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运用体会

2024-07-06

设计与运用体会(精选12篇)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1

《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 是以高等数学、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为基础, 重点讲授食品生产与研发中相关的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均匀试验设计与分析、单元/多元线性回归设计与分析、混料/单纯形设计与分析等基本理论,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前提下, 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出试验方案, 并能够熟练运用大量数学公式进行分析与讨论, 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导论、食品工艺设计多门后续课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内容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下, 我们大胆尝试了以2004级和200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99名本科生两个学年教学工作中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开展《优化试验设计》课程,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优势, 获得了极其宝贵的教学经验, 为深入开展《优化试验设计》课程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工作。

一、《优化试验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 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与多媒体手段, 克服“重情景创设, 轻课程整合”误区

由于《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是集正交表、均匀表、H阵等多种表格在试验方案编制中反复重复地运用, 大量数学公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繁杂而广泛地被应用, 回归系数、回归方程等多项统计检验中临界值特别频繁的查表分析等教学内容组合而成, 如果把创设教学情景摆在第一位, 那么必定会出现由硬邦邦的1, 2, 3等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枯燥呆板的实验方案和大量繁琐和难记的计算公式被固定在多媒体课件中, 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为克服“重情景创设, 轻课程整合”误区出现在《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 我们针对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因素, 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农学部物流实验室微机房完备而先进的教学资源, 在有限的40学时内, 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使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均匀试验设计与分析、单元/多元线性回归设计与分析、混料/单纯形设计与分析等课程内容与EXCEL、数据分析工具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手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在《优化试验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我们不但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克服了教学难度大等具体问题,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L8 (27) , L9 (34) , U9 (96) 实用性最强的实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套表, 为参加创新性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

2.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 提高教学效率, 克服“重教学容量, 轻学生接受程度”误区

对《优化试验设计》课程L9 (34) 正交试验方案与分析教学内容讲授中:

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黑板上讲解, 试验方案设计方法与过程一般需要10-15分钟左右, 极差分析的具体过程一般需要在40-50分钟左右, 方差分析的具体过程一般需要在50-60分钟左右;外加例题讲解和总结等教学环节, 共需要120分钟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若采用一般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内容讲授共需要70分钟可以完成。

如果进一步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建立EXCEL文本、调用EXCEL函数命令进行结果分析, 只需要2 0分钟即可完成。节省的大量时间, 可以对所讲例题、习题进行反复操作, 做到当堂理解和当堂消化, 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缺陷, 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教学不但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限, 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锻炼学生查阅中英文文献, 了解学术发展中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最新动态, 扩大学生信息储备的同时, 促使学生在文献中找寻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常出现的问题和错误, 主动利用自己设计与整理的套表进行检查文献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积极性特别高涨。

此外, 本课程在4 0学时要求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全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增加了多元线性回归设计与分析、单纯性设计与分析两部分教学内容, 在学生对于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充分掌握的情况下, 增设教学实用性操作技术, 为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中提供难度较大的实验设计方案, 以参加校级、国家级创新成果大赛提供帮助。

通过两届学生教学密度与教学节奏看, 在《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突出重点, 利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信息产生兴趣, 主动接纳有用信息, 使多媒体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 发挥出其独特魅力。

3.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习效率, 克服“重视听效果, 轻师生交流”误区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优化课程结构能够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优化试验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结构是由教师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微机操作演示、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微机操作演示、课堂上机测试与答疑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优化课堂结构, 将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变为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等[5], 既可保证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 又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还能给予学生新颖感和惊奇感,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使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兴奋, 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难点, 引导和启发学生,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还注意了实用性、直观性、可操作性、创新性等计算机操作技术, 调动学生参与、可参与、创造性参与等意识的形成, 如在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分析中以2005级本科生刘艳丰同学2007年10期《食品科学》公开发表论文中《超声波辅助提取笃斯越桔叶片多糖的实验研究》、2005级本科生张兴茂同学2007年10期《食品科学》公开发表论文中《长白山笃斯越桔果实原花青素浸提工艺的试验研究》等论文为实验数据示例, 借助多种类型统计图绘制与变换等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讲授, 增加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更多地加入教学活动中去, 增加学习的交互性。

4. 注重课件整体设计与制作,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资源, 克服“重外表, 轻内容”误区

多媒体课件功能强大, 具有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多媒体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但评价课件的好坏并不在于外观有多么华美, 而在于内容的实用性。

《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设计以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提供了学习参考书的范围, 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适当地搭配了一些的声音、图画、色彩等, 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课件中的文字、图像必不可少, 但影像、声音、动画等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在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中不设置和应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声音、特效、图片等多媒体效果, 避免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冲淡教学主题, 影响教学效果。但当出现难点和重点时, 我都会用鲜艳的颜色, 粗体字等标识出来, 使学生易于找到重难点, 提高注意力;

