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性与历史教学

2024-09-17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通用11篇)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 篇1

时序性与高中新课标教学

一、高中新课标的时序性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内的专题型编排体系,这种体系打破了原先统编教材(旧教材)的通史型章节体的教材编写体例。对教师过去完全习惯于以时间为经线按照通史体例编写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认为新教材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模块各单元之间在很多地方存在着时空之间的混乱、“空档”或“错位”,以至于整个教材的内容显得杂乱无章、缺乏严密的条理而不具备以往统编教材的历史时序性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是分模块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而编写的。按照“贯通古今”原则而编写的,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关中国史或者世界史的内容重新加以整合,打破了原来统编教材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更替的通史编写体例;按照“中外关联”原则而编写,把世界史的内容放在整个中国史内容后面单独呈现。这样给大家造成的感觉没有老人教统编教材编写那样明显的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仅仅是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结构呈现方式的变化。究其实质,这种表象并没有完全妨碍和从本质上改变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时序性。其原因何在?

首先,新课标反映了历史最基本的特点。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过去性和时序性。过去性就是历史的一去不复返性,时序性就是人类社会以往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经历和过程。新教材虽然在编写体例上以模块和专题方式而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编写特点,但新教材的这种编写体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发展的这种特性,也即并没有改变它是作为一种历史撰述而存在的。既然是一种历史,那无论是从逻辑还是从史实本身来看,它自然就应该具备历史最基本的特点。即便是采用中外合编这种编排体例,教材编写者也是基于课标的新理念,打破了统编教材长期以来存在的单独设置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编写成书惯例,将历史内容重新加以创造性的整合,把中国史看成是世界史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以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让中国史从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回归到真正的世界史撰述之中,这本身就体现了历史应有的整体性和时序性,而且还以其对高中历史所学内容宏观层次上的重新整合而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材编写方式无论如何从总体上还是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1)为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模块共设置有9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级化趋势。上述专题之间并非杂乱无章,相反,它们之间是有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大致说来,前五个专题基本是按照大的时间段纵向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而后四个专题同样也是按照大的时间段纵向地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

具体地说,对于课程标准模块(1)要求设置的这九个专题,新课标人民版高中教材第1版与第2版的目录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设置为先中国史而后世界史的专题顺序,也即教材的编排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从大的方面以专题的方式先后分列单独呈现的。实事求是的讲,这样的编排呈现顺序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只是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外史合编应该具有的联系性、整体性和比较性,但相比起长期以来旧教材完全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册编写的体例来说,这种将中外史合编在一册的编写方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在贯通古今中外方面的努力。尽管其反映的整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不够完备的。

其次,高中新教材编写的“模块”反映了历史的时序性和逻辑性。从高中新教材编写的“模块”来看,课标新教材虽然按照人类社会政治文明、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等三个角度将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模块,但各个“模块”之间并不是互相没有联系的,特别是当把高中必修课的三个模块都学习完之后,我们发现必修课的这三个模块尽管分属不同的主题内容,但作为整体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内容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那就是三个模块的主题从不同角度立体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内容之间彼此并非是没有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指历史内容本身存在的联系性和时序性,而且随着教材不断修订完善,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编写者还有意识地在相关具体的课中设置了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模块链接来加强模块内容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最终共同组建了多维立体的适应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通史格局,很显然,这是一种不同统编教材编写模式的全新的立体式的有着更高层次时序性的通史格局。

举例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历史(2)的内容,虽然专门介绍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必修(2)的内容与必修(1)和必修(3)的内容是密切相联系在一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而且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活动,经济基础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3)内容时,倘若不联系必修(2)有关社会经济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有些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等历史问题是很难从根本上认识清楚的。反过来也同样,政治活动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也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活动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学习必修(2)时,倘若不联系必修(1)有关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必修(3)有关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活动等相关背景知识,也是很难深刻地理解必修(2)相关内容的。由此,虽是教材编写的需要,三个模块分别单独呈现好似是互不相干而能独立存在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修(1)、必修(2)、必修(3)三者之间的内容作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其实是按照大致时间顺序同步呈现而排列在一起的,其间所体现的历史发展内在时序性是无庸质疑的。

再次,“专题史”的具体内容也反映了历史的时序性。“专题”最主要的属性是“专”,这里的“专”主要指的是内容大致相似的有着共同属性的一组集合体,没有共同属性的东西肯定构不成专题,同属性是构成“专题史”内容最主要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各个专题内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性可从构成“专题”的内容之间所具有的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反映出来,尽管这种逻辑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编写者按照自己的标准主观地有意识地安排,但这种安排背后必然存在着构成专题的诸类史实之间本身在内容和逻辑上也具有某种前后相互关联的内在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显然也说明了构成“专题史”诸史实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存在着必然的时序性的。

以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1)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本专题包括四课内容: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四课内容之间并非没有时序性,恰恰相反,它是以一个特定“专”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地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不同阶段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其内在联系性是非常紧密的,存在于其中的以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体现的历史时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我们说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都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二、新课标教学时序性的实施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在看似没有统编教材时序性的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中,实际上始终暗含着教材编写者着力不断构建的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相关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交织的纬线。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不仅仍然像以往统编章节体通史教材一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以一种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更高层次的时序性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为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教材这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使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也有利于高中学生对同类性质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某一专题知识体系,更有利于他们历史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专题教学中如何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是每一个教师都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课程的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间观。在学习专题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是高中新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要求。

