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意识形态

2024-09-02

多元意识形态(精选10篇)

多元意识形态 篇1

多元互动教学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多种互动构成的教学方式, 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互动, 通过媒体网络、图书资料等进行的互动。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 进行互动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并能进行自我调控。通过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媒体、资源等互动的过程, 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同时, 能力水平和创新意识得以螺旋式上升, 从而达到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一、教师与教材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以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加以整合, 对教材内容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进行渗透, 把教材知识“化腐朽为神奇”, 把枯燥的数学符号赋予生动有趣的内容或具体的实践操作,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 在上课前, 教师要充分与教材进行互动。

教师与教材互动, 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 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 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 设计恰当的导入新课方式,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七年级教材《有理数的乘方》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导入新课时作了如下整合:

做游戏:一张纸片,

对折1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2张纸片;

对折2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4张纸片, 即:2×2;

对折3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8张纸片, 即:2×2×2;

对折4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张纸片, 即:;

对折5次呢?10次呢?100次呢?

通过游戏, 学生切实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产生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化。因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利用教材, 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的需要, 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尊重教材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一般不要照本宣科, 照抄教材内容, 更不能简单的拼凑。有时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教材整合, 以满足学生接受能力的需要。

如《有理数的除法》中, 除法法则有两个, 教材内容设计先学习:“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后学习:“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我在教学设计时, 发现若按课本设计进行教学, 就存在异号两数相除, 商的符号怎样确定的问题, 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数个异号两数相乘的乘法算式, 逆变为两个类型的除法算式, 从而学生总结出:“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这一法则。然后通过观察:2÷ (-41与2× (-4) ;-4÷ (-68) 与-4× (-86) 等多个相类似的代数式总结出:“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课本知识前后衔接,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效果很好。

二、学生与教材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养成思维创新的习惯, 学生就要提前了解将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知识 (即: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 因此学生要及时与教材进行互动。

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一般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

课前是预习阶段, 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预习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只有能提出问题, 才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课前预习课本内容, 发现问题, 自己想办法解决, 或者通过学生、教师互动解决, 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关键。在预习时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 把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同时记录自己的思想, 作为知识提升过程中的思维再现,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及时抓住自己思想, 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中是新知识的形成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课本知识重点、难点内容的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解决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是巩固新知识阶段, 是对前一段时间内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进行反思的过程。温故而知新。通过课后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深化对各知识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提高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构所学知识的整体网络体系,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 拓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三、学生与学生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活动单位。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 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先指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 既各负其责, 又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简单问题, 在课堂教学前学生互动中得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本课重、难点的分析。面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猜想、验证,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表达自己的思想, 阐述自己的观点。各个小组讨论完毕后, 汇总本小组意见, 向班级全体学生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并判断, 若认为他们的说法有问题, 可以直接向该小组的成员提问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把数学课堂教学变为数学问题讨论的辩论会, 最后获得统一见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最后结论。在互动的过程中, 强调每个学生都参与互动, 教师要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

四、教师与学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调控, 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多元互动运作方式, 进行学生与教材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自主的氛围中学习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变为小组中的一员, 及时发现小组讨论的偏向, 并及时纠正和给予鼓励。若小组讨论不能进行时, 及时引导并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讨论。

俗语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进行评价时, 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 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行”, 要用具体话语:“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很好”、“你的思考很周密”或“你的观察很认真”等。当学生为见解争论不休时, 教师要及时调解, 注意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问题,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元互动教学过程, 还包括教师与恰当的媒体手段、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等多方面。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所有的互动过程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并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把握学科特点 多元构建语感意识 篇2

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多元,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紧追流行。面对现实语境,教师必须站在一个制高点,高屋建瓴,以生动的多元语境代替枯燥的照本宣科,以举重若轻的文化解读代替举轻若重的应试解读,让学生的语感在充满魅力的多元语境中生发而葳蕤。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形成良好的语感

只有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多元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感思维的独特性。

1.读前重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还是“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读后重评。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推动人不断深入钻研、勇攀高峰的是持久而稳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稳定的创新情感对提升自己的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精品,文学性很强,十分利于学生创新情感的形成。

语文课本所选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语感能力提升之时。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丰富语感内涵

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丰富语感内涵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学生的内化,把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和语感功效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如著名人物的性格魅力,像王献之练尽墨汁十八缸的持之以恒;伽利略敢于怀疑,终于发现重要科学定律等等。而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一些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观念。尤其是汉语言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深刻地打上了汉民族文化的烙印,在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性格中有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的思想,如“和稀泥”式的中庸之道、自居谦下、不争强好胜、遵从权威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背景中去审视这些思想,学生才会多读、多想,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巩固语感的应用特征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语文创新性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设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语文应用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文实践的机会,把自己所学到的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经常写信,给商店写广告语,把新学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等。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进行,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

