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成本

2024-10-20

需求成本(通用7篇)

需求成本 篇1

来自博世包装技术公司的机器人设备不仅帮助糖果制造商Swizzels Matlow公司从容应对其最新的软糖系列不断增长的需求, 还保证其产品包装无可挑剔且包装成本更低。

糖果制造商Swizzels Matlow推出的最新系列产品中Love Hearts软糖的需求节节攀升, 使其不得不考虑提高产量来应对。他们找到了博世包装技术公司寻求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

最新的Squashies系列包括了Love Hearts、Drumsticks、New Refreshers和Double Lollies四种产品, 均为软糖。这些产品可采用四种不同尺寸的枕头形包装袋进行包装, 重量从20g到160g不等。为了加工这些产品, 博世公司在Swizzels公司位于德比郡的新厂房里首次安装了名为Paloma D2的顶部装载式包装机器人。

Paloma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设计坚固耐用, 且效率很高。它采用了三套视觉系统引导的高速Delta机器人来对产品进行无可挑剔的包装, 并降低了包装成本。这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替代了原先的下落式装载系统, 最多能够允许三股产品同时到达垂直立袋机处, 包装后直接放入纸箱中。

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Swizzels公司的运营总管Paul Harvey称, 博世公司与我们充分沟通, 从而保证他们已经明确了业务需要, 能够确保Paloma机器人就是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机器人的现场表现十分优越, 使我们赶超了原先制定的计划表。”他补充道。

事实上, 这套解决方案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全新的Paloma机器人解决方案提升产量20%, 达到每分钟包装360袋的速度。比起原先的二班制工作模式, 该套解决方案能够全年无休地运行。因为一台机器就能处理好所有尺寸的包装袋, 所以Paloma也大大节省了建筑面积, 要知道在Swizzels公司里可谓寸土寸金。

Swizzels公司的总经理Jeremy Dee感叹道:“全新的博世机器速度之快令人倍感振奋。不仅如此, 它还能够确保足够的产量, 这一点对于我们正在热销的系列产品而言尤为重要。”

这套机器人解决方案同样受到了公司员工的欢迎和接受, 因为他们看到了Swizzels公司在投资时不仅考虑了公司的未来, 也考虑了员工的前途。

显著的成效

博世公司的销售经理Marcde Vries非常同意Swizzels公司的看法。他表示:“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Swizzels公司通过这个项目能够获得如此显著的成效。这个项目也很好地展现了一家公司能够如何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来应对其需求, 并产生更强的竞争力。这是Swizzels首次采用我们的Delta机器人包装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寻求进一步的合作, 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需求成本 篇2

一、多层次作业模型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二阶段作业模型将企业各个经营管理项目所消耗的成本资源分配到各个作业环节当中, 并根据这些作业环节差异性的成本动因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当中。多层次作业模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关注到了最终成本对象与作业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对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加以了系统关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整个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 一部分作业会同时受到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业项目的消耗, 并最终被成本对象所消耗, 由此而形成的作业模型类似于网状结构。上层对象能够直接与成本对象相关联, 下层对象能够直接与资源项目相关联。换句话来说, 在整个多层次作业模型当中, 企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能够在初始成本的动因分配的作用之下合理的分配到作业项目当中。与此同时, 作业成本也能够在中间成本项目的动因累积作用之下累积到相应的作业项目当中, 进而使得位于系统上层位置的作业成本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位于系统下层的成本对象, 其关键仍然在于成本的动因分配。

二、需求驱动型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分析

从多层次作业模型的架构角度上来说, 企业开展成本计算与成本分配的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由上至下的依照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项目向资源方向研究并进行成本统计; (2) .由下至上的依照资源的初始消费作业项目向作业消费者方向研究并进行成本分解。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对企业在一定经营管理时期当中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进行追踪与分配, 而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以上两种成本追踪及分配方式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由上至下的成本追踪与分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由资源至成本对象的计算方式, 而由下至上的成本追踪与分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一种由成本至资源的计算方式, 这也正是这种需求驱动型计算方式在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的一般计算方式。

简单来说, 这种计算方式能够以成本对象为起点, 对成本项目所消耗的主要作业内容及消耗明细进行检查与核对。在这一过程当中, 主要作业的运行会对其他类型的辅助作业及相关子系统作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消耗。这种影响与消耗的过程将按既定方式一直延续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最底层, 整个计算流程与计算方式如下图所示 (见图1) 。

由图相关工作人员不难总结:同由上至下的成本项目追踪及分配方式相比, 这种基于需求驱动型的作业成本计算方式更加能够将整个企业在一定经营管理期间当中的工作步骤以及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负责人面前,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企业成本是如何在价值链路线的作用之下在不同作业及不同部门机构之间进行流动的。当作业成本模型实现标准化发展之后, 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成本动因分配率为依据, 计算整个企业在一定经营管理时期当中由新客户订单所产生的作业需求成本, 从而为企业面向新客户给出产品报价提供更为有利与可靠的保障。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优化措施分析

在作业成本法作用之下,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当中找到企业生产活动当中的一系列非增值成本, 并自动剔除能够产生这部分成本项目的作业系统。在对整个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的成本项目进行优化之前, 需要细化企业的各个生产加工步骤, 在明确企业各项成本项目的消耗状况之后, 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对其进行优化。

