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共11篇)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篇1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技能素质等。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课程的教育来完成。作为中学基础课之一的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响, 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帮助他们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良好的品德。历史的这一价值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 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力图克服应试教育给历史这种“副科”带来的消极影响, 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 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 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 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 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 我从点 (落实关键点) 、线 (捋清基本线) 、面 (广铺知识面) 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 再现历史的情景, 突出情感的作用,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达到教育的目的。
“点”, 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 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 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 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 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 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 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 体会到爱国的情感, 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 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首先, 我结合乡土教材, 让学生说出重庆人民怀念邹容的方式 (今渝中区的邹容路和南区路上的邹容烈士纪念碑) , 通过设问, 引出了邹容从小立志, 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 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 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 不可不革命。巍巍哉, 革命也!皇皇哉, 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最后, 我以“风雨巴山遗恨远, 至今人念大将军”来结束对邹容的讲述。这样, 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 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 原来在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就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 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 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 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2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 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 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 通俗酣畅, 言词悲壮, 每写到辛酸处, 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 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 《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 为维护祖国尊严, 他主张立即回国, 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 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 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 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 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学中, 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 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 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 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 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 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 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 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 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 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是创立兴中会时期, 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 建立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二是辛亥革命后,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表现出屡败屡战, 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 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 探索真理, 以俄为师, 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 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 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 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 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面”, 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 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 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 丰富的物产等, 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 (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 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还通过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想到一百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维新志士, 激发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
总之, 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 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 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 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 真正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浅谈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2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求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还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力和品德都具备的人才,这样才能推进全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一些国家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也同商业利益挂钩,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感,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情感的空虚。在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后,对情感的追求使他们更加注重对教育的追求,强烈呼吁人文教育。人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现在许多国家都提出了人文教育。在我国,为了使国家的整体实力增强,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涌现。所以,现在需要进行的人文教育能培养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对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多年的教育发展中,人们对于“人文”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在人文教育中,对文化的理解不是仅仅指的知识,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总称。这种财富不仅包括文化财富,还包括物质财富。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需要让学生提高对人文科学的掌握程度,通过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利用各种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的内涵不断加深,反应在人的外在就是具备文明的举止、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待人接物上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涵,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1.社会的不断进步是依靠人的能力来促进的。只用充分利用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才能使人类的经济生活获得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科学性的眼光,对经济的发展具备敏锐的判断力。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两者的关系看,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越能刺激科学精神的发展,这种科学精神能使人更具备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但是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并不代表他就具备科学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科学精神来促进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在科学知识的培养中,学生能形成对事物正确、客观的判断力。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从人文教育的内涵来看,我们知道在人文教育中也包括了科学教育,是比传统教育范围更广的教育方式。在人文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知识含量上有一定的相同点,不同的是传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不重视,只是对学生成绩的高低进行评价。在人文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让他们对知识能熟练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眼光和经验来分析问题。历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改革历史教学内容。在历史教材中,历史事件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写的,这种顺序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还要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融入到历史课堂中,从学生更近的现实事件中对学生进行感化,使他们形成对人对事的一种美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高品质、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利用这些事件让学生体会人性中的美好,使他们树立大公无私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了解和深入是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引导的。而传统教学中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灌输把学生变成一个个相同的知识容纳器,他们的思维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能力的强弱只是在记忆知识的多少上有差别。在面对需要把历史问题中吸取的经验运用到现实中的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死板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对知识生搬硬套的“人才”。在人文教育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主,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这种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出发,把人文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为了提高学生对事情的判断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展历史视野,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以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 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 但培养人格更重要, 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 则事关国家的隆盛”。
尽管有众多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往往存在严重的重知识与能力轻人文教育的情况。在历史学习中, 能力与知识固然重要, 但绝对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 不讲知识和能力是不现实的, 只讲知识和能力不讲人文教育是危险的。知识是载体, 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双翼, 任何一翼的缺失都将带来严重的问题, 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 都是十分危险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们十分担忧, 缺失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能够维系多久, 能够走多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高瞻远瞩, 居安思危, 则“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人文教育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重视人文教育, 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
国家的竞争, 民族的生存, 取决于人的素质, 作为教师, 特别是历史教师, 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历史教师应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自觉地提高人文教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经过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当然在教师自主提高人文意识的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对教师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进行督促和评价, 从而使人文教育得以落实。
