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课堂兴趣(精选11篇)
打造课堂兴趣 篇1
高效课堂中,学生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而且在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那么,怎样保持课堂的高效呢?方法可能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是否有兴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常常发现,刚开学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精神抖擞,精力充沛,课堂上积极踊跃,气氛活泼热烈。可是时间一久,学生的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了,老师提问的时候举手发言的同学少了,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困惑于这种现象。现在看来,一切的结症只在于两个字: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彰显得尤为明显。因为语言学习本身是一件有乐趣又有痛苦的事情,它少不了识记和背诵,这个过程往往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痛苦的,有了兴趣,这一切就会变得顺利的多。学习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那么如何让学生保持课堂兴趣?我也在进行着各种尝试。
一、新鲜的课堂有活力
为了提高课堂的多样性体现英语语言交际的作用,现在的英语课堂早已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型课堂。表演,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一开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往往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活动似乎也成了上课的一种模式,渐渐的学生对这些活动也失去了兴趣,课堂还是回到原来零的状态。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往往是很感兴趣的,而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转而成为一种模式以后,学生的兴趣往往就下降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提高或者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的东西。因此,在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创新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自己也应该想想创新,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毕竟教无定法,在一节课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常常给学生们一些小惊喜有助于保持课堂活力。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1 friends时,以前常常用到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朋友,其他学生来猜,这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用多了,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没了兴趣。所以这次我尝试做个小小改变,让学生描述,由老师来猜,这样一来,老师就从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学生又立刻充满了兴趣。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竞争是行动的动力
学生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都是具有好胜心的。因此,在处理一些单调的课堂练习时,运用竞赛的方法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我尝试在课堂上运用这个办法,采取男女生竞赛的形式处理一些词汇练习,搭配练习,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一般都很好。
在报刊阅读课上,我采用课后阅读,以小组的形式每周由每个小组自己选定文章并公布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阅读准备,课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由我和全班同学共同作裁判,通过小组presentation,必答题和抢答题三个部分来决定哪个小组获得最终胜利。各个小组都想获胜,因此课后都会积极准备。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还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三、集体的力量无穷大
大多数学生由于多年来习惯使然,比较腼腆,课堂上个人活动以及pair work有时效果不尽人意。而小组活动人多力量大,学生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进行活动。我在课堂上常采用这种方式,尤其在初始年级的课堂教学上,尽管开始的时候一个小组里常常只有一两个学生是积极的,但他们会带动不积极的学生,哪怕开始这些学生只能在活动中说一两句话,担当微不足道的角色,只要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比以前自信许多,积极很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何况一组学生在一起,常常能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当然要让小组活动产生效果,关键还要老师做好细致的要求,一开始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每一次的活动,不能让任何学生成为“边缘”人物。
四、表演是学生天生的欲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一次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时候,不管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善于表达的,还是沉默寡言的同学都很认真地投入到准备的过程中。不管最后表演的结果如何,在认真准备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能有所收获。所以表演,尤其是自编自演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好方法。当然对表演还是需要对学生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完全放任。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且能够有收获,每一次表演我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而且不能够只是当个道具摆放在那里,必须有参与,有表演,有话可说。再内向,再腼腆,平时表现再不好的学生总会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这些她们都可以也乐于在表演中展示出来。其他同学也会纠正他们的错误,提供帮助,使大家表演得更好。
五、激励性评价提升自信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自信源于成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学生们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喜悦,有了这种正面情感态度的引导,学生们自然会提高积极主动性了。
课准备的再好再细致,学生不愿意学也是在做无用功。反之,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高了,学习效率高了,高效课堂才能水到渠成。
打造课堂兴趣 篇2
吴家山第五小学胡胜萍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显得枯燥无味。要使学生喜爱数学,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呢?通过长期实践,我觉得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关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关键词:创设真实性的、思考性的、多向性的、时效性的、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课改以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探索,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走“近”学生,凸显“趣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创设真实性的有效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其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学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时调查兴趣小组学习人数的情况,得出:学画画的有15人,学跳舞的有9人,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请问:“学画画和跳舞的共有多少人?”立足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比较,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虽然没有绚丽多姿的动画画面,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真实。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准确地找到3个人的位置,理解了集合图的交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设计了小朋友帮妈妈买盐,怎样拿1元钱的问题情境。师问:如果是你,你该怎样拿钱?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讨论交流,最后动手操作。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不仅自然引入新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还让其体验了人民币的兑换过程,感受了生活的数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思考性的有效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课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又如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
时,教师先出示“1、10、100”三个数,你能想办法让它们相等吗?学生疑惑不解,议论纷纷。讨论中得出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用同一个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这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最后出现“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师又问:“比较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这种问题情境,虽然生活味变淡了,但学生已被这其中的数学魅力所吸引,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是呀,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我们教师让数学本身散发出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低层次的简单重复提升到高层次的数学活动,不正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吗?
