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2024-07-16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共12篇)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篇1

一段时间, 有一首歌在不经意间流传开来:“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首歌能够得以流行, 应该不是没有原因。一方面,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是它得以流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只为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这人生的重要一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历史教师的使命, 我们应该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和升华感恩的情节, 提高学生们业已淡忘的感恩意识。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个人感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和引申。

一、要懂得感激自然造物之恩

感恩意识古已有之, 但因为通常表现为迷信色彩更为浓厚的祭天祭神活动, 而在科学空前发达的今天遭人遗弃。不过所谓存在即为合理, 这样的祭天活动既然已存在了几千年, 它也必然有其合理性, 感自然之恩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 是神奇的大自然哺育了人类, 人类又岂能不对自然怀有感恩和敬畏之心,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可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 这些现代社会问题却无时不在困扰着全人类的长远发展。

二、要懂得感激父母养育之恩

自然造就了万物, 父母养育了我们, 所谓“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现实, 父母之恩何止“滴水”, 而我们又是否以“涌泉”相报过呢?在必修三文化史和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都介绍到了孔子, 他的“孝悌”思想是中华文化千年沿续的根基, 只有真正懂得对父母兄长的感恩, 才能真正明白自身生命沿续的意义所在, 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的绝好素材。

三、要懂得感激师长教诲之恩

在学生的成长中, 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师重教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中就有“国将兴, 心贵师而重傅”的教诲。而我们的教材中也同样可以发掘出这方面的素材, 比如:在必修三讲宋明理学大家程颢、程颐时, 不妨可以把“程门立雪”的故事作为一个小插曲讲给同学们, 一来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二程在当时理学界的地位, 二来也是给了大家一个尊师的范例和学习的榜样。

四、要懂得感恩祖国

对于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 要懂得正确的去面对。网络时代的中学生视野开阔, 他们也经常会看到很多目前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于是有些人开始追根溯源, 妄自菲薄, 愤青式地批评时政, 偏激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我们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 是否意识到我们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 没有这千年的文化底蕴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能带着感恩之心去客观审视传统文化的话, 我们不难有全新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五、要懂得感恩社会

没有人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而与这个社会隔绝, 因此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与人相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关于这一点, 我们历史课也给大家准备了现成的学习材料。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爱”思想。“仁”者, 爱人也, 强调应以爱人之心, 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更深刻的指出,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感恩, 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 长大后会体谅、关心他人, 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 对中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而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更应该发挥课程优势, 通过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去认识、去感知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和社会之恩, 从而为世界的和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我们每一个人的绵薄之力。

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主义教育阵地, 更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及主题活动,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实现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感恩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篇2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 李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对关怀和帮助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2.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个人享受的快乐生活是通过父母的付出得到的,培养学生对父母感恩意识。

3.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个人享受的快乐生活是通过别人的付出得到的,培养学生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2.搜集相关资料。3.准备游戏。

4.准备48张爱心贴纸和“感恩的心”。

5.课前让学生在家中挑选具有美好回忆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教学过程】

一、亲情游戏引入 1.做游戏

A.同学们,虽然我们朝夕相处,但有一点我对你们不了解。

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从你出生到现在已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么多个日日夜夜里你觉得哪些人疼你最多,爱你最深?请你写下五位亲人的名字。

B.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出示幻灯片

假如你这些最亲最爱的人乘坐在你驾驶的一条小船上,小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行驶突然遇到了危险,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必须让一个人下船,这,意味着下去的这个人,将永远离开你。如果这件事必须让你处理,你首先让谁下船,请你在他的名字上打个“x”;学生在纸上划去一个名字。

如果必须让第二个人下船,现在请你在剩下的人中再打个“x”,这也意味着你的第二个亲人就要永远离开你;

依此类推,现在请你在剩下的人中再打个“x”。让第三个人下船。(一般剩下的两人就是爸爸妈妈)2.谈感受

师:xx同学,你刚才为什么迟迟不在你的亲人名字上打“x”呢? xx,你也是犹豫不决的,为什么? 生:太残忍了。老师,让我死,行吗?他们这么爱我,我不舍得让他们死去。(学生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

3.师小结:是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带来,是爸爸妈妈日夜为我们操劳,给我们吃,给我们穿,供我们上学,所以我们心存感激才不忍心让他们死去,这说明我们同学内心具备了一种美德——感恩回报。

4.揭示主题:感恩

师: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二、感受亲人的疼爱及关心,回报亲人。1.回想亲人的关爱

师:刚才你迟迟不在亲人的名字上打“x”时,你想起了从你刚出生到现在,他们关心疼爱你的哪些事? 生1: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带我去医院。妈妈看我痛苦的样子,难过地说:“还不如让我生病呢!”

