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教育

2024-11-25

环境意识教育(精选12篇)

环境意识教育 篇1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工业造成污水和尾气等的排放, 甚至是公众的不文明行为都造成空气的污染, pm2.5严重超标, 城市雾霾情况频繁出现, 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了对生存环境加以保护, 我国环保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从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要想深入人心, 就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宣传形式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进而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全民意识有所增强, 并付诸行动,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要想良好的生存下去, 必须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在环保观念的指引下实施环境保护行动[1]。当前, 有些社会公众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并且国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因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 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进而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2.1 明确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并开拓教育渠道, 将全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中, 从而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那么环境宣传教育就要明确重点[2]。在开展宣传活动时, 利用法制方式来普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 所开展的保护法律宣传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结合群体的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计划, 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 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需要将法律与保护联系在一起, 让公众学习到实用的保护知识。

2.2 多样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育部门可以在社区、乡镇等区域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普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街头广告牌和小区墙报等地都可以张贴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的条幅和标语。例如, 城市的车体都有保护的宣传图案, 人们可以观看到宣传的景象, 而且这样的宣传教育形式成本较低, 同样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的效果。

2.3 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网络成为各种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以微博、手机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公众可以浏览到众多环境保护信息, 然后在网络上对话题加以讨论[3]。当然, 环境保护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实现百姓吸收宣传内容, 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之,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网络化的特点, 并且利用网络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4 公众力量

国家政府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必须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以新闻媒体的方式向公众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 公众之间再对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讨论和研究,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策略

3.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性

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形式。要想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必须结合不同群体, 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 建立保护教育宣传阵地, 网络、报纸和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阵地。例如, 在“云南环保局网站”内[4], 宣传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在该网站内, 公众登录网站后, 即可浏览到环保宣传知识, 并观察有关环保的宣传片, 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其次,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员还可以走进基层, 尤其是农村地区, 这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走入基层更有利于对环保知识的普及, 工作人员可以向民众讲述环境的现状, 并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 还可以发放一些书籍, 让民众通过书籍了解如何做好环保的常识, 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扩大宣传范围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深入人们的心中, (可以) 通过扩大宣传对象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 所以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 学习和接受知识更容易,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向青少年灌输保护宣传教育知识, 非常有利于提升其保护意识。向青少年宣传保护知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 加大保护教育的教学力度, 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保护知识,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绘画和书写有关环境的内容。此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 讲文明树新风, 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活动中, 对街道和社区中存在的垃圾予以处理, 保证生存环境的清洁。

3.3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公众的力量比较强大, 所以为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发挥公众的作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十分强, 并且生产力相对较低, 环境保护行动未能全面开展[5]。因此,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每年将财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教育人才和购置宣传设施上, 从而确保宣传活动有效开展, 因为只有教育单位人才结构更加完善, 才能健全宣传工作。同时良好的宣传设施有利于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听、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从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 全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并开展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让全民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活动, 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些工业和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使得环境不要受到威胁, 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展开了研究, 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目标,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得社会公众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1) :10-15.

[2]李成金.云南湖区公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浅析[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Z1) :30-32.

[3]梁光源.提高宣传实效服务环保大局[J].环境, 2014 (3) :36-37.

[4]钟新.全民参与:培育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环境宣传教育[J].环境保护, 2011 (12) :32-33.

[5]王再兴.浅谈盘锦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 2011 (11) :354, 327.

环境意识教育 篇2

————环境与规划学院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方案

为贯彻落实学校聊大团发[2010]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精神,迎接我校团员意识活动月的到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学习、成长成才,体现当代大学生活力,展现学院特色,营造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学院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本着“以人为本 奉献社会”的理念,确立了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方案,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一、指导思想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学习、成长成才。

二、活动主题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成才

三、活动时间

5月1日至31日

四、活动内容

1.“我是一名新时代的共青团员”团员意识教育主题活动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使广大团员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成为具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的合格团员,成为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的模范。在本次意识教育主题活动中,要借助强化团员意识的有效载体,亮出团旗、佩戴团徽、唱响团歌、过好团日。采取灵活多样、团员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好团员意识教育“五个一”活动:集体过一次团日、开展一次读书会活动、举办一次团史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专题演讲比赛、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团员意识教育“五个一”活动,推动和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活动时间:5月1日至15日