当然,语文新课程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間和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有着十分有利的因素。想充分把握好这些因素,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去探索、去发展。

谈临床护理工作内化的多元意识 篇3

1 质量意识

医疗服务质量既体现了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 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其核心是为患者解除和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体现了患者的根本利益。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竞争越来越激烈, 医疗服务质量必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只有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法律意识

护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专业人际关系, 护理行为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保护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民法、刑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正确认识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以及患者的基本权利,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3 责任意识

作为专业人士, 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负责, 做事认真仔细, 一丝不苟。敢于承担责任, 对护理决策和根据决策所采取的护理行为负责, 所做的事要能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单位、专业和自己有所解释、交代。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一旦失去, 将无法挽回。如果我们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待患者漠不关心, 观察病情不仔细、不及时, 轻者护理质量受到影响, 出现护患纠纷;重者有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死亡,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作为专业护理人员, 加强工作责任心是职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4 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服务是新时期护理方法的提升及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方式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由过去的随叫随到转变为按护理级别要求及病情定时或随时主动巡视, 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按时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操作, 以确保护理质量。

5 人文关怀

“良言一句三冬暖”。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首先语言要“美”和“甜”, 常用“您”、“请”、“谢谢”、“不客气”“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礼貌用语, 亲切称呼;语气要“柔”, 体贴同情患者, 理解患者,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需要时能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及权利。对于“麻烦”患者勿表露出厌烦情绪, 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多体谅患者, 换位思考。对患者而言, 药品和医务人员的关怀与安慰会同时加入体内, 转化为机体的能量, 从而促进康复。而生硬的语言和操作, 冷漠的表现, 极易使患者产生抗拒和不配合的心理, 从而影响诊疗和康复。从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来看, 医护人员的优质服务将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创造优质服务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6 预见性

所谓预见性, 就是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 预先想到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而这种预见能力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经验的累积和责任心有关。预见性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知识积累才能得到。护理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因此, 预见性对护士而言十分重要。

7 多元化角色意识

根据护理职能及专业特点来分析, 护理人员的专业角色有医嘱的执行者、护理措施的实施者、协助者、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 这就要求护士要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 敬业精神, 学习及探索的精神。拓宽知识面, 涉猎哲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 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职业能力,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护理人才。

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工作内涵的多元化要求。方法 从理论学习和长期临床实践中进行归纳, 总结, 再认识。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 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医疗体制下护患关系的变化, 使护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意识, 加深和拓展服务内涵和方法, 才能实现高标准、零缺陷、精细化的护理工作目标。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 加强人文关怀, 提高预见性和多元化角色意识。

关键词:临床护理,内化,多元意识

参考文献

[1]巩玉秀.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1998, 18 (5) :26-28.

[2]吴玉霞, 张士华.从护理管理上防范护患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74.

多元意识形态 篇4

【关键词】 世界多元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世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崭新课题。

一、世界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

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在当前这个“多元信息交汇,多方位价值取向交叉,多意识形态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更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近年来,西方文化在大学生中盛行。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一直是批判多于继承,百年的文化断层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集体失忆。大学生们宁愿去读外文原著而不去读诸子典籍,原因竟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易懂。”这表明,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和自豪,而对西方文化逐步走向认同和依赖。同时,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呈弱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顺。这从另一侧面暗示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弱化。

(二)大学生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受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一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三)大学生文化自主逐渐丧失: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娱乐文化加速产业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市场机制的操纵下,娱乐文化正以“大众文化”的名义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和多变。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而价值又是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大学生们更多地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 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价值享受和感知愉悦。使其往往停留于对活动的享受,而缺少对文化的反思。因而,是不可能接触到文化的本质内涵,这就造成在多元文化的选择中丧失自主性。

二、以反思、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人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以及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

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用坚守强化主流意识: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大学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文明科学的集散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是大学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大学教学主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总的来说,我们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统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形成普遍共识。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必须引导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主流意识的正确导向。

(二)用反思弘扬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途径离不开对中华全部历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认识。可以说,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关注。既要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光荣史,也要让他们清楚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对那种蔑视传统文化、企图割断中国文化命脉,使中国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行为要自觉进行抵制。

(三)用理性重建文化自信: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多元文化冲突中,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对于西方文化思潮,我们要合理地批判与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拒斥或崇拜。这就需要有分析地、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在思想文化整合中进行“综合创新”。