(2) 避免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运用频率过高现象的出现。在一堂课中如过渡依赖Flash, Powerpoint“搞杂耍”式的教学, 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会变大, 不但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更加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超级连接和随意转换, 使教师可以灵活控制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 既可单独讲解某个知识点, 又可串起来前后连贯学习,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连贯、系统, 克服了以往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弊端;

(4) 吐故纳新, 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教师可以自行完成, 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 增强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

因此, 在时间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一定的美化是完全必要的, 但应坚持美观、大方、实用的原则, 把握好尺度。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 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件, 做到量体裁衣, 以内容实用为根本, 以外在表现为辅。

5. 注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克服“重机器, 轻教师”误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 多媒体的加入使传统“人-人”交互模式变为“人-机-人”的交互模式[6]。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不能只当“解说员”和“放映者”, 切不可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变“人灌”为“机灌”。

在多媒体教学中, 多媒体控制台几乎都位于教室一角, 而教师为了演示多媒体课件又不得不使用固定在电脑上的鼠标, 这样就把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 很容易造成教师忽略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特别容易出现“重机器, 轻教师”误区。为尽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在《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 注意了几个细节问题:

(1)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的描述、恰如其分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色彩”等吸引和感染学生, 传授着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 通过“察言观色”, 随时调整讲课的节奏, 时刻关注着课堂教学效果;

(3)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 甚至气质性格,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既教书又育人, 哪怕是生病还是口干, 依然精神饱满、神采飞扬;

(4) 多媒体教室学生人数多, 不易管理, 利用板书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 不时走下讲台, 让最后排的同学也要感受到老师一直在与他沟通和等待他即时的信息交流;

(5) 课间休息从不离开, 注重答疑学生问题和指导学生上机操作, 对个别学生私下沟通了解学习情况;

(6) 在课下注意与学生的即时沟通。注重与学生利用邮箱或QQ等网络工具保持联系,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答复, 并且通过邮箱抽查学生的作业。

6.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克服“重电子手段, 轻传统方法”误区

虽然传统教学有其诸多弊端, 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 任课教师应该发挥传统教学方法, 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考虑好多媒体使用的时间因素, 协调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反思等关系, 便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巩固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在《优化试验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仍然采用课堂作业、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综合设计等多种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效果

通过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开展《优化试验设计》课程的两年教学中,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 在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7名本科生开展农学部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中利用L8 (27) , L9 (34) , L16 (44) 等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和U10 (104) 均匀设计方案, 获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学术期刊《食品科学》2007年第10、11期中发表论文7篇, 作者中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2名,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1名, 200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4名。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若能在教改创新中努力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采用相应措施避免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区, 对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效果综合分析看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姜彤彤.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2

[2]杨世俊.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2

[3]胡耀华.浅论多媒体教学的六个误区[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

[4]袁永昌, 周振军, 王桂芬.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矫正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

[5]刘青华, 李灵敏.多媒体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1

[6]王玲, 王东, 白雁.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2

辛店中学

综合组

陕西师大附中屈景学老师曾提出:“在当今社会、学校、学生都不太重视地理和国家调整工时的情况下,地理教学怎样才能巩固地理教学的阵地、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新形势下地理等综合性课程的教学,不只是要把学生教会,还应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准确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学洋思,杜朗口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形成了 “6+1”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基本改变了灌输式、讲授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倡导“以学为主”,遵循自主、互动的原则,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形成“先学后教,当堂点拔”的课堂特色。“6+1”包含了多层涵义,既是指6块小黑板+1块大黑板,6个学习小组+1位指导老师,每个小组中的6位学生+1位指导老师,还指课堂教学中的6个环节+教师导学这一贯穿始终的主线。在这里,任务既是活动的平台,也是活动的目标。各个环节中,任务都是明确的:课前预习是对本节内容的预先了解;依标自学是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分组自学;互动交流是通过组内讨论与交流,解决自学提纲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小组展示是通过给每一个小组分配展示任务,让各组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质疑探究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达标检测是对一段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查漏补

缺,检测提高,实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下面我就谈谈地理教学新模式在探索实践中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课前的预先学习,是新模式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的前奏。在地理教学中,课前预习主要是提前了解本节课要涉及到的之前的地理知识,或是需要掌握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它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探索动机和兴趣的学习活动。在此,课前预习虽然说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支配、充分思考,但没有老师解惑,释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而中断或放弃,所以内容不益过多,以基础知识、概念、常识等到为主,可由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前完成。

二、依标自学

依标自学是一种自主的、围绕目标的预前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独立自主的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掌握技能。美国的教育学家珍妮·沃斯说过:“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来得更重要。”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为将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探寻素质教育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地理课堂结构中,自学是使学生的学习由机械性的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名词术语等地理基础知识学习转化为有意义的地理事物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成因,地理现象分析等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自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具自由度,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区分先后学习材料的

