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2024-07-19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精选12篇)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1

一、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

1.高校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以2004年助学贷款新政策的出台为界, 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从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为第一阶段;2004年6月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 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是指定的, 学生借款利息的50%由财政承担, 由经办银行确定贷款期限。助学贷款政策刚出台时, 各界对它的期望值比较高, 但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 20%左右的违约率使银行失去了对助学贷款的兴趣, 个别地区把发放助学贷款的学校锁定在名牌大学, 大大缩减了助学贷款额度, 一度出现了大面积的停贷。在助学贷款发展的第二阶段, 国家对助学贷款的贴息方式、还贷年限做出调整, 更主要的改变了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做法, 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的办法, 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 按隶属关系,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 具体比例在招标时确定。尽管如此, 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仍不能尽如人意, 流标现象时有发生。

在目前的所有问题中, 银行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供给不足是矛盾的最主要方面, 是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高违约率, 急需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

2.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的客观存在及研究的必要性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切实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 正如美国前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布鲁斯·约翰斯通教授所言:“学生贷款是高等教育财政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经常被误解, 然而又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助学贷款的初衷是美好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就包括违约问题。有关数据显示, 2003年9月第一批高校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超过了20%, 少数高校甚至高达50%以上;2004年9月以后, 不少高校的违约率仍然超过20%。面对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以及逾期呆坏账与日俱增的客观现实, 商业银行开始惜贷、怠贷、恐贷甚至停贷, 助学贷款因此陷入了政府支持、银行不积极的尴尬境地。2004年8月, 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 仅占新增贫困生总数24.44%;审批贷款金额51.5亿元, 仅占计划贷款总额32.2%。这一局面无疑增加了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难度。可以预料, 如果这一状况长久得不到根本性改善, 中国的教育事业势必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保护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兼顾银行的利益, 保证高校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研究高校助学贷款违约问题。

二、影响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的因素很多, 可归纳为两类:其一是还款能力;其二是还款意愿。

1.还款能力

还款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学生能否就业、收入水平及其必要开支。目前, 本科生毕业后失业率居高不下, 起薪也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 广东本科应届生, 毕业后收入平均值是1870元/月, 剔除税收和保险费用等后年实际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0元。而根据现行政策, 贫困生每年最多可申请6000元助学贷款, 4年下来本金共为24000元 (在校期间免息, 毕业后起息) 。借款人须于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 单是本金年均就达4000元。那么, 年还4000元的本金再加上利息, 接近毕业生年总收入的1/4, 是他们3个月的净收入。再者,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往往在参加工作后又需要承担整个家庭的开支, 这再次削弱了其还贷能力。由此可见, 还贷能力是影响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大学生毕业收入预期下降, 还贷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学生还贷路上的“拦路虎”。据统计在未能如约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诸种因索中“就业困难或就业不佳”高居榜首。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益突出, 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岗位、待遇都适合的工作十分不易, 很多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期望过高, 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急于赚钱改善家庭状况, 心理预期与现实状况的反差较大, 种种因素致使借贷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来归还。

2.还款意愿

还款意愿对于大学生到期还款行为的影响正日趋明显。调查显示, 武汉某高校在推行助学贷款政策的初期, 还贷状况较好, 但随着助学贷款的普及, 还贷动机不足导致的违约日趋严重。该校负责人表示, 其学生的诚信意识普遍较低, 未按时还款的学生占到借款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另有调查显示, 沿海某省高校的平均偿还率不到80%。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于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同时, 国家助学贷款因为贷款个体众多, 单笔金额较小, 贷款学生的情况各异, 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到处流动, 不易寻找, 由此造成贷款监管、贷款催收等成本较高。再者,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违约学生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发布费用十分巨大, 并且公布对学生的影响也有限。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淡薄, 正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贷后管理的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解决贷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政策性贷款管理体制

金融体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可以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提供以下的借鉴:

(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从各国对助学贷款的管理来看, 最盛行的是政府专职机构的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在日本、瑞典、丹麦等国都取得了成功, 而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 银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即使在金融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我国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建立政策性的贷款专职管理机构 (如政策性银行) 主要来开展助学贷款工作, 各商业银行只起辅助作用。

(2) 政府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担保。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实行政府为国家助学贷款进行担保, 在学生无力偿还的情况下由政府向银行支付学生拖欠的贷款。如果发生不良贷款, 银行方面必须出具已尽最大努力的证据, 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作为高校, 如果年度助学贷款拖欠率达到规定的比例以上, 则失去获得助学贷款的资格, 这样就会影响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 甚至影响高校的生存。

2.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助学贷款制度

(1) 开展生源地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去年已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五省 (市) 开展试点工作, 生源地贷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关系的见证作用, 容易掌握贷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毕业去向, 有利于贷款在个人信用系统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 让家长与高校、银行共同承担督促学生还贷的责任, 有利于贷后管理, 降低风险。

(2) 实行助学贷款奖惩制度。

建立奖惩制度, 对积极还贷和提前还贷的学生进行奖励, 要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建立违约警示制度, 对违约的学生进行提醒和警示;对具备还贷条件而不履行还贷义务的学生, 要采取惩罚措施, 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制其还贷。

(3) 建立咨询制度。

建立还贷咨询制度, 由银行与高校分别承担提供咨询的责任, 为学生提供还贷政策及查询信息的服务, 建立学生贷款的信息库, 实现信息互通。高校为贷款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还款义务, 充分了解各种还款方式和还款优惠政策等, 并告知拖欠贷款将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实行延期还贷制度。

学生如确有特殊困难, 贷款不能如期偿还, 本人可以实事求是地向银行申请延期, 由银行确定是否延期及延期期限, 但是必须提供担保人, 由担保人负连带责任。

3.进一步理顺贷后管理中的银校关系

(1) 统一银校双方对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认识。

贷后管理应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学生与银行第一次签署贷款合同后至毕业前在校期间的有关管理, 主要靠高校教育、管理, 银行进行配合。二是学生毕业离校后还贷情况的管理, 主要靠银行的努力, 高校做好配合工作。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基础, 是防范还贷风险, 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第二环节是贷后管理的关键所在, 是贷后管理的主要任务。如果缺少高校前一个阶段的有效教育、管理和大量的信息收集、积累, 就会给后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着贷款回收的比例。因此, 银校双方要统一对贷后管理的认识, 明确目标, 分工协作, 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2) 政府协助银校双方明确在贷后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银行、高校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个方面必须加强协调和沟通, 建立高效的互动体系。在贷后管理方面, 应由政府协助银校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制定科学的贷后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 保护银校双方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双方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4.建立健全助学贷款诚信系统

(1) 由政府主导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助学贷款诚信系统。

对于助学贷款来说, 单单依靠银行自身是无法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的, 必须由政府为主导, 指导和监督助学贷款的各方参与者各司其职, 共同推动体制创新。2005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的通知》的精神, 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已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库, 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开通了网上查询, 全国个人诚信系统建设也已开始进行实施。

