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意识教育

2024-07-31

档案意识教育(精选4篇)

档案意识教育 篇1

档案意识主要指社会对档案及其价值、档案利用和保护的认识、重视和履行程度, 是人们对于档案及其工作的敏感程度、认识水平, 它包括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者的档案意识。档案者的档案意识直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它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良好的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利用工作的关键。档案意识作为影响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其必需的土壤和水分, 构建档案意识和精神环境关系着档案事业的自身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1 档案意识的发展演变

1.1 古代档案意识 (19世纪40年代前)

在我国封建社会, 档案被封建统治者所垄断, 只有皇室贵族和官府衙门才有资格形成、保存和利用档案, 而真正意义的档案意识应始于文字产生之后的商朝, 古代档案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武器和工具, 可视为帝王家族档案和“帝王之书”。

1.2 近代档案意识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后, 国家机构性质发生改变, 自此后人们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档案成为政治管理的工具, 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管理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档案成为学术研究的资源, 如民国时期史学家对史料的研究, 扩大了档案的用途, 促进了中国档案学的发展, 初步显示出档案的历史凭证和工作参考价值。至民国后档案所有权由皇家变为国家所有, 档案构成不再仅限于统治者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近代档案意识最重要、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档案公开的思想, 如清末档案利用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档案汇编公布。

1.3 现代档案意识 (20世纪50年代后)

首先, 法国率先提出档案是国家文化财富的思想, 明确了档案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历史文明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遗产所无法替代的观点, 这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逐渐被认识到。其次, 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 以法律形式赋予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再次, 信息化的发展使社会公众形成了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认识。最后, 现代档案意识强调保护档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同时每个人都有产生和形成档案的可能, 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等不法行为。

从本质上看, 现代档案意识在广度和深度、开放程度取得了极大进步, 但由于我国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明显迟滞于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公众对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视、档案利用和自觉保护, 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切实提高社会档案意识还任重道远。

2 我国档案意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档案教育、宣传、出版等广泛开展, 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增多, 尤其是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 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者意识在明显提高过程中。

然而, 由于物质条件有限, 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尤其部分地方及领导对档案及其工作认识不足, 甚至档案部门必要的工作条件、经费及待遇都无法保障;档案人员素质不均衡, 存在对档案轻视心理, 缺乏对档案事业的热爱、钻研、自觉献身精神。归根结底, 这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协调的, 它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形成阻滞, 因此强化档案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3 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3.1 内部因素

3.1.1 档案本身因素

档案工作效果具有潜在性, 其价值收效滞后, 同时受档案自身形成过程及其管理特性的影响, 其实际价值远低于理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分散性。实践的过程性、地域性与部门性决定了反映同一主题活动的档案的分散性, 这与人们利用需求相对集中之间存在矛盾。第二, 封闭性。绝大多数档案在形成后初期, 对外一般是封闭的, 这与社会信息需求的新颖性、时效性之间构成了矛盾。第三, 时空跨越性。档案形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赋予档案以明显的时代特征, 因此需要利用者克服阅读障碍。档案工作效果的潜在性, 利用者往往认为他们并没有利用或利用档案但获益不多, 掩盖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3.1.2 档案队伍素质因素

历史上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仍处于比较保守、落后的状态, 对档案者各项素质要求不严, 没有意识到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价值, 看不到档案事业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特点, 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机关档案工作阶段, 这极大限制今天档案事业的发展。

3.1.3 国民素质及认知因素。

当前档案工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尤其是以前过分地强调档案的机要性和保密性, 社会上档案知识普及不够, 因此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 档案宣传有了加强, 但档案及其工作的作用无法得到彰显, 社会档案意识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外部因素

(1) 政治因素。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保密性, 服务只限于政府部门, 因而多数人将档案部门视为神秘之地。 (2) 法治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 极大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但有些具体内容由于监督执行机制缺乏、执法不力, 长此以往档案意识不但得不到增强, 反而会因某些现实利益关系而日渐削弱。 (3) 经济因素。档案事业投资大见效慢, 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备、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 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然而这种投资有时很长时间并无回报。

4 提高档案意识的途径

4.1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技能型档案队伍

发展档案教育事业, 加强档案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促进档案队伍更新档案知识, 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档案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将封闭式服务转化为开放式服务, 为社会利用需求营造良好精神环境。

