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问题

2024-06-02

高校问题(通用8篇)

高校问题 篇1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基建工程项目招标不规范,影响工程决算成本。基建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虽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招投标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建项目想方设法规避招投标,有些工程项目只搞部分招投标,然后以增减工程量或变更工程设计来追加工程量,或只对工程项目主体进行招投标,装修或附属工程逃避招标。二是某些中标工程的标的额,只是招投标的手段,中标金额与决算金额相距甚远。三是中标通知书下达后,不在规定期限内按中标金额签订工程合同。四是招标人员专业性差,素质不高,对所招项目没有广泛深入地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致使一些没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通过挂靠有资质的单位加入到投标队伍中来。

基建工程预算粗糙,合同签订管理不完善,为工程决算埋下隐患。第一,没有编制明细的工程预算。有些基建工程没有编制明细的工程预算,实属“拍脑门”工程和“三超”工程,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给施工管理和工程决算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隐患,超支批文和资金迟迟不能落实,这也是工程决算久拖不决、造成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结转和交付的直接原因。第二,合同签订不严密,执行过程中随意违约。建设工程过程中涉及设计合同、勘察合同、监理合同、采购合同、安装合同、施工合同等多种形式的合同,由于涉及行业内容多、专业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参与合同签订的人要具备多种专业和法律知识,但实际上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是合同条款与招标文件的有关内容相互矛盾,合同内容不全面,条款之间不严谨。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不认真执行合同,随意违约。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薄弱。第一,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规范。一是不按规定编制、执行概算和预算。二是工程量不根据施工图纸、定额及其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细目所包括的内容与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的口径不一致,工程量的计量单位与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不一致。第二,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不规范。一是自筹资金筹

集使用不规范。二是有些工程款和费用开支不太合理,工程款的支付比例偏高。第三,基建会计核算不完善。一是有的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不使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而用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二是会计核算资料不完备,不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科目使用错误。三是虚增建设费用,挤占基建成本。第四,竣工结算不合规范。一是竣工决算编制依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资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对遗留问题处理不符合相关规定。二是交付使用财产不完整,移交手续不齐全,基建核算成本不准确。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财务会计制度的设计不完整,客观造成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体外游离和会计核算的不规范。随着高校规模、特点、地位、资金结构发生变化,高校法人实体地位开始确立,以及1998年开始实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对独立。具体表现在:(1)新会计制度中报表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无法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单位基本建设的基本情况。(2)基建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支出列支渠道不统一。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薄弱,对基建工程全过程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基建财务管理是做好整个基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领导不重视、财务部门职能和人员管理缺位等方面原因,财务管理形同虚设,不能对基建工程实施真实有效的监管。主要原因是:(1)由于基建项目不是经常性项目,领导一般不重视基建财务队伍建设,造成基建财务独立性差、地位低下、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2)缺乏行之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财务监管无章可循,使许多财务行为不规范,手续不完备,使基建工程管理质量大打折扣。(3)基建财务管

理规定基建工程资金单独开户设账、单独核算,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的“收支统管”的大原则不符。

加强管理的对策

高等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强化校长的基建财务管理意识,对基建工程财务内部控制负责。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有责任和有义务建立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应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基建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常委会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处(基建财务科)、审计处、国资办(科)、基建处(科)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参加。基建领导小组要明确基建财务管理任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做好基建资金预算编制、工程预(结)算审核、各种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和投资效益分析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

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机构,加强基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或在相关机构中指定专人负责基建财务工作,严格按国家有关基建财务制度进行设账、建账和财务核算,并保持机构、人员的相对稳定。应选择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基建财务人员,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基建专业和财务专业培训,逐步推动基建管理信息化进程,更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需要。

寓财务控制于基建项目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职能。基建财务工作要从管理会计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工程项目的内部财务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项目决策控制、勘测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等五个环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高校会计核算只有与基建工程相关过程环环相扣,基建财务管理职能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重视内部财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内部监督体系。学校要根据基建投资规模大小和工期长短,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由学校监察、审计部门来承担该项工作),或配备相关专业内审人员定期检查基建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财务控制的漏洞,直接向校领导报告工作。传统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性和效益性,以后的内部审计要将内部财务控制的运行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对内部财务控制的再监督负有重要责任。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属于内部评价,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以及自觉接受政府财政部门的督查属于外部评价。二者并举,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健康运行,不断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目标。建立投资评审专职机构,做好基建评审和专项管理基本建设财务工作。现在财政部门基本上都成立了投资评审中心,专门负责基建投资审计和分析评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可派专人对高校大型基建工程实行代理记账和工程监理,实施“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模式。要参与学校小型工程的重要阶段和环节的监管,提供免费咨询和业务辅导。要帮助学校设立相关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使高校不断注重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问题 篇2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的问题

科研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门类,其单独设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完全改变了将各类文书文件以及科研文件共同收集和处理的方式,针对科研工作的各个阶段对档案收集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根据对一些高校档案馆的调查,仅有少量的上级传达的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进行了归档处理,而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却很少进行归档,如科研成果文件、研究经费文件等。这对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更难以对科研档案进行详细的开发和利用。而具体来说,科研档案的安全隐患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许多档案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工作过于繁忙,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归档工作,档案工作的进行缺乏规范化。第二,由于工作人员的调动,科研档案有随意销毁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第三,科研部门未设置足够的安全设施对相关档案进行保护。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所收集的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残缺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许多科研项目材料不齐,如只有立项批文,缺少立项合同,这与许多科研人员故意隐藏科研档案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这种低质量的科研档案会严重影响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各级领导未能足够重视科研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只是在工作当中希望方便自己部门的工作,没有考虑到科研档案的利用问题,更未能及时将科研档案集中统一到学校档案馆当中进行合理管理,造成科研档案归档工作进行得不够顺利,且档案利用效率低,未能起到为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的作用。

