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共12篇)
面向需求 篇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截止2009年底, 我国国债余额已突破6万亿元, 其中2009年国债发行额高达1.628万亿元, 扣除到期量国债融资额净增6956.74亿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未来几年我国财政形势将十分复杂。此外, 随着国债还本高峰期的到来, 预计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仍持续保持高位。国债发行是一个动态过程, 涉及发行规模、发行时点、发行结构、发行成本等诸多问题。我国国债发行在早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致使国债发行成本较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 构建合理的国债发行模型, 减少发行成本, 规范发行结构, 优化发行体系对于充分发挥国债市场功能, 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有关国债发行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行规模及影响因素, 部分学者对国债发行模型进行了研究, 但一般时点固定, 未考虑我国国债还本不均匀、结构不合理等特殊现状。杨义群提出债券筹资成本优化的确定性模型和债券筹资成本优化的随机模型, 分析直接发行与分期发行的融资成本优化问题。赵谦在满足赤字率、国债负担率等约束条件下最小化国债组合的期望利率成本, 提出了一个随机优化模型。Patrick在给定的短期利率以及一定风险和市场限制的情况下以最小化债务组合预期成本为目标, 分析了英国1985.4-2000.3的债务情况。Adamo以一个特殊的成本函数最小化为目标研究意大利每月的国债发行组合, 并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很强限制的随机优化控制问题。
基于此, 本文面向国债发行的财政需求功能, 充分考虑到国债发行中的财政收支差额、余额管理、利率风险、期限结构、平滑性等主要因素, 并以国债发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债发行优化模型, 以确定计划期内不同时刻不同品种国债的发行量。
二、国债发行约束条件
国债发行涉及发行时点、发行品种、发行额度等诸多问题, 受历史及现实多种因素影响, 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国债发行不仅要满足政府融资需求, 还必须控制各种风险、保障市场可持续发展, 因此, 国债发行必须满足多种限制条件, 即表现为一系列约束条件。
(一) 财政需求约束
作为政府融资的一种主要手段, 国债发行总量必须满足财政、货币政策需要。针对年度财政预算, 要求每年的净发行额要大于当年的预算赤字。令YNI (y) 表示第y年国债的净发行额, 即当年国债发行与当年国债还本之间的差额, DEF (y) 为第y年财政支出与收入差额 (通常情况该值为正) , 则要求:
其中, K为国债品种指标集, Y表示第y年内月度时刻指标集, pk (t) 为t时刻发行的第k种国债每100面值的发行价格, xk (t) 为t时刻发行的第k种国债品种的票面价值, gk (t) 表示t时刻第k个国债品种的还本量。
在计划发行周期内, 财政支出与收入差额、国债发行价格都具有不确定性, 可通过随机变量进行描述, 于是得到更一般形式:
其中α, μTC根据各国财政需求等情况进行确定。
(二) 余额管理约束
在满足财政需求的同时, 国债不能无限制的扩张。通常采用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借债率、国债相对规模 (负担率) 等指标来度量国债的规模风险, 然而, 这些指标往往存在矛盾的地方。余额管理是国际通用的国债管理方式, 自2006年起我国也实行这种管理方式, 因此, 本文采用国债余额指标控制国债规模风险。这就要求
其中, B (s) 为s时刻的国债余额, mk为第k种国债的发行期限 (月) 。根据国际惯例, 一般发达国家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低于60%, 发展中国家低于45%。
(三) 利率风险约束
国债是一种利率产品, 为确保市场稳定和发展, 政府还必须控制国债组合的利率风险。国债组合的久期或修正久期是衡量利率风险的常用指标, 一般而言, 久期越大, 利率风险越大。为了控制利率较大波动对债券组合的影响, 往往将国债组合的久期或修正久期控制在某个范围以内。
在计算中为了简便, 采用加权平均剩余期限作为久期的一个近似衡量。一方面, 平均剩余期限是剩余期限的加权平均值, 其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债的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 为了平滑债务偿付, 规避再融资风险, 都要求剩余期限具有一定的平整性。那么, 令APR (s) 为s时刻国债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 则:
其中, Tk (s, t) =mk- (s-t) 为t时刻发行的第k种国债在S时刻的剩余期限, τm、τM可根据历史数据确定。
(四) 期限结构约束
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国债发行以中、长期为主, 发行时点、额度不统一, 国债还本高峰期压力较大。平均剩余期限对债券组合期限具有一定平整性, 但易造成某时期内国债发行期限的集中, 不能有效改善国债规模结构。国债余额期限结构指的是国债余额中在不同剩余期限区间上的国债规模, 其直观反映了未来还本的情况。设{uj, j=0, 1, …, J}是剩余期限 (0, 360]上进行划分的节点, 其中u0=0, uJ=360, 且对任意i
为促进国债期限结构的合理性, 逐步改善国债还本结构, 在各个区间上国债余额的变化应较为平稳且余额相互之间的比例应逐渐趋于合理, 为此, 国债余额结构满足下述约束:
间上的余额占国债总余额的比值;b0 (s, ui, uj) 为s时刻剩余期限在 (ui, uj]区间上合理国债余额结构比例, 且满足b0 (s, ui, u1) +b0 (s, u1, u2) +…+b0 (s, uJ-1, uj) =1。
在实际应用中, 可将国债剩余期限划分为 (0, 12]、 (12, 120]、 (120, 360]的短、中、长三个区间, 并选取计划期每年末作为计算时点。
(五) 平滑性约束
从时点上看, 国债的发行一般以年、半年、季度、月度为周期。考虑到国债品种并非每月发行且国债季度性结构特征明显, 为平滑年度内国债还本, 此处以季度为区间, 要求计划期内各个季度余额增长标准差满足:
其中, 表示第q季度与上一季度国债余额之比, 与Sb分别为计划期内b (q) 序列的均值和标准差。
(六) 自身限制条件
国债发行还应充分考虑到各类投资者对国债品种和期限的偏好, 以及国债市场的稳定性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对于短期国债, 债券发行与市场的短期行为密切相关, 如果出现大的波动, 将对货币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中长期债券, 一次性发行量过大, 容易产生招标流产、招标利率上升等不利影响;一次发行量过小, 增加了国债发行的管理成本。因此, 考虑到当前我国国债发行结构尚未合理, 要求在计划期内的国债发行量满足:
其中ψk, t、Ψk, t视国债发行品种和时刻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国债发行优化模型
国债发行成本是国债发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确保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减少国债成本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债务管理的核心。2004年中国政府债务管理报告明确提出, 在日常管理中合理控制举债成本是我国政府债券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测算和控制发行成本, 周子康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债发行组合成本函数, 定义计划发行期[ta, tb]内国债组合的成本函数C (∏) 为:
其中, ∏={ta, …, tb}为国债发行计划的月份时间t的指标集, ta为计划开始的月份, tb为计划结束的月份;Dk (t) 为t时刻发行的第k种国债的久期;R (t, T) 为t时刻剩余期限T-t的即期利率。
上述成本函数涵盖了发行额、发行期限、利率期限结构以及票面利率等多种成本制约因素, 并采用久期进行了调整, 不仅能提高成本测算的准确度, 而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优化中因长期国债权重较大使得发行集中在短期的现象。由于利率变化是随机的, 计划发行周期内即使确定的发行额、发行期限, 组合成本函数也是随机变化的。
因此, 本文采用上述国债组合成本函数, 以国债发行期望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综合考虑财政需求、余额管理、利率风险、余额期限结构、平滑性等约束条件, 构建我国国债发行模型。
显然, 基于利率变化、财政收支预算等变量的随机性, 该模型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随机优化问题。对于此类优化问题, 可采用了基于分层抽样的随机模拟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进行求解。
四、结论
国债发行是一个动态过程, 涉及发行规模、发行时点、发行结构、发行成本等诸多问题。为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预计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将持续保持高位。因此, 在当前背景下, 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均衡国债发行结构、优化国债发行体系对于提高政府债务筹资效率、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发挥国债市场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国债市场现状, 本文构建了面向财政需求的国债发行随机优化模型。以国债发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提出了国债发行应满足的财政需求、余额管理、利率风险、期限结构、平滑性及自身限制等约束条件, 较好地将国债发行时点、品种、规模的当期需求与后期影响相结合, 同时也考虑到了利率变化、财政收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提高模型的实用性的同时, 有助于有效降低举债成本, 促进国债发行结构和存量结构的均衡合理, 优化国债发行和管理体系, 防范和控制国债市场风险。
摘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预计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将持续保持高位。在此背景下, 研究优化国债发行结构、控制国债发行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国债发行结构不合理、国债还本不均匀、举债成本较高等突出问题, 本文以国债发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构建了面向财政需求的国债发行随机优化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国债发行应满足的财政需求、余额管理、利率风险、期限结构、平滑性及自身限制等约束条件, 同时也刻画了国债发行中利率变化、财政收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提高模型普遍适用性的同时, 有助于降低举债成本, 促进国债结构的均衡合理, 优化国债发行体系, 防范和控制国债市场风险。
关键词:国债发行,财政需求,发行成本,随机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杨义群, 钟兴文, 胡征月.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的数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10.
[2]赵谦.基于利率成本最小化的国债发行策略研究[J].预测, 2008, 27.
[3]Patrick J.C., Pesaran M.H., Vahey S.P., Scope for cost minimization in public debt manage-ment:The case of UK, Faculty of Economics (for-merly DAE)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with Number 0338, 2003.
[4]M.Adamo, et al., Optimal strategies for theissuances of public secur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inance, 2004, 7 (7) :805-822.
[5]周子康, 杨衡, 陈芬菲.国债发行成本组合函数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0, 1.