(2) 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法律体系。

应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如《国家助学贷款法》《个人信用法》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 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 依法对违约学生进行社会公布, 使银行的贷款发放和回收有法律依据和保障。

5.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1) 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高校必须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和按期还贷意识, 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高校在学生进校后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 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形成具有科学性的信用记录, 在银行审批、发放、催收贷款过程中, 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加强对贷款学生的日常管理。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 出现违约则停止贷款;加强学生毕业离校前的诚信教育工作。高校安排学生与借款银行签署《还款承诺书》, 督促学生还款, 采取给学生家长、学生本人以及用人单位各写一封信的方式, 提醒和督促学生按期还款。

(2) 社会广泛关注诚信意识培养,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整个社会都应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认识到诚信重要性的同时, 加大对违约学生的惩罚力度, 提高其失信成本, 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由法院强制执行, 使不守信用的学生在“还贷难, 不还贷更难”的外在压力下按时还贷, 从而消除恶意欠贷的隐患。

总之,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作为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的一项重要政策, 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期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促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和经济优惠政策。自实施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随着实施范围的扩大和还款期限的到来, 其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影响了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健康运行。通过对现状、违约因素、贷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因素,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世琴, 程胜光.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模型探析[J].农村经济, 2004, (5) .

[2]教育部.国家助学贷款统计月报.2004, (1) .

[3]徐莉, 石晓春.助学贷款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4) .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2

对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是商业贷款的一种形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还款率的高低.学校作为连接银行和学生的中介人,是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之一,助学贷款拖欠率太高会对学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校在其他方面和银行的`资金合作关系.因此,高校应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贷款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程管理,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健康的开展.

作 者:吴梅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414000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高校 全程管理 还款率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校  生源地助学贷款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06-02

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高校事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是连接学生与经办银行的中介人,在贷前,高校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者;在贷中,高校是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贷后,高校是还贷催缴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进一步强化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的职能意识,促进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认识不足。由于生源地贷款是在学生户籍所在地申请受理的,对于申请材料的审核以及风险控制主要由当地的资助中心和银行完成,高校由此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但是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过程中,贷前的审核和风险控制尤为关键,因为对申请者的资格及条件的审核,特别是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信用记录,直接关系着高校贷后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如,由于对申请者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的控制不到位,高校在日后催缴工作中必须面对过高的贷款违约率,无形中增加催缴的难度。贷款回收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能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也影响到高校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第七章工作考核第三十五条规定: “高校生源地贷款贷后管理工作考核以贷款金额违约率为基础,根据违约率对各高校生源地贷款限额实行差别化管理,对违约率低的高校,贷款限额不受限制,对违约率高的高校,严格控制贷款限额增长;特别严重的高校,将暂缓在该高校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因此,提高高校的风险意识,加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与信贷风险可控性管理,将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二)高校对学生开展的诚信教育成效不大。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项青年工程,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学生的一种人性化关怀,目的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拥有平等的高等教育权利,使学生得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政策性资助措施。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中,贫困的相对性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地消费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否实现“应贷尽贷”、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诚信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个人信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贷款学生不讲诚信甚至恶意逃债,一方面增加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推高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日后催缴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与其他的助学贷款类型相比,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中既不用提供风险补偿金,也不必找银行协调借款,在成本上似乎成为局外人。因此,许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国家助学贷款相配套的诚信教育方面、开展诚信评价管理方面以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惩罚工作管理方面,措施相对较少、工作力度不强,没有形成以学习诚信评价管理、生活诚信评价管理等全方位的诚信评价标准系统,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缺失。虽然开展过相关的教育,但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不能贯穿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也没有纳入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的成效不大。

(三)贷后追偿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分散、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就业空间和状况不理想,群体性的“蚁族”、“漂族”现象日益增多。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毕业生离校即待业的现象逐年增加,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风险性,无形中也加大了高校追偿工作的难度。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根源于对学生未来的收入预期和偿还能力的信任。如果贷款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没有还贷的资金来源,助学贷款本息的回收就难以兑现。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在贷款追偿上无法有效控制学生的还款,不能很好地制约学生的违约行为,贷后追偿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目前国家层面上与助学贷款方面相关的法律较为缺乏,对政府、银行、高校、贷款学生在贷款中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高校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依靠,寄希望于通过各种政策来实施与约束,依靠国家职能部门来强力推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学生违约行为所能起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高校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和合同管理。高校只有建立健全政府、银行、贷款学生的信息沟通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反馈各类信息,建立健全贷款学生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库,增加信息传递效率,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可借鉴江苏省探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预申请”制度:先将贷款申请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分为在校生和参加高考学生(即高中毕业生)两种类型,实行分类审核,严格贷前审查。高校参与审核在校生的贷款资格,而参加高考学生由所在高中组织根据贫困生的有关认定办法,通过民主评议予以确定。通过实行预申请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加大合同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使生源地助学贷款真正做到应贷尽贷。

(二)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多种消极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底线”,社会上存在的失信违约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强化了学生恶意逃债的心理,造成贷后追偿的困难。高校要把诚信教育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战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以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立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在校表现、学生贷款资料、学生就业信息在内的学生信用档案,把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在校期间,高校要在为学生出具申请贷款证明、签订贷款协议和还款协议、毕业离校等环节开展贷款知识讲解活动,向学生解读合同条款,明确还款义务,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可通过学生社团、院系、年级、班级多层次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把教育活动做到普及化、经常化和多样化。endprint

(三)完善贷后管理工作责任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首先,完善机构,建立责任制。高校要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需要,组建专业的贷款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领导、管理。落实校级、系级的责任人机制,明确院系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责任人,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校级、院系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贷后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多方联动催收机制。高校要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把学生贷款及还款情况纳入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具体跟踪管理措施和要求,定期与贷款学生联系,通过短信、电话、QQ、家访等方式,重点做好贷款毕业学生每年还款日前的还款提醒工作;密切注意贷款贫困学生动向,与贷款贫困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沟通,及时收集贷款贫困学生个人的变动信息,及时跟银行沟通和反馈。同时,加强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实行监督与惩罚,把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信息及时录入个人征信体系,更新、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信息,从而减少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回收。最后,优化考核奖惩机制。一是定期通报。高校要加强对院系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定期通报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量化情况,特别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对毕业生违约情况特别严重的院系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定期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量化指标,每学期组织对各院系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现工作有序、考核有章、奖罚分明、监督有力,进一步推进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化、科学化,以考核促进工作开展。

