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

2024-05-26

面向全体(共12篇)

面向全体 篇1

由于被邀请参加对市级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 因此有幸领略市级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 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 听完课之后, 我们几个评委的共同感受却都是有些失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回答问题的机器, 而且能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者也只是少数幸运儿。市级特级教师的课尚且如此, 一般教师的课就更可想而知了。实施新课程这么长时间了, 课堂教学为什么“依然故我”?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什么那么艰难?教学行为转变的艰难又意味着什么?这不应该深思和关注吗?

在很多教师看来, 教师问学生答, 谁举手教师叫谁回答, 是天经地义的, 理所当然的, 多少年来, 大家都这么做, 也习惯了这么做, 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然而, 如果用新课标理念来稍加审视的话, 这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其实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的, 是严重违背新课标“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的。

教师习惯于让举手的学生回答, 不举手的学生不回答。这种行为偶尔一次两次也许不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然而, 时间一长, 次数一多, 长此以往, 形成习惯, 就会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老师提出的问题与我没关系, 反正我不举手老师就不叫我起来回答。”慢慢地, 这些学生就一步步落后, 一步步下滑。渐渐地由自我放松到自我放弃, 由一节课的不会不懂到数节课的不会不懂, “账”越欠越多, 困难越积越大, 再想学好再想赶上, 已经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了。

在点名举手者回答问题这种教学行为的背后, 教师关注的是问题的答案, 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所以, 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 就叫第二个, 第二个不行再叫第三个, 第三个不行再叫第四个, 甚至教师最后自己抖出答案。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师其实是在等待答案, 而不是在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所以, 才会接二连三地提问学生, 不断地“请坐”, 而不是从根本上给学生以引导和点拨, 激发学生的智慧。

这种教学行为, 教师了解的是举手者的学习情况, 至于不举手者的学习情况, 教师就“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这是对不举手者的“忽略”, 是对不举手者的放弃。于是, 这些被长期“忽略”的学生, 最终就成了“问题”学生, 成了“差生”。更可怕的是, 今天的课堂仍然是这样!

谁需要关注?谁需要“教”?教师应该关注谁?应该“教”谁?恰恰是那些不举手的学生!而在某些课堂上, 事实却恰恰相反, 越是需要关注需要教的学生, 教师却偏偏不关注不去教!越是不该忽略的学生, 却越是被教师忽略了!

这一切都源于某些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上课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落实教学目标, 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而导致了只关注学习好的不关注学习差的, 只关注少数而忽略了多数, 这显然是与新课标“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那么在答问这个问题上怎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呢?

第一, 要分清问题的性质, 明确提问的目的。哪些问题是检测性问题, 哪些是思考性问题;哪些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 哪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学习理解教材的, 问题性质要清楚, 提问目的要明确, 切不可混沌一团。

第二, 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和提问的不同目的, 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对于检测性问题, 教师不但要点“举手者”更要点“不举手者”来答问, 或者按学号、按座次依次点名回答, 最好是根据学情点名回答。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教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举手答问时教师了解的只是少数学生 (仅限于举手者) 的学习情况;二是这种答问方式没有固定规律, 不会给任何学生的心理造成思维定势, 取消了偷懒怠慢的可能性, 使得部分懒惰学生无机可乘, 因此它会敦促所有的学生不停步;三是这种答问方式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发言机会 (同时也是接受检测的机会) , 而不只是少数举手者的独有的机会, 因此它是面向全体的。

思考性问题既要点举手者回答, 也要点不举手者回答, 而且要先点不举手者回答。因为这类问题不是为了要答案和结果, 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和理解教材。不举手者思考得怎样?需要怎样的指导?教师不让这些同学答问, 怎么了解他们的情况?不了解情况怎么对他们实施恰当引导?事实上他们正是需要引导的人。一般而言, 举手者对有关问题会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需要引导的程度相对较低。

