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2024-10-15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共11篇)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篇1

2011——2012年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本人担任高一14、15、16、17、18班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虽然已有3年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今年的教学环境已改变,我转入到现在的实验中学来任教,现在这个学校学生的基础要比原来学校好很多,同时也要用多媒体来上课,针对这些情况的改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我的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主要从以下一些方法来备课,从网上搜索大量的相关课件,再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我的思路做了增删,或者联系自己以前的同事同学,在网上探讨教法,借鉴他们教学优点,准备好自己的教案。

二、愉快上课:

课堂上,我组织好课堂教学,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对于高中的教材来说,一节课下来要把重难点讲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教学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内容反复阅读,以悟出教材丰富的内涵,或者在课件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设身处地来思考问题,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声回答问题,无论对错,主要是大声我就进行表扬,通过一系列的愉快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质量。

三、及时辅导

日常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一周也腾出几个晚上到办公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学生多问,在课后做好及时的辅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

楚,让学生即时消化。通过及时辅导,让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巩固学生基础的一个重要过程。

四、主动听课

虽然有三年高中历史的教学经验,但在实验中学,有许多老师在教学方法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的教法让我耳目一新,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精练,有的老师着重划出课文重点,将每个知识点都认真地落实,增加学生记忆等等。我通过不断地听课,总结地他们的教学特点,吸取他们的教学经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不断的听课,我期望能铸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既有进步,也有需改进的地方,进步之处就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在智科竞赛、期中、期末考中,所教学生的的成绩都不错,同时掌控课堂的能力也增强了。而需改进的地方就是课堂时间把握的问题,重难点的落实有时会因为时间把握不好而不够突出。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篇2

历史小品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 以课堂为基本阵地,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体验, 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发展。它通过把某些适合表演的历史事件的课文内容或阅读材料改编成舞台小品的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小品。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众, 都要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并就此展开讨论, 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和探讨教材[1]。

历史小品走进课堂, 确实能给历史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使历史课堂教学有了生气。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历史小品及其效果来谈谈它的积极作用。

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学好历史, 首先要对历史感兴趣, 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历史课堂上表演小品,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一下就把历史展现到了眼前,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每次设计历史小品时, 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都能积极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活动任务, 都争着表演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百花齐放, 呈现“白家争鸣”的特点, 各个学派的主张难以掌握和理解, 为此我编排了几个历史小品进行表演:1) 苛政猛于虎;2) 三人行必有我师;3) 老子以柔克刚;4) 孙子训练宫女。这样有趣的历史小品, 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也使学生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避免了历史课的枯燥乏味,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历史知识点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 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甚至无法记住。因此, 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就不仅要让学生听、读、说, 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对知识加深记忆, 做到融会贯通, 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做到师生互动, 适当地运用表演小品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大国召开了四次大的国际会议, 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学生比较头疼。为此我编排了小品, 一方面让一些学生表演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另一方面“几个大国首脑”, 面对当时形势商讨应对的办法。结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积极讨论、商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历史小品, 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 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状况中, 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如一个小品表演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团结协作, 才能共同完成, 因此演小品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如正在表演的同学突然忘了台词等, 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品可以使学生提高其遇事的应变能力, 还有语言表达能力[2]。历史小品的编排和表演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深入掌握知识的空间, 并且这个空间是活跃的,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历史小品的表演对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1]。

四、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历史小品重在学生参与活动, 没有成功与失败, 教师不能要求太高。我们在组织《春秋战国的纷争》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小品时, 演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角色的学生非常投入, 动了真情, 流了泪水, 非常感人。学生正是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会, 不仅了解了当年越王勾践为了雪耻称霸的艰难, 而且实现了自我教育,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历史小品的选取

历史小品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素质。但选择历史小品一定要注意一些技巧。

(1) 历史小品的选题, 要尽可能选择教材中一些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素材。如, 商鞅变法,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等。

