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2024-06-18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精选11篇)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1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温汤镇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地---明月山风景区,距宜春市区18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自2009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统一规划,建设美丽新农村

按照“布局合理、协调一致、建筑新颖、基础完善”的要求,已完成8个村庄的规划,建设工作均已陆续有效的开始。为切实做好危房改造工作,根据《宜春市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及《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温汤镇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秉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政府支持、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经济实用;阳光操作、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对已被列入新农村的村组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积极开展以“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绿化工程建设。有效进行了乱堆乱放清理工作,对村内和村民宅基地前后违章搭建,乱堆乱放进行拆除和清理整顿。与此同时,改水、改厕工程全面启动,全镇8个点根据人畜饮水、改厕以及今后的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水塔等设施,已投资81万元。改厕工程完成了总工程量90%以上。改路工程 基本完成,截至目前,路面硬化5002多米,新开路基1800多米,路面拓宽的长度达到3450米。修葺排水沟875米,拆除各类旧房780平方米,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植树605株。新农村点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共筹措资金18.3万元,目前义务投劳2059天。8个新村点共购臵28个太阳能,科技产品在农户中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大家工作努力,有效的改善了我镇村容、村貌,提高了我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发展产业,共创富强新农村

我镇作为旅游景区,在积极发展工业的同时,顺利宜春市旅游升级战,借助自身优势,开展温泉休闲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大力引导群众开办乡村游、农家乐,带领群众致富。目前,辖区主要企业有润田明月山饮料有限公司、明月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温汤水业水电公司、温汤江源水电站。有以天沐温泉度假区为龙头的旅游度假区16家,解决就业3000多人。2010年,辖区乡村游示范点、农家乐达到80多家,年创收逾百万。

此外,我镇新农村示范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做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在大力开展粮食、果业和养殖业等几大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各村特色产业。野毛崚和杨坊两个村民小组均位于潭下村,依托地处景区的独特优势,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截止目前,共有农家乐23户,仅此一项年均创收超过50万元。下巩村柏树组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养牛业,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养肉牛达 几百头,成功的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下巩村小湖组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种植业,已种植富硒菊花300余亩,成为一项特色富硒农业产品。

三、落实政策,打造和谐新农村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的生活保障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更是有明显的提高。2011年上半年,我镇共发放各类救济补助资金99.86万元。新增五保户4户,并着力提高集中供养率,已达80%以上。全镇共享受五保待遇对象232人,其中集中供养173人,分散供养59人。享受农村低保384户655人。已有138人先后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60万元。7名农村孤儿享受政府给予的400元/月补助标准,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到目前为止,有4个村18个村小组各先后享受失地农民生活补助。为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有效开展创业活动,已组织六次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受益人员达240余人。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开始实施。我镇每年超过5000户20000余人可享受到此项政策带来的实惠,参合率均超过90%。

新农村建设是我镇打造“江南旅游名镇”的一张重要名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农村的发展将给农民带去更多的幸福,我镇新农村也必定成为明月山亮丽的风景线中一朵奇葩。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2

1 以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关注焦点确立办学方向

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 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辛苦与付出。要想学校有好的发展, 学校校长必须从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出发点, 确立适合于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重庆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地处渝黔交界的大娄山脚下, 是万盛区最边远高寒的一所农村小学校。下辖两所村小, 现有教职工75人, 学生824人。身处山区, 学生、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校之长, 我深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因此, 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本, 师德为先”的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示范, 为师生铺就幸福成长路。

1.1 群策群力, 为山区教育发展撑起一片天

学校原有11所村小, 办学条件极差, 教师队伍量不足、不稳定, 学生上学不方便、安全与学习得不到保证, 社会担忧。2007年初, 学校校长多次召开校务会、教师座谈会, 发动老师献计献策, 经过群策群力, 我们决定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 大力调整学校网点布局, 整合教学资源, 解决好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的问题。

于是, 学校先在茶园山上办试点, 把和平小学、柏树小学、青龙小学三校合并成一个学校。就这样, 在2007年的秋季, 办起了全区第一所农村小学寄宿制村小——茶园同创希望小学, 解决好了150名留守儿童的吃住管教等问题, 同时吸引贵州桐梓县部分学生来求学。茶园同创希望小学寄宿制办学的成功, 感动了市、区、教委等各级领导, 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 2008年的秋季, 区教委拨款把中心校建成全区第一所寄宿制学校, 如今, 全镇的村小也由以前的11所, 减少到现在的两所, 山里娃也会说英语、会打电脑、会唱好听的歌、会画漂亮的画, 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山区老师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 在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全校师生甭提多高兴, 山区教育事业亦有了一片蓝天。

