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通用11篇)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1
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和任务。历史教师应通过课堂构建, 培养学生的行为素质,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 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知道怎样爱人, 怎样做人。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 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古往今来, “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 任何时代,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 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 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学生高尚道德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学这一侧面作一浅述。
一、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做人的第一步
有道德的人, 首先是爱他的国家, 爱他的民族的人。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 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 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 能不能跟上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种不同的文明, 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让学生明确“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怎样爱国”。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矣, 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历史老师全是些老古董, 这话从另一个角度看, 倒有些道理, 说明了历史教师在维护社会公德, 社会秩序中的一身正气。我们要把自身塑造成道德典范, 影响学生, 感化学生。
其实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重要也更艰难, 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知、情、意、行, 而学生的可塑性则更强一些, 教师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给教师观念带来的冲击。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教育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当教师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时, 教师要有捍卫科学、捍卫人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教师是兼知识与道德为一体的化身, 岂不更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历史课程展现了几千年的历史画卷,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丰富生动, 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元素, 包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伟大业绩的赞叹。教师要把历史中的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同化自己, 提升自己。
培根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心灵之美有胜于形体之美。”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品德, 起到了历史的典范作用, 是进行德育的绝佳教材, 能激励学生去追求。如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到感染, 自然能够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
四、建立新型的历史课堂, 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要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 又可以提高行为素质。首先, 道德来源与人性的内部, 所以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的重要方式。历史人物的感召和引导作用, 不是靠教师说, 而应该靠学生自己感悟, 用心灵体验, 主动地“接触”历史,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另一个重要领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除了能互相学到知识外, 还能加深彼此的情感, 领悟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使课堂变成资源共享的团队工作空间,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自然领悟到团队精神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再次, 体验学习。教师可通过游戏、多媒体展示、情景设置及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众多途径中, 教师应尽量创设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的环境,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那么多美时, 他又怎么会不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呢?
总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潜心研究, 充分利用大量的德育素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 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 帮助学生构建起高尚道德。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2
有人说过,学生的身体不好是废品,智力不好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这种说法确实形象的表明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是使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素有“五育之首”之称,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历史是进行优秀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许多美德,这些优秀传统和美德成为激励人们发奋进取、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内容十分丰富,如春秋时期,孔子的“杀身成仁”,战国时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近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还有些英雄人物虽然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国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广州大沙角大将陈连升、广州虎门水师提督陈化成,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林永升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人生应有的价值,给我们做了表率,因此对学生是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历史还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把学史同爱国直接结合起来,认为它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他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而且他认为学者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达、文明的演进都起了很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李大钊,更把历史同人类社会生活,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还说:“马克思述他历史观,常把历史和社会关联在一起,纵看人间的变迁,便是历史;横看人间的现在,便是社会”。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从小都喜欢历史,认真学习历史,并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出身贫寒,少年时代常喜欢听流传在他家乡的历史故事,如钦差大臣林则徐如何率兵进驻香山县城,水师提督关天培如何抗击英军,最后壮烈牺牲。他特别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战士讲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洪秀全遇难等故事,这些在他脑海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年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示惋惜,同时,还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第二个洪秀全,干一番革命的大事业。孙中山终于成为一代新人,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决心,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受到后人的敬仰。
“鉴湖女侠”秋瑾,从小读过不少经史书籍,中国文学和历史书籍中所阐发的爱国主义思想,给了她很大的影响,1905年结识孙中山后,更坚定她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了革命事业,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就义时年仅31岁。
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周恩来总理等都自幼酷爱历史,这对他们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历史,而且还号召全党学习历史。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把学习历史提高到能否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来认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杰出的英雄人物举不胜举,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美德着称于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使祖国的花朵成为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道德素质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浅析 篇3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生态道德培养的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 一)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包括很多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1. 讲授法。直接讲授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将大量的生态知识传授给学生。直接讲授是常用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通过讲述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的危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历史事件及进程。
2. 对比法。通过比较来鉴别和认识事物。比如将远古时代的环境与现代环境相对比,向学生讲述现代气候干旱,森覆盖率大大减少,许多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出现此种状况就是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染污和破坏。
