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作用

2024-07-06

多元作用(精选11篇)

多元作用 篇1

摘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评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运用多元化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让课堂评价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评价,评价内容,主体多元化

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改进教学,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我认为关键是课堂评价要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范围和内容的多元化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做出评价外, 还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的评价, 而且更要重视形成性的评价, 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比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岩石》一课的教学中, 在探究岩石的性质时, 问:“你知道岩石遇到稀盐酸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吗?”有个学生回答:“会冒气泡。”教师再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我昨天晚上看书了, 在书上的插图看到的。”教师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回答:“我问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爸爸说是岩石中有碳酸盐成分, 它和稀盐酸产生反应生成了气体, 所以会冒气泡……” (在其他学生说不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时, 他能解释其中的奥秘, 他显得很自豪很兴奋) 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微笑着看着他, 并微微的点头肯定, 这时教师评价:“你发言积极大胆, 能自己提前在家预习功课主动学习, 真不错! (这里教师运用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和口头语言形式赞扬其学习态度, 肯定他看书预习的学习方法) 而且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向你学习的是, 在知道发生什么现象之后能主动探究寻找现象背后的秘密, 这种善动脑爱问为什么的精神值得提倡。”教师接着说:“老师在这里为你们准备了稀盐酸和岩石, 你们想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吗?我们要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引导学生寻找探究方法) 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在这里教师注重从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知识掌握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而不只是评价知识回答得是否准确。评价要做到具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等细节化, 既不能过度表扬也不能讽刺挖苦。评价明确具体、就事论事, 这样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得到发展, 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整体科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操作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报告单中设计了这样的课堂评价表 (如表1所示) , 从知识获取、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学习态度等几方面来评价。

评价要重视学生参与的热情、创意、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情况, 并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阐述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做到既重视终结性的评价, 又重视形成性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客观、要具体, 不要笼统, 要实事求是, 不要夸大其词,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增加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贯串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是否达到、每个活动环节存在哪些偏差, 而且通过主体多元化评价,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使课堂教学活动合理高效正向运行,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 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

(一) 自评互评,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或课堂表现做出自我评价, 鼓励每位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 设计实验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是否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教师在实验记录单上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如表2所示) , 实验后让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四颗星以上为优, 两颗或三颗星为合格。通过评价, 找出方案是否可行、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平台。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最后的实验结论, 而且更要评价实验进行中动手动脑、记录、语言陈述及小组合作等表现。以自评互评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 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内驱力

教师的评价又包括语言评价、非语言评价。语言评价又分口头语言评价和书面语言评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口头评价。例如在带领三年级学生观察树叶时, 发现有的学生观察特别认真, 教师及时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 像个小科学家一样, 如果能用简捷的方法记录下来就更好了。”一句简单的话, 让学生兴趣更浓了, 表现得更为自信。科学课上常用“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你的思维很严密, 像个小科学家”“亲自动手做做, 你会成功的”等语言鼓励学生, 能使学生更自信地快乐成长。书面评价可以结合实验记录单上自评和互评的基础, 教师再进行评定 (包括等级评定与语言激励并指出不足) 。两种评价相结合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体现尊重与爱护, 关注个体处境与需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非语言评价在小学科学课中经常使用, 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等, 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这种形式更自然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不打断学生操作、叙述的情况下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效果显著。

(三) 家长参与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如果说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信心倍增, 那么从家长那里得到充分肯定和表扬后, 会让学生真正尝到成功的乐趣, 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

例如教学《制作酸奶》一课,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后请家长品赏, 并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实验操作和最后结果进行评价并写回语, 如表3所示。

请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并以记录表格的形式反馈信息是一个非常灵活而有效的方式, 家长的期望和鞭策能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家长的评价往往视角独特, 无可替代, 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也能更好地推动教师的进步。

课堂评价只有重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要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动脑动手操作、创新等各方面的潜能为目标, 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进步。合适的评价方式, 能催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学生能在真诚的评价中取得进步、得到发展。通过合适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进取的力量, 分享合作的快乐。

多元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篇2

关键词:多元评价;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8-01

过去,评价几乎公认是老师对孩子的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在孩子、家长眼中,也只有老师的评价才具有权威性。其实不然,只有老师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孩子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孩子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孩子的学习,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所以,多元评价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最好催化剂。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孩子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是一种被管理者、被评价的角色。而老师也几乎成了评价的唯一主体,孩子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尽管孩子或许对老师的评价持质疑或否定态度。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往往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多元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要关注孩子评价的主體地位,所以多元评价要包括教师评价、孩子自评和互评、孩子与教师互动评价,家长评价、社会人员评价等等,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让家长评价充分促进孩子学习的价值,这种评价不再是强制性的接受,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这种评价下,孩子能及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所以,每个孩子,在某点缺失的同时,也会有他处的亮点。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往往较多地关注孩子当时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不是没有闪光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所具有的没被我们关注的优点,所以我们不应该用一个统一尺度评价所有的孩子,一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智能结构具有差异性。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记得有一次的语文课上,我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吸引了很多孩子,于是我让其中一孩子回答,可孩子的答案与问题并无相关,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很快就找到他的这个闪光点,于是我表扬他:“很喜欢听你回答问题的声音,让我很愉悦,谢谢你!”虽然孩子意识到他答错了,可他还是很满足地坐下了,后来的日子,他发言特别踊跃,也加入了学校的广播员队伍,所以,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坚持去挖掘,就会发现他们的光彩,就能帮助他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孩子完善的有效途径

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无时无刻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刻完善自己。课堂上,从孩子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孩子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孩子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课后的作业,成长记袋,教师、家长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师、生、家长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共同分享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期中、期末的小测,学习期间的小竞赛,可以更好地让孩子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家长的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

总之,关爱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评价环境,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在教学中的追寻,让多元教学评价从根本上促进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家栋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戴忠娇《阅读评价凸显激励机制》[J],江苏教育,2011.11

多元作用 篇3

企业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完全模仿性等特征,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企业文化与绩效关系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1,2],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会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3],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的适应性。Ulrike和Elko(2004)研究了企业文化、公司承诺资源、高层参与性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绩效最好的公司对软行为环境的因素进行了较好的平衡与适应[4]。但是,国家文化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进而影响到员工动机,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5,6]。黄铁等(1997)发现文化差异最大与最小的合营企业的失败率都偏高,而差异居中的失败率却很低[7]。Pothukuchi等(2002)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跨国合资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效应要高于国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8]。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变革员工价值观、员工士气等变量,来逐渐改变员工的行为绩效(Simon和Kristian,2009)[9]。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变革、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重要的作用关系,但是当前相关研究文献偏少,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1 多元文化与企业文化变革作用关系分析

