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课堂

2024-10-12

打造课堂(共12篇)

打造课堂 篇1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充电、加油,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反思,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除了不间断地读书外,还要在上课之前下足功夫,否则上一节无价值的课,提一堆无价值的问题,那就极大地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在教毕业班学生时,复习资料一大堆,练习卷像雪花一样往学生身上飞,别说一个学生要完成全部科目的所有卷子,就是让一个老师只完成他那一科目的所有卷子,也会很吃力。所以,要慎重筛选复习资料,正确把握中考方向,仔细捉摸中考题型,争取不做无用功,否则既累坏了老师,更苦坏了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有“火眼金睛”,洞察跟考试有关的一切事物。当然,仅老师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除了课前扎实备课外,还需要上课时灵活处理。有的老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前备什么上课就讲什么,应该是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调整,不可一味按照教案照搬照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有的问题讲到一半,学生就听懂了,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这时就可不讲了;有的问题老师自认为讲完了,可学生眉头的眉头依然紧锁,死盯着你不放,你就需要再讲一次,或换一种方式、角度去处理。有个别老师讲课时只死盯着教案或记在书上的知识点,完全不顾学生的表现与反应,不懂得“察颜观色”,严重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我们现在提倡的“快乐学习”,更接近于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心理学家曾说过,若想除掉一个孩子心田上的杂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其心田上种下一棵大树。学生这块心田,很多时候是空闲的或者是被杂草占据。老师就要在这块地里撒上兴趣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原动力。

心理学教授巴弗诺奥的《快乐学习法》一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调控课堂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热烈不等于吵闹,激情不等于放纵,要做到张弛有序,有度,有分寸。在学生情绪不好时,老师要善于处理,或讲一个小笑话,或出个脑筋急转弯,或猜一个字谜等让学生放松一下,再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初三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上复习课,老师又烦累,学生更烦更累。怎么办?经过摸索,我找到了这样一种办法。我准备一个空的粉笔盒,里面放上全班同学的名字或者学号(当然是把名字或学号写在一张一张的小小的卡片上)。老师提问知识点,会背过关的同学就有资格和权利在盒子里抽取任何一个卡片。老师要制订游戏规则,因为学生年龄还小,他没有全局或全班的意识,不是很清楚哪个同学在哪方面比较薄弱。还要有章法、有原则、有目的性,做得有技巧,讲方法,在同学面前不露痕迹。对于基础不好、比较差的同学,我有时私底下会告诉他们:明天语文课,我要提问你,你要做好准备,并向他透露题,让同学感到老师很“关照”他。这些同学自己也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威风一次,扬眉吐气一下,往往在课前都做足功夫,第二天来个“精彩亮相,华丽转身”,让其他同学大跌“眼镜”。这不仅激励了该同学自己,而且感染了其他同学,从而形成良性竞争和良性循环,成绩自然提高上去了。同学都很喜欢这种游戏的方式,包括原本比较差的同学,都说喜欢上语文课,都舍不得睡觉了。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会思维活跃,记忆快速,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在处于不良学习状态时,会表现为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对于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很轻松,但是收获却比平常人多一倍,又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老师。所以,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中考复习中,有40多首诗歌要默写过关,如果每默写一次,都要老师改的话,工作量实在是太大。(因为初三下学期,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考前都要默写一次。)我刚开始就让科代表和成绩好的同学改,结果是既浪费科代表和好同学的时间,又没有引起默写差同学的注意。怎么办呢?我忽然想起战争年代的两句话:“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于是,再上复习诗歌的课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默写,自己改卷,再和同学交换改卷,发现错字多的同学加“平时分”。尽管学生都是初三的大同学了,但孩子气还很重。平日里让他们自己找自己的错字,很马虎,敷衍了事,一听说是找同学的错,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很投入、很踊跃,一份古诗默写卷两个人四只眼睛一起改,就把所有的错都“挖”出来了。

把学生这块璞玉放在自己手中,用心雕琢成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一定会绽放出晶莹剔透的光彩。而用心打造出来的高效课堂也一定会博得同行的喝彩,同时也让自己为人师的教育人生更加精彩。

摘要:在学生不重视学习语文的情况下, 怎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一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只有做到以上方面,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享受愉快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愉快教育

打造课堂 篇2

作者姓名:刘淑怡作者单位: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71500

2013.04.0

5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淑怡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改革 高效课堂 关键作用

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高效课堂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

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提高课堂实效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 小学英语 兴趣

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设计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形成教学互动,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打造高效课堂。