(一) 削减作业成本。

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将企业在各项作业项目中所消耗的单位成本进行合理计算, 并将其与企业在历史经营管理期间的成本数据及市场平均价格进行合理比较, 进而确定该项作业成本是否且能否进行削减。

(二) 作业取消。

将系统当中多余的或是不必要的作业从网络系统中取消。

(三) 作业选择。

将系统当中效率最高, 成本消耗最少的作业项目作为一部分类似性或是重复性项目的替代项目。

(四) 作业共享。

将原本独立作业当中的同一性部分抽取出来并组合为一个新的公共作业, 以作业字数的缩小来达到提高作业效率, 控制作业成本的目的。

摘要:本文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及其一般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引入了需求驱动的相关理论进行多层作业成本模型的设计思路, 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制造成本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需求驱动,多层,作业成本模型,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需求成本 篇3

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延伸出了依据商品弹性定价的相关理论。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通过将需求价格弹性值与1作比较,可以将产品分为富有弹性、单一弹性、缺乏弹性三种;且认为对于富有弹性的产品,降价可以增加商家的收入;而对于缺乏弹性的产品,提高价格可以增加商家收入;对于单一弹性的产品,保持原价是最好选择。

经典的弹性理论中,认为在点涨价和降价的弹性是相等的,即上涨或者下降1%,相应的使得下降或者上涨的百分比是相同的。根据弹性公式可知,和均是在和的基础上变动的,所以此处的相对量(百分比)的变动可以转化为绝对量的变动。也就是上涨或者下降1个单位,引起下降或者上涨的绝对量是一样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产品、在同一个时点,涨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的下降的数量与降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上升的数量通常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涨价的弹性与降价的弹性进行细分。

通过比较、和1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产品分类为以下6种情况:

(1)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2)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3)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4)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5)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较大,而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很小。

(6)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很小,但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比较大。

我们假定:

涨价时的销售收入为A,降价时的销售收入为B

通过比较A、B与的大小,可以得知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涨价或是降价策略。比较结果如下:

(1)(1)(2)均为,此时选择降价策略。

(2)(3)(4)均为,此时选择涨价策略。

(3)(5)为,此时选择保持现价策略。

(4)⑥为此时肯定要采取价格变动策略,具体由于的正负与x和y的取值相关,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以往的经典理论,只针对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分类,将产品分类为正常品(又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等品;而对于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并未进行分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依据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产品进行分类,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

由此,我们可知,由于某产品在同一时点对于涨价和降价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商家应该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使得自己此时的收入最大化。

二、成本定价

在比较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时,主流观点认为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产品价格制定的依据,一般只能是社会平均成本,而不可能是个别企业的产品成本。

社会平均成本是指部门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平均成本,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成本。但是,目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及社会平均成本的产生条件,本文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新分析该定价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 引入期的特点:

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成长期的特点:

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

3. 成熟期的特点:

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4. 衰退期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

根据上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我们可知:在产品的引入期和成长期,企业面对前期高昂的研发费用、相对狭窄的市场容量和不怎么激烈的竞争,首要的任务还是弥补前期的投入成本而非盈利,此时由于市场并不成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并未形成,定价的依据主要是个别企业成本;而在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社会平均成本逐渐形成,并据此淘汰了那些低效的企业,此时的定价依据才真正是社会平均成本。

通过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个别成本、社会成本定价理论的结合,本文得出了在产品引入期和成长期依据企业个别成本定价、在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春红,于云霞.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及应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需求成本 篇4

1 医疗设备配置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 许多医院都引进了大量功能较为齐全、性能较为先进的各种医疗设备, 在引进的这些设备中, 绝大多数为保证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医疗设备的引进、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设备资源配置不均衡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强, 许多医院争先引进各种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 一方面增强了医院的影响力, 促进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病人来医院就医, 增加了医院的收入。但是, 随着磁共振成像 (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 等高端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量的迅速增长, 极大地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和资金压力, 而对于监护仪、输注泵等常规医疗设备的供给保障则略有些支持不足。长此以往, 不利于为大多数患者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 也不利于医院的平稳、健康发展。另外, 我国的高端大型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对于偏远山区而言, 设备资源很少, 地域性的医疗设备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 急需改善[3]。

1.2 需求评估方法有所欠缺

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 这就要求医院的临床科室和设备管理部门在购置医疗设备前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考察论证和详细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以确保引进的医疗设备得到有效的使用。然而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 医院和设备主管部门多以简单的临床诉求和经验估计为主, 辅以简单的经济预测, 以此来进行设备配置决策。这种基于经验的、简单的决策方式, 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常有所欠缺, 其过程缺乏规范性, 也缺乏全面、充分、详细的临床数据和经济数据支持, 因而在决策上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 造成医疗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后, 实际的使用情况与预期不符, 导致了引进的设备使用率低, 甚至处于闲置状态等不良结果。

鉴于此, 急需一种涉及影响因素全面、过程规范、紧密依靠详实数据和科学方法的评估方法, 来为医疗设备配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1.3 临床应用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我国医疗设备的数量增长迅猛, 而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应用培训则显得有些滞后, 医学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也明显不足。据统计, 在与医疗设备相关的医疗责任事故中, 多数是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的。对于医疗设备的使用者要求熟悉不同机型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界面, 但是很多医疗设备随机附带的技术资料较少, 现场培训较为简单, 培训时间较短, 这就给医务人员的安全操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风险, 影响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