企业文化变革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将企业发展与环境相匹配,并依据自身性质与特点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过程。如图1所示,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地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其变革的来源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代理人偏好的变化。在倡导改革的企业文化中,经理人员十分注重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相关变化,并据此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企业经营、企业文化与国外市场、多元文化保持协调稳定。文化的差异可以全方位地影响企业的跨国经营运作和在组织中发展稳定的组织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在竞争环境、行业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等诸多外部因素的推动下而产生的[10]。

从内部来看,公司员工经历相似的社会化过程,自然形成了类似的刻板印象。这种共有的刻板印象对同一群体具有巩固团结的功能,它使得同一群体内的沟通变得更为便利,更易形成共同的意见。随着国外子公司雇佣当地员工数量增加,越来越多持有异质文化观念的当地员工进入公司,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存在的差异,这必然与母公司文化倡导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相冲突。进入当地子公司后,这些员工所持亚文化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当员工从一个文化环境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必然会遇到与自己个性特征、价值观念不完全相同的人群,面对异域文化中的陌生行为,难免产生不安感和敌意心理,加上语言差异,使得具有异质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11],此时亚文化会产生众多负面影响。当公司主文化偏弱、亚文化过于强势时,亚文化力量便会无限制的扩大,造成公司的整体信念与价值被亚文化所扭曲。同时,强势亚文化会抑制、排斥其它亚文化的发展与主文化的力量,企业就无法获得多元文化带来竞争优势。这就迫使子公司从内部对主文化进行变革以适应本地员工,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从外部来看,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深化,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经营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影响,企业依靠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应对国际化市场变化要求。迫切需要企业变革原有文化,实施跨文化管理,来解决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冲突。为增强其适应能力,企业须对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动,以适应国外顾客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调整公司产品或劳务的款式、规模、质量和价格等以更好服务当地市场,满足当地顾客需求。面对存在较大差异的多元文化影响,公司满足当地顾客个性化消费需求使得企业不能像传统方式下那样以单一规则或一致性标准去约束自主工作单元的行为。公司在国外经营的本土化,其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更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等,这就从外部迫使公司变革原来母公司主文化,对原有文化做适当调整来适应当地文化环境,减少本公司文化与当地文化冲突。同时,雇佣大量当地员工会对子公司原有文化产生变革影响,甚至有可能产生与母公司迥然不同的文化。

2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影响作用理论分析

2.1 多元文化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不同文化,由文化差异会导致员工间文化冲突、员工与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当两种冲突水平过高时,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企业文化间差异越大,导致的冲突水平也会越高。同时,这种冲突程度也受企业内部主文化与亚文化强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强势的企业文化往往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辅助,推动员工的行为动机,对公司的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主文化偏弱,将会导致较高的冲突水平,对企业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当企业内的文化冲突阻碍企业绩效发展时,便需要进行文化变革,通过变革企业原有文化,减少由多元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跨文化管理克服多元文化条件下的异质文化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适应和融合,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加强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合作,建立共识和认同,增强异质文化间的适应程度以及文化与企业外环境之间的适应程度,通过缓和文化冲突,进而通过一系列文化整合措施,对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获取由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创新收益,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来提升企业绩效。

2.2 多元文化冲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就必然会面对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正常运作和成功管理的关键所在。更为激烈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技术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求生存,这些技能、知识以及企业获取这些技能、知识的方法,将推进或渐进地促使企业文化的改变。同时,企业员工来自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背景,不可避免的会在企业内形成不同的文化,即企业内存在多元文化,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与母公司倡导的一致性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冲突。如图2所示,由于冲突可以形成持续的争论和广泛交流,文化冲突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获得更多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组织的变革创新能力。随着冲突变大,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大,当公司冲突水平处于C0时,公司由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绩效水平达到最高P*,此时冲突水平处于最优状态。但如果文化冲突超过一定限度C0,便会导致沟通中断、信息扭曲、非理性反应和分裂效应等消极影响,这时会造成企业市场机会的丧失和组织效率的低下,对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绩效水平呈逐渐下降态势。

2.3 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变革、企业绩效的作用分析

如图3所示,跨文化管理通过变革企业文化,来缓和异质文化冲突、增强文化适应能力和促进跨文化融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结构产生积极作用,最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2.3.1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纳,不同文化的交融和沟通有利于组织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与接受,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造力,激发技术与管理创新。Hoffman(1999)认为文化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企业的创新。(1)文化直接影响管理实践,而不同的管理实践意味着不同的创新;(2)文化对组织创新带来的影响有中和作用,它能缓和创新带来的冲突,减少创新风险[12]。Nelson和Winter(1982)认为企业的“惯例”(routines)决定(同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演化发展路径,而且是企业能力的核心[13]。“惯例”是在企业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演化的,这个演化过程既是企业对外部文化不断适应,形成和改造企业内部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跨文化管理具有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理念,易于突破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其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市场竞争中做到“双赢”乃至“多赢”。跨文化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它要求员工肯于接受外部新的知识,尤其是吸收不同文化的知识精华,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获取新思维、形成新观点。因此,跨文化管理有利于组织成员学习理解和掌握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激发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创新,提高组织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14]。

2.3.2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发生变化的过程,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学习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元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实施跨文化管理有助于企业不断更快地学习,建立具有“永久学习系统”功能的学习文化[15]。

跨文化管理使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交流,人们能够对他方文化进行接纳和认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理解、认同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看到对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认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和对方文化的长处,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局面,从而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通过集体化的学习可以使组织内个体和群体之间高效率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指导员工按照企业期望的方式行动,指导企业按照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16]。通过组织学习(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和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整合已有知识与新获得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2.3.3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Porter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产生于对某种特殊资产或者技能的迅速积累,有时也完全来自于更强的自我约束[17]。Dunning和Bansal(1997)进一步指出这种更强的自我约束最好建立在一个特殊的文化价值观上[18]。Kotter和Heskett(1992)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19]。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过去某一时期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是成功因素,但却未必适合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经营面临具有诸多差异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企业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并通过跨文化管理,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跨文化管理融合员工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差异,形成“跨文化优势”——从文化及环境差异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拓展市场方面,提高企业对于不同市场文化偏好的应变能力;在资源获取方面,提高企业从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人员中聘用员工、充实当地公司人力资源的能力;在成本方面,减少了公司在周转和聘用非当地人士担任经理方面花费的成本;在解决问题方面,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了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20]。类似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跨文化管理采取积极的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使得总体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优于各部分简单加总。