(2) 历史小品剧本的编写, 要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来编写。编写的要求:1) 是主题鲜明, 依托教材, 突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2) 是精而短小, 品而有味, 能给学生一定的教益和启发[1];3) 是要符合历史事实, 不能虚构、夸张。如小品《昭君出塞》, 有些和亲是被迫的, 但昭君出塞没有任何被迫, 不能颠倒事实。另外, 要突出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 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 (3) 历史剧本的台词, 要简洁生动, 通俗易懂, 尽量口语化、幽默。

(4) 历史小品的演员, 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5) 历史小品的情节, 要符合历史事实, 易于表演, 难以表演的就运用旁白解说。

(6) 历史小品的表演, 要注意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符合历史情境和人物性格特征, 还需要全体同学的配合, 这样效果才好。

(7) 历史小品的导演, 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对表演不能要求过高。

六、历史小品运用误区

历史小品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以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感知历史事件, 了解历史人物。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但它也有局限的一面, 不能走进误区。

(1) 历史小品的编排非常耗时费力, 一学期中在一个班不宜多搞, 可以在所教的年级班级中共同享用[3]。

(2)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长, 要短而精悍, 内容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3)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闹, 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4)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密, 要突出主题。

总之, 历史小品有利于开拓思路, 改变传统的教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也符合中学历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伟东.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 2004, (6) :93-95.

[2]白桦.小品走进课堂的辩证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 (9) :28-29.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篇3

关键词:历史意识 知识关联 思想观念教育 析评能力 贴近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人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析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析评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透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再如教师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再如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篇4

本人从事2013届九(1)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以来,得到了学校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在班级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2013年春季学期所教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任务,为总结经验,促进今后更好地抓好教学工作,特对本期九(1)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使今年九(1)班历史教学工作获得全市教学质量奖,在学校领导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积极参加毕业班工作会,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全局工作中来。

二、认真拟定复习计划,做到科学有地抓好复习课教学

本期按照学校毕业班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毕业班教学奖励方案,围绕今年毕业班的工作目标,结合九(1)班学生实际,及时拟定了复习计划,并按时送交业务部门审核。

三、积极参与本组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本期在政史地教研组的领导下,本人坚持参加本组教研活动,从不缺席,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讨论,积极参与教学论文的撰写参赛,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带头在八(6)班上新课改示范课1节,并及时上交教案和说课稿,带领全组成员共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效果。

四、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本期按照学校业务部门的要求,本人坚持课前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努力探讨科学高效的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对有的学生还写了作业评定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正确的文字书写,养成规范的作业格式,对不按时完成或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批评教育,使之端正学习态度。积极组织每一次集中考试,据统计,本期我班一共进行了7次集中考试,每次考试后均针对考点认真进行质量分析,查漏补缺,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质量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深入课堂听课25节,指导中级职称教师2名,教学常规均达到了学校规定的目标。本人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识记的督导检查,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以上手段的实施,教学效果较理想,每次考试均做到了稳中有升,所教学校成绩居全校同级同科第一。

五、取得成效

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所教的班级应参加考试33人,实际参加考试32人,及格32人,参加考试学生及格率(45分以上)100%,优良人数为16人,优良率(60分以上)50%,平均分为57.7,超过赤水市历史学科平均分(52),实现了我预定的中考目标,并且孔鹏军和陈兴宇两位学生还取得了历史学科理想成绩(70分),实现连续6年所教历史学科中考成绩超过全市同级同科平均分,本人今年还被市科教局聘为兼职历史学科教研员,被推荐为地级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六、存在问题

学校对文综学科不够重视,缺乏激励机制,本人对班级学生关怀还做到不够,导致在今年的中考中我班有1名学生报名而未参加中考,致使全班中考历史学科平均分减少了2分以上,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引以为诫。

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 篇5

1.在东方出现的四大文明区域(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为代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中国)2.世界古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印度的印章文字 中国的甲骨文 中美洲的玛雅文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1.王国的更替:1.时间:前3500—3100

2.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3.特点:小国众多、争夺更替、交往融合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制度

3.文字的产生:

