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2024-12-05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共12篇)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1

历史学科承担着知识传授、思想品德教育和智能培养的三项任务。要使学生爱自己的祖国, 成为建设之才、栋梁之才, 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十分广泛。教师应该时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己任, 深入研究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并做到统筹安排, 通盘考虑, 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任务。

中国悠久的历史处处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把这些内容编成教育系统, 在教育中层层渗透, 不断强化,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里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在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学习中, 根据初中各阶段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 首先让学生从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的认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十分先进, 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世界文化宝库中也镌刻着很多中国人的名字。秦汉、隋唐、宋元的高度繁荣令世人瞩目,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 恐怕世界文明的脚步也会迟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与讲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学生会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蕴涵着无限聪明才智的伟大民族,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要让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屈辱史与民族抗争史的学习中、在中外国家历史发展的对比中树立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要把学生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从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 到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 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从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都展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 闭关自守、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 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进分子、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 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强大的希望, 历史教师应该负起爱国主义的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系统的立体的教学结构, 精心设计, 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 突出重点, 就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 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 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 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学,爱国情操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2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将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

1、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当堂教学到的名人故事,如讲“宋金对峙”时,同学们就在课外阅读《岳飞传》,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就搜集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岳母刺字”让学生慷慨激昂,“**亭”让学生唏嘘不已,李四光抛弃国外的金钱和学位,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的故事,更使学生钦佩之至。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延续课堂知识,又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感。

3、看名人视频

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互联网弥补了这些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4、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的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的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爱国教育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心有全史,学高为师

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历史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

熟读史籍,驾驭史料,心有全史,学高为师。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否则就会把历史讲成一些孤立的点的偶然聚合。历史教师应熟读一些中外历史的重要书籍,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对各类基本史料的判断能力,辨别真伪。总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川流不息的活水。

二、历史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以“名人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辛亥革命时期有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崇高的品德,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用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从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通过这些生动事例的讲授,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激励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三、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科技是近代欧洲科技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四大发明”,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但我们不能用古代的辉煌来安慰今天的落后,同时我们不能因现在的暂时落后而颓废,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今天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胡锦涛提出四举措和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的刺激经济方案等均展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采。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的今天,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四、摆出事实,联系古今,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会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如讲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这一内容时,列举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从而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的豪情壮志;如讲述郑和下西洋时可与当前南海危机相结合,激励学生为富国强兵而努力;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时,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历史教学中,使用教具、图片、历史地图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办法

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秦始皇兵马俑、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日军在南京制造的种种罪行;如在讲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及其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时”可展示《沙皇侵占中国西北领土示意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六、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乡土历史更具体、更亲切,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乡土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定西地区虽然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山区,但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发达,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有“畜牧为天下饶”之记载,隋唐有“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之赞誉,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定西也曾被誉为“彩陶之乡”,曾一度出现过“车马塞道、轮轴辐辏、商贾不绝、极盛一时”的景象。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定西自

古人才辈出,涌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令人瞩目,可谓“人杰地灵”。,从文化名人、清官廉吏到帝王将相,可谓灿若群星,光照史册。汉代著名武将廉褒、辛武贤、辛庆忌、庞德,后秦君主姚苌、姚兴,西凉武昭王李禺,北魏名臣李冲,唐代宰相赵璟、李石和军事家李晟、李想,宋将王德、河北五马山寨义军首领马扩,元代开国功臣汪世显,清代第一名将岳钟琪等都功勋卓著,名流千古。东汉夫妇诗人秦嘉、徐淑的文学作品,文字清新,情真意挚,首开魏晋六朝骈俪之先河;十六国时期王嘉的志怪小说《拾遗记》,文笔靡丽,成为小说在唐代正式出现之前的最高形态;中唐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之传奇,曲折奇丽,脍炙人口;五代牛峤、牛济希叔侄之词作风流蕴藉,堪为花间派佳作;金代邓千江的名篇《望海潮》词,被杨慎誉为“金朝第一”;明朝金銮的散曲清园浏亮,享有盛誉;清代张晋、吴镇的诗词雄浑雅致,为人所重;王了望的书法卓尔不凡;近代学者张维治学严谨,其史学、金石学也成就卓越。在民主革命时期,定西大地也曾写下光辉的历史:在这里1917年爆发了甘肃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甘肃护法运动;1935—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在这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榜罗会议”;在这里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大气磅礴的光辉诗篇《七律·长征》。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陇右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红军的精神世世代代激励着这里的中华儿女。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使他们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60年来,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温饱、小康并逐步向富裕迈进。科学、教育、航天、军事、外交、经贸、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4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策略,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时代的发展与振兴民族经济, 消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现阶段的学生教育状况来看, 一定程度上来说,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 我国正处于历史的变革点和改革的深水区, 不少在平时教育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 如何能够在新一代的我国历史发展的继承人中持续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相关的历史学习氛围之中进一步加强其爱国主义文化学习的重要目标, 显然是当前状态亟需要改善的一大问题。