3. 情景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模拟历史情景,让学生在历史环境中进行体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模拟特定的情景,表现出当时人们的意志、精神,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4. 多媒体应用。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片或者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等作为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探讨,增加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意识到人类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二) 大力开展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效果。以环境科学和绿色行动为中心,提高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 开展环境科学知识讲座。开展知识讲座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开展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对专题的分析,强调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2. 开展纪念日活动。针对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比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与图片,相互学习和讨论,增加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开展知识竞赛。知识竞赛是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从赛前准备、赛中发挥再到赛后总结,学生可以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破坏的行为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生态道德培养的不足之处
( 一)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有待增强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都没有经过环境知识培训,没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历史教学没有过多的关注生态道德,致使中学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观念有待强化。学校要加强师资的建设,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我做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 二) 考核标准制约了生态道德的培养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人格养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道德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部分。由于考核标准成为了升学考试的工具,学生所学的内容围绕考试展开,制约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阻碍了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对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将硬性的纸质考试转化为实际观念的培养。
( 三) 生态道德教育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仅在校内,与家庭、社会也有着必然的影响。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态道德,随着环保宣传的日益扩大,许多家庭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家庭的言行不一,影响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教师要更多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保护环境。
( 四) 历史教学改革没有突显生态道德培养
我国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道德培养知识相对薄弱。受到传统历史教学的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主要为政治史,生态道德培养没有得到突显。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材内容编写上,着重引入生态道德培养。
三、结语
生态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代表着国家综合素质的发展方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正确地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注入一股新能力,促进教师更新传统的历史政治观念。
摘要:学校环境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生态道德,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水平。历史教育有生态道德教育的潜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可以提高教育成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进行生态道德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培养生态道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必须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教师生态科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改革历史教学的课程标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熟练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历史学科深化过程中对中学生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历史”在我国是中学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科,历史包含着:社会历史、人文历史和地理历史,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正视历史,还可以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人文精神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真个人类文化生活内在的灵魂。
1、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内容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到人文精神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2、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又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历史的辩证中发展,名族精神会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是同时又是互相吸引、互相开放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个民族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财产,各个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在各个环节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展现人文精神。“渗透化教学”是现如今课改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审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中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展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应该将“以情为主”作为教学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让教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同时教师应该落实“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将“以史为鉴”作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炼教学精华,让学生对于历史有正确的观点,能够正视历史发展、懂得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中。
2、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人文精神能够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课堂能设立教学情境是一定要紧密的结合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探索的重点,这样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就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展现人文精神,注重人生价值,奖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的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3、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站课堂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无法渗透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引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三、结语
人文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是历史发展重要的载体,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文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树立自信心、责任心与成功感,端正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熊文文、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40-
41[2]沈晓华、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4(04):55-56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5
一、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产生依赖于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应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的同时,唤起其道德情感的强化与生活,促使情理交融,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进而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内涵,利用教材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的联想,同时用真挚的情感去带动学习,使之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激发其道德情感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深化其对道德情感的理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二、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同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爱爸爸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为基础,在引入新课时加入歌曲《我的好妈妈》,让学生在温馨的气氛回想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父母爱你们么?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叙述的同时,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尊重父母、爱父母的道德情感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进行。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录音、视频等技术,或者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进行还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道德情感体验与教育。
