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中学教育(精选12篇)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1
摘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历史中汲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历史的额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弘扬祖国文化意义深远。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 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 要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这就要求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意识,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涵义以及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意识”, 学术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解释, 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 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 然后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并把它用于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目标的指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把丰富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 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意识培养中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历史是陈旧的知识, 学习过去的东西没有什么用, 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很多学校不注重历史课的教学, 加上学生和老师的不重视,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严重。其实历史事件是陈旧的, 但是其中反映出的历史规律永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前提是理解历史, 学好历史, 培养出良好的历史意识, 才能古为今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但是初中历史的主要学习阵地还是课堂, 最主要的引导者还是老师, 所以, 下面我主要就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不足做两点分析。
1、教师缺乏历史性的教学意识
观察现在的历史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历史教师满腹经纶, 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时候也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学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但是, 阶段性学习过后, 学生又开始了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 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是, 最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 这样的教学主要讲的还是历史知识, 学生掌握的也是知识, 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中死记硬背知识点, 没有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不能形成自我的历史观,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所以说, 教师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 应该用历史观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能够从历史本身的特点上来真正了解历史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2、历史意识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在历史的教学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一般讲到一个历史事件就必须要讲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等, 很多教师就错误的认为历史事件的起因就是一种历史意识,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对历史事件起因的思考是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一个方面, 但是这并不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形成需要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对历史人物关系的理解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环境的理解结合起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一起考虑, 辩证的来分析才可以。所以,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 首先要对历史意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深入浅出的对历史进行剖析, 让学生充分学习掌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那么, 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1、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我国历史教材从结构的设置、课程的编排、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 旧教材采用的是编年体体例, 如今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模块, 这些专题模块知识贯通古今中外, 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 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增强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第二、从历史课程的编排来看, 除了旧教材的必修课之外, 又增加了选修课、实践课和综合型社会课, 通过实践将现实和历史有机结合,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第三、新教材还在具体知识上做了调整和创新。比如, 与时俱进的体现了和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 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与时代需要相结合, 更注重面向世界。此外, 还增加可与把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内容。这种创新和调整把枯燥的历史学习变的生动形象,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教材的这些改革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具体的实现还需要教师的努力。
2、通过改革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上, 单纯依靠传统的知识传递时绝对无法实现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转变, 摒弃以前的简单机械的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 把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要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 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就是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主要的教学阵地还是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彻底打破传统, 改变单一的讲授法, 精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组织,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另外,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 比如组织历史话题辩论、观看历史影片、开展历史的调查等。
3、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修养
提高初中生历史意识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而历史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有历史教师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使教材的内容更好的被传授给学生, 充分发挥课堂和教材的组合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全面素质应该由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组成, 当然, 作为教师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历史客观评价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引导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接受愿望最强烈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 所以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欲望, 但是相对来说分析、判断能力依然不够成熟,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就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侵蚀, 所以加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日本侵华史后, 会对日本侵略者产生强烈的仇视, 甚至会极端把这种仇恨扩散到每个日本人身上,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正确的去分析日本民众和侵略军的区别, 避免学生产生狭隘极端的思想。然后告诉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 祖国强大了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类似于这样的引导, 既可以避免学生的狭隘的思想意识的产生, 也能够促使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完善的思想。
四、结语
中学历史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过去, 更在于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意识的培养。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历史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基于这个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把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它需要社会、学校、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恒清.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J].教学与管理, 2009 (07) .
