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

2024-07-05

多元音乐(共12篇)

多元音乐 篇1

一、前言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形象,我们对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展开调查,并分析整理,目的是为了拯救、弘扬、发展以“德”为脉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营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态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建设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提高城市音乐文化品位,让全社会尽享幸福德州。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重视程度

2009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研究暨首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目前学界常见且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何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有哪些研究课题”等。会议确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提法很好,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研究中,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在此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甚少。

2011年11月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岳月为代表的课题研究组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课题被德州市社科院批准立项研究。

2012年6月以后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一——德州“运河船工号子”与〈伏尔加船夫曲〉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二——德州木板大鼓与美国乡村音乐生存、发展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暨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充分论证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在德州区域内的发生、发展及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探求区域音乐文化的特质,不是为了满足所谓区域音乐文化特性的一般化解释,而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人文相关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表达,是多种音乐历史记忆与叙事,是多元音乐直观方法论的研究。

经调查,随着德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同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品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民间音乐不能堂皇地登上大雅之堂,只能在街头巷尾互相传唱。与此同时,西方钢琴音乐、歌剧等,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但大部分人们认为应该与西方文化“接轨”,对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摒弃。

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

首先看一勾勾的演出现状:

(一)解放后,德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1950年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

(二)1955 年该团代表临邑县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戏曲汇演,演出剧目《东秦》。

(三)1956 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并获展览演出纪念奖。

(四)1957 年该团在济南市“振成舞台”演出,引起文化部及宣传部的重视。

(五)1959 年 10 月临邑县一勾勾专业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1962年该团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胡林抢亲》《王小赶脚》《拾玉镯》《三进士》《女驸马》等古装戏,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社长和女儿》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红梅》参加了省汇演,《巧遇》在潍坊演出15天,场场爆满。

(七)1971 年,临邑县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解散。

(八)80 年代末,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九)2001年秋天,被冷落了30年的“一勾勾”戏曲唱腔,在中央电视台来临邑采风活动组录制的《文化与生活》第七频道播出。

(十)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3 月,“一勾勾”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2006年5月,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成立,重新排演《王小赶脚》并多次演出。

(十二)2007年2月,参加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银奖。

(十三)2008年在德州市春晚演出《逛济南》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十四)2011年10月28日德州学院音乐系邀请一勾勾传承人邝书云、徐冬青、徐心贵三位老艺人举办地方戏曲讲座。2011年11月31日晚,一勾勾《王小赶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演出。

(十五)2011年11月16日,一勾勾《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十六部现代剧目,在临邑文化广场演出,同时该县十五所中小学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

(十六)2012年8月18日临邑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一勾勾。

(十七)2012年春节前夕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了《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在德州地方春晚上演出。

(十八)2012年12月23日在平原县十三个乡镇活跃着544个草根剧团,自编自演。

再看德州木板大鼓的演出现状:

(一)德州木板大鼓最早发源于鲁西北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清朝光绪年间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在各地演出。

(二)1956年木板大鼓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1957年木板大鼓第四代传人张振武在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获山东省曲艺家称号。

(四)1964年长篇鼓词《林海雪原》演出,深受欢迎。

(五)1984年在地域曲艺调演中,木板大鼓《锄奸记》获演出二等奖。

(六)2008年4月19日,《德州日报》以一篇《不让绝活成绝唱》报道了夏津木板大鼓在黄河故道的表演现场,同时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七)2008年12月25日,德州夏津木板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坤在当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

(八)2012年1月17日,在德州第一届网络春晚上,民间艺人魏凤珍演出《赞德州》大鼓说唱,深受欢迎。

(九)2012年2月29日,德州日报报道了德州鲁西北木板大鼓传承人70岁民间艺人张连功于茶余饭后走街串巷,骑着自行车转遍方圆几十里的乡村、集市,演唱木板大鼓,深受欢迎。

(十)2012年5月28日,在禹城梁家镇农家院里,鲁西北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张连功演出《龙腾虎跃喜迎春》。

(十一)2012年9月11日,德州平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大鼓协会,民间艺人延续传统艺术形式,“日出荷锄躬耕,日落吹拉弹唱”。

(十二)2013年7月6日,德州曲艺家协会、德州青少年宫联合在希森欢乐岛举行消夏曲艺晚会,表演了西河大鼓《将相和》。

最让人担忧的是德州运河船工号子: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年过八旬,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的最后的纤夫,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一)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德州区域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唱秧歌”受专家好评并在电台播出。

(二)1965年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随之湮迹。

(三)2011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来德州调研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发与利用情况,研讨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2012年6月25日,武城县文化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消亡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音像资料建制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五)2013年7月4日,“运河情”六省市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作曲家将以运河为载体进行创作,德州市征集作品100余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现状:

(一)2007年7月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岳月在德州学院音乐系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二)2008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于宏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武凌于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四)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岳月“双钢琴演奏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

(五)2010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德州电视台同时作了直播采访。

(六)2013年德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七)2013年5月30日,“德之声”合唱团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17首曲目,有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等。

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对德州发展的影响

以上调查情况反映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在德州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德州市、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德州市没有区域音乐文化专业创作队伍,地方传统剧目濒临消亡,没有专业的演员队伍,没有资金支持。另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德州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一勾勾”“木板大鼓”“运河号子”等区域音乐文化。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人类相互了解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是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质特征,又能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构比较、功能转换、良性互动、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设幸福德州是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德州生态旅游事业,是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工程。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德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体现,它会使德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州,从而使德州走向世界。它注入了时代内涵,塑造了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具有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演出的状况,以期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比较研究

多元音乐 篇2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

在我国素质教育中,音乐方面的教育渐渐的成为了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上,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要多元化发展,从文学,艺术,文化底蕴等多方面教受于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更深远地去体会音乐带给人快乐的同时,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我国来说,多元化文化教育在高等学校内部进行推广是不能够缺少的。

一、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出现的背景

世界上的多元化的音乐的文化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民权运动中开始出现。在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在人文科学方面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的思潮。后来,这种“多元文化”的思想深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而音乐文化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方面,也逐步朝着“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带动了音乐这一神圣而普通的课程朝着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对音乐有了更新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二、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吸收和借鉴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在高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课程,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在高校这个开放的平台,使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民族自己的音乐得以发扬,得以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世界的认可,充分的保护了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得以长留,也充分保障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平等的发展。

