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2024-06-13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精选12篇)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 大量的老年护理职业需求产生了庞大的人才缺口。然而近些年来, 对于老年护理人员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质疑和问责之声也日渐高涨, 这也反映出目前职业院校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薄弱。因此, 面对当前社会的客观需求, 必须要深入反思现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 积极转变理念, 改革教学与考核的方法,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而促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合教育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一方面必须要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则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 在面对市场需求而调整办学方向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 只有如此, 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秉持严格的职业操守, 在默默耕耘与服务的同时传送人文关怀。目前来看,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化、人文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从而使此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更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

1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全面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包括护理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之前, 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并不包含或包含极少的人文学科内容, 在教育的过程中偏重于科学知识的讲授, 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 以至于直至今日, 仍然存在许多遗留问题。

1.1 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缺少重视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职业人才成为了时代骄子, 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是功不可没的。然而, 我国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 看准的是顺利就业, 继而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因此, 多数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在紧抓专业教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 致使一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责任心, 对待护理对象缺乏关怀, 在工作上有技术、无“心术”, 这与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的不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疏导, 就不能保证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性, 导致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出现偏差, 直接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弱化。

1.2 护理专业考核机制单一落后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期考核主要采用的是笔试, 而这种方式仅仅是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系统考查, 而无法考核到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 对于护理专业而言, 更考核不到学生对于老年护理的职业理想、信仰与态度。这种单一落后的考核方式不能对于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考核办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没有实现学校考核、自我评估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等多位一体的动态性考核模式, 特别是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 学生是否对于老年人充满博爱之心则无从在试卷中体现, 目前的考核办法尚缺少横向思维, 亟待进一步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特点进行优化与升级。

1.3 课程设置较少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人文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 而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则科学便是野蛮的科学, 然而,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融合。“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主要以学习成绩、资格证、英语证、计算机证、技能大赛证等为依据。”[2]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功利思想, 使投身于护理工作的目标不再单纯。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对策

老年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推广计划生育以来诞生了大量的4、2、1家庭, 这些家庭的第一代已经开始陆续步入老年队伍。”[3]老年人为国家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因此, 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于老年群体的反哺,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

2.1 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院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应快速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对于护理专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要加强重视。首先, 要在院校上下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将院校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教育全面地融合起来。重新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重点引导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料的输送;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资金投入,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加强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作的情感体验, 使包括图书阅览、教材开发、实习基地等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 要重点在护理专业开设人文类必修或选修课, 适当提高医学人文课的比例, 真正改变以往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错误理念。

2.2 进一步优化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素质测评的手段十分单一, 一些院校过分看重专业性评估, 而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考察。在这种评估模式之下, 学生的职业能力被片面的量化, 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内化和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此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升级。改变以往由试卷来决定学生专业能力的做法, 建立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内容同时要包括对于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考察。从全方位、多角度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平, 使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真正地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3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课程的设置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资源, 要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重点加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 全面融入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课程, 要深度开发, 打造精品课程, 可以尝试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进一步联合社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要积极争取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平台的支持, 为学生创造实践服务的机会,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总之, 时代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要深入反思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快速转变工作理念, 促进课程设置与考核模式的创新, 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 全面营造校园上下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与高尚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2]冯文珍, 等.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3 (10) .

[3]罗金凤, 齐玉梅, 王承明.湖北西部地区准老年人养老意愿及老年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22) .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2

王兰侠于盛民王晓伟

卫生部在201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

程”活动,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活动的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目标是“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卫生部近日又提出“医院要在护理服务方面做几件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实事,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这一要求表明,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强化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人,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最大限度地恢复、促进和保持健康。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人文护理知识,结合手外科护理特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深化“人文意识”,树牢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1要广泛开展

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1.2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护理人员对人的关怀,表现在给予病人以及时有效的护理,为去除身体上的疾病,给予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式上的指导。指导病人合理安排饮食,调节情志,给予病人足够的尊重与同情,满足他们合理要求,即身体的、心里的、社会的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让病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1.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及受伤原因不同,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1 职业素质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职业,因为她们的服务对象是患有各种各样疾病的人。首先要把病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在为病人提供服务时,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礼貌待患,一视同仁,平等待人,热情周到。不因患者的民族、信仰、文化、地位、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服务态度和行为,在为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做好解释和指导,把人文关怀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

2.2业务素质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进步,护理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护理学的内容和范围也在日益扩大。有关社会科学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循证医学等知识在护理学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大。只有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训,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护理事业的要求,才能做好护理工作。

2.3 心理素质

在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病人的心声,了解其内心,在护患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同时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达到影响病人心理的目的,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针对检查及手术前病人有紧张、恐惧的心理,责任护士和护士长要亲自到床边安慰、指导,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消除恐惧、紧张心理,让患者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检查和手术。

2.4 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工具。护士在与病人的交流沟通时,要注意使用礼貌、规范、富有同情心和保护性的语言。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让病人得到舒心而细致的服务,注重人文关怀,为病人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护理。

2.5 重视护患沟通

平等和尊重是护士和患者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患者离开熟悉的工作和家庭环境,来到医院陌生的环境,接收各种检查、治疗。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护士要认真倾听病人的心声,了解病人的内心,在护患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给予病人相关疾病知识指导,康复锻炼指导,使其消除顾虑,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3、创建优良环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3.1构建良好的医院环境