面向需求 篇2
务器系统的版本或补丁程序,这不仅关系到服务器的性能发挥,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因为现在的操作系统不断有新的安全漏洞被发现,及时安装补丁可以有效地阻止、填补这些安全漏洞。目前在服务器系统管理方面的重点与难点当然是各种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了。在这其中又包括各种不同版本的主流windows、linux和unix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了。而每个系统中所包括的具体管理工作又非常多,非常复杂,但这些又是网络管理员所必须掌握的。至少,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中,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主流的windows和linux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了。在一些较大企业,或者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证券和保险等)中,unix、linux系统又是最普遍采用的,所以unix和linux系统管理对于专业网络管理员来说,又是必须要掌握的。当然,像其他应用服务器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掌握。2.关键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这也是整个网络管理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网络规模比较大,网络设备比较高档的单位网络中。因为单位网络系统更依赖这些关键设备的正常工作。计算机网络的关键设备一般包括网络的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服务器,它们是网络中的“节点”。对这些节点的维护和管理,除了需要经验积累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来监视其工作状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和故障排除。另外,为了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对一些关键设备进行冗余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冗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端口角度进行,如对关键设备(如服务器、核心交换机)采取冗余链路连接,这样当其中一个端口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冗余链路就可以接替故障链路继续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另一层含义是对配置双份的设备或部件,如服务器中的电源、风扇、网卡,甚至内存等,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也可以配置两个。在正常工作时,这些冗余设备或部件起到负载均衡的作用,而在某部分出现故障时,则又起备份的作用。在关键设备维护与管理中,服务器和网络总体性能的监控与管理是个技术重点和难点。要用到各种监控和管理工具,如流量监控工具mrtg、网络性能和通信监控的sniffer类工具,带宽性能监控的qcheck和ixchariot工具等。服务器性能方面的监控与管理还可利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性能和监控管理工具进行。当然,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是整个关键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从事网络
管理,甚至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共识。目前在关键设备方面,主要是以cisco、华为3com等品牌
为主,掌握这两个主要品牌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方法是网络管理员所必需的。3.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网络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如用户账户、密码、文件和网络访问权限、用户权利、用户配置文件及用户安全策略等。既要保证各用户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同时又要避免分配过高权限而给网络安全和管理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在网络管理中,网络管理员要求在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单位人员的工作职权和人员变动情况,为每个用户设置账户、密码和分配不同的网络访问权限;设置web服务器、vpn等远程访问服务器中用户的访问权限等;限制web服务器可登录的账号数量,及时注销过期用户和已挂断的拨号用户,关闭不用的网络服务等。但要注意的是,在linux和unix系统中,用户管理不是集中的,因为它们所组建的网络是基于p2p(对等)模式的,除非用其他工具来实现模拟的域管理;而windows系统的域模式中,可以组建基于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域网络,可以进行集中用户管理,这就是windows域网络的一个重要优势。而且在unix和linux系统中,用户管理(其他管理也基本上一样)基本上是基于命令符的终端模式进行的,初学者难以掌握,而windows系统中的管理基本上是以图形界面模式进行的,比较容易掌握。4.文件系统管理 网络中的文件系统管理是整个网络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各用户的正常工作和网络应用,同时还关系到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在文件系统管理中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网络操作系统,部署相应的文件服务器系统、dfs(distributed file 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或者nfs(network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通过这些文件服务器系统的配置,就可以实现许多高级的文件系统管理和应用,如通过文件服务器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就可时刻监视文件服务器或网络中其他主机上的文件共享与会话连接;通过dfs的部署就可以在全网络中部署统一的共享资源访问点,方便共享资源的使用与管理;通过nfs的部署,就可以实现与其他系统类型网络(如linux和unix系统)的文件相互访问机制。这些都是与文件系统管理有关的服务器系统,必须熟练掌握。其次,要为各用户设置必要的文件夹
共享权限,以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安全访问权限。当然不同类型文件格式的文件和文件夹所能配置的权限不一样。在文件格式上,windows nt平台有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和ntfs(new technol ogy file system,新技术文件系统)文件系统。ntfs是windows nt平台所提供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网络文件系统,在新操作系统中尽量采用。而在linux系统中目前主要有ext2和ext3文件类型,建议采用最新版本的ext3格式。最后,需要定期检查服务器文件系统的安全性,最好在组策略中设置文件权限更改方面的审核策略,以便及时发现文件系统权限的非法更改,并予以纠正。5.磁盘和数据管理 磁盘与数据管理同样是整个网络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大型、外资企业中。在磁盘管理方面主要包括磁盘系统的基本操作与管理,如磁盘格式化,磁盘的分区、盘符的分配与调整,文件系统转换,基本/动态磁盘类型的转换,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的配置,以及用户磁盘配额的配置与管理等。数据管理目前在整个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因为现代企业网络中保存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包括日常的办公文档、电子表格、产品资料、产品数据库、财务数据库和营销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除了必须配备强大而又安全的杀病毒软件系统外,raid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其可以起到加速磁盘读写速率,提高磁盘读写效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可以起到保护数据安全的作用,因为有些raid类型具有镜像,或者奇偶校验功能,通过它们就可以对故障磁盘上的数据进行恢复。另外,在企业网络中,还要防止因电源故障而出现的文件丢失,这时就要用到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供应),还可能需要为关键的服务器配备冗余电源、电源风扇部件。确保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容灾方案。在预防灾难的计划中,网络管理员不应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普通的问题上,应该考虑得更广泛一些。设想发生了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将整个网络全部摧毁,网络管理员该如何恢复,花费多少时间,采取何种步骤进行恢复。在容灾方案中一定要详细,并通过模拟实验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在容灾方案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数据备份计划,它是关键中的关键。备份计划应该包括如下信息:备份什么、在哪备份、何时备份、多长时间
备份一次、谁负责备份、备份载体应放在哪、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备份,以及一旦数据丢失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可靠的数据备份是网络管理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备份计划后就应该认真执行。作为网络管理员事先要进行灾难恢复计划,过程中要每天坚持数据备份,事后要及时恢复系统,尽可能地避免数据丢失。如果是大型企业,或者有分支机构的企业,对于一些关键数据(如企业数据库、e-mail和财务等),为了确保网络系统中文件和文件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采用了异地远程数据备份和远程数据镜像存储措施,实施异地容灾,这样企业所能承受灾难的能力就远比只在当地进行数据备份强了。6.ip地址的管理 ip地址管理是计算机网络能够保持高效运行的关键。如果ip地址管理不当,网络很容易出现ip地址的冲突,导致合法的ip地址用户不能正常享用网络资源,影响网络正常业务的开展。目前ip地址有两个主要版本,是ipv4和ipv6。现在普遍使用的仍是ipv4,但ipv6协议也正在开始普及,新的操作系统,如window vista、windows server 2008、redhat enterprise linux as 4.0和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0等都已开始支持ipv6协议了。在小型计算机网络中目前都是直接采用ipv4 c类地址中的192.168.0.0/16专用网络地址段,每个ip子网可以拥有256台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而在大中型企业中,通常是采用a(10.0.0.0/8专用网络地址段)或b类(172.18.0.0/12专用网络地址段)ip地址。这些地址均无须申请,可直接使用。当然在单位网络中,ip地址的分配通常不是严格按照ipv4协议中规定的类别来进行的,而通常是采用地址前缀方式重新划分。在ipv4协议中,ip地址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方式。静态ip地址分配法:对于服务器(包括域控制器及其他所有成员服务器)、经常上网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一般给予一个固定的ip地址。dhcp动态ip地址分配法:对于那些不经常上网或是移动性较强的计算机,可以采用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来动态配置ip地址,以节约ip地址资源。这里关键是要设置好地址池范围。经验之谈 对于小型企业网络(50个用户以内),建议采用dhcp动态ip分配方式(需要采取静态ip地址的终端在dhcp服务器中排除即可),因为这类网络终端用户比较少,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网络中的各终端进行管理。而对于较大的企业网络,则建议采取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因为如果这类网络采取动态分配方式,则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就很难查找故障的发
生点。而对于大的企业网络,如果用一个c类ip地址不够用,而且有些部门长期只有少数用户需要上网(主要是营销部门),此时建议采取划分子网的方法,对一些基本有固定上网用户的部门采取静态ip地址分配,而对那些长期只有少数用户上网的部门采取动态ip分配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ip地址。7.安全管理 在网络安全管理上,现在的企业比几年前要求高了许多。不仅要求网络
管理员能部署防火墙、杀毒软件系统,而且还要能对整个网络部署一套有效的安全策略,全面保证网络的安全。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际经验得出,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用户权利的配置、文件和文件夹共享权限和安全访问权限的配置。可使用的管理方法有系统管理报警选项设置、事件日志分析和安全策略审核等。良好的安全策略对于企业的数据、软件和硬件是绝对重要的。在网络安全行业内流行着这样一条80/20法则,也就是80%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内部(内部危害分为三类:操作失误、存心捣乱及用户无知)。要想保证网络的安全,在做好边界防护的同时,也要做好内部网络的管理。网络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定义、实施、管理和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如果许多无关的人也可以登录服务器,非授权的人也可以窃取或破坏信息,那么即使最好的硬件、软件和培训也都变得毫无价值。软件安全策略的目标是: 保证只有授权的用户才可以使用一定受限的网络资源,预防给予过高的权限,定时检查用户权限和用户组账户有无变更。减小数据、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由于受到疏忽的操作或恶意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对于服务器而言,错误操作是最大隐患。这要求网络管理员自身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对于用户,网络管理员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操作培训。防止网络中非授权的外部访问。例如,通过internet访问。这是个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对于网络管理员这是无法原谅的粗心。要限制用户的非法外网访问,一方面可以通过用户授权,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一些专用网络管理软件或硬件来实现,如一些代理服务器和宽带路由器就有访问控制的功能,要好好利用。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用户的管理。当单位来了新的员工时,网络管理员需要为他(她)创建新的用户账号;当有职工调动工作岗位时,网络管理员该为其重新分配用户权限;当有职工离去时,网络管理员应该立刻删除这个账号与密码。另外,在安全管理方面,还要注意安全管理中的“木桶理论”,整个网络的安全管理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整个网络的安全性最终取决于安全性能最差的部分,而不
