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问题(精选12篇)
面向问题 篇1
一、从时代的维度看“中国问题”对德育的挑战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大门, 中国不仅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嬗变中, 而且还恰逢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迅猛浪潮。正是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环境构成了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的维度。如何面向“中国问题”来构建中国德育?这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 社会转型与德育
“所谓社会转型, 就是指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以及由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变化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在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剧变。”[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加之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 中国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相当薄弱。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个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显著增强, 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渐由依附性人格走向独立人格。我国社会的这种显著变革, 要求德育构建必须确立“人是主体”的思想, 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解放, 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德育的终极理念, 积极推动人的道德人格发展和完善。
(二) 全球化与德育
全球化在当代已成为一种既定的社会浪潮和历史趋势, 对全球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当代中国早已不是隔岸观火的事情, 而是一个“未竟的事业”。用万俊人教授的话说“问题关乎自身, 观望或迎合似不合适, 需要有基本的责任和姿态”。[2]
1. 经济全球化蕴含着对个体道德人格的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 相应地, 我国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遵守全球化的基本规则。全球化的基本规则实质上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互信互惠经济。换言之, 世界贸易既是互信的经济, 也是道德的经济。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全球化市场背景下, 迫切要求将人格教育纳入德育的构建体系, 既要提倡我国优秀传统道德中的人格行为, 又应该加强诚信、独立、协作、创新和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这是当代学生走入社会、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方面。
2. 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文化扩张, 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由经济辐射到其他领域, 文化要素已成为全球化运动中的一个构成性方面。曾有学者追问:“全球化可能 (但不必然) 不只是一个经济陷阱和政治陷阱, 而且还可能是一个文化陷阱!”[3]这种以“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文化陷阱, 其实质是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剪裁不同的文化类型, 其最终结果是消解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尤其是弱势文化) , 从而生成以西方文化为基本框架的单一文化类型”。[4]西方国家的强盛之道是深深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之中的, 西方文化从未放弃以其强势发挥主导影响, 其上百年的发展完善更是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我们不是惧怕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共享, 而是忧虑文化上的舍本逐末、放弃自我。因为在当代中国,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被趋之若鹜地吸收的往往不是“精华”而是“糟粕”, 特别是以个人主义、物质利益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强力扩张, 极大地冲击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优秀德育理念, 侵蚀着我国德育文化的信仰根基。
3. 教育全球化加剧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 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多层次、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 教育全球化也已扑面而来。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的西方国家把教育全球化作为向我国推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机遇, 他们通过在我国开设办学机构、合作办学等途径, 利用其教育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极力向我国灌输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 推行其所谓人类普世价值理念遮蔽下的新“道德殖民扩张”政策。西方国家还通过对网络的控制权, 将他们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和文化理念渗透到网络社会并深深地影响着作为“网上一族”的当代中国学生。对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活跃的学生而言, 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趋利现象和自身价值取向中的原始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 必然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如何使学生走出道德困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对我国德育构建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 科技时代使德育趋向“科学化”和“抽象化”, 脱离生活世界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科技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凸显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似乎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 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唯有进入科学之域, 知识才具有合理性并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对科学权威的这种崇尚, 蕴含着以科学统一整个知识领域及文化领域的趋向。”[5]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以及现代科技在社会各领域的强力渗透, 德育也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走进了科学世界。突出地表现在:德育的“科学化”和“抽象化”趋向。德育“科学化”的理念是: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 发展了道德认知, 就自然地有了德行。德育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 而不是按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 使得德育事实上成为道德知识的传递过程, 越来越变成一种知性德育。正如叶文梓所说:“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道德教育过程, 就是接受、理解道德概念、原理的过程, 就是传授和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6]这种德育完全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将其统统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 利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 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德育“抽象化”则是指德育剥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 忽视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与变化性。“德育完全丢弃了将人真正当作人来研究的方式, 存留于德育中的只剩下抽象化了的人或人的抽象本质。”[7]现实中具体的人、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创造性、丰富多样性则被消解或被遗漏。这种在科学世界主导下的无视人的存在、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 是我国德育构建理应密切关注的焦点。
二、契合时代脉搏, 面向“中国问题”寻求德育构建策略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世界的全球化, 构成了我国德育构建的宏大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中国德育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 必须迎难而上, 积极寻求我国德育构建的应对策略。
(一) 由“个体主体性人格”转向“类主体道德人格”
面对由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而带来的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显著增强, 我国德育必须努力克服以往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群体本位的弊端, 大力发展个体本位, 培养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时又要有效规避西方个人主体性的致命缺陷——占有主体性。西方的占有性个人主体性, 实质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体解放之初所获取的创造力潜力被淹没, 疯狂的占有和恶的冲击力的放纵被合理化为人的天性, 节制、约束等人性应具有的张力完全丧失, 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和主张放任自流以及本能彻底释放的道德虚无主义、非道德思想。”[8]当我们将中国德育纳入到宏大的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时, 对道德人格的培养, 不仅仅是对个体本位、个体主体性的唤醒, 更应该是一种对类主体道德人格要求的提升。学者王啸所言的“类主体”道德人格, 就是主张个人主体应该蕴含世界视野和人类意识, 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 强调要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基于此, 中国的德育构建必须高屋建瓴,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球公民”。教育学生考虑问题要有全球意识, 从而形成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育学生要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 不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而且要“胸怀全球、放眼宇宙”;同时, 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 密切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由于在类主体中树立起了或内蕴着公正的他人观点, 所以不仅能够克服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漠视他人存在的弊端, 而且能够生发出一种真正的超越了自我局限性的新型道德理论。”[9]因此, 中国德育只有自觉地着眼于对类主体道德人格的培养, 才能面向“中国问题”构建起真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之转型。
(二) “一元”和“多元”价值取向合理兼顾
随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推进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嬗变, 社会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时代转换中, 我国德育构建的环境变得纷繁复杂, 我们应正视“多元化”已是不可逾越的社会现象, 承担起对学生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的责任, 合理兼顾“一元”与“多元”。首先, 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地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 当做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 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 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10]换言之, 我国德育的构建仍然需要凸显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特色和民族特色。所谓社会主义特色, 就是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教育, 在现阶段尤其要深化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教育, 以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觉悟, 坚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所谓民族特色, 就是指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去伪存真, 从中汲取其积极因素, 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使之得以更新、传承并发扬光大。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起具有独特中国气质的道德人格, 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涵养。其次, 合理接纳“多元”存在。“多元化”虽然导致一定程度的德育困惑, 但多元价值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文化现象给人们思考问题以多维启发, 也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视阈。学校作为传播时代精神和先进思想的主阵地, 不但要提高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鼓励学生正确接纳“多元”社会现象, 在多元化中寻求“共享的价值追求”。惟有这样的德育才能使中国在全球化多元世界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 不至迷失和困惑。为此, 学校应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 对社会敏感问题不回避、不遮掩, 尽可能公正、客观地向学生描述形态各异的西方价值观, 解释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真正让学生在多元纷呈的价值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汲取营养。
(三) 走出唯科学的迷途, 回归德育的生活本真
中国德育构建固然需要借鉴国外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实验研究或科学实验观察、个案访谈和测试等科学研究范式, 但是必须扭转科学主义至上的局面, 走出唯科学的迷途, 使德育立足于人, 立足于人的生活。从发生学上讲, 道德是源自生活的, 生活也应是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德育应与生活融为一体, 成为生活世界的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德育界所使用的“生活”概念多来源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但是, 很多学者只是生硬地引入胡氏“生活世界”概念, 并将其误读为经验意义上的日常生活, 这是有悖于德育本义的。所以, “德育回归生活, 并不是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感性的个体生活, 而是在生活世界中, 并且通过生活形式的展开, 来引导个体生活, 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 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11]进一步地讲, 德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单纯是现实的生活世界, 还应该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回归未来的生活世界, 回归学生内心中的生活世界。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实践中, 要超越单纯对生活内容的眷顾, 要超越描述和解释地回归, 要审视和批判地回归, 要创造性地回归”。[12]
参考文献
[1]刘济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教育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2][3]万俊人.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读书, 2000 (12) .
[4][9]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
[5]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6]叶文梓.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 2001 (3) .
[7]潘建红.科技时代道德教育的遮蔽与回归[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29 (1) .
[8]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
[10]鲁洁, 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 (第2卷)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1]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8) .
[12]李长吉, 秦平.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0) .