1.4 技术保障高要求和高成本

近年来, 大规模集成化、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不断被引入医院。一方面, 这些高、精、尖设备的设计、生产工艺等技术标准, 对医疗设备技术保障的技能、工具、工作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高端大型设备而言, 由于其价格高昂、使用复杂, 临床依赖性强而又很少有冗余替代设备, 其对维修有效性、安全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 由于临床使用要求和设备质量控制等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且大型设备维修、维护技术复杂、难度高, 零配件价格居高不下, 因此极大地增加了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成本, 加大了医院资金压力, 限制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医疗设备配置新模式

随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在确保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医疗费用结构和预付定额等方面, 对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医疗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要妥善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配置及使用管理, 建立具有理论支持的、新的医疗设备配置方法与之相匹配, 以确保在当前医疗需求不断提升, 但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下, 对医疗设备进行合理配置。

2.1 需求分析

在设备配置需求分析方面, 按照医疗设备的管理条例、规范和相关标准,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围绕医院的重点发展方向, 各个临床科室根据临床医疗目前的需要和今后的发展, 合理配置高、新医疗设备。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根据本院的资金情况和业务发展的轻、重、缓、急严格按照购置程序进行采购[5]。目前, 比较好的一种设备需求评估方法, 就是卫生技术评估, 或更适用于单个医院使用的微型卫生技术评估。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决策分析工具, 采用最佳的临床和经济数据去评估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对医疗、患者、社会、伦理、经济成本的影响, 找出医疗保健最佳做法, 从而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并节约成本。同时, 卫生技术评估过程, 也是一个公平、透明、科学的决策过程, 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

除了设备配置评估工具, 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临床需求来源, 来确保设备的数量、性能配置能够精确符合临床需求, 而临床路径作为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规范, 最适于成为合理的需求来源。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 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医疗工作和疾病管理的方法。以临床路径为出发点进行需求分析, 便于医院结合设备功能和自身能力进行科学论证, 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最终起到规范使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作用。

配合临床路径的实施, 对于不同类的医疗设备配置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以适应其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对于同类医疗设备的配置应考虑到选用同一厂商、同种功能、同种规格型号的设备对设备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保障工作更为有利, 追加采购医院已有的同类产品时, 应尽量选购同一个厂家的产品[6]。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 不论是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自主维修还是通知厂家来维修维护, 都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 避免由于设备多样化而耽误维修的时间;另一方面, 由于各临床科室所使用的相同功能的设备在规格型号上基本一致, 医务人员便于进行统一的医疗设备操作培训, 临床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就不会因为设备的厂商或规格型号的不同而造成误操作, 也不需要去记住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的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7]。

2.2 大型医疗设备的阶梯配置

大型医用设备阶梯配置, 即医院技术水平与其所负责的医疗任务以及相关卫生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为相应的医院提供适宜的医疗技术[8];同时, 也有利于完善政府对医疗资产与资源的管理, 实现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

阶梯配置主要包括2 方面:1 在设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在各个区域内合理配额;2 根据医院自身的卫生资源、医疗功能定位、综合技术水平等因素, 配置相应级别的设备。

在大型医疗机构中, 大型医用设备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多> 50%, 因此做好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工作, 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的效果极为显著, 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3 中小型医疗设备的集中化管理

常用的中小型医疗设备, 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等, 在病区内的配置规划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由于各个专科患者就诊数量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稳定, 这样就会“配少了不够用, 配多了用不上”, 经常会出现要么找人借、要么借给人的现象。传统的做法是:给每个病房配备一定数量的设备, 不够用的时候互相借用;也有通过总值班、医务处、设备管理部门等协调解决的。

近年来正在逐步推广实施的临床路径, 对于每一个患者, 都有一套标准化的医疗程序, 何时实施何种治疗, 早在计划中。因此, 对于医疗设备的使用, 是可以预见的, 可以事先作好安排。但设备的互相借用却不能事先安排, 且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而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即常用的中小型医疗设备由管理中心进行集中化管理, 病房统一向管理中心租用[9]。结合临床路径, 病房可以事先向设备管理中心预约租借常用的中小型医疗设备, 由设备管理中心按照预约时间将设备准备好, 使其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预约科室可按约取走使用;科室使用完设备后, 将设备送回管理中心进行设备交接, 中心按租用约定向病房收取费用。由于设备的租用是一种预约行为, 因此设备管理中心的工作是有预见性的, 可以较好地估算设备配置的最佳数量, 且便于统一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质量控制,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3 小结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的新形势下, 以临床需求和设备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为出发点, 以临床路径为基础, 通过加强卫生技术评估和大型设备阶梯配置工作, 对中小型设备进行中心化管理等方式, 来改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 加强医疗设备对临床需求的支撑力度, 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0]。

参考文献

[1]蒋红兵.服务于临床路径的医疗器械供管模式[A].2008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中华医学会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国际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论坛[C].2008.

[2]曾珠.论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科的规范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3) :42-44.

[3]于弘, 宋冬.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J].武警医学, 2010, 2l (8) :717-718.

[4]崔飞易, 黄煜镜.探讨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11) :60-70.

[5]牟丽娟.浅析我国医疗设备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 2011, (20) :56-57.