4.2 进一步丰富馆藏

档案部门应将各种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纳入接收与征集范围, 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 促进满足各种利用需求的能力得到提升。当前国家在三农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十分重视, 强调加强“三农”和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 这对提高档案意识, 振兴档案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4.3 开展广泛宣传, 强化服务意识和公众意识

适时开展档案知识宣传, 吸引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新观念, 转移服务重点, 调查和了解社会需求, 开展档案开发, 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甚至动用公关艺术, 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信任, 为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4 依法治档, 营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制意识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档案普法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促进法制意识增强。依法治档, 促进社会档案意识增强, 鼓励和动员社会保护人民的档案利用权益, 自觉同损害档案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4.5 高度开放、面向社会, 无障碍利用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消除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 开展编研, 调查社会利用需求、掌握用户心理, 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增强档案意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 保护、利用好档案资源, 更好服务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刻不容缓。提高档案意识, 社会和档案者两方面都要强调, 档案工作要被社会认知、认可就要以改革求加强, 以创新求发展, 塑造出自己的崭新形象, 让全社会的档案意识都有显著的提高。

摘要:社会意识是社会环境的内容构成, 是档案事业发展必需的土壤和水分, 构建档案意识和精神环境关系着档案事业的自身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本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意识体现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当今档案意识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 同时尝试探讨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档案意识,演变,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林真.论档案意识的发展与演变[J].山西档案, 2001 (6) .

[2]刘昆鹏.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 .

[3]李秀华.浅谈依法治档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必要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4) .

档案意识教育 篇2

赵 群

所谓档案意识,就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态度和认知的总和[1]。简言之,就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水平。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档案意识对探讨和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档案意识还处于比较薄弱状态,现试就其原因及强化措施谈些粗浅之见。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一是认识模糊。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高校中一样存在。不少教职工对档案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缺乏全面和应有的认识,认为档案就是指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至多还有一些学校下发的红头文件,用完也就完了。对一些重要工作活动只要写在本子上或记在脑子里就行了,忽视对学校在各项工作活动中所产生文件材料的积累和保护,没有考虑到今后查考利用的必要和价值。更有甚者,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档案,是档案室的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与自己无关。因而拒绝配合档案室搞好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愿意将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材料交给档案室,致使一些能反映高校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文件材料没有归档,影响学校档案的完整性。如有些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带回的有关材料、一些教师的科研成果、校外获奖证书、出席各种学术研讨的论文、图片等,不愿或不及时交到档案室,致使若干年后这方面的资料无从查考。

二是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档案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象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单位里往往被忽视,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2]。高等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主,档案工作自然被摆在次要的位置,表现在档案工作者提拔难,待遇低,外出学习机会少等。一些大学生分配到档案部门,觉得大材小用,而原在档案岗位的人,也千方百计跳槽,导致档案队伍不稳定。

三是档案管理经费严重不足[3]。学校办学经费本来就捉肘见襟,在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高等院校,不可能划出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档案管理,因而多数档案室不符合规范要求,库房简陋,设施落后,在当今电子化时代仍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

造成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局限,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种:

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档案的封闭性、神秘性。建国以来,受“左”的思潮影响,片面强调档案的机要性、保密性,档案在人们的心目中显得很神秘。谈到“档案”二字,都得压低嗓门,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往往被人们所误解。改革开放使这种误解有所消除,但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不成熟的档案意识尚待时日。

二是档案宣传的局限性削弱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档案一直与机要相提并论,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刊物,宣传档案

[4]的内容很少。进入80年代以来,虽然全国各地出版的档案期刊已达六、七十种,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档案法》,但走进高校图书馆,书架上多是专业书籍,而宣传档案的期刊、报纸则少得可怜。1996年9月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么一个国际性盛会,高校中有多少教职工知道?又有多少人关心这一盛事呢?