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患和情绪焦虑的家属。温暖和谐与公园化的医疗环境,必将使患者和家属赏心悦目,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韵律感。

3.2 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

患者入院首先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家庭式、宾馆式的服务和管理,必将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时改变没有过重的心理压力,在轻松、安逸的环境中,安心治疗疾病。

3.3 创建良好的护理环境

首先,医院要认真做好护理设施设备、卫生器械、卫生材料等服务用品的供应保障。其次,医院要注重病区包括医疗用车、台、柜、床、被服在内的护理设备的更新;注重病区包括电视电话、卫生洁具和生活用具的维护,使之使用正常,常用常新。次之,认真搞好治疗场所用品,使之洁净卫生,摆放有序,整齐划一。再次,护理人员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度和蔼,操作娴熟。从患者入院开始,在每个护理环节中处处显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使护理人员在整洁有序的环境和愉悦轻松的氛围里,精神饱满地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在到处洋溢爱心亲情的环境中,使生理、心理、物资和医疗需求上达到和谐统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必须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服务体系【1】。实施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需要,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2】。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为优质服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我们的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达到“三好一满意”。

参考文献.刘玉莹,陈兴华,张亚卓.优化医院环境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护理管理杂志,2003,1(3):39-40.2.刘传翠,石海霞,刘艳。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4年第4期。

作者:王兰侠 护士长 主管护师太和县中医院

邮编236600 电子邮箱:thwlxia@163.com

论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篇3

在物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是可行的,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只要在物理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将来结出硕果。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和谐的、统一的,协调共存的。其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物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的动态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并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只要教育者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传授物理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教育活动,物理教育就能较好地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力能。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途径、方法方式、手段是可行的,实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物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途径尽可能“回归自然”

物理学本身具有“自然性”。在物理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广泛、充分地接触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小培养并树立善待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传统的物理教育使不少学生认为,物理就应该是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公式、就是大量的习题、严密的推导、繁琐的计算,给学生的一个明显感觉是,物理学似乎就是相互割裂开的力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几个大块,从大量理想模型和抽象定理中,学生得到更多理性,失去的是形象,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感到物理太抽象,太难学、学习物理的动力靠“升学压力”来维持,这不是物理教育的目的。

物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应该包括谋求人对自然界的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的统一,通过直观和感官体验自然内部秩序性和神秘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重、崇高的感受中,提升人的品格,完善人的素质,物理教学法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探究来实现,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习物理的驱动力。

二、物理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应回归社会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可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化集体观念,课堂设计尽可能多一点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学生将从正面和反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正确途径,逐步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责任感,逐步学会如何清晰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耐心的、真诚的听取他人的意见,逐步学会如何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勤奋”无形中得到培养,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无形中得以实现。

三、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展、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物理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体验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以使他们不仅以“求真”的角度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从“求善”、“求美”的角度来体验科学知识的精神价值。

在條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自然的奥妙物理知识的美妙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逐步形成并巩固。

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的形式要尽可能是师生互动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平等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由掌握,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培养、学习方法要多给予指导使他们逐步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规律,理解并实行“实验的精髓是控制”的思想,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知识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注重科学思想的理解。如通过学习“密度的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理解“测量变换”思想在现代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哲学、科学史的教学,要让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对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要让学生理解法拉第、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被迫辍学,边当学徒边自学,以借书或从旧货市场买书的方式,通过刻苦的认真研读、学习,最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美”

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亲其身,信其道”的含义要以美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循序善诱的启发方式、机智幽默的连珠妙语、旁引博证的知识功底、生动形象的例子、巧妙的实验设计来拨动学生心弦,赢得学生的赞美,以逐步培养这方面“美”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要不断创新,青少年对于重复出现或一成不变的刺激易出现熟视无睹甚至厌烦现象,而对于新奇的刺激着会出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以新奇的目光和美的感受激发起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型组合,给学生以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世界图像,尽可能是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心里互相吻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到物理知识内容及条理清楚、又不单调乏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美的享受。

学生喜爱教师、与教师的融洽关系、学习的兴趣、有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保持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都有深刻体会,我们为何不在此方面不断努力探究并实践呢?

参考文献:

[1]《物理教育新理念》

[2]《物理教育学》

[3]《物理教学参考》

[4]《科学、哲学论坛》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4

关键词:医德教育,人文关怀,付之行动,管理体系,约束机制,考核制度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 与其他行业相比, 具有地位突出、对象特殊、责任重大的特点。为此, 我们有必要在医疗实践中加强医德教育, 实施人文关怀, 努力减少患者的抱怨, 切实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一、投诉工作现状

当患者就医时, 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 如果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由此产生的抱怨就是投诉。

一项对消费者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医院服务不满时, 他平均会告诉9~10人, 更有13%的人会把这个经历再告诉20人以上;平均每位向医院提出投诉而获得圆满解决的人, 会把他的感受告诉5~8人;问题没有得到满意解决的人, 则会把他的负面经验再告诉8~16人。”[1]因而正确对待和解决好患者投诉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医疗服务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有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必须未雨绸缪, 尽量避免患者的不满, 减轻患者的痛苦, 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投诉。