第三, 教师要抓住学生答问的大好时机, 对学生因势利导, 适当点拨, 而不能“静止”地在那儿“等”答案。学生答问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实际作出迅速判断, 并从思考的角度、思维的方向、逻辑推理、观点依据等方面加以引导, 科学地训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在“问题——答案”之间必须有引导、点拨、训练, 这正所谓“过程与方法”。没有这个过程, 就只能是“等待”答案。这也正是被大家都忽略了的不该忽略的重要问题。

那么“举手答问”的教学方式就不能使用了吗?非也!“举手答问”照常可以使用, 关键看怎样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在解决来自谁的问题时使用, 比如学生质疑、自主展示之后, 教师为了了解学情时, 照常可以用, 谁举手让谁答。教育教学最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 最惧怕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非一律都不能使用, 我们切不可因此而陷入否定一切、排斥一切的绝对主义的泥潭。

面向全体 篇2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端正学风,激发热情。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生活、学习、卫生、行为习惯的黄金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极强,特别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要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首先要向学生讲明道理,告诉学生,大家来到学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就如同“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一样,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次,时刻提醒我们的学生,这个年龄段是最适合学习的年龄,正如一句古诗所警示的一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我们自身入手,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首先要不断更新观念,找到最适合我们自身和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备课中,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挖掘教材精髓,还要精心设计教法,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感官,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我们要从学生心理角度予以考虑,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当学生取得微小的进步和成功时,我们要及时地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有进步,并有进步的的可能和潜力。学生有了失误,我们应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宜过多地指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首先是好的节目主持人或好的导演。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或综合复习过程中,做为节目主持人或导演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参考、查阅各种资料,熟悉教材,根据学情和实际备课、准备复习内容,不要一味地只是大量地做现成的试卷。在复习中,通过讲授和练习相结合、阅读和书写相结合、测试和反馈相结合、自学和合作互助相结合、室内复习和室外复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自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或者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高效率,注重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的辅导、复习,我们要保证利用有限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高效率地进行学习,把课堂中“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的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学。学生懂的,坚决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练;把握好教学节奏与容量,把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充分运用课堂40分钟,让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认真读书,主动思考,扎实训练,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我们在教学中也好,复习中也好,往往为了落实目标,而直奔所谓的结果,忽视了培养技能和方法的过程,少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反馈,甚至牺牲学生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致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局面。反之,如果我们在教学或复习工作中,遵循规律,重视过程,注重方法,劳逸结合,与学生进行恰如其时的沟通与互动,甚至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动质疑的思维,从实质上促进学生从字里行间、解题释疑中找出矛盾,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求进的意识。这样的螺旋式上升,会不知不觉地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正视差异,培优转差,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面向全体,公平对待,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个性差异,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是不容忽视且事实存在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还是要不遗余力地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培养班内的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冒尖,同时,对那些基础薄弱、智力欠发达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针对难易程度不同的各种教学内容,做到精心设计、分层指导,让不同知识需求的学生有事可做,有题可练。因为毕竟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范畴。

另外,我们在作业布置之后或进行了检测之后,一定要及时批阅,以最快速度和最有效的办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测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分清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对于不会订正的学生,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从旁指点,进行补差辅导工作,做到日日清、课课清、次次清,这样,学生的拖拉、偷懒问题,知识点中的悬而不决的问题会逐步消除。

时光易逝,时不我待,让我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以轻松愉悦的心态立足本职,提高效率,把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篇3

坚持科学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在办学行为上做到“三不”“三个一样”。“三不”,是指“坚持不分快慢班、不确立重点生、不按照学生成绩编座位”;“三个一样”,是指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开设要求一样,中考科目与非中考科目要求一样,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要求一样。特别是九年级的体育、音乐、美术三门课程,学校也一直按要求开齐开足。

在课堂教学上做到“抓一个重点”“注重三个数字”。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的推门听课、看课、课堂巡查,特别注重 “学困生表现”这一重点内容。每周校长教学巡视工作总结中都公布三个数字,即上课睡觉学生人数、桌上无课本学生人数、不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人数。