生2:家里炖鱼,爸爸妈妈只是吃鱼尾,鱼头、鱼身都留给孩子吃。爸爸妈妈为孩子订牛奶,可从来不为自己订一份。

生3:爸爸妈妈经常说,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学得好,将来能考上大学,我们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是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A.播放学生早先带来的照片。

B.师:生活不是一帆风顺,不是只有美好回忆的,你的记忆中一定有父母对你不好的情景,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打你、骂你的情景?学生说说。

C.由于你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行为偏离了正确轨道,所以爸爸妈妈要警告你,尽管有时方法简单粗暴,但这是一种必要的爱,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有刺痛感的爱。

3.感受爸爸妈妈深深的爱

A.上个月的家长会上,纪璐妈妈为我们全体家长带来一封女儿写给她的信,看着家长们默默抹泪,许多同学不知缘由,今天纪璐把这封信带来了。

纪璐读信。

B.纪璐说说为什么写这封信给你的妈妈?

我的妈妈抚养我很辛苦,我还那么不懂事,我想用贺卡,表达我对妈妈的感激。

是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有时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C.读几则报道

●1999年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文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

●6年前发生的南京“7 31”空难,在清理现场时,人们发现有位叫贡红梅的年轻妈妈双手还紧紧抱着9个月的婴儿,在20多个幸存者中,婴儿伤势最轻。

●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母亲,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空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半身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而在她身体的下面,则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读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报亲人的爱

中国是礼仪之邦”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就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图》。出示图片。

5.老师,找到其中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是怎么感恩自己的父母的? 播放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你想如何感恩?

师: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爸妈为我们儿女费尽了心血,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知恩不报非君子,你想如何感恩?

(多陪爸爸妈妈聊聊,聊自己,聊爸爸妈妈的工作及生活。劝父母注意身体健康;多做点家务;帮父母洗脚,为父母捶背;吃的,喝的先想到爸妈;给爸妈写一封感谢信,把感激的话说给他们听;给爸妈做一张贺卡或一张祝愿卡或送一件小礼物;了解家里的困难,主动为父母分忧;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让爸妈操心等。)

五、制作感恩卡,说出心中的爱

感恩不仅仅是停留在心里的感激,而是需要拿出行动的。

今天,让我们迈出感恩的第一步,制作感恩卡,写出你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的感恩卡·

_________ 感谢有你!

真情告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谁来说出你对爸爸妈妈的感激? 学生将感恩卡贴上黑板。

六、总结

1.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我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我们习惯了索取。通过今天,老师希望,你们知道,父母的爱不是天经地义,我们要学会感恩。

2.播放视频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互动平台。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地挖掘素材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感祖国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活动:

(一) 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的专题活动有:“香港昨天、今天和明天”、“宝岛台湾”、“新疆是祖国的神圣西北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等等。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1.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2.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作为青年学生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感自然之恩——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认识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从中吸取教训。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家园。

先秦时期: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

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等等。

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要提倡的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促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感社会之恩——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大而广之,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一)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1.孔孟儒家提倡“仁”、“仁政”等民本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2.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如西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二)社会的不和谐,让我们引以为戒。

中国古代上,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三)和谐世界——人类共同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去认识、去感知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从而在行动上去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想这就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1]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篇4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 ,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 祖国之恩 ———爱 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最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考古发现: 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人无志不立 ”。翻阅历史 ,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 图存 ;孙中山先 生为了中 国革命 ,鞠躬尽瘁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历史上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 自然之恩 ———生 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 ,惨痛教训当吸取。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 ,美丽家园是期盼。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 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 澈的池塘 我们才会 有健康 ;面对悠悠 蓝天、朵朵 白云我们才 会有梦想 ;面对参天 大树、飘香 的花朵我 们才会有希望。

3.感 社会之恩 ———和 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 孔孟提倡“仁”、“ 仁政”;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 ,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

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辅助:举办各类活动,践行感恩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篇5

高二(11)

一、课程名称 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 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存在和感恩的必要性。

3、行为目标: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社会。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对待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并感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无条件付出。

五、课时 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经典,理解“感恩”

1、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感恩的心》,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感恩”是什么意思?

