法有效监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 公众监督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途径。但目前, 这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 没有很畅通的参与渠道, 加上害怕权力者的报复和苛难, 老百姓眼睛再亮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方面, 群众监督没有相应制度、法律保障, 群众的监督权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 在一些地方, 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 你监督你的, 他照样干他的, 甚至谁监督谁倒霉。长此以往, 势必引起人民群众对政府高成本运行的厌愤, 导致政府形象的损害。

三、控制政府成本的对策和措施

种种超常的“公耗”, 居高不下的政府成本, 损害了政府形象, 影响了社会发展。因此, 必须运用综合治理的方式, 同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政府成本,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1. 强化政府成本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控制政府成本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官员应当转变行政观念, 强化成本意识, 将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控制政府成本的重要目标。领导职务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在上岗前, 都应该进行政府成本意识方面的强化培训和教育, 大力提高其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 使之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行政素质和能力。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钱、人民的钱也是来之不易的, 要当成自己的来计划使用, 没必要也不应该随便铺张和浪费, 从而树立科学化管理和高效政府的概念和意识, 构建节约型政府。广泛深入地开展成本核算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政府成本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形成全社会都注重发展的成本代价观念, 以节约型政府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2. 节约直接成本支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健全立法体系和制约机制, 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决策行政预算的审议权是控制政府成本的关键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提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并切实发挥其审议权, 应当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涉及民生的政府决策, 非经人大审议通过不能实施;对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财政预算, 应该返回责成重做;对不合理的财政支出, 可以全部予以取消。把好审议的入口关, 方能节约直接成本。同时, 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 有效节约直接成本。一是实行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强化政府决策的公众和专业论证, 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领导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并形成规章制度, 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建立政府决策责任制。使决策者都要对自己的决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断培植、提高和优化政府决策者的责任感, 使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政府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三要建立“风险基金”和奖励机制。可以建立“政府成本开支风险保证金”, 并应从制度上保证。提倡“节约有奖”的激励机制, 对节约和降低政府成本的当事人进行精神嘉奖, 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 并做好存档记录, 作为今后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

3. 减少间接成本产生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控制政府成本的政治保障。作为执政党, 必须坚持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础上,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将这种理念和政策贯彻落实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在工作中敬业奉献、勤政廉洁;在生活中情趣高尚、正派勤俭。总的来说, 执政党实现了制定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坚定,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办事出于公心, 就能够有效地减轻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损失和代价, 减少间接成本。同时,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参与和政治协商的作用, 也可以起到控制政府成本的良好效果。

此外, 加强社会监督也是控制政府成本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完善民众监督机制, 充分激发民众监督的基础功能。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应定期在群众中进行独立调查, 畅通网上举报、实名信举报、电话举报等多种途径, 让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有效有力。对于那些被揭发玩忽职守、违法乱纪、铺张浪费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 坚决依法进行撤换、罢免, 要求他们在经济上赔偿, 还应让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制裁。特别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 积极进行曝光监督。通过近年来的不少案例, 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媒体监督的分量。西安彩票、毒奶粉等一系列大案都是由媒体报道, 引发关注, 进而进行司法介入的。此外, 还有一些知情人不愿暴露真实身份, 通过媒体做“传声筒”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而且, 在没有充分证据, 但十分可疑的情况下, 向媒体一吐为快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诬陷”嫌疑。因此, 党和政府应该尽量保证媒体这个监督渠道的畅通无阻, 以达到有效控制政府成本的目的。

总之, 对于我国政府成本的研究, 特别是怎样控制政府高额成本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文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实际的操作、运行和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能为节约型政府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研究 篇10

一、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重点问题

1. 财政总支出中行政管理经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1978年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在所有的财政支出费用中占4.71%, 在1980年上升到6.15%, 1985年上升为8.53%, 1995年上升为14.6%, 2000年上升为17.43%, 2003年甚至达到了19.04%。而在同时韩国为5.06%, 加拿大为7.1%, 日本为2.38%, 英国为4.1%, 法国为6.5%, 美国为9.9%。一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费用比重远远高于财政支出。据统计在所有的支出费用中, 行政管理的支出增长为17.7%, 而在同一时期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率则为12.39%, 同比平均比每年高出5.4%。这些附加的行政成本不仅给中国的财政照成了更大的负担, 而且对科教、社保等公共服务资金的划分产生了严重了影响, 妨碍了政府的节约性、高效性、廉洁性的建设。