是那些安全管理做得最好的方面。8.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包括添加新的软件、升级现有的软件和删除过时的软件。如果在服务器上安装,最好在安装之前做好服务器备份。如果在工作站上安装,应该先做一个安装测试,然后保证每一台工作站的一致性。如果要在工作站上安装新软件,应该先做一个安装测试,并记录下每一个步骤。测试安装在典型的工作站上是否会出现问题。如果认
为满意,就在每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上都重复安装过程,保证一致性。如果在每一台工作站上都使用相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一致性的安装应用程序非常简单。如果网络上用户过多,可以考虑使用某些特殊的工具来生成软件自动安装过程。如windows系统的“无人值守安装”和“远程安装”功能就可大大减轻网络管理员软件安装的负担。软件永远不可能完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设备的驱动程序,都应该至少每个季度检查一次有无升级的提示,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上都要进行这一项工作。有时,补丁程序本身比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可怕,操作系统的补丁导致的严重事故比比皆是。如2003年1月25日爆发的slammer病毒就是利用了sql server 2000的一个漏洞进行攻击的蠕虫病毒。其实早在2002年7月,微软就针对sql server 2000中1434端口的漏洞,公布了安全补丁程序,对于微软服务器软件的用户来说,只要下载了补丁程序,就可以避免这次灾难。但遗憾的是,太多用户忽视了微软的建议。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安全意识的树立,在某种意义上比安全技术本身更重要。另外,在软件管理方面还应对服务器中专门存放源程序文件夹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限制,通常只允许系统管理员有权限访问和使用,否则一些不自觉的用户会在他们的计算机上安装一些本来他们不需要的软件。9.硬件资源的维护与管理 在企业网络中,网络管理员通常需要负担起管理服务器和全部共享网络资源的责任,包括打印机、处理器、内存和硬盘等。在这种条件下,网络管理员的责任是相当直接的。在对这些网络硬件资源的管理中,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施常规检查。虽然现在复杂的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问题而不至于停工,但是网络管理员在这些非关键性的错误堆积起来并变得严重之前,需要周期性地检测服务器并纠正这些错误。计算机系统也带有诊断工具,但是可能需要使用比它们更复杂的专业工具,比方说intel公司的landesk management suite或者novell的managewise,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测试,并有更好的联机帮助。
网络就是网络管理员的阵地,网络管理员还应对网络内的各台微机或各个工作站进行定期巡检,了解每台计算机的状态,并定期保养。在出现了硬件故障后,网络管理员还必须承担起故障排除和基本硬件维修的责任。这是最体现网络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冷静心态和逻辑思考能力的时候。随着经验的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网络管理员要了解各处可能发生的问题:时刻不忘在笔记本电脑中记下调查结果和建议;利
用书籍、期刊和自学培训等方式尽可能地积累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还应该采取措施预防网络故障的发生。网络管理员应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并记录在网络文档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以前的积累常常可以帮助查明某个事件的原因。10.网络打印机的配置和管理 在企业中,打印机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现在网络打印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之所以要单独把它列出来,是因为其在企业网络中的位置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商务型企业中。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网络中的打印机和打印任务,也是网络管理员所必须面对的。这就要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懂得如何安装、设置共享打印和网络打印服务器,而且还要熟悉一些网络打印机管理软件的使用,设置网络打印机的策略、共享属性和安全规则。11.网络布线的日常维护 网络故障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来自布线系统,有经验的网络管理员都会知道,布线系统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验与技巧。做好了,在出现故障时,就能及时快速地定位故障的发生点;做不好,可能花费几天的工夫也不一定能找到其实很明显的故障原因。在日常的网络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员工的调动与工作需要在网络上添加新的服务器、工作站和联网设备,替换被损坏的线缆或排除网络线缆接头故障等,都需要对网络布线系统进行维护。1)建立网络布线基准文件 在线缆系统安装后,网络管理员使用电缆测试仪对线缆进行周期性检测,确保布线系统的质量。在评估认证后,将电缆测试仪存储的测试结果复制到计算机上并打印出来,作为网络布线基准文件。对于不合格或者即将不合格的线缆、模块或水晶头等附件进行即时更换。2)网络布线故障的测试与定位 将网络布线系统分割为若干个逻辑元素,每个逻辑元素包含一段固定链路、分线盒和跳接电缆。使用电缆测试仪逐个测试逻辑元素,若电缆测试仪显示开路的距离,可以确定开路或短路的位置;若发现接线映射故障,多数是固定连路两端的误接;若是衰减存在,多数是劣质电
缆。使用替代法验证可疑元件即可。12.网络升级与改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无论哪个企业的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面临升级或改造。如在无线wlan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2003年之前,企业网络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有线以太网,而从2003年3月intel推出了集成无线网卡的迅驰处理器以后,wlan无线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标准不断涌现,wlan技术已从小范围实验走向了企业应用的前沿。现在就有许多企业在原
面向需求 篇3
关键词:社会需求 中职德育教育 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口计划生育的普遍实行,我国现阶段学生人数减少。为了稳定生源人数,中职学校在招生质量方面把控宽松,中职生源质量下滑。中职学校入校的新生已不仅仅学习成绩不理想,相当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抑郁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育的不足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院校对于德育教育属于重口头、轻实行的树旗帜行动。虽然学校领导不断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核心还是集中在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方面。立人先立德是中国的传统理念,中职学生本身素质差,缺乏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涣散、集体荣誉感不强、思想道德水平低,学习能力差。中职学校轻视德育工作,或者德育工作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表现。
2.教育方法落后,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教育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师队伍中缺乏研究型的研究学者,即使有先进的教育方法也很难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对于素质参差不齐的中职学生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学热情低沉。德育内容大多脱离中职学生的心理实际,过高要求他们一些成人都难以做到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往往流于空喊口号的尴尬境地。程式化的教育方式、脱离现实的教育内容只能进一步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提高意识。
3.中职学生自身缺陷严重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之初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学生,来自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基本成型的性格特质。学校教师的指导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对教师的抗拒,对学习的反感是造成中职学生德智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1.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中职院校为企业定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结束之后,能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实习锻炼,更加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工作环境中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学校和工作环境的差距中能够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校企合作办学对加强学生的自我道德感知和道德纠正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中寻找自我,而且更能够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为企业输送适应性强的技术人员。
2.利用信息化手段潜移默化改变学生
应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很难开展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学生德育教育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各个方面,而且是应该基于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德育状况各不相同。教师尤其是班级班主任来说,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增加互动。微信、QQ、微博等更能随时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心得,为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沟通途径和平台。
3.探索德育教育实践模式,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面对新时期教育对象和社会的需求,探索德育教育运行机制和内容创新势在必行。将德育教育内容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生活。这样能够让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的中职学生从身边感知德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去除晦涩难懂的高深德育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德育的理念知识更加能够走进中职学生的心中,在德育教育中让学生感受爱,得到爱,给予爱。
4.将家访形式深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
家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大多数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处于个性叛逆期,得到教师的关爱对其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走进学生家庭,更多地与个体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互信,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建立起来的师生情谊更加稳固,师生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对德育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庆军,翟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2011(24).
[2]樊天霞.论校企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创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3).
[3]文奕.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9).
