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课堂

2024-09-01

打造幸福课堂(共12篇)

打造幸福课堂 篇1

一、知情分离的概念阐述

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 (Neisser) 认为, 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 认知的对象是有关问题、资料等具体的信息, 认知的过程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等具体操作。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指对知识点、原理的理解、记忆、运用。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如相信、认可、愉快、喜欢、乐意、焦虑、痛苦、紧张、厌恶等。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指对所学的内容喜不喜欢、相不相信、值不值得学的心理态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知情统一能产生相互促进的和谐的心理状态, 使学习活动生机盎然, 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但是在高中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疑难:学生迫于学业评价和考试压力, 会努力记忆知识点、理顺知识体系、训练解题能力, 但就内心而言, 学生谈不上有多喜欢所学的内容, 甚至对部分知识和观点出现不认同、不相信的态度。这种状况可称之为教学中的“知情分离”, 即学生的学仅是一种认知活动, 较难形成积极、有效、长久的情感体验, 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主动理解, 把教育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知情分离”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观点的接受, 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克服“知情分离”的策略研究

(一) 一则实现知情统一的典型课例

现以2008年杭州市高中优质课评比中杭州第七中学林敏老师的“生命因你而精彩———价值与价值观”为例探寻克服“知情统一”的教学策略。

1.“感动我心”:寻找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教师引出话题:“哪些人和事物让你的生命变得美好?”学生围绕此话题, 进行谈话、交流、分享。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人和事,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归纳得出: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一起提炼得到哲学中“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

2.“思想碰撞”: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以“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的事迹 (播放视频) 为案例, 采用“实话实说”栏目形式, 学生谈对孟祥斌行为的看法, 围绕“很好很高尚”与“很傻很天真”话题展开辩论。得到结论:人的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通过观看视频“社会各界对孟祥斌的高度评价”, 分析“这说明了什么?”, 得到“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贡献”的结论。

3.“寻根究底”:触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是什么给了孟祥斌纵身一跃的勇气?转而剖析孟祥斌做人的信念和军人信奉的价值观, 再结合正反两组事例, 得出结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内化、践行”:提升道德层次, 实践爱的奉献

通过孟祥斌的事迹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感染, 引导学生划分出道德由低到高的四个层面:损人而利己、利己不损人、利己且利人、利人不利己。并由学生制订“一件小事行动计划”, 要求在本周内予以实行, 并感悟其中的哲学思想。

本框内容的教学难点不在于知识的建构, 而在于如何让学生对他们非常熟悉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一论点, 经历一次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引起共鸣, 进而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独具匠心地设置了恰当的情境、有效的提问, 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 自然无痕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可以说是实现“知情统一”的典型课例。

(二) 策略研究

1.因学定教, 找准立足点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必然导致教学中的知情分离。教师要因学定教, 明确教学的起点不是教材内容, 而是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认知前提就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情感前提就是学生对学科、对教师、对该课内容的兴趣和感情好恶。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科学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前提开始, 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学生认知中不懂不会的地方, 才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解决的, 学生情感中有质疑有冲突的地方, 才是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来体验辨别的。“因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定教”可以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上述课例中, 学生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价值观对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等教学点, 之前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已受到过教育, 所以知识层面的识记、运用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情感态度层面, 不少学生受负面文化的影响, 只懂得索取, 不懂得贡献, 情感冷漠。不少学生不相信社会中有讲贡献的人, 认为即使有, 也离自己非常远。在课例中, 教师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不回避难题, 不生硬说教, 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首先以“感恩我心”展开话题,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或事, 学生回忆生活的点滴, 感谢生病时父母彻夜的照顾;感谢自己腿骨折时同学搀扶着上下楼梯;感谢老师顾不上休息为同学解答难题;等等。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 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然后适时引入孟祥斌的事迹, 围绕“崇高与傻”的论题, 学生摆理由、说看法、相互争论、反驳……充分反映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冲突中辨别, 在碰撞中生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再是生硬简单的, 而是以巧妙、自然的方式去适合学生的需要, 滋润学生的心田。此后更有一个点睛之笔, 就是引导学生划分出道德水平的四个层面。这一教学拓展就是因学定教的表现, 教师充分考虑到社会现实背景、学生思想实际、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公民的道德底线等, 做出恰当的教学定位, 让真理走下神坛, 走进学生的生活。

2.以情载理, 制造相融点

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 与其说是靠多次的反复, 不如说是靠理解, 靠内部的诱因, 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 也是教学的手段。以情载理就是教师利用情感传递, 让学生动之以情, 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 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 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鲜明的刺激, 触动原有的情感积淀, 调动潜在的心理能量, 与知识融为一体, 潜移默化, 熏陶感染, 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同时它也使得政治教学充满人文情怀、生命活力。

在上述课例中, 教师首先积极创造条件, 以“感恩我心”拉开序幕, 使学生在说、听、思、悟中绽开情感之花, 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可谓“生活启情”。情感火花被点燃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添柴助燃, 借助多媒体播放孟祥斌舍身救人的事迹, 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震撼, 学生观看时表情是端庄凝重的, 甚至有人暗暗落泪, 对真善美的崇敬油然而生, 可谓“案例煽情”。在接下来的辩论过程中, 学生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认为“高尚”的同学摆出许多理由, 如:为了他人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舍生取义, 不计得失, 勇敢, 忘我, 侠义……认为“傻”的同学摆出以下理由:救了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 对自己的妻儿不负责任, 付出的生命代价和获得的不成正比……这其实已涉及贡献与索取孰轻孰重的价值评判标准, 通过学生与学生说理, 通过学生来教育学生。教师继而把学生正面积极的情感因素上升为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 并从社会角度说明对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贡献。接下来教师以“是什么给了孟祥斌纵身一跃的勇气?”一问, 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情感, 即信念、价值观的体验, 通过正反案例的铺垫, 归纳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可谓“情理相融”。在教学的结尾, 要求学生制订“一件小事行动计划”, 并在本周内付诸实践, 让学生的情感走得更远, 学生也可在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情感, 可谓“课外延情”。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3.多法并举, 创设互动点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好或不好, 必须根据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主体、特定的教学而定。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用什么方式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发挥内因的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花工夫去琢磨。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和现代的电灌式教学, 要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局面, 尝试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目标导向自学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反映, 促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和认知与情感和谐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