一、优化导入,激发兴趣

有效的导入方法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与欲望,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与探究。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nit 4 Lesson 1 Bobby's house一课为例,导入本课学习主题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Today we'll learn about Bobby's house.”而是在进入故事之前先借助课件呈现4幅部分被遮盖的图片,通过问句“Whats this?”逐一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从而引出television \ sofa \ computer等词汇,它们是故事中出现的能体现房间特征的重要物件,在此加以复习热身,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适当的铺垫。紧接着出现的图片是house,教师让学生猜猜“Whose house is this?”,这个问题的提出,即刻激活了学生们的旧知,激起了他们交流的欲望。学生根据既往接触的人物,有的说是Ken's house,有的说是Ann's house,甚至有的说是teacher's house……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抛出一句“We are not sure.Let's knock on the door.”,然后,带着学生一起“敲门”。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敲门”的动作,进行探究活动,也借机帮助学生理解knock on the door的含义,同时引领学生边敲边说“Knock on the door.Dong,dong,dong(咚咚咚) ……”。师生几番努力下,“门”终于开了。当学生们看到慢慢开启的“门”,慢慢出现的Bobby,顿时惊奇万分,一起激动地大叫:“Wow,this is Bobby's house.”。这个导入的设计,借助媒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尝试生活化探究,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和参与,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学习,感受情趣,学习兴趣倍增。

二、创设问题,引导探究

创设问题情景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实效。而故事教学是每单元的教学主线,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测,思考和获知故事主线是故事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设计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北师大四年级下册Unit 10 Mockys store Lesson1 为例:本课时侧重对故事的理解,因此问题的设置、活动的设计,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我通过设置问题:Who will come to the store? What do they want?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故事,理解大意。当第一个问题在PPT上呈现时,我给学生一些人物上的猜的提示,Bobby? Ken? Lulu?...学生就迫不及待说出他们觉得最有可能的人物,可以看出他们对故事内容的期待。我让学生观察文本图片,检验答案,学生在认真观察后能准确地回答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索故事具体的内容的乐趣,兴趣使然,学生认真听、观察,最后能准确、清晰把握答案,理清故事主要内容。进而借助问题How to sell and buy the things?进入故事细节,逐图学习,深入了解语言运用环境。对学生的要求也从听、看到说、演,参与到故事中的角色来。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从学生能自主解决的,到借助动画情景理解,最后是深入故事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最后清晰地理解故事。

三、变革形式,合作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托小组合作的开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拓展创新思维,更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回避学习中比较具备挑战性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创造机会,将学习目标转化成一个个需要他们共同完成的小任务,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学生确实感受到一种收获和进步,增强学习情感,确实促进个体的发展。以北师大五年级上册Unit 2 I like Bobby Lesson 1 为例:在故事教授完毕,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扮演活动必须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能有效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一个场景,Ann Ken 在森林中遇到Bobby,但起初Bobby 没有认出他们。这个情景需要有四个角色,Ann、Ken、Bobby 以及一位旁白。我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根据组员掌握情况分配角色,练习对话。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能增加语言,丰富对话,掌握稍差的学生也同样可以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 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 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 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 从教师个性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 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 先抑后扬, 先导后放, 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 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 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 给人们享受, 此即目标;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 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 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 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 但机械对应, 逐条落实就不科学, 厚此薄彼, 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 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 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适当, 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 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 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 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 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 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 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 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 组织实施教学, 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 层层深入文章脉旨, 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 可以“中间开花”, 也可以“脱胎换骨”, 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 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 语文教学的成功, 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使学生学有动力, 习有兴趣, 读之有味, 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 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 认识更加理性, 解题更加灵活, 情感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深邃, 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 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 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 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 尤其是建立错题本, 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 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 也有利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但规矩太多, 也未必成方圆, 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 并做相应的实践, 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 (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中, 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 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 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 各组自选专题, 组长分工安排, 教师以组员身份加入研究小组, 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 讨论琢磨, 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 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 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 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 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 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 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 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 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 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 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 分组合作,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 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 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 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 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 学生兴味盎然, 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 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 紧紧围绕细节 (句子中的关键词) 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 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 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巧设课堂检测打造高效课堂 篇5

王冬凤

课堂检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检测内容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长时间的长短、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才能让课堂检测真正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却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今天,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课堂检测内容的设计

