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人文论文

2024-06-28

技术与人文论文(共9篇)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1

技术与人文论文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DD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DD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

[1][2][3][4][5][6]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2

关键词:外科学教学,哲学思维,人文素养,修身

外科学本质上属于技术性科学, 在当代实用技术科学盛行之际, 掌握技术性科学可以立业。然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可见在我国儒家思想中以德修身的重要性。“立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把人生的发展轨迹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见“立德”与“修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阎光才博士云:“当代技术社会的困境表明, 正是传统的人文主义 (唯人主义) 塑造了现代科学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而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认同危机。因此, 在现代性危机四伏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自觉——一种人文关怀的反省意识是时代精神要求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1]。当社会中, 技术理性占据主流意识形态时, 说明社会发展还处于物质基础的积累阶段。尤其目前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 有一技之长者可以解决现世的困境。但在当前高校教育, 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院校教育中, 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令人堪忧。所以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 不能放松对其哲学思维、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于专业授课教师而言, 课堂是主阵地。教师在传授技术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这貌似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事实上, 在医学教学中适度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理念会避免学生对生硬的知识产生厌倦。教师赋予知识以哲学的思辨色彩、鲜活的人文色彩, 辅之以现世的有感案例, 培养学生以哲学的思维、人文的眼光看待医学科学, 不要把外科学完全看成是一把冰冷的手术刀。这也是医德的一个内质需求。而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人文修养的积淀和良好的宣讲感染力, 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 从而实现对人的尊重。课堂教学不仅是在传递技术性知识, 更是在传递一种智慧, 一种健康人格的养成。

1 哲学思维的渗透

只有具有哲学的思维, 才能找到创新、突破的方法, 技术提升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医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有助于造就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在目前的外科学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哲学太深奥了, 无从理解;哲学讲的好像都是对的, 但又觉得与医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可以学习许多哲学道理, 但在面临临床医学问题时却无所适从。这些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着外科学教学中哲学思维的渗透。提高哲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 使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更好地在外科教学、研究中发挥作用, 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训练。哲学本质上是教给人们一种思维, 思维是求解问题的程序和过程, 思维的方法即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证明, 医学的许多重要突破的实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 首先要打破思维常规。有“标新立异”的意识, 打破思维定势, 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等综合运用, 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单纯的以技术性的特点, 用僵化、格式化思维来对待医学, 对待患者, 那么必然会出现诊断简单化、治疗格式化、用药复杂化的弊端。

思维是艺术的灵魂。任何技术娴熟到一定程度, 都可以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外科学教学中理应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起来。如果从医者把自己的专业工作仅仅看成是技术性工作, 那它只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而要把它当成一件艺术的工作, 就可以上升到事业的高度。一旦以艺术的心态对待工作, 那么技术就会成为艺术。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 还包括人的状态及其所处环境。因此, 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最终达到躯体、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完好的健康状态。从这样一个高度出发, 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 注重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全面、整体、联系的观点就显得尤其重要。

2 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 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就是“人文精神”。医学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的学科, 因此, 有人说, 医学也是“人学”。而人的特性在于既是一个生物实体, 又是一个社会实体。生物实体提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社会实体则是人类社会属性不断增长与内化的产物。相对于生物性、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文精神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 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美满现实生活的追求, 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与憧憬, 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2]。人文精神也是目前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

医学是技术类学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门科学,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单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 医患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加强人文关怀对处理医患关系极具意义。基于以上认识, 外科学教学的一个新任务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在课堂要发挥导引作用, 帮助医学生建立一种理念:在日常学习中, 不光要牢固掌握专业特有的技术知识, 还要注意积淀人文素养。

外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严肃的专业教学与创新的哲学思维、活泼的人文修养自然地融合[3]。课堂教学在落实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框架的前提下, 就教师而言, 在具体教学中要精选专业案例, 制作课件上要体现哲学思维和人文色彩。例如将课件的色彩、画面的设置等做到具体生动, 加入音乐、旁白、动态影像等, 替代黑白、单一、无声静态的传统课件, 让学生一看就有审美的“养眼”感觉。活跃课堂氛围,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的课件展示, 以审美的眼光, 艺术的思维, 看待自己的专业, 潜移默化的在课堂中渗透人文哲理。以人文科学的理念, 参与医学科学的教学, 以形象的艺术思维看待抽象的科学思维。教师主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参与教学案例的讨论, 更加关注人和生命。让学生在人文的氛围中学医, 在人文的理念中行医。通过以上种种手段, 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治病不仅仅用药物、手术刀、器械等纯技术性手段, 而是运用智慧, 哲学艺术思维, 用脑子治病, 用心治病。这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5) :30-34.

