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2024-09-07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精选12篇)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1

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即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然而在应试教育时代, 这一功能长期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看重中、高考成绩的氛围中, 历史教学目标只是一味地追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 弱化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 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 就必须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

多年来, 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涉及情感目标, 但有些呈现为苍白无力的说教。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环节, 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当前中学教学深陷追求中、高考成绩的误区, 更是“缺乏人文素养 , 失落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例证。

此种教学状态所带来的后果, 就是学生虽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 但审美情趣普遍不高, 心理健康程度不高, 以致存在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个性扭曲、自私自利、功利心强、自律性弱、责任心差、同情心淡薄等倾向。可以说, 当下一些大中学生的不良品行, 如不讲文明、不守规则、不敬师长等行为与其在中学时代未能得到人文素养教育不无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上述诸多情况已有所改观。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仍未被发现和挖掘。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结构的缺陷, 给他们的成长和就业带来严重的挫折危机。

二、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深远意义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育真正的教育功能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方向理想和信念。

1.培 养 人 文 素 养 是 历 史 新 课 程 标 准 倡 导 的 理念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 今后的历史教学, 从初中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

2.人 文 教育 是 为 了 促 进 学生和 谐 发展 。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人文教育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只有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 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健全人格, 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人 文教育 能 助 学生 树 立 合 理 的价 值 观 。

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让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各种基本关系, 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因此, 人文素养教育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笔者认为, 重点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 充分 认 识人 文 素 养 教育 在学 科 教 学 中 的 重要 性 。

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 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要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 一定要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突破思维定势 , 切实转变 教育观念 , 在备课时 将“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 养 , 培养学生 的人文素 质”作为重 要目标 , 重视挖掘 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 制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二 ) 充分 挖 掘 教 学 内容中 的 人 文 因 素 。

历史教师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等因素。如史学界认同的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 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 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鸦片战争后,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发展出具有近代中国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西方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 成为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等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进行整合, 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专题,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文素养教育的学习。

(三 ) 教 学 内容 的 安 排 着 眼 于 学生 素 质 的提高 。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 重组教学内容, 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 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由已知到未知,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显到深化, 由感性到理性, 品格与情操得到陶冶,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 ) 开 发和 利 用 地 方 、校本 课 程中 的 人 文资 源 。

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各地乡土历史读本、文物古迹、历史博物馆等都可以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系列, 如《漳州历史》读本、南靖科岭教育基地等。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乡土人文教育资源, 挖掘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总之, 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2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形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完成这些新的教育任务,实现新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下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生活准则,它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人文教育的历史根源

人文教育提出的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它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肯定和赞美,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对人性的扼杀,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人是机器”的观念泯灭人的个性,否定人的情感和精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2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让人产生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冲突。甚至西方一些思想家进行反思后写下《西方的没落》等非常尖锐化、悲观化的论断。为什么在实现了物质富有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接踵而来: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大为减退,等等?鉴于此,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许多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人文教育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从而更好的感悟人生

强调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以生活为出发点,从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出发,提出理解昨天历史的要求,这是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因此真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和生动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他们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历史,第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跟他们说:“你们以前虽然没有上过历史课,但你们已经知道不少历史知识,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但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有的同学说从社会上学来的,也有的同学说从电视上看到的。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看谁说得最多?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一串长长的名字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之后,我再次提问他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吗?有些同学说历史是昨天,是过去的事情;有些同学说历史是长城,是故宫;也有同学说历史是博物馆,是老古董;各种不同的答案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但使历史在他们心目中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最主要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最后我还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向老人寻找历史(采访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并作记录)。后来同学们把寻找到的历史拿到班上进行交流,他们从中发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今天的生活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教会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历史,是为了让他们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他们创造美丽人生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

2、把教学内容个性化、情感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人文发达的历史,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建设当代的精神文明,营造适合人格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不从中国古代史汲取营养。例如:学到尧舜禹的“禅让”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高尚的品质,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有的同学说喜欢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有的同学说喜欢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这时候我还引导他们说:“如果你们班的班干部能够象舜那样以身作则,那么你们班的班风会怎么样?”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师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明白到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打开中国古代史的新教材令人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从文字到图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只要教师带着爱心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挖掘利用,会享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今天下午刚好学到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讲完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之后,我就对他们说:“刚才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下面你们也来一次百家争鸣好吗?”说完马上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在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当中有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呢?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派几位小组长说出他们组的结果。我还结合他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当一名班干部说到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时,我对其他同学说:“那是班长对你们提出的愿望,你们理解吗?”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也是一次形象、生动的人格教育。