相似点和不同点。自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突出重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学,特别是课内自学,以减少课堂教学的内耗,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操作自学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调查与实践经验表明:首先,自学前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教材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自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达到激发和调动学积极性的目的,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主动的围绕目标探索新知。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对这一节课主要知识点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要求老师课前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去观察,实验,考察,探索新知识,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自学提纲的制订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形成知识规律,问题的配制也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尽力做到:方向明确,具体可测,通俗易懂。可以说在依标自学环节中自学提纲的制订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出示,明确了学习目标、自学提纲后,教师还应详细指导学生怎么看书,看那些内容,怎样看效果最好,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知道了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性更高,自学更有效。

如在上《中国的人口》一课时,我制订了如下自学提纲:

1、阅读课本

P10,通过数据与饼状图,了解我国人口数量与所占世界人口比重。

2、通过图1-8柱形图,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完成活动题1。

3、通过课本P11提供的数据,绘制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试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状况,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未来人口数量。主要是通过读图、绘图,利用图表这种有形的地理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反映地理现象。问题制订具体,可操作,且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的基本国情。

三、互动交流

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 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双向互动式学习,它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互取互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各方面产生变化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新模式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互动交流式学习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自学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探索和交流。它以学生互动交流为主体,是小组成员间对学习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的完成情况的汇报、交流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依据,明确解答的要点,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互动交流期间,教师可到各小组巡视,观察,询问,了解学生的互动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解题,对交流、讨论中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适时点拨,讲解。留意共同的问题所在,搜集自学、互动交流中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上提出,进行全班讨论。通过这样互动交流式的讨论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印象的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和新知识理解的程度不一,因而

可能会出现两种消极倾向:一是程度较高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讨论,也没有什么难点可问,要求马上做题;二是程度较低的学生,较难看懂教材,因而不认真自学,一心等待教师启发和讲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重视和爱护学生的成功欲望,对每一个学生表现出关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在自学、互动交流基础上对自学效果的检测和展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此环节要求教师把直接讲解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地让学生讲解,展示。它能够让优等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通过讨论、讲解来培养学生当场分析,解决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让后进生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小组展示创设了足够的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能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去行动、去讨论。培养了他们利用地理语言有效的交流和讲解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教师完全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前台退居幕后。教师承担的任务只是对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配合和评价,对学生展示内容的追问、点评、拓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要尽力做到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让学生能感受到“展示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在自主展示中成长的幸福。所以说这一环节既是补差,更是培优,它能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小组展示环节的安排可根据教材内容而定,联系较紧密,有前后逻辑关系的内容可根据自学目标提出的问题逐题展示。联系不明显,较独立的

章节内容,可把展示放在完成自学目标之后,注重教材的整体感知。展示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简单的可口头展示,重、难点或需要识记的知识,可展示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整理,记忆。

在上《南亚》一节时,我让学生在小黑板上展示,说明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同学们各显其能,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板图、画坐标,争相表现,讲解的同学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比起老师,这些同学显得更有耐心,更具亲和力。

还有上《中国的河流》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时,我让学生把了解到的内容展示在表格中,同学们通过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根据流经地形区,降水量,秦岭—淮河线等河流水文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流量,汛期,含沙量和有无结冰期,这样既具体又可通过差异形成对比,锻炼了同学们根据地理事实解决一些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质疑探究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疑”激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它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质疑探究,不仅仅是强调学生探究,而是突出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在培养学生自主探

索学习的今天,开启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在此,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题时,有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长处,保护他们提问题的热情,可有意识的和学生对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既是对展示成果的巩固,又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的个别辅导。就像杜郎口中学提出的,是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达标检测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提问,考查。也可由老师出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包括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强调和巩固,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延伸。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物理 实践 体会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信息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优越的高效性。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方便地应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场、磁场,光波、声波等,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了,而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若应用多媒体的手段,则能方便地让学生对其产生比较直观感受。

(二)强大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展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良好的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用其它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概括地来讲,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实验效果的质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事实是我们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根本保证。但是,如果所做实验效果不好,如现象不明显,能见度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造成学生的错觉,弱化学生的注意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可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使现象明显、清晰。例如:右图的实验是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它需要演示的现象是:打气当瓶塞被推出时,瓶内有“白气”出现。真实的实验中,“白气”出现很少,不便于观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先用DV拍摄了这个实验的过程,然后再利用电脑软件制作一个“白气”形成并弥漫的动画,最后把这两个剪辑叠加在一起,制成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学生就可以看到实验中清晰的显现出了“白气”。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获得成功的源泉,是推动人们求知欲的一种动力。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而用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能把声、光、色、影功能俱全的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随时方便地展现出来,因此,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无疑是最为功效卓著的,深受各学科教师的推崇。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

在物理实验中,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对实验的成功有着决定性作用,如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在实验过程中有稍许漏气或排气不完全,就直接导致实验失败。对于程序性较强的实验,往往要特别注重实验的先后顺序和每个步骤关键的细节,否则会前功尽弃。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效果好、灵活性强、可见度高、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程序的规范和重要细节了如指掌,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系数。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天平各个部件名称和使用方法,教学中先放一段介绍天平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录像,学生对照实物逐步认识各个部件,并随录像进行初步操作。有了这一段引导,学生在接着自己动手的实验中兴趣浓厚,操作规范,效果好,为以后有关使用天平的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李可医案的体会与运用 篇4

