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2024-07-02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共12篇)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1

教学实践证明, 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爱国教育功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时机, 在历史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用爱国典范人物和历史成就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 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民族的振兴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为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绩感人肺腑, 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教育学生, 是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极好教材。如众所周知的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等,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经历和事迹也不同, 但他们都把民族利益、革命事业看得高于一切, 都是以毕生精力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 都是爱国主义的典范。

再如, 四大发明、地动仪、《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众多发明创造都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成果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是激励学生爱国之心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极好的教材。同时, 还要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做起, 勤奋实干,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二、进行“贫穷受欺, 落后挨打”的教育, 激发学生为振兴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成长在幸福的社会里,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生活无忧无虑, 更谈不上忧国忧民。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认为“知识无用”, 厌烦学习, 学无动力, 得过且过, 也有的急功近利, 弃学经商。

针对学生这些思想和表现, 要向学生进行“贫穷腐败受欺, 愚昧落后挨打”的教育。比如从1840年《南京条约》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短短的几十年, 使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使中国人民受尽世界列强的欺凌压迫, 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无能, 国力不强, 科技落后, 人民愚昧。新中国成立以后短短几十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底子薄, 综合国力还较弱,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历史教师,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当代中学生, 要抱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有爱国之心, 更要有报国之才。要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多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为迎接新的挑战而努力拼搏。

三、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没有目睹过旧社会中国劳动人民经受的残酷压迫, 没有亲身体验过旧社会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认识肤浅。

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 以史事为线索, 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近代史中, 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志士仁人历尽千辛万苦,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但都身陷绝境, 都没有彻底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自从有了共产党, 中国革命就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建国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我国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 解决了温饱, 并逐步奔向小康。实践证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从而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 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国的正确选择, 使同学们懂得只有热爱中国共产党,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四、充分利用乡土教材, 让乡土教材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 通常是以政治史为中心和主线, 侧重描写中外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 以及与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而地方的英雄人物、风俗民情、乡土史及地方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 往往得不到或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它、建设它,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实践证明,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益处。比如, 讲中国近代史时, 可给学生讲解河北省曾出现过很多英雄人物, 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如被军阀张作霖残酷杀害的革命先烈李大钊,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他影响了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进步青年, 使他们勇敢地投身于革命实践, 他就是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人;还有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是河北省献县人, 还有李双秋、罗军、苏生、霍进礼、张吉堂、罗凤仪等许许多多出生于河北省的英雄儿女, 在讲述他们的革命事迹时, 联系历史教材中的时事,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感, 还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总之, 乡土历史教材的教学, 增进了学生对于家乡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充分利用反面教材,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反面教材, 增强教育效果。如秦桧的卖国求荣、清政府的崇洋媚外、袁世凯的丧权辱国、汪精卫的叛国叛党等。在进行这方面内容教学时, 我们都应有意识地分别与岳飞的“精忠报国”、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孙中山等领导的护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等内容相对比。卖国者受到人民的唾弃, 爱国者受到人民的拥戴,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例如, 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前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内容时联系当今“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等内容, 加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 配合历史教学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与专题讲座、爱国主义教育演讲会、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和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我们相信,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将会不断地推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 让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学生心中, 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进取。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2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 大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再现祖国的辉煌。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到了近代,首先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提出的“天国”理想,其次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力等提出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等等。

到了现代,更是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 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的`统一更有利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凶恶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英勇反抗,中国在侵略者的屠刀宰割下,就会完全陷入殖民地的深渊。正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统一和团结形成一条坚韧牢固的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团结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在台湾问题上,去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作为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爱国主义教育与本土历史文化教育 篇3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比父辈更有机会去到别的城市学习、生活,接触到不同的观念与事物,回到家乡后一阵嗟嘘不已。他们可以流利地告诉你什么是三山五岳,什么是晋商文化等,然而,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知半解。以瑞金为例,现在许多青年人都不能够全面、真实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究其原因,还是青年人普遍缺乏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所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家乡的一山一水与祖国的壮丽山河是相通的,家乡的繁荣发展与祖国的富强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首先是一位热爱家乡的人,而一个爱家乡的人,首先应该是了解家乡的人。