课堂检测是为了检查本节或本单元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和调节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内容。首先,教师应该通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再结合自身和本班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既要有对旧知识的巩固,又要有对当堂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有考查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又要有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内容;既要有统一要求的必做题,又要有适合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实际的选做题,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内容的设计要符合高考要求,题型具有代表性,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好我校组织编写的《导学练》,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详细具体的旧知检测题、预习自学题、合作探究题、课堂达标检测题、巩固练习题、章节(单元)测试题。旧知检测题要有针对性,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习自学题旨在帮助学生从轮廓上读懂所学知识;课堂检测题要突出重点知识,巩固练习题要具体,囊括教材内容,重在巩固所学内容;单元测试题注重综合拓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内容呈现形式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二、合理安排课堂检测的时间

课堂检测由于检测内容和检查对象的不同,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目和合理有效的检测时间,才能真正的达到检测效果,实现高效课堂。合理有效的课堂检测应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绝不仅仅是课前或最后几分

钟的事情,它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此,根据不同的检测目标及内容,我是这样来安排检测时间的:

1.课前旧知检测,主要是针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的检测,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以便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旧知检测时间不适宜太长,因此,一般用5、6分钟,突出重点即可。

2.课后达标检测

主要是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检测,检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检测的结果,调节课下作业的数量、内容及难易程度,为学生的课后辅导提供依据。这种检测也不宜时间太长,一般做几道选择题,用时5分钟左右。

3.课堂展示检测

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也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检测时间和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因此,课堂检测这个环也不能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要展示学习成果,这个环节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通过展示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这个过程比较长,一般用10—15分钟。

4.综合探究课。每一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探究,在上这种课型时,主要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查资料、讨论,然后以组为单位找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或让学生进行辩论,这种检测需要时间较长,一般用20—25分钟。

5.复习课。一般的教师上复习课,都是让学生自己背诵或写题,老师自己忙着写教案、做题,不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一堂课下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根本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

首先根据班上的小组数量把所要复习的内容全部用问题的形式列到黑板上,每组每人都要认真复习每一个问题,并限时记忆(25—30分钟),等课后的10—15分钟进行检测。为了检测每一问题的复习效果,我一般都采用抽签的形式,哪个组(个人)抽到哪一题写哪一题。

6.分层检测

针对优、中、差生进行分类检测,检测优、中、差生对近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区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便于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进行分类辅导。

7.单元检测

这是针对一单元或一个专题所学内容的检测。检测学生对本课或本专题所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检测一般用一节课的时间(40分钟)。通过课堂检测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根据检测结果调节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法,及时复习矫正,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二是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高考文综一共150分钟时间,平均每科50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题、做对题。

8.阶段性测试(连排课)

针对近一个月或几个月所学内容的检测,检测最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若效果不理想,就要对最近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复习,同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调整,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检测一般利用周末的连排课80—90分钟。

三、取有效的课堂检测形式

要想提高课堂检测的有效性,一定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才能乐学善思。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灵活的检测形式:

1.提问

提问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力求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可以采用反问的形式。提问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也有展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背写

背写主要是针对课本基础知识、又是高考常考的高频考点,通过课堂检测让学生记牢,这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还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规范学生答题、有序组织答案的好方法。

3.上黑板展示。

展示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大展示(以

小组为单位)、小展示(个人展示),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质。课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4.考试。

考试是学校教学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而在较短的课堂上进行检测,教室就要精心设计题目,主客观题比例适中。这种方法主要是课堂总结或单元总结,题量不易太大。我的做法是,模拟高考的题型和时间,考察重点知识,且要求学生限时做完,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做题的速度及准确率。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中更实用。

四、检测对象

(1)全体学生。

对三维目标中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察,应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采取背写、学生对子互查、考试等形式进行,且要统计检查结果,以便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和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

(2)部分学生。

在培优转查工作中,课堂检测的对象要明确,对重点知识和考察能力是,要重点检测优秀学生,而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题,要面向中等学生和后进生,即分层检测。但要讲究方法,不能让学生看出你的意图。也就是说,对优等生的检测,你不能直说让好学生回答,以免伤害其他学生。我的做法是:

①按时间选择检测对象,比如,今天是星期一(或4月1号等),我会说,今天不全背写(提问),而是让每一小组的一号回答问题(分组一般是按成绩结成对子)。

②为了了解不同程度学生对某一问题掌握的情况,我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根据学号确定检测对象。如:凡是学号和“1”有关的学生,把背写的本子或考试的试卷上交,老师要一一批改,以便掌握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是根据上课的具体时间确定检测对象。如:今天是元月3号周四上午第二节,那么可以检测第三组(3号)、第四(周四)组和第二组(第二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投机,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

高学生学习效率。但每一种具体方法都不能连续使用,要经常变动才有效。

五、检测结果

对课堂检测是否有效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检查,我在课堂检测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检查:

①学生自己结合课本进行批改,这样即可以验证自己学习的效果,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②小组成员对该。每小组成员都结成对子,对一些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的检测,可以让对子对改,查漏补缺、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③小组间互改。为避免学生相互作弊或打掩护,可以进行小组之间互改,最后由课代表评判,评出优劣进行表彰,给小组和学生加分。这样可以引起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④教师检查。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真实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可以亲自检测检测结果。检查时,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所学内容和检测对象,或全收全改,或部分抽查,只要能达到效果就可以。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预先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从教师个性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先抑后扬,先导后放,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给人们享受,此即目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但机械对应,逐条落实就不科学。厚此薄彼,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适当,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确定自主学习目标,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层层深入文章脉旨。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可以“中间开花”,也可以“脱胎换骨”,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语文教学的成功,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学有动力,习有兴趣,读之有味,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认识更加理性,解题更加灵活,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邃,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尤其是建立错题本,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也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术。但规矩太多,也未必成方圆,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并做相应的实践,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中,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各组自选专题,组长分工安排,教师以组员身份加人研究小组,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讨论琢磨,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分组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学生兴味盎然,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紧紧围绕细节(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营造课堂气氛,打造高效课堂 篇7

营造课堂气氛,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借助于各种手段。就教师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课堂的民主管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的阵地,所以课堂的民主管理对高效课堂的打造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的,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切入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性格、学识、经验诸方面的差异,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大胆泼辣,有的小心谨慎;有的主观武断,有的民主随和;有的简单粗暴,有的耐心细致;有的亲切热情,有的严肃冷漠。所有这些,我们不妨概括为三种类型:专制型、随意型、民主型。

专制型的主导方式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强制学生执行教师单方面的决定,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否则学生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主导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既害怕又反感,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的顺从是这种主导方式下最常见的学生行为,教与学脱节是这种主导方式的共同特点。与专制型主导方式相反的是随意型的主导方式,在这种主导方式下,教师采取的是一种被动的不介入的姿态,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允许学生随心所欲,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组织、无结构的放任自流状态,实际上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这两种主导方式都错误地理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无法谈及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民主型的主导方式同以上两种有着根本的区别,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都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能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因此,教师讲授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组织讨论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启发思考时,学生都能全神贯注。课堂里,听到的不是教师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看到的不是僵局和苦恼,而是师生之间心领神会的微笑,真正做到了民主和谐,其乐融融。

二、发挥课堂的情感管理,充分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一般来说,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则相对弱些,对那些与他们“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同学生扩大接触,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以至于亲密无间。教师的表扬,学生会以为是鼓励,教师的批评,学生会体会到爱护,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将化作学生求知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于表扬,学生会以为是哄骗;对于批评,学生则以为是整人,从而造成对抗情绪,破坏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绩效。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经历、成熟程度、认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有些课堂行为从教师的角度看,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则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总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情感,习惯于向学生提单方面的要求,动辄批评指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认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堂行为,随时都能从“假如我是学生”出发去思考和行动,做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具体一些。”如果教师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所谓“不良”的课堂行为多一份同情、理解,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必将有助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发挥学生自信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之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某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厚此薄彼,甚至对某些所谓后进生进行讽刺、挖苦以至侮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等于否定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尊重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期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而不是偏爱一部分,嫌弃一部分,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而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不公。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就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产生,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高效课堂气氛的形成。这一点已被无数的教学实践所证实。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其个性中找到其自信,通过其自信找到其发展的平台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高效课堂的气氛会得以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绩效会得以提高。

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分体现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

教师高尚的品德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上。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能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教师品德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正如列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关注课堂细节 打造灵动课堂 篇8

一、规划环节, 于无痕处见“匠心”

有效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 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标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构思时, 要规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与细节, 避免教学中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时, 进行了如下精彩设计。

学生通过做手势平行移动和在空中画圈运动复习旧知。接着, 教师出示下面的方格图 (如图1) , 图中有一个小红点, 要求学生将这个红点向上平移10厘米 (学生操作示意后, 教师在图中点出平移后的小红点) 。

而后, 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个小红点在刚才平移过程中行走的路线画出来, 最后得到一条线段 (如图2)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再将这条线段向右平移20厘米, 并思考这条线段可能会移到了什么位置。事实上, 这条线段的平移就像一把刷子在往右“刷”, 从左到右在方格图上“刷”出了一个占8个格子的长方形 (如图3) 。

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也在这个方格图上来“刷”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最后, 教师利用学生的原生态作品, 让其观察比较, 得出刚才刷出的三个长方形的面, 面和面相比, 有的面大, 有的面小。在学生动手操作、亲历感悟后, 自然揭示面积的意义。