(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2、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

主持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恩”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的惠赐之恩、父母的抚养之恩、祖国的哺育之恩、社会的关怀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等。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

(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衔环结草,以德报恩。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二、真情领悟,分享感恩:

1、讲故事:

下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母亲。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在被子里面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主持人:大家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几则小故事,看看动物怎样感恩,朋友之间怎样感恩,萍水相逢的人如何感恩。

①羔羊跪乳: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便是“羔羊跪乳”。

②乌鸦反哺的故事:经过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高又壮,飞翔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长成一只大乌鸦。而乌鸦妈妈渐渐衰老,终于飞不动,整天只能坐在窝里。大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在鸟窝里,肚子一定很饿。大乌鸦将虫子带回家,让乌鸦妈妈吃饱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附近的鸟类都称赞大乌鸦非常孝顺。

③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

④手术费=一杯牛奶: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2、游戏环节 《舍弃》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上“事业、父母、儿女、朋友、妻子/丈夫、自己”,现在你们思考,将这6个选项在心里排序,依次划去你认为可以先舍弃的,直到最后只留下其中的一项。

教师(适时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在划的时候,虽然你的右手只是轻轻一划,很简单,但是你一定要想到,一旦你划去了,这样的东西就真的在你生活中消失了。如果你划去的是事业,那么你这一生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一生穷困;如果你划去的是朋友,那么你一生剩下的日子里,你的身边就再也没有朋友的呵护和关心,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笑声„„

教师:在课堂上做简单的统计,最后将父母保留下来的有几位同学,根据结果,可以说父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没能完成,都在苦苦思索,进行着心理斗争:“到底先舍弃谁?”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换成父母的话,在选择时,他们思索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三、升华感情,传递感恩:

班主任寄语:学会“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中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平。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的同学进行“学会感恩”的教育。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确有许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变得心浮气燥,他们任由精神的家园荒废,不再自信,不再宽容,不再奉献,不再有爱,他们甚至不会感恩,不会感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丑陋的东西也许都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同样是面对这些丑陋的现象,不同的人,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总认为世道对他不公时,总是自视过高时,他的心态不可能平和。只有自信、坚毅、博爱、宽容、豁达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古今中外像贝多芬、甘地、周恩来、海伦·凯勒、玛丽·居里、泰戈尔、曼德拉、焦裕禄等等,他们都对生命进行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如今,有些地方已经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成了中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应该感激的东西确实很多:我们应该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来到人世更不可能长大成人;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安定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感激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感激学校,让我们愉快而充实地学习;我们应该感激家人;为我们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港湾;我们应该感激朋友,为我们送来了真诚的友谊;我们应该感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修养,甚至我们还要感激苦难逆境,是它们教会我们坚强。

感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感恩的举动所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感染改变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篇6

一、利用数学知识渗透感恩师长的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知识渗透感恩教育的理念,可以使学生借助数学知识,通过数字去体验生活中所感受的父母之恩、教师之恩和社会之恩,从而对恩情之重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例如,在学习正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正负数知识,让学生用感恩瓶来计算自己的感恩数值。学生可以将家长或老师作为自己的感恩对象,自己每为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用红色笔记下事迹;感恩对象每为自己做一件事情,则用蓝色笔记下事迹。红色表示正数,蓝色表示负数,每天将结果进行统计,每1周将感恩结果数值进行对比,由学生自己比较感恩数值结果,看谁在感恩中做得最好,从而使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感恩的好习惯。经过这种感恩教育尝试,发现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正负数知识,而且通过自己同感恩对象之间的事迹对比,体验到自己付出与感恩对象付出的差距,对感恩对象的付出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数学知识将感恩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父母或其他人付出的差距,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感恩中做得不足的地方,能够自觉从日常生活中多为父母或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数学人物故事渗透感恩社会的教育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数学人物故事都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题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安排,结合教材中的相关数学人物,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的教育,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感恩社会的意识。例如,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贫连初中都没有上,但其坚持自学,获得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赏识,被安排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并逐渐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助教,为他研究数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感受到清华大学对自己的栽培和帮助,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成为我国数学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数学家陈景润早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任教,但由于他一门心思钻研数学,并不适合从事教学工作。国家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将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让他专心研究数学。为了报效国家和社会对他的关心,陈景润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我国赢得了不朽的荣誉。通过数学人物故事教育,学生从这些数学人物身上认识到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认识到自己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进而从心底里产生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认真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便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