负责团支部:09级1班——6班

2.“青春耀齐鲁”主题团日活动

根据团省委要求,2010年5月4日,全校共青团员统一组织开展“青春耀齐鲁”主题团日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升国旗、戴团徽、唱团歌、集体宣誓(新团员集体入团宣誓,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团旗下讲话等。集会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因地制宜,以学院特色为载体,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参观、文体赛事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寓教于乐,达到增强团员意识教育的目的。

活动时间:5月4日

负责团支部:08、09级所有团支部

3.“青春献祖国”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文件精神,我们要结合实际,重点以“爱校护绿、美化校园”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活动时间:5月16日——31日

负责团支部:09级7班,08级1——4班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普遍开展。各团支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把增强团员意识作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团的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切实在规定时间内按统一要求组织开展,切实达到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工作目的。

2.勇于创新,突出特色。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要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紧密结合,要整体谋划、精心设计好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各阶段的目标和内容,扎实做好组织工作,要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创新自选动作,突出体现青年特色、时代特色、学院特色,聊大特色。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要严格遵循活动审批程序,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切实保障活动圆满顺利,万无一失。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和

成果,使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环境与规划学院分团委

环境意识教育 篇3

一、利用漫画图片培养环境意识

地理教材关于树立环境意识的漫画图片颇多,例如:义务教育课程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951.2.“垦荒者砍倒树木烧毁”“在烧荒的土地上,播种农作物”P96 3.“林地上砍树开荒”这些漫画绝不危言耸听,热带雨林面临的危机已是全球问题,教师在漫画的讲解中,使学生认识到过度砍伐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产生危机,从而产生环境忧患意识,进而自觉保护环境,让自然同人类协调发展。

二、利用知识点培养环境意识

教育学生树立环境意识,除取材于地理教材,更多的还是取材于课外知识。课堂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远远不够,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火焰,从而达到燎原的效应。

三、利用事例培养环境意识

根据中学生抽象思维较差的年龄特点,多利用实例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沙滩裸露的黄河,上游的大水漫灌、截流,使河南、山东段的断流现象上移到内蒙古,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

四、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自我环境意识

1.通过考察进行自我环境意识教育。可组织不同专题进行乡土调查:以水为主题,调查家乡水文特征,以土地为主题,统计家乡近几年土地利用结构有哪些变化,将其写成调查报告。

2.通过大讨论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组织不同形式的小品文、演讲稿,利用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宣传、交流,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利用实际行动使环境意识由观念走向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做起,加强意识,以教育、示范的强大功能引领社会乃至全人类都来保护已知人类生活的环境。

总之,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地理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今天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环境意识,处处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刻感到历史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环境意识教育 篇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尽量减少污染, 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 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 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 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 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 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渗透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CO2污染。结合讲CO2的性质, 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使全球气候变暧, 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 将使冰川融化, 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 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 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 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 测定雨水的pH值, 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 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 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 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节约能源, 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之,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 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 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平时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 有些学生动手之前也没有好好想一想, 因而做化学实验时, 就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虽然简单, 但易被人忽视, 又对实验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人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员, 现罗列一些学生常见的错误, 以资参考。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实验完毕, 先移酒精灯, 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使水倒流, 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 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 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 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 用量具 (量筒和滴定管等) 量取液体时, 视线往往在上方, 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 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 或插入水中太深, 气体无法逸出。

6. 使用滴管时, 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 在做实验时, 试剂瓶塞张冠李戴, 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 或者相反, 造成试剂污染。

8. 药品用量太多, 如硝酸与铜反应, 铜量太多, 生成大量的毒气, 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 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 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 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 就去取另一种药品, 造成严重污染。

1 0. 试验氨的溶解性时, 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 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 1. 做中和滴定实验时, 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 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 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 造成误差。

1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 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 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 3.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 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 4. 实验结束时, 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 桌面也没有整理好, 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环境意识教育 篇5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所建造的人为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称为环境道德。在我国环保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0年9月成为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约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尘粒、废气(SO2、NOX、CO2、CH4)、光化学烟雾(NOX和烃类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甲醛(装修材料散发气)。

水体污染:酸雨、重金属、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塑料、几百年难分解,可降解塑料)、废旧电池污染。

食品污染:食品可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绝对不含有害物质,与食品颜色无必然联系。也有人把绿色食品定义为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由海洋提供的食品,如海带、海参、紫菜等。白色食品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如食醋等。例如:“瘦肉精”能加速动物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加,但有很强烈的副作用,出现中毒性心悸,肌肉食颤动,手抖,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血钾。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音、放射性、热、电磁波等)、能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图片资料:震耳欲聋的马达声

