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2024-06-25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共7篇)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1

国防教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 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抵御外来威胁和侵略, 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的特定内容的一项基本教育, 是传授民众爱国思想和有关国防的知识的活动, 国防教育可以增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 增进国民的国防观念和国防能力。

国防教育涉及诸多方面, 所涉及的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在国防建设的整体性作用中,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国防教育的目的

1.1 国防教育的目的

1.1.1 使高校学生掌握国防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军事技能

国防教育的内容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就把国防理论知识列为二十一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科学知识之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知识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对人才的培养是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技术人才过渡的时代, 所以, 对于国防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1.1.2 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国防意识

通过国防教育, 培养高校学生关心祖国家, 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 树立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志向、坚强的斗志、奋发进取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勇敢抗争的革命气概、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精神。

1.1.3 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资源开放,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随信息大量涌入, 各种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就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国防教育中, 必须拥有前瞻性, 培养他们的全球思想和新的思想理念, 树立高校学生们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高校设立国防教育的目的。

1.1.4 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学里一门特殊的课程, 是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方面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品德等诸多方面, 而高校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2 国防教育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1.2.1 国防教育是高校里的一门必修课

高校将国防教育确定为必修课, 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才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 流于形式的国防教育就不会起到使学生树立国防观念的目的。

1.2.2 国防教育是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国防建设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包括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牢固的国防观念, 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2 国防教育的内容及课程结构

2.1 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

国防教育在不同的时期阶段, 有着不同的内涵。高校国防教育课程, 在内容上要体现我国的“国防”特色、又要体现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现时期阶段, 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各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威胁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这些不安定的因素势必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现阶段, 我国国防教育内容包括:

国防教育精神内容: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

国家安全思想:国家主权观、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观。

国防基础理论知识:国防建设基本理论和国防有关的军事知识。

2.2 国防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分析

2.2.1 国防教育的课程结构

怎样来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 来贯穿整个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 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 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国防教育课程结构。将国防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国防教育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将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实践过程, 将组织课外国防教育活动作为国防教育有效补充。

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 在高校中的国防教育已经形成规模, 具有课程教育体系结构。为了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 为了祖国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人才的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们总结国防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为:

规章制度:组织军训工作编制, 军训期间的管理制度, 开展军训、内务及卫生评比的规定, 军训考核的规定, 军训期间的政治思想教育, 评选军训先进个人的规定。

工作职责:军事教研室的职责, 军事教研室主任的职责, 军事教师的职责, 军训连政治指导员的职责及工作细则, 军训连连长的职责, 军训班班长的职责, 高校学生的军训守则。

军事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训练, 队列训练, 单兵战术动作训练, 教授军旅歌曲, 训练使我们的高校学生具备了作为一个士兵的要求。

2.2.2 国防教育的课程分析

高校的国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防教育教学所包括内容当中, 现代国防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最直接的内容, 国际上的军事形势由于与现代国防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是次要直接内容, 而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及军事科技由于相对专业化而可以被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的间接内容, 合理地统筹安排这几个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国防教育的重点。

在前面描述的教学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国防可以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际军事形势可以作为次要内容, 而其他几个内容可以比作间接内容, 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这样在国防教育中, 现代国防和国际军事形势在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作为次要地位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对于理工科院校, 由于所学专业与现代军事科技密切相关, 因此不妨多设置有关军事高科技方面的内容。同理, 对于文科为主的院校, 可以相应地减少军事科技的内容, 而加大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方面内容的分量。如此一来, 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起到到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提升爱国主义的效果。由此可见, 对于国防教育内容的安排不应该是刻板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是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的生动活泼的设置和安排。由此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 结语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结构建设, 是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内容。因此, 我们在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和课程内容建设上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创新, 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 为适应我国国家安全与国防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国防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摘要:国防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 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文章通过对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法

[2]教育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007

[3]武炳, 张彦斌, 杜景山.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0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

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化,其实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替代。通常情况下,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的一种,既然有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不用单独进行,或者既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有可无。在这样错误思想的引导下,要么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广泛;要么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或者疾病被简单处理,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者会产生厌世、痛苦、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用性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现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与此同时,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生抱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为什么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广而且也是大学生们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却最终遭到学生们的反对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导致的后果。有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纷纷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给予一定课时和学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一节一节地学,学完后考试。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注重其系统性,而较少或只简单介绍应用性知识和方法,忽略其实用性。教学效果是学生们考完后万事大古,一切又还给了书本,并没有真正内化为有效提高学生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力量。这种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为基础,增强其实用性。