二、实行医疗人文关怀, 培育良好医患关系

《增广贤文》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人在患病后情感变得脆弱, 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怀, 有时医生、护士几句贴切温情的话语可能起到治疗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2]医患关系因此会变得更融洽。

1.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断方面看, 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 医生就采集不到详细的病史资料。从治疗方面看, 患者遵从医嘱配合治疗可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2.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增进医患双方的心理健康。

对患者来说, 可以减轻或消除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 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对医生来说, 从充满互信的医疗活动中亦可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

3.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减少投诉, 预防医疗纠纷。

“大多数患者对就诊是否满意, 并不是理性地根据诊断和处置的优劣来判断, 而是感性地通过医生是否耐心、是否认真、是否有同情心来下结论。有时病虽然治好了, 病人对医生、对医院还有一大堆意见, 以致酿成医患冲突;有时病虽然没治好, 病人仍然很感激。”[3]可见, 医疗人文关怀是沟通医患关系, 减少投诉的重要因素。

笔者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综合分析了医患关系对医疗过程、医患双方心理、投诉及纠纷带来的影响, 如“医患关系好坏产生的不同影响”, 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优化治疗过程、融洽医患感情、减少医疗投诉和纠纷的一剂良方, 而这些都需要高尚的医德作支撑。但丁讲过,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吴阶平先生也曾讲过:医生应当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和艺术服务。也就是说:在医术之外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语言艺术, 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痛苦。一个医德良好、关爱病人的医生, 只会让患者心存感激, 很难想象病人会愤而投诉。

三、医德遭遇利益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医院发展也由依赖型向经营型转变。由于复杂的原因, 导致目前医德面临尴尬处境:

1.利益驱动致医德失衡。受利益驱动的影响, 传统医德遇到诱惑, 医务人员的是非观、利弊观、尊卑观也发生了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医务人员见利忘义, 为了创收就乱检查、滥用药、收回扣等, 败坏了行风, 导致医德失衡。

2.价值背离致医德失范。受体制所限, 医务人员认为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公正体现, 于是就寻求非道德补偿, 更有甚者, 觉得为病人看病收点回扣、红包是等价交换, 很正常。价值的严重背离, 导致医德失范。

3.效益碰撞致医德失调。为谋求发展, 医院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被迫重视经济效益。但是, 医疗服务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简单衡量。面对患者, 医院有救死扶伤的道义, 同时又有维持再生产的压力, 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使二者产生碰撞, 导致医德失调。

四、加强医德教育要付诸实践

习近平同志说:“人民满意是标准,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 就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以此来赢得民心。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 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 以承受病人以生命相托之重。因此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约束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 也是重塑卫生行业形象的保证。

1.健全医德医风管理体系。医院首先建立了医德医风三级管理组织, 设立专职领导小组, 院党政一把手任组长, 将医德医风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管理者素养, 管理者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还必须掌握社会主义的医德理论及伦理道德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技能, 树立和传播正确的医德信念和价值观念。同时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医院党员大多是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骨干, 不仅要履行党员义务, 还应充分发挥业务带头人的影响力, 在医德建设中率先垂范。其次要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设立急诊抢救绿色通道, 生命面前, 一视同仁, 一律先抢救再收费。对流浪汉、无名氏、无家属、智障等弱势群体重危病人, 除及时抢救外, 每次都有员工自发捐款捐物救助。再次是开展廉洁进医院活动。通过党员会议、院周会、道德讲堂等渠道进行廉洁从医的教育, 并签署承诺书。推行廉洁行医, 实惠为民活动。为此我院被市纪委确定为创建“廉洁文化示范单位”和设立“预防腐败室”试点单位。

此外, 管理层要尊重并满足员工情感需求, 关心员工生活细节。员工生日发送祝福短信, 附送体检套餐;员工婚嫁, 院部送贺礼、花篮;员工生病, 院领导探望并慰问;让员工真正感受组织的温暖, 使医德医风建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强化医德医风约束机制。对内是聘请院外行风监督员, 他们有权检查医德状况;有权听取病员的举报和投诉;有权随时抽查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 并提出处罚建议。对外是公开医德行为规范, 公开服务承诺, 公开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和投诉处理流程, 24小时无缝处理各类投诉, 并严格实行“首诉负责制”, 首位接待投诉人员必须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作处理;公开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 增加收费工作的严肃性和透明度, 让群众治病安心, 用钱放心, 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 重视网络监督力量, 设定专职人员重点监控本地网络社区论坛的帖子, 对来自网民对医院工作的表扬、意见和投诉, 及时给予答复处理, 对核实后存在的问题, 不但在医院内部按规定处罚, 而且都能在反映问题贴后面以单位名义进行跟帖解释, 以征得患者的谅解。同时还开展病员满意度调查, 对收集到的服务质量问题, 做到及时分析通报, 限期整改, 并将整改结果与受访者做好信息反馈, 用信赖和真诚拉近我们与群众的距离, 融洽医患关系。