[6]刘晓明.探讨同类医疗设备的配置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7) :102-103.

[7]戴捷, 冯璐琼, 苏磊, 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1) :32-34.

[8]朱平华, 王前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4) :33-36.

[9]钟艳宇.突破临床路径实施瓶颈的"利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调查[J].首都医药, 2011, (1) :35-36.

需求成本 篇5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悖论

2013年以来, 中国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等金融指标增长较快, 但GDP和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增长较慢, 金融和经济数据出现“不同步”。部分学者由此提出“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割裂”和“金融空转”等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货币深化程度过快, 货币供给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正常速度, 形成货币超发。但另一方面, 我们又看到, 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波之后, 市场主体纷纷抱怨称货币政策从紧:金融机构遭遇“钱荒”, 实体民营企业持续资金饥渴。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银行房贷全线收紧, 因此呼吁中央银行应该增加流动性投放, 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

由此, 中央银行面临货币政策两难的“悖论”。其根本原因在哪?在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错配。上述挑战主要是由于, 一方面, 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中的结构转型阶段, 这个阶段的突出表现是经济结构面临大的调整, 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较快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且往往伴随货币升值预期和投机资本流入。这样的环境下, 货币需求会有更加明显的变化: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而预防性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显著增大。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不能通过存储利率的灵活变化调整货币供求;也不能通过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消除升值预期, 并消除升值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进而加剧货币供求失衡, 而且调整往往反映在一些已市场化的价格上, 比如房地产和股票价格。

因此, 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货币供给的不均衡配置掩盖了真实的货币需求,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错配。这需要我们从货币需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悖论与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二、转型时期我国货币需求的变化与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货币需求?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由于货币需求是在公众依据规模变量 (如收入、财富等) 、机会成本变量 (货币的收益率、替代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以及制度变量 (货币流通速度、套利机会等) 进行资产组合的过程中而形成的, 因此人们出于三种动机对货币产生需求: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下面主要分析持有货币的两大主体居民和企业的货币需求。

1. 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日益加大

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成为货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1) 高速膨胀的房地产市场催生了货币需求且显著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结构。中国的现实情况是, 20世纪90年代末住房商品化以来, 由于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的问题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而住房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 因此其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货币需求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已有多套房产的人而言出于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加大;对于仅有一套房或无房者而言, 改善型需求和刚性需求比较强烈, 房价上涨意味着货币资产的贬值, 他们不得不为将来的购房积累更多的储蓄, 从而缩减消费, 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大;或者他们会进行恐慌性购房, 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大。所以房价上涨总体上使得货币需求增加。这源于房地产市场吸纳了巨额货币, 资产市场化比产品市场化带动了更高的货币需求。

(2)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强化了居民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从而增大了预防性货币需求。比如医疗, 目前中国卫生领域的总费用仅占GDP的5.1%, 低于低收入国家6.2%的平均水平, 与高收入国家8.1%的平均数据更是有较大差距。再如社保, 中国社保方面的支出占GDP的12%, 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在30%以上, 甚至有些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都是用于社保方面。在收入分配得不到改善、社保不能让人安心、教育高收费现象无法消除的情况下, 居民的不安全感增大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准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逐年增大可以看作这一问题的结果。

2. 企业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增长过快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伴生的结构性问题的出现, 企业的货币需求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

一方面, 制度性套利动机导致企业产生对货币的超常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因企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并未投入实体经济的增长中, 而是在企业脱实向虚的投机活动中沉积下来。

例如, 目前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是6%, 但民间是20%~30%, 结果与改革初期的价格“双轨制”一样, 只要在商业银行拿到钱, 就可以到市场上去放高利贷, 赚息差。商业银行由于低风险偏好, 倾向于把资金贷给国有大企业, 国有企业得到资金并不完全用于实业发展, 而是偏好进行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因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而新的结构升级尚未完成, 相当数量的企业不满足于赚取传统产业的正常收益, 跨行业、跨区域投资投机。金融和房地产的高利润成为了各方竞相追逐资金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甚至把融资平台当作主业。这种制度性套利动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货币价格即利率的非市场化。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难以形成各行业之间均衡的利润率, 价格双轨制之下, 必然是体制内机构获得寻租机会, 而体制外个体付出高额赎金。由此企业的持币动机自然发生变化, 巨大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之下必然会出现偏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动。

另一方面, 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需求。为保障出口和固定的低汇率导致巨额外汇储备, 国内外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热钱, 从而引发货币替代效应:即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得本国居民及国外投资者更加倾向于持有人民币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规避美元等外币的相对贬值而带来的财富损失, 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 降低对外币的需求。

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应致力于形成稳定的货币需求

由上述分析,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价格利率的高低从本质上说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权衡。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 也应关注货币需求方的变化, 促进货币供求的均衡, 从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首先, 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考虑到中国经济中巨大的预防性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已经沉淀了高额货币存量, 造成了严重的结构失衡, 现在需要冷却货币需求, 而不是扩大货币供给。

其次, 有效进行预期管理, 将通胀预期内生化。货币政策应加强市场预期管理, 稳定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一方面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 在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 应更多地从正面引导通胀预期, 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的沟通, 货币政策操作要更加注重相机抉择, 防范多重政策叠加效应, 给市场以稳定预期。

再次, 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形成稳定的货币需求。未来的金融改革需要在加强监管基础上促进金融自由化, 其中包括对民资的开放、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等。因此对内要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金资源, 降低制度性套利动机产生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同时, 对外要立足大国开放经济特征日益增强的实际,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待条件成熟放开居民、企业海外投资市场, 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张文君.货币需求的投机性动机还是预防性储蓄: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证据[J].金融论坛, 2012. (5) :6~10.