1.科研人员未能恰当认识知识产权问题。科研人员没有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对自身档案的保护意识较强,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意将自身科研项目的核心档案资料交给相关管理部门。他们将这些资料看做自身的财产,需要保护其私有性,甚至怕学校档案馆泄露其资料,影响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尤其是在职称、奖励等因素的驱动下,更加不愿泄露自己的核心研究材料。但我们应该看出,在现今的科研体制下,高校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因此,任何高校都没有能力来承担某一创新性科研项目;而与此同时,在从事任何科研项目时,学校科研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必须以单位名义进行科研,因此,科研的技术核心资料不属于项目的主持人科研人员,不是科研人员的私人财产,它同时属于学校和国家的。因此,这些科研成果档案需要根据要求归入学校档案馆。

2. 学校综合档案馆没有实行正确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问题宣传策略。面对科研档案呈现空白的现状,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尤其是学校综合档案馆未能针对问题深入基层进行相应的调查工作,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尤其是未能针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科研档案问题的宣传工作,更没有深入到科研工作一线,对建档工作进行指导,尤其由于档案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他们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认识到科研档案集中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科研档案不归档的现状不予理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3.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档案馆(室)业务文件汇编》的规定: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文件归档,各课题组直接向档案部门归档。研究课题在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虽然许多制度都明确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大量档案员对这些规定置若罔闻,甚至在工作中,未能明确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四同步管理模式,这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4.发包单位的问题及其他因素。科研项目的发包单位对项目成果有兴趣,忽略了对项目完成后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造成科研人员可以以各种理由(如涉及机密等)拒绝上交科研档案;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科研档案材料的性质所造成的,由于科研项目一般持续时间教材,所以,整理科研档案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尤其许多科研材料,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呈现出了明显的衔接性特点,就容易造成科研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

三、高校科研档案归档的相关对策

对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基本要求,因此,针对这一特征,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应依照以下模式进行。

第一,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问题,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进行和开展。因此,转变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帮其树立正确的档案效益意识和价值意识,这是首要进行的。第二,需要专职档案人员扩大档案的宣传力度,向有关部门领导宣传《档案法》,帮助领导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使其在工作当中认识到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科研档案集中归档的高度重视。 第三,提高学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档案和相关科研资料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同时也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当中,科研人员需要认真收集相关资料,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不以任何理由拒绝交出科研档案和相关资料。在对科研档案进行归档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办法,如“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归档制度”“归档分工制度”、“课题负责人立卷归档责任制”等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而与此同时,在工作当中,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档案馆需要对科研档案归档问题进行定时检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对科研档案的归档问题,档案馆可以以年为单位进行检查,如果科研项目未经档案部分验收,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不予承认,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在《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中,归档范围相对单一,并且严重偏向于自然科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归档范围应该在包含科研管理综合材料和科研项目材料的基础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1)科研成果材料:如教师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科研获奖证书等。 (2)学术交流材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和访学经历等等。 (3)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也属于科研档案的范畴当中,包含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材料,科技比赛的获奖项目,档案管理部门许多根据课题门类,对这些资料设置归档计划,针对周期短课题,研究任务结束后,就要及时一次性归档处理,而周期长的课题,要根据阶段进行归档。

一般情况下,结束科研项目后,项目负责人就需要整理好相关材料并进行归档,尤其是在上报成果、申报奖励时,科技成果专家审核委员需要对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证。而在这一步骤当中,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也应该参与到评价当中,对相关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申报项目获奖后,其相关的获奖材料也应及时归档。高校对达到规定的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时,需要结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才能进行。首先,不管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还是兼职管理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树立责任心和工作进取心的基础上,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 档案人员要积极进行工作,主动深入到各个部门,而在科研档案进入档案部门后,要及时查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若发现残缺档案,要及时反馈,要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地收集国家科技资料,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据为己有,要运用科研档案归档一定的规章制度。第三,科研档案人员要树立好服务意识,热情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为提高高校的学术能力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之我见[J].档案时空,2008(2).

[2]陈玉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

[3]赵凤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高校问题 篇3

摘 要:校园兼职已成为当今高校中炙手可热的话题,但兼职中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旨在剖析高校校园兼职中出现的问题,继而提出兼职全新视野的新观念。

关键词:高校校园兼职;全新视野

1 高校校园兼职

校园兼职分为两种: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兼职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所做的短暂性的活动和工作,例如,派发传单、临时促销等。广义上的兼职则包括社会上需要人才的各个职位,如网店客服、文秘、前台等工作。

1.1 兼职目的 调查表明,在1000份学生调查问卷当中,57%的学生做兼职的目的是挣钱,37%的学生是积累社会经验。当学生把薪酬作为自己做兼职的重要目标时,就非常容易滋生金钱至上的思想。从而,学生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会发生扭曲,对学校和社会会缺少一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另外,由于目的的不确定,由此兼职工作态度不端正,社会上大学生的信誉度也非常容易下降。

1.2 从事兼职的类型 从性别来看,做过家教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77%和38%,有18%的男生和70%的女生曾经从事过餐饮类服务,有14%的男生,16%的女生曾经做过促销,与此同时,还有少数同学做过礼仪、家政等兼职工作。

从年级来看,大一至大三,分别有60%、70%和95%的同学做过家教,分别有7%、9%和28%的学生曾做过服务员,分别有18%、32%和18%的学生从事过促销员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选择兼职工作时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总体上,学生们从事的兼职工作种类也相对比较单一,而且有着较大的性别差异。

1.3 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有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好兼职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及“如何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时,有20.5%的学生会“逃课”。36.4%的会选择“看情况而定”。明确表明选择“上课”的仅占40.1%。兼职工作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妥当会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树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学习目标,从全面来提高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尤其是就业工作的竞争能力,使自身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进一步优化,促进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业。

