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效果

2024-05-29

养蚕效果(共7篇)

养蚕效果 篇1

轻简省力高效是现代蚕业的发展方向,养蚕用具改革最能体现这一特征。根据陕西蚕区的生产实际我们设计了小蚕叠放式木框和大蚕竹制多层蚕台两种轻简养蚕用具,经过示范应用和不断改进,已经在蚕桑基地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比传统蚕匾育具有省成本、省蚕室、省劳力、减能耗的明显优势,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就这两种简易蚕具的应用进行分析,期望在扩大推广中发挥更好的生产效用。

1 叠放式木框及使用效果

1.1 叠放式木框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1.1.1设计原则以小蚕共育使用为主要用途。符合小蚕生长发育的生理要求和食桑要求;便于按技术标准轻简操作;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1.1.2蚕框标准 以标准蚕 座面积一 龄1.4m2,二至三龄起 蚕2.5 m2设计木框 规格,大小100cm×85cm,或90cm×70cm,饲养1张蚕种量一龄用2个、二龄用3个或4个。蚕框高度5cm,脚垫高度2.5cm,木框总高度7.5cm。叠放时木框与空间比为2∶1。

1.1.3制作方法用4根厚2cm、宽5cm的木条(松、杉、杨、泡桐等材质)钉成100cm×85cm×5cm或90cm×70cm×5cm木框,再用塑料彩条布或编织袋做底固定在木框底部,用两根厚1cm、宽2.5cm木条顺长间隔定于底中(起支撑作用),然后在四角底部用厚2.5cm、长20cm的短木条斜钉做成脚垫。木框底也可以尼龙网格做成(使用时铺垫塑料膜或纸张)。另外做几个与木蚕框大小一致、高度40cm的底脚架,用于搁置叠放木蚕框。

1.1.4使用方法在底脚架上叠放木蚕框,每撂一龄蚕时放10个(每1张蚕2个),二龄蚕时放15个(每1张蚕3个)或者16个(每1张蚕4个),撂与撂间隔20cm。收蚁时每个蚕框放0.5张蚕种的蚁量。一龄每个木框用1张塑料薄膜垫半张盖半张(二龄不用)。饲育操作时由上往下依次取下,再依次放好,上、下位置自然调整。饲育操作结束用一块大的塑料薄膜包围。最好配合使用电加温自动控制设备调节温湿度。按照常规小蚕饲育技术规范(一日三回育、一日二回育)操作。

1.2 叠放式木框的养蚕效果

经过示范应用效果调查,叠放式木框养蚕与传统蚕匾养蚕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制作成本低。木蚕框每只制作成本16~20元,比竹编蚕箔40~50元节省20~30元,而且不须添置蚕架、竹竿等,明显降低了成本。以小蚕共育50张蚕种为例,需要配备100cm×85cm木蚕框或蚕箔150只,制作成本分别为3000元和7500元;普通蚕匾育需配备蚕架4副,制作成本1000元(每副250元)。木框育节省蚕具制作费83.3%。而且木蚕框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大小灵活,蚕农可自己动手制造,不需要蚕架,实用性强。

2)蚕室利用率高。木框育按每撂16只叠放(底部1只不放蚕),加上底垫40cm总高度为152.5cm,共育50张蚕种的160~200只木框共叠放成10~13撂,占蚕室实 地面积约11~15m2;而普通蚕匾育共育50张蚕种需要放置4个蚕架,占面积约30 m2;加上人工 操作必留 的空间,二者所需蚕室面积分别为25m2和50m2,木框叠放育节约50%的蚕室面积。

3)养蚕操作省力。叠放式木框养蚕饲育环境保温、保湿效果好,桑叶保鲜度高,有利于实施一日二回育技术,减少给桑次数;每次操作时木框在另一撂依次放置,取、放一次完成,上、下自然交换位置,不需要再调整,同时二龄蚕不需要每框揭盖塑料薄膜,简化了操作,省时省力。而蚕匾育每次需要取下和放回两次操作,上下颠簸,费时费力。因此,传统蚕匾蚕架式小蚕三回育每人养一至二龄蚕4~5张,采用叠放式木框小蚕二回育每人能养8~10张,提高劳动效率1倍以上。共育室饲养量可轻松地增加1倍多。