[2]时伟, 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5) :20-24.

人文研究与电子信息技术 篇3

数据统计方法的另一个应用就是语言词汇出现频率的统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以词汇出现频率编制最常用词汇表,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就依据桑戴克的理论,编过一部《英语常用词汇》,1961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学习一种语言,掌握常用词汇相当重要,而常用词的定义就是以词汇使用频率为科学的依据。词汇频率和索引结合起来,往往可以产生在具体材料上有确切依据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具体就文学研究而言,一个作家或诗人使用词汇的频率,往往可以告诉我们这位作家或诗人文体风格的特点,并且由此引导我们窥见其思想情感的隐秘,在文学批评和研究方面有很大帮助。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就曾用数节文字来讨论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用字,他虽然没有严格统计用字的频率,但依据长吉诗中用字多少来立论,其实和计算词汇频率是同一个道理。钱钟书说法国诗人“戈蒂埃(Gautier)作诗文,好镂金刻玉。其谈艺篇(L’Art)亦谓诗如宝石精镠,坚不受刃(le bloc résistant)乃佳,故当时人有至宝丹之讥(le matérialisme du style)。…… 近人论赫贝尔(F. Hebbel)之歌词、爱伦坡(E. A. Poe)之文、波德莱尔(Baudelaire)之诗,各谓三子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 窃以为求之吾国古作者,则长吉或其伦乎”。接下去他引了李贺诗中许多例证:“如《李凭箜篌引》之‘昆山玉碎凤凰叫’,‘石破天惊逗秋雨’;《残丝曲》之‘缥粉壶中沉琥珀’;《梦天》之‘玉轮轧露湿团光’;《唐儿歌》之‘头玉硗硗眉刷翠’;《南园》之‘晓月当帘挂玉弓’;《十二月乐词》之‘香汗沾宝粟,夜天如玉砌’;《秦王饮酒》之‘羲和敲日玻璃声’;《马诗》之‘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勉爱行》之‘荒沟古水光如刀’;《春归昌谷》之‘谁揭赪玉盘,东方发红照’;《江南弄》之‘酒中倒卧南山绿,江上团团贴寒玉’;《北中寒》之‘山湿无声玉虹寒’;《溪晚凉》之‘玉烟青湿白如幢’;《将进酒》之‘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等等”。后面钱钟书还说,李贺诗里常用“凝”字,“至其用‘骨’字、‘死’字、‘寒’字、‘冷’字句,多不胜举,而作用适与‘凝’字相通”〔2〕。再后面他又说李贺诗中“好用青白紫红等颜色字”,那是一般读者都容易注意到的现象,钱钟书则认为“尚是描画皮毛,非命脉所在也”〔3〕。可见通过李贺诗中常用的金、石、玉、琥珀等字,可以概括出他的作品语言给读者一种冷峻、刚硬的感觉,其中有许多诗句想象奇巧叠出,如《秦王饮酒》之“羲和敲日玻璃声”,《马诗》之“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用“敲”字带出玻璃和金属的声音,给人裂冰碎玉那种硬而脆的感觉,就造成李贺诗特有风格的印象,使我们意识到李贺的确像戈蒂埃等欧美诗人一样,“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在风格上可以相比。这一概括以具体词语的使用频率为基础,就很有说服力。如果我们现在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李贺的文本做一个词汇频率统计,就更能够证明这一点。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卡洛淋·斯佩琴(Caroline Spurgeon)在1935年发表了《莎士比亚的意象及其意义》(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一书,就是以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莎士比亚的文体风格,并由此探讨作家的思想。这在当时的文学研究中很有新意,曾引起一阵轰动,而且这本书历年来一直重印再版。虽然斯佩琴主要研究《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的作者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她现在还被人记得的却是这部研究莎士比亚意象的书,在六十多年之后,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还重印了此书。这本书除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文字叙述之外,在书后有六个图表,把莎士比亚作品中一些重要意象使用频率用图表标示出来,还把他同时代几位作家使用的意象绘成图表,以比较他们的异同。斯佩琴认为,有时候一个突出的意象贯穿莎剧整部作品,例如《李尔王》全剧都给人挣扎、痛苦,甚至一种肉体的、肌肤煎熬之痛的感觉,而这一感觉就来自剧中不断使用身体受苦的动词和相关意象。“只要打开这个剧本任何一页,都很难不被这些意象和动词所震撼,因为每一种身体的动作,往往是痛苦的身体动作,都用来表现不止于实际上肉体的疼痛,而且也表现精神和抽象的痛苦”〔4〕。许多人读《李尔王》等莎士比亚作品,都会形成一定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笼统而不明确的,斯佩琴用统计方法把这些印象落实到具体的意象和词汇,就使印象式批评有了具体文本的依据,造成一种类似科学式的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独辟蹊径,很有影响。虽然后来的研究者们大都没有严格计算意象频率,但注重意象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这就是说,对具体词汇和意象的把握是讨论文学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在这方面,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就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研究工具。