1.4 兼职类型的负向功能解析 从问卷调查信息看,学生的兼职信息渠道来源十分匮乏,专业匹配性不够好。由于兼职的不稳定性和短暂性,学生往往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下就随便接受一份工作,不仅浪费自己的精力,自身也会和渴求知识的轨道越来越远。这种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兼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才资源的浪费。学生在兼职时需要合理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无论学生选择从事什么性质的兼职工作,都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从而影响日常的学业。

而广大学生认为人身安全以及合法权益才是兼职中最为重要的事。大部分企业看到了学生对薪金要求并不高、不需要任何福利待遇这一明显特点,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企业可以自由控制学生的兼职时间,工资待遇上空口无凭的允诺等,而使得兼职的质量变得劣质而低档,大学生们不仅得不到丰富的社会经验反而在兼职中使自己“满身伤痕”。

2 高校兼职全新视野

大学生兼职是学生转变为社会劳动者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价值观、就业观的正确树立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不难发现解决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将大学生权益保护放在首位。要使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得到合法保护需要个人、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事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逐步形成完善的体制。最终形成大学生在兼职中有法规法律保障的社会环境。

2.1 培养经济意识 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比较缓慢,商人处在一个相对低的层面,有着严重“重文轻商”的特点。大多数人的观念依旧停留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的阶段。在儒家经典中强调重义轻利的观念,在处理很多关系时,坚持把义作为第一要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也很少涉及经济与管理实践方面的内容。校园兼职在无形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使学生们的头脑更加灵活,学会学以致用。同时,学生的学习观念、消费观念、生存观念等也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2.2 懂得与他人沟通 学生从进入校园起,学习和生活的范围就被锁定,与其交往的人员也相对比较固定,大多数情况下彼此沟通只停留在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由此,很多人认为学生是比较单纯的。在步入社会当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打开自己事业的第一步,与人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校园兼职中,学生均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经历来锻炼和培养这些能力。

2.3 彰显个性创新 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岗位接班人,而是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使社会、国家更好的向前发展。在校园兼职的过程当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兼职工作的类型,发掘兴趣所在,专长情况、能力情况等,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便于更好的完善自己。

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提出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实践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实践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开发。大学生从事校园兼职工作能将所学技能和学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宝贵,陶茜,蒋明雪,王大伟,齐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兼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网络财富,2010(1).

[2]任征.透视高校校园兼职现象探索高校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3]褚宝良,杨磊,马倩影.当代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8).

[4]莫军成.基于兼职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J].学术论坛,2013,

高校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篇4

高校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1、有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向你提出了一个你也不知道的怎么解答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我会告诉他们我不太清楚。如果有条件我会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顺便教他们学习的方法,若没法立刻解决,我会查找答案后告诉他们,或告诉他们到哪里去找,也许有些学生会去查找,并很自豪的告诉其他同学,以后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去解决,一举两得。

2、近几年来,“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缺位,父爱母爱缺失,沟通交流缺少,有效监护缺乏,使得“留守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你将如何对待本班的“留守学生”?

(1)、一定要了解留守学生的食宿情况。留守孩子最好动员他们住在学校。

(2)、在留守学生的班级活动方面,要做有心人。细心留意他们的言行。有的留守生课余时间无人监督,随意懒散导致许多不良的习惯,要及时发现问题,耐心地教育、辅导他们,使他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多开展一些活动,建立留守学生之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4)在班级体中针对留守学生建立一些制度,比如为他们过生日,教师定期进行家访,请留守学生回家过节等。

(5)留有留守生父母的号码,经常和留守学生生的监护人交流信息,共同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3、你认为,当好一个班主任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认为班主任素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爱国情怀、崇高的人格、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键入文字]

(2)、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岗位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

(3)、较强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此外还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组织班集体活动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热情而深沉的情感、正确而持久的动机、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爽朗而稳重的性格、持重而不孤傲的气质、顽强而坚韧的意志。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浅谈 篇5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激励 需求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青年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及时予以必要的激励成为各高校发展。作需要考虑的重心。本文围绕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作探讨,试提有效激励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得以成长,承担高校未来发展之重任。

美国学者詹姆斯教授围绕激励问题做过相关研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个人能力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在高校自身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引进青年教师以补充教师队伍的不足,使得青年教师(35岁以下)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青年教师成为了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力军,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正确把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需求特征,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并据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实现组织目标和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目标,达成共同发展是任何高校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育年教师的需求

激励用于高校青年教师,在笔者看来主要是解决如何能让青年教师留下来安心工作,以及在怎么样的环境下能发挥青年教师所长,使学校在众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努力下不断得到发展。高校不断发展的同时,青年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应该说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而激励通常我们说应是按需激励,激人所需。那么就必须首先从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分析人手。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高校青年教师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需求肯定有个性化的东西,但我们研究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只能是追求共性的东西。根据青年教师所处的人生阶段,可以分析得出目前青年教师共性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低层次需求,即最基本的需求。大部分青年教师正处于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而现在高房价、飞涨的物价给青年教师造成极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中经济负担最重的弱势群体,导致青年教师有着较强的物质需求。曾有媒体报道,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最低的工资可能只有一千元左右。物质激励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也在高校这样的单位起着作用,最起码要能保证教师一定的生活水平。许多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收人是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稳定性的直接因素,收人较低很可能成为优秀青年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生活状态而选择高收人的工作,对于有学识有能力的年轻人来说本也无可厚非。

2.强烈的归属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归属需求属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求,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青年教师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获得职业安全感后就会有强烈的归属需求,希望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希望在学校能找到家的感觉,感觉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可以依靠。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工作,使青年教师尽早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尊重的需求