3、、把现代科技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营造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教育氛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组合。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历史教学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现代教育手段,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学完了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本学期所学过的主要历史人物展出在电脑屏幕上,并设计了活动的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一个群英会,如果请你们从中选一个历史人物来参加这个盛会,你会请谁呢?为什么?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从自己的个性心里出发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请唐太宗,因为他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有的同学请武则天,因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的同学请成吉思汗,因为他是一代天骄;还有其他同学不同的选择。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把丰厚的优秀文化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到一个个模糊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充满灵性的面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教育。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对于每一位新教材的实践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前所末有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互相交流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会闯出一条全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文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G652.4

大力开展人文教育是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提升与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经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师范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其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及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来自社会的挑战。

一、师范历史教学与人文素质整合概述

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发展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历史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对历史现象的个体表象认知,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事实判断;第二阶段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内外联系进行考察,构建起明晰的历史线索,然后扩大到运动的网络结构总,针对历史运动展开动态过程跟踪,重点在于对历史运动局部过程的考察,将历史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第三阶段以前两阶段为基础,经过归纳、演绎及推理等方式总结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提升自我独立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范历史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对各目标体系的整合,在结构上形成聚焦点:从横向结构来看,通过整合形成了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心理品质,注意对个体潜能的开发;从纵向结构来看,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借助想象与形象思维,利用图片、文字及实物,形成对历史人物形象、具体历史事件的感知,这为奠定道德审美情感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阶段学生从“事件的历史”感知逐步发展到“综合的历史”感知,同时这也正是学生历史认知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

二、师范历史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整合历史教学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构成了结构聚焦点,在历史教学中该结构聚焦点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系列性的子目标,通过对这些子目标的进一步分析与整合,可以归纳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对历史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师范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抓好。

1.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在师范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注意遵循传递历史文化的结构性规律。例如在讲授南部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冲突,在中国历史上构成了特殊的规律性发展时,其教学结构应该以游牧——农耕人们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主要线条,从民族地理位置变迁到互相征战,从中总结出文化变强的内涵,阐明这些因素在历史长河中起到的交替性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从生存适应、创造审美等层面结合,形成了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其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历史传统文化将名族的历史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彰显了民族的存在及生命力。民族精神也是传承个体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发展中形成社会道德理念、人生理想及爱国主义观念的重要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介绍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鲜明的民族意识,为历史活动赋予生命意义。

2.积极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表示人重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利用多种心理功能完善和发展自我,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性精神及首创精神的发展,为个体创造提供源泉。历史教学中展现了历史舞台中的伟大心灵和动人事迹,这些人在生命存亡之迹表现了伟大的自我,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人的事迹感知自我精神的创造。例如,戊戌变法中谭嗣同面临保守派的镇压,在面临杀身危险的时刻,经历了危机关头痛恨袁世凯卖友求荣、意识到要保存维新力量以求东山再起的思想过程,最后他认识到所有变法都要通过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牺牲了自己。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理性与感性意识,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变成了他们丰富自身情感的过程,利用潜意识构成了复杂的、生动的自我意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经验。

3.培养个体开放的创造力

在认识范畴中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共同发展的结果,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构成了创造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分成对历史事实的观察力、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能力以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操作能力等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引导其战队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问题的改进性意见。例如,在学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社会时期的农用工具,引导学生对这些工具進行观察,并归纳出不同工具类型的发展线索,然后将这些线索应用于历史环境的分析之中。通过对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对古代工具进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抽象出社会生产力的一般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注意将历史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生动的再现出历史的人文魅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与创新。总之,师范历史教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创造力启发,为学生未来成为教师、形成个体人格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对于文化与人格的传递与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传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 沧桑,2011,01:147-148+156.

[2]蔡宝来,晋银峰.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92-102.

