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历史灵动课堂

2024-08-01

打造历史灵动课堂(精选11篇)

打造历史灵动课堂 篇1

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示。它看似简约, 简约中却蕴含深刻;它看似平凡, 平凡中却埋藏深意。所以教师要有“运筹帷幄”之势来布局每一个教学环节, 规划每一个教学情节, 并用“匠心”“功力”“风采”“关怀”等来打磨教学细节, 从而引领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一、规划环节, 于无痕处见“匠心”

有效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 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标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构思时, 要规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与细节, 避免教学中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时, 进行了如下精彩设计。

学生通过做手势平行移动和在空中画圈运动复习旧知。接着, 教师出示下面的方格图 (如图1) , 图中有一个小红点, 要求学生将这个红点向上平移10厘米 (学生操作示意后, 教师在图中点出平移后的小红点) 。

而后, 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个小红点在刚才平移过程中行走的路线画出来, 最后得到一条线段 (如图2)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再将这条线段向右平移20厘米, 并思考这条线段可能会移到了什么位置。事实上, 这条线段的平移就像一把刷子在往右“刷”, 从左到右在方格图上“刷”出了一个占8个格子的长方形 (如图3) 。

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也在这个方格图上来“刷”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最后, 教师利用学生的原生态作品, 让其观察比较, 得出刚才刷出的三个长方形的面, 面和面相比, 有的面大, 有的面小。在学生动手操作、亲历感悟后, 自然揭示面积的意义。

不难发现, 新课伊始, 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平移与旋转, 从一个点入手, 通过平移, 得到一条线, 再通过线的移动, 得到一个面, 从一点、牵一线、构一面。同时, 紧紧抓住“闪”“移”“刷”这三个动作细节来构思新课导入, 尤其是“刷”的动作细节, 给了学生一个面的“定格”。该情境设计以操作为载体, 从形象直观的点、线、面, 有序递进, 使面积的引入显得自然流畅。而且, 平实的课堂也凸显出了亮点和优势,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给人耳目清新之感, 于无痕处见教师规划课堂环节的“匠心”。

二、舒展情节, 于细微处见“功力”

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若能捕捉细节, 抓住细节性的资源进行拓展舒展情节, 那么, 不但可以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也可以把握知识内核, 进行动态建构。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时,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容积是11.76立方分米, 爸爸用它包装一个体积是7.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题目一出现,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能装进!也有一些学生犹豫不决地说不一定能装下, 就在学生举棋不定时, 教师又出示了如下两道题:

题目1: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课本习题)

题目2: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3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为了便于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信息作了如下整理:

生:玻璃器皿1能装下。因为玻璃器皿1的体积是:25×16×18=7200 (立方厘米) =7.2立方分米。7.2立方分米<11.76立方分米。虽然玻璃器皿1的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容积, 但还不能确定一定能装进去, 我又计算包装盒的高: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 11760÷ (28×20) =21 (厘米) , 18厘米<21厘米。玻璃器皿的高小于包装盒的高, 所以完全能装进。

生:玻璃器皿2就不能装进去。通过计算我发现包装盒的高是21厘米, 而玻璃器皿2的高是23厘米, 所以不能装进去。

按照教材的要求, 教学内容已算完成,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进一步对这道习题的价值进行了挖掘。

师出示题目3: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9.52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为了便于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信息作了如下整理:

生:装不下。我是这样想的, 先考虑它们的体积:25×16×18=7200 (立方厘米) =7.2立方分米。7.2立方分米<9.52立方分米。再考虑它们的长、宽、高:9.52立方分米=9520立方厘米, 9520÷ (28×20) =17 (厘米) , 17厘米<18厘米。玻璃器皿的高大于包装盒的高, 所以装不进去。

师:他说得有理有据, 你们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 我认为能装得下。因为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摆放的位置, 它的长、宽、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 玻璃器皿的摆放位置发生变化, 那它的宽与高就会相互转换, 这样一来, 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就会都小于包装盒的长、宽、高, 那么就能装下了。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方法:把包装盒与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再一一对应比较, 如果包装盒的长、宽、高都比被装物体的长、宽、高的数据大, 就一定能装下, 否则就装不下。

一道看似平常的数学习题, 教师却没有拘泥于习题, 而是认真钻研教材, 在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能够不断舒展细节, 大胆重组, 二度开发, 创造性地使用了习题, 使习题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发挥。特别是后一种方法的介入, 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充分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打开心结, 于细心处见“关怀”