通宵达旦的卡拉OK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可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如SO2、NOX、CO2、CO等,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一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物质,如XO3、H2SO4、HNO3等。

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

主要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是指将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值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污染指数在50以下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优:②50—100,二级,良③100—200,三级,轻度污染:④200—300,四级,中度污染;⑤300以上,五级,重度污染。

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X和总悬浮颗粒物。

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10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氯污染物地近地层积累。SO2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与大氯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病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NOX、CO。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的日光作用下,形成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市全镇为浓雾覆盖,4天中残废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三倍;1岁以下约为平时的二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的前一周同期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炼制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重金属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十多人。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7、8月份超过13000人,16人死亡。

水俣病事件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地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就是因水俣市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废水排入港湾,经食物链富集到鱼、贝体中。人吃了鱼,贝而中毒。水俣病患者语言不清,走路不稳,四肢麻木,严重的眼睛失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中毒283人,60人死亡。

1963年——1979年三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研究环境问题涉及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千百年来,在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选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矿藏的开采,各种金属的冶炼,都是取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其余部分作为废物抛弃。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人类抛向自然界的废物毕竟数量较少,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容量将其分解、稀释、净化。那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在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污染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每年都有数以几十亿吨计的废物抛弃到环境中,日积月累,终于达到大自然再也消化吸收不了的程度(所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化石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到70年代已增至70亿吨——80亿吨。人类每年都在实验室制造出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并投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南极大陆冰原覆盖层、荒无人烟,但从处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滴滴涕;在北极附近格陵兰的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说,污染无所有在,世界上几无净土。

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成千上万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无法再生,无法弥补。

文字资料: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毒氯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

一“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文字资料: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空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硫酸和硝酸工作未被处理的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酸雨里含有许多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是硫酸和硝酸,通常以硫酸为主,90%来源于煤的燃烧。

文字资料:由于酸雨产生,以及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世界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区亚马逊热带林近十年已有40万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到2000年,全球每年将流失土地240亿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许多的生物种类将濒危和灭绝。

图片资料: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

图片资料: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模糊不清。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也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附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影响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XL2等氟氯为烃和NO等氮的氯化物。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 cl+cf2cl

o3+cl→ clo+o2

o+clo→ cl+o2

总反应为:o+o3→ 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宵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三、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图片资料: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土地沙漠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资料:老人与孙子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了解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飞跃的阶段。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有所损害,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了。

图片资料:①土地沙漠化

②洪涝灾害

③沙尘暴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化石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度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

文字资料: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200—500年不变,塑料制品可存留450年,玻璃可存留400年以上。

废旧电池、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应首先分类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垃圾:①垃圾填埋:既可处置废弃物又可复土造地

②垃圾焚化:原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填埋,同时消灭了各种病原体

③垃圾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高压制成的垃圾块用作填海材料。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

2、节约用低,在校内外不乱扔纸张,包装袋,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

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

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

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7、拒吃野生动物。

环境意识教育 篇6

【关键词】环境意识素质教育注重实效

1 环境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变革,包括人类价值观以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人民的环境素质,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特别是从幼儿、中小学学生的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具有环境意识,具备环保技能,养成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早在1975年联合国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就制定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提出环境教育不仅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更要培养其环境的态度和价值。1977年1月的赫尔辛基区域性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建议:环境教育要贡献于人类共同的福利,关切全人类的生活,就要加强环境价值意识。为此,我国由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小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伟业。

2 必须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环境素质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今天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如果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覆辙。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700多万,在校生约2.2亿多人。贯彻从小抓起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在我国,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意识就不可能成为全民族深层的自觉意识,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很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践行动而得到多施。在这个意义上,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与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 环境意识教育贵在多方联动、常抓不懈

健康而完整的环境意识是21世纪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环境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确定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这一“国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努力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环境素质,在中小学学生中树立正确而全面的环境意识。要全面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人均与国情意识、全球意识、环境资源意识、环境科技与经濟意识、环境法制意识、人口意识、环境公德意识、环保参与意识等。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教育必须按照“面向实际,抓好基础,贵在坚持,重在渗透”的要求常抓不懈。面向实际是学校环境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是否能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市场经济在繁荣市场、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当前环境教育的首要工作是要面向实际,正视现实,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更为重要。如何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拥有一定的环境意识,使之具有“绿色头脑”,提高环境道德观念是当务之急。狠抓基础要求学校环境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做到点面结合,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就环境教育的内容而言,环境教育打基础,最基本的就是要打好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这个基础,养成他们自发自愿参与 环境改造的习惯。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环境道德培养和行为规范教育;四是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等。