[3]谭菊秀. 对新课改下师范大专生历史素质的思考[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101-104.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考 篇4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内容的类型

选择与集中运用典型的人文内容,是实现历史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统一的有效方法。

1.人类进取精神

历史作为人类成功发展的专业、科学记录,是战胜自然、战胜自己与自我优胜劣汰的进取、进步过程。人类在不断自我强大的奋斗中,以各种进取精神实现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纵观国际国内历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科技进步。在中国史中,以石器的诞生到金属工具的飞速发展,以及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等为代表;在世界史中,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有影响力,其中蒸汽机的发明、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创新为代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运用,把人类不同时期的理想得到了最大化地实现。较为典型的章节有“灿烂的青铜”“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二)”“蒸汽时代的到来”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第二,人类文化进步。从文字的发明开始,到各个民族不同时期代表性文化不断诞生与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浪漫进取的美好文化画卷,如中国的诗词歌赋与四大名著,西方的圣经与文艺复兴,以及新时期的电影、电视、音乐与歌舞艺术等。代表性的章节有“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世界的文化杰作”与“现代文学与美术”等。第三,社会制度进步。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及其国家机器的运作办法等。代表章节有“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民族自尊品质

人文精神要求对人类平等、无差别的尊重和爱护,没有种族歧视、民族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等级等标准。对初中生而言,站在民族与国家的宏观视角,对他们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文教育,是切合学科实际与他们成长实际的。一方面,加强中华民族自尊品质的教育。要从民族繁荣的使命视角,去认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的作用、地位与做出的巨大贡献,以激励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例如,在“大变革的时代”“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对外友好往来”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等章节中,去认知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和对地区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创新。尤其在21世纪的新时期,结合新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导或启发学生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做出的成就和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尊重其他民族的品质教育。通过世界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欣赏性与学习性的视野,去全面、理性与赞赏性地学习和认知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特点,如通过“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亚非拉的奋起”等,了解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为人类的多样性与幸福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创新与成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

选用学生敏感、喜欢的教法,是突出人文内容及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1.人类辉煌成就启发教学

人类辉煌成就作为人文发展的结晶,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在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教师可以从启发学生背诵唐诗或说出著名的隋唐诗人等人文内容切入,引导去梳理、总结、归纳隋唐文化的类型,如诗词、印刷术、建筑设计及其建设艺术等,并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了解和拓展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创作兴趣等。

由于历史学科教材,是按照教育教育规律编排的人文知识体系。很多人文成就在教材中显而易见,教师要善于把此类内容的学习下放给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或按照朝代、年代、人文载体类型与人物类型的方式,去开展更宏观的人文学习与总结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史时,学生可以运用教材、网络与其他的工具书等,去总结或归纳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与明清文化,既去发现其一脉相承的人文共性,也去总结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文特性。

2.人类挫折历史反思教学

总结历史的教训,任何阶段的人类挫折都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人文灾难。在这种的历史时期,总是以战争、幸福生活的破坏、生命的死伤与压迫、奴役、摧残为负向的人文现象。如在“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们的抗争”一单元时,殖民者在北美洲、澳大利亚、亚洲与非洲等地区,对原土著居民血腥的屠杀等;如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破坏等。

站在人类历史的宏观视角,加强人文灾难与人文消极现象的反思,是教育学生、警示学生与警醒学生的有效措施,在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建设能力、人文修复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占用大段时间的方式去开展人文教育活动,而是运用特定的知识点、时间点与环节展开,使其起到基础性的教育作用,指导学生做人、做事与为学。

摘要:初中历史作为人文性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意识的基础内容。研究认为,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显性人文内容与启发学生挖掘隐性内容,是把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能力教育统一的科学方法。

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5

人文主义是14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浪潮。这种浪潮的推动力量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衡量一切,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基督教神学中以神为中心衡量一切,追求现实的幸福生活和享受快乐,反对宗教中的来世观念。主张追求科学真理反对蒙昧主义。这种观点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鼓励了人们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个人私欲膨胀,容易导致社会混乱。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中有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和满足个人私欲的现象吗?