(三)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心理会收到更多的挑战和影响,尤其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方面产生的因素影响,会让大学生心理日渐复杂,这就需要高校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教师,还应该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沟通方法,如此可以有效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能够配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

眼下,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或者咨询者都是由非专业人员任职的。他们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不十分丰富,而且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大多数心理教育都是流于形式,没法产生很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有的能够对学生产生误导和心理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有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利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心理健康只是讲解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品质进行优化、引导、咨询和纠正的一种教育过程。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才可以使得学生学会调节心理适应能力,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社会生活。从而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质量,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开设专题讲座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异常现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院校还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教学计划,大部分是选修课的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材版本也是多种多样,内容比较陈旧,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学往往偏离目标,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有课程化倾向,至使原本学生最欢迎的课变成了学生感到仄倦的课,并没有实现使学生心理压力得到有效释放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三)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总结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而又长远的教育工程,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它不仅仅是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鉴于此,我们就应该正确的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的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走系那个,只有如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一步步迈向成熟,走向科学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丽荣. “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22)

[2] 王丽荣.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略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11)

[3] 王丽荣. 心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智慧[J].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6)

[4] 周围.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6(06)

[5] 刘韵.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相关问题 篇3

1998年颁布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对规范高校的会计行为, 提高高校的理财水平, 促进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制度未设置有关教育成本计算的核算原则和核算科目, 无法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提供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是有缺陷的。

1. 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应负担的

全部成本费用。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要求对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 不考虑该项资金取得或付出的真正归属期间。由于这种会计处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校已完成但尚未支付, 或未完成但已全部支付金额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 使高校的经济业务只有在支付时才形成支出, 未支付或提前支付时就形成“隐形债务”或“隐形资产”, 所以不能正确、真实地反映高校当期实际的成本和费用, 不利于对教育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2. 不能按配比原则匹配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

高校的收入是按资金来源渠道划分的, 支出是按其性质和用途核算的, 收入与支出之间不像企业收入与成本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这给高校收入与支出的合理匹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 高校的学费、住宿费等预算外资金收入相对集中, 而支出则较分散, 这不利于合理划分各项支出的归属期间。此外, 高校支出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对支出合理性的判断难度。

3.不能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界定高校的

支出。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未把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另外, 基本建设单独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等现状,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原则的运用, 造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在具体操作中困难重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固定资产投资如何计入教育成本问题。高校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或是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的标准, 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 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应用软件、文物和陈列品、其它固定资产七大类。按高校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实际上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并未将其价值都消耗掉, 而是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 其价值是逐年转移到成本中去的。由于历史原因, 高校的各种资源大多是由国家无偿拨款取得的, 会计制度也未对其折旧作出规定, 加上学校的成本意识淡薄, 导致固定资产闲置或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 即通过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 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和折旧年限, 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和核算, 并作为学校当年的实际消耗量计入教育成本。 (1) 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并不是高校所有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可计入教育成本, 只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才能计入教育成本, 那些与培养学生无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不能计入教育成本。比如已实行教职工住房商品化、产权全部归教职工所有的职工住房应从学校固定资产总额中扣除, 这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费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2)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减少办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为了提高可操作性, 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应以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为基础, 根据其使用年限减去一定的折旧后所得的数额, 再按一个分类综合折旧率的方法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选择平均年限法, 如房屋等建筑物折旧年限为30~50年, 设备折旧年限为5~10年, 交通工具、图书和其它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专用设备由于价格昂贵、科技含量大、技术生命周期短、无形损耗严重等特点, 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折旧方法的确定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影响很大, 学校对此应持谨慎态度, 并保持各期一致, 不能随意变动。

2. 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 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 因为高校既是教学中心, 又是科研中心, 教学与科研这两个中心在许多情况下是密不可分且互相联系的, 特别在研究型高校中, 这种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从而间接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既是教学人员, 又是科研人员, 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把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 科研则通过探索未知领域并将其收获转化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2) 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通过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研究, 可以为学科内容增添新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学科的建设水平。 (3) 学生可通过参与实际的科研活动直接提高学习效果。当前, 高校教师带领学生从事助研工作的现象相当普遍, 因此科研支出的一部分计入教育成本是合理的。至于哪些科研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 哪些不计入教育成本, 比例如何确定, 确实是复杂的问题。而要计算教育成本, 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从理论上讲, 高校发生的科研支出应根据不同类别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计入教育成本, 如教学研究型学校应将与知识创造、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科研支出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但具体操作起来又有一定的困难。有关专家对若干所高校科研投入的影响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结论:科研支出总数的20%~30%与教学投入有关。利用这一成果, 高校如果由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一个将科研支出转化为教育成本的规定比例, 各高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就会按这一规定比例执行, 这样操作起来可能会简单些。