一、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爱国主义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情况, 所以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出现冲突时, 中学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这时候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中学教育目标中的位置已不是那么显眼了, 有的地方社区提出了用公民教育来取代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近年来“, 台独”分裂势力推行渐进式的“台独”, 这在历史教科书也得以体现。2004 年台湾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等一系列分裂祖国的行动, 这些割舍历史和分裂祖国的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同时, 中日两国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争议还余音未绝。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都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二、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本人就自己的教学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原则和发展方向:

(1) 客观性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 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 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客观性, 由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 在向学生做讲解的时候, 很难脱离教师角度的个人判断, 在讲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时候, 有些老师过多的加入了一些个人情感和个人理解, 并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历史内容, 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国家、民族产生正确认识和正确理解, 在过度主观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下的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对于现今的和平理解, 对于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狭隘。在爱国主义结合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 本人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客观性。

(2) 真实性

历史是一门讲究真实的学科, 历史的真实是容不得虚构的, 然而根据现阶段的网络和影视的发展, 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也出现了大量虚构的桥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被其影响, 导致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偏差, 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尤其容易被现阶段一些煽动爱国主义情绪的影视作品影响, 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历史事实和艺术创作的区别, 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 让历史教学回归到正轨, 爱国主义在历史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下, 作为思想教育方面为学生做具体的讲解。

(3) 实际性

在本人撰写论文时期的调查走访过程之中了解到, 不少学生反映在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到中学历史教育的课堂上来看, 很大程度上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细微感知能力, 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局限在说空话、讲概念上, 仅仅作为口号来宣传, 没有落实到实际, 更没有结合一部分特定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 既没有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感受到民族国家自豪感, 也没有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历史的复杂性和民族综合意识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比较空洞、难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教育的内容也比较枯燥, 仅限于堆砌史实材料, 并不加以分析, 没有从细节出发让学生有比较细节的感受。

(4) 丰富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不少学生对多媒体的认识提升使得认知能力和对于信息接受的挑剔性也同样在不断增加, 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没有办法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的相关要求和时代发展的特点, 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学生认为假大空, 没有办法真正的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用。

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 应该发挥现阶段媒体的优势, 多加采用现阶段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针对于现阶段媒体的认知情况有总体性的引导和认知, 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对于整体信息化社会的综合的丰富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流畅性进行一定的加强。摆脱传统模式之中的爱国主义教学的陈旧观念, 采用活泼新颖的形式, 对学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功用。

三、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 产生式教学策略

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之下, 首先让学生对于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现阶段的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有总体的认知, 对于历史课本中反复出现和强调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课堂上的历史教育任务相对轻松, 教师能够在发挥的过程之中体现出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相对提高和相对认知程度的拓展。

(2) 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在一些偏向于可讨论的相关内容的课程之中, 可以主动的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 在讨论中,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带来互相之间对于学习内容的启发和认识, 针对于当前的学习现状所产生的一部分问题和对于爱国主义认识有偏差的部分能够有很好的纠正。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高效率的主动学习, 吸收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学习和兴趣高效率的相互结合, 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功用。

四、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存问题

现阶段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等方面总结起来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教育理论上未能很好地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理论陈旧, 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2)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与社会要求、中学生的心理需求错位, 盲目地把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的起点, 缺乏必要的梯度和过程。

(3) 教学内容的单调性。由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过于狭义。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简单的说教,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味同嚼蜡, 学生毫无认同感。

(4)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由于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说教、一些视频音频资料进行传递, 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内心的体验较浅导致了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程式化、公式化的境地, 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5)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评价沦为形式, 无法科学地反映教育结果。而且从中学历史教学课程可以看出:爱国主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继续得到体现并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新课程改革后, 弘扬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加强。

参考文献

[1]陈登智“.爱国主义”:内涵与表达[D].复旦大学, 2009

[2]王毅军.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思考[J].新长征, 2010 (04)

[3]董琴琴.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简论[J].法制与社会, 2012 (14)

[4]李朝晖.资源环境安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课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05)