教学最需的时机在哪里?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 在学生的学习结果初步形成时, 在学生满足于当前的解法时, 在学生还不会欣赏他人的方法时。倘若教师能认真面对学生的错误, 珍视错误资源, 并认真分析每一个错误细节, 打开学生的心结, 那么, 在引发学生“观念冲突”、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同时, 也在无形中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耐心与关怀。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 列出了乘法算式:850×15。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进行尝试练习。反馈时, 呈现了四种算法 (如下图) :

讲评时,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四个竖式, 比较一下, 觉得哪个是正确的。先和同桌交流。接着, 针对全班学生共同认为错误的两种解法, 请板演同学先自己纠正, 不会的, 可以邀请一位好朋友上台讲解, 弄清楚了, 再做一遍。

最后, 集中讲评两种正确的解法。说说第三种和第四种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意见不一, 有的说0不参加运算好, 有的认为0参加运算好, 虽然列竖式时烦一点, 但最后不易忘记。

教师说两种方法都可以。接着, 出示书上的试一试:850×20。提出计算要求:谁做得又对又好?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方法的不同指名学生板演。通过比较, 学生马上发现:乘数末尾有0时, 0不参加运算比较好, 只是竖式计算结束后, 一定要检查一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 在积里要添上几个0。

让学生自主探索, 寻找路径, 在比较中发现, 在尝试中明理, 充分体验探索、受阻、突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抽象算法。教师的高明之处是能在总结环节上关注细节, 利用学生的作业资源, 抓住本质和关键, 适时进行引导, 打开学生心结, 使学生正确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和策略, 于细心处体现了教师的“关怀”。

四、放大细节, 于细小处见“风采”

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温度, 教师就必须将新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在新课的提升环节放大细节。同时, 教师要善于捕捉、顺应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 定格、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 进而由学生的一点闪光引发学生的全面闪光, 由一个学生的闪光引发全体学生的闪光。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 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师首先出示一道题:五 (1) 班有24人, 平均每人植树2棵;五 (2) 班有26人, 平均每人植树3棵, 问五 (1) 、五 (2) 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面对这一问题, 学生主要有两种解法: (1) (24×2+26×3) ÷ (24+26) ; (2) (2+3) ÷2。比较这两种方法, 当然第一种方法是对的, 但是第二种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 学生在这里运用的主要是移多补少的策略。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看到学生的方法合理成分后的尝试。

“2表示什么?”“2表示五 (1) 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换句话说五 (1) 班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都可以写成2。那么3呢?”“3表示五 (2) 班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 3也可以看作五 (2) 班26个同学每个人都植了3棵树。”这样, 就自然得到如下表格。

“同学们, 现在五 (1) 班和五 (2) 班同学一个对着一个, 一个帮助一个, 同学们帮帮看, 有什么发现?”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一帮一, 结果发现问题来了:五 (1) 班有24个同学, 而五 (2) 却有26个同学。那么, 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植树的棵数都变得一样多呢?

“把25号同学、26号同学多的再拿出来平均分给所有同学, 也就是 (3-2.5) ×2÷50, 这时每个人平均分得[2.5+ (3-2.5) ×2÷50]棵树。”

“老师, 这样太麻烦了, 不如把所有植树的棵数都加起来, 然后除以总人数。”

“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 (2+3) ÷2计算呢?”

由于有上面表格的直观演示, 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两部分人数一样多时, 平均数加起来除以平均数的份数是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策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教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能在学生不合理的回答中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合理成分, 并顺应、放大这部分内容, 这样不仅使全班同学同该生一道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 更重要的是, 引申合理成分、寻找闪光点的做法是让全体学生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成功的信心。

关注课堂细节, 彰显的是课堂研究取向的变化, 它带来的必然是学生更为深入、实际的思考。教师只有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素养, 才能够在课堂的寻常处, 敏锐地发现教育的契机, 进而酝酿出课堂上的精彩。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中心小学滨海校区312073)

打造历史灵动课堂 篇2

(安阳市一中分校 高一历史组 侯升峰)

2013年11月6日,豫北三校同课异构活动在鹤壁市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我校全体高

一、高二历史组同志们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冯丽芳老师代表我校讲了公开课。此次活动,领导们高度重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加强了三校教研教学沟通,彼此互补,求同存异,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高了一个施展自我的平台,也为师生们奉送了一次丰富多彩的知识大餐。

下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下这次鹤壁市高级中学同课异构的感悟:

一、鹤壁市高级中学校园文化之深厚

学校是打造灵魂的圣殿、文化的圣地。一个学校是否优秀,文化底蕴的深厚是一个重要标准。环境虽然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不起决定性作用,但绝对会影响一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孟母三迁不就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吗?鹤壁市高级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缩影。首先是历史文化建设到位。进入鹤壁高中,行政楼前的广场上立着巨大的司母戊鼎,以此为中轴线,对应两边分别立着祖冲之、钱学森、华罗庚、居里夫人等名人的雕像。穿过行政楼,就是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别有苏州园林风格。在园林两旁有两条主干道,分别是恩来路和学森路,道路两边古树参天,名言警句树立两旁,学生公寓楼、教学楼、食堂等都取了深有其意义的名字。我虽然在这里很短暂,但我对这里很敬畏,就仿佛又回到了大学一样。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了,时刻都会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熏陶。

二、同课异构、灵动课堂

鹤壁高中、新乡一中和安阳一中三校历史老师同课异构,各具千秋,精彩纷呈,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使我们收获颇多,一饱眼福。

第一堂课是我校冯丽芳老师闪亮登场。冯老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构思巧妙、逻辑严密。首先是通过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历史真实画面中进入新课学习。然后以国共两党的斗争博弈为主线,分别从信仰、军事、经济、理论、民意五个方面展开教学主题内容。最后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总结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这节课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分析双方的博弈,图文并茂,讲述精彩,并进行了小组讨论,并及时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其点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精神。学生讨论热烈,老师点评到位,肯定了学生的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冯老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亲,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动默契,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有争论的地方给学生留有余地,拓展了探究的空间,给学生无限的遐思,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讲课就像画画,并不是把所有的都画出来是好画,只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会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这节课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导入有点长,如果缩短一些就更完美了。

第二堂课是新乡一中的杜亚平老师稳重出场。杜老师讲课老练、举止稳重大方,导入新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这节课从民意的角度整合教材,以体民情、察民意、顺民意为主线贯穿全文,角度新颖,切合实际。导入以当下党的群众路线视频导入新课,然后首先对这节课基本知识进行梳理,然后以探究的方式对解放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了探究,始终突出群众路线,最后落脚在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上,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杜老师以对话式教学为主,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到位的点评,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如果从情感和价值观角度讲,这节课灵魂就在于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与现实生活结合,这是违背教育真正目的的。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知识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在高考中,命题多于现实相结合,往往考察社会热点问题,比如2011年江苏卷中就出现了考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试题。因此,我们要在以后教学中,要突出情感价值观,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杜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唯一的不足之处是讲的太浅,再挖掘一下就更好了。

第三节课是鹤壁高中的孙圆圆老师激情登场,这节课非常务实又有创新。我听完这节课,感觉有点像江苏南通的教学模式。南通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当堂巩固。孙老师首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然后以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导入本节课,新颖精彩,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在讲述的过程中,首先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然后以探究的形式进行挖掘,并及时以高考题的形式进行巩固。一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从知识达成的角度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地方。但是价值观方面不突出,中间环节的过度生硬,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

总之,三堂课各具千秋,各具特色,各有不足与长处。同课异构对于我本人开拓了视野,长了见识,引发了各位同事对以后历史教学的思考,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大有裨益。希望以后我校多参与这样的活动,这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更新。

打造“灵动课堂” 篇3

一、模式的内涵与步骤

“灵动课堂”中的“灵”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灵活,能使课堂灵动,使学生灵气;“动”指自动与互动相结合,使教学达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境界。

徐家沟小学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独立自主学。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围绕困惑点和知识重难点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寻求答案。第二个环节,合作互助学。学生独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同伴求教;同伴也无法解答时,则共同向组内其他同伴求教。第三个环节,展示引导学。小组内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后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做启发式讲授。各组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权衡分配展示任务,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展示演练。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展示组应积极回答质疑。展示结束后,点评小组对各组的展示情况作出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较肤浅或有偏差的地方,并追问启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能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第四个环节,评价提升学。学习结束,课堂助理做学习总结,全体学生自测达标,并反思、总结课堂表现与收获。

二、模式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备课形式,让“教”灵动起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徐家沟小学以改革备课形式、抓实备课质量为突破口,促使模式顺利推进。

1.规范教案结构

每份教案除了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难点点拨、当堂检测练习四个环节。

2.创新集体备课

学期初,教导处和教研组共同制订集体备课计划,包括安排主备人和备课内容、确定备课组蹲点领导等。学期中,学校按每月一次大教研、每周一次小教研的方式落实集体备课计划。

大教研由教导处统一组织,要求学科组的教师全体参与。具体的研究内容是:或针对灵动课堂构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或抽取某一组的集体备课片段进行“切片式”诊断;或组织一次随堂听课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及“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在“切片式”诊断中,备课组每次只针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进行诊断,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诊断结果。如,语文研讨中,备课组结合如何处理识字教学这个问题,用微课的形式展示某一类字的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导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教师们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策略越来越多,越来越优化。数学研讨中,备课组引导教师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英语研讨中,备课组引导教师研究识记单词的技巧等。小切口、针对性强的研究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研的价值,因而他们参加集体备课的动力越来越强。

