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意识美术教育

2024-10-22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精选7篇)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 篇1

多元互动教学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多种互动构成的教学方式, 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互动, 通过媒体网络、图书资料等进行的互动。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 进行互动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并能进行自我调控。通过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媒体、资源等互动的过程, 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同时, 能力水平和创新意识得以螺旋式上升, 从而达到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一、教师与教材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以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加以整合, 对教材内容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进行渗透, 把教材知识“化腐朽为神奇”, 把枯燥的数学符号赋予生动有趣的内容或具体的实践操作,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 在上课前, 教师要充分与教材进行互动。

教师与教材互动, 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 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 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 设计恰当的导入新课方式,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七年级教材《有理数的乘方》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导入新课时作了如下整合:

做游戏:一张纸片,

对折1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2张纸片;

对折2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4张纸片, 即:2×2;

对折3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8张纸片, 即:2×2×2;

对折4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张纸片, 即:;

对折5次呢?10次呢?100次呢?

通过游戏, 学生切实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产生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化。因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利用教材, 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的需要, 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尊重教材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一般不要照本宣科, 照抄教材内容, 更不能简单的拼凑。有时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教材整合, 以满足学生接受能力的需要。

如《有理数的除法》中, 除法法则有两个, 教材内容设计先学习:“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后学习:“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我在教学设计时, 发现若按课本设计进行教学, 就存在异号两数相除, 商的符号怎样确定的问题, 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数个异号两数相乘的乘法算式, 逆变为两个类型的除法算式, 从而学生总结出:“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这一法则。然后通过观察:2÷ (-41与2× (-4) ;-4÷ (-68) 与-4× (-86) 等多个相类似的代数式总结出:“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课本知识前后衔接,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效果很好。

二、学生与教材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养成思维创新的习惯, 学生就要提前了解将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知识 (即: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 因此学生要及时与教材进行互动。

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一般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

课前是预习阶段, 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预习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只有能提出问题, 才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课前预习课本内容, 发现问题, 自己想办法解决, 或者通过学生、教师互动解决, 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关键。在预习时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 把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同时记录自己的思想, 作为知识提升过程中的思维再现,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及时抓住自己思想, 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中是新知识的形成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课本知识重点、难点内容的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解决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是巩固新知识阶段, 是对前一段时间内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进行反思的过程。温故而知新。通过课后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深化对各知识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提高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构所学知识的整体网络体系,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 拓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三、学生与学生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活动单位。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 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先指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 既各负其责, 又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简单问题, 在课堂教学前学生互动中得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本课重、难点的分析。面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猜想、验证,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表达自己的思想, 阐述自己的观点。各个小组讨论完毕后, 汇总本小组意见, 向班级全体学生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并判断, 若认为他们的说法有问题, 可以直接向该小组的成员提问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把数学课堂教学变为数学问题讨论的辩论会, 最后获得统一见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最后结论。在互动的过程中, 强调每个学生都参与互动, 教师要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

四、教师与学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调控, 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多元互动运作方式, 进行学生与教材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自主的氛围中学习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变为小组中的一员, 及时发现小组讨论的偏向, 并及时纠正和给予鼓励。若小组讨论不能进行时, 及时引导并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讨论。

俗语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进行评价时, 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 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行”, 要用具体话语:“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很好”、“你的思考很周密”或“你的观察很认真”等。当学生为见解争论不休时, 教师要及时调解, 注意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问题,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元互动教学过程, 还包括教师与恰当的媒体手段、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等多方面。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所有的互动过程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并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 篇2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优化多元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篇3

关键词多元教学 问题意识 化学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优化多元教学措施,强化实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引导自主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同学们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要化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另外,化学实验问题一定要满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同时,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这对同学们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在引导同学们学习教材中一道讨论题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笔者引导同学们探索实验时,装置酒精灯起什么作用?同时,笔者要求同学们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去思考,再在小组里探索、设计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有的小组一部分学生能提出“用排水法将一氧化碳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方法,之后,笔者再指导同学们将与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对比,同学们很自然就得出教材中介绍的点燃尾气的方法为最佳结论。