2. 行政腐败和不透明浪费大量的成本

胡鞍钢学者觉得, 因为腐败而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在1995年和2000年这五年之间保守估算一年损失超过9875亿元但低于12570亿元, 前者为GDP的13.2%, 后者为16.8%。而同期的财政收入却达不到这个数字!某世界知名会计公司调查表明, 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往往在世界资本的集中区。因为这些造成了中国损失投资数额大约为1310元。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的浪费现象也较为普遍。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单在电力的消耗中, 政府机构占全部消耗的5%, 费用超过811亿元, 单位消耗超过了世界头号能耗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3年平均水平的3倍, 而一些公务员一天的电力消耗量是普通家庭的19倍。而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据国家财政部数据报告, 2004年中国的三公消费共计7000亿元, 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26.6%。在这组惊人的数字后面告诉我们必须将行政成本进行压缩, 这是唯一而且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政府行政成本的解决办法

1. 进行精简压缩, 创建廉价型政府

对廉价政府的建设, 一直是各国政府的目标, 也是降级行政成本的重要解决办法。这种政府是一个行政成本低, 人员利用率高, 费用相对少, 运转规范, 廉洁公正, 透明高效,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之中, 降低行政成本, 减少行政费用, 是廉价政府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并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指标。而运转规范, 廉洁公正, 高效透明则是廉价政府的内在属性。也是构建廉价政府的途径和最为基本手段。廉价政府的目标是将行政成本的进一步压缩, 并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要建设一个廉价政府, 必须吸取1982年至今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这些改革作为一个密而不分的整体, 也是政府管理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也要意识到政府改革的艰难性和难以实施性。如在人事的减裁方面, 尽管有所努力, 但效果并不明显, 要彻底解决, 必须建设廉价政府。这是对行政成本解决最重要的途径。

2. 政务电子化, 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商务的推广是建设高效节能政府的重要方法。在2003年11月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电子商务研讨会上, 温家宝总理提出:首先要发展电子商务来提升社会生产力。这样不仅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而且也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而且能改进政府工作,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办公网络, 从而采用另外的方法对工作人员和政府机构进行精简, 使政府管理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其次, 电子化政府能够使政府有效的转移治理意见, 改变政府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可以对政府的管理观念有着明显的改变, 为未来构建信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政府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降低行政成本的驱动力是推广电子政务的重要目的, 通过创新, 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 发展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效的, 廉洁的政府, 更好的为国家人民服务。

3. 开创管理制度, 使公费体制化

职务消费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 归根结底, 是政府官员在经济开销没有原则和规定。因此, 在政府运作规律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引导下, 慢慢将职务消费进行统一制度化, 并且还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管理体制。而在财政制度问题上也不许进行改革, 首先, 没有经济的支持, 政策难以实施, 所以必须存在职务消费, 而且是行政的必要方面。其次没有政策难以控制经济的开销。政府人员的经济活动是用纳税人的钱。而这些体现和具体的操作都是表面的, 所以在这一方面必须存在严格的程序进行控制, 从而使财政资源的运用不远离公众利益, 否则要杜绝浪费和腐败是很难的。

所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 建立电子工作平台进行行政压缩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些改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国家的方针正确, 在国家大方向的领导下, 一定能够实现廉价政府的建设目标, 使政府职能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桔华.“两型社会”建设与政府成本控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9-11.

政府成本 篇11

摘要:随着国家“四个全面推进”战略的实施,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激励市场活力,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主旋律。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涉及的金额巨大,故此,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措施。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以保证对政府投资项目成本实施有效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且其规模大、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众多且形式多种多样,有城投、交通、建设、房管等部门及各类项目指挥部,各业主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其组成人员多数为临时抽调的人员,缺乏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如对合同条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不够熟悉,对项目的重要控制环节不了解,或经济观念不强,只顾工程质量而不考虑工程成本,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影响。

2.项目投资缺乏控制

多数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为项目立项,有意低估工程造价;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深度不够,其内容和数据不实,如大多侧重于功能设计而忽视技术上的可行性,造成设计错漏项情况严重;对项目用地征迁环节的概算论证不够到位,导致成本失控。施工单位为了得到工程,想方设法中标,项目完成招投标确定中标价后进入施工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设计变更,使得工程量增加,导致建设成本增加,项目投资失去有效控制。

3.合同管理不到位

施工合同中有关条款背离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个别项目在合同环节提高标准,如招标时采用03定额计价,而签订合同时却采用08定额计价;个别项目甚至把招标文件和中标价完全放弃,签订合同时以采用“据实结算”的方式,连中标单位投标时的竞争让利和投标承诺都弃而不管。工程管理人员或工程监理缺位,造成工程款支付与工程进度、合同约定不符,往往超前支付甚至超付,导致建设管理成本增加。