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陷入了沉思,进而窃窃私语起来。我鼓励学生列举例子,学生们纷纷列举现象。食品安全方面如:人造鸡蛋、三聚氰胺导致河北三鹿奶粉集团的瓦解影响到了中国乳制品产业的正常发展、地沟油等食品不安全事故的不断披露等等,这些都是不良个人和商家的行为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方面假农药、假种子,毒胶囊,虚假发票等商家或组织的不诚信导致农民和消费者对社会产生了质疑,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公共工程方面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征地拆迁方面的矛盾接二连三等。政治方面政府工作人员的渎职现象、脱离群众的作法、官僚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使得政府的公信力的不断下降等。整个社会的出现的浮躁风气,传统道德价值的丧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风气盛行,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刺激轻视个人道德修养,感恩心的缺失都是因为缺乏人文主义的观念所致。

初中历史教学不可忽视人文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教育;重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4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在我国,各界有识之士近年来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呼吁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拟就自己比较了解的历史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从小学到中学,至今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正所谓“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仍然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很强,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从白先生的话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学好历史需要较强的思辨力,学习历史是为了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更改教学内容

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三、以道德为衡量标准

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而法國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走开放之路。组织一些参观、访问、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历史,从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红军长征》一文,上课之前,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学校德育基地—湖南坡红军墓,参观凭吊了红军烈士李楚才的坟墓和纪念碑,从碑文和当地老人言谈中了解到一九三五年红六军团肖克部队经过我地的一些情况,这样上课后,学生对长征精神有了切身的体会。在教《五四爱国运动》一文后,组织学生召开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在教《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一文时,我安排了学生课前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向老人们了解新中国成立时,七、八十年代和现在等不同时期当地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五、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历史教师要注重研究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使学生具备民主竞争和求真、务实、创新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保证其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六、提高教师修养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可想而知,上述三点就没有可能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也就没有可能实现。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历史学者和教科书编写者篡改历史,拒绝在教科书中如实反映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致使日本年轻一代对于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缺乏了解。而《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不仅作为历史读物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在中国古代,这些民间说唱艺人在用口述方式将历史一代代记叙下来的同时,也以其朴素的是非功过评判为普通百姓树立起了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完成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古今中外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教育者本身具备深湛的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就初中学生来说, 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传授的人文社科知识, 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文教育氛围来实现。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的学习环境当中, 学生通过接受和学习相应的人文知识, 可以真正帮助自身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修养建立起来, 进而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初中学生接受和学习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借助于讲授历史知识,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必要的历史价值观建立起来, 并且能够促使他们立足于历史的角度, 全面且客观地看待问题, 进而使学生切身地领悟到人与社会、自然以及其他群体、个体的关系, 帮助学生在相关历史知识的把握中, 逐渐地养成正确的黑白是非辨别能力, 并且实现良好情操的培养及陶冶。这样, 在长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便能够通过历史知识对自身健全的人格进行不断的塑造, 进而将深厚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来。

近年来, 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 现代人们的心灵状态却逐步趋于空虚。对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自身人文素养不高,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抑郁及烦躁, 也无法立足于自身的素养, 将这些问题有效及时地解决。所以,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尽快地将历史认知态度加以构建, 使他们能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正确地加以看待, 从而帮助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明确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出人文教育功能, 由此可见, 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但是,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中, 难以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制约。所以,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究发挥历史教学人文教育功能的途径, 以便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1. 加强历史教学与时政的结合

历史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历史教学与时政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比如, 在对海峡两岸的内容进行学习时, 教师可以与当前的时政进行联系,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再比如, 目前的钓鱼岛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于1894年爆发, 而日本于1895年由内阁会议决定, 对外界声称钓鱼岛属于“无主地”, 随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按照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全部割让给日本。然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开罗宣言》明确提出日本应当把钓鱼岛的所属权切实地交还给中国。由此可见,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领土神圣不容侵犯。通过历史学科知识与时政的结合, 学生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爱国情怀, 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文素养。

2. 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环境往往对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并且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影响深刻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以及灵魂当中, 进而对人的一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当逐渐对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渗透, 尽可能将历史教学的功利性淡化, 对学生实施和谐轻松的历史教育,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比如, 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的讲授中,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讲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英勇抵抗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等, 从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浓厚的爱国情境氛围构建起来, 在此氛围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切身地融入历史事件中, 引起学生与历史英雄人物的共鸣, 并且增厚爱国情感及抵抗侵略的决心, 从而帮助学生将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来。