十年前电子版《四库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数码化技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项大工程把文渊阁四库全书全部数码化,使之成为可以搜索的电子文本。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艾朗诺教授曾撰文详细谈论他使用电子版《四库全书》的经验,认为“就其极大规模和多种用途而言,这电子版《四库全书》势必在我们古代中国研究这一人文领域的研究方法上,留下它的印迹”〔5〕。首先是其规模,其次是其搜寻速度,两者加在一起,就可以在过去不可能想象的速度和范围内,搜寻具体的词句和意象,而且可以根据搜索的结果,看出某个主题或关键词在各种书籍里出现的频率。艾朗诺教授是研究宋代文学的知名学者,他举例说明在他的研究中,电子版《四库全书》如何给他提供许多帮助。例如他通过查询电子版《四库全书》,对瓷器在宋诗中出现的情形就得出了可靠而出乎意料的结论。虽然宋瓷非常雅致精美,在宋人生活中应该是日常所用所见,也应该是宋代文人所把玩的,可是通过查询电子版《四库全书》,艾朗诺很快发现宋诗里很少写到瓷器,只是偶尔提到茶碗。他说﹕“没有电子查询,我绝不可能察觉到瓷器在宋诗里这出乎意料的分布情形,即有时候提到,却并没有特别注意。同样重要的是,没有电子数据库的依据,就须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的阅读,才可能对自己作出的结论产生信心,而有电子搜寻技术的帮助,就很快可以做到这一点。有了电子版《四库全书》的帮助,我们就可以减少我们结论当中凭印象得来的方面,而更接近在统计上有依据的、可以客观验证的结果。”〔6〕对于人文学者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文研究在某些方面减少了随意性质,而似乎更近于科学,这是人文学者非常重视的一点。

不过艾朗诺教授也指出一些在使用电子版《四库全书》当中发现的问题,最主要是搜索范围的问题。以关键词为单位得出的结果往往太多,无法对一个具体词语出现的环境做进一步限定,于是出现成百上千太多的“匹配”而变得没有什么用处〔7〕。对于文学研究或广义的人文研究而言,确定语言词汇的意义在研究中具有核心作用,而词汇的意义在任何一个文本(text)中,都取决于上下文的语境(context),于是语境非常重要,而语境总是具体的,对意义的确定具有限定作用。电子文本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搜索任何词语,但怎样使搜索范围接近具体的、对一个具体词语的意义有限定作用的语境和范围,则是现在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就以编制书籍索引为例,简单的索引只列出书中提到的人名或其它关键词语,那种索引大概比较容易用计算机完成,但那种索引对读者并没有很大帮助。更详尽的多层次索引才更有帮助,但那就涉及对关键词语及其相互关联的判断,是作者本人最能够知道和制作的,用机械的方法就很难做这样的索引。