2.3.4 跨文化管理完善组织结构关系

组织结构是为协调组织中不同成员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框架结构,是指职权与职责的关系、各部门任务分配以及分工、程序控制、信息沟通系统等。在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组织结构调整是企业实施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组织文化是组织结构系统的环境因素之一,是组织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结构各子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必须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倡良好的、富有价值的组织公民行为,塑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组织成员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改善自身的适应力,增强组织结构的柔性,以应对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冲击[21]。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获得生存和经营上的持续成功。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跨文化管理对不同文化进行沟通、融合,来克服组织内异质文化的冲突,在企业内创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根据企业文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既与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又在相当程度上与员工的文化价值观保持一致。从而规范内外部流程,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模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深化,企业必然会面对多元文化市场环境。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主导文化需要容忍不断出现的异质文化或价值观,就需要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或变革,适应多元文化冲击和亚文化影响。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会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规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获取较好的经济绩效。但是,多元文化介入,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冲突,企业将采用跨文化管理模式,减少多元文化冲突的负面作用,获取差异文化方面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绩效,这就必然改变企业原有的绩效函数。

C=f(d,b,q,t) (1)

公式(1)中,“C”为文化冲突水平,“d”文化差异化程度,“b”为企业异质文化员工比重,“q”为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强度对比情况,“t”为时间,这几个因素构成影响企业文化冲突的函数。

依据前文分析,我们构建了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图,依据图4所示,可以将多元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函数构建为:

P=f(C,M,E,K,L,CA,Y,ε) (2)

公式(2)中,“P”为企业绩效,“M”为企业跨文化管理水平,“E”为环境因素,“K”企业资本,“L”企业员工,“CA”为企业文化变革,“Y”为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匹配程度,“ε”为随机误差项。因此,企业绩效受C,M,E,K,L,CA,Y等因素制约的。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跨文化因素、多元化因素加入,使得企业绩效函数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针对跨文化因素、多元化因素,企业如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缓和文化冲突、增强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异文化的融合,在企业内建立具有合作、共享、学习和包容性倾向的文化,使得员工肯于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知识精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获取新思维、形成新观点,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相反,如果不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间冲突将逐渐扩大,会导致员工之间沟通中断,持异质文化的当地员工出现大规模离职、缺勤、偷懒等消极行为,这会对企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将降低企业运营效率,无法获取多元文化因素带来的差异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

考虑企业文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可以将包含企业文化变革、多元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作用函数调整为:

Pn=f(Pn-1,Cn,Mn,En,Kn,Ln,CA,Yn-1,ε) (3)

其中,“n”为第n期,“Pn”为第n期的企业绩效,“Pn-1”为第n-1期的企业绩效,即企业绩效是受前期企业绩效与企业文化影响的。企业文化也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提高,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的不可管理性使之成为一种惯性或者阻碍变化的来源。此时,企业文化也可能达不到预期要求,并对企业业绩起到消极作用。

4 结 语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整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结构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根据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或创新,提高企业文化的灵活适应性,使变革后的企业文化与外部市场环境匹配度达到最佳,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绩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还要注意多元文化因素差异引发的冲突,当企业内不同文化之间冲突水平偏高时,企业要进行改革跨文化管理模式,克服异质文化冲突,有效地降低冲突水平,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适应,并创造出独特的、适应性强的、学习型和包容型企业文化。通过实施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并完善组织结构关系,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摘要: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作用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多元文化对企业文化变革的影响作用。然后,在对企业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企业文化冲突与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跨文化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多元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变革的企业绩效作用函数。

多元作用 篇4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2010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多元作用 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商洛花鼓;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05-02

商洛花鼓,民间称为“地蹦子”、“花鼓子”,在陕西商洛地区较为流行,是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小戏。商洛花鼓表演形式欢快、活泼,戏曲委婉动听,深受民众喜爱。近年来,不管是外来文化、市场经济还是传播媒体都对其产生一定冲击,商洛花鼓艺术在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上面临着很多危机,商洛花鼓艺术向多元文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一、商洛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而商洛花鼓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该剧种在全国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被国家纳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商洛花鼓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发掘其活化石一般的艺术价值[1]。商洛花鼓在历史上有地蹦子、花鼓子、二蹦子三种称谓,而现代花鼓戏是由八岔戏、小调戏、筒子戏三个小戏组成。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三种小戏并不互相掺杂,是以独立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的。

商洛花鼓在萌芽期的表达方式为山歌谣体的散装形式,有大量的山歌和号子,其音乐形式相对单一,结构为上下句的形式,没有弦索伴奏,只用锣鼓对气氛进行烘托。民国初期,逐渐有了小戏的雏形。该戏在环境要求和演唱形式上都比较自由,表演人员穿随身衣裤,稍加包扎,一顶草帽、一方手帕、一根棍子都可以用作道具,清唱或者有乐器伴奏,在田间或者院落中即兴进行表演,被称为“打花鼓子”。即使传统戏剧已经不再景气情况下,现在仍有一些商洛偏远山区的人民热衷于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

至建国前,商洛花鼓形成了三种腔调的音乐形式:“筒子戏”、“小调戏”、“小调戏”。八岔戏这个名称在陕南各地比较通用,在商洛被分为两类,分别是“阴八岔”和“阳八岔”。其风格、机构、审美与表演形式具有通俗性,更加贴近民众[2]。用大本嗓演唱是其最大的看点,其曲牌各剧目通用,并且已经参入了一定程度的板式因素。传统剧目有《夫妻观灯》、《贾金莲回河南》、《蔡鸣凤辞店》等。小调戏又叫“花鼓戏”,人们习惯称其为小调戏的原因是因为其使用地方民歌作为曲调。戏剧情节较为简单,都是些小歌舞、小演唱。至今为止,小调戏始终是专曲专用,没有形成各个剧目通用的唱腔和曲调。它虽属于最原始的传统商洛花鼓戏品种,不过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它仍在民歌的范畴内,属于民歌向戏曲转变的中间状态。

在陕西南部各地都流行演唱筒子戏,这种小戏发展的比八岔戏和小调戏都更为高级。不仅在弦索伴奏上,在演唱方面还运用了假声唱法,也有较为丰富的板路,再加上演唱时,各位艺人对板路的不同创造,使得筒子戏在适应剧情情绪方面强于八岔戏和小调戏。