三、利用数学知识拓展渗透感恩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人物故事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而且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和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生命等情感。例如,在讲解数列的知识时,可以将数列知识拓展到资源利用方面,借助我国资源的枯竭程度,计算我国资源每年的平均损耗量,以这个平均损耗量为公差,计算我国资源储量的枯竭年限。通过该知识在资源利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有个大致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从我做起,自觉形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宣传节约资源的活动。

除此之外,还可将三角形知识拓展到结构平衡领域,将一个平衡的三角形机构比作一个完整的家庭,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一旦有个角出现意外,对三角形来说都是致命的,整个三角形的完整结构就会被打破。也就是说,整个家庭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给其他成员的打击也将是致命的。因此,教育学生必须热爱生命,不能由于受到一些小的挫折就轻易以自杀结束生命,更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伤害自己的家人或他人,等等。

参考文献

[1] 杨立臣.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2] 王玉凤.浅谈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2012(36).

[3] 林静,杨琴.体验式感恩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 怀化学院学报,2013(1).

历史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浅谈 篇7

一、感恩祖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感恩祖国的题材,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 让他们去感受我们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如爱国英雄杨靖宇, 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他的遗体, 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 日本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 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又如在学习必修三《现代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寻找为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 如钱学森,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在美国待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 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 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经过长达5年多的斗争, 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 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 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 爱国主义总是停留在口头, 通过这些先烈的事迹, 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二、感恩父母

学会感恩, 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 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中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同样应怀有感恩之心。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 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呢?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援引历史典故教育学生感父母之恩情, 如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儒家思想》时可以引用“百里负米”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 字子路, 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 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 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 他做了大官, 奉命到楚国去, 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 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 吃着丰盛的筵席, 他常常怀念双亲, 慨叹说:“愿欲食藜藿, 为亲负米, 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 几何不蠹, 二亲之寿, 忽若过隙。”孔子赞扬说:“由也事亲, 可谓生事尽力, 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致思》) 以此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对父母要常怀感恩之心, 并要求他们付之于行动, 用理想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三、感恩老师

在学生的成长中, 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学生, 尤其是高中学生, 应当懂得感念教师的恩情。如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宋明理学》这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 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 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 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 天寒地冻, 他们来到程颐家时, 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 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 等候先生醒来。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 冷得发抖, 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 程颐一觉醒来, 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 只见他通身披雪, 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 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强化感恩行为, 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 永怀感恩之心, 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课堂这个阵地, 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懂得承担责任, 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感恩教育课堂教学原则刍议 篇8

一、前瞻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个育“心”的过程, 选择什么感恩话题让学生产生共鸣?实施怎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感悟?这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有前瞻性, 要前瞻教学内容、前瞻叙事元素、前瞻教学进程等, 充分的预计和全面的设计每一堂课, 才能让一个好的内容、话题、情境与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实现师生、生生等之间的有效的、多向的交流。

(一) 前瞻教学内容。

这主要是指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教师准备的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就是说要确保教与学的有效对接。如教师准备讲“社会需要感恩的人, 企业需要感恩的员工”这个内容, 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 都是一个不错的内容。但学生的需求呢, 是想了解“自己怎么做, 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很显然, 这二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假如老师发现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但仍根据自己的内容进行补救, 引导学生时说“人的社会属性说明, 父母也是社会的一份子, 同样需要你们懂得感恩”。这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 有的学生会说“老师, 这个我知道, 我要学会感恩。但我想知道我长这么大了, 我的行为是不是对父母的孝”。学生真没错。以孝道为标志的儒家文化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如果在血缘亲情里没有“孝”的标尺, 我们又如何来丈量感恩离我们有多远?