在上述课例中, 根据教材知识点较少、情感态度要求较高、学生有质疑问难情绪等实际情况, 教师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思考感悟,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同时又多法并举, 运用了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问题探究法等, 努力创设互动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各抒己见, 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激情。在这节课中, 课程资源是丰富动态的, 思维空间是立体开放的, 教学氛围是宽松和谐的, 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可谓“课开始, 情趣生;课进行, 情趣浓;课结束, 情趣存”的幸福教育。

4.回归生活, 开发延伸点

回归生活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要求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具有思想政治立场鲜明、容量大、难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教师在灌输鲜明的政治立场时, 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而不是以说教式的、令人生厌的形象出现呢?教师在教授容量大、难度高、综合性强的知识时, 如何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枯涩难懂、知难而退呢?这就必须把知识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感受知识的魅力。所以课堂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才能为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建构提供理想的途径。

在上述课例中, 教师有意隐含教学的知识目标, 把知识的学习融会于生活素材的认知、解剖和探究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课堂的生活立意。教师独具匠心地以《生命因你而精彩》为题, 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列举“生活中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让课堂向生活延伸, 突破时空, 寻找鲜活的学习资源。然后由面到点,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孟祥斌救人事迹,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孟祥斌的行为进行评价, 教师让学生从生活情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思考、活动的机会, 凸显政治模块的育人价值。随之, 教师对学生原生态式的回答加以归纳, 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人生价值的哲学内涵, 并领悟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背景, 把生活问题哲学化, 哲学问题生活化。接着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孟祥斌行为背后的价值观的剖析, 并由特殊到普遍, 归纳生活的本质:价值观对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本着为学生合理建构未来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宗旨, 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英雄高尚精神, 提高自身道德层次。最后与课题相呼应布置课外实践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充盈经历, 丰富情感, 彰显知识的价值。

打造幸福课堂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今天这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感谢各位兄弟学校给我们带来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是我校一直追求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全面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校立足课堂,不断探索,努力提升教学效益,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精心打造师生幸福的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先行学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构建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有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有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铸就一批课堂教学名师。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二、制定策略,展开学习

明确目标后,教研组就组织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进行了学习讨论,使老师们明确此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哪些转变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

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三、探索模式,初步实施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结合莱州双语学校的合作达标教学模式,经过镇教研室领导和我们学校学

科组的探讨和初步实践,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与尝试,制订了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银行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

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不要超过10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贯穿整个课堂。这里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法制新闻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们初步制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

1、教师没有把功夫用在平时,致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较慢。

2、缺少专职的教师,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够高。

3、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不新颖,缺乏高效。

4、灵活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所欠缺。当然,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的困惑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总之,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的研究,继续更新教育思想,继续创新教育方法,继续破解教育难题,继续把握教育规律,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团结协作,将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孙伯镇中心小学

“以生为本”打造幸福课堂 篇3

【分类号】G623.5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感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老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我结合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的思考和实践谈一些自己粗浅的体会。

课堂导入,不少老师能用漫画、诗词、歌曲、名言、历史典故、小品表演、热点时政等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这些导入形式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习兴趣。但我发现,有的老师在导入的形式上确实是以生为本,学生喜闻乐见的,可是在内容上却并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例如我听一位老师在讲八年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他用一个心理测试导入:有五种动物,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你带着这五种动物,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原始森林里探险,一路上险境重重,你不可能将它们带到最后,你不得不将它们一一放弃,你会最后放弃哪个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选老虎的理由是可以震慑百兽保护自己,选狗的理由是可以给自己带路等等,但是没有人选择孔雀,可能都觉得它中看不中用不能保护自己吧。最后老师是这样总结的:“大家的选择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没有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考虑,其实在这几种动物中孔雀是最弱小最需要大家保护的,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由此导入本节内容。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导入很新鲜,可是我却听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说:“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我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去保护孔雀呢?”这声音虽然很小缺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己还是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而让他们不顾生命安全去换位思考保护一个自己认为中看不中用的孔雀,是不是要求有点高了呢,估计这个心理测试让成年人来做的话,可能不少成年人也不会选择孔雀的。这样的导入好像是告诉学生:这里有一道栏杆,很少有人能跳越过去,但是你应该努力跳过去以证明自己的跳跃能力。表面上看似以生为本,调动学习兴趣,却不知因为老师的误导过于拔高难度反而让学生认为“换位思考”很难做到,从而失去了学习和在生活中去体会的兴趣,这样是不是适得其反呢。同样是讲这一课,另一个老师的处理就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首先播放了自拍的情景剧“王浩和李明的故事”:情景一:课间王浩正在专心思考问题,李明去向他请教问题,一连问了三次,王浩也没有帮他,李明很生气;情景二:王浩下楼梯崴着脚了,李明恰好从旁边经过,看着王浩痛苦的样子,是帮还是不帮呢?李明犹豫了。看完情景学生很激动,积极发言,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着换位思考分别从李明和王浩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的反应很积极,因为老师设计的情景就是他们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能是他们曾经的经历或困惑。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换位思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听完这两节课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第二个老师的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他所设置的情景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场景,跟他们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当然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其实就象看电视,人们都喜欢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孩子总是喜欢看动画片,年轻人爱看《蜗居》、《裸婚时代》等,四十岁的人则喜欢看《人到中年》,而老年人比较喜欢看健康养生之类的节目,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节目和他们的生活有关,他们当然感兴趣,如果反过来让老年人看动画片,让小孩子去看《人到中年》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了。再想想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家和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与父母的交往,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如果我们设置的教学情景也能关注并贴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我们的教学在进行课堂导入、设置教学情境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以生为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进来,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成长时光。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得出结论,我们不仅在创设情景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生为本,在问题的设置上同样要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比如我在讲七年级《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问题是:结合相关案例说一说特殊保护的主体、对象、内容,可是我发现学生都一脸迷茫的样子不知该干什么,我走到学生中间问:“你们为什么不讨论呢?”学生一脸迷茫地对我说:“老师,什么是主体、对象啊?”我恍然大悟,于是将问题改为:“谁来保护?保护谁啊?保护哪些方面呢?”这样一改学生也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很清楚于是开始热烈讨论。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我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认知来设置问题,结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不明所以,学生需要的是青菜豆腐,可我们却硬要给他们生猛海鲜,学生只会唱下里巴人,我们却硬要他们欣赏阳春白雪,結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多数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没有能力回答,导致课堂活动形式化,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设置融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于一体的讨论问题,才能让学生经历幸福学习之旅,从中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翠蓉,张振兴.论有效的课堂讨论.全球教育展望