其次“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三、创设多向性的有效情境
情境创设正逐渐向多向性发展。我们的专家同仁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新教材主题图的呈现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多向性。例如:人教版教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是“公园一角”:卖气球的、卖风车的、猜字谜的、套圈活动等等。任何一项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部分都隐藏着数学问题,能让学生“入境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选择一部分内容解决新知后,我们还可以把其他部分作为巩固应用,实施情境再利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拓展应用三位一体的情境在新教材中比
比皆是。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考。如:一位教师在借班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你已学过哪些类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能说说它们是怎样算的吗?”这样的情境既让借班的老师了解到该班的学习起点,又让学生能通过复习口算,架起新旧知识的转换桥梁,同时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有机结合起来。多向性的情境,会让我们有限的40分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数学教学之乐。
四、创设时效性的有效情境
任何情境的创设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过于复杂,过于渲染的教学情境中,较多的非数学知识的干扰会使课堂出现“非数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创设情境要简洁,注重提高时效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创设了一个“玩魔方”的游戏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不同的面”、“相同的面”、“同一平面”这些很难用语言来让学生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如:怎样玩魔方?针对这种可能性,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设问:“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平面上吗?”“谁来说说黑色方块都在哪一个面上?”紧扣核心问题,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感知和初步理解“同一平面”上来,有效地排除干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
获得成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调动外部各种诱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使之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到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书角、五角星、三角形、四角钱”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语文课的内容了,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区别,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且兴趣盎然。总之,创设富含趣味性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几个课例无一不充斥着趣味,只需教师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的、乐学的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建议要注意以上五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发展,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用新奇的导入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播放蚊子吸血的视频。视频代替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视频更有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学生一下子被这个视频吸引了,很专注地看蚊子吸血的过程,目睹蚊子的小小口器插入人的皮肤的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蚊子的口器很容易插入人的皮肤,这是因为蚊子口器的力很大的缘故对吗?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下了产生兴趣,显得很兴奋。然后使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图片,学生对图片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常见的气功表演(如“心口碎大石”):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一情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人被锤打怎能不受伤?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气功师身上不压石板,而让大铁锤直接打击其胸腹,气功师会受伤吗?学生觉得很神奇,很想知道答案,自然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学生对实验都是感兴趣的,有条件的实验都要让学生去做,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去观察、分析、总结。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复杂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也得到陶冶,不断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实现高效课堂。这节课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用两只手的中指分别压笔的两端的实验。先设计有关问题让学生猜想回答:用两个手指用力向中间压一直铅笔,两个手指的受到的压力有什么不同?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压力越大,两只手指疼痛又有什么不同?回答完后让学生动手做,然后把实验结果和你的猜想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反过来,不同的压力作用在同样的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个小实验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感性体会,更好理解压力和压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为完成下一个实验作好准备,为学好压强打下基础。
合作学习。计算题比较枯燥,较多的学生不感兴趣,也比较害怕。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有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后,我特意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一芭蕾舞演员体重为480N,她跳舞时脚尖与地的接触面积为10cm2。一头大象重为60000N,它站立时每只脚掌与地的接触面积为600cm2。两者对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哪个大?哪个压强大?学生看了这道后,有部分学生马上就回答大象对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大,理由是大象很重。老师不急于回答,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计算两者对地的压强。通过计算结果发现芭蕾舞演员对地的压强较大,也即对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较大。较多的学生表现得很惊奇之后转为会意的微笑,加深了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要看压力的大小,还要看受力面积的大小。三、应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拓展兴趣面