小教研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要求本组教师全体参加。具体备课流程为:个人主备(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备课组研讨修改——个性化调整(定稿后,任课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这种类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关注“两点三段”。“两点”指每节课的知识起点和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三段”指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难点点拨、当堂检测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环节中,让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清晰准确。

(二)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灵动起来

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

1.灵动的小组合作

徐家沟小学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139”小组合作学习模式。“1”对应每个班级;“3”表示每个班由3个小班组成;“9”表示每个小班由3个小组组成,即全班共有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6-8人。小组内分别设小组长、记录员等职位,各职位间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合作。需要说明的是,小组成员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每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调整组员的职位,让小组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2.灵动的校本课程

徐家沟小学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的思路,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

开设艺术特色课程,彰显灵动魅力。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当地实际、教师特长、社会资源优势等特点,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二胡、葫芦丝、口风琴等艺术教育课程。为使课程落到实处,学校每周安排2个教学课时,并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的艺术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特长的舞台,让他们的艺术素养越来越厚实。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浸润灵动心灵。徐家沟小学每天早上的第一节早读课为经典诵读课。诵读内容:一是全省统编的《朝读经典》;二是学校分年级编写的经典诵读读本,其中一年级为《三字经》,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论语》,四、五、六年级分别是唐诗宋词及经典美文选本。这样的诵读有目标、有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既让学生享受了读书的快乐,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设系列体育课程,张扬灵动个性。一是开设“微体育”课程。“微体育”是旨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的、小型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拍皮球、踢毽子等。徐家沟小学在课间操后安排了20分钟时间,要求全体学生自带器材,在操场上进行“微体育”运动。二是结合当地资源,开设武术课程。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课,聘请专业教师教学武当武术,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得到传承和发扬。三是开设足球课程。学校为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足球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徐家沟小学聘请当地知名足球俱乐部的成员担任校足球课教练,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校足球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目前,学校女子足球队参加十堰市小学组足球比赛获一等奖,在省足球比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打造高效灵动的课堂 篇4

一、要做一个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

我们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有人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就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假如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任何事不要说创新超越,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没有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要多读一些专业理论期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天天在变化的孩子们,我们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艺术、教材处理是否也该变一变?读专业理论期刊可以使你置身于专业教学科研的前沿,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过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启发自己的智慧。

二、选用适当的生活情景素材,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我认为,这三者之间本身是密不可分的。一堂课45分钟,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又比较高,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虚空之嫌。能力目标也是这样,如通过对某一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也有假大空的嫌疑。我觉得还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好、编好生活情景素材,恰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现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用好生活情景素材,必须恰当提出问题,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讲“辩证的否定”时,我们就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最初的电视机是小的黑白电视机,后来是大的黑白电视机、再后来是小彩电、大彩电,现在是液晶电视机、3D电视机这个过程是怎样演进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是“扬弃”,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建立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素材之上,秉持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理念。教师只要走进生活,引领学生思考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引入生活,引导学生提问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在适当选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共创生活情景,自然引出本课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合作探究这些问题。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能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引入多种多样的生活材料后,可以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需要合理恰当,需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问得要有目的性、启发性和方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恰当提出问题,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是完全可以自主得出结论的,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要善于设计和提出鲜活而又深刻、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是只停留在思维的浅水区,而是逐步地引导他们在思维的深水区遨游。

四、优化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

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学校的“白板”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施已基本普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这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图片、视频、音频、数据、资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思想政治课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实现由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课件的制作,应坚持清晰、恰当、贴切不牵强的原则,注意条理性,既增强“预设”的严密性,又不画地为牢,关注课堂的“生成”。要防止“电灌”,重视课件的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在讲“中国与联合国”怎么教时,教师可以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的图片、视频、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及其活动的图片、视频,再辅之于恰当的问题,推动教学进程,从而避免枯燥乏味。