打造高效课堂 奠基幸福人生 篇4

一、五步教学环环扣

1. 预习———课前预习、预习评价

只有充分预习, 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我们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预习。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独立学习, 不能打扰别人; 交流阶段, 小组内成员就疑难问题轮流发言, 一人发言时, 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记录, 相互补充, 找出解决办法。

为督促学生预习, 规范学生预习, 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们对学案进行全批全改,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的问题, 进一步设计上课的思路和措施。

2. 自主———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教师当堂把批改后的学案发给学生,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合作, 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 达到在课堂上 “思维活跃流畅, 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既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又能很好的解决学习中的个别疑难问题。

3.互动———展示交流, 师生指导

这个环节又分以下几个步骤:

( 1) 爬黑板展示与复习提问同时进行。老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然后各小组学生争抢爬黑板书写答案。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几个学生爬黑板的同时, 下面的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老师检查提问, 即学情诊断。学情诊断的方法可以是点名提问, 也可以让全体学生在笔记本上默写。

( 2) 情景导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新闻、歌曲、故事等资源导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导入语言尽可能简洁。

( 3) 目标重申。老师再一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并具体进行阐释, 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4) 学生点评、质疑、纠错。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展示在黑板上的 “成果” 进行点评。一旦出现错误, 或者表述不够严密, 挑战组要揪住 “尾巴”, 进行质疑和纠错, 本组成员也可以站出来帮助展示人补充和纠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激励评价, 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 5) 合作探究。导学案中探究问题, 都是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而设计的, 老师对有思维含量和难度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请一两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质疑、辩论, 或补充、完善。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问题, 老师进行讲解、点拨、归纳和提升, 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观点, 最终解决问题。

( 6) 知识整合。这一环节主要是老师对这节课总结概括, 形成知识网络, 让学生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引起全体同学的足够重视。

4. 拓展———问题训练, 总结提升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最新案例的分析, 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后, 可以依据预先设计的达标练习, 让学生当堂训练,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时我们采取分层测试, 较难的题目要求部分学生可以选做, 但一般的基础题必须全部达标。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进行适当的点拨。而高考链接呈现的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 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本节知识在高考中的分量, 历年真题的演练, 使学生在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的过程中, 实现了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

5. 回归———延伸训练, 回归评价

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在结束一节课时必须先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然后集思广益, 做整体补充, 对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作为课后拓展, 让学生课下去关注、留心和思考。

课堂最后几分钟对学生分别评价打分, 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及时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 并加强正面引导。教师对小组组长的评分进行总结, 评出本节课表现较好的同学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二、教学改革硕果丰

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现在的主动、自主探究, 学生变得大胆自信、爱学乐学, 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 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 在展示中激发了思维火花, 实现了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讨论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训练的情趣留给学生、把生活实际还源于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的画、圈、点、勾, 课中困惑问题交流时的各抒己见、面红耳赤, 展示时的争先恐后、井井有条, 课后学习反思、学习小报、书法作品、手工制作、美文赏析、等个性化作品精彩纷呈。学习方式展示形式多样化,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克服问题向前看

这一段时间的课改实践已经初见成效,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上课学生争着抢着爬黑板、发言, “你方唱罢我登场”, 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检查提问的效果比以前也好得多了。小组内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意识已经形成,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打造幸福课堂 篇5

在历史悠久的金代摩崖石刻遗址西五公里,亚沟镇政府驻地,座落着一所学校——阿城区亚沟镇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74年,历经37年风雨兼程,学校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上级投资500多万元在校舍原址新建了四层现代化教学大楼,从此,掀开了亚沟中心小学历史新的一页,学校也朝着“标准化学校”的目标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学校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500人。学校占地面积15703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整体布局合理,师资队伍精良,设施设备齐全,配有各种专用教室,是哈尔滨市一类学校,是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花园、学园、乐园三园式和谐幸福校园。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造新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方向,在“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校师生重于行、实于做、立于思,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形成“细节造就成功、态度决定一切”的校训,“快乐相伴,和谐发展”的校风,“求实、求真、求新、求进”的教风和“乐学、乐思、乐问、乐做”的学风,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社会声誉也在不断提高。近五年获得各级各类光荣称号十余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学校抓住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悉心关怀下,积极筹措资金,大规模进行学校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分层布局,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各楼层设计主题分别为“知礼有仪”、“孝亲尊师”、“传承经典”和“理想教育”。同时在校园

楼道、墙壁等处制作图文并茂的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各项专用教室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校园广播系统的配备让学校充满了生气与活力;监控系统的使用,有力的保障了全校师生的安全。学校办学条件的提档升级彻底改善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现状,更是践行着我们的承诺:改善师生工作、学习条件,让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快乐工作、快乐成长!