(四)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学生的还款能力。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下,高校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贷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就业,为确保贷款学生还款提供可能。首先,加强对贷款学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探索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帮助贷款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评价自己的择业能力,从而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引导贷款学生结合社会的客观形势、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工作选择。其次,重视对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高校除了对贷款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还要结合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强化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尤其要为择业有困难的贷款学生配备就业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开展就业技巧培训活动,使贷款学生增加对面试程序的了解,从而提升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最后,加强贷款学生的心理辅导。贷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学生资助工作本身的特点,重视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创新工作方法,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进行约谈和疏导,开展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贷款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思想上想得通,行动上有所作为,意识上自强不息,责任上有新的认识,保证贷款学生毕业后有经济能力偿还贷款,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云仙.促进广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7)

[2]孙涛.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干预[J].教育科学,2012(8)

[3]陈忠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制度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3(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2013ZZ032)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4

一、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问题

在高校助学贷款中, 学生、学校及银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者的有机结合即会对贷款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

(一) 借款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作为贷款的申请者及受益者, 其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导致还款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诚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 有些学生虽然手持“家庭情况调查表”等相关材料, 但材料中具有水分且其真实的家庭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要求。在蒙蔽学校和银行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 不用于解决自身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反而做出了违背贷款初衷的事情。一些专业的学生在家长给予相应的学费后, 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挪以他用, 使有限的教育资助资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学生贷后恶意拖欠贷款。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还款阶段时, 部分学生怀有侥幸心理, 认为学校与银行对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可钻的漏洞, 不能对其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进行有效的监管。这种行为只是其主观上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不足, 导致其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产生逾期, 生成不良信用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会对贷款学生日后生活产生影响。

3.贷款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其一, 部分贷款学生在毕业后趋于对社会功利及享乐的追求, 执着于追求进入社会后所谓的“成功”, 而对自己贷款一拖再拖;其二,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部分同学认为贷款的事情只是国家和学校的事情, 自己只负责学习就可以, 没有对诚信方面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涉猎, 对高校负责贷款的老师讲解过程中也不在意。

(二) 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学校作为学生与贷款银行的协调方, 需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任务。但在高校助学贷款中, 学生诚信还款教育工作仅由贷款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工作仅靠贷款老师的诚信宣讲, 在学生签订合同过程中苦口婆心, 这样的诚信教育只能产生瞬时效应, 很难起到长期效果。因此, 在高校日常的教学中, 需要任课老师言传身教, 将诚信作为学习教学的必修点进行教导, 不仅要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认识诚信, 也要让普通的同学对诚信引起重视, 内化于心。

(三) 银行关于诚信的宣传力度仍有欠缺

其一, 银行作为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方, 在诚信宣传方面理应下大力气, 花大功夫做好诚信的宣传力度。相对于学校来谈, 银行对诚信还款的问题更具有专业性。很多高校负责贷款的老师不能对诚信政策给予学生深入的解读。所以, 老师和受助同学更期盼银行的诚信宣传走进校园, 为广大师生普及征信知识。其二, 银行应增加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 对贷款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所了解, 在贷前学生的信息审核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审核, 对贷后学生信息需进行及时地跟踪监督, 不断促进学校与银行的信息互等。

二、解决高校助学贷款诚信还款问题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曾强调, 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并创新发展, 将公民“讲诚信”列为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

(一)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 代替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以诚信作为基础。诚信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汲取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最终沉淀。诚信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气质和内涵。它着重阐释内心自然真实和道德自律, 展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完善, 从内心精神层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诚信强调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平等友善, 逐渐形成人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展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平等关系, 从人际交往层面再次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看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促使大学生需强化诚信教育

市场经济具有自由、公平、产权明晰等特性, 但在市场交换规则中需根据市场的供需状态由市场中的个人进行主观的调整。在这种经济形势下, 需要每一位公民都要保持真诚互信的态度进行交流合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攻坚期, 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希望将落在今天的大学生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的大学生, 更需要的是具备诚信品质的青年人才, 由此可见, 对当代青年学生强化诚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三、从公民诚信意识探寻解决高校助学贷款存在问题的途径

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则衰。当代青年的诚信品质的高低与否将映射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培育青年学生的诚信品质是当下亟需探寻的关键问题。

(一) 社会家庭双向引导, 营造良好诚信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诚信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传统美德, 优良的诚信家风将塑造出孩子诚信优良品质。每一名父母也是社会中的独立个体, 在社会的交往中以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交往, 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营造诚信氛围, 严守诚信道德, 优良的社会风气将带动青年才俊以诚待人, 以诚待事, 诚实贷款, 诚信还款。

(二) 学校诚信感恩教育相结合, 培育学生诚信观

尚德修能方成才。诚信教育可贯穿于传道授业解惑中, 以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果紧靠管理贷款教师的几分薄力, 学校组织的几次活动很难让诚信深入青年学生的头脑之中, 不能让学生将诚信内化于心, 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但管理教育相结合便形成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 有助于激发学习诚信知识的兴趣, 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矫正学生的侥幸心理, 促进贷款的良性发展。用诚信的态度去申请贷款, 用感恩的心用好贷款, 用感恩和诚信去偿还贷款。

(三) 银行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校行信息对等

银行的宣传可在现有商业宣传的基础上走入校园, 加强诚信知识的宣传。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 也是青年聚集的圣地, 在校园内进行诚信、征信相关知识的宣传可起到良好的效果。银行可从专业的角度讲解政策, 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学校与银行信息对等上, 银行不仅要在贷前全面考核贷款人信用等级, 在贷中加强学生信息管理, 贷后完善信息审核, 达到学校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对等。

国家助学贷款是教育公平的保障, 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诚信还款是一个公民良好的品质。提高贷款学生的诚信还款意识, 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青年诚信观的过程。公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个人认同与社会氛围、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促进诚信道德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

摘要:本文针对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别从高校助学贷款的三个主体逐一探寻不足之处, 并从公民诚信的角度对所寻问题进行逐一解析, 剖析诚信还款的表面现象, 内化出诚信公德在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诚信,高校助学贷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熊波.机会均等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金民卿.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意义[J].前线, 2014 (11) .