二、瑞金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系

通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确立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因此,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对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大力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本土历史文化的有利资源,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进而汇聚成一股爱国主义潮流。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这就要求瑞金人民不仅要了解红色故都、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段历史,去体会历史的厚重与内涵:不只要记住1931年11月7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家乡瑞金成立,更要理解这个政权于中国革命的意义。让家乡的辉煌历史成为我们骄傲、自豪的源泉:让祖辈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牺牲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进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我们的重视与宣传教育,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人人拥有,那就能汇聚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本土历史文化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要积极创造一种浓郁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使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得到普及,进而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此外,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博物馆、纪念馆更应发挥自身在此方面的作用。

(一)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家乡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教材改革:2、积极开展以“本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3、加强教师本土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接受较为规范、全面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和教师都是提高了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

(二)纪念馆

纪念馆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纪念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社会成员的终身学校。因此,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例。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发挥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功能。

l、認真落实免费开放服务

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08年起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游客仅需登记身份信息便可入馆享受文化盛宴。瑞金馆为认真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先后制定出台了《免费开放实施办法》、《文物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在免费参观的同时,还每天为游客提供5场定时免费讲解服务,另外对于未成年人集体参观还实行随到随讲。

2、巧妙丰富展览陈列。据统计,瑞金现存革命旧居旧址180处,革命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有得资源加强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瑞金馆做了许多探索与偿试。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为例,瑞金馆将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结合,最真实地重现了当年的场景。这个会址的设计,不仅真实地为游客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还真实地表现了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无私精神。为进一步丰富陈列内容与方式,提升陈展水平。近来,瑞金馆在充实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请专家设计了多媒体动漫项目,其中反“围剿”战斗体验馆尤其受欢迎。反“围剿”战斗体验馆通过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亲身体能反“围剿”战斗情景,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效果。

3、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合作

为充分发挥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瑞金馆一直积极与教育局及市政府各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不仅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免费参加、免费讲解的服务,还经常别出心裁推出一系列活动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瑞金馆和关工委、高教育局的配合下,争对边远农村表少年打造的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或者在2010年瑞金馆还与瑞金电视台合作推出《红色传奇》栏目等。此外,瑞金馆还加强与市歌舞剧团的合作,在旧址群众精心设计了以“选举”“扩红”“送别”等与观众互动的歌舞剧目,生动而真实地为游客重现了当年的战斗、生活情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下,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之一。然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基本的细胞之——本土历史文化教育是万不能被忽略的。因此各地应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强度,营造学习本土历史文化的氛围,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从而确立为家乡发展而奋斗的使命感,进而确立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发展不懈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篇4

一、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与当堂教学中内容相关的名人故事,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能延续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爱国情感。

三、看名人视频

互联网弥补了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的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四、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地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地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5

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一些学校的.历史教育工作中,往往忽略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历史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发展要求.

作 者:孙雅春 作者单位:江都宜陵中学,江苏江都,225231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5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教学 教育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41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历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远大目标和坚定信念,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历史教育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更是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爱国主义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源动力,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伟大的情感支撑着一个民族前进的步伐,也正是这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捍卫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尊严。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爱国主义应该是全民教育,其重点对象就是青少年。所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永葆青春的主题。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学生

教师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在我看来,中学教师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有着深远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关键导向。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历史立场,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冷静对待,站得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现在随着金钱,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包括人民教师都已渐渐偏离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外界诱惑力的引诱下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教师不仅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让学生误入歧途。所以,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弘扬伟大的爱国主義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学生。

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的新一代青少年,他们所接触的文化比较开放。他们有着安逸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物质基础,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较大。从小父母都是拿最好的给他们,衣食住行都从来没有忧心过。加上现在的互联网,电视,电话等高科技的信息传播媒体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吸取更多的思想,这样难免会受西方国家自由开放的教育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所以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已经淡化了,大多数学生都以了解国外的主流明星或时尚话题为荣。这样,许多学生对于自己本国的很多文化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种趋势现在还越来越明显。所以针对新一代中学生的新特点,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也就是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加强自身的历史理论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历史立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深化历史经典,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经典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等,是弘扬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文化之最直接的题材。以激励人信守忠义的岳飞,教人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尽孝护国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是催人向上、忠国爱国的著名历史人物。从本质上讲,历史经典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通过典型的历史故事发挥正面促进作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良好素材,对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适应、甚至反感以前的教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接受习惯,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够起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不妨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有选择的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影视作品和歌曲,这些都能够以录像或音频的形式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的主流,与此同时也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时事素材,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安定,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高枕无忧的心态,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现在的中国经济总体在迅猛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利用国内外时事素材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最近的云南盈江地震,日本海啸以及核辐射,叙利亚局势等等,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当学生看到叙利亚人民还生活在战乱之中,看到地震中的灾民吃住都有困难的时候,会触碰到他们心灵的深处。当看到他们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在炮火中坚守自己的国家,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灾难教训所体现出的重要精神,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正确把握其轻重缓急,教导他们不要随便崇洋媚外。所以说历史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注重时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做学生爱国主义的榜样,利用历史经典和时事素材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为牵引,树立远大目标,去其糟粕思想,汲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正义精神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兰珍莉.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04