面向问题 篇2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肖举萍
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保险行业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保险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人才需求巨大,高职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市场机会,提高为行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探讨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课题显得很重要,希望本文能提供参考价值。
一、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
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该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保险业管理人员7.6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8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保险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保险营销员201万人(2002年118万人);保险监管人员1816人。保险从业人员总计近225.8 万。虽然我国近年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迅速,但总体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据2003 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而中国大陆仅为110人。有人测算,中国保险业每年约需16000 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目前每年从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在2000 人左右,供需比例达到1:8,人才缺口很大,同时保险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保险机构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要真正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人才数量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教育(黎宗剑,2007.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 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可见,我国保险行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sunshine
培养展开了广阔前景。
二、我国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我国保险人力资源领域存在着一种“双难现象”:即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或找到工作却难以满足其心理预期,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或求到人才却难以用得满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王萍,2007.4)。
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老化,校内校外“两个校园”中校外社会校园力量发挥不够,校企合作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产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导致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软肋。
三、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借鉴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即“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ology And Furmer Education)、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可以给我们启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四、关于我国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遵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及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把保险从业人员分为监管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四大类型,其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保险营销人才”;保险从业人员中营销人员占比最大(占总量的89%)且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快(年平均增长16.6万人),但与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每万人中保险营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1/10和台湾的1/6。可见,培养保险营销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保险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主要包括核保核赔、保险会计、查勘定损、保险信息技术人员等。
我国保险市场营销人才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大人才需求类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职院校应瞄准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把握机会,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更好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保险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计划、保险承保与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针对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理赔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包括4S店)从事汽车保险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以上知识素能外,还应具备上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如××职业学院要求学生获得学院统一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理财规划师、培训师、营销师、汽车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毕业时能获“四证书”或“五证书”等“多证书”,其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保险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不同特质人才类型。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如可根据保险公司中市场拓展岗、营销策划岗、讲师岗、组训岗、综合理财服务岗、保险销售岗、电化营销岗等保险营销系列岗位群要求设置营销与策划实务、保险实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来培养各类保险营销人才,根据保险公司核保岗、核赔岗、查勘定损理赔岗、会计岗、涉外保险事务岗等系列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设置保险实务、医疗保险、保险会计、保险应用英语等专业来培养保险行业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某些市场需求不旺、毕业生出口不畅的专业应果断调整或放弃,如××职业学院决定停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专业招生,增加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和金融保险专业(理财规划师方向)的招生,专业的调整设置体现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三)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计划安排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课程体系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普遍采用“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其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模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有益的,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育,同时,因缺乏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科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采用“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某专业“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形成的过程应是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该专业定位培养的某些岗位人才类型的职业知识能力进行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专业能力的培育建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强化素质课程和突出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职业学院在去年历时半年,经过在全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讨论、市场调查、在校生座谈、毕业生反馈、校内校外专家委员会研讨和各专业系十多轮反复修订拟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素质课四部分。其中基础课包括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识课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要求,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任职的基本能力问题和今后转岗适应能力问题;专业核心课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所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在课时设计上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训课专指在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包括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训课和在校外实训基地及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单位进行的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均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化实训实习课程,如保险实务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保险需求调查、防灾防损计划设计、大项目工程保险竞标设计、保险建议书设计、业务流程、核保核赔、保险营销实训等模块课程;素质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人格塑造、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保险职业道德、普通话训练、人际沟通、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逻辑学、艺术欣赏等课程。××职业学院去年下半年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在以上课程类型中,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及素质课的教学活动在校内通过2年时间完成,而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在校外通过1年时间完成,这种时间安排改变了以往“2.5+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课的比重,旨在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养成。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培养适应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校内课堂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多采取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项目演练式等教学方
法,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应强化实训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和实训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训周报、实习成果、调查报告等来进行过程跟踪和品质管控。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考评方法亦宜相应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状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如对某门课程的考评,学生课堂表现占20%分值,项目演练通关效果占30%分值,实务应用题型笔试占50%分值。
(五)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保险高职教育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离不开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对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1、硬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硬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保险实验室,配备保险模拟教具、电化教学设备、保险业务管理软件,用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演练等。二是硬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开展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职业学院在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目前已建设了保险综合实训室(配有保险公司业务模拟软件)、汽车保险实训室、保险医学实训室、保险模拟法庭、模拟保险职场(模拟公司晨会和讲师组训演练的场所)等5类保险实训中心,建成了全国保险基础实训项目最齐全的保险实训基地,成为省级高职院校金融保险类示范实训基地。同时该校分别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5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良好,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公司均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该校还与国内领先的保险电子商务公司保网电子商务公司(.cn)和北京佰盈通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商务专业(保险电子营销)订单式培养班。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受行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来支撑,拥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保险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当然,各地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高职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结语: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定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2]王萍.中外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3]Dieterlorenz著.万里驰译.职业教育让德国保险业后劲十足[N].中国保险报.2005年5月9日
[4]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
[5]谈兴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1月
[6]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
[8]黎宗剑.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兼论保险教育的发展方向[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9]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10]彭运钧.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OL].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2007年9月
面向问题 篇3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设计
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如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他们就不能针对自己需要学习的对象自主的学习,为了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他们很难接受过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他们喜欢新鲜的、刺激的、有趣的东西,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限制了教师教学的方法。
一、竞争上岗的游戏,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归纳的能力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比如小学生在做小数运算的时候、分数运算的时候,如果仅仅只会背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却不理解这些公式的意义,那么他们很容易出现计算的错误。如果学生具有归纳的思想,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就能够自主的观察数学计算的归律,然后总结出这些规律,他们就能够自己解决数学计算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找规律》一课时,曾经设计过一款竞争上岗的游戏,这个游戏规则如下。小学数学教师给学生一个数字,要求小学生在一分钟之内说出这个数字能不能被3整除。答得正确的学生就算通过第一轮的招聘考试,进入第二轮的招聘,回答错误的学生则等于失去工作岗位。一共经过数轮招聘后,最后有几名学生从来不会回答错误,于是这些学生就等于光荣上岗。教师要求光荣上岗的学生说明他们不会判断错误的原因,此时学生就可以介绍自己观察出来的规律。这种抢答+角色扮演的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了解到学习数学知识要能自己观察数学现象、归纳数学规律。
二、找好朋友的游戏,培养分类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时候,要学会将探索数学的知识分类,通过合理的分类能够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说,学生如果能将分数归一类,那么就可以以分数为学习对象,探索与分数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能将小数分一类,就可以以小数为学习对象,探索与小数相关的知识。分类的能力是一种能简化问题的重要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曾针对分类的能力设计出一个专门的数学游戏,它叫作找好朋友。这个游戏的规则如下:教师让学生抽签,每个签上都有一组编号。教师第一次公布一张编号代表的数字,要求学生在限时之内找到自己的分类。哪个小组在限时之内找全自己的分类即获得胜利。获得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然后教师化布第二张编号代表的数字,游戏再次开始。学生玩过数轮的轮游戏以后,慢慢能摸索出分类的方法。
三、巧搭积木的游戏,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形结合的能力是一种把抽象的数学计算用形象的方法表现出来,利用形象的方法准确的计算数学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常用的算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用形象的事物帮助自己计算,那么他们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数形结合的能力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曾经设计过一个巧搭积木的游戏。他给学生20块不同颜色的积木,要求学生用这些积木摆出10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如教师给学生一道数学题:10+6=?,学生拿出10块积木和6块积木堆在一起;教师继续给学生数学题20-8=?学生数出20块积木堆在一起,然后从20块积木中去掉8块。这名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玩游戏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种搭积木的方法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搭积木的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可以用红色积目代表十位数,蓝色积木代表个位数,这样可以用更少的积木表示出更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学生在搭积木的时候会慢慢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以后他们遇到困难的数学问题时,就会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辅助自己解决数学问题。
四、二十四点的游戏,培养展开联想的能力
展开联想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联想能力很强,他们就能够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用一个全新的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如果学生的联想力很丰富,他们就能够破除陈规,用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传统的算24点游戏是一种能锻炼学生联想能力的一种数学教育游戏,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将这种游戏进一步优化。这种游戏的规则为以四人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给两幅扑克牌,一幅为计分牌,一幅牌为计算牌。四个游戏的人在游戏以前获得相等的记分牌。游戏开始以后,发牌的人从计算牌中抽掉大小后,设J牌算作11,Q牌算作12,K牌算作13,然后依序抽出4张牌,谁先用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计算出24点,其它三人就要给赢家1分;如果计算的人出现计算错误,则要倒给其它3人各1分。诈算牌可洗牌后反复使用,玩家手上的计分牌用尽即游戏出局。三人全部出局,获得所有计分牌的游戏玩家为胜利。玩家要玩好这种游戏,就需要用更宽广的计算思路找到计算出24点的方法获得胜利。
小学数学教师用数学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出有趣的数学教育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培养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花.基于沉浸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
[2]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面向水问题的管理对策探讨 篇4
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其重点着眼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资源, 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人口、资源和环境更加协调与发展,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水资源管理
1、制度创新, 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管理办法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管理, 是与水的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流域管理机构发挥作用的能力, 取决于其法律地位。运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权力, 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管理体制, 是迫切的任务。
2、体制创新,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全国的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应集中于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门, 代表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国家级应侧重于水法规、政策、规范、审查、监督、协调方面宏观管理, 由流域机构执行直接的监控管理。
水资源的利用落实在行政区划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管理应在行政体系上有所体现, 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
3、机制创新, 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
在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开发者和投资人应具有使用上的优先权。按照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的原则,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划分水资源的权属关系, 使用范围、方式。当流域水资源分配中明确了权属关系, 应积极推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水资源的政策, 建立用水交易权和许可的水市场, 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水的分配, 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科技创新, 加强水资源调度运行的全过程监控
已经建成的水情信息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水文数据库系统等, 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运用, 使水资源管理在手段上有了质的提高, 但与管理的迫切要求相比, 还远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 进行水资源系统运行的在线监控;运用优化技术, 进行水量分配的实时调度;运用交互式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5、管理创新, 建设以节水为导向的需水管理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在当地增加供水能力已相当困难。未来的出路主要是依靠需求管理来控制需水增长, 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来满足需水要求。流域管理要从传统的增加供水能力为主, 向需水管理为主、开源为辅的方向发展。流域管理机构除坚持以供定需的原则实行水量分配外, 还应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建立用水考核制度, 制定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 利用经济手段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等政策, 促进高效用水。
三、洪水管理