4 环境意识教育需在注重实效上下工夫

就环境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而言,一是要抓好“七个一”建设。即做好一个规划、建立一套制度、开发一片基地、编制一套教材、建好一支队伍、开展一系列活动、抓好一批典型。把环境教育纳入全校各级各部门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出一套学校环境教育制度,做到“立足必选课,开好选修课,充分利用渗透课。”扶植和树立一批适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环境小卫士”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贵在坚持。环境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靠突击。环境教育搞突 击, 不但影响效果,且会助长形式主义,影响我校环境教育的声誉。因此,我们的环境教育应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传统有效的特色教育; 坚持环境教育的标准不放松;坚持检查评估和考核。三是重在渗透。就是要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全方位参与,注重潜移 默化。环境教育的情感色彩很强,要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切忌空洞的说教。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把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从而形成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洪敏.我国基层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环境保护[J],2004,16(1):44~45.

[2]张金田.面向新世纪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江苏环境科技{J],2006,9(3):11~13.

[3]田思永.试论我国环境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环境教育[J],2008,4,18-20.

作者简介: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强调创新意识 篇7

一、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横向涉及建筑学、建筑结构学、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消防环保和家具陈设等;纵向专业内容有很多, 如居住、办公、商业、文化娱乐、公共事业设施等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 它被称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其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全局性的开创工作。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须以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为出发点, 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及培养目标 (规格) 、教学内容 (教材) 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强化岗位技术教育, 突出综合素质培养, 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 应试教育弊端具有制约性

传统环艺设计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痕迹。其教学模式有系统性强的一面, 然而缺乏创造性, 容易让学生按部就班, 形成保守思想。即教学中教师和教材是核心, 培养知识型人才。仅让学生经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方式来掌握知识。此教学手段趋于程式化, 存有重结果、重技巧、重表现;轻思维、轻过程、轻创意之倾向, 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现行教学过程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 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 教学课程内容、手段和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 缺乏新意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人文内容。

(2) 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因素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看, 与国外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 (多数是近十年新建立的专业) 。基础专业课存在脱节现象, 使基础课真正成为专业的“基础”, 能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又少, 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缺乏师资力量;二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即便是开设专业理论课, 也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替代, 缺乏“专业理论”指导设计, 教学实力不雄厚, 亟待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理论和专业水平。

三、关于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果。环艺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物质基础保障, 引进现代化科技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高速公路连网, 获取新信息, 开阔视野, 创新思维。因此, 充实电化教学设备, 大力开发研究多媒体教学方案, 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强调教学方法改革, 遵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优化知识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好学风和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2) 创建统一灵活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目前, 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 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都已达到相应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 能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应加强专业 (尤其是环境美学) 理论课程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专业工作室制”, 它指学生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训练后, 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建立统一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根本转变, 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开辟新教育模式。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 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学年, 依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 (对学生) 在第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 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认定后, 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他工作室学习。

(3) 优化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极具专业特点, 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 (贯穿大学本科四年) 实践过程教学, 尤其是“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 通过加强与社会联系, 让学生更多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实践, 提倡学生将公司 (或企业) 的课题带入课堂,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工程设计项目操作,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设计实践中, 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另让讨论式教学法体现在某一教学课程细节, 强调教师留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 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讲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过程认知同时, 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

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更新教学观念, 讲授创新思维方法, 注重设计方法由知识型转化为创造型配套机制。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训练中, 应强调“多种可能性”。对规模同等的设计科目, 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构思方案。优化认知机制策略, 即对解决问题中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等。另创新意识除有设计理念的引导, 还需依据实践培养。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 才能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之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联系实际课题, 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 培养学生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快,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须不断创新改革。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学科与艺术设计的其他专业比较, 更须注重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 创新教学环境及内容, 合理科学的完善课程体系, 不断通过教学改革措施, 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训练。在传授书本知识同时, 亦能结合环艺设计实践专业特点, 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课题设计,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与时俱进, 大力推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说明创新思维教学在现有的环艺设计教学中实施很有必要, 并提出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以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精神。新时期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大, 必然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法进行教研与改革。主要是改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观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环境意识教育 篇8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初中教材内容, 将环境污染大概分为三大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应加强和拓宽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1.水污染