4)减少能耗。每期共育50张蚕种,采用木框叠放育需要25㎡的共育室和1台1500 W的自动温湿度控制器加温补湿即可,而普通蚕匾育则需2个25㎡的共育室和2只1500 W的自动温湿度控制器加温补湿,能耗相差1倍。采用其他加温方式也一样。而且叠放式木框饲育保温、保湿效果好,蚕儿生长发育快,也有利于节能。

5)养蚕产量高。采用木框叠放小蚕每日二回育能减少给桑、除沙操作次数,减少损伤和遗失蚕,保证了蚕头数;蚕体蚕座消毒药效发挥充分,防病效果好,大蚕健康好养,平均张种产茧比普通蚕匾育高1~2kg。

2 竹制蚕台及使用效果

2.1 竹制蚕台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2.1.1设计原则养蚕、上蔟两用,适合省力化养蚕操作和条桑育,并能搁挂方格蔟上蔟。便于按技术标准轻简操作;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2.1.2蚕台架制作规格蚕台架用木料制作,由梯形架和横杆组成。梯形架为4层,立柱高190cm;第一层蚕台距离地面高50cm,第一至第四层间距各45cm;梯形架宽度120cm,两立柱间在层高处用横杆固定,架脚用短木做成三角形稳定。蚕台横杆用竹竿或木杆,长度随蚕室而定,要求能承担起蚕座重量。

2.1.3竹帘或竹笆制作规格竹帘用生长一年以上直径为0.6~0.8cm的小圆竹(龙条竹),用尼龙绳编制,长200~300cm、宽120cm。竹笆用长120cm、宽2cm的竹片编制,制作规格120cm×120cm。

2.1.4蚕台搭建方法根据蚕房大小安排蚕台搭建位置,在蚕室两边及中间都可以,既充分利用空间又方便操作。先将梯形蚕台架摆放在两头,中间每间隔200~300cm再放置1梯形架或单立架(单立架在层高处一侧做钢筋挂钩,用于搁置横杆),把横杆搭放在蚕架上,固定。然后将竹帘或竹笆平放在竹竿上,垫好隔沙编织布。每1张蚕需要蚕台面积32~35 m2,条桑育略少。为了能比较好地调控养蚕环境,最好给三至四龄蚕另房搭建蚕台饲养。

2.1.5使用操作方法三龄饷食蚕可直接上蚕台,早批放下层,迟批放上层。三至四龄蚕放中间层饲养,五龄蚕扩大到第三层和地面(第四层比较高,一般备用和上蔟)。按照常规饲养技术标准操作,叶片育每天给桑3次,条桑育每天给桑2次;每天撒新鲜石灰粉1~2次;各龄眠蚕除沙1次。要做到良桑饱食,通风换气,严防闷热。上蔟时将两片方格蔟的短边框相连形成一个约长110cm、宽40cm的长方形蔟具,自动上蔟后从第四层向下搁挂,每一层都能上蔟,翻转时上下层调整,促使发育齐一。

2.2 竹制蚕台的养蚕效果

经过在石泉、平利等县大面积示范应用,竹制多层蚕台养蚕与传统蚕匾养蚕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竹制多层蚕台以竹笆或竹帘取代蚕匾,在陕南蚕区取材容易,制作十分简便。制作120cm×120cm规格的竹笆成本仅为12元,比相同面积的蚕匾低4/5。以每张蚕5龄需要蚕座面积35㎡计,需要竹笆25个成本为300元,需要蚕匾40个成本1125元(每个蚕匾45元),一次性投资成本降低了73.3%,而且比固定式水泥蚕台更容易推广。

2)操作简便,省工省力。竹制多层蚕台的最大好处是养蚕简便省力省工。大蚕期将蚕匾育改进成蚕台育,将片叶育改成条桑育,1天饲喂4回改成三回育,每1~2天除沙1次改成每龄除沙1次,节省了搬蚕匾、给桑、除沙用工量,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1.5倍,人均养大蚕由2张蚕种增加到4~5张蚕种,有效解决了五龄蚕饲养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的问题。

3)蚕病少,产茧量高。蚕台饲养的蚕生长发育与蚕匾育基本一致,因为简化了操作及减少除沙等,使得蚕体损伤和遗失少,蚕体蚕座消毒方便,蚕台养蚕的发病率比蚕匾育低1.5%~3%,张种产茧量增加1~2kg。