与此相关的机器翻译问题,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较能应付的是比较简单、程序化的语句,而比较复杂的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就不可能用机器来翻译。我想这其中原因,就是读者可以以自己的语言能力、阅读经验和文学常识为基础,判断在一个上下文的具体语境里,一个词语和意象具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何理解。这当中很难归纳出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也就很难设计出可以机械操作的程序,再转换成计算机的语言。文学语言往往不是只有一种理解,一种解释,尤其是诗的语言,往往利用意义的含蓄多义,造成多种理解的可能,那正是文学丰富意蕴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和科学之间,大概总存在一种紧张的关系。作为使用工具的动物,可以说人从一开始就在制造各种器具来代替人工,尤其在近代大工业机械化生产出现以来,机器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工业、农业、军事、建筑、旅行、通讯直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机器取代人工都成为普遍趋势。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所谓数码革命,使机器取代人本身已经在人们的想象中以各种形式呈现。恰恰在文学的领域,各种科幻小说已经想象cyborg的出现,打破了人和机械的界限,幻想各种比人更有智慧、更强壮、有更高文明程度的机器人。这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缩小。

然而一般说来,人文学者对机器(包括现在越来越发展的计算机和数码技术)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人脑的综合分析能力,总是抱着怀疑态度。在人的身体活动能力方面,机器的确往往可以代替人,而且比人更迅速有效。人没有虎豹的獠牙利爪,却可以制造武器比任何动物都更具杀伤力;人没有鹞鹰的羽翼,却可以制造飞机比任何禽鸟飞得更高更快,环球旅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机器帮助我们做各种事情,那往往是靠人的体力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在人的智力和思想方面,在想象和审美经验方面,我们却总相信人是不可以取代的。因此,一个人文学者希望于科学技术的是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更加丰富完善,但不是取代人的脑力劳动,也不可能取代人的现实感和想象。有人认为有了计算机,有了数据库,过去强调那种博闻强记已经毫无意义,这还是言之过早,而且是言过其实。尤其就人文研究而言,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在思考问题时可以产生联想、见出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而计算机和机器不可能轻易取代。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究竟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则有待科技专家们为人文学者展示我们还远远不知道、不了解的科学的奇观。

注释:

〔1〕陈毓贤,《洪业传》,台北:联经1992年版,第171页。

〔2〕〔3〕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49、51页。

〔4〕Caroline Spurgeon, 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35]), p. 339.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美学 教育技术 人文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学,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当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出现了偏重技术开发而轻人文理论研究的倾向,这带来的后果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人文精神淡化。本文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结语

网络技术的人文价值 篇5

网络技术的人文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各个学科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网络技术时,更应对技术本身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就是进行网络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人本价值的思考.

作 者:马静 黄嫱 MA Jing HUANG Q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19(1)分类号:C912关键词:网络技术 人文价值 社会

15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总结 篇6

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年来,我们善于合作,敢于拼搏,各项工作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一年来,完成各类技能培训2800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0%。现对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学校建设力度,集聚提升各类教育培训的资源和平台 进行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场地建设,以环境建设促进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添置和改善,解决了各类教育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十分注重校外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和提升各类培训的资源和平台。

二、积极开展文艺创新服务,取得业余文化教育的丰收 今年我镇2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比赛,大丰富了全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我校根据我镇特点和各校的特色,开展了豆腐干加工、核桃栽植、万寿菊种植、西洋参种植、香菇种植、天麻种植的培训。

四、扎实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素质 通过培训,使农村农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基本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并能因地制宜地宣传推广,使农民成为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我镇完成任务如下:科技培训625人次。

五、巩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自始至终和基地农户走在一起,充分发挥成校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农民致富为根本,以培训示范为抓手,突出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不断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把专家请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通过专家手把手的示范、讲解,解决了农户养殖技术上的难题,了解了市场发展的前景,同时使各种先进技术由基地不断向四周辐射,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今后的打算:一是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阻止新文盲的产生。二是积极开办农枝校,提高学员的素质。使其在生活和社会中应用。三是加强农技校业务联系,多渠道筹资金。

总之,我们是团结一致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国家中西部开发奠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致富达小康,展示了青溪人民的英姿。农技校工作成绩是可喜的,但其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今后将更加努力工作。

靠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7

人文关怀, 即“以人为本”, 它要在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后, 特别注重研究人的精神需求,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发扬人文精神的成熟经验可见, 人文关怀在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机构制度、构建社会道德、组织与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均有充分体现。高校工会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也应该是从注重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及管理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权利关怀