明确对学生指出,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十大水系, 普遍受到污染, 辽河、海河、淮河等污染严重, 35个较大的淡水湖有17个遭到程度不同的污染;特别是饮用水, 我国城镇附近受污染率高达90%。同时我国的用水还很浪费, 主要表现在农业占全国用水量70.4%, 利用水率较低, 工业上,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量的耗水量高, 生活用水的浪费随处可见, 学生浪费水的现象也很多。在讲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四节《爱护水资源》时,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节约为荣”, 节约每一滴水。提倡在农业上设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效果;工业上改进工艺, 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不用含磷洗衣粉, 不要随便将有毒有害的废水倒进下水道。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种:①生活污染:人们由于烧饭、取暖等生活上的需要向大气排放烟、尘等造成的污染。②工业污染: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工矿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烟、尘、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③交通污染:汽车、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 与水汽结合, 形成硫酸和硝酸, 造成许多地区降酸性雨。

根据教材的第六单元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的《燃料及其利用》等章节的学习及联系生活实际, 向学生重点介绍燃料燃烧后的产物等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的情况, 对学生强调要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保护大气环境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 如减少人为排放污染物;减少生活用煤;对煤和石油进行脱硫处理或将煤转为气态或液态再进行燃烧;控制不合理的燃烧, 改进燃烧条件,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出;改良汽车的尾气排放, 或者使用无铅汽油;使用和开发新的清洁燃料及能源, 如氢气、地热、太阳能等等。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来源很广, 种类很多, 大致分可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 与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许多是相同的。对于农药和有机污染、病原菌等其他类型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难以估计, 污染情况在国内已经相当严重。另外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通过学习第十一单元的《化学肥料》, 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土壤污染情况, 教育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乱丢生活垃圾, 特别是一些“白色垃圾”, 动员学生自觉地将垃圾分门别类收集, 合理处理能再利用的垃圾;将不可降解、有害有毒的物质放置固定地方再处理;减少农药的施放等。

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 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 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 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 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 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 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 如节水、节电, 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乱倒污水等,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如含磷洗衣粉、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环境意识教育 篇9

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 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多处编写有与生态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和探究、实验、调查活动, 是很好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利用和开发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 促进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科学素质的提高, 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研究, 还可以在教材修订过程中继续完善和充实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 使它能在培育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 《生态意识教育》) 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

《生态意识教育》) 课题组依照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立项要求, 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组织海南省8所学校分6个子课题2个阶段实施, 2007年10月结题。

1. 成立总课题组并确定实验学校。

海南省总课题组由省教研院省优秀专家许冠学为组长, 三亚市一中韦迪兴任副组长, 各实验学校各选一名高级教师任组员。

实验学校是:三亚市第一中学、嘉积中学、嘉积二中、儋州市第一中学、儋州市第二中学、省农垦实验中学、文昌中学、儋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2. 设计子课题, 制订活动方案。

省课题组于2005年12月初将《生态意识教育》分为6个子课题, 分别由8所学校实施。8所学校分别承担的子课题为:三亚市一中《应用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生态环境调查类内容, 开展生态环境调查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加积中学《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的不足和改进, 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探讨》, 嘉积二中、儋州市一中《运用高中生物课标新教材环保科技实验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儋州市二中、海南农垦实验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高中生物课标教材有关生态环境教育内容, 提高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实践和研究》, 文昌中学《高中生物课标教材对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和研究》, 儋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有关生态教育和环境保护内容的归纳》。

活动方案包括研究方法、实施阶段和步骤、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人员 (教师) 的确定及分工、参与学生等。

三、课题的主要成果

1. 在省总课题组的精心管理和指导下, 各子课题的

活动方案也全部落实和实施, 制订的课题研究计划逐项得到落实, 并且在实施中取得了经验、心得和体会, 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形成了总课题的研究报告、各子课题研究报告和一批优秀论文教学案例, 编辑成《学生优秀论文集》、《教师优秀论文集》, 各子课题组结题报告顺利通过了省课题组的评审、鉴定。