高校助学贷款办理须知 篇5

一、贷款对象

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贷款。

二、贷款额度及用途

每个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6000元(学院为防止办理过程中出错现统一贷款金额为6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在校学费和住宿费实际需求确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原则上用于支付借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当贷款金额高于学费和住宿费实际需求时,剩余部分可用于学生生活费。

三、贷款流程

1)到村(居)委会办理证明材料以及共同借款人填写贷款承诺书(注意格式规范,承诺书请见下页)。

2)登录网站注册账户:11级新生(及往年没有办理高校贷款今年需办理的老生)统一到学工室注册以免出错。

3)用注册账户登录并且录入本人及共同借款人的相关信息。

4)在线申请贷款。

5)高校审查贷款资格及资格公示。

6)发放申请审批表(此项由高校资助中心办理)。

7)申请人填写审批表(新生填写表格时一定要注意审批表的固定格式不懂得需问相关负责人)。

8)签订合同。

四、初次申请须提交以下材料: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6

关键词: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0-02

国家助学金(下文简称助学金)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金额为全国平均每人每年3 000元,无偿发放。其最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学金评定的公平、公正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的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这项惠及寒门学子的政策未能有效地落实。

一、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漏洞

助学金工作有赖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需要学生提交其家庭所在地相关部门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下文简称《调查表》)。《调查表》往往是学校评定该生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依据。但是这样一份《调查表》作假的空间实在太大。

1.学生瞒报、虚报家庭经济情况

由于现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坑蒙拐骗、以假乱真、以公谋私的不诚信行为,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助学金是无偿发放,全国平均每人每年3 000元,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抱着“天上掉馅饼”,不拿白不拿的想法,即便自己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也踊跃去申请。并且为了使自己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中更具优势,在《调查表》中瞒报、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如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栏,家庭人均年收入能想到多低就能多低、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与突发意外事件总能有一两起……简言之是能写多困难就写多困难。

2.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把关不严

由于家庭收入的多途径、公民财产的不公开、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的难以查证、家庭成员劳动能力弱的不可测量、家庭负债的无法确认等,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申请者这些资料进行核实是有客观原因上的难度,所以多半不会选择大费周章去调查。加之《调查表》不与其发生利益冲突,因此,成人之美、做顺水人情给申请者盖下具有法律效益的公章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3.相对贫困程度难以评定

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标准不一样;造成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不一样;每个家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而相对的贫困程度就难以评定,从而导致这个标准的划定不太公正。

(二)民主评议小组的失真、失衡性

民主评议是体现助学金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尽管在成立民主评议小组时,我们会尽量综合考虑成员的政治成分、职位、性别、地域等去合理配置,但是在评定中一样无法达到真实和公平,尤其是对大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学生之间并不相互了解,即便是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完全了解本班同学的基础信息。所以在不了解的前提下所做的评定对于求真实、求公平的作用不大。

其次,不考虑拉票因素,评议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或多或少会掺杂个人情感,多偏向自己熟悉的同学,因而人际交往面窄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可能就无法被推选出来。

再次,助学金申请者的性格差异是很大的。有的人习惯于跟别人诉苦,告知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有的人则养成默默忍受的性格,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着重描述家中的窘境,担心被人瞧不起……这样就造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因此,同样会影响到民主评议的真实和公平性。

(三)资助对象不当认定的危害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过程中有非常多的非客观性因素,体现在助学金资助对象的认定上难免顾此失彼,当资助对象认定不当时就会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如:助学金给了弄虚作假的学生,将助长该申请者及类似学生的不良品性。家庭经济真实困难而未获助学金的学生,其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困境也得不到帮助和解决,助学金雪中送炭、解人之忧的作用就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家庭经济情况位于困难与不困难之间的学生,他们因为某些条件限制而被挡在资助大门之外,因此出现了心理落差,引发了心理错位,形成了较大范围内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经济困难相当的同学,其中有人获得了资助,而也有人因其他原因未获得资助,那么未获得资助的学生会认为助学金的评定不公平,甚至埋怨辅导员偏心。未获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私底下,跟同学们散布资助认定不公的言论,则会引发很多未参与学生对于资助对象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法的质疑,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威信及师生关系,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因助学金产生的不良心态

有的学生认为助学金是国家给的钱,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属实,就理所应当获得,回馈社会、感恩党和国家的意识缺失,一旦没有被资助则心生怨恨;曾经获得助学金的某些学生,在尝到助学金无偿发放的甜头后,都不愿意通过其他的如勤工助学的途径来辅助完成学业,而是一味地等待每年的助学金补助。更有甚者,为获得资助,故意欠交部分学费,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假象。这种对助学金产生的理应所得、依赖、造假的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监督的不力

因为助学金的评定中存在太多的漏洞,所以经常有资助对象认定不当的情况出现,对于不当获得助学金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支撑去收回资助金额或进行其他处理。而目前我们对于正当获得资助对象的助学金的使用也没有有效的监督方法,最主要的监管仍然是依靠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一般不主动向主管部门反映。

二、解决助学金评定的对策

(一)取消助学金的无偿性

正是因为助学金的无偿性,所以使得唯利是图的学生趋之若鹜,不仅加大了助学金的难度,也助长了学生中的不诚信行为。助学金变为有偿发放后,申请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义工等方式来获取资助或毕业后为国家贫困地区服务一定年数。这种方式的另一目的是促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如新加坡,学生申请助学金必须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契约,即毕业后为新加坡政府服务3~5年。

(二)缩小助学金发放比例,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勤工助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比例

申请助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不同之处在于:助学金要求: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前者注重的是学习的态度,后者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但积极勤奋地学习往往能成就成绩优秀,所以这两者在本质上区别不大。既然资助的目的都是希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更好地成才,那么建议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缩小助学金发放比例。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争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助和荣誉。从激励作用上来说,国家励志奖学金优于助学金。这也正响应了现代大学培育人才的号召。

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申请者不一定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它要求申请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的比例远低于后二者。既然三种方式都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更好成才,那么在设置国家奖学金的比例时,应该加大。因为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我们要鼓励的是全体同学的努力奋进,而不能只照顾到少部分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资助方式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自立自强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相比助学金的“授人以鱼”,这种“授人以渔”资助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因其与所审批的地方相关部门有利益关系,所以在审批中能够更加严格把关,而因学生及家长为共同借款人,所以在还款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这种贷款方式,即能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又可以减少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还能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三)完善助学金评定体系

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尽量使学生提供的各项资料客观化,可量化。如申请者在《调查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一栏填写某种疾病,则需要申请者提供家庭成员诊疗该病的详细记录以及缴费清单。其次,我们无法判定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是否真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学生在校的经济状况,因而我们可以弱化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多以学生的在校表现来参照。再次,借鉴国外的经验,修改申请助学金的部分要求,如申请美国佩尔助学金要求:“学生必须保持适当的学术进步……学生如果吸毒或贩毒,将被取消学生资助申请的资格,受到联邦或州法院惩罚的学生没有资格获得佩尔助学金……”我国助学金的申请要求可以量化一些标准。再次,加强监督。对于通过不当途径获得资助的学生,学校有权收回资助金额并给予相应的处分;对于不当使用助学金的学生,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生虽然受到社会、家庭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学校依然有能力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前加强其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龚彦忠.当前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教育,2010,(6).

[2]周雪琴.高等学校助学金资助对象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1).

[3]王芝华,邓志强.高校“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及调适[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4).