(四)用审慎注重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都面临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矛盾,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无不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位学者曾说过:弱小的犹太民族能历经多年的世界大离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灭的犹太文化。所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

(五)用广博优化文化氛围:新时期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主动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成果,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保持开放态势,不断强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增强抵御和辨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多元意识形态 篇5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列为教学内容。其中单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细分为:

(1) 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涉及的文化问题, 包括性别、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

(2) 建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观, 通过多元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 发现文化认知的新角度。

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在呈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出了一定努力。例如, 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体现了多元文化主题。本次教学设计即以本单元素材为基础作出尝试。该文来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自传性题材。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第一位以黑人妇女为主人公, 并以表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为主题的黑人女作家, 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建立了框架, 是美国大学课堂必读的作家之一。赫斯顿所著的自传《道路上的尘迹》曾于1943年获得《周六评论》的安尼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该书是赫斯顿的一幅自我画像, 展现了赫斯顿的成长经历, 表达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也是我们是了解她文学创作体验和观念的一把钥匙。不言而喻, 这篇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但对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从佳作中深入地领会美国黑人文化, 并逐步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和角度, 是本次教学研讨面临的挑战。

教学设计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对黑人文化及生存状态的熟知程度。学生表达出对身处多元文化时代的认同, 并对认知多元文化表现出开放欢迎的态度。具体到美国黑人历史文化, 学生总体认知较模糊, 了解渠道多通过小说、影视作品, 较少通过历史教科书获得。基于以上问卷反馈, 对本篇传记文字的解读是引导学生认知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对美国黑人文化的前期了解及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有力保证。

在课堂教学策略上, James Banks曾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即贡献模式、附加模式、转型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指教师在教学中提及多元文化的英雄人物、节日和其他文化元素, 等等。附加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专题, 专门介绍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某一种文化视角, 比如女权运动专题等。转型模式指教师改变隐藏在课程内容中的文化预设立场和文化视角, 使学生能够以不同族群的眼光看待学习内容。社会行动模式是转型模式的延伸, 指学生把学到的多元文化视角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单元的前期导入应用贡献模式, 给出网络链接和文本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 并在前期导入选取奈及利亚旅美黑人女作家奇麻曼达·阿迪契主讲的网易公开课视频“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让学生对作者有类比的具象认同。同时让学生观看作者寻求自己真实文化声音故事后总结的观点:如果我们只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 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从而建立起对多元文化, 包括美国黑人文化的开放态度和认知热情。

在附加模式启发下, 印发作者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节选文本, 给出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更多文学批评资料,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 包括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对奴隶制等社会问题淡化的平和态度。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是一个由黑人自治的城镇, 她父亲曾长期担任镇长。她没有南方其他地方的黑人对种族歧视的那样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她从小就得到白人友好对待。她在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的指导下, 才走上了人类学研究的道路。在白人富翁梅森太太的资助下, 她才可能多次去南方进行黑人民俗风情的田野调查。在自传附录中赫斯顿对她为什么无视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问题作了如下解释:“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把我的眼光固定在奴隶制和南方重建时期的黑暗岁月。我距那个时代已经三代人了, 所以根本没有对那个时代事情的体验。从我所了解的来看, 它是悲惨的。毫无疑问, 如果它过去从未发生过, 那么美国现在会好得多。但是它在过去已经发生了, 现在就没有必要去旁敲侧击了。”其观点和文中的“Someone is always at my elbows reminding me that I am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Slavery is 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可谓不谋而合。更多背景文字的解读会使学生真正学会辩证地思考, 也教会学生自我拓展的学习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转型模式, 用连续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转换角色, 认知作者的文化观。例如: (1) 如何理解文章首句“I remember the very day that I became black.”? (2) 当地人对白人的态度如何?作者呢?谈谈作者出生的环境。 (3) 作者13岁时生活有何变化?对她有何影响? (4) 作者自比为the best shoe polish, 如何理解她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态度? (5) 文中的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 the foot race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a greater chance for glory?作者如何看待奴隶制及黑人历史? (6) 文末作者自比为a brown bag, 能否总结作者的种族观?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能通过引导理解作者的生存环境和对白人的态度, 以及自我身份的觉醒, 但对于黑人的美缺乏带入体验。课前预测准备了与赫斯顿同时期的著名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描述黑人美的诗歌My People供学生欣赏体会:The night is beautiful/So the faces of my people/The stars are beautiful/So the eyes of my people/Beautiful, also, is the sun/Beautiful, also, are the souls of my people.用黑夜、星辰、朝阳这些具象景物, 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毫无畏惧、毫不羞愧地表现黑皮肤的自我”。

社会行动模式的应用在教学环境中具体体现在自主学习任务上。课后布置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指定章节, 要求总结赫斯顿的种族观;观看纪录片《漂亮头发》, 给出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体会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反思能力的教学目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探讨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的教学策略, 是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的积极尝试。

摘要: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 本文应用James 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 以大学英语中美国黑人文化主题教学为例,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多元文化,美国黑人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

[2]郑树棠总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读写教程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

[3]程锡麟.历史空白虚构——评《道路上的尘迹》[J].外国文学, 2004.7.