那么, 如何准备感恩教育内容?我认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 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商定, 可以发布通知全校征集感恩话题, 可以老师确定若干话题, 由同学们选择等。内容选择确定后, 教师与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准备。如学生的准备方面,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海量的查询、搜寻、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作初步的整理;可以通过回忆身边事、身边人发掘自己经历、阅历中隐藏着的与感恩相关的价值、考量自己对于感恩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这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课堂教学有序可循的保障。教师的准备方面, 要全面了解学生成长历程、思想动态;要不断提炼自己的感恩观点;要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

(二) 前瞻叙事元素。

一般的, 课堂教学的叙事元素有活动、游戏、口述、文本和影像等。开展活动, 可以复制事件现场, 激发参与热情;做做游戏, 有利于活跃氛围, 促使心情愉悦;利用文本, 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拓宽学生想像的空间;采用口述, 使叙事者以语言艺术、动态表情影响聆听者;播放影像, 让学生在声音、视觉的冲击下产生身临其境感。面对众多的叙事形式,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走势, 要因势利导, 灵活运用, 充分发挥不同形式叙事元素的价值, 多形式地促使学生通过倾听、思考、讨论, 从内心上知恩、识恩, 并在往后的生活中选择用心、用言、用行去感恩。

(三) 前瞻教学进程。

感恩教育课相对于技能培训课而言是素质教育课, 是以提升思想、培养善行为目的。大学生是发散性思维, 大学是开放式的课堂, 教师应根据自我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形式和自我阅历、知识前瞻教学进程, 以应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二、情感性原则

怎样的感恩教育能真正让同学接受?怎样的感恩教育课堂能让每一个同学有效参与?如何让一个人的感恩内心与感恩行为相统一?我认为在感恩教育课堂中要贯穿一个情感性原则。

(一) 以情传情。

就是要通过发掘学生的情感倾向, 激发学生形成感恩之心。如引导学生叙说自己成长路上的点滴受惠事件, 设定与感恩教育密切相关的授课环节, 反思自己与事件的关系, 与事件中人物的关系, 让内心的这种自我冲突、碰撞去感知感恩对于自己精神成长的价值与意义。如有一次我带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到课堂, 邀请同学帮我想想怎样才能养活这只猫。同学们的讨论很是积极:食物上有喂点牛奶、调制鱼粉粥等, 生活上要根据温度给猫猫搭窝、清理屎尿注意卫生等。有个同学直接建议自己带回去, 因为他有经验, 并几分钟内向全班阐述了分日、分月的饲养方案。于是, 我总结说:没有大家的这些好办法, 恐怕这只小猫要活不下去的。其实, 我们每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如同这只小猫, 若不是父母、亲朋、好友照料和友善之人的帮助, 我们的境况又会如何呢?大家沉默了。我于是请同学们自己写下:今天的你最想感激的人是谁?为什么?他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想对他说点什么?整个课堂成了爱的回忆, 真情的表白会, 课后, 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当面把自己写下的交给自己感激的人。事后, 有同学在QQ日志中写道: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悟到了那些看似微小的帮助给予我们的支持, 明白周遭的人、事、物是多么值得珍惜与回馈的。我想, 这就有效的避免了“学校德育过分注重道德认知而非道德行为的养成, 就会形成道德‘高知低行’的现象”, [2]让学生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澄清、构建自己的感恩德性。

(二) 以情动人。

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言、行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情境, 能够从内心上自我反省, 从而为自己人生中的道德选择提供榜样和依据, 从而发起对恩人的感激之行。如在课堂中引入互换感恩事件角色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架设施恩者与受恩者沟通的桥梁, 让说教性感恩教育转为对话性、体悟性、渗透性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事件的精彩表演, 让学生明白:恩就在身边, 每一个人都是恩的使者,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恩惠。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了更形象、具体的思考对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体悟他人与批判自我, 反思自己是否忘记甚至伤害过那些曾经帮助过、关爱过自己的人;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存在与意义, 并区别有感恩心却不行动的差异, 从而催生个体的感恩行动。

三、平等性原则

施恩不分贵贱, 感恩没有贫富, “投桃报李”[3]、“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这是人性之美。因此, 感恩课教学中应遵循平等性原则, 让学生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师生才能共同分析、讨论自己所理解的感恩“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怎样将感恩付诸于实践。学生才能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获得关于感恩的理解并开始感恩之行动。