不难发现, 新课伊始, 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平移与旋转, 从一个点入手, 通过平移, 得到一条线, 再通过线的移动, 得到一个面, 从一点、牵一线、构一面。同时, 紧紧抓住“闪”“移”“刷”这三个动作细节来构思新课导入, 尤其是“刷”的动作细节, 给了学生一个面的“定格”。该情境设计以操作为载体, 从形象直观的点、线、面, 有序递进, 使面积的引入显得自然流畅。而且, 平实的课堂也凸显出了亮点和优势,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给人耳目清新之感, 于无痕处见教师规划课堂环节的“匠心”。

二、舒展情节, 于细微处见“功力”

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若能捕捉细节, 抓住细节性的资源进行拓展舒展情节, 那么, 不但可以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也可以把握知识内核, 进行动态建构。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时,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容积是11.76立方分米, 爸爸用它包装一个体积是7.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题目一出现,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能装进!也有一些学生犹豫不决地说不一定能装下, 就在学生举棋不定时, 教师又出示了如下两道题:

题目1: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课本习题)

题目2: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3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为了便于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信息作了如下整理:

生:玻璃器皿1能装下。因为玻璃器皿1的体积是:25×16×18=7200 (立方厘米) =7.2立方分米。7.2立方分米<11.76立方分米。虽然玻璃器皿1的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容积, 但还不能确定一定能装进去, 我又计算包装盒的高: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 11760÷ (28×20) =21 (厘米) , 18厘米<21厘米。玻璃器皿的高小于包装盒的高, 所以完全能装进。

生:玻璃器皿2就不能装进去。通过计算我发现包装盒的高是21厘米, 而玻璃器皿2的高是23厘米, 所以不能装进去。

按照教材的要求, 教学内容已算完成,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进一步对这道习题的价值进行了挖掘。

师出示题目3: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9.52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 能否装进去?

为了便于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信息作了如下整理:

生:装不下。我是这样想的, 先考虑它们的体积:25×16×18=7200 (立方厘米) =7.2立方分米。7.2立方分米<9.52立方分米。再考虑它们的长、宽、高:9.52立方分米=9520立方厘米, 9520÷ (28×20) =17 (厘米) , 17厘米<18厘米。玻璃器皿的高大于包装盒的高, 所以装不进去。

师:他说得有理有据, 你们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 我认为能装得下。因为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摆放的位置, 它的长、宽、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 玻璃器皿的摆放位置发生变化, 那它的宽与高就会相互转换, 这样一来, 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就会都小于包装盒的长、宽、高, 那么就能装下了。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方法:把包装盒与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再一一对应比较, 如果包装盒的长、宽、高都比被装物体的长、宽、高的数据大, 就一定能装下, 否则就装不下。

一道看似平常的数学习题, 教师却没有拘泥于习题, 而是认真钻研教材, 在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能够不断舒展细节, 大胆重组, 二度开发, 创造性地使用了习题, 使习题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发挥。特别是后一种方法的介入, 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充分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打开心结, 于细心处见“关怀”

教学最需的时机在哪里?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 在学生的学习结果初步形成时, 在学生满足于当前的解法时, 在学生还不会欣赏他人的方法时。倘若教师能认真面对学生的错误, 珍视错误资源, 并认真分析每一个错误细节, 打开学生的心结, 那么, 在引发学生“观念冲突”、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同时, 也在无形中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耐心与关怀。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 列出了乘法算式:850×15。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进行尝试练习。反馈时, 呈现了四种算法 (如下图) :

讲评时,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四个竖式, 比较一下, 觉得哪个是正确的。先和同桌交流。接着, 针对全班学生共同认为错误的两种解法, 请板演同学先自己纠正, 不会的, 可以邀请一位好朋友上台讲解, 弄清楚了, 再做一遍。

最后, 集中讲评两种正确的解法。说说第三种和第四种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意见不一, 有的说0不参加运算好, 有的认为0参加运算好, 虽然列竖式时烦一点, 但最后不易忘记。

教师说两种方法都可以。接着, 出示书上的试一试:850×20。提出计算要求:谁做得又对又好?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方法的不同指名学生板演。通过比较, 学生马上发现:乘数末尾有0时, 0不参加运算比较好, 只是竖式计算结束后, 一定要检查一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 在积里要添上几个0。

让学生自主探索, 寻找路径, 在比较中发现, 在尝试中明理, 充分体验探索、受阻、突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抽象算法。教师的高明之处是能在总结环节上关注细节, 利用学生的作业资源, 抓住本质和关键, 适时进行引导, 打开学生心结, 使学生正确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和策略, 于细心处体现了教师的“关怀”。