3. 重视历史教材中人文素材的挖掘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且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众所周知, 我国有着尤为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追溯中, 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充满智慧且勇敢勤劳的, 虽然在秦始皇时期有着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水平, 然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自身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 将世界第八大奇迹创造出来;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非常辉煌的壮举。我国的这些历史均充分表明, 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过人的智慧, 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 这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热情便能够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 世界历史中也涵盖着诸多人文素材, 比如弗里茨·哈伯曾这名德国科学家, 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将氨制造出来, 并且以此为基础将含氮的肥料研制出来,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由此弗里茨·哈伯曾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是, 在巨大的权力面前, 他却并未选择造福于人类, 而是为了追逐权力, 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研制化学武器,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十分惨重的灾难。由该历史人物可知, 人文素养能够决定一个人是流芳千古还是被世人唾弃。通过历史素材的学习, 实施深刻的人文教育, 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精神导向及价值观。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 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 但培养人格更重要, 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 则事关国家的隆盛”。

尽管有众多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往往存在严重的重知识与能力轻人文教育的情况。在历史学习中, 能力与知识固然重要, 但绝对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 不讲知识和能力是不现实的, 只讲知识和能力不讲人文教育是危险的。知识是载体, 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双翼, 任何一翼的缺失都将带来严重的问题, 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 都是十分危险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们十分担忧, 缺失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能够维系多久, 能够走多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高瞻远瞩, 居安思危, 则“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人文教育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重视人文教育, 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

国家的竞争, 民族的生存, 取决于人的素质, 作为教师, 特别是历史教师, 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历史教师应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自觉地提高人文教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经过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当然在教师自主提高人文意识的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对教师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进行督促和评价, 从而使人文教育得以落实。

二、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并且是十分有趣的。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篇幅、课时限制和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等方面的原因,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性质、特点的分析,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而是枯燥无味的考点和知识点。我们应该注重挖掘人文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 则古今中外, 有很多我们可利用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我们要以精彩历史故事吸引人、以真挚的历史人物情感感动人、以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人, 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中升华, 在趣味盎然中培养人文精神。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

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 更强调自我心灵体悟。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 在人文主义教育中, 人文精神的内化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人文教育的关键。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 树立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意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人文教育一定要注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心理,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甚至激起心灵的火花, 使情感的内化得以顺利实现, 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主体的感悟中得到提升。

四、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考试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能力的考察, 而且要强调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这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手段之一。通过考试这一环节, 可以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主体感悟。比如通过考察华盛顿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对华盛顿非凡勇气、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的主体感悟。

总之, 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中, 努力实践, 身体力行, 全面关注课程标准, 切实落实人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应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9

目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四重四轻”的倾向, 即重理轻文, 重专业轻基础, 重知识轻能力, 重技术轻素质, [1]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必将无法面对激烈的竞争。所以, 我国高校尤其是各类理工科院校应进一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努力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 其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 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形成原因

人文素质的培养, 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只有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合,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 通观我国理工科院校,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理想, 其中一些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客观, 对国家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多, 对他人和社会缺少关爱。这种现状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人文传统被淡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 然而, 以考试为中心, 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的普遍采用使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的培养, 导致人文传统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被淡化。

2. 人文教育被削弱。

高校普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 重现代文化教育轻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尤其是非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从自然科学知识中挖掘人文因素, 没有使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融合、补充、贯通, 从而导致人文学科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孤立地位, 整体的人文教育氛围不浓。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近年来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保守、单一, 普遍重理轻文, 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开设面狭窄, 导致“以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 以现代化教育基本取代传统文化教育, 以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格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历史教育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 历史教育有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格。

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 历史学科的功能主要是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而不是直接的工具性的功利价值。历史既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 又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 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所以,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今天一些实用科学和热门学科那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 但是, 人类过去的历史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 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当代大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做事, 怎样认识自我价值, 怎样与人合作, 怎样思考, 怎样判断, 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