在总结过去防洪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认识到要采用“洪水管理”的思路, 新的防洪思路不再单纯地是与“洪水”斗争, 而是理性地与洪水协调相处;不再是努力通过工程手段将洪水约束在人们期望的水库或河道中, 或者把洪水尽快地宣泄到大海去, 而是为洪水找通道和滞留空间。
1、未雨绸缪, 制定洪水管理计划
在洪水管理计划中, 应研究洪水特性与防护对象之间的关系, 包括:洪水特性研究, 洪水淹没范围, 洪水管理研究, 洪水标准确定。
2、树立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
相对于其他自然灾害而言, 洪水灾害是能够为人们所管理和控制的。我们可以估计洪水所造成的结果, 对于不同等级或类型的洪水, 可以分析其淹没范围、水位、传播速度以及损失等。
3、合理运用工程措施, 突出非工程措施的运用
工程措施是防洪的基础, 而非工程措施作用越来越被管理者和防汛部门所运用, 其“预防为主”的特点尤为突出, 通过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 减轻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目前应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1) 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防洪减灾的基本保证, 《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在防洪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 洪水预报和预警
洪水预警能够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 因为当有足够的预警时间时, 人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 包括转移财产, 撤离到水位以上的地方等等。预警时间越长, 则损失将越小。
(3) 防洪预案与紧急计划
提前做出预案, 以便在洪水来临时采取及时的应急措施, 包括人员培训, 公共的信息发布, 定期的演习, 通信设备的安装, 人员撤离计划, 交通工具的准备, 抽水和其他排水设备, 以及洪水后对上述措施的评估。
(4) 洪水保险
洪水保险是通过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分散洪水的风险。但在许多国家由于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极大的风险, 往往难以开展。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则是洪泛区管理的强制性措施之一, 并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四、水资源保护
目前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 各地环保部门负责排污口的监测与管理工作, 流域机构目前在水污染防治中主要是负责流域水质的监测工作。
五、结论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水资源管理应当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进步的过程, 政策导向、社会制度、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的完善, 使水资源的管理模式也会随之改变。近年来在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 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已经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 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正在稳步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战略性转变, 必将能够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当前突出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去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问题的危害程度并未根本缓解。人们对水的认识的提高, 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洪水相处、减轻人对水的侵害成为当前的重要话题。新的治水思路强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从管理对策方面探索解决水问题的途径。
面向问题 篇5
一、根据教师资格认定有关规定,参加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具有修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经历,并参加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是受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唯一指定承担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补修教学任务的培训机构。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两个层次,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统一制发单科合格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两科合格证均在有效期内为通过,可进入下一认定程序。
二、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按规定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统一组织的教学能力考试。主要考察申请人知识水平和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申请人须登录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www.tjgspx.cn的报名系统,完成网上教学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申请人应参考《天津市教师资格认定学科目录》选择考试的学科或专业。《天津市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能力合格证》只在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当年有效。
三、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天津市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可在天津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可向就读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就读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夜大学、函授)、网络教育的人员须毕业并取得国民教育系列学历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四、同一申请人在同一年内只能申请认定一种教师资格;同一申请人只能申请一种教师资格的一种学科或专业。
五、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由天津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具体负责(培训测试工作咨询电话:23627628)。
一、根据教师资格认定有关规定,参加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具有修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经历,并参加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是受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唯一指定承担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补修教学任务的培训机构。申请人可登录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www.tjgspx.cn的报名系统完成网上考试报名工作。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两个层次,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办公室统一制发单科合格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两科合格证均在有效期内为通过,可进入下一认定程序。
二、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按规定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统一组织的教学能力考试。主要考察申请人知识水平和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申请人须登录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www.tjgspx.cn的报名系统,完成网上教学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申请人应参考《天津市教师资格认定学科目录》选择考试的学科或专业。《天津市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能力合格证》只在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当年有效。
三、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天津市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可在天津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可向就读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就读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夜大学、函授)、网络教育的人员须毕业并取得国民教育系列学历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四、同一申请人在同一年内只能申请认定一种教师资格;同一申请人只能申请一种教师资格的一种学科或专业。
面向问题 篇6
【关键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就业问题;对策
一、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就业市场的压力随之加大,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的音乐人才就业难的窘境是业内人士尽量避免的话题,但音乐人才就业率逐年下滑状态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设置了音乐类专业,艺考热持续升温,音乐教育专业类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对有限的教育就业市场而言是巨大的压力。对应于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学就业,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幼儿园,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量本来就不是很大,再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去幼儿园竞争,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以某高专学校近三年的音乐教育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13年,33%幼儿园,12%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5%,演艺团体6%,17%其他行业,3%自主创业,4%未就业;2014年,27%幼儿园,9%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6%,演艺团体5%,18%其他行业,6%自主创业,9%未就业;2015年,24%幼儿园,8%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9%,演艺团体4%,15%其他行业,8%自主创业,12%未就业。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很明显的问题:该专业的幼儿园市场被逐年挤占,毕业生失业率逐年增高。
二、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了解毕业生失去优势的根源,该校音乐系进行了两项调查,一是派老师到沿海及内地各幼儿园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各幼儿园的就业情况及各幼儿园当前的人才要求;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及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结果显示有二:一方面,由于近年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使得幼儿教师职业受到热烈追捧,竞争日益激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较优秀的幼儿园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专学校学前音乐教育毕业生,此类幼儿园更倾向于录用专业素质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条件较差的基层幼儿园则出现了无人问津、人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养不高的同时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在择业意向上要求较高,出现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首先,专业基础不扎实。当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同其它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音乐类的录取分数线下降,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音乐院校。这就意味着音乐类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院校成为了“文化课低分考生的收容所”。许多音乐考生都是半路出家,本身就修艺不精,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天赋往往都比较差,难以很好的完成学业。这就造成了音乐类大学生专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知识面狭窄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的压力和困难。
其次,缺乏正确的专业定位。进入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甚至自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完全超过了幼儿园的要求,不需要再努力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比较自由散漫,尤其在经历了高压的黑色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更希望在大学里放松一把、玩乐一把,完全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此,该专业学生更多的表现出放任和懈怠情绪,经常迟到、旷课,更谈不上刻苦钻研提升专业水平,而到毕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水平达不到幼儿园的要求,无法进入幼儿园工作。
第三,职业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严重欠缺。高专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敬业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严重欠缺的倾向,具体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音乐类的学生自视很高,总想成为音乐家、舞蹈家,对音乐教育尤其对幼儿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很认同,不愿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满不在乎甚至排斥,殊不知现在演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本来就很少,而要成名、成家更是难上加难;二是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很容易,只要学好了音乐就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重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三是音乐类学生本身文化水平偏低、对文化类课程的接受能力较弱,再加上对文化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认同度不高,致使学习效果不佳。正是这些认识的误区使得学生不注重文化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提升、教学理论严重缺乏,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受到了制约,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难以提高,也直接降低了学生进入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竞争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在该校所作的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从就业地域看,有68%的学生选择到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25%选择到中小城市,只有7%的学生选择了回原籍、到基层就业;从就业单位看,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选择到幼儿园,其他更多愿意去艺术培训机构、小学、演艺团体或其他工作单位,在选择幼儿园为就业单位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城市公立幼儿园或者是大型连锁幼儿园,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到不知名的幼儿园或乡镇幼儿园就业。学生普遍反映出追求传统的精英岗位,喜欢去大城市、工作环境好、收入水平高、风险小、发展稳定的单位工作,他们宁可没有工作,也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去。这种盲目的就业定位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扎堆,优秀幼儿园等机构门庭若市、供大于求,毕业生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则求贤似渴、人才紧缺,无人问津。
三、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专学校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首先,引导学生刻苦钻研,提升专业水平。高专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大力改革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性教育发展。要面向社会、面向幼儿园,培养一专多能、综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园音乐教师和优秀的音乐人才。在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上,传统的理论和技能的考核方式仅仅是限于期末理论笔试和演唱、演奏的技能考试,而这种考核方式只适合低年级学生考试,并不能客观的反映高年级学生对某些学科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增加后阶段部分学科的教学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方式,如和声课考试强调把所学的歌曲和现行幼儿园音乐教材上的歌曲相结合,要求配上简单的和声,钢琴课考试加试即兴伴奏、现场视奏、现场简谱等内容,自弹自唱考试可分自选曲目、现场抽签曲目,教材就用幼儿园音乐教材等。以此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其次,指导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是对当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良好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小朋友并不满足于音乐课上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而是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这就要求目前的高专学校音乐教育要根据音乐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快的修改和调整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且,根据音乐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较弱薄和学生专业课任务很重的实际,人文课程的开设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进一步明确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真正发挥课程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
第三,加强理论指导与实践,培养教学能力。一是培养专业教学能力。音乐教师肩负着用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化心灵的重任。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音乐教师,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充分理解教师的含义,强调师范性,注重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上音乐教学法的同时开设现行幼儿园音乐教材分析课、试讲课,把听、讲、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是扩充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理论,它是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工具。要全面提高高专学校音乐教学质量,就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教育理论、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普通教育学及学科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三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根本环节。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其运用能力,才能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抓好平时的教育实践之外,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更是重要的一环。教育实习是学生未来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之前的演习,只有亲身到幼儿园体验,学生才能反思自身的不足,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作好试讲工作,试讲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把关,每位实习学生试讲合格后才能参加实习;必须加强实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工作,手把手的教授学生教学技巧和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转变就业观念,分层次、分流就业
针对前述音乐类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学校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最大程度上实现就业。
(1)认清专业水平,分层次就业。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坚定职业信念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水平合理定位、分层次就业。首先,对于专业突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到优秀幼儿园、小学或艺术团体就业,发挥他们的优势效应。在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另外掌握一门或更多专长,并通过各级各类资格考试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一系列的荣誉证书等,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优秀的幼儿园、小学或艺术团体就业,获得优秀的工作岗位。其次,对于专业一般、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鼓励学生到中小城市的幼儿园就业,解决大部分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 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教育教学法方面的修养,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人才流动的观念。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低迷的情况下,音乐类毕业生不应该奢求十分满意的工作,只要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行。机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能否在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干出一翻成就,关键要看自己的努力。再次,对于专业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的就业困难学生,鼓励学生找突破口,到基层就业。对综合素质不强的大学生,应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鼓励他们重视自身智力与职业技能开发,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磨砺人生、艰苦奋斗,这些地方能更有效的突出他们的优势,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功。
(2)明确职业方向,分流就业。对于专业认同度不高、不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生,鼓励学生及早选定就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分流就业。人各有所长,该专业学生可能对音乐不感兴趣、专业学习不佳,这是很正常的,但也许正是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天赋和特长。应该引导该类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业余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自考、函授、专升本等方式提高学历水平。就业时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鼓励学生往相关的教育机构就业,如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小学、培训机构等;鼓励学生往相近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从事单位节目主持人、工会文娱骨干等工作;鼓励学生跨行业就业,如到公司从事文秘、销售、后勤等工作。
(3)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创业。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积极支持创业。大学生都是有着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尤其作为音乐类学生更是个性突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高专学校应借力当前的大好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开设就业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业,并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场地支持和资金扶助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培育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此外,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政策,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国家、社会的建设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总之,高专学校应该指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地寻找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优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 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商江.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J].教书育人,2006,(1).