在评价方式上做到“四个一票否决”。学校在教师评先表模中采用“四个”一票否决:优生率低于平均值5个百分点的一票否决,合格率低于平均值5个百分点的一票否决,低分率高于平均值5个百分点的一票否决,班级平均分低于年级平均分5分的一票否决。

规范教学行为,服务全体学生。备课时必须做到教学目标分层。学校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设计不同教学目标。教务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的标准之一,是看目标设计是否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和弹性,尤其突出层次性。设计课堂活动也必须与之相对应。

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入格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通过考核“四环节”来确保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一是导课能抓住全体学生,多用一些故事、动画、笑话、漫画、实验等吸引学困生;二是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名学生,做到全员参与;三是分层设问,做到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四是小组活动或探究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不当旁观者。

在作业设计、批改上,必须做到“五要四不”。一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二要因人留题,不搞“一刀切”;三要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不能抄袭他人;四要教师及时收阅,不能由学生互查互阅;五要宽严结合,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作业要求。

教师辅导学生必须做到“三结合”,即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小组同学辅导与教师“一对一”辅导相结合。

扎实开展活动,全面发展学生。“阳光体育”做到“五负责”“六到位”,促使学生全员参与。“五负责”,一是学校领导负责组织、指挥晨间锻炼和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体育老师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活动器材的准备及活动锻炼的指导;三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全员按时参与;四是副班主任负责配合班主任加强安全监管;五是政教处负责对各班级组织评比。

“六到位”,一是每个学生的“两项基本技能”选择到位,大课间及课外活动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二是锻炼时间安排到位,确保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三是辅导教师配置到位,确保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的辅导;四是学校提供和学生自备相结合,确保活动器材配套到位;五是活动经费投入到位;六是健康指标监测到位。

抓特长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方面,学校将每天的课外活动排入课表,学校有大课表,班级有班课表。在“一校两特”创建活动中,学校侧重抓素质强化和特长培养。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特长辅导,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健康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篇4

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难题呢, 笔者以七年级排球教学单元为例。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掌握技术能力的水平主要安排学习下手发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双手传球和小型比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主要分为5个方面:

一、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基本技术融于游戏活动中, 利用游戏尽可能多地触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排球学习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先练后学, 边教边学。通过预设和摸底, 了解每名学生排球水平的基础, 不必过分追求动作的完美。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设置各课时目标, 从而可以为分层教学埋下伏笔。

二、分层次设置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

根据学情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是基本掌握垫球、传球和发球技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需要完全掌握垫球、传球和发球。而对于特长生目标要求则是能有效运用垫球、传球和发球的技术, 从而可以胜任小型比赛。

三、分难度系数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 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

从以往教学经验得出先学习抛垫、垫反弹球等技术动作掌握比较容易到位, 再学习对垫。在教学中一定要设置不同的梯度, 从易到难的学习, 这样更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上设置不同的难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系数的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 (见下表)

根据下表不同的难度系数来安排学习的内容, 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逐步达标法。这样设置难度让每名学生都可以完成目标。如:同样学习垫球, 有的学生从最简单的抛球、垫固定球开始学习。有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可直接对垫。连续垫球的个数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来确定。有的学生2~3次尝试一抛一垫就可以掌握垫球的技术, 这时候就可以直接进行对垫。特长生就可以学习左右定距移动进行定点垫球, 把垫球技术达到运用自如阶段, 也就是达成度需要自我控制, 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利于特长生的培养, 利于增强学困生自信和自律。这种统一内容不同难度系数教学为分层次兼顾个体差异提供保障。教学中每名学生按照自己实力分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区域, 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四、设置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 以赛促练, 提高技术

根据个体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 以赛促练。在进行排球单元教学时有必要从第三节课开始设置小型三对三比赛, 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让每名学生在赛场上感知自己的不足, 也有利于自身技术的完善, 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