[4]Banks, James A.Multicultural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3, (19) .

[5]http://v.163.com/movie/2012/1/T/S/M7A13S30R_M7A14JJTS.html.

多元意识形态 篇6

一、深入领会, 转变教育观念

在我国幼教界,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早已广泛流传。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已经熟知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拓宽了认识智能的视野, 帮助我们树立了新的智能观。它关注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 提出了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幼儿智能的观念和方法。在多元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辅导者、观察者和协助者。在多元教学中我们尽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去了解、理解幼儿个体智力发展的文化背景, 尊重和包容他们智力的不同展现方式, 运用不同智力的组合来完成各项活动,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愿学、想学, 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尊重幼儿兴趣与发展需要, 突出参与意识, 促进幼儿有效发展

我班幼儿都是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进入集体生活的, 他们对幼儿园的一切都不适应, 特别是活动中不积极主动, 这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多种智能的发展。为了幼儿今后能更健康地成长, 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培养他们较强的参与意识尤为重要。

我在进行主题活动“小叶子”中的第三个分题“叶子变黄了”时, 为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从幼儿爱玩的天性出发, 活动前带他们到幼儿园小树林里玩耍, 教他们认识各种落叶, 并让他们每个人都捡几种不同的落叶放到我带来的小竹篮里。在这个活动中, 每个幼儿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而他们捡拾的落叶也正是我们马上要进行的活动课的教具。我们回到了教室, 我举起装落叶的篮子告诉幼儿要用他们自己捡拾的叶子玩游戏时, 他们高兴得拍起手来。我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小篮子, 请他们再玩一遍拾落叶的游戏, 接着, 我们根据活动要求进行了练习。由于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节活动课中全班幼儿始终能跟随教师活动, 这使他们的语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都得到了发展。在接下来与叶子有关的活动中, 我都和幼儿一起来准备活动的教具———落叶, 使这个分题上得非常顺利。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面对的并非都是聪明、能干、听话的幼儿, 特殊的幼儿班班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看到幼儿原有的基础, 鼓励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点滴进步, 并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分层指导, 为他们寻找最近发展区。

每个幼儿在智能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有的幼儿语言表达好, 有的手工精巧, 有的绘画水平好, 有的身体运动能力非常强, 有的阅读、计算能力让人伤透脑筋, 但其操作能力令人惊讶, 这种种表现正是智能多元的体现。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幼教工作者, 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表现形式, 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 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 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 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

比如, 高帅然是我班特别调皮的小男孩, 按他爸爸的说法, 这孩子从生下来就手脚不实闲儿, 不会老实待着, 好像得了多动症。爸爸的话在活动中得到了验证, 每次上课, 高帅然听讲时间不会坚持到三分钟以上, 他不是自己玩就是打扰旁边的小朋友, 惹得其他小朋友总是告状, 这不但影响了课堂纪律, 还阻碍了高帅然自己多元智能的发展。为此, 我决定寻找他的闪光点, 来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经过观察, 我发现他特别爱帮助人, 如帮小朋友发饭、帮老师搬积木等。小小的年纪, 就有助人为乐的行为, 这不就是人际关系智能的突出发展吗?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 在技巧活动“穿珠串”中请他帮助教师为小朋友发活动材料, 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的这种行为, 并请小朋友和高帅然一起来穿珠串, 看看谁穿得最漂亮。这一建议调动了高帅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这个活动中他的小手不停地在穿珠, 没有分心去玩别的东西, 到活动结束时他穿了一条长长的珠链。小朋友都为他鼓掌, 他自己也很高兴。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 高帅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三、通过操作, 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

小班有一个主题活动是“真好吃”, 主题由“擅长烹饪美食的厨师阿高为皇宫宴会准备色香味美的佳肴”为故事引子, 逐步带领幼儿走进丰富多彩的食物世界。

我们班在教室里布置了各种各样和“吃”有关的图书、图片。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很多有关食物的包装袋, 在课上请幼儿说出每个包装袋的作用、里面的食物是什么, 味道如何等……并适时引导, 告诉幼儿哪些食物有营养, 哪些食物是垃圾食品, 尽量少吃。