1.2 发扬民主, 发挥能动, 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 作为校长的我十分重视发挥教代会作用, 号召教职工人人发挥主人翁精神, 积极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管理理念, 成就教师管理才能。

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统揽全局, 做到学校工作无小事, 事事记于心、践于行, 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艰苦奋斗, 建功立业。二是班主任工作做到“五勤”, 即脚勤 (多到班) 、眼勤 (多观察) 、口勤 (多提醒) 、手勤 (多动手) 、脑勤 (多思考) , 积极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三是教学工作做到“五认真”, 备课到位入格、上课互动交流、批改作业不过夜、辅导学生不厌弃、教研科研不作秀。四是“五个校园”建设添亮点, 初步实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人文化。五是学生行为习惯日益良好, 做到口里无脏话、手上无乱丢、脚步不乱踏, 文明守纪, 勤思好学。

2 管理中要体现公平公正、人文关怀

公平公正,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碗水端平。有时候, 老师不图什么, 评优秀的名额总是极少数, 职称评聘也是有政策有条件的。老师们就是图个真实, 就是图个校长做事公平公正, 阳光操作。一名校长应该让榜上有名者理直气壮, 让榜上无名者心甘情愿。只要办事公平公正无私, 就算没权、没钱, 但做到了问心无愧, 这样的校长就有魅力, 就有号召力。校长的人格魅力就成了一种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管理中, 我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所有评优评先制度均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 对所有参评人员严格按照制度逐项打分, 不循私情;对于学校财务一律进行公开, 收支透明, 主动接受监督, 让全体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人文关怀说明了就是校长要有“人”味。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无情的, 是冰冷的, 但校长执行起来必须要有人情味。在学校管理中, 我做到关心教师行动有“三体现”:学校每季度都为过生日的教师开展一次庆祝活动, 发慰问品、唱生日歌、办生日宴;凡是家里有困难的教师和生病住院的教师, 我个人都亲临家里或医院慰问;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 都给予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在教师群体中做到:沟通零距离, 接触等距离, 观望远距离。在处理各项事务时, 做到“对事不对人”, 在一些制度方面, 我基本上都按原则办事, 事后多找相关老师谈心, 这也消除了我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体现了人文关怀, 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 又体现了制度的人文性。

3 加强师德建设, 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是师生愉快学习、生活的前提。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校之长除了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外, 还应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讲师德、铸师魂。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就能做到爱生敬业、无私奉献, 整个校园其乐融融。

3.1 亦师亦母, 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乐园

学校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 教师上班路远、任务重, 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 风雨兼程, 关注学生发展。

一是立足岗位建学园。学校寄宿制建设将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塑胶操场等。教师专长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们不断加强学科基本功练习,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学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成功立项, 《乡镇小学管理模式探究》《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等课题获区一、二等奖, 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屡获奖。

二是无私奉献造乐园。学校住校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住校生管理教师就替学生保管钱物, 学校领导轮换值周, 老师们轮流值日, 担当“保姆”, 和学生同吃同住, 早晚辅导学生学习、锻炼身体, 夜里, 起来给学生盖被子、送学生上厕所, 有的教师为了管理好学生, 连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无暇照顾。从教会学生洗脸、叠被开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 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家离学校远, 老师们周末就分头到山上接送学生。山里的学生学习底子薄, 老师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他们补习。2011年教学楼重建, 学生从临时教室到食堂要经过公路, 存在安全隐患, 老师们就顶着炎炎烈日, 迎着凛冽寒风义务站岗, 筑起一道安全墙……全体教师的真情付出, 解决了学生吃、住、行、学等所有问题, 真正做到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 为学生建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

3.2 大爱无疆, 共同唤起学生的心声

在山区, 贫困学生、学困生不少, 这些特殊儿童成为了学校每位教师心中的牵挂。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生日晚会, 四季八节党员教师都要开展献爱心活动。学校里每位教师都义务当起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他们常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辅导学习, 搭建他们与外地的父母沟通联系的桥梁, 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感受家的温暖;每位党员老师都结有一户“穷亲戚”, 他们会定期给学生送去学习用具、鞋袜衣物、水果牛奶、大米油盐等学习生活用品, 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 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使学校贫困救助全覆盖;此外, 学校还设立了亲情室、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活动室, 每周老师们还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学生家庭家访, 每两周组织一次情景模拟活动, 每月安排学生看一次露天电影, 举全体教师之力, 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 思想上的难题。

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师爱, 让学生感受到了如父如母般的呵护与关爱, 学校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3

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外阅读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缺乏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农村留守儿童们身边的书籍一部分是在外工作家长购买的各种练习和他们认为好的书,一部分是勤俭的祖辈们买的一些便宜的盗版的书籍,孩子身边缺乏自己喜爱的图书,制约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质量。