二、商洛花鼓的生存状态

在秦楚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商洛花鼓,在传统形式上属于一种小戏种,主要以小丑、小旦、小生等角色来表演一些故事情节。据说,在民国时期,已经普遍出现了商洛花鼓戏,并且十分活跃看,也较为繁荣。当时有很多花鼓戏班都活跃在商洛专区中的各县,还有一批艺术造诣很高的花鼓艺人,而且影响力也比较大,同时有固定的精致短小、群众乐于欣赏的花鼓剧目。虽然当时花鼓非常繁荣,但是应当看到,由于条件所限,花鼓的整体艺术水平仍然处于曲艺水平的阶层,还称不上真正的戏剧。新中国成立以后,花鼓调在商洛逐渐从“小戏”转变成了“人戏”,被称之为“商洛花鼓”,从而声名远播[3]。新中国成立后第三年春季,商洛文艺工作团成立,两年后改名为商洛剧团,同年5月被编入到全民事业单位中。一年后,一位风县竹林关花鼓班的老艺人被邀请到可商洛剧团来做教练,并且在陕西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成功演出了由该艺人排演的《夫妻观灯》、《西楼会》、《回河南》、《桑园配》这4个传统的花鼓剧目,并全部获奖。《夫妻观灯》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不仅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还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进行了转播,从此,商洛花鼓在戏剧界有了自己的位置。进入21世纪,该剧种还被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商洛花鼓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花鼓戏目流失极为严重

据说传统的商洛花鼓戏剧目的口传本和手抄本超过百本,且很多已经失传,例如《石榴娃烧火》、《吴三宝游春》、《坐西楼》、《打铁》等[4]。唯有刘全兴、宋治福、陈喜堂等已故老艺人曾经演唱过的《胖婆娘》、《十八扯》、《绣荷包》和赵生义、李化振、李新房、明安智等几位老艺人演唱过的《东岭北岭花鼓》等十分珍贵的唱腔资料存留了下来,其他的资料很难找到了。

(二)花鼓戏发展面临瓶颈

为了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现阶段商洛已有全民事业单位的类型的花鼓戏剧团,在编人员达数百人之多。为了发展穿心花鼓戏,大家共同努力了10年之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戏剧团的发展显得越来越困难[5]。很多有经验的一些老前辈,有调省的,有退休的,还有一些已经作古了;再加上剧团的设备不够先进,由缺乏经费去购置;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过于封闭;员工素质不高,思想比较涣散;演员结构上老化越来越严重。想要演出一台精品戏,却没有著名的编剧,也没有著名的导演和一些名角演员,所以导致当代花鼓戏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受当代文化冲击严重

商洛花鼓在解放前期到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广泛流传在商洛地区,通常的目的都用于赋闲娱乐、庆祝节日、迎神赛会或是婚丧嫁娶。但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文化传播以及其他文化形态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商洛花鼓。婚丧嫁娶和影身赛会已经不再使用传统花鼓戏剧目了,传统花鼓戏已经不能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了[6]。与此相对应的,很多曾经的私人搭班乐队也改变了形式,不再以出演传统花鼓戏和秦腔来谋生,而是更换了演奏乐器,以流行乐队的方式出现在农村。新传媒给传统花鼓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四、创新商洛花鼓艺术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戏曲演出市场却好景不再,尤其是地方戏剧,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境。传统商洛花鼓戏要走出困境,就要走一条精品化的剧本、民歌化的唱腔、生活化的演技、地方化的语言与艺术化的品味之路。

(一)打破传统封闭模式

只有在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帮助与引导下,打破花鼓戏封闭模式,鼓励对花鼓戏进行创新,并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才能营造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才能培养花鼓戏人才,制作精品,获取经济效益。着眼于商洛花鼓的发展实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一个适合商洛花鼓发展的规划[7],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才能再创商洛花鼓的辉煌。

(二)抢救保护传统花鼓技艺

对花鼓曲调和花鼓剧目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整理,把老艺人掌握的“绝活”抢救下来,及早对传统花鼓戏的经典唱段进行录音或录像,并将珍贵的艺术资料与档案保存完整;通过出版唱片与音像制品的形式,对花鼓艺术进行包装、打造与宣传,进而推到艺术市场之中;将曲谱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出版并附带一些宣传资料,以此来满足想要了解、学习、演唱商洛花鼓者的愿望。

(三)加强花鼓艺术指导

聘请一些著名的戏曲导演和名角演员,加强对艺术工作的指导,并定期的进行排练与演出。不断丰富剧目的演出样式,以传统历史剧目为基础,吸收更多民间音乐、传说和故事中的元素,进而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文化特点的作品。

商洛花鼓是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小戏,其表演形式欢快、活泼,戏曲委婉动听,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面对外来文化、市场经济、新媒体对其不断的冲击,使商洛花鼓适应多元文化格局,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将成为一个永久话题。必须要打破常规,打破封闭传承模式,与时代共进步,闯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商洛花鼓永续辉煌。

——————————

参考文献:

〔1〕李世鹏.商洛花鼓戏的历史与现代传承[J].中国戏剧,2011,(5):38-40.

〔2〕孙红侠.民间戏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53-54.

〔3〕苏军.新时期商洛花鼓艺术创新的多元文化探索[J].歌海,2011,(13):55-56.

〔4〕李世鹏.新时期商洛花鼓戏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音乐天地,2013,(11):12-15.

〔5〕黄元英,王思怀.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J].商洛学院学报,2011,(4):36-38.

〔6〕卫迪誉,土宜涛.陕西南洛河流域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8):99-100.

〔7〕曹本治,陈婷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曹本治教授关于UNESCO专家小组会议的电话采访纪要[J].音乐艺术,2013,(5):83-85.

多元作用 篇6

艺术设计是一项具有审美要求和功利目的的造物活动,因为具有审美性和功利性,所以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设计是伴随着生活而产生的,因为地域的界限,形成地域性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倾向,这种地域性的审美反过来又熏陶和影响着该地域新设计的风格,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水土和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不同,他们虽然同是为了生活,而使用和采取的造物原料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设计的多元化。例如蒙古民族用来的交通工具多半是马匹,中原人用的是牛车、马车等,而山区的人们则使用肩挑、鸡公车或者船只。

这些都是因为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多元化我们把它叫做静态的,这种静态是地域性的,而不是全国性或世界性的。导致这种多元化形成的原因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和改造这个世界能力低下,是科技不发达阶段的历史产物。这种多元化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英国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形成英汉语言中独有的文化词汇和文化意象。

文化的本质特征除静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外,还含有流变性及兼容性。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腾飞引发了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大大增加,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学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已为人们理解掌握。然而掌握文化知识不是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和结果,人们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文化知识获得,而更注重其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文化流变性和兼容性在文化交流中表现为“文化融合”与“文化渗透”(刘宓庆,1999)。各国语言文化中都在文化交流中吸纳异国文化,丰富本国语言文化。中英文中特有的比喻及其形象有些已为对方语言所吸纳,成为自己的语言,如“paper tiger”(纸老虎),“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下海),“lose face”(丢面子)等等。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地球村”等概念的深入人心,各种文化都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的纵深交流与发展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文化意识,担负起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2000:64,161,164.