[5]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6]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7]陈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解析[J].文教资料,2011(8)
[8]孙耀祖.从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看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J].黄河之声,2012(5)
[9]陈立文.探究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周鸣.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J].校园英语.2014(9)
[11]姬英涛.科学发展语境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12]初婧.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13]李小红.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 音乐大观,2012(9)
作者简介:
蒋福玲,女,1981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高等教育专业硕士,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篇7
1大数据
毋庸置疑,大数据正在开启着时代的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生活,正在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推动着新的发明、新的创造,而更多的惊喜与改变也即将到来。
一家名为Farecast的美国公司,通过分析机票价格的走势以及升降的幅度进行票价的预测,以此来帮助消费者抓住最佳的购票时机,截止到2012年,该预测系统已对近十万亿条美国国内航班的票价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的票价预测准确度高达75%,凡是使用该预测系统进行购票的旅客,大概平均每张票节省几十美元。
这是在大数据时代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来获得更大的价值。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海量数据的产生。
(2)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
据统计,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美国国家图书馆纸质刊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而Facebook每天更新的照片数是上千万张、该网站上留下的评论是每天数十亿次。数据量的庞大与增长速度之快超出我们的想象。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云计算的产生为处理海量的数据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数据挖掘使得我们找到了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规律,这也同时需要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支持。而云计算使得对数据的分析更加的快捷与全面。云计算以其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它是继互联网经济繁荣之后的又一个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增长点。
正是由于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使得大数据时代的核心——预测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系统会改变甚至取代现有的那些单纯依靠人力去判断的领域。
2网络安全
由于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人们看到了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这也使得他们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进而不断的进行着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利用。随着数据存储成本的持续下跌,而数据分析的工具与技术却越来越先进,这些被采集与利用的数据将会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还会带来更多的威胁,因为大数据的核心思想便是利用数据规模的增长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
大数据的价值并不单纯来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是更多的体现在它的二次利用上。由于购物,亚马逊熟悉了我们的购物习惯;由于浏览网页,谷歌熟悉了我们的浏览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对很多数据进行搜集时并没有想到可以用于其它用途,但最后往往产生了很多新的用途。大数据威胁着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
目前,云计算在大数据时代下扮演着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它将大量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而它首要面对的便是安全问题。2009年,谷歌公司发生大量用户文件被外泄的事件,同年,亚马逊的某些网站瘫痪,2014年,苹果云端被黑客攻破,造成个人数据的外泄。然而,目前关于云计算与云安全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采用云计算反而对数据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集中部署云计算中心,组织更加专业与合格的队伍来进行安全管理,避免了当前由个人维护的不可靠性。第二种观点认为,集中管理之后,云计算中心更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云安全将会面对更大的挑战。
3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对信息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计算机出现以前,信息安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密码学,以实现通信的保密为主要目标。计算机时代来临以后,信息安全主要围绕建立安全防护体系来进行,于是有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防火墙的安全等问题。如今,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云端的数据与计算集中在了一起,海量信息的处理需求成了安全措施考虑的目标。
因此,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数据时代实现网络安全,不仅要在关键技术方面,还要在标准、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管理与规范。
从关键技术方面来讲,数据加密、入侵检测等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下的需求。而标准、法规与管理制度在实现网络安全的问题中,其重要性并不低于关键技术的突破。由于数据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二级用途上,但在进行数据搜集时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考虑。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安全性与隐私性的保护,应当侧重于让数据的使用者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采集数据时考虑是否已征得个人的同意。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风险,我们既要把握机遇,利用数据加快时代前进的脚步,同时也要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网络安全。而网络安全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制度问题,设计标准化、法律法规等许多层次与方面,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网络的安全。
摘要:随着信息爆炸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引发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数据挖掘与云计算的应用,使得人们将大数据视为创造新价值、获得新知识的源泉。与此同时,不断爆出的安全问题加剧了人们对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隐私性的担忧。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大数据下的网络完全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网络安全,云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金青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5.
[2]张启良.大数据时代与我们的生活[J].统计与咨询,2016.
[3]何明,刘东鑫,沈军.网络安全架构演进思路探讨[J].电信科学,2013.
面向问题 篇8
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决策环境越来越复杂。决策形式的多样性、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决策活动的分布性是导致企业很难做出正确决策的主要原因。人们对决策支持系统 (DSS) 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 决策支持问题的研究已逐步受到管理科学、经济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视[2]。
传统DSS采用各种定量模型, 对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提供支持[3], 对定量分析和处理以及结构化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定性问题、模糊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缺乏相应的支持[4]。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不断的发展, 将其与DSS相结合, 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 IDSS利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技术在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推理上的优势, 充分利用人类在问题求解中的经验和知识,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根据目前各种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 无法完成全部的定性分析支持, 也无法处理复杂问题的决策支持[2,5]。面向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丁雨蒙[6]从面向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角度出发, 分析了领域内的问题知识的特性, 建立了与知识模型的机构紧密结合的推理规则, 形成了问题知识推理的控制机制。然而在实践中, 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单个问题独自发生, 第二种是多个问题同时发生, 相比于单个问题独自发生更难解决的是多个问题共同发生, 以上研究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提供有效解决。同时, 针对问题处理支持也有两种不同的需求, 第一种是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生产;第二种是深度分析问题, 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针对该问题, 本文以问题处理知识网络[7]作为领域内的知识表示模型, 结合启发式搜索理论, 将面向多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转化为多问题求解, 同时解决了单个问题和多个问题的决策支持, 并且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使用场景, 分别满足两种不同需求。
1 基本概念
1.1 多问题处理
问题处理是一个分析原因、拟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并进行处理的流程, 同时也是利用知识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问题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识别问题、分析原因、拟定方案、执行方案, 结果评价。在整个问题处理过程中,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往往不能一次性准确的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更多的时候需要反复的试探, 才能找到问题发生的正确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8]。面向多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就是对处理同时发生的多个问题过程中的分析原因和拟定方案阶段提供决策支持。如图1所示。
1.2 问题处理知识表示
问题处理知识网络表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不确定因果关系以及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图2所示[7]。形式化为G= (GC, GS, ES-C) GC表示问题空间, GS表示解空间, ES-C代表从解空间到问题空间的映射关系。问题空间又可以形式化为:G= (VP, VR, EP-R, ER-P) 。VP表示问题结点, VR表示关系结点, EP-R表示从问题结点到关系结点的映射, ER-P表示从关系结点到问题结点的映射。