第一,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和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能够透彻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和逻辑性,才能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严密的时间观。比如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这一专题三课时间跨度大时间连续性较差。只有教师抓住两次战争对雅典民主的影响才能了解民主制发展的时间逻辑性,才能使学生知其然;再比如罗马人的法制,也要求教师建立起清晰地法制建设里程,才能更好的完成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教学目标。

第二,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历史时序性的教学方法。强化科学的时间观,凸显重大时间。虽然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新课程的内容不是以通史的方式来呈现的,此外个别专题(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内容的时间顺序也的确不严密。因此,在进行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时空观问题。在进行专题之前、在进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复习的时候,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补充和强化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

注重时间逻辑,弱化一般时间记忆。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记忆大量历史时间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结束时间,并不需要准确记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命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已经很清楚地体现了这样的命题思路。

探究学习,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熟悉的形式(歌曲、诗词)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用流行歌曲来表述:1.19世纪60、70年代: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2.19世纪末:我的果汁分你一半(军用衰败,我的资本不够,果汁分你一半)3.一战期间: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看着欧美慢慢变老)4.国民政府时期: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想知你有什么来头)5.抗战胜利后:歌声与微笑(请把你的人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机器留下)】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到学生有一个很粗的但却是正确的时间概念,学生的主要精力不是去记忆那些枯燥的时间,而是用心地去理解各个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究竟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很好,比如李惠军老师在讲《新文化运动》是采用了胡适日记的方法创设情境;比如杨景其老师讲《王安石变法》时引进王安石年表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历史情境感。

第三,历史教师在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历史时序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复习中有意识的联系三个模块和中外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时空观。

我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采用了时间链条和“历史层次考古”的方法,教学中第一步复习近平代政治史中列强侵华史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重大知识;第二步复习近平代经济结构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注重其阶段性和结构变化原因,主要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第三步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完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教学,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第四步进行感悟升华的教学提出近代经济发展对当今经济发展的启示问题,学以致用在反思与总结中提升历史智慧,完成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此外还应在历史教学复习中中外结合的训练。近年的一些历史高考题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比如2010年北京卷37.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很好的体现了贯穿古今、中外结合的史学观念。再比如2010广东文综38.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该题贯穿宋代、洋务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20世纪50年代、1978年后不同时期,设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很好的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与历史的逻辑性。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 篇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任务, 中外各国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在此认识上高度一致, 如: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性, 在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上它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相对独立但互相联系的5种历史思考能力, 把“时间顺序的思维能力”排在首位, 它解释说“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 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 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采用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 多年的实验表明, 由于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基础薄弱等状况, 对学生掌握历史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又回归历史学科特点, 建立基于时序的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 新的教科书采用专题的编写体例, 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认识同一个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规律, 但是, 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 同类知识过于集中, 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第二, 内容跨度大, 高度概括, 加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第三, 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清晰, 学生不容易搞清历史内容的先后顺序。很多学生学历史感到很混乱, 就是没有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 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因此, 历史学科的基本时序特征在中学教学中应突出体现和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一、帮助学生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

包括常用历史分期及其起止时间、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这些历史分期及依据, 教师新课开始之前就应向学生讲明白, 以使学生能有整体的认识。

二、在通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1.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应讲述发生发展的过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其过程相当复杂, 所经历时间很长, 其中还有反复。教师在讲授时可概括为:议会斗争→革命战争→共和国成立→克伦威尔独裁→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然后让学生复述其过程。

2.帮助学生掌握基于时间的“大事记”叙事文体。如, 引导学生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 (如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大事记) 、“断代大事记” (如唐朝大事记) 、“重要组织大事年记” (如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大事记) 、“重要人物大事记”、“年度或月份大事记”等。大事记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资源整合而来。教学中应设计相应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大事记进行思考.

3.每个单元内容新授完后, 教师应及时小结, 把整个单元事件按时间发展顺序帮助学生梳理。如二战史, 整个单元新授完后可这样构建知识网:

4.每个大的历史分期内容新授完后也应给学生梳理。如世界近代史可以构建网络:

三、在专题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

梳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外交等专题主要内容, 进而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如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可这样梳理:

学生一看很清楚, 中国近代化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四、引导学生从“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等视角出发, 把握历史观念, 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原因、过程、结果可如下讲述:

进程:工作机的发明——动力机的发明——交通工具的发明

结果:1.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并扩大———对外扩张———西方先进、东方落后

2.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人运动的发展———宪章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高中历史教学时序观念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历史 时序观念

一、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正如法国史学家勒高夫所认为的“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的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

2.新课改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决定必须重视时序观念的培养。新课改之前的人教版老教材按照传统通史体例编写,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线索明确。通史体例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也方便教师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通史编写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专题式教学最大的弱点是历史知识时序性不强、整体性不明显,导致学生对客观历史事实缺乏宏观把握,人为地割裂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模块教学体系的跳跃性,会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带来某些学习困难,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不违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前提下,重新整合构建历史教学体系,突破模块教学限制,明晰历史事件本身的时序,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3.历史高考试题透漏出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近观这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注重时序观念的考查已成为重要的理念之一。虽然现在高考不会直接问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但往往以材料的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间线索隐含在材料当中。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8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给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判定答案。其实这道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材料中给了一个时间点“19世纪中期以后”,根据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从应试角度来说应该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