在做水果蛋糕和水果沙拉时, 幼儿各个表现得都非常棒, 我先将他们分组, 再教他们如何用自己带来的水果调制蛋糕, 每个小组调制好原料后, 交给我负责帮他们烤制蛋糕, 一个个草莓蛋糕, 木瓜蛋挞出炉时味道飘香, 真是诱人。然后我把蛋糕分到每个小组, 请他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幼儿一边品尝着自己做的蛋糕, 一边还和别组的幼儿分享着制作经验呢!通过动手活动课, 幼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活跃性思维等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的幼儿回家后, 在父母的帮助下还为自己的家人做了蛋糕。

通过这个主题活动, 幼儿不仅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和各种有营养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均衡饮食和良好进餐的习惯, 帮助他们认识到珍惜食物, 感谢别人, 并享受到制作食物以及与他人分享食物的乐趣。

四、重视每节活动课后的反思

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活动时, 我除了认真上好每一节活动课外, 还特别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每次活动课结束后, 我都认真回顾课堂情景, 逐步进行分析, 寻找出不足和失败的原因, 并与其他教师一起协商解决的办法, 以便在下一次活动时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新时期护士长应具备的多元化意识 篇7

1 护士长应具备的多元化意识

1.1 团队意识

护士长作为一个团队的队长, 要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使管理工作处于主动地位, 否则科室会处于一个散、慢、差的状态。护士长作为中心纽带, 与协调好与科室医生之间及护士同行之间的关系, 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护士, 使整个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1.2 管理意识

护士长承担领导者的角色, 就要有当家做主的管理意识。比如科室物品的管理, 科室里的每一样物品, 包括节约每一滴水、一根线、一块纱布、一枚针都是护士长的职责范围。作为护士长要有经营意识, 要开源节流, 尽量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会运用“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进行日常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

1.3 服务意识

良好的服务是医院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每个护士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 因此, 护士长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并使每个护士都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护理工作是围绕病人进行的, 病人是医院最重要的人, 是护理服务的全部, 是护理工作的目标, 因此护士长要引导护士要有病人意识、平等意识、朋友意识、亲人意识等。护理工作关系到病人的安危, 因此护士长要教育护士要有责任意识, 加强责任意识是工作的良好开端, 也是最佳出发点。

1.4 沟通意识

护士长在医院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类型的人际关系中, 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3]。因此, 护士长要做好各方面、各层次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尽力化解科室、医护、护护及护患间的矛盾。成功的沟通是对上层领导要服从分配, 温和信赖, 诚恳信用;对同事要多礼、忍让、尊重、谦逊、热忱;对下级要问候、体贴、关切、合作、激励;对病人要尊重、一视同仁, 善于换位思考。

1.5 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护士长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要定期督促、检查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善于发现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在安全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 不是先批评出错者, 而是要审视流程上是否存在漏洞, 修改流程, 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这才是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

1.6 质量意识

质量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根本所在, 护士长要有“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4]。质量管理要有超前意识, 如病区的管理, 作为护士长在抓好这项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想到怎样去巩固, 利用QC小组、护理品管圈、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7 学习意识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 护士长既是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的人, 又是被自己和他人管理的人。因此, 必须注重学习新知识, 不断精炼自我, 提升自我, 提高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护士长如果学习意识淡薄, 将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要增强学习意识, 并带领全科护士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不断地更新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 还应学会计算机、英语等多门知识, 以便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取信息, 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论, 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

1.8 创新意识

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做管理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 那就意味着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护士长必须富有创新意识, 及时转变护理观念, 要在思想上、管理上、服务上等不断创新, 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工作中薄弱环节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1.9 科研意识

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要依靠护理科研的发展。护士长是科研计划的制订者, 又是组织实施者, 所以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护士长应充分调动护士搞科研的积极性, 培养和启发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总结护理经验, 撰写科研论文。

1.1 0 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要求医护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用法制观念规范自己的医疗护理行为。护士长作为临床护理管理者, 应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观念,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从而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如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 对已发生的差错和纠纷进行讨论、剖析, 从法律的角度认识产生纠纷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2 小结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决策和指挥作用。因此护士长只有具备了多元化意识, 才能带领科室护士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使临床护理真正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护士长,多元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许军花, 冯爱民, 董玲莉.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J].当代护士, 2011 (2) :177-178.