三、我们国家需要进行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方面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是需要有多方面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的知识上有很好的了解也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上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音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音乐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综合方面的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让学生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才能在走进社会的时候更加的优秀。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陶冶了情操。除此之外,音乐素养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音乐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义还体现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当前音乐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逐步走向音乐大潮为人们所注意,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不同的音乐文化上来,全面了发展和学习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音乐的发展方向,更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提供了音乐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看待民族差异性的正确方式

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积极文化开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开明而且正确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一枝独秀的文化格局,而且突破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使多种积极文化思想互相融合,渗透,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眼界,提高了大学课堂的课堂效率。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地认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异国文化。使学生客观的平等的看待民族的差异性,培养了大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品质。

(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之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地方各地,他们有着谁与谁也不相同的思想。各地区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风土人情以及教育基础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只有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他们身上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同时,既能保持独立,又可以相互包容,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实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忽视素质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非常的多,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的数量是非常的大的所以竞争压力也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大很多。他们认为我们学生只要学好该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所谓的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内容。因此,长久以来,音乐文化教育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的教育

相比西方国家来说,就高校音乐文化教育而言,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虽然开展了对各民族和国家音乐的接触,了解异国的文化。光我国就有56个民族,但是我们学习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授课的重点也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发音,不跑调而已。学生在高校接触不到足够的世界民族音乐,对本民族的音乐也了解的不够深入。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韩国、日本的明星,认为他们的音乐是高雅的,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欧洲古典音乐才是真正高雅的音乐,有些学生认为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土气、过时。

(三)不能平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近几年,音乐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呼声却存在着盲目性的隐患。许多人认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要学会本土文化就够了。但是,音乐作为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如果不能接受和理解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强大的而先进的本土文化也只是空谈而已。不断地“炒旧饭”导致的结局就是止步不前,永远不能创新,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与世界联系。然而,相对于“本土化”来说,还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恶习也不断地流传。使我国大学生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四)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音乐是一门对学生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能够对学生的情操有陶冶作用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的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但是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丰富,因为高等学校这方面音乐内容的缺少导致学生们的见识和音乐的素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因为高等学校中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为我们国家本土的内容,因此也导致学生对外国的优秀的、吸引人的音乐的一种鉴赏能力的低下。

五、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保守封建思想,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巨大,极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然要先转变保守封建思想,摒弃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的思想。高校在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时,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增加高校中音乐课的课时,还要配备优秀的教师,要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二)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中需要把多元化的文化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从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开展上看,音乐教学体制非常的不完善,甚至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十分的困难。建立并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制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够保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好的展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进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通过课堂的教学向学生灌输和介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课下老师还有鼓励学生收集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并展开交流,分析各个音乐作品的相似之处,比较各个音乐作品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在鼓励学生去了解、接受并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在加强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音乐人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这项措施建立在打破高校传统的“只学习,不交流”音乐教学模式上。缺乏交流的音乐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厌学的心理。在高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知识学习和交流联合起来,要重视音乐交流活动的作用。在实际中,可以建立音乐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四)打开封闭的大门,吸取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

世界的音乐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中国长期的落后,就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清代的中国依靠自身强大,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导致最后的沦落。我们要吸取清政府的教训,走出去,积极交流,学习和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吸收进来,让高校学生学习,使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能够在高校学生的视野中存在,由此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内涵。

(五)不过分崇洋媚外,坚持本土文化教育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文化的教育方面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坚持我们国家的特殊的风格这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风格不能够轻易的因为外国的音乐文化的进入就直接放弃我们国家的音乐方面的优秀的文化,当今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音乐的歌曲,这些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的音乐方面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面需要认真的学习和发扬我们国家的那些非常好的音乐方面的成就。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化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将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和发展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

(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

采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是明智的,但是,仅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我们还要将其付诸于实际。音乐教师的专业技巧体现在音乐文化教学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被学生理解和认可;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其自身对音乐的了解,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见解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上面教师的程度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进行自己的音乐方面的文化的、科学的、多方面的去学习。要想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取得好的结果,首先就是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巧。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里的音乐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状况不一,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差距使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和推广遇到了瓶颈。总之,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多元化的音乐的教育的方面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进行认真的、深刻的去学习、去实践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更加认真的对待需要进行学校和学生的共同一起的重视。当然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适当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把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成熟的音乐文化引进到我们国家,同时需要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大力的发展和弘扬我们国家自己本身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文化。还要求我们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培聪讨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对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国科技博物馆2010年21期

[2]杨春强浅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时空2014年13期

[3]刘贵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4]任咪咪.多元文化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以长春市五所小学音乐课为准.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

[6]赵晶晶.韩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多元混合的音乐大餐 篇3

相对于充满中国特色的“大型综艺晚会”概念,我在这里讨论的音乐会演出形态还是有一个所谓“高雅艺术”的界定,只是这个“界定”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它更多来自于一个文化评论家的主观感受,是否具有说服力,自然取决于见仁见智者的立场与视角,如能抛砖而得玉自是求之不得的幸事了。

媒体报道及随处可见的广告已经掀起不小波澜,甚至引来比较有趣的争议,比如范竞马、张艺、孙颖迪、吕思清等古典音乐艺术家是否可以和孙楠、何洁同台,而后者是否能被冠之“艺术家”头衔。

正当座无虚席的大会堂观众沉浸在范竞马美妙绝伦的“今夜星光灿烂”的高亢歌声以及吕思清神采飞扬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的炫技当中时,人靓歌也靓的陈莉莉登场了,她甜美激扬的民族歌唱风格不仅感染了广大观众,《迎客来》和《祝福你》这样的吉祥如意歌还进一步烘托了场内的节日喜庆气氛。不可低估的民族艺术的亲和力并没有随着陈莉莉的两首歌结束而戛然止歇,它的后续是更具震撼力量也更具有世界音乐价值的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身穿盛装的侗族少女们与生俱来的绝对音准和堪与天籁媲美的妙绝和声早已是扬名国际乐坛的奇迹,二者足以代表当下民族歌唱艺术的最高水平。

西洋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梅花间竹轮番登场,高潮一个接一个,从场内热烈的气氛看,观众已经不存在接受的心理与听觉障碍。但是即便如此,何洁的登场还是产生不小的震动,甚至令一小部分观众当场目瞪口呆也是有的。她唱的三首歌都来自她刚刚发行的新专辑,歌词照例是“反后现代”的语无伦次,但经她唱出来和比画出来,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轻松而快意,所以就算音乐本身没什么创意,但堪称完美的演唱已经可以将其看作这个领域所能达到的一个新高度了。我的一位旅居英国的朋友对何洁的第三首歌《不该他》尤其惊叹,“想不到中国的流行音乐已经有这么高的水平!和麦当娜比较接近了!”