确立“以人为本”的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实现工会的基本职责。人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独立价值表明, 人除了具有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生存需要外, 还具有人之为人的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基本权利。为了体现工会的维权职能, 维护职工和学院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2005年,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 制定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委员会工会会员管理办法》, 规定了全校在编教职工入会的程序和权利义务。

2010年,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工会委员会成立。2010~2013年连续三年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工会大会。大会秉承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理念, 根据《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工会会员管理办法》确立了有关学院重要制度的建立都要有全校教职工的参与的原则, 并要求工会工作必须要使全校教职工充分了解学院的大政方针, 对有关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宜进行讨论和交流之后全员投票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民主和公正, 而且使学院被忽略的、搁置的问题进入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阶段。

职工大会的召开充分地实现了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对学院事务的参与权、对学院的工作监督的权利, 使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为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创建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生命关怀

在一切生命中, 人的生命具有最高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这是最起码的人文关怀。2010年以来,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为职工创造预见疾病、预防疾病的条件。2011年初开始,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在每周三组织“我健康, 我快乐”健身舞蹈学习。为了将此项活动办得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工会管理者还派人专门学习广播体操和太极功夫等。这些活动使教职工变得更加有活力, 提高了教学和行政工作的效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为了达到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强健职工体魄的目的。采取了职工自己交一部分会费, 工会给予一部分补贴的形式, 按照教职工的兴趣分别组成了羽毛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登山俱乐部、棋牌俱乐部、合唱俱乐部、舞蹈俱乐部。这些锻炼活动不仅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强健了体魄, 更让教职工体会到了学院工会的温暖, 加强了学院职工之间的联系, 营造了团结的气氛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生存关怀

生存关怀是关心教职工基本生活需求, 关怀困难、弱势教职工, 使其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机会。

为了更切实地关爱职工, 体现工会“家”的作用, 2011~2012年两年间, 学院工会就为20几位学院教职工的子女上大学进行了资助, 为教职工住院互助的资金共12, 103元。2012~2013年共探望患病住院职工50多人次;制定教职工及亲属白事慰问办法;为教职工住院办理医疗互助。2013年工会进一步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的管理, 为建立“教工之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根据教工档案每年为300多位在职职工送上生日蛋糕购物卡100元;为退休老干部送温暖;为省部级困难劳模进行补助。

四、关爱女性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总共300多人, 女教工占全院教工人数的90%。因此, 工会将关心女性教师的权益和工作、生活作为工会发扬人文关怀工作的重心。在实践中工会从女教工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每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都要选出“优秀女教工”、“优秀家庭”对职业女性兼顾家庭和事业所做的贡献进行奖励, 使所有女教工感受到了学院对她们的工作有认可, 对她们生活和家庭的关怀。而且, 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和女性相关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讲座, 帮助职业女性从心理和身体方面了解自己、关爱自己, 学习处理好各种来自家庭和工作中的矛盾以及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方法, 使心思细腻的女性同胞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有所满足。

五、自然环境关怀

生命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母本, 这一事实注定了人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 永远摆脱不了对自然的依赖性, 自然环境、生态状况是人存在与发展的自然价值和生存意义。因此, 关心自然与生态环境就是关爱每位教职工及家庭的切身利益。2010~2013年, 云南遭受到了三年干旱。单是2011年云南省不同地方相继遭受到了风雹、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导致受灾地区农作物损失严重。

在这种省情下,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响应云南省民政厅的号召, 在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中踊跃捐赠衣物833件。同时, 工会制定了“节约用水8方面和节约用电10环节”的实施细则, 从日常生活的节水开始, 在做饭、洗澡、打扫卫生、用电、洗衣服等各个用水环节的具体节能方法上对全校职工进行了指导。在云南省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抗旱中, 全校教职工积极捐款, 为云南省“抗旱救灾”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2013年初, 为对将近三年的工作发扬好的做法、修正存在的问题, 学院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 召集全体工会委员对工会三年来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着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在下一步的工会工作中要更深入、全面地发扬人文精神, 真正地使人文精神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中起到团结人、关心人的重要作用。

摘要:近代人力资源研究表明, 人是劳动的主体, 只有对人高度的关注, 才能创造生产力, 提高工作的效率。在高校这一社会组织中, 研究如何将人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 对高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工会在工作的实践中, 以“发扬人文关怀”为重点, 探索“以人为本”的具体方法, 以期更好地服务教职工, 实现工会的职能, 促进学院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人文关怀,人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余兴友.浅议高校工会工作的重点[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8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教育管理 人文内涵 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48-02