的内涵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静态的设计多元化就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性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产品要求,它是地域的、民族的,是静态的;动态的多元化是指在现实生活的条件下,为满足不同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人群,而对传统的不同地域、民族和审美的设计产品的继承、发展和再利用。在这里,我们所讲的艺术设计的多元,侧重于动态的,是指对静态多元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是对人类设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继承和发展。

设计的多元化不但符合设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满足人类的生活审美的实际要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

自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生产力高速发展后,开始有了产品的大量剩余,这就产生了交换和市场。特别是机器代替手工以来,市场开始突破地区和国家,走向了全球。设计具有差异化思维的特性,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挖掘市场,树立品牌,创造个性,引导消费,激活企业。设计的多元化战略也是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这种差异化战略的实践结果是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产品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环保、安全、舒适、品位和人性等成为人们消费追求的重点。作为产品制造和生产的企业,要想在当今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我国是一

[3]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4]张梅岗.论比喻型合成术语[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23.

[5]曾剑平.从词汇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29.

[6]陈定安编著.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218.

[7]张安德.英汉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浅析[J].武汉:外语与翻译,1999,(1):32,36.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9]郁福敏.郭珊琏编著.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10]许余龙编著.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尹懋谦,何咏军.英汉修辞格比较[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13,29,31,84.

[12]陈建生.英语词汇研究史纲[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3]戴卫平.英语词汇与“岛国”文化[J].武汉:外语与翻译,2000,(1):19-20.

[14]孔德明.从认知看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3.

从技术哲学角度解读媒介素养教学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安徽芜湖

摘要:当今社会,人与媒介的传播互动塑造着公共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体。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能力,使其能自如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世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教育。本文在对技术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追溯与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把技术哲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最深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视角;从关注媒介传播技术的工具属性到关注其实践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活动属性的转变,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和教学的独创性。

关键词:技术哲学媒介素养教育工具活动

一、对技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追溯与分析

技术哲学的产生是与人们对技术概念的认知及其本质揭示的过程紧密联系的,它从诞生到发展一直处于摸索当中。随着技术教育在欧洲各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国的学者开始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研究,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E·卡普及其代表作《技术哲学纲要—————用新的观点考察文化的产生史》现在分别被学术界公认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在目前国内国外的市场中,多元化设计的策略不失为国内企业发展的良策。

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设计可以强国,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个不是一种幻想和口号,而是由德国、日本等一些战后崛起的经济大国的实例证明了的一个策略。设计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满足生活和企业利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杠杆。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虽然积极参与了世界市场的经营活动,但是我们国家技术远不如发达的欧美国家,资金也不充足,我们还只是一个世界性的加工工厂。我们的市场不仅仅是发达国家,还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和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差异也很大。我们要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这个市场,就必须推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战略,多渠道、多角度地来赢得外汇,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四、增加生活的情趣

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活动,其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身利益要求,创造更加丰富的和谐的生活世界,改善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使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手工业时代,所谓的设计的服务对象不是广大的人民,制作的产品也不是为大多数人所使用,而是为贵族和统治者所有,是少数人所享用的造物活动。真正的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需要的。自从机器大工业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市场也逐渐扩大和完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活动才真正开始走向了为大多数服务的道路,也才开始研究多数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在人类社会中,只有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大多数人的时候,设计作为一种具有使用和审美合体的活动,才具有生长之源,设计之树才会繁荣昌盛,因为只有人民大众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而且这种情感的丰富性和需求性随着社会的进

和奠基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哲学进入了自主发展时期,在1979年国际第16届科技大会上正式肯定了技术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技术哲学历史背景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界定对象,即什么叫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可以意味着十分不同的两种事务。当‘技术’作主语的所有格、表示它是主体或作用者时,技术哲学就是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精心创立的一种技术的哲学。当‘技术’作宾语的所有格、表示被论及的宾语时,技术哲学就是哲学家认真把技术当作系统反思的主体的一种努力尝试”。[1]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考察技术与科学的异同,可以发现技术哲学的两个传统即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曾经对立,目前正竞相发展,在二者互补融合的道路上产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思想,例如从存在本体论的维度来把握技术,深入探讨技术与人的关系,追问究竟是什么要素不断强化着我们的“技术决定论”。正是技术使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实际联系,使人从抽象中走出来成为现实的行动者,不同的技术造就了人的不同现实生活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技术性活动决定了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具体内容,规定了人性自身的不同本质内容。步会相应地提高。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设计的时代,所谓设计的时代,也就是人们生活真正实现人性化、情感化、合理化的时代。假如二十一世纪前的设计是功能性设计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就是多元化设计的时代。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五、完善人的需求与发展

虽然说设计可以创造利润和商业价值,但是这个不是它的终极目标,它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的需求,促进人类的发展,使人类共同走向富裕和文明。机器代替手工的结果是人类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脑力劳动的潜力价值得到发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电脑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人类迈进了一个信息和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新兴消费领域。社会越发展,人类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就相应越高,同时对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更加强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也就是人类的自我完善和个性的满足,而这种自我完善和个性满足的任务就落在了设计这种造物活动上,必须运用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才符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使得多数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完善,个性和才智得到发展。设计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生活合理化、舒适化、人性化、文明化的一个手段和过程。

参考文献

[1]冯玉雪.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J].美与时代,2003,(09).

[2]胡俊红.虚拟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求索,2004,(08).

[3]程耀.艺术设计的价值定位略谈[J].艺术界,2005,(06).