4.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

违反建设程序交叉施工。如建设单位为赶工期,要求拆迁与施工同时交叉进行,而设计方案在实施中不断变更,施工遇到政策处理不及时、频繁变更设计而停工或窝工的情况频繁发生,造成施工索赔较多,增加建设成本。签证审核不规范。有的签证要素不齐全,有的甚至没有到现场签证审核,为施工单位弄虚作假、以少报多提供了机会,增加项目投资;个别项目签证严重滞后施工进度,特别是隐蔽工程的签证不及时,导致现场签证不能准确的反映工程当期的数量、价格,为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留出了空间。

5.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政府投資项目中政府资金来源多依赖贷款或发行地方性政府债券,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然而,在政府面临资金支出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情形之下,工程项目中依然存在提前退还工程履约保证金、履约保函续保不及时、部分建设项目在移交安置前代垫的预存款及物业费等费用回收不及时、未按工程进度提前支付工程款等现象。同时,亦存在某些工程项目有多渠道资金来源,资金沉淀,而某些项目资金紧张,无法支付工程进度款造成工期延误,导致建设成本增加。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路径探析

1.引用新模式,推进规范化管理

传统建设管理模式监管机制不完善、投资效益低下,已不能适应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要求。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PPP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更加灵活运作,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更具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式。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同时建立并完善目标考核奖惩机制,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有效地履行职责,共同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2.建立项目分阶段投资控制体系

政府投资项目从投资意向到完工交付可分为投资决策、设计、征迁、招投标、合同、施工、竣工结(决)算等阶段。项目成本的控制贯穿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效果是不同的。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目标设置应随着建设阶段不断深入,由粗到细,各阶段的投资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后者不能超越前者,组成有机的投资控制目标体系。一般而言,投资决策、设计、征迁、招投标和合同阶段对项目建设成本的影响占70%-90%,施工和竣工结(决)算阶段占10%-30%,其中投资决策、征迁是投资控制的重点。如做深做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充分优化评选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审查,才能有效遏制“三超”现象的源头。

3.树立合同权威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合同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性、全过程、动态管理的原则。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系统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程序,通过制度形式将合同管理流程化、规范化,做到合同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处于全面、有效地控制状态。法治时代,必然实行“合同之治,契约之理”,通过有效、科学地进行工程合同管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才使项目工程投资达到可控范围。

4.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按程序办事。政策处理应在施工之前进行;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必须变更工程应按照多方案、比好价、细审查、后施工的程序执行;变更应履行审查程序,对建设内容、规模、范围和标准作出的变更为重大变更,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变更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充分论证后上报相关部门,经审查通过后批准实施。制定完善签证制度。严格控制现场签证,签证应做到与施工同步,所有的现场签证必须经施工单位、监理、业主代表三方共同签字方为有效,同时必须做到真实、准确,防止施工单位通过随意变更来增加投资成本。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是有成本和价值的。政府投资项目中不论政府资金还是PPP模式中利用民间资本都是需要考虑成本的。而项目成本管理始终离不开对资金的管理和资金成本的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以对资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加强合同的执行力,对提前支付工程款进行追责;重视合同未履行完毕前的工程履约保证金管理和到期保函的续保工作;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及时清理各类代垫款项及押金,避免长期挂账。而对项目资金保障方面,政府各部门要从机制层面认真研究项目建设计划、资金筹集渠道和资金结算管理等问题。需要财政解决的要调度到位,以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尹力. 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D]. 河北科技大学 2011

[2] 褚勇.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3)

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 篇12

行政成本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行政成本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体系, 从财政学意义上讲,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成本进行分类和界定:

首先, 相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而言, 行政成本表现为机会成本, 即一定的资源用于政府部门就失去了用于经济建设和用于私人部门的机会。机会成本是研究行政成本的出发点。其二, 相对于公共支出而言, 行政成本表现为政府规模, 政府规模可用财政支出来表示。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用途, 可包括人力支出、物力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按照功能性质分类包括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另外, 政府规模还可用其他指标进行表示。再则, 相对于行政运转而言, 行政管理费是行政成本的主要表现, 是政府部门在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过程中, 必须消耗的代价。

从财政学角度确立行政成本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 财政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 是政府行政的经济基础, “无财难以行政”;另一方面, 财政又是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 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无政难以治财”。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这几年来一直居高不下, 资料表明, 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