[5]赵星.提高艺术类考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4

[6]刘单丹.论插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 2015

[7]阚麒吉“.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 2015

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篇5

山东省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 徐玉军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傍贷的。近几年来,我校历史科组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 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 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 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总书记曾经指

出,“爱国主 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 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 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这是爱国之举。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 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 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级主要进行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④高一级主要进行中国国 情和民族团结教育;⑤高二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⑥高三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定这些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中学生年龄的特 点,另一方也

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 反映出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 ”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 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 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 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 热情。

我们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初一级组织 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在初二级组织以赞颂民族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在高一级组织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内容的“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等等,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还在全校举办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大观园”,让学生通过热闹的游园活动,在欢乐的 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

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 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 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 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 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 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 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 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 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 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站 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们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便组织 学生到沙河镇参观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国捐躯的英勇事 迹。在场的学生面对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默默地致哀,离开的时候还留下了悼念的花环。如此利用爱 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 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实实际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 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 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 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 的贡献。

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改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和支前积极性的时 候,结合讲述当今爱国如家的军嫂韩素芸的事迹,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后者是为保卫和 建设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都是爱国之举。使学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 爱国主义 教育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矗。

第一,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确立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二,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当家作主人。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后来人难以体验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學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要进行改革开放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中国这艘几乎撂浅的航船引向了辽阔的海洋。十几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物资丰富,职工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从每个家庭的变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这些讲授,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贡献的责任感。

第四,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有过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中学生将来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7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我用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历史事件分析:现象与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而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 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不能被现象和假象所迷惑。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这个历史现象来具体运用现象与本质这个唯物史观原理。在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设计一道思考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倒退吗?”从历史上来说, 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从表面的历史现象来看是一种分裂局面的形成, 这种局面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倒退。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这个历史现象?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首先, 从政治方面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是东汉末期社会动乱之后, 各方势力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形成的历史局面, 社会政治从最初的多个割据势力的纷争逐渐发展成三个主要的政权势力, 大的政治势力吞并小的割据势力, 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对立均衡势力, 使社会政治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局面。

其次, 从经济方面来说, 三国时期, 三个政权为了增强各自实力, 纷纷采取休养生息和加强生产的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看是一种分裂现象, 但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而在三国鼎立局面现象之下, 还蕴含着社会走向统一的大趋势, 这也为其后西晋重新实现封建社会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这才是三国鼎立局面现象下的本质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倒退, 在分裂局面的表象下蕴含着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历史本质。从这一历史现象中, 我们还可以印证另一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前进, 而是充满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人物评价: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 即英雄人物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造就了历史发展的结果。那么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呢?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我们可以以拿破仑为例, 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

首先, 所谓“时势”, 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形势和环境。所谓的“英雄”, 是指勇武过人、具有英雄品质、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而令人敬佩的人。英雄人物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当历史的发展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摆在世人面前, 当历史的发展为这个矛盾提供了解决的舞台和条件, 就必然会产生英雄人物来组织和带领群众去解决这个矛盾。

其次, 拿破仑走上历史舞台也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时法国政局动荡, 督政府对内不能稳定政局, 对外不能抵抗侵略, 处在大革命中的法国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权来捍卫革命, 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将军拿破仑, 在几次大战胜利后声名显赫, 加上其自身所具备的才华, 成为了最佳人选, 于是拿破仑被历史时势推上了历史舞台。

最后, 社会的历史条件最终决定着英雄的活动范围, “英雄”只是“时势”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英雄都无法抛离时势而独立存在, 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能成为英雄, 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时势作为客观主体, 不因任何人而改变, 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时势的需要才是英雄产生的根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时势的要求才出现了英雄人物, 因而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说:“如爱尔维修所说的,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 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说:“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 那么他的角色也是会由另一个人扮演的。”

当然, 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 在时势造英雄的前提下, 由于个人性格、认识高度等原因, 不同的历史人物个体对于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三、历史局势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关于历史局势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判断的问题, 在这方面教学中, 我们可以试着从唯物史观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这种原理来思考和判断历史局势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在诸多的矛盾之中, 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则居于从属地位, 起着次要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没有主要矛盾, 也就无所谓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解决, 反之亦然;在一定的条件下,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相互转化。

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原理,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和引导学生对历史局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而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件和局势的发展脉络, 这对于锻炼学生从宏观高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抗日战争前后的中国历史局势为例,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首先,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而结束。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社会的主要斗争形势变成了以国民党为首的官僚集团、买办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首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之间的斗争, 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一些外国势力与中国社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国民党和共产党所分别代表的各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中国东北地区逐渐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意欲把中国纳入其所宣称的“大东亚共荣圈”, 使中国整体沦为其殖民地。在这种局势之下,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化, 从国内的阶级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 而国内阶级斗争就变成了次要矛盾。