3. 离退休人员费用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目前高校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尚未实行社会化, 而在职人员也未实行养老保险, 因此离退休人员费用是否计入教育成本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计入与否及如何计入对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很大影响。根据成本会计学的原理, 离退休人员费用与学生培养成本无关, 而且老高校负担较重, 新高校负担较轻, 如果把离退休人员支出计入教育成本, 势必造成不同高校的不可比性。因此离退休人员费用缺口应由政府解决, 否则把它计入教育成本将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尤其在学生家长教育费负担日益沉重的今天更是如此。目前, 在职人员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前尽管暂时还不缴纳养老保险, 但这项改革势在必行, 否则到了退休以后又会出现成本无法补偿的问题。高校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 采用预提的方式, 把在职人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计入教育成本, 这既符合成本会计学的原理, 又能被社会大众和学生家长所接受。同理, 高校还应把在职人员应该享受的住房补贴, 按照当地的房改政策计入教育成本。

4. 学生助学金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学生助学金过去基本上是由政府拨款资助, 如今已发展成种类繁多、方式多样、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学生助学资助体系。政府为了不让每一位学生因家庭贫穷而上不起学, 在高校构筑了完善的助学保障体系, 使得近年来高校学生助学金支出增长速度加快, 因此学生助学金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 学生助学支出是对学生生活的补助, 虽然用于学生本身, 但不是用于学习补贴, 从教育成本核算的角度看, 原则上与教育成本无关。 (2) 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执行情况看, 学生助学体系包含奖学金、贷学金、普通助学金、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金等, 其中一部分资金来源是学校通过向学生收费按一定比例提取并“转移支付”给学生的, 其结果等同于少收学费, 这样“一收一付”增加了两个不必要的行政环节, 导致管理成本增加。 (3) 从公平的角度考虑, 学校设计的这套助学体系有很多项目只是针对贫困学生的, 如果允许所有的学生助学金支出计入教育成本, 那就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收费的途径获得补偿, 这必然会导致或多或少提高收费标准。据此, 学生助学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建议政府重新设计学生的助学体系, 其经费来源主要应通过政府拨款、助学贷款和社会捐助解决, 这既可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 还可锻炼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

5. 后勤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为了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近年来,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日益深入, 后勤单位逐步从学校剥离, 组成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 实行独立核算, 这为学校核算教育成本提供了方便。因此, 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凡是与学生相关的费用计入教育成本, 如学生用水用电、校园绿化、房屋维修等;凡与学生不相关的费用不计入教育成本, 如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附属幼儿园支出等。

6. 学校拥有的土地是否估价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4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背景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被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 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效益最大化,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使其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 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1年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大致可以分别三种, 一是学校 (理论教育) +企业 (实践基地) 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和实习;二是学校+工程项目+学校型。在有相关项目启动时, 将学生派往大型建设项目工地,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检验收。工程结束后学生回校总结, 在总结中继续深入学习一些在工程实践中必须的然后过去课程中没有的知识, 然后进行毕业设计, 以至学业的完成。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被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等类高校采用。三是“2+1”或“3+1”教育型。这种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用学校和工厂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共同造就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这种模式, 企业和学校都成了教育的主体, 都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质量负责。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 谋求高效率合作, 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获得共同利益的自主行为。三方作为社会宏观系统中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所肩负着的社会职能不同, 遵循的规律也不同, 存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多维的不平衡性是必然的。然而, 我们需要做的是,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尽量协调三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摸索出一种成熟的、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笔者通过多方资料的查阅和实际情况的调查, 对当今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利益分配不能让双方满意

利益分配问题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最根本的问题, 经济利益也是三方最关注的共同问题。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科研成果转让分享时价格难以确定, 利益分配时缺乏具体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保障, 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 往往使得三方不能达成一致, 合作困难。只有保证双赢, 才能拥有彼此合作的稳定的基础。

2.缺乏动力

要确保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能够合作成功, 其动力来源于双方的共同需要。首先高等工程教育的学术考评机制则不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为了评职称和年度考核, 高校老师大多把精力放在教学、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上, 不是切实地为解决行业内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同时, 基础性研究过多, 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 主体是高等学校。高校应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积极参加到生产实践中。许多高校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进行的工作还停留在小规模田间试验, 仅仅限制在实验室内, 而由于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小, 在实验室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缺乏大规模推广科技成果的动力。因此, 我国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高校主体对市场的渴求和动力, 缺乏推广和示范的中介机构。