五、设置不同的评价机制,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通过设置不同的评价机制, 对每名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教师评价不可只是停留在运动技能掌握, 应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的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进行动作技能的评价和达成度的评估, 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评价方案也不尽相同, 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多元智能理论与面向全体学生 篇5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既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的要求。但是,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它不再是面向经过挑选后的、学习成绩相差无几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有差异的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的学生。如何对待学生差异的问题,便是能否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的关键。传统智能理论仅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IQ)测试方法。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是用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来审视学生的,“低能儿”理所当然应当被学校教育所淘汰。“多元智能”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等。我们将这种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完全融入到了考易通里,以平板电脑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它承认差异,不承认“差生”。“考易通”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训练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沟通了人才教育与大众教育,“考易通”对开发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十分切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十分肯定地指出,它公开反对“精英主义”,认为“人才”绝不仅指少数的精英,“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都是人才。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考易通”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使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考易通”恰恰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例如,有的农村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考落榜的学生设置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班级,“搭建了学生成才的立交桥”;有的培智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用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使高度脑瘫的儿童踏进了大学之门,得到深造……总之,考易通为我们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实践的支持。

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听说能力 篇6

一、培养“听”的能力

1.平时训练。小学是听力入门阶段,准确的发音,正确的语音语调,对以后学好英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课上,我总是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自始至终用英语进行思维,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在英语课上,我一直坚持播放课本录音,让学生们反复听,反复模仿,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在听之前可提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问题,让孩子们带着目的来听,提高听的效率。在英语课上,我也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提高学生训练听力的兴趣。新授课程结束时,为了巩固这一环节,我常常设计一些听力练习,如听一段短文或对话,填入所缺单词。这个练习既可以训练听力,又可以测试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也做一些根据录音回答问题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回答关于所听对话的一些细节问题;对于困难学生,不要求其听懂句中的每个词,要求他们要注意听关键词,关键句,即所谓的“中心词”,“中心句”,然后回答一些相关问题。绝大部分的困难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找到关键词句,也能回答所提问题,从中重新找回自信。当然,课后的听力作业也必不可少。比如,听课本磁带,学、听、唱英语歌曲,听英语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能训练听力,还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测试前指导。在听力测试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以求得考试状态最佳,应试更娴熟。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放松心情,集中精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尖子生怕失误,会紧张;困难生,知识学得不太扎实,对考试心里没底更会紧张。所以在分发试卷之前应指导学生安定情绪,集中精神,做一点放松活动,比如做几下深呼吸、闭目片刻等。②试卷分发下后,不要让学生忙于解答笔试部分的题目,应迅速地预读听力部分中每项要求和题目。根据题目预测对话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并比较几个选项的异同,同时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选项中的关键部位(即不同部分),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③注意力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要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千万不要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特别要注意听与所提问题相关的信息。听时,如遇类似信息种类多的可适当简单地记下来。如:有多个人名和与其相对应的物品、穿着、工作等。再比如有多样物品及其不同的价格。④如遇听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放一放,千万别停留在一句话上,应听好后面的内容。否则就有可能跟不上录音速度,导致后面的题目难以听到,顾此而失彼。

二、培养“说”的能力

1.课前练说。在每堂课前三分钟,我常播放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们学唱,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时,在一堂课下课前,播放一首与课本相关联的歌曲。比如学了“动物名称”一课后,我播放了一首英文歌曲flash《Machdonal's Farm》。学生热情高涨,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课前五分钟,师生间、生生间可使用日常用语进行随意的自由交谈。内容涉及本人、家人、动物、运动、颜色、食品等多方面。

2.课中练说。

(1)竞赛练说。小学生好胜心强,组与组之间经常开展竞赛,有利于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每学一类单词,让学生比一比哪组说得多;或看看哪组用学过的句型编的对话更生动、更自然。在进行对话时,我经常参与其中,扮演一个角色,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如教学4A教材的第一单元E部分对话,我在和课代表进行示范表演时,充当教师这一角色,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们更易于接受。

(2)表演练说。可把课本内容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表演。要求表演说时,配上合适的动作,做到声情并茂,身临其境。