4)适合条桑育和自动上蔟。蚕台宽度 (120cm)和上下间距(45cm)按照方格蔟自动上蔟及搁挂要求设计制作,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省去专门上蔟室。蚕台也非常适合条桑养蚕,对推广省力化条桑育创造了条件。

3 体会和建议

3.1 叠放式木蚕框促进了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

叠放式木蚕框的推广使用,有效解决了蚕室紧张、劳动力少、养蚕成本高的矛盾,越来越受到广大蚕农的喜爱。据近两年的统计,石泉、汉阴两县使用叠放式木框3.2万只,其中小蚕共育用2.2万只,年共育蚕 种2.8万张,占小蚕共 育的45%,提高小蚕共育率12%,对促进小蚕共育模式的普及和发展现代蚕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养蚕大户使用叠放式木蚕框,容易做到小蚕、大蚕分开饲养,蚕作安全,积极性高,对推动陕西蚕桑强村大户建设,适度规模的专业化发展十分有利。

3.2 竹制多层蚕台促进了大蚕省力化技术的推广

竹制多层蚕台制作成本低,操作简便,省工省力,养蚕效果好,也适合条桑育和自动上蔟,便于工厂化生产,是解决当前发展规模化养蚕设施投资及劳动力矛盾的好办法,也是推广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的好措施。虽然蚕台育比蚕匾育多用蚕室35%左右,但省去了上蔟室,加之目前农村房屋普遍宽裕,蚕台育投资少,很受蚕农欢迎。竹制蚕台已经在蚕桑基地县推广应用,其中石泉、汉阴和平利县应 用15.5万㎡,占到蚕具 的25%左右。

3.3 轻简蚕具促进了养蚕先进技术的集成与整合

叠放式木蚕框能与小蚕围帐育、一日二回育、十日眠三眠饲育等技术和电气化温湿度调控、切桑机等先进设备有机结合,提升了小蚕饲育技术水平。竹制多层蚕台能与大蚕平面育、条桑育和自动上蔟等技术有机结合,提升了大蚕饲育技术水平。这些技术的集成与整合,使蚕桑轻简高效技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促进了陕西蚕业技术升级。

3.4 推广轻简蚕具需要加强技术指导

木框养蚕技术关键是调节好温湿度和合理给桑[1]。因框与框距离较近,通风透气性较普通蚕匾育要差,蚕座的实际温湿度往往比普通蚕匾育略高,要注意调节,给桑前半小时揭开薄膜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眠期将木框横、竖错开并撒三七糠降低蚕座湿度;给桑要新鲜适熟、均匀充足;眠起处理等要严格按照饲育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摘要:根据陕西蚕区生产实际,设计了小蚕叠放式木框和大蚕竹制多层蚕台两种轻简养蚕用具。经过生产应用效果比较,木框小蚕共育比蚕匾育蚕具费用节约83.3%,蚕室节省1/2,能耗减少50%,提高劳动效率1倍以上;使用竹制多层蚕台蚕具投资减少73.3%,养蚕工效提高1.5倍、张种产茧量增加1~2kg。

关键词:叠放式木框,蚕台,省力化养蚕,蚕桑轻简技术

养蚕效果 篇2

1 供试材料

1.1 柞苗:

2、3、5年生菌根化尖柞、蒙古柞实生苗;普通柞苗为对照。

1.2 仪器:

研磨仪、烘箱、电子天平和35目, 孔径为0.5 mm的标准检验筛等。

1.3 柞蚕种:

抗大双母。

1.4 养蚕室及室内养蚕的相关用品

2 方法与步骤

2.1 菌根化柞树叶片 (处理) 与普通柞树叶片 (CK) 化学成分分析测定

于2008年8月中旬秋叶成熟期采摘等位柞叶, 每个样本3个重复, 1个对照, 并完成下列工序:称取120 g 鲜叶于80℃下杀酶20 min→60℃烘至恒重→研磨→过筛→干物质成分检测分析。

2.2 养蚕效果试验

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进行春蚕室内全龄育, 处理区5个重复, 每个重复60头蚕, 120头蚕对照区。收蚁后处理区喂食菌根化尖柞叶, 对照区喂食普通尖柞叶, 叶位同为主茎顶端至第10片。