三、教师可以包含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针对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可采用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教师就可以热情奔放、满怀豪情的语言介绍“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主题内容,详细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老一辈为建设祖国所做的无私奉献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用饱满的情感语言将其转移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想,让其倍受鼓舞,并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还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录音,让其以低沉、悲痛的语调对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和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哀悼进行描述,营造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产生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深刻记住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并判断具体的行为,让学生在树立正确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
如以“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为主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节约与浪费的现象,并判断哪些是浪费行为、哪些是节俭的行为?怎样看待吃剩的饭菜打包等现象?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通过生活中这些具体的行为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俭与浪费意识,并从行为升华至认识、再升华到情感,最后回归到行动;而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相悖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人形成感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教师也应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通过多学科情感教育资源同品德课的整合,多方面的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形成情感教育网。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具有教育性与情感性的课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应良好地渗透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强德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做到知行统一,实现品德教育的高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才能取得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6
教书重在育人, 高素质的人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质的飞跃。现实中, 我们高举改革的大旗,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改革的却仅是形式和方法, 而没有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当前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什么。我们的受教育者缺乏的是一种品质和精神, 缺少的是内在的力量源泉。教学改革应该有质的飞跃, 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只有教书育人,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统领教学改革, 才能取得新课改的成功。
一、把育人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历史课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历史教学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 在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同时, 发展其思维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书育人, 不应只喊政治口号, 而是要把育人渗透在历史教学之中, 把育人与史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水乳交融, 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精神世界, 从而使学习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 我先播放了《黄海大战》的片段使学生获得整体感知, 了解当时中日战舰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且知道是日本首先发起战争激起了中国海军的极度愤怒, 继而还击。课中我重点描绘了邓世昌带领全舰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学生的感情与邓世昌、丁汝昌产生了共鸣。当讲到《马关条约》的赔款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几年的国民收入时, 学生认识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为什么会挨打?那是因为落后,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正担负着振兴国家与民族的重任,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自己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二、把育人看做是自己的终身责任
“历史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一个懂得尊重历史的人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一个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生, 历史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提到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增强民众战胜危机的信心, 罗斯福总统在演讲中讲道:真正让我们恐惧的, 只是“恐惧”本身。学生观看总统与农民握手的图片时我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一想总统会说些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们众说纷纭。我在总结时讲道:美国渡过难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总统给了国民足够大的信心。教学中我结合当时的中国经济危机和5·12汶川大地震, 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只有具备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渡过难关。这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课本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去接受一种忧患意识、坚强意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多一份真诚, 多一份责任感。历史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去体验、去接受, 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历史教师只有充满责任感, 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价值, 真正培养学生的品质。
总之, 历史教学改革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方法上、形式上, 而应该在理念上有所创新, 在方案上有所突破, 否则教育教学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要能够把粗糙的结构化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个体、鲜活的历史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只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堂才会有动力和活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塑造高品质的社会人才, 这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 (9) .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对道德事件的热点关注,那种陈旧的宗教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能够提高他们精神气质素养的历史教育。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使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能够在内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宗教道德意识,课堂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在不违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扩充,使师生共同感悟宗教的智慧。
2. 打破教材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如下写到: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由于人教版的教材是按照专题的类型进行编写,这两部分是分两个课时安排的,笔者尝试打破教材的框架设置。
在基本完成对佛教、道教传入产生的时间背景的介绍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宗教是在该时期产生传入的原因,引出对于东汉混乱政局的讲述。这是本课根据课标对于教材讲解顺序作出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
从宗教教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宗教能够传播发展的原因。结合补充史料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求,以此引出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传播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汉明帝的金人托梦也足以见得,佛教在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影响。东汉时期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使百姓对现世失去了信心,而佛教的教义是让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幸福。这麻痹了人们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很多平民百姓因为反抗遭镇压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便把希望寄托来世,虔诚信佛。
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所倡导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是在灌输一种神秘主义的谶纬迷信思想,为道教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道教的广泛传播更多的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这里所提及到的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等人物形象、内容与之前所学到的有所不同,也使学生感受了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在打通知识点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其辩证历史分析的能力。