(2)缺乏家庭的阅读辅导和督查。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的家庭环境比较糟糕,固定的场所,充足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科学的方式是祖辈们很难提供的,祖辈们的过渡溺爱让孩子们失去了被家长督查的机会,不利于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3)缺乏阅读后期的反馈和运用。阅读活动完成后,并不是阅读的中止,而是另一次阅读的开始,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阅读循环。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里,能够提供阅读后的反馈和对阅读内容运用的则少之又少,几乎不存在。

一、多途径拓展书源,充实学校图书室

图书馆有比较丰富和及时更新的藏书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农村学校图书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的购买,但面对着学生阅读量不断扩大,知识不断更新,好书层出不穷的的现状,仅仅靠学校部分办公经费添置书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可读性的图书,学校应拓展书源渠道,丰富藏书。

1.推动校园赠书热潮

“读书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学生的阅读正让受到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因此上级领导部门、退休老教师、新华书店、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学校图书藏书的来源,或赠送,或捐赠。我校近三年利用开展“书润童心”读书节的锲机,先后获得各种渠道捐书4000余册,这些新图书,现在正成为学校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为同学们的“幸福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爱心书市”筹图书

我校每年的六年级毕业季都会在学校举行“爱心书市”活动,学生们先将自己家里的一些旧的图书拿出爱心义卖,义卖所得经费再购买最新的图书赠送给学校图书室,每个参与赠书的同学在新书的第二页送上一句读书赠言,并签名。每年的坚持,让毕业班的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留下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滋润了后来的每一位读书的留守儿童。

二、充实阅读区域,保证阅读质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最美的书不是放在书架上,而是在学生的手里翻来覆去地阅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开展阅读活动。

1.打造学校的阅读中心

在完成了丰富书源的基础上,学校的藏书必须让留守儿童们充分阅读,这样打造一个开放的学校阅读中心就变得非常重要。我校将原来简陋的阅览室倾心打造学校阅读中心,强化硬件建设,加强软件管理,以服务学生为本、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宗旨,坚持每天中午对一个年级开放两小时的阅读,努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学校图书资源的效益。

2.班级开设阅读区

学校的阅读中心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阅读的需要,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因此在班级中开设阅读区和合理安排阅读实践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班级图书角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阅读的需要,在班级中应该划出一个独立的“阅读区”,这个阅读区其他学生不得干扰,只要进入这个区域,学生就可以从图书角选取自己喜欢的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保证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的需要。

三、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让阅读伴学生共成长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推行“精品阅读,幸福人生”有关的读书活动,延伸图书室藏书的功能,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生活,以实现书香润童年,经典伴成长。

1.坚持每周一本“好书推荐”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老师和学生从图书室精心选择一本好书推荐,除了介绍书的内容,同时也要将这本书在图书室哪个书架第几排高速学生,方便借阅。这个活动需要的不是运动式,每周固定选择一天的晨会课,安排老师和学生向全校同学推荐一本好书。

2.坚持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认真课外阅读,认真写读书笔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和个人修养。农村留守儿童尤其需要加强阅读积累,做好适量的读书笔记,学校定期在图书室和阅读中心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展示同学的阅读成果,收获幸福的阅读人生。

3.评选读书之星

“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对于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孩子,学校创设好展示的平台,每学期由图书室管理员负责评选出学校“读书之星”,以在图书室借书、阅读中心读书和语文教师对读书效果的反馈为依据,评选出一批校园读书之星,让“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成了留守儿童的阅读信言,并从他人成功阅读生活中得到启示,学到方法。

4.开展多学科的课外阅读活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有文学类的,如金更应拓展方向,英语、科学性的读物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增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时代感,丰富阅读生活。

四、优化图书管理教师队伍,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图书管理员和阅读中心指导教师的素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学校应该优化图书管教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三级图书管理模式。

虽然身处农村,但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丝毫不能轻视,对于学校图书管理应建立“学校——教导处——图书管理员”三级管理模式,加强图书管理的组织性。

2.选择适应新时期的图书管理教师。

如今,图书管理系统正逐步在各个学校推进,因此图书管理员不仅仅只需要整理好图书,还需要能够熟练使用图书管理操作系统软件,学校应精心挑选,安排能够完全操作软件的图书室管理教师。阅读中心不仅仅只是学生阅读的空间,还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精品阅读的舞台,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需要学校精心选择优秀的语文教师和酷爱阅读的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到阅读中心管理工作中,为学生的阅读指明航向。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随之不断改善和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步伐,带给人民群众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此,笔者深入农村进行了广泛调查。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受经济条件和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人才极为缺乏。与庞大的农村群体相比从事文化工作的工作人员显得犹为不足,镇村文艺专业人才匮乏。镇文化干部并非都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专职人员,多数还兼任其它很多乡镇工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充分适应农村文化发展工作的要求。在村组根本没有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有少数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人,仅限于个人爱好,只能拉拉二胡,吹吹笛子,敲敲鼓,在乡村红白喜事上热闹一下,真正能组织起民间文艺活动的民间艺人廖廖无几,镇村组文化人才的缺失,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推进。