二、时序观念培养策略

面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是要回到以前的通史模式教学,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反思,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从宏观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整个模块,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打破必修和选修的界限,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整体史观。这种时序性教学可能不太适应高一年级学生,但是比较适应高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对高一新生来讲,立足于整个模块,将整个专题内容按照时序性原则进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以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打开教材的导读,指导学生阅读导语从整体上把握线索。再阅读目录,然后以目录为载体,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排列,使学生明白,他们即将学习的是一个有系统逻辑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他们要学习的必修一内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大致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2.注重从微观角度进行时序性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对具体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不清,可以从微观角度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微观时序性教学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时序性教学。例如,岳麓版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和第四课的编排朝代时间重复,容易造成混乱,就可以时间线索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3.注重时间逻辑,弱化一般时间记忆,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记忆大量历史时间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把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晓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

《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读后感 篇4

《关于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读后感

亚当,是上帝认为最原始的一个人,夏娃则天生是个附庸。这里似乎天生铸就了夏娃的不平等。有谁问一问夏娃生有何乐? 作为男人,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生存的意义,就是你终于有了一个归宿,这个归宿让你欢喜让你忧,有了一个这样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看来也可以了。 而换位思考一下夏娃似乎还缺少一些存在下去的理由,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 下面忽悠老祖用“命结论”分析一下这个命题: 一个命结,假设的前提是,他已具备了维持存在的基本维生素,可以轻松地活下来,但是从成就其发展的角度看,依然受到时限的影响,命结并不能独立发展下去。他必然要依赖生命的延续,制造出一个克隆式的命结,来使个体命结无限延续下去,也即满足了命结的发展需求。至此,这一命结才获得了所谓快乐。 但是仅此就能达到命结的快乐吗?不能。即使是将此命结假设为拥有丰富的物质性维生素,并且性取向被无限放大都是做不到的。因为这只能满足一时之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要知道存在的维生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性的维生素,也有精神性的维生素。一个人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维生素,必然会向另一种没有掌握的维生素努力。由此我们说人的欲望是无底洞,就是从这说来的。 在性取向中获取快乐,我不能说这是色鬼的特色,只要是命结,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无限的烦恼之中。给你一个夏娃,你会想到一群夏娃。年龄不同、姿色各异、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有别于其他。而即便是是只有一个夏娃等待你去追寻,那么这个夏娃本身也不会使自己获得完全的`满足。因为你既想完全占有,又想使之保持相对独立。既要彻底了解,又要保持一定的神秘特征,使你总处于逼近的状态来获得拥有的快乐。然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有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才会上演无穷变化的戏剧,才会使你永远也猜不透完整的意义。而这种追求,也会随着部分重复性的存在,及无穷的演变,使自己的探索永无止境,而陷于疲惫。 附梧桐更细雨《关于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 亚当:我们生有何乐? 上帝:我在她身上洒满奇香。 亚当:我们何以再生? 上帝:我在她体内藏有奇香。 亚当:我们可否永生? 上帝:她在私密处自制异香。 亚当:愿闻其详。 上帝:那里是一道门,    你们自己在门上写下生死存亡!

动态时序分析VS静态时序分析 篇5

2010-12-19 10:37:37|分类:学习资料 |标签:分析验证静态路径时序|字号大中小 订阅

动态时序验证是在验证功能的同时验证时序,需要输入向量作为激励。随着规模增大,所需要的向量数量以指数增长,验证所需时间占到整个设计周期的50,且这种方法难以保证足够的覆盖率,因而对片上系统芯片设计已成为设计流程的瓶颈,所以必须有更有效的时序验证技术取代之。

动态时序仿真的优点是比较精确,而且同静态时序相比较,它适用于更多的设计类型。

但是它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点:

首先是分析的速度比较慢;

其次是它需要使用输入矢量,这使得它在分析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s),因为输入矢量未必是对所有相关的路径都敏感的。

特大桥梁供配电施工时序探讨 篇6

特大桥梁供配电施工时序探讨

该文分析了特大桥梁供配电工程供电和配电的`特点,结合黄埔大桥工程的实施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压电能传输系统施工时序合理安排对特大桥梁供配电工程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供配电工程施工时序的合理调配,是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 者:谢光秋 Xie Guangqiu 作者单位: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34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年,卷(期):“”(1)分类号:U445关键词:特大桥梁 供配电 中压电能传输 施工时序 探讨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日瓦戈医生》,俄罗斯知识分子,悲剧,人性与社会

俄罗斯历史是一部读不完的历史,俄罗斯文学是一部读不完的文学史。19世纪这个优秀作家“成群诞生”的国度为世界所瞩目。到了20世纪,俄国进入了异常复杂的社会动荡时期。列宁在1902年写道:“俄国的历史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现在的一年有时要超过平静时期的几十年。” (1) 这句话反映了20世纪的俄罗斯的思想文化领域新旧思想的对立、冲突、融合的激烈的文化氛围,而此时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更加突显出他们的个性。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帕斯捷尔纳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58年,帕氏因其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以“现代抒情诗和伟大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被瑞典科学院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时代的原因,该部小说的获奖在冷战的两个阵营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方舆论界的盛赞和苏联官方的否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这部小说在苏联被禁止出版多年,作家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迫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但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形象的价值是历史掩盖不了的,他代表了20世纪俄罗斯一代知识分子,也代表了整个俄罗斯文化,是俄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本论文试在俄罗斯历史语境下探幽作家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现知识分子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冲突。