[2]赖玉, 陈改平, 付东云, 等.护士长管理中的多元意识[J].中国社区医生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23) :279.

[3]阳红, 胡盛琳.现代护士长管理中的多元意识及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4) :76-78.

多元意识形态 篇8

1 语境的定义及语境与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此现状, 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学好这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目的, 是为了运用语言, 而不是分析语言, 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然而, 灵活运用需要我们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 运用不同的语言。语境是指话语或文字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上下文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环境。通常语言形式结合语境出现, 使学生更容易于理解、识记和巩固。语言学是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境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话语所陈述的内容是以哪种言语来表达的, 根椐相应的语境因素, 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否则, 就可能出现语用错误, 使交际发生障碍。语言意识教学问题一直是国外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那么, 语言意识是什么?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产生于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对有关词汇、句法、语篇或文化特征以及其功能进行反复不断地思考、分析和感知, 形成的逻辑思维。因此, 我们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提高分辨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加强阅读能力, 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刺激产生适应, 并逐渐改善感觉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可知, 口语语言意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或从书本上学到的, 而是由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来的, 并掌握语言规律在一定的语境和使用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在多元化语境下, 运用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2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剖析

就目前来说, 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表现为“哑巴英语”,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 除每周几节英语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较少。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些情况, 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不仅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而且会形成消极心理, 进而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就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 工作和生活。很多学者论述过语境多元化的问题, 他们认为, 多元化语境因素由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背景等构成的。因此, 我们尝试采用在多元化语境下增强大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那什么是多元化语境?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元化语境, 一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环境, 人们会用语言的环境帮助理解词汇、语句或段落的意义。二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理解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互动。三元化语境是对构成语用学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的理解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多元化语境的意义。值得可喜的是,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了多元化语境下英语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应从中认识到不足, 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综合分析,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缺乏因素如下:

1) 语境因素:在正式场合, 人们所说的英语几乎接近标准英语;在非正式场合, 英语被口语化, 也被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另外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我们应该知道, 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完全脱离母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2) 教材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均使用某一类的英语教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强调语言知识和英语词汇的积累等。然而, 目前国内的某些英语教材在设计上大多缺乏对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培养, 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口语语言意识。

3) 教师因素: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中语法错误及表达的意思等, 而忽视了对学生表意是否符合语境等语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交际策略运用的指导以及相关文化差异。

4) 学生因素:大学生急于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大部分没有口试要求, 因此学生对口语不够重视。学生普遍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 还有少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怕开口、不敢开口, 更不用谈去培养和提高自身交际的能力。

3 如何发挥多元化语境下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功效

在语言交际中, 语境不限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交往时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语境不仅局限于上下文,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记忆和文化知识等, 这些都会影响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在多元化语境下, 充分发挥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1) 英语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交流, 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互动活动,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从简单处着手, 比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去描述自己的见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去翻译自己听到的, 还可以用英语说自己所想的,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的东西用英语表达出来, 和朋友同学慢慢分享。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身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能力。另外, 增强英语教师的策略意识也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英语口语策略意识和话语技巧去影响学生。这样使学生有意识的用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在多元化语境中提高学生英语的真实交际水平。

2) 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的方法。多元化语境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放松心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减轻各种心理压力。让他们对英语充满兴趣。把自己融入到学习之中,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同时分享自己阶段性的成果, 最终能够达到顺利的与人交往。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 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教师应运用多元化语境与口语教学相融合, 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 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取得交际的成功。英语口语交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 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英语环境, 让学生亲身的体会英语的乐趣, 从心理上感到轻松, 用嘴充满自信的去说自己想说的, 这有利于英语的口语表达。

3) 立足课本, 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重视第二英语课堂活动。英语文化是包罗万象的, 即便是在同一文化主题下不同的英语国家之间也会千差万别,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有关文化性的教学, 更应该有所突出。然而, 学好英语口语, 培养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绝对不能忽略、脱离文化背景。而且有必要在课外融入英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英语课堂的多元化活动, 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广播、英语讲演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掌握更多英语文化知识, 从而使学生运用口语的热情及在多种环境中善于自我表现。学生们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比如利用一些影视资料、网络博客和辅助教材等。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平台, 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还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的语言环境如今是多种多样, 互联网如此发达, 还有很多的外国电视节目、广播节目, 只要我们有在多元化语境下提高英语口语的意识, 学好口语并不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了。然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 开展各种活动。在英语学习与口语实践方面,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流利度, 颇具成效, 使我们更加坚信继续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还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以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口语流利度, 最后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从而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推广下去, 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

当今,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语言或国际语言。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意识的,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步伐刻不容缓。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为激活学习过程提供更好的语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无疑让我们意识到在多元化语境教学的浪潮下, 务必认识到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能力的重要性。第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在口语教学方而的显著成效, 它给语言学习和语苦教学都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摘要:英语是在多元化语境中发展和变化着的语言, 语言意识培养其实质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 而是多元化的, 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文化知识等, 进而分析多元化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意识。为了研究多元化语境和口语语言意识的相关性, 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英语课堂活动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增强语言表述的流利性, 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元化语境,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口语

参考文献

[1]黄波.论英语意识的培养曲须植根于文化[J].外语学刊, 201O (2) .