打造灵动的地理课堂 篇5

一、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检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体系前后关联的熟悉程度、对学生认知的把握程度,它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与描述,可以使学生通过解读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区分重点和难点,明确在这节课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师的每个措辞都必须精雕细琢,尽量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了解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列举、熟悉、描述”等;理解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理解、区分、识别、识记、比较、知道、解释”等;应用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判读、会画相关示意图、设计、评价、总结、探讨、研究、归纳、学会”等,这些词语有助于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的学习目标是:①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②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干旱的自然特征及形成原因;③能够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并熟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把地理实验等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在必修一的教学中,有些地理原理比较深奥,让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验的可信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褶皱”时,笔者考虑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及褶皱的实践意义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①实验器材:蔗皮、海绵、装有水和油的封闭管子。②实验过程:甘蔗皮内侧向上演示背斜,引导学生观察其顶部的变化,试着用背斜顶部受力方向说明“背斜成谷”的原因;用海绵演示向斜,引导学生观察其槽部的密度变化,试着用向斜槽部受力方向说明“向斜成山”的原因;用封闭的管子演示背斜、向斜,引导学生观察(水、油、气)的位置,试从密度角度解释为什么背斜储油和气,向斜储水。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恰到好处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斯宾塞主张“教育应该是快乐的”,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快乐的教学活动。如人教版“山地的形成”这部分主要列举了三种山的形成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大问题。笔者把它设计成一个国内旅游线路,由东北长白山(火山)向西南到华山(断块山),再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褶皱山),最后研究青藏高原的交通线。整个旅游線路的设计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的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由易到难,把分散的知识通过旅游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课本上死板、抽象的山地知识灵动了起来,让学生在游玩中收获了知识。当然,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

一个灵动的课堂离不开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成就一节好课,打造一堂灵动的地理课。

用心打造灵动飞扬的课堂 篇6

一.一箭双雕, 收心加巩固

上课铃响了, 教室里可能还闹哄哄的。学生们有的说话, 有的游荡。我抱着书神情严肃地站在教室门口, 学生们马上有所察觉, 安静坐下来。“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二!”学生们整齐地背起才学的诗句, 同时拿出上课的书本用品, 准备投入语文学习。这是我每堂课的开场白,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以齐背古诗文代替唱歌了。考试时, 古诗文默写就不成问题。天天当歌唱, 自然背得熟。

二.把握节奏, 张弛相结合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 教师有教师的安排, 学生有学生的状态。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容易分心和懈怠。在教学过程中调控课堂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 鼓励他们开动脑筋, 各抒己见;在安排背记等任务时限时限量, 激发学生的挑战性, 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我常说:“两分钟内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背下来。”课堂检测时“30秒自查!”、“一分钟互相批改!”学生活动紧张有序, 积极性很高。这样课堂节奏有缓有急, 收放自如, 既增加了课堂容量, 又减少了走神说小话的现象。学生们忙碌充实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一节课就觉得过得很快。

三.渲染氛围, 重点要凸显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总会有几个重点, 也许是关键考点, 也许是学生易错点, 也许是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有规律的知识点。如果始终以一成不变的语态讲授, 就会将重点湮没。教师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表情的夸张、夸大其词的提醒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教学才能切实有效。比如, “同学们期中考试想取得好成绩吗?下面老师讲的内容很重要!”、“看好这个字, 它曾经使许多人后悔莫及, 痛哭流涕!”

四.常见错误, 防患于未然

语文教学中, 需要落实的知识很多, 古诗古文的默写翻译, 生字词语的字音字形, 阅读题的答题方法等等。根据以往经验, 一届届的学生常犯相同的错误, 而且第一次错以后出错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教学时要提前“打预防针”, 可以直接提醒学生易错的地方, 也可以指名由学生提醒大家。这样一来, 老师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相补充, 学生们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但千万不可板书常见错误, 这样会加深错误印象, 适得其反。

五.预设层级, 关注学困生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层级, 教学内容上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任务的难度。难度太小, 容易缺乏挑战性, 会使优秀学生失去兴趣;难度太大, 容易挫伤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意给学困生创造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方法上小组合作, 帮扶结对, 使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难易分工, 让学困生体验在集体中的价值, 增强他的自信心。课堂巩固时采用“优生领路, 中等生接力, 学困生模仿”的方式, 给学困生学习的榜样和更多的时间。在板演时检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复。

六.立足课堂, 拓展大空间

打造初中灵动的政治课堂 篇7

一、提问———激发灵动

当学生思维圄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 提问是拨开疑云的阳光: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提问是顺利通向彼岸的桥梁;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 提问是大海中的导航灯;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 提问是轻轻敲响的小警钟;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 提问是引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适时适机适度地提问是激发灵动的源泉。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 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 这时设疑提间, 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间, 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 选择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旺盛的时候实施, 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 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 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 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 以便查漏补缺, 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 一举两得。