二、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并且是十分有趣的。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篇幅、课时限制和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等方面的原因,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性质、特点的分析,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而是枯燥无味的考点和知识点。我们应该注重挖掘人文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 则古今中外, 有很多我们可利用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我们要以精彩历史故事吸引人、以真挚的历史人物情感感动人、以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人, 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中升华, 在趣味盎然中培养人文精神。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
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 更强调自我心灵体悟。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 在人文主义教育中, 人文精神的内化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人文教育的关键。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 树立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意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人文教育一定要注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心理,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甚至激起心灵的火花, 使情感的内化得以顺利实现, 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主体的感悟中得到提升。
四、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考试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能力的考察, 而且要强调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这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手段之一。通过考试这一环节, 可以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主体感悟。比如通过考察华盛顿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对华盛顿非凡勇气、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的主体感悟。
总之, 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中, 努力实践, 身体力行, 全面关注课程标准, 切实落实人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应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篇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不仅能够有效整合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深度开发课程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真正发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爱国主义素养的作用,将高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校本课程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高中阶段,历史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效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所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载体,既包括革命遗迹、遗址、陈列馆,也包括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的记述和回忆。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能够有效突出高中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
1.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在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识到,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历史课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高中历史课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一个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课程整体。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家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开发高中校本课程就是要从课程结构上弥补国家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限。
2.完成历史学科教育任务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历史学科教育任务的要求。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有意培养很少注意。但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学校应结合学生、教师、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弘扬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开辟第二课堂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课程有利于第二课堂的开辟。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题的知识竞赛活动,或让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所在地区的爱国主义事迹,或举行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演讲比赛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重视不够
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数学、外语依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多是围绕着高考。其次,由于学校的升学率是家长为学生择校的首要标准,所以,学校在课程管理中,各科时间分配不平衡,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标准,班级之间竞争激烈。第三,学校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大多数学校的校长并没有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及时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中抽离,倘若学校都不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无所依据。最后,学校对于历史教育的财政支持也不够。学校应合理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教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力有所欠缺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成为关注的焦点是近年来的事,教师还没有参与相关培训,且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能力有限。如今,校本管理?o了学校、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其次,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精力有限。教师平时工作量大,面对班级升学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历史教育也要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面对高考,教师放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
3.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改革一直试图摆脱把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实际改变并不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不在课程标准评价机制内,在学校并不受重视。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学生高分,家长要学生成绩,在学校中学生的成绩就是一切,德智体美的评价标准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适当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对策
教师应借鉴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研究成果,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乡土史资源的关系,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1.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要把爱国主义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就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历史事实中仔细甄别筛选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筛选要严格遵从课程资源筛选机制,即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科学的爱国主义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例如,带学生参观瑷珲古城。瑷珲古城是黑龙江省五大古城之一,为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地,1858年中俄在此地签订《瑷珲条约》。瑷珲陈列馆中陈列出中俄《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播放的“庚子俄难”,记载了中俄关系的演变和中国近代屈辱的痕迹。这里是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先查阅资料,再参观陈列馆,回家后写出观后感。
2.学校要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
运用爱国主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参与。在校长的带领下应积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落实国家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特点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认真参加培训,从而,更好地适应“3+2”高考模式。
3.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检验,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提升。教师不能以分数决定一切,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通过观察、测验也可以考试,结果可以合理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还要推动学生自评,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自评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到自己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去学习。
面对高考下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缺失,本文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自本土、本社区、甚至本家庭,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Y源的使用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还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高中历史校本改革应积极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整合进去,以实践来检验它的成果。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历史课程做出了明确的定位,高中历史课程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讨论与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与规律,高中历史课承担着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重大责任。但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培养成为值得相关教育行业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句话是教育学上的一条重要理论,通常也可以说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通常将接受教育的人们作为活动的对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的。可以看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身优化,将接受教育的人培养成为能够满足人本性需求的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弘扬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人们的人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历史作为人类以往时间的集体记忆,能够全面、综合地为人们提供具有相当价值的重要经验。高中历史的教育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历史教育不但具有工具性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功能。但是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高中历史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过分地强调,历史教育不乏政治化与教条化,使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往往被某些政治化的因素所影响,我认为应该从教育理念上对高中历史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将人文教
育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最终使高中历史教育回
归其本质。
二、高中历史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方法
1.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即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一分为二地分析,避免“神话”与“鬼化”。如评价秦始皇,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建功立业的千古大帝,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秦始皇,他既有功也有过,且功大于过。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进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目前人类历史学习过程中最科学的世界观。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以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在讲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时,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军事等方面介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应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够独立自主、创新性地思考问题。所以在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应该保障所有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主要原则,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在学习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适当地编写当地乡土历史教材与学校课程,通过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
题,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学生出发,注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快乐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以后在社会上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丽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丁水娟.谈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与途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4(11):81-84.