(1) 儋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子课题组归纳出《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有关生态教育课程的内容》, 并制成表格。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一目了然, 使教师能从整体统一的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教材中整个生态环境的内容, 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生态环境知识。同时还通过研究, 归纳出教材有关生态环境教育呈现方式的5个特点。课题组成员还把新教材和旧教材、新教材和国外教材相比较, 寻找出现行教材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发现新教材比旧教材呈现生态环境内容的形式更体现创造性和人文关怀, 有利于学生从图文中感受自然的美和人为破坏地球的罪恶, 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指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学课程教育课程大纲主体由“生态基础与人”“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问题调查与公民培训”三部分组成, “问题调查和公民行动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薄弱环节, 新课程教材亟待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2) 儋州市第二中学子课题组探索在高中课堂发掘教材内容开展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形成了一些可借鉴推广的课堂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他们通过研究, 列表归纳出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 必修1中有5节, 必修2中有5节, 必修3中13节都可作为课堂环境教育的课程。

(3) 三亚市第一中学子课题组结合教材中有关生态环境调查类内容, 组织高一、二年级41个班2000多位学生外出调查、观察, 经过讨论和分析, 写出生态环境调查小论文近1200多篇。主要课题有“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警惕外来物种”、“生态农业的优点”、“生物技术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应用”等。他们从中评选出校级小论文一、二、三等奖238篇, 并从中挑选一部分参加省课题组论文评比, 获省一、二、三等奖59篇, 有10篇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通过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 也体会到利用教材生态环境调查类内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完善和充实相关内容, 以利于学校的生态教育。

(4) 嘉积中学子课题组对现行教材中生态教育的内容以及设置进行探讨, 把它们与学生的生态教育作本质上的探讨和整合, 寻找教材开展生态教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不足与改进之处。通过研究, 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通过充分发掘现行教材中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 通过与其他版本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比较, 发现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内容与设置上有明显的优点, 可行性和合理性都很强。他们又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 加深了对这方面的体会和了解。同时, 对现行教材中有关生态环境内容的不足与改进, 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建议。如“生物园2号”中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不应该把这块内容安排在选修课中, 最好能把它放在必修课中, 这样才能面对全体学生, 才能具有更好的教育价值。

(5) 文昌中学子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 总结出教材中蕴涵许多生态教育功能的内容, 这些内容除个别章节具有鲜明的主题外, 大部分内容都隐含在其他相关生物学知识中, 如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资料搜集与分析”“实验和探究”“物理模型建构与制作”“调查与技能训练”及“课外实践”等方面。这些内容都能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有利于学生良好环保习惯的形成。他们积极发挥教材的功能, 组织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学习和开展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通过调查, 发现经过一年的新课程学习后, 学生比一年前环境意识和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特别是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现行教材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6) 嘉积二中和儋州市第一中学子课题组整合现行教材中环保科技实验类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验活动, 如《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观察废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实验, 较好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掌握环保科技实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科学素养。嘉积二中还拓宽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实施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 校长、教导主任担任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课题研究,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先后组织了20个班近千名学生参加活动, 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300多篇。

2. 通过二年多的实践活动, 老师和学生都进一步提高了环保科学知识和环保科学实践能力。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了环保论文写作能力, 写出了近3000多篇颇有价值的论文、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经过省课题组评审, 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获省教研院一、二、三等奖的有37篇, 获全国性评比一、二、三等奖的有4篇。学生论文获一、二、三的奖有182篇, 另有近51篇学生论文获省生物学会论文评比、省科技创新大赛评比一、二、三等奖。经过精心编辑挑选, 各校都收集整理成《教师生态环保论文汇编》《学生生态环保论文汇编》各一套。在课题实施期间, 在网络上发表活动总结、论文、案例130多篇, 为全省各校进一步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 发挥和利用人教版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生态意识教育》课题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自

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也提高了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活动, 有7所学校被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评为“教育科研优秀实验学校”, 有19位老师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4.2010年12月, 本课题由海南省教育厅选送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比, 获得一等奖。

四、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1.《生态意识教育》课题当时国内外未见报道同类课题研究, 很可能是空白。

其成果在我省甚至全国是新的创造。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定只给课题颁发一张结题证书, 各子课题的结题证书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颁发。但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认真负责的行为和取得显著的成效使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领导非常感动, 因此, 课程教材研究所破例给各子课题颁发结题证书。

2.《生态意识教育》课题研究填补了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和开发利用教材关系研究的空白。