3. 培养道德意识,感悟人生哲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适度的培养学生的宗教道德意识。佛、道教的基本教义的讲解这一部分的灵活性最大,也是本课重点所在。
佛、道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因果报应、因果三缘、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等等,其中,对因果三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可以与日常生活或者熟悉的历史情节相结合进行重点讲解。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与佛教的思想相近;而因缘法则也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宇宙万物皆以内因外缘而形成,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在行为之前,要综合考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缘关系,不宜人为地割断各种关系。我们能够相遇,成为师生,同班同学,也是一种缘分,要彼此珍惜。
不可否认,宗教文化中迷信的“长生不老”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被邪教所利用时。然而,对于宗教思想也不可全盘否定,应该站在道德的层面去看待。众所周知,提到中华文化,孔子文化是不容置否的,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以后,在后期又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走向世界的孔子文化。孔子文化所宣扬的是对现世世界的思考,“未知生,焉知死”,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也一直倡导着这种关注人本身的现世思想,可是,基督教文化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思想产生着影响。
4. 结语
历史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篇8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自文艺复兴以来, 人文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面旗帜, 指引人们不懈追求人生的幸福, 实现生命的价值。人文精神, 简而言之, 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并实践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的精神。 (孔祥华, 2006) 它关心“人之所以为人”, 既注重个人身心和谐发展, 又关注他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教育, 彰显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历史学科的独特功能和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 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 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作出了贡献, 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 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我认为, 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 从学科内容看, 历史学是记载人的功业, 以人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 有人称之为“人学”, 不同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次, 学习与研究方法更强调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沟通, 在理解、体验中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方法上的人文性, 历史教学通过再现历史, 使学生形成知识, 拓展精神世界, 磨炼精神品质。最后, 教育对象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 决定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这要求我们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出发, 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氛围中, 饱含情感, 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 使其知行意同步发展, 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另外, 新课标更突出“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把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能力, 成为政治宣传品, 漠视“人”的存在, 忽视“人”的尊严, 无视“人”的情感, 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 死记硬背, 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 凸显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 把历史从“政治”中解放出来, 注入人文主义新鲜血液, 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陈长华, 2004) 。
因此, 我们应该给中学历史教学以恰当的定位, 使其回归本质, 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以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二、历史教学应彰显人文精神
1. 历史教师应成为人文精神的楷模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责任心相当重要, 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历史学科在中学俗称“小四门”、“副科”,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更要自我珍重, 热爱历史教育事业, 当好楷模, 身体力行, 发展人文教育。历史学科思想性极强, 教师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引导学生。教书先育人, 树人再树才;坚定信念才能满怀激情、理直气壮地走上讲台;言之有情, 授之有理, 学生才能学之有趣。要做到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 “储好一桶活水”,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而且应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1) 人文理念。历史教育要以人文本, 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作为历史教育的目的。
(2) 感悟理念。历史教学要摈弃陈旧的“灌输”教学模式, 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要重视过程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领会历史的风采。
(3) 创新理念。历史老师应不断创新, 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为学生感悟历史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开放理念。历史教学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是创新的前提, 历史教学要提倡争鸣, 允许学生以批判思维对教材和教师的观点质疑, 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历史教学不能沉浸在故纸堆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现实、关注世界、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
2.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既是一种永恒和向上的人文精神, 又是一种博大宽容的人文胸怀。历史学科中有大量人文教育素材, 教师应充分加以挖掘, 适当拓展, 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类历史的每一步都是人文价值的体现, 因此, 在选取组织历史材料时, 就应当认真挖掘和充分阐释, 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如对待世界史应充分体现:在世界史进程中, 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 科技的发明创造和批判中发展的科学体系是人类创新和文明的标志, 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转向现代工业和信息时代的进军, 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与科技相适应, 对人的价值尊严的思考, 对生命的关爱, 日益朝着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法的规则及相呼应的制度及文化。对待中国历史则应体现: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是以仁爱、和平、自强、进取为核心的,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向善, 在这种文化核心中既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又孕育了独特的与现世寻求天人合一的世界文化额共同趋向的东方文化。而这一文化是人类文化日益走向独特融合的今天, 共同追求人的平等、自由、公正的结果, 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追求奋斗的结果, 这也是人类创新、人文精神的关键。中学历史教材选编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活动, 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 仁人志士的佳言懿行, 等等, 都体现出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这些生动的素材, 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品位无疑是有效的。
3. 让历史课堂传承人文精神
历史老师应改革教学方式, 运用史学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趣, 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趣为有趣, 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主动探寻历史, 融入社会进程, 孕育学生关注人类的人文精神。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而是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 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查找资料, 积极参与课堂, 质疑释疑, 探究合作。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预设的实施, 对学生的有效组织, 现代教育手段的适切运用, 关注个体差异, 激励学生创新, 对动态生成问题能敏感发现和妥善处理, 等等。尊重、爱护学生, 尽量用学生的生活、学习语言,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课, 有序而不呆板, 有趣而不落俗套, 有效组织教学。变“读课、讲课”为“谈课、话课”, 就会化图文并茂的书本为有声有色的一幕幕历史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徜徉在历史长河中, 汲取人类文化精髓, 提升人文素养, 塑造健康人格, 传承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 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 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 归根结底, 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文辅相, 2004) 历史教学要着力凸显人文教育的功能, 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张扬人文素养大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9) .
[2]成林萍.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3) .