如我曾经在上课时遇到一位父亲来课堂找女儿。这父亲似乎50好几了, 但实际年龄只有45岁, 穿着朴素, 在教室外来回走。很多学生都发现了, 时不时有同学往外张望。我停下课找到这父亲, 他说他是来看女儿, 我只好把他迎进教室。这父亲可能是激动, 站在教室门口张口大声喊女儿的乳名, 课堂一片哗然, 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父亲看看同学们, 又看看我, 很明确的经过讲台, 向教室后走去。这时候, 教室后排有一女生站了起来, 满脸通红, 但表情敌意。这让我觉得事件中的很多细节与这个大学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冲突。于是, 我示意旁边的同学让个座, 把父亲迎到孩子旁边坐下, 自己站在父亲的旁边, 并环视了整个教室, 朝同学们摆了摆手, 大声并很有力度地说, “这父亲就是一农民, 我的父亲也是个农民”。教室里立即安静了下来, 那父亲立即站起来, 握住我的手说, 他就是哪里哪里人, 这次是贩卖水果到这个城市, 租车的师傅说可以等他30分钟, 所以他就来看看女儿了。我听着, 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紧紧地握住这父亲的手, 深情地说:“父亲, 您辛苦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掌声, 有学生递来了矿泉水, 女儿站起来, 拿着父亲的手, 半拥着走出了教室。当学生返回教室后, 我没有继续往下授课, 板书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并展开了“工作在外的你, 假如有30分钟……”的讨论。五年后, 这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到, 她“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也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孩子的学生, 是你们让我在20岁那年真正懂得了感恩”。

总体来说, 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学生知恩、识恩的心, 促使学生有感恩的行, 需要教师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教育原则, 提高感恩教育效果, 完成感恩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屈家安, 刘菲, 郭胜利.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感恩教育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5) .

[2]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J].教育学报, 2005 (5) .

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探究 篇9

一、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在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重点朗读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在反复朗读中,营造一种深厚的亲情磁场,在这种磁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主人公浓浓的报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的感染和熏陶。(2) 重点朗读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可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他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教学《忆铁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铁人王进喜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语言,在朗读中感悟铁人王进喜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在学习《我是您的儿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主人公焦裕禄的语段,深刻体会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3)重点朗读描写景物的语言句子。在朗读中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渐入佳境,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激发小学生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的感恩。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大拐弯”的精彩语段,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观,进一步愉悦自己的情感。这些美丽的语段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刻上印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想象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情节补白、标点符号的巧妙设置、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巧妙构思,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文《我喜欢》的时候,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巧妙设置了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精彩补白,让学生自由发言,补充省略的语句。学生会依据前后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思维写出丰富的有关自然、社会中的事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使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升华。

三、在思维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能使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体验得到加深和升华。感受师恩系列篇章中,运用思维辩论,能把师恩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圆明园的毁灭》通过理解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祖国对人民的意义。《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

四、在写作中体验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可以设计一个“爱心小手计划”,让学生制订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计划。(2)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永生的眼睛》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琳达的女儿,你会怎么做?”《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拓展教学:“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爷爷九十高龄时,还时刻关注祖国科技的发展,关注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进行感恩教育是适时的,是必要的。有效的感恩体验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能收获和平与快乐。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会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篇10

一、实施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以情动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善于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二)变说教为体验感悟。

要力避道德说教的弊端,通过让同学们参与系列活动,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三)以校本德育活动为载体。

要以班队活动、德育课程为切入点,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构建学校感恩教育整体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抓好感恩教育,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促使教师研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感恩体验,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二、在实施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利用整合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学习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治病”应先找“病根”。可是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阅读,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培养不出对文学的热爱,更别说文学创作了。在整合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声、光、色、图等信息,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想象丰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写出佳作。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网页,有四季风光图,全文配合朗读的影片等。学生在美景、美情、美感中,赏析佳句,获得了知识,并和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要让学生带着灵感去写作《春天的校园》。就这样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夯实了写作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利用整合课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要求学生以《生命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博客网页,在网上设置作文知识资料库、名人名言录、名人奋斗故事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信息。这样学生只要登陆教师创建好的网站,就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作文素材,并通过自己的筛选、加工、整理,运用到写作中。同时,以网站为依托,学生们还可以把作文输入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进行网上交流,总结写作经验,提高写作兴趣,从而喜欢作文,不再害怕作文,也使写作能力尽快得到提升。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步骤

(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突出感恩教育实效性。

要注重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之中,从而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分层分段设计活动,增强感恩教育针对性。

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突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感恩教育整体性。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图和要求,包括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参加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艺术节活动等,让家长体验感恩文化,体现一份感动。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9-2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中华民族有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但近年来,一些学生觉得他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一味索取,不懂感激,甚至对关爱厌烦、逆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许多古老的诗句,告诉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一、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的一项新课题。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内省,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内容