三是档案作用的间接性导致人们对档案价值的忽视。利用档案体现的最终效益是通过人去查考、利用实现的,它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在人们追求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今天,往往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因而档案的作用因其间接性而不被人们所重视。

四是档案人员的素质束缚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高校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非档案专业岗位转过来的,转岗后,许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管好资料,保证不丢失”。如果档案人员自己都不重视档案工作,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档案工作、对待档案工作,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重视,要求领导重视呢?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档案工作失去了获得各部门理解,关心和支持的契机[5]。

[3]五是档案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档案的价值在于科学开发利用。但由于高校

许多档案资料收集不全,需查阅时档案资料往往无处寻找,或残缺不全,影响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和效应,以至重保管、轻开发利用,从而削弱了广大教职员工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强化高校档案意识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普及档案基本知识 《档案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要把这种权利和义务化为自觉行为,必须进行广泛宣传。高校更应发挥优势,利用黑板报、橱窗、校报、广播、举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懂得,高校档案材料全面记载和反映了学校建立、建设和发展的进程,记载和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经验,以至于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它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保持档案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义务,应以高度的责任感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同时要大力宣传档案利用的效益,让广大教职工知道利用档案是每个公民的权利。高校还可以利用普法教育的机会,有意识地增加《档案法》的内容,在教职工中普及档案基本知识。每年校庆日,组织师生员工参观校史陈列室、档案室,领略其中丰富的史料,进而理解、关心、支持档案工作。

3.2 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6] “工作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校级领导不仅要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而且应该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部门领导要明确本部门档案工作的任务,将其列入部门领导工 作考核范围,并作为评价部门工作好坏的内容之一。档案部门也要主动向分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介绍兄弟院校档案工作的经验以及自身工作的不足,邀请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来校介绍经验,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档案服务,在宣传和服务中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3.3 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 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档案的“生产源”,他们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因此要发动大家都来重视和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积累和保护。利用校庆,校史教育等机会,引发全体人员对校史的关心,加深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档案,个个支持档案工作的气候。

[1]3.4 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是增强广

大师生员工档案意识的前提。因此,档案工作者应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参加业务培训等提高业务水平,进而增强自身档案意识,并以此带动全体人员增强档案意识。

3.5 形成高校档案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学校各部门应配备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形成专兼职相结合、上下两级相结合强有力的工作网络,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专职档案员要主动指导兼职档案员工作,提高部门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增强档案意识促进治黄档案的发展 篇3

1 不断增强档案意识, 使档案工作面向经济工作的主战场

档案不仅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更是解决诸多问题的依据和凭证, 还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 要充分发挥档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必须不断强化社会的档案意识。首先各级领导要继续增强档案意识, 不断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以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其次, 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由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了解甚少, 许多可以利用档案解决的问题, 却不知所措, 出现无休无止的纠纷, 有的甚至造成矛盾激化等。为此, 我们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宣传《档案法》;举办《档案法》知识讲座, 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展览, 向社会开放档案, 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档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社会对档案工作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第三, 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也亟待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档案工作者就不能满足于过去埋头伏案, 默默无闻的自我封闭状态,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增强开放意识, 使档案工作面向经济工作的主战场, 做到有位有为, 通过实际工作的努力来赢得社会的理解和信赖。

2 不断强化档案者素质,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首先要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 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档案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热爱档案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志创新, 开拓进取。其次是提高业务技术素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提高:一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能力, 即提高档案的收藏、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及独立完成接待、咨询和业务指导工作的能力, 练好基本功。二要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档案管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善于学习利用新知识, 不墨守成规, 能够创新, 树立创业、敬业精神和“严、准、细”的作用, 勇于进取, 不断开拓新局面, 创造新业绩。三要学习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方法, 掌握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方法是档案工作者今后做好工作的保证。四是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档案工作者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治黄事业的发展, 不断研究新问题, 寻求新方法, 推广应用新技术, 提高科研水平。五要提高写作和宣传能力。坚持以法管理档案保障和促进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 就要大力宣传《档案法》, 宣传治黄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要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档案工作, 重视、保护、利用和支持档案工作。

3 大力丰富档案库藏, 健全档案门类, 开发信息资源

从近几年我局档案资料的利用情况看, 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治黄事业发展的需要, 不能很好地发挥档案室为本局保管档案、资料“基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供服务的中心作用。其根本原因是档案内容不丰富, 门类不健全, 科技档案资料贫乏。这与多年来执行档案接收范围过窄, 平时不注意收集和没有建立严格的收集制度有关。档案室要想在新形势下提供有价值的大量信息资料, 充实库藏内容, 必须抓好档案综合管理和业务建设, 为档案信息开发奠定基础。强化文件材料的前期控制措施, 抓好文件的形成关、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努力搞好档案信息存储和整理工作, 为信息开发备足资源。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也是我们治黄档案走向市场的重要优势。多年来, 我局档案工作为治黄事业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上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在提供利用方式方法上如何更积极主动;怎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大范围的目录中心, 档案编研工作如何按照价值规律确定编研课题等。为更好地发挥档案室信息中心的作用, 改善档案室库藏结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增加档案门类, 改善档案库藏结构, 丰富库藏内容 (除纸质档案外, 其它载体的档案较少) , 努力使档案室成为门类齐全, 结构合理, 能为我局治黄经济提供服务的科技文化信息库。积极推广科学技术, 促进科学研究, 创造经济效益, 拓宽档案经济领域工作新观念。