“教师是教育之本”。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在岗教师30人,平均年龄36岁。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哈市级骨干教师1人,阿城区骨干教师、学科新秀5人,哈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0人。他们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优秀的教师团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素质高、凝聚力强、特别能战斗是亚沟中心小学这支坚强的领导集体的突出特点。在王景权校长的带领下,班子成员秉承“师之所思,我之所想,生之所需,我之所为”的思想,为实现幸福教育这一理想而扎实工作着。为深入学习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开展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师德演讲”“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交流会”、“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师德问卷调查”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教师从教行为,优秀教师层出不穷,教师在献身教育中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

在“建设学习型校园”、“争做学习型教师”精神指引下,立足于学校岗位实际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不断丰富练兵内容。通过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教育教学能

手。[2007年,陈国华老师在《全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及农村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摇船调》,轻松愉快的课堂给所有与会领导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2008年王丽伟老师参加全国英语教师迎奥运风采大赛获二等奖;三个学科老师参加哈市教师岗位练兵展示;2009年我校在镇级进行了教师岗位练兵专场展示;2011年敖丹老师参加哈市地方学科素养大赛荣获特等奖;数学团队参加阿城区学科素养大赛获特等奖。]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教学管理理念,借助教科研的平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学校建立了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组织骨干教师、学年组长参与备课、试讲、摩课,集思广益,教师在团队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三年共有14节公开课在哈阿两级展示。2011年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哈市优秀研究型团队;我们借助哈教研院UC教研活动和《亚沟中心小学教师网络教

研工作室》,全力搞好网上研修, 6位教师被评为网络教研先进个人;我们还以哈学会课题《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做引领,全力打造“快乐有效课堂”。每学期都组织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教师也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办学方针,努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为育人目标,以“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为育人理念,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教师家访和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同家长 建立经常性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形成强大合力,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成立的舞蹈队、合唱队、鼓乐队、器乐队、滑雪队、美术小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志趣。每年的庆六

一、庆七

一、艺术节、国庆节的文艺汇演都为学生展示才艺搭建了舞台,培养了学生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一年一度的春秋两季越野赛、运动会、形式多样的小型体育竞赛,锻炼了体能、发挥了特长,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在孩子们稚气的吟诵中传承着祖国灿烂的文化;新队员入队仪式,彰显了祖国新时代接班人的风采。这里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的理想场所,也是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放飞理想的驿站。学校数次获得优秀少先大队,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集体,镇运动会总分永保第一名,区艺术节比赛先进集体等荣誉。

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校本课程悄然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师生的心里。我校先后开设了音乐学科《口风琴教程》、《古诗新唱》,美术学科《京剧工艺脸谱》、语文学科《中华成语故事》、《新苗成长校园作文选》等校本课程,编辑了校本教材。通过举行“班级器乐比赛”、“校本课程阶段成果汇报”等活动深化校本课程的实施。2009年陈国华老师在区回民小学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展示,2010年在学校全镇运动会上进行古诗歌曲校本课成果汇报,2011年董会新老师的《咏鹅》一课在

区音乐学科教研活动进行展示,得到哈市教研员亢音老师的好评。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学校呈现出一片快乐健康和谐的氛围。

打造幸福课堂 篇6

学生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课堂参与上,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对研究的问题有所贡献,让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如果学生始终是课堂的看客,那么无论课堂上别人表现得多么精彩,教师引导得如何到位,学生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所以,教师首先要营造氛围,提供合适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可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活动过程。活动参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交流参与: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思考参与:学生参与抽象概括,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参与:利用公式让学生自己计算梯形的面积。阅读参与:组织学习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全过程地参与自主学习。

当学生自主参与时,他们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探究的主动者。在课堂活动中,他们积极动手、动嘴、动脑,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在主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突破了难点,获得新知,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课堂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

二、幸福源于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权,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探索。很多时候,数学学习的幸福感正源于此,学生不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可以挑选自己易于掌握的方法,当然这样的自主不等于放任,而是适度地自主。

在四年级上册的“搭配规律”的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分三个层次交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首先,自主选择。白板出示“3件上衣和2条裤子”图片,让他们根据要求“选择1件上衣和1条裤子进行搭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各人自由选择,自主上机操作,展示各自的选择方法;接着,自主讨论。让孩子根据先前呈现出的选择方法说说个人感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选择不乱,而且还能使搭配不重复不遗漏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得出“我们要进行有序的选择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结论;最后,自主展示。“你能用你喜欢的符号把你搭配方法有序地展示出来吗?”展示的结果有用不同字母表示的,有用不同数字表示的,有用不同图形表示的,有用文字表示的,也有用字母和数字结合、数字和图形结合,直接连线表示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尽情地“玩”,尽情地“说”,尽情地“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讨论,自主展示。他们的活动是自由的,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幸福是满满的。

三、幸福源于成功感

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成功感是最很重要的一级台阶,当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必然能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提供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经历尝试和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幸福”感。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将一个三角形的旋转问题分三个层次来教学。第一个层次先出示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沿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解题后汇报交流,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旋转方法:一种是以3厘米为底面半径,4厘米为圆锥的高;另一种是以4厘米为圆锥的底面半径,3厘米为圆锥的高,并分别计算出这两种情形下的圆锥体积。第二个层次是请学生比较计算的结果,猜想怎样旋转圆锥的体积才大。学生发现了要将较长的直角边作为圆锥的底面半径,其原因在于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三分之一,在求底面积时有两个半径相乘参与计算,而高只用一个。第三个层次是变换旋转的轴,请学生计算旋转一周后的几何体体积。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挑战,学生感受到难度的步步提升,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成功感油然而生。

总之,幸福课堂是以师生的感受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心理感受,给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能带来的欢乐,让师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打造幸福课堂 篇7