尊重分自尊和他尊。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不久,迫切需要在工作上得到自信及他人(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尊重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青年教师能否有自信站稳讲台,能否在高校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目前,新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强、求知欲强,综合素质高。他们之所以选择在高校工作,看重的就是高校能给予其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能学有所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在专业领域内有创新性研究,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建树。

5.获得工作满足感的需求

根据心理学家洛克的定义,工作满足感是指对一个人工作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愉快或有益的情绪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工作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效率及工作绩效,与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通常个体对工作的期望主要包括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重要性、工作挑战性和工作优越性以及对工作回报的期望等。这就要求高校职能部门应注重青年教师工作满足感需求的实现,这样青年教师能运用所长与学校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双方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

1.高校青年教师工资收入状况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职称、行政级别方面处于劣势,而高校工资收入又与职称、行政级别相挂钩,使得青年教师的工资收人处于高校教师群体收人的金字塔底。并且高校薪酬不同于高校体制之外的企事业单位,使得青年教师与当年自己的同学相比仍处于相对劣势。这样,不管是在校内与周围同事相比,还是与校外过去的同学相比,在工资收人上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待遇水平不满意。

加之,青年教师又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需要面临购买住房、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俗话说“安居方可乐业”。而不高的收人使青年教师结婚结不起、住房买不起,对现实滋生不满情绪。心理不平衡打消了工作热情,严重挫伤了青年教师学习工作积极性,导致一些青年教师消极应对工作,得过且过,工作浮躁,急功近利行为突显,一旦有好的机会就会考虑换工作。对于这些有学识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有能力,自认为缺乏的是机会,等待机会不安于现状、不安心工作现象时有发生。

2.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

青年教师大多从大学毕业就走上讲台,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熟悉和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当他们的教学水平还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就被匆忙地推上教学岗位并委以“重任”时,其面临的压力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下的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学生还希望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得到对最新案例的分析和了解,因此对于处于适应工作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在45分钟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如何站稳讲台成为其职业生涯的一大挑战。

年轻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受着必须尽快提高自身学历的压力,因此不少青年教师需要挤出时间读硕、读博。完成学历提升所必须的功课和论文写作,一方面挤占了青年教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以及承担可能的机会成本的风险。此外,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及成果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评职称时科研成果是硬指标。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阅历、经验的局限,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薄弱,难以在科研、学术上获得快速的发展,课题申报大多也是屡试屡败,或根本得不到机会,在科研方面只能靠自我摸索,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较大的突破。这些都是青年教师需要面对的工作压力。

3.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

青年教师大多处世不深,心理承受力不强,面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大学教师工作,难免会产生职业的不安全感。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着眼于教师在评估时期的工作业绩;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晋级、加薪、奖励或降级、解聘等人事决策的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于成熟的教师而言,其激励和督促效果较为有利,但给广大青年教师带来更多的是担心以及较大的心理

压力。

高学识的青年教师自我期望总是很高,期盼着自己能学有所用,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而现实是作为高校教师中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阅历浅,青年教师在较高的角色期望与“底层”的学术、经济、社会地位之间徘徊,焦虑与困惑接踵而来。这些势必影响他们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评价,使得青年教师对自己当初选择高校工作的决定产生怀疑,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重选用轻管理”

高校在选用青年教师时,条件非常严格,但一经录用,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就很松散。学校对青年教师用得多,关心少、过问少、帮助少。青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很难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帮助和解决,未能找到所期望的家庭归属感。如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就是很多高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高要求的同时,无法为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提供好的机会,青年教师成天忙于繁重的日常教学,使得科研成果产出难,大大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5.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内激励机制不够

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阐述了内激励的重要性。双因素理论认为持久、稳定的工作动机来源于工作本身,即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根据双因素理论,内在因素应该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这里的内在因素即是工作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实现愿望强烈,而高校管理层普遍强调建设教师内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高校管理中青年教师的激励手段还多是一些诸如物质刺激、增加压力等外在激励手段,相对来说,青年教师内激励机制用得不够,实际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管理的软肋。

三、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措施

高校单位性质使得高校的激励工作较多地依靠行政手段,缺乏对青年教师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未能做到按需激励,一些激励措施未能起到作用,不少青年教师出现消极应付工作、埋怨客观现实的问题。高校必须重视青年教师这个高校发展后备力量的激励问题。针对目前青年教师这个群体的特点及现状,笔者试提出一些激励措施以期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

1.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满意感

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是青年教师最为期盼的。此外,青年教师对医疗保障、住房补贴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也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薪资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①对内公平性不够;②对外缺乏竞争性;③对个体激励性不足。

亚当斯认为,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某人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己得到的报酬合理,就会获得公平感,就会对工作充满热情。反之,人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使报酬能产生必要的激励作用,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要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确定薪酬,在同一级别的工作者中,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较高的薪资,从而提高薪酬公平度,提高教师的公平感;此外,对于教师对各种福利待遇的需求,可以通过直接薪资与间接薪资相结合的办法,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让青年教师薪资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鼓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奖励在一线岗位上成绩突出、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

2.导师制方式的构建

前文提到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他们面临着教学、科研双重的工作压力,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导师制的方式一对一地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获得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即给青年教师找师傅,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导师以身作则,做青年教师的楷模,发挥老教师的感召力;对青年教师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具备良好的业务素

质;根据所指导的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措施和目标,并严格执行培养计划;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听课、指导,完成对青年教师讲课提纲、教案的撰写和课堂讲授技巧及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年教师。提升科研素养和能力,找准学术方向。

3.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机制,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青年教师对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的提高有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训机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满足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需要。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讲座、短期或不定期进修、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形式,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习。

4.关怀激励

关心、爱护青年教师,解决青年教师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在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与青年教师多接触,及时了解排解青年教师的困难。应当尽可能多搭建管理层与青年教师沟通的平台,如举办青年教工的茶话会,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使青年教师摆出自己的困惑,领导也获得信息,道出关心,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5.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内激励问题