4 利用现代化设备, 搞好档案著录工作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 档案管理也在逐步实现微机管理, 应与全河进行联网, 拓宽查阅档案的信息量, 档案著录的标准化, 对建立全河统一的档案检索体系, 充分发挥档案在治黄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档案著录有利于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 使档案检索按著录规则要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项目形式, 名词术词、符号代码将档案的内容特征, 外形特征以科学的著录方法进行标引, 从而在编制手工目录的基础上, 改用机检目录, 有利于查找方便, 起到迅速的作用。

5 提高工作效率, 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长期以来, 档案工作形成一种自我封闭、被动工作的套路, 利用档案的目的过去是比较单纯地为机关行政工作, 落实干部政策, 编史修志等服务, 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档案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不断显露出来。但我们档案室还是比较传统的“坐等上门、你查我调”的被动服务, 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 以致造成档案利用范围小、数量小、社会效益不明显。为此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改变档案的利用现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利用率, 为当前工作服务。首先要走出库房, 面向全局,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加强上下、横向联系, 改变自我封闭的状况。在破除传统的服务方式上来个突破。一是要积极主动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 搞好实用的服务项目 (如利用档案编制参考资料等) ;二是做好档案利用后的信息反馈工作, 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社会性, 尽量使各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料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从而把握住服务的方向和重点;三是打破传统的封闭观念, 不断增强参与意识, 树立上门主动服务的观念, 开展档案利用预测, 做好超前准备 (如防凌、防汛工作等) 。同载体的档案, 要特别注意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各种学术会议材料等, 改变库藏门类齐全、结构单一的状况。第三, 切实搞好编研工作。按照《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要求编写简明参考资料, 例如史志、文摘、机关大事记、组织沿革、全宗介绍、专题目录等。借助微机使利用者更直接、更方便得到满意的效果。更进一步发挥档案资料的信息作用。

摘要:从五个方面的工作, 谈谈增强档案意识促进治黄档案的发展。

档案意识教育 篇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群众的社会保险意识不断提高,而由于国有企业重组、兼并和倒闭,职工下岗等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缴费情况大量出现,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险历史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参保人员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争议。因此,如何记录、保存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其基础性地位和服务性功能也日益凸显。这就迫切地需要全社会增强社会保险档案意识,从而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保险档案缺失情况严重。我国最早实行养老保险是在1922年,以辽宁省地方企业为试点,行业保险和全国养老保险是从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其档案管理制度更是欠缺,许多社会保险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造成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上的不规范。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经办部门、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对社会保险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改善,但仍有一些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信息严重缺失,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

(二)历史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统一,查询困难。社会保险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 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都可能存有社会保险档案资料,且管理办法各异,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加之各部门之间资讯沟通不畅,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档案资讯部门能够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这给参保人在档案信息的利用上造成了不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社会保险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三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的设备,有的缺乏专业的人员,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有些社会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农村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失。受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资金供给不足和制度缺失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明显滞后,再加上县区行政管理机关对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损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增强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一)广泛宣传,提高和改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目前,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但某些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对其社会保险档案资料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切实认识到其存在的广泛性、需求的迫切性和管理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档案

意识,使人们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档案对自己的价值,增强档案的需求意识,从而提高和改善全民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二)组织保障,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保险档案责任意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支持,提高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设备和人力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 努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积极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三)建章健制,增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意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宗旨是实现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保证社会保险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加强社会保险档案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谐大局的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由此,社会保险档案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

(四)吸取经验,建立规范化的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农村社会保险刚刚起步,各项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因此,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把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日程,抓早

抓好,保障每一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以档案的规范化促进农村社会保险各项制度的规范化。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引领下一篇:鼻前庭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