该知识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关系结点, 对问题因果关系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的表述。如图2中关系结点vrk所示, 该关系结点表达了这样的因果关系:原因vpk和原因vpm同时发生导致问题vpj的发生, 这里表示的就是逻辑与的关系。对于问题结点vpj而言, 关系结点vrk和vrj所代表的因果关系中的结果集合中都包括该结点, 它们之间就是逻辑或的关系, 即vpj的发生或者是vrk引起的, 或者是vrj引起的。
2 启发式搜索方法
在现实世界中, 人类在处理问题时都是以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输入, 在我们大脑已经存储的大量经验知识中进行高效搜索, 找到导致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具体解决方案。通过模拟这种行为将问题处理支持转化为了图搜索问题:问题处理知识网络中积累着每次问题处理产生的经验知识, 当新的问题发生时, 以该问题结点为起点在问题处理知识网络中进行搜索找到导致该问题结点发生的原因结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结点从而对问题处理进行决策支持。
问题处理知识网络是整个组织所有员工处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知识的积累, 由于在该知识网络里面进行搜索是一个N-P完全问题[9,10], 当知识网络规模较大时获得问题的解通常比较困难, 因此引入启发式搜索加快问题求解速度。同时,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员工对问题处理有两种不同的需求, 分别是:希望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而不去考虑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希望能够对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完整因果关系链有清晰的了解而不用追求求解速度。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对问题处理决策支持设计了两种使用场景, 第一种使用场景是在线处理, 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第二种使用场景是离线分析, 帮助用户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方案, 从而从本质上解决该类问题。
2.1 关系结点基本类型
问题处理支持就是以待求解问题集合为起点, 在问题处理知识网络里面进行匹配, 找到最有可能发生的关系结点, 并将该关系结点关联的原因及方案推荐给员工, 员工尝试利用该原因和方案解决该问题,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问题被解决或者无法找到关系结点为止。因此, 最关键的就是关系结点的选择问题。根据待求解问题集合与关系结点所关联的结果结点集合之间的关系, 可以把关系结点分为两类即完全无关和相关联, 完全无关是指待求解问题集合与关系结点所关联的结果结点集合之间没有交集, 相关联的关系结点又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包括:完全匹配关系结点、匹配不足关系结点、匹配过度关系结点。如图3所示。
待求解问题集合记为, 除待求解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结点集合记为, 待分类的关系结点记为关联的结果结点集合记为, 分类形式化为:
Case 1 : 若, 则属于完全匹配关系结点。
Case 2 : 若, 则属于匹配不足关系结点。
Case 3 : 若, 则属于匹配过度关系结点。
2.2 在线处理
这种场景下的问题处理支持的主要需求是需要帮助一线员工及时解决问题快速恢复生产, 而不用在意找到的是表面原因还是根本原因或者有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因此, 算法只关注和待求解问题结点直接关联的关系结点即直接因果关系。
启发式搜索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以待求解问题集合Vp'为起点, 将所有与Vp'中元素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步骤二:计算集合R中未计算的关系结点的f (Vir) 。
步骤三:取出集合R中的f (Vir) 值最小的关系结点Vir并找到其相关联的原因结点, 将这些原因结点以及对应的方案结点推荐给用户, 让用户利用这些信息去尝试解决问题集合P, 如果问题解决了则整个流程结束, 否则执行步骤三。
f (Vir) 为待扩展关系结点Vir的启发函数, 代表要扩展Vir需要付出的代价。
如上文说述, 关系结点有3种基本模式, 但是有4种表现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特定的启发信息。
第一种是完全匹配即待求解问题集中所有问题结点都与待扩展关系结点存在属果关系并且不存在不在待求解问题集中且与待扩展关系结点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这是最完美的匹配, 最有可能发生的因果关系, 扩展这类关系结点的代价仅仅是该关系结点的频数的相反数, 发生的次数越多越早被扩展, 用-αc (Vir) 表示, 其中α为关系结点归一化因子, c (Vir) 为关系结点的频数。剩下的三类关系结点都不能完全匹配, 扩展时除了需要和第一类关系结点同样的代价外, 还需要额外的代价。
第二种是匹配过度即虽然待求解问题集中所有问题结点都与待扩展关系结点存在属果关系但是存在不在待求解问题集中且与待扩展关系结点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换句话说, 对于该关系结点来讲, 还有没有被观察到但是已经发生的问题结点 (潜在问题结点) , 因此要扩展这类关系结点需要添加的额外代价就是潜在问题结点集的平均代价, 潜在问题结点的代价为:定义全数为1, 与该潜在问题结点归一化后的平均频数互补的数, 即潜在问题结点发生次数越多的越早被扩展。用表示, 其中β为问题结点的归一化因子, pi'为潜在问题结点, t为潜在问题结点个数。
第三种是匹配不足即在待求解问题集中有与待扩展关系结点不存在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换句话说, 对于该关系结点而言不能完全导致待求解问题集合里所有问题结点的发生, 因此要扩展这类关系结点需要添加的额外代价是待求解问题集中与待扩展关系结点不存在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的代价, 累加该问题结点的归一化后的频数即可。用表示, pi''表示待求解问题集中与待扩展关系结点不存在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第四种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即不仅存在不在待求解问题集中且与待扩展关系结点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而且在待求解问题集中有与待扩展关系结点不存在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 换句话说, 对于该关系结点而言, 不仅不能完全导致待求解问题集合里问题结点的发生, 同时还可能存在潜在问题结点, 因此要扩展这类关系结点需要添加两部分额外的代价, 第一部分是潜在问题结点的代价和第二类一致, 第二部分代价和第三类一致。用表示, 具体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 若关系结点Vir属果关系集对应的问题结点集的问题结点与待求解问题集中的问题结点一一匹配, 则z=1, 否则z<1。q表示与关系结点Vir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中属于待求解问题集合中的个数。p表示待求解问题集合中的元素个数。k表示不在待求解问题集中且与待扩展关系结点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的个数。
2.3 离线分析
这种使用场景下问题处理支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整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完整因果关系链有清晰的了解而不用追求求解速度, 因此算法需要对深层次的关系结点进行优先扩展。
启发式搜索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初始化集合R和R’为空集, 以待求解问题集合Vp'为起点, 将所有与Vp'中元素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步骤二:计算集合R和R’中未计算的关系结点的f (Vir) 。
步骤三:取出集合R和R’中的f (Vir) 值最小的关系结点Vir并找到其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 将这些原因结点以及对应的方案结点推荐给用户, 让用户利用这些信息去尝试待求解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解决了则执行步骤四, 否则执行步骤三。
步骤四:找到关系结点Vir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 令这些原因结点为集合P’, 将所有与P’中元素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执行步骤二。
定义启发函数的思想以在线处理时采用的解决方法为基础, 但是在线处理没有考虑层的概念, 在当前情形下要重点考虑层的概念, 从而优先搜素深层原因, 找到根本原因。因此在在线及时处理的启发函数的基础上减去n (Vir) 这个影响因子, n (Vir) 表示Vir的层数即该关系结点到待求解问题路径上遇到的最少的关系结点个数, 这样就可以使得层数越大的结点应该优先扩展。具体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 若关系结点Vir属果关系集对应的问题结点集的问题结点与待求解问题集中的问题结点一一匹配, 则z=1, 否则z<1。q表示与关系结点Vir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中属于待求解问题集合中的个数。p表示待求解问题集合中的元素个数。k表示不在待求解问题集中且与待扩展关系结点有属果关系的问题结点的个数。
3 实例分析
文献[6]中使用的验证数据集, 该数据集是某汽车企业冲压车间的实际生产数据并从中提取关于冲压生产线异常问题的因果关系, 得到了一个停机问题处理知识网络图。对多个问题的决策支持而言, 并没有合适的数据集, 因此, 本文以文献[6]中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样例, 构造了一个汽车冲压生产过程中停机问题处理知识网络图, 如图6所示。
3.1 多个问题的在线处理
对网络中多个问题p1、p2进行处理支持, 应用第一种使用场景即在线处理。以待求解问题p1、p2为起点, 将所有与p1、p2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则R={r1, r2, r3, r4, r5, r6, r7, r8}。计算集合R中每个关系节点的启发函数值, 如上述表1所示。
首先, 在集合R中取出启发函数值最小的关系结点r2, 将其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以及对应的方案结点推荐给用户, 如果用户使用该推荐方案解决了问题则算法结束, 否则从集合R中取出启发函数值最小的关系结点r1, 将其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以及对应的方案结点推荐给用户, 如果用户使用该推荐方案解决了问题则算法结束, 否则就在集合R中取出启发函数值最小的关系结点重复这个过程。如果集合R为空, 则无法提供支持。
3.2多个问题的离线分析
对网络中多个问题p1、p2进行处理支持, 应用第二种使用场景即离线分析。以待求解问题p1、p2为起点, 将所有与p1、p2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则R={r1, r2, r3, r4, r5, r6, r7, r8}。计算集合R中每个关系节点的启发函数值, 如上述表1所示。
首先, 在集合R中取出启发函数值最小的关系结点r2, 将其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p4和p5推荐给用户, 假设用户满意该原因解释, 则以p4和p5为待求解问题集合, 记为P’, 将所有与P’中元素有属果关系的关系结点加入潜在扩展关系结点集合R’中, R’={r10, r11, r12, r13}。计算集合R’中每个关系节点的启发函数值, 如表2所示。
从集合R和R’中取出启发函数值最小的关系结点r12 (已经扩展过的结点除外) , 将其属因关系中的原因结点p16荐给用户, 假设用户不满意该原因解释, 则从集合R和R’选择启发函数值最小的r13, 将其关联的原因结点p16荐给用户,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集合R和R’中没有未扩展过的结点为止。
4结论
针对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对智能决策支持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从多问题处理角度出发的新思路, 以知识表示模型为基础, 将决策支持转化为图搜索问题, 利用图的结构和数量信息进行启发式搜索加速决策支持的效率, 解决了多个问题的决策支持问题。同时, 实现了两种不同使用场景在线处理和离线分析丰富了该方法的使用场景。文章最后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子, 构造了一个新的测试集验证了面向多个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方法可行性。
摘要:针对制造型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对智能决策支持的需求, 从面向多问题处理的决策支持角度出发, 以领域内的问题知识表示模型为基础, 将决策支持转化为图搜索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表示特点定义评估函数为启发信息, 引导图搜索提高决策支持效率。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决策支持方法订制了两种使用场景:在线处理和离线分析。最后, 以某轿车厂冲压车间的生产线停机问题为例对两种场景下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知识管理,决策支持,启发式搜索,多问题处理,模型推理
参考文献
[1]Gorry G A, Morton M S S.A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71.