从理论上确定了开发利用教材环保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方面, 促进了各实验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形成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验 (研究) 报告等成果具有创新性和推广的价值。有利于推动海南省甚至全国中学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生态意识教育》课题的选择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前瞻性。

环境意识教育 篇10

在1973年国家第一次环保会议中,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雏形正式形成, 然而在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往往被寄予过大的希望, 而其他非环境类高校则处于被动地位, 在相关课程的安排中忽视环境教育, 从而导致在为数众多的工科类院校中, 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 高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对较薄弱。

工科类院校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他们将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各个岗位, 因此大学生具备的环保知识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将直接影响我国环境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也将对他人及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而所有影响的产生将直接或间接取决于大学生在高校所接受环境教育的程度。因此, 加强并深化高校环境教育, 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是现阶段在常高校乃至我国其他工科类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常州, 作为我国一座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型城市, 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工科院校, 然而开设环境类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 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环保知识仅仅是通过偶尔的社团活动、讲座及网络资讯等获得。在常高校均为工科院校, 与其他设置环境类专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 在常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意愿较强烈。但多数在常高校缺乏环境教育的普及, 部分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甚至缺失和空白, 这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部分高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仅停留在口号中, 而不能付诸实际有效的行动。同时, 常州地区重工业发达, 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等偏差水平, 是我国重工业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 通过对在常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及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研, 可以了解在常高校的环境教育工作水平, 了解在常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自身对环境教育的意愿, 为在常高校进一步高效实施环境教育工作及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提供科学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现有高校环境教育和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 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证研究意义。

二、数据及分析

(一)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是以在常高校为例展开抽样调查的,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在常各高校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二是了解在常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的现状。在调研中, 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000份, 回收率为100%, 所有调查问卷均可靠有效。调研对象为在常各高校在读本科生, 其中接受调研的男女生比例约为3:2, 为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访调查。调查问卷在各高校的分布情况如下:

(二) 环境教育现状

高等院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的理想场所。然而经调研发现, 常州多数高校课程安排中从未设置环境类课程, 少部分高校以前设置过环境类选修课, 但由于近年来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而逐渐被剔除。因而在常各高校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分析表1可知, 在常高校虽然鲜有设置环境教育类课程, 但仍有95.2%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此外, 在常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的次数较少, 部分高校甚至从未开展过相关活动, 同时也仅有45%的大学生会主动参加环保活动;在被问及环境教育的方式问题时,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调查表明, 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学校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有热切期待, 但学校环境教育明显不足, 而大学生自身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有待增强。

(三) 环境意识现状

通过对表2数据整理分析可知, 在常各高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掌握的深入程度有所欠缺, 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 雾霾成为我国国民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 但大学生对其关注度还不高:经常性关注该问题的在常大学生仅占30.75%, 而有5.5%的大学生对雾霾问题毫不关注;在众多获取信息的媒介中, 约85%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及电视广播了解环境知识的, 其次是通过环境宣传活动、报纸杂刊等, 只有约35%的学生借助于所在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 这说明在常各高校缺乏普及环境教育工作的行动力;对于题目2, 约39%的大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保护日的具体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完善。

在环保意识方面, 多数在常大学生都拥有正确的环保意识:约90%的大学生认为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约77%的大学生意识到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极度迫切性;在遇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时, 约有75.8%的大学生表现得非常反感;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他们认为我国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企业“三废”产生, 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国家法律、制度政策等, 不应该寄希望于高校和个人。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缺乏主人翁意识, “懒”得做, 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对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正确引导。此外, 在常大学生缺乏环保能动性, 某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未能养成良好习惯, 甚至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 随意破坏周围环境, 只愿做“乘凉的后人”, 而不愿做“种树的前人”。这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环保的“主人翁”精神。

三、建议与对策

工科类高等院校在我国占有较高比例, 在工科类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以常州工科类高校为例, 结合调查问卷数据等, 对工科类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境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开设环境类选修课程, 普及环保知识。

以常州高校为例, 考虑到课程学时、授课教师等因素, 在工科类高校开设环境类必修课较困难, 而开设选修课的可行性较高。环境类选修课应尽量规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要综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 以实践检验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现从“我应该去做”到“我要去做”的本质转变, 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 融合专业教育与环境教育, 渗透环保意识。

工科类高校主要开展机械、土木、材料、水利、热能动力等专业方向的学习, 教师可将环境知识融入专业课教育, 如讲解当前本专业的技术水平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良影响等。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环境观的引导, 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环境观念及意识的熏陶, 逐步形成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自觉从自我做起, 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具有广泛的知识积累, 实现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三) 发挥高校社团作用, 大力宣传环保意识。