四、放大细节, 于细小处见“风采”

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温度, 教师就必须将新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在新课的提升环节放大细节。同时, 教师要善于捕捉、顺应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 定格、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 进而由学生的一点闪光引发学生的全面闪光, 由一个学生的闪光引发全体学生的闪光。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 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师首先出示一道题:五 (1) 班有24人, 平均每人植树2棵;五 (2) 班有26人, 平均每人植树3棵, 问五 (1) 、五 (2) 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面对这一问题, 学生主要有两种解法: (1) (24×2+26×3) ÷ (24+26) ; (2) (2+3) ÷2。比较这两种方法, 当然第一种方法是对的, 但是第二种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 学生在这里运用的主要是移多补少的策略。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看到学生的方法合理成分后的尝试。

“2表示什么?”“2表示五 (1) 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换句话说五 (1) 班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都可以写成2。那么3呢?”“3表示五 (2) 班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 3也可以看作五 (2) 班26个同学每个人都植了3棵树。”这样, 就自然得到如下表格。

“同学们, 现在五 (1) 班和五 (2) 班同学一个对着一个, 一个帮助一个, 同学们帮帮看, 有什么发现?”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一帮一, 结果发现问题来了:五 (1) 班有24个同学, 而五 (2) 却有26个同学。那么, 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植树的棵数都变得一样多呢?

“把25号同学、26号同学多的再拿出来平均分给所有同学, 也就是 (3-2.5) ×2÷50, 这时每个人平均分得[2.5+ (3-2.5) ×2÷50]棵树。”

“老师, 这样太麻烦了, 不如把所有植树的棵数都加起来, 然后除以总人数。”

“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 (2+3) ÷2计算呢?”

由于有上面表格的直观演示, 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两部分人数一样多时, 平均数加起来除以平均数的份数是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策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教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能在学生不合理的回答中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合理成分, 并顺应、放大这部分内容, 这样不仅使全班同学同该生一道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 更重要的是, 引申合理成分、寻找闪光点的做法是让全体学生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成功的信心。

关注课堂细节, 彰显的是课堂研究取向的变化, 它带来的必然是学生更为深入、实际的思考。教师只有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素养, 才能够在课堂的寻常处, 敏锐地发现教育的契机, 进而酝酿出课堂上的精彩。

调整课堂角色打造生态课堂 篇9

感受着学生的灵动与热情, 体味着教学的神圣和精彩,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拒绝生态课堂生活对我们的“诱惑”!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扫往日沉闷的阴霾, 教师不能再充当课堂的主宰, 学生也不能再是无休止被填压的知识“容器”, 让课堂教学生态化进行, 让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 成为师生共生、共振、共赢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生态课堂更应张显学生这一主体, 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 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

1. 学生是生态课堂亲历者与感悟者。

生态课堂的首要任务, 是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获取、整理和吸收相关信息, 让他们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自己选择信息、判断信息, 反复地进行思维加工, 自己“生产”知识, 逐步达到对所获信息详细、深入地理解。

2.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展示者与合作者。

生态课堂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思考, 学会控制。同时生态课堂也提供了学生仿效、习得、内化、锻炼的舞台, 为学生个体充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也为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

二、以老师为主导打造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注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人人参与活动, 在实践中、娱乐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获取、展示、分享。教师走进学生之中, 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

1.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生态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组织丰富的信息与资源, 尽量让学生多吸收, 多掌握, 多积累, 丰富内蕴, 为外化展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求教师的“精选知识”, 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更要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特点。

生态课堂的中心是学生, 这毋庸置疑, 但教师也不能一切唯学生是从、教师围着学生团团转。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在生态课堂中, 时常会出现冷场、卡壳、脱轨讨论、时间失控等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设计主题;点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确想要学习什么和表现什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表现内容和恰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挖掘课程资源;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心理心态。

2.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期盼着对其课堂表现的肯定, 因此恰当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生态课堂的效能。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展示平台,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充分展示个体或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 使学生个体创新意愿得到展示, 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不失时宜地点拨, 通过师生、生生多向多途径的评价, 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 能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生态的课堂是建立一种动态的课堂的平衡关系, 一种师生、生生、生与知识之间构建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 我们要调整课堂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生态之花长驻课堂!