还没等从被何洁的叛逆冲击中冷静下来,孙楠的音乐前奏已经先声夺人地压迫过来。孙楠的音乐伴奏录音放得太响了,而他的声音居然穿透一切声音的笼罩,如春雷响彻,以高亢直入九霄之势,令胸中块垒即刻荡然无存。孙楠的嗓子有十足的本钱,而他的乐感几乎是我听到的中国流行歌手中最好的。还有就是孙楠的气质明显不同于其他流行歌手,他神态中的冷峻而执拗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激情奔涌,当他高歌《拯救》的时候,我竟然感受到他在身处天地之间的旷野荒原中的孤独与落寞之情。他的两首新歌悲凉而苍劲的旋律正适合了他音域跨度极大的嗓子特性的发挥,辉煌灿烂的配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相信,孙楠的歌声给全场观众带来的震动与激动,是不会少于范竞马的《今夜星光灿烂》和《我的太阳》的,他们都是既有音乐又具压倒性实力的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艺术家。

不过,陈莉莉、何洁和孙楠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尽管都代表了他们所处领域内最高和最新的水准,但是他们却浪费了一次有助于他们的艺术获得极大提升的绝佳机会,看到他们身后阴影处静静坐着的百人交响乐队,再听巨无霸式扩音设备放出来的震耳欲聋的伴奏录音,不仅感到别扭与尴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产生不真实的错觉。以三位歌手的实力,与大型交响乐队抗衡当无问题,甚至会取得意料之中的更佳效果。

说到交响乐队,便不能不对青年指挥家张艺赞上几句,他在最近几年中国乐坛的上升势头越来越强劲,其真才实学亦得到机会不断展现。他以指挥诠释新作品名闻专业领域,在中国作曲家中有较高威信和良好口碑。作为中秋音乐会的主打乐团,虽然演出场所环境及音响条件都存在局限性,但张艺仍然做到精心布局,对声音的控制也比较认真讲究。他指挥的施万春《节日序曲》并非一味火爆,在音乐结构和动态对比方面都有巧妙处理,在极短时间内便将乐队的状态调整到位,营造了一个热闹而喜庆的开场。在为范竞马和吕思清伴奏的时候,张艺及其乐队的专业水准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不仅烘托有力,而且距离感和分寸感都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意向,从而彰显出音乐经典高雅而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地位。

如果说这台音乐会有值得吸取教训之处,那么我会以为是钢琴的声箱效果有待改善。一架钢琴如果需要扩声,是不应该摆两支以上麦克的,而当晚孙颖迪演奏的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传出来的声音“电声十足”,高音区和低音区都被人为地夸大,听起来极不真实。当快速的炫技段落到来的时候,声音更是拥挤在一起混浊不堪,所以我认为是音响方面出了问题。另外,孙颖迪演奏的是一首独奏曲而非与乐队的协奏曲,在演出效果和气氛渲染方面都难以令人满足,同样是李斯特,如果将独奏的《匈牙利狂想曲》换作与乐队合作的《匈牙利民歌主题幻想曲》,篇幅上差不多,乐曲意境及技巧表现都很相似,但出来的效果肯定是后者更佳,当然这需要相对多一点的准备和排练时间。

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多元色彩 篇4

一、设计多元化导入,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导入为实效课堂奠定基础, 而兴趣是实效的根本。因此, 激活兴趣是构建多元色彩课堂的首要步骤。学生的音乐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驱动学生努力学习。为了让音乐课堂充满多元色彩和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多元化的导入不容忽视。

1. 情境导入, 激活兴趣

情境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 音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用情境切入音乐教学。以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的导入为例,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呈现一组圣诞背景图片, 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圣诞氛围之中。同时, 教师播放英文歌曲Jingle Bells, 让学生沉浸在圣诞音乐和图片美景当中。播放完毕, 有学生开始问为什么要放Jingle Bells和圣诞图片。此时, 教师顺利引出Jingle Bells是西方圣诞节的歌曲, 而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铃儿响叮当》, 旋律和节奏是一样的, 其实就是Jingle Bells的译文版。教师成功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音乐兴趣激活, 奠定了后面的音乐教学基础。

2. 歌舞表演导入, 活跃氛围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加上音乐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更容易让学生动起来和舞起来。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的导入为例。教师利用Power Point的自动切换幻灯片功能, 展示音乐背景图片, 并在课件中插入背景音乐《金孔雀轻轻跳》。音乐响起, 教师开始跟着音乐跳起傣族舞, 并示意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起舞, 一起感受傣族音乐和舞蹈的风格和魅力。音乐结束后, 教师做小动物的动作, 让学生猜猜对应的动物名, 加深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内容的理解。实践证明, 歌舞导入有效活跃了音乐课堂氛围。

二、利用多元化教法, 营造多元音乐色彩

1. 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跟随音乐所做出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协调动作。律动教学法运用于音乐课堂中, 可以让学生有效运用身体感受音乐魅力, 更可以让学生用心灵与音乐交流对话。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的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播放《米老鼠的家》, 让学生一起跟着音乐的律动走进教室。师:米老鼠今天来到了迪斯尼乐园, 但是不知道如何打开这扇门, 同学们能帮帮米老鼠吗?此时, 开始响奏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音符, 让学生跟着节奏律动, 教师也开始跟着节奏讲解卡通人物。在这节课中, 音乐教师利用律动教学法, 让学生跟着音乐跳动, 感受律动带来的愉悦感。值得注意的是, 律动教学法的侧重点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而不是追求学生在律动中动作的统一。

2. 视听唱合一

小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阅历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阶段。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可以集图片、音乐为一体, 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动画城》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课前截取《动画城》中的卡通片段,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观看完毕后, 教师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最喜欢的动画人物, 并模仿这个动画人物的某个经典动作。通过这个环节, 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接着, 教师继续播放歌曲《动画城》, 并配上动画城的背景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歌曲, 并找出歌曲中哪里出现了七音。学生认知七音后, 教师开始领唱, 让学生跟着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歌词内容, 跟唱完毕后, 教师让学生依据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同时让学生注意朗读时跟上音乐的节拍。最后, 教师让学生一起齐唱歌曲《动画城》, 提升音乐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富于变化, 层层推进, 高潮迭起, 平添课堂多元色彩。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 提升音乐教学效果