面向需求 篇4
一面向需求, 紧抓机遇, 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2年底, 国家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 针对2007年核专业的变化进行了再次的调整, 把“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物理”5个专业中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把“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其中“核安全”概念的突出, 体现了国家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视, 也为高校指明了大力投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类”及“核工程类”人才的方向。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机遇是有核专业的高校又获得了大力发展该专业的最好机会, 挑战是这些高校将面临针对教学内容的陈旧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革。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必须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紧抓机遇, 大力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3年11月, “2013~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核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指委) 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3次会议特别强调建设适应新设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问题[3], 同时也建议相关高校加快适应核专业变化的需求,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南华大学作为2011年第一个 (也是唯一的一个) 开设核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 同时还是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 在“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1个专业后, 更应该带头面向需求, 及时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全面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如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 以更好地建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特色专业。
二整体考虑需求、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首先要有整体考虑的意识, 即应该从核专业的全局出发, 全面衡量考虑核工程与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核物理等核专业在国家本科专业调整中所承担的不同建设任务, 调查清楚各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及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开展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并特别要注重突出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的培养[4~5]。
1整体考虑各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和联系
核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区别, 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也各不相同,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小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1个大专业, 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有所改变, 但不能简单地把个别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删除, 更不可能笼统地把各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叠加起来。而“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改名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专业的组合, 而应该注重其强调的“核安全”概念和“核安全”文化, 应该注重其“宽口径, 重素质”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从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 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核物理、核技术及核工程基础知识, 能在工业、国防、农业、医学与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核科学技术和核工程方面的科研、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培养目标是有效保障和积极促进核科学技术在科研、能源、医学、工业、农业、地质、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科研、生产、应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很显然, 两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实践工作中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 只有全面地理解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才能为各个专业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里所指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即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 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则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精神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包括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 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 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发展学生各种学习和工作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实践技能的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
针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变化较大的特点, 考虑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注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核安全”理念和“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是确保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科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限于基本技能训练, 并且多数是验证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知识面较窄, 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较薄弱。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规划, 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有层次性、连续性和贯通性。把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和素养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 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
三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传统的核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面对核事业的高速发展, 核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我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 为培养优秀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时代, 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别大。所以我校在核专业人才培养时, 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的来源都是基于实践, 所以我校在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实践的体现不仅在课程体系方面, 而且在实验教学、科研创新项目和实习等方面[6~7]。
1充分利用办学经验, 强化传统的专业优势课程
在充分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主要体现在: (1) 设置了一批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核特色”专业课程。例如:针对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环保系统的辐射监测站”、“核工业系统的安防部”工作岗位的特点, 设置了“辐射剂量学”、“环境监测与评价”、“辐射防护”等课程。 (2) 在理论知识的加强同时也对其实践部分进行了规划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开展实践实习课程。例如:参观辐照厂, 了解其工业流程、核技术应用环节及其辐射防护的部分。参观铀矿开采和水冶, 了解铀浸出的流程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核专业的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的发展, 才可以更好的发扬我校的核特色。
2提高实践课程教学重视程度, 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 增设实验课程
由于我们核专业的专业特殊性, 在做实验方面有着和其他常规专业的不同之处。传统的核专业实验有不少是开展说教式的实验教学, 老师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 在实验时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面对比较简单的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但由于实验设备的短缺, 或者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缺乏对放射源的正确认识, 或由于课程安排的时间紧凑, 有很多同学可能会只是看完了老师的演示实验, 而自己动手时就不认真甚至不做了。
面对这样的传统实践课程教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做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我们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改善现有的实验室的条件, 满足各种教学的需求, 并增设比较实用和代表性的实验, 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更高、更好的实验;再一方面, 学校设立开放型实验室, 建立创新教育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自由主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实践工程, 提供给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8~10]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 基本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的机会很少。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社会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所以,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项目资源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 这是培养核专业科研创新人才的保障。培养核专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创造条件,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基地, 作为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载体, 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倡导教师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的实践平台和条件。二是学校在校内建立科研创新基地, 充分发挥校内科研资源优势, 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以利于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三是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 建立校外科研创新研究基地。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 能够提供给学生核实践的基地较少, 且在实践中的管理要求也较高。所以,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资源, 充分发挥核安全部门、核电、核环境监测企业的条件, 全面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在与核安全、核电及检测防护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中, 让学生结合单位科研和生产需求完成学位论文;另一方面, 建立生产实训基地, 促使核电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投入培养资金和设备, 主动接收学生实习, 并安排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共同培养地勘人才。这样, 学生通过在核电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 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使校企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知识的实践应用, 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与此同时, 这也是检验真理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 还是学生进行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及早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 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核专业的应用和发展态势很重要,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核专业的学习兴趣。
总之, 目前, 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人才培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应高度重视核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 从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 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 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研能力的培养。南华大学已经利用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调整的机会, 全面开展了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已经制定并形成了全新的核专业课程体系。相信再通过几年的工作推进和实践教学中的改进, 南华大学核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经济参考报.国务院通过《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12-10-2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1025/014013467731.shtml.
[2]每日经济新闻.日本核泄漏引担忧无碍中国核电发展计划[EB/OL].[2011-03-15]http://business.sohu.com/20110315/n279821769.shtml.
[3]红网.南华大学承办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EB/OL].[2009-11-20]http://bbs.rednet.cn/thread-20881452-1-1.html.
[4]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 2002, 4 (4) :63-64.
[5]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1997 (3) :18-19.
[6]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46-47.
[7]刘萌芽, 吴移谋.如何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J].南华教育, 2006 (4) :8-13.
[8]杨廷桐, 李秀杰, 文小军, 等.组织病理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 2:180-182.
[9]李小华, 于涛, 肖德涛.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0006-06.
面向需求 篇5
基于UML面向对象需求分析的通讯录管理系统一、实验目的:
1、熟悉UML建模工具Visio2007
2、熟悉活动图
3、熟悉顺序图
二、所用软件:
Microsoft Visio2007
三、实验分析: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交际圈越来越广泛,人际关系的记录也越来越多,所以我就编写了一个通讯录管理系统,此系统由JAVA语言写成,主要功能有:
1、添加联系人信息
2、模糊查找了联系人(按姓名、按号码)
3、修改联系人信息
4、删除联系人信息
通过这个系统,正快速准确的对联系人信息进行各种操作。
还有此系统运用的数据库为SQL-server数据库,各种联系人信心都储存在其中,用户输入数据,系统通过数据库数据的验证,来完成各种多通讯录的操作。
四、实验步骤
1、活动图 Customersystem写入数据库进入主页面数据库中查找号码选择业务显示查询结果号码不存在添加联系人输入数据数据库中查找姓名按号码输入号码查找联系人显示查询结果姓名不存在按姓名输入姓名数据库中查找姓名修改联系人输入联系人姓名姓名不存在修改联系人信息提取联系人信息写入数据库删除联系人输入联系人姓名数据库中查找姓名姓名不存在退出系统从数据库删除联系人信息
2、顺序图
用户选择业务增加查找修改删除顶层包:用户选择添加返回查找返回修改返回删除返回
五、心得体会
面向需求 篇6
汉字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有可能为现代技术与文化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打上个人的印记。
关键词:汉字 笔画 结构 参数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15-03
1 引言
21世纪,移动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子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技术革命在带来信息迅捷传达及便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抹杀了,人的个性特征,使情感交流“快餐化”;在文字的载体从有形逐步走向无形的进程中,如何去保留文字之个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文化传播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下,文字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载体,其作用日益凸显;而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看,相关于文字的设计与研究同样不可或缺。
2 汉字设计
2.1 文字的属性
文字的属性,主要体现为:1)可视性与可读性。文字以视觉表义符号的形式,再现口语的声音;文字的基本个体是“字”;2)文化传承与思想交流的载体。文字可以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记录知识、传达思想;3)再约定与再设计。文字是人类约定创造的视觉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重新约定,从而形成文字改革;而形式的设计则基于应用之需求。