每天喂叶前称给叶量, 除沙时称残叶量。

统计方法:食下量=给叶量 (鲜重) -残叶量 (鲜重, 蒸腾量忽略不计) ;茧重转化率 (%) =全茧量 (鲜重) /食下量 (鲜重) ×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根化柞树叶片 (处理) 与普通柞树叶片 (CK) 化学成分分析测定

柞叶干粉于2008年9月经辽宁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检测, 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处理区的含水量、淀粉含量及含磷量与CK比较, 尖柞叶与蒙古柞叶的各成分含量相比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详见图1、图2、图3。

3.1.1 菌根化柞树叶片含水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 随着树龄的增加, 柞叶的含水量呈上升趋势, 尖柞叶比蒙古柞叶的含水量略低。2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0.6%, 2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1.0%, 3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3.2%, 3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1.6%, 5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1.9%, 5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2.9%。

(A—2年生尖柞;B—2年生蒙古柞;C—3年生尖柞;D—3年生蒙古柞;E—5年生尖柞;F—5年生蒙古柞)

3.1.2 菌根化柞树叶片中淀粉含量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 尖柞叶中淀粉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递减, 蒙古柞叶中淀粉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递增。2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10.8%, 2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7.5%, 3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12.4%, 3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16.6%, 5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7.0%, 5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8.8%。

(A—2年生尖柞;B—2年生蒙古柞;C—3年生尖柞;D—3年生蒙古柞;E—5年生尖柞;F—5年生蒙古柞)

3.1.3 菌根化柞树叶片含磷量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 随着树龄的增加, 柞叶的含磷量呈上升趋势, 尖柞叶比蒙古柞叶的含磷量略高。2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7.4%, 2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4.6%, 3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9.5%, 3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5.8%, 5年生尖柞处理比CK高5.0%, 5年生蒙古柞处理比CK高4.6%。

(A—2年生尖柞;B—2年生蒙古柞;C—3年生尖柞;D—3年生蒙古柞;E—5年生尖柞;F—5年生蒙古柞)

3.2 养蚕效果试验

在2008年、2009年先后两次用菌根化尖柞树叶片进行春柞蚕室内全龄育, 对照区喂食普通尖柞叶。养蚕成绩详见表2、表3。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 使用菌根化柞树养蚕, 养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两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是:保苗率提高3.7%与2.4%, 收蚁结茧率提高5.9%与4.3%, 优茧率提高5.3%与4.7%, 死笼率无明显改变, 千粒茧重提高1.2%与1.8%, 龄期经过缩短0.6%与0.6%, 茧重转化率提高了0.6%与0.7%。

4 结论与讨论

4.1 处理区的含水率及淀粉含量普遍高于CK, 说明菌根菌可以提高宿主植物吸收水分的能力以及加强淀粉等营养物质的积累, 这对于提高柞树的抗旱及抗寒等能力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2 随着树龄的增加, 柞叶的含磷量呈上升趋势, 而且无论尖柞还是蒙古柞, 各处理区的含磷量明显高于CK, 充分证明了菌根真菌可以提高柞树对磷元素的吸收能力, 而磷元素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密切, 这可能就是菌根化柞苗较普通柞苗生长迅速的原因。

4.3 用菌根化柞树叶片养蚕, 养蚕成绩在保苗率、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等多项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4 由此可见, 建设生态型柞蚕场, 除了运用休闲养树、延长轮伐年限、种植豆科绿肥植物、扩大树冠体积等实用技术外, 利用菌根化柞苗补植加密柞树、开发建设新蚕场, 菌根菌肥回接退化柞树, 对加速建设生态型柞蚕场、实现柞蚕场资源可持续利用, 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连庆, 裴致达.接种菌根对马尾松育苗和造林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 1992 (1) :27-29.

[2]郭秀珍, 毕国昌.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1-305.

[3]花小梅.林木菌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土壤学报, 1994, 31 (增刊) :141-155.