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给教育活动打上了技术的标签,对于教育管理而言,最突出的就是计算机对管理的影响,它在解决原有技术难题的同时,也导致教学过于依赖现代化技术,其中最不利的影响就是人文内涵的缺乏,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无法开展积极沟通和交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教学活动必须不仅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教育管理,还要突出人文精神,强化管理的完善与统一,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满足学生的需要。

1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下教育管理的人文缺陷

所谓的现代科学技术下教育管理在人文上的缺陷,主要就是指由于过分依赖新技术和新设备所导致的教育管理问题,因为人文精神匮乏和人性化管理的缺失,引发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问题。

1.1 人性化的缺失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明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它能够作用于真实的生活,能够改变活动,技术一旦形成还会改变人类原来的认知态度。目前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借助于一系列的数据和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然而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所谓的固定模式,对数据信息做出收集与加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导致管理受制于这种活动,造成人性化的缺失。

1.2 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匮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引起它的原因并不是直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样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度,文化的传承教学不到位。只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下,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变得更加严重,规范化与程序化的管理将教育工作至于数据与系统之下,管理者在无形中变为了管理机器。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这种管理活动中,由于管理本身日益成为一种程序的运作而日益剥夺了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在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与发展人文精神的机会而背离了人文精神。

1.3 主体性的迷失

所谓的主体性的迷失就是指教育管理者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下,被计算机和网络所控制,机器语言和系统符号代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被管理无形中受到现代技术的左右,因而使得主体性无法充分凸显,如何发挥主体特征就变得较为迫切。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使用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在技术层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导致管理者愈加不愿意突出主体个性,影响力教育中的互动关系,管理活动变得非常被动。

2 现代科学技术下人文缺陷问题的实质

2.1 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南和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由人创造和发明出来的,在科学技术面前人类才是主宰者,管理者即便面对冷冰冰的数据和繁杂的系统,也不是毫无对策可言。之所以教育管理变得愈加缺乏人文素养是由于人们过分依赖数据和消息,归根到底就是管理者缺乏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人文内涵的认识不到位。

2.2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不足

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科学技术应用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和应用的不足而导致的问题。显而易见,由于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是用于解决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管理者已经没有明确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辅助教育管理活动的手段,误将新技术放在了教育管理的重要位置,管理者自身也逐渐变为了科技的附属品,过于依赖现代科技,简言之,现代化技术逐渐沦为了单向化的管理模式,对教育管理活动缺乏支持,无法跨越空间和时间界限,从传统的管理办法一跃成为技术管理模式,却忽视了对人文内涵,逐渐暴露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2.3 科学技术应用价值与自身发展的背离

逐步推广现代化科学技术,将其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带动整个社会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可是,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却没有让人们充分掌握其意义,管理者变得越来越被动,表现出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完全制约在了网络技术之下,与自身的发展诉求相背离,导致两者之间无法积极活动,出现了相背离的现象。

3 有效化解现代科学技术下教育管理人文缺陷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已经能够直观清楚认识到我国的教育管理在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出现的人文缺陷问题,以及引发这些不足的本质原因。想要增加管理中的人文内涵,突出人文精神,就必须结合实际找到有针对性的办法强化教育管理,突出人文特征和个性化特征。

3.1 变革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的变革显然不能仅仅单纯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简单应用,管理理念的变革才是教育管理人文内涵凸显的根本,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下必须重视思想的革新,才能达成最终的教育管理目标。正是如此,教育管理的变革与发展,必须依赖于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的确立,依赖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由此,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管理的目标和需求,考虑人文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消解人文缺陷,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的基本前提。

3.2 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管理者参与的现代科学技术

既然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科学技术应用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和应用的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就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和应用有利于人的参与。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管理工作必须引进科学化的技术,充分利用设备优势,做好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并从根本上改变单向化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落实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各个管理主体的作用

针对科学技术应用价值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价值的背离,除了充分认识这种背离的实质,更根本的是必须破除管理模式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控。因此,建立便于操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和引导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对于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把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作为新的教育管理活动得以实施,全面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维护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权益,实现科学技术应用价值与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取向。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将其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大势所趋。但是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人文缺陷,必须全面落实技术应用,找到引起人文缺陷的根本原因,然后变革管理理念,发展有利于管理者参与的现代科学技术,并发挥管理主体的优势和作用,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孙荔.现代科学技术下教育管理的人文缺陷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28-30.