图片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感兴趣的,除了课本的图片外,还要适当增加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有关图片。将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有关物理现象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学好物理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物理很有用,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而更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应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生产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图片,如菜刀、沙发、压路机、大货车的车轮、坦克的履带等,小组讨论归纳回答哪些是增大压强的例子,哪些是减小压强的例子,分别各用了什么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后,接下来让学生列举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还要说明其中的方法,同时老师补充一些例子,并图文并茂加以说明。在小组讨论 和列举例子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饱满,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回答。最后回顾课前引入的几个现象,经过了压强的学习较多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其中的道理。
用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篇4
有一次,他搬梯子去阁楼上取物品。可快到顶点时,因思想不集中,摔了下来。可他没有停止思考物理问题,也没有顾上疼痛的下肢,而是一瘸一拐地爬起来兴奋地记下来:当一个物体失去重心的时候,总会沿着最短的距离落下来。多年如一日,一个专利局的普通员工,最后变成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这名员工,就是改变了世界命运的爱因斯坦。有人统计过,仅1905年,他发表的物理论文、论著,就有500项够诺贝尔奖。
从爱因斯坦身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有了兴趣才能实现高效,兴趣是最高效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从兴趣抓起,激发、培养持久的兴趣,方能彰显高效真谛。
一、课堂之外显真功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想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者来说,课堂之外的高效基本功不可不练。笔者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当代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功夫:
1. 有一副好口才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所教学科教师的喜欢,会迁移到所教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得先从喜欢语文教师做起。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一副好口才,征服孩子怕学、厌学语文的心理,给孩子学习语文注射多支强心剂,让孩子不得不喜欢你,才有可能喜欢语文。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要为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每接一个新班,我总要开门见山对孩子们说:“我们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中国孩子最容易学好的一门功课。”这样的引导孩子还可能不信服,因为多年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告诉他们,学习语文一定不是像老师说的如此简单。于是我当场证明:认识我吗?弓长张就是我的姓,小巧玲珑,思维敏捷就是我的名字。知道我叫什么吗?——张小敏(然后告知学生,老师的介绍就是语文)。你们也能介绍一下自己吗?这些会让孩子在无意中发现:原来语文如此美丽!原来语文如此有趣!原来学语文如此简单!
2. 当幽默大师
当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是最容易引起别人好感的润滑剂。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这样的素质,学生就会在一片笑声中心领神会,更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到妙不可言,从内心上激发动力。每一节课都有可能是孩子期待的心灵大餐,孩子们怎会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怎会不喜欢语文?相反,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整天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一口庄严的语言,一副冷漠的态度,就很难激起孩子学语文的兴趣。
3. 做沟通高手
当今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有效的沟通更是我们教育的专业化手段。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具备这一素质,如果一名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对象,心里想着什么,企盼什么,不能互动沟通,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照本宣科,就很难赢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会使学生丧失学好语文的信心。所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包括生活现象和语文知识沟通,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双基的沟通,语言技巧和解决生活的难题的沟通等,这都是沟通的范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揣摩和掌握。
4. 驾驭先进技术
随着社会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人类文明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而我们教师正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理所当然应该站在各种文化的最前端,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先进性”的素质。
首先要有先进性的理念,对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全部认为是洪水猛兽。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可接受性”。如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我就引导孩子在班里开展“歌词欣赏”活动,让孩子们在边唱边学的活动中明白:一首好歌必定是一首好词。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其次先进性指的是人类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快速记忆法、快速阅读法、快乐作文、演写练作文模式等等。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无疑为学生学习语文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孩子们任意驰骋在语文的领地。所有的这些先进性教育技术,正是小学语文教师必修的专业技巧,也是语文教师走在文化最前端的保障。
当然,一名教师要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毅力,更多的是爱心与耐心。
二、课内激趣显魅力
语文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莫过于课堂,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能把兴趣贯穿到语文课堂实践中,就能赢得孩子的心灵,如果课堂妙趣横生、智慧锐意,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青睐。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呢?