一、融入游戏元素, 让天性在“游戏课堂情境”中释放幸福

儿童是游戏的化身, 游戏的天才。爱玩、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 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学习才能成为儿童的自觉自愿、自主独立。可是,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影响下, 教师教得一本正经, 学生学得小心翼翼。机械的训练、繁琐的讲解、沉重的负担, 让语文课堂变得无趣、无聊、无奈, “幸福感”也渐渐远离了语文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 唤醒并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 这样的课堂更贴近儿童的学习方式, 更有利于“儿童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以自由丰盈地生长”。[1]游戏元素, 它可以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 可以是一则令人捧腹的小笑话, 可以是一句幽默机智的点评, 甚至可以是一句调侃味十足的方言。它让学习隐身为游戏, 让游戏化身为学习。它把快乐还给学习课堂, 让幸福浸润师生的心灵。但它不是为玩而玩、为乐而乐, 它蕴含着快乐因子, 却更指向了言语学习的目标和儿童精神的成长。融入了游戏元素的语文课堂, 儿童的身体获得自由, 心灵得到舒展, 思维得以开放, 学习的幸福当然也就会如期而至。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导入阶段, 笔者设计了“翻纸牌”的竞猜游戏。每次游戏共出示五张扑克牌, 看谁能根据前四张的提示最先猜对第五张牌。游戏开始, 笔者先告诉学生, 第五张牌里藏着的是一位人物, 随后翻出了第一张牌“孙中山”, 学生竞猜的答案五花八门, 在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解释后, 我对他们的答案都没有矢口否认, 而是建议他们继续猜。然后又依次翻出了后面的三张牌:“革命战士”“世纪女性”“《儿童时代》”。随着竞猜的深入, 宋庆龄忠于革命、关爱儿童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当揭开第五张牌是“宋庆龄”时, 教室里一片欢呼, 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样的竞猜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既展示、交流、检测了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又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宋庆龄生平的了解, 实现了“教学”与“游戏”的高度融合, “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 “发展”和“幸福”的同步实现。

二、展现语文魅力, 让课堂在“丰富本味体验”中充盈幸福

“没有一门课程, 如语文般给人抑扬顿挫、低回婉转的感觉。”“没有哪一门课程, 能像语文这样让人如此畅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2]语文是一门浑身都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学科。走进语文, 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浩瀚辽阔的“情的海洋”。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美的世界”, 让他们在诵读中体验音韵之美;在品味字词中, 体验情感之美;在拓展意象中, 体验文化之美;在关注形式中, 体验表达之美。[3]在言语实践中, 培养语感, 启迪美感, 触发灵感, 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润泽自己的情感世界, 灵动自己的言语智慧, 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的课堂要洋溢着语文的本味, 要努力把语言中的文化部分、美的部分展示出来。如有位教师对“同学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的“沐浴”一词教学时, 没有采用“看字形、猜词义”的传统教法, 而是先给学生介绍汉族的“洗浴”文化———在古代, “沐”和“浴”都带有“洗”的意思, 但是洗的部分有不同, 用词也非常有讲究, 洗手叫“盥”, 洗脸叫“靧”, 洗头叫“沐”, 洗身叫“浴”。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联系句子进行理解, 因为学生对“沐浴”的本义与引申义有了充分的理解, 所以理解更多了几分诗意和浪漫———学生从头到脚都被温暖的春光所浸润与包围, 身上没有一处地方“遗漏”, 那是何等的惬意呀。[4]

三、实施自主学习, 让儿童在“自我实践选择”中创造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获取幸福的途径很多, 怎样的环境才能够使他们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当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时, 他们就会感到幸福。所以, 我们必须践行“生本”理念, 充分尊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给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权利, 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儿童,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儿童,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儿童。通过“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发言”, 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提升语文学习的幸福感。

在即将完成《九色鹿》一文的学习时, 一位学生质疑道:“九色鹿能救人, 说明它是头神鹿。那当它遭遇围捕时, 为什么不借自己的神力脱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 九色鹿只有一个人, 寡不敌众;有的说, 九色鹿手无寸铁, 当然无法战胜军队;还有的说, 如果九色鹿借神力脱险成功, 国王依然会重金悬赏捉拿它, 它也永无安宁之日。国王不会觉悟, 调达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此时, 教师向学生补充了这则佛教故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调达面壁思过, 悔过自新, 重新做人, 最终修成正果, 成为五百罗汉中的第127尊。顿时, 学生的思想闸门又一次被打开:“我觉得, 九色鹿再次成为了调达的救命恩人。第一次是给了调达生命, 这一次是拯救了他的灵魂, 让他悔过自新。它帮助调达实现了从‘小人’到‘人’最后成为‘神’的蜕变。”“九色鹿真是太善良了, 落水救调达体现了它‘与人为善’, 愤怒斥责调达体现了它‘劝人为善’, 它是完美的化身。”“九色鹿机智脱险, 其实也是在启发我们:以后遇到不诚信的人时, 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沉默不语, 而要据理力争, 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自己, 维护正义。”

自主学习是一杆秤, 是衡量儿童语文学习能否幸福的重要标准。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 敞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深度的探究。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九色鹿深刻、全面的认识, 更多的是自主阅读、专心思考、幡然醒悟、自由表达的乐趣和幸福。

四、设计智力挑战, 让儿童在“超越生命智慧”中享受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指出, 儿童学习幸福的源泉, 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要么“一问到底”, 让学生在浅层次的问题中“打水漂”;要么“一讲到底”, 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这样的课堂, 表面上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心情愉悦,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却在逐渐钝化。正如张康桥老师所言:“一个学生, 如果没有经历过坚持不懈的思考, 并从思考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与语言来, 那么, 他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创造机会, 挑战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

“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 需要学习富有挑战性, 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在张康桥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片段中, 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用两三句话总结自己读出了什么, 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不停追问:“你善良吗?你英明吗?你任性吗?你诚信吗?”学生开始走向内省, 接着通过出示“人,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等三句先哲语录, 帮助学生将思维引向新的制高点。到此, 他并没有停止, 而是进一步制造矛盾:“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 假如你是九色鹿, 你救还是不救?”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救, 张老师并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 而是建议学生读完《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之后再作回答。当再次问起“救还是不救”时, 学生的回答更为理性和睿智———要救, 首先救灵魂。[5]在整个片段中,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在不断的肯定否定、思辨抉择中, 过着紧张而幸福的智力生活。