双因素理论注重与工作有关的激励因素,即我们通常说的内激励。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应当首先使教师明确认识工作的社会价值,激发教师的社会贡献感、责任感;其次应该为他们指明一个看得见的发展前景,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青年教师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总是想把工作做好,成为胜任的或者优秀的教师,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及同行的称赞,此时,学校必须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个性特征及学科特点,指出具体的努力方向,使青年教师在事业上有明确的方向,增强成就感;再次,要给青年教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为他们的探索和钻研搭建起一个平台,在工作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使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有方向感、事业上有成就感,从工作本身出发能够有效地预防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等弊端,并促使其发展成熟,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中国高校学术造假问题调研分析 篇6

令人满意。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重复研究和学术搀假侵蚀着大学的肌体。2010年1月9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造假:中国需采取行动》的社论,第一句话就直指最近曝光的中国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原本应该视学术创造为生命的学者,原本最讲究体面和尊严的学者,为什么会置这一切于不顾而去参与学术造假?如果不把学术造假的诱因挖出来,进而采取措施将其根除,那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将异常艰难。

一、几种主要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披露,大学学术腐败引发社会对大学学术秩序的广泛关注。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学术腐败,仅有关注是不够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腐败进行整体的现象梳理,分析其制度诱因,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

⒈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仅一年,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人们既感慨于六名老教授的坚持,更震惊于造假还敢申报国家大奖的“勇气”,惊诧于两个年轻学者一年炮制70多篇sci论文的“荒唐”。12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描述了学术造假的整体状况:据估算,论文买卖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⒉无偿占有研究生的劳动。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涉嫌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以前只在研究生中传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中扩散。

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政府多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败坏学校声誉,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和自己的公司……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大学的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所列举的问题都是近年来被社会广泛批评的学术腐败现象。

其实,在上述调查所列的几种学术腐败中,性质并不相同,有些行为通过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管就可以大大减少。而有些学术腐败涉及范围很广,甚至动摇了学术研究的根基,约束和监管的成本很高,持续性效果也不会好,因而必须从制度机理上加以研究和改造。

二、通行的观点及其局限

学术腐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大学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不管是行政化还是大学自主权不足,或者是学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等管理问题,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考虑大学的整体制度设计。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创新的基础就不坚实。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学术腐败问题范围和诱因的看法并不一致,自然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认为大学学术腐败是大学师德建设没有做好,只重视专业水平,未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性,因而导致大学学术风气偏离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轨迹。大学教师整体知识水平高于一般社会成员,因而也应具有更高的自律水平。但是,大学教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激励大学教师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而不能指望哪个群体的道德自觉。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大学现行业绩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大学教师的晋升、奖金发放都与发表的论文数紧密挂钩,致使教师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头等大事。这种观点将诱因找到了,但是,如果因此取消晋升、奖励与论文发表挂钩,又势必造成缺乏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的创造力。国际学术界普遍实行用论文发表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也有“要么发表要么死掉”的戏言,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像的速度增加“科学生产力”。因此,“问题—对策”式的措施,难以系统地解决当前大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诱因作用机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加以研究。

三、大学科研管理的“他山之石”

高校评估:问题与思考 篇7

翻开世界高等教育史就会发现,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无论是早期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 还是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出现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究其产生的原因, 无一例外都主要起因于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开始于1985年。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评估问题。此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逐渐展开。但是, 从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来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并非完全因高等教育质量而起, 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 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在世界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等教育评估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 除原来已经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以外, 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并开始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评估。在这一背景下,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许多学者积极将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介绍到国内, 推动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实践活动。

其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高等教育评估其目的主要在于, 恢复高等教育正常教学秩序, 保证基本教学质量。“文革”期间,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究竟能否担负起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 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价, 90年代中期对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普通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这些评价和评估对于恢复“文革”时期对高等教育造成的巨大破坏, 保证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其三,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高等教育评估其目的主要在于, 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恢复、改革与调整,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完全恢复, 全国高校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实力。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随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和质疑,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03年始于这一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社会各界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诉求。

其四, 政府主管部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改变以往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 必须由指令性计划式的直接管理向规划、指导、服务等间接调控方式转变。从这一视角来看, 毫无疑问, 高等教育评估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管理的具体体现。

从上述四种原因可以看出,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既有国际评价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影响;也有恢复“文革”时期被严重损害的高等教育秩序, 以及保证和提高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同时, 还有教育主管部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事实表明, 当下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既有评估高等教育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功能, 同时兼具转变政府职能的功能, 这是我们认识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时必须密切结合这一大的背景, 必须从多功能的视角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分析, 否则难免认识不清或出现认识偏差。

二、应正确看待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2007年以来“取消高校教学评估”之声不断响起。有人认为, “教学评估劳民伤财”, 因此, 建议取消评估。原因主要在于评估作假、形式主义以及铺张浪费。

如某大学教师反映:“离评估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我们教师已经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 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造假, 把原本没有的规章制度造出来, 把原本没有的工作成绩造出来, 把从未改革过的教学改革成果造出来, 把从未搞过的学生座谈记录造出来, 把没听过课的听课记录造出来, 把没有过的教案、讲稿造出来……”[1]

与此同时, 还有的学校教师反应:“学生们‘为了学校的利益’也都轰轰烈烈地参与其中, 评估要求有3年的试卷、作业存档, 那就发动现在的学生答几年前的试卷, 写上别人的姓名, 老师还煞有介事地批改打分, 几年前的试卷因此诞生, 作业也是如此”。[2]

此外, 有人认为评估指标不科学, 分类评价有待完善;评估给部分高校造成极大压力, 流于形式难以避免;评估机构单一, 容易造成权力其中, 引发教育腐败;政府过分参与, 使得高校行政化等。