[2]丘少晖.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 (07) .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2
摘 要: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进一步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被不断加强,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就需要不断强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培养,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本文分析了目前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以及提出了如何进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以期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心;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71-01
一、造成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1、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
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问题,这与当前社会、学校等普遍存在的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选出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学生主动提问题,这样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习历史的首要目标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历史教学的目的、方法、过程等都应当进行改进。
2、中学历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础,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通常是以课本为主,且形式多为文字、图片等,教学材料过于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与时代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历史教材通常会设定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让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标准结论所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无法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的课堂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教学方法功能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提问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更新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切创造始于疑问。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要仅仅在知识层面上止步不前,而是应当大胆变革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鼓励学生们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问题,开可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气氛。
2、提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思维方式培养以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历史歌曲、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使学生自己去接触历史、研读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让从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3、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历史教师还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与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事先设计好所要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审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流程进行提问,要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多样的史学观点和丰富直观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单单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中。
总之,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搭设问题平台,达到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不断思考、深入探究,以问题意识促进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探讨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篇3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观念;问题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对学历史的问题质疑能力和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上新课以前,教师每节课都应设置许许多多的兴趣问题,以在学习新课之前能够让学生对老师设置的不同问题产生更多的好奇感。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演出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未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未知的欲望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
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所提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总之,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问题平台,达到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教学目的。
如何来发展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尖锐而尚未加以充分研究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中的不足,作为历史学科的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设疑问难,启迪学生的思维。从心理分析可知,青少年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且希望对问题所涉及的现实、思想、信念或知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问题的教学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学习心理,因此,就能很好地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学则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为疑既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症结,运用已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發展学习历史的独立思维能力,又能从问题的诸多种矛盾之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反之,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滚滚而来的现成知识的洪流无情地卷走。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从各角度、各层次的领域来发展中学生的创新独立主动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力求能达到在历史课堂中,让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探索历史知识的不解。
参考文献:
崔文超.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4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自主探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历史问题”中, 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疑难等, 产生出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见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创造性人才素质的核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 历史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从复杂的历史知识中, 获取大量信息, 摄取有用信息, 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善人格情感, 端正价值取向。而要达到这样目标,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教学应该首先把学生视为问题的发现者, 然后才是问题的解决者。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了解历史, 是通过大量的史料, 在分析、舍取、辨别和整合的基础上找寻真实的历史。这是创造性的过程。但是,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只重视史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却忽视了如何提出新问题, 掌握的仅仅是知识与方法, 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逐渐被磨蚀。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 教学理念的落后。新课程改革中, 存在着形式与手段上的改进, 而对教育的目的、过程与本质等方面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在教育目的上, 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解题方法能力的培养, 而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基本目的, 是让学生运用史料、史实构建自己的知识, 提出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环节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识和运用。
其次, 教材的媒介因素。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 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强调理论, 缺少精彩的史实描写;过分地政治化, 缺少生活化;过分文字化, 缺少图片的感官刺激;观点固定化, 缺少对立的史学观点及史学发展趋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意识逐渐淡化, 创造力不断消失。
第三, 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农村地区或者建设比较落后学校的学生特别缺少问题意识。
第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历史学科的优势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 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则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问题意识也很难产生。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 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三、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解决对策
第一, 改变传统课堂价值观。传统课堂是教师建构、选定一个问题,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善于让学生提问题, 剥夺了学生的创造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一社会中, 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 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课堂中, 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与创造者。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价值观, 创造一个充满善意、宽容与理解的课堂, 积极、主动创设一个欢迎找寻和解决问题的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师应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积极注意学生的发问, 和悦倾听, 鼓励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崇高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注意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 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产生思维情感和创新火花。这样, 学生就会尝到发现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历史问题意识成为自我需要, 形成对历史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升华历史问题意识, 以利于终身学习。
第二, 学生兴趣、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问题天生与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大胆的想象相联系。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史学理论的分析、史学观点的灌输, 而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想象力的养育。那些对历史’充满兴趣、好奇与想象的学生往往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更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与想法。
第三, 教材编写的改进。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编写应当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问题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矛盾的说法、理论上和生活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之中。历史教材必须改变简单的史实叙述和理论分析, 叙述为主、史料为辅等状况。要注意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 如丰富的史料、各种史学观点, 相似的历史事件等。
第四, 问题思维的训练。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 知识储备的缺少制约着问题的产生。在平常的学习中, 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 在不断的碰撞、冲突中共融与升华, 为问题的学生提供肥沃的土壤.问题意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
第五,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特有的历史魅力、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的保证。教师以方法和手段示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达到“无疑处生疑”。主体探索能力的培养, 是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以历史学科的美感吸引学生。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5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张志新
摘 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和训练,很少顾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反响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学生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而又重要的知识,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讲,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因而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讲述“明末农民起义”时,如果仅仅讲述起义的过程是简单易行的,不但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很快就会淡忘。所以,我让学生联想一下:(历史教学论文 )如果自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政权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会被带入当时的情境,对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的裨益。
二、将开放性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道高质量、不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如,在世界近代史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首先介绍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进步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作用;“灾难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消极的,但也有进步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由于此题答案不唯一,这就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大量释放和创新火花的不断闪现。
三、将逆向思维引进课堂
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如,在讲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假如没有两个日本士兵失踪引发‘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其他诸如“假如慈禧太后早死,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逆向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进逆向思维训练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学)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意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64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论就是问题之一。而推行创新教育,既是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发展所必须的。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谐音”记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谐音记忆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让学生试着使用谐音来记忆知识点,其中八国“俄、美、日、奥、意、德、英、法”谐音为“我每日要一朵樱花”,对干涉割让台湾的三个国家“俄、德、法”谐音“我得发”,这使学生在笑过、乐过之后,萌生了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了记忆效率。实践证明,把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识记材料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义的语句,能让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记忆得又牢又快,并从中得出一些启发、感悟。
二、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学生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全民抗战》一课时,课本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若按课本常规,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上原有的两点原因就可以了,即美苏的支持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其实原因还有很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组大胆地讨论除上述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得出了很多原因。我将他们的理由一一列在黑板上面,然后全体师生一起讨论,并逐一排除,最终得出了结论,且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以问代教,做好教学“指挥棒”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思考、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比如我在讲《红军的长征》这堂公开课时先播放歌曲《十送红军》,渲染气氛,把大家的思绪带到那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赣、湘、桂战场上,带到那高耸入云的雪山上,带到那望而生畏的草地上,然后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一问题引入新课,同时提问学生:红军长征的“苦”在哪里?为何要进行长征?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去战胜那些困难?今天倡导的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有何现实意义?这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拉近了学生与所讲历史事件的距离,使其对所发生之事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体验到了历史,懂得了历史与现实并不是断裂开来的,而是有其延续性,进而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应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我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我从哪里来》时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再现原始人生活的场景:他们是如何应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碰见新的生产工具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通过表演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环境的艰苦,最终得出结论: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拥有的智慧而感到自豪。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学生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都会有意识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创新教育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单怀俊.《历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与教学》,2003(3).