2.2 汉字设计的方法
汉字设计作为汉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成果,其设计应用领域也已得到有效拓展。传统的汉字设计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汉字字库设计和基于汉字的图形设计。
汉字字库设计
专门的汉字设计者根据某种汉字结构或者外形的特点,系统地设计整套字库。其设计周期较长,一个字库中的每个字都必须有统一的细节特点。典型的设计思路是:1)以宋体或黑体作为基础字体,加工改造设计新的字体;2)由一些手写体延伸而来,手写体的作者先进行书写,再由专业的字体设计师对扫描后的手写体进行再设计与规范,最后录入字库中,从而得到具有个人特色的整套手写字体,比较著名的如方正徐静蕾体。
伴随技术的进步,电脑应用字体设计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常用的电脑字库有十几种,每种字库都有几十种到上百种不等的字体。
基于汉字的图形设计
设计者只是对单个字或几个字进行图形上的改变,根据字的具体特点,通过对汉字的结构、色彩、肌理的创造性改变,得到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设计字体;这种设计赋予字更多的传播寓意,可运用于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中。
汉字设计思维
汉字兼有图形与文字两种属性。现有的汉字设计研究主要关注汉字的图形属性;而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一书中提出汉字的“模件体系”,将汉字结构分解为“模件”系统,“模件”可以反复组合构成,这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艺术与社会文化的设计思维方式。
2.3 现代社会与技术语境下的汉字设计需求
随着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人们对汉字字体应用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既有的汉字字体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
汉字设计需求的用户心理机制
今天,主要的文字应用方式已经转向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递与记录,人的情感表达因为文字“可拷贝”,而使原先带有个人印迹的交流方式显得弥足珍贵。
汉字记录功能演变带来的新设计需求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与表示符号,作为一种符号必须要求其本身能够完整地反映所要表示的内容,并且能够准确地传达所要指示的信息。”当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社交模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QQ、微信中充斥了新鲜语汇时,汉字的记录职能也随之发生转移。这种职能转移对汉字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用变异字形、增加构件和重新造字等手段创造新字或者新用法,从而引起记录某个语词的汉字结构发生变化。
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需要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设计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完成汉字文化的再创造,将带来汉字设计与研究的新需求与新视角。
3 参数化汉字设计的方法
3.1 汉字解构与结构特征分析
3.1.1 汉字结构分析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笔形四个层次(从落笔到抬笔即为一笔,称为笔画,笔画的具体形状叫笔形)。 (表1)
3.1.2 汉字的结构类型
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独体字具有如表2所示的结构特点。
而合体字有多个部件,根据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合体字结构主要有12种,如表3所式: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结构形式。
3.2 汉字的形状参数
根据汉字构成的结构层次关系,设定形状参数以描述汉字的笔画、笔形。
常用的汉字笔画共有31种,如表4所示。
3.2.1 笔画的分类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单元,同样的笔画又因为笔画长短、角度、弯曲形态等属性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笔形(如上表1中,撇就有3种不同的笔形);不同笔画可设置的参数数量、形式也不相同。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先对笔画进行分类;分类原则如下:
单一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提6种;
复合笔画按照起始第一笔分类;
带有“弯”的复合笔画较为复杂,单独作为一类。
据此,形成如表5所示的汉字笔画类别;根据笔画对应的纵横数值,形成笔画的特定代码(如“J”的代码就是31),以实现后续设计程序中的笔画调用:
3.2.2 样条曲线引入描述笔形
为了准确描述汉字笔画中为数不少的曲线笔画,我们引入样条曲线(NURBS)。所谓样条曲线(Spline Curves)是指给定一组控制点而得到一条曲线,曲线的大致形状由这些点予以控制。样条曲线不仅通过各有序型值点,并且在各型值点处的一阶和二阶导数连续,也即该曲线具有连续的、曲率变化均匀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能够很好地描述汉字笔画的曲线特征,并为笔形的调整留下设计契机(如图6)。
3.2.3 笔形参数的设定
笔形参数的设定,主要依据笔画分类进行:
单一基本笔画之横、竖、点、提的参数,用首末两端的相对位置描述;而撇、捺之笔形表现出一定的曲率,所以还应加入一组样条曲线型值点说明其特征。
根据表4复合笔画的分类与构成情况看,所有的复合笔画都可以看成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笔形参数的设定,包含3类点的位置:1)笔画的首末端点;2)转折点;3)样条曲线型值点。(如图7)。实现对这3类点位的控制与调整,就可以有效改变笔形。而笔画代码的导入,则明确了相应的笔形参数点的数量。
3.3 汉字的结构参数
根据前文对汉字结构的解析,明确汉字的结构参数,既是对汉字部件的组成形式与笔画的构成关系的描述。
3.3.1 汉字的第一类结构问题:汉字类型和结构形式
汉字分独体字与合体字两大类,汉字独体字的结构特征完全由组成字体的笔画关系所表达;而合体字共有12种结构,其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笔画关系,还与结构形式直接关联。
定义第一类结构参数,以实现以下目标:1)区分字体的类型(独体字的代码为“10”/合体字的代码为“2a”…“21”);2)在明确合体字的结构类型的前提下,形成部件调节参数(按部件移动、缩放)。
3.3.2 汉字的第二类结构问题:笔画的结构关系
汉字笔画的结构关系其实就有两种:相交或者不相交(如表1中的“秋”字,其间横竖笔画相交,点则不与其他笔画相交);所以,可以用笔画之间是否存在交点,说明两笔画之间的关系。第二类结构参数就应该包括两类:1)汉字及部件对应笔画的数量(单体字只有笔画总数;合体字则是各部件对应的笔画数量);2)交点存在于否及其位置,说明笔画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笔画平移、旋转、缩放可以调整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3)笔画尺度关系(比例、方向)。
3.3.3 汉字设计的效果参数
汉字设计的效果参数主要用于控制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的外形是矩形,可以通过把字形拉长、压扇、左斜、右斜,或酌情使用圆弧、梯形等方式,使汉字的外形轮廓、高宽比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设计效果。
3.4 构建参数化汉字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4.1 建立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参照系
建立汉字参数化的设计参照系是描述笔画位置、调整笔画与字体形状的基础;设定一个500*500px的图框,每个汉字在设计过程中,将被置入该设计框内:以此为依据调整笔画、部件位置及比例关系。当完成整个字体的设计后,通过调整该框的整体形态、高宽比,可以调整整字的设计效果。
3.4.2 汉字参数化设计的数据库系统
解决汉字的参数化设计问题,不仅需要探讨笔画的形状,还需要探讨笔画或部件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如同笔画的形状可以用3类型值点表达一样,汉字的部件与构成笔画也需要事先加以表达。不同的是,汉字笔画的数量有限,而常用汉字的数量就有数干。
具体的解决思路是,分别建立汉字设计的笔画形态参数数据库(数据包括表3所列笔画的编码、对应3类型值点的数量与位置)、基础汉字库(存储于云端,具有开放的数据结构,可以满足数据信息的扩充和数据信息的共享;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汉字参数化设计“元”;存储两类汉字结构参数)、自定义字库(设计完成的个性化字体,可以存入该数据库,以便用户调用)。
汉字个性化设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积累,可以通过如下两条途径形成:1)在建立基础数据库结构的同时,录入常用汉字的基本数据信息;2)建立开放的“众筹”数据信息端口,不断扩充数据信息;即提供对常用汉字以外的“新字”自主搭建的功能,并将就此形成的数据导入到存储在云端的基础数据库中;从而不断充实字体设计的基础数据库。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对汉字的造型和笔划结构已经熟知。这是汉字基础数据库“众筹”模式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
3.4.3 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程序模块
以黑体为设计参照,汉字参数化设计应用程序应考虑“新字搭建”、“字体设计”和“字体信息输入与判定”3种不同功能需要,设计应用程序架构和流程(如图8),其中“存入字库”的操作,可对应“基础汉字库”和“自定义字库”;所提供的操作具有选择性,即可选择“存入”/“不存入”相应的数据库。
3.5 汉字参数化设计应用程序的交互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普通用户提供开展汉字设计、赋予汉字个性化特征的技术解决方案与相关应用程序。因此,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程序应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保障汉字结构的规律性,使设计生成的汉字可辨识;2)注重设计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特征,从操作程序和界面设计两方面,提供用户友好的操作感受;3)在尊重用户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供用户共享字体设计信息的便捷;4)关注设计过程的趣味性,通过字体设计成果体现用户的个性与审美取向。
4 结论
汉字的演变,使人类使用文字的方式从“画图”转向“写字”。线上阅读、网络社交平台、电子邮件、个人主页等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获得、传播与交流方式,也对汉字的个性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汉字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普通人开展个性化的汉字字体设计提供可能;现代技术与文化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有可能因此打上个人的印记。
基于用例模型的面向对象需求分析 篇7
软件需求分析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它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需求分析,才能把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概念描述为具体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从而奠定软件开发的基础。研究表明,在需求阶段检查和修复一个错误所需的费用只有编码阶段的l/5到l/10,而在维护阶段做同样的工作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编码阶段的20倍。这就意味着在需求阶段和维护阶段修复一个错误的比值可高达1:200。由此可以看出,需求分析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需求的分析和管理,既可以减少软件开发中的错误,还可以减少修复错误的费用,从而大大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缩短软件开发时间。
二、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
软件开发常常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在为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服务,但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与用户的需求有偏差,用户往往在看到最终交付的产品时才真正明确自己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客户对自己系统的需求从一开始就是含糊的并且总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对细节进行澄清改变和补充也就是说客户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能经常改变系统需求,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更改可能是最常见的错误但也是修改花费最昂贵的错误。
三、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的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挡。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了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的建模方法。
面向对象的建模,就是把系统看作是相互协作的对象,这些对象是结构和行为的封装,都属于某个类,那些类具有某种层次化的结构。系统的所有功能通过对象之间相互发送消息来获得。面向对象的建模可以视为是一个包含以下元索的概念框架:抽象、封装、模块化、层次、分类、并行、稳定、可重用和可扩展。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的出现是面向过程和严格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渐进演变结果。
在需求分析阶段,UML可以用用例来捕获用户需求。通过用例建模,描述对系统感兴趣的外部角色及其对系统(用例)的功能要求。分析阶段主要关心问题域中的主要概念(如抽象、类和对象等)和机制,需要识别这些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并用UML类图来描述。为实现用例,类之间需要协作,这可以用UML动态模型来描述。
四、用例模型技术
1、基本思想
针对需开发的软件系统,首先明确系统边界,然后找出系统边界以外的参与者,再按用例模型从这些参与者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的角度,描述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及系统向参与者提供什么功能。
2、系统边界、参与者
系统边界是指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所有系统成分与系统以外各种事物的分界线,而参与者是指在系统之外,通过系统边界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任何事物在面向对象分析(OOA)中,认识系统边界与参与者是为了确定系统范围,弄清系统应该在它的应用领域中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OOA模型。
参与者不仅仅是指与系统交互的各类人员,还包括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任何其他事物。
3、如何确定参与者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这个系统建立后将发挥的作用,主要需考虑系统外部将有哪些事物与它进行交互。凡是与系统进行数据信息或控制信息交换的外部事物都应看作参与者。常见的参与者有:
(1)首先从接受系统服务的人员中发现哪些人员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这些人员是参与者;
(2)从为系统服务的各类人员中发现参与者。那些为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工作,并且直接与系统交互的人员就是参与者;
(3)与系统相连,向系统提供外界信息或者在系统控制下运行的设备也可以看作参与者。这些设备在与系统交互、要求系统提供某些功能方面,与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要注意区别设备的两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对内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对外不必经过与人员的交互而直接发挥某种作用的设备,符合图l(a)所示的模式,这类设备应该被看作参与者;另一种情况如图l(b)所示的模式。设备对内与系统相连,对外与人员交互,人员以外是现实世界的其他事物。在这种模式下,有时可以把系统边界定在设备与系统之间,把设备看作参与者;有时也可以把系统边界定在设备与人员之间,把设备看作系统的设施,而把人员看作参与者。
(4)与当前系统相连的外系统是系统边界之外的另一种参与者。
4、用例的确定与描述
用例是外部可见的一个系统功能单元,这些功能由系统单元所提供,并通过一系列系统单元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换的消息所表达。从用户角度来看,上述情况很可能是异常情况;从系统角度来看,它们是必须被描述和处理的附加情况。
例如:在图书管理系统中,Borrower(借阅者)需要通过系统Borrow Book(借书)、Return Book(还书)、Reserve Book(预定书刊)、Cancel Reservation(取消预),而借阅者的这些操作都需要通过Librarian(图书管理员)来实现,图书管理员使用系统时首先要Login(登录),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要Maintain Book Info(维护借阅者信息),Maintain Book Info(维护书刊信息)及Maintain Subst B Info(维护物理书刊信息)。所以图书管理系统需要以下8个用例:借书、还书、预定、书刊、取消预定、登录、维护借阅者信息、维护书刊信息、维护物理书刊信息。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中预定书刊用例的描述如下:
5、用例模型
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参与者所理解的系统功能。首先,它描述了待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次,它将系统看作黑盒,从外部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第三,它驱动了需求分析之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保证了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在UML中,一个用例模型由若干个用例图描述,如下图3:
用例模型是获取需求、规划和控制项目迭代过程的基本工具,是对一个参与者使用系统的一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一个文字描述序列。通过分析,把每个参与者对系统的每一项功能的使用情况都用用例模型进行了描述,全部用例模型将构成对系统外部可见行为的穷举式描述。这样,由全部用例模型描述构成了整个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用例模型帮助客户、用户和开发人员在如何使用系统方面达成共识。大多数系统具有多种类型的用户。每类用户表示为一个参与者(Actor)。参与者在与用例进行交互时使用系统。系统所有的参与者和所有用例组成用例模型。一张用例图描述部分用例模型,显示带有关联关系(表示出一对参与者和用例之间交互)的用例和参与者的集合(如图4所示)。
参与者“银行储户”使用白动取款机系统从帐户中取款,或存款到帐户中,或在不同的帐户间转帐。这可以由图3中的三个用例表示,这三个用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联表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
五、结束语
UML改变了传统的软件设计思想,降低了系统设计的盲目性,也更有利于系统的扩展与测试。用例模型的提出对于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和对用例的分析,软件开发者可以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它是用户和软件开发者一起剖析系统需求的关键一步,推动了需求分析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
摘要:面向对象方法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方法,日益成为当今软件工程领域的主流方法。在系统需求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已成为获取系统需求的主要技术,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和对用例的分析软件开发者可以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它是用户和软件开发者一起剖析系统需求的关键一步,可以推动需求分析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
关键词:面向对象,用例,建模,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冀振燕著.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郑跃斌,韩文秀.用户需求分析的一种新方法-面向对象集成分析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05.