[2]李玉刚.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J].学周刊.2012.12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7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作为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历史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我们的历史课教学应立足于史, 着眼于今, 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自然渗透到历史课教学中, 制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教育的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 精心研究教材中的教育内容, 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不同时期国内国际形势特点确定教育主题及相关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 围绕教育主题, 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排列分成若干层次, 使教育有计划性, 和针对性。要在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时, 注意前后联系, 突出教育主题。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给学生讲述大量具体的有关爱国主义史实, 生动的再现历史人物,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的受教育, 绝不能脱离史实去进行空洞的说教, 要把史实和观点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提高升华, 明白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中国古代史内涵丰富, 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部分历史教学中, 可利用教材涉及到的不同内容进行各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三、运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 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 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用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最有效教学信息。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 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 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 中鱼雷沉没, 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 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 奋斗终身, 等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精神有直接关系。通过这部分历史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革命人生观教育, 增强民族凝聚力, 教育学生莫忘国耻, 以爱国英雄人物为榜样, 在民族危亡时刻,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甘为民族、国家而流血牺牲。同时, 教育学生运用历史的辩正的观点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认清目前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 树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和振兴中华做贡献的宏伟志向。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1) 教师要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 (2) 教师分析后要让学生发表意见, 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 (3) 要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 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由浅入深, 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电化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学生乐于接受, 效果也好。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 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 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 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听,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百闻不如一见”, 从教育的角度上说, 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 结合教课内容组织学生参观,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每时每刻都在实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 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 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 我们要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 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 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的历史, 我们要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 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 都是爱国之举。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今爱国主义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热爱社会制度, 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和坚信这一真理。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挽救中国试图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光明大道,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 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光辉业绩。这样, 就把学生对祖国之爱与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2、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 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土改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和支持前线积极性的时候, 结合当今讲述爱国如家的军嫂韩女士的事迹, 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历史的奉献, 后者是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做出历史的奉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 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3、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内涵就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创造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的条件, 创造维护祖国独立、民族尊严的战略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从事经济建设的新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的特殊国情而做出的伟大决策,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我感到在历史教学中, 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历史的教学中, 要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要把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特别是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的教育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 并始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休意识,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体系, 为培养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通过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也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如, 世界近代史上一些国家的广大民众, 在独立或卫国战争中都表现了具大的爱国热情, 并且产生了巨大威力。我们通过这些事例,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材, 向学生讲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为例:当时英美交战双方力量十分悬殊, 大陆军处境极为困难。乔治.华盛顿曾经这样写道:“那些士兵衣不蔽体, 夜无毡毯, 脚上没有鞋, 赤脚行军, 从他们脚上留下血迹, 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行踪, 他们几乎没有粮食……。”但是, 美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 不怕受冻挨饿和流血牺牲, 不折不挠, 艰苦奋斗, 为了解决枪支弹药不足问题, 许多人把自己家里饭锅和门窗上的铜铁也捐献出来制造子弹, 广大妇女, 一面种地, 一面纺织布支援前线。要是当时美国人民没有这样的民族觉醒和旺盛的爱国热情,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试想, 在近代许多国家的民族独立战争中, 广大群众都能在国家有难之际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 难道我们当今的中国人民不能创造出更伟大的历史奇迹吗?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接着提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文章主要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方面具体历史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8

一、通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获得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里所讲的深厚感情表现在大众身上时, 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及过去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不同时期的文化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优势, 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比方说在进行“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最早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而与我国的甲骨文同一时代的文字有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以及图形文字, 但是发展到现在, 上面这三种文字都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我国的汉字仍然还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 而且我国的汉字还对朝鲜、越南以及日本的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世界最基本的六种工作语言中, 汉字就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也应该为祖先们的智慧感到万分的自豪。”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深深地被我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所吸引, 自己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因此,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充分认识到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以及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起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通过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树立坚持国家统一的思想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出现了很多次的分裂, 但是这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刻, 最终的结果都是国家实现统一,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断的分裂和统一过程中, 我国的各民族人民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统一, 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富强。老师可以利用我国近代史来进行讲授:由于我国内部封建势力的纷争割据, 给了西方列强的可乘之机, 从而使得我国近代史中始终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中, 国家战火聊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国家四分五裂的状态结束, 人民开始真正的新生活, 虽然在新中国的成立之初, 香港、澳门以及台湾问题仍然存在, 但是随着新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 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虽然现在台湾回归受到多方势力的阻挠, 但是这种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梳理,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 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坚持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团结的思想, 时刻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基本的思想支柱。