[2]朱汉国,王斯德.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历史(北师大七年级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历史 ( 北师大八年级上、下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7
一、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使学生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学生胆小怕事, 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维迟钝、僵化。这是思维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 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 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结论, 允许他们提出古怪的问题, 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想象。例如, 在讲西安事变时, 有的学生提出, 蒋介石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应该杀掉, 为什么还要留着他?这就要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分析为什么只可留, 不可杀的深刻原因。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多加鼓励, 以消除他们的顾虑, 即使说错了, 教师也应该正确引导, 肯定其创新意识。这样,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轻松活泼, 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从历史事件中得以发现, 从思考发现中得以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也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学中除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之外, 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与学生自身的潜力, 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 给学生一个“异想天开”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求知欲的目的, 就必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的同时, 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认识欲望和对外界不可扼制的好奇心,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事件本身所特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以及独特的叙述问题的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 历史事件本身也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既有成功者的喜悦、失败者的痛楚, 也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和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要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 抓住历史事件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进行讲述, 其趣味性自然会溢于言表。也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例如, 提到班超, 教材中只介绍了班超经营西域的概况, 深入分析教材后可以给学生这样讲述:“想当年, 班超投笔从戎, 抛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离开繁华的京城, 在那遥远的西域奋战了三十多年, 直到七十时才回到京城, 他八月返京, 九月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班超的一生, 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通过这样的讲述, 不仅使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三、给学生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走进历史的新境界
叶圣陶指出:“作者胸中镜, 入境始于亲”, 这是讲创作, 同样的道理, 学生要学好历史, 也要胸中有镜,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要反复琢磨教材中的历史事件的情景, 如果教师能够通过研究教材, 体会出当时事件的情景, 讲起来必然会有声有色, 寓情于理, 同时, 也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例如, 讲到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沙俄首都彼得格勒时, 我先启发学生充分想象当时沙皇惊慌失措的情景, 之后作如下描述:“富丽堂皇的皇宫舞厅里, 灯红酒绿, 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和他的臣僚们翩翩起舞, 忽见一侍卫士匆匆走进, 附在沙皇的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 只见沙皇的脸色立即变得阴沉灰暗, 并歇斯底里地喊到:‘各位将军, 备上战马, 巴黎发生革命了!’顿时舞厅里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这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揭示出沙俄仇视革命的狰狞面目和急于镇压革命的心情,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发现其中包含的新因素
在历史教学中讲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时, 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历史事件再发掘、再认识, 从中发现历史事件所包含的新因素。如在讲五四运动一节时, 要带领学生分析除课本交代的现实背景和直接原因以外的因素, 从而认识“五四运动”发生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它是中国人在经受了半个世纪的屈辱经历后, 中国新生阶级力量的展示和爆发。再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 谈及民族英雄郑成功, 大家熟悉的是他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的历史史实。在讲课时, 依据有关的历史资料, 插入他晚年向往祖国大陆的情景。“郑成功率大军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后, 日夜想念祖国大陆。他晚年身患重病期间, 还天天挣扎起床, 扶杖登‘点将台’, 手拿‘千里镜’, 深情地隔海瞭望祖国大陆‥‥‥后来, 台湾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专门塑了一座郑成功的塑像。塑像面向大海, 遥望祖国大陆, 寄托着台湾人民一心与大陆统一的强烈愿望。”通过这样的描述, 把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形象又升华了一层, 而且密切联系了当前国家关于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大政方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受到很好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8
一、解读课标, 梳理知识, 帮助学生确立三年学程目标
三年学程, 就是让学生把高中三年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让学生从入学的第一节课起, 就了解三年学习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呈现知识框架来展示, 也可以通过解读课程标准, 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同时, 让学生明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发展方向。通过解读课标, 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模块中的专题史与初中通史的不同, 认识高中历史课的“课程性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解它与初中课标的不同:“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这样, 从必修到选修, 从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到高三学业水平测试 (江苏省施行的) , 学生都会有全盘的考虑和用心。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同时,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例说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 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学习,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兴趣, 启发思维,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作积极的准备。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时的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 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相关的旧知识会格外用心理解, 精力高度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高一历史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述历史故事、用PPT方式再现历史情境、选用图示以及一切直观教学手段接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是历史教学中重要一步, 但教学的成功要素不止于此,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所以, 设计历史小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适度的“挫折”会激发人强烈的探索冲动和奋发向上的动机。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不同梯度的问题, 逐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起学生积极的讨论、争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走向思想的认同。这一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历史的愿望。
三、指导阅读, 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学习中, 由于科目的增多, 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紧张。而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 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所以在历史学习中,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一基础教学中必须攻克的难题。而讨论只是消化阅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 从阅读载体上看, 要放宽限制条件。教材是第一选择。要引导学生读好教科书, 充分利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教育教学的专家编写的, 是最精练的教学资源, 所以, 中学教师不要舍近求远, 非要绞尽脑汁地找一些教辅资料去扩充教学内容。例如, 人教版教材, 第一单元的单元前言就提纲契领, 从总体上概括了全单元的内容, 教学中, 在讲每一单元前要引导学生阅读前言,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第一课又由红标题、正文、小字或图示来穿插,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阅读红标题中把握知识线索, 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正文和小字。当然,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补充一些史料, 来阐释历史概念, 分析历史问题, 或还原历史现场。在补充的史料的呈现中, 还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