多元作用 篇7

一、多元化经营失败主要原因

(一) 在新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 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产品和各种各样的市场, 这些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开发、营销手段上可能不尽相同;这些市场在开发、开拓、渗透、进入等方面也都可能有明显的区别, 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生产人员必须掌握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核心技术, 重新构建竞争力, 如果无法建立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之路就会夭折。

(二) 企业各职能间配合混乱

由于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 规模逐渐扩大, 机构逐渐增多, 企业内部原有的分工、协作、职责、利益平衡机制可能会打破, 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资源重新配置和保证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会遇到较大的挑战。企业在新领域资源获取能力不高于此领域原有企业, 不能取得核心竞争优势就开展新业务, 就会造成新经营项目的失败。

(三) 资源分散化

企业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时期内所拥有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如果企业内生产经营单位过分分散, 就容易失去原有主导产品、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 最终会导致企业在原有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竞争中失去市场优势。企业内原业务单元与新业务单元在资源上的争夺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 如果新业务单元在内部竞争中处于劣势, 最终在外部竞争中就会失败。

二、解决多元化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 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对大量企业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合并成为使各项业务能够迅速适应变化机会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 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 作用于其它各种能力, 影响着其它能力的发挥和效果。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 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 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 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 即对市场趋势预测和对变化中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企业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1]。

(二) 多元化与母合优势

古尔德和坎贝尔集中研究了怎样为构成公司诸多业务创造或毁灭价值的理论。他们根据“母合优势”的概念, 提出了管理多业务公司, 建造多元化业务单元核心竞争能力的理论。母合优势就是比其他可能的东家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帮助业务单位改变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规则制度等来创造价值。多业务公司均面临着公司应拥有何种业务, 以及如何构造和影响其业务等根本性问题, 这正是母公司要解决和有能力解决的。多元化失败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和多元化程度, 更为常见的错误是, 缺乏能够为业务增添价值的公司战略——而非业务的范围和跨度——才是其致命的缺陷[2]。古尔德认为, 母公司相对于子公司或公司相对于业务单元存在母合机会, 母合机会存在于母公司可以帮助业务单元创造价值的各种机会, 而业务单元的具体情况决定着这些机会的范围和性质。公司对于业务单元业务的了解、认知、驾驭能力要高于市场竞争者, 要高于业务单元经理, 同时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分配来支持新业务单元建立核心竞争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业务多元化的成功。

三、中小企业多元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多元化中的母合作用

(一) 进入新领域, 先建立母合优势

作为新进入的竞争者, 公司首先要了解分析新市场的环境、进入门槛、退出成本等等, 其次要了解此行业领先者的核心竞争优势, 诸如是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或综合优势等等, 然后对本公司能否有资源建立此优势, 公司是否能够帮助新业务单元建立竞争优势, 为新业务增添更多的价值——也就是说取得母合优势做出判断, 发现母合机会并利用母合作用对竞争力建立提供帮助, 使新业务单元在新领域建立起足够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 坚持发展核心能力

如果企业多元化经营是相关多元化, 就应突出自身产品的核心优势, 更好、更快的满足顾客需求。公司对新业务单元价值创造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公司的核心优势嫁接到新业务单元上, 以及嫁接的效果。如果是不相关多元化, 就要求公司提前了解此项经营的核心竞争能力, 提前了解、掌握、建立其相关生产、渠道、营销等方面的驾驭能力以对新业务的指导和领导能力, 综合考虑资源配备, 帮助新业务单元建立非相关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三) 公司母合新业务单元的措施1.对不同业务之间联接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多元化的公司, 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加强联接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司整体价值。通过公司决策的制定、组织结构的搭建、政策指导、内部交易和业绩考核等鼓励各业务单元之间发生关系, 使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业务单元价值的简单总和。

公司对联接创造的价值要能做到高于各业务单元自发联系产生的价值。公司更应该关注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 不能局限于对联接后利润的追求, 同时防止各业务单元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 对各业务单元工作要进行不间断跟踪和指导才能得到正面积极结果。

2.向新业务提供职能服务

公司内部一些服务部门, 如财务、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对新业务单元提供成本效益服务或提供将成本留在公司的服务, 使得公司和新业务资源合理配备和使用。同时, 战略部门或参谋部门要指导新业务的决策并对执行进程施加影响。

反应速度低于市场要求就会造成新业务的价值毁损。此外, 公司提供的职能服务的成本效率、专业化、责任心等方面要高于外部市场供应商, 否则, 新业务就不如自己在市场上寻找更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 如果这样, 即造成公司资源浪费又影响新业务的发展。

3.对公司和业务单元资源合理分配

各业务单元之间都会认为必须与其他业务单元竞争以获得公司的关注和资源。这种以对公司资源争夺为目的的竞争就会刺激它们为取得胜利而使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具有倾向性和失真性。这种做法会导致公司有限资源的错配, 导致新业务单元与原业务单元资源竞争, 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技术、信息、人员交流不畅, 影响公司发挥对各业务单元特别是新业务单元的母合作用, 直接后果就是对多元化业务价值毁损。公司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够了解各业务单位具有倾向性的信息, 这要求公司对新业务了解程度至少等同于新业务单位的经理。

公司职能服务部门要有对新业务的需求有足够灵敏度。只有对其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才能创造价值, 否则, 如果

《现代交际》杂志征稿启事

现代交际杂志创刊于1987年5月,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 为吉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22—101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349, 邮发代号12—

本刊集权威性、专业类、学术性为一体!被转载率及引用率较高,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读者遍布各级全国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及各地高等院校和公用图书

主要栏目:

公共行政、社会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论坛、商业研究、经济论坛、文化纵横、学术交流、艺术天地、社会与法、基础教育、职教探索、高教研究等。

收录网址:

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 (中国知网) 全文收录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全文收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

投稿须知:

1. 要求文章为原创首发, 请勿一稿多投。为保证质量,

本刊对所有来稿送交相关专家、编委审阅,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 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2. 观点明确、表述清楚、资料准确、文字流畅、注释完

整, 文责自负。本刊在不影响文章主要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有权对稿件作必要的删改。

3. 本刊为社科类杂志, 论文范围属于社会科学类, 要

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 篇幅一般在2500—5000字左右为宜。

4. 文中插图、表格要清晰、整齐, 用序号标明, 并命名图题和标题。

5. 稿件请写清作者的真实姓名、性别、民族、研究方

向、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等相关资料。

6.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 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 (word

文档附件) 发送 (注明“投稿”字样、最迟发表时间要求等) 。

7.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 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

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 请在投稿时声明。

8. 来稿5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恕不退稿, 敬请原谅。

9.《现代交际》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www.xdjjw.net。

1 0. 编辑:张丽曹娜郝明郭祁董豐

1 1. 投稿信箱:xiandaijiaoji2009@163.com

1 2. 电话:0431-88021 256

《现代交际》杂志社

摘要:很多中小企业倒在了多元化过程中, 中小企业该如何找到规避多元化风险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母合优势理论提出了规避中小企业多元化风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母合作用,核心竞争力,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朗·西韦尔.核心竞争力[M].北京: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4.