[4]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111-115.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6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 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 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 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 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 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通过历史教学, 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
二、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 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19世纪40年代, 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 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 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 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 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 还是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教学中, 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 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作为年青的一代, 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 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物资丰富, 职工收入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富裕。从每个家庭的变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这些讲授, 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 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 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 有过三国鼎立, 但统一是大趋势, 是长期的, 搞分裂是不得人心, 注定要失败的。热比娅、陈水扁之流作为罪人已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坑。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 这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事件。港、澳回归之后, 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我们中学生将来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利用教材、课堂主阵地整体有规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应当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有计划, 要有通盘考虑, 就是对某一方面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安排也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加以落实。
二、通过第二课堂,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不是唯一形式, 且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形象,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 并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 也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这一教学活动。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要求来进行。
三、利用乡土史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爱家到爱国的思想情感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四、利用广泛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 它通过形象具体的行动、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 正可谓“细雨润物”,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 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 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如“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辛亥革命时期, 为“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 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篇8
一、立足教材,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这些素材,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剖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往今来,爱国事例不胜枚举,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 无一不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赞歌,体现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 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
综观中国近代历史,它是中国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艰苦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翻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如,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代的天文历法、古代的医学成就、古代建筑长城和兵马俑 等 ,它博大精 深 ,泽被东西 ,凝结了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 彰显炎黄子孙不断创新的精神,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亦是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丰富方法,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的历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方法过于陈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此,在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从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第一,情境教学,动之以情。 在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的联想, 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教学《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北宋画家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再现汴京当时的繁荣景象,然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其中的历史人物,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 接着,让学生根据画中人物进行对号入座,展开角色扮演:有些扮演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有些扮演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 有些扮演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有些扮演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等,说一说自己的衣食住行及喜怒哀乐。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拉近了历史的距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让学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二,活动教学,强化情感。 在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强化情感。 譬如,利用民族传统节日, 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反 映伟大民 族精神的 影视电影 ,如 《 甲午风云》《 我的1 91 9》《 火烧圆明 园》 《 建党伟业》 等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文化博物馆、 祭扫革命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及现场谈谈学习心得体会。
三、联系生活,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在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将历史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生活相结合,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学习激情。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现实生活,灵活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历史知识生活化,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问题 ,让学生更 深入地理 解“ 爱国 ”的含义,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例如, 学习《 鸦片战争》 时 ,教师可以 从当今毒 品泛滥形势堪忧, 禁吸戒毒任务艰巨的现状入手, 让学生由毒品的危害联想到近代英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本质意义和当今禁吸戒毒的重要意义, 从而引导学生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提高拒毒 、 防毒意识。
第二,结合社会热点,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讲解“ 中国古代农业成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现在的农业政策,展开讨论,谈谈如何解决“ 三农问题”。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篇9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策略,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时代的发展与振兴民族经济, 消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现阶段的学生教育状况来看, 一定程度上来说,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 我国正处于历史的变革点和改革的深水区, 不少在平时教育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 如何能够在新一代的我国历史发展的继承人中持续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相关的历史学习氛围之中进一步加强其爱国主义文化学习的重要目标, 显然是当前状态亟需要改善的一大问题。