(2)借助课件练说。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现代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精彩纷呈,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如第三单元A部分对话的光盘,画面上的Su Yang和Gao Shan迎面缓缓地走来,学生看到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景,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这时,我先让他们跟录音朗读,熟练之后根据画面人物口型给他们配音。让他们在真实的背景下练习对话,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后练说。课后可布置一些口头练说作业,如跟录音朗读;给爸爸、妈妈讲个简短的英语故事;用当天学过的内容编段对话等等,以此培养说英语的能力。

总之,听说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构建活力课堂 篇7

一、吃透教材, 把准学生, 设计高质量的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导学案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既是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实现这样的过程, 没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预习, 是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所以,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但在生物教学中, 学生的课前预习一般说来要么流于形式, 只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进行预习。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预习与我们教师的布置方法也有关系。一般说来, 教师总是上节课结束前简单布置下一节课要预习的内容, 而学生由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压力较大, 下课后就将生物课上的预习置之不理了。所以, 要想生物课堂教学具有活力, 教师必须做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课前, 教师必须深研、吃透生物教材, 设计高质量的思维问题, 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注意把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 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已有的学习经验,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了解程度, 更要考虑学生在预习中所必需的条件与已具备的条件是否相匹配。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后, 再去筛选我们所设计的问题, 从中选择出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课程的前置性学习中去, 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 收获良好的预习效果。

二、加强直观, 做好实验, 实施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流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其核心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要加强直观教学,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 各种版本的生物教材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大量增加直观性的实验内容, 如有个体单独实验的内容, 也有分组合作实验的内容, 这些实验教师都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亲自去体验。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极为普遍, 但万万不能多用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物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季节不相适宜, 为了能让学生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应调整教学顺序, 顺应季节而教学, 或可以让学生去做些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与保存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不至于因错过了适宜的季节, 而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获取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合作实验的完成, 既要让每个学生对实验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谨慎动手, 又要对每个行为所导致的变化充分留心, 多在实践中观察, 多在实践中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关注所有, 促进全部, 实现利于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课堂互动

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作为教师, 必须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学生全员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尤其注意调动那些不勤于思维学生的积极性, 多把涉及思维的问题抛给他们, 让他们表达经过自己思维而获得的见解;其次, 力求做到把全员性思维的关注点比较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能够时时进行思维、事事进行思维, 人人都需要经过充分的思维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教师还应关注所有学生的知识应用问题。生物学科的应用性比较强, 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生物学内容涉及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教材所列仅为沧海一粟,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大自然中, 去了解生物的共性与个性化特点。应当说, 哪怕是微小得几乎难以入眼的生物, 都有其研究的价值。只有让学生充分研究起来, 生物学科内容的应用才会更为广泛。

总之,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少岩, 任延丽.在生物教学中实现情感价值目标的几种策略[J].考试周刊, 2008 (43) .

[2]顾雯莉.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 2000 (1) .

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 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纪律,两极分化

“我们的英语老师太严格。课堂上鸦雀无声, 谁都不敢讲话。每次她叫到我的名字, 我总是心惊胆战, 甚至吓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我最怕上英语课了。”十年前, 我们是这样偷偷议论我们的英语老师和英语课堂的。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的学生这样欣喜若狂地评价他们的英语课:“英语课是最热闹的。老师天生好脾气, 从不介意我们做任何事情:聊天, 随意地走动, 其乐无穷, 我们喜欢上英语课。”这究竟对学生是‘利’还是‘弊’, 对教育是‘喜’还是‘忧’?作为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 我倒觉得:课堂必须要有纪律。课堂纪律的好坏反映出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知识水平、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该严肃就严肃, 该宽松时就宽松。但总体来说, 我觉得应以严肃为主, 当然由于年龄的差异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我认为小学生上课坐端正, 手放好, 这和军队的立正、稍息是一样的、同等的。

创造英语课“轻松而井然”的氛围更不需要以牺牲教师的“人格、尊严”为代价。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备课。