还有的认为:评估实质是政府自己评自己, 与教育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 立法滞后;信息不完全导致评估准确性不高;信息不对称和‘寻租’现象的存在;从评估效果来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颠倒了教学与评估的关系, 不是评估为教学服务, 反而评估成了教学的目的, 成了人们的负担。

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呢?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属于后发外生型, 主要是学习国外的评估经验。应该说, 经过多年的移植、探索, 我国的评估工作在评估标准科学化、评估行为规范化及评估人员专业化等方面已逐渐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 正是因为我国的评估属于后发外生型, 处于成长期和摸索阶段,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十分成熟, 尤其是许多“洋为中用”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文化相融合, 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因此, 评估中出现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避免。

问题的关键在于,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既存的问题。实际上, 从评估的发展趋势来看, 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而且, 对这些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逐步、及时地做出了回应和修正。

比如, 针对有人提出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 在现行评估方案的基础上, 制定了医药类院校、体育艺术类院校和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补充说明, 加强了分类指导。针对评估的公正问题, 在网站上公示学校的自评报告、整改方案和整改报告等材料, 加强社会监督, 实施“阳光评估”。此外, 对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 将原来评估抽查近三年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试卷的做法, 改为只抽查近一年的。

至于评估中的做假问题, 从根本上说, 评估作假并非评估之过, 而是有些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结果, 是有些高校教学工作不规范的结果, 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欠账太多的结果, 甚至是对教学疏于日常管理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轮评估, 恐怕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漏洞至今也不会浮出水面。反思评估作假, 恰恰说明对高校进行评估十分必要和紧迫。作假固然应该批评、禁止, 然而更应该引起人们深思的是, 高校应该如何对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并使之常态化, 而不是应对评估一时的应景之举。

通过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再评估”, 历史地看, 不容否认, 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取得了长足进展。与此同时, 也应该看到, 评估中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是否应该引入第三者评价的问题;如何处理他评和自评的关系问题, 等等。但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应该在发展中改进, 而不应因噎废食, 取消评估, 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不同国家应采取不同的评估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热潮。在欧洲, 1998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理事会, 并提议各成员国建立质量保障自治机构, 不仅政府, 包括公众和工商界乃至高等教育机构本身也纷纷开始关注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英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加大了对大学的控制和管理, 在评估中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这一中介组织, 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相比之下,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虽然是政府集权行为, 但评估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外, 直接向总统负责, 不强迫高等院校接受其意见, 而只是证实大学运行机制不良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建议。

与此同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国际网络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简称INQAAHE) , 并支持它组织了六次世界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大会。据来自2001年班加罗尔举行的第六次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大会的消息, 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质量保证机构。一些地区性政府、非政府组织, 如欧盟、亚太经合会议、各地区大学协会等, 都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际上还通过了旨在提高质量、学分互换和学历相互认可的《华盛顿宣言》和《曼谷宣言》。

在如火如荼的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 逐渐形成三种模式:即大陆模式、英国模式与美国模式。[3]

大陆模式:政府对大学进行严格控制, 大学的自主权很小。大陆模式是指在西欧大陆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些国家包括荷兰、法国、芬兰、瑞典、德国等。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政府对大学进行严格控制, 大学的自主权很小。

英国模式:大学的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具体由学术专家进行评判。政府干预不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英国模式又称为学术团体自我管理模式。它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完全脱离外部控制的思想。英国传统的质量保障模式的核心就是大学的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

美国模式:评估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 具有非官方性和权威性。美国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估不是由中央政府进行的, 而是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一方面具有非官方性;另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具有权威性。这是其基本特征。它与其他模式的一个最大区别是, 它在市场机制中发挥作用, 政府在不干预学校自主权的前提下, 进行教育经费的分配;学校可以依据评估结果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社会可以利用评估结果选择学校、专业和毕业生。

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究其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各国社会基本制度相一致, 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之一的评估制度, 体现了国家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4]比如美国, 市场力量是经济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调节机制, 国家干预较少、较弱;法国, 经济活动的国有化程度高、计划性强, 市场作用较弱;英国, 国家干预和市场共存。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类似于法国,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建立,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性的东西并没有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计划性仍然发挥着一定的惯性作用。因此, 我国的高校评估可能应该偏向于法国, 采取大陆式评估模式。

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和职能先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两个极端向中间发展。即大学自治型的向政府干涉转变;政府集权型的向高校自我调整过渡”。[5]因此, 未来时期,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诸如评估、立法、经费等手段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另一方面, 应积极鼓励扶持和加强评估中介机构建设, 这可能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必然选择。

四、评估亟待提升为一种大学文化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状况来看, 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是大学自愿参与, 是“我要评”, 而非“要我评”。这既是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大学文化。

事实上, “质量保证既是质量管理, 又涵盖质量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6]质量管理要充分体现质量文化, 成为质量文化的载体;而质量文化要渗透质量管理, 成为质量管理的灵魂。质量文化就是指高校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价值观。它既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理念和管理思想, 又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遵循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学校在质量保证的每一个环节上, 都应该重视质量文化的培育。没有文化内涵的质量管理, 很可能沦为苍白无力的说教。例行公事式的质量管理制度往往会使人消极应付,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只有在实施质量保证的过程中做到全员参与, 特别是广大师生的参与, 将工作尽可能提升到培育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校园氛围的高度, 使得人人在乎质量、事事讲究质量, 使得高质量成为教师教育生涯的理想, 也成为学生人生奋斗的目标, 使得追求卓越成为学校的传统。[7]这样, 质量保证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才可能事半功倍。