[3]何克清,何非,应时.角色Use Case:UML的一个更加完全的分析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09.
面向需求 篇8
1“就业难”现状分析
目前, “信管”专业就业难, 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清
这个问题几乎是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所面对的首要难题。除了传统的接收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少数部门之外, 其他的一些部门, 由于缺乏对“信管”专业的认识, 因此不可能在招聘专业里列出。更有一些单位, 误以为“信管”专业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 他们更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1.2 毕业生在读期间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些学生, 从大一进校到大四毕业一直处于迷茫状态, 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外再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 这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大学生, 大学四年只是盲目地跟着学校的课程进行学习, 开什么课学什么内容, 学完就完了, 不去认真地思考。“信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学科性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逐步明确专业的内涵, 理清自己发展的方向, 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优势, 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 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课程划分太细;教学模式及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 “信管”专业实际上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部分学校偏经济管理类方向培养, 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太少, 培养出来的都是“理论型”学生,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4 专业定位模糊不清
由于“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3大学科内容, 其教学尚没有固定体系, 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原有专业的基础, 合并调整来建设该专业, 这就造成了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拼凑、在教学内容上乱、杂等现象, 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信管”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一面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IT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等, 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 而“信管”专业培养的恰恰正是这种人才。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 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为:国有企业16.03%;录取研究生12.63%;民营及私营企业9.06%;三资企业9.13%;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4.14%;部队0.34%;高等学校5.76%;机关5.56%;科研设计单位4.35%;金融单位6.32%;出国1.12%;其他事业单位2.73%;医疗卫生单位0.04%;其他0.5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管”专业是一个适应面很广的专业, 就业机会很多, 因此,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分析, 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相应调整。
3“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3.1 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 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首先, 利用多功能的电化教学手段,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与灵活性。其次, 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最后,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基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本科二类地方院校来说, 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毕业生来说, 如果具有一技之长, 那么他在就业时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 我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 重在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系统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主流技术, 又具备使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的定位, 我校“信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以下3方面的专业能力: (1) 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2) 信息系统实施维护能力; (3) 信息监控、分析与处理能力。
3.3 课程内容注重与时俱进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的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导入。新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发展的新趋势, 对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 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南大将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借助数学理论、超文本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检索算法的研究;利用模式匹配技术开展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采用数据仓库思路建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
3.4 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中, 注重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的教学相关性,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认证。在“信管”专业的目标职位体系中, 绝大多数的职位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认证要求, 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认证、CEAC专项信息技术认证以及企业级专项信息技术认证等。我们坚持四年一贯性的职业认证的教育与宣传, 力求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就业的可能方向与相应的职业要求, 从而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摘要:面向市场需求, 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现状, 其次对于市场需求进行了简单分析, 最后给出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关键词:“信管”专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松.复杂环境下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规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3) .
[2]黄传峰.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认定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35) .
面向需求 篇9
关键词:专业需求,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 其主要为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就当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吸收不足, 课程设置的应用性不足,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甚至影响专业人才的综合发展。此种情况下, 积极面向专业需求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上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 是本、专科教材的“剪辑”。教学内容与市场、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教材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职生源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这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 由于工作量增大,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 无暇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 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目标及原则
目标: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用技能为目标, 构建适应专业需求的科学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高等数学是文化基础课, 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培养技能性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二是适应性原则。对同一专业, 数学教学内容也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在教学方法上, 应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灵活选择。三是现代性原则。对数学的认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编写形式应体现开放性;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四是互动性原则。高职的数学教学更应紧扣社会、市场需求,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紧扣学生的差异性诉求。
3 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具体策略
为保证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当准确把握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 在广泛交流后, 准确把握各专业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实际需求, 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断优化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并将社会生活实际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调整数学课程内容, 以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专业知识作为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内容, 依据不同专业需求将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诸多模块, 以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满足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多元化需求, 高职院校应当在数学课程设置中采用分类教学法, 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 实现数学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丰富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参与到高职数学课程相关活动中, 在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更好的满足专业需求, 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确保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专业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具体策略:
3.1 结合专业需求, 优化高职数学课程内容
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过程中, 为更好的满足专业需求, 应当积极优化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积极构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的内容体系, 基于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和专业扩展性入手, 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将大部分专业共同需要的知识归类于公共基础知识, 将专业所需知识归于应用类知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数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并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构建网络教学框架, 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知识的时效性和应用性, 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在专业需求下, 为保证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应当合理选取教学方式, 帮助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中, 为更好的满足不同专业对数学人才的具体需求,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为社会培养出更优质的数学人才。
一是结合专业讲清概念。高数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经常交流, 深入专业了解情况, 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在课堂教学中, 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多模式分层教学。可把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即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四是提倡数学工具的应用。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 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忽视各种数表、计算器等工具的应用做法, 改变数学考试时不允许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规定。五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结束语
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当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面向专业需求, 对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 对现代网络技术及数学工具进行合理应用, 将其融入搭配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 以促进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今后高职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牛立尚, 徐虹, 孙媛凤.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案例研究[J].中国市场, 2016 (23) .
[2]白秀琴, 杨宝玉.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优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6 (4) :169-171.