上课内容应尽可能丰富多彩, 要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干, 没有时间讲空话、做小动作;而且内容设计应“动静结合”。我们一般认为:口语、比赛、表演、唱歌等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抄写、听写、听音、画画等活动能使学生平静。在英语公开课上, 执教老师都会选择以唱歌、做动作来开始一节课, 以活跃课堂气氛, 那在我们平时上课, 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去跟随潮流, 千篇一律, 应该因班而异:在相对沉闷的班级, 你可以选择以“动”的内容开始一堂课;而在相对活跃的班级, 你可以选择“静”的内容开始。当然英语课上的轻声细语、团队意识、习惯养成等也很重要。但是, 当你面对刚升上来的几个班的六年级学生, 调皮捣蛋, 而又陌生、难以沟通, 以上方法便难以奏效。我对我校个别六年级班级进行了调查:全班四十名学生,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英语成绩达到了应有的水平, 以女生居多;可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连认读26个字母都是困难重重, 换句话说有一半以上的男生对英语是一窍不通。英语课堂纪律是可想而知的了, 因为你讲的内容太简单, 基础好的学生不会有兴趣;讲的内容稍难些, 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 当然就没有耐心听了。我们加强课堂教学, 强调“向40分钟要质量”,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英语课,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英语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而我们的理想终究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普遍存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客观上有社会观念与小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矛盾, 也有教材难度增大、缺乏语言环境等因素。教师方面有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原因, 学生方面有语言天赋、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 我们为“高年级无法平静的英语课堂”而痛心疾首, 我们为“无法全面提高的英语教学质量”而心急如焚, 我们更为“想学好而又无法痛下决心的学生”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忧虑。我们应共同努力, 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提高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管是专业出身的还是非专业出身的, 都应该切实加强语言文化修养, 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要不断进修、不断探索、自我加压、自我监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有可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 多与家长沟通, 赢得家长支持, 合力做好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我们通过家庭访问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使家长重视关心子女的英语学习。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如录音机、收音机等。

(3) 从头抓起, 打好英语基础。小学生在初学英语的时候, 由于年龄的特点, 他的好奇心、模仿力特别强。此时大家都是ABC开始,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畏惧心理较弱, 正是打好基础, 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和树立学习英语信心的好时机。因此, 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注重抓紧、抓好语言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一定要想办法“逗”学生对照录音, 勤模仿, 苦练习, 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只要把地基打好了, 后面的学习就能顺利多了。

(4) 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重点抓好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方面的工作。通过预习部分同学可以基本理解要学的内容, 部分同学则通过老师上课一点拨很容易就理解了。每天学生必须坚持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课后多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多找老师问一些不懂的问题。

(5) 切合实际做好补差工作。从心理上消除后进生学习英语的逆反心理, 鼓励他们开口。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由衷的赞许, 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强化记忆, 增加词汇。我们的后进生之所以成绩差, 在于他们连单词都默不出, 更不要说句型语法了。我们补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强化记忆单词, 多读对话, 多练句型。这样反反复复, “熟能生巧”, 即使想忘也忘不掉了。

重拾“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 篇9

一、教学目标要弹性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对教学的实施具有诱发、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弹性, 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 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不同的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个内容, 怎样在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找到平衡, 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无限创造性。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要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题是: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实际教学时, 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 让学生用例题提供的两种方法:分别求出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 再相加;或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 相加后再乘2。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第二种, 把例题提供的两种方法仅仅当作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长方体不同的展开图, 尽量列出与教材中不一样的表面积的求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公式, 而是与相对应的展开图紧密结合的计算过程。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 长方体 (正方体) 的展开图不同, 相对应的计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实际上, 只有真正立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思维价值才能得到凸显。在以后解决求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时, 学生才可能灵活思考。