二、运用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的客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打破了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协作,激发学习兴趣,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发挥自各自的才能,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实验,并能提出有效问题。多媒体技术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不断进行整合,这样就增强化学教学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演示实验过程,之后,提出“你能当一名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此时,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笔者再次引导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们很快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逐步探究,后来把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笔者并让同学们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笔者和学生一起对他们的设计都给以一一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成绩。同学们在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设计方案后,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和激动的。这正是笔者目的所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学习自信心越来越足,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三、设计探索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索实验问题,全面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让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环境下探索、讨论、交流,集思广益,蕴涵着无穷趣味,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同学们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健康发展,那么优良的问题意识就会慢慢养成。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时,笔者设计下列探索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笔者根据学情可作适当提示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同学们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归纳出如下反应: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此时,同学们认为它们都行。笔者和同学们一起探索,进行一一排除:单质碳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太快,碳酸本身不稳定,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笔者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索完成此问题,这样 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容易接受,不易忘记。

四、运用合作学习,激发问题意识

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是同学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依照同学们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组织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索问题,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问题意识,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谈临床护理工作内化的多元意识 篇4

1 质量意识

医疗服务质量既体现了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 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其核心是为患者解除和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体现了患者的根本利益。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竞争越来越激烈, 医疗服务质量必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只有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法律意识

护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专业人际关系, 护理行为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保护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民法、刑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正确认识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以及患者的基本权利,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3 责任意识

作为专业人士, 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负责, 做事认真仔细, 一丝不苟。敢于承担责任, 对护理决策和根据决策所采取的护理行为负责, 所做的事要能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单位、专业和自己有所解释、交代。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一旦失去, 将无法挽回。如果我们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待患者漠不关心, 观察病情不仔细、不及时, 轻者护理质量受到影响, 出现护患纠纷;重者有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死亡,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作为专业护理人员, 加强工作责任心是职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4 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服务是新时期护理方法的提升及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方式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由过去的随叫随到转变为按护理级别要求及病情定时或随时主动巡视, 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按时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操作, 以确保护理质量。

5 人文关怀

“良言一句三冬暖”。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首先语言要“美”和“甜”, 常用“您”、“请”、“谢谢”、“不客气”“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礼貌用语, 亲切称呼;语气要“柔”, 体贴同情患者, 理解患者,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需要时能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及权利。对于“麻烦”患者勿表露出厌烦情绪, 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多体谅患者, 换位思考。对患者而言, 药品和医务人员的关怀与安慰会同时加入体内, 转化为机体的能量, 从而促进康复。而生硬的语言和操作, 冷漠的表现, 极易使患者产生抗拒和不配合的心理, 从而影响诊疗和康复。从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来看, 医护人员的优质服务将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创造优质服务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6 预见性

所谓预见性, 就是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 预先想到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而这种预见能力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经验的累积和责任心有关。预见性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知识积累才能得到。护理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因此, 预见性对护士而言十分重要。

7 多元化角色意识

根据护理职能及专业特点来分析, 护理人员的专业角色有医嘱的执行者、护理措施的实施者、协助者、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 这就要求护士要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 敬业精神, 学习及探索的精神。拓宽知识面, 涉猎哲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 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职业能力,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护理人才。

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工作内涵的多元化要求。方法 从理论学习和长期临床实践中进行归纳, 总结, 再认识。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 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医疗体制下护患关系的变化, 使护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意识, 加深和拓展服务内涵和方法, 才能实现高标准、零缺陷、精细化的护理工作目标。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 加强人文关怀, 提高预见性和多元化角色意识。

关键词:临床护理,内化,多元意识

参考文献

[1]巩玉秀.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1998, 18 (5) :26-28.