[2]曾绪.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

多元意识形态 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公共教学;跨文化意识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就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出,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目标,“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建立集多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这里,国家将跨文化意识培养列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跨文化的定义

跨文化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学习的目的语的文化掌握程度较深,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运用目的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语言学家汉威(Hanvey)把“跨文化意识”称为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也就是说跨文化意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这样才能使文化在沟通与交流之中碰撞出不同火花,这也是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对学习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意识的差异

1.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民族思维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豪尔在《超越文化》中深入浅出地谈论了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他说,“西方人把逻辑看成是真理的等同,只有逻辑才能解释世界,所以,他们的思想是单项式的思维模式;而东方人则强调整体、人的参与和过程,其思想为多项式思维模式。”

2.文化习俗差异

东西方在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从许多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像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婚丧嫁娶等。就拿中医与西医来说,西医崇尚手术,认为只有将身体内部状况最为清楚地呈现面前时,才能够对病症判断准确,然后进一步采取措施;而中医则讲究望闻问切,从经络、气血、脉相等方面了解病因,然后内服外用调理。文化习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做事直接、而东方人做事迂回的特征。

3.肢体语言差异

肢体语言可谓是最为明显表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途径之一。中国人含蓄谦卑,西方人热情奔放。中国古代宾主在相见时会拱手行作揖礼,双手抱前,身体略弯,表恭敬谦卑之意,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身体接触,保持一定距离。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借助身体接触来表现相见之欢,他们会握手、拥抱、贴脸颊,认为只有最直接的身体接触才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4.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固守着大国优势的小农经济国家,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思想上固步自封;而海洋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自然会带有来自海洋的探险与竞争。中国人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饮食来源,西方人则以牛羊肉为主食。不得不说,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是造成中国人保守而西方人进取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英语公共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授课水平,授课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这一规律在大学英语公共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涉及目标文化的背景以及人文观念。所以,教师在具有了必备的英语知识外,还应借助其他一切渠道逐步深入了解目标文化,争取出国考察,了解异国文化,将自己真正融入异国生活之中,这样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2.课堂内容与形式的丰富

成功地将跨文化意识融入课堂之中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与形式层面多下功夫。首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力抛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借助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其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普及、英美文学的赏析等。最后,教材的选取要多元化,借助教材的串联将知识性教学与拓展性教学相融合,真正实现借助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3.借助课外活动延伸

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借助课外活动的形式,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课外活动场地自由、方式自由的优势,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等参与性与实践性很高的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介,推广自己设计的宣传文案以及海报,引导学生利用跨文化意识进行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任丽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6):1-2.

[2]李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J].科技资讯,2013(27):169-170.

多元意识形态 篇10

1 媒介形态及收视行为的变化

媒介的生存依据、生存状态和传播方式及其功能特征为媒介的形态。媒介形态为收视提供了可能性, 是收视行为存在和实现的基础, 收视行为依存于媒介形态, 媒介形态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收视行为的变迁[3]。媒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口语、文字、电视形态和数字媒介等形态。通常将其分为前收视时代、传统收视时代、现代收视时代和后收视时代[4]。前收视时代主要是以符号和图像为主体, 收视内容没有固定的载体;传统收视时代是指发明纸张和电视后的收视;现代收视则是以电视技术和电力能源的出现为标志的电视收视时代;后收视时代是电子出版物、网络新媒体等为标志的数字收视时代。电视媒介主要指图书、报刊等传播载体, 数字媒介是指以网络、手机和i Pad等为传播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数字媒介的发展颠覆了电视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 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生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 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收视行为嬗变

媒介的发展也会影响或改变文化发展及其进程。观察人类传播史可知, 媒介从口头传播、电视及当下的数字媒介, 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形态变化, 而其每一次形态的变化都是科技发展和推动的结果, 这也必然会使其重塑社会文化形态, 进而影响到传播者心理。由此可见, 媒介背后都蕴含着超越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麦克卢汉认为, 作为人的延伸的任何媒介都能提供事物转换的新知觉和新视野, 媒介形态的变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及认识方法。