二、思维———培植灵动

有句很时髦的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是一棵芦苇, 讲出人在大自然面前却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和脆弱:然而因为人会“思想”所以即使被自然摧毁依然高贵, 因为他能坦然地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大自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是思想者中的思想者。所以,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独立思考, 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J'政治课堂上, 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表达的机会, 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 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 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的倾听, 适时的点拨, 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例如, 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的一段对话:儿子:“老爸, 我同学家装新居时都买了背投电视、笔记本电脑和进口音响, 还称之为‘新居新气象’, 咱家也去买吧。”爸爸:“好, 儿子, 你放心, 咱家也有这打算。”妈妈:“我看你们父子俩头脑发热了吧, 这房子的贷款还有十万呢?不用还啦?”儿子:“啊?还欠这么多钱啊!”并且请学生出来表演这段对话。紧接着, 我就提出问题:儿子的话体现了一种什么消费心理?假如你是这位“儿子”你会怎么做?攀比心理在中学生中蔓延, 我借助学生身边的对话, 从学生内心出发, 引出课本中种种消费心理的理论知识, 并由学生自发地得出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下会有何严重后果和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三、交流———彰显灵动

交流的前提是个体成员是否存在差异, 没有差异就不用交流, 也无法交流。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适当指导, 引发矛盾冲突。一方面可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 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从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主走而引发他们产生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时马上质疑或迫间, 让学生说清自己的设想和方法.也可茧励学生用举反倒等方注来丘驳他人的观点。

如专题《奥巴马新政》的教学片段:事先让学生就奥巴马新政的内容自己写一篇小论文, 主题围绕奥巴马新政最后走向成功还是失败进行, 课堂将学生分成两A小组, 展开辩论。

师:为应付金恩危机的冲击,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效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思考:奥巴马新政最终是走向成功还是失败?

组 (1) 代表:我认为是成功的。在经济增长滞缓时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奥巴马玫府通过财政赤字剌激经济增长, 能够有效的缓解金融危机, 从而最终走向成功。

组 (2) 代表:我认为不可能走向成功, 因为罗斯福新政的例证摆在这里, 罗斯福新政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剌激积极发展的方针为美国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奥巴马走了与罗斯福相似的-条路, 所以我认为他最终不可能走向成功。

师:两个人的说法都很有道理, 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如果是当选美国总统, 面对金融危机, 你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积极参与, 都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整节课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我惊叹于学生奇妙的思考, 与学生品味着探索的乐趣, 享受甘甜的收获, 也一起生长智慧。

上面的片段中, 教师的几次质疑与追问以及鼓励学生展开辩论的做法,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不断深入思考, 不断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 无形之中, 学生的话茬打开了, 变得能说会道了, 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政治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灵动”, 充满灵动的政治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灵动的政治课堂, 只会淡化感悟、禁锢想象, 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灵动的政治课堂, 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 没有灵动, 我们的政治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 并逐渐干涸。

打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8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究性、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社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实,学生不乏创造力,教师需要做的是启发引导,是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在绘画实践中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跳出思维的局限,跳出书本或是教师示范作品的模式,巧妙构思,通过自己的作品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和升华现实生活。

学生能不能在动手实践中画出新颖的作品,是否能在书本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常常是判断美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达到课堂成功的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明确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不是裁判和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应明确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的成长。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认知发展、智力发展等方面并没有完善,虽能独立观察事物但随机性很明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此时,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引,通过多样化的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

一、通过课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是视觉艺术,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效果来呈现美术作品的整体和细节调整,对偏向于形象性思维的小学生而言,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观看、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闸门进行想象、发散和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使学生通过观看、观察对与作品相关的生活情境和身边的事物产生美好的回忆或联想。其次,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同龄孩子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最好是不同表现手法和绘画形式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发散思维,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自信心,萌发创作的冲动。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各种可能,特别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那些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场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通过发散想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这样,在学生自我创作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能有效达成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任何课堂教学环节的设定都有其目标性,激励机制的应用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适时地实施激励机制是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创造性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萌芽,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继续保持,大胆创作;对学生创作过程要随时观察,对学生的创作情况要及时进行反馈和反应,防止学生因模仿抄袭和不求深入的“惰性”而影响了作品的创作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需要现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课堂激励机制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否则就会让激励机制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课堂奖励机制的设定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独有的个性特点和创作能力进行鼓励,比如色彩的使用有自己的特色、构图非常大胆、选题新颖不流于俗套等。这种激励的方式能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达到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对于小组合作的创作活动,教师则要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鼓励,要更多地着眼于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激励机制,才能有的放矢,凸显学生创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也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不管是班级中的少数优等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或者是各方面都不够积极努力的后进生,我们都要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来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的目的。这种激励性引导的机制需要教师能及时在教学课堂上找出有创意的点子。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准确指出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点子。