二、课堂教学要层次化

课堂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施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 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想, 思路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坚持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学, 学生自己能思考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就能用适合自己的速度去学习, 从而达到快者快学, 慢者慢学, 做到因人分层施教。另一方面是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独立活动的主导作用, 做到整体把握, 分层推进,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置于教师的引导、指导之下, 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必然出现各类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收效不同的现象。以学论教, 教为学服务, 学因导发展, 在学生独立活动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 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情况及所遇疑难, 并依此因势利导, 分层施教。

三、作业布置要多样化

课后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教学实践中, 老师会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 给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 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 只能是浪费时间, 相反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则可能难以独立完成而只能抄袭, 当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为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多样化布置给不同类型的课后作业。

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布置只要求学生简单应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的基础型题目。而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 教师可布置一些需较复杂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练习型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 教师则要布置一些应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拓展型或创造型习题。我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问题, 请结合生活实际, 编1至3道求平均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可以是一、二步解答的题目, 也可以是多步解答的题目。这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个别辅导要实效化

课改带给教学的长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教材容量大, 部分学生“消化不良”, 教学时间紧, 教师作业批改后个别辅导难也成为困扰广大小学教师的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学生每天都需要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教师进行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苦于没有时间。这两方面构成了突出的矛盾, 造成了部分极需辅导的学生得不到辅导而恶性循环严重, 也造成了辅导教师心急、浮躁而酿成了许多负面效应。如何解决个别辅导这一难题?我以为关键提高实效, 但这也并非易事。在实践中, 我感到以下三点做法收效颇好。

多管齐下挖掘潜能。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 这一点“罗森塔尔效应”早就证明了。及时对症针对辅导。如果把作业反馈比作医生给病人诊断, 那么, 个别辅导就是给病人治病。治病必须要及时, 且对症下药。发动学生互助辅导。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个别辅导,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资源———请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加盟。

五、检测命题要多能化

测验是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 目的在于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据此来调节教师的教, 改善学生的学。测验具有多重功能, 如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这就要求命题结构要层次化、多能化, 如在练习与测验中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 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同时,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大地发展。在教学测验中, 这种分层次命题、多能化的测试, 对后进生来说, 不至于考得太糟, 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挫折感, 保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优等生来说, 解答有较大难度的问题, 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竞争心理, 更好培养他们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 这样的练习与测验,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篇10

一、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全体学生

一节好的数学课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实际需要。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不适应、不接受的数学课堂,我们都必须改进。

本人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也掌握了约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知识,所以在导入部分的设计时,专门设计了几道导向性强的口算题:50+50+50+50=?1.2+1.2+1.2=?练习后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改用乘法计算。然后师生对话为什么能转化成乘法算,并让大家回顾一遍乘法的意义。最后呈现一道5个相加的题目,让大家思考怎样算更快、更简便。有了前面两步的引导,现在全体同学都想到用乘法算得更快、更简便,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了。

让数学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基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尽可能多样化

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用统一的解题策略会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或无所适从,造成他们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习越来越跟不上。长此以往势必严重打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因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习惯。教师也要对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方式、答案等予以肯定的评价,这才能使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做法开花结果,使每一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分数乘法的约分问题,过去统一和强制性的要求是:“分子和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相乘。”这样的要求让部分学生忙于约分而把该做的事———相乘反而弄得一塌糊涂了,往往还没相乘就已经在约分环节错了。新课程改革后,把约分的要求降低和多样化了“分子和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两个字消除了强制性,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法则,根据自己能力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完成“正事”———相乘,然后再对结果进行约分。这样的变化,对在相乘过程中约分容易出错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允许学生解决策略多样化,不同的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给每一位学生自由思考和多样化解题方式的机会,这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课堂练习要尽可能分层次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还体现在课堂练习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先后,对练习的完成有快慢,所以,每一节数学课堂里,我们总能碰到“等待”的现象:大部分同学等做得慢的同学完成。对“等待”的处理,我们的课堂现实是时间有限,往往等待一会儿之后就不等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的也只能停止,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并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要使课堂练习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就必须改变这种课堂练习方式。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分层次设计,使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量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在相同时间内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训练的目的。