(二)不能经常性的开展文化活动。相对于经济高速发展而言,农村文化工作就显得滞后,农民文化生活极其单调。已不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数村平时没什么活动。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于在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腐朽落后的思想,对社会危害严重。

三、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农村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农村新文化就要在农村积极弘扬三种文化。一是要弘扬法制文化。要认真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引导群众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提高全民法制文化水平。二是弘扬科技文化。把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手段,抓好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三是弘扬道德文化。要把“八荣八耻”荣辱观融入到教育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中,大力挖掘和弘扬柞水渔鼓、花鼓戏、玩狮子、耍龙灯、农民运动会等传统的柞水民间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趋荣避耻,疾恶扬善,把那些有恶习的人从赌博、迷信等场所吸引过来。

(二)大力实施农村特色文化战略。农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多样,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努力打造农村

乡土文化活动平台,使贴近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化产品重放光彩,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社和民间艺人,组织创作贴近农村生活题材的乡土文化产品,如柞水渔鼓,小戏,花鼓,秧歌等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通俗易懂的乡土文化节目,在全县范围内巡回演出,以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品位。

(三)鼓励发展民间文化组织。要充分发挥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发展文化事业和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壮大民间文艺社团,利用民间文艺资源,扩展农村文化阵地,帮助农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宗旨,本着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实现城乡联动,促进文化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其重点应放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5

一、着力提升文明素质,把村民素质提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抓手

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为了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创建文明村的良好氛围,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干部走访、开座谈会、出黑板报、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建设文明村就是进一步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而为文明村创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关注。

一是示范引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作为全村文明建设的标杆和榜样,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经济、学管理、学先进经验、学模范人物事迹,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形成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的良好风尚,不断促进和引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二是规范约束。创办了村文化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对群众进行教育培训。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等规定,认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

三是寓教于乐。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设了集教育、启迪为一体的村文化墙,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孝老爱亲模范等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了传承发展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耍孩儿乡土文化,村民自己集资,聘请耍孩儿老艺人前来传经送宝,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村里很多人热衷于健身广场舞,每天晚上灯火通明,音乐激荡,既跳出了新农民的喜悦心情,也跳出了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去年“七一”期间臧寨乡在***村成功举办了全乡健身广场舞汇演,同时还举办了剪纸、书法、刺绣、画展、花馍等民间创作以及手工艺品展示。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精气神,凝聚了发展的正能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三年村里考取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就达50多人。全村农闲季节集中赌博等陋习彻底杜绝,光顾图书阅览室的人越来越多了,学书法、学绘画的人越来越多了,打球下棋的人越来越多了,全村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的新气象。

二、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村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农民仅仅在经济上的富裕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完美的,只有精神家园得到了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富裕。基于这样的理念,村两委抢抓历史机遇,投资700多万元硬化大街小巷30公里,安装路灯150盏,沿街砌筑垃圾池10个,栽植绿化树木2000株;

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污水排放和灌溉井群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投资200多万元,将一个多年积水形成的25000平米的污水坑填平压实,在上面建设了300平米的现代化大舞台,同时建成1200平米的文化大院,10000平米的体育健身场所2处,投资10多万元修缮了县级文物古乐楼,配备了篮球、羽毛球网架、乒乓球台、各类乐器音响等文化体育健身器材;

投资95万元修建了标准化村级活动中心,设立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远程教育室、警务室、文化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等;

成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小组,配备了4名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清理,定期开展美化绿化庭院活动。可以说,**村街巷整齐、干净卫生、灯明水清、路直树绿的雏形基本形成。

三、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民增收作为文明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是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主业突出,多业并举”是农民增收的主攻策略,种植、养殖、运输、劳务输出是发展经济的四大支柱。

种植业是农村的立足之本,在玉米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村盐碱地居多的实情,全村调产转向种甜菜。村主要干部带头成立了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赊销给村民甜菜种子,聘请技术员指导种植,并负责收购成熟的甜菜,引导全村发展甜菜种植5000多亩,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成为全县甜菜规模种植第一村。下一步村里还要规划出300亩成片土地,准备推广发展板蓝根、枸杞、小柴胡等中药材种植。

**村发展养殖业有着传统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自来水水质的大幅改善,直接带动和促进了养殖业快速发展。现在全村有规模养牛场2个,规模养猪场4个,奶牛存栏3000多头,肉猪存栏500多头。截止目前发展养猪意愿的村民还有3户,他们正和村干部一起考察规划,今年开春准备开工建设。同时村里还引导农民发展小羊群60多户,养羊总量达6000多只。不夸张地说,全村养殖业收入可以占到半壁江山。

