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2024-08-03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共5篇)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篇1

教师的人文素养, 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指教师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 是教师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实现的自我超越。高中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历史教师对待历史、社会、他人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 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表现为历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与修养, 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

由于受当今社会教育商业化、产业化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由此导致历史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和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功利化:评价一所学校, 只看其升学率, 只看分数。人文素养作为理想被放在一边, 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渐褪色和消失。教学观念落后化:课堂上部分历史老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合作态度和探究精神, 缺乏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知识结构单一化: 部分历史教师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相对忽视人文知识涵养。创新能力薄弱化:由于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视野狭窄, 学术环境封闭等原因, 致使教师失去创新能力, 从而使自己创新能力不足, 墨守成规。

二、提高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1.创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是提高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前提。

校园是教师最稳定、最长久的生存空间。创建人文校园, 除了将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进行人文化设计、配置外, 更重要的是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文化。如聘任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进修制度、教研制度等, 都要从教师需求出发, 从教师愿望出发, 从教师实际利益出发, 真正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公地位, 营造自由、宽松、安逸、温馨的氛围, 真正有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人文 知识的学习和 道德情操的 培养 , 是提高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关键。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等, 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 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知识, 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 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甘于奉献, 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对学生怀有爱心、耐心和信心。

3.阅读文化经典 , 培养人文 科学精神 , 是提高历史 老师人文素养的来源。

文化经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描述与阐释, 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如中国古代就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人格, 倡导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 探索勤劳、朴实、和谐的道德观念,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西方文化主张关心人, 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历史教师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 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开阔视野, 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远离平庸和浮躁, 真正成长起来, 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4.不断交流 , 加强网络教 研 , 是提高历史 教师人文素 养的途径。

“你有一个苹果 , 我有一个苹果 , 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也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流,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人们渴望交流, 网络交流更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媒介。高中历史老师可加入刘克明老师主编的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高中历史网站, 里面内容丰富, 资料详尽, 是提高历史老师专业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还可以加入江苏历史教研网QQ群, 相互交流, 共同探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新时期教师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网络是此途径得以快速实现的最佳方式。

5.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 是提高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

历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 国家和民族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 全依赖我们今天的人文教育, 历史老师重任在肩, 光荣又艰巨, 应怀着一份激动、一份荣幸、一份庄重, 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历史老师更要不断追求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育的生命, 是教育的阳光, 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 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三、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任重道远

“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 , 如果没有现代科学 , 没有先进技术, 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 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 不打自垮”。历史教师要用自身人文素养影响, 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 成就自己, 成就教育。总之, 努力读书和学习, 提高人文素养, 培育人文精神, 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 是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 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篇2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历史思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0-01

高中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历史变革中感受到人文精神,从而产生精神信仰,对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很多学生在个人素养方面普遍较差,并且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或叛逆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精神信仰,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效率和质量。

一、高中学生塑造人文精神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人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资逐渐丰富充盈,因而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思想越来越不被重视,人们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并以财富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高中时期是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树立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精神层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

长久以来,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都将目光集中于创造物质财富中,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实际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都是要消除愚昧落后,找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不同的是,人文学科探索的是社会发展的大的规律。人文精神在人类建设社会进程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核心和内容,同时也能够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所以说,人文学科能够直接影响科学的发展并为其提供导向作用。

3、能够反映出民族的文明水平

古代中国有震烁古今的灿烂文化,有令世界震惊的四大发明,诞生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全民人文精神,才能够提高文明水平和个人素养,从而才能够使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族文明,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在高中阶段通过历史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历史教育的基本任务和重要作用

1、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在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发展后,有助于学生从中吸取人生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其次,通过学习和鉴赏一些有益的历史小故事,以及一些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能够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在学历史的过程中有效形成人文精神,并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史为镜,增强忧患意识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中国既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又几经衰落,在近代成为列强侵略和企图瓜分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又开始逐步崛起,走向复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忆苦思甜,使学生不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应铭记于心,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特别是对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抗日战争电影或让学生观看一些历史战争图片,通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人文精神塑造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其本质就是使学生接受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熏陶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这些内容都蕴含在丰富的历史文化当中。

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领会历史情境,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方法来理解历史,这可以使学生从各个历史事件中了解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学生还能从各个历史事件中发现美,欣赏美,形成历史审美能力,这也使得学生更容易领悟到人生真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后又能引导其进行创造,从而完成从发现美,欣赏美再到创造美的这一过程,而这正是人文精神塑造的核心内容。

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中学生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储备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外,更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因为国民的素质和修养更能体现一国的文明水平,为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兴旺发达。因此,作为人文学科核心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成林萍.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03)

[2] 陈普辙.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9)

[3] 杨玉玲.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其在提升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14)

[4] 吕效华.论历史审美对国民人文精神的培育[J].今日中国论坛.2008(07)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篇4

一、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重点是使受教育者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其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 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 人的教育被忽略, 人力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为时尚, 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 很多学校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 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历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 把人的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 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首先, 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就是为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位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一切, 即在人身上实现伟大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有了这样的思想, 才能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其次, 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就教育观而言, 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 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创设平等、人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充分开放自己的心度, 凸现主体性, 张扬个性, 释放创造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再次,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人文修养, 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 同时, 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 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二) 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利用历史教材, 又要

做到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二者相结合才能起到加强人文教育的作用

历史教学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 人文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的感染力,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在教学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的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的说服力是靠摆事实、讲道理。征信有据, 以理服人。历史教育如只重摆史实, 不重讲道理, 或只重讲道理, 不重摆史实, 均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前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后者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具体特点。历史教育要产生较大的说服力, 正确的方法是做到观点与史料的统一, 应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 议论为辅, 夹叙夹议, 寓意于叙, 起画龙点睛、启发思考的作用。

(三)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有利实施人文教育

课改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屡见不鲜, “穿新鞋”依旧“走老路”,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也没有创建教学情境的意识。这极大的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或工具”。教师要信赖学生、尊重学生,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综合, 自己设计图表、构筑历史知识体系, 有利于促进他们逐步树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四)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方法并重, 既授之以“鱼”, 更授之以“渔”。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但是, 学生却反映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更多是关注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 导致他们对历史学科“敬而远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法。《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倡导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通过历史教育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以及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为将来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加强人文教育既是对中学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 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改革传统教学,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的优势,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在知识传授中, 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扭转了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 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历史教育要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 这已经成为今天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动力, 使中学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宋成剑.近期人文精神研究述要[J].社科信息, 1997, (1) .

[2]何成刚.人文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01, (9) .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

[4]朱启胜.人文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 (3) .

[5]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7) .

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 篇5

摘 要:通过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課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阐述了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具体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培养人文教育;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教育关怀,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体验人文教育。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课程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关键词: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人文教育

一、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

1.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在这里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段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

2.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就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3.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人文教育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文”。

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4.全人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5.使学生自由和谐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主张:学生在完成必修学时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情形进行选择性学习;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发展特点。理科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种课程情境中能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二、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1.在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把握人文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人类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完善人格与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塑造,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人文教育。

2.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关怀

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没有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护和尊重,感悟人文教育思想关怀。

3.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让学生体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理科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和意义的客观分析和演绎推理,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重视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性。

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全人”、全面和谐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精神世界与物理生命层面,在灵与肉的深处体现人文教育。

4.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诸如自己的知识、情感、心理等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的活动”,是使他人、它物融入人心、感动人生命的活动,理科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相应的人文教育思想行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3.

[2]方红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设计及其价值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西安站的培训讲话,2006-06-20.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4]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6.

上一篇:华人经济下一篇:现金流量分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