面向需求 篇10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精神需求,服务设计
一、老年群体庞大的精神需求
1. 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现状概述
本文暂以60岁至85岁、且没有明显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与老人子女交流等调研方式, 得出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大多偏低, 看电视都占据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第一位。孤独是大多数老年人都有的心病, 这些心病让老人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之中,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特征
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 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也和年轻人有许多不同, 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 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生活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生活安全需求指的是老年人希望生活能带来安全感, 衣食住行都有稳定安全的保障。
社交需求指的是老年人对社交生活的需求。社交生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比非常大, 良好的社交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解释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 社交生活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有的老年人希望通过社交活动强身健体, 也有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或软件来增进和子女的沟通, 还有一些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 比如结伴出游或是购物等。
尊重需求是指老年人希望获得来自社会和家人的尊重。就社会而言, 退休以后,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甚至否定自己之前的成就;就家庭而言, 他们逐渐成为居于儿孙之后的次要人物。因此, 很多老年人都会选择有尊严的养老方式, 让自己优雅的老去。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想继续学习或是再就业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有人在退休后申请了快车司机, 有人活跃于各种志愿者活动, 有人报名了老年大学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 积极老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二、针对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服务设计存在空白
1. 市场对老年群体重视程度不够
与社会加速老龄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银发市场”还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阶段, 优质老年用品并不容易找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老年群体重视程度不够, 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 开发新产品需要很高的投入, 而“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购买力都不高”这一惯印象让不少厂家不愿意单独针对老年消费群体设计产品。其次, 重价格、轻质量的消费习惯, 成为老年产品市场“低端化”的原因之一, 利润相对较低, 因而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第三, 当下资本市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机器人、虚拟现实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 而这些领域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都和老年人关系较小, 各大媒体的导向对老年人群的关注也较少, 以致于我们逐渐忽略了这个巨大的银发市场。
其实, 并不是老年市场没有利润空间, 只是国内很多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没有全面分析老年群体的各方面需求和生活习惯, 因而也就看不到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
2.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缺乏关注
除了品类不全、质量参差的老年产品,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更是缺乏关注。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老年人每天都心情愉悦, 这不仅有助于生理健康, 更有助于家庭和谐, 也会在无形中促进老年人购买力。而在当下, 老年人的社交方式非常局限, 大多是相约广场舞、麻将室或是其他老年活动中心, 还有相当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宜家聚会, 因为那里环境适宜且有免费的咖啡。同时, 与此相应的服务设计也不完善, 很多老年人渴望参加合适的社交活动, 只是不知道参加方式。没有专门为他们而设定的社交平台, 城市里多数场所也不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 其实, 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就像一座年轻的活火山, 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 便会轰然喷发。
三、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更能促进服务设计的发展
1. 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可扩大服务行业的消费群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 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到1万亿元, 但实际供给不足1000亿元。不容小觑的是, 这个市场规模还在迅猛增加, 有数据表明, 2020年, 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2030年, 这个数据将达到8万亿元。
哪里有需求, 哪里就有市场。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间, 出生于1960-1970年间的人会变成老年消费人群中的主力军, 这代人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的时代, 他们的消费观和上代人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 他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有品质的生活, 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也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些恰恰是服务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例如, 通过特定的服务设计, 整合并优化资源的配置, 进而更好地帮助老年群体购物、就医、出游、会友或是健身, 将服务设计更加贴心的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进一步扩大服务产业的消费群体。
2. 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可推动服务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面对老年人口惊人的增长态势以及如此庞大的社交需求, 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设计的缺口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服务设施从很多层面上来说并不适用于老年群体, 例如:老年人就医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医院的会诊流程非常繁琐, 病人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检查和缴费;不少老年人不熟悉网络购物流程, 更愿意到实体店购物, 而纵观大街小巷, 很少会有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人喜欢运动, 但很多人住所附近并没有公园, 他们只能在楼下一块小空地上挤着跳舞……
其实, 如果能通过服务设计将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及优化, 这些尖锐的问题都会逐渐得到解决。如何将养老服务产业与互联网或机器人等不同产业相融合, 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并真正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为他们更好的服务, 甚至于引导他们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服务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围绕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展开的服务设计, 既能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更能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生活, 减少社会矛盾, 从而推动服务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未来社会, 老年产业必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需要培育和开发, 同时, 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的。只有透彻研究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的特征, 建立相适应的服务设计体系, 使他们和谐融入高速发展的社会, 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才能逐渐稳定并发展老年市场, 进而全面发挥服务产业的潜能, 提升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如松, 张福昌.老年市场三屏合一产品设计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2]王秋慧.老年人行为分析与产品无障碍设计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面向需求 篇11
为了适应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针对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程实际;仿真实验
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6月开始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师。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建设、改革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模式则成为高校一个紧迫的工作。
现代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建立在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以及激光、超声波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一门交叉、综合性专业课程,要求具备电学、机械和光学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其主要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宽,传感器和检测仪表的种类和型号繁多。
一、“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较陈旧,传感器实验设备为器件已固定好的实验装置箱,这种实验箱对学生的开放程度较低,只能做一些验证型实验,实验模式格式化,学生完全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只是机械性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根本不去关心,学生没有亲身投入到软、硬件设计中,而且实验数据易受设备精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通过实验箱完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遏制了学生实验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1] (P.78-81)
而传统的实验成绩评定采用了“做几个规定的实验、交几个实验报告”的考核方案,实验成绩的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由于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内容具有可复制性,这导致学生处于不假思考的被动实验状态,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没有留给学生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评定的成绩不可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2] (P.97)
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连续性
①重视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现代检测技术的实验教学不仅要求进行基本原理验证,掌握基本器件使用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要注重与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和PLC原理等多学科内容的连续与融合,因此要根据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需求,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连续性,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分设为以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验证为主的验证性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科研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可以将虚拟仪器设计软件LabVIEW引入到传感器实验数据的采集、显示和分析当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难度,也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P.36-39)
②将专业软件引入实验教学,开展仿真实验
传感器在工程中使用广泛,因此实验内容一定要贴近工程实际,才能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用实验箱教学仅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所做的实验偏重于理论,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通过实际的硬件设备进行实验,我们可将EDA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仿真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EDA技术,使学生将仿真实验与硬件模拟实验对比完成,这样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利用Proteus所提供的元器件,选择传感器和单片机来设计实验,使学生既学习了传感器又巩固了单片机的知识,提升了设计水平。[3] (P.87)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学软件,加强对传感器实验数据的处理。如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兼有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功能的大型数学软件,已成为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和仿真的重要工具。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结束后,利用所学的MATLAB软件对传感器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图。
通过开发仿真实验,扩展了实验内容,解决了由于硬件条件限制不能开出和因课时限制没有时间开出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可进行更多的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从生产实际需要入手,根据所学和搜集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针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系统设计,从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案的论证和确定、软硬件的设计、系统实物的制作和调试等全部过程。例如,可采用单片机、Proteus仿真软件和传感器技术设计并制作温度控制系统。[1] (P.78-81)
③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目前所采用的实验指导书都是由厂家提供的实验设备资料,不适用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需要精心的设计,在实验环节、难度和时间上均要反复斟酌,要考虑到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因此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指导书。[4] (P.36-39)
2.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实验教学,可以克服实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利用课件可以课前进行预习、课后继续进行研究,从而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克服实验教师课内讲解,板书加上现场演示的重复劳动,节省了大量的精力用于现场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实验教学中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使实验课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5] (P.198)
3.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为目的”,建立灵活多变但又体现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新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验证性实验,根据学生平时对实验的预习情况、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精密度、实验报告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对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综合评定成绩,占学期成绩的40%。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考核的依据就是方案论证和最终的软硬件调试结果,占本门课程实验总成绩的60%。通过严格的成绩评定方法,使那些不够重视实验课程的学生返回实验室。
新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考核结果确实体现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4.改进实验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实现实验室管理时间的柔性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场所,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通过不断地实验来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也为学生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科技开发制作项目提供平台和基础。
随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给学生更大的自己设计空间,同时也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灵活多变,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多样性,加强实验仪器的维护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这就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管理教师,需要更新服务观念,更加注重为学生服务,在开放性实验管理方面继续深入改革,逐步达到全开放式实验教学目标。