再次, 当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 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就成为时代的要求, 而要解决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 蒋介石所宣称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必然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连国民党内部的民主人士和抗日派别也不再沉默, 于是有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共谈判、联合抗日。

最后,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驱逐了日本侵略者, 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 于是, 在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次要矛盾的国内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 推翻了蒋家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从而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 学生就可以对中国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总体历史发展脉络和趋势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这对于学生提高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必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上述三个唯物史观原理之外, 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中学历史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加强学生对于这些原理的认识和运用, 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 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 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8

我们的历史教学, 长期以来, 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 缺乏思想挖掘, 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其实, 我们的历史教学, 学的是过去, 为的是未来。我们培养的学生,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将来不是去当历史学家, 而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因此,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 除了传授知识外, 更应该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加强人文关怀, 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怎样去面对现实, 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所以, 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人文主义因素,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深入分析这些事件, 你会发现, 这其中蕴涵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人文精神。我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 关于萨拉热窝事件, 颇有这方面的感触, 并就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认真的总结。关于萨拉热窝事件课本在安排上篇幅很短, 从知识掌握的层面上看, 只涉及以下几个要素: (1) 时间:1914年6月28日。 (2) 地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首府萨拉热窝。 (3) 简单经过: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参观军事演习之后, 访问萨拉热窝, 途中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4) 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我在整合上述知识要点的基础上, 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挖掘和引申。

第一, 扼要介绍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简单经过。第二, 在分析萨拉热窝事件背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事件的实质和后果。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从目的上看, 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 具有爱国性质。对于两国之间的矛盾, 普林西普采取了暗杀的极端手段, 不但没能解决问题, 反而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三, 在上面两个层次的学习之后,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国际争端和突发事件, 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处理?在这里, 我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做了更深一步的引导。历史上:普林西普采取极端行为, 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一把抢挑起一场战争”。现实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历史的影子:2000年, 本·拉登出于对美国的愤恨, 制造了“9·11”事件, 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 一意孤行的美国总统布什绕过联合国, 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 给美伊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通过上述的古今对比和分析, 学生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矛盾和冲突, 应该保持克制和冷静, 对话与协商永远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 冲动轻率带来的只能是灾难。第四, 在得出上结论后, 我没有就此停止, 又作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从小的方面来看, 我们在生活中, 同老师、父母、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从大的方面来看, 国际社会中矛盾冲突不断:巴以冲突、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

通过上述引申、探讨, 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小到生活中, 大到国与国之间, 国际社会中, 面对矛盾和冲突, 都应该时刻保持克制和冷静,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 尽量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化干戈为玉帛, 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从凝固的历史中掘取出生活的真谛, 提高了人文素养。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9

一、渗透我国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不绝于耳,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有效利用这些内容,既要把基础知识传递给学生,也要把爱国思想渗透进去。例如,讲到夏商周时期,一定要重点突出,我们的祖先通过傲人的智慧,在青铜器建造方面,在早期天文学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领先于世界各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先辈的敬爱之情;讲到春秋战国就一定要提到响彻古今的四大发明,还有于当时遥遥领先西欧各国的冶炼技术,造船术等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讲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经济都达到顶峰,唐诗宋词元曲更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不知不觉中把祖先的辉煌渗透给学生,在此还可以盛唐为例,它是世界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屈指可数的国家,更是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社会发展也遥遥领先西欧国家,借此对比,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灌输学生以国家为己任,重振中华雄风。

二、根据先人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要想有效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提及此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竖起一面爱国的大旗。如“辛亥革命”这是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运动,这场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还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两者都是由学生带动的爱国主义运动。教师可以根据后面这两起以学生为主导的历史事件,启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继承“一二九”精神和“五四”精神,关心国家安危,维护民族团结,国家民族有难,绝不置身事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同样,在近代史上,八国联军侵华,日寇侵华,使中华民族死伤无数,险入万劫不复,都可以作为反面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三、利用先人诗句名言,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诗词往往倾注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刻骨铭心,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有很多这样的诗句和名人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甘为祖国献身;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多少无奈;林则徐“苟以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满是爱国担当,这样的诗句名言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借此在历史课上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句,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的这些诗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董存瑞抗日,林则徐销烟,詹天佑修路,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