养蚕效果 篇3

张全文是涪城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蚕大户, 2014年从天虹公司返包60亩桑园从事养蚕生产, 免费租用公司投资20万元新建的1000m2的养蚕大棚, 2015年全年饲养蚕种126.5张, 蚕茧平均单产为33.8kg。今年春季第1批养蚕38.5张, 单产32.4kg, 比全区10亩以上大户平均单产低5.6 kg, 由于质量也偏低, 蚕茧售价也不如一般农户。公司统计后发现他的蚕茧单产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过调查, 张全文养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养蚕规模大, 作业责任不清, 未量化考核到人;二是技术贯彻走样, 晚上最后一次给桑到第二天最早一次给桑间隔时间过长。

在公司指导下, 从今年第2批养蚕开始, 张全文推行了新的用工管理制度。过去由8个人共同饲养的蚕, 现在改为每人固定饲养12台蚕 (约合7张蚕) , 按天计发工资基础上, 再按每人的养蚕单产计奖, 即单产超过34 kg的, 每增加1 kg正蚕茧, 奖励养蚕工5元。桑叶采摘继续按照每公斤0.30元的价格计发工资。为了更好地实施新的管理措施, 公司还派专人负责指导督促。

通过设计激励措施, 4龄给桑次数由3次增加到4次、5龄给桑次数3次不变, 夜间给桑间隔时间不超过9h、严格消毒防病等技术要求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虽然还是那一班人, 第2批养蚕37张, 但病蚕明显减少, 蚕茧单产提高到42.3 kg, 比第1批增加近10 kg, 单张用工支出节省28.8元、单张蚕茧款收入增加327.7元。在物资成本、用工人数、养蚕数量和品种等相差无几的情况下, 第2批茧款收入53324元, 比第1批增加10454元。

夏季养蚕三要点 篇4

1. 杀蝇堵洞。

蚕室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进入养蚕室,并添加“灭蚕蝇”乳剂喷蚕体,以杀灭蝇蛆。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若养地蚕,则要做好灭鼠工作。

2. 降温消毒。

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以降低室内温度。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并将其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3. 忌喂湿叶。

养蚕“牛人”余洪科 篇5

2009年, 余洪科在自己的家乡竹寿镇阳甸村以业主承包养蚕模式搞蚕桑生产。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总结、改革创新, 走出一条崭新的现代蚕桑发展之路。2012年, 余洪科养蚕110张, 产茧6402kg, 全年平均单产58.2kg, 全年平均单张产值达1846元。加上小蚕共育收入, 全年养蚕总收入达201904元。主要经验是:

应用现代机具发展现代蚕业。在生产中除了常规生产投入外, 主要在省时、省工、省力、高产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为此, 余洪科2012年在养蚕新机械方面加大投入, 其中投入运输桑叶拖拉机1辆;切桑机2台;机动喷雾器1台;电动喷粉器2台;省力枝剪4把,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生产发展模式已逐步由纯手工操作迈向半机械化生产。改革创新, 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方式。

在生产技术和用工管理方面。余洪科再次大胆改革, 他把请的养蚕工人按工厂化流水作业生产, 一组专门负责采桑叶, 并对工人进行计件考核。一组专门负责蚕儿饲养操作和管理。以2012年夏季蚕为例:头批饲养14张, 二批饲养11张, 夏季共养蚕25张。余洪科只请了6个工人, 每3个工人分为一组, 其中一组由他带领到桑园采桑叶, 对工人采回的桑叶以0.32元/kg的工价付予。通过这种计件方式, 每个工人每天可以采桑叶400kg左右, 这样工人每天的工资可以达到120元左右。另一组由他老婆带领专门负责蚕儿饲养管理。通过这种分工合作、责任到位的计件管理方式, 充分调动了养蚕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前一个劳动力只能养1张蚕, 现在可以养蚕1.6张左右, 这一改革就节约劳动力投入约50%左右。由于责任明确到位, 长期有4个人对蚕儿的饲养进行管理, 确保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2012年全县平均单产49.2kg, 于洪科的单产却高达58.2kg, 仅是单产提高这一项他就多收入2万多元。