村里先富起来的人购买运输车辆30多台,并联合富余劳力成立了运输装卸队,运输业务繁忙,收入可观。

近年来全村劳务输出达300人,分布在多个省市的多个行业领域,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

以上四大支柱有力地支撑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确保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着力社会保障全覆盖,把建设幸福村庄作为文明村创建的终极目标

“村美、民富、人文明”是幸福文明新村的建设目标,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是文明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在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村里把闲置的集体房屋,改建成村级卫生院,聘请了乡村名医坐诊,和农村合作医疗直接挂钩,为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了极大的就医方便,每天就诊患者达30人,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彻底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学校就读的学生既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是附近十里八村办得最有起色的小学校,为村民子女就近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村里还成立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使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得到了老有所养。

近几年全村有30多户新建了住宅,常用家具家电样样齐全;

村里公交车每天往返两趟,有近50人还购买了私家小轿车;

村民们购置各类先进农机具100台件,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数字网络实现了全覆盖,除小孩外人人有手机;

村里有供销超市、小卖部5家,物美价廉的商品基本满足了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

街上来来往往的村民,个个衣着干净整洁,谈吐文明时尚,几乎找不到“土农民”影子。

村里还成立了警务室、综治组、矛盾纠纷调解组,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通过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村民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普遍增强,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多年来,全村无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遵纪守法,平安和谐已成为**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断丰富的群众性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群众爱国、爱村、爱家热情,将健康、文明、富裕的美好生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6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

枣庄市辖五区一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即68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富裕,加快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53.6万亩,森林覆盖率27.5,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市林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299.4。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枣庄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枣庄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枣庄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00——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05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建设要求,这是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一项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上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着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1、着眼长远办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

2、结合实际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3、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协作,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精心打造劳务品牌,逐步繁荣和壮大劳务经济。

建设幸福家园作文 篇8

石台,是一个休闲的小城,这儿充满了温馨和乐趣。当清晨我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我幸福;晚上当我在广场上玩耍、嬉戏,我幸福;当我和朋友、亲人跳舞时,我幸福。生活在幸福家园—石台,我由衷地感到处处都充满欢声笑语。

建设幸福家园,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要做到与同学互敬互爱互助。同学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有困难的同学,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对因事迷茫的同学,要敞开心怀给予温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有深深的体会。一次,我在单元测试中没有考得理想成绩,很难过,觉得自己很差劲。同学们知道了我的心事,纷纷过来安慰我,那些真切的话语开导了我,让我感到了温暖。在这个和谐幸福的家园中学习、生活,这是一种幸福。

建设幸福家园,还要有浓浓的的浪漫氛围。石台就是一个充满浪漫的幸福小城,在东方红广场上,有很多供人游乐的健身设施。特别是夏天的晚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相约来到这里,广场上顿时热闹起来。特别是有月的晚上,空气中还有阵阵凉风,丝丝凉意吹拂在人们脸庞上,舒服极了。这种惬意的浪漫氛围吸引着我,有空的晚上,我也会缠着妈妈一道去广场玩耍,我爱在中间的草坪上奔跑。在这个充满浪漫的氛围里感受着和谐,这是一种幸福。

建设幸福家园,更要有一些充满乐趣的活动。在石台曾刮过一阵“风”,我私下叫它是“舞风”。每天吃完晚饭,热爱跳舞的人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在电影院、车站院子里那集合,参加集体舞蹈活动。我也被妈妈卷入了这场“狂风”,渐渐地,我爱上了跳舞,觉得那整齐而又有力度的舞步很有节奏感,觉得这是活动很健身。茶余饭后,不仅肠胃需要消化,人也需要消遣的。边跳边聊天,是非常健康的活动。在这个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跳舞,重要的.是没有人对你有要求,任何人都是随心的舞蹈者,这是一种幸福。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9

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年丰朝鲜族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事迹材料

******年丰朝鲜族乡******始建于1947年。全村区域面积312公顷,总人口557人,其中常住人口296人,外出务工人员261人;耕地面积220公顷,村集体林地52公顷; 2009年村人均收入25100元(其中劳务收入1.9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村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绿色水稻、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多年来,******紧紧抓住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的契机,积极组织和带领全体村民,多途径发展村屯经济、多层面发展公益事业,使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省级“五个好”村党支部、省级文明村标兵、省级安全文明村、省级魅力合作村、省第十届劳动模范集体,伊春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集体、伊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村把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在积极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想实招、求突破,积极开展争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活动。