1. 以“材”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选编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有许多文章充满了趣味。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字里行间无不充满感动,不断敲打孩子的心灵,震撼人的灵魂。面对这一教材,教师不用太多的手段,只要让孩子们能入情入境地读,自然就能唤起学习兴趣。
2. 以“生”激趣
学生一旦学习兴趣浓厚,一些独特的见解将层出不穷。此时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契机,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如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很巧妙,我就称其为“李氏思维法”;小鹏在习作中出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就称其为“小鹏秘笈”等等。这些以学生姓或名来命名的方法,不仅鼓舞这些孩子继续努力,更鼓舞了其他孩子学习的兴趣。以“生”激趣,语文课堂才会趣味盎然,高潮迭起。
3. 以“言”激趣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要想一堂课让学生兴趣不减,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控课堂节奏和内容。此时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能用精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可能一堂课大半死气沉沉。如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在上到一半时,学生对朱自清的爱惜时间有了一定理解,但大部分学生已经疲劳,再让其读文本,肯定学得索然无味,于是我话锋一转:朱自清的时间是这样溜走的,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呢?他们的时间又是怎样溜走的呢?谁能把你所见所闻的时间白白溜走的事情谈谈?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出来。
4. 以“伸”激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也就是说生活中一切皆语文。语文教师要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的魅力无处不有。如我执教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时,学完课文后,我抓住课题的“和”字进行延伸:大家看将相和可以安邦平天下,其实“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生活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和”运用到家庭中,就是家和万事兴;运用到做买卖上,就是和气生财;运用到社会上,就是我们当今大力弘扬的,和谐社会;运用到国家,就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年代。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学习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则利,战则损;和为贵,忍为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这样的延伸,不仅让孩子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养起来的,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与孩子亲密无间地相处,更需要师生放眼生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培养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07-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
所谓乐知,自然是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故而,我认为: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为在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学生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学习语文。变“老师要我学”为“我想学,我喜欢学。”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会千方百计克服,并把学习语文当成乐事来做。也就是说,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爱语文学科,从而带动其他学习科目。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成绩自然也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促进各科学习,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从情感上培养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首要关键是语言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教师的语言则是凝结学生注意力的粘合剂。教师的表情、态度,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话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自始至终都要保持一种让人不舍离游的专注、和谐、充满情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而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形成自然的“师唱生随”。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知和善于实践的人,不要小看他们,更不能轻视他们。要把获取知识能力的优先权主动交给学生。教师一走上讲台就面带微笑,学生的心情就不会紧张;教师的语言亲切愉悦,学生就不会顾忌自己的回答對与错,他们就会勇跃参予,敢于竞争,课堂上的思维总是十分活跃,因此,教师得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力争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持亲切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大方自然的姿态,诚挚的眼神,用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导游”。
2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制约,在认知活动中,他们不仅受到自身思想的支配,同时还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兴趣情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 在激励评价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用鼓励、表扬的语言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学生的优秀一面,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并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还要理解他们,揣摸他们的不同心理和需求。并给予朋友般的关心和帮助。因为“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是需要老师的理解和肯定。.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随之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及时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就能使所有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品味班集体的温馨;体验学习语文的愉悦。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还应做到:
3.1 精心备课。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备不好课,磕磕绊绊,轻重失调,效率自然低。
3.2 上课要有激情。 老师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学生听不清,长期下来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老师的讲课成了催眠曲,自然课堂效率低下,成绩便很难提高。相反那些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的老师,成绩普遍好,原因就在于情绪感染人。
3.3 新课导入要简洁,开门见山,不要绕得太远。 有的老师上新课时,用大量的时间复习前面内容,甚至对前面内容展开讲解,等到讲新课时,时间所剩无几,还有的老师过分地设置情境,耽误很长时间。新课导入宜简不宜繁,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巧妙设计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不和学生保持语言、目光的交流,没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尽管你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学生跑神了,白搭!