[2]伍戈.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J].经济研究, 2009, (3) :53~67.

需求成本 篇6

自动发电控制 (AGC) 是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之一, 在保证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维持系统频率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成本占电力总成本的比重相当大, 在有些地区已接近1/10[1]。如何减少AGC需求、降低AGC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制定合理公平的AGC成本分摊策略[2,3,4]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可在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兼顾系统的经济性。

AGC成本分摊可从需求侧 (包括联络线) 和发电侧 (包括输电侧) 两方面进行研究。AGC成本在发电侧易于分摊, 因产生需求的责任者 (机组或输电线路) 、需求的量及性能均较直观。而在需求侧, 各变化负荷 (包括联络线功率) 是AGC需求的责任者, 需求侧的AGC成本应在各负荷间进行分摊。但考虑到负荷数目繁多且我国现有的电能测量系统不能逐一计量各负荷的负荷曲线, 故以区域电力市场中由变化负荷组成的各控制区域为研究对象, 确定其应承担的AGC责任。

成本的精细化管理[5]既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透明的能源使用信息, 又可激励负荷减少对AGC的需求。但目前不同国家或地区仅采用粗放式的简单管理来确定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AGC成本, 并未深入探究各区域产生AGC需求的实质, 分摊方法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如美国的PJM电力市场[6]中, 各控制区域通过计算自己的负荷预测值占PJM计算的负荷预测的百分比来确定应分摊的AGC调节费用。而我国在垂直管理体制下, 通常不单独考虑AGC成本, 认为其已通过电费进行了回收。这些方法虽简单易行, 但实际是具有不同变化特性的区域或负荷的用电量与其AGC需求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 所以易造成区域间的交叉补贴, 也无法提供正确的AGC需求经济激励信号。实施互联电网控制性能标准 (CPS) 考核后, 有的地区把CPS指标作为AGC成本的分摊依据[7], 即当某地区CPS指标不合格时, 以收取罚金的形式回收AGC成本并激励地区内电厂改善机组的调节性能。该方式从评价机组控制性能的角度出发, 对AGC机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把产生AGC需求的责任完全归于机组, 未考虑负荷也可能是责任方之一, 且有可能迫使机组采取投机行为以避免支付高额AGC费用, 最终影响系统频率的质量[8]。仅就需求侧而言, 不同控制区域的AGC需求与区域负荷的变化特性有关, 不同区域承担的AGC成本应据其变化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本文针对区域电力市场, 基于历史AGC需求曲线, 首先重点分析了各控制区域的变化特性与其所属区域电网的AGC需求之间的关系, 确定各区域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AGC需求的影响;然后基于AGC成本的产生机理, 设计了2个指标来量化上述影响;最后依据这些指标在各责任区域间分摊区域电网的AGC成本。算例表明该分摊策略可合理、公平地分摊需求侧的AGC成本, 并能激励控制区域积极寻求措施改善自己的波动特性, 减少AGC需求, 缓解系统的调频压力。该成本分摊策略在负荷产生AGC需求之后实施, 属事后结算方式, 其执行过程与我国现行的系统收缴电费方式兼容性较强。

1 历史AGC需求曲线的确定

考虑到电力系统满足负荷实时需求的不同方式和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 通过历史负荷曲线分解即可获得相应的历史AGC需求曲线[9]。下文所研究的控制区域或区域电网的历史AGC需求曲线均由此方法得到。

2 需求侧各控制区域AGC分摊指标的设定

实际电力系统中AGC是针对各控制区域进行的[10], 即AGC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个特定用户, 而是区域的全体用户, 所以区域控制中心基于所控制区域的总AGC需求量下达AGC指令。区域电网的总AGC需求量是由其所辖各控制区域的AGC需求量决定的, 但各控制区域的AGC需求曲线是时变的, 即可能某时刻某区域需要AGC上调量, 而另一区域需要下调量, 不同类型需求量之间可能相互抵消, 故由各控制区域的需求曲线所组成的区域电网的总需求曲线有一定的平滑效应, 区域电网的总上调/下调需求量小于其所辖范围内各区域相应类型需求量之和。但在上述曲线平滑的过程中, 有的区域有助于区域电网减少AGC需求, 而有的区域却相反。

为了反映上述问题, 本文设定了分摊指标Indexi, h1反映各区域的AGC需求对其所属的区域电网总AGC需求的影响。

2.1 控制区域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AGC需求的影响

设h时段控制区域i的AGC需求与其所属区域电网总需求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i, h, 该系数反映了由此区域的负荷变化而导致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总需求的影响。因此, 反映区域AGC需求对区域电网总需求的影响的指标为:

其中, sign (·) 为符号函数。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与区域电网总需求无关, 不承担此电网的AGC成本分摊责任;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与总需求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 应承担相应的分摊责任;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有助于减少区域电网的总需求, 应获得奖励。