3.完善医德医风考核制度。一是制定医德考查制度。成立了考核小组, 并制定了医德医风考核标准和评议办法, 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考核, 做到考核到人、奖惩到人。二是建立医德个人档案。通过自我评价、科室评价、患者评价、考核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每年考核一次。奖惩、投诉、表扬等情况即时记入档案, 保持个人医德档案连续性和完整性。三是普遍推行医德奖惩。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对医德高尚者, 予以物质奖励, 扩大他们的影响;对违纪违规者, 采取批评教育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手段, 惩罚他们的不良行为。

医德医风管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减少病人抱怨, 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我们将努力营造医院与社会、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做人民卫生健康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宋昀刘洪提高卫生监督投诉举报的接待受理质量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 2007 (7) :32

[2].罗建医疗人文关怀与医疗服务经济—医院品质提升的必筑根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浅谈“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 篇5

左安门中学黄意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过三载,按道理,应该对自己的课堂会越来越游刃有余。可实际上,我却依然常常困惑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语文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是语言文字吗?还是语言文学?为什么学生看了、读了、学习了那么多的 文章,他们的语言世界依旧那么贫乏?为什么当我们在为书中人物的际遇感动不已、为作者某句精彩的话拍案叫绝时,从学生眼里看见的却是不解甚至麻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依赖于语文。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换言之,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张扬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包括了爱国主义感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对多种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等等。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又要致力于育人,用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

而回想我所经历过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依照教参,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主旨归纳”等环节,过于注重语文“工具 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内涵更丰富也更为重要的“人文性”的一面,才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语文课索然寡味,可有可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还语文课一个晴朗高远的天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作者真挚感情的流露,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独特光芒:鲁迅的深刻犀利,朱自清的含蓄深情,李白的豪放不羁,陶渊明的平和冲淡,冰心的幽默达观„„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这样做将带来的结果是: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并不仅仅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而是一场感人的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如在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我摒弃了惯用的“作者——字词——段落——中心”教学环节,而是采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并辅以主题曲《我心永恒》深沉而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首先直观地感受到海难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助,在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的同时,学生也受到了心灵的熏陶。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勇于决断、忠于职守的英雄形象。如果过多地纠缠在记叙文的各种描写手法或者字词、段落的讲解上,是有碍于学生感受人物的伟大精神的,也就达不到本文应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有益的熏陶”。因此,我在讲授过程中,重点通过品析文中三个矛盾,来让学生走近哈尔威船长的内心,真切理解极端情况下船长的言行之下所蕴含的伟大人格。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

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我收集了有关汶川地震中范跑跑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回归主题,升华认识。我记得,在学完这一课后,许多同学感慨良多,其中一位同学说:“哈尔威船长的行为真是令我震撼,‘舍己为人’这样的话我们虽然经常说,但总觉得是英雄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但是哈尔威船长让我意识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用心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让师生与课文情感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声琅琅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二)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语文从来都不是一门只限于文本的课程,生活这本无字书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无比丰厚的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时时相联系,才会远离呆板枯燥,才会生机勃发,趣味盎然。

对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寻找并发现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事先让学生和家人散步一次,并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感受;在学《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时,我就布置学生事前去逛一逛北京的小胡同,看看胡同里面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在学《跟陌生人说话》一文时,我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在路上随便找五个陌生人人搭讪,并记录其反应。有了真切生动的生活体验后,学生在学课文的时候,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例如在生活交际中,可以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言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言绝妙的,纠正有语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上做一回主持人;帮人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三)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恰恰最具“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便是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正是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与潜能差异,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语文新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

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仅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可以说,阅读教学最能体现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首先阅读的对象——文本,所反映的文化是丰富多元的,蕴含着或明显或含蓄的思想情感;其次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千差万别,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必然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风筝》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是对自己以前粗暴行为的反思;有的同学认为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还有的同学认为是对弟弟忘却伤痛、麻木不仁的痛心。这些解读,由于阅读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并鼓励他们。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篇6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遇到困难或挫折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职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力度不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变能力等等。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就必须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职业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互相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开拓意识,乐于奉献的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人文教育更多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什么比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启迪心智、厚德重技、探索创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上下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教职工中加强精神文明、职业道德的建设,用高尚文明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加强文明卫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在课堂、实习场地、宿舍、食堂都要讲卫生,讲文明。鉴于学校图书馆中缺乏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书籍的现状,学院增加了投入,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文、史、哲和艺术类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受到师生广泛的欢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象棋比赛等,使学生发挥潜能、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用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四、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比较肤浅,缺乏感染力,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吸收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五、开好人文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在注重人文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選准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例如,“美学艺术篇”、“公共关系学”、“创造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创造意识,挖掘自身的潜能。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7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人文教育,服务风险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医学检验不只为临床提供化验单, 更多的是为疾病的诊断、预防提供信息,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高素质检验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有了很大提高, 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调查显示, 上海市近几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逐年递增[1]。事实上, 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的[2]。而医院检验科医疗纠纷产生的自身原因有: (1) 错报结果; (2) 拖延报告时间; (3) 服务态度欠佳; (4) 检验人员业务水平有限; (5) 无证上岗; (6) 与临床科室联系不紧密; (7) 全面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8) 法律意识淡薄, 证据观念不强[3]。医疗纠纷在给医患双方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 也给实习生心理造成创伤, 甚至影响其择业观[4]。因此, 如何提高实习生操作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 降低服务风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