其次, 从阅读的方法上看,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要求学生分段阅读, 把握每段的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标注, 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划出,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边读边分析, 训练学生的分析、阐述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不仅读本段内容, 还要在阅读中思考前面学习的知识, 学会纵向比较, 培训学生辨析能力。
再次,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之一。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通过主体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 会在阅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也会在阅读中产生一些问题, 这时, 再让学生适时地提问、讨论, 各抒己见。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总之, 高一年级是高中学习之始, 是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一步。高一教学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才能让学生走好高中学习的每一步, 走向成功。同样, 高一历史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准确定位, 激发“我要学”的目标, 并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科,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确立“我想学”的愿望,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树立“我能学”的信心。那么, 历史教师的教学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摘要:高一历史教学要强基固本, 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准确定位, 确立“我要学”的目标, 并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科,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激发“我想学”的愿望,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树立“我能学”的信心。那么, 历史教师的教学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9
一、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状况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着重点在于灌输历史知识,忽视思维引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1.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
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习惯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只注重了对学生灌输历史知识。教学往往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样使得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较佳,但是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成为“书呆子”。
2.思维引导的缺乏,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目前,很多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兴趣问题的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往往都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并且没留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历史课对于学习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只顾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机械、无思考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水平和自身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历史教学中应当多培养问题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些问题教学的气氛,通过设计情境问题、梯度问题等,提升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这样的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情境问题的设计,问题教学氛围的营造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来适当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将学生加入到情境问题中,将教学气氛营造起来。
例如,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学人教版的高中历史必修1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接受能力,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定义、意义、目标”等问题,进行分小组合作分析、探究,自主学习等,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之间共同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将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连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譬如,“大家假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提出,或者是另外一个主义,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等等。将枯燥、压抑的传统教学方式抛弃,采取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趣味教学。
2.梯度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梯度问题来强化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利用梯度问题,将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出,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状态和有问题答疑的状态中,再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提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人教版的高中历史必修课3 第一单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猜测封建教育中传统课程的内容、谁提出的等问题。在实际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参考,结合当前课堂所教的历史内容、知识提出一些问题,依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
3.杜绝伪问题和浅问题
提问是课堂中师生沟通最简单且有最有效的途径。问题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怎样和问题的质量好坏有密切的联系。应当杜绝提一些伪问题和浅问题,比如“同学们说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没质量的问题尽量杜绝。问题的范围不宜过大,问题的深度、难度应当循序渐进。直接提出一个很难很深的问题,会让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10
一、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
近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要发挥重大作用, 必须对外开放、自立自强, 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所造成的恶果应当成为前车之鉴。
2. 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 这是一种客观趋势, 是时代潮流。全球化已经影响和改变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并将继续影响和改变各个民族、国家。在当前全球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历史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未来, 着力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世界意识。
3. 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习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些规定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世界意识的教育, 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历史教师在观念上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轻视世界意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已推进近十年, 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历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的缺陷,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仍更多地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采用讲授、灌输等陈旧的教学方式, 忽视对话交流、分组合作、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等先进的学习方式。
2. 历史教师挖掘教材中世界意识的能力不强
一部分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关注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爱国主义、以人为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观点、人民群众与伟大人物的关系、科学发展等传统目标, 对世界意识、全球史观则思之甚少、挖掘不够。另外, 传统历史教材在内容编写上较为注重理论性、概括性, 而在人文性和形象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能力。
3. 历史学科世界意识教育评价手段滞后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 同时也提供了诸如观察法、活动法、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法等新颖的评价手段, 出现了从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关注质性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喜变化。但目前历史学科的评价操作仍然受制于教育体制、教育考试制度、测量手段及技术, 不可能在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
三、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策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全新的教育理论, 潜心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实施策略, 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方面有所创新和成就。
1. 加强教师的学识修养,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关键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 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为艰难。教师首先要掌握必要的世界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新版教材、考试说明、教学要求、新课程理念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准确把握课改理念和课改方向, 同时要关注相关的重大时事, 养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其次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世界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个性化、内隐化的特征, 教师如果不能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 势必会出现无的放矢、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世界意识教育因素。