1 运用考古学的发现解决经方剂量问题

在中医临床中, 经常会遇到即使使用经方, 效果也不明显或不见效的问题。原因可能包括辩证是否准确、组方是否合理、药材是否地道、药量是否合理等, 其中药物的用量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可老中医在实践中, 运用考古学中“权”的发现, 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医界关于经方药物用量的问题。从明代至今, 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 使用经方时药物用量仅是原方的1/10并沿袭至今。但李可老中医在运用经方四逆汤加减救治心衰的过程中, 附子运用到30~200 g,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在运用经方过程中, 不仅要辩证准确, 而且把握好药物剂量, 药物方可力大效宏、直达病所。

2 在疑难杂症、重症的诊疗上不断地突破与创新

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 但李可老中医所处的环境、地区的限制迫使他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对一些急难危重的病人展开救治, 因而也使他在一些危重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以破格救心汤为例, 此方始于《伤寒论》的四逆汤, 方中重用附子, 历代医家因恐其毒性用量仅为原方的1/6~1/10, 殊不知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心衰病人全身功能衰竭, 阳气极度衰弱, 身体被阴寒所困, 阳回则生, 阳去则死, 不以大剂量附子回阳, 难以挽救生命。李老中医根据病情附子用量为30~200 g。在回阳的基础上又不忘救脱而重用山萸, 此药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 兼具条畅之性, 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为救脱第一要药, 再配伍固肾涩精、收敛元气之龙牡, 吸纳上下之磁石, 醒神开窍之麝香, 组成了救治心衰第一方, 即破格救心汤。此方使阳气得以升、肝气得以敛、活血化淤、醒脑开窍的作用加强, 从而纠正呼吸循环衰竭, 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由此方可见李老中医对经方的熟知与熟练运用, 并且不断研习其他医家的理论, 博采各家之长, 方可在治疗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3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李老中医非常注重对古代经典的学习, 他对《内经》、《伤寒论》体会犹多。在疑难杂症的辩证中,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 在治疗上多用《伤寒论》之经典方剂, 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他还推崇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郑钦安的理论与著作, 并加以运用。李老中医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研究中医不仅要把先人的经典学精学透, 还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在实践的基础上, 让前人的经典理论不断地发扬光大, 继而不断传承。

李可医案不拘一格, 大胆探索,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 先辩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参考脉象、舌象, 五行辩症, 使疾病无可遁形。如1例慢性咽病患者, 春季由于气候干燥、嗜食烟酒而致咽喉肿痛。自服西瓜霜、六神丸等药物, 初期有效, 为彻底治愈而加大药物剂量却无明显效果。时值夏月, 天气炎热, 却增畏寒、自汗、腹泻、肢冷等症候。从症状可知患者过服寒凉药物, 损伤脾肾阳气而出现脾肾阳虚的症候。给予附子理中丸服半月, 畏寒、自汗、腹泻、咽痛均愈。另1例老年患者, 外感后治愈。但每当凌晨咳嗽, 其余时间均不咳, 且畏寒、肢凉, 迁延近1个月。问诊中得知, 外感后均服清热解毒之药物, 可知年事已高, 体内阳气不足, 又服寒凉药物, 损伤脾胃阳气, 且凌晨为人体阳气最弱之时, 无以化水湿而成痰饮。给予小青龙汤配合附子理中丸治疗, 1周而愈。

《积累与运用二》教案设计 篇5

2被累俗语和成语。

3蹦芮宄、明白地介绍自然风光,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用语言文字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比喻方式的多样性;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倍辆渥樱自读自悟。

2焙献鹘涣鳎发现特征。

3弊芙崽氐悖拓展延伸。

4苯淌π幔罕扔鞯姆绞绞嵌嘀侄嘌的,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主要看是否把一个事物比作了另一个事物。

二、语海拾贝

1狈锤炊辆渥樱读懂句子的意思。

2彼娜诵∽榛ハ嘟涣鳎谈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笔於脸伤小

三、点击成语

1弊杂闪范粒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卑讯炼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苯涣髟亩撂寤幔说说成语的意思。

4彼邓底约捍映捎锕适轮惺艿降慕逃、明白的道理。

四、口语交际

1碧富暗既耄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伴随着作者的足迹,领略了华山的险、九寨沟的美、五月青岛的秀……在生活中,同学们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吧,也许你也有新奇的发现和奇妙的见闻。下面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清楚、明白地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毙∽楹献鳎多向交流。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所见到的奇妙的美景,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把美丽的景色描述清楚。

(2)小组内评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明白。

(3)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推选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3比班交流。

4苯淌π帷

五、习作百花园

1倍炼题意,明确目的。

(1)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2)小组合作,互相解决疑难。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材范围,提示本次习作目标。

2倍列唇岷希扩展视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再次品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

(2)教师向学生推荐几篇范文学习。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所见到的自然美景选材。