2.1 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的收视身份主体的嬗变

与传统电视媒介相比, 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媒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便捷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廉价性, 这种独特性突破了电视媒介的信息发布特权, 使个人信息传播及发布实现了自由化。随着数字收视载体的丰富, 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线更加模糊或消失。只要符合相关法律, 人们就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介工具随时自由地传播信息, 可以利用数字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此类信息的传播及反馈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技术平台。

尽管电视媒介能够大量复制文字来提升人类分享、传播信息的能力, 且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但其必须依附于书籍及报刊等实物载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加上文字代码自身的复杂性, 使受众接受信息的门槛抬高了。可以说电视媒介的收视只是一部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群体行为。数字媒介不仅拓宽了人们的收视渠道, 也使收视的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 收视已无地域、时空及身份限制, 并变得更加便捷和轻松。同时, 数字媒介形态中, 收视呈现浅显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收视者也摆脱了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只要拥有媒介工具和基本的视觉感知能力, 即可进行收视, 使收视得到广泛普及。而电视媒介形态的收视则需要收视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及文化素养, 只有如此才能领会电视媒介传播的内容及其思想内涵。由此可见, 不同媒介形态下的收视其身份主体也不同, 数字媒介形态下收视主体具有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主体, 使收视呈现大众化的特点。

2.2 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收视习惯的变化

电视媒介的收视行为是单一逻辑和线性结构的只读文本, 收视者只能对编辑、作者等预先排好顺序的文本进行逐页逐字的收视, 收视方式相对单一。而数字媒介则可以向受众提供较为个性化的信息内容, 受众既可以通过数字媒介选择、检索和定制信息, 也可以接受和发布个性化的信息。信息收视者能够通过动漫、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对巨量信息进行收视, 这种收视可以以跳跃式、主动性的思维模式进行。文本选择时, 受众通常从此标题迅速跳跃到彼标题, 从此网页立刻跳跃到彼网页, 也可以从电子图书的此章节跳到彼章节。这种收视方式可以由精读转为泛读, 由静态转向动态, 由一元转向多元。由此可见, 数字媒体的收视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跳跃性和非线性, 当然也是一种探索性的信息收视。收视的行为较为主动和灵活, 这种主动性和灵活性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线性的收视习惯。

3 正视媒介形态变迁, 收视行为嬗变呈现多样化

收视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中收视者作为身份主体必须深入到收视内容即是收视客体中, 通过对收视客体的感知和思考来实现其共时性。在电视媒介收视中, 收视者能够将信息知识升华为思想, 并成为有效传承和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 这种收视能使收视客体与收视身份主体共同作用在同一场域。收视与思考密切相连, 收视过程中的思考不仅是索取、利用、分析知识和信息, 也是对思想的消解和认同, 更是对文化的一种积淀或累积。

而数字媒介收视时代, 收视信息多以碎片化状态呈现, 收视主体同收视信息没有内在的对话, 数字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非常具体形象, 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 收视者利用视听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收视者身份主体深度参与的过程逐渐被消解, 收视者只是对信息进行潜意识的接受, 深度思考无从谈起。同时, 电视媒介时代, 收视的门槛高, 收视者不能直接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 而数字媒介时代, 收视者能够直接参与信息创作过程, 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反馈及观点, 收视者同信息传播的边界更加模糊, 收视者具有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 主客体身份逐渐统一。由此可见, 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 单一的传播媒介很难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和承担起各类传播任务, 只有实现收视的多元化, 实现跨媒介收视才是满足受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关键。

4 结语

收视阐释和传承着人类文明成果,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无论哪种传播媒介, 提供优质内容永远是读者的最大需求, 只要是能够触及人类灵魂的信息内容都会受到受众欢迎。数字媒介引导着受众的收视兴趣, 以受众为中心不断挖掘电视媒介资源, 将其开发成数字产品。收视行为的嬗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应尊重收视行为的多样性, 构建合理、多元的收视环境和方式, 引导受众提高收视效果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高春玲, 卢小君, 郑永宝.基于个体特征的用户移动阅读行为的差异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9) .

[3]徐孝娟, 赵宇翔, 朱庆华.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媒介的用户阅读转移行为研究:基于MEC理论的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 (3) .

【多元意识形态】推荐阅读:

多元意识美术教育10-22

多元环境07-14

多元体制10-16

立体多元10-18

多元数据10-19

多元系统10-19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上一篇:范式媒介文化研究下一篇:效果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