教师应把评价列入课堂教学, 不断让评价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 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音乐教师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 把语言化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利用“音乐课堂光荣榜”这个形式评价学生。其次, 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了突出体现评价的人文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放牦牛的小卓玛》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是否示范到位, 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学生兴趣等。学生评价后, 教师开始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参与, 特别是《放牦牛的小卓玛》中的朗读歌词环节和齐唱环节。总体而言, 学生评价课堂有利于教师深刻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前进 (基于学生特点, 评价多为鼓励性的) 。只有实施多元化评价, 学生的音乐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 音乐这门课程趣味性强, 教师应发掘音乐内容, 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多元色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课堂上, 不断欣赏和体验音乐的美, 音乐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音乐欣赏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 只有不断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让学生感受多元色彩的音乐课堂, 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美珍.浅析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5) .

多元音乐 篇5

【摘 要】本文探讨了国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音乐课程的体系问题,其中包括对多元课程体系的理解,特别是根据地区差异、民主特点提出了构建多元音乐课程体系必须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国培计划;多元化;课程体系;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83-02

一、多元音乐课程体系理念

自2010年起,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了一项“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该计划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为宗旨,力求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边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同年,为确保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项目的质量水平,教育部在严格的筛选之下选取了全国18所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全国9所高校)为远程培训机构,为国培计划的长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家以及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抓好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项目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将知识完整而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设计十分重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将书本的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出现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一味去记的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当前中小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缺乏创造力,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创新能力不强。

以中小学音乐课程为例,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并能把握四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氛围中,这就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课程的设计。一方面,步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忽略音乐、体育这样的课程而一味地学习文化课,因而学生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如何摆正心态,如何在教授课程之时寓情于景,将较为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演唱结合。

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针对现存的课程体系单一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多元化课程体系。那么何为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多元化的考量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为主客体,也就是说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为主体,但同时学生在消化一堂课的内容时,学生则为主体。也就是说在设计一堂课的内容的时候,在制定整个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考量的不仅仅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而是更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进一步衡量如何设计教学计划,而一门课程计划要做到多元化,除了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因素之外,还包括其它诸多因素。

二、如何构建多元音乐课程体系

多元音乐课程体系当然会有不同的构建方式,根据作者的初步的实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认为构建一个较好的课程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专业性技能

根据2011年湖南省出台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通过短期的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为首要目标。一方面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素养,这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各门类专业实际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综合整体素质。帮助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分析、教学活动等展开研讨,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融入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必将提升课程体系的质量。

(二)融入民族音乐特色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同随之而来也导致了各地教育实际水平的不均衡。除了经济发展不一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势。因而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国家非常重视对中西部农村等地区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显示多元文化存在与保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必须考虑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群体(或人)的利益,促进个人之间、社区之间和民族之间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各种文化和不同的人在教育中的平等[1]。正是由于各地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不同,在课程体系制定的过程中这多种因素都要考量在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着绝对优势和经验,因而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将其经验分享给中西部地区。同时在国家统一的九年义务制教学体系下,针对各自地区文化民族背景的不同,是可以根据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的编写。在保证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构建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能更适用于各地不同的发展特点。以湖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存在大量苗、侗、瑶、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针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其着重考虑,特别是对音乐老师,音乐课程相较于其它课程来说更具备生动性,因而在实际课程设计中将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加入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知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让课程更为生动形象。

(三)寓情于景

音乐课程的实际理论知识和音乐演唱活动如何结合,如何在几个课时内完整地完成新课改下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音乐教师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一方面,音乐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完全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理论的讲述,同样也不能一味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因为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能力也是不可取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自身要摆正心态,始终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多方面地感受音乐课程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寓情于景,一堂课下来,师生的互动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程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四)激发创新思维

当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电子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的出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显得日益重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摆在了更高层次的平台上,而教育作为能量之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不敢开口、不敢质疑,这似乎也成了中国学生的一大弊病。中国学生不敢想,也是缺乏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常理来说,中学生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青少年时期,潜能是最大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反客为主,在接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能用更为开阔的视角思考问题,弘扬“敢想、敢做、敢看”的三敢精神,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活力。音乐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同样,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设计时,教师依然要运用发散性的创新思维,突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师唱、学生合,学生跟着录音带唱的这种授课方式。而是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进来,在自己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借鉴优秀教学方法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的往来日益密切。除了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外,体现在文化、教育的往来也日益密切。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相比,学生更为轻松,同时在实际的综合素养方面较之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更为全面。因而我们在与国外的学校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实际上有很多中小学与国外的一些学校有着长期的交流,可以说这些城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与现今世界先进的一流水平接轨,而国家规定的九所高校和其它九所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就能将这种思维模式传授给“国培计划”当中的中小学教师,经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后,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思路都可能带来极大的提升,进一步开阔其原本的课程设计体系。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和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2]

三、结语

“国培计划”是教师培训项目的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它最终势必会产生一大批优质培训资源,并且在培训的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上得到突破,从而起到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的重要作用[3]。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正是现今这个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家教育部开展“国培计划”,也正是出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带动教育的发展的目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是极有必要的。面对现在更为多元化要求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在国培计划中,完善和拓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灌输其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化观念是至关重要。

只有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全面的把握学生的特点,更切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的宏观目标。“国培计划”中多元音乐课程体系概念的形成,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意义,同时也将会给整个中小学音乐学科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翼.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6)13.[2]王碧弘.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下多元整合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3]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06):25.作者简介:

多元音乐文化的和谐共存 篇6

不同时期客居在中国的犹太人都能与汉民族友好相处,尽管彼此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同,但是犹太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某些共通性决定了二者能够自然融和,和谐共处,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犹太人或是因为商业目的或是因为战争避难到开封、哈尔滨和上海都被中国人友好接纳,充分说明汉民族开阔包容的民族特性,这些成为犹太音乐与汉民族音乐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基础。犹太人在上海的音乐活动,不论是传统社区内的宗教音乐活动还是社区外的世俗音乐活动,都对上海本土的音乐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给上海带来了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穴上海交响乐团前身?雪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穴上海音乐学院前身?雪中有不少音乐家是犹太人,他们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和上海的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近年来,国内对犹太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系统,但专门论述犹太音乐的文章不多,较早研究犹太音乐的是陈铭道,他著有《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许步曾著《寻访犹太人》?穴其中四个章节论及犹太人及其音乐?雪,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这些文章或是从音乐本体上描述其特点或是专注于犹太音乐家个体研究,而能把犹太人在中国的音乐活动尤其是从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做出完整描述的唯有这本《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了,可以说,此书的出版填补了音乐学界对犹太人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近百年来的音乐生活研究的空白。汤亚汀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近些年在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硕果累累,相关论文有《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读谢勒梅新著〈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等等。纵观全文,笔者感到本书的最大特色集中于如下三点。

一、多元音乐文化的成功梳理

犹太民族发源于幼发拉底河,最早称为“希伯来人”,距今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争、历史、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影响,产生了三大族群,分别为:阿什肯纳齐人、赛法迪人和东方犹太人。这些族群虽然散布在全世界各地,但是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信奉上帝为唯一的神,“在《圣经》的神学理论中,音乐是与上帝相联系的,是通向上帝的一个便当的和理想的媒质”②。犹太音乐和其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犹太会堂仪式五个部分之中的《诗篇》诵唱(psalmody)和《圣经》诵唱(cantillation)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另外,犹太人每一年的民族节日诸如普洱节、逾越节、新年、转经节等都有音乐伴随,这些都属于犹太传统宗教音乐?穴第一章?雪。1932年,俄罗斯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上海俄罗斯犹太俱乐部,表演芭蕾、合唱、演剧、音乐会,40年代波兰犹太难民表演意第绪歌曲及戏剧?穴第二章?雪。上海欧洲犹太难民时期?穴1939—1942?雪,虹口隔都时期?穴1943—1945?雪,战后时期?穴1945—1947?雪,犹太难民在上海的音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之外,还有民间音乐,西方音乐,也有二者混合的清歌剧及卡巴莱式的流行音乐?穴第三、第四、第五章?雪。

犹太族群的多样性和地域来源的复杂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呈现综合多元化,从音乐人类学的传统分类来看,既有乐种的多元化也有功能的多元化,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分类来看,还具有结构与群体的多元化特点。“20世纪末,上海新犹太社区得以形成,也预示着当代中国与世界接轨、力图恢复昔日的多元文化的决心,当然不是二战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多元文化,而是中国主权下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国际多元文化”③。作者显然比较认同斯洛宾的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在描述跨越百年时空的犹太音乐生活时?熏紧紧围绕犹太人的传统音乐?穴宗教仪式音乐,民间音乐?雪,流行音乐?穴轻歌剧,夜总会歌舞?雪以及经典音乐?穴欧洲艺术音乐?雪这三条线索进行,所以,即使资料的来源比较间接,多元文化比较复杂,读者仍可从这三条线索中清晰地看到犹太音乐文化在中国开封、哈尔滨和上海的发展流向。

二、多元声音景观的相交互动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谢勒梅在其著作《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中对“声音景观”做了如下定义:“一种声音景观,即是一种音乐文化有特色的背景、声音与意义。”这里的“背景”?熏谢氏在文中定义为“表演地点”和“表演者与听众的行为”;“声音”则是指“音色、音高、音值和音强”;“意义”即音乐本身的含义及对表演者与听众生活的含义④。从犹太民族自宋朝在开封形成社区开始,一直到21世纪新上海犹太社区的形成,犹太民族的声音景观穿越了遥远时空后越来越呈现多元互动性。

犹太音乐从它的发源地开始,随着他们不停地迁徙流散、客居异族他乡,为了适应新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音乐在运动之中,旅行越过民族、地理界限,走向新的、更广泛的听众”⑤。上海犹太社区俄罗斯犹太人给上海带来了犹太传统音乐文化,德奥犹太人给上海带来了欧洲音乐文化,犹太民间音乐表演可以在俄罗斯犹太俱乐部和犹太学校等场所进行,犹太—欧洲混合的流行音乐文化也频频出现在各种餐饮娱乐场所,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在上海工部局乐团这一混合中西音乐人才的机构中得以相交互动。汤亚汀在其2005年出版的《城市音乐景观》一书中把“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作为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经典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因此,本书和《城市音乐景观》在宏观思维、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三、多维交叉的学科聚焦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是一本城市音乐人类学著作,作者汤亚汀曾在英国杜伦大学研修音乐人类学,掌握了西方人类学方法论尤其是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学术研究的视野已远远突破了传统音乐人类学的樊篱。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言,他试图跳出传统西方音乐学专注于音乐家个人的框架,着眼于上海犹太人的社会音乐生活。因此,对犹太人的音乐生活研究集中在犹太社区这一整体机构上,无疑具有新史学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的整体观特点,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要对犹太人在中国生活近百年来的宗教、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历时行研究),还要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族群、社会性别和阶层等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共时性研究),反映在音乐人类学的格尔兹—赖斯的整体模式中,即是“历史构成—社会群体—个人创造”这样的三重模式。作者把对犹太社区音乐生活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犹太宗教历史、社会群体维持和个人的创造上,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不仅仅需要传统的音乐人类学学科知识,还需要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客观地说,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上海这个号称“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会,要从近百年的时间跨度描写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实属不易,对上海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研究一直是作者很早关注并随着资料的丰富和学术视野的开阔得以完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和《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1943-1944》是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两篇音乐报告,后来又增加了战后时期?穴1945-1947?雪以及1998至2005年新上海犹太社区的兴起等内容,在2003年和2004年,“上海犹太社区音乐生活”曾分别作为上海市委和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年度课题,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是他对这一主题的比较完整的呈现。此书倾注了作者将近十年的心力,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对上海犹太社区音乐生活的研究不仅具有单纯学术研究的意义,作者对多元文化的功能解析无疑将会对当下上海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此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色列是犹太宗教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而作者十几年来一直未能有机会实地考察获得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资料,作者和读者都深感遗憾。另外,文章结构稍显松散,这可能要归因于两个因素:第一,此文的时间跨度很大,要想在20万字左右的篇幅上做到布局紧凑,衔接自然,难度相当大;第二,作者资料的收集工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对犹太人在上海音乐活动的研究将会随着资料的丰富而更加深入。即使完成了此书,汤亚汀先生对犹太音乐的研究还未停止,他当前的课题《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史》,澳大利亚莫纳许大学《亚洲犹太社区音乐》项目仍然促使他在犹太音乐研究领域里继续前行,我们也期待着他更加深入的新作问世。