1、楔形文字(两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发明、迄今为止被发现的

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特色:字形似木楔或钉子)

2、《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4.《汉穆拉比法典》

1.重要意义: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制定原因: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楔形文字的发明。集两河流域法律大成。第2课古代埃及

1.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法老专制统治

3.文字的产生: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破译:罗塞塔石碑)

4.金字塔与来世信:仰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结晶、古埃及奴隶制的见证 第3课古代印度

1.印度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历史

2、种姓制度:概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 利、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的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的流动

二、佛教:

1、概况:发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产生原因:宗教领域反对种姓制度(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

3、佛教的经典:大藏经(三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4、佛教的传播(原因):宣扬“众生平等”、“四谛”,易为下层群众接受、统治者的倡导

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古印第安三大文明消亡的原因:本身文明的局限性(缺乏交流)、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疾病、瘟疫等灾害 第5课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的概念: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2、文明成果:

三、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版图: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艾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古希腊城邦:1.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2.特征:小国寡民

3.形成:公元前6—8世纪

4.全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

3.雅典民主政治:1.公民主权、轮番而治(陶片放逐法、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辩论)

2.贵族政治—梭伦改革(594 B.C.首开民主先河)—克利斯提尼改革(508 B.C.民主政治

确立)—伯里克利(443—429 B.C.进入全盛时代)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古希腊城邦制度充分发展的产物、古希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物 质保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专业人员)2.成果:1.史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人物: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

2.戏剧(6—5 B.C.):1.喜剧: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代表作:《蜂》

2.悲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被缚的 普罗米修斯》(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3.建筑(伯利克里时代):代表:帕特农神庙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4.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人)(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5.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代表作:《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欧洲历史的源头)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古罗马历史: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由氏族社会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的阶段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政治:平民地位上升,社会基础扩大,政权稳固

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军事: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外交: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

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1、帝国的建立:恺撒、屋大维

2、帝国的繁荣:东抵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帝国的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形成:习惯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养成的共同信守的行

为规范或社会规范)《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公民与非公民)

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四、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三藏经)2.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特点:一神教

3.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7世纪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背景: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概况:创始人:穆罕默德地点:麦加

3、阿拉伯国家统一: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630年,穆罕默德进军麦加—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三、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建立: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

2、帝国的强盛:东起印度洋,南至撒哈拉,北至高加索,横跨亚、非、欧三大洲。750年,阿布.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帝国鼎盛。

3、帝国衰亡:时间:9世纪中叶以后原因: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西突厥一支游牧民族活动于中亚地区

二、奥斯曼国家的建立:时间:1299年建立者:奥斯曼一世

三、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四、帝国的统治: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

2.巴尔干地区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不利)

五、中世纪西欧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

1、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催生封建制度 基督教会

罗马因素隶农制部分罗马贵族大土地所有者 隶农 结合统治

法兰克征服者上层

日耳曼因素氏族制自由农民农奴

2、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实质: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

影响: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庄园(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导致)—封建割据

3.克洛维版依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中世纪庄园

特点:耕作方式:轮作制 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

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 经济性质: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社会职能: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衰败:14世纪以后,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复兴的时间地点:11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

2.原因: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化,生产力发展导致产品富余,形成了商品经济。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处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集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城市的雏形。3.不足之处: 1.中世纪城市规模有限

2.人口少(平均仅有数千人)

3.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

4.矛盾: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其

主要政治目的是争取自治。主要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装争斗。

二、等级君主制

1.发展历程: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

13世纪下半叶起等级代表会议(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市民组成)2.代表:1265年的英国会议、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亲密)

1.情况:5—11世纪教会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发展壮大与王室结成同盟。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 神圣的外衣。

2.代表:丕平献土。丕平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会统治。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与王权各有所得。

二、卡诺莎觐见(冲突)

1.情况:11世纪起,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王权与教权冲突时起。教权抵制王权和

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同时涉足于世俗事务。王权企图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实力 的发展。

2.代表:徳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力高四世的主教授职权之争。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国内形势只能俯首屈服,赤足冒雪伫立于城堡外