第一章20世纪俄罗斯与知识分子

20世纪的俄国多次发生了大革命事件: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改变了俄国的经济、政治结构和文化生活,知识分子的命运也自然而然的和革命联系到了一起。

《日瓦戈医生》就是在历史的语境下,对知识分子在革命时期命运沉浮描述的一部作品。作家真挚地叙说了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的复杂而真实的关系,反映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某些本质的、重要的方面。作家亲眼目睹并经历了俄国这一连串骚动不已的政治斗争与变革,对时代、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作家曾借小说人物之口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界,而是生存于历史之中。” (2) 同时,作家还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来对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哲理思索和深刻反思,还原真实的历史,给后人以深思。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知识分子”呢?俄语大辞典下了这样的定义:“由知识渊博、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职业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3) 但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不能单纯以职业来划分,这一时代使得他们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20世纪的俄罗斯社会结构复杂,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知识分子自我意识和社会使命感不断增强,他们竭力思索俄国的发展道路并不断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济世救民的意愿。因此,那些放弃自己的立场,失去了人最基本的个性和本真,只知道随波逐流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知识分子”一词的俄罗斯文化意义。从日瓦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独特的人生体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此时,作者笔下的人已不仅仅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了,而是生活在20世纪俄罗斯背景下的一类人,这类人涉及了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第二章日瓦戈的迷茫:人性与现实的冲突

在知识分子群中,毫无疑问,日瓦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思想,广泛地接触文学、艺术、哲学,是一个学识丰富的人,他的学识让他的思想更加鞭辟入里,也比平常人多了一份敏感,所以他对不断变化的历史事件难以适应,始终处在现实和人性的交叉路口上冲突、徘徊、痛苦,从而造成其命运的悲剧性。

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日瓦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底线也不能达到。他也曾为革命的到来欢呼过。可是,当革命到来时的严峻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不仅没有给日瓦戈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反而摧毁了他的理想。日瓦戈曾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革命使得“男人的精华全在战争中被杀害”。 (4) 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知识分子的自由、民主、人道的思想和残酷的现实相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从现实中看不到未来的道路和美好的希望,这是知识分子的共同性。因为血腥的战争,日瓦戈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家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这都是特殊的时代所导致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经历这种种的苦难。此时的日瓦戈敏感的神经被现实强烈的牵扯着,他内心深处知识分子的个性和尊严已经不能让他平静地做医生、写诗歌,他的精神追求使他每时每刻都饱受现实的煎熬,成为孤独的精神流浪者。日瓦戈是让人佩服的,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折磨未能摧毁他,任何恶劣的环境未能改变他对自我的保持。也许支撑他活着的力量就是他的信念,他是知识分子的典型,更是人性的象征。

帕斯捷格纳克就是以这样一个气质非凡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不一样的历史,并表达了他对人类精神的一种独特而崇高的追求。

第三章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历尽沧桑的悲剧命运

我们再来看作家帕氏的命运,不难发现作家和主人公之间的相似之处。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创始人,精神高度活跃,在当时的社会处于高压政策之下,言论、著作受到严格的控制,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牢狱之灾。索尔仁尼琴、阿赫马托娃、布哈林等社会知名的人士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在肉体上遭遇了苦难,但依然保持灵魂的清醒,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高贵。而这批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就是经受了混乱时代的考验真正的知识分子。

帕氏的信念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在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遭到迫害,正面临着驱逐出境的危险。不得已的他公开发表声明:“我的出生、成长和工作都和俄罗斯联在一起的。我不能设想我的命运可以离开它而独立存在。……让我离开我的祖国,对于我来说等于让我去死,因此恳求对我不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措施。” (5) 不久在外界压力下,作家又第二次写信给赫鲁晓夫:“被放逐异国他乡在我是不可忍受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苏联作家被驱逐出境并不让人陌生。在万般无奈中,作家第三次写信给赫鲁晓夫:“对我的攻击仍在进行,并且开始带有吹毛求疵和报复性……我已从思想上告别了我的独立工作,我所写的一切,今后再不会重版,青年人也将永远不会知道它们。这对一位作家来说是一种巨大损失,而我甘于牺牲这一切。” (6) 最终,为了祖国,他牺牲了个人的荣誉,拒绝了诺贝尔奖。作为一名作家,要告别他的深爱的事业,有多么的难,唯有对祖国的爱才能使他断下如此的狠心。正如写这篇小说也是源于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祖国的感情,按作家自己的话说是一种“负债感”,直到去世时,他仍然坚持说:“我认为有责任用小说讲述我们的时代。”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下,作家迷惘了,绝望中,他写下了诗作《诺贝尔奖金》:“我究竟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我是杀人犯还是坏蛋?”通过他声嘶力竭的呼唤,我们可以领会到作家内心的痛苦。在现实面前,一些自命正派的人违背自己做人的道德准则,疯狂地抨击帕氏。而在苏俄时期,这样的命运不是个别现象,他们的悲剧命运被颠倒黑白:“自愿”放弃诺贝尔奖金的帕斯捷尔纳克,“自愿”流放的札来亚京,得了重病以剪鞋垫谋生“罪有应得”的左琴科等众多知识分子。官方给他们定位的“自愿”现在看来实在可笑。但是,从深层的角度看,这些作家的悲剧命运是知识分子内在的人性和现实社会双方面的冲突造成的,就如同日瓦戈的个性与现实的冲突一般。