参考书目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刘洪一《犹太文化要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北京第1次印刷。

[3][德]利奥•拜克著,傅永军、于健译《犹太教的本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5]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2002年4月北京第1版。

[6]许步曾《寻访犹太人:犹太文化精英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7][英]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8]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①③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0页、188页。

②刘洪一《犹太文化要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31页。

④《音乐艺术》,2001年第4期,第92页。

⑤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丁成梅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系06级音乐学研究生

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评述 篇7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早期, 威廉姆·詹姆斯创建了“多元哲学”理论, 提出了“平等和共存”的思想, 他的学生H·卡伦于1916年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多元论思想, 并于1924年在《美国的文化与民主》中明确指出“反对同化, 倡导建立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约翰·杜威在1916年的全国教育协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民族化》演说, 提出“文化多元化主义”的音乐思想。这一时期, 美国一些音乐教育者开始进行多元文化的实验教学。1918年, 美国教师萨蒂丝·奈罗纳·科尔曼以林肯学校为基地, 进行“创造性音乐”的教学试验。她带领学生制作世界各国的乐器200多种, 介绍并指导学生演奏亚、非、拉各国音乐。“运用音乐声音探索、研究音乐的创造力、通过加入世界各地乐器研究来扩展音乐课程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对当时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多元文化理论的提出及实验教学法的探索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音乐教育中虽然没能大范围推广, 但是对传统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为以后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1967年, 唐哥伍德会议召开, 预示美国进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新时代。会议通过了《唐哥伍德宣言》, 其核心理念是:“所有时期, 各种风格、形式和文化的音乐都应归入课程。应该扩展音乐曲目, 使其容纳我们时代的丰富多样的音乐, 包括时下流行的青少年音乐、先锋音乐、美国民间音乐和其他文化的音乐。”《宣言》为音乐教育者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思想, 为彻底打破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的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促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点的形成。1970年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制定了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全面贯彻《宣言》内容。其中近期目标第1条“努力发展面向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所有学生的音乐教育方案, 使之符合多元化社会公民的需要”和第4条“促使音乐教学容纳所有时期、风格、形式和文化的音乐”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上明确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定位。

在随后的20年, 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大、中、小学音乐课上广泛普及。同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教育者开始开发和研究相关的项目、课程、方法和教材。如把世界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规划中;设计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动态多元文化模式;编写以美洲音乐为内容的师资培训手册等。

三、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深入, 1990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协会召开了“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方法”的研讨会, 会议通过了《面向未来和行动的研讨会决议》, 标志美国音乐教育从“熔炉”方向完全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向”。“教授音乐的多元文化方法将纳入……所有音乐课程之中”, “音乐教学不仅包括对其他各种音乐的学习, 而且包括对这些音乐和他们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寻找每种文化中其音乐自身的价值”。大量学者和教育组织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性的指导。《音乐教育者杂志》刊登了肯尼斯·菲利普斯的文章,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其解释为:音乐是学习和传递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其他各类艺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个性和共性, 音乐也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 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思维及行为方式。同时, 音乐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民族以及他们的传统和行为。”把音乐的功能从文化的传承上升到对民族的认识。

1994年,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国策被写入《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作为一种音乐教育标准, 它要求每个学生能够鉴别和描述有代表性的文化的音乐风格独有特征;依靠听觉对不熟悉的世界各地音乐按照文化区域给予分类, 并说明理由;指出影响各种音乐的文化根源;追溯音乐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历史条件等。《国家标准》颁布后, 各州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自己的实施标准开展教学。

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经历了从单一欧洲音乐文化观到多元文化音乐观的转变, 引领了西方移民国家音乐教育的发展, 为推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M.沃尔克, 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课程初探 篇8

一、如何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当前的多元文化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 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的差别, 实施的一种旨在使所有的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教会学生在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中自如生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指的是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埃里奥特说:“如果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 那么音乐本来就是多元文化, 如果音乐本来是多元文化的, 那么音乐教育从根本上也应是多元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 美国公立学校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最早尝试, 到如今,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渗入到世界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 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首先,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全球化, 使得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文化多元化也将使我们的精神生活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通过文化的交融, 我们可以汲取国外音乐教育的长处, 来补充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不足, 同时又能引进不同国家、不同音乐家优秀音乐作品, 让这些音乐走入我们课堂, 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丰富资源,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

其次,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是凝聚了本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和教育功能。因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今天我们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抹杀各民族的音乐特征, 而是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 使本民族的音乐获得更深层的发展。同时, 世界音乐教育的局势是走向交融, 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舍弃本民族音乐自身的传承方式, 照搬其他民族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 而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吸取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经验来丰富、和完善本民族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 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及其实施情况

凯姆普谈到:“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潮流毫无疑问将带来对世界不同音乐更多更细致的理解。但不至于此, 多元文化意识将使我们对要求保留文化纯洁性具有更敏感的意识, 使人们能认识并尊重世界各种音乐的基本不同点。”音乐被称为世界性语言, 音乐有助于民族间的文化的交流, 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接纳与理解。音乐课程的设计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到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 在理解某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让学生树立起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的信念。各种音乐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文化, 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音乐。

总之,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将成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在科技不断创新, 人类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 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 来对待音乐对待人类文化, 是音乐教育事业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应抛开偏见、超越国界, 与不同民族, 不同肤色, 的人民携起手来, 为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共同努力。

摘要:二十一世纪,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来对待人类文明已成为新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受到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家的关注, 它代表了新时期世界音乐教育理论发展的主流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高等中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基于前辈音乐教育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释了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说明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势头已不可抵挡。

关键词:多元,文化,交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康娥, 音乐教学论,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管建华, 音乐人类学导引, 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6。

[3]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多元音乐 篇9

一、新课改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音乐教学是各项文化课学习的基础。音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有助于让学生拥有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压力。音乐教学的创新思路强调将音乐学习和情操陶冶结合在一起,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课的特点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2.音乐教学能够拉近师生间距离。和其他的单调乏味的理论课相比, 音乐课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特点,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从而增近师生间感情。