行政成本是否合理是检验党政形象和执政能力的尺度之一。现在, 由于一些部门不讲究行政成本, 办事铺张浪费, 使行政开支愈来愈大, 再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 与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形成较大的反差。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 迫切需要降低行政成本, 推行行政体制改革, 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 做到体制畅通、政令畅通, 提高执政水平, 体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降低行政成本是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 以民生为本, 就是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要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前提。特别是体现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次序上, 即应依次为民生优先、就业优先、公共事业优先、环境优先、公平正义优先。现在大量的行政成本挤占了财力, 因此要切实地降低行政成本, 把有限的财力优先考虑到民生等重大问题上。

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要求企业和民众节约资源和开支的同时, 首先要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机关。只有党政机关带头节约, 降低行政成本, 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形象, 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2 现实扫描: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成本现状

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 在17836名受访者中, 98.3%的人认为行政成本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 公众认为行政成本浪费现象最严重的三大表现是“公款吃喝” (95.8%) 、“公务用车” (86.2%) 和“公费旅游、出国” (86.0%) 。2.1总体行政成本水平。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有些机关遇事往往只算政治账, 不算经济账, 对行政成本的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以致行政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a.在组织方面, 主要表现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由于机构设置过多, 部门分工过细, 造成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政出多门、关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 人员膨胀的结果又导致行政管理成本增大, 增加了财政负担。b.在管理方面, 由于有些机关行政行为的规范化程度低, 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意性和惰性, 导致政令执行不畅、作风飘浮守旧。有的部门和单位只顾本部门和小团体利益, 对上级制定的政策措施, 合意的就执行, 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或者在执行中出现偏差。c.从执行方面看, 不少行政人员的素质欠佳, 离国家公务员的法定标准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二是思想素质有待提高。“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淡化。三是效率观念淡薄, 把时间花在开会办文上, 有的领导不算经济帐。2.2存在的问题剖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部管理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 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既有法律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主要有:a.行政组织设置不合理, 人员增加且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是机构臃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一方面是财政供养人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个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行政成本不可能降低或降低的幅度会很小, 这是导致行政经费开支庞大的直接原因。b.行政成本没有纳入单位和行政人员的考核范围。现在实行的各种考核, 大多只讲工作成绩, 做了什么事, 产生什么效果, 而却很少有人重视这些工作的财政投入, 因而, 导致了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只讲成绩, 不讲消耗, 这就必然导致行政成本的增高。c.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管理思想的落后主要是行政人员没有效率意识。管理手段的落后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电网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礼尚往来, 迎来送往等一些不良风气, 封建思想、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家长制作风等一些旧观念, 成了“吃请风”难以刹住的重要原因。这些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毫无意义的行政开支。

3 对策建议:降低行政成本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 推行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降低行政成本提出了基本思路:3.1强化行政成本意识。要加强行政成本效益的宣传教育, 提高行政部门和人员对行政成本、行政效益的认识, 强化行政成本意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上要明确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益的条款。同时, 要严格执行已经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 让每个人在工作中自觉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2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行政工作。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在行政工作的发展上, 我们始终要把握执政为民这一根本。发展不是盲目发展。必须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行政监管工作。例如要运用系统论, 解决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解决好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 解决好人才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降低行政工作的社会成本, 取得行政工作的长期效益。3.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快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变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的局面。做到体制畅通、政令畅通、机构精简、人员分流, 完善公务员制度, 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 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实现职务消费货币化, 搞好单位内部车改、工资奖金与效益挂钩等。促使行政单位增收节支, 减员增效。确保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部门。3.4改进行政工作方法。好的工作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行政监管要在依法依规、在过去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例如政府部门不再参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 政府部门要理顺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现象, 行政部门采用部门联合办公, 多会并开, 简化行政工作程序等。通过改进方法, 达到提高工作效益, 降低消耗的目的。3.5提高行政人员素质。搞好行政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人。目前, 我国行政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加之行政工作趋向法制化、规范化, 这就需要我们去摸索, 去创新。就总体而言, 一部分行政人员还不适应发展了的行政工作。因此, 各级政府机关要采取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加强行政部门执政能力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行政人员执政能力和水平。行政人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进步。行政人员素质提高了, 行政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益也就上来了, 行政成本也就降低了。3.6搞好预算控制。要完善和细化部门预算, 开展单项开支预算。在行政工作前, 根据计划和方案, 对即将发生的费用进行测算, 在综合考虑工作量, 人员、时间、物耗到以及各项变化因素后, 编制成本控制指标, 做到有的放矢,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同时, 建立行政工作激励机制, 从而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目的。

摘要:行政成本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由于体制内外各种原因, 我国行政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研究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政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小麦倒伏的成因下一篇: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