[3]孔祥华.论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培养,情感交流
文化和历史放在一起, 是做好的结合体。悠悠数千年, 历史的车轮碾过的时间长河, 也是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印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深厚, 能很好地体现在这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上。如此看来, 学好历史, 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好历史知识,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个人修养。历史的学习包括基本概念、历史事件、人物、线索, 等等。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所以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在关键事件中的处人处事而带给我们的思考, 对学生完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起典范作用, 也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有事实依据, 更能让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智与勇, 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加深对学生的激励和熏陶, 在无声无息中推动了学生人格的树立和完善。优秀的人格需要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做保证, 这些因素也从精神层面影响着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在教学中, 结合“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老当益壮, 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等励志名言的教学, 通过汪精卫、奕忻、袁世凯等卖国求荣的遗臭万年的特例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那些英雄人物就是他们的偶像,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通过他们这些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感染学生们。培养学生们的持之以恒斗志的, 我们可以看看司马迁、看罗斯福;培养学生们诚恳的求知态度, 可以学布罗诺, 学居里夫人等;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可以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新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的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 是要在不断的磨练中修正和健全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要有针对性, 认清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年龄层次, 并依据这些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个体的自我需要、做事的动机和主观能动性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的年龄, 普遍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而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那些老套路, 死记硬背, 反复重复, 周而复始, 严重地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独立地发展, 这不是我们要的合格人才, 更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学生, 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 除了教授他们学习历史的课本知识, 更要建议他们多阅读历史课外读物以及相关资料, 在阅读中培养他们扑捉信息、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多尝试让学生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让他们在评价中, 加深对人物以及事件的认识, 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知识海洋的独立人格。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必备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特点也各不相同, 存在着明显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事实, 要如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就必须正视他们的优缺点。采用区别对待,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特长, 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待“优生”, 要去赞美他们。当然, 对他们的要求也要高一些, 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要高出一筹。所以, 我们要注重扩宽他们的深度与广度;对待“后进生”, 要多给予鼓励, 也要重点放在引导上, 对他们的要求起点要低一些, 在每一个小进步上都要表扬与鼓励, 让他们在不断累积的成就感中, 慢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排除畏惧难心理。对于“中等生”来说, 他们的情况不是很稳定, 也是思想波动最大的人群, 可进可退, 有的时候让他们很迷茫,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 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在优良人格培养上, 还要鼓励竞争。竞争会对一个人产生压力, 人在压力下更容易爆发出潜质。竞争意识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克服自身缺陷, 战胜自我、超越别人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方式,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爱好, 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形成敢为人先的人格品质, 进而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与此同时, 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完善学生人格的培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 它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来支配着我们以后的日常行为和人生道路。而我国历史如此悠久, 更是产生了数不清的流传后世的佳话, 也产生了无数传奇的人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会引起情感共鸣。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述“桃园三结义”, 是向学生们阐述了“情”与“义”;讲“三顾茅庐”是要告诉同学们做人做事要诚心诚意;讲“卧薪尝胆”, 是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志向, 奋发图强。通过历史教学, 让学生理解与汲取我们历史中的思想精华, 在熏陶与启迪之下,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做一个热爱人民, 造福社会,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伟大贡献的新时代青年, 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复兴大业而努力学习的伟大志向。
总之,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只要潜心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 有效地提高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效果, 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一定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闵祥瑞.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2]徐生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互动性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8, (45) .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养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个口号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工作的普遍性,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即“文道统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学习祖国五千来的优秀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教师应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明确任务,德、智并重。德育是基础,是前提,单纯重视智育,就会忽略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使高中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最终导致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我们不能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不顾,单纯强调智育,应智育德育并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第二、感知诵读,深入人物。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融入其中。如讲读《荷花淀》时,教师先范读,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再点明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揣摩主人公水生嫂、水生的心情,进而感受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课下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感受中华民族的力量,还可以编写剧本,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把握作者意图。