3.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高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政府重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难点在结合。只有产学研三方主体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 彼此认同, 其行动才会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

4.产学研合作资金不充足

目前, 许多产学研合作教育仍缺少专项拨款, 资金来源匮乏。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第一种“学校+企业”型模式进行合作教育, 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 然而由于资金限制等问题, 其实习项目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 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为企业服务, 企业也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然而, 通过对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观察, 我们可以认识到, 其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全人教育, 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还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

5.政策不允许, 体制不完善

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下获取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技术的掌握。企业生存压力大, 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熟的理论技术支持。然而, 虽然有些老师已经取得了科研成果却不愿意或者不能将成果与企业分享, 从而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政府的政策不允许。

三、解决对策

首先, 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改革, 对体制进行完善。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 对各方的利益进行保障, 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要求, 实现真正的等价交换。引导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 走出闭门造车的境地, 走进生产第一线。通过制定触动企业利益并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政策法规, 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 强化“产学研结合”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其次, 鼓励大学与企业的结合, 发展一批了解市场需求并且与高校紧密联系的人。再者, 政府可以整合现有的企业规格, 引导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我们相信,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下, 必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发展道路来。

摘要: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并逐步被重视,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姜健, 杨宝灵, 姜爱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 2006, 29 (2) :107-111.

[2]胡冰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文教资料, 2010, (8) :152-155.

[3]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4) :34-35.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5

1.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不力。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协调各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持续发力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将各种优势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当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做好全员动员和参与工作,整体性的计划纲领也存在缺位现象[1]。更严重的是继续教育中没有实现差异化教育,即对所有的教师采取一种教学大纲,教师无论素质高低,专业知识背景如何,以及工作能力如何,都参加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性规划不足。

2.忽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同需求。这一点不足与上文所述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差异化的忽视。教师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继续教育工作只有满足了这种差异,才能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在教师素质提升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这方面的工作来说,高校并没有满足所有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之处。甚至大部分教师的教育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笔者开展的一次小型调查中的结果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被访问的125名高校教师中,有45.6%的教师表示他们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实际学习内容并不是他们真正需求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说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还没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教师的教育需求开展。

3.高校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其做出权威性指导,首先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机制应当涉及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的选拔,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继续教育定期开展的时间设置,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考核等工作应当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制度体系。在这方面,高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成功的道路,继续教育制度在各大高校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时间问题,继续教育都是统一安排时间,无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否,一旦参加继续教育,就要自己想办法调整时间,配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种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在教学与培训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很多教师不得不忍痛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教学任务。这样,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但是由于机制的不科学,开展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深刻。没有结合教育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我们要想保持与时代步伐发展的一致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理念[2]。继续学习不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对个人发展的规划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争先进、晋职称、涨工资、增加收入上,而对继续教育、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导致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为提升高校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对高校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文凭做出了具体设置,要求科研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文凭的教师比例应当达到80%,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者要达到60%。这一要求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国高校建设速度惊人,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的十几年工作的影响,一些高校是由原来的高职改制而来,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规划目标,他们不得不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这成为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动机不纯也就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意义。

3.高校方面的原因。上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整体规划不力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描述。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主体都是高校,高校要么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和力度改革这些现状和要求。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不足。当前,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些高校领导人一直在向社会发出声音,高校经费紧张影响这样、那样的发展。因此,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也受到经费紧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继续教育的场所、设备、教职人员等资源的筹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对于正在建设时期的高校来说,他们拿不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在这些方面。即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实力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三、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1.教师自身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结构永不落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尤其要重视终身学习在自身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是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还不能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风气。为此,高校引导在调动、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3]。激发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之举就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介绍,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动态。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教师分析个人现状与先进理念和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横向来看,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他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从纵向分析来看,教师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现在的知识储备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确实异常迅猛。高校应当对教师个人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理论结果,促使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说,教师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是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归类。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就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优势[4],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学科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就应当侧重于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在保持理论优势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实践经验。这对他们的教学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当在具体分析他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3.整合协调校内资源,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学科林立、资源丰富。整合内部资源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不但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有利于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整合这些资源优势需要高校做出统一的计划安排指导。高校教务部门应当出面协调这些教育资源,建立一个教师内部继续教育的平台,而且在课时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考虑教师个人时间设置的特点。而对于那些对学科内部理论知识有更高需求的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保证他们到更高层次的部门或者其他教科研组织中学习新知识。整合校内资源,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摘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同时对人才培养工作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文章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首先归纳梳理了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原因,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希培.深化软件技术实践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计算机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张典兵.20世纪西方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孙瑛,艾昌清.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6