多元作用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课堂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

(一 )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 (哈佛大学“零点项”创始人) 提出的. 它的核心是:智能是多元的 (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智能) , 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的潜能, 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明个体间的能力差异.

(二 )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课堂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观察并了解世界”.

下面结合笔者在云台小学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与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逐步形成了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 比如数学游戏恰当地运用在四年 级下册的“测量 ”中 , 每个大组进行“智勇大冲关”, 这是我们班级特殊的数学活动———每个大组分别派一名同学参加比赛, 每个人有三次机会错误, 超过则必须更换小组成员, 每个大组可以换三名选手, 最终哪组成员坚持到最后者为该次活动的冠军并且该组成员也得到奖励. 活动规则如下: (1) 不管是小数的加减还是简单的小数乘除法, 最终结果为0, 1, 2, 3, 4, 5, 6答案皆可. (2) 其他未参与比赛的同学必须保持安静, 公平公正、自由创新、快乐地竞争. (3) 0———表示不动, 1———表示摸鼻子, 2———表示摸眼睛, 3———表示摸耳朵, 4———表示摸头顶, 5———表示摸嘴巴 , 6———表示摸下颚 , 反应最快者或者不错者为胜, 不断提高难度. 该游戏让大多数学生一起参与, 体现小组成员间团结互助, 培养学生集体思想, 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敏捷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在游戏与交流中感受到数学的快乐, 并逐步让学生当评委, 学生自主出题, 等等, 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公平自由地设置游戏规则, 自行比赛.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运算能力

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 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

(一 ) 在数学教学中开发数理逻辑智能

用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因为疑问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反应, 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时, 教师用一句“你想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 ”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后, 又让学生猜想: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量一量验证并获得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实现问题解决.

(二 ) 运动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 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 对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就忘了, 看过了, 就明白了, 做过了, 就理解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触摸和操作物体、教具、学具的机会, 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同时也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多元智能的切入利于知识引领

多元智能理论承认独特的表示本学科知识的符号体系和不同的学科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 因此,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都可以用多个“切入点”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激情奥运”教学, 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知识的理解, 采用的方式方法有:

(1) 用情感陶冶来表示 (自我认知智能) :上课前播放200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 并回放2008年奥运会的精彩瞬间,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之情, 更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2) 用一起唱歌曲来表示 (言语智能与音乐智能 ) :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充分体现了学好数学的优势, 也从心灵上真正感化学生, 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

(3) 用观察并练习的办法 (逻辑推理智能 ) :根据表格、图片、文字等来分析提议, 得出合理的算式, 并且明白算理, 正确运用算法, 最后深刻地理解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除法的知识.

教师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生动地揭示了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算法本质特征,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科学思维方式, 激活了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意识, 这无疑比教给学生结论性的知识更为重要. 虽然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些 (八种) 智能, 但并非所有的智能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树立多元智能教学观, 有助于进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实践与应用, 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及多元的切入点,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周爱萍.新课程呼唤全新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1 (24) .

[2]刘兼, 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78.

多元作用 篇9

一、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因教学内容、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论。不同的课时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是决定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 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候, 笔者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史来提出问题:为什么紫罗兰花会变色?让学生们自己思考, 其他的酸能否这样, ‘该怎样验证?如何设计这个实验?通过这样的上课方式, 讨厌科学这门学科的人数慢慢变少了, 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讲授法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点。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知识, 在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类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 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 也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 接受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精心选择和组织讲授的内容, 如一些缺乏可以利用的现成的学习材料, 或有必要唤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 或只需要学生短期内记住材料, 或在教学目标中是“理解”层次的知识等, 都适宜应用讲授法教学。

2.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探究教学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问题的情景, 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 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 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 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 学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本着宽容、理解、民主的态度,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3. 协作—讨论教学法。

协作—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分组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 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 相互学习, 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

此外, 多媒体配合实物展示台, 电视信号等各种信号的接入, 使它成为综合了各种功能的教学手段, 必将成为将来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 多媒体无法替代绝大部分实验, 因为许多简便易行、新奇的实验给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 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二、多元化教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学学习中, 兴趣、注意力、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多元化教学正是运用了将看、听、做、说融为一体的手段, 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 把学生注意力, 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 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 并易于巩固。

2. 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

多元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有看到、听到、甚至摸到的学习对象,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图文并茂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 初步统计:每一页图片所占面积的比例高达约60%。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及卡通式人物造型相结合, 把知识生动活泼的展示出来, 是该教材的独特之处。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考, 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由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为师生之间架设一条行之有效的桥梁, 无疑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是围绕问题提出的,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围绕这个载体“问题”, 积极探索实践,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兴趣, 又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真正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 使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理论到实践,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亲自发现、亲自体验, 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做三合为一, 真正达到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 有利于增强师生合作,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协作—讨论教学法大大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组内合作, 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广泛采取组内合作、组与组合作, 可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并同时发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信任, 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同时,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运用的技能及方式的质与量是衡量教师的职业素质高低的主要依据。在“多元化”教学模式指导下, 教师课前的准备由静态的纸上谈兵转为动态的演练。教师为了扮演好角色, 不再是由一个人揣摩, 而是进行了双师和多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有时也加入了师生间的配合。这样, 建立在研究氛围中的备课活动赋予了集体的智慧。

综上所述, 多元化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讲授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协作—讨论教学法三个方面谈了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科学教学的同行们共同探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定能看到中国科学教育的春天。

摘要:方法决定过程, 过程决定结果。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多元化教法的运用方面着手, 阐述了初中科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及其作用, 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科学教学,多元化教法,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刘野.教育机制的内涵及运用策略[J].教育科学, 2008, (2) :5-8.