[2]陈曦, 王执铨.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控制与决策, 2006, 21 (9) :961-968.
[3]Er M C.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 summary, problems, and future trend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88, 4 (3) :355-363..
[4]Hamscher W, Kiang M Y, Lang R.Qualitative reasoning in business, finance, and economics:Introduc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5, 15 (2) :99-103.
[5]任明仑, 杨善林, 朱卫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与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 2002, 17 (5) .
[6]Ding Y M, Dang Y Z.Problem-oriented Decision Suppor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A]: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MSMI 2014) .Atlantis Press[C].2014.
[7]于文玉.汽车冲压停机问题处理知识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3.
[8]刘洁.汽车冲压加工中问题处理的知识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9]苏永定, 钱彦岭, 邱静.基于启发式搜索策略的测试选择问题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 2005, 31 (5) :46-48.
面向对象问题域子系统设计的研究 篇9
当问题域系统过分复杂庞大时, 就要考虑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问题域子系统也称问题域部分 (PDC, Problem Domain Component) 。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平滑的过渡, 即没有间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面向对象分析建立系统的问题域对象模型, 而面向对象设计是建立求解域的对象模型。都是建模, 但两者必定性质不同, 分析建模可以与系统的具体实现无关, 设计建模则要考虑系统的具体实现环境的约束, 如要考虑系统准备使用的编程语言, 可用的软构件库 (主要是类库) 以及程序员的编程经验等约束问题。
2 问题域子系统设计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持问题域组织框架的完整性、稳定性, 这样可提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追踪性。因为系统的总体框架都是建立在问题域基础上的, 所以, 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无论做怎样的修改, 例如增加具体类、属性或服务等, 都不会影响开发结果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在类似系统中实现重用分析、设计和编程结果的关键因素。
面向对象分析得出的问题域精确对象模型可以被问题域子系统直接应用, 该模型有完整的框架, 面向对象设计应该保持面向对象的框架结构。面向对象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对问题域模型作相应补充或修改, 这种补充和修改有:合并、增添或分解类、属性、服务, 完善子类和父类的继承关系等。若问题域子系统复杂且庞大, 就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系统进行。
下面讲述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 对问题域对象模型作的增补或修改的方法:
2.1 调整需求。
当用户需求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或者分析员对问题域理解不透彻或缺乏领域专家帮助, 以致建立了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用户真实需求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时, 需要对面向对象分析所确定的系统需求进行修改。一般来说, 首先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作简单的修改, 然后再将修改后的模型引用到问题域子系统中。
2.2 重用现有的类。
设计时应该在面向对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实现现有类的重用, 现有类是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所提供的类库中的类。因此, 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重用, 为代码重用奠定基础。
下面介绍重用已有的类的过程: (1) 选择类库中可重用的现有类, 加入到问题域子系统中, 并标出现有类中对本系统无用的属性和服务, 以致将无用的属性和服务降到最低程度。 (2) 将问题域类中从现有类继承来的属性和服务标出来, 它们再没有必要定义在问题域类内了。 (3) 确定被重用的现有类和问题域类之间的一般-特殊关系, 也就是说, 以重用现有类为基类, 派生出问题域类。 (4) 修改问题域类相关的关联, 必要时用与重用现有类相关的关联替换与问题域类相关的关联。
2.3 组合问题域类。
通常, 为了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个类库中, 需要引入一个根类 (抽象类) 将问题域类作为从属类组织在一起。当没有更先进的、更好的组合机制时, 才采用该种组合方法。另外, 可通过建立协议来完成这种组织。
2.4 增添一般化类以便建立协议。
在设计过程中, 经常发现许多具体类需要有一个相似的协议, 即它们都需要定义一组相似的服务。这时可以引入一个附加的根类, 以便建立这个协议。也就是说, 定义公共服务集合, 在特殊类中详细定义这些服务。
2.5 简化继承。
当面向对象模型中的一般-特殊结构包括多继承, 而使用一种只有单继承和无继承的编程语言时, 需要对面向对象模型作一些修改, 即将多继承化为单继承, 单继承化为无继承, 用单继承和无继承编程语言来表达多继承功能。
2.6 实例设计。
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 以ATM系统结构为例, 把ATM系统的问题域子系统, 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ATM站子系统, 中央计算机子系统和分行计算机子系统, 构成星型拓扑结构。以中央计算机为中心向外连接 (用专用电话线) , 与所有ATM站和分行计算机通信。区分每个ATM站和每台分行计算机连向中央计算机的电话线, 分别用ATM站号和分行代码来实现。
这里假设面向对象分析模型是完整的, 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对问题域模型不必作实质性的修改或扩充了。
3 结论
一般来说, 基于问题域的总体组织框架设计结构稳定的, 面向对象设计的分析和设计模型按照问题域本身结构组织, 也能从容适合变化的要求, 能保持稳定性。问题域模型所包含的对象都是与问题域有关的。从此意义上讲, 它和面向对象分析模型所涉及的问题范畴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属于不同的抽象层次。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忽略了系统的实现条件, 只考虑问题域, 因此抽象层次较高。面向对象设计模型中的问题域模型则是按选定的实现条件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进行具体化, 因此抽象层次低于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从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到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问题域部分, 存在着一种映射关系。后者是从前者演化而来的。因此, 二者在正、反两个方向都应该是可追踪的。虽然问题域模型并不是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全部, 但是分析文档与设计文档之间的映射关系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 其他二个外围部分则不存在这种映射, 因为它们是在设计中新增加的, 而不是从面向对象分析模型演化来的。
摘要:面向对象分析建立系统的问题域对象模型, 而面向对象设计是建立求解域的对象模型。本文就面向对象问题域子系统设计做些探讨。
关键词:面向对象,问题域
参考文献
面向问题 篇10
美国的预警卫星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 “米达斯”计划开创了弹道导弹卫星预警的先河;DSP (国防支援计划) 预警卫星系统在海湾战争中已经经历了实战的检验;HEO卫星 (大椭圆轨道卫星) 和GEO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已经成功发射, SBIRS (天基红外系统) 预警卫星系统初步形成了战斗力;STSS (天基跟踪与监视系统) 预警卫星系统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 两颗演示卫星正在进行各种在轨实验。本文针对弹道目标自由飞行阶段的跟踪和监视问题, 对预警卫星调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2 问题域描述
预警卫星调度问题面向弹道目标的预警探测任务, 即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由于卫星绕固定的轨道运行、弹道目标与卫星相对高速运动, 没有一个星载传感器能够单独完成弹道目标整个飞行阶段的预警探测任务。必须把针对某个目标整个飞行阶段的预警探测任务分解成可调度的预警探测子任务集合, 把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转化成预警探测子任务与可用传感器之间的资源优化分配问题。因此, 预警探测任务调度是指为每一个子任务分配合适的传感器资源, 使之满足约束条件的限制, 同时最大化系统的调度目标。
由于星载传感器资源与预警探测任务之间存在复杂的可视关系, 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的解空间非常大。
假设调度中有5个资源和5个任务, 每个任务包含5个子任务, 则该模型解空间大小为2125。如果考虑到任务执行的资源数量要求, 模型的可行解空间则将会在整个解空间内急剧减少。由于一个子任务的成功执行要求同时执行其的资源数量位于[RNmin, RNmax]之间, 而一个子任务Ti, j的可用资源集合Ri, j的资源数量为NRi, j, 则一个可行解需要在Ri, j中为Ti, j选择若干资源执行, 其可行的选择数量为:
因而, 仅考虑到任务执行的资源数量要求下, 模型的可行解集合大小为:
其中, |TS|为任务数量, FTNumi为任务i的子任务数量。
假设调度中有5个资源和5个任务, 每个任务包含5个子任务, 每个子任务都有4个可用资源, 令RNmin=2、RNmax=3, 则仅考虑任务执行资源数量要求的可行解空间大小约为1025, 远小于解空间大小。
另外考虑到资源冲突和其它星载资源等约束, 模型的可行解空间会进一步减少。模型规模大, 可行解空间所占比例小, 都为其求解带来困难。目前在求解同该问题类似的车间调度问题时多采用基于解空间智能搜索的算法, 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粒子群算法因其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以及收敛速度较快等特性, 近年来, 已有许多学者将其应用到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天基预警探测任务的调度问题中。如王博等[1]以低轨星座目标连续跟踪为应用背景, 提出一种基于修正粒子群优化的传感器预分配方法, 然而其所提方法只是针对单目标预警探测任务的调度问题;冯明月[2]引入PSO求解预警探测任务静态调度问题, 设计了基于分群机制、运算符重定义机制以及违约处理机制的离散分群粒子群算法 (DGPSO) , 然而其粒子编码方法基于简化了的约束条件, 实用性仍然不是很高。