[4]陈春燕.对独立学院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1).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7

1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助学贷款还款难的现状分析

目前, 该校学生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还款难。该校学生助学贷款方式主要有两类, 分别是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相对于高校助学贷款因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还款问题上困难较小, 这主要是因为 (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当地信用社办理, 有利于在学生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学生家里。 (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办理之初, 因其离学生家较近, 便于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情况、信用情况, 以便综合考虑是否给该生贷款。高校助学贷款借款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毕业以后的去向更是天南海北, 频繁调动工作, 通讯方式的改变就会让学校跟借款的学生失去联系, 这时如果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上信用机制不健全, 奖惩不分明, 助学贷款的偿还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基于以上对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困难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改进和完善工作来减少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方面遇到的困难, 进而保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可以健康有序的开展。

2 新媒体为高校助学贷款的还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中的即时通讯是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通讯方式, 网络开发商开发与推出的即时交流工具实现了交流方式的便利化,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也不能固守着原有的交流方式和手段, 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用寄信, 打电话的方式和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以催促其还款就大大的落伍了。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方法也应该因时因地的发生改变, 应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除了留下学生的家庭住址, 手机号码还要留下学生的QQ号, 飞信号, 微信号, 甚至是微博等联系方式, 此外还应该留下欠款同学三到五个好友的联系方式, 只有前期把工作做到位, 才能保证之后的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 大学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

诚信, 无论对于社会, 还是个人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青年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知识他们更应该具备优秀的品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眼前利益很容易就蒙蔽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眼睛, 在短期利益面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诚信, 单纯的以为逃避可以解决问题。回到高校助学贷款的还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多同学认为学校联系不到我就不用还钱了, 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而忽视诚信的缺失将给他带来的危害。

基于这样的现状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 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该校在开学之初就会由辅导员组织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通过实例讲解, 观看影片, 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在开学之初就把诚信的种子慢慢地栽植进年轻人的心中, 让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此外, 在高校助学贷款办理之后, 辅导员还会找专人座谈, 进一步帮学生分析、讲解诚信的意义, 以巩固诚信这一美德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只有诚信的建立, 才能保证学生毕业之后不会被动的等待学校的催促或简单用逃避解决问题, 而会主动地偿还自己的助学贷款, 从而减轻高校助学贷款还款方面的工作压力。

4 社会上要尽快完善个人的信用体系制度

信息经济学告诉人们,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必然的特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交易的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与交易有关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对方的信用情况。应当指出, 信用体系的完善是一套社会系统工程, 其架构设置和具体内容急需进一步地探索和完善。例如针对高校贫困助学贷款的借款人群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 对于延期还款和恶意拖欠的应该有统一、严格的处理办法。目前, 社会上有对于预期还款的学生在之后的住房贷款方面有提高借款门槛和利息额度, 不允许报考公务员, 不予办理信用卡等惩罚措施。但这些措施都要在学生具体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拖欠贷款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如果社会上可以进一步的完善信用机制, 细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西方社会般在乘坐公交车逃票这些小事上都能体会到违反信用规则将受到降低信用等级等严肃惩罚的话, 学生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在制度上督促毕业生尽快偿还助学贷款的作用。

高校助学贷款让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项政策还将帮助更多的有志青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只借不还, 如果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 只是一味的追求借出的工作量而不把还款的工作做好, 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是很难维系的, 所以我们在完善借款工作的时候, 也要努力改进还款工作方式, 通过不停的探索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把高校助学贷款这项工作在高校中踏踏实实的开展, 为那些寒门学子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参考文献

[1]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2]程建胜, 刘向耘.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上海金融, 2003 (12) .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8

一、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产生的背景

(一)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并发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8个城市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实行了。

2000年2月, 国家对该政策进行了两次调整, 将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 承办银行扩大到工、农、中、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中将国家助学贷款对象扩大到研究生和攻读双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并将担保贷款改为信用贷款。

到了2003年, 第一批的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到了还贷期, 却出现了违约率及违约人数都超过20%这一惊人的现象, 停贷风波遍及全国, 各贷款银行纷纷停贷, 下半年, 国家助学贷款出现了下滑现象, 面临停顿的危险。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机制。

2004年6月28日,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 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 将还款年限由4年延长至6年;贴息方式变为在校期间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对贷款银行进行招标;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从政策设计角度看, 新政策比旧政策有重大进步, 但实施结果却与预期差距甚大。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 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 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 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由此可见, 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还远不能普及到广大的贫困学子。

(二) 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和广大学子的求学梦,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于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虽然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益处, 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负荷沉重、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问题。而其中最不能的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群体就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了。这种招生规模的扩大, 一定程度上使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基数和以往相比成倍的增加。据教育部财务司调查统计, 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30%, 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15%。也就是说, 高校每多招收100个学生, 就会有15~30个是贫困生, 由此可见,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二、助学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涉及的是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的四方利益, 如何权衡其中的利弊, 使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真正得到实惠, 就成为了关键之所在。

(一) 从政府角度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者和发起者, 它的政策水平和政策能力对政策的成功与否, 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地域差异, 没有区别对待,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 在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按照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办法, 部属院校由中央财政贴息, 地方院校由地方财政贴息。但地方财政能力差异很大, 财政能力低下的地区如果不安排贴息资金, 银行也不愿放贷。

其次, 政府在制定还款期限时,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负担能力。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规定, 还款年限延长至6年, 比之前的4年多了两年, 但我认为还是不够, 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多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 初到大城市, 毕业之后还要面临找工作和负担房租或者结婚等等的问题, 但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经验, 工资水平一般都不会太高。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每年贷款6000元, 四年就是24000, 还贷期限是6年, 按现在的利率水平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的5.94%, 那他一年就要支付1425.6元的利息, 6年就是8553.6, 还要偿还本金24000元, 平均一年要负担5425.6元, 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二) 从银行角度分析

银行是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部门, 也是助学贷款资金的源泉, 它的政策实施力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学生的贷款难易程度。事实却是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对助学贷款政策不是很热心,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风险太大, 虽然政府也承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如财政贴息等, 但还是难以抵消有些学生毕业之后拖欠贷款, 甚至不还的情况。银行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 可以将这笔钱贷给一些信誉好的大企业或公司, 不用担心拖欠不还的问题, 何必要自讨麻烦, 贷给一群没有信誉保障的大学生呢?而且万一他们日后拖欠不还, 讨要成本也很高, 这种担心和隐患就削弱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给助学贷款的实施造成了不便。

(三) 从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是连接银行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也是银行放贷的基础和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的资格审查, 建立贫困学生档案, 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学校很难得知, 所以经常导致一些真正家庭困难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实惠。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 建立大学生的信用征信制度, 这样就可以帮助银行敦促学生进行还款, 也可以举办一些诚信知识讲座,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 从学生角度分析

学生是助学贷款制度的实际受惠人, 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才是评价这个政策优劣的标准。但很多学生都反应贷款手续繁琐, 审批时间长, 先由学校初审再由银行进行二审, 最后才签订贷款合同, 而到贷款真正发下来, 就是半年之后的事了。而且一些家庭不是很贫困的学生, 有一些经济头脑, 知道这是一项优惠政策, 并且在校期间不计利息, 就算把这部分钱存起来, 也可以获得四年的利息, 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赚钱手段, 所以也去申请, 虽然这只是少数, 但也违背了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初衷, 损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利益。