“学校的质量文化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8]“逐步养成学校、教师、管理人员重视自评, 正确对待和配合校外同行进行评估的校园文化, 是评价、认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的的条件之一”。[9]只有当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 成为高校成员的内在追求时, 才能形成全体人员自觉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为。

众所周知, 高校自身肩负的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责任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而从我国高校的评估来看, 存在着“外热内冷”的现象。学校外部热火朝天, 而内部却把保证和提高质量仅仅当作评估时的一道风景而已, 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也就是说, 实际上评估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并没有变成每个大学人的自觉行动, 仅仅是“规定动作”, 而不是“自选动作”。

而无论从国外大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验来看, 还是从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来看,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根基毫无疑问是高等学校自身。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源头, 只有抓住了这个源头,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而要抓住这一源头, 就必须通过大学上下的不懈努力, 把质量意识提升为一种大学文化, 把质量意识融入到大学的发展战略之中, 融入到大学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融入到每一个大学人尤其是大学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具体行动之中。惟其如此, 才能切实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总之, 无论承认与否, 接受与否, 评估都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趋深入, 跨国高等教育评估已初露端倪, 这无疑预示着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对于处在评估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 如何尽快建立起既符合评估基本规律, 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 以及如何在评估过程中, 切实调动高校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努力将评估提升为一种大学文化, 并切实发挥这种文化的自觉性, 实现评估的良性和自我循环, 这是摆在我国政府和高校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2]叶铁桥.“加工”成果 评估闯关 大学风行“造假潮”[N]. 中国青年报, 2006-12-14.

[3] 陈玉琨. 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N]. 中国教育报, 2005-05-27.

[4] 王战军, 孙悦.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趋势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6) :27.

[5] 杨晓江. 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五年研究述评[J].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3) :28.

[6] [7] 毕家驹.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小议[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4) :11.

[8] 王一兵.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 :39.

美国高校学术失信问题初探 篇8

[关键词] 美国高校 学术失信 学术诚信

一、学术失信概述

当提到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时,学术失信和学术过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2000年马罗恩(Mullens)在《大学事务》中将学术失信定义为:“在学术情景中蓄意进行欺诈与作弊的行为”。

学术失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剽窃,指有目的地将别人的学术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运用的学术行为,当事者不承认引用了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或是学位论文等。(2)学术抄袭,指使用的学术资料来自那些未经许可的、别人没有发表的论文及尚未提交的学位论文等。(3)学术伪造或篡改,伪造是指学术论文中某些数据不是经过研究实验得出的结果,而是作者自己编造的或通过类似行为得到的。篡改则指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引用的数据进行修改等。另外学术失信还包括顶替别人考试;偷偷地把小抄带进考场;编造个人简历;未经允许进行合作等。

然而,学术诚信不仅仅是指克服学术失信,而且是指即使面临困境也要遵守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学术诚信的五个价值观的承诺。在学术活动中应提倡和拥护这种诚信价值观,除此以外,诚信教育还应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先进的社会不仅要教授人们智慧、文字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公民的品格、美德和礼节。只从心智上教育人而不从道德上教育人,对一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二、学术失信在美国高校中的表现

一直以来,美国高校中都存在着学术失信问题。在《高等教育文学》里学术失信问题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哈尼斯(Haines)、戴可夫(Diekhoff)、拉拜夫(LaBeff)、克拉克(Clark)则认为学术失信是一种“流行病”;戴维斯(Davis)、葛如伍(Grover)、贝克尔(Becker)、摩哥瑞哥(McGregor)把学术失信当作“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辛格尔(Singhal)则认为学术失信是“当今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对美国大学(包括公立和私立)本科生的调查和研究,他们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数据(例如:自我报告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及实验法),并且抽取不同数量的样本(从不足100人的一个系到有成千上万人的大学)。尽管上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但其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完成学术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本科生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失信行为。如布沃(Bower)1964年的研究,他从99所大学里抽取了5 000名学生,结果3/4的学生报告说自己至少参与过13种有学术失信行为嫌疑中的一种,39%的学生说自己有过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如在他人知情或不知情时抄袭他人试卷;夹带小抄进考场;帮助他人作弊等)而65%的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过严重的欺骗行为(如剽窃、伪造或更改资料,从文献中摘抄一些句子却不加注释)。麦克白(McCabe)与特雷维拉(Trevino)在1991~1992年间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从31所中小规模的大学里选取了6 000名学生,结果发现2/3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有过14种学术失信嫌疑行为中的一种,而且20%的学生说自己有过5种或5种以上上述行为。同时,64%的学生被发现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66%的学生有严重的书面作弊行为。对单个小规模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很严重。如黑斯瑞英顿(Hetherington)与费德曼(Feldman)进行了一项实验设计,把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心理系的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多种作弊的机会,结果发现,59%的学生进行过某种程度的作弊,而87%的学生则作弊过多次。佩恩(Payne)与奈茨(Nantz)采用深入访谈法对美国一所中等规模的州立大学的22名商业系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有19名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中有过作弊行为。

尽管学生认识到学术失信是不道德的,但是高校学生的学术失信率仍是居高不下。布沃(Bower)的研究表明,80%的学生认同或强烈赞同“从道义上讲,学生不应该作弊”;“在任何情况下作弊都是不对的”;“作弊与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同样,辛格尔(Singhal)也发现85%的学生认同作弊是错误的、不诚实的和不道德的,与此相一致的是58%的学生在作弊后会有负罪感。

三、学术失信出现的原因

既然学生知道学术失信行为是错误的并为此有负罪感,那么为什么学术诚信仍频繁出现呢?研究表明许多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与学术失信密切相关。

1. 个人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术失信与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与较少学术失信行为相关的个人因素有:(1)人口统计学因素(例如:成熟年龄者,女性,已婚人士,全日制工作人士较少出现学术失信行为);(2)自我报告的行为(高中学生和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有较少的学术失信行为,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中有较少作弊行为);(3)态度(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自尊心,无考试焦虑症,不愿意冒险及更倾向于有负罪感的学生有较少学术失信行为)。