三、阿维尼翁之囚(王权占优)

1.情况: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以失败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

2.代表: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植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第15课中世纪的文化

一、经院哲学

1.概况:其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任务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

2.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代表作《神学大全》

二、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1.概况:1.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追求,多为抒情和叙事诗。

2.市民文学:主要为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2.代表:1.骑士文学:《罗兰之歌》

2.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

三、大学的兴起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 篇6

一.研究考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 高三开学之初,我们就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开始研究课标、考纲和近三年的高考题,力图从中找到复习的方向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1.首先,我们研究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只是题型示例有了更新。

●.考纲和说明基本稳定给我们的启示:说明2013年高考历史可能仍然以稳定为基调,命题依旧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以往的传统,把脉高考,周到细致,狠抓双基。

●.对题型示例变化的认识:

首先,从命题技术上看,更换后的例题都是2010年的高考题,而且都是第一批新课标高考省份的高考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命题技术不断提高。命题水平明显高于往年:材料和设问结合得更紧密、设问更明确、层次更清晰等等。所以,更能反映新课标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

其次,从试题的语言表达来看,更换后的试题文字材料更多,阅读量更大,思维力度更大,说明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做题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大训练力度,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最后,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更换后的两道例题明显是考查考生的科学历史观和思维方法,这说明近两年高考历史更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点,在2011和2012年的高考中已经得到了印证,主观题的41题就是一道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比以往的选择题形式的考查力度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

总之,在考纲和说明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必须重视对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变化的研究,从中捕捉高考方向的细微变化。

2.其次,我们研究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研究结果:

(1)选择题位置相对固定,形式相对稳定。每年都是24-35题,共12道,其中10道是文字型选择题,基本上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每年均有两道表格、图片等非文字形式的材料式选择题。

(2)近两年高考试题风格出现较大变化。在由宁夏卷改为全国新课标卷以后,明显秉承了全国历史高考试卷的风格,阅读量大、信息量大、语言艰涩难懂、需要的思维力度大。我们有分析数据为证:选择题题干文字部分超100字的选择题明显增多,同一道题中涉及多事件比较、综合、概括型选择题,2010年2道,2011和2012年都是5道。

(3)2011和2012年高考出现了新题型。主观必做题增加了一道题,即将原来37分的40题变成25分,新增的41题为材料式历史小论文,占12分。增加一题就相应增加了学生的材料阅读量和分析综合问题的思考时间,而历史小论文的题型,在平时的模拟试题中没有训练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也没有提及这种类型的例题,大多数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难于适应。

●研究心得:1.今后教学中应当依托原始材料,加强对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适应不断提高的考试要求。2.重视高考新题型,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小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加强训练力度。我们已经在周清中开始对这样的试题进行训练。

3.最后,我们大胆猜测2012年高考试题猜想

1.试题形式、结构基本平稳,这两年41题的开放式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将固定下来。

2.依然注重对“双基”的考查,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注重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甚至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3.突出对思想文化史内容的考查。

4.关注热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5.注重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二.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1)依据考纲,挖掘教材,在“全”、“细”、“透”三个字上下功夫:不放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如插图、楷体字、注释部分。重视教材的外延知识,适当补充知识点,如文史常识、文学艺术常识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2)注重专题史下的通史复习,注重宏观规律的总结以及知识板块的整合,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把握。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张小亮老师做得很好,广泛发动学生梳理课本,编写知识提纲,并将比较好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修改中观摩学习。

三.研究规律,科学命题,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在复习选修课本时,我们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复习,老师只负责精讲规律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老师们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试题,进行有效训练。

在讲规律时,我们将改革进行分类,既有社会制度的完善的,也有给社会转型的,既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也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我们就在这些分类中找典型事例,重点训练。