三、完善助学贷款机制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 大学生诚信素质淡漠、贷款欠还率逐年攀升、银行“惜贷”、法律规章欠完善、贷方信息欠缺、贷后管理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不研究解决,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以下是我根据湖北省几所高校的实际调研分析得出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经常提到的话题, 但却鲜有实际行动来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因此我觉得学校可以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放入学生的档案袋, 以后此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一生, 用人单位也可以从他的档案中得知他的信誉水平, 进而作为是否录用他的一个标准。或者开设一些关于诚信方面的课程作为修选课或者公共素质课, 抑或不做学分要求, 开设一些知识讲座, 或者知识竞赛之类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二) 实行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的制度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赡养父母的责任, 短时期内还完所有的欠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银行和政府从多方面去帮助他们还款, 鼓励他们按时甚至提前还款。

第一, 银行可以鼓励学生提前还贷, 对提前还贷的学生进行奖励, 如提前还款减记利息的做法。

第二, 对毕业后主动去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的同学, 也可以减免利息, 因为其一西部地区不发达, 经济环境不是很好, 所以这些学生的就业工资可能不会太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他们的还款能力;其二, 他们自愿去西部发展, 也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做法, 所以对这部分学生, 可以减免他们的利息, 也可以让他们减少经济负担, 更好地为西部的建设做出努力。这既避免了人才过剩堆积的浪费, 又保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人才储备, 既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还款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国家利益。

第三, 对故意拖欠贷款, 造成恶劣影响的, 可以在媒体上给予曝光处理, 让社会的舆论压力来监督他们还款。或者建立惩罚机制, 如果他以后还想在银行贷款的话, 就降低他的信用等级, 同时将信用指标实行全国联网制的, 在任何银行的档案里都可以看到他的不良违约记录, 或者对其以后的再贷款设置限制等。

还可以由学生家长或者其直系亲属作为贷款担保人, 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和连带责任;并通过他们及时了解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 督促其按时还款, 这样会使贷款的还款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贷款到期后要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 进行贷款保全, 以延长诉讼时效。校、银行与用人单位应通力合作, 对违约者采取有效措施。这其中需要和违约者单位负责人员进行沟通, 进行监督管理和有效切磋, 不让违约者心存侥幸心理, 使他们积极的面对, 同时也是对国家助学工作的有效促进, 使资金有效回收。同时也增加了违约者的成本, 对他们起到了惩罚作用。

(三) 延长还款期限, 缓解还款强度

国外的国家助学贷款多为10~20年的中长期贷款, 大多数的还贷期在8~12年。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将还贷期限进一步延长至8到10年。这样还款期限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与经济负担能力, 让大学生可以不用毕业后就着急还款, 先安心找工作;还可实行固定利率制, 如定在5%, 让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款的数额。也可以采取逐年递增的还款模式, 即第一年还款额度最少, 以后逐年增加, 充分考虑到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情况, 降低了学生的还款压力和强度, 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银行的还款率。

(四) 其他措施

为了能让贷款大学生在毕业前更加明确地了解所贷款项, 对贷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确认, 十分必要。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流程需对每一位贷款大学生签定一份还款确认书, 签定还款确认书就是让贷款大学生把贷款金额、贷款时间、家庭的有效联系人和单位和居住地通讯地址与联系电话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记载, 使学校和银行能够进行有效联系, 并确定还款时间, 使贷款者在指定的时间里按照学校提供的帐号, 分期、分批、按时把归还的贷款转入指定帐户, 其目的一是使借贷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所贷款项, 明确还贷任务。二是履行借贷的一种程序, 合乎贷后管理的有效方法。还款确认书的签订, 将使贷款大学生更加合理安排还贷计划。

在每年的贷款违约者当中, 有一少部分是因为遗忘或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本着对贷款者负责的原则, 制定贷款告知书将有力地避免这一问题, 发放贷款告知书对借贷者能够起到良好的提醒和促进作用。当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大学生都在努力的寻找适应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有些借贷者工作忙无暇顾及还贷事宜, 而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发挥最大的效能, 防止因疏忽大意违反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借款合同, 以致造成的不必要后果, 制定贷款告知书就显得如此必要。贷款告知书的制定将有力的解决这一贷后遗忘问题, 以此来提醒因工作忙或忘记还款的借贷者, 使他们能够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

参考文献

[1]左伟清《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4)

[2]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陈忠斌《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兼论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措施》江苏高教2002, (01)

[4]陈仲常, 冉幕娟《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

[5]吕炜, 肖兴志, 王晔《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4年

[6]聂国朝《助学贷款发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

[7]侯春霞《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9

但是,近年来,助学贷款却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该政策的继续发展引起政府的重视和思考,为使助学贷款的目的真正得到实现,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助学贷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贷款申请审查制度不完善

助学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对高校费用难以负担的贫困家庭学生完成高等教育,避免困难学生由于经济问题放弃学业。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部分申请要求并没能落到实处。许多经济情况还不错的家庭,并没有正确理解助学贷款的要求和目的,为省一时的钱财,也加入到贷款申请的人群中来,而且部分民政部门审查力度不够,对于大部分提交申请的人员都审核通过,也没有具体核查家庭情况,导致贷款申请的学生越来越多。国家政府部门在收取申请书时,由于大量的数据,并不能逐一核实,只能凭生源地签发的贫困证明下发助学贷款,导致助学贷款人群和下发金额逐年增加,出现了还贷不及时或不还的情况,影响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还贷意识不强

许多学生虽然知道借贷申请的过程,但是许多高校对助学贷款的还款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还款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少数恶意还款的人群外,也有一些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工作压力大和工作繁忙,忘记还款,造成违约。

(三)就业压力和经济收入影响还贷

助学贷款是学生在大学时期消费,毕业工作后分期偿还的低利息或无利息的贷款。但是一般大学生刚刚毕业时,工作不够稳定,经济收入也不多,大部分大学生还款时都有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批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都会增加大学生及时还款的压力。

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申请贷款人员情况审查

在高校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需要在生源地填写一份贫困说明和申请书,并由当地民政部门同意盖章才能生效。但是,民政部门审查制度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审核的难度,难以将助学贷款政策落到实处。所以,在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时,要从基层抓起,当地民政部门加强监察力度,对真正家庭贫困,难以支付学费的学生实施助学贷款政策。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由于逐年增加的贷款人数,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数额,以保证助学贷款继续发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高校在核查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充裕的时间,在开学时对申请人的家庭资料和基本情况通过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核查,在毕业时,高校对毕业生的贷款情况要做进一步的核实,避免有信息丢失的情况或者学生离校的情况,影响还贷效率。