2. 作为人文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类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的, 二是关于自然的。前者属于文科, 后者属于理工科。对于一名理工科大学生来说, 他可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素质, 但这并不全面, 还应再加上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 即对其进行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 这才是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要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 不仅是科技实力, 以及由科技实力带来的经济实力的竞争, 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而人才之间的竞争, 就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对人才来说, 具有全面综合素质者为优, 片面单一素质者则为劣。所以, 除了专业, 其它一窍不通肯定是不行的。

三、历史教育如何实现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在一项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态度倾向的调查中, 87%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认为人文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2]具体到历史学科而言, 一些理工科院校历史课程设置非常少, 无法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部分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在理工科院校开设历史类基础课和选修课会挤占专业课学时, 使得理工科大学生很难受到较为系统深刻的历史教育。即便是已经开设了历史课程, 也大都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 历史课程设置的课时也非常短, 学生的学习都还没有进入角色课程就已经要结束了, 使学生失去了涉猎历史知识的兴趣, 难以体现历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 历史课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 只是为了获得学分的课程, 出勤情况虽然较好, 但认真听课的较少, 很大部分学生在应付教师,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种状况也导致了理工科院校一些历史课教师讲课没有积极性。所以, 高校决策层应改变认识, 健全历史学科的教学条件, 同时纠正大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偏差, 尽力消除他们对历史课程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并改进课程设置, 将历史课程贯穿于各理工科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中。

2. 在历史教学理念上密切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

传统历史教学法理论重在研究课堂教学中历史内容的正确选择和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所需的合适方法, 重在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 而忽视了人本身。今后的历史教学法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把受教育者置于教学的中心点上, 注重研究怎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借助于历史学习发展成为符合未来社会及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本, 善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要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 注重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不断获得成功经验。教师通过引导, 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 认识到历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性, 启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修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讲过, “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实现的主要实践者, 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与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因此, 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

总之, 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培养不仅指专业素质的培养, 还包括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果高校忽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 他们将无法回应改革开放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的冲击, 无法正确地在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思考和确立人生的目标, 无法在相应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 历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之一。我们应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平.试论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1, (3) :65-67.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10

一、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重点是使受教育者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其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 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 人的教育被忽略, 人力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为时尚, 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 很多学校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 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历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 把人的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 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首先, 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就是为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位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一切, 即在人身上实现伟大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有了这样的思想, 才能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其次, 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就教育观而言, 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 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创设平等、人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充分开放自己的心度, 凸现主体性, 张扬个性, 释放创造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再次,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人文修养, 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 同时, 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 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二) 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利用历史教材, 又要

做到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二者相结合才能起到加强人文教育的作用

历史教学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 人文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的感染力,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在教学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的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的说服力是靠摆事实、讲道理。征信有据, 以理服人。历史教育如只重摆史实, 不重讲道理, 或只重讲道理, 不重摆史实, 均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前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后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具体特点。历史教育要产生较大的说服力, 正确的方法是做到观点与史料的统一, 应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 议论为辅, 夹叙夹议, 寓意于叙, 起画龙点睛、启发思考的作用。

(三)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有利实施人文教育

课改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屡见不鲜, “穿新鞋”依旧“走老路”,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也没有创建教学情境的意识。这极大的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或工具”。教师要信赖学生、尊重学生,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综合, 自己设计图表、构筑历史知识体系, 有利于促进他们逐步树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四)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方法并重, 既授之以“鱼”, 更授之以“渔”。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但是, 学生却反映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更多是关注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 导致他们对历史学科“敬而远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法。《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倡导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通过历史教育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以及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为将来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加强人文教育既是对中学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 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改革传统教学,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的优势,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在知识传授中, 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扭转了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 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历史教育要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 这已经成为今天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动力, 使中学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宋成剑.近期人文精神研究述要[J].社科信息, 1997, (1) .

[2]何成刚.人文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01, (9) .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

[4]朱启胜.人文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 (3) .

[5]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7) .