多元作用 篇10

一、提高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的认识

1. 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各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千差万别,也形成了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音调素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首先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让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提高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如民族器乐作品《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乐曲,还有《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瑶族舞曲》、《摇篮曲》、《月光光》等优秀的各民族民歌;它们在创作、演奏技巧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通过对这些乐曲的合奏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并令他们在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去理解、诠释、演绎民族音乐的真谛。

2. 世界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世界民族音乐浩如烟海、种类纷呈、风格各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种类,比如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曲等。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艺术性。比如,学生在演奏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时,通过三声部合奏,在丰满的音响效果中体会了作品中浓浓的乡情,充分感受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歌曲特点;通过演奏《G大调小步舞曲》《小步舞曲》《匈牙利舞曲》《那不勒斯舞曲》等乐曲,直观地掌握了各种不同类型舞曲的节奏特点。无数优秀的世界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闻名世界,在于它们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融入到了音乐之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

二、感悟世界民族音乐魅力,增强音乐审美情感

世界各民族由于生产关系、劳动方式、地理位置、风俗习惯、语言特质、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颇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语言与风格特征。在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表演手段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心理素质在音乐中的反映。因此,在竖笛合奏课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奏、多去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细心聆听、用心体会,并认真感悟世界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审美情感。

如在自编教材《竖笛合奏与多元音乐文化》中,我把乐曲分为亚洲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通俗音乐等五大板块,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乐曲的演奏,在音乐的内涵中去理解、感受、把握音乐的真正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奏才能

学生的音乐演奏才能包括三个方面:作品的理解能力、作品的把握能力、作品的驾驭能力。在竖笛合奏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难度作品的学习,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奏才能。

1. 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要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进行培养和锻炼,要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才能获得。如在教学中,吹奏《雪绒花》,我先从音乐作品分析入手,详细地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演奏技巧、演奏方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音乐作品有关内容,并通过二声部合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2. 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

不同的音乐作品,其艺术特征、表演形式、意境描述、形象塑造等诸多方面也有很大区别。老师应该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把握能力训练。如:《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音乐意境的描述上,都具有典型的爱尔兰民歌风格,在训练过程中应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示范和演奏,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维,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表现情感和音调特色等。尽可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做到形象、生动的表现,达到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能力。

3. 通过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驾驭能力

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演奏技能技巧也各不相同。它们在声部的安排上,在技能技巧的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在竖笛合奏课中,要有针对性地将不同难度、不同特点、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练习,使他们在各种不同作品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熟练技艺、掌握技巧,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驾驶能力。比如:《同一首歌》《那不勒斯舞曲》,声部编排互相填充,节奏不对称;我在教学中,采用分声部练习法,降低难度,各声部吹熟练后,再合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演奏此类作品,大大提高了演奏水平。

四、教会学生如何自信地表演,学会与他人合作

竖笛具有表现力强,难度基本不大,音色柔美,易为学生掌握的特点。可与各种器乐配合进行群体演奏或伴奏,以展示音乐魅力;竖笛也是一种合奏性很强的乐器,通过合奏(包括重奏)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让学生享受多声部音乐的美感,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竖笛音乐活动。如:每节课课前5分钟,鼓励学生进行器乐独奏、合奏、伴奏等展示活动,或让一至二个小组上来展示交流,并进行自评,小组互评,互相促进,提高吹奏水平;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或年级竖笛演奏音乐会,汇报展示学习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艺术平台。他们从不敢上台到自信地表演,从只会独奏到学会与人合奏,在生动、活泼、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

多元作用 篇11

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 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方法与技术, 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旨在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

从目前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来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 评价目的:简单给定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 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 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课本上的知识, 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 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以封闭式纸笔考试为主, 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教学行动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 构建老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纸笔测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以检验多元评价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并借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并不断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绩, 为学生和学校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研究对象、时间、方法与实施途径

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1~2012学年九年级四个教学班共161人 (其中男78人, 女83人) 为教学实验对象。四个班均为平行班级, 学生身体健康, 文化学习、思想品德均处于良好状态。

2. 研究时间:

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3. 研究方法:

(1) 实验法:采用教学行动研究对照实验法, 实验的重点在评价方法上, 教师、学生和其他常规条件均不变, 教学目标也不变。

(2) 归纳分析法:多元评价的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合理建议, 为加强多元评价的改革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3) 统计法: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 实施途径:

(1) 问卷调查与资料收集。

通过问卷明确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以及开展实验前的学生学业成绩情况。

(2) 教与学程序处理:

实验前测试 (前测) →开展多元评价→实验后测试 (后测)

(3)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实验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检验多元评价的效果。

(4) 教与学流程:在整个实验阶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实行组长负责制, 管理小组成员的学习, 并对课堂和课后的学习要求进行赋分, 由老师和组长进行评分;同时, 学生在每次测验前, 根据自己的实际与老师商定本次测试的目标分数, 师生双方定出实际分值与预测分值产生差距的奖惩分等级。每周公布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纳入期末的总评分。

三、结果与分析

1. 实验前学生的基本情况:

(1)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情况对比情况 (见表1) :

(2)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情况 (见表2) :

(3) 实验前对学习成绩情况和对学科认识的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知, 在实验之前, 实验年级整体成绩在全市的排位靠后 (全市共43间初中学校) ;另外,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并且学生认为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是老师的授课方式。

实验期间, 实验年级都由同一教师任课, 在时间安排、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以及对学科的认识和学习难度等方面基本相同。

2. 实验后实验年级与实验前的比较分析。 (见表3)

通过一年的实验, 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各项参考数据均超增城市平均水平, 而且排位靠前。在授课教师、考试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确实有较大的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 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硬性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 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有了更多的努力方向。多元评价模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激励机制, 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

(2) 有利于评价更趋合理性和人性化。由于受智力、成长环境、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会存在差距, 由于以往的评价是唯分数论, 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差生, 甚至双差生。多元评价由于采用多主题和多手段等进行评价, 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 较好地避免了唯分数论的弊端,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防止学生的学业分化。多元评价模式的施行,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态度发生转变, 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 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 即使“学困生”也能很好的掌握;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优生带动和监督差生, 促进差生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减少学业分化。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实行小组长负责制, 组长负责监督、登记组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如实向老师反映组员的表现, 不得弄虚作假, 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同时, 组长要组织成员展开课堂讨论, 帮助成员制定学习目标, 传授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组长和组员都必须依据要求, 落实自己的责任, 否则将直接影响本组的总体评价。在多元评价模式下, 学生的自觉性加强, 责任意识提高, 而且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组织和管理能力。

2. 建议:

(1) 小组成员的构成必须合理。小组成员的选拨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 老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使成员之间的智力基础、个性特点等合理搭配。只有这样, 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交流、有分享。

(2) 评价的主体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于评价涉及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本人等, 因此,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因素,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 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得到真实的评价, 感受个人价值的体现。

(3) 评价手段要真正做到多元化。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必须提供更多让学生表现的机会。由于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所以评价的手段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精细到每一个评价的项目, 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平台, 挖掘更多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金明铨.多元评价教学——“单元学习评价课”的尝试[Z].

【多元作用】推荐阅读: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有效07-01

多元本位07-03

上一篇:网络社会关系结构下一篇:设计与运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