帕氏在谈及《日瓦戈医生》曾说:“我要在作品中勾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面貌,同时这部作品通过沉痛的、优伤的和经过细致分析过的主题的各个方面,成为我对艺术、对圣经、对历史中人的生命以及其它等等事物的观念的作品。” (7) 由此可见,《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是一部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的书,而书中日瓦戈的个性不同程度上就反映了以帕氏为代表的一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完成其精神的蜕变,直至重塑的过程是历史和人性冲突的悲剧。

经过半个世纪的尘嚣,《日瓦戈医生》日益显露出它无与伦比的经典品质,小说及作者在祖国得以重见天日。历史证明,《日瓦戈医生》以其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的精神内涵深刻洞察成为研究俄罗斯文学不可逾越的一个课题;帕斯捷尔纳克以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作品为上个世纪的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文化档案记下了辉煌而又深沉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尚文.《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

[2][4] (苏) 帕斯捷尔纳克, 蓝英年, 张秉衡译.日瓦戈医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7年.

[3][俄] (德) 李哈乔夫, 陆人豪译.《谈谈俄罗斯知识分子》[J].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7年.

[5]高莽.帕斯捷尔纳克——历经沧桑的诗人[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9年3月.

[6]一夫译.苏联《文学报》, 1990年5月9日.

狼性与小资 材料 篇8

这封内部邮件“意外曝光”,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热议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出了正反两方。正方认为,此文振聋发聩,已然成了可与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相媲美的“警世恒言”。因为在面临残酷的竞争环境与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时,企业需要一群共患难共生死的狼性员工。反方则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并不矛盾。况且在工作环境过于紧张的情况下,提倡适度放松才是一个企业人性化的表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看,“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确实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角度。但倘若将之还原到李彦宏说出此语的大背景之中,细究前因后果,或许我们除了立场鲜明地赞同与反对外,还能多读出一些感悟、多给出一些理解。

据了解,刚刚发布的百度201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百度第三季营收为62.51亿元,同比增长49.7%,再创历史新高,在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过渡期,百度业绩平稳上升,而移动流量也增长迅猛,较去年同期翻番。在外人看来,这份成绩单已经足够优异,但却没有让李彦宏高枕无忧。居安之际,强烈的危机感迸发出了这次消灭安逸文化的“自我革命”,正如李彦宏所说:“有些我们固有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跟市场变化会被削弱,而这个时候抗拒市场的变化会很危险,不如革自己的命。”所以才得出了“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的结论。

而说起狼性,不少人会认为是贬义的,因为它的进攻性掠夺性嗜血性都与推崇中庸之道的华夏文化相冲突,慢慢的,“豺狼虎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等词汇就给“狼”定了性。不过相信看过《狼图腾》的人都会知晓,在野性和凶残之外,草原狼还有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智慧和勇气。

华为总裁任正非正是看中了这样的智慧与勇气,于是提出了“狼性文化”,并将之定义为: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如今李彦宏重提这三个含义,并将之移植到百度文化中来,足见创业者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当企业做大做强后,惰性思维就会见缝插针逐渐蔓延。居安思危,绝不是危言耸听。曾国藩那句名言“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确实离不开“狼性文化”,但企业平稳发展后,刚毅的文化是否还需占据高地唯我独尊呢?曾经将“狼性文化”作为基本法的华为,不是也面临着内部文化过于强硬、人性化不足、家长余风严重等考验么?

至刚易折,弓满易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仿佛更容易让员工在从容中实现自我,提升价值。大伙儿都对Apple、Google、Facebook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有所耳闻,而这三大巨头的影响力更无须笔者赘述。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进取心体现在方方面面,相信这种舒适闲在的“小资生活”的功效,并不亚于主动拼搏百折不挠的“狼性文化”。当然,这样的“追求个人舒适的小资”并不同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李彦宏的表述是否有混淆概念之嫌呢? 2 企业主无一例外都是力挺“狼性”。他们认为狼性是对“职业感”和“使命感”的召唤,要求员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新的市场机遇,要拿出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和群体奋斗精神,才有可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至于对小资白领的看法,企业主大多流露出不屑、不满,认为他们是片面追求自我的一代,是未富先老的一代,是失落、陨落的一代。

小资白领的观点与企业主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动物性与创造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既然是人,就应该提倡“人性文化”。他们的心声是:“狼性剥夺了生命本身的快乐”、“狼性扼杀了生命的创意”、“狼性就是附加在单纯生命之上的物质堆积物,应该轻松抖落”„„最风趣的是,小资白领表示,应该把狼性的要求更多的加诸“狼王”身上,只要让员工看到、感受到企业的“狼性”即可,不必对员工有过多的要求。

“要狼性”与“要小资”不应该是一个孰是孰非、非此即彼的逻辑。说到底,二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一方面,在这个与时间、与对手赛跑的时代,企业和员工如果没有“狼性”,不要说发展,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没有“狼性付出”,“小资”的物质保证从何而来?换言之,“狼性”和“小资”看似矛盾对立,但实质上它们又是互相依存的,“小资”的存在是以“狼性”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强调“狼性”,弄得员工精神压力过大,早衰、过劳死甚至连连跳楼,“狼性”凌驾于生命的意义和尊严之上,那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显然,“狼性”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幸福”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二者不可倒置。