2.2 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AGC成本分摊责任的量化

AGC成本[11]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大类, 其中, 可变成本主要受AGC需求的数量和变化特性的影响。AGC需求曲线是由随时间不断变化的AGC需求量组成的, 这些需求量可看作是随机变量, 因此本文借助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来量化各区域应承担的AGC责任。

2.2.1 反映AGC需求数量的分摊指标

控制区域需要的AGC调节量越大, 需支付的AGC成本越高。区域的AGC需求曲线与横轴相交的面积即为该区域的AGC需求量, 如图1所示。但不能简单以此面积作为AGC成本分摊指标之一, 因为AGC需求量分为上调量和下调量, 上调量是机组为了满足系统的AGC需求而额外提供的能量;而机组提供下调容量意味着机组减少出力, 减少的出力部分可出售给为了增加购买力的买方或为了降低自身出力的供应者。从需求曲线上看, 上调量为正, 下调量为负, 若不对需求曲线做任何处理而直接求其面积, 所得值会偏小。实质上任一区域在任一时刻的AGC需求只能是上调量或下调量之一, 不存在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计算单个区域的AGC需求量时, 需对其需求曲线取绝对值。但需求量相同的区域, 需求特性可能不同, 对AGC机组调节性能的要求也不同, 引起的AGC成本也不同[11]。考虑到由AGC需求量组成的随机序列的平均值可描述调节量的大小, 而对应的标准偏差可表述需求量的需求特性, 为此对于各个控制区域, 反映其AGC需求数量多少的分摊指标用其历史AGC需求曲线绝对值的一阶矩μi和二阶中心矩σi表示。

假设某区域电网有N个控制区域, h时段区域的AGC需求曲线绝对值的一阶矩和二阶中心矩分别为μi, h和σi, h。

反映区域i所需AGC数量的成本分摊指标为:

μi越大, 区域i的AGC需求量越大, 则其承担的成本分摊份额应越大;σi越大, 需求量越分散, 区域对AGC机组的某些性能, 如变化速率等的要求越高, 且对AGC机组的组合和调度及机组运行工况的影响越大, 则满足该区域所需的AGC成本也越高。

2.2.2 反映AGC需求波动特性的分摊指标

除了上述因素, AGC成本还与AGC需求的变化特性有关。此处采用2个变量反映此特性:一是需求量变化的频繁程度, 即历史AGC需求曲线增减的变化次数, 某区域的AGC需求波动频繁, 其实质为满足此需求的机组增出力或减出力的次数增多, 机组的运行成本增加;二是需求的波动幅度, 幅度越大意味着机组单位时间内的出力越多。

据此, 指标定义为:

其中, ni, h为区域i在h时段的历史AGC需求曲线的增减变化次数之和;vi, h为区域i在h时段的历史AGC需求曲线的平均变化幅值。

2.3 区域的AGC成本分摊指标

因此, 区域i在h时段的AGC成本分摊指标为:

若此指标为正, 则区域i将承担AGC成本费用;反之, 该区域将获得奖励。

基于各自的AGC需求, 区域i所需支付或被奖励的费用fi为:

其中, ch为所研究区域电网h时段的总AGC成本。

第1个指标Indexi, h1为正的控制区域除了支付式 (5) 所示费用之外, 还应承担部分激励费用, 此费用用于奖励Indexi, h1为负的区域对于减少区域电网AGC成本所做的贡献。假设区域n在h时段的Indexn, h1为负, 则非负区域i需支付的激励费用ei为:

传统的成本分摊需满足非负性公理[12], 即所有分摊结果均大于或等于零, 但本文部分区域的分摊结果可能为负值。这主要是因为AGC上调量与下调量对AGC成本的影响刚好相反, 若某区域产生的AGC需求有助于减少其所属区域电网总AGC需求, 则此区域将受到奖励, 其成本分摊额为负。

3 算例分析

3.1 历史AGC需求曲线

未来电力市场中可再生能源占整个系统电源的比例将不断增加, 风电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现阶段其发展模式[13]一般是由上百台风电机组在一个小地区内组成一个容量几十万甚至有可能是上百万千瓦的风电场, 风电场出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会增加系统的AGC需求量。为此本算例中计及了风电出力, 且设风电穿透率为区域电网总负荷的30%左右。考虑到风电场中风轮机的典型布置方式会使风电场的出力中出现风事件[14], 则本文的风电曲线中包含了一个最常见的风事件, 即风间隙。若将风电看作负的负荷需求, 风电出力曲线也按前述方法处理即可得到其相应的历史AGC需求曲线。

以某区域电网为例, 分析其在过去某1 h内产生的AGC成本如何在其所辖区域内进行分摊。假设根据所辖范围内用户的不同需求特性, 将该区域电网分为4个控制区域, 该区域电网及各区域的对应1 h历史AGC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 g1为变化较平稳的区域1的AGC需求曲线, 该区域为居民或轻工业用户所在的区域;g2为1 d中某时段变化较剧烈的区域2的需求曲线, 该区域为夜间作业的重工业用户区域, 其与风电近似成镜面特性变化;g3为全天波动、且波动程度介于g1与g2之间的区域3的AGC需求曲线;g4为风电区域4的AGC需求曲线;g为区域电网的AGC需求曲线。