一、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爱国主义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情况, 所以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出现冲突时, 中学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这时候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中学教育目标中的位置已不是那么显眼了, 有的地方社区提出了用公民教育来取代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近年来“, 台独”分裂势力推行渐进式的“台独”, 这在历史教科书也得以体现。2004 年台湾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等一系列分裂祖国的行动, 这些割舍历史和分裂祖国的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同时, 中日两国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争议还余音未绝。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都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二、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本人就自己的教学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原则和发展方向:
(1) 客观性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 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 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客观性, 由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 在向学生做讲解的时候, 很难脱离教师角度的个人判断, 在讲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时候, 有些老师过多的加入了一些个人情感和个人理解, 并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历史内容, 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国家、民族产生正确认识和正确理解, 在过度主观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下的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对于现今的和平理解, 对于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狭隘。在爱国主义结合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 本人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客观性。
(2) 真实性
历史是一门讲究真实的学科, 历史的真实是容不得虚构的, 然而根据现阶段的网络和影视的发展, 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也出现了大量虚构的桥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被其影响, 导致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偏差, 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尤其容易被现阶段一些煽动爱国主义情绪的影视作品影响, 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历史事实和艺术创作的区别, 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 让历史教学回归到正轨, 爱国主义在历史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下, 作为思想教育方面为学生做具体的讲解。
(3) 实际性
在本人撰写论文时期的调查走访过程之中了解到, 不少学生反映在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到中学历史教育的课堂上来看, 很大程度上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细微感知能力, 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局限在说空话、讲概念上, 仅仅作为口号来宣传, 没有落实到实际, 更没有结合一部分特定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 既没有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感受到民族国家自豪感, 也没有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历史的复杂性和民族综合意识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比较空洞、难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教育的内容也比较枯燥, 仅限于堆砌史实材料, 并不加以分析, 没有从细节出发让学生有比较细节的感受。
(4) 丰富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不少学生对多媒体的认识提升使得认知能力和对于信息接受的挑剔性也同样在不断增加, 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没有办法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的相关要求和时代发展的特点, 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学生认为假大空, 没有办法真正的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用。
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 应该发挥现阶段媒体的优势, 多加采用现阶段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针对于现阶段媒体的认知情况有总体性的引导和认知, 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对于整体信息化社会的综合的丰富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流畅性进行一定的加强。摆脱传统模式之中的爱国主义教学的陈旧观念, 采用活泼新颖的形式, 对学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功用。
三、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 产生式教学策略
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之下, 首先让学生对于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现阶段的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有总体的认知, 对于历史课本中反复出现和强调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课堂上的历史教育任务相对轻松, 教师能够在发挥的过程之中体现出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相对提高和相对认知程度的拓展。
(2) 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在一些偏向于可讨论的相关内容的课程之中, 可以主动的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 在讨论中,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带来互相之间对于学习内容的启发和认识, 针对于当前的学习现状所产生的一部分问题和对于爱国主义认识有偏差的部分能够有很好的纠正。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高效率的主动学习, 吸收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学习和兴趣高效率的相互结合, 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功用。
四、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存问题
现阶段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等方面总结起来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教育理论上未能很好地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理论陈旧, 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2)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与社会要求、中学生的心理需求错位, 盲目地把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的起点, 缺乏必要的梯度和过程。
(3) 教学内容的单调性。由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过于狭义。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简单的说教,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味同嚼蜡, 学生毫无认同感。
(4)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由于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说教、一些视频音频资料进行传递, 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内心的体验较浅导致了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程式化、公式化的境地, 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5)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评价沦为形式, 无法科学地反映教育结果。而且从中学历史教学课程可以看出:爱国主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继续得到体现并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新课程改革后, 弘扬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加强。
参考文献
[1]陈登智“.爱国主义”:内涵与表达[D].复旦大学, 2009
[2]王毅军.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思考[J].新长征, 2010 (04)
[3]董琴琴.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简论[J].法制与社会, 2012 (14)
[4]李朝晖.资源环境安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课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05)
[5]赵星.提高艺术类考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4
[6]刘单丹.论插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 2015
[7]阚麒吉“.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 2015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与人的教育 篇10
爱国主义教育常常强化个人的奉献精神,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无私奉献。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违背了人性中的自我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常常是依靠神话伟大人物的方式,将伟大人物的重大贡献与个人的价值追求、学识能力剥离开来,或是突出强化伟人的某一方面,张扬奉献精神,这是违背全面认识人生、忽略人性的。而且过高地宣扬奉献性的爱国主义,会让大部分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了人性、脱离了伟大人物的生活,也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生活,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关于近代史部分的教学反思中,我对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的教育有了更深认识。
一、爱国主义教育从个体利益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服务于个体发展的,是从个体利益角度出发的。因为,任何一个集体都是个体的集体,是为个体利益服务的。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从爱国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
如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为例,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了三元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才符合人心特征?