其他的研究还表明个人所处的国家文化和语言背景也是学术失信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些研究者提出剽窃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个人主义文化规范的西方观念,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则很难接受这一观点。梅耶(Myers)与泊科拉瑞(Percorari)的研究同时表明那些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人很难避免抄袭,因为为了便于写作,作者会采取一系列策略,如摘抄习语,模仿句子结构,对文章进行肤浅的释义。其中一些行为就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苏娃(Suva)下结论说,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第二语言的作者和以此为母语的作者是不妥当的。

总之,影响学生学术失信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成熟、态度、文化和语言等因素。

2. 学校因素

麦克白(McCabe)、泰威努(Trevino)、巴特费德(Butterfield)等人的研究表明许多学校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也对学生学术失信行为有重要影响。与学生较少失信行为关系密切的学校因素有:较小的学校规模,存在荣誉守则,学生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欺骗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同伴对学术失信行为的不认同等。

无可争辩的是学生的冒险意识(对作弊被抓和受到严厉惩罚的恐惧)与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作弊被抓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抱有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哈尼斯等人(Haines et al)在一项研究中发现,54%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一种形式的学术失信行为,但是却只有1%的学生被抓。杰丹克(Jendrek)在研究中发现有76%的学生曾经目睹过其他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却只有1%的学生向学校报告了此事(尽管学校要求学生要这样做)。

同伴的行为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麦克白与泰威努的研究证明,在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中,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及学生对它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作弊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同伴的作弊行为在学校形成了一种不诚信氛围,如果不对作弊的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那些诚实的学生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不得不作弊。

毫无疑问,有研究表明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学术失信疏于管理,从而导致学术失信泛滥。佩伍拉(Pavela)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在考试时监考老师没有给学生基本的警告,繁琐的程序使得教师不愿向学校报告此类问题,大学社区对学术失信宽大处理并认为学术失信不是很严重的过失。学术失信确实反映出学生缺乏学术道德规范,然而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他们的宽容助长了大学里学术失信的气焰。其他研究也证明了佩伍拉的结论,艾伦(Aaron)与乔治亚(Georgia)在对175名处理学生和学术问题的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只有50%的人认为学校有责任让学生理解学术失信。

四、促进学术诚信的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诚信是学术道德规范中的基本理念。虽然学生意识到学术失信从道义上讲是错误的,但是学术失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而且学生学术失信参与度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个人因素、学校及其相关因素、教师的行为与态度等)。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方法来促进学术诚信教育。

麦克白与佩伍拉提出了10种促进学术诚信的原则和方法:(1)确认学术诚信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3)以学生为中心;(4)在班级中创设信任的氛围;(5)激励学生的学术诚信责任感;(6)向学生澄清教师的期望;(7)建立公平和适合的评价机制;(8)减少学生参与学术失信的机会;(9)向学术失信挑战;(10)制定校园范围内的学术诚信规范标准。

同时学术诚信的促进还需要得到大学社区所有成员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术诚信创建良好的氛围。为此学校应该修改其学术诚信政策和监考制度,以确保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学术诚信政策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高校的学术诚信。

近年来,我国学术诚信问题日益凸显。一段时间内,学术造假、伪造学历等丑闻频频出现,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中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教育和科研领域的诚信问题引发了社会激烈的争论和思考。肩负着培育人才、促进发展、造福社会重任的高等教育,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和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出回应。我国也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

根据对美国高校学生学术失信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高校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品德教育与诚信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要把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目标,把学术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规范,建立健全的学术诚信制度,使大学生明白学术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哪些符合学术诚信要求,哪些违背学术诚信要求,违背学术诚信又将受到怎样的惩罚等。

其次,诚信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学生的学术失信存在一些规律,如低年级学生,男生和平均分较低的学生更可能作弊,因此在进行诚信教育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做到有所区别。

再次,要重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耶鲁大学的校长诺厄波特在1871年的就职演讲中讲道:“一个学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个人品格,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学者的智力与成就所带来的尊严可以成为一种启迪和追求”。这是因为在学生个体道德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其示范作用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学术诚信建设,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对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非常重要。

最后,要建立学术诚信的氛围和强大的公民文化。大学要加强学术诚信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从而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

参考资料

1 Mullens,A.(2000,December).Cheating to win. University Affairs,22-28[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5(4):342-354

2 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Duke University.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academic integrity,1999.10

3 Pincus,H.S.,& Schmelkin,L.P. Faculty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dishonesty[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3,74(2):196-209

4 McCabe,D.L.,Trevino,L.K.& Butterfield.Academic integrity in honor code and non-honor code environments: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9,70(2):211-234

5 Pecorari,D.Plagiarism in academic writing. Presented at the Navigating the New Millennium,34th annual TESOL conference,Vancouver,BC.2000.3.14~2000.3.18

6 McCabe,D.L.,Trevino,L.K.,& Butterfield,K.D.(2001).Cheating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 decade of research[J].Ethics & Behaviour,2001,11(3):219-233

7 McCabe,D.L.,& Trevino,L.K. Academic dishonesty:Honor codes and other contextual influenc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3,64(5):522-538

8 Pavela,G.Applying the power of association on campus:A model code of academic integrity[J]. Journ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aw,1997,24(1):97-118

9 Aaron,R.M.,& Georgia,R.T.Administrator perceptions of student academic dishonesty in collegiate institutions[J]. NASPA Journal, 1994,31(2):83-91

10 McCabe,D.L.,& Pavela,G.M.Some good news about academic integrity[J]. Change,2000,33(5):32-3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描写家乡风景的英语作文下一篇:抗台防汛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