3.2 AGC成本在控制区域间的分摊

根据前述成本分摊策略, 可得该电网各控制区域的分摊指标及应承担的AGC成本份额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 区域2将获得激励补贴, 因为其波动特性有助于减少其所属电网AGC需求。此外, 与仅依据AGC需求的数量进行成本分摊 (即表1中的需求量分摊法) 相比, 采用式 (4) 所示的分摊指标进行成本分摊更合理。虽然两者计算得到的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分摊成本百分比相差不大, 但若区域电网的AGC成本足够高, 各区域应分摊的成本的数额将有明显区别。而且与区域1、3相比, 区域4的AGC需求占区域电网总需求的比例很大, 因此它承担的分摊费用越多, 越可有效激励其采取措施改善波动特性, 减少AGC需求。区域4为风电区域, 上述结果也表明虽然将风电集中安装在一个区域内可降低成本, 但当风电容量达一定比例时, 风电波动性将对区域电网AGC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 本文定义了边际AGC费用率, 即某区域的边际AGC成本与区域电网AGC成本之比, 以进一步定量描述各区域对区域电网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其中边际AGC成本是指某区域出现前后区域电网AGC成本的增加额。由于缺乏相关成本的具体数据, 故采用前面定义的控制区域或区域电网的指标——μh、σh、nh和vh的乘积来代替相应的AGC成本。据此, 各区域的边际AGC费用率的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各控制区域的边际AGC费用率有正有负, 负值表示该区域有助于减少其所属区域电网AGC需求, 降低AGC成本。这是因为区域负荷的波动具有随机性, 虽然某负荷出现后可能产生AGC需求, 但此需求曲线可能与其他区域的需求曲线叠加, 产生互补效果, 最终使区域电网的AGC需求减少。本例中, 区域3对区域电网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最大, 这是因为该电网中无区域3时, 区域2与4的镜面效应使得该区域电网的波动非常平缓, 因此即使区域3的波动特性不是其中最严重的, 也会使该电网的AGC成本增加, 即某区域对其所属区域电网产生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不仅取决于由其波动引起的AGC需求量的多少及需求的波动特性, 还取决于该电网中其他区域的波动特性。

3.3 AGC成本在合作区域间的分摊

若使具有不同波动特性的控制区域相互合作, 区域电网的AGC成本仍按前述分摊方法在合作联盟间分摊, 则某些波动特性相反的区域会使其合作联盟的AGC需求曲线趋向平滑, 这种相当于调整负荷分布的方式, 可降低合作联盟的AGC需求, 减少其应承担的AGC费用。而联盟内部各合作区域也按前述分摊方法进行成本分摊, 可进一步判别各合作成员对其合作联盟所取得合作收益的贡献, 且此贡献完全取决于各成员自身的变化特性, 从而使得其承担的成本分摊份额公平合理且完全遵循引起者支付的成本分摊原则。

要使区域间的合作成立, 需满足以下条件:单个区域分摊的成本一定大于或等于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合作之后要分摊的成本, 即合作分摊成本应满足个人理性要求;多区域合作之后承担的总分摊成本一定小于或等于各合作区域要承担的分摊成本之和, 即应体现合作联盟的理性要求;总成本应在所有参与成本分摊者之间完全分摊。

本算例中某区域电网的这4个区域的合作方式共有13种, 但满足上述条件, 可成立的合作方式仅4种。不同合作方式下各区域承担的AGC成本分摊比例见表3。其中, 区域收益率定义为区域参与合作获得的收益与该区域不参与合作时承担的分摊成本之比。

从表3可见, 区域4与2合作时各方获得的收益最大, 即风电安装在负荷具有与其变化特性近似成镜面特性的区域内更有利于区域电网减少AGC费用。而区域1、3、4合作时区域1减少了分摊成本, 但区域3和4收益率均为零, 即区域3和4对区域1进行了补贴, 这也说明风电与区域2之外的其他区域合作不会减少合作联盟成本分摊量, 也无助于合作成员中承担较大分摊比例的区域减少其分摊份额, 仅会使区域2获得的奖励大幅减少。而区域2的AGC需求与区域电网的总需求为线性负相关, 则其与区域3之外的其他区域合作都会产生很好的收益率。

由以上分析可知, 若风电场处于适当的区域, 则该区域仍可能在保持较高风电穿透率的同时向电网输出较平稳的电能。即风电与其他常规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组成的互补发电系统可解决由于风电场负荷波动而造成的电网不稳定和AGC费用高等问题。欧洲大部分风电设备安装在私人农场附近, 数量一般为几台或几十台, 在大地区安装风电设备, 由于机组出力互补, 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也比我国小得多[15]。

4 结论

供需不平衡使AGC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辅助服务之一, 而负荷的随机波动是用户侧产生AGC需求的根本原因, 因此区域电力市场中需求侧AGC成本应在由波动负荷组成的控制区域之间分摊。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分摊策略可实现引起者支付、引起多者多支付的分摊原则, 可有效促使负荷改善运行特性, 减少AGC需求。而对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合作收益的分析则表明互补发电系统更有利于解决风电穿透率增加与风电波动对系统影响之间的矛盾。

需求成本 篇7

在本届光网络研讨会上, 100G毋庸置疑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而结合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100G也成为光网络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主流系统厂商在100G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