一、在建设思路上动脑筋、想办法

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了“超前规划、加大投入、突出特色、建设新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上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一是超前规划。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就确定了在伊春市农村实现“五个领先”,即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全部进入农户;对农村土地实施集约化经营;村容村貌实现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建设集学习、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村民活动场所;建设清洁能源应用村等。二是加大投入。该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搞好农田改造,壮大农场实力,做好农业文章;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利用扶持资源,加强公益事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三是突出特色。以壮大集体经济、美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村庄为重点,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四是建设新村。把建设村美、户富、民风淳朴、管理有序的新型小康村做为目标。

二、在经济发展上挖资源、做文章

该村依托土地、亲缘、民俗、政策等优势,第一个在农村开办了股份农场,通过劳务输出、发展生态经济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一是壮大股份农场。为缓解劳力外出对生产造成的压力和加速土地有偿流转进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由村干部带头,按照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于2005年组建了******首家农业机械化股份合作组织—吉松股份合作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成功运作,股份农场实力得以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现农场股东14人,固定资产 180万元,农机具53台套,年产值300万元以上,年收入超过60万元。同时,农场以承租的方式集中生产村内绝大多数耕地,并在收益中提取5%作为公益金用于村组发展。今年集约经营土地3200亩,承租费按每公顷5000元价格在年初时支付给农户,节省农村劳动力200人。二是鼓励劳务输出。******将外出劳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村“两委”班子通过积极组织村民学技能、请返乡者讲经验、组成留守互助组等方式,积极鼓励村民到韩国、日本等跨国务工,增加收入。每年还与外出党员和群众相互“致信通话”,保持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外出党员和群众自发捐款3万多元,用实际行动支持村组修大门、修路等。目前,全村共有261人外出务工(国外144人、国内117人),外出打工人员年收入接近1,100万元,人均实现4.2万元。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该村积极贯彻退耕还林政策,还林630亩低产田,使全村林地面积达800亩。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还对林地逐年补植,目前林木蓄积已达16万株,被村民称为“绿色银行”,年累计增收50多万元。

三、在基础设施上办实事、办好事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给村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该村从强化基础设施、美化村组环境入手,号召全体党员和村民积极行动起来,投身新农村建设。在领导的关怀重视和帮建单位的大力扶持下,经全体村民努力,共投入600多万元(其中自筹90多万元),围绕“路、水、能、房”等项目,完成了近20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居、家居、村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新修缮了一、二组村入口处具有民族特色的两座铁大门;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在一、二组分别修建了1800和5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20余套;修建了一组老年活动室,扩建了村办公室,形成了集办公、培训、阅报和娱乐的380平方米综合活动室;修建了12米长的纲结构图板展示栏。通村公路直接连到两个村组,村内13条共5083延长米的主次巷道全部实现白色硬化,在全村主道两侧共安装83盏路灯。同时,在村一组东侧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荷花池,供村民观赏。二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对8560延长米农田排水壕线进行了硬化,修建了6个农田道桥、2个渡桥和2个水闸门,对12000延长米农田道进行了平整和砂石化;对一、二组村内4560延长米主干道两侧排水壕进行了硬化衬砌;建成了90栋总计18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基地,对育秧大棚内3500米 人行道铺设水泥板。三是美化、香化庭院。在对村民统一安装6000多延长米铁栅栏的基础上,该村集中粉刷了村民住宅墙面,并鼓励村民在庭院内外栽果树、种花草美化环境。现时,该村还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入手,鼓励村民对自家房屋装修和清洁,资助了近40户村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及渗水井等,并逐家逐户动员村民进行改厕,将于近期施工共改厕200座,使生活更加健康舒适。

四、在民主文明上下力气、求实效

该村以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紧紧抓住提高党员和群众素质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农场公益金创造活动条件,强化项目管护,切实使广大群众发挥出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主体作用。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村“两委”班子在强化服务功能、全力为民办实事的基础上,将关爱留守老人生活作为工作重点,以老年协会为阵地,通过订阅大量的实用报纸、书刊,配臵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及文体设施,组建老年秧歌队、老年舞蹈队等,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有益活动。每年还从公益金中列支近万元,用于活动室冬季取暖、老年协会人员午饭补助等。今年3月,村上资助老年协会7万元,组织26名老年人到昆明至桂林旅游,为留守老人的内心添补精神慰藉,深受老人们的喜爱。二是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为有效实施和管护新农村建设项目,该村还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民代 表大会、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全力推行“四议两公开”,使村内事务决议充分、公开透明。村上,每年出资2万多元承担了村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支付村屯卫生保洁、路灯用电等费用;老年协会成员自觉看护道路卫生,并监督各家各户清扫门前道路;广大村民自觉保持庭院卫生清洁、修剪院外树木和清理排水污泥等,自觉管护新农村建设设施。三是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建设。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广大村民由衷感谢党和政府的决策,表现了极强的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的热情。在村组修路中,村民共捐款11万元,加速了巷道白色硬化进程;在整治环境中,在家党员义务出工、出车修路,村民也纷纷出资、出工,进行了集中会战,使村容村貌更加美丽。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尊老爱幼、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相互帮助蔚然成风。