三、建立诚信档案,增强诚信意识

从小开始,我们就一直接受诚信意识教育。对于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高校可以和银行部门合作,对大学生的还款情况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日后学生的信用行为和贷款都是重要评估依据。

四、高校帮助引导学生就业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那些还负担着还款压力的毕业生,更是亟须找到合适的工作,扛起重担。所以,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还贷大学生,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推荐给有人才需求的企业,既为企业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又解决了毕业还贷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了双方共赢、互惠互利。

从总体来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养,也是在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完善高校助学贷款体系,帮助贫困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也是在促进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从而促进当代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摘要:为普及高等教育制度,解决贫困生的资金困难问题,国家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政策。近年来,政策逐渐落实推广,为许多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与此同时,无法按时还贷等问题也逐渐增多,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使助学政策能真正帮助那些困难学生,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过程中需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出发具体分析了贷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助学贷款,还贷,诚信意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经.如何促进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高校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高校的快速发展问题摆在了面前。从1999年起学校连年扩招, 学校规模、硬件设备、师资力量都明显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学校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更新办学理念,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办学层次, 加强办学质量管理。而学校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 于是学校纷纷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用于扩建新校区和扩充教育资源。但高等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办学,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也给自身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分析高校贷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信贷资金的管理, 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贷款产生的原因

1. 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扩建。

1999年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办学规模从不到700万人, 增加到现在的2979万人, 2009年, 我们在总规模上已居于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 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扩招的同时, 各高校面临着教学硬件及软件的严重不足。因此, 全国各地纷纷兴建大学城, 仅郑州市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建立了三个大学城, 大学城的建设进而带动了教学设施、学生宿舍、学生活动场地、科研用品的增加, 这成为扩招后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据统计, 全国大学总数从10年前的1000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所。而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则从2008年的849万人, 减少到2009年的834万人, 而10年预计要锐减到803万人。但以河南某高校为例, 招生人数从2008年的2499人增加到2009年的4100人。这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如何在学校总数增加、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继续完成扩招工作, 这就需要在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后勤保障上下功夫。如何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 则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培养现有的师资队伍, 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3.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

自1998年开始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对高等学校教学设备、基础设施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明确规定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师资比、体育维持费、本科业务费、设备购置等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评定, 评定结果将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壮大。而要实现这些指标, 仅靠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已经不太可能。所以, 建新校区, 成为扩招后各高校的必然选择, 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 学校自有资金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以河南省教育经费拨款为例, 财政拨款在2009年以前一直持续在9%左右增长, 并不以学校现有规模及需要拨款, 而学校职工人数增长幅度超过了经费的增长幅度, 这形成了财政拨款所拨人员经费不足的现状, 需以事业收入中的教育事业收入来弥补, 公用经费更是如此。教育事业收入除了弥补人员及公用经费后仅能维持现有的教学任务, 而科研事业收入资金属于专款专用。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又微乎其微, 这使得学校的大规模建设必须依赖外部资金。

二、高校贷款产生风险的表现形式

1. 负债规模过大且结构不合理。

部分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没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盲目树立形象工程, 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建筑, 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 贷款数额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截止2008年底, 河南省省属高校累计利用贷款274亿元, 年末贷款余额143亿元, 每年需支付利息约10亿元, 占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总额72.5亿元的1/7。同时绝大多数为1年期流动资产贷款, 部分高校过度依靠举债发展, 还本付息压力巨大。仅以河南某高校为例, 该校2008年全年收入1.8亿元, 支出2.12亿元, 而当年的到期贷款高达3亿元, 在往年无结余的情况下, 如何使学校资金链不断裂, 到期按时归还贷款, 只能通过新增贷款以新还旧、贷款展期。

2. 国家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

2008年以来, 国家投资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的实施, 使下半年略显乐观的高校贷款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 刚刚升温的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的热情骤然下降, 对进入还款高峰期的高校贷款带来困难。且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仅河南省财政追加的贴息也由2007年的2.4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8千多万元, 2009年河南省财政贴息经费仍然采取2007年的、对贷款余额减少的学校进行奖励的办法除了部分学校获得奖励外, 其他大部分学校贴息水平大幅下降。

3. 建设项目经费来源过度依赖信贷资金且投资效益不佳。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各高校每年的预算原则是“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因此, 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事业结余, 那么如何筹集建设项目经费, 则只能通过贷款及争取财政专项经费, 而财政专项经费十分有限, 则经费主要来源于贷款, 甚至有各别学校的新校区建设经费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 一旦信贷资金不足, 则新校区建设停工。另一方面, 通过学校贷款增加了大量的固定资产, 但这些大量的优质资产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 资源优质却不能产生优效。有些大型仪器设备花费上百万, 但仅使用几次就闲置不用。从投资的结构看, 教学设施建设与后勤保障建设、瓶颈项目与形象工程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从投资的进度上看, 一步到位与分步实施的关系, 同样影响到贷款项目的投资效益。

4. 高校归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还贷计划, 但从内容中可看出, 只有少数学校是将老校区土地置换款作为还贷资金的来源, 其他学校均以名义上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但从财政拨款的情况来看, 财政拨款仅够支付编制内人员工资及少部分公用经费, 学校超编人员经费及大部分公用经费需由学生学费负担, 学费收入还要支付学生经费、后勤保障经费及正常教学经费, 剩余的支付部分贷款利息, 学校根本无多余资金归还贷款。

三、加强高校贷款管理的几点建议

1. 控制举债规模, 优化贷款结构, 降低债务风险。

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 坚持量力而行, 提倡适度举债。可以以一些财务指标为指导对债务的规模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 合理确定本校的贷款规模, 如:负债率 (债务余额/当年学校总收入) 、偿债率 (年度还本付息额/当年可支配财力) 等。优化贷款结构, 恰当预测建设所需资金, 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 逐步将大部分短期贷款转化为中、长期贷款, 使贷款结构逐步合理化, 还款时间均匀分布, 避免在某一时间集中归还贷款而引起资金支付困难。

2. 加大政府投资管理力度, 努力降低债务风险。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贷款建设管理力度。政府应对各高校新校区建设进行评审认定, 集中建设。各高校提出新校区建设意见和资金需求, 教学区建设由政府组织评审认定, 生活区建设由各高校根据自己情况自行规划。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统一协调银行贷款, 多为5至15年期的长期项目贷款。政府成立建设办公室集中建设, 统一管理各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资金, 专款专用, 统一支付。政府统一协调银行贷款解决各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问题, 财政全额贴息。以各学校贷款现状, 政府为根本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 可先替学校归还新校区建设的大部分先期贷款, 剩余少数贷款明确由学校自身解决, 并控制今后的贷款额度。今后财政每年可逐年增加高校基建拨款, 解决高校的资金紧张问题, 使高校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3. 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 降低偿债风险。