从国内市场的应用需求来看,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对于100G的部署需求已经非常明显。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 按照目前的流量发展趋势, 2017年中国电信最大截面传输带宽约为38T, 需要5个80波100G系统, 400G速率将是更加合理的选择;中国移动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员李晗则表示, 移动网络的流量10年增长240倍, 其中2012年~2017年伴随LTE驱动, 业务流量5年增长55倍, 骨干网层面, 2012年中国移动骨干网带宽为33.8T, 预计2013年将达到49.6T, 2014年将达到77.8T, LTE的部署也在驱动100G的发展。100G国内市场已经成熟。

100G取代40G成为主导技术

来自Del‘Oro Group数据显示, 100G板端口的累计出货量季度增长率超过60%, 预计2013年整年年的出货量将超过2010年~2013年Q1 13个季度的累计出货量, 同时2017年, 100G板卡的出货量预计将增长16倍。

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Q1, 100G端口的出货量累计为35315个, Dell‘Oro Group预测2013年全球100G端口的出货量将达到53412个。WDM/OTN主要投入也向100G迁移, 2012年, 100G作为主流技术已取代40G, 同时这也是40G全球出货量下滑的拐点, 2013~2017年, 40G WDM/OTN的增长率为9%, 而100G WDM/OTN的增长率为47%, 预计2017年, WDM/OTN出货量中, 100G占比将达到60%。

全球100G市场的快速增长, 在国内市场也有显著体现。中国移动日前已经完成了首次的100G大规模集采, 集采总量超过1500块板卡, 集采量也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李晗也透露, 中国移动的100G OTN应用地域将由东部扩展至西部和东北, 组网范畴由骨干下沉至省干和城域, 按照中国移动的部署计划, 2013年部署1500块OTU, 2014年将部署超过3000块OTU, 2015年将部署超过6000块OTU。而中国电信此前也已经发布了100G集采的资格预审公告, 开始筹备今年的100G集采事宜, 韦乐平在本届研讨会上透露, 中国电信今年夏天将会开启100G的规模集采, 集采总量将超过中国移动此前的集采规模。国内100G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 给整个100G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100G系统设备商在积极跟进国内运营商的相关部署, 同时芯片厂商、光器件厂商、测试厂商都对中国市场进行重点跟进。

正如韦乐平所说, “100G产业链已经成熟, 所有元器件和子系统都具备多厂家商用能力, 市场也需要有100G系统支撑, 骨干网将全面转入100G主导时代。”

LTE对100G驱动作用显著

从100G技术层面来看, 韦乐平指出, 相干DP-QPSK使OSNR比调幅改进6dB, 56G的ADC突破使单频100G实现, 软判决前向纠错SD-FEC趋近成熟, 功率余度可望再增1.5d B, 与10G持平。而对于他历次所谈到的100G的成本问题, 他仍然希望100G成本为 (5~6) ×10G成本, 即每比特成本降低40%~50%, 从100G应用初期来看尚有距离, 但可以接受。

由于中国移动已经开始了100G的现网部署, 在100G应用方面也有自己的初步探索。中国移动对于100G的部署更多结合LTE的应用需求, 李晗指出, LTE时期, 城域网中需要引入100G技术, 接入层采用10GE PTN技术, 汇聚侧则需要采用40km 100GE PTN或100G POTN, 核心网中则需要100GE PTN或100G POTN, 随着LTE核心网集中化, 省干也需要引入N×100G技术。而对于应用场景方面, 李晗指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各个层面均提出100G需求, 在干线, 传输性能需进一步提升, 软判决更有前景;在城域, 需发展低成本、高集成度100G技术, PIC、4×25G非相干、POTN等技术都有应用前景;PTN、C-RAN有40km/10km 100GE传输需求。

另外, 厂商层面对于100G的发展也有较好的预期。上海贝尔光网络能力中心负责人郭中华认为, 100G技术的生命周期较长, 预计将有10年的生命周期, 他呼吁整个产业链能够共同构建良好的100G生态体系。

后100G技术发展渐入正轨

随着骨干网流量的快速增长, 100G的应用在未来几年也有可能出现瓶颈, 业界对于后100G技术的探讨也在不断完善。韦乐平认为, 从后100G技术发展趋势来看, QAM是主要技术选择, 需要采取多种技术对策。包括灵活速率适配转发器、灵活格栅超级通路ROADM、宽带低噪声光纤放大器、新一代光纤。

各主流厂商对于400G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跟进, 包括华为、阿尔卡特朗讯、中兴、烽火等厂商都在对后100G技术积极跟进, 与此同时, 目前也有400G/1T的实验网、现网试点, 甚至商用案例。如阿尔卡特朗讯已经在北美构建了首个商用400G传送网。

结合中国移动的应用需求, 李晗也提出, 100G OTN时代需要引入ASON功能, 提高传送网资源保护效率, SDN助力后100G时代。100G时代, ASON进入实际部署, SDN目前仍不成熟, 可以考虑ASON向SDN的演进。后100G时代, SDN有望服务于400G/1T时代, 采用灵活格栅、光模块速率/码型可调、物理层可动态配置。

“未来网络中的业务模式将主要是视频业务, 占据60%以上, 其中网络视频占据主导, 而IPTV、网络电视和移动网流量对骨干网影响较小。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增速是固网的2倍, 但进入骨干网的很小, 城域局部热点可能超过固网, 甚至拥塞。而骨干网的潜在流量中, LTE和云计算占据主导, 其中前者主要影响城域网。”

上一篇:企业家陷阱下一篇:区域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