三、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到一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虽然历史中出现过不同民族间的纷争和战争,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多个民族和平统一在一个政权下, 由此可见, 多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老师应该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比方说在进行西藏历史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将历史上有关西藏的内容联系到一起, 如唐朝的文成公主与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元朝时专门设立宣政院来对西藏少数民族进行管理、清朝时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对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等, 通过对这些西藏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 可以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历史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不同民族的团结问题。然后老师可以列举出现在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让学生感受到当前党中央对西藏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帮助, 从而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种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团结的思想。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当前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是不能被人民所接受的, 而且这些分裂活动最终的结果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对比国内外历史, 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历史的发展都存在着必然的规律,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历史都有着一定的相似特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欧洲古老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 ( 公元476年) 时, 强调这一年的重要性是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这时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奴隶制崩溃的时间是公元前476年, 并让学生辨别两个476年有何区别?学生马上指出:“一个在公元前, 一个在公元后。”一字之差竟相差952年, 学生惊讶地意识到。中国奴隶社会结束要比西欧早近一千年。这时,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和荣耀感。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一个深刻而远大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生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11) .

[2]张莉.浅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 2013, (34) .

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篇9

一、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堂实践和一些学者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中, 反映出了我国现今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解读不充分

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目标是中层目标和最高目的的基础, 最高目的和中层目标促进最低目标的实现。如果最低目标没有实现, 最高目的和中层目标只会流于形式, 无法落实。在历史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导致爱国主义目标直指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时, 也就没有阐明什么是爱国行为, 怎样实施爱国行为, 忽视了爱国主义的实践。

2. 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共同组成的。通过学界对关于历史爱国主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发现除个别教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应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之外, 多数人仍停留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素材的研究以及个人对此的心得体会上, 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3. 教学方法单一, 重事实讲述, 缺乏现实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 其最高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学习爱国史实和人物的教学中, 多数情况下采用讲述法把伟人讲成圣人, 爱国行为成为非常人所能办到的行为。一方面, 学生能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但是, 另一方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实现爱国的落脚点, 于是爱国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4. 教学目标空泛,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初中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描述是:通过中国现代史各主题的学习,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过程, 感受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指出:“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以上情感教育的目标可以外显的行为动词是:了解、感受、树立、培养等, 这些都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没有具体的爱国主义行为指导, 也缺乏评价的标准, 导致爱国停留在思想层面并逐渐淡化。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爱国主义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 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找到有效的结合点, 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 并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认同一种爱国行为并付诸实施要经过内化到外显的过程, 这符合唯物主义中的认识理论, 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再升华再实践的过程。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就是: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到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到践行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再到重大事件中践行爱国主义行为。鉴于此,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有效契合点, 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可以操作的行为。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教师应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再解读

众所周知, 思想观念对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新课标等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树立“只要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贡献就是一种实在的爱国”的理念, 把爱国主义转换为学生体现今天时代特征的现实行为。如针对初中阶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教学目标, 教师就可以把今天的时代主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这些爱国主义教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生活事件中学会爱国, 并利用这些小事件的成就感巩固其爱国行为, 真正形成爱国精神。

2. 突出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学生观主张以学生为本, 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学中,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而要使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 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在和平繁荣的今天, 爱国就是要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和祖国, 这四者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最高层次的爱国也体现在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中。其次,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只要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 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能源、抵制不文明行为、乐于助人等也是爱国。

3. 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感情不是凭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们在从事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体验、概括和抽象形成的。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情感渲染法和情感体验法帮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渲染主要是教师在讲述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时加入情感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认同并接受这种情感。如讲到黄花岗起义中的烈士林觉民, 教师可以加入林觉民为国捐躯的原因 (为爱妻儿、爱父母) , 引导学生认识到:爱至亲至爱的人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我们爱祖国也应该从爱父母开始, 从爱身边的人开始。这样, 教师可以把很抽象的爱国主义讲得具有可操作性。情感体验法, 就是让学生在再现情境或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 感受某种预期希望体会的情感。历史爱国主义教学情感体验的目的就在于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爱国, 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4. 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说:“最为有效的目标的形式, 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述: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指向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理解并有效实施爱国主义行为。从前面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目标的分析可见, 历史爱国主义教学的情感目标太过抽象不具有操作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 确定既实际又可行的情感目标。借助泰勒的理论来说, 就是这些情感目标不应是形式化的口号, 更应该指出其可以应用的生活领域和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 教师通过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传统观念,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会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开出爱国主义精神之花。

参考文献

[1]夏辉辉.由唱国歌引出的历史教育——以此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 (11) .