3.5 加强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打闹、说话、看小说、玩手机,课堂效率不会高,遇到这种现象老师要及时管理;学生分组讨论时,同学们讨论起来刹不住车了,老师要及时叫停;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慢言慢语,也要及时叫停。
3.6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需要熟练应用多媒体。单一的教学手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以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点,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倡大家经常使用。
3.7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只有喜欢这位老师,才会爱听他的课,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也活跃。如果学生从心里厌烦你,你讲的再好,他也听不进去,课堂效率无从谈起。因此老师要注意仪表形象,要塑造良好的人格,要关爱学生,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让学生喜欢你,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3.8 上课不说题外话,紧紧围绕课堂主题讲。有的老师上课时讲的兴起,肆意发挥,谈了自己谈家庭,谈了家庭谈社会。跑题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9 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来说,这种氛围让他们精神放松,知道老师永远都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学生更愿意提问以及回答问题,不会感觉来自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压力,有安全感和受尊重感。老师要不断地给学生设置问题,不断地给学生传递期望,引领学生攻克疑难问题。
3.10 进行积极的教学和指导,不放任学生在很长时间内自己学习。如果课堂上老师在较长时间内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效率一定不会高了。老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
打造高效课堂, 激发数学兴趣 篇6
一、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刚学数学,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时间, 深下功夫,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 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却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 生动的比喻, 有趣的举例, 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起始阶段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学生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数学。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趣味性, 激发求知欲
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现实性和趣味性, 所以在教学中, 不能照本宣科生硬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 而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的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设计各种形式, 应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引出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 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如:低年级小朋友刚刚接触简单的图形, 我就要求小朋友们自己回家用纸折或者是画出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 并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些有趣的图片, 学生们都比较感兴趣, 也做的非常好, 我及时地对小朋友的操作过程及结果做出了评价, 趁机对他们进行鼓励, 他们对学习数学也就比较感兴趣了。由此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作用。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4.注重师生感情,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感情关系, 任何教学都注定要失败, 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 不讽刺挖苦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 沟通师生感情使之达到被学生当作可信赖的朋友。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小学生, 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2.教师授课时, 要有丰富的情感,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 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数学知识, 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 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情感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 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 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4.及时给与成功的鼓励。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决。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 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重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与适当的鼓励。对已获成功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他的想法吗?”“你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的兴趣高昂, 可以使兴趣持久。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真实、最强劲、最主要的部分。学生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 将会激情四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发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综合协调运用调动学习兴趣的技巧, 努力探索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使数学真正成为小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好的一门学科。
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以变引趣, 促进理解
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 创造并运用新颖的教学形式,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皇帝的新装》, 在教学时, 我选择了“人物模拟”的教学方法, 抛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身份代入, 真实大胆地说一说自己会怎么做以及原因是什么。 (1) 如果你是皇帝, 你回宫后第一件事是抓捕骗子还是抓捕那个孩子? (2) 如果你是一个大臣, 在前面几个大臣都说谎话的情况下, 你会怎么办? (3) 如果你是那个说真话的小孩, 但后来却遭到责骂惩罚,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们就此问题大胆表达, 各抒已见, 最后甚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于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比如对问题 (3) , 有的学生说他会学会保护自己不会再说真话, 如果说真话只会让自己受伤害, 为何要说真话。而有的同学则反驳说,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 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说假话, 最后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会被伤害, 无人会幸免。只有大家都敢于说真话, 社会才会是安全幸福的。课堂上争辩声此起彼伏, 气氛十分热烈。此时的我只需要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就可以了。这样的一节课, 效果着实让人惊喜, 学生不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对当今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以情激趣, 促进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个性化的体验,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去, 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验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我设计了“自导自演情景剧”这一环节, 让学生踊跃参与, 并说明理由, 然后加以改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学生在导演“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这一动作细节时, 就有不少的独特的设计:有学生把准备敲门的手轻轻地搭在门背上犹豫了许久, 才提起手来轻轻敲了敲门;有的学生让敲门的手在空中来回缩了好几次……可以说, 学生对人物感情的把握是到位的, 他们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让人叹服。