比如,今年我们的全国新课标卷的第45题,考王莽改制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就和上届高三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相似。(即考查问题一样,只是提供的材料不同。)四.方法指导,规范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于材料解析题,我们研究学生答题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题方法与技巧的专项训练,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板,供学生临帖套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于小论文,我们研究命题形式和评分标准,着眼重点,训练发散思维;重视渗透、迁移,全面提高学科能力。使学生做到:理解试题要求,解答合乎规范;观点统帅材料;语言科学准确。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7

1而现阶段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 学生潜意识里排斥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从心理上说服学生学好历史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记忆, 而且都是无法灵活变通的东西, 这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有关人员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 历史位列第三;在学生对15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 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 历史位居第五由此可见, 历史学习在学生群体心目中的位置。

(2) 而且在现阶段的社会观念中, 数理化产生的实际效应是让大家有目共睹的, 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很迅速的。作为历史, 在现实的生活中基本很难见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人们的普遍思想都是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的泛滥也为历史教学设置了重重障碍。

(3) 优秀历史教师的严重缺乏是现在历史教学面临的又一重大障碍。就我校现阶段的现状来说, 90%的历史老师都不是历史专业出身, 专职历史老师资源明显不足。

(4) 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课本, 没有其他任何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认识历史的资源, 比如网络学习资源, 博物馆等等。让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学到一些很死板的东西, 而且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

(1) 培养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更是强调:“教育的艺术, 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 积极主动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很关键得环节。现阶段的教学不仅仅只是限于课本的知识的讲述, 更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以更积极地态度去学习。比如在以下课程的教学中: (1) 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 (2) 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现场观看, 以便让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到这个时期的物品以及演化的过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2) 改变社会观念是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另一重要方面。现在社会对历史教学普遍存在偏见, 认为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帮助, 只是为了考试。而更有很多学生自己从心理方面抵触历史的学习, 在数理化的天下里, 很难找到学习历史的一方圣土。而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国人强调强调仁爱, 孝等等。再比如说古代的兵法, 医术。而现在更是有很多的节目专门研究古代文化太美。在人类进步的长河中, 历史永远是不可以被忘记, 它一直用最灿烂的光芒和最血淋淋的事实指引着我们前进。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3) 培养一批优秀的历史老师是当务之急。专职历史老师资源的缺乏致使很多学习的历史老师都是其他专业兼职代课, 比如代数学的老师去带历史的课程, 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了一种潜意识里历史不重要的思想,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前进。久而久之, 形成了恶性循环。历史老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 必须具备很高的历史文化素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兴趣, 并且能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传授历史知识, 所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历史老师是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 增加历史学习资源。历史, 从一定层面上讲是认识过去的一个过程。所以单一的靠课本的学习, 无疑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看到真实的实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影片和历史的纪录片, 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接触到古代的文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去理解,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 “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 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我们将继续努力,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进一步做好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 为使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尽职尽责。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发展, 中学历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社会的进步, 理科优势, 人思想观念的改变都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力克这些困难, 用更理性的态度认识历史, 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教学, 以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挑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茅家琦.史海闲话·序 (第1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9.

[2]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 转引自“史海学苑”网站 (xzlin.126.com) .

[3]梁咏梅.从关注自己到发展学生——由教学经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9) :30.

[4]孟建伟, 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 2008 (9) :17.

中学历史教学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  改革

新世纪的变化,向我们招示:我们的课堂也该改革,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中学老师课堂也应该如此,否则,我们脱离社会,培养的是那些“语言的巨人,生活的矮子”,知识的更新加速,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会学”的人,善于思考的人,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它需要通过人这一载体来体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发挥其创造财富的功能。而新课标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真正改革,还得从自己做起,从课堂教学开始,以下是笔者的看法,以供闲阅:

一、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从“天地君亲师”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见,在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历来很高,总体上来看,“尊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定格。这使得过去我们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权威型教师,学生只允许安静的坐着,认真聆听,课堂的评价也关注的是老师讲了多少,是否全面,是否遗漏,其实,这已经完全过时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2011版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课改的必然选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做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提升自人格魅力与修养

1.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个人德行与魅力也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用新知识启发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影响学生,使他们喜欢自己,以便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在工作中坚信: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