[2]吴玉霞, 张士华.从护理管理上防范护患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74.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 篇5

【关键词】 世界多元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世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崭新课题。

一、世界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

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在当前这个“多元信息交汇,多方位价值取向交叉,多意识形态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更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近年来,西方文化在大学生中盛行。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一直是批判多于继承,百年的文化断层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集体失忆。大学生们宁愿去读外文原著而不去读诸子典籍,原因竟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易懂。”这表明,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和自豪,而对西方文化逐步走向认同和依赖。同时,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呈弱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顺。这从另一侧面暗示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弱化。

(二)大学生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受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一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三)大学生文化自主逐渐丧失: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娱乐文化加速产业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市场机制的操纵下,娱乐文化正以“大众文化”的名义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和多变。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而价值又是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大学生们更多地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 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价值享受和感知愉悦。使其往往停留于对活动的享受,而缺少对文化的反思。因而,是不可能接触到文化的本质内涵,这就造成在多元文化的选择中丧失自主性。

二、以反思、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人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以及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

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用坚守强化主流意识: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大学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文明科学的集散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是大学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大学教学主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总的来说,我们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统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形成普遍共识。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必须引导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主流意识的正确导向。

(二)用反思弘扬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途径离不开对中华全部历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认识。可以说,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关注。既要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光荣史,也要让他们清楚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对那种蔑视传统文化、企图割断中国文化命脉,使中国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行为要自觉进行抵制。

(三)用理性重建文化自信: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多元文化冲突中,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对于西方文化思潮,我们要合理地批判与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拒斥或崇拜。这就需要有分析地、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在思想文化整合中进行“综合创新”。

(四)用审慎注重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都面临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矛盾,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无不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位学者曾说过:弱小的犹太民族能历经多年的世界大离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灭的犹太文化。所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

(五)用广博优化文化氛围:新时期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主动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成果,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保持开放态势,不断强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增强抵御和辨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 篇6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列为教学内容。其中单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细分为:

(1) 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涉及的文化问题, 包括性别、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

(2) 建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观, 通过多元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 发现文化认知的新角度。

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在呈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出了一定努力。例如, 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体现了多元文化主题。本次教学设计即以本单元素材为基础作出尝试。该文来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自传性题材。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第一位以黑人妇女为主人公, 并以表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为主题的黑人女作家, 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建立了框架, 是美国大学课堂必读的作家之一。赫斯顿所著的自传《道路上的尘迹》曾于1943年获得《周六评论》的安尼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该书是赫斯顿的一幅自我画像, 展现了赫斯顿的成长经历, 表达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也是我们是了解她文学创作体验和观念的一把钥匙。不言而喻, 这篇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但对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从佳作中深入地领会美国黑人文化, 并逐步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和角度, 是本次教学研讨面临的挑战。

教学设计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对黑人文化及生存状态的熟知程度。学生表达出对身处多元文化时代的认同, 并对认知多元文化表现出开放欢迎的态度。具体到美国黑人历史文化, 学生总体认知较模糊, 了解渠道多通过小说、影视作品, 较少通过历史教科书获得。基于以上问卷反馈, 对本篇传记文字的解读是引导学生认知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对美国黑人文化的前期了解及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有力保证。

在课堂教学策略上, James Banks曾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即贡献模式、附加模式、转型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指教师在教学中提及多元文化的英雄人物、节日和其他文化元素, 等等。附加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专题, 专门介绍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某一种文化视角, 比如女权运动专题等。转型模式指教师改变隐藏在课程内容中的文化预设立场和文化视角, 使学生能够以不同族群的眼光看待学习内容。社会行动模式是转型模式的延伸, 指学生把学到的多元文化视角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单元的前期导入应用贡献模式, 给出网络链接和文本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 并在前期导入选取奈及利亚旅美黑人女作家奇麻曼达·阿迪契主讲的网易公开课视频“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让学生对作者有类比的具象认同。同时让学生观看作者寻求自己真实文化声音故事后总结的观点:如果我们只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 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从而建立起对多元文化, 包括美国黑人文化的开放态度和认知热情。