2. 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内心体验, 促进世界意识生成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构建激励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环境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起着重大影响。从某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构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是束缚学生学习的桎梏。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师生间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这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驱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满足学生的安全心理和尊重心理,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和创造。
2.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这必须从学生减负的话题说起。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沉闷,作业如山,成天的测验、考试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喘不过气,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哪有什么创造意识培养可言!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过:要使学生有所创造,那就需要学生有自由空间。的确我们平常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也是给学生自由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当让学生们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去触发思维的灵感,用奇思妙想去探究事物,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想象就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发明,没有想象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发现。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收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我在讲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请你根据历史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也尝试去评价拿破仑。这道题颇有难度,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打开想象的翅膀,联系当时的历史实际,畅所欲言,各有见地。最后学生梁某在总结发言中是这样评价拿破仑的:首先,拿破仑是法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发动“雾月政变”而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巩固统治,拿破仑进行多方改革。对内改革财政,加强法治,强化机构,镇压叛党;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盟,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激起别国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最后作茧自缚,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亡。这样的答案我一一加以肯定,然后,我明确地提出:无论认为拿破仑有功或有过,都要以充足的史实来证明观点。这样,学生从中学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不断拓宽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教学中的民主和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建立民主平等的教与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这个学生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壁”。其实,按照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认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都要做到“不耻下问”。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拘泥于教参书上的现成答案,不拘泥于教师的意见和结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我讲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注意不过早地谈自己的结论和见解,要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从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到它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及同大化改革相比,它的异同在哪里,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等等,师生经过民主平等地学习和讨论,都获得真知灼见,受益匪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材内容的传授,而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开阔视野,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创新。例如在講授“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这一内容时,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而是有机结合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台湾回归祖国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我用港澳回归后依然繁荣稳定的史实,来说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创造性,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历史教学五花八门,“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得老鼠就是好猫”。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有利于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好教法,都值得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 广西容县六王中学)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问题意识
综合性、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历史的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逐渐强化。
2、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结构
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历史课堂结构是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提问意识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历史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历史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积极有效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根本举措,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督促学生关注历史的发展,提高历史敏感度和兴趣。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材中所选用的历史事件大多具有典型特征,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历史发展状,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第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历史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历史的学习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历史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人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都是处在一个共同体中,他们的命运、节奏休戚相关。因此,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所产生的具有意识色彩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互动则是交往活动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互动”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的意义所在,同样的,互动对于学科的进步也至关重要。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是培养初中历史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举措。目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搭建的互动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QQ空间。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上传至QQ空间,学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教师可将历史思考题展示在QQ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互动既可以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第二,微信朋友圈。教师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享,信息世界无所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益的资源,而微信朋友圈则是一个集沟通、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第三,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作为作业布置和疑问解答的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教师进行批阅和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极大的培养。
5、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语文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有关历史学习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精神和历史素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历史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以及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8:184.
[2]赵晓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98.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07-27
历史意识与效果历史论文07-05
历史文化意识07-28
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08-28
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09-16
历史课培养创新意识09-07
性别意识教育10-19
国际意识教育07-09
档案意识教育07-31
维权意识教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