目前,全村有24户装上了宽带,有40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十星级文明户达90%以上,住房砖瓦化率97%(村现有草房7座均为闲臵房),“四旁”绿化覆盖率100%,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100%。全村没有违法现象,没有上访人员,没有失学儿童,没有闲人懒汉,没有村级外债。

五、在示范村创建工作中保成果、求突破

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家园 篇10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年年岁岁新气象 岁岁年年步步高”

同志们:

经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党委、四面山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我们在今天召开这次“打造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报告会,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背景、剖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意义、标准、原则、措施,以及如何建设四面山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下面我讲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回顾与展望

(一)综合国力节节攀升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7亿元到2020年的35万亿元以上。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二是人均GDp从460元到25000元。生活水平由过去的“温饱型”、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跨越。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从破除计划经济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的保障。

四是对外贸易从外贸“小国”到外贸“大国”再到外贸“强国”。中国正在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五是财政从“大同一”体制到“公共财政”体制。

六是城镇人口从不足20到超过60%。中国城镇化将带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七是区域经济发展从优先发展东部到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将书写中国新的“经济版图”。

八是工业化进入重化工阶段。新型工业化将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九是发展从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是“科教兴国”,消除文盲,普及高中教育,打造一个“学习型社会”。

(二)人民生活步步高升

一是收入从“万元户”到人均万元。

二是住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追求舒适享受。

三是行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社会”。

四是恩格尔系数从贫困“降”到富裕。

五是穿从“街上流行红裙子”到没有尽头的“时装潮”。

六是食从“填饱肚子”到“食不厌精”。

七是通信从“邮信”到“电子时代”。

八是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九是就业从“拉郎配”到“行行出状元”。

十是文化从“听评书”到“休闲成时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目标,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加快四面山景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引领景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促进景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景区社会的大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村镇规划建设零乱无序,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村镇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中国农民有“三盼”和“三怕”。“三盼”,就是盼收入增加、盼环境改善、盼民主管理;“三怕”,就是怕乱摊派、怕搞强迫、怕瞎折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真正从解决这“三盼”和“三怕”问题切入,把握好全局性问题,逐步实现农村的大变革。

四面山景区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需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四面山的整体规划得到了认真的执行,但乱建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景区村民住房的建设也还不够协调。农民素质有待于大幅度提高,人均纯收入与江津全市人均收入有较大差距,景区内有不少村民还处于贫困状态,贫富差距很大。(在去年12月份的送温暖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一家6口人中就有4个残疾人,生活之艰难让人“惨不忍睹”。)为了适应新形势,在景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更新观念,加快景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中央现在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非常及时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抓到了点子上的。这对于解决景区“三农问题”,加快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对于进一步把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景区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提出了最为响亮的主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广:培育新农民

·、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村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村镇、培育中心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村民自治,范文《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四面山自开发以来,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毛头小弟到“支柱产业”,景区内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四面山构建和谐景区奠定了较好和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还远远不能满足景区5993名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景区人民的年均收入仅仅只有2000多元,离全市年人均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长期坚持旅游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景区农民的收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四面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旅游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一是产生了景区最大的旅游业主——新华集团。二是产生了部分旅游大户(如山林山庄等)。三是产生了人数最多的一般旅游从业者。四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非旅游从业者(如林海村原七八队的村民,他们几乎没有在旅游发展中分得一杯“粥”)。富的年收入达十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穷的年收入不足千元。他们之间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带来种种冲突和不和谐。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对于四面山来说,就要努力培植出更多的种养殖大户、农家乐大户。在林海村、洪洞村、头道村就要紧紧抓住旅游来做文章,发旅游的财,找旅游的钱,成为旅游接待中心;燕子村就要紧紧抓住“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的思路,建立猕猴桃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旅游后勤基地。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常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大景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而这些方面,景区内各个村都是比较薄弱的。辍学失学时有发生,农村医疗纵比有进步,横比有差距。新的计生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常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11

一、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委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这是市委着眼长远、谋划全局,提出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提升和深化我市村庄整治建设的现实需要。2003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百千工程”,积极推进农房“两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集聚发展势头进一步形成。随着城乡不断融合,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房住”,还要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通过不断拓展村庄整治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切实满足农民对居住环境的新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新时期推进农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市综合得分87.09分,连续5年居各市之首,成为全省首个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的市。鄞州区得分89.41分,继续领跑全省,余姚、慈溪、宁海即将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这些数据表明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基本确立。但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也将面临新难题,农民群众对享受更高生活品质,增加幸福感的期待有新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幸福美丽新家园正是顺应新时期发展特点,推动农村发展全面提速的一个战略举措。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的实际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幸福美丽新家园”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新时期农村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战略决策,与十六大以来我市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既有与“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政策思路的连续性,又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是全面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的具体化举措。