在附加模式启发下, 印发作者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节选文本, 给出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更多文学批评资料,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 包括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对奴隶制等社会问题淡化的平和态度。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是一个由黑人自治的城镇, 她父亲曾长期担任镇长。她没有南方其他地方的黑人对种族歧视的那样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她从小就得到白人友好对待。她在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的指导下, 才走上了人类学研究的道路。在白人富翁梅森太太的资助下, 她才可能多次去南方进行黑人民俗风情的田野调查。在自传附录中赫斯顿对她为什么无视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问题作了如下解释:“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把我的眼光固定在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黑暗岁月。我距那个时代已经三代人了, 所以根本没有对那个时代事情的体验。从我所了解的来看, 它是悲惨的。毫无疑问, 如果它过去从未发生过, 那么美国现在会好得多。但是它在过去已经发生了, 现在就没有必要去旁敲侧击了。”其观点和文中的“Someone is always at my elbows reminding me that I am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Slavery is 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可谓不谋而合。更多背景文字的解读会使学生真正学会辩证地思考, 也教会学生自我拓展的学习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转型模式, 用连续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转换角色, 认知作者的文化观。例如: (1) 如何理解文章首句“I remember the very day that I became black.”? (2) 当地人对白人的态度如何?作者呢?谈谈作者出生的环境。 (3) 作者13岁时生活有何变化?对她有何影响? (4) 作者自比为the best shoe polish, 如何理解她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态度? (5) 文中的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 the foot race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a greater chance for glory?作者如何看待奴隶制及黑人历史? (6) 文末作者自比为a brown bag, 能否总结作者的种族观?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能通过引导理解作者的生存环境和对白人的态度, 以及自我身份的觉醒, 但对于黑人的美缺乏带入体验。课前预测准备了与赫斯顿同时期的著名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描述黑人美的诗歌My People供学生欣赏体会:The night is beautiful/So the faces of my people/The stars are beautiful/So the eyes of my people/Beautiful, also, is the sun/Beautiful, also, are the souls of my people.用黑夜、星辰、朝阳这些具象景物, 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毫无畏惧、毫不羞愧地表现黑皮肤的自我”。

社会行动模式的应用在教学环境中具体体现在自主学习任务上。课后布置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指定章节, 要求总结赫斯顿的种族观;观看纪录片《漂亮头发》, 给出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体会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反思能力的教学目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探讨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的教学策略, 是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的积极尝试。

摘要: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 本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以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教学为例,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多元文化,美国黑人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

[2]郑树棠总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读写教程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

[3]程锡麟.历史空白虚构——评《道路上的尘迹》[J].外国文学, 2004.7.

[4]Banks, James A.Multicultural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3, (19) .

[5]http://v.163.com/movie/2012/1/T/S/M7A13S30R_M7A14JJTS.html.

教育必须保持多元 篇7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群体必有其规范与纪律,儿童接受教育,是进入社会的必要过程。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将新的成员塑造成能与其他成员相处的性格。于是群体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但是,群体的情况与环境常有改变,须有新的行为因应,于是新的规范与阐释取代了原有的,新的权威也应运而起。

知识的突破与创新,规范的崩解与再造,这两种趋势是人类文化日新又新的能源。于是,教育中的传承与持守,是人类社会的安定力量,却又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创新与再造有发展的机会。但是,教育另一特性,亦即延续与保守的一面,又常含运用已存在的权威,借安定为理由,防止有突破与创新。这两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教育发展方面常见的困扰。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亦即在稳定与进步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在学习之中持守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经由理性、慎思、明辨,寻求日新又新的方向与动力。大致言之,一生教育之前段,学前及中小学阶段,以“社会化”为主,但又必须预留空间,才能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心智日渐成长,在大学的阶段,学生当有更多寻求创新的机会,必须以培养检验思考的能力。至研究进修的阶段,教育的功能即当以开拓知识领域为主。在成人阶段即使离开学校的学程,社会成员仍当进行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不断保持自我成长,求取丰富的“知”“情”俱优的人生。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教育。荀子以礼规范,将个人的完成自我,转为“社会化”。在儒家定于一尊,与政治权威相表里之后,儒家的更新,即转而由民间的一些支派挑起了质疑问难的功能。中国历史上,“政”与“教”往往合一,“政”对于“教”的干扰,却实在大于扶翼。

上一篇:工程布局下一篇:电力电量负荷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