从现状看, 各高校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依然是银行贷款, 但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势必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由于贷款是学校的负债, 债务就须还本付息, 如果管理、使用不当, 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 学校必须扩宽筹资渠道, 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 分散风险, 增强还贷能力。首先, 通过多种办学模式来分散财务风险。由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现代社会已进入大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 举办各种短训班, 继续教育班等, 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知识渴求的需要, 分散全日制学生由于生源缺乏、学生欠费、贫困生缴费困难等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 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 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社会融资、单位职工信托资金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 实现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分散高校举债办学带来的财务风险。其三, 由于财政拨款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 学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时俱进尽可能多的争取建设相关的专项经费。最后, 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学校内部可建设专门的募捐管理机构, 扩大募捐范围, 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 为学校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4. 加强投资效益管理, 降低债务风险。

高校贷款的目的是解决当前和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 使用贷款建设项目要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建设项目要经济实用、厉行节约, 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 应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制定严格、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确保按时归还到期贷款。

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形成一种新的财务平衡关系:年度总收入+年度贷款额度=年度总支出+年度还款额度, 其中将还息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 同时将信贷资金单列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预算, 实行超预算预警机制, 财务部门和全校各单位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特别是学校领导要将超预算支出纳入集体决策。同时根据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制定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 形成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管理机制, 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更好地为大学城的建设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高校债务是未来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保持适当办学规模, 快速提升办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沈金东.关于高校银行贷款及资金管理的认识与思考.会计之友, 2007 (10)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11

2012年英国大学进行了学费改革,每年的学费涨至最高9000英镑,学生贷款数额也随之增多。按照新政,贷款学生毕业后,年收入达到2.1万英镑才开始还贷,30年后未偿还债务将会被核销。这份报告提出,预计30年后学生贷款总额将达到3300亿英镑,由于政府对偿贷缺乏有效控制,贷款坏账率将持续上升,即政府要为每一英镑学生贷款负担45便士的损失,这将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由于英国学生贷款系统与政府财政及纳税人的钱包直接相关,在过去几年间不时有相关统计数据或报道见诸媒体,显示这一系统的漏洞和几近崩溃的现状。

在报告中,依据英国政府1988年公布的教育白皮书《向学生提供贷款》以及《1990年教育(学生贷款)法》,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学生贷款管理公司(Student Loan Company)受到诟病,议员们对其“讨债”程序是否能最大程度收回贷款,以维护政府财政和纳税人的权益提出了诸多质疑。此前政府通过出售学生贷款债务以筹措经费的行为招致广泛批评,后续出售计划在公众质疑声中被放弃。

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毕业生到国外寻找就业机会,但是利用出国来逃避偿还学生贷款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学生贷款管理公司表示,如果学生利用出国来逃避偿还债务的话,可能会被罚款,甚至被告上法庭。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毕业后离开英国就不用再偿还学生贷款,其实学生贷款的合约中明确规定了出国后的偿还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出国后的还款金额可能更高。

高校助学贷款问题 篇12

随着高校扩招, 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尤其我校地处民族地区, 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牧区,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40%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国家从2007年起, 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视。

2.在评定国家助学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评定标准难以统一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客观标准量化。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是根据贫困证明, 以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消费情况进行认定。因生源地的不同, 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标准也就不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 因而贫困证明也就难以如实地反映学生家庭的经济水平。

2.2 助学金评定过程缺失公正

2007 年以来, 由于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比例增大, 从而使国家资助的名额超过了实际家庭较贫困的学生的数量, 而多出的名额就促使一部分原本不贫困的学生加入到了申请之列, 引起很多同学“明争暗斗”, 在评议小组同学中拉选票等弊端, 有些学生甚至为了获得资助不惜假造贫困证明, 造成部分学生的道德观、诚信观缺失。

2.3 滋生依赖心理, 助长不劳而获思想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从总体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助学体系, 容易使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脱节, 进一步刺激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增加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 只谈享受的权利, 不尽因此而产生的义务;只有获得, 没有付出, 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和依赖思想, 从而导致缺乏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精神, 缺乏对党和政府资助的感恩心态, 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 不懂得回报社会、勤奋学习、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助人为乐。

2.4 后续追踪机制不完善

部分学生拿到了国家助学金之后, 迫于面子问题, 拿出一部分助学金用于请客吃饭, 甚至购买高档化妆品、手机、电脑等奢侈商品, 甚至在校外租房, 过“二人世界”等。这不但违背了国家发放助学金的初衷, 也容易引起其他未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产生不满情绪。

3.完善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建议

3.1 提出明确的建档条件和标准, 把好资格审查关

贫困生申请建档的条件包括必须条件和排除条件。必须条件将目前高校学生家庭致贫的主要因素进行罗列, 具备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排除条件, 要包括与贫困生的消费水平明显不符的所有消费行为。贫困学生申请建档资格的审查应该在辅导员的参与下进行, 可以通过审阅申请人申请表及相关证明, 与同班同学特别是同宿舍同学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申请人日常生活消费情况, 与申请人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机构和单位联系对申请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核实。

3.2 个别群体要调研走访, 处理好公示与申诉事宜处理

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在班级评议及投票结束后, 班级同学中对符合建档必要条件的学生存在建档排除条件的, 可以书面形式向辅导员、系部、学院提出异议, 由学院核实后, 根据核实的结果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3.3 转换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资助工作中要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推进力度和奖学金奖励力度, 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在国家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措施, 使高校的资助体系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 避免非贫困生免费搭车现象, 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 改变“免费午餐”资助方式, 形成以助学贷款为主, 勤工助学、助学金、奖学金为辅的资助体系, 逐步缩减无偿资助, 支持有创新精神的贫困生在坚持“实事求是、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项目原则下, 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通过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造血功能。

3.4 开展诚信、爱心教育

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通过教育, 引导需要资助的学生一定要大胆提出来,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实事求是, 客观陈述家庭经济状况, 从而使高校降低认定贫困生成本, 提高认定效率。

小结

高校贫困生认定难点主要在于界定标准的确定和认定过程的公正等方面, 学生对公示制的质疑、贫困生的“忌贫”倾向、“假”贫困生争夺济困资源客观上又加大了认定难度。通过对学生生活费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 加强调查贫困生实际生活状况技能素质、心理特征等以进一步识别贫困生, 理顺各方主体职责, 注重提升学生自立能力, 加消费观念引导, 教育学生诚信做人, 从而不断完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体系, 可有效认定贫困生。

参考文献

[1]姜旭萍, 丁桂兰, 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前沿, 2009 (05)

[2]周春生, 王珊.高校助学金政策实施效果的探讨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05)

[3]黄璜, 秦明, 龙银成.浅析当前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及发放的影响[J].科技导刊, 2009 (19)

上一篇:转化英语后进生的对策下一篇:初中议论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