再如讲《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 我是这样引导的:“如果要你根据这首诗的情感氛围, 给它配一幅画, 你会画什么?”有的同学说他会画幅“骑牛图”, 图中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渡过浅浅的天河, 天河上溅起了清冽的水花, 整幅画面静谧安宁;有的同学说他会画幅“闲游图”, 图中的街市上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街边陈列着美丽珍奇的商品, 画面的中心是牛郎织女这一对恩爱夫妻手提灯笼, 在街市上闲逛。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更好地体味到了这首诗的情感意境, 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
三、以新生趣, 促进反思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它有力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 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 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 在阅读中思考 (1) 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2) 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在学习和评价中, 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 并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 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 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以读促趣, 促进审美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 有的文章特别适合朗读,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受文章的美, 激发他学习文本浓厚兴趣, 产生轻松愉悦的积极情绪。
比如《春》是一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因此,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 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去品味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情感之美。初读时, 让学生出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进一步营造学生的阅读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 进入最关键的品读, 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感和情感。多种形式的读, 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进行, 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调动, 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兴趣入手打造美术高效课堂 篇8
一、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以绘画教学为例, 绘画教学过程, 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利用绘画的魅力, 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乐画的境界。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 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 要指导儿童作画, 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并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青蛙》的画。画前, 我组织孩子们在课堂上列举青蛙的遭遇, 启发他们畅所欲言设想营救青蛙的一些办法, 再画下来。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青蛙被一个大人捏在手里要去上砧板了, 青蛙拼命地喊‘救命啊, 救命啊……’, 一群小朋友听见了马上围了过来, 要求这个大人放过这只青蛙, 孩子们的举动感动了这个大人, 只好将这只青蛙交给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给这只受惊吓的青蛙找来青虫、苍蝇、蚊子、蝗虫、蝼蛄、蚯蚓……”的画面。
另一儿童“异想天开”, 他知道青蛙只吃会动的东西, 他画了“一个小孩蹲在稻田边像钓鱼一样把虫子用绳子拴上喂它, 喂它时虫子要一跳一跳的, 还画了一只跳上去吃绳子上的小虫的青蛙”的画面。更有趣的是有个小孩画了一幅“在青绿的稻田边有好几个人把一个装了许多青蛙的大麻袋放倒, 麻袋上面帖了红纸, 写上‘救救人类的好朋友———青蛙’, 里面的青蛙一只一只蹦出来藏到稻田里去的”画面。真使人意想不到。
众所周知,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 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 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 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 对儿童说来, 正是奥妙所在。可见, 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 首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 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 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二、激励他们自我造型
探索实践告诉我: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 爱护童心, 让他们自我造型, 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 我启发以“爱国旗”为题。这时, 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要画升国旗的场面, 有的说要画做国旗的过程。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我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前不久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 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 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 我鼓励他进一步构想, 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 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我提示:像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只能作为你们降国旗、爱祖国的背景来画, 更进一步强调了你们这件事发生的地点是学校。而最美的地方应该是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的姿态及动作和表情, 应作为画面的主体, 孩子接受了我的意见, 画面上“除了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背景以外, 着重突出了“天上正下着大雨, 三个小朋友在呼叫, 奔跑, 解旗杆绳索, ”的主体, 并题名《下雨了》或《护国旗》, 这样主题也就突出了。
另外, 教者还要了解和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儿童崇拜英雄, 崇拜解放军, 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几个孩子骑着马, 一个举着红旗, 一个吹喇叭, 一个提着小木枪, 一个端起步枪瞄准, 另一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笛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 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 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 儿童力不能及, 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 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 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 而不是武断地改这改那, 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 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 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