二、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主要任务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集约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向高产出高效益农业转变,低层次粗放型农业向高层次集约型农业转变,单一业态向多业态转变。继续实施“强龙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农村,带动农户的能力。抓好“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工程建设,把园区打造成提升农村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主平台。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基本实现农村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推进农村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进农业专业大学生,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家、合作社领办人和新一代种养大户。进一步引导土地流转,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行委托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立体种养、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继续推进农村建设和保护,加速实现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一是明确村庄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明确各类村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集聚发展的要重点培育,逐步消亡的要引导迁建,基本不变的要疏理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农村住房改建规划。二是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对中心村、一般村、萎缩村要确定相应整治内容、项目标准、补助政策,分类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明确村庄整治的导向性,整合资金、项目加大对小康村、中心村的补助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推进农村环境深层治理。对那些已处于明显衰落状态的偏远小村,引导农民搬迁到中心村建房居住。三是切实加强文化特色村的保护。在旧村改造、村庄撤并中,要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名人故居,使我市的农村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貌,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文化特色村要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增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魅力和竞争力。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加大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力度。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不断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网络、深入实施生活污水处理。

继续推进农民增收和素质提高,加速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专业农民)的转变。一是提高农业效益促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高效种养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政策补助收益。二是引导农民创业促增收。全面推进农民培训转型提升,把农村“两创”实用人才作为培训的重点,完善政策补助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引导和支持农民在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来料加工业等领域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就业格局。三是促进农民稳定就业促增收。对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民,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服务指导,促使其稳定就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领域。四是发展农村物业促增收。积极落实农村留用地政策,鼓励农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菜场、市场等,壮大农村物业经济。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建立完善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加强领导和财力投入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地组织领导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上充分考虑“三农”发展,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

进一步完善依靠农村干部群众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完善村企结对的载体,鼓励广大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合作双赢的长效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五大员”的作用,为发展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各机关单位、企业、高等院校根据自身自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创新载体,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完善加强社会管理和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形成政府为主导、村集体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效整合农村党支部、村委员、社管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以及团、妇、老年协会等各类组织,着力构建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组织。积极推广“和谐促进会”、“共建理事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探索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村社区工作队伍。

进一步完善科学指导和严格考核的体制机制。建立“市级指导、县为主体、镇村联动”的推进“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导体系,按照分别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科学指导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当地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标准。实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督促相结合,完善新农村建设表彰激励机制,将对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镇、村和服务指导有力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村书记经考评可以进入镇党委班子,对推进力度小、成效不明显的领导要适时调整。

阿坝州决定从2011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全州所有的行政村打造成幸福美丽家园,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和幸福满意度,推动阿坝州农村牧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此,阿坝州本级财政2011年专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以突出“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阿坝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是指:四改:改厨、改厕、改水、改圈;两建:建通村入户路,建新型清洁能源;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调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增收致富门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本领;强配套:以村级活动中心建设为载体,解决有场地办事情问题,以加强村两委会建设为载体,解决有人办事情问题,以建设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载体,解决有制度管事情问题;促增收: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作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根本目标,确保实施村农牧民年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群众幸福满意度明显提高。

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40万亩市级功能区提升工程,确保完成190万亩、8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建设1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完善土地(林地)流转中介服务,继续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林木流转。推广农牧结合等多种节能模式,实现农林牧渔各产业间有机衔接的多元循环。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投资50亿元,争取完成55亿元,安排重点水利建设50项。大力推进防洪治涝工程,扎实开展平原骨干排涝体系建设,启动区域性骨干河流整治、农田水利示范镇创建,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00公里、港湾式停靠站180个。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以平原绿化为重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以集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以深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卫生改厕、清水河道、农业面源污染和实施生态绿化为重点,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市级全面小康村创建50个以上。启动培育中心村40个。完成拆迁农房2.5万户,新建改建农村住房400万平方米,安置农户4万户。新(改)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75个。

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民生改善。积极推进农民培训转型,继续选拔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扶持培植一批示范性特色培训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力,打造一批农家乐等精品区块。开展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新(扩)建卫生服务站(室)150家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以增强内生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市级16个贫困乡镇和3个贫困片区等欠发达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完成异地搬迁1500户,危房改造1500户。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上一篇:化学键课堂教学实录下一篇:Python实现过滤单个Android程序日志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