基于粒子群进化算法的预警探测任务调度模型将传感器资源分配方案融入到粒子的编码形式中, 通过迭代优化粒子的位置, 使传感器资源的分配得到优化。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面向预警探测任务调度的粒子群进化算法, 在粒子编解码机制、粒子初始化机制以及粒子位置更新机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基本粒子群算法PSO[3]通过模拟生物群体觅食过程中相互协作的方式实现搜索和进化功能, 是一种全局优化进化算法。算法以粒子群表示一个生物群体, 每个粒子根据自身的飞行经验和整个群体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飞行。每个粒子在飞行过程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 即为该粒子认定的最好位置pb. 整个粒子群所经历的最好位置被认定为种群的最佳位置gb. 粒子在调整自身的飞行时, 既要考虑到自身最好位置, 又受到种群最佳位置的指导。粒子在飞行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解, 通过评估新解更新pb与gb, 并最终实现向最优解的收敛。其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更新方式如下式:
t为算法迭代次数;d为粒子飞行方向的维度;x (t) i, d和v (t) i, d为粒子i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和速度;pb (t) i, d和gb (t) i, d分别为粒子i在第t次迭代时的个体极值与全局极值;r和R为在0和1之间产生随机数。参数w为惯性因子, 表明粒子维持原来状态的能力;c1为认知学习参数, 即局部最优指导能力权重, 表明粒子按照自身意愿飞行的能力;c2为社会学习参数, 即全局最优指导能力权重, 表明粒子受群体影响的程度。三项共同作用于每一个粒子, 确保群体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能力的平衡。
相对于其它智能搜索算法, 其最大优点是易于描述、便于实现、需要调整的参数很少、使用规模相对较小的群体、收敛需要评估函数的次数少以及收敛速度快等[4]。其中其快速收敛特性使其对局部解空间的快速探索能力较强, 在对时限要求较严格的天基预警资源调度问题中, 该算法是比较合适的。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需要改进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传统的粒子群算法主要应用于连续变量条件下的优化问题, 为解决离散变量条件下优化问题, 提出了许多改进的PSO[5,6,7], 不过基本都是以Kennedy和Eberhart[8]于1997年提出的离散粒子群算法 (DPSO) 为基础。DPSO将问题模型以二进制编码, 由于DPSO要求粒子必须以二进制编码形式设计, 可能会极大增加粒子维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②随机生成的初始解集应保证一定的分布性, 能够以较大概率覆盖整个解空间, 防止种群在搜索后期陷入局部最优。因此, 粒子群初始化机制对于算法求解速度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解空间较大, 具有较好性能的种群初始化机制使算法有望更快地遍历到各局部最优解。
③标准粒子群算法运算符定义针对的是实数型粒子编码, 如果在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中采用改进的整数型粒子编码, 则必须采用新的粒子位置和速度更新算子, 将粒子位置与速度的更新与资源分配和调度方案的更新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
4 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关键技术
4.1 粒子编、解码机制
(1) 粒子编码
①考虑在预警探测任务调度问题中, 同时分配给子任务的传感器个数有一定数量限制:
其中, xri, j为决策变量, 表示资源Rr是否执行子任务STi, j; MinRNumi, j表示分配给子任务STi, j的传感器数量下限; MaxRNumi, j表示分配给子任务STi, j的传感器数量上限; RSet表示可用传感器集合。
②考虑在预警探测任务分解时, 子任务STi, j的可用资源数量RNumi, j是确定的;预警探测任务的子任务数量STNumi也是确定的。
因此, 基本粒子Xi可编码为
改进后的基本粒子Xi维度为:
若
(2) 粒子解码
假设粒子P的维度为Dim, 粒子的第z维分量为r (传感器资源的整数序号) , 即Pz=r, 指为子任务STx, y分配的传感器资源之一为Rr. 求解对用的x, y的值, 其中x为任务序号, y为子任务的序号。
①求x
定义变量K:
则K为任务x的前一个任务的序号, 即x=K+1。
②求y
定义
则P为第y个子任务前一个子任务的序号, 即y=P+1。
据①、 ②, Pz⇔STK+1, P+1, Pz=r表示为子任务STK+1, P+1分配第r个传感器资源。若r≠0, xrK+1, P+1=1;若r=0, xrK+1, P+1=0, 实现了粒子的解码。
(3) 编码、解码示例
下面举例说明粒子的编码和解码机制。
假设周期内有3个待调度任务集合, 可用传感器资源数量为9个 (按自然数编序) 。其中T1有3个子任务, T2有4个子任务, T3有3个子任务, 即:
TSet={T1, T2, T3}
RSet={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T1={ST1, 1, ST1, 2, ST1, 3}
T2={ST2, 1, ST2, 2, ST2, 3, ST2, 4}
T3={ST3, 1, ST3, 2, ST3, 3}
假设分配给子任务ST1, 1、ST2, 1、ST2, 3、ST3, 1的传感器资源数量上限为3, 分配给其它子任务的传感器资源数量上限为2。则基本粒子可进行如下形式的编码, 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 因为粒子位置分量的值代表分配给子任务的传感器资源, 为对粒子进行整数编码, 需在可用传感器资源集 (可用资源ID号) 与整数集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即粒子位置第d维元素的取值范围ψd:ψd={R1, R2, …, RNd}与整数集Zd:Zd={1, 2, …, Nd}之间建立映射关系f (ψd→Zd) :f (Rr) =r, r∈Z.例如:假设粒子在第d维上的取值范围为ψd={2, 9, 20, 10, 15, 16, 3, 5}, 则通过映射f, 将ψd映射为一个从1开始的连续整数集合Zd={1, 2, 3, 4, 5, 6, 7, 8}。
粒子群进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基本粒子位置的不断移动, 直至寻找到最优粒子位置的过程。其基本目标就是解决基本粒子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中存咱的诸如任务冲突、资源使用不均衡和其它约束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使静态调度模型中的目标函数最优化, 也就是寻找最优粒子位置, 即最优资源分配方案。一个基本粒子代表了周期内任务的一种资源分配方案。粒子的解码过程就是从粒子中得到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的过程。解码过程如图2所示。
其相应的资源配置方案为:
传感器资源3, 6, 1→ST1, 1; 传感器资源4, 7→ST1, 2; 传感器资源1, 5→ST1, 3; 传感器资源8, 9, 2→ST2, 1; 传感器资源3, 7→ST2, 2; 传感器资源4, 6→ST2, 3; 传感器资源1, 2→ST2, 4; 传感器资源5, 8→ST3, 1; 传感器资源6, 9→ST3, 2; 传感器资源7, 8→ST3, 3.
整数编码机制首仙能够映射调度问题的解空间, 但包含不可行的调度解, 需要在粒子群算法中采取一定的修正措施;其次, 其解码过程简单, 可以得到传感器资源的分配方案;第三, 每个粒子的位置向量经过位置更新操作和解码后, 对应新的调度方案。
4.2粒子群初始化机制
初始粒子群对于算法求解速度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本问题解空间较大, 具有较好性能的初始种群使算法有望更快地遍历到各局部最优解。本文采取基于优先权的粒子群初始化机制。其具体过程如下:
Step1: 为调度窗口内所有子任务STi, j计算其优先权值。
Step2: 依据子任务的优先权值大小为之分配优先被选中概率, 优先权值越大的子任务具有更高的优先被选中概率。
Step3: 针对每一个子任务STi, j, 计算其值域V={0}∪RSeti, j.
Step4: 依据RSeti, j中元素对STi, j的执行效果, 为其分配被选中概率。
Step5: 从子任务集合中按概率大小选择一个子任务进行资源分配。该子任务从其值域中按照概率大小选择MinRNumi, j~MaxRNumi, j个资源进行分配。如果分配结果选择0的个数大于MaxRNumi, j- MinRNumi, j, 则分配失败, 令其它选择结果同样为0。
Step6: 将所选中子任务所选择的资源, 从同该子任务具有冲突的所有子任务的可用资源集合中剔除。判断如果还有未处理子任务, 则返回Step5, 否则进入Step7。
Step7: 算法结束。
这种初始化方法一方面能够确保初始粒子群中所有粒子所代表的解都是可行解,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粒子具有相对较高的优化性, 同时添加概率因素提高了种群的多样性, 为问题的快速求解提供了条件。
4.3 粒子位置更新机制
PSO算法属于群智能 (SI, Swarm Intelligence) , 与演化计算 (EC,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如遗传算法等) 不同的是它主要强调对社会系统中个体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模拟, 而EC是对生物演化中“适者生存”的模拟;PSO同遗传算法类似的是, 它们都是一种基于群体迭代的智能计算方法, 虽然PSO并没有遗传算法的交叉以及变异等操作, 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 即PSO的迭代中的操作是粒子的“飞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看, PSO的操作中隐含了选择、变异和交叉重组操作, 全局最优 (Gb) 和个体最优 (Pb) 的更新类似于一种弱选择;而粒子位置更新则类似于3个父代:Xi、Gb和Pbi之间重组, 其中还包含了变异的成分。本文在比较分析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个体、特征以及相关操作的异同的基础上, 借鉴遗传算法在解决TSP问题上的成功经验, 对两种算法取长补短, 将遗传算法的相关操作引入到粒子群算法中, 以遗传操作为粒子更新算子, 构造了基于遗传操作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1) 粒子自身的动态变异算子F1
与遗传操作结合的粒子群优化模型使用基于概率的粒子变异实现随机或局部搜索。类似于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w, 变异概率动态下降, 以实现算法随机搜索与局部搜索的平衡。这一部分代表粒子Xti对其自身飞行速度的思考, 其形式化描述如式 (1) 所示。表示以概率ω执行F1代表的与遗传算法一样的变异操作, 否则, λ
其中, r1为[0, 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ω表示执行变异操作的概率;F1表示与遗传算法中一样的变异操作。
(2) 粒子与其个体极值交叉算子F2
粒子以给定概率与个体极值Pgti进行交叉, 从而实现从个体极值获得更新信息的目的。交叉后一般选择适应度较优的粒子作为更新粒子。该部分表示粒子X
其中, r2为[0, 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c1为加速度常数;F2表示与遗传算法中一样的交叉操作。
(3) 粒子与全局极值交叉算子F3
粒子以给定概率与全局极值Gbt进行交叉, 从而实现从全局极值获得更新信息的目的。具体过程与 (2) 类似。该部分表示粒子Xti根据全局极值Gbt调整位置。其形式化描述如式 (3) 所示。表示以概率c2执行F3表示的与遗传算法一样的交叉操作, 否则, Xt+1i=δt+1i.