论诗歌的性与情 篇9

人各有性。人的性格,是由自己的世界观决定的,各人的自我特色。这种特色有先天的心理因素,也有后天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学中,人的性格,由个人的情表现出来。情,是人自然的喜怒哀乐的表现,有情感和情绪的分别。情感是由世界观和性格等诸因素决定的,较为固定的心理表现。情绪却只是刹那瞬间的心理表现。作为社会的情感,人们有共同的情感,也有不同的情感。情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在文学中,有正义之情和邪恶之情。具体说来,又有国家情、民族情、人民情、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因此诗的性情就不只是喜才是情,怒就不是,乐就是情,哀就不是。更不是只有扭扭捏捏的爱情才是情。这许多情中,还有真情、假情、虚情和实情的分别。

有人说诗主要在于表情,这是说得对的`,除上述的外,山水情、通俗情、人情、述志,也是情的表现。不过对于情,因人的共同性,虽然各人的性格不同,其表情却有许多是共同的。李白、杜甫,一称诗家,一称诗圣,其风格不同,主要是由其各人的性格不同决定的。一个是现实主义者,一个却是浪漫主义者。但是作为情,他们却有许多共同的。他们都写有亲情、爱国情、民族情、山水情、友情的诗,所以,性决定了人的风骨,决定了个性,但写情却在文学中却是共同的。这就是性与情的分别。

诗歌写情,可以用多种不同手段,那就要看所表的什么情而定。有的直抒胸意,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述志,有的讽喻,有的颂扬,有的比兴,有的隐诲,有的含蓄,有的明白清新。抒情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根据诗歌所表的情感需要有所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

思修读书报告——狼性与人性 篇10

叶嘉仪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20***17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狼也只能用知之甚少来形容。不懂得狼的特别在哪里,更不知道何为狼性。一直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弱势的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像在一部电影里,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

作者姜戎是一名学者,这本书是他当知青下放到内蒙古时的真实经历。写的荡气回肠,惊心动魄,让人身临其境无法自拔。小说歌颂了狼的机智,勇敢,团结,多次将狼的精神与草原的蒙古骑兵精神相比较,相结合,向人们揭示了成吉思汗年代披靡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精神。

狼是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唾弃,所憎恨的动物,因为狼性狡诈,凶狠,残忍,毫无公道可言。狼群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万物狼藉,的确是“狼患”,“狼灾”。但是本书却颠覆了人们对于狼性的一贯认识,给我们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观点:狼是人的老师。

毕利格老人是作者笔下对于“腾格里”(蒙语“天”)的代言者,借由老人的口,人们认识到了“腾格里”的威力,他维持着整个草原的生态平衡,让所有的生命都拥有自己的“活路”。不赶尽杀绝,其实也是书中想表述的重要观点。也是人性的重要体现,自古就有“天无绝人之路”的俗语,大自然的生物链也是相辅相成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这一点,狼比人更加恪守,它们一边在追杀猎物果腹的同时,一边也懂得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生生不息”的道理,因此,狼性中更有人性的体现。

书中有两次次狼群围猎的描写,看得人热血澎湃!一次是狼群围猎黄羊,它们巧妙地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计谋,等待最佳时机,将黄羊群赶进了死无葬身之地的“雪壳子”(外表被薄冰和雪覆盖的水洼子)。近乎完胜地猎获了几百只黄羊,打了个漂亮的围猎仗。作者甚至分析了成吉思汗家族的拖雷大军大胜金国三十万大军的战例,就是向狼学习来的。虽然这样说未免言过其实,可是由此窥见狼群的智慧是可见一斑的。

毕利格老人带着知青陈阵埋伏在狼群后面,坐收渔翁之利,带领全族人们丰收了一把黄羊节。其中,毕利格老人将被困的黄羊放生,并且见好就收,没有将狼群的战利品全数收获,借腾格里的口告诫人们说:人要知足,狼吃了人的羊和马,就要用这些黄羊来还债。但是要是全部取走了,狼没有食物过冬,就会再来抢咱们的羊和马了。这是腾格里规定的道理。

但还是有贪心的牧民们偷偷留下记号,将剩下的黄羊尽数取尽了,为绝后患,人们趁着母狼繁殖的季节上山掏狼崽。于是,引发了第二次的狼灾。目标就是马群。借着大风雪的天气,狼群快速出击,殊死博斗,跟马群展开了肉搏战,这一场战打的惨烈,牺牲的不仅仅是马,还有很多狼。它们因为人类的贪婪和对立,而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毕利格老人仰天长叹:这都是腾格里的意思啊!

很多人质疑作者将狼性过于美化,有歧视汉人的观点。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规律所在。在《狼图腾》里,我们值得学习的是狼的智慧,而不是它本身嗜血的兽性。

例如书中关于“飞狼”的传说,为什么狼群可以越过高达好几米的石墙吃到羊呢?它们是怎么飞起来的呢?原来,它们选用一个高大的狼趴在石墙上,后面的狼群借助这个跳板,冲刺飞跃过去,跳进了羊圈。出来的时候也如泡法制,最后的那个充当跳板的狼将羊尸搭成跳板,成功逃生。这样的案例是不是匪夷所思?有时候就连人类也未必能想的出来。腾格里却赋予了狼这样惊人的智慧!这不得不让人感慨惊叹!