关注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1

历史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给予学生和老师以强烈的历史感受和人文情怀。这是不同与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文化感受,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我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力求在学生的历史思维上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历史是一个让我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学科,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过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退缩过,永远都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是有必要通过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有条理地给学生灌输的。因此,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更能使学生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

回顾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变化确实不少,从教学目的看,从以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到现在的要求学生更深更广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而现在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也正印证了这一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看,书本上的知识点浓缩了,但要求学生拓宽的知识多了,并且是灵活而宽泛。从教学手段看,一改往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如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编历史剧,制作历史手抄报,开展回顾历史的访谈活动课等等,让被人轻视的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然而,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历史学科从“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渗透着更深刻的人文教学。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只是语文、思品这些学科分内的任务,但我从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感人文教育在历史学科中闪闪发光,并且从教书育人的目的看,只有将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与历史知识、教学技能融为一体,这一学科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体现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这几年校本培训的理论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围绕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而发挥作用的,即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必须具备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以至于能借鉴历史,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可见,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受到我们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感受到历史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因为历史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从古至今,历史向来是被作为道德教育手段加以利用的,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由此也验证了历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历史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令人窒息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情感的激励和感情的共鸣,历史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将因此失去生命力。就拿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这课来说,本课关注的主要内容是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在讲授本课时,以播放《出塞曲》导入新课,一下子把我们师生带进了那久远的时空,我们仿佛看见了那苍茫大漠和雄关古道,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在讲到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时就势提问:“张骞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大家一起探讨丝绸之旅时,情绪高涨,一堂课中处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人文的气息。可见,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

在学习《内战烽火》这课时,我鼓励学生编演历史剧,从学生的表演入手,把学生拉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国共两党的冲突及谈判的艰巨性,“打仗靠的是勇气和胆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品味到了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毛泽东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精神粮食。这样一来,既調动了学生的情感,又满足了他们心理的需要,而我的教育目的就是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使我们大家能感受到历史学习是注重情感熏陶、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在使学生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正如古代教育家王守仁所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 篇12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作用

1.拓 宽 学 生 的 历 史知识 面

历史是一门人文课程, 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扩展其他要求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浩繁渊博, 可谓纵横古今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 又有生动的现实生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淡化考试量化要求, 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多利用历史故事启迪学生, 以艺术化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

2.培 养 学 生 的 民 族 精 神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本民族的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共同特质, 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核心。目前一些初中学生不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概况, 直接导致民族情感的缺失与民族意志的淡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哲理性较强的课程, 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故事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用优秀的华夏民族精神熏陶青年学生,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竞争精神。

3.提 高学 生 的 思 考 能力

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 思维活跃, 发散度高,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应当把握优势, 以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逻辑与思维。在课程教学中, 穿插人文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能力, 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科的问题探究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精神。

4.树 立 学 生 的 国 际 意识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对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一味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可取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应把握机遇, 积极与国际接轨, 促使学生树立和平精神与团结精神。从初中生做起, 通过历史教育, 引导学生正视民族问题与其他文化艺术, 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以一衣带水的现实做好学生的求同存异精神的启蒙工作, 促使学生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与和平发展意识。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方法

1.艺 术 化的 教 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展示。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注重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与单一性, 应当讲求灵活的叙述方式, 利用多样化的教授方法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着力将历史学的深刻内涵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联, 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精神熏陶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多 维 度 的分 析 思 维

人文学科提倡营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氛围,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讲求以多种观念多种方式解读历史与社会知识。应当利用初中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一定方向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引述不同学者多角度的思考与解读, 针对学生的想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3.多 样 化的 教 学 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可谓包罗万象, 很难在教材上体现与概括所有知识内容。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应当以课本为基础, 积极扩充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述、灵活的教学手段,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将成语故事、名人逸事、生活小技巧等趣味性强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并借此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在寓教于乐之中诠释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内涵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与人文道德素养。

历史与社会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中学教育阶段, 应当充分认识该学科的教学目的, 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 把握好初中学生的个体优势, 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正确的教学方法, 力求让学生了解基本历史事件的脉络, 掌握当代社会的基本知识, 能够以人文主义精神研究思考问题, 培养完善的人格特征与社会意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

摘要:作为一门初中阶段基础性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 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习得与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性分析, 针对如何以该课程为依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对于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与学生教育工作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杜阿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03-30.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 2012-08-10.

上一篇:建筑工程进度控制下一篇:阻垢缓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