五、开放学习时空, 让儿童在“享受语文生活”中恒久幸福

生命的幸福, 总是和个体全方位的生活相关。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学生在与文本相遇的过程中, 在与同学论辩的过程中, 在享受语文生活的过程中, 如果他们的生活拥有开放的空间享受, 那么他就是幸福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幸福密码其实就是儿童心灵自由的出口和生活的入口。

1. 打开语文课堂的窗户, 全方位向儿童开放, 充分享受幸福的语文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儿童语文的学习, 生活不能缺席。因为只有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儿童才能产生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力, 语文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幸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我们依然喜欢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在有限的课本里。学生认认真真地读着一本语文书, 辛辛苦苦地做着无数道练习题, 语文的学习“疏远”了生活, “屏蔽”了生活。所以, 我们必须把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伸延, 引“生活”这一源头活水, 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的理念观照下,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获得学习的幸福感。

2. 打开人文熏染的入口, 全方位向书籍开放, 充分享受幸福的阅读生活

语文的课堂, 要向四面八方打开。最应打开的, 就是阅读之门。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所说:“童年时打下基础的阅读习惯会像最忠心的伙伴, 一生受用。”让儿童过一种幸福的阅读生活, 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共同的诉求和愿景。在儿童阅读的道路上, 我们要做他们的领路人、点灯人。语文课堂要成为儿童阅读的指路牌、加油站、狂欢节。当儿童的阅读像呼吸那样自然时, 他们一定能享受到探索真知的快乐, 品味到增长智慧的幸福, 他们的精神会因此高贵而丰富, 生命会因此深刻而宽广。

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种追求, 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与学生的天性合作, 发掘语文学科的“幸福因子”, 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用“幸福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还学生“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继东.游戏, 让儿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自由欢唱[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16) .

[2]蒹葭如梦.享受语文之美[EB/OL]. (2011-05-09) .http://blog.sina.com.cn/u/1998200370.

[3]沈娟.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4) .

[4]王庆欣.也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事儿[J].贵州教育, 2012 (2) .

打造新型幸福观 篇8

在社会关系定位上, 从只讲个性化向关联域主导个性化转变。在强调市场化资源配置优越性的今天, 必须高度警觉市场经济的人文局限性。现在, 许多人把自己的个性化、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公德, 整体利益 (他人利益) 之上。在这里, 1+1>2的资源配置科学性被扭曲了。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 资源配置要成功、有效, 必须依凭在个性化之上的关联域机制, 只有按关联域要求办事——资源配置——才能实现1+1>2。若干不顾总体机制要求, 一个个个体看来是合理的决策, 但整合起来将是一场灾难。

在责权利关系定位上, 从“将本求利”向“将责求利”转变。多少年来, 人们总是认为, 做买卖“将本求利”天经地义。万千事实表明, 在责任可以负也可以不负的情况下, 许多人肯定是不负责任的。现在我们必须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市场经济自发倾向最大的问题就是, 责任越小越好, 利益越大越好。现在食品问题之严重, 建材甲醛超标问题之严重, 校车事故之严重……哪儿不存在责权利脱节的弊端呢?这要求我们对待责权利关系战略定位, 必须从“将本求利”转向“将责求利”, 这才有幸福可言。

在幸福感“兴奋点”定位上, 从每个特定时空下的混沌状态向具体、实在“幸福基础值”主导转变。研究表明, 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 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 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快乐水平。很快我们就会回归到那个自己内生的幸福指数, 即“幸福基础值”,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要提高“幸福基础值”, 一是在每个混沌状态中分辨出“幸福的兴奋点”;二是在每个混沌状态中概括出自己的“幸福基础值”;三是在每个混沌状态中实现从零散“兴奋点”到“基础值”的过渡, 要善于找到幸福基础值的回归点。

在新幸福元素获得定位上, 从忽视、不意向智慧元素“购买”捕获转变。在遇到挫折或不顺时, 要善于自我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 有点“阿Q”精神是有意义的, 它是一种自我调适。要学会“没事偷着乐”, 享受能得到的那些幸福。每个人的幸福感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关键是要善于根据自身条件, 来制定自我的幸福感衡量标准。自己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需要自己去设计和创造。

在感知、把握幸福的知识工具定位上, 从知识贫乏、用心失当向知识富有、用心得手转变。要获得幸福与充实就要有一些办法, 以认真把握获知幸福感。需积极乐观地看待事物;确立符合自身价值的人生目标;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亲密稳固的人际关系;感恩·欣赏·发现, 收获内在幸福;身体与心灵的协调, 认真把握并进而形成获得幸福感的经验模式。

打造科学高地创建幸福菏泽 篇9

谋划工会工作, 彰显新作为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工会十四大精神, 菏泽工会要结合重点工作, 制订新规划, 出台新举措, 积极谋划全市工会工作, 在推动菏泽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中, 彰显新作为。

在劳动竞赛上, 持续开展“当好菏泽主力军、同心建功十二五”主题竞赛活动。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 以班组建设为抓手, 以健全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保障, 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更加注重向“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延伸, 更加注重向科技型、创新型竞赛提升。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 要充分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制订新的三年规划, 规范创建标准、改进创建评价, 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努力扩大创建活动覆盖, 增强创建活动实效, 确保到“十二五”末, 80%以上建会企业进入各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行列。

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上, 要抓住工业园区、新兴经济组织、非公小企业、有劳动用工的个体工商户建会和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这一着力点, 发挥党建带工建机制作用, 实施“集中建会行动”, 通过建立联合工会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等多种形式, 消除建会空白点, 实现建会和入会动态全覆盖。

在工资集体协商上, 要抓住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这一着力点, 深入开展“要约行动”, 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2013年年底确保全市建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0%以上。要建立和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和合同示范文本, 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和内容, 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但有形式、有文本, 更要有作用、有效果。

在基层民主管理上, 要抓住非公企业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建制与规范这一着力点, 开展职代会建制专项行动, 加强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 确保到“十二五”末, 建会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均达到90%以上,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均达到95%以上。要积极探索职代会发挥作用的各种有效形式, 积极推行职工代表视察制、提案制, 开展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推进规范化建设。