自20世纪中期以来, 医学检验专业在办学方式、办学规模、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 国内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 具有全日制医学检验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医学科学学位) 、本硕七年制, 成人专科、本科, 高职本科、专科及 (少数续办的) 中专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5]。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更关注知识上的教育, 技术上的指导, 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 忽视了责任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关爱病人、解除病痛、维护人民健康利益的医生职责教育。虽然开设了人文课程, 但往往只是知识的灌输, 且课时较少 (约占8%) , 课时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 内容以近现代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为主, 很少有“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

目前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 改变了医学检验人员的工作方式, 手工与半自动的检验方式已被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分析仪器所取代, 高效的物流传递标本, 网络化的信息回馈,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拓宽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应用领域, 检验项目已不仅仅局限于常规化验, 还可通过对样本的分析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 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实习生失去了与病人接触、交流的机会, 减少了对病人的怜悯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要求医生在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人文修养, 因此, 要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及实习生的人文教育。

2 将人文思想贯穿到教学中

2.1 增加人文课程设置

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课时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美国、德国达20%~25%, 英国、日本占10%~15%, 而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6]。因此,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人文课程种类, 增加课时, 合理分布, 增强课程的连续性、实用性, 特别是在实习阶段, 注重实际应用, 而不是学习语言、文学、历史、法律等知识, 强调人文知识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 对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实习带教教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文关怀的特点及方式。

2.3 丰富教学方式及考核办法

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单一, 多以大课为主, 很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考核则以考查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为主, 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 在授课过程中, 要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如何与病人沟通”, “如何向病人解释化验结果”, “如何处理病人不满情绪”, “如何处理医疗纠纷”等进行专题讨论。医院应将人文教育内容作为日常实习带教内容, 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日常用语、团队协作等方面加强教育, 并纳入实习生考核范围。

2.4 提高窗口服务质量, 展示优质服务风采

医院应在门诊窗口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开辟绿色急诊通道, 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建立快捷通道, 增强医院人文关怀氛围, 制订病人纠纷应急方案, 并让实习生熟知各种处理方式及注意事项, 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 降低服务风险。

为临床、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是我们追求的质量目标;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服务风险是我们的工作宗旨;培养优秀的检验新生力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保障教学质量,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是检验科实验室标准化操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也是实习带教中, 不可回避的问题, 值得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慧艳.论医患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12) :1633-1634.

[2]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4-5.

[3]韦美德, 戴盛明, 王贵生.检验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 2008, 34 (8) :8418-8419.

[4]黄书众, 邓金秀.医疗纠纷对医学生择业影响的调查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1 (6) :538-540.

[5]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 2006, 12 (13) :1-5.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8

一、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由最初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88。新的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体, 人的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等, 共同当作一个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有组织的大的动态整体系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须臾不可脱离人文科学。而医疗技术主义的盛行, 带来了许多危机, 如医患关系的简单化、技术化;医学目的的功利化;医学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等等。只有蕴蓄人性与修养, 掌握了相当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伦理、艺术等人文知识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肩负医学发展使命的真正的医学工作者。

2. 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更高。医务工作者道德水平现状是当前社会对医疗卫生领域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 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这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道德规范标准, 同时也要求医科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 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将其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 有体恤心、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是解决这一问题, 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着眼点。

二、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

1. 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交流的中心, 它不仅收藏有比较齐备的医学专业书籍资料, 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图书、音像资料, 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是提供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检索等数字化资源[2]170, 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有能使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宗教哲学、心理学、政治思想、经济类文献资源;有可以使读者吸取经验教训, 得到人生智慧, 引发对现实的一些思考的历史类文献;有能激励读者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 产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的人物传记类文献等。

2. 具有教育和服务职能。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 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3]69。图书馆员工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方式等所构成的图书馆人文形象, 能产生以身示范、服务育人的教育效果。图书馆员工始终本着“一切为了读者, 为了一切读者”的服务理念, 提供着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用人文教育照亮读者的人生, 以人文精神感染读者的心灵。通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开展多种服务模式, 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使医学生通过对人文文献的阅读, 学到人文知识, 并受其感染和熏陶, 进而升华为人文精神。

3. 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传递,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环境的熏陶是无言的教育, 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 拥有优雅整洁的内部设施、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气氛, 作为探讨学习方法、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场所, 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从而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其工作人员一般是文理兼通、德识皆备的, 既掌握相当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又懂一些医学专业知识;既能为人师表, 又能给学生以指导。

三、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 挖掘整理人文信息资源, 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信息。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 许多医学院校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偏重于以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 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料相对不足, 这样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 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很不适应, 必须优化和调整。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注重收藏与生物医学、药学等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 应针对人文信息资源建设需要, 适当选购一些医学专业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交叉性书刊。同时, 要对哲学、文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强化, 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既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又能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整理传统人文文献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数字化人文资源的建设。如我校图书馆这两年为了配合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购入了博看数据库、超星读秀、正保远程多媒体资源库等, 极大地满足了医学生对数字化人文资源的需求。