其中, r3为[0, 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c2为加速度常数;F3表示与遗传算法中一样的交叉操作。
综合式 (1) 、式 (2) 和式 (3) 可以将标准粒子群算法的位置更新方程改写成新的形式:
5 仿真实验和结论
预警星座采取4×7星座, 包含4个轨道, 每个轨道上包含7颗卫星。星座内卫星采取圆轨道。轨道内卫星等距离排列, 轨道间间隔45°依次排列。为避免不同轨道上卫星在穿越极地上空附近时发生拥挤现象, 不同轨道首颗卫星的真近点角依次间隔15°。
调度方案性能评价指标对调度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需要考虑成功调度子任务的数量和优先级以及各子任务的执行效果, 记为LOI, 用于评价调度算法。记当前调度区间Intv包含m个待调度任务, 待调度任务Ti在Intv内的待调度子任务数量为STNumi, 子任务STi, j的最佳和实际探测精度为STMaxPrei, j和STPrei, j, 子任务STi, j的优先级为STPrioi, j;xi, j表示Ti的第j个子任务是否成功调度, 则LOI按下式进行计算。
建立四组场景, 分别包含5、10、15和20颗随机选取的导弹。针对每组场景分别随机生成10个仿真实例, 并运行算法GA (遗传算法) 、PSO (基本粒子群算法) 和GOBPSO (基于遗传操作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进行求解。针对每次实验每种算法均运行50次, 以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为了分析算法运行时间对求解性能的影响, 取算法运行时间tc分别为20s、40s进行实验。
图3、图4分别显示了各种算法在所有四组场景所有仿真实例中运行50次所求得解的优化性评价指标值, 其中算法运行时间分别为20s、40s. 运行时间t=20s、40s时, 三种算法的仿真结果分别如表1、表2、图3、图4所示。
通过图3、图4可以看出:
(1) 当场景规模较小时, 三种算法求解性能相差较小。例如在场景S1中, 三种算法在运行不同时间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随着场景规模的增大, 算法性能差距加大。
(2) 三种算法的求解性能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且针对的场景规模越大, 其性能提高速度越快。
(3) 在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场景中, GOBPSO的求解性能均优于PSO和GA (仅当t=20s时, 场景S2中PSO优于) 。
考虑所有针对场景S1的实验。由于S1的规模相对较小, 三种算法均有望在较短时间内遍历到距问题最优解十分接近的近似最优解, 在此情况下三种算法求得解的性能差距非常小。图3、图4中, 各算法针对S1的实验结果十分近似, 表明了这些算法能够在20s内即找到场景S1的近似最优解, 因此即使令算法运行时间增加, 其求解性能的提高也比较有限。
而对于场景S2、S3和S4, 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大, 因此算法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问题的近似最优解, 因此这些算法的求解性能可能具有一定差距, 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当算法运行时间不足以保证算法找到问题的近似最优解时, GOBPSO和PSO由于所包含的计算少, 其进行解空间搜索的速度相对GA更快, 因此其求解性能要高于后者。但是当运行时间到一定程度时, 算法可能产生收敛现象, 算法随时间增加而产生的求解性能提高的幅度将会降低甚至停滞。例如比较图4中的场景S3和S4, PSO和GA所求得解的性能提升幅度很小, 可以认为这两种算法已经产生收敛, 即使再增加时间其性能也不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GOBPSO由于采取了基于遗传操作的粒子更新机制, 一旦算法收敛至某一局部最优解, 即可采取变异和交叉操作, 更新粒子, 因此其对全局解空间的遍历能力更强, 因此有望继续随时间提高其求解性能。图4中GOBPSO算法针对场景S3和S4的求解性能的提升即对此进行了验证。
6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符合预警探测任务调度特点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分析和探讨了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粒子编解码机制、种群初始化机制以及基于遗传操作的粒子位置更新机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化性。
参考文献
[1]王博, 刘海军, 安玮.基于粒子群优化的传感器预分配方法[J].信号处理, 2010, 26 (4) :486~491.
[2]冯明月.基于预警任务的天基预警系统低轨星座探测资源调度方法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2010.
[3]王凌.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乔立岩, 马云彤, 彭喜元.离散二进制微粒群算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5.
[5]Kennedy J, Eberhart R.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C]//Proc IEEE Int Conf on NeuralNetworks, Perth, 1995:1942~1948.
[6]Zhong Y W, Yang J G, Ning Z Y.Discrete particle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TSP Problem[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6) :88~94.
[7]Parsopoulos K E, et al.Unified 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 for solving constrained engineeringoptimization problems[M].Berlin:Springer, 2005.
面向大海的家园 篇11
深圳拥有257公里的海岸线,如今在主要的景观海岸线上,修有长长的栈道,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便捷通道,人们凭海临风在阳光下恣意感受着大海的召唤,聆听海浪,寄语海风。长长的海岸线,绾连着深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海岸线演绎着城市历史发展的每一幕。城市人口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让海岸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开发,土地被征用,世居在海岸线上的古朴、原始的村落已越来越少。而少数能保留下来的村庄,也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显得破败沉旧,有些房屋已人去楼空,只剩下残垣断壁。人们相信,搬迁,是为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更美好的生活,人可以搬家,但经历不会消失,海涛声浪里发生过的历程是永不磨灭的回忆。将来,不论距离多远,也不论时间多长,思绪都不会停顿,记忆都不会消失。
与家园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海岸线,大梅沙沙滩上的喧闹,蛇口沧海桑田的变迁,红树林在岁月里的更迭。30年前,邓小平题词“海上世界”的明华轮和“女娲补天”雕塑,重放异彩??这些是曾经的家园,也是现在和将来的家园。
故事始于窗前的那片海,始于面向大海的家园!
面向问题 篇12
1 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1.1 营销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电费差异
电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对供电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 在供电企业中, 财务与营销部门的电费核算是不同的, 主要原因出在电费收取上。比如, 工作人员违反规定随意调整用户的电费数额, 而且用户不会对多余的电费缴款, 再加上电费收取人员态度不端正, 仅仅为完成工作指标而工作。因此, 供电企业在电费回收上存在很多坏账。针对坏账的问题, 营销与财务两个部门对电费核算的方法不统一。例如, 营销部门会把坏账反映在电费数据的明细中, 而财务部门则会把坏账部分进行核销。这种差异会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 阻碍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坏账数据不能正确、统一地被处理, 则会影响电力企业对经营数据的分析, 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败。
1.2 供电企业对电费账的龄界问题
当前, 大多数供电企业的计费软件功能有限, 在管理电费的过程中, 营销部门只能查到用户是否拖欠电费, 而对用户拖欠电费的时间和金额等数据统计欠佳。这将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够准确掌握拖欠电费的准确数据。假如电费拖欠的数据巨大, 时间过久, 就会给供电企业未来的电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埋下潜在的隐患。
2 解决方案
2.1 加强供电企业对电费的回收措施
通过网络、电视和移动媒体宣传缴纳电费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同时, 利用电价的杠杆作用, 鼓励用户在用电淡季时多用电, 对用电量大得用户实施周期性的划拨电费制度, 例如每月划拨两次到三次。面对欠费的电力用户, 不仅要清缴电费欠款, 还要收取违约滞纳金, 电费收取人员要做到当月账当月结。对于恶意拖欠电费的用户, 可采取停电的措施, 并追讨电费欠款, 必要时, 还要利用法律手段保障供电企业的权益。最后, 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电费IC卡业务, 通过与银行的合作, 大力推广电费IC卡和智能电表, 切实有效地解决收缴电费难的问题。
2.2 供电企业电费管理的规范化
在电费管理和电费核算的过程中, 供电企业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尤其是在电费退补和电量调整的工作中, 应该充分遵循供电企业对电费管理的规定。针对电费退补大额款项, 领导层和各部门应该协调一致, 最终提出有效、正确的处理意见。在调整电量时, 尽量使用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 从而降低收费难度, 提高电费收取和统计的准确性。同时, 要建立电量档案制度, 建立档案后, 工作人员在进行电费统计和核算时, 就可以按照档案数据进行准确、规范的统计。
3 结束语
本文简要阐述了供电企业在电费管理和核算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供电企业的营销和财务部门之间的电费差异、电费账的龄界问题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根据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供电企业在电费管理和核算工作中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配合要默契, 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电力设备提升电费收取的准确性。同时, 作为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 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严格遵照用电管理流程收取电费。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障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弘宇.供电所提高电费复核效率的方法[J].广东科技, 2009 (08) .
[2]薛顺宝.农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农村电工, 2008 (12) .
[3]赵敬云, 李建勇.远程抄表系统在电费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
[4]田晓娜, 吴林虹.有效实施全面推进电费管理工作上新台阶[J].决策与信息 (中旬刊) , 2013 (06) .
[5]林照雄.电费核算在电费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J].科技尚品, 2015 (09) .
[6]蔡芸, 万笑草.浅析电费核算在电费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3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