关键词:高校管理,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析探讨

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是各个高校的基本工作, 通过展开合理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且一般高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及学校学生组织的发展上等等, 高校通过对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就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将从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的意义、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探讨以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的意义

本文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来说, 对高效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通过研究可以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 这样就可以发现高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醒高校注意管理工作的中的问题;其次, 在研究过程中势必会对大学生养成教育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协调问题进行分析, 这样就会在发现问题之后, 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策略, 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最后, 本文的研究理论可以对实际教学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科学的指导, 帮助高校开展合理的大学生养成教育。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探讨

1.学校奖学金制度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 最突出的就表现在高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首先面对学校奖学金制度的设置, 在评奖标准的选择上往往是选择那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 或者是一些平常表现优秀的学生。那么对于奖学金的评选标准的制定和程序的安排来说,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各个高校的奖学金制度都是符合国家对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就会出现一些拉拢教师或者是评选委员会的一些同学, 从而造成奖学金获得者往往并不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么这些制度设定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差距就会使部分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 从而使奖学金制度不但没有达到任何鼓励的作用, 完全背离了奖学金设置的初衷。

2.学校考试管理制度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学校考试管理制度, 也同样关系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考试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要经历的, 但是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好好学习而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作弊的手段。那么在此时, 学校的考试管理制度就对作弊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依据作弊情况给予严格的处分。但是考试过后, 同学们就会发现在考试中进行作弊的同学依然在学校上课, 并且没有接受任何实质性的处罚。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同学们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严格, 而且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爱学习, 缺乏诚信的问题。

3.学生日常管理规定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在高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除了以上问题, 还包括对学生日常管理规定。在大学里虽然不像中学对日常生活要求的那样严格, 但是还会有一定的要求。

三、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1.加强学校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度。为了更好地促进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 高校就必须要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做到严格按照制度来管理学校, 这样才可以保证学校的各方面合理有序的进行, 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一个科学的实践范本,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从现实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科学性。高校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制度的建设要来源于实际、更要应用于实际。如果所建立的制度与实际发展不符, 那么就很难保证制度的实行, 这样就会使一些利用了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科学性, 可以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

结语: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有待进步, 尤其是各种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本文的论述中就对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希望可以推动高校管理建设的科学性, 促进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其志, 陈家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绪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05) .

高校历史教育相关问题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加试,高考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专业之一, 高考体育加试必不可少[1]。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均实行统一体育加试, 包括100m、800m、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推铅球四项素质考核。四项素质考核总分为100 分, 每项成绩按照一定的计分方法折合成考分, 每项成绩的得分区间均为[0, 25], 将每个项目的测试成绩与得分一一对应就构成了该项目的评分标准[2]。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 在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相应改革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专业加试项目设置及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3]特殊专业需要特殊的素质, 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固然关键, 但是, “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 特殊专业人才的选拔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4]本人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2010-2012 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高考体育加试成绩的抽样分析, 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成绩与高考加试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提供帮助, 同时为安徽省大运会训练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高考体育加试及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在校学生180 名, 各年级分别抽取60 名, 其中男女各30 名。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次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180 份问卷共收回180 份, 收回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78 份, 有效率为98.8%。

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所获的有效数据, 按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分类, 并按体育统计学和社会科学调查统计方法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3 的Excel 2003 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男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男生的高考四项成绩较为接近, 但四项素质的平均成绩除原地推铅球外都逐年有所下降, 并且成绩波动的幅度逐年增加。100成绩从2010 到2012 级, 分别下降了0.2 秒和0.3s;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0.1m和0.2m;800 米成绩下降了2s和4s, 由此可见, 体育学院男生生源的速度素质、跳跃素质以及耐力素质逐年下降。原地推铅球成绩有略微的提升, 分别提高了0.4m和0.3m, 说明生源的上肢力量有所进步。

3.2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女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2 可以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 级三个年级女生的高考四项成绩差异较为明显, 四项素质的平均成绩均逐年有所下降。100m成绩分别下降了0.3s和0.4s;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0.2m和0.3m;原地推铅球成绩分别下降了0.1m和0.2m;800 米成绩分别下降了3s和5s。有此可见, 女生生源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跳跃素质以及上肢力量都逐年下降。