2. 加强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 是实现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基本保障。在图书馆这个特定的环境下, 馆员自身修养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 完成了理想和人格的塑造,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图书馆学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较强的服务意识。图书馆可以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等各种方式来培养工作人员, 不断提高馆员的学历、职称结构, 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过硬的专业队伍, 为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做好人文阅读引导工作。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料中心, 更是培养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接受更广博的文化知识的课堂。图书馆导读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特定的条件和手段提高读者阅读修养的过程。密切与学生的联系, 做好图书导读和读者培训工作, 特别重视和支持具有阅读性和交流性的学生组织的活动, 如:我校每年都会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 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月”系列活动;图书馆也会充分利用“书香缘”大学生读者委员会来开展“真人图书馆”、视频讲座等。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 通过收集心理健康信息, 加强心理学、人文社科类书刊的采购;增加大学生喜爱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哲理类等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书籍, 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活动, 以发挥对大学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目前,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开展的“阅疗指导”, 把服务与育人紧密结合,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事实, 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 引导大学生用阅读疗法排忧解难, 实现了我国阅读疗法实践领域零的突破,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4. 加强资源合作, 实现人文阅读社会化。

为了引导读者阅读, 切实提高我国国民阅读率和改善国民阅读现状, 同时, 也为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图书馆除了通过丰富多样的藏书、周到体贴的服务、科学方便的管理、优美静谧的文化环境让读者吸取健康有益的精神营养, 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外, 还应与其他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 加强馆藏人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在对本校医学生进行服务的同时, 走向社会开展人文阅读, 以实现服务的社会化, 建设书香社会。

5. 整合馆藏资源, 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人文服务。

医学院校图书馆应通过本地区图书馆协会协调各成员馆, 整合各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 并且要深度整理挖掘人文科学类资源, 建设特色人文资源, 为附属医学院及本地区医疗卫生系统的临床医生服务。重视临床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而且从深层次上影响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生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时的主要教育者,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人格品质修养的培养, 将外在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分在内的医学知识体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医学知识结构, 并在医学实践中内化形成医学的能力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医学院校图书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医学科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时代, 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

摘要:分析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优势, 探讨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挖掘整理人文信息资源, 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信息;加强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等。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戴鲁英.医学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 .

[2]屈迎昕.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 2007 (3) .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9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意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一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是把科学和人文知识相融合, 提高科学认知与运用水平, 对价值观念具有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

1. 人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系, 同时也要有对精神的体验与享受。同时满足人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需要则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实现。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 (learning to do) 与学习做人 (learning to be) 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养成人文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关心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关注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科学和人文精神因此有了更高层次的融合。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为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人文理论也需要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支撑,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人文理念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走向。

2. 教育发展趋势引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加强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把培养更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在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人文教育。相比较而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形式单一, 偏重政治理论课程, 只是把人文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 削弱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因此不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也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

所以这两种教育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 让大学生既会做学问, 又会做事, 更会做人, 这也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二、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作用对象, 既是工具, 也是目的本身。要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目的, 应致力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停留在知识灌输的传统定位上, 而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 以科学和人文知识作为实体内容, 以人文素养——“价值理性”、科学素养——“工具理性”作为价值取向, 在追求自然、社会、人自身规律的过程中要合乎客观发展规律, 合乎主体目的, 尊重主体价值, 进而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协调发展。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视野下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的途径

1. 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教育办学理念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的前提。教育观念建立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当今社会, 人们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逐渐提高了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视。

(2) 树立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的个性特长, 开发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双翼,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会的需要, 而在此基础上,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又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要首先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 因而,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就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引导与坐标。

2. 重视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 开发、构建、实践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重视实践教学, 改善评估方式, 加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 使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产生质的飞跃;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升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水平, 在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确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应由连续式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式平台教育, 教学形式应由单一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多样式互动教学。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促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科学、人文素养融合的研究在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完善教育等方面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3.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才而努力。其好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应用于实际, 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精神, 从而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摘要: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 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如果将教育中的人当成一种“工具”, 而忽视他的价值、本质、需要, 则是对教育生命本质的漠视, 并将教育引向“工具化”的歧路。因此, 教育必须将科学与人文巧妙结合, 创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新的科技文化理念模式,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养,人文

参考文献

[1]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7-40.

教育与人文关怀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性关怀,审美观怀,情感本位

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尊重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地位, 倡导个性发展等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但人文精神并不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它还概括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完美思想、以人为本等, 它贯穿于人类进步思想的所有方面和始终, 并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世界中。

对我国的少年而言, 人文精神结合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须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国先秦人文昌明。《周易·贲辞》云:“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贲辞》中的这段话在韩语中最早出现了“人文”的概念, 并言简意赅的蕴含了三层含义:

(1) “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 ”人文“属于人, 而不属于“天”;

(2) “人文”表示人类文明, 表示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3) “人文”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能够“化成天下”。《周易·贲辞》对“人文”概念的深刻揭示对当今教育的宝贵启示是:作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肯定, 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肯定。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使教育更好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解决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性关怀和审美关怀。