(4)学生练习作文,写完后反复修改。

3逼兰坌薷模乐于交流。

与同桌或四人小组内交换作品读一读、评一评(从两个方面评价:作文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次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弊灾餮『献骰锇楹驮亩练椒亩炼涛摹

2北叨帘呦耄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鄙生互相质疑,释疑,交流体会。

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篇6

关键词:艺术;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7

1 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 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实验所发生的现象, 发挥实验的巨大作用。例如, 在讲授《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 将两个都盛有Fe 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混合溶液的培养皿放在投影器上, 可以看到溶液呈红色, 在一个培养皿里加入少量的Fe Cl3或KSCN晶体, 可以看到溶液的红色变深, 再向另一个培养皿里加入少量的KCl晶体, 可以看到溶液的红色变浅。在每堂多媒体课前,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课本演示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 这对于减少学生课堂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 我们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PPT, 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演示实验要求,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弥补化学实验的不足,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世界中, 许多化学反应瞬间便可完成, 即使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 学生也很难逐步观察实验现象、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而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既可以模拟整个实验进程, 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 又可以通过暂停键, 随时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 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 达到能随意调整教学进度, 更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此外, 运用多媒体的图像缩放、资源下载、重组等功能, 可以把化学教学中所涉汲到的有毒、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 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播放等功能, 可以模拟化学微观世界, 把在化学课上用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向学生进行演示, 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 刺激学生多种感观共同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对“原电池原理”一章的学习,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 用导线、电解槽、电极、电流表等向学生讲述如何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原理, 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 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若电极不纯, 现象并不十分明显。也就是说, 受实验材料的局限, 教师的演示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 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而无法了解原电池工作的微观世界。而运用动画, 则可以让微观世界宏观化, 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观看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的, 真正、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

3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 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利用信息技术, 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 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 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再从中进行引导、总结、归纳,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 多媒体增大课堂信息量, 及时检测反馈, 增大课题密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贮量大、速率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 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及时判断, 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 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 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 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 不仅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 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 可随时修改, 随意排序, 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 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强化优势。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确实极大地优化了化学教学模式, 也向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 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 扬长避短, 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作用。

摘要:本文提出,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不仅有利于整合化学学科教学, 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康华发.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 2009 (05) .

[2]万贵妃.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 2010 (05) .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

一、计算机与学生的学习参与

任何教室的布置几乎是一样的, 前面是讲台、黑板, 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是最活跃的, 一节课他讲的话超过全体学生讲话的总和。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控制讲课的节奏、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生则不然, 他们讲话发言须先举手经过批准, 不能交头接耳, 更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很不相同的。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 课堂上一般不会走神, 而且想方设法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学生上课前一般不备课, 课堂上可以走神, 对学会教师讲的问题可以认真想, 也可以不去想, 反正最后老师要给出答案的。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我们的实践表明计算机可以为教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可以利用它创造一个有交互环境的“微世界”,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数学课在教室上, 现在可以在计算机房上, 学生能够每人或两三人一组面对计算机学习。他们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学习的节奏, 选择学习的内容, 还能自由地探试自己发现规律, 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可以自由讨论、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计算机能及时向每一个学生作出反馈这一点是传统教学做不到的, 利用这一点能够实现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 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 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 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 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 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 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境活动来比画讲解, 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 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 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 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 改变平面的位置, 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 在游戏中, 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 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 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 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2. 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 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 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 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 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 生动、直观、形象, 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9

第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需要不断优化, 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刻, 对于生活中大部分的数学知识无法理解,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 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进而快速地解决了数学难点,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比如, 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展示, 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观察, 画出观察后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座次位置和观察能力等因素的原因, 很多学生画出来的结果不理想, 为收到好的观察效果,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 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小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在动画展示中, 通过颜色的变化, 线条的闪烁等方式提醒学生有意注意, 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引起学生的注意, 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通过多媒体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既然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那么教师要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想办法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又形象,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通过歌曲、图文等素材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如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时,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伴随着儿歌, 大屏幕上出现鲜活的青蛙图片, 动感的嘴巴和眼睛, 活动的大腿。这些画面生动形象, 无不刺激着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和图片, 为学生创设数学认知情境, 使学生能够对儿歌和图片中的数字变化产生兴趣, 从而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多媒体出示表格, 进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深刻含义。

第三, 教师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 优化教学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综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我们知道, 多媒体能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 可以是语言文字, 也可以是图形动画等。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课件或者是网页课件, 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信息, 优化教学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节省板书绘画或者是书写的时间, 增多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 让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比如, 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时, 教师在新课教学结束后, 在巩固提高环节, 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反馈习题, 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有选择的笔算训练。这样教学, 即可以节省教师板书题目时间, 又可以腾出时间在学生之间进行巡视, 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 学生在草稿纸上的笔算情况可以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 通过不同学生的笔算结果进行对比教学, 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实现共同提高。由于多媒体能承载大量的信息, 在出示反馈训练题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题目, 以一个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多个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能够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是保障其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内外教学, 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采用科学的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与数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摘要:如今科技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旨在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参考文献

[1]于美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2]姜建芳.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与运用 篇10

一.借温故, 引出新知

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 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 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 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 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陶渊明) 那么, 关于陶渊明, 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 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东晋大诗人, 名潜,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 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 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 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 并且将旧知 (二首诗) 和新知 (《春》) 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 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 去学习新知。

二.借设疑, 启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地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纵横联想, 比较对照, 从而获得新知。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 他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最喜欢哪一篇, 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又如教学《拿来主义》, 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是一概接受, 还是全盘否定, 还是采取慎重分析的态度?