在安全生产上, 要按照郭树清省长在“四个尊重”座谈会上的要求, 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维护职工生命与健康权益这一着力点, 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 推进竞赛活动向乡镇办事处、社区和小企业延伸。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深化安全班组创建, 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职工劳动环境。到“十二五”末, “安康杯”竞赛活动在规模以上企业的覆盖面保持在95%以上,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组建率达到95%以上, 建会企业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签订率达到100%。

在服务帮扶上, 推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加快向职工服务中心转型升级, 全力打造职工维权、困难救助、就业帮扶、法律援助、信访热线、争议调解、心理疏导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并与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对接, 为广大职工提供更贴心、更到位的服务。深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服务”活动和“就业援助日”活动。

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上, 着眼于培养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 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深化同政府有关部门、职业院校合作,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建设, 推动培训、认证、晋级、使用有机衔接, 监督企业依法计提职工培训经费。到“十二五”末, 全市新建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3—5个, 省级以上示范性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2个, 培训职工10万人次以上。

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工作

统一思想, 深刻认识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是工会围绕中心助推文化强市建设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纲领性部署, 市委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菏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文件,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创新思路, 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新跨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各级工会要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的高度, 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 从保障职工文化权益、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发展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努力实现工会文化事业新发展。

一是要选树“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示范点”。紧紧围绕菏泽市八大文化产业、十一大文化园区和七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推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体系, 精心打造具有工会特色的职工文化精品, 培育选树一批具有菏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二是要建好用好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宫一直是广大职工自己的文化学习娱乐阵地, 因此要把这个阵地建设好。要遵照文化市场发展规律, 坚持“两手抓”, 积极培养文化经济增长点, 壮大文化宫的经济实力, 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倾心为职工群众打造一流的“学校和乐园”。

三是要深化“职工书屋”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职工书屋”建设, 每年选树10家以上全国、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 100家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 1000家县区级职工书屋示范点。

市总工会领导向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

四是要建设一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骨干队伍。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

强化保障, 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级工会要积极主动地发挥牵头、协调、推动作用, 充分协调党政、企业、工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联合起来统筹部署, 协调力量整体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 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市、县区工会要把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摆在工会工作的重之中重, 纳入工会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各级工会领导班子考核体系, 切实把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工作与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益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要创造条件, 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必要的活动经费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打造幸福课堂 篇10

幸运就是有好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机会或称心如意、运气好。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 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 一种持续的状态。

人本主义思想是“幸运教育”德育理念的教育原理之一。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 而是人的需要, 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 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识需要, 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 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幸运教育幸福成长”时代背景

2010年3月5日上午,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报告里说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让学生幸福成长是刘高职人追求的目标, 也希望每个老师幸福生活, 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幸福。

3“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的实践内容

3.1 学习刘国钧精神, 彰显“幸运教育”内涵

我校是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华夏基金会、刘国钧教育纪念基金会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学生来说, 刘国钧的故事和精神是得天独厚的一个资源, 学校建有刘国钧先生铜像、纪念馆。爱国爱民、敢于担当、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等是刘国钧精神, 彰显了“幸运教育”的内涵。“幸运教育”之“为学生创造价值”, 即把学生“积累知识和练就技能”称为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般价值”, 把学生“非专业能力素养”称为是学校给予学生的“增加值”, 把学生“个人创新和创业的智慧”称为是学校给予学生的“附加值”。

3.2 开展经典德育活动, 打造“幸运教育”平台

让学生感到选择刘高职是幸运的, 这是对“幸运教育”的通俗解释。学校将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整合为“活动德育”框架方案, 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在实践和工作中有机会表现自我, 锻炼自我, 提升自我, 培养自信阳光气质。

2011年5月26日, 机电工程系0752班高佳明迎来难忘的一天——学校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他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也是学校首开学生个人演唱会。起初当他向学校、系部提出“我要开演唱会”的想法时, 一些人以为那是个“雷人”玩笑, 没想到, 学校从人力到财力, 给他大力支持。那一天, 他的爸爸妈妈、舅舅、舅妈、阿姨、姑姑、哥哥、老师、同学全部到场……

学校还把活动的主办权“下放给”学生, 活动组织上采取“招投标”方式, 谁愿意来组织, 就进行“招标”, 学生很开心:“让我们自己来做, 才是放手真的锻炼了我们!”

社团、俱乐部活动;图书馆书吧;体育馆乒羽、篮球、网球活动, 还有田径场上的自主锻炼;跳蚤市场、学生阳光商贸街;学生龙游讲坛;青年志愿者和勤工俭学;还有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就业创业明星”评选、钢琴邀请大赛……新校区一流的场馆设施, 为学生展现个性特长, 提供了充足空间。

学校还开展了其他经典德育活动:刘国钧思想研究会;刘国钧精神讲演团;“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工程” (打造公交文明线、一米线, 班级常规三字经, 校园管理体验日) ;“国钧·文化讲坛”;“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就业创业明星评选”;“三创俱乐部”;“校长接待日”;“成长进修班”;“‘五心’学生公寓”;“‘三自’之家”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百‘团’舞动青春旋律”;青年志愿者活动 (义工组织) ;校园十大特色班级;校企金秋联谊会;社区大学;校园吉尼斯;优才培养等。

通过开展经典德育活动, 打造“幸运教育”平台, 培养具有阳光自信的气质, 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 呵护学生心灵, 敞开“幸运教育”通道

“幸运教育”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成长。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拥有心理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心理宣泄室、放松室、团体活动室。引进沙盘游戏治疗、反馈型心理减压系统 (SPCS) 、音乐放松椅、宣泄墙等。目前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 7名兼职心理教师。还特别引进拥有心理专业背景的宿舍辅导员, 走近住宿生, 解答心理困惑。

学校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心理网站、校园心理广播, 开展面询、电话咨询、QQ咨询等多样化心理咨询服务, 实现校园全覆盖, 面向师生服务。