养蚕大户——张庆福 篇6

在以前, 张庆福和许多年轻人一样, 有着外出务工的念头, 由于顾及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 张庆福沉思了, 经过深思熟虑后, 他决定在自己的土地上下功夫挣钱养家。刚开始张庆福以种植甘蔗为主, 养蚕为辅, 家里的土地宽, 全都栽的是甘蔗, 只在地块周围栽了些四边桑。那时, 张庆福可是全县响当当的甘蔗种植大户, 1年养蚕也就10多张, 收入只是普通万元户。2008年后, 随着我县产业结构调整, 在“甘退桑进”指导思想下, 甘蔗生产逐渐退出宁南支柱产业的位置, 张庆福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他把以前的甘蔗全部改种“6215”高产桑园, 同时整合别人丢荒遗弃的桑园, 通过土地转包, 全部栽成“6215”桑园, 发展养蚕生产。

2012年, 张庆福现有桑园2.15hm2, 全年养蚕达到109张, 产茧 5089kg, 售茧收入达17.19万元。现在的张庆福虽然养蚕多了, 但人却轻松了, 为啥?因为张庆福成了真正的养蚕专业大户, 他在用工上不再是自己单干, 而是雇用本乡、镇及云南省巧家县的一些剩余劳动力为自己“打工”, 在养蚕技术上自己严格把关, 并对用工人员进行养蚕技术培训, 制定了相关的奖惩考核办法。在省时、省力、机械化上, 配有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切桑机、自动喷粉器、机动喷雾器、省力枝剪等用具。他家里的农活除了栽桑、养蚕什么都不做, 连一只鸡, 一头猪都不喂, 只在养蚕时请人就行了。用他的话说“出去打工的人觉得在外面干活就图个单纯, 不像在家里有那么多繁琐事, 我现在还是一样的单纯, 并且还当上养蚕老板”。

养蚕实用技术要点 篇7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确保蚕头数量

1) 严格执行“三消”工作, 为蚕儿创造一个无病的生活环境

(1) 蚕前彻底消。养蚕前一周利用早晚气温低时, 用漂白粉 (或灭蚕病、20%鲜石灰水) 澄清液对蚕房六面和蚕房四周进行彻底喷雾或泼洒, 对已浸泡、清洗、曝晒干燥的蚕杆、蚕架、蚕箔或蚕台等蚕具在消毒澄清液中浸泡5min以上, 拿入已消毒的蚕房内堆放并关闭门窗, 用硫磺柏桠熏烟, 24h后拿出曝晒以备养蚕。采桑、切桑、 调桑用具同时进行消毒。

(2) 蚕中继续消。养蚕期间坚持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或防僵粉 (大蚕用1两漂白粉兑6~8两新鲜石灰粉充分拌匀) , 对蚕体蚕座进行彻底消毒, 10min后再给桑。

(3) 蚕后立即消。养蚕结束后, 立即用消毒澄清液, 对蚕房、 上簇室、蚕杆、蚕架、蚕箔或蚕台等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这时各种病原新鲜未扩散, 消毒效果最好。

2) 加强蝇蛆病、僵病、农药中毒的预防工作

夏秋季易发生蝇蛆病, 为了有效预防蝇蛆病的发生, 应从4龄第2d开始用灭蚕蝇对蚕儿进行添食 (1片灭蚕蝇兑半斤冷开水拌5斤桑叶) 或喷体 (3片灭蚕蝇兑1斤水) , 隔天进行一次 (最好在中午两点左右) 直到见熟为止, 对报信蚕可用灭蚕蝇水 (3片灭蚕蝇兑1斤水) 凉拌或淘洗可防止蝇蛆茧的产生。养蚕期间在保证用火安全的前提下, 每天晚上用鲜柏桠对蚕房熏烟10~15min, 可预防僵病、细菌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僵病, 可用福尔马林草木灰 (1两福尔马林拌3斤草木灰) 在早上或晚上覆盖蚕体蚕座, 每天一次, 连续2~3d可控制僵病的发生与蔓延。坚持用弱小蚕对所采桑叶进行试喂, 一旦发生农药中毒, 应立即将蚕端到通风处撒草木粉或米糠等加网给无毒鲜桑除沙, 中毒昏迷的蚕儿可用淘米水或温盐水淘洗, 再添食解呤啶或阿托品 (1片兑半斤冷开水拌5斤桑叶) , 每天一次, 连续2~3d即可解毒。