这两则导语我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朱熹所言:“读者无疑者, 需教有疑;有疑者, 却教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

三.借解题, 明确重点

即透过标题, 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分析导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领会题意, 从而能较快较准的抓住中心, 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从题目“从……到……”的结构, 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文, 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 应该是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跟作者一起感受书籍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导入, 简洁自然, 紧扣文本,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四.借故事, 增添趣味

即在导入新课时, 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 一则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故事, 可以牵动学生的思路,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故事导入法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文章。

如:《石钟山记》一课的导入:同学们, 上新课之前先听我讲苏东坡改诗的故事。话说苏东坡曾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 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看了之后很奇怪, 明月怎么会在枝头上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 将诗句改为“明月枝头照, 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浦, 一天外出散步, 听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问身边的人, “这是什么鸟?”身边的人答道:“明月鸟。”又走不远, 看见一丛花的花里有几条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蠕动, 又问道:“这是什么?”身边的人说:“黄狗虫, 黑狗虫。”苏东坡这才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孤陋寡闻, 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个故事除了苏东坡这个人物以外, 与文章没多大关系, 但它作为《石钟山记》的导入,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故事本身新奇有趣;二是故事的语言精炼, 短小精悍, 易懂易记;三是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 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 而这个正是新课的题旨所在。

五.借情境, 引发共鸣

即是在导入课文时,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氛围中。魏书生说:“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 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而以情激情,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 是一篇叙事散文, 语言质朴, 饱含深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 (《咱爸咱妈》的主题曲) , 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父母的爱的感激中时, 我说:“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 我们一天天成长, 父母一天天地老去, 皱纹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 银发也在不经意地从父母头上冒出来, 他们的腰也不再挺拔。母爱伟大, 父爱也一样伟大, 深沉。同学们也一定被你们的父母的深爱感动过, 朱自清也曾被父爱所深深感动, 作者是怎样被感动的?又是怎样表达的?请同学们先看课文, 再讨论。”

很快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深厚的父爱中, 在感情和理智上产生共鸣。接着课堂进入了热烈而高效的大讨论中, 更为主要的是, 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整节课也处在高效率之中。

六.借诗文, 激发兴趣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语言精炼, 含义丰富, 表现力强, 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 会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 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由诗文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先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 然后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 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 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 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 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彻夜难眠, 目之所及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秋夜中, 张继品到的是“客愁”。有人陶醉于胜春朝的秋景, 大声吟咏“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里, 刘禹锡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歌。那么, 在多彩的秋季里, 毛泽东读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这一导语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通过回忆有关诗词来感受秋天的魅力, 激发了对秋的文化探究的兴趣, 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古人云:“教亦多术。”导语设计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 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 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精心备课, 巧借各种方法锤炼导语, 打造精彩诱人的课堂。一经拿出, 就犹如朵朵洁白的梨花, 柔美可人;又如凌寒绽放的梅花, 暗香浮动, 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知识花丛中寻找、倘佯……

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 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 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 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11

一、宜贴近现实,忌生冷艰深

从历年的高考题目来看,成语运用题重在对常用词的考查,时代性不强、不常用的成语极少涉及,以2005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中出现过的成语为例:

可以看出,这些成语基本上都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常见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一些模拟测试中,由于命题人刻意求全求新,出现了吴牛喘月、鼷腹鹪枝、羝羊触藩这类含典生僻的冷门成语。对此类成语,大多数学生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正确使用了。类似题目,不但失去了查缺补漏的意义,而且也误导了师生复习的方向。

近两年来,《大纲》明确提出,词语使用题新增对熟语的考查,这也进一步透露了高考对生活用词的重视。因此,在设计相关题目的时候,应尽量做到贴近现实,难度适中,避免漫无边际,一味求难求异的倾向。

二、宜严谨明确,忌模棱两可

成语具有言简意赅、词义多层次的特点,在命题过程中,必须对选定的成语从语意、感情色彩、使用语境、使用对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避免因审慎不周造成无选项或单选变多选的尴尬局面。

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第4题为成语使用题,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但C选项的“自惭形秽”和D选项的“如数家珍”在使用上都出现了错误,使本题由单选变成了多选。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惭形秽”这类本身已体现了心理活动的成语把握不准,误将“自惭形秽”与“感到”并用,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

同样,语境模糊也容易造成题目的模棱两可。如某市200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2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其中C项是:

陈水扁就职周年,到台北县万里白沙滩录志愿者,工作是在海边净滩。净滩之后召开的记者会上,陈水扁表示志愿者对台湾社会的贡献“真是‘罄竹难书’”。

陈水扁对“罄竹难书”一词的使用显然是错误的,但由于该词是以直接引用陈水扁发言的形式出现在选项中,“罄竹难书” 针对这个句子无所谓对错,C句整体语意也并无错误。按照命题人的意愿,将其作为错误选项,显然有些勉强。

由此可见,在命题过程中,命题人首先应对所选成语进行准确、全面地把握,力求严谨明确,避免模棱两可。对使用上存在分歧、较难把握的,宁可不选,也不可使题目出现混乱。

三、宜尊重嬗变,忌僵化教条

成语来源广泛,多数具有深远背景,在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大多发生了变化。比如,“人浮于事”,出自《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为褒义;现在多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为贬义。同样,“天花乱坠”“勾心斗角”“来龙去脉”“满城风雨”等成语在用法上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在考试命题中,这种语义发生嬗变的成语,常作为“易误用类成语”进行考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较为典型的,如“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本义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但在现代生活中,“空穴来风”多数用来表达无中生有之意。

又如“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本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用于形容房屋的反而不多见。

对此类成语,如果一味按照其本义加以约束,显然失之僵化。况且,从语言发展历程来看,约定俗成是语义嬗变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在使用实践中已经发生变革的成语,如果刻意再以古义进行校正,反而会造成混乱。

因此,对语义发生嬗变的成语,不妨宽容待之。确有争议的,不妨在命题时加以回避,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已将“美轮美奂”释义修改为“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设计与运用体会 篇12

1 包药机的使用情况

1.1我院使用的是全自动包药机, 机器上部是三面可开启的透明玻璃门, 可直观看到箱内的药盒情况, 每个药盒都有对应的药品号码;中部是显示包药信息的计算机操作面板;下部是色带、包装袋等封口包装设备。在计算机操作面板的下面是MDU外摆药盘, 用于手工摆放非整粒和没有药盒储存的其他药品。

1.2病区医师在每天查房后录入住院患者当天的用药信息, 包含患者所在病区、床位号、服用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药时间等, 然后通过计算机HIS系统传送至住院药房, 住院药房药师在计算机系统上审核患者用药是否合理, 审核完毕后确认患者当天的用药信息, 再发送至自动包药机, 包药机系统会自动识别, 把同一位患者在同一个时间内服用的药品全部包装于一个药袋内, 药袋的正面会打印出患者的姓名、年龄、床号、服药时间、药物名称及剂量。

1.3全自动包药机是比较精密的设备, 要求在相对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使用, 药盒根据消耗情况定期添加补充药品, 补充的药品均为裸片。包药袋一面为透明, 方便观察核对药品数量, 并能打印患者信息、服药时间以及所包入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

2 全自动包药机的功能与优势

2.1 提高药房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手工摆药模式需要药师根据不同病区相应的床位号和服药时间在药盘中人为添加药品, 由于不同病区用药习惯不同, 用药比较复杂, 涉及药品品种多, 传统手工摆药方式最少需要4~5名药师同时操作。而全自动包药机的应用, 在包装过程中药师只需要人为添加非整粒和用量较少且未制作药盒的药品, 并在计算机提示缺药时及时补充相应药盒中的药品, 大大减少药师的工作量, 一般只需要2名药师同时操作, 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人员上也得到了节约。

2.2 降低差错发生率:

传统的手工摆药需要药师对照医嘱单按患者床位号进行摆药, 药师既要熟悉药品摆放位置又必须对裸片的外观有充分认知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 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中极易产生差错。而自动包药机可以通过药盒的电脑芯片自动识别所有药品摆放的位置, 并且与医院的HIS系统无缝对接, 实时接收传递过来的医嘱信息, 自动进行药品的分装, 没有人工干预发生, 避免了因为情绪、状态、环境等人为因素影响引起的差错, 从而提高了摆药准确率。

2.3 改善患者用药质量:

进一步提高患者用药的准确性, 保证患者与药品的完全匹配, 提高用药安全性。特别是对于需要服药的老年患者, 使用全自动包药机包药后, 所有需要在同一服药时间服用的药品全部都在一个药袋内, 方便患者服用, 减少了漏服情况的发生, 患者对于所服的药品信息也可以从药袋上查看, 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大大提高。

2.4 方便对拆零药品的数量监控:

采用传统手工摆药模式时每月对拆零药品清点费时费力, 还容易造成药品浪费。而全自动包药机对发放的药品有实时计数功能, 系统可以查询每一个药盒现存的药量, 在缺药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提示药师加药;包药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 不但可以重新发送病区全部用药信息进行重包, 也可以针对个别床位进行选择性重包;药盒内药品在盘点时, 也不需要人工清点药片, 全自动包药机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当前的全部药盒库存数, 提高了盘点数据的准确性。

3 全自动包药机存在的问题与使用局限

3.1 调剂药品错误及处理:

全自动包药机在运行过程中, 药品调剂剂量会出现不准确的现象, 发生药品多漏或少漏, 导致该药袋内药品里过多或过少;因为药袋移动异常导致上一药袋的药品落入下一药袋的串袋现象;落药时间设置不当会导致药品粉碎或未足量的药品落入药袋内等。所以药师在包药完毕后必须核对药品是否正确, 发现上述问题, 应及时联系工程师对机器进行调试养护并对系统设置加以调整改进。

3.2 药品的拆零工作增多:

对于非整粒使用的药品, 由于需要药师从MDU手工摆药添加,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在包药前应当把常用的非整粒药品切分并存放于专门的贴有标签的分格盒内, 例如富马酸比索洛尔1/2, 多巴丝肼片1/2等。另外对于使用率极高的药品需要提前把整箱药品拆零放置于专门的乐扣盒中, 以备每日正常用量。

3.3 裸片保存期限无依据:

全自动包药机中的所有药品都是以裸药的形式存在, 大部分药品都需要进行事先剥药, 并保证有一定的备用量。由于所有的备用药都是裸片, 而裸片当温度、湿度相对较高时可能发生药品吸潮、表面粘连等现象, 影响药品质量, 还会造成药品浪费[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医院为用量大、需要有一定备用量的药品配置了密封性能良好的乐扣盒, 但在保质时间上由于药品拆除了原包装, 不同于厂家标示的储存条件, 因此裸片的保存时限尚无可靠依据。

3.4 成本增高:

购入全自动包药机, 包药机的机器维护、运行损耗带来的修理及相关色带、包装袋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手工摆药模式。同时储存大量拆零药品的乐扣盒子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药房的成本支出。

3.5更换药盒麻烦:

全自动包药机中现有的药盒是根据药品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定制, 药品如果发生更换厂家或者改变剂型, 改变药片的形状大小时药盒即无法正常落药, 药师就需要联系工程师给予新的药样进行新药盒的制作, 没有药盒使用之前该药品在MDU中由药师进行手工摆药。

3.6 系统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及时处理:

由于我院病区较多, 口服药量较大, 偶发信息传输出现延误的现象, 部分口服医嘱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现象, 无法正常传输至全自动包药机,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药师须及时信息工作人员及时调试, 尽快解决问题并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4 全自动包药机使用建议及改进

4.1 加强药师培训工作:

住院药房在使用全自动包药机前对相关的操作药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包括系统软件的使用、开关机、药袋色带的更换、加药拆药规范操作、包药机的基础维修及养护等, 全自动包药机运行中偶有出现不规范操作, 但发现及时未导致不良后果。这种情况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相关调剂药师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 避免差错再次发生。

4.2 加强拆零药品的规范管理: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拆零药品应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 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拆零完毕要记录药品的名称、规格、拆零时间、有效期、数量等。自全自动包药机投入使用以来, 拆零药品现象也不断增加, 药品拆零以后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药片发生变化, 所以必须定期检查药品的外观是否发生变化, 在系统中做好效期维护, 确保药品的使用质量。

4.3 规范操作流程:

全自动包药机内药盒所加的药品必须完全正确, 一旦出错, 差错波及面相当大, 所以为了避免差错发生必须在操作上规范流程, 细心仔细。在拆零环节, 由一位药师取药, 再由另一药师进行核对, 并在专册上登记日期、药名、拆药数量等相关内容备查。最后拆好的药品放入对应编号的乐扣盒中, 由第三位药师进行核对后放回药柜。在药盒加药环节, 系统提示相应编号的药品, 首先核对取下的药盒编号和药名是否正确, 再从药柜找到相应编号的乐扣盒, 核对乐扣盒中的药品原标签是否正确, 查看效期后加入药盒中, 放回包药机, 并在加药本上做好相关记录。

5体会

使用全自动包药机单剂量配发药品以来, 明显提高了药品调剂的工作效率, 调剂差错明显减少。同时也避免了药品与调剂人员的直接接触, 降低了调剂过程中对药品的污染, 保障了调剂人员的安, 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1]。但是对于全自动包药机而言, 缺乏大容量的药品包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动包药机在调试阶段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药师积极与工程师沟通、调解, 不断根据运行中的具体情况对自动包药机的程序重新设置或调试, 以期在调剂药品时更加准确、有效, 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更好地发挥包药机的作用[3]。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和人民大众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升, 住院药房个体化、单剂量的调剂模式逐渐被各大医院选用。全自动包药机的出现不但可以避免人工调剂存在的各类问题, 而且可以加强对拆零药品的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本文结合我院住院药房全自动包药机实际操作和管理, 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使用体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自动包药机,剥药,住院药房,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肖丽, 王欣.使用全自动包药机单剂量配发药品的经验体会[J].中国药房, 2008, 19 (34) :2711-2712.

[2]舒幼娜, 吴军.自动包药机的使用与管理[J]药品评价, 2012, 9 (14) :20-22.

上一篇:多元作用下一篇:物探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