1理性关怀

从我国古代文化看, 与“人”相对应的“天”的含义比较宽泛, 可指天地自然, 也可指开地之神灵。中国皇帝自称为“真命天子”, 是将“天”神话的推演, “圣谕”即神谕不可更改, 具有无上的权威。教育中的理性关怀,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将学习视为“人文”, 而不是“神文”, 更不是“神谕”。既然是“人文”, 那么就可供学习、讨论,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多模式的。我们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这固然与其文化素养有关, 同时也于将作品特别是名作“神圣化”有涉。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中, 凡教科书中的内容嗾使神圣的不刊之论, 全都是具有“微言大义”。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灌输了迷信课本、崇拜名作的虚妄一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性分析、理性思维等理性认识和创造性思维将被排斥在学习之外。不知所措的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理性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之后, 其学习的兴趣、信心将化为乌有,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 守卫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当前就必须强调人文关怀中的理性关怀, 并把这种关怀落实到教学主题—师生的身上, 落实到课堂教学。

2审美关怀

审美观怀是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理性关怀非但不排斥人的情感情绪和风度的心理世界, 而且必须与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由人从来都是倾向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所决定的, 因此教学中的审美关怀与理性关怀一样的重要。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以人为本的创建过程。举例说明就是:每一条道路都有容易看清楚的文字标示, 每一种复杂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 每一处服务机构都有专业介绍向外界宣传, 每一个成名之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对外表示。人类最早充满人文关怀的案例以教育事业的初期创建为标志, 总是以教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圣贤深明大义的言语表达为象征, 让许多无知与困惑的人们深受指导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生。用最简明的实例就是:路标指示‘此路终点到达北京’;电脑配备说明书等使用手册;律师事务所公开自己处理案件的范围;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会表明自己擅长解答的数学问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青少年学生, 在欣赏作品时, 都抱有对美的欣赏和享受的精神渴求, 同时还有创造美的愿望和实际行动。美术教育只有在满足师生的这种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美提供良好的条件之后, 才能实现作为人文关怀的审美关怀。

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要细切和深刻的体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或是讴歌, 或是怜悯, 或是批露, 或是批判的由热情、激情等心里形式体现人的“挚情”, 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俩没有也不可能由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丘疹, 对合乎“人”的目的性的食物追求是求善, 而对于这两者追求的统一则是求美。优秀的作品则往往是统一了镇宇山追求的美的人类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可让教学不能个烈士的单纯以“思想”位本为, 还要以人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世界为本位。如果光有前边一个本位, 教学便不成其为教学, 而变成思想政治课。美术教学“情感本为”所体现的是对青少年, 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怀,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人文需要是师生提高审美素质、掌握美的规律和要求, 也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篇11

一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有助于大学生情感的培养与道德的净化。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固然重要,但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更是高素质人才应有的品质。相对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人格培养和完善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这里,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人文教育的内容以人类在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经典性成果为主,它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对这些经典性成果中有关传统智慧和人类文明的成分加以阐发和传播。而这些内容恰恰包含了人类对宇宙、世界、人生思考的诸多重要成果。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而要增进人才的创新能力,则必须突破从中学以来的过分狭窄的分科教育和集中的专业教育。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包括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等,使得他们从狭窄的专业教育中走出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较快的今天,任何一个学科领域要在错综复杂的知识背景下产生出创新的想法,没有宽广的视野、广泛的兴趣以及辩证、全面的思维则难以实现。人文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通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非功利性色彩,注重学生获得“做人”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强调人的精神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以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表面上看,这种非功利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灌输以及精神的熏陶对于当前的市场需求而言似乎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它恰恰在宏观和长远的意义上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文化自觉

全球化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其中的挑战在于它包含着一种支配性逻辑和同质化趋势。如何在这一趋势中保持自身文化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是自二十世纪初以来诸多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追问的话题。中国的青年必须了解本国的文化,才能对当今世界局势和中华民族的世界角色有所认识和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认知和传承,形成文化自觉。高校作为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应当在教育实践中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困境

(一)普通高校人文学科基础薄弱,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目前,在人文教育理念和实践方面走在前沿的,主要是国内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和师范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这些高校综合实力较强、人文学科背景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其他大部分高校及各类专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则缺乏较强学科支撑和依托,师资力量薄弱,人文教育资源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目前除农、林及生命科学学科外,还有理、工、文、史、哲、法、经、管、艺术等多个学科。但从各学科发展格局来看,人文科学学科的发展无论相对于农林等优势学科与经济、管理等新兴强劲学科,还是相对同属“文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显得十分不足。

(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难以承担人文教育重任

课程体系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实施的最直接形式。当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一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验实践课四部分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以及通识教育选修课(或称公共选修课)。由于“两课”、英语、军事等都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因此,真正承担通识教育及人文教育理念和目标的重任就落到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上。通识教育选修课不仅是人文教育最直接的实践形式,也是实现相关教育理念的关键。然而,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一般要求理科学生选修6~8学分的人文类通选课、4学分左右的理科类通选课,文科学生则与之相反。尽管各校人文类通选课的开设数量在通识教育通选课程中往往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分摊到每个学生的分量却是很少的。虽然人文教育的实施并非仅依赖于课程数量的多寡,但单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上,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狭窄生存空间。

(三)对人文通识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够,高校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