3) 饲养稀密适当, 严格淘汰病死蚕, 分批饲养弱小蚕

饲养大蚕最适密度为蚕与蚕之间有一头蚕的间隔, 用普通蚕箔养蚕, 每箔饲养500~600头为宜, 即饲养一张蚕至少需要蚕箔40个。过密:蚕儿食桑不匀, 发育不整齐, 易发生蚕病, 同时蚕儿互相爬抓造成创伤, 为病原侵入创造途径;过稀:浪费桑叶, 蚕座冷湿, 吃桑不旺, 不利于蚕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饲养中应随时观察蚕儿的生长情况, 发现小蚕 (多为病弱蚕) , 随见随捡出单独饲养或淘汰 (火烧或深埋) , 切忌随处乱扔;对弱小蚕应精心饲养管理, 每天增给桑叶1~2次, 并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防止蚕病的发生与蔓延。

2、良桑饱食是关键

桑叶是蚕儿营养的源泉, 养蚕要高产, 良桑饱食是关键。一是合理采、运、贮好桑叶, 坚持早晚采叶, 严禁采摘露水、雨水叶和中午高温采叶, 不采过老、过嫩、病虫、泥沙、煤灰及农药污染叶, 做到松装快运, 正确贮藏, 防止桑叶萎凋, 发烧霉变;二是做好给桑工作, 每天给桑不少于4次, 做到看蚕给桑, 看桑给桑, 厚薄适当, 确保蚕儿吃饱吃好。

3、做好眠起处理是养蚕丰产的保证

一是做到饱食就眠。蚕儿进入减食期用叶要求适熟新鲜, 切叶宜小, 少量多餐, 均匀周到; 二是贯彻“早止桑、迟饷食”技术。蚕儿绝大部分进入将眠, 有极少部分青蚕时就停止给桑, 发现有起蚕时就撒垫焦糠, 菜籽壳、干草节等干燥材料 (盖严蚕座为宜) , 强行止桑, 确保蚕座平整、干燥, 蚕儿就眠舒适, 防止先起眠的蚕儿啃食干残余叶损伤口器;迟饷食就是蚕儿全部起眠后再推迟3、 4h消毒给桑;三是加强眠中保护。 蚕儿眠定后蚕房温度应比龄中低于0.5~1.0℃, 湿度注意前干后湿, 以利蚕儿顺利蜕皮, 眠中防震动防强风, 强光袭击。

4、勤除蚕沙, 保持蚕座清洁干燥

蚕沙中含有大量病原物, 尤其大蚕期食桑量大, 排泄物和残渣多, 蚕沙太厚易发生蒸热, 蚕座温湿度升高易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 造成蚕体虚弱易感病, 养蚕期间起除, 眠除外三龄中除一次, 4龄隔天除一次沙, 五龄每天除一次沙, 除沙应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严禁中午高温和夜间除沙, 除沙后应将蚕儿置于撒垫干燥材料的蚕座上消毒后给桑饲养, 除沙时应直接将蚕沙倒入蚕沙袋并及时运离蚕房堆积腐熟作肥料, 除沙后还应对蚕室地面及周围环境用漂白粉液进行一次消毒。

5、加强温湿度调节, 为蚕儿创造一个空气新鲜、舒适的生活环境

“小蚕靠火养, 大蚕靠风养” 饲养大蚕通风透气十分重要, 蚕房必须开设对流窗, 养蚕期间坚持开放门窗饲养, 确保空气流通新鲜, 大蚕饲养适宜温度25~23℃, 干湿差2.5~3℃, 遇高温干燥, 可在门窗晾挂湿布降温补湿, 高温多湿开放门窗, 用电扇降温排湿, 低温干燥, 火上放水或地面泼洒开水等升温补湿, 低温多湿, 则用火或电升温, 蚕座多撒干燥材料吸湿。

6、合理上簇, 售茧、提高蚕茧质量

上簇、簇中管理及售茧是决定蚕茧质量的关键, 一是选用优良簇具—纸板方格自动旋转簇;二是适熟上蔟, 稀密适当;三是加强簇中管理, 上簇第二天及时捡除游山蚕, 另行上簇, 并将上簇室温度控制在24~25℃, 湿度 (干湿差) 3℃左右, 光线暗淡而均匀, 有微风流动, 蚕茧营白后 (第3d后) 应开放门窗通风排湿;四是分批选茧出售, 不售混合茧, 不售毛足茧。

上一篇:休闲经济发展下一篇: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