[2]张硕,岳旺,王蕾,等.构建现代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1):83-85.

技术与人文论文 篇9

在医院深化改革中,医 院应一切从患者的需求去思考问题,建立关心人、尊 重人的服务理念。这个理念与南丁格尔所创立的现 代护理学的真正内涵一护理是科学、艺术和爱心的 结合相一致,由此产生了整体护理的理念。整体护理 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要 求为中心,把患者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 等各种需要的整体人,它是对患者进行系统、全方位 的护理81。整体护理在关注患者疾病和康复功能护 理的同时,更注重维护患者的利益,关注患者所处的 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整体护理是新的健康观和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最完整的实践和应用。整体 护理的人本观、整体观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护理模式的 最鲜明和最重要的特征。

2.2整体护理与人文精神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 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瓦块,而是有血有肉的 患者,护士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一双愿意工作 的手,护理工作是爱心和科学完美结合的艺术”。这 说明护理工作有非常高的伦理道德要求。整体护理 是人性化、人道化的服务,其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的有 效实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 神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 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它是一种对护理真 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因此,人文精神与整 体护理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上显 示出高度一致性。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 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具体的实践和应用。

人道的尊重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人 格和尊严、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等内容9。护理 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 尊重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精神。整体护理的本 2.3培养护理的人文精神2.3.1关注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临床护士对伦 理问题相对忽视,影响了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重视 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因对有关 的伦理问题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而致的护理失误、对 患者造成伤害而引起护理纠纷,还可有效地解决整体 护理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当前,重点要研 究和讨论的是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尊重患者权利,尤其 是尊重患者自主权的问题。患者医疗护理参与权、患 者的知情权和选择决定权、患者对医护费用合理性情 况了解、患者保密要求的合理性分析、患者拒绝治疗 和护理的行为、患者家属决定的放弃治疗或继续无效 治疗的合理性判断等都是常见的护理伦理学问题,都 需要临床护士时时予以关注和研究。

2.3.2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精神

护理程序是整 体护理实施的基础和核心。其在应用现代护理知识 和技术服务于患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本 的人道和人性化服务真正具体地贯彻到护理评估、诊 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

在护理程序中,护理诊断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国 基本上是引进北美护理诊断标准,其中有部分心理、社会诊断内容11(11。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制定 或增加一些符合我国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特点的护 理诊断标准和内容,尤其是伦理学方面内容。许多患 者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用护理伦理方法来解 决。护士在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始终要 运用明确的伦理观念去分析、评判,使自己的护理行 为符合科学和伦理学的要求。

2.3.3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人文与社会 科学知识是整体护理必需的背景知识,是人文精神在 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很 难想象,一个虽已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社 会、心理、伦理等基本知识的护士在整体护理中会有 所作为。但是,在医学院中人文教育常常被忽视。美 国著名的医学人文学家卡森批评说:“在过去50年 中,美国的医学教育几乎只注重生物医学和技术结 果医学院培养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在医学理论和治疗 技术上出类拔萃,但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的研究上却捉襟见肘。”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院 长玛莎等有关专家也强调,护理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 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课程由自然科 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 课程占学时比例以美国、德国最多,达20% ~ 25 %[ 111。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林菊英指出:“比 较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显 然偏低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人文、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统一起来,重视学生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而对于在职人员,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在职学习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护理学会、医院护理部社会科学知识课程的比例。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一些 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 讨论分析,这是提高护士认识和应用这些知识能力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

2.3.4营造人文氛围,促进护患沟通护理

人文关爱的实践121,医院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 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 人文环境。如在称呼上不叫患者床号,而改为特定的 尊称。在书写住院须知时一改过去那种生硬的语言, 冰冷的条款,而是从关怀、尊重患者的角度去书写。 营造这种氛围最重要的是每名护士需具有人文情感 和伦理道德意识。同时,临床医生的参与和支持、医 护双方对此在认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也同样重要。 此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应尽 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舒适和便利。

上一篇:军事理论课程教案下一篇:客房主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