三、通过发散性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提问除了语言或文字必要的规范性、准确性之外,更要讲究艺术性。

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千百种,但怎样的问题才能起到激发学生想象力,达到触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是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的。在发散性、开放性和集中性问题的选择上,可以说教师应该要更偏重于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提问。只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提问才能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才能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的、发散性的问题非常重要。对于美术创作来说,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多从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材质选择等方面考虑。如对于圆形的联想,大部分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气球或者是太阳。教师如果在学生进行创作前提问:“你们觉得能对圆形进行添加或者变形吗?”教师这个问题的适时的引导,能及时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等方面产生广泛的联想,从而让无限的可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说圆可以是一张笑脸、一汪湖水、一个灯泡或者是一个蜗牛背上的壳等等。可以说这样的问题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学生思想一时被禁锢,教师可以适当的举例后再抛出问题,如“春天有哪些色彩呢?在老师眼里的春天是紫色的,因为紫罗兰是紫色的;美丽的晚霞也是紫色的。那你眼里的春天都有哪些色彩呢?”简单的举例后再把问题抛回给学生,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是多姿多彩的。

打造历史灵动课堂 篇9

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 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惟有师生平等, 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 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善于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 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 去理解、掌握, 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 在教学“相似图形”时, 我用事例引入:某同学荣幸被评为重庆“十佳好少年”, 现要求其上交两张1寸近照填表用, 一张2寸近照用作办证用, 一张5寸近照贴光荣榜用。该同学准备去相馆每种相片照张相?你认为呢?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高潮, 他们跃跃欲试, 毕竟又有生活中的实践经验, 从而帮助同学想到办法, 为本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充分给学生树立信心, 让学生敢于提问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 试图启发学生提问, 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教学气氛过于严肃, 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 不敢提问; (2) 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 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 所以, 干脆不问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 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能够积极思维, 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提问,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让学生敢于提问, 乐于提问。

四、数学教师语言要幽默, 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 学生就会感到快乐, 沟通也就顺畅。幽默的语言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扣住学生的心弦, 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 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因此, 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 我在上《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看了动画片《龟兔赛跑》, 然后, 在“乌龟快到山顶了, 兔子追上去已经来不及了。”时停止, 说:“同学们, 闭上眼睛,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看到了什么结果?”让学生想象结果, 估计可能性。正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说自己想象的结果时, 我对学生们的想象力大加称赞。这时, 引入正题——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 可能性还有大有小。这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了。幽默的教学语言, 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 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 促使学生深入思索, 悟出“笑外之音”, 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五、运用合理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心悦诚服

创设有效情境打造灵动课堂 篇10

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灵动课堂数学情境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教学内容所涉及或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满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开发小学生智力。引导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有独立人格、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敢于标新立异的数学人才。下面就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有效情境,构建活力课堂

1.情境导入,兴趣盎然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源。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新课,会是学生如临春风,智慧大门顿开,创新火花迸射。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早都认识10了,可教材上还是要学习这个知识点,教师就要想办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听教师讲课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教师简单地在键盘上敲击数字,屏幕上出现了数字0,接着有跳出1、2、3、4、5、6、7、8、9,教师说:9说自己是最大的数字,瞧不起0,1立即出来打抱不平,说:“加入我和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啦。”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教师操作键盘,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相信1说的话么?”屏幕闪烁,1和0立刻站在一起了,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引入新课:“10的认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对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数学知识,做到了寓教于乐。

2.设疑探究,焕发活力

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心脏,探索是小学数学的生命线。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设疑导入能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鼓励学生的情绪,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以“山羊伯伯过生日’为主题创设情境,山羊伯伯生日过生日啦,小动物都来祝贺。你们能说一说今天来每一种动物都有多少吗?小动物还给山羊伯伯带来了好多礼物呢,你们能按照颜色不同的把鲜花进行分类统计么?山羊伯伯也特别开心,要为各位来宾准备了苹果、香蕉、橘子、草莓等水果,可是它不知道每种水果要买多少,怎么办呢?学生说一项一项统计吧。通过绘声绘色的情境导入,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打造灵动课堂,凸显数学本质