[2]列宁选集 (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国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司.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 篇10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应是充满情感的教学, 从远古到近代, 从现代到当代, 悠久的历史长河无不体现情感的存在。历史课堂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来再现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的感情倾注在课堂上, 倾注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上, 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从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启示。如《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本课的德育目标是要认识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出这一德育目标, 同时突出邓世昌、丁汝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教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讨论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播放《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等镜头,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在找到了原因, 得出了结论后, 教师还不失时机地讲述邓世昌愿与战士一同与舰艇共存亡的故事, 邓世昌这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深深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会永远留在学生们心中。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讲的是已过去的事情, 是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历史面貌。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完成, 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下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记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图片、视频展现“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 在教师敬佩敬重、慷慨激昂、带有感情地讲述中, 感受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的精神, 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志豪情, 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 编成课本剧, 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 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 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这样的教学语言, 娓娓动听, 丝丝入扣,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听得乐此不疲。

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形势下的课堂将是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则以一个“导演”的角色进行教学。由于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给以前靠老师讲述的历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让学生学习历史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更符合历史的情境。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德育目标是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 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 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台湾的回归最终也会实现, 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为了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德育目标, 教师在课堂开始就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香港和澳门的区徽及其来历, 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片断, 同时播放《东方之珠》《七子之歌》音乐的MV, 学生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知识, 由此导入新课教学, 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然, 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 还可以在此节课完成后, 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 演唱《东方之珠》《爱我中华》等歌曲的方式进行学习, 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 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编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手抄报、创作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诗歌, 开展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征文比赛,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创新能力, 而且会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 珍惜美好、和平的幸福时光, 热爱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 激发学生为建设美好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学习。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人类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为天下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传说;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尝胆雪耻;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志向远大;东晋时祖逖从“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孙中山敢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张学良西安兵谏;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私奉献;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人民的大救星;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中国的近代史,培养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发展观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翻开中国近代史课本,甲午中日战争史,日本侵占了旅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全城近二万居民,被杀剩了三十六人,这是日本人不想去作掩埋尸体的烦事,才留下了他们。南京大屠杀,豺狼们杀人取乐,“乐”了七个星期,杀了三十多万人。日本在沦陷区制造无人区,驱赶人们离开热恋的故土,不忍离去的人们惨遭屠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多少无辜的人们成了刀下冤魂。日本在常德掷下的细菌弹,使多少个家庭灰飞烟灭……沉痛的历史,咬噬着学生的心。居安思危,“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深深的铭刻在学生的心中,爱国就是爱亲人爱自己的深刻道理嵌入脑海,升华为“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豪情壮志。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产生强烈悲愤感。

四、利用中国现代史,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日新月异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更富强、更伟大,使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分裂,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终还是统一: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最后隋统一全国;宋金并立,最终为元所灭,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时代的主流。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被分割出去,但她们始终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流着同样的血,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中国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的在香港、澳门得以实现,为台湾回归祖国提供了典范。历史教学中“统一是主流”这条主线要把握,真正让同学们懂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不能得逞。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每个历史教师都要合理利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而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2

中国悠久的历史处处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把这些内容编成教育系统, 在教育中层层渗透, 不断强化,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里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在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学习中, 根据初中各阶段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 首先让学生从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的认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十分先进, 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世界文化宝库中也镌刻着很多中国人的名字。秦汉、隋唐、宋元的高度繁荣令世人瞩目,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 恐怕世界文明的脚步也会迟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与讲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学生会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蕴涵着无限聪明才智的伟大民族,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要让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屈辱史与民族抗争史的学习中、在中外国家历史发展的对比中树立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要把学生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从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 到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 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从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都展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 闭关自守、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 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进分子、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 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强大的希望, 历史教师应该负起爱国主义的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系统的立体的教学结构, 精心设计, 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 突出重点, 就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 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 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 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上一篇:反思型说课下一篇:学科信息组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