3.音乐教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掌握各种动作要领, 进而掌握各种音乐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解决问题, 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通过对音乐课堂内容的拓展, 增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沟通, 让学生在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 学会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陈旧落后。不少地区的教师对音乐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在教学方法上相对保守, 缺乏创新。在学生面前爱摆架子不做沟通, 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内心, 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希望什么。

2.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地区的教育都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为主, 对学生着重强调这些学科的重要性, 甚至一些教师利用音乐课堂来进行语文或数学教学, 再加上音乐教学考核内容不规范, 造成学生忽视音乐课程的心理。

3.教学手段相对缺乏。不少教师只注重乐理知识的教学, 根据课本的内容照搬照抄, 教学方式比较死板, 不够新颖。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 课堂氛围需要轻松、活跃、欢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语音、语速以及语调要丰富, 饱含感情, 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音乐课堂的效果

1.教学理念持续创新。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的需求, 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多元化发展。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乐理知识的教学方式, 重视情感教育, 使枯燥的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局限于乐理知识的教学, 还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潜质, 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主要体现:第一, 在舞蹈动作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边唱边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边唱边演的形式也比较受学生的喜爱。例如, 教师在教唱《送别》的时候, 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表演送别的场面, 跟着歌词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第二, 在歌词改编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歌词进行改编,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教师在教唱《阳关三叠》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 用王菲版《但愿人长久》的旋律唱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丰富课堂内容。第三, 在编曲教学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简单的编曲, 利用常见的物品进行旋律编曲, 可以利用碗筷来敲打出不同的音符, 或者在空瓶里装一些沙子以及小米粒等, 进行摇晃也会发出悦耳的音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辅助教学, 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具有较大好处。例如, 通过多媒体欣赏二胡独奏《光明行》, 让学生了解二胡的音色。教师还可以通过下载一些音乐会以及演唱会等, 让学生了解音乐, 体会音乐的魅力。通过利用多种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对音乐进行全面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而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4.学科互动融会贯通。在新课标改革的情景下, 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结合,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也无法离开音乐。将音乐与美术、语文、英语有效的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简单的英语歌曲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运用。在语文教学里可以利用音乐让学生体会悲伤、激动、欢快等情感词语。

多元音乐 篇10

一、设计“学习准备”环节, 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在音乐文化信息迅速传播、通俗音乐铺天盖地的今天, 一些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音乐不感兴趣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成为顺利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阻碍, 许多教师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认为, 学生对课本音乐缺乏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理解音乐的基础, 他们会感到在欣赏音乐时难以理解而无法获得心灵的共鸣。只有充满兴趣时, 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也更容易理解音乐文化。因此, 音乐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准备”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环节里通过收集相关文化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 感知不同的文化, 获得学习经验, 这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前提, 为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 如分别收集相关历史、地理常识;音乐相关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礼仪等社会知识, 以及音乐相关民族的姊妹艺术知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曲家生平、创作思想和贡献等背景知识, 等等。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在音乐课上予以展示, 如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全班学生播放他们收集的材料。

这种方法与教师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相比, 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不但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理念, 而且符合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学生收集资料的准备帮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使他们在理解音乐文化时更顺利) 。采用分组协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设计任务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这样, 有了背景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就更容易理解音乐相关文化, 从而感受到音乐美, 在音乐美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比较法, 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反映了这种音乐文化的特色, 不同的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 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熟悉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语言结构、音调特征, 才能进一步开阔音乐文化视野。但是学生对只是传授概念的教学方式常常感到厌倦和缺乏兴趣, 更愿意自己探究、解析和了解音乐的真相。《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的目标是在体验、比较、合作等过程与方法中实现的。我认为可以采取比较法让学生探究音乐的风格特征。这种学习方法满足了学生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体验中, 力求探究出音乐的不同风格。

例如, 我在人教版第七册的歌唱课《樱花》的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聆听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日本歌曲《樱花》音乐, 在音乐体验中感知两国音乐风格的不同, 并通过视唱两首歌曲的曲调, 在旋律体验中比较, 思考其区别, 探究两者调式的不同, 我加以引导。通过比较, 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樱花》使用了Do、Mi、Fa、La、Si, 没有Re和Sol。《茉莉花》使用了Do、Re、Mi、Sol、La, Fa和Si没有用。《樱花》的结束音是Mi, 《茉莉花》的结束音是Sol……从而逐渐引出日本节调式的特点:各音依音高顺序排列为3 4 6 7 1 3 (后面的1 3是高音) 其旋律以级进为主, 词乐关系以一字对一音为多。节奏平稳, 旋律自然流畅, 具有幽雅古朴、清新明朗的色彩和浓郁的日本风味。

可以用音乐听辨的方法比较, 巩固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知。如上例《樱花》教学中, 我在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特点后, 弹奏或播放三首不同风格旋律, 学生欣赏、比较、辨别, 指出哪一首是都节调式旋律, 加深对其音乐风格的掌握。

比较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风格特征, 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音乐创作等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语言。

每种文化都有相对应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 这些音乐艺术风格都以一定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要形成相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 就必须理解相关音乐语言结构、音色、节拍、节奏等基本形态, 从而把握风格, 正确领会音乐文化。要深入理解音乐文化, 就必须熟悉音乐作品的艺术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实践的过程, 要避免片面地仅仅讲解与音乐有关的世界文化与民族音乐知识, 忽略在音乐实践中领会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教学采用的音乐知识灌输式教学让很多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有效渗透的关键所在。音乐艺术的独特性要求音乐知识的内化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在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中获得。我认为, 培养学生多元音乐审美能力应与欣赏、歌唱、创作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聆听、演唱、乐器演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和声、调式、节奏的特点, 进而感悟不同的音乐文化。例如, 在日本民歌《索兰调》的鉴赏教学中, 我选取部分乐谱作为歌唱及视唱材料, 让学生通过歌唱和视唱体验浓郁的日本民族风味;又如, 在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的鉴赏教学中, 我将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抽出作为节奏练习材料, 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让他们通过律动及演奏打击乐器获得对朝鲜音乐节奏的感性体验, 感悟朝鲜音乐风格。另外, 通过创作将对音乐语言的领悟用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不失为熟悉不同音乐风格的好办法。如在歌唱课《樱花》的教学中, 我用日本音乐音阶常用音do、mi、fa、la、si进行音乐创作, 如自编旋律并进行演唱和演奏等让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日本民间音乐文化风格的理解, 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让他们在实践与创造中提高音乐能力。