各高校都拥有各式各样的社团, 其中不乏环境协会等环境类社团, 高校应给予该类社团更多关注与扶持, 鼓励并协助其举办各种环保活动, 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 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同时社团也应丰富活动内容, 杜绝活动形式单调, 让大学生在愉快的社团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 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中以少带多的作用。在网络方面, 社团应尽可能建立自己的网站, 宣传环保理念, 搭建高校大学生分享交流及学习的平台。

(四) 营造生态校园, 加强环保理念的熏陶。

在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人群流动大的地方张贴环保宣传标语, 从生活细节处入手进行环境宣传。在校园绿化带旁安放植物介绍卡, 但植物介绍卡及宣传标语的制定不要老套, 要简洁明了有新意, 达到传播警示的目的。同时高校可以开办专门的宣传栏, 定期举办“环境保护交流月”等活动。高校领导及教师更要以身作则, 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环保模式,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环保风气。

(五)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提升环保精神。

在环境类选修课的室外实践环节及高校社团举办的各种环境类竞赛活动中,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在环保实践中, 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 体会到危机感和迫切感, 也使自身的环境知识储备趋于丰富, 环保意识趋于完善。同时高校可以在实践中发现环境教育及学生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给予修改和完善, 从而使高校环境教育工作趋于成熟。总的来说, 广泛的环保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力, 完善环保意识, 扩大高校环境教育的普及范围及影响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比较严峻, 高校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 应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担,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环境知识及意识的培养相辅相成, 大学生是未来几十年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 也是改善我国未来环境状况的中流砥柱, 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环保意识。因此, 加强我国高校, 特别是工科类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缪瑞.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谈高校环境教育[J].高教论坛, 2009.7, 51 (5) :51-53.

[2]陈粉丽, 白芳铭, 张松林.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浅议[J].高教论坛, 2008.12, 69 (6) :69-71.

[3]杜卫红, 王振龙.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4, 34 (4) :128-131.

[4]李爱炳.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之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29 (6) :47-48.

[5]梁文俊, 李坚, 李依丽, 等.对高校公共环境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6 (8) :79-80.

[6]范天森, 陈长春, 赵巧华.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能源及环境, 2008, 15:16-19.

[7]吴双桃.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大学教育, 2014.4, 8:143-144.

增强环境意识,推动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够仅仅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其中,生物学科是以老师为主导,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学科。

一、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整合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环保问题较为零散,所以需要老师从生物教材中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有效整合环境教育资源,以便合理地将生态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整理和延伸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环保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情况,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多种生物在遭受破坏过程中的受损程度。再例如,老师可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举出相应的实例:当前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森林覆盖率21.6%,沙漠化面积高达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和程度,从而感受到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再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时,老师则可以向学生全面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合理地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

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环境教育,不断渗透环保理念,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人类存在哪些破坏全球生态的活动。如,浪费水资源、酸雨、土壤荒漠化、汽车尾气、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全球生态?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将破坏生态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开展“我为环保献计献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能够明白哪些活动将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除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还需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保护过程中。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为特殊日期,开展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活动,从而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开展有利于保护地球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活动,鼓励学生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和饭盒,减少地球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中,可以在学生家的附近展开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并组织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创设校园绿化设计活动,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生长的影响探究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将对小鱼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特点,有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生物教材内容,整合环境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萌.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强化初中生物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唤醒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12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及全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虽然说是“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并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尚未真正积极推行,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对“课标”课程目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四点: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情感,自然就会主动去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重视学习的过程,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环境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身边谈起,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

众所周知,优美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景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地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有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物中的15%、植物中的20%濒临灭绝,世界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国占了156个……当代人对地球资源的过量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改变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有很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效经济类专业,可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寥寥无几。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其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

二、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的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扩大,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常常是迷茫、低回、狭仄的。

有一个现象颇说明问题:尽管我们有数不清的“楷模”,尽管不停地宣传和呼吁“奉献精神”,尽管职能部门煞费苦心地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工程”,但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信誉、文明习惯、公益支出、义务捐款等方面,我们反映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觉意识仍有许多差距。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伦理水平问题,更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乃至内心情感和道德能量向外界的自然转化。

上一篇:卫星电视监测系统简析下一篇: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