打造精彩课堂赢得课堂精彩 篇10

一、打造精彩课堂,必须打造自己的教学思想

因为思想是第一位的,唯有思想,才能让课堂更精彩。没有自己主张的课,根本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教学思想滋养的课堂才最精彩。我们知道,课堂是教师思想的灵动,是学生思想的激活,是师生双方思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优美的舞蹈,是思想撞击激活之后绽放的一条条多彩的弧线构成的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只有思想才能启发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成就梦想,也只有思想才能打造精彩课堂。有了思想,课堂就有了源头活水,课堂就会泛起层层生命的涟漪,就会催生生命的活力。课堂,也因思想而新;因思想而实;因思想而壮。拥有教学思想,才拥有精彩课堂,因为课堂这块沃土,是教师的立身之根、生长的依赖。如果没有课堂,就没有教师教育教学愿望的实现;如果没有课堂,就没有了教育生命的开花和结果。一个没有思想的课堂,永远只能看见“地面”的风景。

二、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

剖析当今教学现状,尽管我们走在新课程的路上,在全力探索新课程的理念,但仍有不少人认为,课堂是属于教师的。不可否认,课堂离不开教师。但从全方位看,课堂既不专属于教师,也不专属于学生,它共同隶属于教师和学生。教师专横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占满课堂,教师只能坐山观虎,那必定是一盘散沙。所以,我们倡导教师不能专横课堂。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精心引导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收获。教师还必须走在课堂前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如果不能让自己“活”起来,先学生一步成长起来,先课堂一步优先起来,那么,也只能是备一堂课,然后重复几十年,这只能是苦了教师,害了学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学生,离不开课堂这片净土。因为课堂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走向未来的起点。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丰满成长与发展的羽翼;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武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增强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取成功与成才的机遇与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阵地,是学生提升能力的殿堂,是学生生命得以体现和精神得以成长的乐园。所以,有了课堂中的学生,打造精彩课堂才有了一定基础。

三、精彩课堂不需要修饰

精彩课堂,不需要雕琢,不需要修饰,一切讲求朴实和有用, 以学生为出发点,重引导的朴实;教材是载体,重开发的朴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中学生之法贵在朴实;课堂无须修饰,简单才能彰显朴实。朴实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才是有用的。朴实,才有创新的空间,也才有创新的结果。一个没有关注基础,没有创新的课堂,是不可能精彩的。只有朴实的课堂,才能使课堂更茁壮,更具活力,使学生充满生命力。朴实的课堂,就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前行的动力。课堂精彩不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的课堂才更精彩。

四、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地方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王老师所说好课三境界,实是教师对课堂的追求。追求无极限,成长才始终如溪流一般奋勇向前。“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一个“在”字,按王老师的话说,便是“身在”“意在”“思在”,也只有三者皆“在”,那么,才能进入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可以说,“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这样的课堂,看不出课在哪里,也看不出人在哪里,生命已融入其中。达到第三重境界,在我们的课堂中,师生与课已是物我两忘,生命和灵魂已经成为课堂的亮丽风景。

五、精彩课堂是用教材教

精彩课堂,不能忘记师生亲历课堂智慧探险的载体———教材,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教材,它永远需要我们在切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启迪,否则,教材反而会成为我们课堂的绊脚石,贻误课堂。教师要能够充分地理解教材,创新地运用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发展区的最佳结合点,集中教材的优势,突出教材在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上的价值。要想用教材教,教师必须做到“两个熟悉”:一是熟悉教材内容,一是熟悉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有哪些知识点和能力因素,难度、难点在什么地方等。教师其次要看学生是否具备所需的基础知识,对将要学习的问题是否有兴趣,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等。这“两个熟悉”是用教材教的依据。这两方面的情况决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在教材的处理上,还要注意突出教学的主体,突出教学的主体,就必须突出用教材教,就是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突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富有激情与挑战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精彩课堂,是一种常态,唯有成为常态,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精彩。课堂是一个智慧的“场”,精彩课堂,就是使“场”和谐,使师生时时有“在场”之感。

活跃课堂气氛 打造精彩课堂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11-0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吉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的先导和动力。如何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实施愉快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一、微笑教学,贯穿课堂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微笑是文明交往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和谐社会里快乐的音符,是真诚友爱的象征,是一种心理愉悦、良好修养和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地把微笑带进课堂,会给学生以无限的信任和理解,让学生感到巨大的热情和快乐;教师微笑着站在讲台上,会形成一种情感相通、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教师微笑着给学生解疑释惑,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会“亲其道而信其道”,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热身运动,良好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正课之前可以先采用“热身运动”的办法,创设一种能立即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导入情境,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体现学生的参与。可让学生谈亲身经历的事情,可启发学生回忆历史知识、经典成语、俗語、谚语、诗歌,还可设计反映现实的幽默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漫画等,以便能使学生从课间身体活动迅速转移到课堂思维活动上来,随着情境的导入,精神也会逐步集中,并在开心、舒畅、兴奋的状态中思考老师今天这节课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知识。