第三、复述讲解,以情动人。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即在原文基础上适当整理加工,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喜欢这种方法,争相发言,大部分同学在复述过程中提高了说的能力。如讲《祭十二郎文》这篇古文时,在放过一遍录音,全体同学自读一遍后,我找了几名同学复述文中讲述内容。学生复述语言十分生动,抓住了故事的要点,有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被韩愈的深深思念打动了,眼中含满了泪水。这样在复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使他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期望,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事例论证,以事明理。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比重加大,要求学生学习古文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探究道理。讲学《劝学》时,文中作者用自己蚯蚓与蟹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奋、专一的道理。教师可布置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结合希望工程和学校组织的贫困助学活动,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五、品味经典,体会深意。小说时我举《药》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如何欣赏?在学生颇费思考的争论后我总结如下。鲁迅写《药》,设计华家、夏家、华夏一家的深意是指中国,华家治病之药出自夏家,意为还得“自己”救“自己”。华小栓与夏瑜同为年青人,一个因病而终,一个为国而牺牲,前者竟以后者鲜血为“药”以求生而未能!两人死后坟墓也在一条路两边,坟上光景也不同,一长草,一长“花”,鲁迅先生正是以他良苦用心在告诉我们:人生意义是死后坟上长“草”还是长“花”,同时也在告诉人们要寻找到拯救中国的良方。学生明白了就中国落后的原因,增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第六、利用课文设置关于“家情”的问题。“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因社会发展快而加剧,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处于定型期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易被一些“时髦(俗)”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思维等均与父母多有矛盾之处。再加上独生子女易被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诸如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为什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等。针对此,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引进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分析了两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置作业:周末回家有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片段文字,结果学生我能用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寄托真挚情感。这时再趁热打铁,设置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
“工具性”与“人为性”并重,“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一本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不能只做号召性、表面化的肤浅文章,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文与道的统一赋予身边细微的事件之中,使学生不仅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性的体会。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把文与道的统一符合时代发展,特别是要用正面的、高尚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好人好事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历史不断进步,“道”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要坚持文与道貌岸然的统一,就必须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和历史责任感,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自觉摈弃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要用科学的、民族和、大众的、社会主义的“道”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缺乏自制力遇事好冲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形,极易发生动摇,甚至歪曲。同时,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教师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总想与成人平起平坐,他们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教育的心理基础。此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德育教育没有强迫性,更易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个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此时作为学校,就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因此“文道统一”必须针对中学生理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要有针对性;要讲究方法,切不可空说教,更不能一刀切。
历史教学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11
健中创侨一、创设情境设情境就是, 在授课时激发兴趣, 先烘托康学气氛, 再把学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心周中娟设, 身处地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认识让学生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 来人, 理思考。如在讲述皖南事变时, 我是这样的次合作进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 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再培请了, 看课本下面的小字但蒋介石并没有忘:记反共反人民1939年山东博, 养多干部战士遇难, 山八路军遭到国民党…军…最大规模的一队的袭击, 400次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皖南事变。1940年底, 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 企图趁机围歼。到此要学生合上课本, 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人说我们就不撤看他怎么办, 也有人说不行就跟他们对着打。此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明,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八路军、新四军名义上都归他领导。至于说对着打那就更不行了, 大家想一想西安事变我们为什么要和平解决?是为了不让日本人钻空子, 趁机灭亡中国。那么怎么做才能既不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又不能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呢?先让学生思考, 再让学生翻开课本, 看我们党当时是怎么做的:我党一方面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一方面为了顾全大局, 答应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这充分体现了我党斗争策略的灵活性。通过创设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旧知, 掌握新知
“温故而知新”。在每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讲完之后, 我都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将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如课本中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孙中山的一生:1894年上书李鸿章, 失败;同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24年改组国民党。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但他从未被困难所吓倒, 从不放弃革命信念。通过回顾, 督促学生系统地温习历史, 掌握历史知识点。
三、专题讨论, 以史为鉴
根据教学需要我们适时地开展了一些专题讨论, 如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 清政府一再失败, 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们会说敌人太强大了, 武器太先进了, 中国落后, 官吏腐败等等。教师由此启发, 落后就要挨打。而要想不挨打, 就要发奋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教师进而启发学生要牢记历史, 穷则思变, 努力进取, 不忘国耻, 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
四、课外延伸, 坚定意志
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 通过了解一些国际事件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操, 对于那些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 老师要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在课余对间加强阅读。读他们喜欢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人物传记或者历史故事, 每学期至少读一本, 并写下读后感。通过阅读与写读后感, 他们感同历史人物的心灵精神, 潜移默化中, 多数学生都能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学习,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此外, 教师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 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爱国情感。比如:最近, 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引起了争端。我引用事实, 说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日本为了掠夺钓鱼岛周围的石油资源, 硬把钓鱼岛说成是他们的, 并在2010年9月7日动用海上巡逻船碰撞我渔政船只, 扣船扣人。把钓鱼岛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 激发他们爱国情感, 进而反思要想保卫好自己的领土, 就必须自我强大。
五、善待考试, 积极进取
提起考试, 大都学生都有一种畏惧心理, 可考试又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首先, 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其次,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代表现在, 更不能代表将来。一个人小学成绩好不等于中学成绩好, 中学成绩好不等于大学成绩好, 大学成绩好也并不等于事业有成就。
六、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06-08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07-09
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05-15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06
浅议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09-21
《历史与教学》06-14
情境教学与历史教学08-18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9-27
历史教学与艺术06-19
史料与历史教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