1.运用游戏,乐学不倦

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机密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与游戏之中。数学和游戏是密切相关的,游戏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魅力。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会乐此不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一课时,教师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教师给每一个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教师将游戏规则告诉大家: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是你好朋友!”的歌聲响起时,学生就开始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时,两个小朋友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手拉手站在一起。孩子们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找朋友,在游戏中陶冶了情操,受得了礼貌教育。学生很快就记住了10以内数的组成,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2.联系生活,探真数学

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育着数学知识。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学生数学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带同学们去“课堂超市”逛一逛,让明明到“商店”买一只1.9元的钢笔,买一把小刀0.5元,他给“售货员”3元钱够么?“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钱?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每种学习用品的单价,还能明确以元为单位相加的加法(1.9+0.5)计算方法,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及时追问: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么?把元改写成角(19角+5角),找回多少钱怎么算呢?小组合作讨论算法,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后得出结论:小数加减法就是要按整数加减法的算法来计算,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实现了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银弟,姚展仪.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382.

巧用歌曲打造灵动的思品课堂 篇11

一、用歌曲营造课前氛围

上课前一、二分钟, 打开课件, 音乐响起, 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 多媒体播放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优美图片、动情的朗诵, 或是老师温馨的提示语……学生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 课间的躁动、上节课遇到难题的困窘、犯了错挨老师批评的难堪等都会被优美的旋律所代替, 轻松愉快而又神情专注地走进新的课堂。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第一课时, 选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伴着音乐, 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孩, 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而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下, 同学们的嬉闹平息了, 走进教室的同学脚步放轻了, 翻动课本、作业本的同学动作幅度变小了, 有的同学眼里甚至还闪动着泪花。就这样, 同学们在课前背景音乐的伴随下, 走进了课堂, 进入了角色。

二、用自己的歌声导入新课

利用歌曲导课, 是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我用歌曲导入课题, 从不播放歌曲录音, 而是自己唱, 我觉得这样更有感染力。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第一个专题《友情伴我同行》时, 采用卡拉OK的形式, 多媒体播放音乐, 出示歌词, 我把歌词的重点内容作了标识, 音乐响起, 我放声歌唱, 歌声落下响起的是一片掌声。“老师愿意做你们的朋友, 而且期盼着能成为你们永远的朋友, 不知道你们愿意吗?”学生们非常激动地高喊:“愿意。”“那么, 谁能帮老师把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反应积极, 有位学生主动跑上去, 写出了“让友谊天长地久”。多有创意的课题, 况且还是一首歌曲的名字。

三、巧用歌词, 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

我们一直追求“教师快乐地教, 学生快乐地学”, 在教学实践中, 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思品课中有些理论, 学生不好理解, 也不好记忆, 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降低记忆难度, 我就巧用歌词, 把要记忆的内容融进歌词里。如我教《让友谊之树常青》时, 就把交友的原则融进了歌曲《让我们做个朋友》的歌词里:“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让我们做个朋友, 平等、尊重、真诚, 关爱、帮助、宽容, 朋友间要讲原则, 友谊之树才能长青。”

简单明了, 易懂易记。再如我教九年级第二单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时, 就利用了歌曲《越来越好》的歌词:“房子大了, 电话小了, 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 收入高了, 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 价格活了, 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 水更清了, 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 家庭暖了, 生活越来越好;孩子高了, 懂事多了, 学习越来越好;朋友多了, 心相通了, 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 心气顺了, 日子越来越好。”通过歌词, 学生们体会到中国的发展, 不仅经济发展了, 而且文化教育也发展了,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民的文化素养、精神素质也提高了, 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巧用歌词,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了学生的记忆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机智选歌展示收获,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品课的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收获的环节, 叫收获平台, 设置要求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诗歌、名言、小故事、一首歌、一段话……) 来展示这节课的收获。学期刚开始时, 学生一般都用文本中出现的资料, 像课本中的名言、诗歌或者是文中的标题来说。随着歌曲积累的增多、教师思想情感引导的加深, 很多学生都学会了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所学。谈友情时, 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一首《思念》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说师爱,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和我手拉手》;爱家乡、爱亲人、爱国家, 学生们找到的歌曲更是丰富多彩。这样, 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思品知识, 而且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五、用歌曲情感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品德升华

歌曲是表达情感最直观的方式, 思品课的价值所在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对生命的尊重, 对父母、老师的挚爱, 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和热爱……讲到这些内容时, 总能想到与之相关的歌曲:《生活多美好》、《我爱我家》、《父亲》、《母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凝聚每份爱》、《爱的奉献》、《我爱你, 中国》、《五星红旗》……只要适合课堂内容, 信手拈来, 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震憾, 让学生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思想得以纯洁, 品德得以提高。

上一篇:单服务台下一篇: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