3.3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不同生源地男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3 可见体育学院2010-2012 级各生源地男生中, 100米项目平均成绩在12s以内的有合肥、芜湖、铜陵、黄山、宣城, 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省的南部, 说明安徽南部地区的男生速度素质相对较好。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中, 平均成绩在8.6 米以上 (包含8.6 米) 的城市有淮北, 阜阳, 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北部, 说明安徽北部的男生跳跃素质相对较好。原地推铅球项目中平均成绩在11m以上的有阜阳、淮北, 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北部, 说明安徽北部的男生上肢力量相对较好。800m项目中在2'15"以下的有合肥、黄山、六安, 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南部, 说明安徽南部的男生耐力素质相对较好。

3.4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不同生源地女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4 可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 级各生源地女生中, 100 米项目平均成绩成绩在14s以内 (包含14s) 的有淮北、亳州, 大部分地区学生成绩在14-14.5s之间的, 这说明全省女生100m水平较为接近。立定三级跳远项目中, 成绩在7m以上 (包含7m) 的有合肥、芜湖、蚌埠, 可见安徽北部女生弹跳较好。原地推铅球项目中, 成绩在7.5m以上 (包含7.5m) 的有马鞍山、黄山、淮北、巢湖、六安, 这些城市里面在安徽南部的较多, 其余大部在7.5m以下。800 米项目中, 成绩在2'40"以内 (包含2'40") 的城市有合肥、巢湖, 在2'50" (包含2'50") 以上的有芜湖、蚌埠、阜阳, 其余的在2'40"-2'50"之间, 可以看出安徽南部的女生成绩相对较好。

3.5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学生入学前训练的年限抽样调查分析

由上表可得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学生入学前训练的年限在1年以下的有27.6%, 在1-2年的有65.7%, 在2年以上的有6.7%。可见大部分学生体育加试前训练的时间并不长, 在大学期间坚持训练会有提升空间。

3.7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学生入学前训练是否有教练系统指导的调查分析

由学生入学前训练是否有教练系统指导训练调查表明, 有74.3%的学生在训练中有教练指导, 训练计划较为系统。24.7%的学生在训练中有教练指导, 但训练并不系统, 1%的学生在训练中没有教练指导, 训练计划也不系统。由此可见, 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指导将会提高学生整体成绩。

3.7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学生入学后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由上表可看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明显多于不怎么运动的学生, 可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比较大, 学校及教师应多支持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 对运动较少的学生可从其兴趣入手, 逐渐培养其持续运动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身体素质。

3.8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 级学生入学后是否愿意继续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调查分析

表8对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学生入学后是否愿意继续参加竞技体育训练情况调查表明, 有14.5%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 52.6%的学生可以尝试参加, 32.9%的学生兴趣不大。学校和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为大运会训练进行人才储备。

4 结论与建议

4.1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 以年级为标准可得出:2010 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相对较好, 2011 级学生次之, 2012 级学生相对较差, 可见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4.2 以地域性为标准可看出, 安徽省南部男生100m和800m成绩相较于北部男生较好, 但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相对于北部男生较差, 可见安徽省南部男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相对较好, 北部男生的力量素质和弹跳素质相对较好。安徽省女生速度素质南北部差异不大, 但耐力素质和上肢力量, 南部女生相对好于北部。

4.3 从入学前是否经过教练的系统指导方面看, 有74.3%学生有教练系统训练。从入学前训练的年限看, 65.7%经过1-2年的训练, 只有6.7%学生经过2 年以上训练。可见学生入学前专业训练水平并不高, 缺乏系统指导和长期训练, 入学后仍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4.4 从入学后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不理想, 只有56.7%的学生经常参加, 这很不利于体育院系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因此学院应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方面有所加强和侧重,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4.5 从学生是否愿意入学后继续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调查可看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只有14.5%的学生非常愿意, 但是也有52.6%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 因此学院在开展省大运会训练的时候要加强动员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国生.92-96年苏州大学考点体育高考成绩剖析,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4 (1) .

[2]王君.2008年山东省高考体育加试成绩评析, 潍坊学院学报, 2008, 8 (4) .

[3]付戈弋.体育高考身体素质成绩分析, 体育学刊, 2000 (2) .

[4]陈俊钦.2001年福建省高考体育测试成绩评析, 福建体育科技, 2001, 20 (4) .

上一篇:行动水平下一篇:电气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