分层次的课堂练习可以这样设计:按照能力发展实行阶梯式上升训练,设计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综合(或应用)练习四部分;每一部分都设计难度一般的题目面向全体学生,最后一题设计难度稍大的面向做得快和基础扎实的学生。难度稍大的题目可以灵活处理,但不要求全部学生都完成,只要求做得快和基础好的学生做。这样的课堂练习设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而且,在同一时间内,每个学生都在完成自己的练习,“等待”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育人 篇11

近读一篇故事,体会极深。一位圣者带众学生来到一片空地上,对着旷野长满的杂草,说:想想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或曰:用铲子铲;或曰:用火烧,或曰:挖其根。圣者笑曰:你们回去吧!按各自的方法除去一些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先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累累果实的庄稼地。学子们豁然顿悟: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显然,我们要拨除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心灵上的草杂,方法也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宽广的发展空间,用精神的庄稼占据他们的心灵。为此,我们要做到五“重”:

1、重精神塑造

“作为一种道德上的高尚的精神力量,则始于对神圣的东西的一种信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们必须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迷茫、不健康的精神世界,还他们心灵一方净土。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困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操,确立他们对祖国、人民牢不可破、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的信仰极为重要。一旦他们的精神世界拥有了这笔道德财富,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他们却会迎难而上,始终不渝。因此,重塑这部分学生的精神支柱,是创设他们发展空间的基础。

2、重宽容教育

宽容的内涵就是尊重、理解、关爱,核心就是博爱、合作、发展个性。对于这部分学生,宽容是一缕冬日照射在绿叶上的阳光,是荒漠里一泓突然跃入眼帘的清泉,是幽谷中一林独自绽放的红莲。能宽容人者必已有博大的胸怀。偏科的坚信他们会及时弥补,迎头赶上;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的,多引导,寻找出哪怕是一丝闪光点,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风懒散,行为习惯欠佳的,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帮他克服。“要得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社会、家庭、学校能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宽容他们,就能达到转变他们之目的。

3、重切身关怀

“教育的技巧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第一,在接触这部分学生时,教师为什么不能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先表扬,后批评;先成绩,后缺点,始终追求一种平等,民主、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呢?动辄声色俱厉,不留情面不好。第二,教师的关爱除了致力于纠正缺点外,更多的应是预防缺点。因为“每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我是坏孩子、恶劣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坏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苏堆姆林斯基语)

4、重充分信任

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性,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热情单纯的青少年尤其如此。“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长期被打入另册,倍受歧视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自尊被自卑代替,情感被压仰,个性得不到发展,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个人品质日趋下滑,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对于学困生,我必经立即抛弃偏见,给予他们更多更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尊和自信。

5、重激励教育

选准契机,优化激励机制。树榜样,帮着部分学生找比学、赶、超的目标;绘前景,帮学困生制订人生奋斗的方向;勤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去实践,去体会,去发展,去创新,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勇表现,帮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敢竞争,放手让他们也参与班委会、学生会的竞选,在竞争中调动其积极性;真信赖,把担子压到他们生身上,并信任他能成功;动真情,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出对他的爱,做他们的“贴心人”。多肯定,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或一个小特长,小优点,都及时给予肯定。

如何将小学英语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小学英语新课标所指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应用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二来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Seasons”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之中,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spring,summer,autumn, winter,cool, sunny, windy, warm, rain”等单词,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与天气预报中相同标志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英语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也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借助对话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对话情境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调动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欲望,而且现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模仿力也较强,教师流利的英语表达会让学生产生想要“说”的冲动,所以,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冲动”,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来引导学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交流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In our school”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Where is the art room?”句型,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让学生用“Where do we have computer classes?In the computer room .””进行互相询问、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小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组学习的实施不仅缩小了授课的范围,而且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小组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使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My famliy”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father(dad),mother (mom),grandmother (grandma),grandfather (grandpa)”等单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保持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专业期刊下一篇:地源热泵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