三、吃透教材,灵活处理

教师要想把政治课上活,就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吃透教材,把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就是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实际,适当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难偏旧的内容,教师可讲可删除,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简单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时要及时补充新材料、新观点。对于课本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彩图”等,可适当做点到为止处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颠倒教学内容次序。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本地实际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制定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

四、时事热点,点缀课堂

思想政治课以生活为基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现实时事热点、用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身边的生活事件对课文内容加以阐述,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这也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适当地通过看《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阅读《新华日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网浏览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站,来了解国家大事,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一些观点。

五、开启活动,互动课堂

新课程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提高主动学习发展的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探究性情境为载体,通过建构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以及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真正达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的教学效果。

1.营造思考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幅山水画,若留有“疏可走马”的空白,反而会起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是绘画艺术中的“布白”。课堂教学中的“布白”实际上是一种“有序变化”,是教学节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教师在大半节课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分析后,戛然而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味思考时间。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本节所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思考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导火线,那么问题就是创新的先导,思维的起点。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思想的产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主动探究,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逐步养成质疑习惯,这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科学平台。

3.创造经典意境,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教师可以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运用教学艺术,结合所学内容,精心选取一些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精彩段落,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时空,以有限展现无限。同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操作,既能使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又能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意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评价能力。

六、设计作业环节,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要结束时,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传统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采用单纯用纸笔的标准化题目形式,这实际上易造成学生流于形式、机械操作、应付了事。政治课教师设计作业环节可以变单一为多样、课后为课堂,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心态对作业进行创新操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小组问答、代表演讲、小组辩论等,体现多样性、即时性、合作性。可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

激发课堂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那么如何让学生保持课堂兴趣?我也在进行着各种尝试。

一、新鲜的课堂有活力

为了提高课堂的多样性体现英语语言交际的作用,现在的英语课堂早已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型课堂。表演,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一开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往往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活动似乎也成了上课的一种模式,渐渐的学生对这些活动也失去了兴趣,课堂还是回到原来零的状态。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往往是很感兴趣的,而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转而成为一种模式以后,学生的兴趣往往就下降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提高或者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的东西。因此,在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创新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自己也应该想想创新,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毕竟教无定法,在一节课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常常给学生们一些小惊喜有助于保持课堂活力。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1 friends时,以前常常用到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朋友,其他学生来猜,这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用多了,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没了兴趣。所以这次我尝试做个小小改变,让学生描述,由老师来猜,这样一来,老师就从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学生又立刻充满了兴趣。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竞争是行动的动力

学生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都是具有好胜心的。因此,在处理一些单调的课堂练习时,运用竞赛的方法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我尝试在课堂上运用这个办法,采取男女生竞赛的形式处理一些词汇练习,搭配练习,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一般都很好。

在报刊阅读课上,我采用课后阅读,以小组的形式每周由每个小组自己选定文章并公布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阅读准备,课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由我和全班同学共同作裁判,通过小组presentation,必答题和抢答题三个部分来决定哪个小组获得最终胜利。各个小组都想获胜,因此课后都会积极准备。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还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三、集体的力量无穷大

大多数学生由于多年来习惯使然,比较腼腆,课堂上个人活动以及pair work有时效果不尽人意。而小组活动人多力量大,学生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进行活动。我在课堂上常采用这种方式,尤其在初始年级的课堂教学上,尽管开始的时候一个小组里常常只有一两个学生是积极的,但他们会带动不积极的学生,哪怕开始这些学生只能在活动中说一两句话,担当微不足道的角色,只要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比以前自信许多,积极很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何况一组学生在一起,常常能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当然要让小组活动产生效果,关键还要老师做好细致的要求,一开始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每一次的活动,不能让任何学生成为“边缘”人物。

四、表演是学生天生的欲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一次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时候,不管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善于表达的,还是沉默寡言的同学都很认真地投入到准备的过程中。不管最后表演的结果如何,在认真准备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能有所收获。所以表演,尤其是自编自演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好方法。当然对表演还是需要对学生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完全放任。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且能够有收获,每一次表演我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而且不能够只是当个道具摆放在那里,必须有参与,有表演,有话可说。再内向,再腼腆,平时表现再不好的学生总会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这些她们都可以也乐于在表演中展示出来。其他同学也会纠正他们的错误,提供帮助,使大家表演得更好。

五、激励性评价提升自信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自信源于成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学生们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喜悦,有了这种正面情感态度的引导,学生们自然会提高积极主动性了。

上一篇:优化与实践下一篇: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