在表现形式方面, 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 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 多观察, 多写生, 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不能单画一种画, 要让孩子广泛涉猎, 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 等等。经过多种实践, 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 要注意“留有余地”, 爱护他们的积极性, 保持他们精力旺盛, 画兴不衰, 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孩子画画, 比如画小孩, 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 这是一个头, 再画上嘴巴, 嘴巴很重要, 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 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 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 二横是手臂, 手掌不清楚, 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 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 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 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知形象, 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 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强迫接受, 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 减退画画的兴趣。而要善于引导, 适当指点并多多激励他们进行自我造型, 使他们既学会了相关绘画知识, 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还培养了创作想象力。
三、引领他们融入生活
教师要想方设法开拓孩子们的眼界, 引领他们融入到生活当中。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 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丰富孩子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次我带着学生们参观澧水河畔, 那儿环境清静, 一尘不染, 河两岸的沿河大道两边绿树成荫, 特别是宏伟的澧水大桥两头的绿草园里面, 既有各种美丽的花草, 更有人工剪成的花瓶形, 球形, 腰子篮……, 孩子们当即有了“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的感觉, 回到课堂, 他们立即创作了《美丽的澧水河畔》的画面, 画面反映的大自然十分形象逼真:有的画了清澈的澧水河两岸的沿河大堤的干净、宽敞、美观;有的画了宽阔的沿河大道上车水马龙, 道路两边的绿树遮蔽天日的景象;还有的画了桥头的绿草园里各种造型的树木和各种形状的绿草坪, 草坪四周都是芬芳四溢的花朵, 还有的在风景画中还添画了人物、动物的活动, 这样接触大自然, 融入社会生活的画面, 形象逼真。眼看着这一幅幅的画, 仿佛自己就在画中……
巧用兴趣, 打造快乐化学课堂 篇9
关键词:兴趣,化学课堂,快乐学习,高效教学
兴趣又可解释为兴致, 即由于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研究表明, 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全身心地投入, 很容易获得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效果。
化学课堂学习也是一样的, 只有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兴趣, 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致, 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也才会变得融洽、和谐、自主、轻松, 充满快乐, 快乐课堂是学生喜爱的、高效率的课堂。那么, 如何巧用兴趣来打造我们快乐的化学课堂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兴趣, 使学生想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要使学生一开始就想学习化学, 就要特别注重上好第一节课, 要注重挖掘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化学这门学科的无穷魅力。
我的第一节化学课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 我给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 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酸液写了“我喜欢化学课”几个字, 另外, 在一个浇花小水壶中放了些石蕊试液。开始表演了, 我拿出那张准备好的白纸先让学生看, “你们看好了, 这只是一张普通的白纸, 对吧?”学生点点头。“下面, 奇迹就会发生, 你们看好了!”然后, 我用小水壶轻轻地朝白纸上喷洒。白纸上立刻出现红色的“我喜欢化学课”几个字, 下面一片惊喜, 有的孩子甚至叫出了声, 真是太奇妙了!在我们看来, 如此简单的一个小实验, 但对于新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呀, 也许在他们的眼里, 化学不单单是一门功课, 更是一门艺术, 一门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艺术, 这里充满了无穷魅力。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才能使他们想学, 使他们“爱化学、学化学”到以后的“用化学”。
二、培养兴趣, 使学生思学
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中可巧设疑问, “学起于思”, 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参与,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如将Al Cl3溶液滴入Na OH溶液中和将Na OH溶液滴入Al 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将Na投入Cu 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了Cu (OH) 2蓝色沉淀。所以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让学生多思。
三、拓展兴趣, 使学生好学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只要你留心, 就可以用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许多你身边的小问题。
例如:金黄色的香蕉怎样来?大家知道, 香蕉是南方的特产, 它生性娇气, 很易腐烂, 而且生摘下来的香蕉又不会自动成熟, 这可怎么办呢?首先香蕉采摘时是生的, 香蕉皮还是青绿色, 体内的大量淀粉还未变成葡萄糖与果糖, 所以“身板”很硬朗, 碰碰撞撞也不在乎, 这样的香蕉便于长途运输。但这种香蕉味儿既涩嘴又不甜, 怎么办?这就用到了我们化学知识了, 人们把气体乙烯 (C2H4) 通入装香蕉的仓库内, 它会使香蕉体内的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强, 水溶性的鞣质凝固起来。同时, 果皮中的叶绿素销声匿迹, 青绿色的香蕉变得黄澄澄的, 惹人喜爱。果肉也变得柔软了, 还散发出一种芳香气味。香蕉成熟了!乙烯不仅能催熟香蕉, 同样还能催熟别的水果, 真是一种神奇的气体。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 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另外, 化学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喜好, 指导他们课下阅读相关书籍,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喜欢学习化学课, 也只有好学, 才能学好这门课。
四、巩固兴趣, 使学生乐学
化学课堂上, 有些理论枯燥无味, 我们要设法讲得生动、有趣一点。例如, 在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时, 我认为可借助比喻, 好比吃饭与吃的多少一样, 吃饱的不一定吃得多, 没吃饱的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 学生豁然开朗, 明白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而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的道理, 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 对巩固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有好处的。
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 这种需要在学生世界里, 则更为强烈。他们喜欢表现, 渴望得到别人, 特别是老师的肯定。作为化学老师, 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有时老师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微笑, 都能给学生极大的信心, 帮他们巩固强烈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
总之, 兴趣对于化学课堂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化学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巧妙地运用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对化学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探索, 共同打造快乐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崔雪娥.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有感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J], 2010-11.