四、结合当下热点实事,鼓励学生报效祖国

不屈的民族气节,顽强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原因,那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爱国教育”就是“拯救中华”,在建国之后,“爱国教育”则表现为“振兴中华”“爱我中华”。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上,一定要结合近代或者当下实事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培养。比如讲到改革开放,一定要重点说一下我们这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性突破,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以此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再比如讲到我国的运动健儿这块,傲人成绩比比皆是,是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让他们努力为国增光,收获了一枚又一枚奖牌。老师要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真正的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看待,有朝一日,用所学知识,回报祖国和社会。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是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气节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得以继续推行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体现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状况,少年强则国强,所以一定要做好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

[1]郭利贤.谈爱国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17:149.

[2]马卓.浅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J].世纪桥,2007,07:94-95.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一、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与当堂教学中内容相关的名人故事,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能延续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爱国情感。

三、看名人视频

互联网弥补了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的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四、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地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地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7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历史教师要钻研教材,把这些素材充分地挖掘出来,在教学中加以有效利用,积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体系。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供大家探讨与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历史使命感,就是人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从具体表现来说,作为后来人,在先人的基础上,好的方面要继承、发扬、创新,坏的方面则要摒弃、警惕、批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常用的方法有:第一,以讲故事或播放插曲的形式体现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第二,播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影片;第三,组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与烈士陵园;第四,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阅读、朗诵、写作、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第五,以板报或广播的形式宣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内容;第六,平时让学生观看或收听国际与国内新闻,随时了解时势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培养学生对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看法,了解祖国的历史和发展,感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不亡,最后发展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程,会让学生激起无限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我国在商朝时就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西汉时就掌握了造纸技术,东汉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更好的植物纤维纸;东汉张衡研制成世界第一台浑天仪和地动仪;南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唐朝僧一行推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至今仍坚实牢固;北宋中期,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南宋时期发明的罗盘针,用以指示海船航行,为航海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火药在西汉时就已发现,南宋制造出火炮、火枪,为世界军事工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文学、艺术方面,也涌现出了大量杰出人物和作品。通过讲述这些史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商朝时我国人民掌握了青铜冶炼和制陶技术,为商业初步发展奠定基础;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吴国开凿的邗沟,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南北运河的起源;战国时期郑国修的郑国渠、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秦朝时秦始皇所筑的长城,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之一。手工业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把丝织品运往世界各地,此外,冶铜、纺织、制陶、煮盐、漆器、冶铁业也获得发展。商业方面,金属货币普遍使用,早期的商业城市开始兴起。古代城市的发展,标志着经济的繁荣。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几万、十几万以至几十万居民的大城市,到了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新生力量。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决定他们是否能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重托,也将决定着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19世纪中期,英国挑起了侵华的鸦片战争,法国和美国也伙同英国对我国进行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割地赔款从中国人民身上吸吮了大量膏血,我国劳动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华民族遭受着空前的灾难。给学生讲清这一部血淋淋的帝国主义侵华史,让学生认清帝国主义本质及阶级仇、民族恨。此外,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重大发展,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伟大祖国母亲的可爱,增强爱国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容作凡.历史教学怎样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桂林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1).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 篇12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力图克服应试教育给历史这种“副科”带来的消极影响, 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 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 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 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 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 我从点 (落实关键点) 、线 (捋清基本线) 、面 (广铺知识面) 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 再现历史的情景, 突出情感的作用,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达到教育的目的。

“点”, 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 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 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 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 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 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 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 体会到爱国的情感, 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 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首先, 我结合乡土教材, 让学生说出重庆人民怀念邹容的方式 (今渝中区的邹容路和南区路上的邹容烈士纪念碑) , 通过设问, 引出了邹容从小立志, 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 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 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 不可不革命。巍巍哉, 革命也!皇皇哉, 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最后, 我以“风雨巴山遗恨远, 至今人念大将军”来结束对邹容的讲述。这样, 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 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 原来在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就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 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 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 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2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 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 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 通俗酣畅, 言词悲壮, 每写到辛酸处, 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 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 《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 为维护祖国尊严, 他主张立即回国, 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 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 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 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 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学中, 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 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 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 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 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 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 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 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 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 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是创立兴中会时期, 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 建立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二是辛亥革命后,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表现出屡败屡战, 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 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 探索真理, 以俄为师, 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 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 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 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 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面”, 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 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 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 丰富的物产等, 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 (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 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还通过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想到一百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维新志士, 激发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

上一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下一篇:语文课堂的节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