1.珍惜生命

玉树地震,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珍惜生命的教育。

灾难来临,人类变得如此渺小、那么无奈。孩子们恐惧的脸,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灵。绝望的眼神,还有那些失去亲人的惨痛与悲伤每一次都让我泪流满面。灾难之外的我们活着,也感受着生命的脆弱,活着的人,你要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珍惜每一天,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着,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见到老师打个招呼,理解自己,宽容他人。

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2.承担责任

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这可以从班里的特殊群体着手。这种做法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班里其他学生的团结合作,认真负责。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加赞扬和欣赏,进行正面引导鼓励;教师要有洞察力,要掌握好“火候”,注意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习惯,其中一项就是不断地从日常的小事上,从生活的细节之处教导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要求学生始终具备这样一种意识:一个成熟的人,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可以教育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从小就害怕承担责任的人或者说没有承担责任意识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控制力,没有决定力的人,会让他在将来无法掌握自己的快乐,幸福和财富,永远也享受不了生命的自由,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那就快快在教学中找好契机,把这种意识不断地、长期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吧!

3.学会和谐相处

感恩,要学会和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会宽容。宽容的前提是应该容忍他人喜爱与我们有所不同;宽容就是不把我们的好恶强加于人。宽容的深层次上的意义在于现代人应具有的平等意识。

学会真诚待人。中国有句话,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真诚的力量无坚不摧。坦诚地表白自己,由衷地诉说心迹,才能形成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学着以真诚待人,“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你会发现世界会有多么的不同。

学会妥协。同学朋友之间,常常会有意见不相一致的时候。有些同学不能和别人友善相处,往往就是因为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是什么情况,总是争胜好强,绝不让步、妥协,哪怕仅仅是为占口头上的便宜而得罪、伤害了别人也在所不惜。让学生知道在日常小事上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和争执,以保持和获取友谊,并进而争取合作,我们何乐不为呢?

学会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了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学会与别人交往。另外,在班级管理上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老师真诚地听学生讲话,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三、策略和途径

1.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人人参与感恩活动。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让学生知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教师用自身言行进行感恩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要率先做一个感恩之人。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用教师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3.争取家长的配合,实施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奠基作用。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功能,首先必须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楷模,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感恩的意识和感恩的行为。

四、作用和意义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了感恩文化氛围,加强了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知恩图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促进了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以及家庭的和睦相处。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知恩不报非君子”,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感恩不仅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中学生,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社会予以回报。“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强化。感恩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邱伟光.怀感恩之心 行报恩之举.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3]王争.感恩教育寻求德育实效.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4]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01).

[5]王争.感恩教育寻求德育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05(20).

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篇12

一、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这些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渗透了感恩的美好情怀,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资源。教材中的文章,虽然选择的角度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在阅读中可以让读者充分体会文本中的感恩意识和获得相关的体验。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感恩情怀,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恩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样进行感恩教育的。首先教师出示了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试着想一想,如果现在的你深处远离亲朋好友的异乡,那么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想一想你的心理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解读:“那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会惦记亲人和朋友呢?”在学生的思考之后,认识到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亲人以及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在远离他们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思念之情。这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是亲人,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都是需要我们感恩的对象,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们要学会珍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感恩教育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中的亲情,并且延伸到对身边的所有人的情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感恩他人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感恩意识,这就让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体验情愫,培养感恩情感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却对家长的关爱视为理所应当,并没有内心的触动。所以,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父母的关爱,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感恩他人的意识,甚至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你体会到父母对你的关爱呢?”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和大家进行分享,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们的父母这么关爱你们呢?你又做过什么关爱父母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低下了头,显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看来,大家都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父母的关爱不够,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陈毅元帅是怎样回报父母的。”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也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学会关心父母。

可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感恩教育,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关爱家庭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懂得责任的意义。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恩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经历的事情很少,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因此,对于感恩情怀还不是认识得很透彻,而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情怀的价值有真正的认识。其中,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恩情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意识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于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着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多革命先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奋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篇课文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样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影视片断,通过这样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形成最直观的感受,意识到我们应该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之情,努力学习,以后也要回报社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利用影视资料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实,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音乐、图片甚至激情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刻感受,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时结合小学的心理特点,将感恩教育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盛开感恩之花,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健康成长。

摘要:感恩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观点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和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具必要性。

上一篇:中韩贸易逆差分析下一篇:热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