[2]陈建荣.化学情景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 2007-06.
激发兴趣,打造活力地理课堂 篇10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经常混淆,学生学习往往没有兴趣。课堂教学要做到通俗易懂,简明生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如教学《东亚季风》时,可引用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使学生一下子记住其风向;而谚语“南方吹暖北方寒,东风多湿西风干”,充分概括了我国冬夏季风的性质。形象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调动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借助网络和多媒体,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制作 “地球运动”“水循环”的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兴趣高涨。
二、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辨别地理方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察太阳、树桩年轮及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学校的方向,并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个个踊跃参与,乐此不疲。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实地方向与指南针指向相符时,测量的距离与卷尺相差不多时,显得异常兴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再如讲《地球仪》一课,让学生用陀螺、硬币、乒乓球演示地轴的形成,并把学生带到操场,利用竿子在日光下的阴影测定出学校所在地的经线。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
三、联系生活提高兴趣
科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如“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涉及此知识点的还有“三圈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及风向判断”“气旋和反应旋”“洋流的运动”“河流两岸的冲刷”等。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混乱,学生学完一头雾水。但日常生活中流水的旋涡学生一定见过,还有我们当地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台风,这些都是此知识点的具体表现,结合这些内容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是学习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并由此归纳出“左右手判断方法”。
又如,在学习农业内容时,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让他们说出这些地区主要种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种类、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课外还收集一些农谚,并体会农谚所讲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再对比书上讲的其他地区农业种类和耕作制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这些身边的地理事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结合实际来学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引用资料培养兴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得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就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时,形象比较宇宙中的天体大小,对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明了;地球并非唯一有生物居住的星球,许多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进军,甚至其他星球;补充UFO和外星人探索的相关资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作出贡献。
地理知识内容覆盖面广泛,教学中由于内容和课时安排的关系,能够补充的材料有限,相关内容可以作为一种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完成,既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使他们在兴趣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延伸课堂放飞兴趣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如配合天文知识学习,组织学生观察星座,观看相关的天文影像, 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学习大气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培育持久的兴趣,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地理课外活动多种多样: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报纸杂志,观看相关电视节目; ②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进行科普讲座和宣传活动;③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地理小制作、知识竞赛或游园活动;④适时组织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撰写小论文;⑤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等等。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探求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学好地理,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激发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一、电教激趣, 耳目一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 图文结合, 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 例题:一个足球文具盒2元, 一把尺子3角, 付给售货员5元, 应找回多少元?学生读了题目之后一般对“付给、找回”不能理解, 但是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买卖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 再配上对话, 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吸引住。观看之前, 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就会明白“付给”就是拿给的意思, “找回”是阿姨还给小朋友的钱。最后转译成数学算式就简单了。
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竞赛激趣, 争先恐后
我们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如,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 教师设计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 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完成最快的小组加9分, 第二名加7分, 以此类推, 分别是加5分, 加3分, 然后同位互相批改, 每一位全做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2分, 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比赛不仅要比速度, 而且要比正确率, 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大量事实表明,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三、故事激趣, 妙语解珠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 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图图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 熊大带了5个苹果送图图。她连忙迎出来:“谢谢, 谢谢!”不一会儿, 熊二也来了, 送给图图4个苹果, 猴王毛毛也赶来了, 但她什么也没送, 还偷吃了3个苹果, 请小朋友们算算看, 图图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学习积极性可高了, 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 算出了结果:5+4=9, 9-3=6, 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 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 学习算术, 学生学得兴高采烈, 主动积极。
总之, 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操作激趣, 手脑并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贪玩,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还能使学生加深印象。如,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又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 让学生动手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为高效课堂,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 译.5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12.
[2][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3]吴良标.面对意外, 该“惊”还是“喜”.惠安教育, 2013 (04) .
【打造课堂兴趣】推荐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打造高效课堂11-09
打造课堂10-12
打造优质课堂06-18
打造幸福课堂09-01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10-21
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实小)07-10
诗意课堂的打造07-18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05-24
打造多元高效课堂05-28
打造历史精品课堂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