那是2013年2月,应学校安排,我有幸承接××班主任,班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孩子,母亲双目失明,父亲没有工作,爷爷奶奶年迈,还有一个妹妹就读初一,平日里就靠父亲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许是从小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深知生活的艰辛,于是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初二时,就因为偷盗被抓到派出所,由于年幼,班主任又把他领回学校进行教育。有一天,他又来到我们办公室取暖,这天我的手提包里有1000元现金,他趁我不注意,偷拿了我200元,第二天,他父亲带着他专程来给我道歉了。事情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后来,毕业了,我收到他托人带给我的一句话:“老师,我对不起您,我对不起您,谢谢您的包容,谢谢您!”

用心用情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四、关注“学困生”学习及生活,提升其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情况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一个班级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同时还可能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尊重学困生,使他从被尊重中获得点滴自信。其次,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从慢慢“扶着走”到尝试让他们自己走,怎么办呢?发现亮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与肯定,提升个人自信心。最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唤起学习热情。总之,拒绝落下一个孩子。

教育是一项艰难、复杂和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学历史教学 篇9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篇10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又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己

在教学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在检验

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2)①书反思法②教学后记反思法③案例研究法④录像反思法⑤成长档案袋⑥课题研究法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规定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2)《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3)《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4)《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3、中学历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独立的人。④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2)其次,要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不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处于什么状态,教师都应理解关爱他

们,给他们以正确地评价。

(3)再次,要尽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4、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结构设计分别是什么?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南;以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教育

部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为依据。具体如下:

①凸显本课程的公民修养教育功能。②强调综合性,注意各知识领域的有机整合。③在选材和呈现方式等方

面勇于创新。④从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增强教科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

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5、开放性试题有哪些特点?(1)要注意选题的开放性。(2)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开放。(3)要注意试题

答案的开放。(4)要避免试题徒具“开放”外表,而并不具有开放之实的情形。(5)不要偏离了历史学

科的本质属性,即观点和论述应该做到论从史出。

6、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品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求有哪些?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

求有哪些?初中: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高中: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7、什么是教学评价?新课改的教师评价与传统的教师评价有何不同?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为教师和与教学有关的方面提供教学状况的信息,提供改进、完善与探究建议的课程改进与开发活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11

【關键词】:素质教育;教学功能;历史教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是过去和现实在永无休止地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历史教学促进人才成长,素质形成起更大作用,现就历史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纵观当前中学的历史教学,其现状、作用与提高人们素质以及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思想修养的表现之一是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由于诸多的原因,人们还不能完整和正确地认识历史的这种独具的学科特征,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历史学科未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很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教学,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困惑。表现为:(1)认为读史无用,忽视历史教育功能。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能力是历史学的主要作用。然而,要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及科学的决策能力,则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历史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提高学生的技能方面见效很快完全不同。应用性很强是数理化学科的特点,人们很容易看到数理化的现实价值。而历史学科的应用性没有这么明显。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招聘人才的考试,很少有考查历史知识的。(2)轻视历史教学,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在学生和教师的习惯印象中,历史是"死记硬背的杂科"。因此,学校不重视,教师与学生轻视历史教学,几乎没有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教研活动。更有个别班主任和语数外等主科教师限制学生学习历史,早读课、自习课的学习将历史排除在外。(3)学科特色黯然,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就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今中学历史教材虽然较之以前图文并茂了,然而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方面仍不尽如人意。例如选材空间狭窄、人物叙述平淡、缺乏时代感和立体感、有意回避热点问题和焦点等。二是历史成为选测科目后,历史教材的问题更加凸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教材编写明显呈简单趋势,没有详细的历史资料,只有最基本的线索和相关事件的梗概,产生了割裂历史、肢解历史的现象,使得历史学科的独具特征荡然无存。而且教材内容年年有变化,考试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如果没有充分地掌握历史资料,是无法很好地分析历史问题,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的。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历史素养的优势。

二、突破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对策

上一篇:数学组合图形教学设计下一篇:执行力经典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