人民版教科书关于三元里人抗英的描述: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
这则材料首先突出抗英的前提是英军抢掠,其次才有三元里抗英斗争。可引导学生认识: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三元里人民维护局部的自我利益而勇敢行为,是属于整个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没有能力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却在能力范围里勇于维护自我的集体利益。引导学生认识:维护自我的正当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就是爱国。由此再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国家利益就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人性角度出发,要符合人性发展规律,贴近普通人的个体生活。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话题应该注意挖掘历史信息背后的人性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的教育关联起来。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个人价值观相关联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指向引导学生的自我人生观、自我发展观、自我利益观的发展与完善。只有当学生自我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只有将青年教育好了,他们才会懂得爱国,国家才会好。
以人民版选修四专题四《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教学为例,将孙中山先生的个人理想追求与其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理想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巨大作用。可从少年时候的医人目标、青年时的医国理想、中年时期的革命目标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一个伟人的理想与践行理想的历程与艰辛。贯穿孙中山不断调整的理想目标始终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行动往往是在理想与价值观的引导下走向前方,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行为的表现是与他的能力实践相结合的。所以,一个人的理想与能力成就一个人的民族责任。一个孩童的爱国及行动、一个青年的爱国及行动、一个成功人士的爱国及行动都会有不同诠释。爱国应该立足于能力与理想,在理想的推动下,开发潜能,发展完善能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方向,帮助孩子为积极发展确立人生坐标。
三、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爱国的多样化方式
爱国主义情怀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存在着的,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激发或唤醒。当孩子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之后,则要有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认识爱国的多样化的途径,什么才是爱国的行为,什么也可以是爱国行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国。
例如在近代中国史复习时,我以《近代国人的爱国梦》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路径的多样化。首先通过图片等史料创设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人们生活困苦的情境,让学生入情于屈辱、落后、困苦的历史情境中。接着展示1840年前后的中国人口统计,并设问:四万万同胞应如何面对现实?他们又是如何作出行动的?引导学生分类不同的群体及其所做出的努力。这样就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事业上践行着爱国主义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价值观:爱国不一定都做一样的事情,做好自己,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一点正能量就是爱国。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受到很大启发: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是在宣讲别人的爱国行为与精神品质,而是要通过别人映射到现实每一个自我,触发出自我的人生思考,我该当如何践行爱国梦。
当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每一位学生个体发展自我、维护自我利益、个人价值观建构、个人实践等具体相联系时,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推动学生积极发展自我的实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成为装饰教育的门面,也不应该是国家政治化教育的堡垒,而应该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媒介之一。
注释:
①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湖南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湖南出版社,2003.
历史教学应注重渗透人文教育 篇11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
多年来, 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涉及情感目标, 但有些呈现为苍白无力的说教。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环节, 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当前中学教学深陷追求中、高考成绩的误区, 更是“缺乏人文素养 , 失落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例证。
此种教学状态所带来的后果, 就是学生虽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 但审美情趣普遍不高, 心理健康程度不高, 以致存在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个性扭曲、自私自利、功利心强、自律性弱、责任心差、同情心淡薄等倾向。可以说, 当下一些大中学生的不良品行, 如不讲文明、不守规则、不敬师长等行为与其在中学时代未能得到人文素养教育不无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上述诸多情况已有所改观。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仍未被发现和挖掘。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结构的缺陷, 给他们的成长和就业带来严重的挫折危机。
二、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深远意义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育真正的教育功能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方向理想和信念。
1.培 养 人 文 素 养 是 历 史 新 课 程 标 准 倡 导 的 理念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 今后的历史教学, 从初中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
2.人 文 教育 是 为 了 促 进 学生和 谐 发展 。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人文教育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只有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 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健全人格, 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人 文教育 能 助 学生 树 立 合 理 的价 值 观 。
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让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各种基本关系, 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因此, 人文素养教育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笔者认为, 重点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 充分 认 识人 文 素 养 教育 在学 科 教 学 中 的 重要 性 。
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 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要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 一定要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突破思维定势 , 切实转变 教育观念 , 在备课时 将“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 养 , 培养学生 的人文素 质”作为重 要目标 , 重视挖掘 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 制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二 ) 充分 挖 掘 教 学 内容中 的 人 文 因 素 。
历史教师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等因素。如史学界认同的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 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 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鸦片战争后,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发展出具有近代中国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西方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 成为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等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进行整合, 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专题,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文素养教育的学习。
(三 ) 教 学 内容 的 安 排 着 眼 于 学生 素 质 的提高 。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 重组教学内容, 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 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由已知到未知,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显到深化, 由感性到理性, 品格与情操得到陶冶,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 ) 开 发和 利 用 地 方 、校本 课 程中 的 人 文资 源 。
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各地乡土历史读本、文物古迹、历史博物馆等都可以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系列, 如《漳州历史》读本、南靖科岭教育基地等。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乡土人文教育资源, 挖掘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推荐阅读: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10-10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08-03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09-07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12-05
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08-16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教育11-04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11-09
历史课中的尝试教育09-11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3
历史课中的目标教育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