但是,狼性在狡诈,也逃不过人类的杀戮。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少凶残的动物都成了人类枪口下的亡魂。人性里有闪光的一面,更有比狼性更贪婪更兽性的一面。贪得无厌才是最大的兽性!可是,人类并不比狼多明白这样的道理。

书的最后,陈阵养的那头小狼最终还是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作者说:狼是不愿意被圈养和驯服的动物。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个新闻:说是有一个男子身患绝症,想自杀,于是去了动物园,佯装掉进狼群,想被狼吃掉以换取些赔偿留给自己的妻儿,可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动物园里的狼群被从天而降的人吓坏了,不仅没有吃掉这个人,还被吓生病了。多可笑的场景?狼失去了狼性,还叫做狼吗?

草原失去了狼,那还叫做草原吗?现在的草原,满目疮痍,早就失去了草原的生气。用现代化的手段放羊,除害;让牧民们过上稳定的生活,住上安逸的瓦房。这些在新闻联播里的画面看起来是多么的美好,可是,隐藏在这些美好背后的危机呢?有多少人真正地看见了?

甚至有很多人觉得崇尚大自然的规律是“吃饱了撑的”。其实呢?地球环境一天天恶化的迹象已经表明了人类的贪婪是多么的无知。可是,谁又能够改变得了思想的力量呢?就算是开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就算是全民开始环保,全球开始减排,又能怎么样呢?那片蓝蓝的天空,那片青青的草原,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 篇11

实验报告

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业:软件工程学

号:姓

名:实验名称:图书管理系统用例建模时

间:

/ 9

********* ***

一、实验内容与要求

本实验要求学生对学校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对系统功能进行用例建模,画出用例图,类图以及相应的时序图。在使用UML对系统建模时,学会使用UML建模工具,熟悉工具中的功能。

二、用例分析

1、读者“ 借书还书系统” 用例图

借书(from Use Cases)<>读者(from Actors)预约(from Use Cases)续借(from )还书(from Use Cases)

1.1、行为者:

主要行为者:读者。

1.2、前置条件:

读者进入图书管理系统。

1.3、事件流:

1.3.1、主要事件流:

1.3.1.1:读者检索所需图书信息,并查看;

1.3.1.2:读者检索到所需图书,登录系统,开始借书;

1.3.1.3:系统查询图书信息,图书数目是否可借;

1.3.1.3.1:图书显示可借,借书成功;

/ 9

1.3.1.3.2:图书显示不可借,借书失败; 1.3.1.4:进入续借图书界面,续借图书; 1.3.1.5:系统查看预约记录,1.3.1.5.1:没有冲突,续借成功;

1.3.1.5.2:有冲突,续借失败;1.3.3.1:

1.3.1.6:读者归还图书;

1.3.1.6.1:归还时间没有逾期,归还成功;

1.3.1.5.2:归还时间逾期,逾期处罚,归还成功;

1.3.2、备选事件流:

1.3.2.1:图书检索信息失败,未检索到图书,重新输入信息检索;

1.3.2.2:未曾检索到用户检索的图书,系统显示相关联的信息的图书;

1.3.2.3:用户名或密码输入错误,登录系统失败,重新输入用户名或密码登录;

1.3.2.4:系统显示图书不可借后,进入图书预约界面,输入信息预约图书;

1.3.3、异常事件流:

1.3.3.1:读者登录系统失败,未曾注册用户;

1.3.3.1.1:返回系统注册用户后,重新登录。

1.4、后置条件:退出系统。1.

5、1.

6、扩展点:无。

2、“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例图

新书信息录入(from Use Cases)<>预约通知管理员(from Actors)(from Use Cases)<>图书信息管理(from Use Cases)逾期处罚信息通知<>(from Use Cases)(from Use Cases)<><>读者信息管理(from Use Cases)逾期通知(from Use Cases)

/ 9

2.1、行为者:

主要行为者:管理员;

2.2、前置条件:管理员打开图书信息管理系统;

2.3、事件流:

2.3.1:主要事件流:

2.3.1.1:图书管理员输入管理员登录信息,登录系统;

2.3.1.2:进入图书信息管理界面,查看已有图书信息,是否有需要购入图书;

2.3.1.2.1:录入新购进图书信息,并确认;

2.3.1.3:进入读者信息管理界面,管理已有用户信息;

2.3.1.4:进入信息通知界面,查看已有用户图书借阅、预约情况;

2.3.1.4.1:查看读者所预约图书,自动查询图书信息,确认是否已有可借图书,有则通知读者;

2.3.1.4.2:查询读者已借图书信息,根据已借时间及归还时间分类;

2.3.1.4.2.1:所借图书即将逾期,启动系统提醒功能;

2.3.1.4.2.2:所借图书已经逾期,启动逾期及处罚通知功能;

2.3.2:备选事件流:

2.3.2.1:管理员用户名或登录名错误,重新登录;

2.3.2.2:需要购进新图书,存储信息,通知相关人员;

2.3.2.3:读者预约图书没有可借图书,不予通知;

2.3.2.4:预约通知提醒后,删除该预约记录;

2.3.2.5:读者所借图书距离归还时间仍很久,无需通知;

2.3.3:异常事件流:

2.3.3.1:登录失败超过一定次数后,系统冻结该用户名,一段时间后可以重用;

2.4、后置条件:退出系统;

2.5、扩展点:无。

三、“图书管理系统”类图及关系

/ 9

1、阅读者信息类:

1.1、类名:阅读者信息<<父类>>; 1.2、属性名:

1.2.1、private: ID<<阅读者证件号>>

1.3、方法:未定。

2、读者类:

2.1、类名:读者<<子类>>; 2.2、属性名:

1.2.1、private:ID<<阅读者证件号>>

2.3、方法:未定。

3、管理员类:

3.1、类名:管理员<<子类>> 3.2、属性名:

1.2.1、private: ID<<阅读者证件号>>

3.3、方法:未定。

4、Book类:

4.1、类名:book 5 / 9

类型:String;

类型:String;

类型:String; 4.2、属性名:

4.2.1、private: 书号<<图书编号>>

类型:String; 4.2.2、private: 书名<<图书名>>

类型:String; 4.2.3、private: 出版号<<图书出版编号>>

类型:String; 4.2.4、private: 出版社名<<图书出版社名>> 类型:String; 4.2.5、private: 作者<<图书作者姓名>>

类型:String; 4.3、方法:未定。

5、Copy_book类:

5.1、类名:copy_book; 5.2、属性名:

5.2.1、private: 书号<<图书编号>>

类型:String; 5.2.2、private: 书名<<图书名>>

类型:String; 5.2.3、private: 出版号<<图书出版编号>>

类型:String; 5.2.4、private: 出版社名<<图书出版社名>>

类型:String; 5.2.5、private: 作者<<图书作者姓名>>

类型:String; 5.2.6、private:count<<图书数量>>

类型:String; 5.3、方法:未定。

6、借还书记录类<<关联类>>:

6.1、类名:借还书记录; 6.2、属性名:

6.2.1、private: 书号<<图书编号>>

类型:String; 6.2.2、private: 书名<<图书名>>

类型:String; 6.2.3、private:读者姓名<<>>

类型:String; 6.2.4、private: 出版社名<<图书出版社名>>

类型:String; 6.2.5、private: 作者<<图书作者姓名>>

类型:String; 6.2.6、private:borrowdate<<所借图书日期>>

类型:Date; 6.2.7、private:due_Date<<图书应还日期>>

类型:Date; 6.2.8、private:real_Date<<图书实还日期>> 类型:Date; 6.3、方法:

6.3.1、private:getDate()

返回值:Date;

6.3.2、private:isOverDate()

返回值:bool;

6.3.3、private:opname()

返回值:void;

7、预约类:

7.1、类名:Reservation; 7.2、属性:

7.2.1:private:书名<<预约书名>>

类型:String;

7.2.2:private:作者<<图书作者>>

类型:String; 7.2.4:private:读者ID<<预约者ID>>

类型:String; 7.2.4:private:预约时间<<预约时间>>

类型:Date;

7.3、方法:未定。

/ 9

四、图书管理系统时序图及分析

1)、时序图内容

时序图是显示对象之间交互的图,这些对象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该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含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时序图,其他对象的时序图和这些类似。

1、借书时序图;

2、还书时序图;

3、预约时序图。

2)、时序图分析

1、借书时序图

:借书系统:loan读者copy_bookbookReservation<<预约>> : 读者需借书目 : 管理员login()show_reader()1:check()borrow()getreader()2:check()getbookinf()3:check()1:isBorrow()bulidinf()2:isBorrow()3:isBorrow()4:isborrow()

【借书时序图说明】

1、login():读者将需借书目交给管理员,管理员登陆系统。

2、show_reader():显示读者的信息的函数。

3、check():验证读者是否有借书的权利。

4、borrow():读者借书函数。

5、getreader():获取读者信息的函数。

6、check():检验读者是否符合借书条件函数。

7、getbookinf():获取书目信息函数。

8、check():检查书籍是否被预约的函数。

9、isBorrow():返回未被预约函数。

/ 9

10、builtinf():建立借阅信息函数。

11、isBorrow():返回借阅信息函数。

12、isBorrow():返回借阅成功函数。

13、isBorrow:借阅成功,将书交给读者。

借书时,读者先将书拿予管理员,管理员对书籍和读者进行检验,若书籍和读者都符合借书条件,则借书成功。

2、还书时序图

还书界面 : 读者还书login()getbookinf(): 管理员bookloangetborrowinf()getborrowDate()getnowDate()isOverDate()work()returnreturn【还书时序图说明】

1、login():读者将书籍交给管理员,管理员登录系统。

2、getbookinf():管理员扫描条形码,获取书籍信息函数。

3、getborrowinf():获取借阅信息函数。

4、getborrowDate():获取借阅时间函数。

5、getnowDate():获取现在时间函数。

6、isOverDate():是否超出借阅时间函数。

/ 9

7、work():处理函数,处理时间差。

8、return:消息返回。

还书时,读者先将书交给管理员,由管理员扫描书籍,若书籍没有过期等违规现象,还书成功。

3、预约时序图

图书管理系统bookcopy_bookReservation : 读者login()getbookinf()check()reservation()getbook()build()return result

【预约图书时序图说明】

1、login():登录系统。

2、getbookinf():获取图书信息函数。

3、check():检查是否有图书可借函数。

4、reservation():确定预约图书函数。

5、getboook():获取预约图书信息函数。

6、built():建立预约信息函数。

7、return:消息返回。

读者在借书时,发现自己所需要借的书目无法借阅,进入预约界面,建立预约记录。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文成公主与西藏下一篇:员工聚餐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