事实表明, 贯穿音乐实践的音乐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使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能力, 获得多元音乐文化的感悟与理解。

总之, 音乐创作等实践环节创造了通过音乐实践感知多民族音乐文化语言的音乐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相关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情趣, 增强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实效性。

四、设置“文化小论文”的学科综合环节, 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科综合”理念, 并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可以成为真正体现音乐课程作为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人文课程的途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德·雷默先生在他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里提出了人文艺术学科综合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小论文”环节让学生课下收集与音乐课堂音乐相关的文化资料, 并写成小论文。贯穿这些资料的主导明线是文化, 各种人文知识穿插其中, 相互联系。学生通过相关文化资料的收集, 深入各种文化之中, 能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现以文化为主线的学科综合, 进一步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学生在撰写“文化小论文”时需要对收集的材料整理、分析和评价, 并研究如何将材料组成一篇小论文,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而且能引发对不同文化的思考, 激发探求不同文化的兴趣, 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

五、结语。

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要避免师生间单向传授和灌输式教学, 这种使学生处于被动知识接受状态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音乐文化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全面认识, 使他们具有多元音乐文化意识和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能力, 以实现音乐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我们相信, 音乐教师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增强多元音乐文化渗透的实效性, 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一门课程, 进一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材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美]哈罗德.艾伯利斯, 查理斯.霍弗, 罗伯特.克劳特曼著.刘沛, 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3]高萩保治著.缪裴言, 林能杰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多元音乐 篇11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 教学

一.做好基本的课前准备,将音乐追根溯源

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一首流行歌曲可以蔓延到各个城市甚至大街小巷,很多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会产生特别狂热的喜爱,而且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也就造成很多的中学生忽略教学课本中最基本的民族音乐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整体社会风气的影响,流行音乐势不可挡;(2)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没有最基本的背景认识,不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能够追根溯源,了解背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民族音乐也会逐渐成为中学生喜爱的音乐的。由此可见,在每一次学习新的音乐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先去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想要表达的感情、历史赋予的责任等等。以俄罗斯著名的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例,学生先去确定歌曲所在的历史时间,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课本音乐感兴趣了。

二.将乡土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与之产生共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国家、民族、地方都产生了具有本土文化和精神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民族世代相传的象征。就像河南有豫剧、东北有二人转、江苏有昆曲一样,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精华,都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在进行音乐课堂教育的时候,可以将地方音乐与课本音乐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促进乡土音乐迸发出新的活力。将乡土音乐与课本音乐有机结合不仅仅是民歌,也可以是舞蹈,这样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东北地区音乐时,就可以采取二人转的形式,增加手绢、扇子等辅助教学,这样学生除了能够了解东北音乐,还能够对二人转文化有所了解,以此来达到学生音乐和形体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将音乐课堂与国际接轨,实现音乐课堂多元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正是由于每个民族的音乐表达形式不同才造就了如今百花齐放的世界音乐,感悟和欣赏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从中体会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各地优秀的音乐作品来作为典型教学,这样让学生可以在多元的音乐海洋中尽情的畅游和释放。

例如:美国在1920年兴起的爵士乐、非洲的黑人音乐、欧洲莫扎特的C大调小步舞曲等,让学生接受各国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在其中进行感悟音乐背后的情感、比较不同音乐之间的差异,这样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魅力。

四.尝试音乐创新创作,感受不同的音乐表达

每个地区不同文化也就不同,文化不同音乐也就不同,不同的文风格对应着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所以想要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首先就要将音乐中的音色、节奏等问题弄清楚,所谓学习音乐其实质就是将音乐的节奏和规律弄清楚,在进行音乐授课时,教师要将音乐实践与学生音乐能力的综合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在进行每个乐章的欣赏时,感受乐曲的变化和音色的差异,这样才能完整的体会整个音乐。学生在教师的推荐和指引下有选择的欣赏多元的世界音乐,用心体会不同的节奏和乐器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以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为例,可以以其中一章为典型来单独的欣赏和训练,以此来体会朝鲜民族音乐的魅力。

还可以将两个民族但是民族歌曲特征类似的歌曲进行差异化比较,从各个角度来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这样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两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比如说可以以中国的民族歌曲《茉莉花》和日本的民俗歌曲《樱花》为例,用这两首歌曲来进行比较,体会其中节奏和韵律的差异,以此来达到感受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音乐的目的。

五.结语

音乐与文化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中也要融入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课堂教学也要学会与时俱进,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而是更为生动的师生互动法来实现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多元的音乐和风格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音乐造诣的提升。

多元音乐 篇12

近几年,由于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社会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必然趋势逐渐演变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趋势为音乐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思路。当前,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和关键理念便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该教育模式被广泛普及到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中。不过,针对我国该方面的教育现状而言,介于其还在起步阶段,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学校这一模式都较为少见,甚至不少院校的教师至今仍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因此,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严重受到不完善的教学体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阻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速度还较为缓慢。

二、小学音乐课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渗透

1.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大多基于教材之上,所以,在教材方面要有充分准备才能吸纳更多颇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加入,进而促使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保证学生学习到不同教科书时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并且真正做到依照不同音乐背景理解音乐的内涵。同时,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学生学习状况,选取一些节奏优美的音乐内容进行教学,这类选教的内容可以不限题材,不只是要选择少数民族的,还要选取别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入独特的音乐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清晰地认识多元文化音乐。

2.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音乐本身的特点就极为广泛,人们在生活中都愿意介绍音乐,所以音乐教学需要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在进行音乐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当地音乐文化氛围,又要熟悉当地舞蹈文化,因此,音乐教师的音乐知识体系必须极为丰富, , 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多元文化音乐。随着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要加入不同的音乐体验,针对不同的音乐,要选取不同的方式去享受音乐,而这需要在基于了解音乐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学习各种音乐背景,学生在音乐理解方面才能更深刻,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师,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讲解所传授的音乐,进而帮助小学生掌握理解音乐。

3.教学资源

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和设备资源,这些资源都需要适当地渗透多元文化,所以整合资源是必然选择。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此其本身的音乐文化就各有差异,比如朝鲜族、蒙古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本就颇具民族文化,这些资源便是有利于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资源。只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不断扩大教师资源,小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更加顺畅流通。当然,还有国外音乐文化,这些资源的整合能够促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完善发展,让小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进行更完善的音乐学习。

上一篇:水电站的厂房施工下一篇:公共手机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