3.4“五心”级住校生管理, 建造幸福公寓

学校住校生管理的工作方针是实施“服务热心、活动开心、生活舒心、学习专心、家长放心”。简称“五心”级住校生管理。

服务热心:学工处扎口, 辅导员、班主任、物业和学生宿管委员会具体负责, 构建以服务热心为目标、四位一体的住校生管理服务网络。

生活舒心:学校打造高标准的生活环境, 宿舍硬件先进。房间卫生间齐全, 每个人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小空间, 无线网络全覆盖。公共浴室能满足300名学生同时洗浴。每个楼层都安排有单独的开放式活动场地, 可供休闲。

值得一提的还有“活动开心”。职校住校生的管理, 几乎是所有职业学校普遍头痛的问题。刘高职的做法值得借鉴, 那就是“活动开心”。学校晚间安排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吸引”住了广大的同学们。社团俱乐部活动、“走进图书馆”活动、走进体育场馆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宿舍文化月活动主题活动、团体辅导活动……应有尽有。

参考文献

落实课标理念 打造幸福课堂 篇11

关键词:兴趣;后进生;独裁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将课堂真正地还给每一位学生。

一、激发兴趣是主旋律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蒲公英》一课时,我采取了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视频:蒲公英生长的视频资料。

配着视频,朗读第一小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蒲公英长出了小花,好美呀!

师:多美呀!谁能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

是呀,多美呀!可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孩子们,有几个真正地见过蒲公英那蓬勃的姿态呢?干瘪的朗读,只会让他们机械地学习,只有通过最直观的感受,才能从心底接受文本所赋予的生命形态。激发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改变教师灌、学生受,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 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要求的具体体现,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

二、眼中要有后进生

小组合作学习,请一个小组讨论,组长汇报集体的智慧,组长们侃侃而谈?

真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吗?不止一次,我在参与小组讨论时,更多的发现是组内两三个优等生在组织答案,而后进生往往只是一位旁观者。我们是否应该深思,教师眼中要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丢下了一些学生,仿佛是节省了时间,完成了任务,其实这种完成是假的。我们一再强调学习“兵教兵”的经验,也就是课堂上让优生当老师,差生当学生,老师做指导和导演者,组内合作时,优生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位组员明确本组研究的问题和汇报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小师傅”的优生,会很努力地去帮助,得到了锻炼,同时,其他同学也更愿意去听小师傅的讲解,一是看看他能不能说得对,另一方面,学生间的语言更利于沟通。

三、勿做课堂的独裁者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只简单地问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不出意料,学生一片静默。我继续引导:一篇文章就是一座宝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美丽的矿石。开始的时候,学生答得偏了,没关系,但只要答对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都紧紧抓住,鼓励表扬。回答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兴趣浓郁,有的怕自己的“宝石”被人抢走,甚至开始抢答。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在师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课堂的变化是我们教师永远预计不到、考虑不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要死抱着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放,要打破课前的教学预设,毕竟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前的一个预计、猜想。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读,大胆地去找,大胆地去说。说出口中所读,心中所感,脑中所想,在与文本碰撞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更令人期待呢?我们要像于漪那样:“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莫做“独裁者”,要让学生带给你惊喜,那你将享受到教育的无尽欢乐。

眼中有学生不仅仅是激发兴趣,主动探索,更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跟随新课改的步伐,走上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李永元.登攀的见证.上海三联书店,2011-05.

为留守儿童打造幸福家园 篇12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 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担当起留守儿童幸福守护者的角色, 积极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能为留守儿童“遮风挡雨”的幸福家园。

一、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一) 开办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夜间管理的空缺, 白天在学校有教师的管理, 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当下午放学离开学校, 离开教师管教的范围时, 就是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 因此开办寄宿制学校, 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管理,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有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2、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

儿童提供就学保障, 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实行寄宿制办学, 可以不断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二)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1、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在校情况、父母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家访记录、关爱记录等;建立代理家长制度, 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白。代理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爱心人士组成, 学校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培训;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 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 经常与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让学生在学校也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2、建立齐全的功能室。

在留守儿童之家里开设阅览室, 舞蹈练功室, 体育活动室等,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活动, 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开设亲情聊天室, 利用电话和QQ聊天, 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桥梁,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帮助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3、建立春苗营养厨房。

通过营养厨房改变留守儿童的就餐环境和饭菜质量, 让留守儿童“告别咸菜吃上营养餐”的幸福梦想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二、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幸福守护者

教师要积极转换传统角色,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 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1、用爱浇灌。爱是教育的基石。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和督促, 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 教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 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上去关心、去照顾, 让他们得到爱的浇灌, 感受到家的温暖。如天气凉了, 提醒他们多穿衣;病了, 督促其按时吃药;违纪了, 多和他面对面聊聊等。同时应利用一些特定时间, 如各种节日、留守儿童生日等, 举行一些有创意的活动, 让留守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大家庭的爱。

2、用心沟通。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异常, 而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摧残留守儿童的“重磅炸弹”, 因此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如设立“情感俱乐部”, 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做学生烦恼的倾听者, 为学生打开“心结”,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情感寄托的空缺, 排解留守儿童心中的疑虑、自卑、愤恨、焦躁, 让濒临残缺的心灵驶入“幸福港湾”。

3、以诚相待。教师要扮演好“严父慈母”和朋友的角色, 平等对待留守儿童, 真心诚意地指出他们的不足, 肯定他们的优点。在处理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时, 要不急不火、不粗暴,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 以父母般的宽容和朋友的理解进行及时地了解, 给予他们荒芜的心灵以帮助。

4、以理导行。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 继续发展很可能变成“问题学生”。在教育前, 教师要先摸清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 通过班干部会、个别谈话、学生代表交流等形式,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利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充足的理由使学生信服, 从而让留守儿童回归到正确的行为道路上。

作为当代中国特殊社会群体的留守儿童, 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并且数量会越来越庞大。为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爱心、诚心、耐心去帮助他们,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做留守儿童的幸福守护者, 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让留守儿童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幸福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

上一篇:高考要求下一篇:人文化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