就目前国内大学办学理念来看,虽然均提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实际则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主导观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投入不均衡,人文教育投入尚显不足,大学教育趋于专业教育、专门教育。尽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制约人们的职业取向和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但专科、本科及研究生作为不同的培养层次和阶段理应有所区分。高职、高专等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全面系统的本专业知识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够社会需要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的人才除能胜任相应的专门工作外,还应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改善高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人文教育关系重大,而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形势又十分严峻。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导致大学人文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这些阻碍人文教育的体制问题包括从小学以至中学的“应试教育”、大学专业的提前选择、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基础专业与职业接轨性质的专业混合的培养体制、高校院系结构布局等。[5]对于这些基础性的体制性问题,需要呼吁教学主管部门逐步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平衡学科发展

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国民素质。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更加明显。在强大的科技发展态势下,高校过多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狭窄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文教育也呈现知识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与研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培养和完善。大学教育的人文属性也随之下降或缺失。在高校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备受重视和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地位则呈现弱化趋势,学科发展失衡现象明显。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平衡学科发展,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树立与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真正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与途径。高校应积极利用和整合校内外人文教育资源,建立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体系。同时,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教学手段等方面,已有诸多学者指出,人文教育课程应当以中西方人文经典为主,尽量避免概论性课程;以经典导读为主,开设一定数量的通识主干课或共同必修核心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展开全面的人文通识教育。此外,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人文教育,提高教学实效性。在人文教育师资方面,高校要集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整合优势,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设定专门的人文通识教育委员会或相应机构,协助学校教务部门对全校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三)繁荣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氛围浓厚、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应该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谐的产物,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人文精神建设,一要深入挖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凝练特色,形成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人文精神。每一所高校的建立与发展,都凝聚着该校几代人的心血与奉献。一批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众多的社会精英,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宝贵的可供学习、鼓舞后人的精神。高校应不断总结这些优秀群体的精神特质,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精神。二要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教育与塑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师应当是人文精神的率先践行者。教师身教所起到的作用,更远甚于言教。而这也恰是师德树立的重要内涵。高校应积极通过举办特色讲堂、学术报告、文体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人文精神。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学校发展状况,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塑造人文精神典范,努力形成“向先进看齐、向典型靠近”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氛围。三要强化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设。校园环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精心设计和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使学生们在良好环境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人文教育与医疗服务 篇12

1 人文关怀的基本构成

1.1 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 做到以患者为本

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素质休养, 护士长要组织护士学习护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人文科学以及语言学等多种学科, 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知识, 详细的了解人文关怀与优质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宗旨,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更好的服务患者奠定坚实的基础[2]。从医院角度来看, 要落实新型服务理念, 就要求对医护人员进行关于人文精神的培训和学习, 加强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 深刻贯彻整体护理思想, 将骨科护理工作同人文关怀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合。此外, 还要注重护士与患者、护士与医师的沟通和交流, 将患者的状况随时的反应给医师, 完善护理工作系统。

1.2 维护每个患者的知情权, 完善管理制度

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个患者, 因为骨科患者长期卧病在床, 生活都需要别人来照料, 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一定要将每一项的工作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再进行。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告知,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这样人性化的服务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 有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基础[3]。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护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因此要优化护理的管理模式, 通过设置工资同工作绩效挂钩和奖励制度来激励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增强患者的责任心, 竞争式上岗制度更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发展。

2 骨科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患者在入院之前, 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和护士及医院环境及其他基本事项, 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患者感受到重视和关心, 保持心情放松的状态, 手术前还要对患者普及一些必要的手术基本知识,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方法、步骤和术前的麻醉方式, 并让患者知道手术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 有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4]。

3 人文关怀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方案

3.1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受伤的过程

医护人员在对于新入院的患者要做到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 了解患者的受伤经过, 掌握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从而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法, 帮助患者熟悉医院和病房的环境, 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 加强同患者的沟通, 使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 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患者的手术知情权及出院的注意事项

骨科患者通常都是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因此医护人员要对准备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 保证患者清楚明白, 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完成手术后, 医护人员要定期的观察患者的体温、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的反应, 及时的将患者的信息转达给医师, 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5]。当患者病情得到恢复, 能够痊愈出院时要提前通知患者及其家属, 方便他们做好准备, 尽快的办理出院手续, 将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法以及复诊的时间都进行说明, 还要将巩固治疗效果的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法进行讲解, 帮助患者彻底的摆脱疾病的困扰。

4 人文关怀护理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在骨科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一方面, 实行人文关怀的护理工作同以往的传统护理方式不同, 不再是单单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服务, 更注重的是患者的心理感受, 及时的了解患者的要求和想法, 满足患者的要求, 还能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6]。

5 小结

提高服务意识, 优化服务理念是落实人文关怀,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根本, 将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理念同骨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 才有效的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消极情绪, 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 缩短患者恢复健康所需的时间, 减少护患纠纷,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注意了解患者的病情, 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情况, 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的注意事项, 提高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服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刘德培, 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3) :5-7.

[2] 兰美娟, 来鸣.ICU护士对患者家属关怀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3) :210-211.

[3] 吕彩铃, 李作凌, 房继云.眼科实施温馨服务体现护理人文关怀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6) :12-43.

[4] 马芳, 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分析[J].护理学报, 2006, 13 (10) :78-81.

[5] 唐颖.多元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2 (5) :56-57.

上一篇:混流式机组下一篇:高职高专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