5.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
与现代检测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通常跨多学科和多专业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把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的实验背景,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兴趣。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也能在这种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
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也能更加积极的申请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近几年的“现代检测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面向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进实验管理模式、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几种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韦春玲,王步飞.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葛君山.传感器实验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3]汪毅.基于Proteus的传感器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4]尤源,刘艳,刘成林.传感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5]高志敏.多媒体课件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2-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JG11DB211);2009年度沈阳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佟维妍(1981-),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讲师,研究方向:工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监控。
面向需求 篇12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资源为服务宗旨的,因此需要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建立用户模型或用户模板(User Profile),这一过程称为用户建模。用户建模是获取与用户兴趣、爱好或习惯相关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系统推断用户在具体情景下的需求意图,智能、主动地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其结果是产生一个描述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用户模型。
用户建模技术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一个完整的用户建模过程通常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和模型更新三个步骤,相关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献[1]通过分析用户浏览行为来计算用户对网页的兴趣度;文献[2]研究了用户建模算法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问题;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两阶段递增式用户需求特征获取方法。
论文主要考虑用户需求多样性和随机性,即个性化问题,从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能力出发,研究模型建立和模型更新二项关键技术。
1 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过滤信息的主要知识源,其描述用户需求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过滤的成功与否。Belkin[4]、Pazzani[5]等人在总结他们的实验结论时提到,影响信息处理效率的首要因素在于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表示。因此在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中,用户模型是非常关键的。常用的用户模型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6]。
1.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表示方法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表示方法是迄今最流行的用户模型表示方法。该方法将用户模型表示成n维空间的一个向量,向量的每一维元素由一个关键词及其权重组成。权重可取布尔值和实数值,分别表示了用户对关键词是否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很多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如Personal Web Watcher[7]、Syskill&Webert[8]、Letizia[9]、if Web[10]、SELECT[11]等都采用这种表示方法。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表示方法能够反映不同关键词在用户模型中的重要程度,而且方便了使用向量运算法则来进行后续阶段的文档过滤任务。但是用户需求通常比较复杂,仅用一组关键词无法充分描述;再加上词语本身固有的同义性和多义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使得这种基于关键词表示的用户模型难以准确地表示用户需求。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一些研究人员对向量空间模型进行扩展,如Site IF[12]使用语义网络从语义语境方面对模型进行改进。
1.2 基于用户—文档评价矩阵的表示方法
基于用户—文档评价矩阵的表示方法用一个Rm×n矩阵来表示用户模型。其中m为系统用户数,n为文档数。矩阵中的每个元素rij表示了用户i对文档j的评价,一般是某个范围内的实数值。通常值越大,表示用户对文档越感兴趣。空元素值表示用户对相应的文档没有做出评价。一些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如Group Lens[13]和Ringo[14]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表示用户模型。这种表示方法简单、直观,不需要任何学习技术就能够从收集的原始数据(显性的用户评价数据)中直接生成,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种表示方式缺乏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难以被调整以反映用户最新的需求。
1.3 基于案例的表示方法
基于案例的表示方法用用户检索过的案例或者与案例相关的一组属性值来表示用户模型。例如:在CASPER[15]中,用户模型被表示成用户检索过的工作列表的形式,表中的每一行包含了一个工作的ID号以及用户对该项工作的行为信息如点击次数、浏览时间长度以及保存申请等。显然,基于案例的表示方法仅基于用户的单次查询,反映的是用户的短期需求。该方法表示的用户模型仅在本次会话中有效,而不能被下次会话重用。
1.4 基于本体论的表示方法
基于本体论的表示方法用一个本体来表示用户感兴趣的领域。如Quickstep[16]使用一个学术研究主题本体表示用户感兴趣的研究领域,OBI-WAN[17]使用用户浏览页面的主题本体来描述用户访问过的网页内容。这些本体通常采用层次概念树的形式,树的每个节点表示了用户的一个兴趣类。引入本体来表示用户模型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实现知识的重用和共享,包括用户间本体类样本的共享以及与其他外部本体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但是这种表示方法遭遇了所有基于本体论的系统所具有的问题:即本体的设计问题。本体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当定义域很大时,本体设计的有效性更加难以保证。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其它方法相比,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表示方法适用范围更广,灵活性更高,用这种方法表示的用户模型具有很强的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及时更新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动态快速追踪,因此论文采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用户模型。
2 用户建模关键技术
用户建模的逻辑流程如图1所示。
2.1 用户模型建立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表示方法是将用户模型表示成n维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向量的每一维元素由一个关键词及其权重组成,权重表示用户对该关键词的感兴趣程度,U={Term1:w1,Term2:w2,…,Termn:wn}。该向量一般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训练得到,论文采用重心向量分类算法(Centroid-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来处理用户感兴趣的文档。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类别看作是特征项的集合,并为类别引入重心向量的概念。
定义1给定类别C,对于标记为类别C的相关文档集DC,C的重心向量指的是DC中所有文档特征向量的累加向量。
将用户需求看作一个类别U,用户感兴趣的文档集则是类别相应的相关文档集Du。因此,建立用户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计算相关文档集中所有文档特征向量的重心向量的过程。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重心向量分类算法建立用户模型
输入:用户感兴趣文档集Du
输出:用户模型U
函数体:
(a)初始化U=0;
(b)for Du中的文档di;
(e)End for;
(f)U=U/U;
用户模型建立之后,考虑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相似度),将与用户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主动推送给用户,以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目的。论文采用余弦相似度算法计算信息资源与用户模型的相似度,将相似度高于阈值threshold1的信息资源(过滤结果)推送给用户。
2.2 用户模型更新
用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用户模型更新是指系统根据用户对过滤结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用户模型,以保证在任一时刻过滤的结果尽可能地与用户当前需求相吻合,这也反映了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能力。
2.2.1 Rocchio反馈算法
Rocchio反馈算法理论[18]是对传统的向量空间模型理论和概率模型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学习反馈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任意一个模式Q,可以通过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它,使得它能够趋于Q0,Q0表示一个正确模式。Rocchio反馈算法计算公式如式(1)。
式(1)中,Qold表示调整前向量,Qnew表示调整后向量,α,β,γ是调整系数,分别表示调整前向量,正反馈文档和负反馈文档的重要性,DR和DN分别表示正反馈文档集和负反馈文档集,NR和NN是DR和DN中文档的数目。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Rocchio反馈算法的调整原则是使调整后向量趋近于正反馈文档,趋远于负反馈文档。
2.2.2 用户反馈信息获取
用户反馈信息有两种获取方式: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显性方式是通过用户对过滤结果作出相关性评价来获取反馈信息,但实际上用户很少耐心地浏览所有的过滤结果,而且对所浏览的文档也不一定作出相关性评价。因此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如点击次数、浏览时间等隐性地获取反馈信息来弥补显性反馈信息的不足。
定义2文档反馈度feedback(di)是指用户浏览文档后给出的相关性评价,表示用户对文档di的感兴趣程度,一般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得到。用户行为的意义如表1所示。
论文定义被下载保存文档的反馈度为1,被忽略文档的反馈度为0,被浏览文档的反馈度为[0,1],具体通过以下方法计算得到:
设用户浏览的文档集为D,浏览文档di的次数为Freq(di),第j次浏览文档的时间为time(di,j),则浏览文档di的总时间。D中所有文档的总浏览时间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列,计算该数列的平均值μ和标准方差σ,然后用高斯归一化公式处理。根据3σ规则,数列中每个数归入区间[-1,1]的概率约为99.74%,然后可以通过平移使得feedback(di)最终归入区间[0,1]。综上所述,feedback(di)计算如式(2)。
2.2.3 用户模型更新
模型更新是应用Rocchio反馈算法这一经典理论,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调整向量各维元素的权重,使得用户模型更贴近用户的需求。
按照Rocchio反馈算法的基本思想,同时引入文档反馈度因素,论文提出如下调整公式:
式(3)中,Ur(new)表示调整后用户兴趣需求向量,Ur(old)表示调整前用户兴趣需求向量,α是调整系数,表示调整前用户兴趣需求向量的重要性,DR和DN分别表示正反馈文档集(用户需求相关文档集)和负反馈文档集(用户需求不相关文档集),NR和NN是DR和DN中文档的数目,feedback(di)表示文档di的反馈度,由公式(2)计算得到。
用户模型的更新是一个周期性的更新过程。可根据用户的浏览行为设定更新周期,统计分析一周期内的反馈信息更新用户模型,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用户某次随机偶然的浏览行为而使更新出现偏差。论文提出基于Rocchio算法的周期性自适应学习机制来更新用户模型,基本步骤如下:
(1)设定更新周期为n天,进入更新周期;
(2)每天根据当前用户模型过滤信息资源,将过滤结果加入自适应学习文档集S;
(3)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将S中的相关文档加入DR,不相关文档加入DN;如果满足终结条件则执行步骤(4),否则返回步骤(2);
(4)计算DR中每篇文档与其余各文档的相似度,然后相加得到每篇文档的总相似度,将总相似度低于阈值threshold2的文档转移到DN;
(5)应用公式(3)调整当前用户模型;
(6)清空S、DR、DN;
(7)进入下一更新周期。
步骤(3)中的终结条件是指以下两条件之一:
a)更新天数达到n天,即本周期结束;
b)DR中的文档数超过m篇。
根据一周期内的最新反馈信息而不是根据用户每次的浏览行为来调整用户模型,不仅可以避免偶然性调整偏差,而且可以减少运算量,减轻系统压力。经过步骤(4)的筛选,保证DR在引入相关文档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引入不相关文档。步骤(6)清空S、DR、DN,目的是及时更新DR、DN,使DR引入与当前用户模型相关的文档,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方法
以课题组开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实验平台,以其中的资源收集组件、信息提取组件、信息索引组件和用户模型维护组件等为实验工具,以太平洋汽车网(http://www.pcauto.com.cn/)为实验数据源,进行实验。实验下载了2 000余个样本网页,经过信息提取、索引等处理之后,保存在索引数据库中。用户需求主要是面向汽车用品的,例如车载电话、对讲机、GPS导航软件、汽车防盗系统、车载电源等。根据论文提出的方法建立用户模型,并由此过滤信息,推送资源。论文不是研究重心向量分类算法和Rocchio反馈算法本身,而是研究这些算法在用户建模中的应用。
系统将相似度大于阈值threshold1的信息资源推送给用户,因此阈值threshold1是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在实验中,首先人工设定一系列阈值,记录不同阈值下的查全率、查准率和用户满意度,分析这些数据以获取threshold1的最优值(以下简称为实验1)。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Rocchio算法的周期性自适应学习机制根据用户反馈信息更新用户模型,以检验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能力(以下简称为实验2)。
3.2 实验评价指标
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查全率(recall)和查准率(precision)是通用的评价指标。
查全率定义为正确推送的样本数目与应该推送的样本数目的比值,反映了系统识别用户需求的正确程度。
查准率定义为正确推送的样本数目与推送的样本总数的比值,反映了系统对用户需求不相关样本的排斥能力。
用户满意度(satisfaction)定义为查全率和查准率函数,表示用户对系统推送的信息资源的满意程度。
3.3 实验结果
3.3.1 实验1结果
实验1人工设定阈值threshold1,不同阈值下,系统的查全率、查准率和用户满意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系统查全率随着阈值threshold1的增大而降低,查准率随着阈值threshold1的增大而提高,用户满意度随着阈值threshold1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当阈值较低时,虽然使得与用户需求相关的资源都推送给用户,但一些相关性不大的资源没有被过滤掉,这就造成系统查准率较低。反之,当阈值较大时,虽然将不相关的资源都过滤掉了,提高了查准率,但一些相关的资源可能被误过滤了,使得系统查全率降低。这两种情况下,用户满意度均不高。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阈值,以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阈值处于[0.5,0.55]区间内时,三条曲线交汇于一点,用户满意度曲线也达到最高峰。通过实验1可知,threshold1的最优值为[0.5,0.55]。
3.3.2 实验2结果
实验2设定阈值threshold1为0.55,采用基于Rocchio算法的周期性自适应学习机制根据用户反馈信息更新用户模型。
实验中,三位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客观地评价系统推送的信息资源,并设定调整系数α为0.25,更新周期n为5 d,m为100。如上所述,用户初始需求主要是面向汽车用品的,为验证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能力,用户需求随后转变为面向汽车维修。实验2以更新周期为单位,通过分析用户对系统推送信息资源的评价,计算得到用户满意度。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在第一周期,根据初始用户模型过滤信息,由于初始用户模型和用户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用户满意度较低。在随后的几个周期,根据用户反馈,逐步更新用户模型,使之趋近用户需求,用户满意度逐渐提高,并在第四周期趋于稳定。第五周期,用户需求主观上发生变化,而系统根据原来的用户模型推送信息资源,因此用户满意度大幅度下跌。之后,系统根据用户反馈及时更新用户模型,使得用户满意度逐渐回升并在第十周期趋于稳定。实验2证明,论文提出的用户建模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追踪。
4 结束语
用户模型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信息推送的主要知识源,其描述用户需求和追踪需求变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用户建模技术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探讨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用户建模技术,对模型表示和模型更新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随机性特点,将重心向量分类算法、Rocchio反馈算法等应用到用户建模技术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动态追踪问题。
摘要:从用户需求多样性和随机性出发探讨了用户建模技术。对模型表示和模型更新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表示用户模型,采用重心向量分类算法建立用户模型。分析用户浏览行为隐性地获取反馈信息,计算文档反馈度,提出了一种基于Rocchio算法的周期性自适应学习机制更新用户模型。以用户满意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验证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动态追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